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古典主义建筑在中国和西方

新古典主义建筑在中国和西方
新古典主义建筑在中国和西方

新古典主义建筑在中国和西方

来源:热点论文[ 2009-4-10 8:18:59 ] 作者:戈蒂娜编辑:论文

【内容提要】该文首先提出与古典主义相对应的新古典主义概念,接着对在中国和西方发生的四次新古典主义建筑现象从时间,社会背景,建筑风格,建筑类型,当时的社会需求和社会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最后通过时间上的纵向比较和空间上的横向比较得出结论。从而对时下流行的“新古典主义”一词,进行全面的理解和把握。

【摘要题】建筑

【关键词】新古典主义/建筑/中国/西方

【正文】

新古典主义是与古典主义相对应的概念,而古典主义指的是地中海文化中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建筑风格,甚至还包括古埃及和哥特建筑。

在西方建筑史上,曾出现过两次新古典主义建筑现象。一次是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末期(1750~1900年);另一次是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今。事实上,古典主义建筑的复兴思潮从16~17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就曾出现过,时衰时盛,直到今天,这种复古思潮作为一个非主流的建筑风格仍在延续。而在中国,恰恰也同样出现了两次所谓的新古典主义风潮,一次是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另一次是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

1四次新古典主义建筑现象概述

1. 1西方第一次新古典主义

18世纪的欧洲,正值资本主义早期的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家们代表资产阶级各阶层的利益,极力倡导资产阶级“人性论”,宣扬“自由”、“平等”、“博爱”。正是这种对民主共和的向往,唤起了人们对古希腊古罗马的礼赞。新兴资产阶级趁机借用古典的外衣扮演进步的英雄角色。而另一方面,18世纪前的欧洲,巴洛克和洛可可建筑风格盛行一时,贵族生活日益腐化堕落,他们在建筑上大量使用繁琐的装饰与贵重金属的镶嵌,引起新兴资产阶级的极端厌恶。这种建筑风格在资产阶级看来显然束缚了建筑的创造性,不适合新时代的艺术观。

启蒙运动思想和过分矫饰的洛可可式室内装饰,促使18世纪的建筑师们意识到其所处时代的崛起和动荡的性质。在他们探求新建筑形式的过程中,希望通过对古代精密的重新估价来探索一种真正的风格,而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遗产无疑成为当时的创作源泉。

由此引起的考古发掘,更使得当时的建筑师们能够把文艺复兴所依据的维特鲁威的古典主义教义与实际的废墟结合起来,进行对照研究。18世纪前期古罗马城市埃尔库拉诺和庞贝遗址的发现及挖掘,鼓舞着人们很快探查扩展到位于西西里岛和希腊的古希腊遗址。接着一篇篇详尽的考古报告传遍欧洲,发掘出来的希腊罗马艺术珍品被运送到各大博物馆。18世纪后半叶到19世纪的考古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 2西方第二次新古典主义

从1939年以来,人们逐渐发现现代运动包含严重的内在缺陷,人们对千篇一律的玻璃盒子和“国际式”怨声载道,特别是国际式给欧洲的传统都市和传统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公众对保存和环境的观念彻底改变,从对废气和丑陋的战前城市环境的普遍敌意到把这种环境当作“遗产”以一种浪漫主义和怀旧态度加以接受。这使建筑师进入一种新的建筑思想氛围,一种使建筑师们有可能讨论现代古典主义建筑的氛围。

现代的新古典主义是在不同的传统文化和地区文化的基础上,以传统建筑和城市肌理的形式

和手法去解决现代建筑的功能要求,以期达到恢复传统都市生活的目的。英国建筑师波菲罗斯认为,“古典主义是在传统的滋养下的一种自由意志的哲学”。由于现代运动的影响,使人们长期错误的把古典和传统当作“过时的时尚”来看待,而新古典主义正是要向人们证明,古典主义不是一种时尚,是永远现代的;是能在任何社会发展过程中揭示人与自然,人与人造自然的最基本的关系,而同时又能适应新的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现代主义从一开始试图探索一种新的民主的理解,而后来却违背了人们在都市生活环境中所应保持的一些永恒的原则。而新古典主义则是一个新的传统与民主结合的最佳产物。

1. 3中国第一次新古典主义

在中国,第一批新古典主义建筑是随着殖民主义所强加的文化殖民出现的。1840年的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打开国门建立沿海通商口岸。开埠后,各个沿海城市都划分出特定的租界区。租界区内,西方殖民者建造起他们本国的西式建筑。

