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第7课 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第7课 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引导学生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从而掌握从艺术家创作意图的角度,分析、

理解美术作品的方法。

②、帮助学生增强美术鉴赏的兴趣,提高美术鉴赏的能力。

2、方法与过程目标:

本课作为美术作品鉴赏中重要的部分,理解与学习对理解美术作品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学中以对作品的分析为引导,引起关注---深入讨论---理解实践---完成目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启发学生对美术作品分析与讨论,使学生关注美术作品中艺术家创作意图和情感,让学生理解在美术作品中艺术家情感表达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艺术作品都表现了艺术家的某种创作意图,不同的美术类型表现意图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要分清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与美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学习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自学、观察,学生自己运用本节课所学内容主动去分析、鉴赏、评价作品,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提高自己的主动意识。

教具准备:

自行车把,车座,梧桐树球形花序等。自制多媒体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天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上美术课。你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跨进了高中的大门,我相信大家通过今后的拼搏,也一定能跳过龙门跨入自己理想的大学之门,最终走向成功之门!(同学们,这一节就让我们一起跨入艺术的大门,在美术的殿堂里共同遨游吧)。比如这一道门:(出示毛栗子作品)这是毛栗子1993年画的油画《门》,画面很写实、很逼真,受到很高的赞誉,同时这幅作品为毛栗子打开了艺术殿堂的大门,如今他已经是一位知名的画家了。(出示汉斯·霍夫曼作品)而这幅作品又给你什么感受呢?

霍夫曼的《门》要表达艺术家什么意图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打开《美术鉴赏》之门,一起学习《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这一课。

二、新课学习(提出问题,明确目标,展开探究)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幅图片,然后说出它们的不同之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回答,老师明确。然后讲罗丹《巴尔扎克》雕塑的故事。(出示罗丹的《巴尔扎克》雕塑和问题)罗丹通过阅读大量巴尔扎克的作品,研究有关这位作家的个性和举止容貌的资料,做了七个姿态各异的草稿,但都不能令他满意。经过长时间的琢磨和思考,他终于找到了表现这位大文豪的灵感,最后选择了巴尔扎克在深夜写作的间隙时间独自踱步时的情景与神态。在作品中,巴尔扎克像头显得稍大,头发蓬松,身材健壮,身上裹着一件睡袍,显得简洁凝练,富有整体感,从而突出了巴尔扎克那雄狮般充满智慧的头脑。作品的初稿完成时,雕像还有一双抓着睡袍的手。罗丹的学生布尔德尔看见这件雕塑时,对这双塑造精湛的手大为赞赏。当他离去后,罗丹毫不犹豫地去掉了这双手。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请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老师明确:分析理解美术作品中体现出来的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是我们在鉴赏过程中认识和理解美术作品的重要一环。那么,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哪里呢?

(一)、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哪里?(出示大卫图片,教师简单解释)

请大家看这几幅图片,这是大卫的形象。我们知道,多纳太罗是文艺复兴初期意大利最杰出的雕塑家、现实主义美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大卫》是他重要的作品,也是文艺复兴时期第一个全裸的人体雕刻。表现少年大卫杀死敌人后,用脚踩在巨人歌利亚首级上,流露出胜利的喜悦和自豪的情景。大卫的形象,不仅人体比例准确,而且体态优美、线条流畅,表现了多纳太罗塑造人体的高度技巧。

贝尼尼是17世纪意大利最著名的巴洛克艺术家。他的《大卫》是一个正在艰苦搏斗的大卫,似乎更具生活的真实性。他的大卫更像是一个身处逆境、坚忍不拔的斗士。在这种状态下,艺术家得以表现人体旋风般的运动和人物激越的感情。

米开朗基罗是继达·芬奇之后,又一位文艺复兴盛期的巨匠,他的《大卫》是一个气魄宏伟的年轻巨人,他镇定地站在那里,左手紧握搭在肩上的投石器,头部昂然抬起,警惕地盯视着敌人,眉宇之间充满了必胜的信心。雕塑家用这个几乎静止的姿势,有力地传达出临战前的高度紧张气氛以及那蕴蓄在大卫体内的巨大力量。

在基督教教义中,大卫一直是作为爱国的英雄来记述的。这个古代希伯莱民族传说中的英雄大卫,成为艺术家雕塑中富有战斗性的主题。

人们对米开朗基罗的《大卫》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其中有位叫布拉曼特的建筑师就是出于嫉妒的心理给教皇提议,让米开朗基罗为西斯廷教堂画一幅天顶画。

(出示西斯廷教堂内景和天顶画局部)《西斯廷教堂天顶画》全部绘以基督教的宗教故事和人物形象。其中宗教故事取材于基督教的“创世纪”之说,故西斯廷教堂天顶画也称为《创世纪》壁画。按照基督教“创世纪”的传说,上帝创造世界是在6天完成的:第1天是分开宇宙中的光暗;第2天是把水分成了天上的水和地下的水;第3天创造了陆地和各种植物;第4天创造了日、月和星辰;第5天创造鸟类与鱼类;第6天创造各种兽类以及男人和女人。米开朗基罗创作的天顶画则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亚当、夏娃被逐出乐园”、“洪水”等情节。根据整个屋顶的平面划分,分别绘制了名为《神分光暗》、《创造日月草木》、《神分水陆》、《创造亚当》、《创造夏娃》、《诱惑与逐出乐园》、《诺亚献祭》、《洪水》、《诺亚醉酒》等9幅大型宗教故事画。整个壁画中形体鲜明的人物形象共有343个之多,

大部分比真人还大,可谓规模宏大、气象万千。壁画中的许多人物虽多系宗教人物,但他们体态健康,具有强烈的意志与力量,显示了米开朗基罗是用人文主义思想来表现这些宗教人物的,寄托了他一贯追求的对英雄人物的崇敬和理想。可以说是米开朗基罗对宗教传说的再创造。

《西斯廷教堂天顶画》的创作意图体现了米开朗基罗表达和创作的欲望,最终表达了他对人的赞美和对人文精神的歌颂。艺术家的创作欲望有的是针对社会现实以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有的则是针对艺术问题以阐述自己的观点、主张。那么影响这种创作欲望的因素有哪些呢?

(二)、影响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因素有哪些?(屏幕出示文字)

艺术家的创作是有感而发的,一般来说,艺术家的感受主要是来自现实和艺术两个方面。同时还受特定的社会和文化情景的影响。

(师生互动,老师展示梧桐树球形花序)请大家说出它与作品的联系。

石与钢铁是两种不同的材质,以这两种材料的搅结、束缚和挣脱来喻示人生社会中的关系。隋建国曾说作品受到中国古代相生相克观念的影响。即铁从石头里边提炼出来,最后它还能克服这个石头。外形上则受梧桐树球形花序的影响。现实对创作意图的影响在每一位艺术家的身上都可以体现出来,我们看下面的作品:

这是徐悲鸿1940年创作的《群马图》,同学们说一下1940年的中国正处于什么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每一位有血性的中国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进行着抗日活动。抗战时期,徐悲鸿搞义卖画展,将全部收入慰劳前方抗日将士。

1940年1月,鄂南国民党军克贺胜桥,鄂北国民党军大败日军于随县、高城。连日来晋南国民党军歼灭日军约5,000人。这一年,徐悲鸿应印度大诗人泰戈尔之邀赴印度国际大学讲学,在印度泰戈尔的引荐下,拜访了印度圣雄甘地,并在印度的圣蒂尼克坦和加尔各答先后举办画展。画展由泰戈尔撰写序言,取得了很大的成功。4月,徐悲鸿喜闻国内传来鄂北大捷,非常高兴,便欣然命笔创作《群马图》。他在画面左上角题写“鄂北大捷豪兴勃发”,反映了画家对当时的抗日战争所取得的胜利无比欢欣的心情。画中四匹骏马,姿态各异,静中有动,透出一股内在的力量,使人感到有一种不可阻挡的气势。徐悲鸿曾说过,“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画家将这种“傲骨”注入马的形象,使马的骏气中勃发着生命之美。

