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3第一、二章自主检测题

生物必修3第一、二章自主检测题
生物必修3第一、二章自主检测题

生物必修3第一、二章自主检测题

1.下列能在内环境中发生的反应或存在的物质是 ( )

①葡萄糖分解成CO2、水②抗体与抗原反应③淋巴因子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2.手不小心摸到滚烫的开水壶,缩手反射的发生与疼痛的时间是( )

A.先感到疼痛,后缩手反射 B.感到疼痛并同时缩手

C.先缩手反射,后感到疼痛 D.变化不定

3.在人体内,神经冲动的传导不可能由( )

A.轴突→树突→细胞体 B.轴突→细胞体→树突

C.树突→细胞体→轴突D.细胞体→树突→轴突

4.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分泌激素的器官是( )

A.垂体 B.下丘脑 C.胰岛 D.脑干

5.完成呼吸、排尿、阅读反射的神经中枢依次位于( )

A.脊髓、大脑、大脑 B.脑干、脊髓、大脑

C.大脑、脊髓、大脑D.脊髓、脊髓、脑干

6.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造血干细胞随血流进入胸腺,并在胸腺内发育成B细胞

B.抗体主要分布于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

C.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只能依靠细胞免疫发挥作用

D.HIV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能够侵入B细胞,使B细胞大量死亡,导致患者丧失一切免疫功能

7.下列哪种现象属于特异性免疫 ( )

A.泪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沙眼衣原体

B.淋巴结内的吞噬细胞吞噬侵入人体内的链球菌

C.胃液中的盐酸可杀死部分进入胃内的细菌

D.体内的天花抗体能防御天花病毒

8.人突然受到寒冷刺激时,引起骨骼肌收缩而打寒颤。下列关于该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反射的效应器是骨骼肌

B.该反射弧的感受器主要分布在身体的皮肤中

C.该反射弧的反射中枢应包括大脑皮层.下丘脑和垂体

D.寒冷刺激以电和化学信号的形式在反射弧中进行传导和传递

9.乙酰胆碱是可引起突触后膜兴奋的递质,某病人血清中含有对抗乙酰胆碱受体的抗体,该病人所患疾病及表现为()

A.自身免疫病、肌无力B.自身免疫病、痉挛

C.过敏反应、肌无力D.过敏反应、痉挛

10.如下图所示,A、B、C、D为神经纤维上的四点,且AB=BC=CD,现将一个电流计依次连接到神经纤维膜表面的两点(①AB,②BD,③AD)之间,若在C处给一强刺激,其中电流计指针能够发生两次相反方向偏转的有(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11.甲状腺激素、胰岛素和性激素的共同点是()

A.元素组成相同 B.合成部位相同

C.生理功能相同 D.运输途径相同

12.关于人体内水和无机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血浆渗透压降低时,引起口渴 B.机体失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时,尿量减少 D.食用食物过咸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13.下图①②③表示人体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三种主要方式。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方式①②的信息传递缓慢,方式③传递迅速

B.方式③的信息传递不通过体液

C.方式①②的信息传递经过血液循环,存在反馈调节

D.若靶细胞是胰岛B细胞,当血糖含量为130mg/dL时,通过传出

神经元作用于靶细胞,引起靶细胞的生理效应是分泌胰岛素加快

14.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的主要细胞是()

A.淋巴因子 B.吞噬细胞 C.淋巴细胞 D.抗体

15. 切除某动物的垂体后,血液中()

A.生长激素减少,促甲状激素也减少 B.生长激素减少,促甲状激素增加C.生长激素增加,甲状激素也增加 D.生长激素增加,甲状激素减少

16.下列有关促胰液素发现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沃泰默实验其中一组对照组排除盐酸作用于胰腺分泌胰液

B.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胰腺分泌的

C.斯他林和贝利斯在沃泰默研究基础上,勇于向权威观点挑战,大胆质疑创新是成功的关键D.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作用于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17.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二次免疫时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细胞周期变短

B.注射“甲流”疫苗是治疗甲型H1N1流感的有效手段

C.当结核杆菌再次入侵人体时,浆细胞可识别结核杆菌并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D.HIV侵入人体后,主要破坏B细胞,最终使人体免疫功能全部丧失

18.下丘脑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a引起下丘脑分泌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B.b引起下丘脑分泌②抗利尿激素

C.c引起下丘脑分泌③胰高血糖素

D.d引起下丘脑产生④电位变化

19.乙肝疫苗的接种需在一定时期内间隔注射三次,其目的是()

A.使机体积累更多数量的疫苗 B.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淋巴细胞

C.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D.使机体产生更强的非特异性免疫

20.当一个人突然遇见很危险的情境时,血中肾上腺素的含量立即上升,产生多种生理反应,这一生理调节过程属于( )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体液调节

D.体液-神经调节

21.在一个以肌肉为效应器的反射弧中,若传出神经遭到破坏,而其他部分正常,当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将表现为( )

A.既有感觉又能运动

B.失去感觉同时肌肉无收缩反应

C.有感觉但肌肉无收缩反应

D.失去感觉但能运动

22.下图表示人体内生命活动调节的途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图示说明神经系统可以调控内分泌系统的活动

B.感受器→①→下丘脑→⑦→内分泌腺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C.①过程既有电信号的传导又可能有化学信号的传导

D.如果内分泌腺为甲状腺,则⑥的增加可引起③和④的增加

23.关于人体激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激素在人体内作为信息物发挥作用

B.激素作为细胞的结构物质,具有微量和高效的调节特点

C.甲状腺激素除促进人体产热,还有其他生理效应

D.正常人体内激素的分泌受反馈调节

24.在下列关于酶和激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激素的作用与神经的调节作用密切联系 B.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酶

