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流产业效率评价文献综述_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_刘翠萍

中国物流产业效率评价文献综述_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_刘翠萍
中国物流产业效率评价文献综述_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_刘翠萍

中国流通经济(2016年11月,第30卷第11期)China Business And Market (November 2016,Vol.30,No.11)

收稿日期:2016-08-2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供应链管理中企业社会责任的战略和运作决策理论与方法研究”(71572040);江苏省高校哲

学社会科学基金“基于产业升级的江苏区域物流资源整合策略研究”(2012SJB630014)

作者简介:刘翠萍(1971—),女,安徽省潜山县人,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矿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

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区域物流等;李武(Kevin W Li )(1971—),男,河南省沁阳市人,加拿大温莎大学奥德特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决策理论与方法、供应链管理、冲突分析与建模。

中国物流产业效率评价文献综述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

一、引言

物流业是复合型的第三产业,是中国经济新

的增长点。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中国物流行业起步较晚。刘晓红(Liu )[1]认为,对中国物流产业重要性的认识始于21世纪初政府启动物流业发展的浪潮。近年来,在国家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下,中国物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全国社会物流总额从2004年的38.4万亿元逐年持续上升,2014年达213.5万亿元。社会物流总费用从2004年的2.9万亿元不断增长到2014年的

10.6万亿元;与GDP 的比率从2004年的21.3%下降到2014年的16.6%,但仍远高于美日德8%左右和全球平均3.6%的水平。在世界银行发布的各国物流绩效指数(LPI )报告中,2014年德国高居榜首,美国第九,中国大陆第二十八;2007年德国第

三,美国第十四,中国大陆第三十。[2]

可以看出中国物流业运行质量在逐步提高,但发展水平仍然偏低。蔡进[3]分析认为,我国物流业仍存在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

鉴于此,学术界和实业界开始关注中国物流行业的运行状况,分析物流业的产业效率和影响

刘翠萍1、2

,李

武3

(1.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江苏徐州221116;2.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3.加拿大温莎大学奥德特商学院,安大略温莎N9B 3P4)

摘要:在对物流产业效率进行研究的文献中,数据包络分析法是一种常见的方法,来自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和美国科学网核心合集数据库2006—2015年的62篇论文显示,2009年后对中国物流业效率研究的文献迅速增加,早期论文的被引频次较高;文献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物流业内部效率以及物流业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在研究方法方面,以传统的数据包络分析模型为主,一些文献对基本模型进行了拓展,部分文献将数据包络分析法与其他方法结合起来应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在研究方法、模型运用、变量选取、影响因素、资料来源、区域选择、时间跨度等方面存在着相应的研究空白,未来的研究可以从相关环节进行突破。

关键词:数据包络分析;物流产业;效率;综述中图分类号:F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66(2016)11-0012-10

DOI:10.14089/https://www.360docs.net/doc/6f16309200.html,11-3664/f.2016.11.017

因素,寻求促进中国物流业发展的对策。众多研究者认为,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

sis,DEA)是一个定量分析物流产业运行状况的有效方法。DEA方法是由查恩斯(Charnes)等[4]开发的一种运筹学方法,以一个优化的效率前沿面评价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DMU)对多输入多输出的一组决策业务的效率。崔鸥晔[5]指出,DEA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医疗、金融、零售等不同行业效率的度量,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始于21世纪初。本文旨在对数据包络分析在中国物流产业中的应用研究进行综述,根据主题词检索、被引次数与摘要阅读相结合的方法,选取62篇论文作为分析的依据,以期为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理顺研究脉络,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二、文献计量分析

2016年1月8日以主题词“物流(产)业(Logis?tics Industry)或区域物流(Regional Logistics)或城市物流(City Logistics)”并含“数据包络分析(DEA 或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分别在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和美国科学网(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进行检索。在WOS中检索到论文24篇,最早为萨尔基斯(Sarkis)[6]撰写的关于美国主要机场运作效率的评价,篇名中含有“物流”的论文是哈斯(Haas)等[7]对逆向物流渠道管理效率分析的论文,有3篇论文是对中国物流效率的研究:周根贵(Zhou)等[8]分析中国第三方物流的效率及影响因素,吴华清(Wu)等[9]分析中国物流企业的运作效率,昊荣(Hao R)等[10]评价中国物流产业的经济安全。在中国知网中检索到论文171篇,最早为帅斌和杜文[11]对物流产业结构的评价。

采用被引次数与摘要阅读相结合的方法对上述检索出的论文进行第二次筛选,最后筛选出62篇,其中CNKI数据库59篇,WOS数据库3篇,如表1所示。

年度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作者

贺竹磬等[12]

郭晓平[13]

Zhou G等[8]

惠玉蓉等[14]

田刚等[15]

刘满芝等[16]

庄玉良等[17]

黄勇等[18]

钟祖昌[19]

刘秉镰等[20]

樊敏[21]

樊敏[22]

施国洪等[23]

巩建国等[24]

吴念蔚等[25]

王舒鸿等[26]

崔晓迪[27]

被评价的决策单元

类型

P&Y

P

TPL

P

P&Y

C

LE&Y

P

P

P

经济区

CG&Y

Y

Y

县区

P&Y

P

区域

全国

全国

中国

全国

全国

江苏省

沪深上市

中部

全国

全国

全国

中国

江苏省

姜堰市

柳州市

全国

全国

数量/个

31*3

31

10*5

31

30*8

13

16*5

6

31

29*5

8

4*3

10

10

7

30*3

31

变量/个

投入

7

2

4

5

2

3

4

3

2

2

2

2

2

4/3

2

3(E)

2/3/4

产出

3

2

1

3

1

2

2

3

1

1

1

1

2

3/4

1

1

3/5/5

环境

没有

没有

没有

没有

没有

没有

没有

没有

3

4

4

2

没有

没有

没有

没有

没有

分析内容

OTE、PTE、SE、IR、IO、D

OTE

OTE、PTE、SE、SV、IF

OTE、PTE、SE、IR、IO

OTECI、TII、PTECI、SECI、MII、CA

OTE、PTE、SE、IR、IO

OTE、PTE、SE、OTECI、TII、DC

OTE、PTE、SE、IR、IO

OTE、PTE、SE、SV、EF

SE、SEC、OTEC、PTEC、IF、D

OTE、PTE、SE、SV、EF

OTE、PTE、SE、MI、DC、L&M L

L&M(SV、CD)

RL&RE(CD)

物流能力(交叉矩阵)

OTE、PTE、SE

RL供需(OTE、PTE、SE)

DEA方法

基本

CCR-I&BCC-I

MDEA

CCR-I&BCC-I

CCR-I&BCC-I

CCR-I&BCC-I

CCR-I&BCC-I

CCR-I&BCC-I

CCR-I&BCC-I

BCC-I

SBM

BCC-I

BCC-I

CCR-I

Sam-AHP

交叉DEA

BCC-I

CCR-I&BCC-I

扩展

没有

没有

没有

PA

MI

PA

MI

PA

T-DEA

MI

T-DEA

MI

没有

没有

没有

加约束

没有

结合

没有

没有

PE、LR

没有

CA

没有

没有

没有

没有

Tobit回归

没有

VAR、脉冲响应

交叉分析

AHP

CI、PCA

没有

复合系统协调

(待续)

表1所选62篇论文分析

年度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作者

苏秦等[28]

肖丹等[29]

张春梅等[30]

杨杰等[31]

魏静等[32]

张宝友等[33]

田振中[34]

崔晓迪[35]

Wu H等[9]

王维国等[36]

雷勋平等[37]

王菲[38]

张中强[39]

曾佑新等[40]

王军等[41]

周业旺[42]

唐建荣等[43]

王琴梅等[44]

张宝友等[45]

王健等[46]

张诚等[47]

张媛等[48]

孟魁[49]

乐小兵等[50]

谢菲等[51]

刘勇[52]

丁斌等[53]

廖志高等[54]

王蕾等[55]

高詹[56]

Hao R等[10]

张诚等[57]

甘卫华等[58]

王玲[59]

吴旭晓[60]

周叶等[61]

柯颖等[62]

张立国等[63]

潘开灵等[64]

李振杰[65]

徐兴兵[66]

张志伟等[67]

贺玉德等[68]

潘涛[69]

田刚等[70]

被评价的决策单元

类型

Y

C

Y

P&Y

P

P&Y

Y

P

LE

P&Y

P

P

C&Y

C&Y

Y

C

P&Y

C

Y

P&Y

P&Y

C

P&Y

Y

P&Y

P&Y

P&Y

Y

C&Y

C&Y

Y

P&Y

C&Y

P

P&Y

P&Y

P&Y

P&Y

Y

Y

P&Y

P

Y

Y

P&Y

区域

陕西

广东

内蒙古

全国

东西部

浙、江

全国

天津市

中国

全国

全国

全国

东部

江苏

青岛市

武汉市圈

东部

西安

全国

全国

中部

湖南省

中部

广西

全国

全国

全国

北部湾

新疆北疆

中原

经济区

中国

全国

江西省

全国

经济大省

全国

西部

全国

武汉市

中国

黄河中游

全国

四川

河南省

全国

数量/个

5

21

9

30*8

12

2*8

31

10

36

30*11

31

8

31*12

13*10

11

9

10*3

8

10

30*5

6*10

14

6*7

8

29*2

29*4

30*9

9

8*7

29*10

10

30*9

11*9

30*10

5*4*5

23*6

11*8

30*10

10

14

4*5

29

10

11

29*8

变量/个

投入

2

3

3

2

2

1

3

2

6

3

5

2

4

3

2

3/2

3(CE)

3

2

2

4

5

4(E、CE)

3

5

3(E)

3

2

3

4

6

3(CE)

3

3(E)

2

5(CE)

2

3(E)

3

2

3

6

9

2

3(E)

产出

1

2

2

1

1

3

3

3

5

2

5

2

1

3

2

2/2

1

3

1

1

4

3

1

3

3

1

2(CE)

2

3

1

2

2

2

2(CE)

1

2

1

1

2

1

3

3

9

1

2(CE)

环境

没有

没有

没有

没有

没有

没有

5

没有

没有

3

没有

没有

没有

没有

没有

没有

3

4

5

7

8

没有

3

没有

没有

4

6

没有

没有

没有

没有

没有

没有

没有

6

没有

没有

没有

没有

3

没有

没有

没有

7

5

分析内容

L&ML(OTE、CO)

