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免疫系统

09免疫系统
09免疫系统

第9章免疫系统

一、填空题

1.B细胞主要分布在淋巴结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脾脏的__________和___ __________,参与___________免疫。

2.T细胞主要分布在淋巴结的___________;脾脏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参与_________免疫。

3.在人类,根据淋巴器官所发生的时间和功能,可分为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两类。前者包括_________ 及。后者包括、及等,这些淋巴器官的淋巴细胞直接参与机体的。

4.淋巴组织(lymphoid tissue)是以____________构成支架,网孔中分布着大量__________及_______________的组织,又可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两种类型。 5.新生动物摘除胸腺后,该动物的血中______细胞减少,淋巴结的_________和脾脏的____________发育不良,___________功能大为减退。

6.胸腺是培育形成______细胞的器官,骨髓是培育形成______细胞的器官,然后细

胞分别迁移到_______相应部位。

7.功能活跃的淋巴小结(lymphoid nodule)___________明显,其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8.脾血窦(splenic sinus)由_____________细胞_____________排列而成,细胞间隙______,基膜___________。

9.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是构成机体____________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细胞均来源于_____________细胞,并具有活跃的_________功能。

10.淋巴结实质可分为和两部分,前者由、和构成;后者由和构成。

11.淋巴结副皮质区(paracortex zone)又称,位于皮、髓质交接处,主要由组成。此区有通过,其结构特点为:管腔明显,内皮呈,可见淋巴细胞出入。

12.脾位于通路上,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表面被覆由

组成的被膜,内含丰富的弹性纤维及散在的,外覆。实质分

为、和。

13.胸腺实质是由和构成,前者以为支架,间隙内含有大量和少量 ,后者中胸腺特征性结构。

二、选择题:

(一)A型题:

1.脾脏白髓的组成为

A.淋巴小结

B.淋巴小结及边缘区

C.淋巴小结、脾索

D.动脉周围淋巴鞘和淋巴小结

E.动脉周围淋巴鞘和边缘区

2.构成胸腺实质的细胞是

A.胸腺细胞,网状细胞和巨噬细胞

B.胸腺细胞,胸腺基质细胞和胸腺上皮细胞

C.胸腺细胞,肥大细胞和上皮性网状细胞

D.胸腺细胞,巨噬细胞和肥大细胞

E.胸腺细胞,浆细胞和网状细胞

3.关于胸腺小体的特征哪项错误

..

A.位于胸腺皮质内,为椭圆形小体

B.由多层胸腺小体上皮细胞围成

C.外层的细胞较幼稚

D.内层的细胞核不清晰,胞质内出现嗜酸性物质

E.小体内还常见嗜酸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

4.中枢淋巴器官的主要特征是

A.较周围淋巴器官发生晚

B.均以网状纤维和网状细胞为支架

C.是淋巴性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为T 细胞或B细胞的场所

D.淋巴细胞增殖需抗原刺激

E.直接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

5.淋巴结内T细胞的聚集区是:

A.淋巴小结发生中心

B.淋巴小结帽

C.副皮质区

D.髓质淋巴窦

E.皮质浅层及淋巴窦内

6.关于副皮质区的结构特征哪项错误

..: A.是一片弥散的淋巴组织

B.位于淋巴小结和髓质之间

C.含有毛细血管后微静脉

D.有大量B细胞及巨噬细胞

E.新生动物去胸腺后,此区显示空竭状

7.关于脾血窦的结构哪项错误

..

A.位于脾索之间,形状不规则

B.窦壁由扁平的内皮细胞围成

C.内皮之间有较明显的细胞间隙

D.基膜不完整

E.血窦周围有许多巨噬细胞

8.组成红髓的结构是

A.脾索和边缘区

B.边缘区和脾血窦

C.脾血窦和淋巴小结

D.淋巴小结和脾索

E.脾索和脾血窦

9.淋巴结毛细血管后微静脉位于:

A.淋巴小结

B.髓索

C.小梁

D.副皮质区

E.淋巴小结生发中心

10.周围淋巴器官的特征是:

A.出生前发育完善

B.是淋巴干细胞增殖、分化为T细胞或B 细胞的场所

C.淋巴细胞的增殖必须有抗原物质的刺激D.以上皮细胞为支架

E.淋巴小结是周围淋巴器官内固定不变的结构

11.抗原刺激后,淋巴结的哪一部分结构明显增大形成淋巴小结

A.浅层皮质

B.副皮质区

C.浅层皮质和副皮质区

D.髓索

E.淋巴窦

12.脾的胸腺依赖区是指

A.淋巴小结

B.动脉周围淋巴鞘

C.白髓

D.脾索

E.边缘区

13.血-胸腺屏障的血管周隙内常有

A.胸腺细胞

B.成纤维细胞

C.巨噬细胞 D.白细胞

E.以上都不对

14.关于脾内淋巴小结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位于动脉周围淋巴鞘和边缘区之间 B.是白髓的组成部分

C.功能活跃的淋巴小结可见生发中心 D.健康人脾内的淋巴小结很多

E.含大量的B淋巴细胞

15.关于脾的功能下列哪一项是错误

..的

A.清除血液中的抗原

B.清除衰老的红细胞

C.脾血窦有一定的储血功能

D.被膜和小梁的平滑肌收缩可调节脾内血流量

E.无造血干细胞,故无造血功能16.脾内发生细胞免疫应答的主要变化是 A.脾索增大

B.淋巴小结增多增大

C.动脉周围淋巴鞘增厚

D.边缘区增大

E.脾血窦充血

17.脾滤血的主要部位是

A.脾索和边缘区

B.边缘区和动脉周围淋巴鞘

C.动脉周围淋巴鞘和脾小结

D.脾小结和脾血窦

E.脾血窦

(二)B型题:

A.副皮质区

B.淋巴小结

C.胸腺上皮细胞

D.毛细血管后微静脉

E.淋巴窦

1.滤过淋巴液的结构

2.淋巴细胞由血液进入组织的重要通道3.B细胞的聚集和增殖处

4.构成胸腺微细支架的主要成份

A.边缘区

B.副皮质区

C.立方形内皮细胞

D.开放的毛细血管

E.长杆形内皮细胞

5.脾内首先接触抗原的部位

6.T细胞聚集的部位

7.血液由血管进入脾内淋巴组织的通道8.毛细血管后微静脉的结构成份

9.脾血窦的构成成份

A.T细胞

B.B细胞

C.巨噬细胞

D.大颗粒淋巴细胞

E.星形内皮细胞

10.参与机体的体液免疫应答

11.为抗原呈递细胞

12.参与机体的细胞免疫应答

13.构成皮质淋巴窦的支架

(三)X型题:

1.免疫系统的功能主要为

A.清除入侵的抗原 B.体液免疫应答产生抗体

C.细胞免疫应答产生巨噬细胞

D.产生效应细胞

E.清除自身改变了的细胞

2.中枢淋巴器官的特征是

A.由上皮细胞构成微细支架

B.发生较早,退化也较早

C.淋巴细胞的增殖受激素的刺激

D.含有许多浆细胞和粒细胞

E.淋巴细胞增殖需要抗原刺激

3.淋巴结内B细胞聚集于

A.皮质淋巴窦

B.淋巴小结

C.毛细血管周围

D.髓质淋巴索

E.深层皮质

4.淋巴细胞进入淋巴结的途径为

A.输入淋巴管

B.毛细血管前微动脉

C.毛细血管后微静脉

D.输出淋巴管

E.从门部进入的血管

5.抗原刺激后局部淋巴结内常见的变化为 A.淋巴小结增多增大

B.淋巴窦内巨噬细胞增多

C.付皮质区扩大,有丝分裂相增多

D.髓索内浆细胞增多

E.输出淋巴内记忆性T、B淋巴细胞增多

6.淋巴小结的结构特征是

A.生发中心可区分出明区和暗区

B.淋巴小结是固定不变的结构

C.主要由B细胞,巨噬细胞及网状细胞构成

D.不含T细胞及浆细胞

E.淋巴小结的帽部含有许多记忆性B细胞

7.淋巴窦的结构特征为

A.窦腔不规则,常互连成网状

B.窦壁外有完整的基膜

C.窦腔内有网状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

D.淋巴窦同输入淋巴管和输出淋巴管相通

E.窦的内表面有内皮细胞衬里

8.脾内B细胞的聚集处为

A.淋巴小结

B.边缘区

C.脾索

D.动脉周围淋巴鞘

E.脾血窦

9.脾的结构

A.被膜和小梁内有平滑肌

B.以网状组织为微细支架

C.白髓沿中央动脉分布

D.红髓内有大量血细胞

E.含B细胞较T细胞多

10.脾的白髓包括

A.边缘区

B.淋巴小结

C.脾窦

D.动脉周围淋巴鞘

E.脾索11.T细胞位于

A.脾的动脉周围淋巴鞘

B.淋巴结的髓质内

C.淋巴结的副皮质区内

D.扁桃体的生发中心内

E.淋巴小结内

12.B细胞位于

A.脾的动脉周围淋巴鞘

B.淋巴结的髓质内

C.淋巴结的副皮质区

D.淋巴小结内

E.淋巴结的浅层皮质

13.脾血窦的结构特征是:

A.由长杆状内皮细胞围成

B.内皮细胞间有较宽的间隙 C.内皮细胞外基膜完整

D.窦内有许多巨噬细胞

E.基膜外有网状纤维围绕14.脾的动脉周围淋巴鞘

A.是弥散淋巴组织

B.含大量的T淋巴细胞

C.有高内皮毛细血管后微静脉 D.有巨噬细胞和交错突细胞 E.中央有动脉穿越

15.脾边缘区和边缘窦

A.位于被膜下

B.是红髓的组成部分

C.边缘窦内含淋巴

D.含T、B淋巴细胞

E.含巨噬细胞较多

三、名词解释:

1.淋巴组织(组成,形式)

2.副皮质区(分布、特点、功能) 3.淋巴窦(位置、结构和功能) 4.胸腺小体(位置、结构、功能) 5.脾血窦

四、问答题:

1.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组成、特点及功能。

2.淋巴小结的结构及功能。

3.白髓的组成、结构及功能。

4. 红髓的组成、结构及功能。

5.试述胸腺的结构和功能。

6.试述淋巴结的结构和功能。

7.试述脾脏的结构和功能。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淋巴小结淋巴索脾小结脾索体液免疫

2.付皮质区 A周围淋巴鞘边缘区细胞免疫

3.中枢淋巴器官周围淋巴器官胸腺骨髓淋巴结脾扁桃体免疫功能4.网状组织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弥散淋巴组织淋巴小结

5.T 副皮质区动脉周围淋巴鞘细胞免疫

6.T B 周围淋巴器官

7.生发中心明区暗区小结帽

8.杆状内皮平行大不完整

9.防御结构幼单核细胞吞噬

10.皮质髓质浅层皮质副皮质区(深层皮质)皮质淋巴窦髓索髓窦11.胸腺依赖区 T细胞毛细血管后微静脉立方形

12.血循环周围性致密结缔组织平滑肌间皮白髓红髓边缘区13.皮质髓质上皮细胞胸腺细胞巨噬细胞胸腺小体

二、选择题:

(一)A型题

1.D

2.B

3.A

4.C

5.C

6.D

7.B

8.E

9.D 10.C 11.A 12.B 13.C 14.D 15.E 16.A (二)B型题

1.E

2.D

3.B

4.C

5.A

6.B

7.D

8.C

9.E 10.B 11.C 12.A 13.E

(三)X型题

1.ABDE

2.ABC

3. BD

4.AC

5.ABCDE

6.ACE 7ACDE 8.ABC 9.ABCDE 10.BD 11AC 12.BDE 13.ABE 14.ABDE 15.DE

三、名词解释

1.淋巴组织是以网状组织构成网状支架,网孔中分布着大量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的组织,同时在淋巴组织中还可见少量交错突细胞和小结树突状细胞。淋巴组织可分为弥散淋巴组织和淋巴小结两种类型。

2.又称胸腺依赖区,是位于淋巴结皮、髓质交界处的弥散淋巴组织;主要含T细胞及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又称深层皮质单位,呈半球形,可分为中央区和周围区。主要参与细胞免疫。

3.位于被膜下、小梁周围及髓质内,腔大而不规则,壁由连续内皮细胞构成,腔内由星状内皮细胞(网状细胞)构成支架,间隙内有少量的淋巴细胞和较多的巨噬细胞,有较强的滤过作用。

4.位于胸腺髓质内的椭圆形或不规则小体,由多层扁平上皮细胞围成。外层细胞核呈新月形,胞质嗜酸性,细胞间有桥粒;小体中心细胞退化解体,结构不清。其功能不明,但无胸腺小体则不能培育出完善的T细胞。

5.脾血窦为腔大、不规则的血窦,其窦壁由长梭形或杆状内皮细胞平行排列,细胞间有裂隙,基膜不完整,血细胞可自由出入,腔内充满血液。另外可见巨噬细胞附着于血窦壁外,其伪足可伸入内皮裂隙间。其功能为储血、滤血和参与免疫应答。

四、问答题:

1.指体内除粒细胞以外,分散于全身各处的吞噬细胞系统。共同来源于骨髓幼单核细胞。分布十分广泛,如:①结缔组织、淋巴结、脾、扁桃体等处的巨噬细胞;②神经系统的小胶质细胞;③血液中的单核细胞;④骨髓中的单核细胞、幼单核细胞;⑤肝中的枯否氏细胞;⑥肺内的尘细胞;⑦皮肤表皮内的郎格汉斯细胞;⑧骨组织中的破骨细胞等。它们共同具有吞噬细菌、病毒、异物,参与机体免疫反应及加工、处理传递抗原、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等功能。

2.淋巴小结是由B细胞密集而成的球状结构。功能活跃的淋巴小结中心浅染,可见细胞

分裂相,称生发中心。发育成熟的淋巴小结的生发中心可分为暗区和明区。生发中心内侧聚集着较大而幼稚的B细胞和Th细胞,为暗区;生发中心外侧聚集着中等大的B细胞、Th细胞、滤泡树突细胞和巨噬细胞等,为明区。生发中心周边为小淋巴细胞,在近被膜侧的小淋巴细胞常聚集成帽状结构,称小结帽。其主要功能为参与机体的体液免疫。3.白髓散在分布于脾的实质中,由密集的淋巴组织构成,可分为淋巴小结和动脉周围淋巴鞘。脾小结其结构与淋巴结的淋巴小结相同,主要为B细胞,常有生发中心,同时含有巨噬细胞等,参与机体的体液免疫应答。动脉周围淋巴鞘由位于中央动脉周围的淋巴组织构成,主要为T细胞,脾胸腺依赖区,还含有巨噬细胞等,参与机体的细胞免疫应答。4.红髓因含大量红细胞而呈红色,可分为脾索和脾血窦。脾索为索状淋巴组织,网状结缔组织构成网架,网孔中主要含有淋巴细胞、各种血细胞、巨噬细胞及浆细胞等。脾血窦为腔大、不规则的血窦,其窦壁由长梭形或杆状内皮细胞平行排列,细胞间有裂隙,基膜不完整,血细胞可自由出入,腔内充满血液。另外可见巨噬细胞附着于血窦壁外,其伪足可伸入内皮裂隙间。其功能为储血、滤血和参与免疫应答。