当时的欧美,正是西方第一次新古典主义占据建筑领域的主导地位,但这些建筑并未立即出现在中国的租界区。第一批西式建筑,极少经过正规建筑师设计。一般都是由外侨自己设计绘图,就地取材并用中国传统的建筑技术由中国工匠加以修改。随着西方正统建筑师的姗姗来迟,真正的正统学院派的西方新古典主义建筑才出现在我国各沿海通商城市。其中,许多具有皇家建筑师学会会员资格的西方建筑师来到中国,这些高水平的建筑师在中国的作品(如1923年上海的汇丰银行)完全能够与欧美第一流的学院派复古建筑相媲美。

而推动近代中国新古典主义建筑思潮的另一支重要力量,是从国外留学归来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他们中的大多数受教于西方旧的建筑教育体制,即受到西方学院派复古建筑思潮的强烈熏陶,回国后,很自然的成为西方复古主义建筑设计的又一支生力军。事实上,他们的一些作品在设计水平上已完全可以同当时外国建筑师的复古建筑作品相抗衡。

各式殖民建筑对中国,尤其对中国沿海城市的建筑影响颇深,在20世纪30年代达到鼎盛。如上海、大连、哈尔滨、青岛、广州,沈阳等城市,这些西方古典主义风格甚至成为这些城市的“文脉”。

1. 4中国第二次新古典主义

中国的第二次新古典主义风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直到今天余波未止。如果说中国的第一次新古典主义建筑似乎是两方殖民主义强加的产物,那么第二次的新古典主义建筑的出现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自发或主动的。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很大的改善,“让一小部分人先富起来”,使得这些人在物质富裕的情况下,进一步追求非物质层面的精神和文化生活。而此时正是中国建筑的空前的建设高潮,面对巨大的建筑需求和刚刚起步的经济,再加上数量不多水平有限的建筑师队伍,80年代的建筑大多是以简单的几何形体组合的、符合实用经济美观原则的、朴素的国际式盒子。这些建筑普遍风格单一、没有个性,缺少建筑细部,显然无法满足这些“农民”企业家的精神需求,他们渴望一种新的建筑形式来满足其对高尚生活的追求,而我国目前的大众建筑审美水平普遍不高,人们对建筑艺术的理解较为肤浅,不了解现代建筑的发展过程和发展方向。对运用现代材料、技术,符合当代美学原则,表现先进文化的现代建筑之美,认识不足或认为高不可攀。相反,典雅精致、构图严谨、装饰性强、豪华高贵的“欧式建筑”却很容易被接受;那些原来象征至高无上的皇权、神权的柱廊、穹顶或凯旋门式的建筑语言正可以用来显示这些人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

由此,“欧式建筑”在大众的眼中变成了一种高尚生活的象征,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巨大的“欧陆旋风”。这种所谓的欧式风格建筑大都是把西洋古典建筑的某种柱式、线脚、山花甚至穹隆圆顶等造型元素,直接运用到立面设计中,而这些造型元素各自及整体的构图比例、组合关系往往不严格遵循古典建筑的原则和章法,随机性大,设计质量普遍不高。

2四次新古典主义建筑现象的比较研究

从对四次新古典主义建筑现象的比较,我们可以清晰的推导出以下结论(表1)。

表1四次新古典主义建筑现象的比较结论项目时间社会背景建筑风格建筑类型社会需求社会意义

名称

第18世纪1 过分矫饰的洛可相对朴实均 1 为资产阶级服1 宣扬政治理想;1 对维特鲁威古典理论的

一下半叶可室内装饰;衡适度宏伟务的国会,法2 适应资产阶级社会新学习与合宜演变;

次至19世2 新兴资产阶级的结构理性的院,银行,交易机构的需求;2 运用恰当的表现方法和

新纪末启蒙思想(政治纯粹所,博物馆,剧3“帝国主义”军功武有区别的外观来适应不

古理想);院等公共建筑威。同建筑类型;

西典3 考古挖掘的显著2 拿破仑时期的3 满足资产阶级社会对新

主成绩;纪念性建筑机构的需要,表现复杂的

义4 拿破仑的“帝国社会任务。

主义”时代。

方第20世纪1 现代主义的国际简化写意1 办公楼,博物1 对现代主义建筑现实1 肯定其文化和美学价值

二50~60年格局千篇一律;抽象隐喻馆,博览会,会的求正;并大胆革新;

