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中文本科)

毕业论文

题目: 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学号:

姓名:

年季专业: 分校:

指导教师姓名:单位: 职称: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一、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个性------------------------------------------2

二、物我一体、心与道冥的人生境界------------------------------------6

三、陶渊明田园诗的美学内涵------------------------------------------7 注释---------------------------------------------------------------12 参考文献-----------------------------------------------------------13

摘要

陶渊明的田园诗,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表现领域,这是他对中国文学的一大贡献。本文将从陶渊明田园诗的独特艺术个性极其产生的巨大影响两个方面加以阐述:陶渊明创造了朴实无华而又意蕴醇厚的冲淡自然之美,他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将平淡自然的田园风光、平凡的日常生活及处于这种环境中的恬静心情娓娓到来,显示出陶渊明独特的艺术个性魅力。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意蕴艺术特色

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著名诗人,他长于诗文词赋,其诗大多描写农村生活和自然景色,语言质朴精练,真实感人,具有独特的田园诗风格,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这是他对中国文学的一大贡献。

在陶渊明之前,山水题材已进入到诗歌当中,但这些山水诗都是从观赏自然的角度写的,并没有与自然融为一体,陶渊明的田园诗则迥异于此。他写的田园风物、稼穑生活,都是他生活于其中的不可或缺的需要,他已与它们完全融合为一体,他不是田园生活的旁观者和欣赏者,而是其中一员,所以他的田园诗独树一帜,别具特色,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个性风格。苏轼在《与苏撤书》中说:“吾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①这里指出陶诗不是淡而无味,而是意味隽永的艺术风格。“语淡而味腴,和粹之气,悠然流露,最耐玩味”。②更是指了陶渊明有平和淡泊的人生境界,自然流露于诗,因之其诗才具有平淡自然之美。

一、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个性

(一)似淡实醇意深旨远

在陶渊明笔下,一切都平平淡淡,无新奇、无波澜,但底蕴却极为丰富,读来韵味隽永,可谓冲而不薄,淡而有味。

如《移居》其二:

春秋多佳日,登记赋新侍。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诗人平平道来,却形象地写出了邻里感情之真切、交往之频繁,与素心语朴之人交往,使诗人得到了极大快慰,看似清淡,实则醇美,淡中有奇,平中有味,语俗而意雅。

诗人善写田家生活中日用之景之物,如数家珍,令人觉得亲切平和,怡然自适。

秉耒欢时,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清晨欢闻扣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欤,田父友好怀。(《饮酒》其九)超越了世俗的功利计较,胸次悠然,乐其日用之常。

陶渊明很善于以冲淡的情态表现强烈的感情,表面上,“铺叙平淡,摹绘浅近”,实际上“万感横集,五中无主”③如《拟古》其三中,“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描绘出一幅仲春雨降,万物复苏,,草木争荣,飞燕翩翩的景象,全诗充满生机,表达了诗人归田后的喜悦情怀,景中含情,情因景生,又如《归园田居》其碱: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光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补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皓月当空,劳作一天的诗人荷锄归来,乡村小路亭野露沾湿了诗人的衣裳。但诗人的心情是愉快的。因为诗人力耕自食的理想得以如愿,一种怡然自得之情呼之欲出。

可以说,陶渊明的诗,是在形似与神似刻度统一的前提下,以写意为主,诗人往往突破客观景物外在的局限,以神写形,着重反映诗人的气质与神韵。他特别喜欢描写青松、浮云、归鸟、秋菊等,这些景物无不关情,他们或象征或比喻,总是渗透着诗人的性格和品行。包含着诗人的情感,探马或象征或比喻,总是渗透着诗人的性格和品行,包含着诗人的情感,更是诗人艺术形象的化身。如《饮酒》其五:“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其七:“秋菊有佳色,哀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其八:“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异类,卓然见高枝。”等,知倦而返的归鸟,经霜不凋的菊花,傲然挺立的青松,诗人借物抒情,把自己对坚贞品德的赞美之情,结庐归隐的坚定之愿都借助于这些形象表达出来,虽然形象平凡普遍,语言平实淡然,但能充分而恰切的传情达意,且情浓意深。

