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酸和肽类

氨基酸和肽类
氨基酸和肽类

第17章氨基酸和肽

本章重点:介绍20种编码氨基酸的结构、分类和命名;氨基酸的两性电离和等电点;氧化脱氨、茚三酮反应、脱羧反应;肽的命名;肽键的结构及其与医药相关的生物活性肽。

蛋白质可以被酸、碱或蛋白酶催化水解,在水解过程中,蛋白质分子逐渐降解成相对分子质量越来越小的肽段,直到最终成为氨基酸混合物。氨基酸(amino acid)是分子中具有氨基和羧基的一类含有复合官能团的化合物,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成分;肽(peptide)是氨基酸分子间脱水后以肽键(peptide bond)相互结合的物质,除蛋白质部分水解可产生长短不一的各种肽段外,生物体内还有很多肽游离存在,它们具有各种特殊的生物学功能,在生长、发育、繁衍及代谢等生命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章主要介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结构、种类、性质。

学完本章以后,你能否回答以下问题:

1.组成天然蛋白质的氨基酸有多少种?其结构特点是什么?

2.何谓氨基酸的等电点?中性氨基酸的等电点是小于7、等于7、还是大于7?

3.什么是肽单位?它有哪些基本特征?

17.1氨基酸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17.1.1 氨基酸的结构

温习提示:羟基酸和羰基的结构。手性碳原子,D/L和R/S构型标记法。

氨基酸是一类取代羧酸,可视为羧酸分子中烃基上的氢原子被氨基取代的一类产物,根据氨基和羧基在分子中相对位置的不同,氨基酸可分为α-,β-,γ-,…,ω-氨基酸。

R CHC OOH R CHC H

COOH R CHC H2CH2C OOH

2

NH2NH

NH2

2

α-氨基酸β-氨基酸γ-氨基酸

目前在自然界中发现的氨基酸有数百种,但由天然蛋白质完全水解生成的氨基酸中只有20种,与核酸中的遗传密码相对应,用于在核糖体上进行多肽合成,这20种氨基酸称为编码氨基酸(coding amino acid)。它们在化学结构上具有共同点,即在羧基邻位α-碳原子上有一氨基,为α-氨基酸(脯氨酸为α-亚氨基酸)。由于氨基酸分子中既含有碱性的氨基又含有酸性的羧基,在生理条件下,羧基几乎完全以—COO-形式存在,大多数氨基主要以—NH3+形式存在,所以氨基酸分子是一偶极离子,一般以内盐形式存在,可用通式表示为:

R C H C OO

+NH

3

式中R代表侧链基团,不同的氨基酸只是侧链R基不同。20种编码氨基酸中除甘氨酸外,其它各种氨基酸分子中的α-碳原子均为手性碳原子,都有旋光性。

氨基酸的构型通常采用D/L标记法,有D-型和L -型两种异构体。以甘油醛为参考标准,

凡氨基酸分子中 -氨基的位置与L-甘油醛—OH的位置相同者为L-型,相反为D-型。构成蛋白质的编码氨基酸均为L-型,如用R / S法标记,则除半胱氨酸为R构型外,其余皆为S构型。

H3H

3

L –氨基酸 D –氨基酸

17.1.2 氨基酸的分类和命名

氨基酸的分类方法很多,根据R基的化学结构,可分为脂肪族氨基酸(如丙氨酸、亮氨酸等)、芳香族氨基酸(如苯丙氨酸、酪氨酸等)和杂环氨基酸(如组氨酸、色氨酸等),其中以脂肪族氨基酸为最多。根据分子中所含氨基和羧基的相对数目分为中性氨基酸、酸性氨基酸和碱性氨基酸三类。所谓中性氨基酸是指分子中氨基和羧基数目相等的氨基酸,由于羧基电离能力较氨基大,其水溶液实际显微酸性,如甘氨酸、苯丙氨酸等;分子中羧基的数目多于氨基的叫做酸性氨基酸,如天冬氨酸、谷氨酸等;氨基数目多于羧基的叫做碱性氨基酸,如赖氨酸、精氨酸等。

在医学上常根据氨基酸侧链R基的极性及其所带电荷,将20种编码氨基酸分为四类(表17-1)。

1.非极性R基氨基酸因其含非极性侧链,故具有疏水性,它们通常处于蛋白质分子内部。

2.不带电荷的极性R基氨基酸其侧链中含有羟基、巯基、酰胺基等极性基团,但它们在生理条件下却不带电荷,具有一定的亲水性,往往分布在蛋白质分子的表面。

3.带正电荷的R基氨基酸(碱性氨基酸)在其侧链中常常带有易接受质子的基团(如胍基、氨基、咪唑基等),因此它们在中性和酸性溶液中带正电荷。

4.带负电荷的R基氨基酸(酸性氨基酸)在其侧链中带有给出质子的羧基,因此它们在中性或碱性溶液中带负电荷。

氨基酸可采用系统命名法命名,但天然氨基酸更常用的是俗名,即根据其来源和特性命名,如甘氨酸是因具有甜味而得名的;天冬氨酸最初是由天门冬的幼苗中发现的。常见的20种编码氨基酸的名称、结构及中、英文缩写符号见表17-1。

表17-1 20种编码氨基酸的名称和结构式名称英文缩写结构式

非极性氨基酸

甘氨酸(α-氨基乙酸)

Glycine Gly G

CH2COO

NH3

丙氨酸(α-氨基丙酸)

Alanine Ala A

CH COO

NH3

CH3

亮氨酸(γ-甲基-α-氨基戊酸)*

Leucine Leu L CH COO

NH3

(CH3)2CHCH2

异亮氨酸(β-甲基-α-氨基戊酸)*

Isoleucine Ile I

CH COO

NH3

CH3CH2CH

3

缬氨酸(β-甲基-α-氨基丁酸)*

Valine Val V

CH COO

NH3

(CH3)2CH

脯氨酸(α-四氢吡咯甲酸)

Proline Pro P COO

N

H H

苯丙氨酸(β-苯基-α-氨基丙酸)*

Phenylalanine Phe F

CH COO

NH3

CH2

蛋(甲硫)氨酸(α-氨基-γ-甲硫基戊酸) *

Methionine Met M

CH COO

NH3

CH3SCH2CH2

色氨酸[α-氨基-β-(3-吲哚基)丙酸]*

Tryptophan

Trp W

N

CH2CH COO

NH3

H

非电离的极性氨基酸

丝氨酸(α-氨基-β-羟基丙酸)

Serine Ser S CH COO

NH3

HOCH2

谷氨酰胺(α-氨基戊酰胺酸)

Glutamine Gln Q CH2CH2CH COO

NH3

H2N C

O

苏氨酸(α-氨基-β-羟基丁酸)*

Threonine Thr T

CH COO

NH3

CH3CH

OH

半胱氨酸(α-氨基-β-巯基丙酸)

Cysteine Cys C

CH COO

NH3

HSCH2

天冬酰胺(α-氨基丁酰胺酸)

Asparagine Asn N CH2CH COO

NH3

H2N C

O

酪氨酸(α-氨基-β-对羟苯基丙酸)

Tyrosine

Tyr Y

CH COO

NH 3

CH 2HO

酸性氨基酸

天冬氨酸(α-氨基丁二酸)

Aspartic acid Asp

D

NH 3

HOOCCH

2CHCOO

谷氨酸(α-氨基戊二酸)

Glutamic acid

Glu E

CH

COO

NH 3

HOOCCH

2CH 2

碱性氨基酸

赖氨酸(α,ω-二氨基己酸)*

Lysine

Lys

K

CH COO

NH 2

CH 2CH 2CH 2CH 2NH 3

精氨酸(α-氨基-δ-胍基戊酸)

Arginine

Arg R

H 2N

C

CH COO

NH 2

NHCH 2CH 2CH 2NH 2

组氨酸[α-氨基-β-(4-咪唑基)丙酸]

Histidine

His H

N CH 2CH

COO

NH 3

H

N

* 为必需氨基酸

不同蛋白质中所含氨基酸的种类和数量不同;有些氨基酸在人体内不能合成而又是营养所必不可少的,必需依靠食物供应,若缺少则会导致许多种类蛋白质的代谢和合成失去平衡,这些氨基酸叫做必需氨基酸(表17-1中有*者)。除上述在蛋白质中广泛存在的20种编码氨基酸外,另有几种氨基酸只在少数蛋白质中存在,这些氨基酸都是由相应的编码氨基酸衍生而来,如4-羟基脯氨酸、5-羟基赖氨酸、胱氨酸和L-甲状腺素等,称为修饰氨基酸。胱氨酸是这些修饰氨基酸中最重要的一种,它是由两个半胱氨酸的巯基氧化形成的,生成的二硫键对维持蛋白质的结构具有重要作用;4-羟基脯氨酸、5-羟基赖氨酸存在于骨胶原和弹性蛋白中,甲状腺素存在于甲状腺球蛋白中。

N HO

C OO

H

NH

3

H 2NCH

2C HC

H 2C H 2C HCOO

OH

H

4-羟基脯氨酸 5-羟基赖氨酸

O

HO

C H 2CHC OOH NH

2

I

I

I I C C OO

H 3N

C H 2

H

C C OO H 3N

C H 2

H

S S

胱氨酸 甲状腺素

还有一些氨基酸不是蛋白质的组成成分,但能以游离或结合的形式存在于生物界,这些氨基酸统称为非蛋白质氨基酸。它们中有的是L-型α-氨基酸的衍生物,有的是β-、γ-、δ-氨基酸,有的是D-型氨基酸,如β-丙氨酸、D-谷氨酸、γ-氨基丁酸等;其中有些是重要的代谢前体或中间体,如瓜氨酸、鸟氨酸等。

N HCH 2CH 2CH 2CH CO OH

H 2

C O

H 2N

H 2NCH 2CH 2CHCO O H

N H 2

瓜氨酸鸟氨酸

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生物体中蛋白质的生物功能,与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量、排列顺序及由其形成的空间结构密切相关。因此,氨基酸对维持机体蛋白质的动态平衡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生命活动中,人及动物通过消化道吸收氨基酸并通过体内转化而维持其动态平衡,若其动态平衡失调,则机体代谢紊乱,甚至引起病变。许多氨基酸还参与代谢作用,对免疫器官、淋巴组织,单核-吞噬系统功能及抗感染能力都有一定作用,不少已用来治疗疾病。

问题17-1 苏氨酸分子中,除α-C原子为手性碳原子外,β-C原子也是手性碳原子。请写出苏氨酸的所有立体异构体,并表明D/L和R/S构型。

17.2 氨基酸的物理性质

α-氨基酸为无色结晶,熔点较高,一般在200~300?C之间,这是因为晶体中氨基酸以内盐形式存在,但往往在熔化前受热分解放出CO2。每种氨基酸都有特殊的结晶形状,利用结晶形状可以鉴别氨基酸。各种氨基酸都能溶于水,其水溶液是无色的,但溶解度不同;酪氨酸在冷水中很难溶解,而在热水中溶解度较大。除脯氨酸易溶于乙醇外,其它均不溶解或很少溶解,但氨基酸的盐酸盐比游离的氨基酸易溶于酒精中。所有氨基酸都不溶于乙醚、氯仿等非极性溶剂,而易溶于强酸、强碱中。除甘氨酸外,所有编码氨基酸都具有旋光性,用测定比旋光度的方法可以测定氨基酸的纯度。

17.3 氨基酸的化学性质

温习提示:氨、羟基酸和羰基酸的化学性质。

氨基酸的化学性质取决于分子中的羧基、氨基和侧链R基以及这些基团间的相互影响。氨基酸的羧基具有酸性,与碱作用成盐,与醇作用成酯,加热或在酶的作用下脱羧等;氨基具有碱性,与酸作用成盐,与HNO2作用定量放出氮气,与酰卤或酸酐反应生成酰胺;侧链R 基的性质因基团的不同而异,如两分子半胱氨酸可被氧化成胱氨酸,酪氨酸具有酚羟基的性质等。氨基酸除具有氨基和羧基的一般性质外,还由于它们的相互影响使氨基酸表现出一些特殊的性质。

