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第2课时

第二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第2课时
第二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第2课时

1、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2、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3、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学习过程》

温故知新

1、什么是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是什么样的?

3、在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和真菌分别扮演着什么角色?

设问导读

自主学习:详细阅读课本P21—24,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

知识点一:食物链和食物网

1、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与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

构叫做。

2、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很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在生态系统

中,和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3、当人类排放的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有毒物质会通过不断积累,

危害生态系统的许多生物,最终威胁。

知识点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4、在生态系统中,一般情况下,各种生物的和所占的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

【指点迷津】

1、从概念上可以看出,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的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细菌,真菌等分解者及非生物部分不属于食物链的组成部分。

2、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绿色植物)

3、有毒物质随食物链的延长越来越多。

巩固训练

1.请指出下列四条食物链中,正确的是()

A.阳光→草→兔→狼 B.草→昆虫→青蛙→蛇→鹰

C.鹰→蛇→青蛙→昆虫→草

D.草→蝗虫→细菌和真菌

2. 在一个食物链中,数量最多的是()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不能确定

3、在牧草→野兔→狐狸→狼这条食物链中,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是()

A.牧草

B.野兔

C.狐狸

D.狼

4、由于大量捕杀狼,导致狼在草原中灭绝,此时草原中的兔将会()

A.增多

B.减少

C.维持不变

D.先增多,后减少

合作讨究

在一片草原上,当风调雨顺时,草木生长得十分茂盛,由于有了足够的食物,野兔的数量会急剧上升(1)兔的数量会无限地增加吗?为什么?(2)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什么能力?(3)同样的一片草原,如果人们过度放牧,草原会怎么样呢?这又说明了什么?

中考链接

1、(漳州)“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成语从食物链的角度看,缺少的成分是()

A.非生物部分B.生产者C.消费者D.分解者

2、(平凉)下列各项中,能正确表示食物链的一项是()

A.青草←蚂蚱→麻雀

B.青草→蚂蚱→麻雀

C.阳光→青草←蚂蚱→麻雀

D.青草→蚂蚱→麻雀→细菌和真菌

3、(济宁)“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下列能体现出这一现象的正确食物链是()A.螳螂→蝉→黄雀B.树→螳螂→蝉→黄雀

C.蝉→螳螂→黄雀D.树→蝉→螳螂→黄雀

4、(营口)如是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此食物网中共有条食物链.写出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2)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中还缺少非生物部分和.

(3)图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如果一些难分解的有害物质进入该生态系统食物网,则体内有害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

(4)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能力.

5、(云浮)学校生物兴趣小组调查某池塘生态系统的部分生物及其体内食物成分后,记录如图表,据表分析回答:

(1)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

(2)写出其中的食物链:.

(3)若该池塘受到了汞污染,则体内汞含量最高的生物是.

(4)池塘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保持相对稳定,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若池塘受到严重的污染后,生态系统将会受到.

(5)该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还应包括细菌和真菌,它们属于.

第八章 生物与环境

第八章生物与环境 一、选择题 1.绿色植物光合活性辐射带波长位于。 A.380nm~700nm B .380nm~760nm C.150nm~4000nm D.490nm~620nm 2.植物光合作用同化量与呼吸消耗量相等时的光合活性光照强度称为。 A.饱和点 B.补偿点 C.平衡点 D.稳定点 3.下图表表示北温带海洋的硅藻和一些非生物因子随季节而变化的数据,以下那一项对图的解释是正确的是。 A.提高光强度破坏硅藻 B.硅藻数量增加会降低磷和硝酸盐的含量 C.光强度提高增强了分解者的活力,其结果是养分降低 D.硅藻数量的下降导致养分的降低 4.生物体对实验环境条件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称为。 A.气候驯化 B.调节C.驯化 D.适应 5.有效积温法则公式中,T0为。 A.平均温度 B.生物学零度 C.有效积温 D.天数 6.阴性植物的特点是。 A.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 B.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阴湿条件下C.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D.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阴湿条件下 7.阳地植物光补偿点的位置较阴地植物。 A.高 B.低 C.一样 D.不确定 8.当光强度不足时,C02浓度的适当提高,则使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致于降低,这种作用称为。 A.综合作用 B.阶段性作用 C.补偿作用 D.不可替代作用 9.下列植物中,属于长日照植物的是。 A.大豆 B.玉米C.冬小麦 D.水稻 10.影响植物水平和垂直分布上限的主要因素是。 A.温度 B.光照C.水分 D.土壤 11.蚂蚁在自然界的分布型为。 A.均匀分布 B.成群分布 C.随机分布 D.带状分布 12.下列生物中属于种群的是。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理论复习: 1.影响生物生存的因素:(1)生物因素:一种生物影响其他生物生存的因素 (2)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指阳光、空气、水、温度等非生物因素 影响生物的生存因素举例:①大雨过后,蚯蚓爬到地面(影响 因素是空气)②沙漠里植物植株矮小(影响因素是水分)③极 地狐和大耳狐的关系(影响因素是温度) 2.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有:种间关系有: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 种内关系有: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3.空气湿度:表示空气的潮湿程度。空气湿度过大或过小微生物都易于繁殖与传播,其中 空气湿度在45%--55% 病菌死亡较快,是人类适宜的空气湿度 测空气湿度会用到干湿表和计时器 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不仅表现在形态和结构方面,还表现在生理和行为等各个方面 举例:①北极熊、青蛙的保护色②竹节虫的拟态③睡莲在水下有长长的叶柄 目标检测: 一、选择题 1.观察生活在北极的极地狐和非洲沙漠的大耳狐,它们耳朵的大小不同,这与它们生活地区的哪种非生物因素有关() A.水B.空气C.温度D.气候 2.把大小两种草履虫分开培养,它们都能正常地生长,可是把两者放在一起培养的时候,经过16天,其中的一种全部死亡,而另一种却仍然生长正常,这种现象属于()A.合作B.捕食C.竞争D.寄生 3.在大自然中,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下列哪项属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A.森林可保持水土B.旗形树的树冠像一面旗帜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D.蚯蚓疏松土壤 4.某同学做了植物对空气湿度影响的探究活动,下列根据测量结果绘制的曲线图最可能是草地一天湿度变化曲线图的是() 5. 樟树上下相邻的叶片互不遮挡,能使每片叶都尽可能多地接受阳光的照射,这说明()