同时,他感到只有团结起来,共同奋斗,积小胜为大胜,才能最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为此,他以中国传统故事“愚公移山”为素材,重新创作了一件作品,以表达他的这种思想,就是这幅《愚公移山》。从这个众所周知的故事就可以明确看出徐悲鸿创作此作品的用意了。

除了徐悲鸿外,同一时期其他的艺术家又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呢?为什么面对同样的社会和文化情景,不同的艺术家会有不同的创作意图呢?我们看下面这两幅作品:

(出示古元的《离婚诉》、李桦的《怒吼吧,中国》)请学生谈感受,然后老师讲艺术家的成长过程、环境等对作品创作意图的影响。

古元1938年去延安,先入陕北公学,课余参加校美术组的活动,结业后被派往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学习,1940年夏毕业后到延安县川口区碾庄乡担任文书,生活在解放区的农民中间,与农民群众打成一片,以黑白木刻积极反映当地农民的生活。这段时间的锻炼培养了他质朴的艺术作风和对民族、民间艺术的热爱和理解。其艺术风格,朴实、自然,在单纯、平易之中包含着很高的艺术技巧。

李桦1930年赴日留学,“九·一八”事变后,愤而返国。1934年与学生赖少其等一起在广州创办“现代版画会”,是中国新兴版画运动的老战士、杰出的版画家和卓越的美术教育家。后来李桦在鲁迅影响下开始吸收德国画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怒吼吧,中国》。这幅包孕着民族魂的力作,概括了中华民族在帝国主义的欺凌和压迫下挣扎、觉醒并起而反抗的精神力量:被缚的巨人,铁骨铮铮,正欲拿起匕首,斩断绳索;他大声怒吼,要挣脱束缚,站立起来,投入战斗。这幅小小的木刻有似战鼓,唤起了千百万劳苦大众,在当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如果艺术家生活在不同的社会,那么他们的创作意图又会怎样呢?

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有何不同?

结合《西斯廷圣母》《消夏图》讲解:西方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会通过宗教题材表达他对现实的态度和处理明暗、透视的能力。而中国的文人画家的创作意图则时时透露出宁静致远、自得其乐,心旷神怡之感。

由以上作品可以看出艺术家的任何作品都必然受到他所生存的那个社会和文化的约束。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艺术家的创造所针对的问题就不同,因而其创作意图就会大相径庭。另外,在同一社会和文化条件下,艺术家的艺术成长过程、环境、家庭、个性、知识水平等也造成了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差异。

同时,我们还看到艺术家表达意图的方式也存在不同。那么艺术家的意图是用什么形式体现出来的呢?

(三)、艺术家的意图是如何体现的?(出示图片)

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开国大典》,这是董希文先生的成名之作。分析之前我们先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开国大典》)

想一想:视频中的历史画面与油画画面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老师明确:前者人物环境自然、真实;后者形象、环境是艺术加工后的典型形象和环境。下面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一步分析:

讨论1:从主题上看,艺术家的意图是要表达什么?为此,艺术家选择了哪些场景?

意图: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表现中国人民摆脱了三座大山的压迫,从此站起来了的豪迈的精神风貌。

场景:艺术家选取了在天安门上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庄严时刻,并着重塑造了毛泽东的庄严形象。他根据自己的深切感受,对真实的情景作了必要的强调和删减,特别是大胆地把国家领导人集中在画面的左侧,同时衬以一排顶天立地的大红柱子。画面的右侧集中表现宏大的游行队伍和辽阔的天空,从而突出了开国大典的盛况和宏伟的气势。

讨论2:在艺术上,作者力图表达一种喜庆、明朗的气氛和具有民族特色的油画语言方式。为此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段呢?

首先运用粗大的立柱、大红灯笼营造庄严的气氛和环境,并用长方形构图展现

开阔的空间和明丽的天空来象征祖国的未来前程似锦、光明灿烂。其次借用中国民间的艺术语言和中国传统的工笔重彩画法,强调色调的单纯与强烈的对比,从而增强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节日气氛。红地毯、红灯笼、红柱子、红旗与蓝天、绿树相呼应;黄色的菊花与金灿灿的灯穗相呼应,使人感到既富丽堂皇又热烈亲切。

这样,艺术家就在内容和形式上取得了统一,准确地传达出其创作意图。

是否所有的作品都会这样处理画面呢?我们来看这一幅作品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图穷匕见”这个成语吧,它讲的是什么故事呢?对,《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屏幕出示图片)请同学们分析这一件作品,艺术家是用什么手法来表达创作意图的?

提问:作品着意刻画具体人物的表情和心理状态没有?主要刻画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老师明确:作品主要是通过整体气氛的渲染来传达出作者的意图。画面上荆轲与秦王两个主要人物(左侧为荆轲,右侧为秦王)的形象都十分传神,匕首穿透铜柱的细节描写,显然是一种艺术夸张,既渲染了荆轲掷出匕首时所迸发出的力量,又突出了这一场生死搏斗的激烈紧张气氛和惊心动魄的场面。

同学们,经过刚才激烈紧张的场面之后,让我们再到卢浮宫去放松一下,看一看它的镇馆之宝——达·芬奇的《蒙娜丽莎》。

(屏幕出示图片)这就是被放置在10厘米厚的防弹玻璃内的《蒙娜丽莎》。是这样的吗?(屏幕出示图片)这是马塞尔·杜尚1919年的杰作,他在世界闻名的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印刷品上画上胡须,并命名为“L.H.O.O.Q”而成为他自己的作品。他究竟要表达什么意图?在杜尚看来,艺术品就是一件物品而已。因为艺术家使用的一管管颜料都是机器制造出来的,都是现成的产品,所以绘画作品都是‘现成物的辅助品’。他想揭示艺术和‘现成物的辅助品’之间的矛盾,所以就在《蒙娜丽莎》印刷品上画上胡须便成了他的作品。这也是他表达自己创作意图的方式。

领略了杜尚的“有胡须的蒙娜丽莎”这件作品之后,让我们再回到汉斯·霍夫曼的《门》前看一看,看他又是如何表达自己意图的。(屏幕出示图片)

他的这扇“门”非常巨大,1934年汉斯·霍夫曼在纽约开办了自己的“汉斯霍夫曼美术学校”,在他的门下,走出了一大批有影响的画家。在后来的抽象表现主义画家中,几乎有一半人出自他的门下。这是他1960年的一幅抽象表现主义作品。画家用鲜明的色彩对比、色块、笔触的肌理效果造成的非逻辑造型手段和风格化的表现手法,追求一种超现实、超时代的境界,在有序的色彩序列与块面组合的技巧中,体现出抽象绘画新的精神自由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艺术家们也在不断创新,不断寻找适合表达自己创作意图的艺术形式。我们看下面的作品:

(四)赏一赏:令人震撼的街头艺术

三、课堂小结:

四、延伸与拓展:

1、(师生互动、情感交流、价值观体验)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分小组合作完成一件作品

2、(师生互动、小组作品展示)谈一谈本组作品的创作意图

刚才大家用老师提供的材料表达了你们的意图,做的都很好。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创造的冲动和欲望,就像这件作品:(出示图片牛头)这是毕加索的《牛头》。约从1940年起,他产生了新的灵感。他从捡到的骨头、石子等物上获得艺术启发,并利用这些废物作了些小型雕刻,或在上面刻出古典式侧面像。雕塑《牛头》就是那时期的代表作品。毕加索巧妙利用自行车把和车座形象组合,经现成品铸铜创作而成作品《牛头》。这是创作冲动和欲望的集中体现,表达了西班牙人对牛的特殊情感。

五、课后拓展:欣赏教材36页郑燮的《丛竹图》,分析这件作品的创作意图。

六、结束语:

同学们,这节课大家了解了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并运用现成材料进行组合表达了自己的意图。相信同学们这种创造的欲望和冲动还没有退去,那么大家可以随时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你的意图。我想通过大家的努力,你们也一定能跨进艺术殿堂的大门创作出像毕加索、徐悲鸿、罗丹他们那样的不朽之作。谢谢!