陶渊明的诗作不仅内蕴浓情,而且还富有深意,充满理趣。他常从生活中总结出富有哲学的人生感受,启发读者的思想,使情、景、理有机统一起来,意深而旨远。如《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四句,实际上是讲人与现实的关系问题,即生活在现实中的人能否超脱现实之外的问题,这就提示了主观反作用于客观的深刻哲理。而这种哲理的表现,是与自然景物的描绘融合在一起的。在此诗中,作者将眼中景与心中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又由眼中景物联想到自己的归隐,体悟到返朴归真的人生哲理。又如“盛年

不重来,一日难现晨。及时相勉励,岁月不待人。”诗句如警句,言浅意深,耐人寻味。

可见,陶渊明的田园诗,平淡自然而意蕴醇厚,真可谓“冲淡蕴至情,自然见深远”。

(二)自然质朴简洁纯净

陶渊明诗歌的语言风格特点具体表现为自然质朴,通俗平易,简洁纯净。就是这种洗尽铅华,质素自然的语言尽显陶渊明田园诗的冲淡之美。

1、自然质朴

朱熹说:“渊明诗出于自然。”④朱庭珍说得更为明白:“陶诗能独绝千古,在自然二字。”⑤所谓自然,就是本色,不假饰,不做作。陶渊明就是用“田家语”直率地写出自己独到的观察,独特的感受,使人感到确系“从胸中自然流出,”发大匠云斤,毫无斧凿痕迹。如《归田园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树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宅院草屋,榆柳桃李,远村墟烟,狗吠鸡鸣,一一道来,极平易自然。全诗几乎纯用口语,天然本色,辞意平泰,情景交融,可见陶渊明不用深僻的典故和刻意雕琢的对仗,是以通俗朴素的语言促成了诗作的平易感,亲切感。如《归园田居》其五“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明白如话的语言,显示出质朴深远的意境。

2、简洁纯净

陶渊明的田园诗中,没有华丽的词藻,绮艳的色彩,也没有夸张的铺排,精巧的比拟。他诗句的魅力,就在于是以他性情中自然流出的言语,在于他内在的感情力量,他向往的是闲适淡泊的人生,他要表达的情怀是一片纯真心地,所以他选择的只能是这种纯净的去尽华饰的语言。但是,陶诗的语言不是未以加工锤炼的粗糙平俗的民间口语,而是语言巨匠剥落浮华后高度凝练所达到的更高境界和水平。如写夏日闲居的恬适,“霭霭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和郭主薄》)一个“贮”字虽是平常,但用在此处却传神之极,中夏清凉的林荫好象全贮存在林中,随时可以汲取。未着雕饰,不用渲染,却情态

尽出。又如写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不用“撒盐”、“飘絮”、之类的精巧比喻,只平平常常的十个字,就写出了雪落无声的轻柔意态。写风,“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时运》)只一“翼”字,便将南风微拂新苗摇拽之态,写得和煦暖人。

总之,陶诗语言质朴自然,平白淡然,是一种不露斧凿之迹却高度艺术化的传神之笔,已达到一种炉火纯青、自然入妙的境界。难怪元好问说陶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实见真淳。”⑥其“天然”和“真淳”确是陶诗之所以享千古盛名的关键,因为诗歌是一种心灵的艺术,唯有真诚,才能拨动读者的心弦;唯有天然,才能经历千古而常新,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三)清雅闲静意与境合

陶诗是写实的,但又无不渗透作家的浓厚的情感色彩,许多景象达到了物我合一、主观完全融合的境界,这一点,在田园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陶诗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鸡鸣犬吠,街头村落、夕阳炊烟,它们还构成了一种宁静安详、纯朴自然、淡雅深远的意境,之所以如此,就在于作家写作田园诗的目的,不单是为了给人们提供几幅山水田园画卷,而更重要的是要表达自己在这种环境中的生活情趣。因此,他总是选取那些能够引起自己的思想共鸣的东西,在描写绘景物时倾注着自己的感情,注意传神写意,借景抒情,决不客观地刻画。试以《饮酒》其五为例说明之。

可以说《饮酒》其五是能代表陶渊明田园诗冲淡之美的诗作: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此诗之所以千古激动人心,就在于他创造了一个宁静平和的精神境界,达到在无心中而心与物会,物我两融之境。人、山川、空气、飞鸟,原本只是一和谐之整体,原本无须区分,“悠然见者”,盖无可无不可,非有意为之,乃无意间之相遇,此时,诗人在这和融淳净的大自然中,超然冥邈,神逸方外,这已是一个物我泯一的境界。这里,“采菊”二句主要是突现诗人乐得其所的“悠然”心境;“山气”二句则明显寓有:“众鸟欣有托”的意兴,两者的情趣是相通的。这种主观心境与客观环境的浑融妙合,后人概括”意与境合。”在此诗中,这种主、客观两方的交感,主要靠那个“见”字生动表现出来。着一“见”字,意境全出,