17.3.1 两性电离和等电点

氨基酸分子中含有酸性的羧基和碱性的氨基,因此氨基酸是两性化合物,能分别与酸或碱作用成盐。氨基酸溶于水时,氨基和羧基同时电离成为一种两性离子(zwitterion)。若将此溶液酸化,则两性离子与H+离子结合成为阳离子;若向此水溶液中加碱,则两性离子与OH-结合成为阴离子。

CH 2

R CO OH

CH N H 2

R CH CO OH

CH N H 3

+

R CO CO O

OH

N H 3

+

阴离子(pH > pI) 两性离子(pH = pI) 阳离子(pH < pI)

由上可见,氨基酸的荷电状态取决于溶液的pH 值,利用酸或碱适当调节溶液的pH 值,可使氨基酸的酸性解离与碱性解离相等,所带正、负电荷数相等,这种使氨基酸处于等电状态时溶液的pH 值称为该氨基酸的等电点(isoelectric point),以pI 表示。在等电点时,氨基酸溶液的pH = pI ,氨基酸主要以电中性的两性离子存在,在电场中不向任何电极移动;溶液的pH < pI 时,氨基酸带正电荷,在电场中向负极移动;溶液的pH > pI 时,氨基酸带负电荷,在电场中向正极移动。

各种氨基酸由于组成和结构不同,具有不同的等电点。等电点是氨基酸的一个特征常数,常见氨基酸的等电点见表17-1。中性氨基酸由于羧基的电离略大于氨基,故在纯水中呈微酸性,其pI 略小于7,一般在5.0~6.5之间,酸性氨基酸的pI 在2.7~3.2之间,而碱性氨基酸的pI 在7.5~10.7之间。

利用氨基酸等电点的不同,可以分离、提纯和鉴定不同氨基酸。氨基酸在等电点时,净电荷为零,在水溶液中溶解度最小。在高浓度的混合氨基酸溶液中,逐步调节溶液的pH 值,可使不同的氨基酸在不同的pI 时分步沉淀,即可得到较纯的氨基酸。在同一pH 的缓冲液中,各种氨基酸所带的电荷不同,它们在直流电场中,移动的方向和速率不同,因此可利用电泳分离或鉴定不同的氨基酸。

17.3.2 氧化脱氨基反应

氨基酸经氧化剂或氨基酸氧化酶作用,可脱去氨基生成酮酸,此反应在脱氨前涉及脱氢和水解两个步骤。

R

NH 2

CH COOH NH 3

NH 2

C 2H

CO OH

OH

R O

C CO OH

C CO OH

上述过程也是生物体内氨基酸分解代谢的重要方式。

17.3.3 脱水成肽反应

在适当条件下,氨基酸分子间氨基与羧基相互脱水缩合生成的一类化合物,叫做肽。二分子氨基酸缩合而成的肽叫二肽。

肽分子中的酰胺键(—CO —NH —)常称做肽键(peptide bond)。二肽分子中仍含有自由的羧基和氨基,因此可以继续与氨基酸缩合成为三肽、四肽、……多肽、蛋白质等。生物化学中,通常将相对分子质量在10 000以下的称为多肽,10 000以上的称为蛋白质。

R 1

H 2NCHC OOH

H 2O

R 2

H 2NCHC OOH

+R 1

H 2NCHC O R 2

NHCHC OOH

17.3.4 与茚三酮反应

α-氨基酸与水合茚三酮溶液共热,能生成蓝紫色物质。

罗曼氏紫(Rubeman’s purple )颜色的深浅及CO 2的生成量均可作为α-氨基酸定量分析的依据,该显色反应也常用于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定性鉴定及标记,如在层析、电泳等实验中应用。

在20种α-氨基酸中,脯氨酸与茚三酮反应显黄色。N-取代的α-氨基酸以及β-氨基酸、γ-氨基酸等不与茚三酮发生显色反应。

17.3.5 与亚硝酸反应

除脯氨酸等外,α-氨基酸具有伯胺的性质,能与亚硝酸反应定量放出氮气,利用该反应可测定蛋白质分子中游离氨基或氨基酸分子中氨基的含量。此方法称为Van Slyke 氨基氮测定法。

R

2

CH C OOH H NO 2R

CH COO H OH

N ++

17.3.6 脱羧反应

氨基酸与氢氧化钡共热或在高沸点溶剂中回流,可脱去羧基变成相应的胺类物质。

NH 2

RC H COOH RC H 2NH 2CO 2

+

生物体内脱羧反应是在酶的作用下发生的,如蛋白质腐败时,精氨酸与鸟氨酸可发生脱羧反应生成腐胺,赖氨酸脱羧生成尸胺。某些鲜活食物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如鳝鱼中含有大量的组氨酸,对人体营养成分的改善有很大益处,但鳝鱼死后一段时间,组氨酸在脱羧酶的作用下,可转变为组胺,过量的组胺在肌体内易引起变态反应。

N CH 2CH

COO H

NH 2

H

N

CO 2

N CH 2CH 2

H

N

NH 2

组氨酸 组胺 17.3.7 与2,4-二硝基氟苯反应

在室温和弱碱性条件下,氨基酸中氨基上的氢原子可与2,4-二硝基氟苯(DNFB )发生亲核取代反应生成稳定的二硝基苯基氨基酸(DNP-氨基酸)。

H 2NCHCOOH

NO 2

F O 2N

+NO 2

O 2N

NHCHCOOH

+HF

DNFB DNP-氨基酸

DNP-氨基酸呈黄色,使用纸层析与标准DNP-氨基酸比较,可用于氨基酸的检出,英国科学家Sanger F 用此法首次阐明了组成胰岛素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为认识蛋白质的结构作出了重要贡献。

17.3.8 侧链烃基的反应

氨基酸侧链R 基中含有不同的基团,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某些特殊的化学反应。例如,丝氨酸R 基含有羟基,可形成磷酸酯;半胱氨酸R 基上含有巯基,易被氧化成带有二硫键的胱氨酸。

含有某些特殊R 基的氨基酸,还可发生某些特殊的颜色反应,如:

1.蛋白黄反应 含有苯基的氨基酸与浓硝酸作用可生成黄色硝基化合物,加入碱后则转变为橙红色,此反应可鉴别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

2.Millon 反应 含有酚羟基的氨基酸与Millon 试剂(硝酸汞、硝酸亚汞和硝酸的混合液)共热,可生成红色沉淀,此反应可鉴别酪氨酸。

3.乙醛酸反应 含有吲哚环的氨基酸与乙醛酸混合后,再滴加浓硫酸,可在二液层交接面处出现紫红色环,此反应可鉴别色氨酸。

问题17-2 有人食用海产品以后,引起过敏反应,经检验知道是体内组织胺增高。组织胺是某氨基酸在脱羧酶作用下产生的,你知道是种氨基酸?

17.4 多肽链的基本结构和肽的命名

温习提示:氨基酸脱水成肽的反应。

17.4.1 多肽的结构和命名

肽是氨基酸之间通过肽键连接的一类化合物。一分子氨基酸的羧基与另一分子中的氨基之间脱水缩合形成二肽,由三个氨基酸缩合而成的叫三肽,由多个氨基酸缩合而成的叫多肽。虽然存在着环肽,但绝大多数多肽为链状分子,以两性离子的形式存在:

R 1

H 3NC H CO

R 2

CH C O NH

R 3

CH C O NH R 4

CH C O NH

R n

CH C OO NH ....

多肽链中的每个氨基酸单元

称为氨基酸残基(amino acid residue)。

HN

CH CO

R

在多肽链的一端保留着未结合的—NH 3+,称为氨基酸的N-端,通常写在左边;在多肽链的另一端保留着未结合的—COO -,称为氨基酸的C-端,通常写在右边。

肽的结构不仅取决于组成肽链的氨基酸种类和数目,而且也与肽链中各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有关。例如,由甘氨酸和丙氨酸组成的二肽,可有两种不同的连接方式。

H 3NCH 2CO NH CH COO

CH 3

H 3NCH CO NH CH 2COO

CH 3

甘氨酰丙氨酸(甘丙肽) 丙氨酰甘氨酸(丙甘肽)

同理,由3种不同的氨基酸可形成6种不同的三肽,由4种不同的氨基酸可形成24种不同的四肽,如果肽链中有n 个不同的氨基酸则可形成n !种不同的多肽。因此氨基酸按不同的排列顺序可形成大量的异构体,它们构成了自然界中种类繁多的多肽和蛋白质。

肽的命名方法是以含C-端的氨基酸为母体,把肽链中其它氨基酸残基称为某酰,按它们在肽链中的排列顺序由左至右逐个写在母体名称前。在大多数情况下,多肽常使用缩写式,用表17-1中的英文三字母或单字母表示,连接氨基酸残基的肽键用破折号表示,如

H 3NCH 2CO NH CH CO CH 3

N HCH CO O

CH 2OH

甘氨酰丙氨酰丝氨酸(甘丙丝肽) Gly —Ala —Ser 或G —A —S

17.4.2 肽键平面

肽键是构成多肽和蛋白质的基本化学键,肽键与相邻的两个α-碳原子所组成的基团(—C α—CO —NH —C α—)称为肽单位(peptide unit)。多肽链就是由许多重复的肽单位连接而成,它们构成多肽链的主链骨架。各种多肽链的主链骨架都是一样的,但侧链R 的结构和顺序不同, 这种不同对多肽和蛋白质的空间构象有重要影响。

根据对一些简单的多肽和蛋白质中肽键进行的精细测定分析,得出图17-1所示结果。

图17-1 肽键平面及各键长、键角数据

从图17-1有关数据可知,肽键具有以下特征:

1.肽键中的C —N 键长为0.132 nm ,较相邻的C α—N 单键的键长(0.147 nm )短,但比

一般的C==N双键的键长(0.127 nm)长,表明肽键中的C—N键具有部分双键性质,因此肽键中的C—N之间的旋转受到一定的阻碍。

2.肽键的C及N周围的3个键角和均为360?,说明与C—N相连的6个原子处于同一平面上,这个平面称为肽键平面。

3.肽键呈反式构型。由于肽键不能自由旋转,肽键平面上各原子可出现顺反异构现象,与C—N键相连的O与H或两个Cα原子之间呈较稳定的反式分布。

肽键平面中除C—N键不能旋转外,两侧的Cα—N和C—Cα键均为σ键,相邻的肽键平面可围绕Cα旋转。因此,可把多肽链的主链看成是由一系列通过Cα原子衔接的刚性肽键平面所组成。肽键平面的旋转所产生的立体结构可呈多种状态,从而导致蛋白质和多肽呈现不同的构象。

17.4.3 多肽结构测定和端基分析

多肽是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质,确定多肽的结构对揭示生命的秘密是非常重要的。测定多肽结构的一般顺序是首先确定组成多肽的氨基酸种类和数目,然后确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测定多肽的组成时,将多肽在6 mol·L-1的盐酸中加热使其彻底水解,得到各种游离氨基酸的混合物,除去非氨基酸杂质后,通过层析法或氨基酸分析仪以确定其组成成分,再经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计算出各种氨基酸分子的数目。而确定氨基酸在肽链中的排列顺序,往往需末端残基分析和部分水解法配合进行。

1.多肽链的末端残基分析末端残基分析就是确定肽链中N-端和C-端各是什么氨基酸。N-端分析可用2,4-二硝基氟苯(DNFB)法、丹磺酰氯(DNS-Cl)法和Edman降解法等。

