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是个技术活(第18讲)-1

合作学习是个技术活(第18讲)-1
合作学习是个技术活(第18讲)-1

第十八讲合作学习的设计

一、学习目标

1.能总结梳理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2.了解在合作学习领域内有建树的学者对合作学习的论述;

3.能设计一堂合作学习的课,并向同事们展示这堂课。

二、学习材料

《合作学习教案模板》;《合作学习课堂观察表》;《什么样的教学任务适宜合作学习》;《各家论合作学习》

三、教学步骤

课堂讨论1合作学习的策略和适用范围

课堂讨论2:合作技能与合作学习方式的匹配性

课堂讨论3:备课笔记模板

课堂讨论4:合作学习的课堂观察量表

课堂讨论5:选择有意义的合作主题

合作学习一般是围绕着一些问题或任务,也就是围绕合作主题来展开的,合作主题本身必须是具有合作价值和意义的。如果合作主题本身不具有合作价值和意义,那么这样的合作主题就是无效的主题,合作学习活动也必然没有价值和意义,也就是无效的合作。有效的合作主题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1. 确定适宜合作的主题

合作学习并非一把万能钥匙,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任务都适合采用合作学习策略。有些教学内容是需要或应该由学生独立完成的,这样的内容如果用来进行合作学习,不仅不利于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且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造成合作学习的形式化。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策略时,教师首先要确定一个适宜合作的主题。

2. 围绕重点、难点内容

教学重点是教学任务当中比较重要的知识点,教学难点则是学生不容易理解、掌握的知识点。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得到了落实,教学目际才有可能实现。在进行这些比较重要的知识点的教学时,如果采用合作学习策略可以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对问题进行主动的探究,并通过合作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深刻,掌握更牢固。

在教学《金色的脚印》一课时,教师设计了两个小组合作学习讨论题:①老狐狸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救小狐狸?②正太郎为什么能和狐狸建立亲密关系并能得到狐狸的救助?这两个问题正是本篇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学生按照要求先自读,然后再小组合作。在小组合作时,各小组的成员都围绕这两个问题深入地研读课文,激烈地讨论甚至是争论。在这种讨论与争论中,学生体会到了,老狐狸冒看生命危险去救小狐狸表现了动物之间也像人类一样有着不可割舍的亲情,尤其是作为父母的老狐狸对自己的孩子小狐狸非常关心和爱护。并且通过讨论交流懂得人类要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才能与他们和睦相处的道理①。

由上例可以看出,在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应该围绕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来设计合作学习主题,使学生能够通过合作学习活动加深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突破教学中的难点,以保证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和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3. 具有开放性

开放性的主题可以使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对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以及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都具有独特作用。一个开放式的合作主题可以引起学生的思考与争论,而学生对问题的不同见解也可以使学生的思维产生激烈的冲突、碰撞,从而使学生能够对所探讨的问题有更为深人的认识。

4. 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

对学习内在的渴望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动力。只有产生了内在的学习需要:学生才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因此,一个有效的合作主题,应该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合作学

习活动中来,并能够在合作中积极思考、深入探究。

课堂讨论6:什么样的教学任务适宜合作学习

(浙江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盛群力)

什么样的教学任务适宜合作学习方式(国外已有的研究认为,合作学习方式适宜于较为复杂或较高层次的认知学习任务,适宜于绝大多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任务;另外,如果教学目标本身包含了人际交往品质与能力培养的话,那么,就更需要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所谓“在合作中学会合作”就是这个意思。

当代合作学习的倡导者,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教授约翰逊兄弟俩一直强调,合作学习的基本特征是“积极互赖、直面互动、责任到人、人际技能和小组建设”,而另一位合作学习理论的贡献者,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学校社会组织中心的斯莱文教授则更看重群体奖励、成功机会公平、满足个别需要和小组目标等因素。我们认为,如果教学任务或者学习内容蕴含了下列因素,则应该优先考虑采用合作学习方式:

1、互动

教学任务是否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彼此关爱理解、共同分享鉴赏等,当然,这里的互动不是一般课堂教学中常见的讲解提问等继时互动,而是要求生生之间讨论、展示、争辩、操作等同时互动。

2、互助

教学任务是否包含了不同层次的要求,有可能产生一定的分化或理解掌握上的屏障,会自然地形成求助与助人的需求。

3、协同

教学任务是否只有经过小组成员责任分工角色轮换,发挥自己的优势与吸取别人的长处相结合,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协作共事、齐心协力才能完成。

4、整合

教学任务是否体现了跨学科性、综合性和任务驱动性。项目型学习的特点是否要求不同观点、不同材料、不同解题思路或方法的汇总综合,是否涉及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去伪存真、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

5、求新

教学任务是否突出了学习者个人的独特感受与体验,是否要求生成别出心裁、与众不同的理解,是否求新求异、求变,是否有较高的知识迁移性质。

6、辨析

教学内容是否需要经过争辩、探讨、质疑,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在相互磨合中坚持自己合理的想法,同时也吸收别人好的创意。

7、评判

教学任务是否涉及到较多的价值判断和选择,是否有多种决策路径可供选择,是否需权衡利弊得失。

8、表现

教学任务是否要求学生充分展示、表露或外化已经学到的东西,是否以群体业绩表现、以任务整合或项目调研的成果来衡量考评。

以上所讨论的所谓教学任务中包含了可能适宜合作学习方式的因素,当然只是例举性质的,并且也是相对而言的,对许多课堂情境而言,这些因素可能不是有或无的问题,而是强或弱、多或少的问题。

课堂讨论7:郑杰的若干观点

1.以理性的态度做合作学习

好多关心我的人见到我时都会好奇地都问,你现在究竟是做什么的?到底应该如何称呼你?

朋友们这么问,我丝毫不惊讶,因为人们总是希望交往的对象有个固定的职业和确定的社会身份,人们更喜欢与一个有类似“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这样的头衔的人打交道,而不会在意那个叫郑杰的人本身,即使那个叫郑杰的人其实并不那么在意“大学”或“教授”之类的名号。如果我回答“我在做研究”,人们一般接着就会问到“你在哪里做研究”而不会问“你在研究什么”。在中国,对社会身份和地位的关注是要先于和重于对人和人的思想的关注的。我非常想告诉我的朋友们,离开校长岗位以后我只在是在做教育,而且那是我唯一在做的一件工作上的事。想想当初在校长位置上的时候,哪里在做过几件像样的教育上的事呢?

做“教育上的事”与做“与教育有关的事”有很大的不同。在当校长的时候,感觉自己特别忙,开会、迎接检查、接待家长举报投诉、处理伤害事故、帮领导落实条子生……每一件都是和教育有关,可是又有哪几件是教育的事?而且明知道有些事是“反教育”的,却不得不违背自己的本意去做。我离开校长岗位已经十年,我想与十年前相比,校长不务正业的情况,至今可能未有大的改观吧。教育这个行业有那么多位置上的人,他们是局长或者科长,校长或者主任,院长或教授,不能说他们不勤奋,他们也许真比一线教师忙碌得多,真的在承受更大的压力,可是他们忙的都是教育上的事吗?

这些年来,如果说我算是在做教育的话,我只为一件事而忙,那就是“让教育服膺理性”。无论我在哪里,在上海、在武汉、在济南、在云南红河、在吉林珲春、在黑龙江大兴安岭、在新疆克拉玛依、在四川雅安;无论我在向谁讲述,向校长、向教师还是向教育局官员们;也无论我讲什么话题,讲学校文化、讲管理制度、讲课程建设、讲课堂改革,我都希望为教育灌注一种理性的精神。因为,教育的那么多所谓“乱相”,其实是根源于这个行业理性的缺失。

有人认为,解决教育的诸多问题,就要“让教育回到常识”,也就是说,教育回到常识,问题就少多了。我并不完全赞同这一说法,因为常识未必代表着理性,那些未加检验的常识,虽然是受到大多数一般人的认同,可是依然很可能属于迷信。

在与朋友聊学校管理问题的时候,我没有聊常识问题,而是聊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这些问题我们该如何界定,而后我们该如何借助一些分析工具找到问题的成因,再之后,我们如何创造性地去解决这些问题;在与教师们聊课程建设的时候,我常常在追问他们,你为什么要开这门校本课程,这门校本课程与学校理念和培养目标有什么关系;在与班主任聊德育工作的时候,我希望他们先明确到底要培养人的哪些美德,而我们的德育工作和班级管理的手段和方法是否与我们的目的保持一致性;在聊课堂改革的时候,我希望教师们能先搞明白课堂为什么要改,传统的课堂到底哪里出了问题,你的那些改革办法到底有没有改掉这些问题;在聊有效教学问题时,我总要先问,什么是有效?你如何来检测是否有效。只要

我看到教育界又有一颗新星冒出来,无论这颗新星是学校还是校长,无论这颗新星的来头有多大,我都要与我的朋友们用理性做出评估。我对我的所有学生们说,我什么都教不了你们,我希望你们能学会理性,而我也还在学习。只要人学会运用理性,就一定能识破那些教育“神话”和“奇迹”,清晰地看到背后的真相。教育只有见到真相才能获得真正的发展。

这些年来,合作学习在国内“风起云涌”,凡问我是不是要在学校推行合作学习的校长和老师,我都会反问他们,为什么要搞合作学习?如果他们回答我,推广合作学习是因为杜郎口中学做合作学习就很成功,那么他们缺乏理性;而当有人批评合作学习的时候,我总会问他们,什么是合作学习?如果他们回答我,合作学习就是把学生分成小组来教,那么他们缺乏理性;当有人抱怨合作学习效果不好的时候,我先问他们,你会做合作学习吗?如果他们回答我,不就是向杜郎口中学那样嘛!那么他们显然还是缺乏理性。

于是,当我看到有一个地方全面推广某某模式时,或者某某学校在基本条件不具备的条件下实施合作学习的时候,我的心在呼喊:“救救合作学习!”因为他们不仅在作践教育而且还在作践合作学习。