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各省市试题选编第八章生物与环境

(生物科技行业)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各省市试题选 编第八章生物与环境

第八章生物和环境 壹、单项选择题 1.(黑龙江98复赛)人工栽种人参、三七等中药成功的关键在于 A控制适当温度B控制充分的水分 C控制较弱的光照D提供肥沃的土壤 2.(广西98)台湾玉山西北坡植被分布情况为:下层热带雨林,中层常绿阔叶林,上层温带针叶林,顶端为高山草甸。决定该山植被分布的生态因素主要是 A水分B阳光C温度D能量E土壤pH值 3.(河南97预赛)花芽分化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A低温和光周期B中温和光周期 C温度和光周期D肥效和光周期 4.(河南97预赛)影响植物水平和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阳光、温度B高度、纬度C阳光、纬度D阳光、地形 5.(河南97预赛)植物不需要光的生理活动是 A秋天落叶B幼苗生长C花芽形成D花粉的萌发 6.(黑龙江99复赛)深秋季节,位于路灯旁的树叶比远离路灯的同样树的叶子 A先黄B稍晚变黄C同时变黄D不变黄 7.(黑龙江99复赛)当太阳光移动时,蜥蜴可使自己的部分肋骨延长,保证身体扁平,且使其躯体和太阳成直角,该种特性及其意义是 A应激性,减少光照,降低温度B适应性,减少光照,降低温度 C适应性,增加光照,增加体温D应激性,增加光照,增加体温 8.(上海99;黑龙江99复赛)如使秋天开花的菊花在“五壹”节开花,处理的措施是A增加光照时间B降低光照强度

C增加光照强度D增加黑暗时间 9.(陕西98)壹种生活在炎热干燥环境中的植物,可能具有 A深绿色的大叶,叶俩面有大量气孔 B深绿色的大叶,叶只在壹面有孔 C浅绿色中等大小的叶,只在叶的上表面有气孔 D小而厚的叶,只有少量气孔 10.(陕西98)喜欢生活在阴湿环境中的植物种类,叶片壹般大而薄,主要作用是A充分利用光能B少阳光照射 C适应低温D适应潮湿的环境 11.(山东98决赛)由气候条件决定植物群落分布的俩个主要因素是 A风力和雨量B风力和热量C热量和雨量D光照和热量 12.(广东99初赛)有些植物的种子成熟后,即使有适合萌发的条件也不能萌发。例如有些植物的种子秋天成熟后,要经过壹段时间的低温才能萌发,这类植物最有可能是自然分布在的植物。 A低纬度地区B低海拔地区C低降水量地区D高纬度地区 13.(广西99)肺鱼的夏眠是对什么的适应 A缺水B高温C缺食物D阳光 14.(黑龙江99复赛)右图绘出了5种鱼的耐盐范围和耐温范围,在这5种鱼中,哪壹种是北极海的特有种,哪壹种只能生活在热带湖泊中,哪壹种的分布最广泛 A1,2,3B5,3,4C3,4,2D2,1,5 15.(浙江97)决定水池植物群落层次结构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A温度B湿度C空气D光照