OTE、PTE、SE、ER

OTE、PTE、SE、SV

ER、TFP、TII、OTECI、PTECI、SEI、D

OTE,SE

单项指标、SV、OTE

OTE、PTE、SE、IF

OTE、L&ML、L&MC、L&RC

OTE、PTE、SE、ER、SV、IF

RL(MII、MLI、SV、EF

OTE、PTE、SE、IR、IO、ER

OTE、PTE、SE、SV、ER、D

OTE、SV、规模收益

OTE、PTE、SE、TFP

L&MC(OTE、PTE、SE)

内部和外部(OTE、PTE、SE)

OTE、PTE、SE、SV

OTE、PTE、SE、IF

OTE、PTE、SE、SV与FDI相关性

OTECI、TII、PTEI、SEI、MII、IF、CA

OTE、PTE、SE、SV、IF、CO

OTE、PTE、SE

OTE、PTE、SE、SV

OTE、PTE、SE、ER

OTE、PTE、SE、IR、IO、DC

SV、OTE、IF

OTE、IF

OTE、SV、指标预测

OTE、PTE、SE、IR、IO、IF

OTECI、PTECI、SECI、TFPI与经济

重心转移

物流产业的经济安全(OTE、PTE、SE)

SV、OTE、PTE、SE、IR、IO

OTE、PTE、SV、MII、DC

OTE、无效率分解、群组效率、共同

效率、技术落差率、DC

超效率的视窗分析、IF、EF

ER、SV

TFPI、OTEI和TII

OTE、PTE、SE、DC

OTE、PTE、SE、SV

OTE、PTE、SE、SV

OTE、PTE、SE

OTE、PTE、SE、SV

RL与RE(OTE、PTE、SE)

SUP、IF

TFP、IF

DEA方法

基本

DEA差额变数

CCR-I&BCC-I

CCR-I&BCC-I

SUP

CCR-I

CCR-O

CCR-I&BCC-I

CCR

CCR-I&BCC-I

方向距离

CCR-I

BCC-I

CCR-I

CCR-I

CCR&BCC

CCR-I&BCC-I

BCC-I

CCR-I&BCC-I

BCC-I

MI

CCR-I&BCC-I

CCR-I&BCC-O

BCC-I

CCR-I&BCC-I

CCR-O/BCC-O

BCC-I

SBM

CCR-I

CCR-I&BCC-I

MI

CCR-I&BCC-I

CCR-I&BCC-I

CCR-I&BCC-I

环境DEA、序列DEA

SUP

CCR-I

MI

MI-I

CCR-I&BCC-I

BCC-I

Sam-AHP

CCR-I&BCC-I

CRITIC赋权

SUPE-DEA

CCR-I&CCR-O

扩展

MI

SUP

PA

MI

没有

没有

没有

没有

NIRS&

SUP

T-DEA/ML

SUP、PA

MDEA

分组

MI

没有

没有

T-DEA

没有

T-DEA

没有

没有

PA

T-DEA

SUP

没有

没有

没有

没有

没有

没有

没有

PA

MI

SBM方

距离、CB

WA

SUP

没有

没有

没有

T-DEA

没有

DFM

没有

没有

没有

结合

C-D、GRA

没有

没有

没有

FA、BP

单指标比较

Tobit回归

GRA

PCA

正态、显著检验

没有

没有

没有

没有

交叉分析

没有

没有

Tobit回归

面板数据回归

C-D、CA

LR

没有

LR

没有

没有

LR

LR

GM(1,1)

统计分析

经济重心公式

CI

IT

没有

没有

GRA

指标合理性检验

没有

没有

PCA

LR

欧几里德贴近度

没有

CI

IT、GM、PE

面板数据回归

注:AHP:层次分析法;BP:BP神经网络;C:地市;CA:收敛性分析;CB:共同边界与群组技术;CE:碳排放;CD:协调度;C-D: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G:城市群;CI:指标相关性;D:地区差异;DC:动态变化率;DFM:最小摩擦距离方法(Distance Friction Minimization);E:能源;ER:效率排序;EF:环境因素;FA:因子分析;GM:灰色系统模型;GM(1,1):灰色预测模型;GRA:灰色关联分析;IF:影响因素;IO:产出不足;IR:投入冗余;IT:同向性检验;LE:物流企业;L&M:物流业与制造业;L&ML: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L&MC:物流业与制造业协调度;LR:线性回归;L&RC:物流业与零售业关联度;MDEA:改进DEA;MII:malmquist指数;MLI: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OTE:综合效率;OTEC:综合效率变动;OTECI:技术效率变化指数;P:省区;PA:投影分析;PCA:主成分分

析;PE:Pearson相关检验;PTE:纯技术效率;PTEC:纯技术效率变动;PTECI: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PTEI:纯技术效率指数;RL:区域物流;RE:区域经济;Sam-AHP:带偏好锥的DEA;SE:规模效率;SEC:规模效率变动;SECI:规模效率变化指数;SEI:规模效率指数;SUP(Super-Efficiency):超效率;SV:松弛变

量;T-DEA:三阶段DEA;TFP:全要素生产率;TFPI:全要素生产率指数;TII:技术进步指数;TPL:第三方物流企业;WA:视窗分析;Y:年份。

(续表1)

根据表2列出的基于刊名的论文数及百分比情况可以看出,刊发“DEA”与“中国物流产业”论文最多的期刊为《物流技术》,其次为《统计与决策》,再次为《软科学》和《科技管理研究》,来自这四种刊物的论文占所选论文的41.93%。需要说明的是,《物流技术》是中国物流界较早的期刊之一,关注中国物流理论的研究;探求新方法衡量中国物流产业的发展是《统计与决策》的研究范围;而《科技管理研究》和《软科学》都强调科技、管理等跨学科的交融,探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热点和焦点。选自关注国内外流通领域的理论动态和发展方向期刊的论文占14.53%,包括《中国流通经济》《中国市场》《物流工程与管理》《铁道运输与经济》等,发表在这些期刊上的论文往往注重从新的视角运用DEA方法分析流通领域的问题。除了3篇论文发表在英文期刊外,其余38.71%的论文分散在经济管理类刊物中,如《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华东经济管理》等。

值得一提的是,遍观WOS数据库,只有3篇符合本次检索要求的论文,这可以从两方面解释:一是中国的物流业水平偏低,政策体系有待完善,需要立足全国、区域等视角进行宏观领域的研究;二是欧美发达国家的物流业发展趋于成熟,有完善的保障体系,需要提高的是企业层面的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这是大部分外文期刊的关注点。

根据发表的年份,由表3可知,第一篇文章是2006年贺竹磬和孙林岩[12]发表在《科研管理》上的用DEA方法评价我国区域物流效率的论文。此后3年,相关主题方面的文章不多,直到2009年我国制定了物流业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后,学术界对物流业的关注度快速提高。

判别文章研究价值的一个重要参数为被引频次,表4为所选论文中被引用次数位居前20的文章,其中被引用最多的是以下几篇:周根贵(Zhou)等[8]用DEA和分步回归法分析我国第三方物流(3PLs)效率及影响因素,田刚等[15]用DEA和Malmquist指数分析中国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刘满芝等[16]用DEA和投影分析江苏省城市物流效率,

钟祖昌[19]用三阶段DEA分析中国物流业效率及环境因素的论文。应该说明的是,早期的论文显示了较高的被引频次,如贺竹磬和孙林岩[12]、惠玉蓉和董千里[14]等的论文。

三、主要研究内容

由表1可以看出,所选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针对物流业内部的分析,如物流刊名

物流技术

统计与决策

软科学

科技管理研究

中国流通经济

资源科学

中国市场

物流工程与管理

铁道运输与经济

其他期刊

英文期刊

篇数

12

6

4

4

3

2

2

2

2

22

3

占比/%

19.35

9.68

6.45

6.45

4.84

3.23

3.23

3.23

3.23

35.48

4.84

表3按年份统计所选论文

年份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篇数

1

1

2

4

9

8

8

6

8

15

占比/%

1.61

1.61

3.23

6.45

14.52

12.90

12.90

9.68

12.90

24.19

表2按刊名统计所选论文

业静态动态效率及地区差异、效率影响因素、能源及生态效率等,相关论文53篇,占比达85.48%,说明中国物流产业内部存在着大量需要解决的问题,并获得了学术界较高的关注度;二是对物流业与经济之间关系的分析,包括巩建国等[24]、高詹[56]、贺玉德等[68]关于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协调度的研究,崔晓迪[27]对物流供需系统的协同度研究,樊敏[22]、施国洪等[23]、苏秦等[28]、崔晓迪[35]、王军等[41]对物流业与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关联度的分析。

由表1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学者们开始用DEA方法剖析中国物流业发展深层次的问题。一是分析物流业的静态效率(包括物流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状况)及地区差异,包括综合效率、

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投入冗余、产出不足等,这是物流产业效率研究的基本点,也是深入分析的出发点。二是分析影响物流业效率的内部和环境因素,在周根贵(Zhou)等[8]分析了影响中国物流业效率的因素后,后续学者的研究不断深入。三是分析物流业动态效率及地区差异,如田刚和李南[15]、庄玉良等[17]利用时间序列法分析中国物流业效率变化,寻找中国物流业效率差异和变动的原因,提出进行物流资源整合、各地协调发展的建议。四是分析物流业能源效率和非期望产出(碳排放、硫排放)等生态效率。作为振兴中国经济“十大规划产业”之一的物流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需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运行效率,改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发展方式,走低碳化道路,这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如表1所示,王舒鸿等[26]分析了中国物流业能源效率,唐建荣等[43]分析了碳约束下的物流业效率,孟魁[49]、刘勇[52]、张诚等[57]、王玲[59]、周叶等[61]、张立国等[63]、田刚等[70]对中国物流业能源效率和生态效率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中国物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是发展方向。五是分析外资对物流业效率的影响和物流产业经济安全。随着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国际资本逐步注入中国物流产业,加快中国物流与国际物流的联通,在有利于中国物流企业走向世界的同时,物流产业的安全问题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如张宝友等[45]、李振杰[65]分析了外商投资对中国物流产业效率的影响,昊荣(Hao R)等[10]研究了中国物流产业的经济安全问题。

四、数据包络分析方法

DEA是用数学规划模型对包括多个相同类型输入输出“部门”或“单位”(DMU)间的相对效率进行研究,并根据实际观测的数据判断DMU是否有效的一种评价方法,它不需要预先给出权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自1978年被提出以来,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不断扩充和完善DEA方法,并将其广泛应用于不同行业及部门,物流产业也是DEA方法的应用领域。关于DEA不同模型及扩展,查勇[71]、库克和塞福特(Cook&Seiford)[72]做了详细论述;刘约翰(Liu J S)等[73]对DEA的研究前沿问题做了深入分析,在此不再赘述。