5.胸腺的结构及功能

6.淋巴结的结构及功能

7.脾的结构与功能

(首都医科大学张华)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63862

第一章 免疫(immunity)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 免疫防御(immune defense)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寄生虫等)及其他有害物质。 免疫监视(immune surveillance)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肿瘤细胞和衰老、凋亡细胞。免疫自身稳定(immune homeostasis)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 第二章 造血诱导微环境(hemopoietic inductive microenvironment,HIM)由基质细胞及其所分泌的多种细胞因子(IL-3、IL-4、IL-6、IL-7、SCF、GM-CSF 等)与细胞外基质共同构成的造血细胞赖以分化发育的环境。 脾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spleen,CFU-S)应用同系小鼠骨髓细胞输注给经射线照射的小鼠,可在受体小鼠脾脏内形成由单一骨髓干细胞发育分化而来的细胞集落,包括红细胞、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等,此称为脾集落形成单位。 体外培养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culture,CFU-C)用半固体培养技术,在有造血生长因子存在的条件下,干细胞在体外可以分化为不同谱系的细胞集落,称为体外培养集落形成单位。 初始淋巴细胞(na?ve lymphocyte)尚未接触过抗原的成熟B、T 细胞被称为初始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和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 第三章 抗原(antigen,Ag)是指能与T 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或BCR 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导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抗原性(antigenicity)抗原与其所诱导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抗原的能力。 免疫原(immunogen)或完全抗原(complete antigen)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 antigen)或半抗原(hapten)仅具备抗原性的物质。 变应原(allergen)能诱导变态反应的抗原又称为变应原。耐受原(tolerogen)可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的抗原又称为耐受原。 抗原表位(epitope)或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抗原与 BCR/TCR 结合的基本单位。 抗原结合价(antigenic valence)抗原分子上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部位的总数称为抗原结合价。构象表位(conformational epitope)或非线性表位(non-linear epitope)是序列上不相连的多肽或多糖通过空间构象形成的决定基。如BCR 或抗体识别的决定基,通常位于分子表面。 顺序表位(sequential epitope)又叫线形表位(linear epitope)是序列上连续线性排列的多肽形成的决定基,如TCR 识别的决定基,通常位于分子内部。 功能决定基是指位于分子表面能被BCR 或抗体直接识别的决定基。隐蔽决定基是位于分子内部,因理化因素作用而暴露才被BCR或抗体识别的决定基. 共同抗原表位(common epitope)抗原分子中常有多种抗原表位,不同抗原之间含有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称为共同抗原表位。 交叉反应(cross-reaction)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对具有相同或相似表位的不用抗原的反应,称为交叉反应。胸腺依赖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 TD-Ag)此类抗原刺激 B 细胞产生抗体时依赖于T 细胞辅助,故又称T 细胞依赖性抗原。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属于此类。 第 1 页共9 页 胸腺非依赖抗原( 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 TI-Ag )该类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时无需T 细胞的辅助,又称T 细胞非依赖性抗原。

常见免疫学指标的临床意义

一、抗核抗体谱(ANA谱) 1、ANA定义:抗核酸(Nucleic acid)和核蛋白(Nucleoprotein)抗体的总称。 2、ANA分类: 抗DNA抗体:抗单链(ds)-DNA抗体抗双链(ds)-DNA抗体抗左旋-DNA抗体 抗组蛋白抗体:抗总组蛋白抗体(AHA) 抗H1、H2A、H2B、H3、H4 和H2A-H2B抗体 抗非组蛋白抗体: 抗核可溶性成分(ENA):抗PM-1、rRNP、Sm、RNP 、SSA 、SSB、Scl-70、Jo-1、PCNA等 抗着丝点抗体(ACA) 抗核仁抗体 抗其他细胞成分: 指抗细胞浆成分的抗体(ANCA) 3、ANA阳性的定义:一般将超过95%正常人群ANA水平的数值定义为ANA阳性,对大多数实验室而言,通常认为IFANA滴度1:80为阳性。 4、ANA阳性的临床意义:可见于多种临床情况,除了风湿病外,也可见于正常人或非风湿病: (1)健康人:年龄越大,阳性率越高(>60岁的阳性率为20%~25%),但为低滴度,均质型或弥漫型; (2)有SLE、SS或SSc 家族史的一级亲属,有近50%为阳性; (3)肺疾病:原发肺纤维化、原发肺动脉 高压或石棉所致的肺纤维化;(4)肝病和血液病:活动性肝炎、原发胆汁性肝硬化、酒精性肝病、白血病、骨髓瘤、淋巴瘤、ITP或自身免疫性溶血性 贫血等; (5)慢性感染: 寄生虫、结核杆菌、麻风杆菌、沙门菌或克雷伯杆菌感染等; (6)其他:Ⅰ型糖尿病, 多发性硬化,终末期肾病,器官移植后等。注意在正常人中一般ANA滴度较低。ANA阳性的意义需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ANA阳性并不能确立某种临床诊断,反之,ANA阴性也不能排除自身免疫性病。 附正常人% ≧1:40 20-30,≧1:80 10-12 ,≧1:160 5 ,≧1:320 3 临床上如果ANA滴度≥1:1000肯定可以考虑为结缔组织病或者自身免疫性疾病。具体是哪一种疾病,要结合其他临床病史、症状体征和实验室结果综合考虑来下结论。如果对初发患者ANA(+)≤1:320不能肯定,但也能排除结缔组织病或者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也要结合临床病史、症状体征和实验室结果综合考虑来下结论。一般ANA=(+1:100)时,临床意义也不大。因为除对标本稀释处理之外,实验室在对Hep细胞和肝片质控板免疫荧光吸收值是以1:100为定标。如血管炎ANA可阳性,但多为低滴度。借用一句话总结。“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5、ANA阴性的意义,除了上述的阳性、假阳性意义外,也要注意阴性的意义,抗核抗体阴性的原因:正常人或非结缔组织病患者,其体内不存在ANA ;疾病初期,ANA含量不足以被测出或临床治疗有效,病情缓解,ANA确实转阴;其他实验室误差,特别是试剂,有时试剂有问题会让你很郁闷,有的病人出现ANA 谱三阳,而且是一段时间内多个病人,或明显的SLE,但抗体就是阴性,让你很郁闷,这时除排除其他情况外,注意一下实验试剂盒,是否是同一批试剂检测的。 6、抗ds-DNA 抗体:对SLE诊断有高度特异性,目前公认为SLE的特异性抗体,并与疾病活动有关,可用于监测SLE病情变化和观察药物疗效。 7、抗Sm:是SLE标记抗体,帮助前瞻性和回顾性诊断,常与nRNP抗体共存。 8、抗nRNP在多种结缔组织病中存在,高滴度有利于MCTD的诊断。nRNP抗原与rRNP不同,前者是含尿嘧啶的核糖核蛋白,主要在核内,而rRNP是主要在胞浆内的磷酸蛋白,抗rRNP抗体与SLE 有关,尤其有精神神经症状的SLE阳性率较高 9、其他ANA谱,抗SSA和抗SSB与Sjogren?s Syndr ome相关,并可造成新生儿狼疮和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抗ScL-70为SSC的标记抗体,抗组蛋白抗体与多种结缔组织病有关,有助于药物性狼疮的诊断,抗核仁型抗体常与SSC有关;抗Jo-1是PM/DM的标记抗体;PCNA为SLE的特异性抗体,但ANA阳性且呈斑点型,对荧光法判断PCNA有干扰,因此首先注意排除实验室误差,PCNA在LE患者中阳性率约3-5%,且有报道其与狼疮患者发生弥散性增殖性肾小球肾炎相关,其他结缔组织病人中常为阴性。