C.激素产生后一般作用于其它细胞 D.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

25.下图表示反射弧和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A图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有三种类型,兴奋传导方向可能依次为①③⑥⑤②

B.若B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则a、c为兴奋部位

C.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因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D.A图的⑥结构中,信号的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6.如图是人体局部组织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能直接相互交换物质的体液是 (填标号)。②中水的来源是。(2)图中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 (填标号)。

(3)如果该图为肝脏的局部结构模式图,当处于饥饿状态时,则B端与A端的液体相比,物质的浓度明显增加。

(4)如该图为鼻黏膜的局部结构模式图,当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与吸附在

(填标号)表面的结合,最终会使 (填标号)通透性增强,引起鼻黏膜水肿。

(5)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它存在于图中 (填标号)。

(6)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因素是,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是。

27.下图为人体组织细胞及其相关生理活动。请据图回答:

(1)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甲、乙两种不同细胞的形成是________的结果。

(2)甲、乙细胞内产生CO2的场所是________,两种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

(3)若甲表示胰岛A细胞,则①表示________,①从开始合成到分泌出细胞,经过的细胞结构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甲为甲状腺细胞,则其分泌物被输送到靶细胞(乙)时,首先与靶细胞膜上的

________(成分)结合,引起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则甲→①→乙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

28.下图是反射弧的组成示意图(虚线内为神经中枢)。请据图回答:

(1)图中④为,理由是,图中虚线所围成的部分的功能是。

(2)图中所示包含神经突触处;生活在刺激丰富的环境中的孩子该结构的数目将。

(3)图中A、C和D箭头表示人体内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其中错误的是处(填箭头旁字母)。

(4)E、B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如果在E处膜外安放如图所示的灵敏电流计,给予B 点一个强刺激,电流计指针发次偏转,原因是。(5)某种药物可以阻断青蛙屈肌反射活动。将药物放在E,刺激B,肌肉收缩;将药物放在F,刺激E,肌肉不收缩。该实验结果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某患者体内产生一种抗体,这种抗体可与神经递质的受体结合并使其失活,导致患者肌肉萎缩,说话和吞咽困难,最后因呼吸障碍而死亡。这种疾病从免疫调节看属于

病。

29.下图表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据图分析回答:

(1)图中③、⑤可以代表的物质依次是。(用字母表示)

A.神经递质 B.载体蛋白 C.性激素 D.血红蛋白 E.呼吸酶 F.抗体(2)若⑧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对⑧的分泌具有调节作用的物质有。(3)外界环境温度下降刺激皮肤上冷觉感受器,感受器产生兴奋时,此过程中神经纤维膜内电位变化是 __ 。神经冲动传导到位于 ___________ 的体温调节中枢,

通过调节维持体温的恒定。

(4)血糖升高后,参与机体调节血糖平衡的系统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若⑥过程表示某种病毒第一次侵入人体,则参与该过程的免疫细胞包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病毒第一次侵入一定会导致免疫能力增强吗?请举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0.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与小白鼠生命活动调节相关的问题:

(1)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调节网络。(2)下丘脑与垂体之间有神经联系和血液联系,切断其神经联系后,血液中的促甲状腺激素含量没有减少,说明下丘脑调节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的方式是调节。(3)性激素与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方式相似,由此推测下丘脑通过分泌激素间接调节性腺的活动。

(4)已知卵巢分泌的雌性激素能促进子宫发育。研究人员为探究垂体能分泌促性腺激素影响卵巢和子宫的发育,用一批幼鼠做了如下实验:

别手术/处理方法

相同条件下喂养一段时

间后,卵巢平均重量(mg)

相同条件下喂养一段时间

后,子宫平均重量(mg)

1 不作处理68 216

2 A 36 93

3

切除垂体,同时定期注

射适量雌性激素

37 219

4

切除垂体,同时定期注

射适量促性腺激素

66 218

请回答

①分组时应将健康、生长发育状况和个体大小相近的幼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

②表中第组是本实验的对照组。

③表中A处的处理方法是。

④第3组实验结果产生的原因是。

答案:

1-5 DCDBB 6-10 BDCAB 11-15 DCBCA 16-20 BACCC 21-25 CDBBB

26.

27.(1)细胞分化(或基因的选择性表达)(2)线粒体组织液

(3)胰高血糖素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4)糖蛋白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28.(1)感受器与之相连的神经上有神经节接受传入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刺激),进行分析综合,产生神经冲动给传出神经(答案合理即可)(2)4 增多(3)C (4)0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5)药物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有阻断作用(6)自身免疫

29.(1)A、F (2)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甲状腺激素(写两种,写一种不得分)(3)由负变正下丘脑(4)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

(5)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效应B细胞)、效应T细胞

不一定,艾滋病毒感染使人的特异性免疫下降

30.(1)神经-体液-免疫(2)体液(或激素)(3)促性腺激素释放

(4)①雌性②1 ③切除垂体,同时注射等量溶剂

④切除垂体后,促性腺激素减少,导致卵巢不能正常发育,而定期注射的雌激素促进了子宫发育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单元测试题

