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_以南京市为例_孙建卫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_以南京市为例_孙建卫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_以南京市为例_孙建卫

第29卷第3期江西农业大学学报Vo.l29,No.3 2007年6月Acta Ag ric u lt u rae Unive rsitatis Jiangx iensis June,2007

文章编号:1000-2286(2007)03-0508-05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区域农业

循环经济发展评价

———以南京市为例

孙建卫,黄贤金*,马其芳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摘要:构建了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建立了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模型,对南京市1985年~2005年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南京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不高,具有阶段性,具体可以划分为:发展快速下滑阶段(1985年~1988年)、发展缓慢下滑阶段(1989年~1999年)和发展快速上升阶段(2000年~2005年)。根据各类指标灰色关联度数值结果的变化形式,可将其划分为2种类型:第1种类型,包括了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产出2个类指标,其关联度数值都呈快速增长态势;第2种类型,包括了资源减量投入、资源循环利用以及生态环境这3项类指标,它们历年灰色关联度数值变化均具有先减小再增大的特点。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灰色关联分析;南京市

中图分类号:F323.2 文献标识码:A

Eval uati on of t he Devel op m ent ofRegionalAgricult ural

Recycli ng Econo m y by Gray Rel ationalAnal ysis

———A Case S t udy of N anji ng C it y

SUN Jian-w ei,HUANG X ian-ji n*,MA Q i-f ang (School ofG eograph ic and O ceanographic Science,N an jing Universit y,N an jing210093,Ch i n a)

Abst ract:This pape r has constructed t h e eva l u ation indicator sy ste m for reg ional ag ricu ltural r ecyc ling e-cono m y,and established t h e evaluati o n m ode l for ag ricult u r a l r ecyc ling econo my on basis of the m ethod of g ray r e lational anal y sis.An eva l u ati o n of the deve lopm en t of Nan jing C it y’s agricultural recycling econo m y fro m 1985to2005ism ade.The r esults sho w that t h e ho listic leve l of the developm en t ofNanji n g C it y’s ag ricu lt u r-al r ecyc ling econo my is not ver y high.The deve l o pm ent could be d i v ided i n t o3stages.A t the first stage (1985~1988),the level o f t h e deve l o p m ent ofN anjing C it y’s ag ricu lt u ra l recycling econo m y dec lined quick-l y.A t the second stage(1989~1999),it dec lined slo w l y.And a t t h e last stage(2000~2005),N anjing C it y’s ag ricult u r a l r ecyc ling econo m y developed quick l y.A cco r ding to t h e g ray r e lational degree r esult,the ge-nus i n dica tors cou l d be divided into2kinds.The firstk i n d includes t w o genus indicators-ag ricu ltural econo m y

收稿日期:2007-02-1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0373029);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NCET-05-451);教育部霍英东基金优选项目(94001)和江苏省重大软科学项目(BR2004003)

作者简介:孙建卫(1982-),男,硕士生,主要从事资源环境经济与政策研究;*通讯作者:黄贤金,E-m ail:hxj369@ n j https://www.360docs.net/doc/6914926607.html,。

509

第3期孙建卫等: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以南京市为例

deve l o pm ent and agricu ltural ou t p u t;t h eir g ray r e lational degree incr eases flee tl y;t h e second k i n d,includes t h r ee indic t o rs-reducing devo ted r esources,recycling use of r esources and ecological env ironm en t,the ir g ray r e lational deg r ee decreases a t the beg i n ning,and then incr ease s quick l y.

K ey w ords:agricultural r ecycling econo m y;deve lopm ent eva l u ation;g ray re lati o na l ana l y sis;N anjing C it y

农业作为直接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生产的基础性产业,是人类对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影响和依赖性最大的第一产业,其可持续发展对整个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乃至决定性的作用[1]。把循环经济理念运用于农业经济发展系统中,在既定的农业资源存量、环境容量以及生态阈值综合约束下,从节约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同时实现资源的减量化、循环利用以及环境保护的目的[2]。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是以合理利用资源为基础,强调区域内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生产、资源利用水平、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因此,本文从以上这些方面的发展水平为出发点并结合实际,构建一套适用于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灰色关联分析对区域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1 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依据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并根据研究区域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认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必须兼顾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以及核心技术指标,全面准确地反映农业系统的复杂内容[3,4]。通过运用Delphi方法,形成了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包括五方面内容,共21个参评因子(表1):一是农业经济发展指标,包括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机总动力、农业科技人员数量,该类指标主要用来反映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二是资源减量投入指标,包括化肥施用强度、农药使用强度、农膜使用强度、农业能耗指数,该类指标用来揭示区域农业生产系统投入端的现状;三是农业产出指标,包括单位面积农业产值、粮食单产、人均粮食产量、单位畜禽产品率,该类指标反映系统输出终端的效果;四是资源循环利用指标,包括化肥有效利用系数、禽畜粪便资源化率、沼气池个数、复种指数,用来体现农业生产过程中对于系统内资源循环利用的程度;五是生态环境指标,主要包括人均耕地、森林覆盖率、乡镇河道污染综合指数等,反映农业发展中生态环境的变化。

2 指标权重的确定与标准化

本文采用De l p h i与多指标均方差[5]2种方法相结合确定指标权重。其中,类指标采取De l p h i法确定权重,而各类指标层中的具体指标权重通过多指标均方差法确定,具体结果见表1。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指标分为2种类型:一是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起正作用的指标,该类指标值越大,所反映的循环状况越好,为正向指标;二是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起负作用的指标,该类指标值越小,越有利于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为负向指标。