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判断

教案设计 课题: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判断 授课教师:李嘉璐 教材:人美版教材《艺术欣赏》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从理论上说,任何美术作品一旦产生就不再属于艺术家,而是属于整个社会或观众,所以不同的美术作品在不同的社会和观众眼里就会有意义和价值上的差异。本课要说明的是,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只是我们理解美术作品的一个方面,而不是惟一的,或者说它可以为我们理解美术作品提供某种参照,美术作品还需要我们观众给予我们自己的解释。因此,本课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认识到,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既有绝对的一面,也有相对的一面。主动参与是美术鉴赏的前提和保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高美术鉴赏的能力,培养审美的眼睛。 (二)内容结构 第一部分:作为引子说明美术鉴赏不仅要了解艺术家的意图,还有一个观众对其意义和价值的判断问题; 第二部分:讲述的是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与其产生的时代和地域之间的关系,即它的产生受当时的时代和地域的限制; 第三部分:如何判断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第四部分:如何看待美术作品意义与价值判断上的分歧? (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有两个方面:1.使学生了解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与时代性和地域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即无论这种意义和价值的形成还是美术作品产生意义和价值的能力与范围都受到了其所处时代和地域的限制;2.使学生了解对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判断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即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和理解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

本课教学的难点在于,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既有其绝对的一面又有其相对的一面,要准确判断一件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就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在教学中要能精确地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容易,这是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另外,判断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多种角度又容易使学生产生错觉,以为美术作品可以任意理解,这是错误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意给予纠正。 二、教法设计 课件图片展示、讲授、练习 三、教学工具 鉴赏课本、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首先导入课题,由马远、夏圭的小品式山水画在不同时期不同的人眼里给的评价不同,说明美术鉴赏存在从不同角度理解和进行价值判断的问题。 马远,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则是他的山水画,人称“马一角”,是因为他绘画的构图往往将实景置于画面的一角。夏圭,在布局上,他爱将景物集中于一边,或下半边或左右侧,表现迷茫飘渺的空间意趣,人称“夏半边”。晚年的风格更加简练豪纵。 (二)教学内容一: 板书美术作品的时代性与地域性。 首先通过罗中立的油画《父亲》,来了解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与时代的关系。罗中立借鉴西方现代领袖像的形式刻画了一个勤劳、朴实、善良而又贫穷的老农形象。他那古铜色的脸,长期的艰苦岁月造成的那条条车辙似的皱纹,柴耙似的双手以及缺牙的嘴巴无不饱含着画家深沉的情感和对造成这一现实的深刻反思,从而激发起人们对现实特别是对广大农民命运的关注。作品与文革时期的“假大空”的题材形式的作品相比是一种反叛,同时真实的再现现实。作品一经展出立即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是新中国成立来影响最大的美术作品之一。由此说明,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受时代限制。 (三)教学内容二: 如何判断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以西方历史上不同时期三位雕塑家创造的三个《大卫》为例,进一步说明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与时代和地域之间的关系,由此指出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第一课 美术作品的创作

第一课美术作品的创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美术作品是如何创作出来的以及它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作品的赏析,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是美术家对现实生活 理解和感悟后将搜集的素材进行高于生活的审美表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美术作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辩证关系,分析判 断美术作品对现实生活的意义与价值。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对经典美术作品创作过程的分析,了解美术作品是如何创作的。 2、难点:深刻理解美术作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几千年的文明进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成就 了“美术”这个异彩纷呈且无可替代的学科和我们的“美术鉴赏”课程体系。 在进行鉴赏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的是美术作品。谁来说说美术有哪些门 类? (小结:美术包括建筑、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和摄影等。随着时代的发 展,从传统美术形态中衍生出来的设计艺术、装置艺术、数字媒体艺术等 都成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还会有新的门类出现。) 2、虽然美术作品的主题和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但它们的创作过程却有相似之 处,遵循着共同的创作规律。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是鉴赏美术作品的 重要基础。你知道美术作品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吗?

(小结:美术创作过程一般包括体验、构思、表达。也就是清代画家郑板桥所说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 3、美术作品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小结:毛主席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很好地阐述了它们的关系——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4、下面,让我们通过对两幅画的鉴赏来探究美术作品的创作。 二、探究发现 翻阅教材,完成下列表格:

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说课稿

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7课《是什么使美术作品如此的千姿百态?——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难点与重点、学法指导和教学过程演示四个步骤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的内容的解析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的内心因素,对于学生更进一步的了解艺术创作的过程和影响艺术创作的因素非常重要。这也为下一课教授学生进行艺术作品的价值判断做了前导和铺垫。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艺术家创作的心理因素和创作意图,以及怎么样在作品中进行体现,从而理解纷繁复杂的艺术显现。 2 、能力目标:在了解和把握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的思想过程后,对以后的艺术作品欣赏具有重要作用。学生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艺术品背后作者倾注的思想和要所表达的内容。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调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水平,并可以学习艺术家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我的感觉和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知识结构和认知特点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艺术作品都表现了艺术家的某种创作意图,不同的美术类型表现意图的方式也是不同的。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了解创作意图的来源、影响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因素以及怎么样在作品中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难点:艺术家创作意图是属于艺术思想内核和深层精神的方面,每个艺术家创作作品都具有复杂的想法,这也给学生的理解带来难度。 四、教法 1.任务型教学法 这篇文章内容较难理解,我设计了一些有关艺术家创作作品过程的故事让学生对此课内容感兴趣。再通过讲解与比较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几个要点,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2.多媒体教学法 这一课主要利用多媒体展示影片相关图片和录相,让学生直观和形象生动地看到艺术家创作作品的过程,让学生在脑海里形成印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印象。 3. 问答式教学法 提出有关问题,然后通过观看图片回答问题。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目的的去观看,效果更佳。 五、学法 老师教得再好,要学生能够接受才是根本目的。所以,我将主要通过引导学生使学生鉴赏课本、仔细观察、独立思维、充分想象等掌握本课知识。 六、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由罗丹的雕塑作品《巴尔扎克》导入。提出问题:你心中的巴尔扎克形象是这样的吗?2.罗丹为什么要把雕像的手砍去?学生回答问题,可以互相之间讨论,得到较准确的答案,从而提高成就感。教师再引出对这幅作品作介绍,引出艺术家的创作意图。