高二生物必修二第二单元复习题---2015.12.21 1、根据基因与染色体的相应关系,非等位基因的概念可概述为( ) A .染色体不同位置上的不同基因 B .同源染色体不同位置上的基因 C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不同基因 D .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的基因 2、萨顿依据“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而提出“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假说,下列不属于他所依据的“平行”关系的是( ) A .基因和染色体在体细胞中都是成对存在的,在配子中都只含有成对中的一个 B .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也自由组合 C .作为遗传物质的DNA 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绕形成的 D .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 3、对甲、乙两细胞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甲、乙两细胞都处于四分体时期 B .甲细胞中染色体数是4,没有染色体组 C .乙细胞有两个染色体组,但不含染色单体 D .乙两细胞一定来源于雄性个体 4、菠菜的阔叶和窄叶是一对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阔叶对 窄叶为显性。要判断阔叶和窄叶基因位于片断Ⅱ上还是片断Ⅲ上,现用窄叶雌株与阔叶雄株杂交,不考虑突变,若后代①雌性为阔叶,雄性为窄叶;②雌性为窄叶,雄性为阔叶,可推断①、②两种情况下该基因分别位于( ) A .Ⅱ;Ⅱ B .Ⅲ或Ⅱ;Ⅱ C .Ⅲ;Ⅱ D .Ⅲ;Ⅲ 5、以下二倍体生物的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是( ) ①有丝分裂中期细胞 ②有丝分裂后期细胞 ③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细胞 ④减数第二次 分裂中期细胞 ⑤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 ⑥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 A .①②③ B .①③⑤ C .①③⑤⑥ D .①④⑤⑥ 6、科学家将抗冻蛋白基因导入烟草,筛选出抗冻蛋白基因成功整合到染色体上的烟草(假定抗 冻蛋白基因都能正常表达)。某些烟草的体细胞含两个抗冻蛋白基因,这两个基因在染色体 上的整合情况有图示的三种类型(黑点表示抗冻蛋白基因的整合位点);让这些含两个抗冻蛋白基因的烟草自交,后代抗冻烟草和 普通烟草(不含抗冻蛋白基因)的比值分别是( ) A .1∶0 3∶1 15∶1 B .3∶1 3∶1 9∶6∶1 C .1∶0 1∶1 9∶6∶1 D .1∶1 3∶1 15∶1 7、基因型为XXY 的人发育成男性,但基因型为XXY 的果蝇却发育成雌果蝇,由此推测人和果蝇的性别决定差异在于( ) A .人的性别主要取决于X 染色体数目,而果蝇取决于Y 染色体数目 B .人的性别主要取决于是否含有X 染色体,而果蝇取决于X 染色体数目 C .人的性别主要取决于是否含有Y 染色体,而果蝇取决于X 染色体数目 D .人的性别主要取决于X 染色体数目,果蝇取决于是否含有Y 染色体 8、雄鸟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Z ,雌鸟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W 。某种鸟(2N =80)的羽毛颜色由三种 位于Z 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如图所示),D +控制灰红色,D 控制蓝色,d 控制巧克力色,D +对D 和d 为显性,D 对d 为显性。在不考虑基因突变的情况下,下列有关推论合理的是( ) A .该鸟种群中共有6种基因型 B .蓝色个体间交配,F 1中雌性个体都呈蓝色 C .灰红色雌鸟与蓝色雄鸟交配,F 1中出现灰红色个体的概率是1/2 D .绘制该种鸟的基因组图至少需要对42条染色体上的基因测序 9、一对夫妇,其中一人为红绿色盲患者,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对胎儿进行基因检测( ) 10、将雌性蝗虫某个细胞的染色体中所有DNA 链都用32P 标记,然后将该细胞置于不含32 P 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过两次连续分裂产生四个子细胞。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 .如果是有丝分裂,则子细胞中含32 P 的染色体数目将有两种且两两相同 B .如果是减数分裂,则子细胞中含32 P 的染色体数目将有两种且两两相同 C .如果是有丝分裂,则子细胞中含32P 的染色体数目将都相同 D .如果是减数分裂,则子细胞中含32 P 的染色体数目将都相同 11、如图为某细胞正在进行减数分裂的过程(仅画出部分染色体),图中的现象是什么?若该细胞产生的配子参与受精,会发生何种情况( ) A .交叉互换 囊性纤维病 B .同源染色体不分离 先天性愚型 C .基因突变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D .姐妹染色单体不分离 性腺发育不良 12、下图为某遗传病的系谱图,相关基因用B 、b 表示。图中1个体的基因型不可能是( ) A .bb B .Bb C .X b Y D .X B Y 13、如图甲乙丙是某高等动物体内发生的细胞分裂模式图,图丁为某一时刻部分染色体行为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最新高中生物必修二检测题及答案(带解析)

高中生物必修二检测题及答案(带解析)(2012.3) 一、单项选择 1. “假说一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提出问题一做出假设一演绎推理一检验推理一得出结论”五个基本环节。孟德尔利用该方法发现了两大遗传规律。下列对孟德尔的研究过程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 ) A.孟德尔在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和F l自交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研究问题 B.孟德尔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性状是由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 C.孟德尔为了验证所做出的假设是否正确,设计并完成了正、反交实验 D.孟德尔发现的遗传规律能够解释所有有性生殖生物的遗传现象 2.基因型为AA和aa的个体杂交产生F1通过连续自交直到F n,则在此过程中()A.AA和aa的亲本不含等位基因,杂交结果不符合分离定律 B.此过程共发生了n次的等位基因的分离 C.杂交后代基因型比例保持不变 D.理想状态下,A和a的基因频率保持不变 3.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用小球做遗传定律模拟实验。甲同学每次分别从Ⅰ、Ⅱ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乙同学每次分别从Ⅲ、Ⅳ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将抓取的小球分别放回原来小桶后再多次重复。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同学的实验模拟的是遗传因子的分离和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 B.实验中每只小桶内两种小球的数量必须相等,但I、II桶 小球总数可不等 C.乙同学的实验可模拟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的过程 D.甲、乙重复100次实验后,统计的Dd、AB组合的概率均约为50% 4.下图表示某遗传系谱,两种致病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下列有关判断错误的是 ( ) A.如果2号不带甲病基因,则甲病基因在X染色体上 B.如果2号不带甲病基因,4号是杂合子的概率为2/3 C.如果2号携带甲病基因,则4号与l号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4/9 D.经检查,1、2号均不带乙病基因,则5号致病基因来源于基因突 变 5.A、a和B、b是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1号和 2号这一对同源染色体上,l号染色体上有部分来自其它染色体的片段,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A和a、B和b均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B.可以通过显微镜来观察这种染色体移接现象 C.染色体片段移接到l号染色体上的现象称为基因重组 D.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后可能产生4种配子 6.下图是同种生物4个个体的细胞示意图,其中哪两个图代表的生物杂交可得到2种表现型,6种基因型( ) A.图①、图④ B.图③、图④ C.图②、图③ D.图①、图②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二章节知识点整理.总结