次代至今 2 对传统城市的严历史感文议中心等公共 2 文化和历史情结的需 2 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

新重破坏;化纵深感建筑求。人与自然的关系;

古3 公众对战前城市2 各种住宅和别3 寻求新的传统与现代主

曲环境的态度和观墅义民主的最佳结合。

主念的转变。3 装饰

19世纪1 鸦片战争后的西相对朴实均1 领事馆,银行,1 西方人按照自己的习1 西方殖民强加的产物;

第末至20 方殖民入侵;衡适度宏伟洋行建筑惯建造房屋;2 形成沿海城市独特的城一世纪初2 沿海城市建立通结构理性的2 教会学校2 把西方建筑形式当作市文脉。次商口岸并划定租纯粹殖民政治的注释。

新界区

古3 接受学院派教育

典的第一代中国建

中主筑师学成归来。

20世纪1 改革开放以来,比例随性1 公共建筑1 群众的精神文化需1 崇洋媚外和大众低品位

国第80年代物质的富足和大胡乱组合2 政府机构求;导致的隐性西方文化殖

二至今量信息的引入;不伦不类3 房地产住宅楼2 好奇求新盲目崇外;民;

次2 业主及大众的建缺少细部盘3 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2 城市形象的破坏;

新筑鉴赏力不高;质量低劣4 私人别墅的炫耀。3 没落的“贵族气息”的泛

古3 建筑师的设计创5 普通住宅和小滥。

典新能力有限;商店

主4 房地产商兴风作

义浪;

5 后现代主义思潮

似是而非的影响;

6 政府部门对建筑

外观设计的宏观

控制无力。

(1)从西方第一次新古典主义到中国第一次新古典主义

可以说,中国的第一次新古典主义和西方第一次新古典主义从时间、内容和建筑师队伍来看,都是一脉相承的。1840年,当中国正发生鸦片战争,被迫划定殖民租界的同时,在欧美正是西方第一次新古典主义占据建筑领域的主导地位。然而,正统的学院派复古建筑在中国出现却是在稍后的二三十年,并且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达到鼎盛。因此,二者在时间上有一个推迟的衔接关系。再来看建筑师队伍,当时从事复古主义建筑设计的人员有两大类:一是从西方来的正统的新古典主义建筑师,他们中的一些还具有皇家建筑师学会会员资格;二是从国外留学归来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他们中的大多数受教于西方旧的建筑教育体制,受到西方学院派复古建筑思潮的强烈熏陶。这些受过西方良好的学院派教育的建筑师保证了中国的第一次新古典主义建筑和西方第一次新古典主义建筑在内容上的一致性,这些作品完全能够与欧美第一流的学院派复古建筑相媲美。

不考虑政治、地域和文化因素,这些质量和品质优秀的新古典主义作品在建筑上固然是进步的、合时代的,然而,这些西方建筑毕竟是通过不平等的殖民侵略强加给中国的,这些建筑破坏了中国传统城市的风貌,更具讽刺性的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正是这批建筑重新塑造了上海、大连等沿海城市的城市文脉。

(2)西方第二次新古典主义与中国第二次新古典主义

西方第二次新古典主义与中国第二次新古典主义虽然时间上也有推迟和重合,但并无本质上的关联。二者的产生,虽然同样有着大众对文化和精神上的需求,但不同的是,西方建筑师们突破现代主义的几何定式,以浓厚的怀旧感情和大胆的革新精神对古典语汇作了新的阐释,创造了一种与现代主义追求冰冷的技术美不同的人性化空间,试图恢复传统的城市环境和生活。而在中国,这种新古典主义现象似乎是自下而上的,同样是面对现代主义贫乏的国际风格,数量有限、水平有限的中国建筑师显得无能为力,他们只是一味的迎合大众的口味。然而目前的中国建筑师远没有中国的第一批归国建筑师那样的古典主义的修养,他们并不完全懂得西方古典主义、西方新古典主义和后现代以后的新古典主义的内涵和联系。在他们看来,这些都只不过是他们进行抄袭拼凑的素材,做出来的东西也就“画虎不成反类犬”。

从内容上看,大众的无知和中国建筑师的无能,创造的是所谓的“欧陆风”:把西洋古典建筑的某种柱式、山花、罗马式穹隆圆顶、哥特式尖券或文艺复兴花饰、线脚等造型元素,直接堆砌运用到立面设计中,而这些造型元素各自及整体的构图比例、组合关系往往不能严格遵循古典建筑的原则和章法,最后成了一盘西洋建筑符号的“大杂烩”。