本文采用极值标准化法对各项指标进行标准化,具体为:对于某一指标Y j,设其标准化值为Z ij,其真实值为Y ij,各年份该项指标的最大值为Y j m ax),最小值为(Y j m in)。针对2种类型指标,其标准化指标值的计算公式为:

正项指标:Z ij=(Y ij-Y j m ax)/(Y j m ax-Y j m in)(1)负项指标:Z ij=(Y j m ax-Y j m ax)/(Y j m ax-Y j m in)(2) 3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的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模型

灰色关联度作为一种技术方法,用于分析系统中各因素关联程度,其基本思想是根据曲线间相似程度来判断关联程度[6]。将灰色关联度用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利用关联度综合分析评价区域历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其中关键是确定评价的最优序列,其参考数据是历年农业循环经济各指标的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第29卷最优数值组成的序列,实际上特定区域现有历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最优模式,该模式就是关联度评价的标准。用历年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与该模式对比做出定量评价,关联度越大,说明该年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表1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

Tab.1 Index for evalua ti on on the deve l opm en t of agr i cu ltural recyc li n g econo m y

类指标类指标权重指 标指标权重农业经济发展0.171D 1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万元

D 2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人

-1)D 3农机总动力/104k w

D 4农业科技人员数量/人

0.2920.2840.2500.174资源减量投入0.208D 5化肥施用强度/kg h m -2

D 6农药使用强度/kg h m -2

D 7农膜使用强度/kg h m -2

D 8单位产值农业虚拟用水量/t 元

-1D 9有效灌溉系数/%

D 10农业能耗指数(104t 标准煤/108元)

0.1660.1730.1750.1510.1860.148农业产出0.199D 11单位面积农业产值/元 h m -2

D 12粮食单产/kg h m -2

D 13人均粮食产量/kg 人-1D 14单位畜禽产品率/元 t -10.2480.2210.

2380.

293资源循环利用0.236D 15化肥有效利用系数/元 kg -1D 16禽畜粪便资源化率/%D 17沼气池个数/个

D 18复种指数/%

0.

2340.

2760.

1970.294生态环境0.186D 19森林覆盖率/%

D 20人均耕地/h m 2 人-1

D 21乡镇河道污染综合指数/L mg -10.3440.3300.326

(1)确定目标序列。由历年农业循环经济各指标的最优数值组成,记为X 0:

X 0={x 0(1),x 0(2),…,x 0(k )}

(3)

(2)确定比较序列,由历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指标值组成,记为X j ,于是得到比较序列:X j ={x j (1),x j (2),…,x j (k )}

(4)(3)由于各指标均为标准化后的数值,这里无需进行无量纲化,直接计算关联系数。各比较序列X j 的每一个分值相对目标序列X 0对应的关联系数为:

ξj (k )=(Δm in +ρΔmax )(Δj (k )+ρΔm ax )(5)其中,Δj (k )=|x 0(k )-x j (k )|,表示k 时刻目标序列与比较序列的绝对差值;Δm in =m in j m in k

|x 0(k )-x j (k )|,表示在目标序列与所有比较序列每个时刻绝对差中的最小值;Δmax =m ax j m ax k

|x 0(k )-x j (k )|,表示在目标序列与所有比较序列每个时刻绝对差中的最大值;ρ为分辨系数,其作用是提高关联系数直接的差异显著性,ρ的取值范围为[0,1],一般取ρ=0.1~0.5,本文取ρ=0.5。

(4)计算目标序列与比较序列的关联程度,即灰色关联度:

510

第3期

孙建卫等: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以南京市为例图1 南京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关联度F i g .1 Com prehensi ve re lati onal deg ree on the deve lopment o f N an ji ng C ity ’s ag ri cult ural recycli ng econo m

y 图2 南京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类指标关联度F ig .2 G enus i ndica tor rela tiona l deg ree on t he deve l op m en t o f N anjing C it y ’s ag ricu ltura l recy cling economy (a

)图3 南京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类指标关联度F ig .3 G enus i ndica tor rela tiona l deg ree on t he deve l op m en t o f N an jing C it y ’s ag ricu lt u ra l recyc ling economy (b )

r j =?n k =1

W j ξj (k )W j 为各指标的权重。

4 南京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结果及分析

通过查阅《南京市统计年鉴》、《南京市农业统计资料》、《南京市环境保护统计资料》,获得或计算得到各项指标分析数值。依

据上述灰色关联分析方法,

计算得到南京市农业循环经

济发展评价结果(图1,图2

和图3),并据此做出以下评

价:

由图1可以看出,南京

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整体

水平在0.514~0.713之间,

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

有点类似于正“U ”字型的先

下降后上升趋势,这里将其

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

为1985年~1988年,为快

速下滑阶段,在该阶段农业

循环经济发展综合关联度数

值逐年降低,从1985年的

0.614降到1988年的

0.550,下滑速度较快,年平

均下滑速度为0.021,农业

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呈下降趋

势;第二阶段为1989年~

1999年,为缓慢下滑阶段,

该阶段经历时间跨度较长,

除个别年份有较小的波动

外,总体上农业循环经济发

展水平仍在下降,但速度较

为平缓,年平均下滑速度为

0.003,1999年的关联度水

平下降到了历年的最低值

(0.514),本阶段应为“U ”字

型的谷底状态;第三阶段为

2000年~2005年,为快速上

升阶段,该阶段农业循环经

济发展水平快速提升而且幅

度较大,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综合关联度从1999年的0.514增长到了2005年的0.713(历年的最高值),年平均上升速度为0.033,发展水平已经超过了第一阶段,并且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通过对各类指标关联度数值变化形式的分析,可以将5个类指标分为2种类型(图2,图3)。图2反映了第1种类型,包括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产出2个类指标。从图2可以看出这两个类指