奥妙究竟在那里?我认为“见”字之得,主要得之于“无心”,能使“意”“境”妙合自然,使全诗呈现出一种悠然气象。就在这种物我一体的境界中,人生之种种真谛实已寓含其中。然亦不须然,不必然,已经尽在意中。忘言者,正在不言中也。这样一个精神境界,留给人的是一种无尽的向往。这就是韵味。而美的感受正在这无尽的向往、韵味之中。这就达到”自然本色,天衣无缝,到艺术极境而使人忘其为艺术”的艺术境界。

陶渊明所达到的这种“意与境合”的艺术境界,乃是现实与理想的统一,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有限与无限的统一。它能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殊艺术效果,营造出深邃的意境,这正是他的田园诗冲而不薄、淡而有味的原因所在。也正如此,充分体现出陶渊明的田园诗的艺术个性魅力。

综上所述,陶渊明田园诗创作上的主要艺术成就在于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自然之美,他诗作的境界韵味,是一种平和淡泊,与世事无所争、无所求、心与自然泯一的人生境界的自然流露,表现为宁静淡雅、意与境合的艺术境界,从而形成了陶渊明独具魅力的艺术个性。

二、物我一体、心与道冥的人生境界

文如其人,陶渊明作为著名的大诗人,辞赋散文家,其人生境界犹如物我一体,心与道冥,天人合一,安贪般若,超然绝俗。他领悟到大自然的不息生机是自己生命的最好安归之所,完全融入到自然界中去。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一切都是生生不息,知乐自得地存在,一切都那么的和谐美好。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即耕亦以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撤,颇回故人车。欢然酌青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如风与云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读山海经》)

他没有语言赞美自然,而自然之美却从心里流溢出来。因为他不是像朝中名士那样占有山水为生活点缀,也不象江左名士那样有距离地欣赏自然,而是把自己化入自然,成为其中一员,心境与物境完全溶为一体,这种玄学思潮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玄学家没有达到,陶渊明都达到了,其原因就在于单纯持玄学人生观不能解释的个人与群体的矛盾关系,没有化解矛盾纠结与世俗之力量。所以,面对现实人生与种种困扰;岁月苦短,际遇难逢,贫困疾病,灾祸患难……人们便

会陷入烦苦怨愤和悲哀痛苦之中,也就不能达到与自然泯一。

陶渊明却做到了,面对人生之苦患,他除以老庄无为的玄学人生观去对待,更重要的是靠儒家之思想力量,是儒家一片仁心与安于贫穷的道德准则,对世界不公正不合理的不满,他没有化为牢骚,而是对人生充满着一种仁民爱物的胸怀,面对贫穷,他以儒家安贫乐道的精神处之,有箪食瓢饮不改其乐的高尚情怀和宁静心境。

安贫守贱自古有黔妻,好爵吾不萦,厚馈吾不酬,一旦寿命尽,蔽覆门不周。岂不知其相,非道故无忧。从来将千载,来复见斯倚。朝与仪义生,夕死复何求。(《咏贫士》其四)

另外,佛家般若思想也影响着陶渊明。般若思想认为世间一切皆如梦幻镜花水月,原为幻像本非实有,那么一念心寂万境皆虚,一切世界种种相即虚幻不实,则不如意之烦恼也自行消解。陶诗中也流露出痕迹:“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气。”(《归田园居》其四)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饮酒》其八)”“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形影神》)这样,陶渊明就摆脱了人间世俗的种种羁绊烦忧,在精神上真正达到了委运住化,与自然泯一的境界,并由此而创造出了名传千古的优秀诗篇。

平静乐观,躬耕之志,陶渊明的田园诗中还真实地描写了自己躬耕生活,对劳动的艰辛诗人却表现出平静乐观的心态,躬耕之志始终不渝。即从作息勤厉中,写景观物,付出一段快乐。高人性情,佃民职业,不作仁义看,惟真旷远知之。这在陶渊明之前是没有的,但此后却成为诗文创作的一个重要题材,宁肯力耕而不肯同流合污成为高洁士人人格的理想和楷模。