必修 3《稳态与环境》知识梳理(仅供参考,以教材为蓝本) 第一节 人体的稳态 一、稳态的生理意义 1、内环境: ,(1)单细胞生物一般生活在水中,通过细胞膜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 (2)体液的组成: 细胞内液 体液 细胞外液 (内环境) (3)内环境: ①概念:相对于人体生活的外界环境,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练习:写出下列细胞所处的内环境。 (1)组织细胞:组织液 (2)血细胞:血浆 (3)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组织液 (4)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组织液 (5)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血浆。 ②主要组成之间的关系:(如上图) 2、稳态 (1)概念: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下,机体会对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内环境的温 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2)调节机制 目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一、人体的神经调节 1、神经系统 (1)组成: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从脑和脊髓发出的遍布全身的神经。 (2)基本单位——神经元 ①结构:由细胞体、树突(短)、轴突(长)构成。 (轴突和树突称为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称为神经末梢。) ②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 ③种类:传入(感觉)神经元、传出(运动)神经元、中间(联络)神经元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3、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4 相对静止状态变为 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原因:K+外流)→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原因:Na+内流)→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 (3)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4)兴奋的传导的方向:双向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传递结构: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2)传递过程: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就会释放一种化学物质——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另一个神经元)上 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即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神经递质被 酶分解)这样,兴奋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到了另一个神经元,引起下一个神经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

高二生物辅导(一) 必修三第一章 一、内环境 1. 内环境是指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是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1)血浆: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组织液(又叫细胞间隙液):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3)淋巴液(也叫淋巴):淋巴管内的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各种细胞的内环境 ①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浆; ②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浆和组织液; ③毛细淋巴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淋巴和组织液; ④体内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3、内环境的成分 (1)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泪腺等有孔道与外界相通的结构中的液体应视为外部环境。如尿液、泪液、消化液等不是细胞外液。营养废物和气体,激素抗体与递质,胞内物质都不是。血红蛋白(红细胞内)、载体蛋白和过氧化氢酶等各种胞内酶,它们属于细胞内液的成分。 ( 2 ) 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①营养成分:氧气、水、无机盐、葡萄糖、甘油、脂肪酸等。 ②代谢产物:激素、维生素、抗体、组织胺、神经递质等。 ③代谢废物:二氧化碳、尿素等。 二、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 1、血浆:90%以上是水,是蛋白质, 10%是糖类,无机盐类,代谢产物等 2、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的蛋白质含量很少。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 1、溶液的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由于血浆中含有无机盐和蛋白质,故血浆渗透压与其有关。

(完整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七章检测卷

第七章检测卷 (时间:90 分钟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 小题,每小题2分,共50 分) 1.关于达尔文学说和拉马克学说的两种学说的区别,正确的说法是() A .达尔文学说认为环境的作用可引起不定向的变异 B?拉马克学说认为不定向的变异是由动物的意愿决定的 C ?达尔文学说认为变异后就能适应环境 D ?拉马克学说认为生物通过变异适应环境 2 ?达尔文进化理论的核心是() A?获得性遗传B?用进废退学说 C?自然选择学说 D ?中性学说 3 ?下列关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自然选择所保留的变异,都是生物与生物进行斗争的结果 B ?自然选择过程中保留下来的个体有的对人有利,有的对人不利,所以,自然选择是不定向的 C?在自然选择中,人类起着主导作用 D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环境条件 4 ?如图所示,以长颈鹿的进化为例说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长颈鹿个体之间许多性状存在差异,如颈和前肢的长短不同 B ?生物产生后代的数量往往超过生活环境所能承受的数量而引起生存斗争 C ?颈和前肢长些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容易得到食物而生存并繁殖 D ?自然选择是定向的,使长颈鹿个体朝着符合人类需要的方向发展 5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与自然选择学说的关系是() A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就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B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否定 C ?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 D ?自然选择学说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都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6 ?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 A ?人工培育的新物种只能生活在人工环境中 B ?生物进化的方向与基因突变的方向一致 C ?冬季来临时植物叶中可溶性糖含量增高是为了更好地防止冻害 D ?受农药处理后种群中抗药性强的个体有更多机会将基因传递给后代 7?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所谓定向是() A ?必须与环境相适应 B ?定向生存斗争 C?能传种接代D?变异是定向的 8. 某种群中AA 、Aa、aa 的基因型频率如图1,图中斜线部分表示繁殖成功率低的个体。则该种群经选择之后,下一代中三种基因型频率的结果最可能是图2中的()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二章节知识网络

