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抗战资料

国民党抗战资料
国民党抗战资料

国民党抗日殉国将士一览表(师级以上)

姓名职衔殉国时间地点

佟麟阁上将(追授),29军副军长1937、7、28 北京南苑

赵登禹上将(追授),132师师长1937、7、28 北京南苑

郝梦龄上将,9军军长1937、10、16 山西忻口

刘家麒中将,54师师长1937、10、16 山西忻口

吴克仁中将,67军军长1937、11、9 上海松江

高志航空军少将,驱逐司令1937、11、21 河南周家口

夏国章中将,172师副师长1937、11、21 浙江湖州

吴国璋中将,75师副师长1937、11、26 浙江湖州

饶国华上将,145师师长1937、11、30 安徽广德(自杀)

肖山令中将,宪兵副司令1937、12、12 江苏南京

姚中英少将,156师参谋长1937、12、12 江苏南京

司徒非少将,160师参谋长1937、12、12 江苏南京

刘震东中将,第五战区第二路游击司令1938、2、22 山东莒县

王铭章上将(追授),122师师长1938、3、17 山东藤县

邹绍孟少将,124师参谋长1938、3、17 山东藤县

赵渭滨少将,122师参谋长1938、3、17 山东藤县

范庭兰少将,豫北别动队第五总队总队长1938、3、28 河南修武

刘桂五少将,骑兵第六师师长1938、4、22 内蒙黄油干子

周元中将,173师副师长1938、5、9 山东蒙城

李必蕃中将,23师师长1938、5、14 山东菏泽(自杀)

黄启东少将,23师参谋长1938、5、14 山东菏泽(自杀)

方叔洪中将,114师师长1938、6 山东冯家场

付忠贵少将,鲁北游击司令1938、9、23 山东

冯安邦中将,42军军长1938、11、3 湖北襄阳

林英灿少将,152师副师长1938、1、13 广东清远

李国良中将,军训部辎重总监1939、3、7 陕西西安

张?行中将,第一战区副参谋长1939、3、7 陕西西安

王禹九少将,79军参谋处长1939、3、26 江西高安

陈安保中将,29军军长1939、5、6 江西龙里

唐聚五少将,东北游击司令1939、5、18 河北平台山

韩炳宸少将,山东第十三区保安副司令1939、1、9 山东莱阳

马玉仁中将,江苏第一路游击司令1940、1、3 江苏望乡台

丁炳权中将,197师师长1940、1、25 江西武宁

郑作民中将,2军副军长1940、2、3 广西昆仑

关钟毅中将,173师师长1940、5、9 湖北苍台(自杀)张自忠上将(追授),33集团军总司令1940 、5、16 湖北南瓜店

张敬少将,33集团军高参1940、5、16 湖北南瓜店

戴民权中将,豫南游击第五纵队司令1940、5 河南遂平

王竣中将,新27师师长1941、5、9 山西台寨

梁希贤少将,新27师副师长1941、5、9 山西台寨(自杀)

陈文杞少将,新27师参谋长1941、5、9 山西台寨

唐淮源上将,3军军长1941、5、12 山西县山

寸性奇中将,12师师长1941、5、13 山西毛家湾

金崇印少将,17军参谋长1941、9、16 山西横水镇

石作衡中将,70师师长1941、9、6 山西绛县

赖传湘中将,190师副师长1941、9、24 湖南梁家段

朱实夫少将,新3师副师长1941、9、25 甘肃

李翰卿中将,57师步兵指挥官1941、9、27 江西上高

武士敏中将,98军军长1941、9、29 山西东峪

朱士勤中将,暂30师师长1942、5、4 山东潘庄

郭子斌少将,暂30师副师长1942、5、4 山东潘庄

戴安澜中将,200师师长1942、5、26 缅甸茅邦村

王凤山少将,暂45师师长1942、6、23 山西张翁村

胡义宾少将,96师副师长1942、7 缅甸埋通

张庆澍少将,鲁苏战区高参1942、8 山东唐王山

周复中将,鲁苏战区政治部主任1943、2、21 山东城顶山

张少舫少将,113师参谋长1943、2、21 山东城顶山

高道先少将,山东铁道破坏总队长1943、5 山东

江春炎少将,114师参谋长1943、7、4 山东邹县

彭士量中将,暂5师师长1943、11、15 湖北石门

许国璋中将,150师师长1943、11、21 湖北诹市(自杀)

孙明瑾中将,预10师师长1943、12、1 湖南常德

卢广伟少将,骑8师副师长1944、5、5 安徽颖上

李家钰上将,36集团军总司令1944、5、21 河南秦家坡

陈绍堂少将,104师步兵指挥官1944、5、21 河南秦家坡

周鼎铭少将,36集团军副官处长1944、5、21 河南秦家坡

王剑岳少将,8师副师长1944、6、10 河南灵宝

王甲本中将,79军军长1944、9、7 湖南东安

阚维雍中将,131师师长1944、11、10 广西桂林(自杀)

陈济恒中将,桂林防守司令部参谋长1944、11、10 广西桂林(自杀)

吕旃蒙少将,31军参谋长1944、11、10 广西桂林

齐学启中将,38师副师长1945、5、13 缅甸仰光

胡旭盱少将,第三战区第一突击队司令1945、6 浙江孝丰

抗日战争时期战区划分情况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战端一开,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宣布对日抗战.8月,为适应当时的军事形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决定将面临日军进攻之区域划分为5个战区(以后又逐步将全国划分为10个战区与2个游击区),并确定了各战区的作战任务.

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由蒋介石兼任,作战区域为津浦、平汉两路北段之地域,辖1、2、14集团军;

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作战区域为山西、察哈尔、绥远三省,辖6、7集团军;

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冯玉祥,作战区域为江苏、浙江、上海地区,辖8、9、15集团军;

第四战区,司令长官何应钦,作战区域为福建、广东地区,辖4、12集团军;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依然为蒋介石(后为李宗仁),作战区域为山东及苏北,三省,辖3集团军及其它部队。

9月11日,军委会又划津浦路沿线为第六战区,调冯玉祥任六战区司令长官,三战区司令长官由蒋介石兼任。由于原定六战区管辖的第5集团军韩复榘不愿意服从,冯玉祥也不愿意指挥,故10月15日军委会便撤消第六战区。冯玉祥调升为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10月下旬,第七战区成立,司令长官刘湘,不久刘湘病故,该战区撤消。1937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第八路军,9月改称18集团军,朱德为总司令,归属第二战区。

1938年,国民政府公布修正过的《军事委员会组织大纲》,并改组军事委员会,蒋介石为委员长,冯玉祥为副委员长,何应钦为参谋总长。委员会下设军令、军政、军训、政治四部,全国划分为6个战区。

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作战区域平汉路沿线和黄河流域部分地区;

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含18集团军),作战区域为山西全省及绥远、河北、河南各一部分;

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含新4军),作战区域为江苏、浙江地;

第四战区,司令长官何应钦,作战区域两广地区;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由李宗仁,作战区域为津浦路地区;

第八战区,司令长官由蒋介石兼任,副司令长官朱绍良,作战区域甘、青、宁地区;

此外,为巩固武汉的战略地位,又设武汉卫戍总司令部,总司令陈诚,负责湘、鄂、赣部分地区及长江防务。1938年下半年,武汉会战前夕,为保卫大武汉,又编组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陈诚,作战区域鄂南、赣西和湖南全省。

抗战8年,由于形势的变化及其他种种原因,各战区司令长官也不断在变换,大致如下:

一战区:初为蒋介石,1938年下半年为程潜,1939年为卫立煌,1942年为蒋鼎文,1945年1月后为胡宗南。

二战区一直为阎锡山,朱德在1939年3月担任过副司令长官。

三战区:冯玉祥,1937年9月后由蒋介石兼任,12月为顾祝同。

四战区初为何应钦,后为张发奎。

五战区1938年9月为李宗仁,1945年为刘峙。

六战区1938年9月为冯玉祥,1940年为商震,后为陈诚,1944年为孙连仲,1945年后为孙蔚如。

七战区1937年为刘湘,1940年重建为余汉谋。

八战区初为蒋介石兼任,1939年后一直为朱绍良。

九战区初为陈诚,1939年10月后一直由薛岳担任。

十战区初为蒋鼎文,1945年重建为李品仙。

冀察战区,总司令初为鹿仲磷,后为卫立煌兼任,再为蒋鼎文、高树勋。

苏鲁战区,初为于学忠,后为李品仙、黄琪翔。

第一战区

司令长官:程潜

作战地区:平汉路方面

兵力:共辖25个步兵师,2个步兵旅,2个骑兵师

第21集团军司令官商震,下辖:第32军军长商震(兼),骑兵第14旅旅长张占魁

第1集团军司令官宋哲元,下辖:第53军军长万福麟,第77军军长冯治安,第181师师长石友三,第17师师长赵寿山,骑兵第3军军长郑大章

第68军军长刘汝明(直属),第92军军长李仙洲(直属),第106师师长沈克(直属),第118师师长张砚田(直属),新编第8 师师长蒋在珍(直属),新编第35师师长王劲哉(直属),骑兵第4师师长王奇峰(直属)

第二战区

司令长官:阎锡山

作战地区:山西方面

兵力:共辖27个步兵师,3个步兵旅,3个骑兵师

南路前敌总司令卫立煌,下辖:第3军军长曾万钟,第9军军长郭寄峤,第14军军长李默庵,第93军军长刘堪,第15军军长刘茂恩,第17军军长高桂滋,第19军军长王靖国,第47军军长李家钰,第61军军长陈长捷,第14军团军团长冯钦哉

北路前敌总司令傅作义,下辖:第35军军长傅作义(兼),新编第2师师长金宪章,骑兵第1军军长赵承绶,骑兵第2军军长何柱国,

第18集团军总指挥朱德

第66师师长杜春沂(直属),第71师师长郭宗汾(直属),第33军军长孙楚(直属),第34军军长杨澄源(直属)

第三战区

司令长官:顾祝同

作战地区:苏浙方面

兵力:共辖24个步兵师,6个步兵旅

第10集团军司令官刘建绪,下辖:第28军军长陶广,第70军军长李觉,第79师师长陈安宝,暂编第13旅旅长杨永清

第19集团军司令官罗卓英,下辖:第4军军长吴奇伟,第18军军长罗卓英(兼),第79军军长夏楚中,第25军军长万耀煌,第73 军军长王东原

第23集团军司令官唐式遵,下辖:第21军军长唐式遵(兼)

第28集团军司令官潘文华

第23军军长潘文华(兼)

新编第4军军长叶挺(直属),独立第6旅旅长周志群(直属)

宁波守备司令王皓南,辖第194师师长陈德法

温台守备司令徐旨乾,辖暂编第12旅旅长李国钧

游击总司令黄绍雄

第四战区

司令长官:何应钦(兼)

作战地区:两广方面

兵力:共辖9个步兵师,2个步兵旅

第12集团军司令官余汉谋,下辖:第62军军长张达,第63军军长张瑞贵,第64军军长李汉魂,第65军军长李振球,独立第9旅旅长李振良,独立第20旅旅长陈勉吾

第8军团军团长夏威,

虎门要塞司令陈策

第五战区

司令长官:李宗仁

作战地区:津浦线方面

兵力:共辖27个步兵师,3个步兵旅

第3集团军司令官于学忠,下辖:第51军军长于学忠(兼),第12军军长孙桐萱,第55军军长曹福休,第56军军长谷良民

第11集团军司令官李品仙,下辖:第31军军长韦云淞

第21集团军司令官廖磊,下辖:第7军军长周祖晃,第48军军长廖磊(兼)

第22集团军司令官邓锡侯,下辖:第41军军长孙震,第45军军长邓锡侯(兼)

第24集团军司令官顾祝同(兼),下辖:第57军军长缪溦流

第27集团军司令官杨森

第3军团军团长庞炳勋

第59军军长张自忠

海军陆战队

第八战区

司令长官:蒋中正(兼),副司令长官:朱绍良

作战地区:甘宁青方面

兵力:共辖5个步兵师,4个步兵旅,5个骑兵师,4个骑兵旅

第17集团军司令官马鸿逵,下辖:第81军军长马鸿宾,第168师师长马鸿逵(兼),骑兵第1旅旅长马光宗,骑兵第10旅旅长马全忠,宁夏警备第1旅旅长马宝琳,宁夏警备第2旅旅长马得贵

第80军军长孔令恂

第82军军长马步芳

骑兵第5军军长马步青

第191师师长杨德亮

挺进军司令马占山

武汉卫戍司令部

总司令:陈诚

兵力:共辖14个步兵师,1个步兵旅

第2军军长李延平,第49军军长刘多荃,第54军军长霍揆章,第60军军长卢汉,第75军军长周磊,第13师师长吴良琛,第57师师长施中诚,第77师师长彭位仁,江防总司令刘兴,海军陆战队

西安行营

主任:蒋鼎文

兵力:共辖12个步兵师,4个步兵旅,3个骑兵师

第11军团军团长毛炳文,下辖:第37军军长毛炳文(兼),第43师师长周祥初

第17军团军团长胡宗南,下辖:第1军胡宗南(兼),第8军军长黄杰

第21军团军团长邓宝珊

第38军军长孙蔚如

第46军军长樊崧甫

第86师师长高双成

第165师师长鲁大昌

暂编骑兵第1师(直属)

骑兵第6军军长阎炳岳(直属)

闽绥靖公署

主任:陈仪

兵力:共辖2个步兵师,4个步兵旅

第75师师长宋天才

第80师师长陈琪

福建保安第1旅旅长陈佩玉

福建保安第2旅旅长李树棠

福建保安第3旅旅长赵琳

海军陆战队第2旅

军委会直辖兵团

兵力:共辖17个步兵师

第20军团军团长汤恩伯,下辖:第13军军长汤恩伯(兼),第52军军长关麟征,第85军军长王仲廉

第2集团军司令官孙连仲,下辖:第30军军长田镇南,第42军军长冯安邦

第8集团军司令官张发奎,下辖:第36师师长蒋伏生,第50师师长成光耀,第92师师长黄国栋,第93师师长甘丽初,第167师师长薛蔚英

第26集团军司令官徐源泉,下辖:第10军军长徐源泉(兼),第87军军长刘膺古

毙敌情况:

1、平型关战斗

八路战报:歼灭日军1000余人日军战报:日军亡167人,伤94人(儿岛襄著:《日中战争》,日本文艺春秋社1984年版)

2、广阳伏击战

八路战报:歼日军千余人日军战报:日军伤亡63人(臼井胜美著《中日战争》)

3、晋察冀区反八路围攻

八路战报:歼灭日伪军2000余人日军战报:日军亡17人,伤52人;皇协军伤亡69人(臼井胜美著《中日战争》)

4、三次破袭平汉路

八路战报:歼灭日伪军1200余人日军战报:日军亡2人,伤11人,无皇协军伤亡报告(《支那事变陆军作战》)

5、冀中1938年春季反“扫荡”

八路战报:歼灭日伪军1000余人日军战报:日军亡6人,伤26人,皇协军伤亡71人(《华北治安战》)6、120师收复晋西北七城战役

八路战报:歼灭日伪军1500余人日军战报:日军亡22人,伤51人,皇协军伤亡101人(《华北治安战》)7、易(县)涞(源)战斗

八路战报:歼日伪军1400余人日军战报:日军亡9人,伤22人,皇协军伤亡40人(《支那事变陆军作战》)

8、129师晋东南反日军九路围攻

八路战报:歼日伪军4000余人日军战报:日军亡11人,伤10人,皇协军伤亡79人(《华北治安战》)9、晋察冀区1938年秋反围攻

八路战报:毙伤日伪军5000余人日军战报:日军亡39人,伤132人,皇协军伤亡107人(臼井胜美著《中日战争》)