(完整版)中西方美术作品对比赏析

---------------------------------------------------------------最新资料推荐------------------------------------------------------ 中西方美术作品对比赏析 中西方美术作品对比赏析美术史的发展不是某个或几个所谓优秀民族的事,也不是能说是某几个民族优秀文化影响的现象。 在通往美术文化的进程中,各个民族都有独特的贡献。 中西绘画的审美特征区别是十分明显的,中国传统绘画重言志抒情, 西方传统绘画则重模仿自然,中国绘画讲究意境美,西方传统绘画则重视人体美; 中国传统绘画呈现出哲学化的审美倾向, 西方传统绘画呈现出科学化的审美倾向。 董源《潇湘图》: 画家以江南常见的远山近水为题材,山峦在远处,平缓连绵。 山下是荡荡江水,浩渺无际。 画面上的风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前半部分是水汀沙洲、荒疏芦苇,一条小船正迎面徐徐而来,小船上,端坐一红衣主宾,前有侍者下跪,后有侍者执伞,船头船尾,两个船工合力将小舟缓缓地荡向滩头,岸上,迎候的人们纷纷上前,挥手致意,浑然一幅充满诗意的潇湘游乐图。 画面的后半部分,山峦平缓地起伏着,山林清朗得绝无尘埃,林子的深处,隐约几家茅舍,在沙汀、苇渚之间又荡着几只小舟,江边,有人正拉网捕鱼这又是一幅令人陶醉的江南渔乐图。 多么令人神往的场景!山林淡远,河洲清旷,人们或访友迎宾,或荡舟渔乐,仿佛心神都和山山水水融为一体了。 1/ 5

画面上的两组人物,看似互不相关,却在山水的映衬中和谐一致。 这是江南乡野间的生活场景,是画家眼里的真山水,这里没有苍山夹乱流的险峻,而是草木葳蕤的绵延。 这里没有仙风道骨今谁有的禅问,而是平平常常的大自然、真生活。 在这幅画中,董源用细细密密的点子皴,由远及近、由疏及密,由淡及浓,呈现出云霭雾气,烟水微茫的一片江南。 这是何等的诗情画意?足以让人忘却宠辱,寄情其间。 想来,董源的受宠,还是得益于画面上呈现的一派澄静气象的,1000 多年前,偏安江南的南唐王室,只有这片青山绿水是聊以慰藉的。 与其戚戚然茫茫北望,不如守住一方丰饶,看花红胜火,水绿如蓝。 或许,是江南层层山岭上苍翠欲滴的树木和水汽朦胧的烟云滋养了他,或许,他天生就是爱山水的人,董源,执拗地、快乐地行走在烟雨江南,描画山水,江南山水的那种气息,那种平静、润泽、蓬勃的气息,仿佛就从画卷里扶摇升腾,沛然于画家的心胸。 你看吧,在《潇湘图》里,水面只是淡淡的皴染,已是一片烟波浩渺的江湖;山林也只是细密的皴擦,却有一派蓊郁勃发的气势啸荡。

美术作品创作说明

一、毕业创作选题思路 当今社会迅速发展,处于工业社会中的我们与自然的关系由顺应而至掠夺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当今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使人们步履匆匆、身心疲惫。我时常回想起快乐的童年时光,如今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那里曾有片茂密的树林,如今已成死水的小河那里曾经是盛满鱼虾的清澈河水,如今马路上汽车的呼啸声曾经是飘荡在奶奶三轮车里清脆的儿歌声。我非常怀念那种简单朴实的日子,对清新舒适的乡村环境也充满了向往,因此我决定以乡村田园风光为题材,描绘出乡村的清新与淳朴,表达出我对美好环境的热爱,同时从单纯的表现乡村的自然风景到理解自己与景色的关系,从身边景物的变化到关注环境污染,从而引发对未来人类生存空间的关注。 我的创作题目是《归来》,号召大家回归到美好的自然环境中去感受身心的愉悦,同时也让最原始的平衡回归到环境中去,最终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品以乡村风景为题材,整幅画面是一片绿色的田野,周围是一座座相依偎的村落,采用现实主义的手法表现不同的景物,运用色彩冷暖对比、明暗强度对比、薄厚强度的对比进行画面的刻画,使画面赋有生机与活力。 二、创作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在确定主题后,采集大量乡村田野的图片,通过去图书馆搜索资料,我浏览了俄罗斯画派的一系列作品,通过分析他们的作品使我受益匪浅,在构图、用笔、用线的虚实力度和节奏掌握方面收获了许 多灵感。 在创作的初期阶段,开始绘制素描稿, 由于景物较复杂,我把它归纳成简洁的色 块,加强了黑白灰关系的对比,形成有节 奏的画面感,慢慢绘制出了较理想的素描 稿。(如图一)然后开始绘制色彩稿,在铺大色调 的过程中,画面的冷暖关系没有区分开,通过在专 业老师的指导下,背景以冷色调为主,近景以暖色调为主, 突出了画面的冷暖关

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导学案

《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导学案 学习目标打破学生美术神秘的观念,了解艺术家的创作都不是任意的,而是表达了某种意图的。 学习重点艺术作品都表现了艺术家的某种创作意图,不同的美术类型表现意图的方式也不同。 课前导读 在巴黎艺术馆里,陈列着艺术大师罗丹的一尊巴尔扎克 雕像。雕像身披宽袖长袍,头部微仰,双唇轻闭,额纹紧蹙,目 光深邃,仿佛正在构思一部新作,酝酿一个细节,捕捉一个确 切的词语。可是仔细一看,会发现雕像没有手。其实,罗丹 最初雕塑这个作品时,雕像的双手是完好的。只是因为这双手 雕塑得太出色了,以至转移了人们应该注意的视线——这尊 雕像的脸部,因为罗丹的创作意图是为了表现巴尔扎克深思 的神态。因此,当罗丹在雕像完成后,听到他的学生对这双手 发出的赞扬声:“只有上帝才能创造出这双手,它们简直像活 了一样!”“老师,如果您不再创造别的,单凭这双手也足以使您永垂不朽了。”听了这些,罗丹不但不感到高兴,相反却怒气冲冲地抡起大斧,把“这双举世无双的完美的手”砍了下来。他严肃的告诉学生们说:“这双手太突出了,它们已经有了自己的生命,它们已经不属于这个雕像的整体了,所以我不能不把它们砍掉。”任何艺术品都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它每一部分的布局,都必须服从整体的需要,服从整个创作意图的需要。罗丹雕塑的这双手固然美,但它却冲淡了巴尔扎克雕像整体的意图,喧宾夺主,砍掉它是不足惜的。 新知探究 1、创作意图 即艺术家想要在作品中表达的主题、内容和思想。应该说每一件美术作品都有其创作意图,只不过可能有的意图明显,而有的不明显,即意图是隐藏在作品的形象或情节、形式之中。 2、艺术家神秘吗?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哪里?

摄影艺术作品赏析

摄影艺术作品赏析 选择下图进行摄影艺术作品的赏析,谈谈个人的看法,分析作品的艺术效果和美感。 1,画面的整体布局。 从近景,中景,远景三个方面来分析。 近景是一堆半浸泡在水里的靠着水坝的光滑的石头,石头在水表面蒙蒙的雾气中若隐若现,而水表面的淡淡的雾气更增加了朦胧的美感,给人一种欲窥不得的感觉,让人联想到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画面。中景是一对含情脉脉注视着对方的情侣和广阔平静的水面,情侣的右手边也有一堆石头。同样的水面上浮着淡淡的雾气,远处的灯光倒映在水里留下一片淡淡的黄色光晕。朦胧的水面和朦胧的人像交相辉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远景是一座灯火辉煌的斜拉锁桥,横跨整个水面,同时也是画面的主要构成物之一。中间一个桥墩的顶端在灯火和夜色的掩映下看的不真切,在云端若隐若现,留给人无尽的遐想空间。更远处还有朦胧的山脉蜿蜒其中。 将雾通过景物的透视效果,将纵深感表现出来,也使雾有远近浓淡的对比。在这里,摄影家在设置近、中、远景的同时,还特意采用逆光照射,将雾的朦胧感表现出来,丰富了艺术感染力。整幅画面给人的是一种朦胧的意境和淡淡的平静的唯美的感觉。同时也让人觉得很温馨,很浪漫。 2,光线的选择。 本图选择的是侧光拍摄,侧光可以凸现景物的立体感,使景物真实可信。构图的均衡对称也给画面增添了宁静的氛围,让人犹如身临其境。利用侧光是斜拉桥投影在水面上,并用投影的光线构造朦胧的美感。使原本平淡的画面增加了趣味性。画面中灯光在水面上的反射光照亮了一部分朦胧的雾气,而周边的景物则略带神秘。整体的明暗对比时画面显得格外神奇,犹如童话世界一般梦幻,给人以美得享受,让人不禁幻想。 3,色彩的搭配。 整个画面的色彩比较丰富,过渡自然和谐。近处石头的泛着光泽的黝黑色,水面朦胧的乳白色,桥上灯光的晕黄色,人影背后白绿色的光线,远处深蓝色和墨黑色的天空。既有冷色调,又有暖色调,画面色彩饱和,色调和谐,有一种朦胧的意境美。低色温在画面上呈现暖