在弱碱性条件下,多肽链N-端的氨基与2,4-二硝基氟苯(DNFB)反应生成N-二硝基苯基肽衍生物(DNP-肽),由于DNP基团与N-端氨基结合较牢固,故当用酸再将DNP-肽彻底水解成游离氨基酸时,可得黄色的DNP-氨基酸和其它氨基酸的混合物。其中只有DNP-氨基酸溶于乙酸乙酯;故用乙酸乙酯抽提将抽提液进行色谱分析,并用标准的DNP-氨基酸作为对照即可鉴定N-端氨基酸。除末端的氨基反应外,侧链氨基也可有此反应,但反应较慢,且生成的DNP-氨基酸不溶于乙酸乙酯,而保留在水相。

R

H2NCHC ONHCHC O

NO2

F

O2N+

NO2

O2N

1

R

NHCHC ONHCHC O

1 DNFB

碱性介质

HC l, H O

NO2

O2N

R

NHCHC OOH

D N P-氨基酸

+H3NCHC OOH

R1

+……

目前常采用丹磺酰氯(5-二甲氨基萘磺酰氯)法测定N-端氨基酸。因丹磺酰氯是一种荧光试剂,能与多肽的N-端氨基反应生成DNS-多肽,经水解得到的DNS-氨基酸在紫外光下有强烈的黄色荧光,灵敏度比DNFB法高100倍,且水解后DNS-氨基酸不需要抽提,可直接用纸电泳或薄层层析加以鉴定。丹磺酰氨基酸的结构式为:

(CH 3)2N

SO 2N H CHCO O H

R

瑞典科学家Edman P 在上面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用异硫氰酸苯酯与多肽N -端氨基生成取代硫脲,然后用盐酸温和水解。这个方法最大的优点是能选择性地将N -端残基以苯基乙内酰硫脲的形式水解下来并进行鉴定,而肽链的其余部分则可完整地保留。

R 1

H 2NC H CO

R 2

CH C O NH C 6H 5N CS +R 1

H NC H CO

R 2

CH C O NH

C 6H 5N

C

H

S 碱

H C l , H 2O

R 2

CH C O H 3N

+C

S NH N CH R

C C 6H 5

此法可以反复进行,缩短后的N -端残基可继续使用。理论上此法可测定出肽链中氨基酸残基的全部顺序,Edman 也据此制造出蛋白质自动顺序分析仪,但实际在测定了大约40个氨基酸残基后,用盐酸缓慢水解形成的各种氨基酸对后续测定有较大干扰。

C -端分析可采用肼解法和羧肽酶催化水解法等。

R 1

H 2NCHCO

R 2

CHCO NH

R n

CHCOOH NH ....2NNH

2R 1

H 2NCHCO

NHNH

2

R 2

H 2NCHCO

NHNH

2

n

CHCOOH H 2N ....

C 6H 5CHO

C 6H 5C H =N C H C O N H N =C H C 6H 5R 1

C 6H 5C H =N C H C O N H N =C H C 6H 5R 2

....

氨基酸酰肼

二亚苄衍生物

++

+

++

多肽链和过量的无水肼在100 C ,反应5~10 h ,除C -端氨基酸自由存在外,其它氨基酸都转变为氨基酸酰肼。向反应体系中加入苯甲醛,氨基酸酰肼转变为不溶于水的二亚苄衍生物;离心分离后,C -端氨基酸在水相,加入2,4-二硝基氟苯与C -端氨基酸反应,经色谱可鉴定之。

目前测定C -端残基的各种方法中以羧肽酶法为最有效,也最常用。羧肽酶是一类肽链外切酶,它专一地从肽链的C -端开始逐个降解,释放出氨基酸。被释放的氨基酸数目与种类随反应时间而变化。因此只要按一定时间间隔测定水解液中各氨基酸的浓度,即可推知简单肽链中氨基酸从C -端开始的排列顺序。

2.多肽链中氨基酸顺序的确定 实际工作中用逐步切除末端残基的方法来测定一个长肽

链中全部氨基酸残基的顺序是难以实现的,因为水解液中物质愈多,对鉴定的干扰愈大,达到一定程度后,鉴定将无法进行下去。故测定多肽链中氨基酸顺序,一般采用多种水解法,用不同的蛋白酶酶切肽链的不同部位,如胰蛋白酶能专一性地水解精氨酸或赖氨酸的羧基肽键,其水解产物的C-端为精氨酸或赖氨酸;糜蛋白酶可水解芳香族氨基酸的羧基肽键;内切酶谷氨酸蛋白酶可内切甘氨酸和天冬氨酸羧基肽键;内切酶脯氨酸蛋白酶专切脯氨酸羧基肽键;内切酶赖氨酸蛋白酶专切赖氨酸羧基肽键等。当有足够的小碎片被鉴定以后,再进行组合、排列对比,找出关键性的重叠,推断各小片断在肽链中的位置,就可能得出整个肽链中各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

17.5内源性和外源性生物活性肽

生物活性肽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生物活性肽(biological active peptide)。体内有许多以游离态存在的肽类,具有各种特殊的生物学功能,人们称之为内源性生物活性肽,如谷胱甘肽、神经肽、催产素、加压素、心房肽等。此外,人们从微生物、动植物蛋白中也可分离出具有潜在生物活性的肽类,这些特殊肽在消化酶的作用下释放出来,以肽的形式被吸收后,参与摄食、消化、代谢及内分泌的调节,这种非机体自身产生的却具有生物活性的肽类物质称为外源性生物活性肽。饲料和食物是外源性生物活性肽的重要来源,目前研究的主要外源性生物活性肽有外啡肽、免疫调节肽、抗微生物肽、抗凝血肽、抗应激肽、抗氧化肽等。

无论是从结构或从功能来说,生物活性肽是自然界中种类、功能较复杂的一类化合物。生物活性肽在生物的生长、发育、细胞分化、大脑活动、肿瘤病变、免疫防御、生殖控制、抗衰老及分子进化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具有涉及神经、激素和免疫调节、抗血栓、抗高血压、抗胆固醇、抗细菌病毒、抗癌、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等多重功效。它们在体内一般含量较低,但生物功能极其微妙,结构相同或极为相似的活性肽,由于产生于不同器官,行使的功能也有所不同。从生物活性肽的组成来看,小的由二、三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大的则为上百个氨基酸残基组成。近年来,随着多肽的分离纯化、结构分析、化学合成、放射免疫测定、免疫细胞化学及遗传工程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新的生物活性肽不断被发现,对其功能的认识也不断增长。

以下介绍几类生物活性肽:

1.谷胱甘肽(glutathione) 谷胱甘肽学名γ-谷氨酰半胱氨酰甘氨酸,其结构中的谷氨酸是通过它的γ-羧基形成肽键的,结构式为:

H3NC H CH2CH2CONH C H CONH C H2 COO

COO CH

2SH

αβγ

谷胱甘肽分子中含有巯基,故称为还原型谷胱甘肽(GSH),通过巯基的氧化可使两肽链间形成二硫键,即成为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

G SH S S G

谷胱甘肽广泛存在于生物细胞中,参与细胞的氧化还原,具有抗氧化性,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不可缺少的物质。它是机体代谢中许多酶的辅酶,并可通过其还原性巯基参与体内重要的氧化还原反应,如巯基与体内的自由基结合转化成容易代谢的酸类物质,从而加速自

由基的排泄,减轻自由基对细胞膜、DNA的损伤;也可保护细胞内含巯基酶的活性(如ATP酶),防止因巯基氧化而导致的蛋白质变性。谷胱甘肽另一重要功能是解毒,目前临床上已将谷胱甘肽用于肝炎的辅助治疗、有机物及重金属的解毒、癌症辐射和化疗的保护等。

2.神经肽(neuropeptide) 中枢神经系统中有一组小分子的肽,它们有非常特殊的生物化学功能,对人的情绪、痛觉、记忆和行为等生理现象产生较大的作用,故统称为神经肽。神经肽既能起递质或调质的作用,又能起激素的作用,使神经和内分泌两大系统的功能有机结合,共同调节机体各器官的活动。

P物质是最早被发现的神经肽,属速激肽类物质,是一种11肽,其结构如下:

Arg-Pro-Lys-Pro-Gln-Gln-Phe-Phe-Gly-Leu-Met P物质对大脑皮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脊髓后角神经元都有缓慢的兴奋作用,还具有舒张血管、降压等作用。吗啡和脑啡肽能阻止P物质的释放。

内源性阿片肽包括脑啡肽(5肽)、β-内啡肽(31肽)、强啡肽A(17肽)、强啡肽B(13肽)、孤啡肽(17肽)和内吗啡肽(4肽)等,它们具有不同的氨基酸序列,在人体内有广泛的分布和多种生物学效应,参与痛觉信息调制和免疫功能的调节,还参与应激反应,并在摄食饮水、肾脏、胃肠道、心血管、呼吸体温等生理活动的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阿片肽还与学习记忆、精神情绪的调节有关。脑啡肽是近年来在高等动物脑中发现的比吗啡更具有镇痛作用的活性肽,由五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它包含两种结构,分别称为甲硫氨酸脑啡肽和亮氨酸脑啡肽,结构如下:

甲硫氨酸脑啡肽:Tyr-Gly-Gly-Phe-Met

亮氨酸脑啡肽:Tyr-Gly-Gly-Phe-Leu

从5个氨基酸的脑啡肽到17个氨基酸的强啡肽A,在到31个氨基酸的β-内啡肽,都有着关键性的5个共同的氨基酸序列,这一序列是阿片肽与阿片受体结合及表现阿片药理活性所必须的,即Tyr-Gly-Gly-Phe-Met (或Leu)。这一序列构成了脑啡肽的全部序列以及一切其它阿片肽的N-端。孤啡肽又称痛敏素,是一种17肽,其结构序列与强啡肽A相似,其N-端第2~4氨基酸序列与所有内源性阿片肽骨架结构的第2~4氨基酸序列完全相同,具有抗阿片、血管舒张的效应,还表现出强大的平滑肌松弛、利尿、抗尿钠排泄活性。内吗啡肽是当今所知对μ-受体亲和力和选择性最高的生物活性肽。由于脑啡肽一类物质是高等动物脑组织中原来就有的,所以如果能合成出来,这必然是一类既有镇痛作用而又不会像吗啡那样使病人上瘾的药物。我国中科院上海生化所于1982年利用蛋白质工程技术成功地合成了亮氨酸脑啡肽,不仅在应用方面而且在理论上都有重要意义,它为分子神经生物学的研究开扩了思路,从而可以在分子基础上阐明大脑的活动。

3.催产素(oxytocin)和加压素(vasopressin) 催产素和加压素都是脑垂体分泌的肽类激素。这两种激素在结构上较为相似,都是由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肽链中的两个半胱氨酸通过二硫键形成部分环肽,只是残基3和8不同,其余氨基酸顺序一样:

H 2N

Cy Tyr

Ile

S S Asn Glu

Pro

Leu

Gly

CONH 2

Cy

1

2

3

45

6

78

9

H 2N

Cy Tyr

Phe

S

S Asn Glu

Pro

Arg

Gly

CONH 2Cy

1

2

3

45

6

7

8

9

人催产素 加压素

催产素能促使子宫平滑肌收缩,具有催产及排乳作用;加压素能使小动脉收缩,从而增高血压,并有减少排尿作用,也称为抗利尿激素,对于保持细胞外液的容积和渗透压有重要的作用,是调节水代谢的重要激素。近年来有资料表明加压素还参与记忆过程,分子中的环状部分参与学习记忆的巩固过程,分子中的直线部分则参与记忆的恢复过程;催产素正好与加压素相反,是促进遗忘的。

4.心钠素(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 ,ANP) 心钠素是心房分泌的多肽激素,又称心房肽,分为心房肽I 、II 、III 和人α-心房肽,具有强大的排钠、利尿、松弛胃肠平滑肌、扩张血管、改善心律、加强心肌营养等生理作用。其中人α-心房肽是一种28肽,化学组成如下:

Cy Phe

Gly

S S Glu

Leu

Cy Gly

Arg

Met

Asp

Gly

Gly

Arg

Ser

Ala

Gly

Ile

Ser Ser Arg Arg Leu Ser H

Ser

Ser

Arg

Phe

Tyr

OH

5.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 消化管实际上是体内最大而又复杂的内分泌器官。它分泌一系列与消化机能相适应的活性肽,例如小肠上段粘膜分泌胃泌素,促进胃酸分泌。十二指肠、空肠分泌肠促胰泌素,可刺激胰脏分泌HCO 3—

,增强十二指肠对胆囊收缩素的分泌。回肠和结肠分泌肠高血糖素,以滋养肠细胞。胆囊收缩素是一种由33个氨基酸组成的肽,结构如下:

Lys-Ala-Pro-S er-G ly-Arg-V al-Ser-M et-Ile-Lys-A sn-Leu-G ln-Ser-Leu-Asp-Pro

Phe-Asp-M et-T rp-G ly-M et-T ry-A sp-Arg-Asp-Ser-Ile-Arg-H is-Ser

1

5

10

15

20

25

30

SO 3H

6.胰高血糖素(glucagonoma) 胰脏α-细胞可分泌胰高血糖素,它是29肽,结构如下:

H is-S er-G ln-G ly-T hr--P he-T hr-S er-A sp-T yr-S er-Lys--T yr-Leu--A sp-S er-A rg-A rg

T hr-M et-A sn-Leu-T rp-G ln-V al-P he-A sp-G ln-A la-

1510

1520

25

胰高血糖素可调节控制肝糖原降解产生葡萄糖,以维持血糖水平。它还能引起血管舒张,抑制肠的蠕动及分泌。

问题17-3 已知某肽为天冬氨酸、谷氨酸、组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其顺序不详,但经部分水解得到小肽为缬-天冬-谷-组,苯丙-缬-天冬-谷,试推测该肽的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

Summary

Amino acids contain both amino and carboxylic acid functional groups. All the 20 coding amino acids from which proteins are derived are α-amino acids except proline. With the exception of glycine, all are achiral and have the L configuration at their α carbon atom. They differ only in their R substituent. Although each of the 20 different amino acids has unique properties, they can be classified into different categories based upon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R groups.

The chemical reactions of amino acids are determined by the functional groups they possess, the α-amino and α-carboxylic acid function and the functional groups present in R groups. Each functional group can participate in all its characteristic chemical reactions. These reactions include for carboxylic acid group, ionization, decarboxyla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esters, amide. Additional reactions include ionization, acylation and transamination of the amino group, etc. Their side chains also undergo reactions characteristic of the functional groups they contain. Amino acids have novel acid-base properties and exist as zwitterions. They are ampholytes whose net charge at a given pH depends on their functional groups. The isoelectric point is the pH at which the amino acid bears no net charge and hence does not move in a direct current electric field.

The most important biochemical reaction of amino acids is their conversion on peptides. The amide bond between the amino group of one amino acid and the carboxyl of another is called a peptide bond. The peptide bond is said to be a nearly planar structure and a partial double bond between the carbon and the nitrogen of the peptide bond. There are plenty of biological active peptides existing in living systems. They show lots of physiology functions, such as hormones and neurotransmitters, antibiotics and antitumor agents, andimmune modulator etc.

习题

1.组成天然蛋白质的氨基酸有哪些?写出其结构式和名称,它们在结构上有何共同点?

2.写出丙氨酸与下列试剂反应的产物:

(1)NaNO2 + HCl (2)NaOH (3)HCl (4)CH3CH2OH / H+(5)(CH3CO)2O 3.回答下列问题:

(1)味精是谷氨酸的单钠盐,写出其结构式。

(2)若某氨基酸溶于纯水中的pH值为6,它的pI应大于6,小于6,还是等于6?为什么?

4.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中,与亚硝酸反应时:

(1)可生成乳酸的是哪种氨基酸?

(2)不放出氮气的是哪种氨基酸?

(3)放氮后的产物可与Cu(OH)2生成绛蓝色的是哪种氨基酸?

(4)可生成苹果酸的是哪种氨基酸?

5.写出在下列pH介质中各氨基酸的主要荷电形式。

(1)谷氨酸在pH=3的溶液中

(2)丝氨酸在pH=1的溶液中

(3)缬氨酸在pH=8的溶液中

(4)赖氨酸在pH=12的溶液中

6.用化学方法区别下列各对化合物。

(1)甘氨酸和丙氨酸(2)酪氨酸、色氨酸和赖氨酸(3)甘丙肽和谷胱甘肽

7.将组氨酸、酪氨酸、谷氨酸和甘氨酸混合物在pH 6时进行电泳,哪些氨基酸留在原点?哪些向正极泳动?哪些向负极泳动?

8.化合物(A)C5H9O4N具有旋光性,与NaHCO3作用放出CO2,与HNO2作用产生N2,并转变为化合物(B)C5H8O5,(B)也具旋光性。将(B)氧化得到(C)C5H6O5,(C)无旋光性,但可与2,4-二硝基苯肼作用生成黄色沉淀,(C)经加热可放出CO2,并生成化合物(D)C4H6O3,(D)能起银镜反应,其氧化产物为(E)C4H6O4。1 mol(E)常温下与足量的NaHCO3反应可生成2 mol CO2,试写出(A)、(B)、(C)、(D)、(E)的结构式。

9.某三肽完全水解时生成甘氨酸和丙氨酸两种氨基酸,该三肽若用HNO2处理后再水解得到2-羟基乙酸、丙氨酸和甘氨酸。试推测这三肽的可能结构式。

10.某十肽水解时生成:缬-半胱-甘;甘-苯丙-苯丙;谷-精-甘;酪-亮-缬;甘-谷-精。试写出其氨基酸顺序。

氨基酸多肽与蛋白质

第十五章 氨基酸、多肽与蛋白质 (Amino Acids,Peptides and Protein )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氨基酸的分类、常见氨基酸的结构和名称。 2.掌握氨基酸的化学性质。 3.理解多肽的一般结构。 4.了解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和四级结构。 5.了解蛋白质的性质。 6.了解氨基酸、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氨基酸的化学性质。 难点是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和四级结构。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学时 (1)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必要的课堂讨论。教学手段以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配合适量的课外作业。 (2)教学学时:2学时 四、教学内容 1、氨基酸。 2、多肽。 3、蛋白质。 4、核酸。 五、总结、布置作业 15.1 氨基酸Amino Acids 一、氨基酸的结构和分类 在蛋白质中常见的氨基酸约20种,除脯氨酸外都是α-氨基酸,除甘氨酸外都含手性碳原子且大多 为 L-构型。 组成蛋白质常见的氨基酸有20种,除甘氨酸外,其他氨基酸都有手性碳原子,具有旋光性,其构型 L 型,投影在右的为D 型。D 、L 氨基酸在生理活性上差别很大。 二、氨基酸的化学性质 1. 氨基酸的两性和等电点 研究表明,氨基酸晶体是以偶极离子的形式存在的: R-CH-COO NH 2 R-CH-COO - N + H 3 R-CH-COOH N + H 3 H 3O + OH OH H O + 氨基酸在溶液中的存在形式与溶液的pH 值有关,如果调节pH 使氨基酸成为正负电荷相等的偶极离子,

此时溶液的pH 值称为该氨基酸的等电点(pI) 等电点是每一种氨基酸的特定常数。 当pH <pI ,主要以正离子形式存在,在电场中会向阴极移动; 当pH >pI ,主要以负离子形式存在,在电场中会向阴极移动; 当pH =pI ,主要以偶极离子形式存在,在电场中会向阴极移动; 2. 与亚硝酸反应 放出氮气((Van Slyke 定氨基法) R-CH-COOH +NH 2 HNO 2 R-CH-COOH +OH N 2O H 2 测定放出的氮量,便可计算分子中氨基的含量。 3. 与甲醛反应 R-CH-COOH NH 2 HCHO HOCH 2-N-CH 2OH R-CH-COOH 甲醛固定氨基后,便可用碱滴定羧基。 原理:-OH 的-I 效应降低了N 原子上的电子云密度,使氨基的碱性消失,再用碱滴定-COOH ,从而测定氨基酸的含量——氨基酸的甲醛滴定法。 4. 络合性能 R CH O Cu O R CH O N H 2O NH 2 5. 氨基酸的受热反应 α-氨基酸: C H 3NH 2 O 3 H C H 3NH O CH 3 NH O β- γ - δ- 氨基酸脱水与相应的羟基酸脱水相似。 6. 与水合茚三酮反应——生成兰紫色物质 O O OH OH H 2N-CH-COOH R O O OH O N 此反应可用来鉴别氨基酸。 7. 失羧作用 -CH-COOH NH 2 H 2N-CH 2(CH 2)3Ba(OH)2-CO 2 H 2N-(CH 2)5 -NH 2 赖氨酸 尸胺 蛋白质腐烂时之所以极臭就是因为生成了剧毒的尸胺和腐肉胺(1,4-丁二胺)。 8. 失羧和失氨作用 (CH 3)2CHCH 2-CHCOOH + H 2O NH 2 (CH 3)2CHCH 2CH 2OH 2 + NH 3

蛋白质与氨基酸的关系

蛋白质与氨基酸的关系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一、蛋白质与氨基酸的关系 一般认为,动物蛋白质的营养实质上是氨基酸的营养。只有当组成蛋白质的各种氨基酸同时存在且按需求比例供给时,动物才能有效地合成蛋白质。饲粮中缺乏任何一种氨基酸,即使其他必需氨基酸含量充足, 体蛋白质合成也不能正常进行。同样,体蛋白合成潜力越大的动物(如高瘦肉型猪),对氨基酸的需求量就越高。 畜禽饲粮中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取决于饲粮中的粗蛋白水平。例如, 仔猪饲粮中蛋白质含量由10%增至22%时, 饲粮赖氨酸的需要量则从% 增至% 。另一方面,饲粮粗蛋白质需要量取决于氨基酸的平衡状况。一般而言,依次平衡第一至第四限制性氨基酸后,饲粮的粗蛋白质需要量可降低2-4个百分点。 二、氨基酸间的相互关系 组成蛋白质的各种氨基酸在机体代谢过程中, 亦存在协同、转化、替代和拮抗等关系。 蛋氨酸可转化为胱氨酸,也可能转化为半胱氨酸, 但其逆反应均不能进行。因此, 蛋氨酸能满足总含硫氨基酸的需要, 但是蛋氨酸本身的需要量只能由蛋氨酸满足。半胱氨酸和胱氨酸间则可以互变。苯丙氨酸能满足酪氨酸的需要, 因为它能转化为酪氨酸, 但酪氨酸不能转化为苯丙氨酸。由于上述关系,在考虑必需氨基酸的需要时, 可将蛋氨酸与胱氨酸、苯丙氨酸与酪氨酸合并计算。 氨基酸间的拮抗作用发生在结构相似的氨基酸间, 因为它们在吸收过程中共用同一转移系统, 存在相互竞争。最典型的具有拮抗作用的氨基酸是赖氨酸和精氨酸。饲粮中赖氨酸过量会增加精氨酸的需要量。当雏鸡饲粮中赖氨酸过量时, 添加精氨酸可缓解由于赖氨酸过量所引起的失衡现象。亮氨酸与异亮氨酸因化学结构相似, 也有拮抗作用。亮氨酸过多可降低异亮氨酸的吸收率, 使