10、冀中区五次反围攻

八路战报:歼日伪军5500余人日军战报:日军亡21人,伤65人,皇协军伤亡99人(臼井胜美著《中日战争》)

11、冀南1938年反“扫荡”

八路战报:毙俘日伪军600余人日军战报:日军亡3人,伤11人,皇协军伤亡16人(臼井胜美著《中日战争》)

12、冀南春季反十一“扫荡”

八路战报:歼日伪军3000余人日军战报:日军亡37人,伤70人,皇协军伤亡81人(臼井胜美著《中日战争》)

13、115师陆房突围

八路战报:毙伤日伪军1300余人日军战报:日军亡10人,伤122人,皇协军伤亡67人(《华北治安战》)14、五台山区1939年5月反围攻

八路战报:歼灭日军宫崎部队800余人日军战报:日军亡4人,伤27人(《华北治安战》)

15、太行区1939年夏季反“扫荡”

八路战报:歼日伪军2000余人日军战报:日军亡7人,伤37人,皇协军伤亡70人(《华北治安战》)16、冀中1939年冬季反“扫荡”

八路战报:歼日伪军2500余人日军战报:日军亡27人,伤89人,皇协军伤亡71人(《华北治安战》)17、北岳区1939年冬季反“扫荡”

八路战报:毙伤日伪军3600余人日军战报:日军亡9人,伤34人,皇协军伤亡95人(《华北治安战》)18、平西区1940年春季反“扫荡”

八路战报:歼灭日伪军800余人,击落日军飞机1架日军战报:日军亡8人,伤40人,皇协军伤亡22人(《华北治安战》)

19、冀中1940年春季反全面“扫荡”作战

八路战报:毙伤日伪军3000余人日军战报:日军亡11人,伤91人,皇协军伤亡62人(《华北治安战》)20、抱犊崮山区反“扫荡”(亦称鲁南区1940年反“扫荡”)

八路战报:毙伤日伪军2200余人日军战报:日军亡9人,伤60人,皇协军伤亡58人(《华北治安战》)21、129师白晋铁路破击战

八路战报:歼日伪军600余人日军战报:日军亡2人,伤9人,皇协军伤亡12人(《华北治安战》)22、晋西北1940年夏季反“扫荡”

八路战报:毙伤日伪军4490余人俘53人(内含日军11人)

日军战报:日军亡37人,伤107人,失踪3人,皇协军伤亡失踪201人(《华北治安战》)

23、冀中1940年夏季“青纱帐”战役

八路战报:毙伤日伪军2100余人俘伪军500余人日军战报:日军亡19人,伤22人,皇协军伤亡39人(《华北治安战》)

24、百团大战

八路战报:毙伤日军2万余人、伪军5000余人,俘日军280余人、伪军1.8万余人日军战报:亡302人,伤1719人,皇协军伤亡失踪1202人(《华北治安战》)

25、太行区1940年秋季反“扫荡”

八路战报:歼日伪军2800余人日军战报:日军亡29人,伤60人,皇协军伤亡44人(《华北治安战》)26、冀中1940年冬季攻势

八路战报:歼日伪军2300余人日军战报:日军亡10人,伤27人,皇协军伤亡59人(《华北治安战》)27、太岳1940年冬季反“扫荡”

八路战报:歼日伪军260余人日军战报:日军伤7人,皇协军伤亡15人(《华北治安战》)

28、晋西北1940年冬季反“扫荡”

八路战报:毙伤日伪军2500余人日军战报:日军亡8人,伤44人,皇协军伤亡102人(《华北治安战》)=======================================================

中华国民革命军方面部分战役(出动部队十万以上的)

1、凇沪会战

国军1937年战报:日军伤亡6万余人;孙元良个人在2005年估计日军伤亡4到5万。日军战报:日军在1937年公布自身死亡9115人,伤31157人,共计伤亡40672人.

2、太原会战

国军战报:毙伤日军4万余人日军战报:日军伤亡2.6万余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

3、南京保卫战

国军战报:毙伤日军1.5万余人日军战报:日军伤亡7600余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

4、徐州会战

国军战报:毙伤日军5万余人日军战报:日军在1937年承认伤亡3.2万余人

5、武汉会战

国军战报:毙伤日军20万余人日军战报:自身伤亡3万余人,因病减员6.7万余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6、随枣会战

国军战报:毙伤日军4万余人日军战报:日军伤亡1.3万余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

7、枣宜会战

国军战报:毙伤日军2.3万人日军战报:日军伤亡9000余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

8、南昌会战

国军战报:毙伤日军1.2万人日军战报:日军伤亡9000余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

13、上高会战

国军战报:毙伤日军2万人日军战报:日军伤亡9000余人,病减员6000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14、晋南(中条山)会战

国军战报:毙伤日军9900人日军战报:日军损失计战死670名,负伤2292名(《中国事变陆军作战》)15、第二次长沙会战

国军战报:毙伤日军2万余人(也有说4万)日军战报:日军伤亡7000余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16、第三次长沙会战

国军战报:毙伤日军5万余人日军战报:伤亡6000人,其中死亡1600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

17、浙赣会战

国军战报:毙伤日军3万余人日军战报:日军伤亡17148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

18、鄂西会战

国军战报:毙伤日军4万余人日军战报:日军损失4000余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

19、常德会战

国军战报:毙伤日军5万余人日军战报:日军损失2万余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

20、豫中会战

国军战报:毙伤日军4000余人日军战报:日军损失3350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

21、长衡会战

国军战报:毙伤日军6万余人日军战报:日军损失6万余人(双方数字惊人的相似)(《中国事变陆军作战》)22、桂柳会战

国军战报:毙伤日军3万余人日军战报:日军损失1.6万余人(《战史丛书--大本营陆军部》)

23、缅北会战

国军战报:毙伤日军9万余人日军战报:日军伤亡4万余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

注:《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和《支那事变陆军作战》,为同一本书,都是日本防卫厅在20世纪60、70年代编写的,是日本军事院校的教科书。

还历史于真相,国民党在抗战中到底歼灭过多少日寇

《徐焰少将:网上对国民党抗战有众多不实吹嘘》 国民党军当年在战争中败多胜少,重要原因是欺上瞒下盛行,战果吹嘘经常达到无人相信的地步。如其“剿共”作战中宣布的“歼匪”战果累计,便超过解放区人口总和,抗战时的战报也因虚假充斥而为国际史学界轻视,一般都不屑引用。事过几十年后,现在有人却把尘封的吹嘘品当成“发现新史料”,在网上一再发贴以蒙骗缺乏历史知识的新一代人。 以当年国民政府的战报对照战场情况,有军事常识者便到处看到离谱之处。如1938年6月至10月的武汉保卫战期间,国民党军称杀伤日军20万人,包括在万家岭“歼灭日军第106师团”。其实日军进攻武汉的兵力为九个师团25万人,若真有此损失早就接近全军覆没,怎么能攻占武汉?按日方统计,“武汉攻略战”时伤亡3万多人,这里会存在一些隐漏。不过按战场情形推算,战斗伤亡再同因气候炎热生病减员相加,日军总损失不会超过10万人。 对“万家岭大捷”及此战中团长张灵甫的表现,当年国民党报刊曾大肆吹嘘,近年也有一些网站引用。其实中国在抗战期间没有“歼灭”过任何日军师团,除了远征军在反攻滇西时由美国航空兵支援在腾冲歼灭过日军一个联队(团)外,此外在国内战场上也未成建制歼灭过日军一个联队,至多是给某部敌军以重大杀伤。1938年10月上旬日军第106师团突入万家岭时,薛岳指挥的18个师攻其进行包围试图予以歼灭,激战半个月后,被围日军得到第17师团增援,国民党军随即解围撤退。这一仗还算是国民党军在武汉保卫战中打得最好的一仗,按国民党军战后较准确的统计也只是毙敌3000人,伤敌5000人,俘敌300人,对拥有1。6万兵员的第106师团而言可算损失半数,按军语概念也远算不上“歼灭”。近年有的网站上一再发出所谓1944年“桂林保卫战”的所谓“辉煌战绩”是击毙日军1。2万、打伤1。9万人,其中还“击毙9个联队长”。事实是日军进攻桂林的部队为两个师团全部加一个师团一部共7个联队,总兵力不过3万人,仅三天便攻占全城,其伤亡轻微。如果真有毙伤敌共3。1万的战果,攻城日军岂不被全部消灭(而且有的联队长还不止被打死了一次),怎么又会有桂林的迅速失陷和守军弃城而逃呢? 国民党逃台后所出版的抗战史,多少收敛了一些吹嘘战果后,所列战果仍严重不实,如1985年纪念抗战胜利四十周年时仍声称“国军”共毙伤日军276万人。实际上经查日军在战后的资料统计,在中国战场上的伤亡共计为133万人(此外缅甸方面军对华作战还伤亡4万多人),还是对国共两军和民众游击队作战的总和。国民党当局对战争统计的严重不实,除虚报外还由于当时政权机构无效能,其政府对国内人