作者Zhou G.等[8]田刚等[15]刘满芝等[16]钟祖昌[19]刘秉镰等[20]惠玉蓉等[14]贺竹磬等[12]樊敏[21]王维国等[36]樊敏[22]郭晓平等[13]庄玉良等[17]黄勇等[18]唐建荣等[43]施国洪等[23]巩建国等[24]苏秦等[28]王琴梅等[44]雷勋平等[37]肖丹等[29]被引频次112 91 59 48 41 39 37 37 33 27 26 26 23 22 19 19 19 19 16 14

表4所选论文被引频次排名前20篇

本文主要分析所选论文运用的研究方法,包括DEA模型、模型扩展及与其他方法结合的情况。

(一)DEA模型

用DEA方法评价物流产业的效率时,首要的问题是选择什么模型,应依据不同的评价目的和限制条件选取不同的DEA模型。观察表1可知,

62篇论文中有45篇论文(72.57%)用传统的DEA 模型CCR、BCC或两者并用,4篇论文用Malmquist 指数模型,3篇论文用超效率(SUP)模型,使用带约束锥的DEA(Sam-AHP)和SBM模型的论文各2篇,使用DEA差额变数法、改进型DEA(MDEA)、方向距离函数、环境DEA、交叉效率DEA、CRITIC-DEA赋权论文各1篇,这说明在运用DEA方法时,传统模型占主导地位。而在DEA理论提出后,理论不断完善,新模型不断出现。刘约翰(Liu J S)等[73]总结了国际上DEA理论研究主线有十大类,主要的是Bootstrap和两阶段分析模型、非期望因素模型、交叉及排序模型、网络、动态和SBM模型。如何把这些新模型用于分析中国物流业,揭示中国物流业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值得研究的新课题。由此可以提出第一个研究空白:

空白1:选择合适的DEA新模型用于物流产业研究,以揭示中国物流产业更深层次的问题。

在应用传统DEA模型的45篇论文中,中国物流业的静态或动态效率、投入冗余及产出不足是其主要的研究内容,同时有26篇论文用CCR和BCC模型分析了物流业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在8篇应用CCR模型的论文中,有的独立应用该模型分析物流业的单一指标(如综合效率、与其他产业的协调度、生态效率等),有的与DEA的扩展模型和其他定量评价模型结合分析多项指标;应用BCC模型的11篇论文与此相似,有的分析单一指标,有的结合其他方法分析多项指标。

另外,CCR和BCC模型均包括投入导向和产出导向模型,投入导向模型研究的是在不改变产出数量下如何使投入最小;产出导向模型研究的是在不改变投入要素的条件下如何使产出最大。BCC投入导向和产出导向模型的求解结果不一定一致,因此在计算时需要对导向加以区分。在所选45篇论文中,同时用投入导向CCR模型和投入导向BCC模型的论文有22篇、独立应用投入导向CCR模型的论文7篇,独立应用投入导向BCC的论文10篇,投入导向CCR和产出导向CCR模型并用的论文2篇,独立应用产出导向CCR模型的论文1篇,1篇论文产出导向CCR和BCC模型并用,有2篇论文没有说明应用是投入导向还是产出导向模型。这说明以传统DEA投入导向模型分析中国物流业问题的论文占比较高,应用产出导向和非径向模型的论文较少。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物流产业仍处于资源整合阶段,需要决策者从供给侧调整资源投入。由此提出第二、第三个研究空白:空白2:缺少基于非径向模型如加性DEA模型、SBM模型对中国物流产业效率的研究

空白3:缺少对投入导向、产出导向与非径向模型的优点和不足的比较研究

对于哪种DEA模型最适用于分析中国物流业能源效率和生态效率,学术界目前没有共识。如在相关的10篇论文中,有4篇论文应用投入导向

BCC模型、1篇论文应用投入导向CCR模型、1篇论文应用投入导向CCR和BCC模型,1篇论文应用CCR的投入导向和产出导向模型,还有丁斌和王琨[53]应用SBM模型、王玲[59]结合运用序列DEA 与SBM模型、张立国等[63]应用投入导向MI模型,其中既有规模报酬不变模型,也有规模报酬可变模型。由此提出第四个研究空白:

空白4:评价含期望和非期望产出的物流业效率时,运用规模报酬不变或可变模型的关联性、优点和不足是什么。

分析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协调度的模型有巩建国等[24]带偏好锥的DEA、高詹[56]的MI指数、贺玉德等[68]的CRITIC赋权DEA,崔晓迪[27]用CCR-I&BCC-I分析了物流供需系统的协同度;分析物流业与制造业或批发零售业关联度的模型有樊敏[21]的BCC-I模型、施国洪等[23]的CCR-I模型、苏秦[28]的DEA差额变数法、崔晓迪[35]CCR模型、王军[41]的CCR&BCC模型。这些都是对物流业与经济关联的分析,由此可以提出第五个研究空白:空白5:哪种模型是分析物流业与经济之间关系的最好方法。

(二)模型的拓展

如表1所示,有31篇论文针对研究目的对主要模型进行了拓展。在拓展的方法中,有8篇论文用MI法分析物流业的动态效率和地区差异;7篇论文用三阶段DEA法(第一、第三阶段用BCC-I模

型,第二阶段用SFA模型)分析影响物流业效率的环境因素;6篇论文用PA法分析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5篇论文用SUP法进行效率排序,其中1篇论文同时用了NIRS规模报酬分析;1篇论文用WA法分析影响因素和演化因素;1篇论文以DFM法分析松弛变量及无效改进;1篇论文以MDEA法分析松弛变量和效率排序;1篇论文用SBM方向距离函数和共同边界法分析群组技术效率落差和变动状况;1篇论文增加约束条件以控制非期望产出。由此提出第六个研究空白:

空白6:用不同拓展方法分析物流业动态效率、影响因素、松弛变量及效率排序的优点和不足(三)与其他方法的结合

DEA与其他方法结合分析中国物流业发展状况是近年来趋势之一,有36篇论文运用了相关方法,这些方法的使用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事前法,有11篇论文在用DEA方法之前用其他方法,占30.56%;事后法,有19篇论文在DEA方法之后用了其他方法,占52.78%;组合法,有9篇论文用其他方法与DEA形成的组合模型,占25%。这三种情况累计百分比超过了100%,是由于有3篇论文同时用了两种方法,如潘涛[69]使用事前和事后法、苏秦等[28]使用组合和事后法、魏静等[32]使用事前法和组合法。

事前法主要用于构建输入输出评价指标体系。贺玉德和马祖军[68]分析指出了DEA模型对评价指标的主要要求。首先,指标数量有一定限制,运用时需要精简指标,为减少变量的数量,有3篇论文使用主成分法(PCA),1篇论文使用层次分析法(AHP),1篇论文使用因子分析法(FA);其次,指标间的逻辑关系需要确定,如2篇论文检验了指标的同向性,3篇论文分析了指标的相关性,1篇论文用P值和C-D生产函数检验了指标的合理性[62]。其中吴念蔚和汝宜红[25]先对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再进行PCA分析。由此提出第七、第八个研究空白:

空白7:哪种方法最适合减少变量的数量。

空白8:DEA法需要判别输入输出指标间的哪些逻辑关系。

事后法主要分析两方面问题,一是影响物流业效率的因素,二是对效率值的分析。第一个问题所用的方法主要是回归分析法,有12篇论文使

用该方法,其中有6篇论文使用一般多元线性回归法、3篇论文使用Tobit回归法、2篇论文使用面板数据回归法、1篇论文使用VAR和脉冲响应法;其次是C-D生产函数法,有2篇论文使用该方法;1篇论文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动态驱动模型[69];1篇论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60];1篇论文用均值和剔除法[55]。有2篇对影响因素的相关指标进行了皮尔森(Pearson)相关性分析。在效率值分析方面,有2篇论文做了收敛分析(CA),1篇论文进行了正态性和显著性检验。同时用两种方法的有:周根贵(Zhou)等[8]用了皮尔森相关分析法和一般多元线性回归法、王健和梁红艳[46]应用C-D生产函数和

CA法、潘涛[69]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和皮尔森相关分析法。由此提出第九个研究空白:

空白9:缺少对影响物流业效率因素各种分析方法的比较

组合法主要用于分析物流业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施国洪和赵曼[23]、王军和曹丽新等[41]用DEA 和交叉分析法评价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情况;苏秦等[28]、崔晓迪[35]用DEA和GRA法分析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联动情况;崔晓迪[27]用DEA和复合系统协调法评价区域物流供需的协同;高詹[56]用DEA和重心公式分析物流业效率与经济重心演变的关系。有3篇论文用组合法分析物流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如张宝友等[33]用DEA和单个指标比较法分析苏浙两省的物流业竞争力;魏静和王江[32]用DEA和BP神经网络组合模型构建城市物流能力指标体系并进行评价;徐兴兵[66]用欧几里德贴近度和DEA法对黄河中游地区的物流能力和效率进行比较。

五、决策单元和输入输出指标

在选择具体的DEA模型之前,必须确定决策单元(DMU)和输入输出指标,决策单元数量下限一般是所选输入输出指标总数的2倍以上。下面分析所选论文的决策单元和输入输出指标选取情况。

(一)决策单元分析

选择决策单元的过程也是确定参考集的过程。决策单元的选取应满足“同类性”,即具有相同的目标和任务、相同的外部环境。由表1可知,所选论文决策单元的选取可以从经济或地理区域

和数据类型两个维度进行分类。在经济或地理区域维度中,以全国为决策单元的论文有30篇(48.39%)、以省域为决策单元的论文有14篇(22.58%)、以经济区为决策单元的论文有10篇(16.13%)、以地级市为决策单元的论文有7篇(11.29%)、以沪深上市公司为决策单元的论文有1篇(1.61%)。在数据类型维度中,有32篇论文(51.61%)选取了省域数据、14篇论文(22.58%)选取年份数据、11篇论文(17.74%)选取地市级数据、