各免疫指标意义

各免疫指标测定的意义 1、免疫器官指数的测定 胸腺、脾脏和法氏囊是肉鸡重要的免疫器官,其脏器指数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机体免疫功能的强弱。胸腺和法氏囊是重要的中枢免疫器官,其主要功能是产生T淋巴细胞和分泌胸腺素,主要参与细胞免疫;脾脏是外周免疫器官具有丰富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但B淋巴细胞比例较大,因此与体液免疫关系更为密切。其重量和其功能以及其中的免疫细胞数量有关,器官指数的高低决定了其中淋巴细胞增殖的程度,可粗略估计免疫功能的强弱,是一个粗浅和滞后的指标。 2、血液指标的测定 2.1 血清免疫球蛋白IgG , IgM , IgA 免疫球蛋白(Ig)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上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一般存在于血液等多种体液中及某些细胞的表面上,血清免疫球蛋白的测定是检查体液免疫功能最常用的方法。通常检测IgG,IgM,IgA,这三类Ig就可以代表血清Ig的水平。禽类有3种免疫球蛋白,即IgG, IgM, IgA;IgG:是单体免疫球蛋白,是再次体液免疫反应产生的重要Ig,其血清中的浓度约为5-7mg/ml,远高于其它免疫球蛋白,且维持时间长,是机体杭感染的主要力量。它还参与抗肿瘤、抗寄生虫以及某些变态反应等过程。血清IgG是B淋巴细胞产生,血清含量最高,直接参与体液免疫反应的主要免疫分子。IgM是初次体液免疫反应产生的重要Ig,其含量仅次于IgG,是由浆细胞完整分泌,一般仅存在于血液内,起抗原受体作用。IgA是外分泌液中的主要Ig,能抵抗微生物入侵肠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乳腺和眼睛,能凝集颗粒性抗原和中和病毒。血清Ig含量升高,说明机体体液免疫功能增强。 2.2血清补体C3、C4 补体(complement, C)是存在于正常人和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正常情况下,补体是血浆蛋白的组成成分。补体系统的各成分,以无活性的前体存在于血浆中。需要时,再在激活物如抗原-抗体复合物等的作用下,依次被激活,最终发挥溶解、破坏细菌、病毒等致病物的作用。补体系统激活过程中,可产生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引起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参与机体的抗感染免疫,扩大体液免疫效应,调节免疫应答。同时,也可介导炎症反应,导致组织损伤;补体的含量相对稳定,不因免疫而增强,补体的活化和抑制通过多种补体分子严格控制。补体系统是体内重要的免疫效应和免疫效应放大系统,发挥机体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的抗感染作用。补体C3, C4含量的升高,说明机体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增强。 2.3血清细胞因子IL-2, IL-4,IFN-γ, TNF-α IL-2:主要由激活的T淋巴细胞产生,在免疫系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免疫生理调节效应,能激活、提高免疫细胞的多种功能,如提高它们杀伤癌细胞、病毒或细菌感染细胞、促进细胞因子的繁殖,刺激T细胞在体外的生长,促进抗体生成和分泌的能力。IL-2能刺激T辅助

免疫功能检测及临床意义

目录 免疫功能检测指标及临床意义 生化指标 1、免疫球蛋白G(IgG) 单位:克/升(g/L)。 单相免疫扩散或免疫比浊法:脐带血~克/升,新生儿~克/升,1~6个月~克/升,6个月~岁~克/升,6~12岁~克/升,12~16岁~克/升,成人~克/升。

增高:常见于免疫球蛋白G型多发性骨髓瘤、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黑热病、慢性肝炎活动期及某些感染性疾病。 降低:常见于肾病综合征、自身免疫性疾病、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继发性免疫缺陷及某些肿瘤等。 2、免疫球蛋白A(IgA) 单位:毫克/升(mg/L)。 参考值:新生儿0~120毫克/升,1~6个月30~820毫克/升,6个月~2岁140~1 080毫克/2~6岁230~1900毫克/升,6~12岁290~2 700毫克/升,12~16岁500~3 000毫克/升,成人710~3 350毫克/升。 增高:常见于免疫球蛋白A(IgA)型多发性骨髓瘤、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硬化、湿疹、血小板减少及某些感染。 降低:常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输血反应、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继发性免疫缺陷及吸收不良综合征。 3、免疫球蛋白M(IgM) 单位:毫克/升(mg/L)。 单相免疫扩散法或免疫比浊法:新生儿50~200毫克/升,1~6个月150~700毫克/升,6个月~2岁250~1 300毫克升,2~6岁350~1 500毫克/升,6~12岁400~1 800毫克/升,12~16岁500~1 800毫克/升,成人700~2 000毫克/升。 增高:常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巨球蛋白血症、系统性红斑狼疮、黑热病、肝病及某些感染性疾病。 降低:常见于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继发性免疫缺陷等。 4、免疫球蛋白D(IgD) 单位:毫克/升(mg/L)。 参考值:成人血清免疫球蛋白D(IgD)为0~80毫克/升。 增高:见于免疫球蛋白D型骨髓瘤、慢性感染、结缔组织病、某些肝病和少数葡萄球菌感染者。 降低:见于各种遗传性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5、免疫球蛋白E(IgE) 单位:毫克/升(mg/L)。 EIA法:成人为~毫克/升。