中国国民党十大抗日名将

中国国民党十大抗日名将 “给全中国人以伟大的模范”──佟麟阁(1892-1937) 佟麟阁将军原名凌阁,字捷三,河北高阳人,七七事变爆发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副军长,负责军事指挥,他以军部名义向全军发出命令:“命令前线官兵坚持抵抗,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撤。”同时在南苑召开全军将校会议中激励将士:“中日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日寇进犯,我军首当其中,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荣辱系于一身者轻,而系于国家民族者重。国家多难,军人应当马革裹尸,以死报国。” 1937年7月28日他亲临火线指挥战斗,遭日寇四面包围,突围时被敌人机枪射中腿部,又遇敌机轰炸,头部再受重创而壮烈殉国,时年45岁,将军以死报国,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成为抗日战争中第一位为国牺牲的国民党军队高级将领。国民政府1937年7月31日发布褒恤令,追授佟麟阁为陆军上将;毛泽东称之为“给全中国人以伟大的模范”。1979年8月,民政部发出通知,追认佟麟阁为抗日阵亡革命烈士。 “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赵登禹(1898~1937) 赵登禹,字舜诚、舜臣,山东菏泽人。1933年率第二十九军三十七师一零九旅参加长城喜峰口抗战,在潘家口战斗中毙伤日军5000余人。特别是赵登禹扬长避短,组织大刀队夜袭日军,给敌重创,用大刀砍出了中国军队的威风,砍出了中华民族的骨气,也砍出一曲英雄战歌《大刀进行曲》。赵登禹因战功升任第132师师长,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时,任北平南苑前线总指挥。7月28日晨,日军主力在数十架飞机的支援下向南苑发起猛攻,战斗中,赵登禹右臂中弹,后率部队向城南大红门转移时被日军包围,混战中胸部受伤,壮烈殉国。31日,国民政府明令褒扬,追赠为陆军上将。1946年3月,北平市政府和各界人士在八宝山忠烈祠为赵登禹等举行隆重的入祠仪式,并将西城区从崇元观往南至太平桥的一段马路更名为赵登禹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央人民政府给赵登禹将军的家属颁发了由毛泽东主席签署的烈士证书。 “昌锋镝以建奇勋”──饶国华(1894-1937) 饶国华,字弼臣,四川资阳人,是奔赴抗战前线的300万川军将士中的杰出代表。1937年时任21军145师师长,11月奉命率部赴武汉,后转赴安徽坚守广德,30日与来犯日军激战时被围,寡不敌众,誓死不当俘虏而举枪自戕殉国,终年43岁。饶国华的遗体由“民俭”轮运回四川途中,各地均举行公祭仪式。1937年12月12日,饶国华遗体运抵重庆,重庆国民政府为其隆重举行公祭,蒋介石亲自撰写挽联两副: 虏骑正披猖,闻鼓鼙而思良将;上都资捍卫,昌锋镝以建奇勋。 秉节之来,捍国卫民方倚舁;存仁而达,唁生吊死倍哀思。 重庆国民政府于同年12月追赠为国捐躯的饶国华为陆军上将。

抗战时期国民党最强20军全解

抗战时期国民党最强20军第一名:74军编制:3个整旅(师),3万余人 代表人物:王耀武,张灵甫 王耀武是74军的精神核心,74军则是王耀武物质力量的核心。 在淞沪会战中,面对日军海陆空三军的联合攻击,王耀武指挥有方,沉着应战,率57师(74军前身一部)像钢板一样牢牢地顶住日军,使其寸步难行、伤亡惨重。这是淞沪战役中表现最好的部队,超过当时的国军德械部队36师、87师和88师,一战成名。 74军在国共内战开始时,战斗力排全国第一名。这个基本没有什么好解释的。虽然有人提出74军的种种问题,可是细究起来,没有任何一只军队在同样处境中,表现会超出74军。 74军在八年抗战中几乎打遍华中战场所有硬仗,而且全以主力使用,战功彪炳。 从淞沪会战的开始,1937年的南京战役,1938年兰封会战,武汉会战,1939年南昌会战,长沙会战,冬季攻势,1940年第二次长沙会战,1941年上高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1942年浙赣会战,1943年鄂西会战,几乎是马不停蹄,席不暇暖。 国民党在抗战时期有陆海空军武功状,作为对部队团体之最高褒扬,该军即独得四轴。第74军在1940年以最新装备进行整编,改为所谓的攻击军,直属军事委员会,作为各大战场的紧急预备队。日军

对这支国军中的王牌部队深为畏敬,并以“三五部队”称之。 链水之战重创共军王必成部。虽然最早被共军歼灭,可共军上了五个第一流的主力纵队围攻,牙齿也蹦松了,双方损失接近1:1。比起“五大主力”的另外四个,被歼灭时的表现强多了,不愧第一主力。 即使后面重建的74军,仍堪称国军精锐。这是近代史中非常少见的。 第二名::18军编制:3个整旅(师),3万余人 18军代表人物:陈诚,胡琏 18军是陈诚的起家资本,也是五大主力中建军最早、历史最长,在军阀混战、抗日作战、国共内战中屡立战功,为蒋介石与陈诚所心爱之嫡系部队。淞沪罗店拉锯战、石碑要塞保卫战、湘西雪峰山会战等均显奋勇。解放战争中,整编第11师一直充当着救火队,哪里有难便投入哪个战场,取得了辉煌战绩。大王庄一战为淮海战役最惨烈的战斗。 提到18军,就必须介绍一下国军名将胡琏。胡琏,字伯玉,老

国军抗战时期各战区序列

【抗战时期的国民党战场各战区序列表】(1937—1938年) 陆海空军最高统帅军事委员会 委员长蒋中正 参谋总长何应钦 1.第一战区: 司令长官:程潜 作战地区:平汉路方面。 兵力—— 第20集团军商震 第32军商震(兼) 骑兵第14旅张占魁 第1集团军宋哲元 第53军万福麟 第77军冯治安 第181师石友三 第17师赵寿山 骑兵第3军郑大章 第68军刘汝明(直属) 第92军李仙洲(直属) 第106师沈克(直属) 第118师张砚田(直属)

新编第8师蒋在珍(直属) 新编第35师王劲哉(直属) 骑兵第4师王奇峰(直属) 以上共辖25个步兵师,2个步兵旅,2个骑兵师,其他特种部队在外。 2.第二战区: 司令长官:阎锡山 作战地区:山西方面。 兵力—— 南路前敌总司令卫立煌 第3军曾万钟 第9军郭寄矫 第14军李默庵 第93军刘戡 第15军刘茂恩 第17军高桂滋 第19军王靖国 第47军李家钰 第61军陈长捷 第14军团冯钦哉 北路前敌总司令傅作义 第35军傅作义(兼)