3篇论文(4.84%)选取企业数据、1篇论文选取县域数据、1篇论文选取经济区数据;另有48篇论文使用其他类型的数据,其中使用面板数据的论文27篇(43.55%),使用截面数据的论文21篇(33.87%)。根据决策单元相同的外部环境要求,由此可以提出第十、第十一、第十二个研究空白:空白10:在所选62篇论文中,只有3篇论文的数据来自企业,其他都来自统计部门的统计年鉴,这一方面是由于数据的可得性,另一方面说明基于企业数据研究的欠缺。

空白11:考虑到中国各省市区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不同,选择哪种经济或地理区域更合适。

空白12:单纯的截面数据只能反映物流业静态效率;而所用面板数据、时间序列的时间跨度涵盖2年至14年不等,要求既能反映物流业动态效率,又满足相同技术条件,那么什么是合适的时间跨度。

(二)输入输出指标

输入输出指标的选取要考虑到能够实现评价的目的,并且全面反映评价目的,此外,指标的联系性及多样性也要考虑。在表1中,有18篇论文(29.03%)选取了环境指标以分析物流业效率的影响因素。特别说明两个方面:一是有10篇论文(16.13%)的决策单元数小于输入输出指标总数的2倍;二是关于物流业生态效率的碳排放指标,既有视其为投入指标,又有视其为产出指标,各3篇论文。由此提出第十三、第十四个研究空白:

空白13:当决策单元数小于输入输出指标总数的2倍时,是否能真实反映评价目的。

空白14:缺少对碳排放指标作为投入还是产出指标的定性分析。

六、结论

DEA是一种定量分析物流产业运行状况的有效方法。所选62篇论文用不同的DEA模型或结合其他方法,分析了中国物流业内部、物流业与经济之间关系情况。通过对所选论文的文献计量分析、主要研究内容、DEA模型以及决策单元和输入输出指标的梳理,得出了14个研究空白,这需要研究者们的后续努力,以便更好地促进中国物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LIU X.China-based logistics research: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implica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logistics management,2014(5):392-411.

[2]Logistics Performance Index[EB/OL].[2016-08-02].http:// https://www.360docs.net/doc/6f16309200.html,/.

[3]蔡进.中国物流业发展格局与方向[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5(11):43-44.

[4]CHARNES A,COOPER W W,RHODES E.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78(6):429-444.

[5]崔鸥晔.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及其在绩效评价中的应用综述(英文)[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8(7):1735-1740.

[6]SARKIS J.An analysis of the operational efficiency of major airports in the United States[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0(3):335-351.

[7]HAAS D A,MURPHY F H,LANCIONI R A.Managing re?verse logistics channels with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J].Transportation journal,2003(3):59-69.

[8]ZHOU G,MIN H,XU C,CAO Z.Evaluating the compara?tive efficiency of Chinese third-party logistics providers us?ing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logistics management,2008(4):262-279.

[9]WU H,WU J,LIANG L,LI Y.Efficiency assessment of Chinese logistics firms using DE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hipping and transport logistics,2012(3):212-234. [10]HAO R,HE W,ZHANG https://www.360docs.net/doc/6f16309200.html,prehensive estimation of the economic security of logistics industry—based on dea model[J].Journal of scientific&industrial research,2015(7):381-386.

[11]帅斌,杜文.物流产业结构的DEA/PCA评价[J].西南交通

大学学报,2006(5):599-602.

[12]贺竹磬,孙林岩.我国区域物流相对有效性分析[J].科研

管理,2006(6):144-150.

[13]郭晓平,张岐山.基于改进DEA方法的物流产业竞争力

评价[J].物流技术,2007(11):139-140.

[14]惠玉蓉,董千里.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的物流业可

持续发展有效性评价[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65-69.

[15]田刚,李南.中国物流业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研究[J].数

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2):76-87.

[16]刘满芝,周梅华,杨娟.基于DEA的城市物流效率评价模

型及实证[J].统计与决策,2009(6):50-52. [17]庄玉良,吴会娟,贺超.我国物流业效率动态变化的Malmquist指数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9(5):21-23. [18]黄勇,徐景昊.我国中部6省社会物流效率的分析与评

价[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9(11):78-81. [19]钟祖昌.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中国物流产业技术效率

研究[J].财经研究,2010(9):80-90.

[20]刘秉镰,余泳泽.我国物流业地区间效率差异及其影响

因素实证研究——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及托宾模型的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10(9):18-21. [21]樊敏.中国八大经济区域物流产业运作效率分析——基

于三阶段DEA模型[J].现代管理科学,2010(2):48-50,71.

[22]樊敏.中国城市群物流产业效率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

——基于产业运作及联动发展视角[J].软科学,2010(5):11-16.

[23]施国洪,赵曼.基于DEA的江苏省物流业与制造业协调

发展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10(9):62-65. [24]巩建国,过秀成,何明,吴才锐,过利超.基于AHP/DEA

的区域物流与经济协调性评价[J].物流技术,2010(1):68-71.

[25]吴念蔚,汝宜红.基于DEA交叉模型的城市物流能力评

价[J].物流技术,2010(Z1):120-123.

[26]王舒鸿,汝慧萍,宋马林.基于DEA的物流行业能源效率

评价——以2006—2008年各省市物流数据为例[J].物流技术,2010(17):66-68.

[27]崔晓迪.区域物流供需耦合系统的协同发展评价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10(19):53-56,44.

[28]苏秦,李永飞,张艳.陕西省物流业与制造业现状及联动

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1(12):89-96. [29]肖丹,刘联辉.基于SE-DEA模型的广东城市物流效率

评价分析[J].物流技术,2011(11):101-103,112. [30]张春梅,王征宇,高俊霞.基于DEA的内蒙古物流产业发

展有效性评价[J].物流技术,2011(1):72-75. [31]杨杰,宋马林.中国物流业静态效率测算与TFP动态变

化研究[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1(3):32-39. [32]魏静,王江.基于DEA和BP神经网络的城市物流能力评

价研究[J].中国市场,2011(28):21-22,25. [33]张宝友,黄祖庆,孟丽君.标准视角下省域物流产业竞争

力比较研究——以江苏省和浙江省为例[J].西安电子科

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8. [34]田振中.我国区域物流业运行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J].

商业时代,2011(33):40-41.

[35]崔晓迪.基于DEA-GRA双层模型的制造业与物流业联

动效果分析——以天津市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1(23):96-100.

[36]王维国,马越越.中国区域物流产业效率——基于三阶

段DEA模型的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方法[J].系统工程,2012(3):66-75.

[37]雷勋平,Robin Qiu,刘思峰.基于DEA的物流产业效率

测度实证研究——基于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8年投入产出数据[J].华东经济管理,2012(7):62-66. [38]王菲.基于改进型DEA的中国区域物流有效性比较研究[J].物流技术,2012(13):180-184.

[39]张中强.我国东部地区区域物流发展效率分析——以我

国东部31个地市级地区为例[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2(1):77-81.

[40]曾佑新,杜立奎.基于DEA的江苏省物流产业效率研究[J].中国市场,2012(41):5-7,13.

[41]王军,曹丽新.基于DEA分析的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

展协调度提升研究——以青岛市为例[J].前沿,2012(22):90-92.

[42]周业旺.基于DEA的武汉城市圈物流效率差异性比较分

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10):20-22,10. [43]唐建荣,卢玲珠.低碳约束下的物流效率分析——以东

部十省市为例[J].中国流通经济,2013(1):40-47. [44]王琴梅,谭翠娥.对西安市物流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实

证研究——基于DEA模型和Tobit回归模型的分析[J].

软科学,2013(5):70-74.

[45]张宝友,朱卫平,孟丽君.物流产业效率评价及与FDI质

量相关性分析——基于2002—2011年数据的实证[J].经济地理,2013(1):105-111+125.

[46]王健,梁红艳.中国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及

其收敛性分析[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16-24.

[47]张诚,张广胜.中部六省物流产业效率分析及政策建议[J].江西社会科学,2013(2):57-61.

[48]张媛,张革伕,解淑青.一种基于DEA的区域物流效率评

价模型及其实证研究——以湖南省14个地市州为例[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1):76-79.

[49]孟魁.基于三阶段DEA方法的中部六省物流效率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4(2):57-60.

[50]乐小兵,王瑛.基于DEA模型的广西物流服务效率评价

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5):54-57.

[51]谢菲,黄新建,姜睿清.我国物流产业投入产出效率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8-56. [52]刘勇.物流业全要素能源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统计与决策,2014(1):66-68.

[53]丁斌,王琨.基于SBM模型的省级物流产业效率评价[J].

统计与决策,2014(14):64-67.

[54]廖志高,许明辉,徐玖平.基于DEA和GM(1,1)的北部

湾区域物流效率研究[J].物流技术,2014(13):102-106.

[55]王蕾,薛国梁,张红丽.基于DEA分析法的新疆北疆现代

物流效率分析[J].资源科学,2014(7):1425-1433. [56]高詹.中原经济区城市物流效率与经济重心演变分析[J].

商业研究,2014(2):178-184.

[57]张诚,喻琴,张志坚.低碳环境下中国物流业效率评价研

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5(1):72-79. [58]甘卫华,许颖,黄雯,丁茹,何德顺.基于DEA-Malmquist

的江西省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J].工业工程,2015(2):108-114.

[59]王玲.我国物流产业技术效率实证研究——基于能源消

耗与碳排放内生化的测度[J].软科学,2015(10):6-9,15.

[60]吴旭晓.经济大省物流业效率动态演化及其影响因素[J].

中国流通经济,2015(3):24-31.

[61]周叶,张孟晓,杨洁.基于SE-DEA的省域物流行业生态

效率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99-106.

[62]柯颖,王威峰,赵文玲.“新常态”下我国西部地区物流产

业全要素生产率评价与发展策略[J].物流技术,2015(10):114-117.

[63]张立国,李东,龚爱清.中国物流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动态

变动及区域差异分析[J].资源科学,2015(4):754-763. [64]潘开灵,贾向南.基于PCA-DEA的武汉市物流业经济效

率与社会效率研究[J].物流技术,2015(7):150-153,217.

[65]李振杰.外商投资质量对我国物流产业效率影响的测算[J].统计与决策,2015(7):98-101.

[66]徐兴兵.黄河中游地区物流能力及效率对比分析[J].物流

技术,2015(15):177-179,182.

[67]张志伟,苑希港.基于DEA-DFM模型的我国三大区域

物流相对有效性评价[J].物流技术,2015(13):185-189.

[68]贺玉德,马祖军.基于CRITIC-DEA的区域物流与区域

经济协同发展模型及评价——以四川省为例[J].软科学,2015(3):102-106.

