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身份看李渔的小说与戏曲创作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216913269.html,

从社会身份看李渔的小说与戏曲创作

作者:甘映红

来源:《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8年第01期

摘要:从市井文化需求出发,再结合自身才情,李渔写出了一系列以“奇”“巧”取胜的小说与戏曲作品。李渔之所以专注于此类作品的创作,是因为他通过“卖文”可以有效地解决生计问题,这也导致李渔的创作动因及作品效果不同于其他“著文章自娱”或“文以载道”的文人,所以当时就有人把他看是作行走江湖,靠卖艺谋生的“俳优”,却不知这是文人身份地位发生变化后的谋生策略。

关键词:奇、巧;卖文;俳优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558(2018)01-0119-05

李渔(1611-1680)是一位与众不同的文人,他中过秀才,乡试落第后恰好遇上明清政权更迭,便没有再走读书应试的路子。受生计逼迫,他带着一家人先是从浙江兰溪老家搬到杭州,后又搬到南京,过着“砚田糊口”的生活。李渔很有才华,能把握读者需要,写出来的小说戏曲作品深受欢迎,这不仅扩大了李渔的名气,也有效地解决了他和家人的生活问题。

不过要注意,李渔是市井文人,并非士大夫文人,不可能凭借社会名望或使用其它手段推销作品,只有靠作品本身的个性特征吸引读者,赢得市场。李渔的作品究竟有何特色?什么原因促成的?当时及后世学者如何评价此类作品?弄清楚这些问题,对于准确把握李渔小说戏曲创作的文化意义极为重要。

李渔大约在40岁时移家杭州。此前他像多数读书人那样走着读书应试的路子,并于崇祯十年(1637)成为府学生员,后因父母过世而家道中落、局势动荡等原因,不得已迁到杭州城里谋生。在寓居杭州的十年时间里,他创作了小说《无声戏》一集、《无声戏》二集和《十二楼》(一名《觉世言》),传奇《李氏五种》(《怜香伴》《风筝误》《意中缘》《玉搔头》《奈何天》)。从顺治十八年(1662)始,李渔移居南京近二十年,先后编纂了《资治新书》《笠翁论古》和《四六初征》等杂著,撰写了富含戏曲理论内容的《闲情偶寄》。从中可以看出,李渔的小说戏曲创作主要集中在杭州期间,也就是他确立名声、创作个性得以充分展现的一个时期。

李渔小说戏曲的特点,“奇”“巧”二字足以概括。奇,指作品中的奇特人物与事件。如,无声戏《丑郎君怕娇偏得艳》中的阙里侯胸无点墨,且五官四肢件件不全,身上臭气难闻,却意外地聘娶了三个才高貌美的佳人;传奇《风筝误》中的书生韩世勋奉命出征,用假狮吓退真象,竟取得战争胜利。像这种不可思议的情节或人物遭遇,在李渔小说戏曲作品中几乎俯拾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