新编第2师金宪章 骑兵第1军赵承绶 骑兵第2军何柱国 第18集团军朱德 第66师杜春沂(直属) 第71师郭宗汾(直属) 第33军孙楚(直属) 第34军杨澄源(直属) 以上共辖27个步兵师,3个步兵旅,3个骑兵师,其他特种部队在外。 3.第三战区: 司令长官:顾祝同 作战作区:苏浙方面 兵力—— 第10集团军刘建绪 第28军陶广 第70军李觉 第79师陈安宝 暂13旅杨永清 宁波防守司令王皞南辖第一九四师陈德法 温台防守司令徐旨乾辖暂编第一二旅李国均 第19集团军罗卓英

第18军罗卓英(兼) 第79军夏楚中 第25军万耀煌 第73军王东原 第23集团军唐式遵 第21军唐式遵(兼) 第28集团军潘文华 第23军潘文华(兼) 新编第4军叶挺(直属) 独立第6旅周志群(直属) 游击总司令黄绍竑 以上共辖24个步兵师,6个步兵旅,其他特种及游击部队在外。 4.第四战区: 司令长官:何应钦(兼) 作战地区:两广方面。 兵力—— 第12集团军余汉谋 第62军张逵 第63军张瑞贵 第64军李汉魂

共产党和国民党在抗战中的贡献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2015-2016秋季学期形势与政策课程学习小结 姓名:许晓焱学号: 0154842851 班级: 15物管A2 成绩:在形式与政策课上,第一个主题就是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我针对这一主题,撰写了有关《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对抗日战争作出的贡献》的小结报告。 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分别担任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任务。国民党军队为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淞沪、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争,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在敌后战场牵制和歼灭了日军大量的军力。 国民党在抗战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力。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大规模会战。 第二、由于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在3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和“速战速决”的方针。使日军兵力分散,战线延长,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第三、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敌后战场的开辟,为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第四、国民党中爱国官兵的抗战英雄业绩,振奋了民族精神,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和进步,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 8年抗战,国民党正面战场共举行过22次重大战役,歼灭日军100余万,国民党军队伤亡321万。国民党军队的广大爱国官兵曾经在前线与日本侵略者奋勇作战,不怕流血牺牲,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大旗。 第二、制定全面的全民族抗战统一战线,主张实行全国军事的总动员,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上建立各派各界各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第三、提出持久的战略方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第四、抗日民主根据地及党自身的建设。 第五、在国民党统治区,推动国民党坚决抗战和进行民主改革、争取各抗日党派的合法地位和活动自由。

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四大会战

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四大会战陕西科技大学附属中学发06《咸阳日报》教育周刊 作者宋增安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旨在灭亡中国的全面侵华战争。日本侵略野心的极度膨胀,不但极大地损害了英美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更危及到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中国的统治。为此,从1937年8月到1938年10月间,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四次规模较大的会战,以抗击日军的侵略。 1.淞沪会战 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占领北平、天津。日本军部决定:向华北和华东两个方向发动攻击,速战速决,妄图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1937年8月13日,日本企图在十天内“为制中国于死地,以控制上海、南京最重要”的目标,在上海发动了军事进攻,史称“八·一三”事变。因战争是在上海及其周围地区进行的,所以又称“凇沪会战”。会战历时三个月,日军动用了海陆空二十余万人,在付出伤亡六万多人的代价后,于11月12日占领上海,淞沪会战结束。 2.太原会战 淞沪会战期间,在华北,日军侵入山西,企图夺取太原。国民政府组织太原会战。八路军开赴山西参加会战。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歼敌千余人,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国民党军队在山西忻口阻击日军,激战达半月之久,歼敌二万余人。11月8日,太原失守后,华北战场的正规战争

基本结束。 3.徐州会战 这是抗战以来历时最长的一次会战,从1937年12月至1938年5月,历时五个多月,双方都投入了数十万兵力,中国军队在台儿庄战役中,消灭日军一万余人。这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重创日军精锐部队矶谷师团,并击退从临沂赶来增援的板垣师团一部。虽然中国官兵在战斗中表现出同仇敌忾、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但终未能阻止装备精良的日军的疯狂攻势。1938年5月,徐州失守,会战结束。 4.武汉会战 1938年6月至10月的武汉会战,是抗战防御阶段中国投入兵力最多、战线最长、牺牲最大的一次战役。战场遍及安徽、江西、河南、湖北等省。会战中,日军投入兵力达四十余万,中国配置兵力一百余万,历时四个多月,攻势凶猛的日军遭到重大消耗。10月25日,中国守军主动撤离汉口,会战结束。 总的来说,抗战初期,“国民党政府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毛泽东语)四大会战具有重大意义:它挫敌凶顽之气焰,遏敌逼人之锋芒,使其速战速决、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化为泡影。此后,侵华日军日益深陷中国战场的泥潭不能自拔,直至最后葬身于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汪洋大海之中。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评析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评析 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起点。这次反侵略战争,是在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进行的。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特殊形式,抗日战争在其发展初期就形成了两个战场,即由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和由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它们是相对独立的,形成各自的指挥系统。但从战争的总体上说,它们又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的。对国民党正面战场,采取简单的否定,或不加分析地全盘肯定,都不符合历史事实,是不可取的。我们要全面客观地分析它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作用,既恰如其分地评价它在抗战中的贡献和作用,又实事求是地指出它的历史局限性。这样才能科学地说明这样一场全民族团结御侮的伟大的反侵略战争,同时也有助于正确地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共同维护抗日战争的历史成果。 一、存亡危急之秋的国共第二次合作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开始了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当时,中共中央通电全国,首先指明了这次事变的严重性质和坚决抗战的必要性。在日本灭亡中国的威胁下,在全国人民强烈义愤的要求下,国民党开始改变过去的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转而采取比较努力抗战的态度。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虽然仍想通过外交谈判的途径力求避免事态扩大,但同时也对事变采取了强硬的立场。7月9日,蒋介石密令平津前线:“具备必死之决心,与积极准备之精神应付,至谈判尤须防其奸滑之惯伎,务期不丧失丝毫主权为原则”。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提出解决卢沟桥事件的四个条件:(1)任何解决,不得侵害中国主权与领土之完整;(2)察冀行政组织,不容许任何不合法之改变;(3)中央政府所派地方官吏,如察冀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宋哲元等,不能任人要求撤换;(4)第二十九军现在所驻地区,不能受任何人的约束。他表示中国已临到“最后关头”,“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不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这个谈话的基本精神是好的,正式表明了中国政府的立场。这时日本已大量增兵关内,公开抛弃了所谓“不扩大方针”的欺骗宣传。7月30日,日军相继占领北平、天津;8月13 1

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

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工农商学兵、各族各界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国外侨胞广泛参加的全民族的抗战。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存在两个矛盾。一为民族矛盾,二为阶级矛盾,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地位、作用,同这两个矛盾的性质与相互关系直接相联。 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分别担任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任务。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淞沪、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奋勇作战,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敌后战场牵制和歼灭了日军大量的军力,逐渐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国民党在抗战的地位和作用 抗战初期阶段的正面战场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初期抗战,虽然有许多失误, 即国民党存在侥幸心理,企图依靠国联,从而执行片面抗战路线和消极防御作战,加上国民党军队思想混乱,派系林立等因素,造成了许多本来可以避免的损失,但它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仍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发挥了极其重要地作用: 第一、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力。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大规模会战。如淞沪战役、晋北忻口战役、徐州和武汉的战役,都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是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由于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在3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和“速战速决”的方针。消耗了日本的军事、经济实力,使其陷入长期战争的泥坑而不能自拔。使日军兵力分散,战线延长,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敌后战场的开辟,为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四、国民党中爱国官兵的抗战英雄业绩,振奋了民族精神,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和进步,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 第五、“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扩大了中国抗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第六、掩护了西南抗战基地的营建,为领导机构和沿江、沿海工厂、学校、科研机构的内迁争取了时间,为中国长期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抗战相持与反攻阶段的正面战场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本侵华方针的改变,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采取消极对敌,避战观战,消极抗日的态度,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反动方针,建立了“防共委员会”。蒋介石则运用一切办法尽力限制八路军、新四军的发展。此后将大量军队用于对付中共军队相继掀起三次反共高潮,限制全国抗日民主力量。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基本上都是