三、陶渊明田园诗的美学内涵

(一)反映现实美

陶渊明田园诗的独特意义即在于:他从自己“躬耕自资”的生活实践出发,选取了前代诗人从未采用的题材,从田园生活这个独特的角度抒写了他对于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我们从那白描一般的画面中,从那质朴、平淡的生活场景中,不仅可以看到一个不同流俗、情操高洁的诗人自我形象,而且透过诗人的喜怒哀乐,还可以窥视到当时社会现实的某些侧面。

陶渊明归隐早期的田园诗在反映现实的时候,是以诗人实际的田园生活为基本素材,如《归园田居》第一首: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在诗人的笔下,农村是那么恬美、宁静:桃李榆柳的环绕中座落着几间茅舍,远处的村庄依稀可见,轻烟袅袅;从幽深的小巷中偶尔传来几声鸡鸣狗吠……这里的一切与喧嚣终日、凶险四伏的官场是多么不同。难怪诗人象“池中鱼”“笼中鸟”一样庆幸着自己“复得返自然”。这种生活虽然寂寞、清贫,但是经历了“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俯仰由人的仕宦生涯之后,诗人却被其中悠然自得的情趣所陶醉。

类似的赞美在他的田园诗中很多。在这些诗篇中,都洋溢着一种和平、宁静的气氛。

陶渊明反复地歌咏田园风光的纯洁和田园生活的淳朴:“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归园田居》第五)“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移居》第二)。陶渊明是一个精神生活非常丰富的人,实际生活的痛切体验和老庄崇尚自然思想的深刻影响,使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理想:他主张任真自得,认为精神上的压抑和束缚都是违反“自然”的,故而视官场、仕途为“尘网”、“樊笼”;他反对欺诈和虚伪,向往一个世风淳朴、笃厚的社会,认为人与人之间应当真诚友爱,“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杂诗》);他反对浮虚放纵,认为“耕织称其用,过此奚所须”(《和刘柴桑》),提倡过俭朴而充实的生活。总之,这里没有暴力、虚假,有的只是淳朴天真、和谐自然。这样的理想境界与他从小熟悉、喜爱的田园情景十分相近。在长期清贫、寂寞的耕读生活中,诗人更是不断地从自己切实的感受中去挖掘田园生活内在的、质朴的美,以此获得精神上的支持。就象他从“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其五)中领会到“真意”一样,诗人也在或弄琴读书,或斟酒自酌,或灌园种蔬……这种自然淳朴的田园生活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仿佛走入了理想境界。所以他说:“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

(《和郭主簿》其一)

他的田园诗有的着重写躬耕的生活体验,这是其田园诗最有特点的部分,也是最为可贵的部分。《诗经》中有农事诗,那是农夫们一边劳动一边唱的歌。至于士大夫亲身参加农耕,并用诗写出农耕体验的,陶渊明是第一位。陶渊明之后的田园诗真正写自己劳动生活的也不多见。《归园田居》其三是这方面的代表作: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是一个从仕归隐田园从事躬耕者的切实感受,带月荷锄、夕露沾衣,实景实情生动逼真。而在农耕生活的描写背后,隐然含有农耕与为官两种生活的对比,以及对理想人生的追求。《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写出人生的理念: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陶渊明认为,衣食是人生之道的开端,不劳动什么都谈不到。诗里写到劳动的艰辛,写到一天劳动之后回家休息时得到的快慰,都很真切。“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写出农民普遍的感受。“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写出一个从仕途归隐躬耕的士人的特殊感受。

他有些田园诗是写自己的穷困和农村的凋敝。如《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归园田居》其四:“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途。”通过这些诗可以隐约地看到,在战乱和灾害之中农村的面貌。

陶渊明早年做过彭泽令,他是由于对东晋黑暗的政治现实不满而回到田园的。他归隐前的家境就不怎么好。“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自余为人,逢运之贫,箪瓢屡罄。”我们认为他的话是比较可信的。陶渊明弃官归田后,生活就越来越困苦了。“后来竟穷到“饥来驱我去”的乞食地步,不得不靠自己种田来维持生活。由于与农民共同劳动,接触到农民,便了解到天灾人祸给农民生活带来的痛苦:“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他不