511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第29卷512

标历年灰色关联度数值变化情况,它们关联度的变化形式大体一致,都呈快速增长态势。可见,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出的增加都在不断促进南京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缓慢提高。其中,农业经济发展类指标提升幅度最大,从1985年最低值(0.372)提升到2005年的最高值(0.905),说明20年来南京市农业经济发展迅猛。这从农业经济发展类指标中的具体指标上也可以得到验证,例如2005年的农林牧渔业年产值为1985年的9.63倍,可以看出南京市的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较快,农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农业产出类指标关联度的变化情况与农业经济发展类指标基本一致,但在某些年份该类指标的关联度呈缓慢下降的趋势,这可能与该年份的自然灾害情况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相关。而该类指标中人均粮食产量指标呈逐年下降趋势,阻碍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这主要是由人口的快速增长和耕地的大量减少造成的,其余各具体指标均正向增长。

图3反映了第2种类型,包括资源减量投入、资源循环利用以及生态环境这3项类指标,它们历年灰色关联度数值变化具有共同特点:都是先减小再增大,与整体指标得出的综合关联度变化形式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类似于“U”字型。

资源减量投入类指标灰色关联度的最大取值是在1985年(0.731),之后便逐渐下降,特别是在1994~1999年下降速度最快,年均下降速度达到了0.036。1999年达到谷底值(0.470),之后关联度数值开始增大,到2005年回升到了0.603,但仍低于1985年的水平。

资源循环利用水平与之类似,灰色关联度在1986年取得最大值(0.779),而后逐年下降,到2000年达到最小值(0.405),随后开始回升至2005年的0.670,但仍低于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这主要是由于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农业的投入逐渐加大,化肥、农药、农膜的使用量逐年增加,而近些年来随着对农业不断加大科技力量的投入,资源利用的强度有了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提升,促使资源减量投入和资源循环利用类指标关联度回升。

生态环境类指标灰色关联度数值先下降后提升的形式表现得更为明显,关联度从1985年的0.663几乎直线下滑到1996年的0.343。在这十几年内,对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主要是由于污染排放增加,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森林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但从1997年~2005年生态环境类指标关联度又有了大幅度的回升,2005年关联度为0.613,这主要与政府的生态环境政策有关。近些年来,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力度逐年加大,如对污染排放进行的综合整治,退耕还林、还渔政策的实施,以及对耕地占用的严格控制,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生态环境质量。

5 主要结论

(1)本文构建了南京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建立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并应用其对南京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

(2)依据南京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综合关联度结果,南京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不高,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85年~1988年,为发展快速下滑阶段;第二阶段为1989年~1999年,为发展缓慢下滑阶段;第三阶段为2000年~2005年,为快速上升阶段。

(3)通过对类指标灰色关联度数值结果的变化形式分析,发现5项类指标可以分为2种类型:第1种类型,包括了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产出2个类指标,其关联度数值都呈快速增长态势,不断促进着南京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第2种类型,包括了资源减量投入、资源循环利用以及生态环境这3项类指标,它们历年灰色关联度数值变化均具有先减小再增大的特点。

(4)综合分析认为,20年来南京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经历了先下降后提升的发展阶段,只是发展速度较为缓慢。根据对类指标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南京市应在继续保持农业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努力提高资源减量投入和资源的循环利用水平,并加大生态环境的建设力度,不断提升南京市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促进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崔和瑞.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25(2):94-97.

[2]黄贤金.循环经济:产业模式与政策体系[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181-209.

[3]马其芳,黄贤金,彭补拙,等.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及其实证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5,20(6):891-899.

[4]黄贤金.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73-115.

[5]王明涛.多指标综合评价中权数确定的离差、均方差决策方法[J].中国软科学,1999(8):100-101.

[6]邓聚龙.灰色预测与决策[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8.