国民党抗战影片汇总

导演: 杨光远/翟俊杰 主演: 邵宏来/初国梁/江化霖 评语: 中国大陆首部正面描写国民党抗战的战争巨片,制作非常精良,公正客观,在海外的影响力很大。影片高度还原了当时的军服和武器,其严谨的程度是国内其他抗战片远远不能及的 《我的团长我的团》 导演: 康洪雷 主演: 张译、段奕宏、张国强、邢佳栋、李晨、曹海涛、刘威葳、高峰 评语: 以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为背景的片子。原来国民党也不是个个大腹便便、穿着豪华,穷苦朴素的百姓官兵亦不在少数。 《七七事变》 导演: 李前宽、肖桂云 主演: 吴桂苓、吴京安、李法曾、杜志国、郑邦玉、郑继勇、周宁朝 评语: 虽然意识形态很浓,日军也说着一口汉语,但片子拍得还比较严谨,主要人物包括在卢沟桥上第一个以身殉国的排长,都有确切可查的事迹,现在中国的片子很少拍得如此认真了。 《东京审判》 导演: 高群书 主演: 刘松仁、朱孝天、曾江、谢君豪、林熙蕾、英达、曾志伟 《铁血昆仑关》 导演: 杨光远 主演: 刘颖涛-杜聿明、郑玉-戴安澜、王玉璋-郑洞国、绳中-邱清泉、褚家设-黄翔、周艺华-邵一之、郑晓宁-郑庭笈、舒耀碹-陈布雷 评语: 《血战台儿庄》的姐妹篇,本片曾在西班牙电影节上获奖,并被破例连映两场。 《南京大屠杀南京1937》 导演: 吴子牛 主演: 秦汉、早乙女爱、刘若英 评语: 相比其他南京大屠杀的作品,本片多了一段对南京陷落时中国军队拼死抵抗的情节。 《大捷》 导演: 吴天戈 主演: 雷恪生、袁苑、赵胜胜 评语: 很多人认为《集结号》是第一部表现士兵怯懦一面的国产影片,但其实早在90年代的《大捷》就已经突出了这一点,但其实影片的拍摄水平很一般。

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失利的原因

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败退的原因1931年日本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从1937年七七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广州失守是抗战的防御阶段。在此阶段尽管国民政府组织了淞沪、太原、徐州、武汉会战,但国民党正面战场还是失去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大片领土,在整个正面战场全面败退。本文想就这一段时间即抗战初期的国民党正面战场败退的原因作出分析。 一、客观地说是中日两国实力相差太大。近代的日本与中国有过相同的命运,沦为半殖民地的国家,但1868年后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发展资本主义,摆脱了民族危机,走上了亚洲强国的道路。而中国呢?1840年鸦片战争后遭到了列强的侵略,形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尽管中国的有识之士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始终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近代中国始终是一个积平积弱的国家,日本的崛起,中国的衰弱使两国在国力上有了差距。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又赔款给日本总计2亿3千万,日本把其中的大部分用于扩充军力,使中日两国的军事实力差距拉大。抗战初中日两国的军事实力相差甚远。中国军队编制300万至350万之间,日本军队共100万分一百多个师团(不包括后勤和装甲团),中国拥有坦克共350辆,日本拥有3500辆,1937年中国空军只有不足100架飞机,日本每年可制造1500架飞机。日本服务于军事的工业有10000家,中国不足1000家,且大部分集中在上海易受到日本的攻击,生产原料还需从国外进口。海军实力相差更远,曾有一位外国军事观察员在战前预测中国的海军一旦与日本海军开战不出一个月就会被日本海军围歼。国防大学教授徐焰在谈到抗日战争时曾说:“抗战中,中日两国实力相差很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战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中国与日本实力存在巨大差距,这是抗日战争初中国军队败退的客观原因。 二、主观上说国民政府在抗战中执行的片面的抗战路线是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败退的主要原因。1937年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说:兵民是胜利之本。由于国民党政府代表的是大资产阶级和大地主的利益,它害怕发动人民抗日会引起人民力量壮大和觉醒,危及他们的统治。因此推行片面抗战路线即只依靠政府和军队的抗战。国民党失去了广泛的支持,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正面战场的败退也就成了必然。此外在具体的军事指挥过程中也存在失误如1937年的太原会战中,正是由于国民党没有巩固忻口和山西与河北过境地区,日军利用这

评价抗日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

评价抗日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 在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中,活跃着两大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为世人所熟知,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所做出的巨大牺牲与贡献也不能被磨灭。在中国的大片国土上,国民党军队与日军进行了一系列大型战役,也涌现出一大批抗日爱国将领。 在1937-----1945八年抗战中,国民党先后动员743余万军队投入战斗,阵亡322万余人,歼灭日军86万余人,基本上牵制了侵华日军的绝大部分兵力;在这一时期,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先后进行了大型战役22次,重要战斗3117次,小型战斗38931次,具有代表性的有:淞沪会战,忻口太原会战,武汉会战等;在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广大爱国官兵英勇作战,不怕牺牲,涌现出郝梦龄,赵登禹,张自忠,戴安谰等一大批爱国将领,300万川军出川作战,近四分之一埋骨异乡。 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是淞沪会战,这是在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在这场战役中,日方投入总兵力达300000,伤亡70000;国军投入兵力600000,伤亡200000。淞沪会战可谓是一寸山河一寸血,中国军队在装备和兵员素质上远不及日本,每小时的伤亡以数千计,一个师的兵力拉上去,几个小时就打光了,足可见战争之惨烈。淞沪会战前,日军扬言“三个月灭亡中国”,这次会战,中国人虽然在军事上失败了,付出了极其昂贵的代价,但在士气上,中国获得了空前的胜利。它打破了日军三个月占领中国的战略企图,让世界清楚中国政府的立场:不再等待日本“和平得”将其一块一块征服,中国绝不会向日本投降。 太原会战是又一具有代表性的大型会战。这是一场国共两党协同作战的战役,八路军在会战中有力地配合友军作战,115师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太原会战历时两个月,是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在华北战场上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持续时间最长,战绩最显著的一次会战。日军参战兵力共十四万人,伤亡近三万人;中国军队参战兵力二十八万人,伤亡十万人以上。太原会战大量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创造了华北歼灭日军人数的最高纪录,为华北地区的抗战减轻压力。 总之,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力,正是由于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和速战速决的方针,消耗了日本的军事经济实力,使其长期陷入战争无法自拔,同时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敌后战场的开辟,为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 从整个抗战来看,虽然在后期国民党军队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但国民党政府的基本利益和民族利益总体上是一致的,它始终坚持抗日方针,没有妥协投降,从而保证了抗战的胜利。国民党军队的士兵也曾在最前线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不怕流血牺牲,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一切为祖国而战斗的战士都应该得到全民族的尊重与纪念。国民党虽然最后不顾国家,不顾人民的利益挑起内战,但它在抗战中的巨大贡献,不应随时间而流逝。