[69]潘涛.河南省物流业效率演化发展的影响因素[J].社会科

学家,2015(8):79-83.

[70]田刚,孙立成,程发新,郭本海.中国物流业节能减排效

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5(5):14-20.

[71]查勇.数据包络分析中的若干问题研究[D].合肥:中国科

学技术大学,2008.

[72]COOK W D,SEIFORD L M.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Thirty years on[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9(1):1-17.

[73]LIU J S,LU L Y,LU W M.Research fronts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Omega,2016(58):33-45.

责任编辑:方程

The Literature Review on Efficiency Evaluation of the Logistics Industry in China using the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LIU Cui-ping1,2and Kevin W LI3

(1.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Xuzhou,Jiangsu221116,China;2.Jiangsu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Technology,Xuzhou,Jiangsu22116,China;3.Odette School of Business,University of Windsor,Windsor,ON,Canada N9B3P4)

Abstract: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is a well-known and effective method for carrying out analysis on the efficiency of logistics industry.The authors conduct a literature review on recent research that has applied the DEA to assess and analyze the logistics industry in China.By searching the databases of CNKI and Web of Science,the authors examine62articles from the following dimensions:bibliometric,research content,DEA models and interfaces with other techniques,decision making units(DMUs)and input/output indices.It is found that,there are increasingly more literature focused on the efficiency of logistics industry.And,in terms of research method,the application of model,the choose of variables,the influencing factors,the sources of materials,the choose of region and time span,there are some gaps needed by be filled in by further research.

Key words: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logistics industry;efficiency;review

全国快递物流行业运行情况分析

全国快递物流行业运行情 况分析 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

2016年1-8月全国快递物流行业运行情况分析

2016年1-8月份,邮政行业业务收入(不包括邮政储蓄银行直接营业收入)累计完成亿元,同比增长%;业务总量累计完成亿元,同比增长48%。 8月份,全行业业务收入完成亿元,同比增长%;业务总量完成亿元,同比增长%。 1-8月份,邮政函件业务累计完成25亿件,同比下降%;包裹业务累计完成万件,同比下降%;报纸业务累计完成亿份,同比下降%;杂志业务累计完成亿份,同比下降%;汇兑业务累计完成万笔,同比下降%。

1-8月份,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亿件,同比增长55%;业务收入累计完成亿元,同比增长43%。其中,同城业务收入累计完成亿元,同比增长%;异地业务收入累计完成亿元,同比增长%;国际/港澳台业务收入累计完成亿元,同比增长%。 8月份,快递业务量完成亿件,同比增长%;业务收入完成亿元,同比增长%。 1-8月份,同城、异地、国际/港澳台快递业务收入分别占全部快递收入的%、%和%;业务量分别占全部快递业务量的%、%和%。与去年同期相比,同城快递业务收入的比重下降个百分点,异地快递业务收入的比重下降个百分点,国际/港澳台业务收入的比重下降个百分点。

1-8月份,东、中、西部地区快递业务收入的比重分别为%、%和%,业务量比重分别为%、%和%。与去年同期相比,东部地区快递业务收入比重下降了个百分点,快递业务量比重下降了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快递业务收入比重上升了个百分点,快递业务量比重上升了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快递业务收入比重上升了个百分点,快递业务量比重上升了个百分点。 2016年1-8月份,快递服务品牌集中度指数CR8为,与1-7月持平。 全国邮政行业发展情况表

智能快递柜文献综述

智能快递柜发展现状与研究综述 摘要: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快递业务出现了爆发式增长。传统的人工配送难以满足行业需求,智能快递柜逐渐兴起。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智能快递柜的发展与应用现状,阐述我国智能快递柜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并对其发展趋势做预测。 关键词:电子商务;智能快递柜;对比分析;趋势预测 1.引言 2009年开始,阿里集团每年都会举行“双十一”购物狂欢节,到2015年“双十一”成交额已达到912亿元。除了阿里集团,其他各大电商的成交额也在不断刷新记录。伴随着网络购物交易数额爆增,快递业务量也同步大幅增长,对快递企业在快件的处理和投送上形成很大压力,特别是快递网末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更加突出。改革传统的快递派送模式,改善快递企业服务,智能快递柜的研究与应用越来越受重视。 智能快递柜的研究与应用,不管是对快递企业和客户都有实用意义。对快递企业而言,智能快递柜可降低人力成本,提高配送效率。对收件客户而言,智能快递柜为收件人提供了便利选择,客户可以自提物件,不仅解决了与快递员的时间冲突,而且保护隐私信息。综上,智能快递柜应用前景巨大,具有很好的实用意义。 2.智能快递柜定义与应用现状 2.1智能快递柜定义 智能快递投递箱是一个基于物联网的,能够将物品(快件)进行识别,暂存,监控和管理的设备。与PC服务器一起构成智能快递投递箱系统。PC服务器能够对本系统的各个快递投递箱进行统一化管理(如快递投递箱的信息,快件的信息,用户的信息等),并对各种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处理。快递员将快件送达指定地点后,只需将其存入快递投递箱,系统便自动为用户发送一条短信,包括取件地址和验证码,用户在方便的时间到达该终端前输入验证码即可取出快件。 2.2应用现状 智能快递柜在国外并非新事物,全球有20多个国家(如图1所示)正在使用智能快递

未来中国物流行业发展趋势解读

未来中国物流行业发展趋势解读 (一)社会化与专业化趋势 制造业、流通业和农业等产业物流,对物流业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制造业物流整合、分离、外包的趋势。我国制造业领域多数行业面临需求不足和产能过剩的矛盾,这就给制造企业带来了集成整合物流资源、分离外包物流业务、提升改造物流系统的压力和动力。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摈弃“大而全”、“小而全”模式,开始从战略高度重视物流功能整合。分离外包物流业务的行业已经从前几年的家电、电子、快速消费品、汽车等向钢铁、煤炭、建材等上游扩展。制造企业对物流服务商提出了面向高端的物流服务需求,要求物流企业能够提供专业化、定制化、供应链一体化的解决方案。 流通业物流提升、改造、分流的趋势。流通业的不同业态,需要不同的物流服务模式。例如,传统的批发市场,需要增加储存、加工、配送、网上交易等物流功能;大型连锁零售企业,都在构建自己的物流系统,强化核心竞争力;依托网络以及其他无店铺销售的公司,更多地将物流业务委托外包给专业物流企业;烟草、医药、化学危险品、冷链等专业性强的物流需求,也将更多地依靠专业物流企业来完成。 农业物流双向、集中、对接的趋势。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和农村物流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农产品进城、农资和日用工业品下乡,要求建立沟通城乡、双向畅通的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农产品交易的组织化、集中化趋势明显。山东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已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吸引了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蔬菜来此交易。在商务部推动下,超市与农产品生产基地直接对接,减少中间环节,为农民和城市消费者带来实惠。目前,农超对接已经在24个省市试点。 (二)细分化与个性化趋势 随着产业物流的需求变化,物流市场的专业细分速度加快。这就要求物流企业专业化分工、精细化服务。 如果按照服务模式来分,可以把物流企业分为以下三类:一是通用服务型。比如仓储、运输、货代、快递等企业,以标准化的模式,提供“一对多”的服务。二是专业配套型。这类企业将业务嵌入到某一类专业性比较强的产业或者企业的供应链,进行“一对一”的定制化服务。如冷链物流、汽车物流、钢铁物流等,主要靠独具特色、难以替代的个性化服务,成为生产或流通企业供应链上的重要一环。三是基础平台型。这类企业本身不做具体的物流经营业务,而是为物流企业经营提供必要条件,如物流园区(基地)、物流信息服务商等。 物流企业通过重组联合,市场集中度将显著提高。总体来看,一般性的服务、传统的运输和仓储服务,明显供大于求;而供应链一体化的服务、能够满足特殊企业需要的个性化服务严重不足。从发展趋势看,能够适应企业专业生产需要的专业物流服务,适应精益化生产需要的精细化服务,由物流派生的相关增值服务将会获得更大发展空间;而缺乏专业特色、

基于服务质量的顾客满意度文献综述_陈晓翠

主要参考文献 [1]肖俊.国有企业核心员工管理的激励机制探讨[J ].现代商业,2014(35):142-143. [2]王艳红.国有企业核心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研究———以A 公司为例 [J ].经营管理者,2015(26):145-146. [3]徐建琳,伊静静.国有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柔性激励模式探讨[J ].经 营管理者,2012(8):72,68. [4]王卫红,张牧云.引入柔性管理,增加金融企业的吸引力[J ].发展研 究,2012(7):92-95. 基于服务质量的顾客满意度文献综述 陈晓翠,王璐,徐思蒙,陈向华 (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150000) [摘 要]在综合若干文献的基础上,阐述了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度的内涵以及开展服务质量的顾客满意度测评工作的重 要意义。介绍了欧美国家以及我国在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度方面的研究现状、模型和测评方法,并针对旅游、酒店和超市行业的现状,指出直接影响顾客满意度的服务质量要素,为相关行业制定服务提高策略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测评方法;层次性相关关系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6.11.059[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1-0102-04!!!!!!!!!!!!!!!!!!!!!!!!!!!!!!!!!!!!!!!!!!! [收稿日期]2016-04-19 [基金项目] 东北林业大学经济大学生创新实验(60202004)。随着服务经济时代的到来,在传统的服务行业甚至是在各种销售、家电等行业,越来越注重服务质量的提高,同时顾客满意是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顾客的重要因素。国内外学者对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以及两者关系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他们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模型和方法对两者的影响因素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决策者如何在多样化的研究成果下选择适合自己企业的观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竞争策略,成为策略制定的焦点与难点。 1服务质量 服务领域中感知服务质量的概念由Gronroos 在1982年提 出,这是服务质量在理论研究界备受关注的开始。随着研究的深入,服务质量成为企业战略的一个关键概念。通过对国内外文献中服务质量研究的归纳整理,本文将从服务质量内涵界定、服务质量模型研究、服务质量测评方法研究三个方面对服务质量进行阐述。 1.1服务质量内涵界定 服务质量是指服务工作能够满足顾客需求的程度。在营销行业,一般用感知服务质量进行描述,指顾客感知的服务与预期的服务相比较之后对服务形成的一种主观评价。 Garvin 把服务质量定义为顾客对事物的主观反应,即对服 务质量的主观感知。Gronroos 提出将感知服务质量从技术和功能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我国学者朱沆、汪纯孝等通过研究指出,服务质量由环境、技术、感情、关系和沟通五个方面的质量组成,其中技术质 量最为重要。温燕碧、汪纯孝的研究指出,两个质量和三个公平性共同作用于服务质量,两个质量指硬质量和软质量,三个公平性指交往、结果和程序三个方面的公平性。 1.2服务质量模型研究 1985年Parasuraman 等学者提出从可信度、安全、接近、沟 通、了解顾客、有形要素、可靠性、反应性、能力和礼仪十个维度评价服务质量。随着研究的深入,总结出感知服务质量模型、服务质量差距模型和SERVQUAL 模型。 1.2.1感知服务质量模型 1982年,Gronroos 提出“顾客感知服务质量模型”。经验质 量由技术质量和功能质量组成,技术质量是顾客对得到服务的客观评价,强调对服务结果的感知;功能质量是顾客得到服务的过程和途径,强调对过程的感知。期望质量与口碑、营销沟通等密切相关。该模型将经验质量与期望质量进行比较,经验质量高于期望质量时,顾客对服务质量的评价较高。 1.2.2服务质量差距模型 Parasuraman 等学者建立了服务质量差距模型,该模型认为 顾客感知与期望差距包括认知差距、标准差距、交付差距和宣传差距四个方面。要从四个缺口入手减少顾客感知与预期之间的差距,但差距并不能完全消除,要在工作中做好服务补救措施。 1.2.3SERVQUAL 模型 SERVQUAL 模型建立在Berry 、Zeithaml &Parasuraman (PZB )等学者提出的服务质量可靠性、回应性、安全性、移情性和有形性五个维度基础上。该模型认为顾客从这五个维度对服务进行评价并通过感知与预期比较得到认知服务质量。 中国管理信息化 C hina Management Informationization 2016年6月第19卷第11期 Jun.,2016Vol .19,No .11