肽的吸收机制

肽的吸收机制 现已发现,寡肽和氨基酸存在两种相互独立的吸收转运机制。自由氨基酸通过刷状缘膜由特殊的氨基酸转运系统进入肠上皮细胞,寡肽则通过特殊的肽转运系统进行转运。肽转运系统位于小肠上皮细胞的刷状缘膜。已证明存在两种肽的转运载体,并对其进行了克隆表达。相对于氨基酸载体的专一性,肽载体对肽的氨基酸结构要求较小。下面对寡肽与游离氨基酸的吸收机制分别进行简要介绍: 1?游离氨基酸的吸收 实验表明,游离氨基酸的吸收主要是一个耗能的主动吸收过程,主要存在以下2种吸收机制: (1)氨基酸吸收载体 实验表明,小肠细胞膜上存在可以转运游离氨基酸的载体蛋白。游离氨基酸能够与载体蛋白以及Na+形成三联体,从而使氨基酸和Na+进入细胞内,此后Na+ 再借助钠泵排出细胞外,此过程是一个耗能的主动吸收过程。由于氨基酸结构的差异,主动转运氨基酸的载体也不相同。目前已知的载体至少有四种,即中性氨基酸载体、碱性氨基酸载体、酸性氨基酸载体和亚氨基酸与甘氨基酸载体。其中,中性氨基酸载体是主要载体。由于各种载体转运的氨基酸在结构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导致了当某些氨基酸共同使用同一载体的时候,它们在吸收过程中存在彼此相互竞争的关系。 (2)丫-谷氨酰基循环 Meister提出了关于氨基酸吸收的丫-谷氨酰基循环。他认为氨基酸吸收极其向细

胞内的转运过程是通过谷胱甘肽起作用的,其反应过程可以简单地分为两个阶段,即谷胱甘肽对氨基酸的转运和谷胱甘肽的再合成,并由此构成一个循环,也被称为Meister循环。目前已经发现,催化图中各种反应的酶在小肠粘膜细胞、肾小管细胞和脑组织中均广泛存在。其中,Y谷氨酰基转移酶位于细胞膜上,是催化这些反应的关键酶。其余的酶类则存在于细胞液中。值得指出的是,某些氨基酸例如脯氨酸,不能通过丫-谷氨酰基环转运入细胞,因此,不能排除其他转运过程的存在。 2?寡肽的吸收 寡肽的吸收机制与游离氨基酸完全不同,其吸收是逆浓度进行的,可能通过以下 3种过程进入细胞: (1)主动转运 是指细胞通过本身的耗能过程使肽分子逆浓度梯度作跨膜运动,即由膜的低浓度一侧移向高浓度一侧的过程。钙泵是肽分子进入细胞常用的主动转运之一,其需要的能量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三磷酸腺苷的分解。这种转运方式在缺氧或添加代谢抑制剂的情况下可被抑制。 (2)具有pH依赖性的非耗能性Na+/H+交换转运系统 在转运过程中,刷状缘顶端细胞的互转通道的活动产生质子运动的驱动力,从而驱动两个质子和一个肽分子穿过刷状缘膜,H+向细胞内的电化学质子梯度供能。 寡肽以易化扩散方式进入细胞,引起细胞内pH值下降。随着细胞内pH的降低, Na+/H+交换转运系统被激活,在将细胞外的Na+转运细胞内的同时将细胞内的H+转

蛋白质与氨基酸的关系

一、蛋白质与氨基酸的关系 一般认为,动物蛋白质的营养实质上是氨基酸的营养。只有当组成蛋白质的各种氨基酸同时存在且按需求比例供给时,动物才能有效地合成蛋白质。饲粮中缺乏任何一种氨基酸,即使其他必需氨基酸含量充足, 体蛋白质合成也不能正常进行。同样,体蛋白合成潜力越大的动物(如高瘦肉型猪),对氨基酸的需求量就越高。 畜禽饲粮中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取决于饲粮中的粗蛋白水平。例如, 仔猪饲粮中蛋白质含量由10%增至22%时, 饲粮赖氨酸的需要量则从0.6 % 增至1.2 % 。另一方面,饲粮粗蛋白质需要量取决于氨基酸的平衡状况。一般而言,依次平衡第一至第四限制性氨基酸后,饲粮的粗蛋白质需要量可降低2-4个百分点。 二、氨基酸间的相互关系 组成蛋白质的各种氨基酸在机体代谢过程中, 亦存在协同、转化、替代和拮抗等关系。 蛋氨酸可转化为胱氨酸,也可能转化为半胱氨酸, 但其逆反应均不能进行。因此, 蛋氨酸能满足总含硫氨基酸的需要, 但是蛋氨酸本身的需要量只能由蛋氨酸满足。半胱氨酸和胱氨酸间则可以互变。苯丙氨酸能满足酪氨酸的需要, 因为它能转化为酪氨酸, 但酪氨酸不能转化为苯丙氨酸。由于上述关系,在考虑必需氨基酸的需要时, 可将蛋氨酸与胱氨酸、苯丙氨酸与酪氨酸合并计算。 氨基酸间的拮抗作用发生在结构相似的氨基酸间, 因为它们在吸收过程中共用同一转移系统, 存在相互竞争。最典型的具有拮抗作用的氨基酸是赖氨酸和精氨酸。饲粮中赖氨酸过量会增加精氨酸的需要量。当雏鸡饲粮中赖氨酸过量时, 添加精氨酸可缓解由于赖氨酸过量所引起的失衡现象。亮氨酸与异亮氨酸因化学结构相似, 也有拮抗作用。亮氨酸过多可降低异亮氨酸的吸收率, 使尿中异亮氨酸排出量增加。此外, 精氨酸和甘氨酸可消除由于其他氨基酸过量所造成的有害作用, 这种作用可能与它们参加尿酸的形成有关。 一、蛋白质与氨基酸的关系 一般认为,动物蛋白质的营养实质上是氨基酸的营养。只有当组成蛋白质的各种氨基酸同时存在且按需求比例供给时,动物才能有效地合成蛋白质。饲粮中缺乏任何一种氨基酸,即使其他必需氨基酸含量充足, 体蛋白质合成也不能正常进行。同样,体蛋白合成潜力越大的动物(如高瘦肉型猪),对氨基酸的需求量就越高。 畜禽饲粮中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取决于饲粮中的粗蛋白水平。例如, 仔猪饲粮中蛋白质含量由10%增至22%时, 饲粮赖氨酸的需要量则从0.6 % 增至1.2 % 。另一方面,饲粮粗蛋白质需要量取决于氨基酸的平衡状况。一般而言,依次平衡第一至第四限制性氨基酸后,饲粮的粗蛋白质需要量可降低2-4个百分点。 二、氨基酸间的相互关系 组成蛋白质的各种氨基酸在机体代谢过程中, 亦存在协同、转化、替代和拮抗等关系。 蛋氨酸可转化为胱氨酸,也可能转化为半胱氨酸, 但其逆反应均不能进行。因此, 蛋氨酸能满足总含硫氨基酸的需要, 但是蛋氨酸本身的需要量只能由蛋氨酸满足。半胱氨酸和胱氨酸间则可以互变。苯丙氨酸能满足酪氨酸的需要, 因为它能转化为酪氨酸, 但酪氨酸不能转化为苯丙氨酸。由于上述关系,在考虑必需氨基酸的需要时, 可将蛋氨酸与胱氨酸、苯丙氨酸与酪氨酸合并计算。 氨基酸间的拮抗作用发生在结构相似的氨基酸间, 因为它们在吸收过程中共用同一转移系统, 存在相互竞争。最典型的具有拮抗作用的氨基酸是赖氨酸和精氨酸。饲粮中赖氨酸过量会增加精氨酸的需要量。当雏鸡饲粮中赖氨酸过量时, 添加精氨酸可缓解由于赖氨酸过量所引起的失衡现象。亮氨酸与异亮氨酸因化学结构相似, 也有拮抗作用。亮氨酸过多可降

氨基酸和多肽在生活中的应用

氨基酸和多肽在生活中的应用 一·食品 氨基酸:氨基酸含量比较丰富的食物有鱼类,豆类及豆制品。氨基酸可以用作食品添加剂来提高食物的营养价值;如红牛饮料中含有赖氨酸添加剂;可用于调味,谷氨酸具有鲜味,其钠盐就是味精。 多肽:在普通的面包制作基础上添加一定数量的功能肽,可提高其营养价值并有防止面包老化(功能肽具有保湿性);可作为乳蛋白的替代品,制成特殊的婴幼儿食品,能有效地减轻或消除儿童对乳蛋白的过敏反应,来促进宝宝的生长发育;还可作为调味剂,如阿巴斯甜,是一种低热量的食用调味剂。 二·保健品 氨基酸:如脑白金,瑞年氨基酸等中老年保健品,其中一些氨基酸,如精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等具有缓解压力,避免沮丧及焦虑等状态的作用,有提高精力的作用。 多肽:白蛋白多肽(AP)从卵清蛋白中分离提取的一组低聚肽。它具有调整人体免疫功能、提高血清蛋白含量、改善微循环,进而增强体质、提高防病能力的作用;大豆多肽是从大豆蛋白中分离出来的活性多肽,它具有降低胆固醇在体内重吸收,减少甘油三酯在体内合成,促进脂肪代谢等功能;由于食用多肽具有易被吸收利用的特点,所以,当体内因消耗过多的营养物质,致使体内出现内环境失调,各系统功能处于低效状态,感到疲劳,服用多肽就能迅速地使体内所缺乏的活性物质和营养得到补充,从而达到消除疲劳的目的。 三·药品 氨基酸:精氨酸注射液可用于肝昏迷的急救药,可由明胶水解并精制而成;甘氨酸与重氮化合物作用制成的一系列抗癌药物对胃癌等有显著功效;谷氨酸、天门冬氨酸、胱氨酸、L-多巴等氨基酸单独作用治疗一些疾病,主要用于治疗消化道疾病、脑病、心血管病、呼吸道疾病以及用于提高肌肉活力、儿科营养和解毒等。 多肽:多肽吸收快速,所以人们把多肽原料中间体作为药品和食品配方的原因,其目的是要加强药效,增强吸收率,可将平常人所食的营养物质,特别是钙等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吸附、粘贴、装载在本体上;多肽被人体吸收后,可在人体中起信使作用,它作为神经递质传递信息,指挥神经,发挥自身作用,维护人体神经的团队精神和整体效应。 四·美容护肤 氨基酸:一些氨基酸可以增加皮肤营养,改善皮肤问题,可用作护肤品;头部美容的有烫发剂【半肤氨酸(半胧氨酸是还原剂,它能使头发角蛋白的硫一硫键打开,使坚硬而弹性的头发变成柔软容易延伸的还原头发,做成卷曲或波浪形状后,再用氧化剂处理使其重新恢复硫一硫键,义变回天然头发)】、染发剂、护发剂、养发剂, 多肽:可用作多肽护肤品,如表皮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抗菌肽,生物多肽护肤效果相较于传统护肤品高出许多(但也很贵。。。)。多肽在护肤品中的作用:激活细胞活性,修复受损细胞,促进新陈代谢,构成结缔组织的有机物质,帮助弹力蛋白、胶原蛋白的合成。

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呈色反应

实验二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呈色反应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构成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及主要联接方式。 2.了解蛋白质和某些氨基酸的呈色反应原理。 3.学习几种常用的鉴定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方法 二、呈色反应: (一)双缩脱反应: 1.原理: 尿素加热至180℃左右生成双缩脲并放出一分子氨。双缩脲在碱性环境中能与cu2+结合生成紫红色化合物,此反应称为双缩脲反应。蛋白质分子中有肽键,其结构与双缩脲相似,也能发生此反应。可用于蛋白质的定性或定量测定。 一切蛋白质或二肽以上的多肽部有双缩脲反应,但有双缩脲反应的物质不一定都是蛋白质或多肽。 2.试剂: (1)尿索: 10克 (2)10%氢氧化钠溶液 250毫升 (3)1%硫酸铜溶液 60毫升 (4)2%卵清蛋白溶液 80毫升 3.操作方法: 取少量尿素结晶,放在干燥试管中。用微火加热使尿素熔化。熔化的尿素开始硬化时,停止加热,尿素放出氨,形成双缩脲。冷后,加10%氢氧化钠溶液约1毫升,振荡混匀,再加1%硫酸铜溶液1滴,再振荡。观察出现的粉红颜色。避免添加过量硫酸铜,否则,生成的蓝色氢氧化铜能掩盖粉红色。 向另一试管加卵清蛋白溶液约l毫升和10%氢氧化钠溶液约2毫升,摇匀,再加1%硫酸铜溶液2滴,随加随摇,观察紫玫色的出现。