(3)从西方第一次新古典主义到西方第二次新古典主义

从文艺复兴到西方第一次新古典主义,再到西方第二次新古典主义,古典主义思潮从来没有间断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古典主义建筑形式所塑造的建筑的永恒性是同一的,

而在不同时代带上的政治色彩却是后人所附加的。

正如恩斯特所说:“作为一个现代人,我相信古典建筑语言仍然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我相信古典主义可以很好地协调地方特色与从不同人群中获得的雄伟、高贵和持久的价值之间的关系。古典主义语法、句法和词汇的永久的生命力揭示的正是这种作为有序的、易解的和共享的空间的建筑的最基本意义。”

(4)从中国第一次新古典主义与中国第二次新古典主义

从中国第一次新古典主义与中国第二次新古典主义不仅是在学术质量和品位上的倒退,我们更应该看到同样是西方建筑的“引入”,这种殖民文化已经从过去的被动接受变成了自发主动。当我们不得不接受中国第一次新古典主义造成的沿海城市独特城市文脉的同时,我们是否想过,我们现在的“欧陆风”是否正在形成下一代的城市

文脉,而将来的我们又是否愿意接受这一事实呢?

印度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告诫我们:“我们不反对国外先进的技术、理论在国内进行创造,但是我们要反对建筑的殖民文化;我们不反对向国外的卓越大师们虚心学习,但是我们要反对建筑文化中的自觉殖民主义。”

《北京宣言》指出:“建筑学问及其发展植根于本国、本地区的土壤,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发现问题的本质,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以此为基础,吸取外来文化的精华并加以整合,最终建立一个‘和而不同’的人类社会。”

【参考文献】

[1][美]肯尼斯·弗兰姆普敦. 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 张钦南译. 北京:三联书店,2004.

[2]陈志华. 外国建筑史.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3]何可人. 另类现代建筑1900~2000. 世界建筑,2001(3)

[4]万书元. 新古典主义建筑论. 东南大学学报,1999(11)

[5]黄华,郑东军. 论新古典主义与当代建筑创作. 中外建筑,2003(1)

[6]唐立强. “欧风盛行”现象的剖析反思. 安徽建筑,2002(6).

[7]张为城. 后殖民主义情势下的后现代主义. 时代建筑,2000(1).