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录 1.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国际物流业发展概况 1.1.2物流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意义 1.1.3中国物流的发展 1.2研究目的及理论创新点 1.3研究结构体系及主要内容 2.现代物流发展背景及其特征 2.1物流的基本理论 2.1.1物流的含义 2.1.2物流的基本特征 2.1.3物流的产生及发展历程 2.2第三方物流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2.3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最新动向 3.中国物流发展现状与差距 3.1中国物流业发展阶段 3.1.1计划经济下的物流 3.1.2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下的物流 3.1.3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现代物流 3.2中国物流业基本现状 3.2.1第三方物流市场潜力巨大!发展迅速 3.2.2物流基础设施能力大大提高,国际物流量快速增长 3.2.3物流质量有所提高,物流效率有待改善 3.2.4客户需求多样化,物流外包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3.2.5企业间寻求合作,共同克服困难以提高服务能力 3.3中国第三方物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3.3.1物流产业发展仍然面临着较大的市场需求约束 3.3.2条块分割的物流管理和流通体制制约着物流业的发展 3.3.3供应商功能单一,增值服务薄弱,缺少综合性物流服务 3.3.4物流研究相对落后和物流专业人才短缺,是物流产业发展的巨大障碍 4.发展我国物流业的营销对策 4.1物流营销策略转换 4.2物流营销的基本策略选择与策略组合 4.2.1物流服务市场的细分与定位策略 4.2.2物流服务创新与差异化策略 4.2.3物流服务营销渠道策略 4.2.4物流关系营销策略 4.2.5物流服务的4cs组合 4.3物流营销策略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中国快递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本论文以大量的文献资料为参考,以快递产业的起源、中国快递市场内各快递企业的发展情况及现状为基础,进一步分析中国邮政特快专递EMS和中国民营快递企业在过去发展中及现阶段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影响中国各快递企业发展的因素,并以此对中国快递产业未来的发展政策提出可行的建议,同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理性的判断和预测,为中国各快递企业今后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中国快递产业概述 快递在当今世界,作为一种方便快捷的运输服务方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阶层客户的普遍欢迎,并得到迅速发展。早在1993年,全球十大运输企业排名中,第二及第九位均为主要从事快递服务的公司,这一事实足以证明快递业在运输业中不可低估的地位。快递业近20年的发展,快递业在发达国家的地位更加稳固,在发展中国家,快递业必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得到更大的发展。 1.1快递产业的起源 快递产业的前身包裹运送服务是由邮政送信业务发展而来,1907年UPS的创始人吉姆?凯西创建了美国信使公司,主要从事西雅图市内的递送业务。随着汽车和电话的普及,191 9年自此UPS公司的业务已经由信使转移到包裹运送。二战结束以后,全球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小物件科技产品的诞生。小物件的运送在可*性和实效性上远远不能满足人满的需求。于是市场上急需一种能够快速的,可*的递送货物的产业出现。自20世纪60年代末,UPS网点已遍布美国25个城市,1986年敦豪与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总公司合资成立了中外运敦豪,成为了中国市场内的第一家快递公司。20世纪80年代,随着快递产业进入中国市场,中国快递企业迅速增加,业务范围不断扩大,遍布地区不断延伸。在中国快递产业已走过的30年当中,市场模块以基本形成,同时也产生了中国快递市场的三大巨头即国营快递、民营快递、国际快递。随着近年我国快运快递产业的迅速发展,目前已经在我国东部地区形成部分快运速递圈。同时这些快运速递圈正在带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发展。部分大城

A公司物流配送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A公司物流配送管理研究 1国外采购管理研究现状 Mike Fogg(2008)在《采购与供应关系管理》一书中提出:电子采购(E-purchasing)的定义为电子采购是指在采购活动的全部流程中运用所有的相关电子技术来提高内外部客户的服务,而且在不同的情况下要使用不同的相关技术和工具。 来自CIPS的专业实践团队给出的电子采购定义为:是指商品和服务的电子购买过程,包括从认定采购需求直到支付采购货款的全部过程,也涵盖了延迟付款这一类活动,例如合同管理,供应商管理与开发等。 Emiko Banfield(2005)在《战略采购管理》一书中认为:战略采购就是指公司和它的供应商之间的联盟,这种联盟的最终目的是使连接采购原料和服务每个环节的整个供应链的总成本最小,处理得当的话。战略采购将打破用户、购买者和供应商之间的传统壁垒,这样公司就能从供应链中取得最大的价值。战略采购的关键成功要素有:提供管理、提供领导能力、使用引导团队、制定变革管理战略、有效使用顾问、利用总成本模型、制定全面沟通计划、提供培训和庆祝成功。超越战略采购:建立公司之间的关系、扩展供应链和创造价值网络。 Michiel R.Leenders在《采购与供应管理》一书中阐明:供应链管理是一种系统方法,全面管理从原材料供应商到工厂、库房再到最终用户的信息、物资和服务的流动。供应链管理代表的是一种强调过程与整合的企业管理思想。 2国内采购管理研究现状 2.1 有关采购管理理论的研究 甘华鸣(2002)在《采购管理速成》中提出:采购管理是指管理采购业务单元,包括支持、审核、优化、批准、实施五个步骤。管理的对象是计划、认证、订单、合同四个环节。徐杰在《市场采购理论与实务》中提出:企业采购管理是指为保障企业物资供应而对企业采购进货所进行的管理活动,是对整个

物流行业现状分析

中国物流业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一)我国物流业当前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物流业总体规模快速增长,物流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发展的环境与条件不断改善,为进一步加快发展中国物流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1、我国物流业规模快速增长。2008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89、9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4、2倍,年均增长23%;物流业实现增加值 2、0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4%。2008年,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5%,占GDP的比重为6、6%。 2、我国物流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一些制造企业、商贸企业开始采用现代物流管理理念、方法与技术,实施流程再造与服务外包;传统运输、仓储、货代企业实行功能整合与服务延伸,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一批新型的物流企业迅速成长,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多种服务模式、多层次的物流企业群体。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由2000年的19、4%下降到2008年的18、3%,物流费用成本呈下降趋势,促进了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 3、我国物流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完善。交通设施规模迅速扩大,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设施条件。截至2008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8、0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6、03万公里,港口泊位3、64万个,其中沿海万吨级以上泊位1167个,拥有民用机场160个。物流园区建设开始起步,仓储、配送设施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一批区域性物流中心正在形成。物流技术设备加快更新换代,物流信息化建设有了突破性进展。 4、我国物流业发展环境明显好转。在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中央与地方政府相继建立了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综合协调机制,出台了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规划与政策。物流统计核算与标准化工作,以及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等行业基础性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不过,与国外物流业高度发达相比,我国物流业的总体水平仍然偏低,还存在一些效率低下等突出问题。一就是全社会物流运行效率偏低,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高出发达国家1倍左右;二就是社会化物流需求不足与专业化物流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物流运作模式还相当普遍;三就是物流基础设施能力不足,尚未建立布局合理、衔接顺畅、能力充分、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物流园区、物流技术装备等能力有待加强;四就是地方封锁与行业垄断对资源整合与一体化运作形成障碍,物流市场还不够规范;五就是物流技术、人才培养与物流标准还不能完全满足需要,物流服务的组织化与集约化程度不高。 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逐步加深,物流行业作为重要的服务产业也受到了严重冲击。物流市场需求急剧萎缩,运输与仓储等收费价格及利润大幅度下跌,一大批中小物流企业经营出现困难,提供运输、仓储等单一服务的传统物流企业受到严重冲击。整体来瞧,国际金融危机不但造成物流产业自

文献综述--客户服务质量提升研究

题目:客户服务质量提升研究 一、前言部分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客户服务己经成为企业在市场上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任何一家企业,无论其所提供的产品是量化的物,还是无形的服务,最终都将受到市场和普通消费者的检验。无论你的销售人员是多么的巧舌如簧,你的企划人员是多么的标新立异,你的产品研发人员是多么的高深和专业,这些产品和服务终归还是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消费者即最终客户的需要和要求。在一个完整的品牌构成中,客户服务往往是较贴近消费者的一项企业行为,客户服务的好坏完全能影响消费者对企业的认知。如今,我们已经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服务营销的理论和实践也必然突破国界的限制,成为具有跨国性、普遍性、通用性的一门艺术。它既是经意全球化中的行为,也成为了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因素。(叶万春《服务营销学》P3) 客户服务不是利润中心,并不直接创造经济效益,从某种程度上,它甚至可以看成是一个企业的成本中心。客户服务是一个持续过程较长的工作,并且回报极低,甚至是没有,维持良好的客户服务需要投入较大的成本,提供优质的客户服务更需要企业持续投入大量精力和财力。但是,之所以称其为“客户服务”,是因为它是为“客户”提供服务的。客户是公司的资源,是根基,是命脉。就有如一个士兵,他有强壮的体魄,有高超的战斗技巧,但如果没有精良的装备,在战场中他的生存机率是很低的。通过提供优质的服务,可以赢得客户的信赖和支持,确保留住每一个现有的客户,并不断开拓潜在的客户,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效益,这也正是客户服务的魅力所在。 韦福祥在《顾客感知服务质量与客户满意忠诚之互动关系》这一文章中写道:在长期来看,顾客对企业形象的看法最终决定的要素是顾客的消费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形“口碑”,通过传播,是顾客会形成、加强或者改变对企业的看法,从而提高顾客所期望的服务质量。顾客实际接受的服务质量不仅与服务结果有关,而且与服务过程有关。(来自《现代财经 2007.7月版》P43)