必修3《稳态与环境》知识梳理(仅供参考,以教材为蓝本) 第一单元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第一节人体的稳态 一、稳态的生理意义 1、内环境: ,(1)单细胞生物一般生活在水中,通过细胞膜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 (2)体液的组成: (3)内环境: ①概念:相对于人体生活的外界环境,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练习:写出下列细胞所处的内环境。 (1)组织细胞:组织液(2)血细胞:血浆 (3)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组织液(4)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组织液 (5)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血浆。 ②主要组成之间的关系:(如上图) 2、稳态 (1)概念: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下,机体会对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2)调节机制 目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4)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第二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人体的神经调节 1、神经系统 (1)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位于颅腔中的脑(大脑、小脑和脑干)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 组织液 血浆 淋巴 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 体液 (内环境)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从脑和脊髓发出的遍布全身的神经。 (2)基本单位——神经元 ①结构:由细胞体、树突(短)、轴突(长)构成。 (轴突和树突称为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称为神经末梢。) ②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 ③种类:传入(感觉)神经元、传出(运动)神经元、中间(联络)神经元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3、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感受器:感觉神经末稍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 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构成的调节人体某些 生理活动的结构。 传出神经 效应器: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兴奋的传导过程: 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原因:K+外流)→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原因:Na+内流)→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 (3)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4)兴奋的传导的方向:双向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传递结构: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2)传递过程: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就会释放一种化学物质——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另一个神经元)上 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即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神经递质被酶 分解)这样,兴奋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到了另一个神经元,引起下一个神经元 兴奋或抑制(产生动作电位或不产生动作电位)。

生物必修二综合测试题及答案

必修二综合测试卷 1.(2013·郑州一模)在探索遗传本质的过程中,科学发现与研究方法相一致的是( ) ①1866年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提出遗传定律②1903年萨顿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③1910年摩尔根进行果蝇杂交实验,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A.①假说—演绎法②假说—演绎法③类比推理法 B.①假说—演绎法②类比推理法③类比推理法 C.①假说—演绎法②类比推理法③假说—演绎法 D.①类比推理法②假说—演绎法③类比推理法 2.1953年Watson和Crick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其重要意义在于( ) ①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②确定DNA是染色体的组成成分 ③发现DNA如何存储遗传信息④为DNA复制机制的阐明奠定基础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3.在西葫芦的皮色遗传中,已知黄皮基因(Y)对绿色基因(y)显性,但在另一白色显性基因(W)存在时,则基因Y和y都不能表达。现有基因型WwYy的个体自交,有关子代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9种基因型,其中基因型为wwYy、WwYy的个体表现为白色 B.有9种基因型,其中基因型为Wwyy、wwyy的个体表现为绿色 C. 有3种表现型,性状分离比为12:3:1 D.有4种表现型,性状分离比为9:3:3:1 4.果蝇的灰身和黑身是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的相对性状。用杂合的灰身雌雄果蝇杂交,去除后代中的黑身果蝇,让灰身果蝇自由交配,理论上其子代果蝇基因型比例为( ) A.4∶4∶1 B.3∶2∶1 C.1∶2∶1 D.8∶1 5.下图为某动物细胞减数分裂的两个时期的结构模式图,a、b表示染色体片段。下列关于两图叙述错误的是() A.图1细胞处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此 时期没有遗传物质的复制 B.两图说明分裂过程中可能发生基因重组 C.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的分离不发生在 两图所处的分裂时期 D.若两图来源于同一个卵原细胞,且图2是卵细胞,则图1是次级卵母细胞 6.红花蚕豆栽培园中偶然发现了一株开黄花的蚕豆植株,推测该黄花表现型出现是花色基因突变的结果。为确定推测是否正确,应检测和比较黄花植株与红花植株中()A.花色基因的DNA序列 B.花色基因的碱基组成 C.细胞的DNA含量 D.细胞的RNA含量 7.如图表示H5N1病毒、硝化细菌、酵母菌和人体内遗传物质组成中五碳糖、碱基和核苷酸的种类,其中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 A.H5N1病毒B.硝化细菌 C.酵母菌 D.人体 8.某研究人员模拟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 ①S型菌的DNA+DNA酶→加入R型菌→注射入小鼠 ②R型菌的DNA+DNA酶→加入S型菌→注射入小鼠 ③R型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S型菌的DNA→注射入小鼠 ④S型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R型菌的DNA→注射入小鼠 以上4个实验中的小鼠存活的情况依次是( ) A.存活,存活,存活,死亡 B.存活,死亡,存活,死亡 C.死亡,死亡,存活,存活D.存活,死亡,存活,存活 9.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如果对35S标记的噬菌体甲组不进行搅拌,32P标记的噬菌体乙组保温时间过长,其结果是( ) A.上清液中,甲组出现较强放射性,乙组也会出现较强放射性 B.甲组沉淀物中出现较强放射性,乙组上清液中也会出现较强放射性 C.沉淀物中,甲组出现较强放射性,乙组也会出现较强放射性 D.甲组上清液中出现较强放射性,乙组沉淀物中也会出现较强放射性 10.(2013·山东一模)如图甲、乙表示真核生物遗传信息传递的两个过程,图丙为其中部分片段的放大示意图。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中酶1和酶2是同一种酶 B.图乙所示过程在高度分化的细胞中不会发生 C.图丙中b链可能是构成核糖体的成分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大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大总结 一、反射与反射弧 1、反射:神经调节的基本形式 2、反射弧: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活动完成的结构基础,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3、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神经元(神经细胞) 4、神经元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包括树突和轴突。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二、兴奋的传导 1、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是以电信号(局部电流、神经冲动)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2、未兴奋区域的膜电位(静息电位):外正负 兴奋区域的膜电位(动作电位):外负正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双向性 4、传导特征 ①完整性:神经纤维要实现其兴奋传导的功能,就要求其在结构上和生理功能上都是完整的。如果神经纤维被切断,兴奋即不可能通过断口;如果神经纤维在麻醉剂或低温作用下发生功能的改变,破坏了生理功能的完整性,则兴奋的传导也会发生阻滞。 ②双向性:根据兴奋传导的机制,神经纤维受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能由受刺激的部位同时向相反的两个方向传导,因为局部电流能够向相反的两个方向流动。(双向传导) ③绝缘性:一条神经干包含着许多条神经纤维,各条神经纤维各自传导自己的兴奋而基本上互不干扰,这称为绝缘性。传导的绝缘性能使神经调节更为专一而精确。 ④相对不疲劳性:有人曾在实验条件下,用每秒50~100次的电刺激连续刺激神经9~12小时,观察到神经纤维始终保持着传导兴奋的能力。因此与突触的兴奋传递相比,神经纤维是不容易疲劳的。 5、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通过突触结构完成。) (1)突触:神经元之间接触的部位,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膨大部位——突触小体与另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测试