教师招聘考试 美术作品分析题

1、分析秦汉陶俑《杂技俑盘》 答:(1)作品共塑造21人,其中表演者 7人,乐器伴奏者7人(原为8人,残失1人), 观赏者7人。 (2)分组排列,身份有所体现。在粗轮廓 的飞扬流动中,体现出一种力量、运动的气势和欢乐热闹的气氛。 (3)造型古拙、夸张,神态鲜明生动,俑人有动有静,再加上用朱、黄、粉、紫、赭等色彩绘,更增加了艺术形象的生动性。 2、请描述成都天回山出土的《说唱俑》的形象特点 答:说唱俑描绘的是东汉时期的一个表演者,身材短胖,头上 戴帻,上身坦裸,两肩高耸,乳肌下垂,大腹如鼓,两臂穿戴珠翠 饰件;下身着大口长裤,赤足,坐于圆榻之上,左臂抱一小鼓,右 手握一鼓槌;左足翘举,张口嘻笑,恣意调戏。造型古拙,形象生 动。作者不是简单模仿生活中的说唱艺人,而是着意刻画他的神气, 使之惟妙惟肖,活灵活现。从那伸头、耸肩、一说一笑,手舞足蹈,有声有色的表演中,流露出健康的调戏娱人的神情,毫无油滑之气。整个塑像,动作夸张,神态诙谐,极富吸引力。令人如身临其境,仿佛听到他的说唱和爽朗的笑声,似乎看到他的周围,有一大批入迷的观众正在全神贯注地凝视、倾听,并随着有趣的段落和引人入胜的鼓词而在哄笑。 3、简析西汉《霍去病墓石雕》

答:(1)霍去病,西汉大将军,五年六次出击抗击匈奴均获全胜。 (2)墓以能象征他功绩的祁连山修建。 (3)以雕塑特殊手法“因材施雕”塑造。 (4)形体单纯、古朴,构思独特,气魄雄伟,力量沉雄。 4、分析桃花坞年画《上海火车站》 答:(1)画面反映清朝末年民国初期,不同 的人在火车站的各种活动;人物活动明确, 场面热闹。 (2)人物衣着、鲜明。背景不着颜色,但借 用树木、阳伞、人物,点明了夏日炎炎的 热闹气氛。 (3)通过表现热闹新颖的火车站这一新事物,表达人们在辞旧迎新,求吉利,向往新事物,歌颂新事物的心里。 (4)整个画面采用散布的构图手法,产生一种平铺直叙的观赏效果,表现手法上运用变形,增加了趣味性、装饰性。 5、分析《荆轲刺秦王》 答:是汉代的山东嘉祥县武梁祠画像石,表现荆轲刺秦王紧张而富有戏剧化的瞬间,人物动作夸张,把荆轲的勇猛无畏和秦王的惊恐表现得淋漓尽致。 画面分为三层。第一层为管仲射小白的故事;第三层为神话题材伏羲女娲的故事;中间第二

《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的: 本课讲述的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是理解美术作品的必要环节。教学目的主要是为了打破学生美术神秘的观念,使学生认识到,任何艺术家的创作都不是任意的,而是表达了艺术家的某种意图,这种意图可能是针对现实的,也可能是针对艺术的,而且无论是针对什么,它们都与艺术家所生存的社会和文化情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从对艺术家的生存和成长环境中就可以找到艺术家创作美术作品的意图,进而帮助我们理解美术作品。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生认识并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并不神秘,而是都表现了艺术家的某种创作意图,而这种意图又都具有其现实的依据。同时,不同的美术类型表现意图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难点要分清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与美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方法: 新课标倡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那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提问教学法,采用分层次,分目标地选择学生来回答问题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鼓励所有同学积极参与,教师给予启发和引导,形成互动探究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时结合图片对比鉴赏法让学生主动思考。 学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分组讨论,运用所学鉴赏方法来赏析,判断,作出正确的评价。在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增加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利用演示文稿展示罗丹的《巴尔扎克》,讲述罗丹创作《巴尔扎克》的故事,激发情意。 思考与讨论:(1).从罗丹的故事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2).你知道罗丹为什么要把雕塑品巴尔扎克的双手铲掉呢? 引出:有什么样的意图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美术作品。分析理解美术作品中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是我们鉴赏美术作品过程中认识和理解美术作品的重要环节。 2: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哪里? 课件展示分析作品:米开朗基罗的作品《西斯廷教堂天顶画》

怎样分析摄影作品

怎样分析摄影作品 摄影作品的分析要点: ●作品怎样突出主体,怎样利用陪体、前景、后景、方向、视角来表现主题; ●作品怎样运用线条形成画面节奏,抒发感情,突出主体,表现主题; ●摄影的光线、影调特点在哪里? ●美术作品的夸张、变异在哪里? ●说出自己直接感觉到的气氛、情绪,怎样说得自然、说得真切、说得让自己和老师都信服;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第一、可以从内容上分析,作品拍的是什么。 第二、可以从当时的社会背景,联系拍摄意图,或者创作意图来分析。 第三、可以从画面的构成来分析,包括构图,安排等。 第四、可以从拍摄用光来分析。 第五、还可以从色彩来分析,怎么搭配怎么处理等。 摄影作品还可以从虚实处理来分析等。 总的说起来也有一些规律可循。可以分析构图,分析造型,可以分析用光,可以分析影调色调,可以分析动态,可以分析画面中事物之间的关系…… 一张摄影作品,构图是最基本的要素。 摄影作品主要拍摄的是什么,摄影作品主要表现什么,就是摄影的主体。 有时摄影的主体是一个人,有时是多个人,主体处于中心位置,整个画面是围绕主题来配置的。有时在群体中突出的那个人虽然不是主体,但它是整个画面的意趣中心和构建中心,起着组织画面的作用。自然环境中的物体形象也是同样道理。除了在画面中占主要位置突出主体的方式,还有一些作品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来突出主体,如线条引导,虚实、光线、繁简等对比的手法。 在画面中起陪衬作用,帮助表现画面的内容,丰富画面生活气息的,是画面中的陪体。 比如劳动的对象,讲话的听者,他们都和主题有着各种不同的呼应关系。有的作品的陪体被安排在画面之外,但能使人明显地感觉到他们的存在。 在画面中主体与拍摄镜头之间的景物是画面的前景。