医学免疫学

免疫系统的功能: 1、免疫防御功能 2、免疫监视功能 3、免疫耐受功能 免疫学三个重要的理论: 1侧链学说。1897年Paul Erhich提出了抗体产生的侧链学说。该学说认为抗体分子是细胞表面的一种受体,抗原进入机体后于这种受体可发生互补型的特异性结合反应,刺激细胞产生更多的抗体,当受体大量产生并脱落到血液中便成为循环抗体。 2克隆选择。1957年Mac Farlance Burnet 提出了克隆选择学说。该学说认为,全身的免疫细胞是由众多识别不同抗原的细胞克隆所组成的。同一种克隆细胞表达相同的特异性受体,淋巴细胞识别抗原的多样性是机体接触抗原以前就预先形成的,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获得的。抗原进入机体只是从免疫细胞库中选择出能识别这种抗原的相应的淋巴细胞克隆,并使其活化、增殖、扩增出许多具有相同特异性的子代细胞,产生大量特异性抗体,清楚入侵的抗原。若在胚胎期间,体内抗原接触到相应细胞系,这些细胞系即被排除或禁忌,处于抑制状态。成为禁忌克隆。 3免疫网络学说。1974年Niels Jerne提出了免疫网络学说。该学说认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抗体分子上的独特型决定簇在体内又能引起抗独特型抗体的产生,抗独特型抗体又可引起抗抗独特型抗体产生,如此下去,在抗体和淋巴细胞中产生一个复杂的级联网络,在免疫应答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 免疫器官分类 免疫器官按其发生和功能不同可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骨髓的结构: 骨髓位于骨髓腔内,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具有活跃的造血功能,由造血组织和血窦构成。造血组织主要又基质细胞和造血细胞组成,基质细胞包括网状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巨噬细胞等。由基质细胞及其所分泌的多种细胞因子与细胞外基质共同构成了造血细胞赖以分化发育的环境,成为造血诱导微环境骨髓的功能: 1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2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3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胸腺: 胸腺分为左右两叶,表面覆盖有一层结缔组织被膜,被膜深入胸腺实质,将实质分隔成若干胸腺小叶,胸腺小叶的外层为皮质,内层为髓质,皮-髓质交界处含有大量血管。 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参与免疫调节,自身耐受的建立和维持 淋巴结的结构 淋巴结表面覆盖有致密的结缔组织被膜,被结缔组织深入实质,构成小梁,作为淋巴结的支架。被膜外侧有数条输入淋巴管,输出淋巴管则由淋巴结门部离开。淋巴结实质分皮质区和髓质区两个部分。皮质分为浅皮质区和深皮质区。髓质区由髓索和髓窦组成 淋巴结的功能 1T细胞核B细胞定居的场所 2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3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4过滤作用 淋巴结细胞再循环的生物学意义 通过淋巴再循环,使体内淋巴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的分布更趋合理。淋巴组织可以不断的从循环池中得到新的淋巴细胞补充,有助于增强整个机体的免疫功能。带有各种特异性抗原受体的T,B细胞,记忆细胞,通过再循环,增加了抗原和APC的接触机会。接触相应的抗原后,即可进行相应的生理学功能。通过淋巴再循环,使机体所有的免疫器官和组织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将免疫信息传递给全身各处的淋巴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有利于动员各种免疫细胞和效应细胞迁移至病原体,肿瘤或者其他抗原性异物所在部位,从而发挥免疫效应。 淋巴细胞归巢的分子基础是淋巴细胞表面的归巢受体与内皮细胞表面相应黏附分子——血管地址素的相互作用。 抗原特性:免疫原性、抗原性 抗原表位类型:顺序表位(线性表位)、构象表位(非线性表位) 影响抗原特异性的因素:抗原表位的性质、数目、位置和空间构象决定着抗原表位的特异性 影响抗原免疫应答的因素: 一、抗原分子的理化性质:化学性质、分子量大小、结构的复杂性、分子构象、易接近性、物理状态。二、宿主方面的因素:遗传因素、年龄、 性别与健康状态。 三、抗原进入机体方式的影响:数量、途 径、两次免疫的时间间隔、次数以及免疫 佐剂的应用和佐剂类型都明显影响机体对 抗原的应答。 免疫球蛋白的结构: 免疫球蛋白由四肽链分子组成,各肽链 间有数量不等的链间二硫键。结构上Ig可 分为三个长度大致相同的片段,其中两个 长度完全一致的片段位于分子上方,通过 一易弯曲的区域与主干连接,形成一“Y” 字形结构,成为Ig单体,构成免疫球蛋白 分子的基本单位。 一、重链和轻链:任何一类天然免疫球蛋 白分子均由四条异源性多肽链,其中分子 量较大的成为重链,而分子量较小的成为 轻链。 1重链:分子量约为50~75kDa,由 450~55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各类免疫球 蛋白重链恒定区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 不尽相同,因此其抗原性也不同。据此可 将免疫球蛋白分为五类或五种类型,即 IgM、IgD、IgG、IgA和IgE,其相应的重链 分别为μ链、δ链、γ链、α链、ε链。 2轻链:分子量约为25kDa,由214个氨 基酸残基构成。轻链有两种,分别为κ链 和λ链,据此可将Ig分为两型,即κ型和 λ型。一个天然Ig分子上两条轻链的型别 总是相同的,但是同一个体内可存在分别 带有κ或λ链的抗体分子。 二、可变区和恒定区:免疫球蛋白重链和 轻链中靠近N端的氨基酸序列变化较大的 区域成为可变区,分别占重链和轻链的1/4 和1/2;而靠近C端氨基酸序列相对稳定 的区域,成为恒定区。分别占重链和轻链 的3/4和1/2。 1、可变区:重链和轻链的V区分别称为 V H 和V L 。V H 和V L 各有3各区域的氨基酸组 成和排列高度可变,称为高变区(HVR)或 互补决定区(CDR)。 2、恒定区:重链和轻链的C区分别称为 C H 和C L 。同一类别的Ig,其C区氨基酸组 成和排列顺序比较恒定,其免疫原性相同, 但V区各异。 三、铰链区:铰链区位于C H 1和C H 2之间, 含有丰富的脯氨酸,因此易伸展弯曲,有 利区两臂同时结合两个不同的抗原表位。 四、结构域:Ig分子的两条重链和两条轻 链都可以折叠为数个球形结构域,每个结 构域一般有相应的功能。 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 一、IgG:是血清和细胞外液中含量最 高的Ig,是在此免疫应答产生的主要抗体, 在体内分布广泛,亲和力最高,具有重要 的免疫效应,是机体抗感染的“主力军”。 IgG1、 IgG3、IgG4可穿过胎盘屏障,在 新生儿抗感染免疫中起重要作用。 二、IgM:单体IgM以膜结合型表达于 B细胞表面,构成B细胞抗原受体。一般 不能通过血管,主要存在于血液中,是初 次体液免疫应答中最早出现的抗体,是机 体抗感染部队的“先头部队”,可用于感染 按的早期诊断。 三、IgA:有血清型和分泌型两类。血 清型为单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分泌型 为二聚体,由J链连接,主要存在于胃肠 道和支气管分泌液、初乳、唾液和泪液中。 分泌型是外分泌液中的主要抗体类别,参 与粘膜局部免疫,通过与相应病原微生物 结合,阻止病原体黏附到细胞表面,从而 在局部抗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机体抗 感染的“边防军” 四、IgD:分为血清型IgD和膜结合型 IgD。膜结合型IgD构成BCR,是B细胞分 化发育成熟的标志,未成熟B细胞仅表达 mIgM,成熟B细胞可同时表达mIgM和mIgD, 称为初始B细胞。 五、IgE:IgE的重要特征为亲细胞抗 体,其CH2和CH3机构与可与肥大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上Fc RI高亲和力结合,当 结合再次进入机体的抗原后可引起I型超 敏反应。 补体系统的组成 1补体固有成分:存在于血浆及体液中, 构成补体基本组成的蛋白质。包括1)经 典激活途径的C1q、C1r、C1s、C2、C4。2) 旁路激活途径的B因子、D因子和备解素。 3)甘露糖结合凝聚素激活途径(MBL)的 MBL、MBL相关丝氨酸蛋白酶(MASP)。4) 补体活化的共同组分C3、C5、C6、C7、C8、 C9 2补体调节蛋白:指存在于血浆中和细胞 膜表面通过调节补体激活途径中关键酶而 控制补体活化强度和范围的蛋白质。 3补体受体:指存在于不同细胞膜表面、 能与补体激活过程所形成的活性片段相结 合、介导多种生物效应的受体分子。 补体的命名 1补体经典激活途径和终末成分按照其发 现先后,依次命名为C1、C2、C3~C9 2补体旁路途径成分分别称为B因子、D 因子、H因子、I因子、P因子 3具有酶活性的补体分子,均在其上一横 线表示之 4某些补体调节蛋白按其功能命名 补体的生物合成: 约90%血浆补体成分由肝脏合成,少数 成分由肝脏意外的细胞合成,如C1由肠上 皮和单核/巨噬细胞产生,D因子由脂肪组 织产生。 补体激活途径 经典激活途径,旁路激活途径,MBL激活 途径 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一、参与宿主的早期抗感染免疫(1溶解 细胞、细菌和病毒;2、调理作用;3、引起 炎症反应) 二、维护集体内环境稳定(1、清除免疫复 合物;2、清除凋亡细胞) 三、参与适应性免疫(1、参与免疫应答的 诱导;2、参与免疫细胞的增殖分化;3、 参与免疫应答的效应阶段;4、参与免疫记 忆) 补体活化的共同末端效应 参与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终末过程的组分 及活化过程相同,其主要机制是:C5转化 酶(C3bBb3bH或C4b2a3b)将C5裂解为 C5a、C5b;C5a游离于液相,是重要的炎 症介质,C5b可与C6稳定结合为C5b6; C5b6自发与C7结合成C5b~7,暴露膜结合 位点,与附近的细胞膜非特异性结合;结 合于膜上的C5b~7可与C8结合,所形成的 C5b~8可促进C9聚合,形成C5b6789n复 合物,即攻膜复合物(MAC)插入细胞膜 的MAC通过破坏局部磷脂双层而形成“渗 漏斑”,或形成穿膜的亲水性孔道,最终导 致细胞崩溃。 MHC免疫功能相关基因 1,血清补体成分编码基因 2,抗原加工提呈相关基因。1)蛋白酶 β亚单位 2)抗原加工相关转运物 3)HLA-DM基因 4)HLA-DO基因 5) TAP相关蛋白基因 3,经典I型基因 1)HLA-E 2)HLA-D 4,炎症相关基因 1)肿瘤坏死因子基因 家族 2)转录调节基因或类转录因子 基因家族 3)MHC I类相关基因家族 4)热休克蛋白基因家族 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的生物学 功能 1作为抗原提呈分子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 1)T细胞以其TCR实现对抗原肽和MHC 分子的双重识别,由此形成T细胞在抗原 识别和发挥效应功能中的MHC限制性 2)被MHC分子结合并提呈的成分,可 以使自身抗原,甚至是MHC分子本身 3)MHC是疾病易感性个体差异的主要 决定者 4)MHC参与构成种群基因结构的异质 性 2作为调节分子参与固有免疫应答 1)经典的Ⅲ类基因为补体成分编码, 参与炎症反应、对病原体的杀伤和 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2)非经典Ⅰ类基因和MICA基因产物 可作为配体分子,以不同的亲和力 结合及活性和抑制性受体,调节 NK细胞和部分杀伤细胞的活性 3)炎症相关基因参与启动和调控炎 症反应,并在应激反应中发挥作用 BCR:表达于B细胞表面的免疫球蛋白, 即膜型免疫球蛋白 B淋巴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B细胞表 面有众多的膜分子,他们在B细胞识别抗 体,B细胞的活化、增殖,以及抗体产生 过程中发挥着作用。(1)B细胞抗原受体 复合物:B细胞表面(抗原)受体(BCR) 复合物。BCR复合物由识别和结合抗原的 mIg和传递抗原刺激信号的Igα/Igβ异源 二聚体组成。①mIg:是B细胞的特征性表 面标志。②Igα/Igβ:Igα和Igβ均是免疫 球蛋白超家族的成员,有胞膜外区、跨膜 区和相对较长的胞质区。(2)B细胞共受 体:B细胞共受体能加强B细胞活化信号 的转导。B细胞表面的CD19与CD21及 CD81(TAPA-1)非共价相连,形成B细胞 特异的多分子活化共受体,能增高B细胞 对抗原刺激的敏感性。{三}协同刺激分子: 抗原与B细胞的BCR结合,所产生的信号 经由CD79a/CD79b转导至细胞内,还需要 第二信号,第二信号主要由Th细胞和B细 胞表面的协同刺激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产生 ①CD40②CD80和CD86③其他黏附分子 {四}其他表面分子:①CD20②.CD22③ CD32 B淋巴细胞的功能:1、产生抗体介导体液 免疫应答①中和作用②调理作用③参与补 体的溶细胞或溶菌作用④ADCC 2、提呈可 溶性抗原:无论是巨噬细胞还是树突状细 胞,都不能有效地摄取可溶性抗原,而活 化的B细胞则可籍其表面BCR结合可溶性 抗原,并内化BCR-可溶性抗原复合物,对 其加工、处理后,以抗原肽-MHC分子复合 物的形式提呈给T细胞。