当一个地方或一所学校总是说“理解了也执行,不理解也执行”,或者“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时候,那个地方的人一定是疯了。而要不了多久,你就会看到那里又是“一地鸡毛”。

2.为了合作的学习

我当过10年高中语文教师,而后教过初中二年级和小学五年级,从1996年起我就开始研究合作学习,并在实践中不断的尝试。

在对教师的培训活动中,我经常举我自己的例子,告诉大家只要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合作学习,那么教师的劳动力就会得到解放,为了加深他们的印象,我还会特别强调当初我教两个高三班的语文,担任一个高三班的班主任,同时我还是分管德育的副校长。可是我干得很轻松,因为合作学习是要将“学习权”还给学生的,只要教会他们学习,教师当然就轻松了。而后我被派到一所薄弱学校当校长,不说“日理万机”,至少也是忙的就怕把脚都用上了,可是我一直在一线教课,而且还教的不错,不是学生卖我这个校长的面子,而是我坚持用合作学习方式,使自己获得了真正的解放。

每次我说到这里,受训的教师们都用复杂的眼神看着我,是羡慕还是怀疑,我很难判断。我试图将“为什么要在课堂中实施合作学习”解释为“让自己的教学工作更轻松也更高效”,看来不一定有什么说服力,因为我无法在他们目前复现当时的情景,也无法说服他们学生学业成绩的提升居然不靠着苦干精神而却能轻松获得。

我的现身说法显然与教师的现实体验有很大的距离,在几乎所有的教师看来,大凡改革,无论是课堂内的还是课堂外的,只要是改革,都伴随着“痛苦”的体验,包括合作学习,一定又将简单的教学问题复杂化了。教师们对各种各样的改革和五花八门的“新花样”越来越抱以冷眼,这背后显然有别样的隐情,在此我先放下不说。总之,在向教师们说明搞合作学习的理由,并且能让他们信服,是颇难做到的一件事。我最不愿意说服的,是那些已经尝试过合作学习却没有获得成功的学校的教师们,要重新使他们燃烧起改革的激情,并恢复对合作学习的信

心,几乎是不可能的了,他们会将每一次的说服都当成是一场新的“忽悠”。

一些“高度务实”的校长和教师会直截了当地问我,合作学习能提高考试成绩吗?我说当然能啊,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已经证明,合作学习大面积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绩,我甚至花费了不少时间向教师们解释合作学习之所以能提高学业成绩的原因,而且将一堆数据摆在来他们面前。可是,他们依然是将信将疑的多,愿意做尝试的少。因为,他们对国内的文献,那些证明合作学习有效的国内的研究成果显然抱有深深的怀疑,他们自己也经常被要求写论文搞课题研究的,他们知道这些文字的可信度到底有多少;我拿出国外的文献来,教师们就会提出国情问题,国外的研究成果似乎也不能真正打动他们。

我其实并不愿意以合作学习“能大面积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为理由,鼓动教师们来改变课堂,更不愿意以“创学校特色”之类的话来说服他们,因为前者有“功利”之嫌,后者则很“世俗”。

我认为,合作学习解放教师自身、合作学习提高学业成绩、合作学习是创学校特色的重要举措等等这些理由,都是“心术不正”的说法。我事实上强烈地主张将合作学习的目的设定为“合作”本身,即使合作学习可能增加教师负担,即使对学业成绩未构成显著影响,即使合作学习不是出于课改的要求,我依然大张旗鼓地宣扬合作学习,那是因为合作学习能教会学生“合作”,就凭这一条就够了,至于其他,只是合作学习的“副产品”。

于是,我渐渐地不再向教师们宣传合作学习的任何“显著”的好处,反而我要帮助校长和教师们端正自己做合作学习的动机,只有人们认识到这一学习方式在成就一个“人”的方面的重大作用的时候,他们才能在面临风险的时候,毅然决然地坚持下去,实施合作学习可能带来的风险就是教师更辛苦、学业成绩没有起色、学校声誉受损等等。

我不会向任何人承诺合作学习可能带来的可见的好处,不再试图以此诱使人们去做出改变,我其实无法改变任何人。人们从来不是被外部所改变,真正使之发生改变的是其自身。我暗下决心,远离那些将合作学习看作是“手段”的人,如果“合作”必须是个手段的话,也仅仅是为了教会学生合作的一种手段。

所以,我闭嘴了,我不再“苦口婆心”了,而是睁开双眼去观察、去寻找,找到我的同道者,他们与我一样,愿意为“合作”而教,为学生美好未来而教。我会发现,这样的同道者正越来越多。

3.合作学习的风险提示

只要一说起课改就会提到学习方式的转变,那是因为学习方式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只要一说起学习方式转变就会说到自主、合作和探究,那是因为转变学习方式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传统学习方式向现代学习方式转变,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研究性)学习,从它们的内涵和特征来看,都具有现代学习方式的特征;只要一说起自主、合作和探究就会谈到教师角色转变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因为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因素就是教育者的角色定位和他们的教学方式,如果教师不能调整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位置,不能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新的学习方式是建立不起来的。

首先是教师的角色定位问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这三种学习方式,都要求师生关系发生变化,都倡导改善师生关系,改变“教师中心”的观念,

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伙伴关系,变教师“教”为教师“导”学生“问”。

其次是教师的教学方式问题。这三种学习方式都重视通过启发、讨论等具体的教学方法,都重视通过观察,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法、途径、假设,都强调思辨能力的培养,都主张给学生探索、发现的机会,给学生交流、展现的舞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可是在现实中,正是因为教师角色定位和教师教学方式很难改变,导致课堂里学生学习方式也很难变化,课改难在哪里?难在教师不愿意改变。于是我们经常会批评教师,批评他们不思进取、观念落后、不学习不思考等等。

从我长期的针对教师的咨询和培训经验上来看,大部分教师对目前的教学是不满意的,他们也希望能发生改变,至少他们不愿意停留在“传统的”和“老旧的”教学方式中身心俱疲。可他们为什么不勇敢地跨出那一步?我认为他们是“理性的”,因为他们知道在引入一种新模式、新方法前,应该做好风险评估的工作。越是负责任感的教师,可能在改革面前越是慎重,人们非常渴望看到充分的证据来证明学习方式改革的安全性。我们告诉他们,你的角色要发生转变,你的教学方式要改变,可是他们的疑问是,“成绩掉下去了怎么办?”他们知道,无论搞什么改革,到头来还是要向他们要成绩的。可是,专家或者局长校长们可以承诺他们吗?我想无论是谁,都不敢承诺“成绩不会下降”,也不敢承诺“不看你们的成绩”。改革的风险实际上主要还是由教师们来担的。

教师所担忧的学习成绩问题,可能确实存在风险。合作学习会不会使“学困生”的学习成绩更差,这就是一个具体的风险。在组建小组时我们主要以学习成绩为主进行异质编组,就是将“学优生”与“学困生”捆绑在一起,我们希望由“学优生”帮扶“学困生”,可是风险在于,可能因此而导致学优生对学困生“控制”,使学困生在合作学习中处于附庸的地位。因为学优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他们把持了小组的各项活动,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发挥,他们将学的更好,而学困生因为基础薄弱,各方面表现都不如优等生,他们无形中就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小组内处于从属或被忽略的地位,这反而更加剧了在学业成绩方面的两级分化。这就是合作学习的具体的风险,如果这一风险得不到有效的控制,教师们怎么会热心参与改革呢?

此外,班级人数过多,也是一个风险。班额过大始终是困扰合作学习的瓶颈,因为合作学习中班级人数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班级人数少,教师便于指导,学生合作也比较充分,班级人数过多,学生在课堂中参与的机会就会少一些,容易给一些参与度不高的学生造成可乘之机,教师指导起来也相当困难。

在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中,实施合作学习的风险是最大的,那是因为相比另外两种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对教师角色定位和教学方式转变的要求最高。“自主学习”一般都是以个体形式进行的,只有在遇到一些独自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才需要教师的帮助;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主要是研究者和指导者;而“合作学习”是以小组形式展开的学习,教师要集多种角色于一身,即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还要担当学习活动的指挥与决策者、管理与参与者、仲裁者的责任,要扮演好这些角色,其难度可想而知。

我感觉我们这些搞研究的和搞教育管理的,比如专家或者局长和校长们,就如同“厂商”在竭力向教师推销产品,当我们越是把自主、合作、探究吹的越神乎其神,教师们可能越是冷眼望着我们,心里充满疑虑。

那么,能不能做个诚实的“商人”,在我们向教师们描绘美好愿景的时候,

同时将风险也坦露给他们看,然后与他们一起面对、一起研究、一起实践,我相信专家也好、教育管理者也好,一定会比现在更能赢得信任。

4、合作学习是个技术活

经常有教师在听完我的报告后夸奖我,说他们爱听我讲,因为我讲的东西接地气。为了增强夸奖我的效果,他们还拿别的专家报告与我做比较,说听有些专家报告,概念术语满天飞,目的啊意义啊之类讲了很多,可是真要讲到怎么做的时候,往往报告的时间差不多了,草草收场了事,所以听众觉得不解渴,大家来听你讲报告,不就是来听你讲具体做法的吗?为什么到紧要处偏偏就不讲了。

每到此处,我就要为广被批评的专家们辩护几句:

1.专家们治学严谨,为了把问题说清楚,总先要定义清楚,比如合作学习,在我们谈合作学习之前,先要统一一下我们正在谈的合作学习是不是一个意思,可是一谈起合作学习的定义,难免就要说一下关于合作学习概念上的分歧,这就要讲到斯莱文的定义,约翰逊兄弟的定义,沙伦的定义,文泽的定义,咱中国的学者王坦的定义。结果,还没讲到自己的观点的时候,听众已经睡下一大片了。那实在不能怪专家,定义清楚是我们研究问题的起点啊。