美术作品赏析

《美术》期末考查作业 朦胧之美 ——莫奈的《日出·印象》我第一次看到这幅画是在高中的美术课上,那时候老师就告诉我们这是一幅印象派的画作,给我们浏览了图片。现在在大学的美术课,我再一次看到这幅油画,跟以前一样我挺喜欢这种朦胧之美,所有的形象都是朦朦胧胧,没有写实的细节。 《日出·印象》是克劳德·莫奈所画的印象派的画作。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光学原理改变了画家对固有色的观念,由此他们开始在艺术上对光与色进行新的探索。其实在当时,人们还不接受“印象派”这一艺术流派,克劳德·莫奈的油画《日出·印象》曾遭到一位记者地嘲讽说:“这幅作品很粗糙,过于随便,它完全就是凭印象胡乱画出来的,还有其他人附和着说,这些画家统统都是“印象主义”。没想到,这些挖苦的话,反而成全了这批画家,“印象派”随之诞生。在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印象派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其影响遍及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但它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十九世纪后半叶到二十世纪初,法国涌现出一大批印象派艺术大师,他们创作出大量至今仍令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巨作。 《日出·印象》是莫奈于1873年在阿弗尔港口画的一幅写生画。它描绘的是透过薄雾观望阿佛尔港口日出的景象。据了解,克劳德·莫奈在同一地点还画了一幅《日落》,绘画描绘出晨雾中不清晰的背景,多种色彩赋予了水面无限的光辉,画出了水的流动感。整幅画作主要运用了水蓝色、淡蓝、红色、橙色和黑色。海水、天空、景物几乎采用了同一色系——蓝色,在轻松、无拘束的笔触中,交错渗透,浑然一体。日出时, 海上雾气迷朦, 水中反射着天空和太阳的颜色。岸上景色隐隐约约, 模模糊糊看不清, 给人这种瞬间的感受。在蓝色为主打的背景色下,淡淡的海上,那些黑色的小船依稀可见,其实仔细去看,中间的那个小船有船夫拿着船桨在撑船预示着船夫已经开始工作,新的一天来临。整幅图画最耀眼的就是那抹初生的太阳,橙红橙红的,把一边的天都染成了橙红色,感觉天

作品创作说明书(美术作品-参考示例)

样图:

作品创作说明书(参考示例) 作品名称:WECAN标识 作品类型:美术作品 一、创作意图(描述作品的创作起因或者用途) 为了更有效地宣传推广以及销售公司产品,现设计此作品用于产品的外包装和印刷在公司名片和宣传资料等上面,作为该产品独特的产品标识使用,以方便消费者在购买使用该产品时能够更准确的将其区别于其他同类或近似的产品。二、创作过程(①描述整个作品的结构、组成部分以及色彩等②描述作品创作过程中的变化、想法) 本作品于XXXX年XX月XX号开始构思,着手创作。 整幅图运用电脑绘制出来,由英文“WECAN”、橙色底色和蓝色粗下划线构成,主要采用橙色、白色和蓝色。最初,“WECAN”考虑由简单的电脑艺术字形成,为了使作品更为突出,加上了橙色的底色,“WECAN”添加了白色的下划线,标识主体的下方使用蓝色的粗下划线,最终通过绘图工具illustrator绘制而成。 本作品历经 3 次修改,于XXXX年XX月XX日在上海市创作完成。 三、作品独创性(描述作品创作的特殊意义或者独特之处,例如颜色是否有指定的含义) 本作品经过独特构思,充分运用美工设计,将英文字母配上特有的颜色做背景,主要采用白色、橙色、蓝色三种颜色设计出来。“WECAN”是作品的主体,拥有独特的含义,做为一种精神鼓励,鼓励企业的员工、客户以及一些拥有梦想的人们,告诉他们,只要有梦想,只要付出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功。“WECAN”也代表着“we can make things better!”,即我们能,我们可以,我们会做得更好!作品的底色主要以橙色为主,营造了一种放松,温暖人心的感觉。标识主体的下方使用蓝色的粗下划线,蓝色是高科技的象征,寓意企业的高端化发展。整个作品方方正正,形象生动地体现了机电这个行业大部分产品的形状。 整幅图生动形象地体现了公司的独特寓意,具有独创性。 四、发表情况(如有发表,必须注明首次发表的时间和地点;如无,则写没有发表) 该作品于XXXX年XX月XX日,首次发表于上海市。 申请人(签章): 年月日

美术作品赏析

美术作品赏析——马拉之死 一、缘由 《马拉之死》是大卫的一幅名画,它因马拉的特殊身份和简洁有力的形式而为人们所熟知。马拉(Marat,1743-1793年)是雅各宾派的核心领导人之一。雅各宾派当政以后,他因为卓越的号召能力而成为该派的主席,但同时也是一位残忍嗜血的活动家,往往不经审判便将政敌送上断头台。他患有严重的皮肤病,每天只有泡在洒过药水的浴缸中才能缓解痛苦,于是,浴室就成了他最经常呆着的办公场所。1793年7月11日,一位反对暴政的女士借口商谈事宜,进入马拉的浴室,并在他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行刺,结束了这位暴戾政客的生命。 二、背景 马拉(Jean-Paul Marat, 1743–1793),是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雅各宾党领导人之一,法国大革命期间,他撰写过很多抨击封建专制的文章,在当时人们心目中享有很高的威望。马拉为躲避反动分子的迫害,长期在地窖里工作,因此,染上了严重的湿病和皮肤病。为了减轻病痛,同时,不影响工作,他每天不得不泡在带有药液的浴缸里坚持工作。 1793年7月13曰,被当时的右翼吉伦特党派遣的保皇分子谋害,终年50岁。马拉被害时正在浴缸里边洗浴、边工作。这里,达维德满怀悲愤,描绘了马拉被刺的情景。凶手逃遁,匕首抛在地上,鲜血从胸口流出,左手紧握着凶手给他的留言便笺,右手无力地垂落下来……一年后,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达维德将此画转移。直到1893年,比利时皇家博物馆将此画正式收藏,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无价之宝。 三、作品赏析 画家用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当时的情形:马拉倒在浴缸里,鲜血正在从伤口中流出;带血的匕首滑落在地,而凶手已经逃离现场。画家将画中的主角设计在一个情节和场景之中,丰富了肖像画的表现内容,增强了它的感染力。画家有意将画面的上半部处理的单纯、深暗以突出下半部的客观写实表现,同时,加强死者身体的下垂感和这一令人震惊愤慨的事件给人们带来的压抑、憋闷即莫大的悲痛之感。

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7课《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说课稿

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7课《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说课稿 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7课《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说课稿_天堂鸟F80LY 书画摄影原创空间月光之心? 0 | 激活我的百度空间 | 我的消息(0/12) | 百度空间 | 百度首页 | 退出天堂鸟F80LY 书画摄影原创空间美术课堂原创摄影专业资料艺术备考高校查询分数线查询实用查询创业致富网络兼职猪八戒网邮箱f80Lzy@https://www.360docs.net/doc/6917075790.html, QQ358006592 主页博客相册|个人档案 |好友查看文章 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7课《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说课稿2008-12-19 07:55第七课 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7课《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和教学过程四个步骤加以阐述。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打破学生美术神秘的观念,了解艺术家的创作都不是任意的,而是表达了某种意图的。 [教学重点] 艺术作品都表现了艺术家的某种创作意图,不同的美术类型表现意图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要分清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与美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教师总结: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要打破美术神秘的观念,我们要认识到,任何艺术家的创作都不是任意的,而是表达了艺术家的某种意图,这种意图可能是针对现实的,也可能是针对艺术的。总之,它们都与艺术家所生存的社会和文化情境有密切的关系。 [教学方法] 这节课采用讲授法、探讨法、展示法等与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由此结合提问教学法,可以采用分目标、分层次的选择学生来回答问题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鼓励所有同学积极参与,不管他们的答案正确与否,在适当修正和更改的同时,主要给予正面的启发引导和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而不要简单灌输、指责。这样使每一位同学都有参与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都会获得一种成就感。让全体同学的水平都有提高。 学法: 指导学生进行自学、观察,学生自己用本节课所学内容主动去分析、鉴赏、评价作品,在运动参与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提高自己的主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罗丹的雕塑作品《巴尔扎克》导入。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 1(你心中的巴尔扎克形象是这样的吗, 2(罗丹为什么要把雕像的手砍去, 学生活动:回答问题,可以互相之间讨论,得到较准确的答案,从而提高成就感。 老师总结:对这幅作品作介绍,引出艺术家的创作意图。 二、探究新知识 (一)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哪里,