免疫功能检查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免疫功能检查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2010-09-24 15:32:56 作者:佚名来源:网络转载 1.免疫球蛋白G(IgG) 【单位】克/升(g/L)。 【正常值】单相免疫扩散或免疫比浊法:脐带血7.6~17.0克/升,新生儿7.0~14.8克/升,1~6个月3.0~10.O克/升,6个月~2岁5.0~12.O克/升,6~12岁7.0~15.0克/升,12 1.免疫球蛋白G(IgG) 【单位】克/升(g/L)。 【正常值】单相免疫扩散或免疫比浊法:脐带血7.6~17.0克/升,新生儿7.0~14.8克/升,1~6个月3.0~10.O克/升,6个月~2岁5.0~12.O克/升,6~12岁7.0~15.0克/升,12~16岁7.5~15.5克/升,成人7.6~16.6克/升。 【临床意义】 (1)增高:常见于免疫球蛋白G型多发性骨髓瘤、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黑热病、慢性肝炎活动期及某些感染性疾病。 (2)降低:常见于肾病综合征、自身免疫性疾病、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继发性免疫缺陷及某些肿瘤等。 2.免疫球蛋白A(IgA) 【单位】毫克/升(mg/L)。 【正常值】单相免疫扩散法或免疫比浊法:新生儿0~120毫克/升,1~6个月30~820毫克/升,6个月~2岁140~1 080毫克/升,2~6岁230~1 900毫克/升,6~12岁290~2 700毫克/升,12~16岁500~3 000毫克/升,成人710~3 350毫克/升。 【临床意义】 (1)增高:常见于免疫球蛋白A(IgA)型多发性骨髓瘤、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硬化、湿疹、血小板减少及某些感染性疾病。 (2)降低:常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输血反应、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继发性免疫缺陷及吸收不良综合征。 3.免疫球蛋白M(IgM) 【单位】毫克/升(mg/L)。 【正常值】单相免疫扩散法或免疫比浊法:新生儿50~200毫克/升,1~6个月150~700毫克/升,6个月~2岁250~1 300毫克/升,2~6岁350~1 500毫克/升,6~12岁400~1 800毫克/升,12~16岁500~1 800毫克/升,成人700~2 000毫克/升。 【临床意义】

