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家滩玉龙其实是玉虎

凌家滩玉龙其实是玉虎
凌家滩玉龙其实是玉虎

凌家滩玉龙其实是玉虎

2008年9月16日中国考古网发表朱乃诚先生《关于应用考古学研究方法研究史前玉器的若干问题》一文,文中提出凌家滩玉龙(见图1)其实是玉虎,其用途应是佩戴在人首部位上的坠饰。

图1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龙。

现摘登如下:

四、运用考古类型学方法来分析出土玉器的用途与定名

运用考古类型学方法来分析出土玉器的用途与定名,主要是分析出土玉器的形制特征,出土位置,与其他出土物的组合情况等进行的。下面介绍我对凌家滩玉龙实为玉虎的分析。

凌家滩“玉龙”是1998年10月至11月第三次发掘安徽含山县凌家滩遗址时在M16号墓葬中发现的,其年代约距今5500-5300年,是目前所知我国年代最早的环形动物玉雕作品。

这件“玉龙”呈偏心穿孔的环状,首尾相接,在接近尾部的一侧有一可穿线系挂的小孔。“玉龙”长径4.4、短径3.9、厚0.2厘米。其首部圆雕呈兽面,沿环一周外侧刻一规整的弧线,表示脊背线,与脊背线相连的有17条向外放射的斜线。该“玉龙”的表现内涵,主要体现在兽面及脊背纹饰上。

许多研究者都认为这是“玉龙”。有人还称之为“中华第一玉龙”。

我认为凌家滩“玉龙”的首部表现的是虎首,环蜷的身躯表现的是虎身。所谓“玉龙”实际上是虎头虎身。这件玉雕作品应改称为“虎形玉环”。

我将凌家滩“玉龙”的首部认作虎首,主要依据是“玉龙”首部的兽面特

征。

该“玉龙”首部的兽面特征为:吻部突出,上下唇微启,橄榄形眼,上下一对獠牙位于嘴角根部,上獠牙齿尖位于眼后,额部隆起,双耳位于头顶,并耸向后方。这些兽面吻部、嘴唇、獠牙、眼、额、双耳的特征,由于受器型较小、刻线

缭草,不易辨认。但与凌家滩遗址出土的其他玉雕动物造型的作品进行对比,可以较容易地辩认出来。

凌家滩遗址发现的玉雕动物造型作品,见于发表的有猪首璜、连体猪鹰、龟甲、双虎首璜、虎首璜、兔形梳背、鸟形饰、鸟首饰等。与“玉龙”首部的兽面特征有关的是双虎首璜与虎首璜,有四件。

第一件是1985年春由村民挖掘出土的,即85M1:7(87含征3)虎首玉璜。这件玉璜的一端圆雕一卧虎的上半身,另一端残缺。残长14.7厘米、宽1.5厘米、厚0.6厘米,断面呈扁圆形。虎首刻纹清晰而简单,与圆雕的首部形态一起,突出表现了虎首的嘴、眼、双耳的特征。嘴部露出上下两排牙齿,上下一对獠牙外伸。梭形眼,对穿圆孔为晴。高额,双耳以上下落差的方式表示,并向后耸立。前腿俯卧,刻纹表现虎腿、虎爪及腕部的纹饰。有5爪。

这是目前在凌家滩遗址发现的最为形象的虎的形态(虎的上半身),以刻划上下两排牙齿及外伸的獠牙,突出表现虎的凶猛的特征。这也是凌家滩遗址出土的虎首纹饰中最为清晰的形态,一望便知其为虎首。

第二件是1987年11月第二次发掘凌家滩遗址时在M15号墓葬中出土的。即87M15:109虎首玉璜。这件玉璜也是在一端圆雕一卧虎的上半身,一端截平,断面呈长方形。长16.6厘米、宽1.9厘米、厚0.8厘米。虎首形态特征不鲜明,但外伸的獠牙、俯卧的前腿、吻部的四条横向刻纹等,表明其表现的形态特征与85M1:7玉虎首璜的卧虎是相同的,只不过虎首的形态及刻纹较为潦草。如不与其他形象特征鲜明的虎首形态比较,不易明辨其为虎首。

第三件与第四件都是双虎首玉璜,是1987年11月第二次发掘凌家滩遗址时在M8号墓中出土。两件大小、形状、纹饰相同。如87M8:26双虎首玉璜呈半圆环形,两端各圆雕一卧虎的上半身,断面呈扁圆。外径11.9厘米,内径7.1