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09物流16号谢文平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物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一个新兴的服务部门,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在国际上,物流产业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其发展程度成为衡量一国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被喻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一、关于物流产业的基本认识 (一)物流产业的基本特征 虽然物流活动久已存在,但在现代经济中,物流产业及其所提供的物流服务,与传统的物流活动或者生产、流通部门从事的物流活动已经有了本质上的区别。 第一,物流产业是国民经济中的动脉系统,它连接社会经济的各个部分并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在现代经济中,由于社会分工的日益深化和经济结构的日趋复杂,各个产业、部门、企业之间的交换关系和相互依赖程度也愈来愈错综复杂,物流产业是维系这些复杂交换关系的纽带和血管。因此,物流产业是经济运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物流产业通过对各种物流要素的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实现物流活动效率的提高和社会物流总成本的降低。当物流活动分散在不同企业和不同部门时,各种物流要素很难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例如,仓储设施的闲置等。随着物流活动从生产和流通领域中分化出来,各种物流要素也逐渐成为市场资源,专业化物流企业可以根据各种物流活动的要求在全社会范围对各种物流要素进行整体的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物流要素的作用,提高全社会的物流效率。 第三,物流产业可以为全社会提供更为全面、多样化的物流服务,并在物流全过程及其各个环节实现价值增值。当物流活动从生产过程和交易过程中独立出来后,物流就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成本因素,而成为一个为生产、交易和消费提供服务的价值增值因素,其中也蕴藏着巨大的商业潜力。专业化物流企业不仅可以提供货物运输、配送、流通加工等有形服务,而且可以提供物流方案设计、物流信息管理等无形服务,这是商业企业、运输企业、仓储企业等传统流通部门所难以企及的。相对于产品的生产过程而言,物流服务创造的是产品的空间价值和时间价值,是产品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物流产业是国民经济中创造价值的产业部门,并正在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中的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的现状及主要特征 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物流产业而言,中国的物流产业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其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一)企业物流仍然是全社会物流活动的重点,专业化物流服务需求已初露端倪 近年来,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企业对物流领域中存在的“第三利润源泉”开始有了比较

国内物流市场需求调查与分析

国内物流市场需求调查与分析 物流市场总体状况 我国流通体制改革和流通产业发展近年来取得显著成绩,商品流通规模不断扩大。2001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为37595亿元,同比增长10.1%。商品流通体制改革进展很快,新型流通方式不断涌现。市场体系逐步健全,商业网点达到1000多万个。但我国流通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足9%,商品流通的规范化、法制化程度还较低,商品市场体系缺乏规划和资金投入,流通企业组织化程度低,亟需大力推进流通现代化。 而据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指出,中国物流市场总值达1000亿元人民币,而这个数值仅为市场潜力的1/3,换言之,中国物流业,将演变成一个3000亿元的市场。 根据国家经贸委经济运行局分析结果,仅从运输看,2001年我国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46304亿吨公里,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24亿吨,其中主要港口的国际集装箱吞吐量达2700万标准箱,近10年间我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30%。同时,我国的物流存在着巨大的成本空间。据专家分析,我国全社会物流费用支出约占GDP比重的20%至30%,而美国、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的这一比重仅在10%左右。我国是目前全球最富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和最大的消费市场,许多跨国公司有意将制造中心或采购中心转移到我国,我国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面向全球生产和经营,中国也正在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因此,国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快速、机动、便捷、高效的现代物流系统作为支撑。 当前在没有系统的社会物流量统计的情况下,由于货物运输是物流过程中实现位移的中心环节,用货物运输量的变化趋势来衡量社会物流规模的变化趋势是最接近实际的。

国内外酒店服务量研究综述

国内外酒店服务量研究综述

————————————————————————————————作者:————————————————————————————————日期:

国内外酒店服务质量研究综述-旅游管理 国内外酒店服务质量研究综述 罗毅罗志思慧索朗卓玛 基金项目:2014年西藏大学自治区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训练计划项目《基于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的拉萨酒店行业服务质量感知与差异的研究》(项目编号2014QCX079)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罗毅(1993-),男,汉族,西藏林芝人,西藏大学旅游与外语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 罗志思慧(1992-),女,汉族,四川自贡人,西藏大学旅游与外语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 索朗卓玛(1992-),女,藏族,西藏林芝人,西藏大学旅游与外语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旅游业的高速发展,我国酒店行业硬件与软件质量进行了一次又一次地更新换代,改革开放加上WTO的加入,使得国际知名酒店集团相继进驻中国市场,致使市场竞争的加剧,并且形成了“国内酒店国际化,国际酒店中国化”的双向竞争趋势。服务质量式服务营销的核心,服务质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提高酒店服务质量,吸引和留住更多的新老顾客,成为了酒店行业发展的根基。 一、国外的相关研究 20世纪70年代末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欧美国家开展了最早的服务质量研究。发展至今,已有诸多成果。国外关于酒店服务质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服务质量内涵的研究、服务质量理论模型和测量指标的研究、针对酒店行业产品和

服务质量测量的研究。 (一)服务质量内涵的研究 服务质量,是消费者对服务质量感知的简称。1982年,芬兰著名学者Gronroos第一次较为完整地提出了感知服务质量的概念,他认为服务质量是一个主观概念,取决于顾客对服务质量的期望同实际感知的服务水平进行对比。1983年,Gronroos提出了界定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的二维度,即技术质量和功能质量。1984年,Gronroos基于差距论的角度对服务质量进行了定义,定义为顾客期望的服务与实际感知到的服务效果之间差异的比较。1982年,Lehtinen 提出产出质量和过程质量的概念,并把服务质量划分为实体质量、相互作用质量和公司质量三个维度。1983年,LewisBooms等从消费者期望的角度把服务质量定义为提供的服务满足顾客期望的程度,服务质量意味着与顾客期望持续一贯的一致。1985年,Parasuraman,ZeithinBerry等三位美国营销专家,组成服务质量管理研究组合PZB,他们在差距论的基础上将服务定义为,顾客对服务的期望与接收服务后的实际感知之间的差距。 (二)服务质量理论模型和测量指标的研究 虽然众多学者对于服务质量的内涵达成了共识,但是由于服务的抽象性使其与产品质量相比更加不容易测量。因此先后出现了可感知服务质量模型、4Q模型、服务质量差距分析模型和SERVQUAL量表、SERVPERF服务绩效模型等著名理论。这些理论成果确立了服务质量管理研究的基础。 1、可感知服务质量模型和4Q模型 (1)可感知服务质量模型 北欧学派Gronroos的可感知服务质量模型在管理层的基础上对服务进行了

中国物流行业研究报告

金地毯中国物流行业研究报告 一、中国物流行业发展现状 物流一词最早来源于美国。2001年8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对物流进行了定义:“物流是指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包装、、、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评价物流体系有五个主要因素,它们是品质、数量、时间、地点和价格。品质是指物流过程中,物料的品质保持不变。数量是指符合经济性的数量要求和运输活动中往返运输载重尽可能满载等。时间是指以合理费用及时送达为原则做到的快速。地点是指选择合理的集运地及仓库,避免两次无效运输及多次转运。价格是指保证质量及满足时间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物流费用。2009年2月25日,物流行业成为国务院常委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的第十个产业。 物流行业是指物流资源的产业化而形成的一种复合型或聚合型 产业,物流资源有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平台等,其中运输又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等。这些资源产业化就形成了运输业、仓储业、装卸业、包装业、加工配送业、物流信息业等。这些资源分散在多个领域,包括制造业、农业、流通业等。把产业化的物流资源加以整合,就形成了一种新的物流服务业。这是一种复合型产业,也可以叫聚合型产业,因为所有产业的

物流资源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通过优化整合,可以起到1+1>2的功效。 目前,我国物流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2006-2011年社会物流总费用年复合增速17%。但物流效率不高,物流总费用占GDP比例17.8%,两倍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当下,国内物流行业内企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竞争主体资方背景呈现四足鼎立的格局,这四类企业各有特点和市场定位,其规模、服务内容及关注的行业存在较大差别。 中国物流市场产业集中度低,物流市场具有“多、小、少、弱、散、慢、乱”等特征。截至2011年11月,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评估的A级物流企业共1506家,但代表我国物流业发展最高水平的5A 级物流企业仅98家。物流行业企业数量多,规模都很小,入行门槛低。未来随着物流企业整合步伐加快,市场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高。 目前,我国物流业整体处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型期,多数企业只能提供传统的基础物流业务,竞争更多地体现为低端物流服务的价格竞争。长远来看,随着国家利好政策的连续出台、制造与商贸企业物流外包程度的不断扩大、物流企业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中国物流行业将长期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金地毯研究团队认为,在系统工程思想的指导下,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强化资源整合和物流全过程优化是现代物流的最本质特征。预计“十二五”期间物流行业整体增速可以达到20%以上,但基础物流