SIEMENSIACenurCP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

S I E M E N S I A C e n u r C P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 分析系统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1 目的 建立标准规范的西门子ADVIA CENTAUR CP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操作规程。 2 范围 适用于生化科经授权的检验专业技术人员操作使用。 3 责任 由经过培训合格后,并经授权的检验专业技术人员操作,由科主任负责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督。 4 程序 系统简介 SIEMENS ADVIA Centaur CP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临床免疫检查设备。该系统时刻处于准备状态。不停止上载试剂和样本及消耗品,不必每日开关机;可连续不断的样本加载,具有真正的急诊功能,15min分钟内即可提供急诊标本的检测结果;24小时随时待机,载机容量大,高达15种不同的试剂包或更多的过敏原测试方面的载机容量,最有特色是多达300以上的过敏原测试。灵活多样的样本加载方式。

ADVIA Centaur CP 免疫分析各方面的设计都是为了提高检测效率和测试结果可靠 性。具有凝块发现及管理,自动稀释,自动反射检测,自动复检等功能,不停止上载样本等功能,可大大缩短周转时间,急诊实验通道可在任何时候进行急诊测试而不需打断正常工作流程,一次性吸样头和反应杯,没有潜在的样本沾滞,用一次性的样本吸头减少了交叉污染,可在任何时候更换废料和水。多种分析形式的设计,双向运行的80个位置温育盘易于进行夹心法及其他测定。最优化的检测性能和生产力,每小时达180个测试,所有的试剂探针和冲洗探针都是独立运行和快速操作。 运行环境 电源:207~253V/ 47-603HZ ;室内温度:18~3029℃;室内相对湿度:20%-80%。 测定原理 化学发光系统是利用化学发光技术和磁性微粒子分离技术相结合的测定方法,用高敏感性的吖啶酯(Acridinium Ester )作为化学发光标记物,以极细的磁性颗粒(PMP)作为固相载体,提供最大的包被面积。 4.3.1 液相:吖啶酯(AE ) 化学结构 N +C C O CH C H3

《医学免疫学》word版

《医学免疫学》总结 第一章 1.免疫(immunity):是指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抗原,对自身抗 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发生排斥作用的一种生理功能。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有利;免疫功能失调时,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反应。 3.固有性免疫应答:固有性免疫(innate immunity),是机体在长期种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天然防御功能。又称为天然免疫、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其特点:(1)无特异性,作用广泛;(2)先天具备;(3)初次与抗原接触即能发挥效应,但无记忆性;(4)可稳定遗传;(5)同一物种的正常个体间差异不大。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的第一道免疫防线,也是特异性免疫的基础。 4适应性免疫应答: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是指机体与抗原物质接触后获得的,具有针对性的免疫过程,故又称获得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或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其特点(1)特异性,即T、B淋巴细胞仅能针对相应抗原表位发生免疫应答;(2)获得性,是指个体出生后受特定抗原刺激而获得的免疫;(3)记忆性,即再次遇到相同抗原刺激时,出现迅速而增强的应答;(4)可传递性,特异性免疫应答产物(抗体、致敏T细胞)可直接输注使受者获得相应的特异免疫力(该过程称为被动免疫)。(5)自限性,可通过免疫调节,使免疫应答控制在适度水平或自限终止。 5免疫的功能

程中具有重要的递呈抗原肽及免疫调节作用。 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包括单核-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具有吞噬和杀 菌功能,在固有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自然杀伤细胞:即NK细胞,可自发杀伤病毒感染细胞及肿瘤细 胞,在固有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7. 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 ●淋巴细胞归巢:成熟的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循趋向性迁移并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 ●淋巴细胞再循环:是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和淋巴器官间的反复循环称再循环。●淋巴细胞再循环途径(淋巴结):淋巴细胞随血流→淋巴结深皮质区→穿过 HEV→进入淋 巴组织内→移向髓窦→经输出淋巴管→胸导管→血循环。 ●淋巴细胞再循环途径(脾):脾动脉→白髓区→脾索→脾窦→脾静脉→血循→脾动脉。●淋巴细胞再循环的意义: ①.使淋巴细胞分布更合理,淋巴组织可从循环池补充新淋巴细胞 ②.增加了淋巴细胞与抗原和APC接触机会 ③.增强了免疫应答反应 ④使机体免疫器官和组织形成有机整体 8.抗原:指所有能激活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通常是指能与T细胞的TCR及B细胞的 BCR结合,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力的物质。抗原的基本特性是:①免疫原性,②免疫反应性(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即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免疫反应性:也称抗原性(antigenicity) :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也称反应原性(reactogenicity)。●完全抗原(complete antigen):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称即通常所称的抗原。●半抗原(hapten)/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 antigen):仅具备抗原性而不具备免疫原性的物质。●载体(Carrier):

皮肤病免疫学指标的临床意义

常见免疫学指标的临床意义 一、抗核抗体谱(ANA谱) 1、ANA定义: 抗核酸(Nucleic acid)和核蛋白(Nucleoprotein)抗体的总称。 2、ANA分类: 抗DNA抗体: 抗单链(ds)-DNA抗体 抗双链(ds)-DNA抗体 抗左旋-DNA抗体 抗组蛋白抗体 抗总组蛋白抗体(AHA) 抗H1、H2A、H2B、H3、H4 和H2A-H2B抗体 抗非组蛋白抗体 抗核可溶性成分(ENA):抗PM-1、rRNP、Sm、RNP 、SSA 、SSB、Scl-70、Jo-1、PCNA等 抗着丝点抗体(ACA) 抗核仁抗体 抗其他细胞成分: 指抗细胞浆成分的抗体(ANCA) 3、ANA阳性的定义: 一般将超过95%正常人群ANA水平的数值定义为ANA阳性,对大多数实验室而言,通常认为IFANA滴度1:80为阳性。 4、ANA阳性的临床意义: 可见于多种临床情况,除了风湿病外,也可见于正常人或非风湿病: (1)健康人:年龄越大,阳性率越高(>60岁的阳性率为20%~25%),但为低滴度,均质型或弥漫型; (2)有SLE、SS或SSc家族史的一级亲属,有近50%为阳性; (3)肺疾病:原发肺纤维化、原发肺动脉高压或石棉所致的肺纤维化;(4)肝病和血液病:活动性肝炎、原发胆汁性肝硬化、酒精性肝病、白血病、骨髓瘤、淋巴瘤、ITP或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 (5)慢性感染: 寄生虫、结核杆菌、麻风杆菌、沙门菌或克雷伯杆菌感染等; (6)其他:Ⅰ型糖尿病, 多发性硬化,终末期肾病,器官移植后等。 注意在正常人中一般ANA滴度较低。ANA阳性的意义需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ANA阳性并不能确立某种临床诊断,反之,ANA阴性也不能排除自身免疫性病。 附正常人% ≧1:40 20-30 ≧1:80 10-12 ≧1:160 5 ≧1:320 3 如果临床上ANA滴度≥1:1000肯定可以考虑为结缔组织病或者自身免疫性疾病。具体是哪一种疾病,要结合其他临床病史、症状体征和实验室结果综合考虑来下结论。 如果对初发患者ANA(+)≤1:320不能肯定,但也能排除结缔组织病或者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也要结合临床病史、症状体征和实验室结果综合考虑来下结论。 一般ANA=(+1:100)时,临床意义也不大。因为除对标本稀释处理之外,实验室在对Hep细胞和肝片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原理简介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原理简介 20 世纪60 年代即有人利用化学发光法测定水样中细菌含量和菌尿症患者尿液检查。1977 年Halman 等将化学发光系统与抗原抗体反应系统相结合,创建了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保留了化学发光的高度灵敏性,又克服了它特异性不足的缺陷。近年来对技术与仪器的不断改进,使此技术已成为一种特异,灵敏,准确的自动化的免疫学检测方法。1996 年推出的电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在反应原理上又具有一些新的特点。这两种技术目前已在国内一些大型医院实验室用于常规免疫学检验。 一、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 , CLlA) 是把免疫反应与发光反应结合起来的一种定量分析技术,既具有发光检测的高度灵敏性,又具有免疫分析法的高度特异性。在CLIA中,主要有两个部分,即免疫反应系统和化学发光系统。免疫反应系统与放射免疫测定中的抗原抗体反应系统相同化学发光系统则是利用某些化合物如鲁米诺( luminol) 、异鲁米诺(isolu-minol) 、金刚烷( AMPPD) 及吖啶酯( AE) 等经氧化剂氧化或催化剂催化后成为激发态产物,当其回到基态时就会将剩余能量转变为光子,随后利用发光信号测量仪器测量光量子的产额。将发光物质直接标记于抗原(称为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或抗体上(称为免疫化学发光分析) ,经氧化剂或催化剂的激发后,即可快速稳定的发光,其产生的光量子的强度与所测抗原的浓度可成比例。亦可将氧化剂(如碱性磷酸酶等)或催化剂标记于抗原或 抗体上,当抗原抗体反应结束后分离多余的标记物,再与发光底物反应,其产生的光量子的强度也与待测抗原的浓度成比例。发光免疫分析的灵敏度高于包括RIA 在内的传统检测方法,检测范围宽,测试时间短,仅需30 - 60min 即可。试