2.专家要说说理念问题的,那是因为目的意义没有弄明白,好东西也会被用到坏地方。而一旦说到目的意义难免就要批评几句中国教育的现状,这一批评就会“气不打一处来”,就会激动,就会顺便说起“兄弟我在美国…….”还有就是要说说未来,因为未来的挑战构成了一部分的“目的”和“意义”,这一说起未来的挑战,就要扯到“互联网加”,就要讲到全球化啊信息化啊环境问题啊,顺便在讲讲转基因问题,这一大圈绕回来才发现报告限定的时间已经差不多了,也就只能跟听众打个招呼,关于如何做的问题,留待以后有机会再说。

3.专家的特点主要在于“专”,因为专,所以“深”,所以给我们这些普通人造成了“不接地气”的印象,听众们听不懂往往是因为自己还不够“深”;而且因为专,所以研究概念的专家不一定研究技术,研究理念的在策略层面上未必有心得。要是某个专家什么领域都研究,就不是专家了。

替专家辩护完之后,让我在一线教师的立场上表白几句:

1.教师们对于包括合作学习在内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概念并不排斥,新课程改革至今那么多年,关于学生发展为本、学习方式转变等等之类的方向性的问题,已经不是主要问题,主要问题在于如何操作,他们需要专家们给予有效的回答。

2.成年人的学习是以问题为导向的,而不是从概念开始的。教师们在实践工作中累积了一大堆问题,这些问题多半是操作层面的问题,这些操作性问题得不到解决,就会使他们课改的信心受损,最终很有可能使他们又回到传统教学的老路上。

3.希望教师通过学习概念和理念来提高教学水平是不可能的,教师的专业发展虽然涉及到专业素养(包括价值理念),也会涉及到专业知识(包括基本概念),但是更重要的是其专业能力的发展,也就是说教师的专业发展是“能力本位”的,因此,要教教师们技术,更关心他们在操作领域内的能力提升。

在合作学习领域内的研究从总体上看,操作层面上的研究确实不多,这是造成教师感觉专家们对合作学习指导不力的主要原因。因此,需要有一批有实战经

验的专家学者,致力于合作学习操作技术的研究,比如编组技术、合作的程序化技术、教授合作技能的技术、课堂提问的技术、寻求反馈的技术、班级管理和控制的技术、小组评价的技术等等。在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方面,国外已经有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可以先拿来用,但是如何将这些技术本土化,与本地教育文化结合创造出自己的技术来,这才是合作学习未来的方向。

作为合作学习领域的研究者和咨询培训者,我每到一所学校都希望与这所学校的教师们一起研习技术,当我看到他们将那些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并取得成效的时候,我感觉欣慰;而当我看到他们在实践中遇到问题,进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创生出新的技术、策略和方法的时候,我的喜悦无以言表。

在合作学习领域,让我们用胡适的话来自勉,“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甚至推而广之,让我们在课程改革领域,都少谈些主义,多研究些问题。

5.用合作学习方式教教师合作学习

我们应该如何推动改革?

学校的改革一般都会发生在三个领域,一是思想观念的改变,二是组织系统的改造,三是技术领域的改善。任何的思想观念都是长期形成的,并且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基础的,从未有思想上的“突变”的,因此要使思想观念发生改变,应以“温水煮青蛙”之法,要慢慢渗透,静静等候,千万不能设定时间表强力推动;组织系统改造则要以“雷霆万钧”之势,高举高打方能改变,那是因为组织系统改造的最大阻力来自于“既得利益者”,他们一般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凡涉及到权力转移的变革,都有可能会流血的,学校的组织系统改造虽不至于流血,弄的不好也会鸡飞狗跳的,所以推动此项改革应该由掌握实权的人以强力推动;至于技术领域内的改革,则要系统思考,分步推进的。

课堂改革实质上属于“技术领域”内的改善,虽然会涉及教师的思想观念转变,也会部分涉及学校组织系统和管理方式的改进,但主要还是教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因此,也要先做整体的思考和布局,而后步步为营,逐步实现改革目标。如果也如思想观念的改变那样“温水煮青蛙”,等待教师在课堂上自觉的行为变化,那太慢,得牺牲多少代学生的福祉?如果如组织系统改造那样:“摧枯拉朽”、“不破不立”,那多半会引起教师强烈的抵触,即使通过“威逼”和“利诱”这两种集权方式达到目的,那也只是短期有效而长期无效。

合作学习在学校的推进,也是急不得的事,也得事先做好整体的布局,而后分步骤一步一步来。那第一步是什么?第一步当然是要培训教师,让教师掌握合作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有不少学校试图跨过这一步,急切地以行政命令推动课堂合作学习,这么推进的后果是每个班的桌子都摆好了,学生都动起来了,看上去确实很是热闹,结果效果并不理想,这主要是我们可能低估了合作学习的技术要求,合作学习绝非摆个桌子那么简单。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成熟的教学理论和策略,在西方发展至少有半个世纪了,决不是像一些领导和教师所想象的那样,只要运用合作学习的基本程序,就能“手到病除”、“包治百病”了。

在推动合作学习之前,我们应该问这样几个问题:

1.教师理解合作学习吗?教师如果只是重视合作学习的形式,把合作学习的形式照搬到课堂教学中,而对合作学习的内涵、实质、适用条件等却一无所知,那么合作学习应该缓行。

2.教师课堂调控能力强吗?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权威,“传递一接受”式的授课方式,教师调控课堂的技能和技巧要求较低。而实施合作学习后,要把学习权还给学生,课堂上的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按照教师预先设定的框架和计划一步一步地进行,于是教学中的不确定性增加了,教师管理和控制课堂的难度也就提高了。如果教师这方面能力跟不上,课堂秩序一定会混乱。

3.教师角色定位转变吗?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正确的角色是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可是传统的讲授者、主宰者的角色是不会轻易让位的,是不会喊喊口号就转变的,教师明显缺乏合作学习“新角色”的体验。

那既然我们知道师资的技术准备应该是推动合作学习的第一步,那如何培训教师?我们传统的培训教师的方法主要是听专家讲报告,比如合作学习的概念、发展历史、基本理论和实践运用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丰富教师的合作学习的知识,能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合作学习;我们还可以通过校本研修活动,在教师的工作现场进行实战演练来提高教师调控驾驭课堂的能力。但是,实际上最难做到的就是“教师角色定位的转变”。

如何让教师从传统课堂的角色转变为合作学习课堂中的角色?唯一有效的方法可能就是让教师去“体验”,让他们体验学生,体验正在合作学习中的学生,让他们在合作学习的具体情境中学习合作学习。因此,要对教师实施合作学习的体验式培训。

让一个不会自主学习的教师教学生自主学习,让一个不会探究学习的教师教学生探究学习,让一个从来没有被“合作学习”过的教师在课堂中实施合作学习,真是太为难他们了。

附《国外名家论合作学习》

卡甘论合作学习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卡甘(Kagan, S.)博士是合作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自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从事合作学习的研究,成功地创办了合作学习的研究机构——卡甘合作学习中心(Kagan Cooperative Learning Center)。该中心主要进行合作学习理论的研究和合作师资的培训,在世界各国影响较大。卡甘认为,合作学习是组织课堂交往互动的一系列结构化的教学策略,这一系列结构化的教学策略卡甘称之为合作结构。

依卡甘看来,合作结构就是一组经过精心设计的教学策略,这些策略可用以组织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卡甘清楚地区分了结构与活动,他认为活动是传递内容的,而结构是不依赖于具体学科内容的,每一种结构都可用来生成一组活动,更确切地说就是“结构+内容=活动”。

当教师将内容添加到结构中去就成为明确的特定的课堂活动,当这一系列的课堂活动被组织起来就组成了丰富的课堂教学。因此,合作结构不是传递具体内容的方式方法,而是超越学科内容之上的方式方法;不是一种要教的具体内容,而是教任何内容的一种工具。卡甘就曾说过:“不管教师还是学生,合作结构简单易学,今天学了明天就能用,终生都享用。”

卡甘认为:“教师在课堂上所选择的教学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有三位教师分别采取三种不同的教学方式:第一位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是全班讲授—提问法(whole-class question-answer),教师就某一问题面向全班提问,学生准备并举手,然后教师请某一学生回答;第二位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是小组学习(group work),教师让学生围坐一起展开讨论;第三位教师采取合作结构(cooperative structure),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互动,如两两配对、依次轮流说、轮流写等等,此时,教师不仅安排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更重要的是这种小组内的学习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是高度结构化的。很显然,第一种教学方式与后两种教学方式相去甚远,而后两种教学方式虽然形式上差别不大,均有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但是合作结构强调学生的积极互动和公平参与,与前两种教学方式有着本质差别。卡甘指出,这三种教学方式有着实质性的差异,同时也决定了学生不同的学习表现。他通过比较这三种教学方式的不同特点来说明合作结构的基本原理(PIES),即积极互赖(Positive Interdependence)、人人尽责(Individual Accountability)、公平参与(Equal Participation)和同时互动(Simultaneous Interaction)。

在卡甘理论中,所谓积极互赖,意味着学生个体的成功与团队的成功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团队的每位成员都感到他们是荣辱与共、同舟共济的,同伴之间必须通过互助合作、协同努力来达到共同目标。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常常会思考这样的问题:“我所取得的成就是否与同伴所取得的成就联系在一起,是否必须通过互助合作来达成目标?”

当教师面向全班讲授和采用提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时,学生学会的是为了引起教师注意而竞争。如果其他同学失败了,他们会感到高兴,因为同学的失败增加了自己获得重视与表扬的机会。在这种教学中,学生个体完全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就,同伴间没有彼此支持和协作的需要。在采用小组学习的教学中,从形式上看,学生在进行小组讨论,但是彼此之间的互动没有经过精心设计,活动过程中容易出现“搭便车”的情况,即有的学生大包大揽,而有的学生则作壁上观。

很显然,在这两种教学方式下,学生没有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消极的。但是,合作结构的互动方式往往要求 4 人小组中两两搭档,彼此配合,轮流阐述观点。在合作结构中,学生必须互助合作,协同努力,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不可能一人包揽一切,更不可能一人独赢。

所谓人人尽责,在卡甘理论中是指每位学生必须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每一个人都必须在搭档面前完成学业任务。实现人人尽责,就是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每个人是否都要公开承担所要求完成的学习任务?”