我国建立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建议

我国建立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建议 论文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意义建议 内容摘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结合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现状及经验,对循环经济进行思考,并结合我国的国情,提出了更好的在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建议。 一.农业循环经济概念 循环经济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应用循环经济学的理论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农业循环经济在生产过程中注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节约使用资源,强调清洁生产以及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1.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社会资源 农业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自然环境直接参与农业生产过程。农业生产者如果只追求效益而并不考虑环境代价,就会致使一些有机物资源不能充分开发利用。农业循环经济的本质就是以生物链之间的作用来循环利用各种资源,所以就能做到资源的充分利用。 2.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就业,缩小城乡差距 农业循环经济的核心是最有效地利用资源,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有利于农业生产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变,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强调资源的节约利用,同时还注重资源的重复利用和资源的再生,并为降低农业成本、提高农业效率提供了新模式,将极大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从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求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形成一个良性运转的“产业链” 或“产业网”。这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人才资源配置效率,增加了农民就业机会。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还扩大了劳动密集型的园艺、畜牧、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的规模,可以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就业。 3.保护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目前, 农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已经严重危害到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 农民的身体健康严重受损,严重影响到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农村居民不能充分享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繁荣成果,城乡差别不断扩大,社会不公平进一步加深,阻碍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此,中央提出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保护,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 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建议 强化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意识。 农业生产的指导思想是要进一步强调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的统一,走“优质、高产、高效、可持续”的道路[3]。由于广大农民缺乏发展农业循环经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改革开放已近30年的中国内地,在长三角、珠三角、浙江以及福建沿海地区,区域经济的活力丝毫不弱于任何小“龙”小“虎”。 温州进入“凯恩斯主义”时代? 曾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教科书式范本的“温州模式”正在悄然发生转变。 温州这个令人惊叹的地方,生产出了占全国市场份额10%的服装、20%的鞋、60%的剃须刀、65%的锁具、80%的眼镜、90%的金属外壳打火机和90%的水彩笔。电器、泵、拉链、五金制品、汽摩配件、文教具等产业在国内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86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以“小商品、大市场”6字概括了“温州模式”,称其重要意义在于激活了一个民间自发的、遍及全国的大市场,并直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了流通网络。 近年来,温州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前面的标兵越行越远,后面的追兵咄咄逼人”,传统产业的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成为影响温州竞争力和成长性的重要因素。 “温州模式”扬名世界的三件“利器”也出现了钝化的迹象:一是温州价廉物美的轻工产品频繁遭遇国际贸易壁垒,出口受阻;二是温州资本难寻出路;三是温州第一代创业者的市场精神在第二代接班人中已难觅踪迹。 温州市政府在经济发展初期的施政理念为温州民营经济的自由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在“无为”的旗帜下受到削弱。 2005年之后的温州经历了政府职能的一次巨大转变,从一向奉行的“无为”到“有为”,从“不管”到“强管”,招商引资成为这个地级市的“一号工程”。温州市委书记王建满表示:“如果没有外来资金的投入,没有先进设备的引进,没有先进智力的引入,温州要实现又快又好发展,难度很大。” 凯恩斯主义的出现标志着西方自由放任经济时代的结束,温州在经过20多年的自由发展之后,是否也进入了某种意义上的“凯恩斯主义”时代呢?一个强势的政府又会将“温州模式”引入怎样一条道路? 苏州模式只长骨头不长肉? “只长骨头不长肉”,对于多年来中国最耀眼的城市经济明星苏州而言,可能是最具争议的一种评价了。 所谓“苏州模式”,实际上是类似于早年日本和韩国“政府主导型”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但又有自己的特色。政府除了提供制度和政策环境外,还通过制定非常明确的发展规划和战略来吸引外资。有外商笑称,“在苏州办事,找厂长、经理没有用,要找局长、找书记”。

国外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 余霜1,李光2 (1.安顺学院资源管理与环境科学系,贵州安顺561000; 2.安顺学院化学与生物农学系,贵州安顺561000) 摘要:循环农业作为一种可持续的生态的农业发展道路,是我国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对国外5种典型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进行介绍,分别为瑞典“轮作型生态农业模式”、美国“低投入可持续农业模式”、德国“绿色能源农业模式”、日本“环保型可持续农业模式”、以色列“无土农业模式”,并比较每种模式的经验,进而提出对我国发展循环农业的启示。 关键词: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启示 中图分类号:F3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874X(2012)04-0183-02 Overseas modes of circular agriculture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China YU Shuang1,LI Guang2 (1.Department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nshun University,Anshun561000,China; 2.Department of Chemistry and Biology,Anshun University,Anshun561000,China) Abstract:As a sustainable and ecological path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the agricultural circular economy will be the direction of agriculture in China.This paper introduced five modes of foreign typical circular agriculture,like eco-agricultural mode about crop rotation in Sweden,sustainable agriculture model with low input in America,agricultural mode with green energy in Germany,sustainable agriculture model abou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Japan,and soilless agriculture mode in Israel,compared the experience of each mode, and then put forward its enlightenment to China. Key words:agricultural circular economy;development mode;enlightenment 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人口为主的国家,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的全局,但是我国农业现有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推行现代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农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农业循环经济则是把循环经济理论应用于农业系统,以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和生态技术原理及其基本规律为指导,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自然资源消耗、物质投入量、废弃物排放量,实现“投入品-产出物-废弃物”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1]。在我国农村,发展循环农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经济模式,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农村的经济模式。借鉴国外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对促进我国循环农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在国外,许多国家都已开始循环农业的实践,由于自然资源、地理条件、气候等方面的差异,采取了不同的农业循环方式进行生产,形成了一些典型的循环农业模式,不过多数都不称为循环农业模式,但其目的都是为了协调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1国外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1.1瑞典“轮作型生态农业模式” 瑞典生态农业的发展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随着生态农业的发展,瑞典生态农业户不断涌现。在种植业方面,瑞典提倡只能施用牲畜粪便等天然肥料,不使用化肥、农药和除虫剂。为使土地保持肥力和减少病虫害,要实行轮作,特别是要种植豆类作物和牧草。每4年循环一次,即第1年种小麦,第2年种豌豆,第3年种燕麦,第4年种牧草。生态农作物产量相对于普通作物要低,如生态小麦产量比普通小麦低15%~20%左右,但销售价格却高出2倍以上。在养殖业方面,瑞典提倡让牛、羊、猪、鸡在室外自由活动,使用自己生产的没有使用过化肥和农药的饲料。禽畜传染病以预防为主,一般不喂药,如果喂了药,要等3个月后才能屠宰。普通猪饲养期为6个月,而生态猪饲养期为7~11个月,生态猪出售时价格要比普通猪高1倍。如今在瑞典,有机农场的发展相当普遍,在整个欧盟中位居前列。 1.2美国“低投入可持续农业模式” 美国尽管没有明确提出循环农业的概念,但是循环农业理念却广泛应用于农业各个方面。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在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的基础上,提出了可持续农业的概念。有机农业往往造成农作物产量的降低,实际利润减少。美国又提出可持续农业的农作制度,该制度由水土保持耕作、农牧混合和作物轮作等技术作为支撑,更多地强调农业生产经济效益。近年来,美国农业倾向于采用低投入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所谓低投入可持续农业,是指通过尽可能减少化肥、农药等外部合成品投入,强调资源的充分利用,并以法规的形式把化肥、农药等施用量控制在安全水平上,并强调维护资源的自然属性,以求获得理想经济效益[2]。目前,美国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可持续农业 收稿日期:2011-11-28 基金项目:贵州省农业科技攻关项目(黔科合NY字[2010]3014 号);贵州省社会科学规划2009年青年课题项目(09GHQNHQ04) 作者简介:余霜(1982-),女,博士,讲师,E-mail:ysling77@https://www.360docs.net/doc/6914926607.html, 通讯作者:李光(1980-),男,博士,讲师,E-mail:lg20029@https://www.360docs.net/doc/6914926607.html, 广东农业科学2012年第4期183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 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 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 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制约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损害落后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剧区域经济的矛盾。 (3)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不利于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实现。 (4)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四)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政策思路 1、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各地区经济都应融于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2、遵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继续允许和鼓励有优势的地区发展得更快、更好,以此引领全国经济发展。 3、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缓解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 4、落后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发挥自身优势,赶超发达地区。所谓落后地区,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低下层次的地区。它包括以下含义:① 落后地区是一个相对的地域概念。