[8]伍江. 上海百年建筑史.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新古典主义建筑

新古典主义建筑 概述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欧美一些国家流行一种古典复兴建筑 风格。当时,人们受启蒙运动的思想影响,考古又使古希腊、罗马建筑 艺术珍品大量出土,为这种思想创造了借鉴的条件。采用这种建筑风格的主要是法院、银行、交易所、博物馆、剧院等公共建筑和一些纪念性建筑,而对一般的住宅、教堂、学校影响不大。 法国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是欧洲新古典建筑活动的中心。法国大革命时在巴黎兴建万神庙是典型的古典式建筑。拿破仑时代在巴黎兴建了许多纪念性建筑,其中雄师凯旋门、马德兰教堂等都是古罗马建筑式样的翻板。 英国以复兴希腊建筑形式为主,如伦敦的不列颠博物馆。德国柏林的勃兰登堡门、柏林宫廷剧院都是复兴希腊建筑形式的。其中勃兰登堡门仿制雅典卫城的山门建成。美国独立以前,建筑造型多采用欧洲样式。独立后,美国借助于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来表现民主、自由、光荣和独立,因而新古典建筑大兴。美国国会大厦仿照巴黎万神庙建成,极力表现雄伟,强调纪念性。华盛顿的林肯纪念堂等则充分体现了希腊建筑形式,这种形式在其他一些纪念性建筑和公共建筑中表现比较突出。 新古典主义建筑的发展历程 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期,法国建筑连同绘画一起被称作新古典主义时期,这个时期并没有形成新的建筑样式,只是古代建筑交替、花样翻新而已,也有人称之为“浪漫的古典主义”。 在拿破仑帝国时代,建筑艺术更是以古希腊罗马建筑为标准,庄重的多利克柱式为时髦的崇尚。大革命时代一度中断的大规模城市建设到拿破仑时代又出现复兴曙光,这段时间留下最为壮观的建筑是爱德华广场的凯旋门。 现代主义建筑对古典美学的轻视和对形式的漠视使得它越来越走向大工业批量化生产的泥淖:越来越远离传统、远离艺术、远离文化,呆板、干巴,千篇一律,一览无遗。这种情形终于引发了公众的不满,从而也引起建筑师们对新传统的反抗。 正像历史上常常出现的情形一样,每当某一新形式变成一种无个性的公式化惯性的时候,人们必然会把眼光投向过去,从历史的废墟中,从古典法式中,去寻求突破现行的窠臼或框框的契机。从五、六十年代起(注:约翰·萨默生爵士在《古典建筑》(Claasic Architecture)一文中写道:“自从1939年以来,有3个特别的问题:第一,人们发现现代运动包含严重的内在缺陷,尤其是从总体上说不能创造一种流行的意象和隐喻;第二,公众对保存(conservation)和环境的观念翻了一个个儿,从对废弃和丑陋的战前城市环境的普遍的敌意,到把这种环境当作…遗产?以一种浪漫主义和怀旧态度加以接受;第三,从1939年以来,建筑的历史几乎全部被改写。这样三个问题交织起来,互相作用,就使我们进入一种新的建筑思想想氛围,一种使我们有可能讨论现代古典主义建筑的氛围,而这一点,长期以来是被认为不适合讨论的。”约翰·萨默生自然有他的道理,但是,若从后现代主义建筑角度来考虑新古典主义,我们还必须从五、六十年代开始。参见Dr Andreas C.Papadakis&Harriet Watson.New Classicism,London.Academy Group Ltd,1990:16.),在西方建筑界,一些有远见的建筑师,开始了以反抗现代主义新传统为标的、后来被称为新古典主义的严肃的探索。 Demetri Porphyrios说:“现代折衷主义是从格罗皮乌斯和赖特晚期的作品开始,还是从阿尔托成熟的作品开始,或者从更晚一些的60年代,即从文丘里、摩尔和格里夫斯的早期作品开始,我们尚不能肯定。不过可以肯定,它今天仍然充满生机,而且十分流行。”(注:《古典主义不是一种风格》(Classicism Is Not A Style),参见Dr Andreas C.Papadakis & Harriet Watson.New Classicism,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当代的影响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当代的影响 姓名孙明珠 班级 13国贸3班 学号 20131401307 摘要 西方马克思主义论题接近于当代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现实,在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及其本质、当代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市场社会主义三个问题的研究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上述三个问题,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当代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趋势当代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市场社会主义 一、背景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方出现的独立于马克思学派之外,但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很多西方哲学家的理论而形成的思潮。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现状有深刻的分析批判,探索西方革命的途径,提出了推翻资本主义的道路设想;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前对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提出尖锐的批评,描绘了他们理想的社会主义蓝图。 二、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及其本质的认识及影响 当代西方马克思经济学家结合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实际,论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相联系的世界经济格局的形成。它不同于流行的正统的西方经济发展理论的区别在于它从阶级的和历史的观点出发,分析当代经济的结构特征,揭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发展的现存的物质的、社会的和精神的[1] 条件。 本文研究了以下主要西方马克思代表人物,阐述他们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 1、巴兰在《增长的政治经济》中分析了不发达国家经济落后的根源。在不发达国家, 由于缺乏西方国家的增长条件,使之不能有健康的资本主义发展; 2、弗兰克在《资本主义和拉丁美洲的不发展》中,认为资本主义的演变和扩张产生发 展和不发展,不发达国家的不发展是资本主义及其内在矛盾的必然结果(内在矛盾包括少数剥削者对大多数人生产的剩余价值的占有,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宗主国中心和从属国外围国家[2] 的结构; 3、沙米尔阿明在《世界规模的积累》,《不平等的发展》等书中,论述了资本的对外扩 张问题。他认为,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的原意在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心(宗主国)的结构的特征。其中第一个特征至它们仅包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二个特征是资本积累过程基本实在内在地产生的,它产生于阿明所说的自动集中的积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企业中使分工国际化,加深了不平等形式。 4、伊曼鲁尔在《不平等交换:贸易帝国主义》中,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价值转化 为生产价格理论基础,论证了西方国家通过不平等交换对欠发达国家的国际剥削。 他认为,工资是独立的变量,而且决定资本有机构成和国际分工。因此,因工资不平等而引起的价值转移是首要的。要通过深化资本主义国家的内部市场和对外扩展