1-1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之细胞生活的环境 基础训练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多细胞生物的体液包括 ( ) ①细胞内液 ②血浆 ③淋巴 ④组织液 ⑤消化液 A .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④⑤ 2.下列有关人体细胞内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人体内的全部液体 B .人体细胞内的液体 C .人体循环系统内的液体 D .人体细胞外的液体 3.下列有关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 B .人体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C .人体内的所有液体统称细胞外液 D .人体内的细胞通过细胞外液与周围环境交换物质 4.红细胞和肝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分别是 ( ) A .组织液、血浆 B .血浆、淋巴 C .血浆、组织液 D .血液、组织液 5.毛细淋巴管壁由单层上皮细胞组成,这层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 A .淋巴 B .组织液 C .血浆 D .淋巴和组织液 6.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 .血浆成分渗出毛细血管就成为组织液 B .组织液渗入毛细血管就成为血浆 C .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 D .淋巴渗出毛细淋巴管壁就成为组织液 7.请完成下列有关体液的概念图: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8.下列各组化合物中,都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 ) A .CO 2、血红蛋白、H +、尿素 B .呼吸氧化酶、抗体、激素、H 2O C .Na +、O 2、葡萄糖、血浆蛋白 D .Ca 2+、载体、氨基酸 9.下列关于血浆中水的来源的叙述最合理的是 ( ) A .组织液 B .血浆、消化道 C .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D .淋巴、组织液 (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10.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 ( ) A .HCO 3- B .HPO 42- C .K +和Ca 2+ D .Na +和C1— 11.下列有关内环境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 .内环境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蛋白质 B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C .正常人血浆的pH 稳定在7.35~7.45之间,与内环境中含有的HCO 3-、HPO 42-等离子有关 D .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 37℃左右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检测题

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有关减数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可形成4个卵细胞 B.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一般能形成4种精子细胞 C.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 D.经减数分裂产生的生殖细胞,比原始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少了一半 2.下列关于四分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四个染色单体就是一个四分体 B.一个四分体是一对同源染色体 C.一个四分体就是两对染色体 D.一对同源染色体就是一个四分体 3.某动物的精子细胞中有染色体16条,则在该动物的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四分体、染色体 单体、DNA分子数目分别是() A.32、16、64、64 B.32、8、32、64 C.16、8、32、32 D.16、0、32、32 4.如果精原细胞有三对同源染色体,A和a、B和b、C和c,下列哪四个精子是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的() A.aBc、AbC、aBc、AbC B.AbC、aBC、Abc、abc C.AbC、Abc、abc、ABC D.abC、abc、aBc、ABC 5.一个基因型为YyRr的精原细胞和一个同样基因型的卵原细胞,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各能产 生几种类型的精子和卵细胞() A.2种和1种 B.4种和4种 C.4种和1种 D.2种和2种 6.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揭示出() A.等位基因之间的关系 B.同源染色体上不同基因之间的关系 C.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的关系 D.表现型之间的数量比接近于9∶3∶3∶1 7.右图的家庭系谱中,有关遗传病最可能的遗传方式是() A.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B.X染色体隐性遗传 C.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D.X染色体显性遗传 8.在探索遗传本质的过程中,下列科学发现与使用的研究方法不正确的是 A.孟德尔研究遗传规律运用假说―演绎法 B.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C.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D.萨顿类比推理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 9.右图为某哺乳动物的一个细胞示意图,该细胞属于()

高中生物必修二综合测试题

高中生物必修二综合测试题 1.人类对遗传物质本质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并证实了其传递规律和化学本质 B.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更有说服力 C.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说明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D.DNA分子的遗传信息蕴藏在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之中 2.下列关于探索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A.格里菲思实验证明DNA可以改变生物体的遗传性状 B.艾弗里实验证明从S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DNA可以使小鼠死亡 C.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离心后细菌主要存在于沉淀中 D.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细菌裂解后得到的噬菌体都带有32P标记 3.科学家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35S 标记一个噬菌体去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结果产生了n个子代噬菌体。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有2个子代噬菌体的DNA中含有32P B.子代噬菌体的DNA分子中都含有31P C.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分子中都含35S和32S D.噬菌体增殖需要大肠杆菌提供原料、酶等4.下列有关DNA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含n个碱基的DNA分子,转录出的mRNA分子的碱基数量是n/2 B.DNA分子的复制过程中需要tRNA从细胞质转运脱氧核苷酸 C.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上的磷酸和脱氧核糖通过氢键连接 D.DNA分子互补配对的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5.将一个有100个碱基组成的DNA分子,其中含有鸟嘌呤20个,放在含有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培养液中复制两次,问所有的子代DNA中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数量为() A.30B.60 C.90 D.120 6.下列关于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遗传信息从碱基序列到氨基酸序列不会损失B.密码子中碱基的改变一定会导致氨基酸改变C.DNA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决定mRNA的序列D.每种tRNA可以识别并转运多种氨基酸7.如图为基因表达过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是DNA,其双链均可作为②的转录模板 B.②上有n个碱基,则新形成的肽链含有n-1个肽键 C.③是核糖体,翻译过程将由3′向5′方向移动 D.④是tRNA,能识别mRNA上的密码子 8.核糖体RNA( rRNA)在核仁中通过转录形成,与核糖核蛋白组装成核糖体前体,再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中进一步成熟,成为翻译的场所。翻译时rRNA催化肽键的连接。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rRNA的合成需要DNA做模板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二章测试题含答案)