厘米,宽1.9、厚0.5厘米。两端的卧虎形象基本相同。吻部以四条横向刻纹表现上下唇及上下两排牙齿,嘴角刻划一对上下外伸的獠牙。额部微凸,穿孔为晴,眼睛位于上獠牙的上前方。耳向后耸立。前腿俯卧,刻纹表现虎腿、虎爪。有3爪。

以上四件玉璜的卧虎形象,以85M1:7(87含征3)的最为生动,87M8:26与87M8:25的次之,87M15:109的再次之。如85M1:7的卧虎,形态具象,刻纹清晰,上下两排牙齿,一对獠牙的位置,嘴角与下颚,高额,上下错落的双耳,以及前腿腕部纹饰与五爪等,都表现的十分具体,特征鲜明。而87M8:26的卧虎则开始呈现出雕刻潦草的状态,虎首的外轮廓线以适应玉璜两端的造形而使圆弧形的虎首趋向长方形。87M15:109的卧虎已不见虎爪纹饰,虎首轮廓线变异,虎耳特点消失,唯独獠牙的纹饰特点及俯卧形态,表明其与87M8:26玉璜的卧虎及85M1:7玉璜的卧虎有演变关系,可辨其兽面为虎首。

这三种虎首的演变特征,主要体现在吻部的刻划、牙齿纹饰、獠牙与耳的表现方式等方面。即吻部形态清晰的上下两排牙齿、上下嘴唇、鼻梁及额部,逐渐演变为吻部形态模糊得以四条横线将吻部分割为上下牙齿、上下嘴唇与鼻部的五部分。獠牙位置与形态适中演变为獠牙位置偏移、下獠牙不清晰,易使人将獠牙纹饰错认为面部斑纹;上下错落的双耳逐渐演变为单耳以及耳形态消失。另外卧虎的腿爪,由刻纹清晰逐渐演变为刻纹简略,由五爪演变为三爪,又演变为无爪纹。

这三种虎首玉璜所属的墓葬都是凌家滩遗址的早期墓葬。这说明玉雕卧虎的形态,尤其是虎首的形态,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由具像演变为抽象的形态了。

按照这三种玉璜虎首的形态及其演变特征,并与凌家滩“玉龙”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确认凌家滩“玉龙”的首部表现的是虎首。

凌家滩“玉龙”的首部形态,由于整器为环形、首尾相接等原因,其表现的与玉璜虎首的形态有所区别。如首部比例较小,没有表现上下两排牙齿,眼睛没有穿孔。但一些基本特征的表现风格是相同的。如上下獠牙,橄榄形眼,以上獠牙齿部线条同时也作为橄榄形眼刻纹线的一部分,上下错落并向后耸的双耳,额部突出等。其中表现上下獠牙的刻纹,因兽面上没得表现上下两排牙齿,容易将此误认为兽面面部的皱折纹;但仔细观察该刻纹的位置及形态,其与玉璜虎首上表现上下獠牙的风格是相同的。而表现上下错落并向后耸的双耳,因将该器的整个

首部理解为龙首,容易将此误认为双角;但仔细观察其形态并与玉璜虎首耳部形态的比较,不难发现其与85M1:7(87含征3)玉璜虎首的双耳的形态接近。

凌家滩“玉龙”首部应是虎首。

凌家滩“玉龙”呈环形,除相接的首尾部分外,其他部分为其身躯。因整器为环形,身躯蜷曲,容易使人误认为其蜷曲的身躯为龙的身躯,而将其上的刻纹误认为龙身上的鳞片。其实,蜷曲的身躯是因为器形为环状使然。而沿环一周外则刻一规整的弧线,其表现的无疑是脊背线,与该弧线相连的17道放射斜线,应是表现动物脊背的特征。

由于我们已经确认其首部为虎首,那么其脊背上的17条放射斜线应是表现虎背上的或是身躯上的鬃毛,而绝不可能是鳞片。

凌家滩“玉龙”的身躯应是虎的身躯。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明确以往指认的凌家滩“玉龙”实际上是“玉虎”。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玉虎”。这件环形动物玉雕作品应改称为“虎形玉环”或“环形玉虎”。

其用途应是佩戴在人首部位上的坠饰。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