美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作者:何龙斌时间:2013-11-27浏览次数:39 次 美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经验包括完善的法律体系、推广新农作模式、发展精准农业、重视技术研究与教育,以及财政支持力度大等。在总结美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经验的基础上,对中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不同国情进行了比较,分析美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经验对中国的启示,以期为促进中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农业循环经济是在农业资源投入、生产、消费及其废弃的整个过程中,将依赖农业资源消耗的传统线性增长的经济体系,转换为“农业资源—农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它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可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1]。农业循环经济已逐渐成为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主潮流和趋势,也是21世纪的农业发展的战略选择。长期以来,中国农业经济走的是一条传统的粗放型增长道路,致使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势在必行。而从国际方面来看,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由于起步早,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上已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对中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因此,笔者通过对美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分析,结合中国农业国情,分析美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经验,以期为促进中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一、美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经验 1.健全法律体系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随着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高能源、高消耗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导致资源供给的日渐短缺和环境恶化。为此,美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

列措施改变这一局面,而立法是其中最重要的手段。美国通过制定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法律和环境法规,形成了一个严格的全方位的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以及防治污染法规体系。1965年美国颁布了《固体废物处理法》,之后多次对其修改,并重新定名为《资源保护和回收法》,这对美国废物再循环和综合利用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199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污染预防法》,将“对污染尽可能地实行预防或源削减”确定为美国的国策之一。2000年美国颁布了《有机农业法》,该法律的实施对美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02年美国出台了《2002年农场安全与农村投资法案》,进一步加大了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除此之外,在促进农业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美国联邦还出台了《多重利用、持续产出法》、《森林、牧场可更新资源规划法》、《联邦土地利用和管理法》以及《濒危物种法》等,所有这些法规虽没有以循环经济命名,但都体现了循环经济的思想和原则。 2.推广新农作模式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在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的基础上,提出了可持续农业的概念,并大力推广可持续农业的新农作模式。可持续农业模式由作物轮作、休闲农作、覆盖作物轮作、残茬还田免耕、农牧混合和水土保持耕作等组成,强调农业的生态与经济效益。如作物轮作中的“玉米—(大麦+牧草)—玉米”模式,即玉米连作2年,再种大麦并套播牧草,种3~4年牧草后再种玉米,这种模式有助于抑制杂草及病虫害,可改善植物养分的供给,防止土壤流失,降低水资源的污染。再比如,残茬还田免耕法主要是将小麦、大豆等作物秸秆采用机械化秸秆粉碎还田和高留茬收割还田,并采用专用的6行或4行大中型免耕播种。大量试验表明,这种方式可以明显减少化肥用量,增加土壤有机质。该技术20多年来一直是美国免耕农田的主导技术,全美国有约70%的农田采用该技术。另外,覆盖作物轮作也得以在美国东部温带湿润地区试行推广。它以豆科绿肥、豆科作物、饲草作物为主,通过种植覆盖作物越冬后直接用作覆盖绿肥还田。通过试验