抗战时期国民党最强20军

抗战时期国民党最强20军 第一名:74军编制:3个整旅(师),3万余人 代表人物:王耀武,张灵甫 王耀武是74军的精神核心,74军则是王耀武物质力量的核心。 在淞沪会战中,面对日军海陆空三军的联合攻击,王耀武指挥有方,沉着应战,率57师(74军前身一部)像钢板一样牢牢地顶住日军,使其寸步难行、伤亡惨重。这是淞沪战役中表现最好的部队,超过当时的国军德械部队36师、87师和88师,一战成名。 74军在国共内战开始时,战斗力排全国第一名。这个基本没有什么好解释的。虽然有人提出74军的种种问题,可是细究起来,没有任何一只军队在同样处境中,表现会超出74军。 74军在八年抗战中几乎打遍华中战场所有硬仗,而且全以主力使用,战功彪炳。 从淞沪会战的开始,1937年的南京战役,1938年兰封会战,武汉会战,1939年南昌会战,长沙会战,冬季攻势,1940年第二次长沙会战,1941年上高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1942年浙赣会战,1943年鄂西会战,几乎是马不停蹄,席不暇暖。 国民党在抗战时期有陆海空军武功状,作为对部队团体之最高褒扬,该军即独得四轴。第74军在1940年以最新装备进行整编,改为所谓的攻击军,直属军事委员会,作为各大战场的紧急预备队。日军对这支国军中的王牌部队深为畏敬,并以“三五部队”称之。 链水之战重创共军王必成部。虽然最早被共军歼灭,可共军上了五个第一流的主力纵队围攻,牙齿也蹦松了,双方损失接近1:1。比起“五大主力”的另外四个,被歼灭时的表现强多了,不愧第一主力。 即使后面重建的74军,仍堪称国军精锐。这是近代史中非常少见的。 第二名::18军编制:3个整旅(师),3万余人 18军代表人物:陈诚,胡琏 18军是陈诚的起家资本,也是五大主力中建军最早、历史最长,在军阀混战、抗日作战、国共内战中屡立战功,为蒋介石与陈诚所心爱之嫡系部队。淞沪罗店拉锯战、石碑要塞保卫战、湘西雪峰山会战等均显奋勇。解放战争中,整编第11师一直充当着救火队,哪里有难便投入哪个战场,取得了辉煌战绩。大王庄一战为淮海战役最惨烈的战斗。 提到18军,就必须介绍一下国军名将胡琏。胡琏,字伯玉,老黄埔出身,毕业后就在学长陈诚、罗卓英的十八军手下服役。其人在战场上的表现确比其同僚们略高一筹,他有张灵甫的“悍”,但无张灵甫的“骄”;其“忠”不比黄百韬少,其“谋”绝对比黄百韬多。胡琏被誉为“虎性”与“狐性”的结合体(毛主席老人家便谓其“狡如狐,猛如虎”)还是恰如其分的。 许多老三野认为,胡琏的整11师(18军),综合战力仅略逊于整74师。从其几次避免了被歼的命运,而且是“五大主力”中最后一支被歼灭的部队来看,说胡琏“能战”,不算是溢美之词。 据网友介绍,18军在与解放军作战时,是唯一一支胜多败少的国民党军队。在解放战争时,18军有四次被优势的解放军包围,即1946年6月被刘伯承邓小平的三个纵队围攻,8月被陈毅的四个纵队围攻。1947年2月被刘伯承三个纵队围攻,1947年8月在南麻战役又被优势的解放军围攻,但胡琏很坚定的利用地形,全部打退了解放军的围攻。 1947年8月,华东野战军三个纵队将整11师包围于山东南麻,志在通吃,再获围歼整74师的辉煌。总攻发起后,天降暴雨,弹药受潮,部队于泥泞水洼中苦战四日无果,敌增援部队迫近,不得已撤出战斗,打了一次不划算的消耗仗。胡琏由此而声名更噪。“南麻大捷”

国民党初期抗战的历史作用

国民党初期抗战的历史作用 关于正面战场的初期抗战(即从1937年“七七”事变到1938年武汉失守),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占有怎样的地位,有不少人对此进行论述。一些人从具体战役战斗的斗争过程出发,认为正面战场的初期抗战是一派“大溃退”的局面。本文从战略角度,;力图客观的认识正面战场在初期抗战的历史地位。 一、关于“持久消耗战” 抗战爆发前,中国的经济仍是农业和手工业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而当时日本岛国军备及一切物质均较我有优势,并掌握绝对的制海权,且在东北已造成侵吞中国的强大后方基地。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咄咄逼人的攻势,1932年3月国民党四届三中全会讨论对日方针问题,认为对日本要采取“长期抵抗”的方针。4月,蒋介石在南昌军事整理会议上表示:“现在对于日本,只有一个法子,就是长期不断的抵抗。”桂系首领李宗仁也指出“中日战争一经爆发,日本利在速战,中国则以持久战困之”。1938年3月,南京国民政府召开临时全国代表大会,进一步明确提出今后的对日军事战略方针:“团结海内外全民族一切力量,适用广大国土,众多人口,坚持持久抗战,以创造有利之机势,而谋取最后胜利”。应钦在军事报告中也明确宣布:“敌之最高战略为速决战,而我之最高战略为持久消耗”。此后,南京国民政府按照持久消耗战略进行了长期的抗日战争。相反,日本岛国,人力、物力、财力都不允许其打持久消耗战,因此,日本从侵华战争一开始,就确定了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最适合于日本。 综上可见,关于持久消耗总战略总方针符合敌我军事力量对比的现状,是有利于中国长期抗战的;一方面逐次消耗优势的敌军,另一方面培养自己的力量以及在战争初期实施以空间换时间等原则,就战争全局而言,也是符合中国的特点的。但是从实行全民族的全面抗战和实行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抗战来分析,国民党当局争取持久战,又存有拖延时日,等待国际形势的变化,依靠国际力量形成对敌优势的幻想。在这个阶段中,日本占领了中国重要工业城市和富庶地区,封锁了主要海港,从战役上看,它是胜利了。但从战略的全局看。日本没有催毁中国的抵抗力量,更没有动摇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武汉战役结束,全部正面战场的高潮已经过去,敌后战场的重要地位却在整个战争中突出起来了。使日本几乎是倾其全力摧毁中国军队主力的计划彻底破产,迫使中国屈服的企图化为泡影。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场艰苦的持久战,在抗战初期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尽可能消耗敌人有生力量的同时,有意识地向内地、向后方撤退,暂时的、部分地放弃若于国土,换取时间,积聚力量,陷敢于不利而利于我之作战,争取抗战的胜利,其指导思想无疑是正确的,是抗日战争的上策。因此,日军战史研究者也承认在总的战略方面,中国是成功的。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分析认为,以战役上阵地防御的持久消耗战作为达到战略持久消耗战的主要手段,战争初期一定的坚守防御阵地战是应该而且必要的,在整个战争进程中,对某些战略要点的阵地攻占也是应该而且必要的。但从战争总体看,在技术装备、战斗素质等方面均处于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不宜以持久的阵地战作为抗日战争中对日作战的主要形式。而正面战场绝大多数战役的作战形式是以持久的阵地防御战为主,与日军对拼消耗,因而造成军队损耗过大,经常处于被动地位。 二、消耗了日本的军事、经济实力,使其陷入长期战争的泥坑而不能自拔,

论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作用

Chen chun hua 论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作用 ——读《第二次中日战争史》有感 [摘要]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一直以来备受关注。我们教科书上所看到的是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使用游击战持久战略消耗日军的军力,大大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士气。但是,我们在谨记共产主义功绩的时候,我们也要记住那些国民党中曾经为抗日事业流血的烈士,真实还原历史,铭记历史。 一、对正面战场了解不充分 对国民党在抗战中正面战场所起的作用,普遍存在了解不充分现象。教育界对于这个带有政治色彩的问题很少提及,这就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对国民党主导的正面战场了解不充分的现象:同时学界的研究一直集中于敌后战场方面,对于正面战场缺乏深入和全面的研究,评价有不够客观之处。一些党史著作对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战中的积极作用较少涉及,偏重突出其战略上被动、消极抵抗的一面。当然,我们知道这不符合历史事实的研究,因为真正的历史研究应当是还原历史、尊重历史的。下面我将简单简单介绍正面战场的三个阶段国民党所起的作用。 二、防御阶段:正面战场是抗战的主战场 在抗战初期,即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当时,日本侵略者把国民党作为主要作战对象,所以由国民党军担负的正面战场是抗击日军进攻的主要战场。在战略防御阶