小班绘画作品分析

小班绘画作品分析2 小班幼儿绘画作品分析 ——牛 今天美术活动的内容是让幼儿画牛。幼儿的绘画结束以后,我一改往日由老师评价作品的模式,全部让幼儿自己来评价同伴的作品。当我拿起盛开小朋友的画时,只听得小朋友一阵阵嘲笑声,我问小朋友盛开画得好不好时,幼儿几乎是一致同声地说他画的不好。盛开的今天的画比平时进步了许多,可是小朋友却一再地否定他。是啊,在平时评价幼儿的作品的时候,我经常说盛开小朋友的画不好看,现在就算他有一点进步,小朋友也说他画的不好。我拿出谢亦忱小朋友的画时,小朋友连忙说他画的不好,是啊,我一看他的画确实“对不起”广大观众。当拿出林予馨的画时,大家都连忙拍手鼓掌了,说她画的好。是啊,我经常表扬予馨画的好。在活动结束的时候,我一直在想,为什么绘画能力差的幼儿在同伴眼里再怎么努力,却还是得不到同伴得肯定 分析:在美术活动中,老师对幼儿作品评价的态度、标准往往直接影响幼儿对美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观念,老师在平时的评价作品的过程中其实已经无形中对幼儿灌输了审美标准,即什么样的画美,什么样的画不美。我在平时评价幼儿的作品时,总是认为画面清爽的就画的好,画面凌乱的就画的不好,即使再有创意和新奇想法,也一概否定。案例中谢亦忱和盛开的画平时都显得很乱,画面不清爽,所以我经常对幼儿说他们画的不好,其实在无形中我已经向孩子很灌输了画面凌乱就不是好的画,画面清爽就是好的画这一观念。自从那一次幼 儿评价活动结束后,我反复思索,并积极查找原因,现在我很后悔我以前总是以自己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作品,以致扼杀了孩子那独特的审美观。

相关文档: ? ? ? ? ? ? ? ? ? ? 更多相关文档请访问:

对一幅摄影作品欣赏与赏析

要做到对一幅摄影作品的欣赏与赏析,首先应该需要摄影的艺术特征。 1892年创刊号的《斯汀迪奥》精美地再现了摄影和绘画作品,并把摄影与绘画、雕塑并列在艺术领域,杂志的第三期刊登了布林古尔《摄影艺术的诞生》的文章,这是摄影史上具有开创性的事件,从此,摄影正式踏入艺术殿堂。摄影艺术有着他特有的性质。 首先,摄影与其他视觉艺术形式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摄影创作依赖于照相机。在意识上,摄影更趋向于客观。摄影家在创作的时候,无论怎样选择他的拍摄对象,却总要面对物质世界的某个方面,它不以摄影家的意志而转移。虽然现代摄影技术和数字影像技术使摄影家的创造发挥空间得以扩展,但反映和揭示现实生活仍然是摄影创作的主流和本质。正如苏珊桑塔格所言:“画家的任务是构筑,而摄影家的任务是揭示。” 其次,摄影的时间性。摄影者必须适应自己的拍摄对象,而且往往要完全取决于它。摄影大师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理论把摄影的时间性和瞬间性简述的淋漓尽致。他提出:“摄影主要在一张照片里抓住事物的全部精华,”因此,摄影者的思考必须抢在曝光瞬间之前,一旦按下快门就无法改变注意。 再次,摄影与机遇也体现于好的摄影创作之中。这需要摄影者对手中相机的熟练掌握成都及预见能力。 第四,再现细节。摄影再现一切细节的能力其精确度是任何其他视觉手段都无法企及的。摄影能精确地再现物体的形态、色彩、光影、体积、空间、质感、机理等,体现拍摄对象本身材质的美、肌理的美、秩序的美。 第五,摄影家根据相机的曝光速度进行创作,产生真是与虚幻的效果,从而表达摄影家的思想和想法。 第六,在某种程度上,摄影者是“用光来作画”。摄影者在为拍摄画面进行视觉设计即构图时,摄影的这六个特点是决定性的,最重要的。摄影者一方面要有对客观世界敏锐的观察能力,也要有摄影者所特有的预见能力,并能在按下快门之前安排被摄体,选择角度、视点、俯仰,运用线条、块面、形状等形式,突出作品主题,使画面简洁,有条不紊。 对摄影作品的赏析需要一定的条件。首先了解摄影技术知识是欣赏摄影作品的基本条件。其次,对摄影艺术语言的解读能力。对一幅摄影作品的光线、色彩、透视、影调、清晰与模糊的解读可以为我们进一步欣赏做好铺垫。但很多摄影艺术作品所蕴藏的内涵却并非画面表现出来的那样简单,要求我们在更深的层次去探寻。第三,对作者及作品的时代背景的了解可以更好的帮助解读摄影作品的艺术语言,从而更好的欣赏一幅摄影作品。第四,建立与作者的心灵沟通,认真体会摄影作品的思想,读懂作品的思想内涵,才能达到欣赏摄影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要对一幅摄影作品进行分析,首先要了解摄影作品的拍摄主题。只有首先根据作品的主题思想来明确该作品的思想深度和人文立场,进而体会到作品的价值及对社会的影响,确定其思想品味的高低。其次,分析摄影作品的表现技巧,读懂摄影家运用的摄影技巧所表达的思想目的,继而对其进行正确客观的分析。对一幅摄影作品分析的步骤课分为读图、了解作者的拍摄意图、解读创作者、再回到读图;摄影图像是具有深刻意义、富含大量信息的平面,既然摄影是一种视觉语言,那么分析摄影作品先要从读图做起。当一张照片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首先想了解作者在画面里拍的是什么。拍摄的主体是什么,陪体是什么;进而我们想要知道作者在何时、何地拍摄的;然后我们会利用所知的摄影知识推断作者拍摄的角度,运用的摄影技巧、光线的处理、色彩处理等;最后再分析作者是如何运用视觉心理学、摄影视觉语言和构图原理组织画面。作者的拍摄意图(即作品的主题)是摄影作品的灵魂所在,摄影的拍摄技巧、构图原则都是为拍摄主体服务的。如果体会不到摄影家的真实拍摄意图,那你所看到的摄影技巧、表现形式、绚丽画面只不过是一个没有灵魂的空壳。我们应运用所知的相关知识从前面内外尽可能多地了解摄影画面所要表达的真实内涵。虽然