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内容摘要:农业是人们利用动植物体的生理性能,把自然界的物质和能转化为人类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它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粮食、副食品、工业原料,资金和出口物质。国民经济其它部门发展的规模和速度,都要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制约。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农业在经济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认识这一问题在产业结构已失衡的今天显得十分重要,我们必须重新认识以使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效用最大化。从《发展经济学》这本书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农业在经济发展中起着核心作用。贫困国家的大多数人都是靠土地谋生的,领导者希望通过帮助提高粮食和经济作物的劳动生产率,然后提高这些农产品销售价格,给大多数农村人口带来好处。发展中国家的农民不仅要生产足够多的粮食养活自己,还要生产足够的粮食来供养城市人口。发展中国家的农业人口,至少在某些情况下是现代城市部门的重要市场。农业部门以规模为特征,这个特征使得农业在手工业和其他现代化部门提供生产要素投入——主要是劳动力——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把外汇看作是一个单独的生产要素,农业在这个要素的供应方面也有重要作用。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借助于制度、市场和科技三者来实现,并且通过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机械化、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来逐步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贫困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农业部门已发展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在这其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都值得我们好好去学习和研究,以便于我们更好的分析和理解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关键词】农业经济国民经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发展 一、发达国家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及经验 在很多人眼里,对于发达国家经济的最初印象,都是其在经济上的强大,而经济的强大都是来自于高科技产业的支撑。但是很多人都忽视了农业经济在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中所作出的贡献,虽然与发展中国家的情况相比,这些贡献在发达国家的重要性总体上相对降低,但仍然不可忽视。并且在某些具体情况下,甚至可能高于发展中国家。例如,美国和法国都属于发达国家,但同时又分别为农产品出口的第一、第二大国,农产品的外汇贡献十分巨大。其中,美国的情况尤为突出,它不但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入国,而很多经常项目长期存在巨额赤字,农业在减少外汇赤字、平衡国际收支等方面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农产品出口的绝对值虽然稍小,但占出口总值的比例却很高,其外汇贡献也不可低估。至于农业的产品贡献,特别是食物形式的产品贡献,更不可以用其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来简单地加以评价。发达国家大规模发展现代化农业已经走过了一个多世纪,大多数发达国家,如美国、西欧、日本等,通过市场、制度和技术的有机结合,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机械化、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化,都把传统农业发展成了现代农业。农业的现代化带动了经济的巨大发展,农业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所起作用也是越来越大。 美国是一个人少地多、劳动力资源相对稀缺的国家,凭借着发达的低价能源和现代工业优势,大力发展农用机械,以机械取代人力和畜力,通过扩大经营面积提高农作物的总产量,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的农业现代化模式。美国地广人稀,人均土地资源丰富,这一资源禀赋特征使得机械相对价格长期下降,而劳动力相对价格不断上升,促使农场主不得不用机械动力替代人畜力,这种替代包含着农业机械技术的不断改进。因此美国农业实现现代化的起步首先是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随着科技的进步,大功率拖拉机、多功能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使得美国成为当今世界上机械化水平最高、人均经营耕地最多的农业大国。以1990年为例,人均耕地73.75公顷,平均每个农场拥有农机150马力以上。同时随着科技成果不断地应用于农业,美国农业不仅农机数量增加,而且性能不断提高,设计和制造出适应精细作业要求的农业机械,如谷物联合收割机由牵引式改为自走式,在拖拉机和其他机械上采用发动机涡轮增压、液压传动、电子监控、自动控制等新技术。此外美国农业现代化采取的措施还有:重视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注意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经营集约化、产业化,生产专业化,服务社会化,市场机制与政府扶持相结合,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对策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对策 ——以苏南、苏北的比较为重点 摘要:地区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地区差距的存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随着中国经济总体的迅猛发展,这种不平衡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政府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差距并没有明显缩小。而作为经济发达、增长迅速的江苏省,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尤其是苏南、苏北差距逐步扩大,严重制约了其总体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升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本文旨在描述苏南、苏北经济发展的现状,从差异中分析差距产生的原因及随之而来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江苏,区域经济,差异 中国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江苏经济的发展在地域上并非是整齐划一的,而是存在着一定的梯度,即苏南、苏中和苏北三个层次。按最新统计口径来划分,苏南包括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5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28090平方公里, 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2329.50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48.6%;苏中包括南通、扬州、泰州3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20432平方公里,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1726.08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30.1%,苏北则包括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5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54357平方公里,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3298.49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28%。 表1 2007年江苏三大区域主要经济指标 注: 根据《江苏省统计年鉴2008》中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出该表。 表1中的各项指标均显示出苏南的社会经济状况优于苏中、苏北,尤其是苏南和苏北的差距甚大。苏南地区的生产总值是苏北的 3.2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苏北的 1.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苏北的1.7倍,苏北地区产业结构最不合理,第一产业比重过大。面对区域差距,江苏省要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积极促进苏南、苏北区域共同协调发展。 一、苏南、苏北的差异 1984年10月20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一决定解开了束缚苏南进行大规模商品生产的枷锁,使得苏南发展突飞猛进,而苏北沉浸在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的美梦中,必然导致它将远远落后于苏南地区。[1]苏南苏北差距的扩大,引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如果将国民经济比作一座高楼大厦,那么农业就是这座大厦的基石。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 的基础。农业问题主要是粮食问题。解决12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头等大事,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手中有粮,

心中不慌”;“无农不稳,无粮则乱”。一个国家如果吃饭问题要依靠别的国家来解决,那么这个国家的自立就失去了最起码的基础,在国际竞争中就会受制于人,听人摆布。 (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一条普遍性的经济规律。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这条规律都是普遍适用的。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是由其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不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的下降而改变。直到有一天,科技的进步使得人类能在工业生产中把石头、泥沙、水加工成面包、牛奶等食物,农业基础地位才会动摇。

(3)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更是由我国的具体国情所决定的。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表现在:我国农业生产的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水平均比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害能力差(1998年发生在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涝灾害以及华北的旱灾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我国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始终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体国情,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上属于低水平,这极大地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4)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也是我

发改委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指导意见

发改委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指导意见 发改环资[2016]20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经信委、工信厅),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厅(委、办、局),林业局(厅),有关单位: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领域。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障食品和木材安全、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根据《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要求,现就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目标,以促进农业绿色发展为主线,以示范引领为抓手,切实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优化产业组织结构,促进农林牧渔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推动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弃物处理资源化,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二)遵循原则 一是坚持减量化优先和资源化利用。强化源头减量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各环节能源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促进废弃物资源化、规模化、产业化、高值化利用,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二是坚持重点突破和示范推广。在农作物秸秆、农林产品加工副产物、林业废弃物、废旧农膜、畜禽粪便、水体富营养化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示范工程。培育、总结、凝练一批农业循环经济典型模式,加大推广力度。 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和产业融合。各地根据资源禀赋、环境承载力、产业基础、主体功能定位等实际,合理规划布局,选择不同的技术路线,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进多种形式的产业循环链接和集成发展,构建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现代工农复合型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四是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化导向。强化政府的有序引导、技术支撑、政策扶持和公共服务,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提升龙头企业、农垦、牧区、渔区、林区的带动效应,引导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广泛参与,加快农业循环经济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建立起适应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政策支撑体系,基本构建起循环型农业产业体系。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不断发展,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农林废弃物处理资源化程度明显提高,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建设和推广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农业、林业和工农复合型的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示范基地、示范工程、示范企业和先进适用技术,总结凝练一批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典型模式,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力争到2020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达到40%以上,农膜回收率达80%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规模化养殖场(区)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75%,林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 二、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 (一)推进资源利用节约化 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推进传统耕作制度改革,合理确定复种指数,充分挖掘土、水、光、热等资源的利用潜力