段,国民党正面战场先后进行了忻口、淞沪、徐州和武汉 4 次大规模的战略性防御战役,并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阻滞了日军的推进。这对于打破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企图,消耗日军兵力和战争资财,迫使日军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国民党军执行持久消耗战略,在战役指导上采取消极的单纯防御方针,按照蒋介石的要求“多筑工事,层层布防,处处据守",否 定运动战和游击战等原因,尽管国民党军队的许多官兵对日军的进攻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正面战场的战局仍非常不利。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致使日军长驱直入,在15个月内侵占华北、华东、华中大片国土和华南要地。 三、相持阶段:继续进行防御性作战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本侵华方针的改变,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采取消极对敌,避战观战,消极抗日的态度,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反动方针,建立了“防共委员会”。蒋介石则运用一切办法尽力限制八路军、新四军的发展。此后将大量军队用于对付中共军队相继掀起三次反共高潮,限制全国抗日民主力量。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基本上都是起消极作用的。由于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方针,正面战场形势严重恶化,以至于出现豫湘桂战役这样的大溃败。正面战场的地位逐步下降到次要位置。 从战略上讲,正面战场起到了战略配合的作用。 1.在消极抗日和投降方面:如“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多次讲过“在和平根本绝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

对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作用的简评: 毛泽东对国民政府抗战的评价:1945年5月31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结论》中说:抗战初期“所谓的‘共同领导’,实际上是国民党一党领导‘。当时中国共产党”说在蒋委员长领导下抗战到底“,这话并“没有错”,“因为要打日本,就要有个头子,当时中国的头子就是蒋介石,他有那么多军队,外国也承认他。但他后来要反共,这句话我们就少讲了,以至不讲了。如果说共同领导,那就是你领导你那一堆子,领导中央军;我们领导八路军、新四军,领导广大人民,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毛泽东肯定的指出:“国民党在1937年和1938年内,抗战是比较努力的,同我党的关系也比较好。” 胡锦涛在代表党中央所作的报告《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而且抗战初期是国民党正面战场担负了抗日战争的重要任务,成为抗战的主战场。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 历史应该客观的反映抗日战争的真实情况,让人们真正了解中华民族历史上最英勇的抵御外敌的战争。国军也是中国人民的子弟兵,包括380万阵亡将士们谱写了气壮山河的抗战史。从1985年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起,大陆学术界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表现和作用越来越走向客观的评述,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国民党是当时中国第一大党,它所控制的军队是当时中国最有军事实力的军队。1937年国民党共有党员165万人,其中普通党员52万多人,军队党员101万人,海外党员11万多人。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它第一大党的地位没有改变。到1945年,有党员806万人。而同期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人数分别是4万人和121万人。相差极为悬殊。国民党军队人数1937年是170余万,并有海陆空军,1945是军队440万;而同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人数分别是5.6万人和100万人。尽管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表现不佳,但仍然是抗战时期人数最多的军队。特别是抗战之初,中国共产党的军事力量仍然很弱小,国民党军队的抗战在当时是主要的,正面战场对于打击日本的进攻势头、迟滞日本的进攻速度、实现持久抗战的战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一点,许多学者都已论及。 历史应该客观的反映抗日战争的真实情况,让人们真正了解中华民族历史上最英勇的抵御外敌的战争,国民党政府对整个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国军也是中国人民的子弟兵,包括380万阵亡将士们谱写了气壮山河的抗战史。从1985年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起,大陆学术界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表现和作用越来越走向客观的评述,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仍然觉得有未尽之义。实际上,国民党、国民政府、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从整个战争过程来说,国民党始终是当时中国的第一大党、执政党,控制整个国家机器,它是否抗战,决定着中国中央政府是否抗战。而这一点,有着多方面的意义。

抗战时期的国民党正面战场

抗战时期的国民党正面战场 四川省三台中学王俊(621100) 抗日战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一次全民族战争。共产党为代表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为代表的正面战场,是相互依存而又相对独立的。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评价,必须以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客观、全面地进行评价。要克服思维定势,摒弃极“左”观点,正确认识正面战场的作用。要根据抗日战争的发展,从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不同历史阶段来具体评价。 一抗战初期国民党战场积极抗战 在战略防御阶段,日本进攻的主要目标是国民党军队。在日军的攻势下,国民党政府及军队被迫抗战。国民政府召开了国防会议,进行了军事部署,制定了战略指导方针。调集了200个师的兵力,先后进行一系列保卫战。较认真地进行了一系列防御战,涌现了一些抗日将领和民族英雄。 1、忻口会战。日军占领平津以后,即分兵沿平绥靖、平汉和津浦铁路干线向华北发动全面进攻,夺取山西是日本全面占领华北的首要目标。9月中旬,日军占领大同,晋北门户洞开。忻口一线便成为保卫太原的重要防线。10月13日,日军以三个师团的兵力向忻口进攻。国民党守军在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的指挥下,奋勇抗战,在八路军的配合下,经过23天的阵地争夺战,大小40余次战斗,毙伤敌2万余人。此次会战国民党军队伤亡也达10余万人以上,军长郝梦麟、师长刘家骐等阵亡。后日军突破娘子关,由正太路抄袭太原。11月8日,华北重镇太原失陷。整个华北随即陷落。 2、凇沪会战。“八、一三”事变以后,蒋介石亲自担任上海战场最高军事指挥官,调集70万大军进行凇沪会战。日军投入海陆空兵力共达30万。国民党军队广大爱国官兵在上海人民的支援下,不畏强敌,顽强战斗,给敌人以重大杀伤。在战斗中先后涌现了与阵地共存亡的上海宝山姚子青守备营500官兵、在敌军包围中孤军坚守苏州河畔四行仓库由谢晋元率领的“八百壮士”等英勇事迹,表现了中国军民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凇沪会战进行了三个月,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的意志,赢得了向大后方撤退战略物资和人员的时间。上海失陷以后,日军分兵两路向南京进攻。11月20日,国民政府宣布迁都重庆。12月13日,南京陷落。日军在南京制造了屠杀我国军

国民党抗战初期的的军队编制

国民党抗战初期的的军队编制 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陆军常备军编制目前常见的几个数据和序列表如下: (1)1937年2月,军政部长何应钦在第五届第三次全体中央委员会议所提《军事报告》有关作战兵力如后:国军总计兵力:步兵182个师,独立步兵46个旅;骑兵9个师,6个独立旅;炮兵4个旅,20个独立团,此外尚有各钟特程编制及地方部除未列入。共170余万人。预定使用第一线作战者,步兵约80个师,9个独立旅;骑兵9个师;炮兵2个 旅,及16个独立团。此数字为大部分书籍视为抗战初期兵力。 (2)抗日战史记载1937年7月初,计步兵183个师,独立步兵58个旅,独立步兵43个团;骑兵9个师,5个独立旅,3个独立团;炮兵2旅,15个独立团,13个独立营;工兵2个团;交通兵3个团;通信兵2个团;宪兵11个团,2个独立营。官佐136,000余人,士兵1,893,000余人,总计2,029,000余人。 (3)日本方面资料统计: 计步兵223师,47旅;骑兵15师3旅;炮兵6旅。总兵力200万 中央直系军:步兵47师,1旅;炮兵3旅;兵力412,000人。 中央旁系军:步兵36师,13旅;兵力338,000人。 地方军阀军:步兵64师,11旅;骑兵14师,1旅;炮兵3旅;兵力523,000人。 其他杂牌军:步兵76师,22旅;骑兵1师,2旅;兵力722,000人

--------------------------------------------------------------------------------- 此重要三表只有数字,皆未见详细序列表。市面上常见的抗战初期序列表实际是1937年8月以后扩编了若干军后的序列表,并非抗战未爆发前的实际状况。故尝试编一个番号183个师为基准,时间1937年6月为基准的序列表供大家参考。 各师所辖旅、团番号及主官时有变化,此文所列只能反映某一时段状态,仅供参考。 引用书籍: (1)刘凤翰:战前的陆军整编(民国十七年七月至二十六年四月)(2)刘凤翰:论抗战前日人对中国军事之调查 (3)国民革命军沿革实录 (4)国民党军简史 (5)国民党治军档案 (6)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军政职官人物志 (7)中国国民党九千将领 (8)中华民国军事史略稿第三卷 (9)国民党将领亲历记 (10)民国史档案资料丛书 (11)文史资料选辑 目录: 第一部分:师及独立旅番号、主官、驻地情况 第二部分:绥靖公署、路军、军番号及隶属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