第一章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第一章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第一节环境对生物的作用 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阳光、温度、空气、水等非生物因素以及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2、尝试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学习重难点: 非生物因素以及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学习过程: 一、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1、生物圈中的非生物因素包括:、、、、等。 2、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看课本P42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⑴实验装置中包含和两种实验环境,变量为。 ⑵黄粉虫幼虫选择什么样的个体?选择一条行吗?为什么?将幼虫放入实验装置中放入什么位置? ⑶根据实验需求,设计记录实验结果的表格 【延伸探究】制定探究方案——水分对黄粉虫幼虫的生活有影响吗?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制定计划: ●得出结论: 3、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具体影响例子 ?水: ?温度: ?光照:

二、生物因素 1、生物因素是指。 同种生物之间: 不同种生物之间: 2、在自然界中,生物与生物之间以相互作用,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得各种生物之间 、,促进了生物界的共同发展。 课堂检测 1、对蛇、蜥蜴的冬眠起主导作用的环境因素是()。 A、水分 B、温度 C、空气 D、阳光 2、热带雨林中植物繁多,而沙漠中植物却十分稀少,造成这种特点的环境因素主要是() A、阳光 B、水分 C、温度 D、空气 3、下列叙述中,不属于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A、春来江水绿如蓝 B、雨露滋润禾苗壮 C、草盛豆苗稀 4、在同一块菜地里同时栽培大蒜,若栽培在露天环境中,长出的叶片是绿色的;而在遮光条件下栽培,长出的叶片是黄色的。这说明影响叶绿素形成的非生物因素是() A、水分 B、空气 C、无机盐 D、光 5、影响一只蜜蜂生存的非生物因素不包括() A、阳光 B、空气 C、温度 D、其它蜜蜂 6、仙人掌的叶变成了刺是受哪种非生物因素的影() A、温度 B光照 C、水分 D、土壤 7、一块田地,影响小麦生活的生物因素是() A、温度 B、阳光 C、田间杂草 D、水分 8、柑橘在北方生长不好,影响柑橘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A、阳光 B、空气 C、水分 D、温度 9、同种生物之间( )。 A、有互助、有斗争 B、无互助、无斗争 C、只互助不斗争 D、只斗争不互助 10、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有( )。 A、一种 B、二种 C、三种 D、多种

2020年第八章生物与环境参照模板

第八章生物与环境 第三节生态系统 五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讲授人:于景春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D:应用)。 (2)碳循环的过程(D:应用)。 (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D:应用)。。 2.能力目标: (1)学会分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方法。 (2)通过学习“温室效应”的形成及对人类的危害,发展学生推理、联想和思维迁移能力。 (3)利用“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等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以及对自己所持有观点的总结表达能力。 3.情感价值目标: (1)通过学习人类对碳循环的影响,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2)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用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统一的观点来分析事物的习惯。 (3)积累生态学知识,逐渐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二、重点 碳循环的过程。 三、难点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讲述、讨论与启发、提问相结合。 五、教具使用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课前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请大家回忆如下问题: 1.生态系统的定义? 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 3.生态系统的结构是什么? 4.生态系统的能量源头指的是什么? 5.能量流动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略)。

教师评价:大家对能量流动的内容掌握的很好!那么,同学们在学习能量流动的过程中是否发现,能量的流动是需要以物质为载体的?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变化又是怎样的?物质变化与能量流动又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就来学习生态系统的另一个功能——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展示主题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讲述新课 (一)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 学生阅读:P 91第二、第三自然段。 学生讨论: 1.什么叫“物质循环”? 2.这里的物质指什么? 3.循环过程是怎样的? 4.循环的范围有多大? 师生归纳: 1.概念: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 、H 、O 、N 、P 、S 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物质: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3.过程: 4.范围:全球性。 教师强调:这里的物质不是指由这些元素组成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生物体内所特有的物质,而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循环指的是这些物质(元素)的往返运动。这里的生态系统指的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所以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简称“生物地化循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可以概括地理解为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运动,其中伴随着复杂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不是单纯的物质移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离不开能量的驱动。 (二)碳循环 学生阅读:P 92第一自然段。 教师演示:出示“光合作用”投影片,并请同学们说出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碳是如何传递的? 学生归纳:有机物无机物光合作用 )O CH ()(CO 22?? ?→? 教师演示:出示“呼吸作用”投影片。并请大家说出呼吸作用过程中的碳是如何传递的? 学生归纳: )(CO )(O H C 26126无机物有机物呼吸作用 ???→? 教师设疑:请大家分析教材P 92碳循环示意图,思考如下问题: 1.无机环境中的碳以什么形式存在? 2.生物群落内部的碳以什么形式存在? 3.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以什么形式循环?