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文献综述范文模板

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文献综述范文模板 摘要:随着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的发展,国内外很多学者在对电子商务配送研究的同时,提出了很多不同的理论和观念。本文主要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和整理,整合与电子商务配送模式相关的国内外观点。同时对各种观点的讨论比较,了解电子商务配送的现状,最后结合相关观点,提出自己的观点,从而指导论文撰写的方向。 关键词:电子商务;配送模式;观点 一、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特别在是近几年来面向终端消费者的网络购物越来越深人入心的今天,电子商务给消费者带来了许多便利和实惠,同时对相应的物流配送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人看好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发展,很多学者并致力于相关的研究。对于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根据电子商务的特点选择适合的物流配送模式,有助于我们充分发挥物流配送的优势,降低物流成本。在下文中,将会整理出国内外一些学者的观点,了解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况。 二、国内学者的观点 国内许多学者对物流配送模式及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相关领域进行了研究,并阐述了各种观点,通过各种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主要有以下几点:吕晓慧认为,目前在我国,以电子商务为主要业务的企业越来越多,这极大的促进了我国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但在此过程中,与电子商务相关的物流配送却没有同步发展,必须要尽快解决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瓶颈问题。 谢勇,廖佑莲认为,我国电子商务中物流配送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对物流配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物流配送服务成本高、效率低、服务体系不完善、不规范,缺乏专业的人才等,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李善伟以电子商务下的网上购物网站为例,分析其物流配送模式,认为网购平台所有者应加快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物流配送质量,提高物流配送效率,完善电子商务物流的配送体系,从而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魏斐翡对网上消费者快递服务风险重要度评价与各快递服务指标的满意度、重要性评价、及其差值进行了测评和对比分析,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快递服务质量值得引起重视的几个问题。 2.5小结 通过对各级管理员的划分,使系统的使用方向更加明确。系统各个模块的功能能够基本实现现代物流配送信息的记录和管理,加快物流行业的管理能力。 物流行业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基本形成了自己的发展空间,但是面对多种挑战,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才能占有一定的市场,这套面对用户的系统可以充分完善物流行业的管理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也提高了企业的管理能力同时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在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3章概要设计 3.1系统设计以及面向用户原则 物流配送信息系统是一种严谨的货物管理系统,其制作质量直接影响用户使用,甚至对物流公司的收益造成影响。内部内容要相对复杂,但是用户操作界面必须简洁,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

中国物流业的现状及发展

中国物流业的现状及发展 2010-05-27 来源:物流论文网作者: 标签: 分析中国物流业的现状中国物流业的发展 摘要:中国物流业暂时离国际化水准还有很大差距。现代物流要求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厂、批发商、零售商、物流公司和最终用户形成网络,而中国目前的物流系统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然而,落后就意味着需求,也意味着利润和机遇。 发展中国的物流,需要超凡的想象力。这是因为:一是其目前物流发展水平的落后,令人难以想象;二是其管理物流水平的落后,令人难以置信――其观念,其法规,其体制,与发达国家相比,是落后得太远了。 但是,更难想象的是中国物流市场的发展潜力。这一大片待垦的处女地,令投资者怎样想象都不过分。并且,后改革者,进步更快,中国物流管理体系的改革在“十五”规划和“入世”的推动下,会迅速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物流业和与之相关的产业,将是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的又一增长点。 一、加入wto给中国物流业带来的冲击和机遇 1、中国物流业当前的一些特点 (1)发展很快,基础设施并不完全落后 过去20年中,服务业在中国发展很快。其发展速度超过了工农业,服务业比重20年中增长了10多个百分点。中国物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也迅猛增长,交通设施及工具、仓储设施、商业网点、配送体系和信息技术、配套服务设施等方面均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东部地区及东南沿海的物流“硬件”在许多方面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例如我国一些港口设备、交通设施、仓储设备、商业自动化设备的配置,由国家、地方和企业斥巨资建设得十分高档。有些装备的先进性超过了发达国家相应的设施。 但从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来看,对物流业的投入仍属不足。今后首先要解决的是投资效益的准确计算、东西部协调发展和现有设备的充分利用问题。 (2)物流一体化程度不够,行政分割、行业垄断 主要表现在物流交易系统分内贸外贸,运输行业分属数个部、委、局机关,流通受地方保护主义限制,各行业、各地区用尽一切办法进行物流垄断和不正当竞争。重复布点、重复投资带来的浪费严重,而市场垄断又带来物流服务严重的低质量和低效益。 (3)国有化程度过高,政企不分,官商不分 外贸、民航、铁路、包装、通信等部门高度国有化,使得这些部门政企不分,官商作风严重。我国出现的经济犯罪也大多在物流领域发生,更使物流消费者失去对服务供应者的信任。 (4)物流观念淡溥,许多决策人士不懂现代物流

快递服务现状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范文格式概要

快递服务现状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范文格式 快递服务现状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如今,快递业服务已经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解决人们日常函件和物品递送事务重要的方式之一。虽然快递服务受到越来越多客户的欢迎,但是在整个服务过程中发生的许多问题,尤其是快递服务质量问题一直阻碍着我国众多快递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国内外关于快递业服务质量问题的研究并不多见。如何有效的改善我国快递业服务质量就成为本文研究的出发点。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利用服务质量管理的相关理论,结合快递业服务的特点,建立快递服务质量评价体系,通过定量研究,挖掘出各个要素对于服务质量影响的大小,对其中影响较大的要素设计出合理的改善方法。 关键词:快递;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一、引言 快递业是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美国的一个新的行业,它是物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传统的运输业基础之上,随着国际贸易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新型服务业。 快递业发展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在上世纪50-60年代的北美、欧洲的经济复苏诱发了现代快递业的出现并逐渐形成规模;7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开始迅速崛起,几家在其他业务领域经营状况较差的公司转型成为经营快递的公司,并引入符合日本社会经济特点的服务项目,从而使日本的快递服务业快速发展起来;进入80年代,随着“亚洲经济四小龙”的崛起,世界各大快递公司纷纷进入亚洲市场,韩国、香港、台湾和新加坡的快递业从无到有,到20世纪末期,亚洲这几个地区已经成为大型快递公司的主要货源集散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快递业在中国大地遍地开花。

快递服务主要服务提供商都以民营快递企业为主,他们虽收费较低,但是资金实力和硬件相对较弱,部分企业服务较差,快件丢失和损坏情况时有发生,部分企业甚至出现快递人员调包的现象。 本文将以快递服务市场为研究对象,以丰富的实证。 (本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更多快递服务现状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范文格式请浏览 https://www.360docs.net/doc/6f16309200.html,

中国物流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中国物流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物流活动与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生产共生共长, 源远流长。可以说, 永不停息的物流活动是人类生活的保障, 是经济社会的动脉系统, 是社会生产过程连续进行的前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但物流学是却是一个新兴学科,因为它只有60多年的历史。物流学的产生和发展, 使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认识到了除资源和人力之外可以到来利润的第三个源泉,称为第三利润源。 一、中国物流的发展历程 近些年, 中国物流行业快速发展, 国务院更是在 2009年出台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 并把物流业列为十大振兴产业之一,由此,物流业也称为了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如今,物流这个朝阳的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影响。我们中国物流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呢? 物流一词还未出世之前, 中国的物流活动是一直存在的, 只是没有物流的概念, 更没有系统管理物流活动的思想和机制, 各要素都是以单个活动分别进行的。新中国成立以后, 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计划体制。由国家来组织国民经济的运行和多数产品的生产, 特别关注的是增加产品的数量,以保证人民的基本需求。 20世纪 70年代末,流通企业开始组建储运公司,从商品经营机构分离出来。这个时期我们称为储运时代。 此后,一直到 1979年我国才开始使用物流一词。 1979年 6月,我国物资工作者代表团赴日本参加第三届国际物流会议, 回国后在考察报告中第一次引用和使用物流这一述语, 并介绍了日本物流的发展情况。中国也开始对物流进行理论研究, 而且是以探讨生产资料流通领域活动为主, 对其他领域的物流涉及却很少。这段摸着

石头过河的时期, 对以后的中国物流的崛起打下了基础。到 1989年 4月,第八届国际物流会议在北京召开,物流一词的使用在中国日益普遍。 90年代中期,现代物流才在中国真正的崛起。 1994年广州宝供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本土第一个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诞生, 拉开了现代物流组织的序幕。另外, 香港和记黄埔开始投资建设和经营珠三角地区的港口。与此同时, 一些政府开始制定本地物流规划, 出台发展物流的政策措施,加大物流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并鼓励企业整合物流资源、引进和开发物流技术等。 2001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成立,可以说是中国物流业历史发展的一次飞跃。它的成立表明中国物流作为一个行业登上了历史舞台, 而物流行业是由物流企业组成的, 是物流企业的联合体, 物流企业的出现使中国企业大家族增加了新的成员, 改变了中国企业格局。并在这年,中国加入 WTO ,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大量的外资开始进驻中国市场,而外资进入对中国物流业的全面发展起到了一个很大的促进作用。比如麦肯锡、埃森哲、科尔尼、摩根士丹利等等,他们进入中国,对中国的物流市场、物流现状进行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比较客观的、科学的研究数据和分析。联邦快递、联合包裹、美国总统轮船公司等等进入中国。 这些都为中国的物流发展引进的大量先进的物流管理和物流技术, 帮助我们引进了资金和人才。 2006年的“十一五”规划,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现代物流业写进我们的五年计划,专门有一节叫“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这么一段文字明确了中国物流在国民经济中的产业地位。在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温家宝总理把物流作为生产性服务业放到第一位。而 2009年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更是把促进物流业发展纳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 ,进一步提升了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支撑作用, 为物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随着政府各类“扩内需、保增长”政策的

2016年中国物流行业分析报告(经典版).

2016年物流行业分析报告(此文档为word格式,可任意修改编辑!) 2016年1月 目 录 一、行业产业链情况 二、行业监管体制和政策支持 1、行业主管部门及监管体制 2、行业主要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 三、行业进入壁垒 1、通行权壁垒 2、资质壁垒

3、人才壁垒 4、技术壁垒 四、行业特征 1、牌照、通行证资源的稀缺性 2、安全性 五、影响行业发展的因素 1、有利因素 (1)我国宏观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转型将带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2)国家政策对现代物流行业的支持 (3)城市化新格局促进物流资源的流动 (4)企业物流外包需求的增长 2、不利因素 (1)专业人才匮乏 (2)行业整体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低 (3)物流产业化程度较低 六、行业市场规模 七、行业上下游之间的关联性 1、上游行业 2、下游行业 八、行业风险特征 1、安全事故风险 2、互联网模式冲击的风险

根据《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物流企业分为三类:运输型、仓储型和综合服务型。 一、行业产业链情况 物流产业是物流资源产业化而形成的一种复合型或聚合型产业。物流资源包括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平台等。运输又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五种资源。这些资源产业化就形成了运输业、仓储业、装卸业、包装业、加工配送业、物流信息业等等。这些物流资源也分散在多个领域,包括制造业、农业、流通业等等。由此形成了诸如农产品物流产业链,钢铁物流产业链,煤炭物流产业链,港口群物流产业链等诸多不同的产业链模式。 在传统的物流运作中,一般而言企业在能力受限制的情况下,往往只能完成自己的内部物流。随着社会专业化分工的提高,企业为了倾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