当教师面向全班提问时,学生若不想举手回答,除非老师点名,他可以选择回避,不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在小组学习中,学生同样也可选择逃避与退缩,不参与到讨论中去。很显然,在这两种教学方式下,责任到人仅仅是一句口号,教师无法监控学生是否尽到自己的学习责任。而卡甘合作结构则使每位学生都无法逃避自己的学习责任,大家必须轮流说、轮流写与轮流做。

公平参与指的是学习参与的机会对每位学生来说都是公平的。要实现公平参与,需要回答的问题是:学习参与对每个人来说是公平吗?

教师面向全班提问,点名时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有一些学生经常被叫到,而有些学生几乎很少被叫到。在小组学习中,这种不公平性转移到了小组之中,能力强的学生大包大揽,另一些学生则选择退缩与逃避。这两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

的学习参与度极其不公平。但是,卡甘合作结构采用了许多配对学习方式,如配对分享、配对比较、配对操练等等,这些配对往往又与轮流表现、角色换位相联系,这一系列精心设计和高度结构化的互动方式使得学生的参与更为公平,每位学生拥有相同的表现机会。卡甘合作结构正是通过结构化的措施尽可能地安排产生更多公平的机会,尽最大可能做到公平。

所谓同时互动指的是最大程度地促进所有学生同时积极互动。卡甘强调用百分比来说明学生在某一特定时刻外显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要实现同时互动,需回答的问题是:教学过程中学生外显互动的比例是多少?

当教师面向全班提问,只有一位学生有机会回答问题,如果一个班级有 40人,那么学生只有 1/40 机会。在小组学习中,四人小组使学生的参与机会大大提高了,至少有 25﹪的表现机会。但是在卡甘合作结构中,配对分享、配对练习、轮流说、轮流写等互动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每位同学至少有了50﹪的机会。

积极互赖、人人尽责、公平参与和同时互动是卡甘合作学习的四条基本原理,体现了卡甘合作学习的要义。卡甘再三强调,所有的合作结构都必须全力贯彻这四条基本原理,如果合作结构没有体现这四条原理,那么它只是小组学习,而不是合作学习。

斯莱文论合作学习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斯莱文(Robert Slavin)教授是合作学习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

斯莱文认为,合作学习必须包含这样一种思想——学生们在一起学习,对自己和组内其他成员的学习都要负责,当所有人聚在一起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时,靠的是相互团结的力量,相互依靠对个人提供了动力,使他们互勉、互助和互爱。因此,斯莱文的合作学习方法非常强调小组目标和个体责任,也就是说,小组必须是为了达到某个目标或获得某种奖励及认可而活动的,而且小组的成功必须依

赖于每位小组成员的努力。

斯莱文教授提出了合作学习的三条基本原理,它们分别是小组目标、个体责任和成功的均等机会。他认为,这三条基本原理是合作学习的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原理一:小组目标

小组目标是指个人目标的达成与小组目标的达成休戚相关,小组成功是个人成功的前提。小组的共同目标将小组内部每一个成员的个人利益和小组的集体利益统一起来。斯莱文教授指出典型的课堂教学通常是通过以下三种目标结构中的一种来演进的。

在竞争性的课堂上,教师通常是按照正态曲线来评定学生的成绩,学生为了取得了一个好的等次而彼此竞争,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的目标与同伴目标之间是相互排斥的,同学的成功即意味着自己的失败,反之亦然。

在个人主义的课堂上,每个学生的努力对于他人来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学生各自朝着既定的目标进行独立学习,而不必管他人学得如何。

在合作性的课堂上,学生在既利于自己又利于他人的前提下进行学习,他们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获得成功,成员之间是沉浮与共的关系。这类似于足球比赛,虽然个人努力非常重要,但衡量标准是全队的表现。

原理二:个体责任

个体责任指的是每个合作学习的小组成员都要保证自己掌握所教的知识和技能,也就是说,要达成小组目标,就不能有一个人落伍。斯莱文教授指出,虽然合作学习强调小组目标的意义,但在合作学习模式中,个人学习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在合作学习中,必须使每个成员都强烈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认识到个体存在对小组的意义。每位成员在学习过程中都必须尽到自己的责任,都必须为小组贡献自己的力量,都必须积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来,学会对小组集体负责。

原理三:成功的均等机会

成功的均等机会是指无论学生原有的基础如何,对小组做出贡献的机会都是同等的。斯莱文教授认为成功的均等机会是合作学习有效实施的重要因素,这一因素在背景知识和技能水平方面存有差异的异质班级中显得尤为重要,它使所有学生的努力都可以得到认可,每个小组的成员都有可能也有能力完成学习任务。

斯莱文教授认为,可以用动机理论(motivational theory)和认知理论(cognitive theory)来解释合作学习的优越性。动机理论是从动机的角度出发,强调合作学习对学生完成学业任务的诱因影响,而认知理论则从认知的角度出发,在认知发展和信息加工两方面强调合作学习对完成任务效果的影响。斯莱文教授提出:“无论是从动机的角度还是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合作学习都是一种具有优越性的教学策略。”

1.动机理论

动机论观点首先批评了传统的竞争教学方式,指出其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第一,竞争性奖励结构所提供的成功机会较少,只有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才能取得成功,获得奖励,而对于成绩中等和低等的学生来说,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即只有少数学生获胜,而大多数学生以失败告终。第二,竞争性奖励结构所形成的同伴关系也干扰了学生的学业努力。因为少数学生的成功减少了其他学生成功的机会,所以表现突出者会受到同伴们的讽刺和排斥。学生间就可能形成这样的同伴关系,即认为谁获得高分就是为了“出风头”,或者是想成为老师的“宠儿”,

这种同伴关系干扰了学生的学业努力。

与传统的竞争性奖励结构相比,动机论观点认为合作性奖励结构创设了学生之间积极的同伴关系,那就是小组成员达到他们个人目标的唯一方法是小组获得成功,为了达到他们的个人目标,小组成员必须帮助他们的成员去做任何有助于小组成功的事,并且更重要的是要鼓励同伴们去发挥他们最大的潜能,尽最大的努力。因此,在合作性奖励结构下,学生朝着共同目标一起学习,学生们会在学习上相互鼓励,彼此强化在学业上的努力,这种积极的同伴关系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积极而意义深远的影响。

2.认知理论

认知理论从认知发展和信息加工两方面强调合作学习对完成任务效果的影响。认知发展论观点的基本假设是:在适当的任务中,儿童之间的相互作用增进了他们对关键概念的掌握和理解;同伴间的相互作用和交往互动促进了儿童的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Vygotsky)在其著名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中提出,最近发展区就是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以及在成人的指导下或与能力更强的伙伴合作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换言之,他认为除了成人指导之外,儿童与同伴共同探讨问题、完成任务,也可以提高他们原有的认知水平。因此,他认为合作活动比个体活动更加优越,儿童间的合作活动能促进儿童的发展。同样,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也强调了这一观点的重要性。他认为社会经验知识,如语言、价值、规则、道德和符号系统等只能通过与他人交往互动才能习得。他的关于守恒性的研究支持了这一观点,那就是同伴间的交往互动能帮助非守恒者(non-conservers)转变成守恒者(conservers)。

许多研究表明,当同龄的守恒儿童与非守恒儿童协同完成需要守恒概念的任务时,非守恒儿童会逐渐形成和保持自己的守恒概念;当两名均无守恒概念的儿童在观点上不一致时,他们会在相互的讨论中达成一致观点从而获得守恒概念。斯莱文教授认为,皮亚杰的观点与维果茨基的观点虽然各有侧重,但是都强调了学生们在学习时的相互作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另外,从信息加工论观点来看,如果要使信息保持在记忆中,并与记忆中原有的信息相关,学习者必须对学习内容进行一定形式的重构或精加工。精加工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向他人解释内容。一些研究者探讨了学生在小组中担任辅导者和被辅导者的不同角色对认知的影响。从中发现,被辅导者通过同伴的解释和帮助,提高了认知发展水平。辅导者进行辅导时需要重新组织学习材料,并从中归纳出最重要的内容进行讲解,这也进一步巩固了他们已学的知识,使他们在学习上获益。这一研究反映了同伴互教活动的效果,担任辅导者角色的学生在详细解释知识的同时取得最大的学习受益,担任被辅导者角色的学生虽然没有辅导者收获大,但比单独学习的学生收获大。

在这些观点的基础上,斯莱文教授提倡在学校中开展合作活动,学生们就学习任务所进行的相互作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

约翰逊论合作学习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的约翰逊兄弟(David W. Johnson and Roger T. Johnson)是合作学习的又一重要代表人物。约翰逊兄弟对合作学习进行了这样的界定:“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中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

改进合作学习二部分

多选(0.25分) 阅读策略的使用是互惠式教学的重点。学生在阅读一篇文章时,他想使用预测策略来猜测下一段落的内容,他可以怎么做? 得分/总分 ? A. 回顾文章导引部分提到过的文章结构(如果有的话) 0.06/0.25 ? B. 分析文章的标题和子标题 0.06/0.25 ? C. 寻找用于过渡的句子 0.06/0.25 ? D.

回忆上文提出过哪些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 0.06/0.25 12 多选(0.25分) 在初次接触学术辩论这种形式时,教师可能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些指导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活动中。教师可以采用的策略有: 得分/总分 ? A. 教师鼓励学生随时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便这样意味着打断对方的陈述 ? B. 有的学生会因为缺少明确的答案而困惑,教师需要宽慰与引导学生接受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必要的时候提供一些解释 0.13/0.25 ? C. 教师鼓励学生之间在观点上相互竞争,强调最终某一方的观点会被评为最佳观点 ?