第一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

第一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一、概念分析 本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重要概念。每种生物都离不开他们的生活环境,同时又能适应、影响和改变环境。生物与环境之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以及生态因素概念的理解,生物与环境关系中的基本观点的建立。探究实验活动中变量的控制和对照实验的设置,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要帮助学生完成思维方式的转化,抓住概念的本质,从感性经验、身边实际入手,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的环境,生态因素,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等概念,最终理解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重要概念。 二、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选自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探索生命的奥秘》的第一章第二节,内容包含了本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生物》的知识后,以生活中常见的鼠妇为话题,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并理解其在农工业方面的应用。再介绍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让学生从两个方面理解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最后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三、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形象思维发达而抽象思维欠缺,生物知识有限,生态系统的

知识学生虽有一些接触,但缺乏深层次的理解,本节课的概念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重要概念知识单靠老师讲述,理解上是有困难的,但他们对生物知识很感兴趣,热情很高,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教师来说是项挑战。 四、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初中生物的第二节,学生对生物学还不甚了解,所以这节课的成败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对学生形成正确的生物学观点,从整体上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根据课程目标,力求设计多个探究性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会、感悟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并有意识地渗透保护环境、尊重生命、关爱动物的教育,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 本节课构想的主线是“生物与环境”,由多个学生活动构成。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活动是初中生物课中的第一个探究性实验,学生没有科学探究的基础,所以老师要将探究的一般过程告诉大家,帮助学生设计探究方案,引导学生尝试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体会实验变量的控制和对照实验的设置,把重点放在实验结果的分析上,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环境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理解环境与生物的关系。有意识地点出探究的一般过程,让学生在感性上对科学探究有个认识,为后面上升到理性上的学习作好铺垫。在建立“生态因素的概念”、认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时就要以实例让学生去感悟,并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实验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这些内容。

高一生物必修一第八章知识点

高一生物必修一第八章知识点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一、生态因素对环境的影响 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叫做~。 2、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的因素,叫做~。 3、种内关系: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4、种内互助:同种生物生活在一起,通力合作,共同维护群体的生存。如:群聚的 生活的某些生物,聚集成群,对捕食和御敌是有利的。 5、种内斗争:同种个体之间由于食物、栖所、寻找配偶或其它生活条件的矛盾而发 生斗争的现象是存在的。如:某些水体中,鲈鱼,无其它鱼类、食物不足时,成鱼就以本 种小鱼为食。 7、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等。 8、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 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例如:地衣是藻类与真菌共生体,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共生。 9、寄生: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体的体内或体表,从那里吸取营养物质来维持 生活,这种现象叫做~。例如:蛔虫、绦虫、血吸虫等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内;虱和蚤寄 生在其它动物的体表;菟丝子寄生在豆科植物上;噬菌体寄生在细菌内部。 10、竞争: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叫做~。例如:大草履虫和小草履虫 1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12、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①光:阳光对生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作用。A、光的强与弱对植物:如松、杉、柳、小麦、玉米等在强光下生长好;人参、三七在弱光下生长。浅海与深海,海平面200M 以下无植物生存。b、光照时间的长短:菊花秋季短日照下开花;菠菜、鸢尾在长日照下开花。c、阳光影响动物的体色:鱼的背面颜色深;腹面颜色浅;d、光照长短与动物的生殖: 适当增加光照时间可使家鸡多产蛋。E、光线影响动物习性:白天活动与夜晚活动。 ②温度:a、不同地带的差异:寒冷地方针叶林较多;温暖地带地方阔叶林较多b、植 物的南北栽种:苹果、梨不宜在热带栽种;柑桔不宜在北方栽种;c、对动物形成的影响: 同一种类的哺乳动物生长在寒冷地带,体形大;d、对动物习性的影响:冬眠—-蛇、蛙等 变温动物;夏眠—-蜗牛;洄游:迁徙;季节性换羽。

春九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生物与环境》测试题浙教版

第 2 章 生物与环境 检测题 本检测题满分: 100 分,时间: 60 分钟 一、选 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分,共 50分。) 1. ( 2013·黑龙江大庆) “人间 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你认为影响山上桃花迟开 的因素是什么?( ) A. 光 B. 温度 C. 水分 D. 土壤 2. ( 2013·黑龙江大庆)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作用很大的一类生物。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绿色植物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 B. 绿色植物直接或间接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 C. 绿色植物对维持生物圈中氧和水等物质的循环发挥重要作用 D.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影响氧循环,通过呼吸作用参与水循环 C.湖中的鲤鱼、鲫鱼 D. 照射到湖中的阳光 4. ( 2014·广东)对“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观点的理解,错误的是( ) A .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相互联系 B .生态系统多样并且相互联系 C .各类生态系 统共用阳光、空气等 D .各种生物都能在不同生态系统中存在 5. 微山湖是江北最大的淡水湖,有“日进斗金”的美誉。下列关于微山湖的描述中 ,属于生 态系统的是( ) A. 微山湖中的水 B. 微山湖中的荷花 C.微山湖中的全部鲤鱼 D. 微山湖 6. ( 2013·湖北黄石)下列各项中能正确表示食物链的是( ) A .草→兔→狐 B .泥→小虾→小鱼→大鱼 C .蝉→螳螂→黄雀 D .田鼠→猫头鹰 7. (2014·湖南益阳) 下列有关生物圈、 生态系统以及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生物圈包括全部的大气圈、岩石圈和水圈 B. 外界干扰超出了一定范围,生态系统可能被破坏 C. 生态系统的非生物因素只有阳光、温度和水 D. 同种生物个体之间只有竞争关系 3. 位于山东省东营市东城的清风湖经过综合治 理, 开放。下列属于清风湖生态系统中的生产 者的是( A. 湖中的细菌、真菌 B. 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 已正式向市民 8. 右图中的动物③与动物②之间的关系是( ) A. 捕食 B. 竞争 C.合作 D. 互不影响 9. 人类作为生物 圈中的重要一员, 其 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 越大。那么,人类在生物圈中扮演的角色是( ) A.生产者 B. 消费者 C.分解者 D. 生产者和消费者