区域经济差异-文献综述

区域经济差异的理论综述区域经济差异一直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性问题。本文将对主要的区域经济差异理论做简要的综述。 1.1 区域经济差异 关于区域经济差异的概念,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认为区经济差异是各区域之间经济增长总量上的差异。如区域之间在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工农业总产值方面的差异;第二,把区域经济差异视为各领域之间的经济增长总量及其增长速度方面的差异,不仅研究了区域之间某一时间的经济差异状态,还研究了其变化的过程;第三,认为区域经济差异应包括各区域之间在经济增长总量、增长速度、相关人均经济指标、经济结构乃至经济发展条件方面所存在的差异,这种观点企图全面反映区域之间在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各方面的不相同的现象。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就是认为,“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非均等化现象”。 从以上的几种观点不难发现,它们所涉及的几乎都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某个或某些时点的状态或结果,而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来说,更重要的是要找出形成这些状态和结果的原因,以及如何改变和缩小这些差异,区域经济差异理论在这方面研究了许多现实的问题。 总结起来,区域经济差异的形成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第一,是资源察赋的差异,资源禀赋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又包括地理位置、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气候资源等,社会资源包括劳动力、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等;第二,是制度的差异,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等;第三,是历史和文化。事实上,区域差异理论多是从这些方蕊来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分析和总结这些差异变化的趋势和规律,从而提出如何缩小差异的建议。 1.2 重要的区域经济差异理论 (一)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是在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区域之间要素报酬的差别将会通过要素流动趋向均衡,其中市场机制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它通过供求和价格的变化最终消除区域之间人均收入的差别,导致经济增长的均衡。