(二)茚三酮反应 1.原理: 除脯氨酸、羟脯氨酸和茚三酮反应产生黄色物质外,所有α—氨基酸及一切蛋白质都能和茚三酮反应生成蓝紫色物质。 该反应十分灵敏,1:1 500 000浓度的氨基酸水溶液即能给出反应,是一种常用的氨基酸定量测定方法。 茚三酮反应分为两步,第一步是氨基酸被氧化形成CO 2、NH 3 和醛,水合 茚三酮被还原成还原型茚三酮;第二步是所形成的还原型茚三酮同另一个水合茚三酮分于和氨缩合生成有色物质。 反应机理如下: 此反应的适宜pH为5—7,同一浓度的蛋白质或氨基酸在不同pH条件下的颜色深浅不同,酸度过大时甚至不显色。 2.试剂: (1)蛋白质溶液 100毫升 2%卵清蛋白或新鲜鸡蛋清溶液(蛋清:水=1:9) (2)0.5%甘氨酸溶液 80毫升 (3)0.1%茚三酮水溶液 50毫升 (4)0.1%茚三酮—乙醇溶液 20毫升

氨基酸、多肽及蛋白质类药物

氨基酸、多肽及蛋白质类药物 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张慧婧 第一部分氨基酸、多肽及蛋白质基本知识 一、蛋白质基本知识 蛋白质是一切生命的物质基础,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无论是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简单的低等生物,还是植物、动物等复杂的高等生物,均含有蛋白质。蛋白质占人体重量的16%~20%,约达人体固体总量的45%,肌肉、血液、毛发、韧带和内脏等都以蛋白质为主要成分的形式存在;植物体内蛋白质含量较动物偏低,但在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和种子中蛋白质含量较高,如大豆中蛋白含量约为38%,而黄豆中高达40%;微生物中蛋白质含量也很高,细菌中的蛋白质含量一般为50%~80%,干酵母中蛋白质含量也高达46.6%,病毒除少量核酸外几乎都由蛋白质组成,疯牛病的病原体——朊病毒仅由蛋白质组成。 这些不同种类的蛋白质,具有独特的生物学功能,几乎参与了所有的生命现象和生理过程,可以说一切生命现象都是蛋白质功能的体现。 1.生物催化作用 作为生命体新陈代谢的催化剂——酶,是被认识最早和研究最多的一大类蛋白质,它的特点是催化生物体内的几乎所有的化学反应。生物催化作用是蛋白质最重要的生物功能之一。正是这些酶类决定了生物的代谢类型,从而才有可能表现出不同的各种生命现象。 2.结构功能 第二大类蛋白质是结构蛋白,它们构成动、植物机体的组织和细胞。在高等动物中,纤维状胶原蛋白是结缔组织及骨骼的结构蛋白,α-角蛋白是组成毛发、羽毛、角质、皮肤的结构蛋白。丝心蛋白是蚕丝纤维和蜘蛛网的主要组成成分。膜蛋白是细胞各种生物膜的重要成分,它与带极性的脂类组成膜结构。 3.运动收缩功能 另一类蛋白质在生物的运动和收缩系统中执行重要功能。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是肌肉收缩系统的两种主要成分。细菌的鞭毛或纤毛蛋白同样可以驱动细胞作相应的运动。 4.运输功能 有些蛋白质具有运输功能,属于运载蛋白,它们能够结合并且运输特殊的分子。如脊椎动物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和无脊椎动物的血蓝蛋白起运输氧的功能,血液中的血清蛋白运输脂肪酸,β-脂蛋白运输脂类。许多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的跨膜输送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细胞色素类蛋白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担负传递电子的功能。 5.代谢调节功能 执行该功能的主要是激素类蛋白质,如胰岛素可以调节糖代谢。细胞对许多激素信号的响应通常由GTP结合蛋白(G蛋白)介导。 6.保护防御功能 细胞因子、补体和抗体等是参与机体免疫防御和免疫保护最为直接和最为有效的功能分子,其化学本质大都为蛋白质,免疫细胞因子、补体和抗体等目前也已用于免疫性疾病和一些非免疫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

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分子量、功能和作用(一) 序号分类名称 缩写及 分子量 生理功能 必需氨基酸 1 赖氨酸Lys 146.13 促进大脑发育,是肝及胆的组成成分,能促进脂肪代谢,调节松果腺、乳腺、黄体及卵巢,防止细胞退化; 2 蛋氨酸 (甲硫氨酸) Met 149.15 参与组成血红蛋白、组织与血清,有促进脾脏、胰脏及淋巴的功能; 3 色氨酸 Trp 204.11 促进胃液及胰液的产生; 4 苯丙氨酸 Phe 165.09 参与消除肾及膀胱功能的损耗; 5 苏氨酸 Thr 119.18 有转变某些氨基酸达到平衡的功能; 6 异亮氨酸 Ile 131.11 参与胸腺、脾脏及脑下腺的调节以及代谢;脑下腺属总司令部作用于甲状腺、性腺; 7 亮氨酸Leu 131.11 作用平衡异亮氨酸; 8 缬氨酸 Val 117.09 作用于黄体、乳腺及卵巢; 指人体(或其它脊椎动物)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远不适应机体的需要,必需由食物蛋白供给,这些氨基酸称为必需氨基酸。成人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约为蛋白质需要量的20%~37%。 条件必需氨基酸 9 精氨酸Arg 174.4 它能促使氨转变成为尿素,从而降低血氨含量。它也是精子蛋白的主要成分,有促进精子生成,提供精子运动 能量的作用。 10 组氨酸 His 155.09 在组氨酸脱羧酶的作用下,组氨酸脱羧形成组胺。组胺具有很强的血管舒张作用,并与多种变态反应及发炎有 关。

人体虽能够合成,但通常不能满足正常的需要,因此,又被称为半必需氨基酸或条件必需氨基酸,在幼儿生长期这两种是必需氨基酸。人体对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下降,成人比婴儿显著下降。(近年很多资料和教科书将组氨酸划入成人必需氨基酸) 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分子量、功能和作用(二) 序号分类名称 分子量及缩 写 生理功能和作用 非必需氨基酸 11 丙氨酸Ala 89.06 预防肾结石、协助葡萄糖的代谢,有助缓和低血糖,改善身体能量。 12 脯氨酸Pro 115.08 脯氨酸是身体生产胶原蛋白和软骨所需的氨基酸。它保持肌肉和关节灵活,并有减少紫外线暴露和正常老化造 成皮肤下垂和起皱的作用。 13 甘氨酸Gly 75.05 在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在脊椎里,甘氨酸是一个抑制性神经递质。 14 丝氨酸Ser 105.06 是脑等组织中的丝氨酸磷脂的组成部分,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浓度,防治高血压 15 半胱氨酸Cys 121.12 异物侵入时可强化生物体自身的防卫能力、调整生物体的防御机构。 16 酪氨酸 Tyr 181.09 是酪氨酸酶单酚酶功能的催化底物,是最终形成优黑素和褐黑素的主要原料。 17 天冬酰胺Asn 132.6 天冬酰胺有帮助神经系统维持适当情绪的作用,有时还有助于预防对声音和触觉的过度敏感,还有助于抵御疲 劳。 18 谷氨酰胺Gln 146.08 平衡体内氨的含量,谷酰胺的作用还包括建立免疫系统,加强大脑健康和消化功能 19 天冬氨酸Asp 133.6 它可作为K+、Mg+离子的载体向心肌输送电解质,从而改善心肌收缩功能,同时降低氧消耗,在冠状动脉循环 障碍缺氧时,对心肌有保护作用。它参与鸟氨酸循环,促进氧和二氧化碳生成尿素,降低血液中氮和二氧化碳 的量,增强肝脏功能,消除疲劳。 20 谷氨酸 Glu 147.08 参与脑的蛋白和塘代谢,促进氧化,改善中枢神经活动,有维持和促进脑细 胞功能的作用,促进智力的增加 指人(或其它脊椎动物)自己能由简单的前体合成,不需要从食物中获得的氨基酸。 备注:以上简单阐述了各种氨基酸在体内发挥的生理作用,没有阐述其药理和保健作用。以上分类是从营养学角度区分。

食品营养学_练习题_第六章蛋白质和氨基酸

第六章蛋白质和氨基酸 一、填空 1、除8种必需氨基酸外,还有组氨酸是婴幼儿不可缺少的氨基酸。 2、营养学上,主要从蛋白质含量、被消化吸收程度和被人体利用程度三方面来全面评价食品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3、谷类食品中主要缺少的必需氨基酸是赖氨酸。 4、最好的植物性优质蛋白质是大豆蛋白。 5、谷类食品含蛋白质7.5-15% 。 6、牛奶中的蛋白质主要是酪蛋白。 7、人奶中的蛋白质主要为乳清蛋白。 8、蛋白质和能量同时严重缺乏的后果可产生干瘦性营养不良。 9、蛋白质与糖类的反应是蛋白质或氨基酸分子中的氨基与还原糖的羰基之间的反应,称为羰氨反应,该反应主要损害的氨基酸是赖氨酸,蛋白质消化性和营养价值也因此下降。 10、谷类蛋白质营养价值较低的主要原因是优质蛋白质含量较低。 11、蛋白质净利用率表达为消化率*生物价。 12、氮平衡是指摄入氮和排出氮的差值。 二、选择 1、膳食蛋白质中非必需氨基酸A具有节约蛋氨酸的作用。 A.半胱氨酸 B.酪氨酸 C.精氨酸 D.丝氨酸 2、婴幼儿和青少年的蛋白质代谢状况应维持D。 A.氮平衡 B. 负氮平衡 C.排出足够的尿素氮 D.正氮平衡 3、膳食蛋白质中非必需氨基酸B具有节约苯丙氨酸的作用。 A.半胱氨酸 B.酪氨酸 C.丙氨酸 D.丝氨酸 4、大豆中的蛋白质含量是D。 A.15%-20% B.50%-60% C.10%-15% D.35%-40% 5、谷类食物中哪种氨基酸含量比较低? B A.色氨酸 B.赖氨酸 C.组氨酸 D.蛋氨酸 6、合理膳食中蛋白质供给量占膳食总能量的适宜比例是B。 A. 8% B. 12% C.20% D.30% 7、在膳食质量评价内容中,优质蛋白质占总蛋白质摄入量的百分比应为D。 A. 15% B. 20% C.25% D.30% 8、以下含蛋白质相对较丰富的蔬菜是B。 A. 木耳菜 B. 香菇 C. 菠菜 D. 萝卜 9、评价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公式×100表示的是D。 A.蛋白质的消化率 B.蛋白质的功效比值 C.蛋白质的净利用率 D.蛋白质的生物价 10、限制氨基酸是指D。