《医学免疫学》知识点总结(文库)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免疫(immunity):是免疫系统抵御抗原异物的侵入,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抗原,对“自己”的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进行排除,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和稳定的生理功能。 抗原的概念稍后会介绍,这里通俗的说,就是机体认为不是自己的,外界来的大分子物质。比如输血,如果输的血型与自身的血型不同,机体就认为这种血是外来的“抗原”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机体的免疫功能概括为:①免疫防御②免疫监视③免疫自身稳定 二、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⒈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也称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长期进化中逐步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特点:先天具有,无免疫记忆,无特异性。 ⒉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亦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由T、B淋巴细胞介导,通过其表面的抗原受体特异性识别抗原后,T、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并发挥免疫效应、清除抗原;须经历克隆增殖; 分为三个阶段:①识别阶段②活化增殖阶段③效应阶段 三个主要特点①特异性②耐受性③记忆性 因需要细胞的活化、增殖等较复杂过程,故所需时间较长

第二章免疫组织与器官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构成。 第一节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一、骨髓 是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及成熟的场所 ㈠骨髓的功能 ⒈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⒉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⒊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二、胸腺 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㈠胸腺的结构 胸腺分为皮质和髓质。皮质又分为浅皮质区和深皮质区; ㈡胸腺微环境:由胸腺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及局部活性物质(如激素、细胞因子等)组成,其在胸腺细胞分化发育过程的不同环节均发挥作用。 ㈢胸腺的功能 ⒈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⒉免疫调节⒊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第二节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这些淋巴细胞针对外来抗原刺激启动初次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一、淋巴结 1. T、B细胞定居的场所⒉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⒊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⒋过滤作用(过滤淋巴液)

免疫学指标联合检测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价值

免疫学指标联合检测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价值目的探讨免疫学指标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抗CCP) 和抗角蛋白抗体(AKA),免疫球蛋白G(IgG)、C3、C4在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20例RA患者(RA组)、130例其他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的患者(非RA组)、60例健康人(对照组)同时进行RF,抗CCP,AKA,IgG,C3、C4检测。结果RA组抗CCP、RF、AKA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非RA组和对照组(P<0.05);RA组IgG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RA组C3、C4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A患者体内存在多种免疫功能紊乱,联合检测免疫学指标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标签:免疫学指标;联合检测;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为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该病反复发作,可导致关节障碍、甚至残废。早期诊断和应用抗类风湿病变的药物有助于延缓病情的发展,故各国学者一直以来对该病的早期实验室诊断相当重视[1]。本研究将免疫学指标纳入到RA诊断中,以探讨其对RA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0月在本院就诊的RA患者120例,患者均符合美国风湿协会(ARA)在1987年重新修订的RA诊断标准,其中,男性49例,女性71例,年龄20~50岁,平均35.3岁;非RA组:130例非RA的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患者,患者均符合各自疾病的最新国际诊断标准,其中,男性47例,女性83例,年龄23~54岁,平均37.2岁;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HA)17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37例、干燥综合征(SS)18例、系统性硬化病(PSS)11例、强直性脊柱炎(AS)29例、混合型结缔组织病(UCTD)4例、皮肌炎(DM)7例、结节性多动脉炎2例、多肌炎5例;正常对照组:随机抽取来本院体检的健康者60例,男性26例,女性34例,年龄25~52岁,平均(33.6±6.9)岁。 1.2 标本采集 所有入选者空腹采集肘静脉血3 ml,2 h内进行3000 r/min,离心20 min后,分离出血清,置入-40℃冰箱保存,待检。 1.3 检测方法 1.3.1 类风湿因子(RF)的检测RF测定用美国Beckman公司生产的

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

建立标准规范的西门子ADVIA CENTAUR CP 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操作规程。 2 范围 适用于生化科经授权的检验专业技术人员操作使用。 3 责任 由经过培训合格后,并经授权的检验专业技术人员操作,由科主任负责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督。 4 程序 4.1 系统简介 SIEMENS ADVIA Centaur CP 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临床免疫检查设备。该系统时刻处于准备状态。不停止上载试剂和样本及消耗品,不必每日开关机;可连续不断的样本加载,具有真正的急诊功能,15min 分钟内即可提供急诊标本的检测结果;24小时随时待机,载机容量大,高达15种不同的试剂包或更多的过敏原测试方面的载机容量,最有特色是多达300以上的过敏原测试。灵活多样的样本加载方式。 ADVIA Centaur CP 免疫分析各方面的设计都是为了提高检测效率和测试结果可靠性。具有凝块发现及管理,自动稀释,自动反射检测,自动复检等功能,不停止上载样本等功能,可大大缩短周转时间,急诊实验通道可在任何时候进行急诊测试而不需打断正常工作流程,一次性吸样头和反应杯,没有潜在的样本沾滞,用一次性的样本吸头减少了交叉污染,可在任何时候更换废料和水。多种分析形式的设计,双向运行的80个位置温育盘易于进行夹心法及其他测定。最优化的检测性能和生产力,每小时达180个测试,所有的试剂探针和冲洗探针都是独立运行和快速操作。 4.2运行环境 电源:207~253V/ 47-603HZ ;室内温度:18~3029℃;室内相对湿度:20%-80%。 4.3 测定原理 化学发光系统是利用化学发光技术和磁性微粒子分离技术相结合的测定方法,用高敏感性的吖啶酯(Acridinium Ester )作为化学发光标记物,以极细的磁性颗粒(PMP)作为固相载体,提供最大的包被面积。 化学结构 N + CH C CH3 C C H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