教案《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案 一、概念解析 本节的核心概念是生态系统,由此概念又衍生出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食物网等概念。生态系统就是生物与环境的统一,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的有机结合,而生产者和消费者又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相互联系的,所以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就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生态系统的各个成分的相互制约和影响使得它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又是有限度的。不同的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不同的,这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有关。 本节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在充分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能将各个概念联系起来,这样他们学会的不仅是知识而是一个知识体系。 二、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是新人教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了解生物圈”一章第二节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位置属于一级主题“生物和生物圈”下的二级主题“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本节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生态系统,由此概念又衍生出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和食物网这些名词。而生态系统又与我们目前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息息相关,因此本节课是本章乃至本学期的重点。 三、学情分析 从知识方面来看,学生对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已有一定的了解但还没有形成生态系统的概念。从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来看,七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和活动感兴趣,乐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且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四、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技能目标: (1)能将前面所学概念与本节概念联系起来; (2)通过讨论与“分角色扮演与辩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对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能力。 3."情感目标: 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六、教学难点: 将各个概念联系起来。 七、教学方法: 教师主导,学生自主,探讨和交流相结合 八、教学设计思路: 基于新课标对概念教学的要求,为使学生能深层次理解概念,并会将各个概念联系起来,从而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特作如下设计。 八、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旧知回顾: 1、"生物的生活环境

第八章生物与环境

第八章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概述 一.环境概述 1、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和生物群周围一切生物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群体或生物群生存的各种因素。 在环境科学领域,环境的含义是指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按照这一定义,环境包括了已经为人类所认识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理世界的所有事物。 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人类对环境的认识发生了一次飞跃,人类开始认识到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中的各个组分和各种反应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 2、环境分类 生物环境:宇宙环境、全球环境、地区环境。 大环境是指地区环境(具有不同气候和植被特点的地理区域)、地球环境(包括各圈的全球环境)和宇宙环境。如三北防护林、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太阳黑子等。 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着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如生物个体表面的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和动物穴内的小气候等。 二.生态因子 环境的各种组成要素称为环境因子,其中一些可对生物产生一定影响的特称为生态因子。 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因素——环境中对生物的生命活动起直接影响作用的因素。 生态因素可分为:

1)非生物因素:气候、土壤、地形。 2)生物因素:植物、动物、人类活动。 注意:地形和海拔高度对生物的影响是通过影响气候、土壤、植物、动物和人类活动而起作用的,故属于间接因素,有人认为不属于生态因素之列。 3.生存条件: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又称为生物的生存条件。 4.生境: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因子综合称为生境,其中包括生物本身对环境的影响。 5、生态环境:为了强调生态意义,常常把环境中全部生态因子综合组成的那一部分,称为生态环境。 6、主导因子:生态因子中对生物的生活环境起决定性作用的因子。 7、限制因子:当某个生态因子的变动范围超出生物所能耐受的临界限,并因此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至引起死亡,此时这样的生态因素叫做限制因子。 8、生态幅:物种适应于生境范围的大小。生态幅即对某一生态因子,又指环境条件的综合。 三、生态因子的空间分布 1、纬度地带性:从赤道到两极,整个地球表面具有过渡状的分带性规律。 太阳辐射量差异太阳辐射-热量带-水分差异-植被分带-土壤分带 自然地理带:赤道、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 植被地带性分布 2、垂直地带性:因太阳辐射和水热状况随着地形高度的不同而不同,生物和气候 自山麓至山顶呈垂直地带分异的规律性变化。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是冀教版生物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我们周围的环境”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位置属于一级主题“生物与环境”下的二级主题“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这节课是学生认识了生物圈,学习了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基础上的提升与总结,而后面的一节内容《人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员》也是本节课的延伸与补充。另外保持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以及自然保护等都是当前世界性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都与生态系统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本节课是本章乃至本学期的重点。 2.教学目标 2.1 知识与技能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看录像和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讨论与“分角色扮演与辩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通过“开眼界”和“实际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 (3)增强爱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情感和决心。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3.1 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组成。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3.2教学难点: (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4.学情分析 从知识方面来看,学生对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已有一定的了解但还没有形成生态系统的概念。从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来看,八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和活动感兴趣,乐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且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5.教学方法 网络教学;设疑启思;情境探究;总结提升 6. 教学准备(工具和资源) 7.教学过程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讨论题 2.生物与环境之间有哪些辩证关系? 生物受环境影响其分布区域和形态特征,同时还不断的影响和改变着其周围的小气候和微环境。 环境中的生态因子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扩散或分部时,被称为限制因子。与此同时,生物为适应环境,还会从进化、生理、感觉和学习方式等方面使其对环境的耐受范围发生改变,以生活在更多的复杂环境中。 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着环境,即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二者相互对应,有暗含某种哲学关系。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只有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对立统一规律,才能全面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众所周知,任何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进行的。把生态系统看作矛盾的统一体,生物与环境是对立统一的。 3.试探讨说明生物的分部和数量与物理环境的变化和生物的耐受性之间的关系。 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质量或数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生物的耐受限度时,都会影响该种生物的生存和分布。 每种生物对于任何一个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能够耐受的范围,即有个最低点(耐受下限)和最高点(耐受上限),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耐受范围,就成为该种生物的生态幅。耐受范围中包含着一个最适区,在最适区内,该物种有最佳的生理或繁殖状态。当物理环境哥哥因子在最适区附近时,则此地该种生物分布较为广泛,且数量较多;若物理环境因子偏离最适区向低或者向高发展,则此地该种生物分布会相应有所局限,且数量有减少的趋势。 4.何谓光周期现象,说明以光为指导因子的生态类型?试述光生态因子在引种驯化上的生态学意义。 昼夜交替中日照的长短对生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称为光周期现象。 (一)植物的光周期现象、 根据光周期的不同,可以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和中日照植物 长日照植物要求日照时间需要大于某一时数才能形成花芽,例如小麦、大麦、油菜、菠菜、甜菜等 短日照植物要求光照短于临界光期才能开花的植物,如水稻、大豆、玉米等 中日照植物要求日照与黑暗各半的日照长度才能开花,如蒲公英、番茄、黄瓜等 (二)动物的光周期现象 在脊椎动物中,鸟类的光周期现象最为明显,很多鸟类的迁移都是由日照长短的变化引起。由于日照长短的变化是地球上最严格的和最稳定的周期变化,所以是生物节律最可靠的信号系统。同样,各种鸟类每年开始生殖的时间也是由日照长度的变化来决定的。 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哺乳动物的生殖和换毛也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很多野生哺乳动物都是随着春天日照长度的逐渐增长而开始生殖的,还有一些哺乳动物总是随着秋天短日照的到来而进入生殖期。雪兔换白毛也是对秋季日照长度逐渐变短的一种生理反应。 鱼类的生殖和迁移活动也与光有密切的关系,而且也常表现出光周期现象,特别是那些生长在光照充足的表层水的鱼类。 昆虫的冬眠和滞育主要与光周期的变化有关,但温度、湿度和食物也有一定的影响。 生态学意义:从遗传的角度,所谓引种是指一个过程或方法。将一种动物引种指向新的地区等引进而前五物种。驯化是引种的一个后续过程,是引种在新的栖息环境中的巩固过程,是一系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一章生物与环境章节复习 苏科版

第一章生物与环境 一、生物与非生物:生物: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非生物:没有生命的物体叫做非生物 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环境能够影响生物的生存 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⑴非生物因素:生物生存环境中的非生物部分,主要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 ⑵生物因素:生物生存环境中影响一个生物生活的同种或其他种类的生物。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同种生物之间的影响可以是互助也可以是斗争,不同种类生物之间的影响有竞争、互利共生、捕食、寄生等。 2、生物能够影响环境 3、生物能够适应环境 三、科学探究 ㈠显微镜 1、显微镜的作用:观察肉眼无法观察到的微小生物体或者生物体中的微细结构。 2、显微镜的结构及各结构的功能:镜筒、镜臂、镜柱、镜座、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载物台(上有压片夹、通光孔)、遮光器、转换器、目镜、物镜、反光镜。(见课本17页) 3、显微镜的使用: ⑴__________:取镜时,用_______住镜臂,_______托住_____,将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 ___________的位置(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⑵______:转动_______,使_______对准通光孔(物镜前端距载物台1厘米左右),把一个__________对准通光孔,___眼注视目镜内,___眼睁开。转动_______,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目镜内,直到目镜内出现___________的视野,则表示对好光了。 ⑶______:a.将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_______上,用______固定玻片标本,标本要正对 ________的_______;b.从_____看着_____,转动___________,使___________,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c. _眼睁开_眼向目镜内,同时反向转动粗准焦螺旋, ________________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___________,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⑷______:取下_______,用纱布将显微镜外表擦拭干净。如需擦拭目镜和物镜要用_______。转动转换器把两个物镜偏到______,并将镜筒__________________,反光镜移动到______方向。最后按取镜时的拿法,将显微镜放回镜箱,送回原处。 ﹡注意:⑴显微镜的放大倍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低,观察范围越大,视野中的细胞数目越多,视野越明亮;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高,观察范围越小,视野中的细胞数目越少,视野越暗。⑶镜筒下降时,眼睛要注视______,以免镜头压迫玻片。(4)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是_______,即旋转了180度,如,字母b在视野中看到的应是____。⑸将偏离视野中央的物像移到中央:物像在视野的哪个方向就向哪个方向移动玻片标本。(6)调节光线:光线暗时,可用凹面镜或_________;光线强时,用_________或小光圈。(7)视野中污点存在的位置有三种可能:目镜、物镜、标本。判断方法:“动”。 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观察、发现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表达交流等方面。 ﹡注意:⑴要设置对照实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实验组为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⑵要控制实验变量: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_______。一组实验只有_____变量,变量为要研究的问题。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除