D. 教师在活动开始前,向学生表明自己对讨论过程的期待——哪些行为是需要避免的,哪些行为是值得鼓励的 0.13/0.25 13 多选(0.25分) 在类似结构化学术辩论的认知冲突情境下,为了避免认知冲突向破坏性而不是建设性的方向发展,教师要警惕学生出现哪些行为? 得分/总分 ? A. 学生有较强的防御心理,会回击别人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即便只是一个建议 0.08/0.25 ? B. 学生会有礼貌的回应对方的提问和建议,并尝试将对方观点和自己观点整合起来理 解 ? C. 学生只是想表达自己的观点,没有尝试比较自己的观点和其他人的观点有什么异同

风险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

风险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 1、目的:通过模型的使用,使咨询顾问对企业的风险管理现状进行评估和经过风险管理咨询改进后的风险管理能力成熟度进行预测,作为形成风险管理能力成熟评估报告及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的有效工具。 2、应用阶段:风险管理评估、风险管理解决方案设计和实施阶段。 3、方法:风险管理六要素模型、成熟度模型与对标管理模型相结合。 4、工作步骤: 5、工具:风险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 5.1风险管理咨询实施前——风险管理能力成熟度现状评估模型

5.1.1指标说明 5.1.1.1纵向指标 纵向分为五个阶段,表示成熟度总体实现的方式,说明每个阶段的特性。 5.1.1.1.1初始阶段特点:遇到事情是特立特办的,没有归纳总结过程,没有沉淀,必须向领导请示的状态,造成内耗较大。国企这种情况较少,私企较多。 5.1.1.1.2可重复状态:已经有相应的办事流程,对可重复的事项有运作流程。特殊事项才需要领导层判断。 5.1.1.1.3确定阶段:有标准和思考方向,以便不断摸索(有以前经验的沉淀)。通过政策流程标准使其固化。 风险管理成 熟度能力 风险管理六要素 优化阶段 管理阶段 确定阶段 可 重复阶段 初始阶段

5.1.1.1.4管理阶段:处于这个阶段公司的较少,需要把管理量化。(比如在IBM有一些要把管理的要素量化,但前提是要固化,有标准、有流程、有数据、有系统、有素材),提出量化管理思想(从数字角度有说明,使领导容易把控),但不是绝对的量化。 5.1.1.1.5优化阶段:在合理收益前提下,在可接受风险情况下,帮助企业管风险,提高企业效率。通过风险管理的持续改进,不断自我推进,自我改善,形成良性循环。更以风险为导向,去做许多事情。 5.1.1.2横向指标 分为六要素,是分解过程,有相互关系说明,按事务来分,把业务分解为六部分。 5.1.1.2.1业务及政策:有总体目标,必然要有相关政策制度,明确制度与流程的关系。 5.1.1.2.2业务流程:制度要有流程这个载体,制度表单化,表单流程化才能把制度落实下来 5.1.1.2.3人员及组织结构:业务流程要有人来实现,因此要有相关人员及组织结构(落实到组织、部门、岗位、人)组织架构本身对人员有影响(结构能体现人员设置是否重叠) 5.1.1.2.4管理层报告:要通过一定的报送方式(管理报告)才能让管理层了解(表单)运营情况(规划报告、总结报告等) 5.1.1.2.5模型及假设:报告蕴含某些方法和模型,才能保证结论。 5.1.1.2.6系统及数据:报告要有数据和系统支撑(管理上定义的素材)。

入侵检测技术 课后答案

精品文档 . 第1章入侵检测概述 思考题: (1)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DIDS)是如何把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方法和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方法集成在一起的? 答: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是将主机入侵检测和网络入侵检测的能力集成的第一次尝试,以便于一个集中式的安全管理小组能够跟踪安全侵犯和网络间的入侵。DIDS的最初概念是采用集中式控制技术,向DIDS中心控制器发报告。 DIDS解决了这样几个问题。在大型网络互联中的一个棘手问题是在网络环境下跟踪网络用户和文件。DIDS允许用户在该环境中通过自动跨越被监视的网络跟踪和得到用户身份的相关信息来处理这个问题。DIDS是第一个具有这个能力的入侵检测系统。 DIDS解决的另一个问题是如何从发生在系统不同的抽象层次的事件中发现相关数据或事件。这类信息要求要理解它们对整个网络的影响,DIDS用一个6层入侵检测模型提取数据相关性,每层代表了对数据的一次变换结果。 (2)入侵检测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一般来说,入侵检测系统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监控、分析用户和系统的活动; ●审计系统的配置和弱点; ●评估关键系统和数据文件的完整性; ●识别攻击的活动模式; ●对异常活动进行统计分析; ●对操作系统进行审计跟踪管理,识别违反政策的用户活动。 (3)为什么说研究入侵检测非常必要? 答:计算机网络安全应提供保密性、完整性以及抵抗拒绝服务的能力,但是由于连网用户的增加,网上电子商务开辟的广阔前景,越来越多的系统受到入侵者的攻击。为了对付这些攻击企图,可以要求所有的用户确认并验证自己的身份,并使用严格的访问控制机制,还可以用各种密码学方法对数据提供保护,但是这并不完全可行。另一种对付破坏系统企图的理想方法是建立一个完全安全的系统。但这样的话,就要求所有的用户能识别和认证自己,还要采用各种各样的加密技术和强访问控制策略来保护数据。而从实际上看,这根本是不可能的。 因此,一个实用的方法是建立比较容易实现的安全系统,同时按照一定的安全策略建立相应的安全辅助系统。入侵检测系统就是这样一类系统,现在安全软件的开发方式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个思路进行的。就目前系统安全状况而言,系统存在被攻击的可能性。如果系统遭到攻击,只要尽可能地检测到,甚至是实时地检测到,然后采取适当的处理

高中信息技术选修2教案-8.1.1 虚拟现实及其应用1-粤教版

8.1虚拟现实及其制作初步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虚拟现实的基本概念。 (2)了解虚拟现实的应用。 (3)认识虚拟现实系统组成和硬件平台、软件平台和输入/输出工具。 (4)了解虚拟现实系统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掌握简单虚拟现实全景图的制作方法和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要合法下载网上虚拟现实作品的观念。 二.学习内容 1.虚拟现实及其应用 (1)虚拟现实的概念。 (2)虚拟现实的应用(训练、辅助设计、医学、科学研究和计算的可视化、教育、游戏等) 2.虚拟现实系统的组成及特点 (1)虚拟现实系统的分类。 (2)虚拟现实系统的组成。

(3)虚拟现实系统的特点。(沉浸感、交互性、多感知性) 3.简单虚拟全景图的制作 (1)虚拟现实的三种表现方式:全景、物体、场景。 (2)使用COOL 360制作虚拟合景图。 三.教学重点 (1)虚拟现实及其应用。 (2)虚拟现实系统的组成。 (3)虚拟现实系统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 简单虚拟现实全景图的制作方法和过程。 五.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情景 教师将课前准备好的虚拟全景图《醉美昆明》向学生展示,引起学生兴趣,由此引出虚拟现实的概念。 二.教学任务 1.基础任务 (1)理解虚拟现实的基本概念。 (2)了解虚拟现实的应用。

(3)认识虚拟现实系统组成和硬件平台、软件平台和输入/输出工具。 (4)了解虚拟现实系统的特点。 (5)掌握简单虚拟现实全景图的制作方法和过程。 2.进阶任务 (1)能够举3个以上的例子来说明虚拟现实的应用。 (2)了解应用中的虚拟现实系统的分类。 (3)能够画出虚拟现实系统框图。 (4)利用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掌握简单虚拟现实全景图的制作方法和过程。 三.知识讲解 1. 什么是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也称为“灵境”、“幻真”等。是一种新的人--机界面形式,它为用户(参与者)提供一种沉浸和多感觉通道的体验,试图寻找一种最佳的人--机交互方式。它通常用计算机技术生成一个逼真的三维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等感觉世界,让用户从自己的视点出发,利用自然的技能和某些设备对这一生成的虚拟世界进行浏览、交互和考察。 2.虚拟现实系统的组成及特点。 (1)虚拟现实系统的组成系统框图 (2)虚拟现实系统的组成

改进合作学习第二讲检测答案

小组合作学习技术之所以有效果的一个原因是: ? A. ? 精神上互相关心 ? ? B. ? 在学业表现上同伴互相支持 ? ? C. ? 同伴互教的有效性 ? ? D. ? 改进了学生的学习态度 ? 阅读教学方法中的相互教学法(reciprocal teaching)包含四项策略,下列何者不包含在內? ? A.

? 浏览 ? ? B. ? 摘要 ? ? C. ? 澄清 ? ? D. ? 预测 ? 胡老师希望在下学期的课堂中使用STAD的教学方法,他通过阅读材料明白了STAD的一般流程,但是对STAD中应该怎么开展测试和计分还不是特别清楚,请您为他提供合适的建议: ? A. ? 对每位学生进行测试,然后对全班学生按成绩排名 ? ? B. ? 对每位学生进行测试,依据每位学生的进步分获得小组得分 ?

? C. ? 对每位学生进行测试,相加每位学生的实际得分直接得到小组得分? ? D. ? 对小组进行测试,由小组中选出代表参加测试 ? TGT作为STAD的一种变型,其与STAD不同的地方在于: ? A. ? 使用小组得分作为最终学生的个人评价分 ? ? B. ? 需要定期更换学生所在的小组 ? ? C. ? 将STAD中的标准化测验变为了游戏竞赛 ? ? D. ?

根据学生成绩、学习基础等因素,实行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策略 ? 相比较其他合作学习模式如互惠式教学、MURDER等,STAD与TGT方法最突出的特点是: ? A. ? 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甚至是建设性的冲突,促进了对知识的多角度的、更全面的理解? ? B. ? 两人使用一份练习单和答案单,让两名同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积极互赖 ? ? C. ? 通过基于个体责任的小组奖励,帮助小组成员建立积极互赖 ? ? D. ? 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互问互答,加深了对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 ? 关于小组调查法主题的选取,下面哪一个选项是错的?