仅尝到了劳动的艰辛,也尝到了挨饿受冻的苦楚:“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当碰到天灾而无收获时,又感到“旧谷既没,新谷未登”这青黄不接时农民挨饿的处境。而农民在地主的残酷剥削下,希望减少或取消田租的心情,他也有所领会了。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凡是杰出的作家,对其时代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总应该有直接或间接、明显或曲折的反映。也就是说,他的作品要对人类有认识作用。陶渊明的田园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既写出了农村是那么恬美、宁静,也写出了农村的凋敝和穷困,既写出了自己悠然自得的情趣,也写出了饥寒交迫的苦楚。我认为,陶渊明的田园诗写出了真实的现实,真实的自己,写出了农村善良、淳朴的人们,写出了乡村优美的环境和人们的心灵。

(二)反映理想美

在陶渊明笔下,农村生活、田园风光才第一次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由此为后人开辟了一片情味独特的天地。他把农业劳动视为自然的生活方式,歌颂在劳动生活中包含着美的意趣,这同样是深刻的发现。对陶诗的艺术特点,前人早有定评,谓之朴素、自然、真淳。但这并不是民歌或受民歌影响的风格,而是诗人有意识的美学追求。从根本上说,这也是由陶渊明的“自然”哲学决定的。在他看来,人为的繁复的礼仪破坏了社会的自然性,矫饰的行为破坏了人性的自然性,陶渊明的田园诗,是诗人农村生活的真实反映。不过,这是通过诗人思想的三棱镜透视出来的农村生活,是诗人艺术心灵的外化。陶渊明不是单纯地通过直接描写当时农民日常的痛苦生活,来鞭挞现实社会的不合理,而是通过描绘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幽美的田园景象乃至“桃花源”式的理想社会来否定和批判当时的黑暗社会现实。也就是说,他不是通过描写现实中的丑来批判丑,而是通过描写理想中的美来否定现实中的丑的。诗人这种独特的把握现实的方式,是由他的审美理想所决定的。

在乡村的那间茅舍里,陶渊明度过了许许多多的不眠之夜。因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他想为自己、也为所有人设计一个人间仙境。他做到了。走过漫漫长夜,在一个黎明,他心底的菩提树终于绽放出了美丽的花——《桃花源记》一千六百多年来,这篇不足400字的文章,不知让多少人为之魂牵梦绕,可怎么也寻她不到。唐代王维以为那是神仙境界——“春来遍地桃花水,不辨仙源

何处寻。”韩愈干脆说:“神仙有无何渺茫,桃园之说诚荒唐。”梁启超也说过:桃花源只不过是东方的乌托邦。

陶渊明善于运用神思遐想以意造境,构筑理想的境界,他喜欢描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勾勒和睦舒畅、淳朴可亲的社会环境。这里没有明争暗斗、没有尔虞我诈。情趣清雅、境界高尚。如诗人笔下的《桃花源诗》。诗人对桃花林奇异、优美之景的描述,已是引人入胜;桃源之不可再寻,更增添了扑朔迷离的传奇色彩。这更是令人向往。桃花源中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极其融洽,这正是农村中淳朴的人际关系的升华。这是陶渊明对现实世界不满的反映,也是他对农民理想和愿望的描画。尽管也有局限,但在他对这种境界的追求中,完全再现了他高尚的人格。

结语

总之,陶渊明的田园诗写的是平淡自然的田园风光,平凡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环境中的恬静心情,用的是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即无奇特的形象,又无夸张的手法和华丽的辞藻,甚至形容词都很少,一切如实到来,原汁原味,形成了一种平淡自然的风格,丰富了我国人民的审美情趣。

注释

①出自《东坡续集》卷三 15页 1980年文学出版社

②伍涵芬《读书乐趣》73页 1992年文学评论 6期

③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107页 1997年作家出版社

④《朱子语类》452页 1970年《人民文学》 7期

⑤《筱园诗话》19页 1995年《诗歌》 8期

⑥《论诗绝句三十首》72页 1999年文艺出版社

参考文献

1、《陶渊明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5年

2、《晋书》卷九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年

3、《宋书》卷九十三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年

4、袁行霈、罗宗强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卷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5、游国恩等人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第一册北大出版社 2001年

6、袁行霈《陶渊明研究》文学出版社 1998年

7、周振甫、冀勤著《论陶渊明诗》、《谈艺录》台北广文书局 1964年

8、蔡阿聪《论陶渊明的二重人格》台北广文书局 1966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