第一章_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第一章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复习 一、环境对生物的作用 (1)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分类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2)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1、生物圈中的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空气、水分和土壤等。 2、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看课本P42内容,回答下 列问题) ⑴实验装置中包含有光和无光两种实验环境,变量为光。 ⑵黄粉虫幼虫选择什么样的个体?选择一条行吗?为什么?将幼虫 放入实验装置中放入什么位置? 要选择个体大小、生命活力强相同的黄粉虫幼虫;不能选择1条,这样使实验带有偶然性;应将幼虫放入实验装置的中央,然后统计不同环境中黄粉虫幼虫的数量。 ⑶根据实验需求,设计记录实验结果的表格 (4)实验结论:光照对黄粉虫的生活有影响 【延伸探究】制定探究方案——水分对黄粉虫幼虫的生活有影响吗?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制定计划: ●得出结论: 3、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具体影响实例 水:干旱的情况下庄稼的收成减产;涝灾蔬菜、棉花等绝收等。 温度:人间四月芳芬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等。 光照:朝阳的果实又大又甜;飞蛾扑火等。 (3)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1、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及其作用,包括同种生物之间和不同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2、在自然界中,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多种形式相互作用,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得各种生物之间相互制约、彼此依存,促进了生物界的共同发展。 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课本P47页找出图中的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并举出其他的例子。 2.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3.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素都有一定的耐受范围。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有一定限度的。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1.理解生物对环境影响的实例: ①地衣是怎样影响环境的?②“地下的耕耘者”是指哪种动物?它的特点有哪些?它对自然界有什么益处? ③植物对气候的影响 2.生活谚语和俗语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大树底下好乘凉;树林里空气湿润、清新。 (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注意:1.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影响着环境。 2. 典例1:对蛇、蜥蜴的冬眠起主导作用的环境因素是()。 A、水分 B、温度 C、空气 D、阳光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案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案 语:为你精心的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生态系统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果喜欢就我们后续更新吧! 1、说明生态系统的概念;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及特点,举例说出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4、阐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任务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复习方法: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5-26,完成下列知识点后,小组内核对并提出疑问) 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区域内,与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 其它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 部分动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 接的以植物为食物) 细菌和真菌(分解动植物遗体或粪便中的有 机物为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环境 中,供植物重新利用) 部分----- 3、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之间的关系是: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 友情提示

(1)生产者:主要是各种绿色植物,也包括一些化学合成细菌与光合细菌,它们都能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2)分解者:以各种细菌和真菌为主,也包括蚯蚓、白蚁等动物,它们都能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巩固提升 1.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下列各项能表示是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A.黄河的水 B.黄河中所有的生物 C.黄河中的所有鱼类 D.整条黄河 2.“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在落叶化作“春泥”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阳光 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水稻”和“青蛙”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分别扮演什么角色()

高中生物 (人教大纲版)第二册 第八章 生物与环境 3生态系统(三、第一课时)

高中生物(人教大纲版)第二册第八章生物与环境 3生态系统(三、第一课时) 1、通过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和散失,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与营养级之间的能量变化关系,发展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 2、学会分析、推算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并学会应用“传递效率”解决相关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生态系统食物网中能量流动的渠道和数量的分析,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情感目标 1、通过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培养学生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来分析事物。 2、站在生态道德角度,理解一些生态学观点,使学生懂得对资源的利用应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做准备。●重点落实方案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落实方案 1、引导学生复习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为学习“能量流动”做好准备。

2、运用能量流动的多媒体课件,形象地演示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变化关系,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来源和去向,进而掌握能量流动的特点。 3、联系实际,实例分析运用能量流动的传递效率,以验证和巩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难点突破策略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突破策略 1、引导学生围绕思考题进行讨论,并对具体实例进行详细分析。 2、对能量流动的特点和能量守恒进行横向联系,比较说明。 3、运用教材中“能量金字塔”形象地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教具准备 1、能量流动的多媒体课件。 2、题例、图解的投影片。●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思维迁移。从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到生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到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只有有机地把这些知识点联系在一起,才能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形成原因,才能在活跃的思维活动中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2、指导学生分析过程。①分析每个营养级能量的来源和去路:②能量流动图解分析应注意的问题:a、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b、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沿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逐级流动,逐级递减。c、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