网络安全技术习题及答案 入侵检测系统

第9章入侵检测系统 1. 单项选择题 1)B 2)D 3)D 4)C 5)A 6)D 2、简答题 (1)什么叫入侵检测,入侵检测系统有哪些功能? 入侵检测系统(简称“IDS”)就是依照一定的安全策略,对网络、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监视,尽可能发现各种攻击企图、攻击行为或者攻击结果,以保证网络系统资源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入侵检测系统功能主要有: 识别黑客常用入侵与攻击手段 监控网络异常通信

鉴别对系统漏洞及后门的利用 完善网络安全管理 (2)根据检测对象的不同,入侵检测系统可分哪几种? 根据检测对象的不同,入侵检测系统可分为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混合型三种。主机型入侵检测系统就是以系统日志、应用程序日志等作为数据源。主机型入侵检测系统保护的一般是所在的系统。网络型入侵检测系统的数据源是网络上的数据包。一般网络型入侵检测系统担负着保护整个网段的任务。混合型是基于主机和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的结合,它为前两种方案提供了互补,还提供了入侵检测的集中管理,采用这种技术能实现对入侵行为的全方位检测。 (3)常用的入侵检测系统的技术有哪几种?其原理分别是什么? 常用的入侵检测系统的技术有两种,一种基于误用检测(Anomal Detection),另一种基于异常检测(Misuse Detection)。 对于基于误用的检测技术来说,首先要定义违背安全策略事件的特征,检测主要判别这类特征是否在所收集到的数据中出现,如果检测到该行为在入侵特征库中,说明是入侵行为,此方法非常类似杀毒软件。基于误用的检测技术对于已知的攻击,它可以详细、准确的报告出攻击类型,但是对未知攻击却效果有限,而且知识库必须不断更新。 基于异常的检测技术则是先定义一组系统正常情况的数值,如CPU利用率、内存利用率、文件校验和等(这类数据可以人为定义,也可以通过观察系统、并用统计的办法得出),然后将系统运行时的数值与所定义的“正常”情况比较,得出是否有被攻击的迹象。这种检测方式的核心在于如何定义所谓的正常情况。异常检测只能识别出那些与正常过程有较

合作学习参考资料

研究发现:合作学习与学生认知发展  目前,已经有不少研究探究了合作学习与学生认知的关系,为证明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这些研究关注的认知产出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建立在标准化能力测试上的学业成就表现,另一种是涉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认知能力的发展。  在考察合作学习对基于标准化测试的学业成就的影响时,研究发现,合作学习会通过以下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首先,合作学习情境下的同伴反馈可以及时发现与纠正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其次,成员之间的相互讨论与解释能够帮助学生反复的练习与回顾所学的知识,促进信息的记忆与提取,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我们可以根据信息加工理论来理解这个过程。信息加工理论基于的假设是,学习者是主动的信息加工者。合作学习在促进学生相互讨论与解释的同时,提高了信息加工行为发生的频率。这些信息加工行为包括复述已有的知识,细化对某个概念的描述,描述详细的过程,解释具体的原因等等。这些信息加工行为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对所学知识的记忆,检查与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基于标准化测试的学业成就主要侧重事实性知识的记忆与程序性知识的操作。提升基于标准化测试的学业成就只是合作学习促进学生认知产出的一个方面。与集体授课相比,合作学习的特殊性在于能够帮助学生培养无法在单独工作状态下产生,需要共同工作环境刺激才能够得到发展的一些重要能力。  研究发现,实施合作学习的班级与实施集体授课的班级相比,实施合作学习的班级的学生在回答高层次认知能力问题时获得了更大的成功。 

怎么来理解这种现象呢?首先,我们可以分析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经常会遇到的任务类型。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经常会为学生提供问题解决类的任务。这些问题解决类任务往往对应着真实与复杂的情境,没有固定的流程与套路可以遵守,甚至问题的解决方案也通常不只有一种。学生需要结合已有的经验,充分利用情境中的线索,在不同的知识点之间建立连接,分析与识别为完成最终任务需要解决的子任务是什么。在此过程中,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得到了培养。而且,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知识,能够使得学生的知识不是以惰性的方式存储在记忆中,而是与情境条件建立起了关联,有利于知识在类似的情境中产生迁移。换句话说,学生不只是记住了知识,而且也知道了怎么来使用知识。  其次,合作学习还通过榜样示范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观察与模仿他人的学习策略与技能的机会。能力较低的学生可以从能力较高的学生身上学习到经验,策略与方法。除了知识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中迁移之外,小组中表现出来的整体的策略水平也会在不同的个体间得到迁移。学生在小组中学习到的技能在个体学习的情况下也能被使用。有研究发现,个体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之后,独立完成类似的任务时,能够有更好的表现。  此外,不同成员之间具有的经验与观念上的差异,可能会引发合作小组内部的认知冲突。冲突的产生能引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增加对自己观念与结论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能够引发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探究,学生的认识与观念在探究过程中得到丰富,思维水平也相应得到提高。  以上,就是从研究中总结出来的合作学习对学生认知发展的影响。总而言之,合作学习除了能够提升基于标准化测试的学业成就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涉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认知能力的发展。 

项目策划风险管理的持续改进方法

项目风险治理的持续改进方法 1、项目风险治理与持续改进思想 1.1 持续改进思想的进展 风险治理是项目治理的要紧部分,其目的是追求积极活动的最大化和不利活动的最小化。自上个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持续改进思想被引入到项目风险治理,这离不开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9000 标准和美国 Carnegie Mellon 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SEI)的能力成熟度模型(CMM)的贡献。这二者关于项目治理不仅体现在标准方面,更体现治理思想和原则方面的意义,比如ISO9000 提出治理的八项原则,CMM 提出 5 个层次的持续改进。它们都着眼于质量和过程治理。然而它们的基础各不相同,前者是确定一个质量体系的最低要求,而 CMM 强调持续的过程改进。尽管 ISO/DIS9000:2000 版也增加了持续改进原则,但仍属于单一层次的标准,而 CMM 模型分成 5 个等级,适用范围也更加广泛。CMM把治理内容定义为若干关键过程任务,并设立了初始化、可重复性治理工作、识不组织差不多能力的治理工作、确立

企业竞争力治理工作、通过持续改进方法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治理能力。目前来看,引入持续改进的项目风险治理的差不多原则,在 ISO/DIS9000:2000 的基础上,充分利用 CMM 持续改进方面的优势,建立起一套规范化同时能够持续改进的过程和质量治理循环,不断提高风险治理的质量和效率。 1.2 面向持续改进的项目风险治理的优点 持续风险治理流程要紧是来源于卡耐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的“持续风险治理指南”(CRM),在项目风险治理领域被称为项目风险能力成熟度模型(RMMM),那个框架基于成熟程度、文化和组织的其他相关属性,由一系列与项目有关风险的流程、方法和工具组成,并为风险治理提供了一个主动治理的合理环境。它要紧针对:一是对可能会出现错误(风险)的部分持续评估。二是决定哪类风险最要紧,同时进行重要程度描述。三是实施处理风险的战略。 这种基于过程的方法与传统的基于事件风险治理方法显著不同。后者所要实施的策略要等到风险事件发生,然后再有所反

入侵检测技术 课后答案

习题答案 第1章入侵检测概述 思考题: (1)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DIDS)是如何把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方法和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方法集成在一起的? 答: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是将主机入侵检测和网络入侵检测的能力集成的第一次尝试,以便于一个集中式的安全管理小组能够跟踪安全侵犯和网络间的入侵。DIDS的最初概念是采用集中式控制技术,向DIDS中心控制器发报告。 DIDS解决了这样几个问题。在大型网络互联中的一个棘手问题是在网络环境下跟踪网络用户和文件。DIDS允许用户在该环境中通过自动跨越被监视的网络跟踪和得到用户身份的相关信息来处理这个问题。DIDS是第一个具有这个能力的入侵检测系统。 DIDS解决的另一个问题是如何从发生在系统不同的抽象层次的事件中发现相关数据或事件。这类信息要求要理解它们对整个网络的影响,DIDS用一个6层入侵检测模型提取数据相关性,每层代表了对数据的一次变换结果。 (2)入侵检测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一般来说,入侵检测系统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监控、分析用户和系统的活动; ●审计系统的配置和弱点; ●评估关键系统和数据文件的完整性; ●识别攻击的活动模式; ●对异常活动进行统计分析; ●对操作系统进行审计跟踪管理,识别违反政策的用户活动。 (3)为什么说研究入侵检测非常必要? 答:计算机网络安全应提供保密性、完整性以及抵抗拒绝服务的能力,但是由于连网用户的增加,网上电子商务开辟的广阔前景,越来越多的系统受到入侵者的攻击。为了对付这些攻击企图,可以要求所有的用户确认并验证自己的身份,并使用严格的访问控制机制,还可以用各种密码学方法对数据提供保护,但是这并不完全可行。另一种对付破坏系统企图的理想方法是建立一个完全安全的系统。但这样的话,就要求所有的用户能识别和认证自己,还要采用各种各样的加密技术和强访问控制策略来保护数据。而从实际上看,这根本是不可能的。 因此,一个实用的方法是建立比较容易实现的安全系统,同时按照一定的安全策略建立相应的安全辅助系统。入侵检测系统就是这样一类系统,现在安全软件的开发方式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个思路进行的。就目前系统安全状况而言,系统存在被攻击的可能性。如果系统遭到攻击,只要尽可能地检测到,甚至是实时地检测到,然后采取适当的处理 –– 1