美术著名作品分析

作品分析 《墨梅图》是元代画家和诗人王冕的作品,在绘画方面,他以画“墨梅”,常以此借物抒情。本幅画是他的代表作。一支含苞欲放的梅花,横斜在画幅中间,劲拔的枝干有数尺之长;已开未开的梅花洋溢着一种蓬勃的生机,显得十分清新可爱。画的左上角有画家自己的一首诗。这首诗和梅花一样,充满着生气。它不仅说明了画家创作这一作品的意图,而且吐露了他的胸怀和理想。在画法上笔力挺秀,圈梅花时创造了一种一笔两顿挫的方法。全画虽然只用淡墨,却能把梅花姿态表现的十分动人。 《早春图》是宋代画家郭熙的作品。该画是画家的传世作品的代表作。它描绘早春时节清晟的山景,薄雾笼罩山腰,树枝尚未放青,但已吐出新芽,山涧溪水已经解冻。泉水潺潺,形成一潭清浅春水,大自然处处萌发着生机,确是北方的早春季节。这种描绘自然景物中自然流露出的季节特点,与郭熙强调的画山水要表现不同季节特征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而这也只有通过对大自然的深入观察研究方能达到。 《牡丹焦石图》是明代画家徐胃的作品。徐胃字文长,号青藤道人,浙江绍兴人。他是一个具有进步倾向的诗人、戏剧家、书画家。在诗文、戏曲、书画等方面,都有相当的造诣。在绘画上,他敢于革新、创造,他的水墨写意花卉画,充分发挥了中国水墨画的笔墨技巧,用笔放纵但不失其真实,水墨淋漓,浓淡干湿恰到好处。它比一般水墨写意画得更加豪放、泼辣,故称其为“大写意”。这幅画就是他的这种画风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徐胃的这种画风对明末清初以至近现代的中国花鸟画具有重要的影响。 《牧马图》是唐代画家韩擀擀的作品。画家年轻时曾做过酒店雇工,后受到著名诗人、画家王维的赏识,资助他学画。他善画人物,尤其精于画马。本幅画画的是一马倌骑白马与另一黑马并缓行,不画任何背景。黑白二马各部分比例匀称,透视解剖也很准确。用色虽是浅设色,但由于黑白对比色中加上少量朱红,并不使人感到单调。马倌的形象威武有力,两眼炯炯有神,这都说明画家具有很高的写实功力。 女史箴图 唐摹本内容是讲解劝诫宫中妇女的一些封建道德规范,注重用线来造型线条以连绵不断优缓自然的形式体现出节奏感,脸的力度略有控制,正如春蚕吐丝春运浮空流水行地它将战国以来形成的高古游丝描发展到了完美无缺的境界。根据西晋张华《女史箴》分段绘画共9段,宣扬宫廷妇女道德规范,但作品刻画了宫廷妇女的生活状况及精神面貌,线描优美流畅,具有春蚕吐丝的特色,表现了对用笔技巧和美感的追求。 《写生珍禽图》黄筌 此图描绘了鹊鸽、麻雀、鸠、龟等飞禽、昆虫、龟介二十余种,各自独立存在,并无构图上的组织,是一幅写生作品。根据款识可知是黄筌交付儿子的习画范本。画中禽虫刻画精细逼真,重视形似与质感,钩勒填彩,栩栩如生,体现了黄筌一派“用笔新细,轻色晕染”的特点。五代虽是传统花鸟画走向成熟的时期,但传下来的真品极少,所以此写生画具有珍贵的价值。 《匡庐图》是荆浩的代表作之一,描绘的是庐山的自然景色。此作画境宏阔博大,气势雄伟峭拔,反映出以荆浩为代表的北方画派的基本艺术特征。采用立轴构图,以纵向布局为主。由下往上看,作品层次井然,一层高过一层。体现了荆浩的笔法特点,勾、皴、染三法并举,既突出了造型的结构、形态的立体感和厚重感,又显示了水墨技法的特殊韵致。在画面的营造上,作者将“高远”、“平远”二法结合起来,交替使用。 《关山行旅图》关仝 此图上画峰峦高耸,气势雄伟,山间云烟萦绕,隐现古刹,山下近处布置荒村野店,酒旗迎风,行旅往来停息,点缀以驴骡鸡犬,画出了朴野的山中情趣,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布境兼高远与平远两法,树木有枝无干,用笔简劲老辣,有粗细之分,落墨则渍染生动,饶于墨韵。皴写山石,有如“刮铁”般的坚实的质感,都显示出关仝山水画的风貌。 关仝,五代后梁画家。精工山水,从师荆浩,有出蓝之誉。尤喜作秋山林,形象洗炼而完整,予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与荆浩同为北方山水画派创始者,并称“荆关”。 《潇湘图》董源 全卷以横幅形式图写江南山丘沙岸江河纵横的秀美景象,山水皆以花青运墨点染,平淡幽深,生动地表现出江南气候湿润、烟雨空蒙的特色,人物则以细笔重彩涂写,神采历历俱足,是董源的传世名作。 董源,,五代南唐画家。董源的水墨山水,影响很大,后世将其与巨然并称“董巨”,成为南方山水画派之祖;与李成、范宽并称为“北宋三大家”;又与荆浩、巨然、关仝并称“五代、北宋间四大山水画家”。 《溪山行旅图》:画面上雄俊的大山,一泻千尺的瀑布,山路边深深的溪水和山路上的驴队行旅,极其生动真实的画出北方山川的壮美,给人以极为深刻的印象。 《早春图》:细致的画出冬去春来大地刚刚复苏的细致变化,雾气浮腾,阳光和煦xù,转达出欣欣的喜悦感情。

第七课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教案

第七课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1、教学目标: 打破学生美术神秘的观念,了解艺术家的创作都不是任意的,而是表达了某种意图的。 2、教学重点: 艺术作品都表现了艺术家的某种创作意图,不同的美术类型表现意图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3、教学难点 要分清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与美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教师总结: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要打破美术神秘的观念,我们要认识到,任何艺术家的创作都不是任意的,而是表达了艺术家的某种意图,这种意图可能是针对现实的,也可能是针对艺术的。总之,它们都与艺术家所生存的社会和文化情境有密切的关系。 4、教学方法 这节课采用讲授法、探讨法、展示法等与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由此结合提问教学法,可以采用分目标、分层次的选择学生来回答问题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鼓励所有同学积极参与,不管他们的答案正确与否,在适当修正和更改的同时,主要给予正面的启发引导和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而不要简单灌输、指责。这样使每一位同学都有参与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都会获得一种成就感。让全体同学的水平都有所提高。 5、学法: 指导学生进行自学、观察,学生自己用本节课所学内容主动去分析、鉴赏、评价作品,在参与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提高自己的主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罗丹的雕塑作品《巴尔扎克》导入。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 1.你心中的巴尔扎克形象是这样的吗?

2.罗丹为什么要把雕像的手砍去? 学生活动:回答问题,可以互相之间讨论,得到较准确的答案,从而提高成就感。老师总结:对这幅作品作介绍,引出艺术家的创作意图。 二、讲授新课 (一)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哪里? 学生活动:自由回答问题 老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指导型的点拨,让学生把思维放宽 老师总结:任何艺术家的创作都必然受到现实和艺术两个方面因素的触动后有感而发的。艺术创作并不神秘,艺术家也是普通的劳动者,只不过他们的产品是艺术,他们使用的手段是视觉语言。以毕加索的《牛头》为例分析艺术家的意图来自哪里。然后让学生自己分析几幅作品。 (二)影响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因素有哪些? 在这一部分中,要注意让学生联系生活,结合时代背景与地域来分析鉴赏。影响因素有: 1、现实 2、艺术 3、特定的社会和文化情境 因为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情景下,艺术家创作所针对的问题也就不同,因而其创作意图也就会大相径庭。在同一社会和文化条件下,艺术家的成长过程、成长环境、家庭、个性、知识水平也是造成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差异的原因。 老师以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画《西斯廷教堂天顶画》与《丛竹图》分析影响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因素。其中运用讲解与展示图片结合,提问与学生主动探究结合的方法来完成这部分教学内容。 (三)艺术家的意图是如何体现的? 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在具象艺术、意象艺术和抽象艺术三大类中呈现出不同的表达方式。 1、具象艺术:如董希文的《开国大典》,通过收集形象〔国家领导人),创造出典型的艺术形象(毛泽东),然后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开国大典),并营造出故事的典型环境(喜庆的民族特色),使画面更具有真实性和可读性。艺术家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