蛋白质与氨基酸的关系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一、蛋白质与氨基酸的关系 一般认为,动物蛋白质的营养实质上是氨基酸的营养。只有当组成蛋白质的各种氨基酸同时存在且按需求比例供给时,动物才能有效地合成蛋白质。饲粮中缺乏任何一种氨基酸,即使其他必需氨基酸含量充足, 体蛋白质合成也不能正常进行。同样,体蛋白合成潜力越大的动物(如高瘦肉型猪),对氨基酸的需求量就越高。 畜禽饲粮中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取决于饲粮中的粗蛋白水平。例如, 仔猪饲粮中蛋白质含量由10%增至22%时, 饲粮赖氨酸的需要量则从0.6 % 增至1.2 % 。另一方面,饲粮粗蛋白质需要量取决于氨基酸的平衡状况。一般而言,依次平衡第一至第四限制性氨基酸后,饲粮的粗蛋白质需要量可降低2-4个百分点。 二、氨基酸间的相互关系 组成蛋白质的各种氨基酸在机体代谢过程中, 亦存在协同、转化、替代和拮抗等关系。 蛋氨酸可转化为胱氨酸,也可能转化为半胱氨酸, 但其逆反应均不能进行。因此, 蛋氨酸能满足总含硫氨基酸的需要, 但是蛋氨酸本身的需要量只能由蛋氨酸满足。半胱氨酸和胱氨酸间则可以互变。苯丙氨酸能满足酪氨酸的需要, 因为它能转化为酪氨酸, 但酪氨酸不能转化为苯丙氨酸。由于上述关系,在考虑必需氨基酸的需要时, 可将蛋氨酸与胱氨酸、苯丙氨酸与酪氨酸合并计算。 氨基酸间的拮抗作用发生在结构相似的氨基酸间, 因为它们在吸收过程中共用同一转移系统, 存在相互竞争。最典型的具有拮抗作用的氨基酸是赖氨酸和精氨酸。饲粮中赖氨酸过量会增加精氨酸的需要量。当雏鸡饲粮中赖氨酸过量时, 添加精氨酸可缓解由于赖氨酸过量所引起的失衡现象。亮氨酸与异亮氨酸因化学结构相似, 也有拮抗作用。亮氨酸过多可降低异亮氨酸的吸收率, 使尿中异亮氨酸排出量增加。此外, 精氨酸和甘氨酸可消除由于其他氨基酸过量所造成的有害作用, 这种作用可能与它们参加尿酸的形成有关。 一、蛋白质与氨基酸的关系 一般认为,动物蛋白质的营养实质上是氨基酸的营养。只有当组成蛋白质的各种氨基酸同时存在且按需求比例供给时,动物才能有效地合成蛋白质。饲粮中缺乏任何一种氨基酸,即使其他必需氨基酸含量充足, 体蛋白质合成也不能正常进行。同样,体蛋白合成潜力越大的动物(如高瘦肉型猪),对氨基酸的需求量就越高。 畜禽饲粮中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取决于饲粮中的粗蛋白水平。例如, 仔猪饲粮中蛋白质含量由10%增至22%时, 饲粮赖氨酸的需要量则从0.6 % 增至1.2 % 。另一方面,饲粮粗蛋白质需要量取决于氨基酸的平衡状况。一般而言,依次平衡第一至第四限制性氨基酸后,饲粮的粗蛋白质需要量可降低2-4个百分点。 二、氨基酸间的相互关系 组成蛋白质的各种氨基酸在机体代谢过程中, 亦存在协同、转化、替代和拮抗等关系。 蛋氨酸可转化为胱氨酸,也可能转化为半胱氨酸, 但其逆反应均不能进行。因此, 蛋氨酸能满足总含硫氨基酸的需要, 但是蛋氨酸本身的需要量只能由蛋氨酸满足。半胱氨酸和胱氨酸间则可以互变。苯丙氨酸能满足酪氨酸的需要, 因为它能转化为酪氨酸, 但酪氨酸不能转化为苯丙氨酸。由于上述关系,在考虑必需氨基酸的需要时, 可将蛋氨酸与胱氨酸、苯丙氨酸与酪氨酸合并计算。

氨基酸、多肽及蛋白质类药物

氨基酸、多肽及蛋白质类药物 氨基酸、多肽及蛋白质类药物 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张慧婧 第一部分氨基酸、多肽及蛋白质基本知识 一、蛋白质基本知识 蛋白质是一切生命的物质基础,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无论是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简单的低等生物,还是植物、动物等复杂的高等生物,均含有蛋白质。蛋白质占人体重量的16%-20%约达人体固体总量的45%肌肉、血液、毛发、韧带和内脏等都以蛋白质为主要成分的形式存在;植物体内蛋白质含量较动物偏低,但在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和种子中蛋白质含量较咼,如大豆中蛋白含量约为38%而黄豆中咼达40%微生物中蛋白质含量也很高,细菌中的蛋白质含量一般为50%-80%干酵母中蛋白质含量也高达46. 6%病毒除少量核酸外几乎都由蛋白质组成,疯牛病的病原体——朊病毒仅由蛋白质组成。 这些不同种类的蛋白质,具有独特的生物学功能,几乎参与了所有的生命现象和生理过程,可以说一切生命现象都是蛋白质功能的体现。 1?生物催化作用 作为生命体新陈代谢的催化剂一一酶,是被认识最早和研究最多的一大类蛋白质,它的特点是催化生物体内的几乎所有的化学反应。生物催化作用是蛋白质最重要的生物功能之一。正是这些酶类决定了生物的代谢类型,从而才有可能表现出不同的各种生命现象。 2?结构功能 第二大类蛋白质是结构蛋白,它们构成动、植物机体的组织和细胞。在高等动物中,纤维状胶原蛋白是结缔组织及骨骼的结构蛋白, a -角蛋白是组成毛发、羽毛、角质、皮肤的结 构蛋白。丝心蛋白是蚕丝纤维和蜘蛛网的主要组成成分。膜蛋白是细胞各种生物膜的重要成分,它与带极性的脂类组成膜结构。 3.运动收缩功能 另一类蛋白质在生物的运动和收缩系统中执行重要功能。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是肌肉收缩系统的

生物化学习题及答案(氨基酸和蛋白质)

生物化学习题(氨基酸和蛋白质) 一、名词解释: 两性离子:指在同一氨基酸分子上含有正负两种电荷,又称兼性离子或偶极离子 必需氨基酸:指人体(和其他哺乳动物)自身不能合成,机体又必需,需要从饮食中获得的氨基酸等电点:指氨基酸的正离子浓度和负离子浓度相等时的环境pH,用符号pI表示。 一级结构:蛋白质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二级结构:蛋白质分子的局部区域内,多肽链按一定方向盘绕和折叠的方式 三级结构:蛋白质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借助各种次级键卷曲折叠成特定的球状分子结构的构象 四级结构:多亚基蛋白质分子中各个具有三级结构的多肽链以适当方式聚合所呈现的三维结构 超二级结构:蛋白质分子中相邻的二级结构单位组合在一起形成的有规则的、在空间上能辨认的二级结构组合体 盐析:在蛋白质分子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高浓度中性盐(如硫酸铵),使蛋白质溶解度降低并沉淀析出的现象 盐溶: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少量中性盐使蛋白质溶解度增加的现象 蛋白质的变性:蛋白质分子的天然构象遭到破坏导致生物活性丧失的现象; 蛋白质在受到光照、热、有机溶剂及一些变性剂的作用时,次级键遭到破坏导致天然构象的破坏,但其一级结构不发生改变 蛋白质的复性:在一定条件下,变性的蛋白质分子回复其原有的天然构象并回复生物活性的现象同源蛋白质:来自不同种类生物的序列和功能类似的蛋白质。如血红蛋白 别构效应:某些不涉及蛋白质活性的物质,结合于蛋白质活性部位以外的其它部位(别构部位),引起蛋白质的构象变化,而导致蛋白质活性改变的现象。 肽单位:又称肽基,是肽链主链上的重复结构。由参与肽键合成的N原子、C原子和它们的四个取代成分:羰基氧原子、酰胺氢原子和两个相邻的α-C原子组成的一个平面单位。 二、填空题: 1、天然氨基酸中,甘氨酸(Gly)不含不对称碳原子,故无旋光性。 2、常用于检测氨基酸的颜色反应是茚三酮。 3、通常可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质含量,这是因为蛋白质分子中的 Phe 、 Tyr和Trp (三字符表示)三种氨基酸残基有紫外吸收能力。 4、写出四种沉淀蛋白质的方法:盐析、有机溶剂、重金属盐和加热变性。 (生物碱试剂、某些酸类沉淀法) 5、蛋白质多肽链中的肽键是通过一个氨基酸残基的氨基和另一氨基酸的羧基连接而形成的。 6、大多数蛋白质中氮的含量较恒定,平均为16 %,如测得1g样品含氮量为10mg,则蛋白质含量

氨基酸和肽类

第17章氨基酸和肽 本章重点:介绍20种编码氨基酸的结构、分类和命名;氨基酸的两性电离和等电点;氧化脱氨、茚三酮反应、脱羧反应;肽的命名;肽键的结构及其与医药相关的生物活性肽。 蛋白质可以被酸、碱或蛋白酶催化水解,在水解过程中,蛋白质分子逐渐降解成相对分子质量越来越小的肽段,直到最终成为氨基酸混合物。氨基酸(amino acid)是分子中具有氨基和羧基的一类含有复合官能团的化合物,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成分;肽(peptide)是氨基酸分子间脱水后以肽键(peptide bond)相互结合的物质,除蛋白质部分水解可产生长短不一的各种肽段外,生物体内还有很多肽游离存在,它们具有各种特殊的生物学功能,在生长、发育、繁衍及代谢等生命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章主要介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结构、种类、性质。 学完本章以后,你能否回答以下问题: 1.组成天然蛋白质的氨基酸有多少种?其结构特点是什么? 2.何谓氨基酸的等电点?中性氨基酸的等电点是小于7、等于7、还是大于7? 3.什么是肽单位?它有哪些基本特征? 17.1氨基酸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17.1.1 氨基酸的结构 温习提示:羟基酸和羰基的结构。手性碳原子,D/L和R/S构型标记法。 氨基酸是一类取代羧酸,可视为羧酸分子中烃基上的氢原子被氨基取代的一类产物,根据氨基和羧基在分子中相对位置的不同,氨基酸可分为α-,β-,γ-,…,ω-氨基酸。 R CHC OOH R CHC H COOH R CHC H2CH2C OOH 2 NH2NH NH2 2 α-氨基酸β-氨基酸γ-氨基酸 目前在自然界中发现的氨基酸有数百种,但由天然蛋白质完全水解生成的氨基酸中只有20种,与核酸中的遗传密码相对应,用于在核糖体上进行多肽合成,这20种氨基酸称为编码氨基酸(coding amino acid)。它们在化学结构上具有共同点,即在羧基邻位α-碳原子上有一氨基,为α-氨基酸(脯氨酸为α-亚氨基酸)。由于氨基酸分子中既含有碱性的氨基又含有酸性的羧基,在生理条件下,羧基几乎完全以—COO-形式存在,大多数氨基主要以—NH3+形式存在,所以氨基酸分子是一偶极离子,一般以内盐形式存在,可用通式表示为: R C H C OO +NH 3 式中R代表侧链基团,不同的氨基酸只是侧链R基不同。20种编码氨基酸中除甘氨酸外,其它各种氨基酸分子中的α-碳原子均为手性碳原子,都有旋光性。 氨基酸的构型通常采用D/L标记法,有D-型和L -型两种异构体。以甘油醛为参考标准,

蛋白质和氨基酸性质

实验一蛋白质与氨基酸的理化性质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蛋白质和某些氨基酸的颜色反应原理。 2.学习几种常用的鉴定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方法。 3.学习蛋白质等电点的测定。 二、蛋白质的盐析与变性 1.原理 在水溶液中的蛋白质分子由于表面生成水化层和双电层而成为稳定的亲水胶体颗粒,在一定的理化因素影响下,蛋白质颗粒可因失去电荷和脱水破坏水化层和双电层而沉淀。 蛋白质的沉淀反应分为可逆反应和不可逆反应两类。 (1)可逆的沉淀反应此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尚未发生显著变化,除去引起沉淀的因素后,沉淀的蛋白质仍能重新溶解于溶剂中,并保持其天然性质而不变性。如大多数蛋白质的盐析作用或在低温下用乙醇(或丙酮)短时间作用与蛋白质。提纯蛋白质时,常利用此类反应分离蛋白质。 (2)不可逆的沉淀反应此时蛋白质分子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蛋白质常因变性而发生沉淀现象,沉淀后的蛋白质不再复溶于同类的溶剂中,加热引起的蛋白质沉淀与凝固、蛋白质与重金属离子或某些有机酸的反应都属于此类反应。 有时蛋白质变性后,由于维持溶液稳定的条件仍然存在(如电荷层),蛋白质并不絮凝析出。因此变性后的蛋白质并不一定都表现出沉淀现象。反之沉淀的蛋白质也未必都已变性。 2.试剂与材料 (1)蛋白质溶液[5%卵清蛋白溶液或鸡蛋清的水溶液 500ml (新鲜鸡蛋清:水=1:9)] (2)pH4.7乙酸-醋酸钠的缓冲溶液 100 ml (3)3%硝酸银溶液 10 ml (4)5%三氯乙酸溶液 50 ml (5)95%乙醇 250 ml (6)饱和硫酸铵溶液 250 ml