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选修2教案-3.2.3音频-

《音频》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使用的是广东出版社出版的高二选修《多媒体技术应用》教材。学习的内容是:此书的第三章多媒体信息的类型及其特征第3.2.3节《音频》。此课课标要求:能够了解音频数字化的过程;掌握数字音频的类型;掌握数字音频存储空间的计算。 二、学情分析 因为学生对声音这种媒体类型充满着喜爱,但他们不知道我们自然界发出的声音,演奏的音乐传递到计算机里是需要一个数字化的过程的。本课将系统地讲解连续的模拟声音是怎样转化为离散的数字音频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模拟声音的数字化过程;掌握数字音频格式;掌握波型音乐的存储空间计算公式;知道电子音乐MIDI接口。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使用情境引入法把学生带入学习主题;通过演示法及对比法使学生了解音频之间音质差别与存储空间的差异;通过讲授法使学生系统了解模拟音频转换成数字音频的过程;数字音频的存储空间计算等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展示对比《好日子》音频的几种格式,使学生产生幸福感和对国家自豪感;通过音频存储空间的讲解使学生产生数据存储理念;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科技进步和创新充满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数字音频格式及存储空间计算公式。 2、难点:模拟音频转换数字音频的过程。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情境导入法、演示法、讲练结合法、小组合作法等六、教学环境 多媒体网络教室 七、教学内容和过程 1、引入(2分钟) 同学们,刚才大家听到的歌曲好听吗?大家喜欢听歌吗?那大家知道关于声音的知识吗?(请学生答)大家说得很好,那么大家知道我们自然界中的声音是怎样从电脑里放出来的?这两种形式的声音是否一样呢?(生答) 2、讲授新课:

改进合作学习第一讲测验题答案

第一讲测验 返回 本次得分为:4.75/5.00, 本次测试的提交时间为:2017-08-07, 如果你认为本次测试成绩不理想,你可以选择再做一次。 1 单选(0.25分) 老师在自己的课上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并采用任务教学的方式组织课堂,同一小组的学生需要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学生最终得分则取决于小组任务的完成情况,老师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同组的学生建立何种互赖关系? 得分/总分 ? A. 消极的相互依赖 ? B. 竞争的相互依赖 ? C. 无相互依赖 ? D. 积极的相互依赖 0.25/0.25 2 单选(0.25分) 以下关于合作学习的描述正确的是 得分/总分 ? A. 合作学习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0.25/0.25 ?

B. 合作学习就是学生互相教,老师不用讲课了 ? C. 应当把同一水平的学生组成小组,这样才能进行平等对话 ? D. 合作学习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3 单选(0.25分) 如果一位老师希望在第一堂课中突出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实现新旧知识衔接,而在第二节课中则希望更多调动学生参与,培养学生兴趣与多种能力。那么该教师最好采取的教学组织形式分别是: 得分/总分 ? A. 合作学习,整班教学 ? B. 整班教学,整班教学 ? C. 合作学习,合作学习 ? D. 整班教学,合作学习 0.25/0.25 4 单选(0.25分) 从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的相对关系角度来讲,整班教学与合作学习分别更关注的是: 得分/总分

? A. 学生参与,学生参与 ? B. 教师讲授,教师讲授 ? C. 学生参与,教师讲授 ? D. 教师讲授,学生参与 0.25/0.25 5 多选(0.25分) 老师今天给学生们讲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一课,课上老师突发奇想,为了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讨论“当玛蒂尔德得知她付出十年的艰辛换来的项链是假的,她会是什么样的表现?”,之后老师就回了办公室,没再管学生们的讨论,下课前五分钟,老师回到课堂,让每个组介绍了他们得出的结论。关于老师实施合作学习的过程,以下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得分/总分 ? A. 老师应当了解学生讨论过程,不应该不管不问 0.13/0.25 ? B. 老师布置任务后及时回避,更利于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 ? C. 老师的回避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合作学习需要教师放权 ?

2017版COSO新企业风险管理(ERM)框架20原则

COSO新企业风险管理(ERM)框架(2017版)20原则 Components and Principles:要素和原则: 1.Exercises Board Risk Oversight—The board of directors provides oversight of the strategy and carries out governance responsibilities to support management in achieving strategy and business objectives. 1.董事会执行风险监督- 董事会对战略进行监督,执行治理责任,支持管理实现战略和业务目标。 2.Establishes Operating Structures—The organization establishes operating structures in the pursuit of strategy and business objectives. 2.建立运营机构- 组织在追求战略和业务目标方面建立运营机构。 3.Defines Desired Culture—Th e organization defines the desired behaviors that characterize the entity’s desired culture. 3.定义崇尚的文化- 组织定义期望的行为来描述所崇尚的文化。 4.Demonstrates Commitment to Core Values—The organization demonstrates a commitment to the entity’s core values. 4.展示对核心价值的承诺- 组织表现出对核心价值观的承诺。 5.Attracts, Develops, and Retains Capable Individuals—The organization is committed to building human capital in alignment with the strategy and business objectives. 5.吸引,发展和保留有能力的个体- 组织致力于建立符合战略和业务目标的人力资本。 6.Analyzes Business Context—The organization considers potential effects of business context on risk profile.

网络安全之入侵检测技术

网络安全之入侵检测技 术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网络安全之入侵检测技术 标签: 2012-07-31 14:07 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卢楠 摘要:入侵检测技术作为网络安全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已有近30年的发展历史,随着中国移动网络的开放与发展,入侵检测系统(IDS)也逐渐成为保卫中国移动网络安全不可或缺的安全设备之一。在入侵检测技术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2类方法、5种硬件架构,不同的方法与架构都存在其优势与不足。本文基于入侵检测的应用场景,对现有的主流技术原理、硬件体系架构进行剖析;详细分析IDS产品的测评方法与技术,并介绍了一个科学合理、方便操作的IDS测评方案。最后,从应用需求出发分析入侵检测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1、背景 目前,互联网安全面临严峻的形势。因特网上频繁发生的大规模网络入侵和计算机病毒泛滥等事件使很多政府部门、商业和教育机构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侵害,甚至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网络入侵行为经常发生,网络攻击的方式也呈现出多样性和隐蔽性的特征。当前网络和信息安全面临的形势严峻,网络安全的主要威胁如图1所示。

图1 目前网络安全的主要威胁 说到网络安全防护,最常用的设备是防火墙。防火墙是通过预先定义规则并依据规则对访问进行过滤的一种设备;防火墙能利用封包的多样属性来进行过滤,例如:来源 IP 、来源端口号、目的 IP 地址或端口号、(如 WWW 或是 FTP)。对于目前复杂的网络安全来说,单纯的防火墙技术已不能完全阻止网络攻击,如:无法解决木马后门问题、不能阻止网络内部人员攻击等。据调查发现,80%的网络攻击来自于网络内部,而防火墙不能提供实时入侵检测能力,对于病毒等束手无策。因此,很多组织致力于提出更多更强大的主动策略和方案来增强网络的安全性,其中一个有效的解决途径就是入侵检测系统IDS(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s)。 2、入侵检测技术发展历史 IDS即入侵检测系统,其英文全称为: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入侵检测系统是依照一定的安全策略,通过软件和硬件对网络、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监视,尽可能发现各种攻击企图、攻击行为或攻击结果,以保证网络系统资源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IDS通用模型如图2所示。

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和优化

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和优化 九年级:易守玉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各位同事:大家下午好! 受汪校长的委托,要我把我们班这两年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向在座的各位领导和老师汇报,我深感荣幸和惶恐:荣幸的是调入十中工作的这三年,得到了领导的信任,把我任教的班级确定了课改试点班级,在试点的过程中,感觉自己和学生和学生家长不断摸索着,收获着,困惑着,成长着,也快乐着;惶恐的是,由于本人水平和能力都有限,今天的汇报可能对大家的作用不大,敬请原谅。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探究的话题就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和优化》: 一、什么是小组合作学习 传统教学中,我们是按“教师——教材——学生”的程序组织教学,而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与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即按“学生——教师——教材”的程序来组织的一种教学形式。它的基本做法就是依据学生学业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性别、家庭情况等等方面的差异,将班级的学生组成若干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学习小组,使各组之间达到相对平衡。从而在互助合作的学习氛围中,实现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和学生与导学案之间的合作的教学形式。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到底有没有开展的必要呢?到底对学生有多大的作用呢?想跟大家分享我的两个真实故事: 第一个:上周一下午第七节课,是我们年级数学扶优时间,于是,我提前准备了两个看上去有点恐怖的中考题作为这次扶优的主要内容,一般,我进教室之前都不会去看这些题目怎么做,一是我对自己有信心,第二,我更对小组合作学习有信心。进教室后,黑压压一片优生,我把资料发下去后,要求他们在一分钟内审题,3分钟内找到解题的方法,学生开始做,我也开始做,但是,感觉有点晕,好像找不到解题的突破口,于是,我问学生,你们有思路吗,下面一片沉寂,于是我说,好下面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前后四个同学为一组开展讨论,任务布置下去,教室里依然静悄悄一片,学生要么望着我,要么又埋头思考——学生没有合作学习的习惯,而我任教的班级的学生又分散在不同的组里,于是,我马上说,131和125的同学可以跑动位置到一起来开展讨论,于是,这两个班的学生就慢慢聚集,教室里开始有了生气,一个两个三个。。。越来越多的学生投入到讨论中去,两分钟后,他们成功地获得了解题思路,于是,我问有思路的有哪些,参与讨论的同学举手了,于是,我要求他们回自己的座位,再带动周围的人开展讨论,又一个2分钟过去了,我再问有多少学生有思路,教室里大约80%的学生举手,当然,也包括没有做好准备的我。。。课后,我反思,上课之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二个是一个想法,我经常在办公室开玩笑,我要当5个班的班主任,也许我当不了5个班的班主任,但是,我很想下个学期当两个班的班主任,因为,我觉得利用小组合作管理的模式当班主任很轻松很有成就感也很快乐! 通过这两个案例,我想骄傲地说,小组合作学习真的是一种实现“三赢”