高 二生物必修三复习一二章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与人体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的是 ( ) A .体液 B .细胞内液 C .消化液 D .细胞外液 2、下列有关内环境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 .内环境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蛋白质 C .正常人血浆的PH 稳定在7.35-7.45之间,与内环境中含有的HCO 3-、HPO 42-等离子有关 D .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在37O C 左右,即人体的正常体温 3、人体发生花粉等过敏反应时,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 ) A .组织液增加 B .组织液减少 C .血浆量增加 D .淋巴减少 4、下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以下关于A 液、B 液和C 液三者之间联系表达正确的一项是( ) 5、食物中过多的酸性物质被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后,血浆的PH 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其主要 原因是( ) A .与血浆中的强碱中和 B .形成Na 2CO 3排出体外 C .H 2CO 3 / NaHCO 3等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 D .很快排出体内 6、碘是甲状腺激素的组成成分,当食物中缺碘时,分泌量增加的激素是( ) A .促甲状腺激素 B .甲状腺激素 C .胰岛素 D .生长激素 7、如果某人的下丘脑受到损伤,则可能导致 ( )

①体温调节能力下降②调节血糖的能力下降 ③影响抗利尿激素的合成④影响渴觉的形成 A.①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③④ 8、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常见病。流感病毒有不同的亚型,现有多种流感疫苗,有人注射了一 种流感疫苗后,在流感流行期间未患流感,但流感再次流行时,却患了流感,不可能的原因是() A.流感病毒发生了突变 B.抗体在体内存留的时间短 C.流行的流感病毒与注射的流感疫苗不是同种类型 D.流感病毒使人的免疫系统受损 9、当人处于炎热环境时,会引起 ( ) A.冷觉感受器兴奋B.温觉感受器抑制 C.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D.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 10、某人因为交通事故脊髓从胸部折断了,一般情况下( ) A、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B、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C、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D、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11、神经调节的特点是 ( ) A.比较缓慢 B.比较广泛 C.时间比较长 D.迅速准确 12、当人所处的环境温度从25 ℃降至5 ℃,耗氧量、尿量、抗利尿激素及体内酶活性的 变化依次为( ) A.增加、增加、减少、降低B.增加、减少、增加、不变 C.增加、增加、减少、不变D.减少、减少、增加、不变 13、某种病毒已侵入人体细胞内,机体免疫系统对该靶细胞发挥的免疫作用是( ) A.体液免疫 B.自身免疫 C.细胞免疫 D.非特异性免疫 14、大面积烧伤护理不当时,易发生感染而引起严重的后果,这主要是由于( ) A.体液大量流失 B.营养物质得不到及时补充 C.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D.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 15、遇海难而漂浮在海面的人,因缺乏淡水,此人( ) A.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增加 B.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减少 C.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增加 D.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减少 16、为了观察小狗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的病变,可以采取哪项实验措施 ( ) A.切除发育正常的小狗的甲状腺体 B.向甲状腺功能不足的小狗注射一定剂量的甲状腺激素 C.用碘制剂连续饲喂发育正常的小狗 D.用甲状腺制剂连续饲喂发育正常的小狗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测试(答案)

第一章单元过关 一、选择题 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 )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2.下列属于哺乳动物和人体“内环境”的是() A、肺泡腔内的气体B、小肠腔内的消化液 C、心窒腔内的血浆D、膀胱腔内的尿液 3.关于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B.内环境中多余的H+主要通过尿液排出 C.血浆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 +、K+以重吸收方式从消化道进入内环境 4.下列关于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过敏反应中组织胺释放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B.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小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致使组织液浓度升高 C.组织细胞代谢减弱,代谢产物减少时,引起组织液浓度下降 D.营养不良时,血浆蛋白或细胞内蛋白质减少,使血浆浓度降低或细胞内液浓度下降,水分进入组织液 5.人体血液中不可能含有的物质是 ( ) A.纤维素 B.尿素 C.激素 D.维生素 6.人体发生花粉过敏反应时,由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 会造成局部() A.血浆量增加 B.组织液减少 C.组织液增加 D.淋巴减少

7.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液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是( ) A.降低、CO2、Na2CO3 B.降低、乳酸、NaHCO3 C.升高、CO2、H2CO3 D.升高、乳酸、NaHCO3 8.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因素会引起内环境发生变化,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 的是 ( ) A.剧烈运动中,内环境的pH有下降趋势 B.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下降进而引起组织水肿 C.中暑是神经调节紊乱造成的,与体液调节无关 D.佝偻病与内环境的稳态失衡有一定的关系 9.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必将 引起 ( ) A.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 B.儿童患佝偻 病 C.细胞代谢紊乱 D.成年人患肌无力病 10.下图为正常人体内肝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体液的成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反应“C6H12O6→CO2+H2O”可发生在③中 B.体液①中含有胰岛素和血浆蛋白 C.图中②③构成了肝细胞生存的直接内环境 D.正常情况下,①②④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 11、人体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才能保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无直接关系的是()A.尿液和汗液的排出 B.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呼吸加快 C.血液运输养料和废物 D.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12、下列关于内环境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