农业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综述

农业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综述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它与自然环境有密切的联系,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一环。参考国内外研究文献,对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理论研究进行梳理,重点分析发展水平的评价研究。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生态文明;发展评价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提出“五位一体”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被置于突出地位。十八大报告在论述如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时指出,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循环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2016年11月24日国务院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区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印发了《“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统筹部署了“十三五”期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规划》中将“推动循环发展”作为“以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措施。可见,循环经济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一环。在人类的所有经济生产活动中,农业无疑是与自然环境关系最密切的,它是直接在一定自然环境条件下利用一定的自然资源开展生产活动。人类通过农业活动,与自然界形成了最广泛最有生命活力的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关系,因此农业经济循环发展的研究对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二、循环经济概述 1.概念。所谓循环经济,即在经济发展中,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它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在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产品的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的投入量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农经081 ) 摘要:“统筹区域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要求之一。当前,我国正在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在此发展进程中,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区域发展特色。怎样正视我国东南西北地区的差距和发展潜力,是统筹区域发展的前提之一。 关键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1.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概述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实现经济和社会目标的需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相应的是:启动经济高速发展的车轮,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进一步加速经济发展,实行全局较均衡但局部不均衡的发展战略;保持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实行协调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走向共同富裕的需要。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需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精髓就是从“先富到后富再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指出:“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并且先富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的发展。”在视察南方讲话中,小平同志又一次强调了这个问题,他说:“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同时,他又指出:“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 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其实质是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允许而不是限制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而其最终目的则是实现共同富裕。中央对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关系高度重视,明确提出了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并进一步提出,“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发展和协调发展。东部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有条件的地区要率先实现现代化。中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和开发,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企业”,要“从多方面努力,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在“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方针的指导下,党中央下决心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步伐。这将使我国地区经济结构发生重要变化,与此相适应,将逐步形成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并为最终实现全国的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2.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国情 2.1 我国是个大国,经济区域众多,条件千差万别,因而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状况有差异。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原因文献综述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原因 文献综述 :杜春勇 学号: 班级:国贸1304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领域,对于形成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学者们也各有解释,如资本流动、发展战略等。但这些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不足,突出地表现在对欠发达地区的研究和形成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动力机制的研究上。针对上述问题,文章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提出了 4 个方面的展望:扩大研究围、细化研究对象、提炼动力机制、创新研究方法。 一、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研究 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形成的原因,国众多学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从总体上看,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假说: (1)人口迁移与人力资本假说 人口迁移与人力资本假说认为,经济利益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动机,对于迁出地而言,不仅减少了可分享地方国生产总值的人口,还获得了迁移者在迁出地工作而转移到迁出地的部分收入,从而使迁出地人均经济水平得到提高;而对于迁入地,由于迁入人口分享了当地经济增长的成果,必然使迁入地人均经济水平有所降低。该假说还认为,由生产中的专业化知识积累而形成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会产生溢出效应,研究发展部门的人力资本开发应对经济增长产生促进作用,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从人口迁移角度分析,王桂新、黄颖钰(2005)考察了 1995-2000 年间中国省际人口迁移与东部地带经济发展的关系,发现省际迁移人口(外来劳动力)已成为推动东部地带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因素。正是大量外来劳动力的迁入,弥补了东部地带本地劳动力供给的不足,推动东部地带的 GDP 增长了 10%以上,对东部地带 GDP 增长的贡献度几乎达 15%。杜小敏、建宝(2010)利用面板数据的变系数模型实证考察了人口迁移和流动对我国各地区(省域)经济的影响,结果发现:对东部人口迁入和流入大省来说,人口迁入对经济的影响大于短期流入人口;对于中部的绝大部分地区以及西部的一些人口输出大省,伴随人口迁出而引起的人力资本流失对当地经济的负面影响开始凸显。 金相郁、段浩(2007)在卢卡斯模型的基础上从人力资本角度分析,利用 1997-2004 年全国各省市区的面板数据进行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高等人力资本能对区域经济发展作出很好的解释。孔宪香(2007)认为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区域比较优势的发挥、区域中心城市及城市群的形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实现等方面。高素英、曙明、王雅洁(2010)根据省 1978-2006 年的样本,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了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论文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论文 一、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缓解农业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我国农业资源禀赋较差,总量虽然较大,但人均占有量少。目前,我国淡水资源严重不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并且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与人口、耕地分布状况极不协调,长江以南地区总水量多而耕地少,长江以北水资源少但耕地多,在我国的华北和西北地区,干旱少雨,严重缺水。我国人均耕地不足1.5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全国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0.8亩临界值的县(区)达666个,占全国县(区)总数的23.27%。我国森林资源不足,人均占有量只有0.12公顷,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6。就是这样紧缺的农业资源,由于不合理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使得它们日趋减少。因此,在目前这种状况下,靠大规模增加资源投入来满足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是不现实的,根本的出路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发展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循环经济。 2.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农业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并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污染状况日益严重。据统计,全国受“三废”污染的耕地约2186.7万公顷,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6%。特别是乡镇企业,由于设备简陋,工艺落后,技术含量低,导致在生产过程中未经处理就直接把“三废”排放到农田,成为农业生态环境的最大危害。此外,在农业生产中,一些农用化学物质,如农药、化肥、农用薄膜、化学除草剂、作物生长剂等,由于长期不合理的使用或过度使用也造成了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威胁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沙漠化面积扩大,草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逐渐消退或消亡,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只有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解决污染问题,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才能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从根本上化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概况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概况 近年来,循环经济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史中一种新型的资源利用模式与理念,正越来越被接受和认可。现代传统农业所面临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浪费等问题有待于运用循环经济原理与方法来解决。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能够显著缓解农业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对于破解我国农村土地矛盾尖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不足问题有明显推动作用。 根据农业循环经济的“3R”原则: 减量化(Reduce)原则要求减少农业投入,从而直接降低成本。目前我国农业普遍存在农药、化肥等投入偏多的情况,导致环境污染、土壤功能弱化、农产品易受污染等负面影响,因此农业循环经济要求在保证不降低产出的情况下,通过提高效率来相对减少投入量。 再利用(Reuse)原则要求对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通过对农业生产与加工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将废弃物污染转化为资源,不仅可降低污染,而且提高了资源附加值。 再循环(Recycle)原则要求对可再生资源进行反复使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尽量少产生废弃物,少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和方法,可为今后的农业发展规划提供决策依据,对于循环农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评价某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的方法(流程) 1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基本内容 在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废物的产生与排放量,加大对废弃物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农业生产系统的产出量,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双赢”是循环经济型农业的总体目标。因此,对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可以结合农业生产的行为以及相应的结果来考察,据此建立一个BPEIR概念模型,即行为-压力-效果-冲击-反应模型(图1)。因为区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存在一个循环总量,而且该循环总量大小取决于系统外的投入以及系统内的消费量。如果对于一个区域系统投入加大,消费量减少,则循环总量会增大,对于系统产生的压力增加,从而会造成系统内各组分向不利的方向发展,比如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使用过多,促使其有效利用量下降,则会带来土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及措施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及措 施 摘要:农业循环经济是当前整个循环经济系统中一个子系统,发展我国农业循环经济,是大年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之一,本文对农业循环经济的特点、内涵等进行分析,从我国农业循环经济视角对农业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问题措施 近些年来我国农业生产在朝着现代化发展的方向而不断努力,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并且我国农业经济方面的学者对于农业循环经济的研究也十分热烈,对农业循环经济中的内涵、模式等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究,目的在于有效改善我国较为落后的农业产业,而在实践的过程中,结合我国农业产业的实际情况,将绿色生态农业作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在卡站研发各种农业生产技术的过程中,主要原则是要研究出适合当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类型的技术,并不断探索和创新适合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农业生产新模式。 1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如若想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并非一朝一夕的工作,而是需要长时间不断克服艰难、不写努力才可达成,由于我国农业循环经济方面的政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我国农业循环经济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1.1尚未全民树立农业循环经济的观念 农业循环经济可以与生态环境实现和谐发展,是经过探索和实践发现最为优良的农业经济模式。传统的农业经济体制在我国已经运行很多年,因此,在我国的农业发展中已经变得根深蒂固,因此,也制约了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速度。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传统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导致大量的农业资源被浪费,也不同程度的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破坏。如果想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就需要较高的农业技术,但是目前,我国在农业技术创新方面,仍然无法满足当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从而阻滞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1.2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主体动力不足 国外推行农业循环经济较早,已经形成国家倡导、市场运作、民众参与的良好氛围。但在现阶段,我国在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方面明显没有足够的动力,虽然已经对此问题开始高度重视,并致力于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但仍然存在着政府热号召,各地方冷对待的情况。一些涉农企业仍然更加注重既得利益,从而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