入侵检测技术简单汇总

入侵检测技术 注意:本文只是对入侵检测技术的粗略的汇总,可供平时了解与学习,不能作为科研使用! 入侵检测分析系统可以采用两种类型的检测技术:异常检测(Anomaly Detection)和误用检测(Misuse Detection). 异常检测 异常检测也被称为基于行为的检测,基于行为的检测指根据使用者的行为或资源使用状况来判断是否入侵。基于行为的检测与系统相对无关,通用性较强。它甚至有可能检测出以前未出现过的攻击方法,不像基于知识的检测那样受已知脆弱性的限制。但因为不可能对整个系统内的所有用户行为进行全面的描述,况且每个用户的行为是经常改变的,所以它的主要缺陷在于误检率很高。尤其在用户数目众多,或工作目的经常改变的环境中。其次由于统计简表要不断更新,入侵者如果知道某系统在检测器的监视之下,他们能慢慢地训练检测系统,以至于最初认为是异常的行为,经一段时间训练后也认为是正常的了。 异常检测主要方法: (1)统计分析 概率统计方法是基于行为的入侵检测中应用最早也是最多的一种方法。首先,检测器根据用户对象的动作为每个用户都建立一个用户特征表,通过比较当前特征与已存储定型的以前特征,从而判断是否是异常行为。 用户特征表需要根据审计记录情况不断地加以更新。用于描述特征的变量类型有: 操作密度:度量操作执行的速率,常用于检测通过长时间平均觉察不到的异常行为; ` 审计记录分布:度量在最新纪录中所有操作类型的分布; 范畴尺度:度量在一定动作范畴内特定操作的分布情况; 数值尺度:度量那些产生数值结果的操作,如 CPU 使用量,I/O 使用量等。 统计分析通过在一段时间内收集与合法用户行为相关的数据来定义正常的域值(Threshold ),如果当前的行为偏离了正常行为的域值,那么就是有入侵的产生。对于用户所生成的每一个审计记录,系统经计算生成一个单独的检测统计值T2,用来综合表明最近用户行为的异常程度较大的T2值将指示有异常行为的发生,而接近于零的T2值则指示正常的行为。统计值 T2本身是一个对多个测量值异常度的综合评价指标。假设有n个测量值表示为Si ,(1<=i<=n ),则T2 =a1S12+a2S22+…+a n S n2,其中 a i(1<=i<=n )表示第i个测量值的权重。 其优点是能应用成熟的概率统计理论,检测率较高,因为它可以使用不同类型的审计数据,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统计检测对事件发生的次序不敏感,也就是说,完全依靠统

入侵检测技术

入侵检测技术 一、入侵检测技术 入侵检测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James Aderson在1980年的工作,他首先提出了入侵检测的概念,在该文中Aderson提出审计追踪可应用于监视入侵威胁,但由于当时所有已有的系统安全程序都着重于拒绝未经认证主体对重要数据的访问,这一设想的重要性当时并未被理解。1987年Dorothy.E.Denning[2]提出入侵检测系统(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IDS)的抽象模型,首次将入侵检测的概念作为一种计算机系统安全防御问题的措施提出,与传统加密和访问控制的常用方法相比,IDS是全新的计算机安全措施。1988年的Morris Internet蠕虫事件使得Internet近5天无法使用。该事件使得对计算机安全的需要迫在眉睫,从而导致了许多IDS系统的开发研制。 入侵检测(Intrusion Detection)的定义为:识别针对计算机或网络资源的恶意企图和行为,并对此作出反应的过程。IDS则是完成如上功能的独立系统。IDS能够检测未授权对象(人或程序)针对系统的入侵企图或行为(Intrusion),同时监控授权对象对系统资源的非法操作(Misuse)。 ●从系统的不同环节收集信息; ●分析该信息,试图寻找入侵活动的特征; ●自动对检测到的行为做出响应; ●纪录并报告检测过程结果。 入侵检测作为一种积极主动的安全防护技术,提供了对内部攻击、外部攻击和误操作的实时保护,在网络系统受到危害之前拦截和响应入侵。入侵检测系统能很好的弥补防火墙的不足,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防火墙的补充[1]。 二、入侵检测的分类 现有的分类,大都基于信息源和分析方法进行分类。 2.1 根据信息源的不同,分为基于主机型和基于网络型两大类 2.1.1 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 基于主机的IDS可监测系统、事件和Windows NT下的安全记录以及Unix环境下的系统记录。当有文件被修改时,IDS将新的记录条目与已知的攻击特征相比较,看它们是否匹配。如果匹配,就会向系统管理员报警或者作出适当的响应。 基于主机的IDS在发展过程中融入了其他技术。检测对关键系统文件和可执行文件入侵

高二信息技术教案

高二信息技术教案 【篇一:高中信息技术选修2多媒体技术全册教案】 1-1 多媒体技术和多媒体系统 章节简介 认识什么是多媒体技术,它有哪些主要特征;了解多媒体技术的产生、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势;了解多媒体系统的组成及功能。一、课 程目标 1.能够说出多媒体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关注多媒体技术对人们 的学习、工作、生活的影响。 2. 通过调查和案例分析,了解多媒体技术在数字化信息环境中的普 遍性。 3. 通过网络浏览、使用多媒体软件或阅读相关资料,体验和 认识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信息、交流思想的生动性和有效性。二、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多媒体技术、多媒体系统的含义;了解多媒体技术的基本特征;理解并掌握多媒体系统的构成;了解多媒体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作品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 通过选用有教育意义的多媒体作品,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 的品质。第一章第1节教学内容 1.知识点目标分层 2.学习内容 认识什么是多媒体技术,它有哪些主要特征;了解多媒体技术的产生、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势;了解多媒体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3.重点 (1)了解多媒体技术及其特征。 (2)了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势。 (3) 理解并掌握多媒体系统的构成。 4.难点 理解多媒体、多媒体技术、多媒体系统的含义。 5.课时安排:建议 2 课时第一章第1节教学过程一、教学情景 导入情景一:让学生欣赏以网页、动画、幻灯片等形式的作品,让 他们找出这几个作品的共同点。 【突出多媒体技术的集成性和交互性】 导入情景二:展示视频:“杨利伟与曹刚川太空连线”。提问:(1 )这是什么作品? 导入情景三:展示一虚拟现实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羽 毛球拍 /java3d/wf/battledore.htm

改进合作学习第一讲作业答案

改进合作学习第一讲作业答案 1 如果一位老师希望在第一堂课中突出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实现新旧知识衔接,而在第二节课中则希望更多调动学生参与,培养学生兴趣与多种能力。那么该教师最好采取的教学组织形式分别是: ? A. ? 合作学习,合作学习 ? ? B. ? 合作学习,整班教学 ? ? C. ? 整班教学,合作学习 ? ? D. ? 整班教学,整班教学 ? 2

杨老师在自己的课上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并采用任务教学的方式组织课堂,同一小组的学生需要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学生最终得分则取决于小组任务的完成情况,杨老师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帮助不同组的学生建立何种互赖关系 ? A. ? 无相互依赖 ? ? B. ? 竞争的相互依赖 ? ? C. ? 消极的相互依赖 ? ? D. ? 积极的相互依赖 ? 3 旭川中学的赵老师在交流合作学习的经验时提到,“合作学习有一个好处,就是让学生觉得自己是组里的一员,不能拖自己组的后腿。这种压力就会变成学习的

动力。”合作学习的代表人物Johnson兄弟总结了合作学习的五个关键特征,赵老师的这段话反映了合作学习的哪两个关键特征 ? A. ? 过程反思(过程管理),个体责任 ? ? B. ? 积极的相互依赖,个体责任 ? ? C. ? 社交技能,积极的相互依赖 ? ? D. ? 促进性互动,个体责任 ? 4 关老师是一位大学老师,这学期给学生布置的期末作业是共同合作完成一个项目。学生在期中的时候就可以开始着手设计与实施项目。然而,在之后的过程中,关老师发现学生提交上来的进度报告与阶段性成果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比如项目涉及到的一些关键性的概念与原理直接跳了过去,又比如小组之间的协作与沟通也不是特别的顺畅,一些组的组员似乎自始至终没有弄清楚整个小组任务的设计

风险管理心得体会

读《北京公司关于风险管理典型经验》有感 近期,公司组织学习了北京公司风险管理的典型经验,国网公司也以“培育风险管控驱动能力、增强安全生产精益水平”为题下发了文章,我很仔细、认真的对其进行了学习,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学习和认识,谈谈自己的体会: 风险管理的核心就是“建体系、知风险、明措施、抓落实、重改进”。从这五个方面开展工作并形成闭环,建立以风险为驱动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将电网、设备、人员风险管控作为贯穿安全生产各个环节的链条,实现部门、专业、单位间围绕风险管控的联动和互动,将风险管控工作理念和行为真正融入到安全生产的每个人、每个环节、每个时段,形成电网、设备、人员的三道防线,确保风险管控人员的在线监督,杜绝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方面离线情况的发生,从根本上保证安全生产的可控、在控。 主要从设备管理和运行风险管控上看,我觉得: 1、要抓实,就是抓好落实,各级管理者都应以求真的精神,务实的作风,扎实的工作,把设备巡视和设备维护工作一丝不苟地落到实处。只要我们做到,领导重视常检查;责任到位;有规程制度保障;从运行经验和学习来提高人员素质;加强风险防范措施,是能够有效预防的。 2、抓细,就是精心细致,不放松每一个环节,见微知著,防微

杜渐。我们知道,事故的发生,往往都是由小到大,由量变到质变。变电、线路运行工作必须从小处着手,小题大做,从预防异常和未遂抓起,常抓不懈,抓出实效。因此,作为每一位员工,在注重标准化的执行过程中要逐条落实。我们要讲诚信,要牢记岗位职责,不负使命,把工作做细,精益求精。 3、抓严,就是严字当头,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实践表明,安全管理,一严百实,一松百空。有位领导讲得好,安全法规,严则有之,不严则无。安全工作不能心太软。心太软容易造成安全责任意识的松懈,使安全防线形同虚设。只要各级领导安全责任真正到位,则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对预防风险事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上是我的几点运行体会,当然在执行过程中,首先还要考虑人员的综合素质问题,和执行过程的力度问题。只有真正做到“严、细实”,通过在日常工作中有效实施风险管控和持续改进工作,不断增强电网安全运行水平和设备管理水平,持续推动安全管理标准化、生产管理精益化进程。就能为实现市公司的“目标愿景”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