2020高考生物必修二模块检测卷二

模块检测卷(二)(教师独具)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19·河南天一大联考)下列有关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高倍镜下可看到人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中含两条X染色体 B.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时会出现着丝点分裂 C.雌雄配子彼此结合的机会相等,是因为它们的数量相等 D.受精作用实现了基因重组,从而使有性生殖的后代具有多样性 解析初级卵母细胞虽然已经进行过染色体复制,但染色体数目没变,所以细胞内含有两条X染色体,次级卵母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时细胞内存在两条X 染色体,A正确;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时不会出现着丝点分裂,着丝点分裂伴随着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B错误;受精时,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但是它们的数量并不相等,一般是精子的数量远远超过卵细胞的数量,C错误;受精作用指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会发生基因重组,基因重组一般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D错误。 答案 A 2.(2019·湖北稳派教育联考)下列有关DNA的叙述,正确的是() A.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转化因子 B.沃森和克里克用显微镜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并提出了DNA半保留复制的假说 C.在DNA分子中,与脱氧核糖直接相连的一般是2个磷酸和1个碱基 D.若染色体上的DNA分子中丢失了若干个碱基对,则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解析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只能证明S型肺炎双球菌体内存在转化因子,但不能证明转化因子是DNA,A错误;DNA的双螺旋结构不能用显微镜观察到,沃森和克里克用模型构建的方法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B错误;在DNA分子中,与脱氧核糖直接相连的一般是2个磷酸和1个碱基,C正确;若染色体上的DNA分子中丢失若干个碱基对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则属于基因突变,D错误。 答案 C 3.(2019·湖南师大附中月考)为确定果蝇A性状和B性状的相对显隐性,某研究者将正常的具有A性状的雄果蝇与染色体组成为XXY的具有B性状的雌果蝇进行杂交,得F1。已知控制A性状和B性状的基因均位于果蝇的Y染色体上且位置相同,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组成为XXY的细胞,其两条染色体可移向细胞一极,另一条移向另一极;染色体组成为XXY的个体为可育雌性,染色体组成为XYY的个体为可育雄性,染色体组成为XXX和YY的个体致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亲本雌果蝇可产生4种配子,F1的雌雄比例为1∶1 B.A性状和B性状的遗传在雌雄果蝇中都可能出现 C.若雄性后代表现为A性状∶B性状=4∶1,则A性状是显性 D.若雄性后代表现为A性状∶B性状=3∶2,则B性状是显性 解析染色体组成为XXY的个体可产生XX、XY、X和Y共4种配子,比例为1∶2∶2∶1,若用A、B分别表示控制A性状和B性状的基因,则具有A性状的雄果蝇的基因型是XY A,产生的雄配子为X∶Y A=1∶1,具有B性状的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XY B,产生的雌配子为XX∶XY B∶X∶Y B=1∶2∶2∶1,杂交后代的基因型如表所示: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二章检测

高二上学期生物第一次月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共60分) 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 )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 A.①③B.③④ C.①②D.②④ 2.如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正确的叙述是( ) ①A、B、C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②乙酰胆碱可以存在于B中 ③D中的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④正常情况下,蛋白质水解酶不会存在于A中 A.②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3.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液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是( ) A.降低、CO2、Na2CO3 B.降低、乳酸、NaHCO3 C.升高、CO2、H2CO3 D.升高、乳酸、NaHCO3 4.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因素会引起内环境发生变化,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剧烈运动中,内环境的pH有下降趋势 B.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下降进而引起组织水肿 C.中暑是神经调节紊乱造成的,与体液调节无关 D.佝偻病与内环境的稳态失衡有一定的关系 5.下图为正常人体内肝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其中 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体液的成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T细胞在④中流动 B.图中①中含有胰高血糖素和血浆蛋白 C.图中②构成了肝细胞生存的直接内环境 D.图中①②③④中氧气含量最高的是③ 6.病毒侵入人体后,血液中会出现相应的抗体。抗体的基本组成单位及合成抗体的细胞器分别是 A.氨基酸和核糖体B.氨基酸和高尔基体 C.核苷酸和核糖体D.核苷酸和高尔基体 7.下列各项中,激素、酶和维生素共同具有的特性是() A.都从食物中摄取B.都是蛋白质 C.需要量很小,作用很大D.都是由体内细胞产生的 8.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用盐酸滴定等量人体血浆与0.9%的NaCl溶液,两者的pH变化相同 B.内环境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 C.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 D.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经常处于变动之中的,但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练习题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节: 1、人体的体液由存在于细胞内的_________和存在于细胞外的_________组成。 2、由________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_______,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 3、用箭头连接表示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_________________。 5、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_____溶液。 6、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 7、溶液渗透压与溶液的_____成正比。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_____和______。 8、正常人的血浆近____性,血浆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_______、_______等离子有关。 9、_______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10、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环境是_______和_______;毛细淋巴管的直接环境是_______和_______ 。 11、目前普遍认为,_______________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___________的。 12、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____________的必要条件。稳态遭到破坏,会出现细胞代谢______。 习题 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 B.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C.HCO-3、HPO2-4等参与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 D.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 2.如图所示为人体体液相关组成及各成分间的关系,请依次填出①~⑤相关内容() A.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外液 B.细胞外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内液 C.细胞外液组织液血浆淋巴细胞内液 D.细胞内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外液 4.下图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