(7)硫酸铵结晶粉末 1000g (8)0.1mol/L盐酸溶液 300 ml (9)0.1mol/L氢氧化钠溶液 100ml (10)0.05mol/L碳酸钠溶液 100ml (11)0.1mol/L乙酸溶液 100ml (12)2%氯化钡溶液 150 ml 3.实验步骤 (1)蛋白质的盐析加入无机盐(硫酸铵、硫酸钠、氯化钠等)的浓溶液后,蛋白质水溶液溶解度发生变化,过饱和的蛋白质会发生絮凝沉淀,这种加入盐溶液或固体盐能析出蛋白质的现象称为盐析。加入的盐浓度不同,析出的蛋白质现象也不同,人们常用逐步提高蛋白质溶液中盐浓度的方法,使蛋白质分批沉淀,此类盐析方法称为分段盐析。 例如,球蛋白可在半饱和硫酸铵溶液中析出,而清蛋白则在饱和硫酸铵溶液中才能析出。通过盐析来制备的蛋白质沉淀物,当加水稀释降低盐类浓度时,它又能再溶解,故蛋白质的盐析作用是一种可逆沉淀过程。 加5%卵清蛋白溶液5ml于试管中,再加等量的饱和硫酸铵溶液,搅拌均匀后静置数分钟则析出球蛋白的沉淀。倒出少量沉淀物,加少量水,观察是否溶解,试解释实验现象。将试管内沉淀物过滤,向滤液中逐渐添加硫酸铵粉末,并慢速搅拌直到硫酸铵粉末不再溶解为止(饱和状态),此时析出的沉淀为清蛋白。 取出部分清蛋白沉淀物,加少量蒸馏水,观察沉淀的再溶解现象。 (2)重金属离子沉淀蛋白质重金属离子与蛋白质结合成不溶于水的复合物。 取1支试管,加入蛋白质溶液2ml,再加3%硝酸银溶液1~2滴,震荡试管,观察是否有沉淀产生。放置片刻,倾去上层清液,加入少量的蒸馏水,观察沉淀是否溶解。(3)某些有机酸沉淀蛋白质取1支试管,加入蛋白质溶液2ml,再加入1ml5%三氯乙酸溶液,振荡试管,观察沉淀的生成。放置片刻,倾出上清液,加入少量蒸馏水,观察沉淀是否溶解。 (4)有机溶剂沉淀蛋白质取1支试管,加入2ml蛋白质溶液,再加入2ml95%乙醇。混匀,观察沉淀的产生。加入少量的蒸馏水,观察沉淀是否溶解。 三、蛋白质的颜色反应

肽和氨基酸的吸收

肽和氨基酸的吸收 吸收部位:主要在小肠 吸收形式:氨基酸、寡肽、二肽 吸收机制:耗能的主动吸收过程 γ-谷氨酰基循环 一、氨基酸的一般代谢 (一)体内蛋白质的降解途径: 溶酶体途径—非ATP 依赖性蛋白降解途径:主要降解细胞外来源的蛋白质,以及膜蛋白和细胞内长寿命的蛋白质。 细胞液途径—ATP 依赖性蛋白降解途径:主要降解异常的蛋白质和短寿命的蛋白质 (二)氨基酸代谢库 细胞外 CH H 2N COOH R 氨基酸

(三)联合脱氨基作用 1、转氨基作用 2、L-谷氨酸的氧化脱氨基作用 COOH | (CH 2)2 | HC-NH 2 | COOH COOH | (CH 2)2 | C=O | COOH COOH | (CH 2)2 | C=O | COOH CH 3 | C=O CH 3 | 2 | COOH COOH | CH 2 | C=O | COOH COOH | CH 2 | HC -NH 2 | COOH 谷氨酸 α-酮戊二酸 谷氨酸 α-酮戊二酸 丙氨酸 草酰乙酸 天冬氨酸 COOH | (CH 2)2 | HC-NH 2 | COOH

联合脱氨基作用 3、氨基酸通过嘌呤核苷酸循环脱去氨基 4、非氧化脱氨作用 C O O H | (C H 2)2 | H C -N H 2 | C O O H C O O H | (C H 2)2 | C =O | C O O H C H 3 | C =O | C O O H R | H C -N H | C O 谷氨酸 α-丙酮酸 α- -酮戊二酸 D + +N H 3+H + +H 2O H 苹果酸 腺苷酸代琥 α-酮戊氨α

有机化学 第十四章 氨基酸和蛋白质的性质

第十四章氨基酸和蛋白质的性质 蛋白质和核酸是生命现象的物质基础,是参与生物体内各种生物变化最重要的组分。蛋白质存在于一切细胞中,它们是构成人体和动植物的基本材料,肌肉、毛发、皮肤、指甲、血清、血红蛋白、神经、激素、酶等都是由不同蛋白质组成的。蛋白质在有机体中承担不同的生理功能,它们供给肌体营养、输送氧气、防御疾病、控制代谢过程、传递遗传信息、负责机械运动等。核酸分子携带着遗传信息,在生物的个体发育、生长、繁殖和遗传变异等生命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人们通过长期的实验发现:蛋白质被酸、碱或蛋白酶催化水解,最终均产生α-氨基酸。因此,要了解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我们必须先讨论α-氨基酸。 第一节氨基酸 氨基酸是羧酸分子中烃基上的氢原子被氨基(-NH2)取代后的衍生物。目前发现的天然氨基酸约有300种,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30余种,其中常见的有20余种,人们把这些氨基酸称为蛋白氨基酸。其它不参与蛋白质组成的氨基酸称为非蛋白氨基酸。 一、α-氨基酸的构型、分类和命名 构成蛋白质的20余种常见氨基酸中除脯氨酸外,都是α-

氨基酸,其结构可用通式表示: RCHCOOH NH2 这些α-氨基酸中除甘氨酸外,都含有手性碳原子,有旋光性。其构型一般都是L-型(某些细菌代谢中产生极少量D-氨基酸)。 氨基酸的构型也可用R、S标记法表示。 根据α-氨基酸通式中R-基团的碳架结构不同,α-氨基酸可分为脂肪族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和杂环族氨基酸;根据R-基团的极性不同,α-氨基酸又可分为非极性氨基酸和极性氨基酸;根据α-氨基酸分子中氨基(-NH2)和羧基(-COOH)的数目不同,α-氨基酸还可分为中性氨基酸(羧基和氨基数目相等)、酸性氨基酸(羧基数目大于氨基数目)、碱性氨基酸(氨基的数目多于羧基数目)。 氨基酸命名通常根据其来源或性质等采用俗名,例如氨基乙酸因具有甜味称为甘氨酸、丝氨酸最早来源于蚕丝而得名。在使用中为了方便起见,常用英文名称缩写符号(通常为前三个字母)或用中文代号表示。例如甘氨酸可用Gly或

蛋白质与氨基酸的关系教案资料

精品文档 一、蛋白质与氨基酸的关系 一般认为,动物蛋白质的营养实质上是氨基酸的营养。只有当组成蛋白质的各种氨基酸同时存在且按需求比例供给时,动物才能有效地合成蛋白质。饲粮中缺乏任何一种氨基酸,即使其他必需氨基酸含量充足, 体蛋白质合成也不能正常进行。同样,体蛋白合成潜力越大的动物(如高瘦肉型猪),对氨基酸的需求量就越高。 畜禽饲粮中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取决于饲粮中的粗蛋白水平。例如, 仔猪饲粮中蛋白质含量由10%增至22%时, 饲粮赖氨酸的需要量则从0.6 % 增至1.2 % 。另一方面,饲粮粗蛋白质需要量取决于氨基酸的平衡状况。一般而言,依次平衡第一至第四限制性氨基酸后,饲粮的粗蛋白质需要量可降低2-4个百分点。 二、氨基酸间的相互关系 组成蛋白质的各种氨基酸在机体代谢过程中, 亦存在协同、转化、替代和拮抗等关系。 蛋氨酸可转化为胱氨酸,也可能转化为半胱氨酸, 但其逆反应均不能进行。因此, 蛋氨酸能满足总含硫氨基酸的需要, 但是蛋氨酸本身的需要量只能由蛋氨酸满足。半胱氨酸和胱氨酸间则可以互变。苯丙氨酸能满足酪氨酸的需要, 因为它能转化为酪氨酸, 但酪氨酸不能转化为苯丙氨酸。由于上述关系,在考虑必需氨基酸的需要时, 可将蛋氨酸与胱氨酸、苯丙氨酸与酪氨酸合并计算。 氨基酸间的拮抗作用发生在结构相似的氨基酸间, 因为它们在吸收过程中共用同一转移系统, 存在相互竞争。最典型的具有拮抗作用的氨基酸是赖氨酸和精氨酸。饲粮中赖氨酸过量会增加精氨酸的需要量。当雏鸡饲粮中赖氨酸过量时, 添加精氨酸可缓解由于赖氨酸过量所引起的失衡现象。亮氨酸与异亮氨酸因化学结构相似, 也有拮抗作用。亮氨酸过多可降低异亮氨酸的吸收率, 使尿中异亮氨酸排出量增加。此外, 精氨酸和甘氨酸可消除由于其他氨基酸过量所造成的有害作用, 这种作用可能与它们参加尿酸的形成有关。 一、蛋白质与氨基酸的关系 一般认为,动物蛋白质的营养实质上是氨基酸的营养。只有当组成蛋白质的各种氨基酸同时存在且按需求比例供给时,动物才能有效地合成蛋白质。饲粮中缺乏任何一种氨基酸,即使其他必需氨基酸含量充足, 体蛋白质合成也不能正常进行。同样,体蛋白合成潜力越大的动物(如高瘦肉型猪),对氨基酸的需求量就越高。 畜禽饲粮中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取决于饲粮中的粗蛋白水平。例如, 仔猪饲粮中蛋白质含量由10%增至22%时, 饲粮赖氨酸的需要量则从0.6 % 增至1.2 % 。另一方面,饲粮粗蛋白质需要量取决于氨基酸的平衡状况。一般而言,依次平衡第一至第四限制性氨基酸后,饲粮的粗蛋白质需要量可降低2-4个百分点。 二、氨基酸间的相互关系 组成蛋白质的各种氨基酸在机体代谢过程中, 亦存在协同、转化、替代和拮抗等关系。 蛋氨酸可转化为胱氨酸,也可能转化为半胱氨酸, 但其逆反应均不能进行。因此, 蛋氨酸能满足总含硫氨基酸的需要, 但是蛋氨酸本身的需要量只能由蛋氨酸满足。半胱氨酸和胱氨酸间则可以互变。苯丙氨酸能满足酪氨酸的需要, 因为它能转化为酪氨酸, 但酪氨酸不能转化为苯丙氨酸。由于上述关系,在考虑必需氨基酸的需要时, 可将蛋氨酸与胱氨酸、苯丙氨酸与酪氨酸合并计算。 氨基酸间的拮抗作用发生在结构相似的氨基酸间, 因为它们在吸收过程中共用同一转移系统, 存在相互竞争。最典型的具有拮抗作用的氨基酸是赖氨酸和精氨酸。饲粮中赖氨酸过量会增加精氨酸的需要量。当雏鸡饲粮中赖氨酸过量时, 添加精氨酸可缓解由于赖氨酸过量所引起的失衡现象。亮氨酸与异亮氨酸因化学结构相似, 也有拮抗作用。亮氨酸过多可降 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