(人教版)第八章 生物与环境 测试

(人教版)第八章生物与环境测试 说明:本套试题只有26道选择题,请把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内 1.在下列各项中,属于种群的是() A.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鱼群B.一个湖泊中的全部绿藻 C.校园中的全部杨树D.培养瓶中的全部野生型果蝇 2.在大田作物的栽培中,适当的密植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但种植过密反而减产。正确的解释是() A.导致害虫大量繁殖 B.已造成杂草生长旺盛 C.导致种内斗争激烈 D.使成熟期大大延迟 3.在培养细菌的培养基上长出了青霉,细菌与青霉之间的关系是() A.寄生 B.互利共生C.竞争D.种内斗争 4.目前世界上中国特有的爬行动物是() A.白鳍豚B.大鲵C.儒 D.扬子鳄 5.在一个阴湿山洼的草丛中,有一堆长满苔藓和木耳的朽木,其中聚集着蚂蚁、蚯蚓、老鼠等动物,这些共同构成一个() A.生物群落 B.种群 C.食物网D.生态系统 6.由光强度引起的生态效应是() A.浅蓝色薄膜下培育的稻苗质量差B.蛾类对紫外光的趋光性最明显 C.在苇棚下培育的三七长势最旺盛D.在夏季温带鸟类生

殖腺成熟产卵 7.下列生物中,不属于分解者的是() A.蜣螂B.蚯蚓C.蘑菇D.苔藓 8.温带针阔混交林极少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害,而某地的人工马尾松林近年来因松毛虫危害大面积死亡。其原因是() A.人工林的松毛虫繁殖力强B.人工马尾松林适应性下降 C.人工林成分单纯,营养结构简单 D.人工造林密度大,影响通风 9.有人在草原上实验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吃草籽,用网把实验区罩上,后来发现,实验区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子吃光;而未加网罩的地方,草反而生长良好。经分析,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实验区加网罩后() A.使食物链缩短B.使食物链延长 C.食物网消失了D.食物网变复杂 10.在食物网中,生产1吨蛋白质,消耗能量最多的生物是() A.羊 B 牛C.草D.狼 11.在某食物链中,最高的消费者为4级,该食物链中应有几个营养级?() A.6 B.5 C.4 D.3 12.在海面200米以下的水层中,几乎找不到藻类植物,其主要的生态原因是()

第一章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导学案 苏教版 七年级上

第1单元第1章探索生命的奥秘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预习填空 一)、生物的生存一定的环境 有我们生活的周围有许许多多的生物,它们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存的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和 影响生物生存的称为生物因素, 在影响生物生活的光、水、温度、空气、土壤等没有生命的物体,称为。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同时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必须才能更好地生存。例如: 此外,生物的生存也能环境,例如:蚯蚓能疏松土壤。总之,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 自我检测: ()1.鱼必须生活在水中,离开水一段时间就会死亡。对此最恰当的解释是A.生物影响环境B.生物适应环境C.生物改变环境D.生物依赖环境 ()2.生物因素是指。 A.生态因素 B.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 C. 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D.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一切因素 ()3、下列不是鲫鱼生活的环境因素的是 A、河中的水 B、水的温度 C、同种类的鱼 D、岸上吃草的动物()4.下列生态因素中不属于生物因素的是 A.空气 B.细菌 C.小草 D.人 ()5、仙人掌生活在荒漠中,叶特化为刺,茎膨大有储存功能,茎表面绿色,有光合作用的功能,请问它的这些特征是适应什么生存条件的 A.缺乏空气 B.缺乏阳光 C.缺乏水分 D.缺乏营养 ()6、干旱造成农作物减产,说明农作物生存所必需的基本条件之一是 A.空气 B.阳光 C.水分 D.营养 ()7、蚯蚓一般营穴居生活,但夏季雨后蚯蚓会爬到地面上活动,这里影响蚯蚓活动的生态因素是 A.雨后较低的气温 B. 雨后较少的食物 C.雨后的土壤中较少的氧气 D.土壤中过多的雨水造成压力 ()8、一种鸟类的生活习性是白天休息,夜间觅食,影响这种习性的生态因素是 A.温度 B.阳光 C.水分 D.湿度 ()9、在茂密的森林中,大树下面的植物长得纤弱,这主要是由于哪种因素的影响: A、没有充足的空气 B、没有充足的阳光 C、温度过低且水分不足 D、生存空间狭小 ()10、温室内的樱桃比露天樱桃开花结果早,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光照 B、温度 C、湿度 D、水分 ()11、南方的柑桔不宜在北方种植,这主要受哪个生态因素的影响? A、空气 B、阳光 C、水分 D、温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