新古典主义风格详细介绍1

新古典主义风格详细介绍 一、基本概念:新古典主义的设计风格其实是经过改良的古典主义风格。欧洲文化丰富的艺术底蕴,开放、创新的设计思想及其尊贵的姿容,一直以来颇受众人喜爱与追求。新古典风格从简单到繁杂、从整体到局部,精雕细琢,镶花刻金都给人一丝不苟的印象。一方面保留了材质、色彩的大致风格,仍然可以很强烈地感受传统的历史痕迹与浑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又摒弃了过于复杂的肌理和装饰,简化了线条。 二、新古典主义风格概述:新古典主义是与古典主义相对应的概念,而古典主义指的是地中海文化中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建筑风格,甚至还包括古埃及和哥特建筑。 新古典主义是对于传袭已久的古典主义风格的扬弃,既传承了古典主义那种肃穆、大气和精细之美,又摒弃了其过于繁复和浮华的表象,在立足地域特色的基础上依托新的科技和工艺,大量吸收新的美感形式,从而,与人们的审美标准相呼应成为一种生活品质的象征,能够表现当代社会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的变化,从而满足人们对于自身生活的一种深层次的需求。 在西方建筑史上,曾出现过两次新古典主义建筑现象。一次是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末期(1750~1900年);另一次是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今。 而在中国,恰恰也同样出现了两次所谓的新古典主义风潮,一次是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第一批新古典主义建筑是随着殖民主义所强加的文化殖民出现的。各式殖民建筑对中国,尤其对中国沿海城市的建筑影响颇深,在20世纪30年代达到鼎盛。如上海、大连、哈尔滨、青岛、广州,沈阳等城市,这些西方古典主义风格甚至成为这些城市的“文脉”。 中国的第二次新古典主义风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直到今天余波未止。80年代的建筑大多是以简单的几何形体组合的、符合实用经济美观原则的、朴素的国际式盒子。这些建筑普遍风格单一、没有个性,缺少建筑细部,对运用现代材料、技术,符合当代美学原则,表现先进文化的现代建筑之美,认识不足或认为高不可攀。相反,典雅精致、构图严谨、装饰性强、豪华高贵的“欧式建筑”却很容易被接受;那些原来象征至高无上的皇权、神权的柱廊、穹顶或凯旋门式的建筑语言在大众的眼中变成了一种高尚生活的象征,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巨大的“欧陆旋风”。从内容上看,所谓的“欧陆风”是简单的把西洋古典建筑的某种柱式、山花、罗马式穹隆圆顶、哥特式尖券或文艺复兴花饰、线脚等造型元素,直接堆砌运用到立面设计中,而这些造型元素各自及整体的构图比例、组合关系往往不能严格遵循古典建筑的原则和章法,最后成了一盘西洋建筑符号的“大杂烩”。 新古典主义是对于欧陆风是一次有力的反驳和净化,它讲求血统的纯正、形式的地道、制作的精良、与趣味的高贵,主导建筑风格是明确的而不是拼凑感十足的。在设计实践中,新古典主义的市场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城市里的中高端住宅。首先是由于新古典主义的表现手法具有更容易被认同的品质感;同时由于其采用较为繁复的装饰和线条,会增加一定的实施难度和成本;中高端住宅的开发商更容易接受新古典主义风格。二是近郊区的高舒适度住宅。人们之所以选择

新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思潮的源流发展从古典主义思潮的源流发展上说,它最早产生在十七世纪的三、四十年代,盛行于六、七十年代,先后流行了两百年。到了十八世纪开始衰落,古典主义从文艺思潮的内容走渐蜕变为一种单纯的文艺形式,文学史上称它为"拟古主义"或"假古典主义"。这时,它就成为资产阶级政治革命和文学发展的一种极大障碍,最终被启蒙主义和浪漫主义思潮所击败 ■古典主义绘画 从17世纪至19世纪流行于欧洲各国的一种文化思潮和美术倾向。它发端于17世纪的法国,先后有三种不同的艺术倾向。 一是主要是对古希腊、罗马古典作品艺术风格的怀旧与模仿之风,以普桑代表的崇尚永恒和自然理性的古典主义。从狭义上讲,有把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法国大革命时期兴起的这种怀旧风格的回哈作为,第二倾向以达维特为代表的宣扬革命和斗争精神的古典主义。三是以安格尔为代表的追求完美形式的和典范风格的学院古典主义。古典主义作为一种艺术思潮,它的美学原则是用古代的艺术理想与规范来表现现实的道德观念,以典型的历史事件表现当代的思想主题,也就是借古喻今。古典主义绘画以此精神为内涵,提倡典雅崇高的题材,庄重单纯的形式,强调理性而轻视情感,强调素描与严谨的外表、贬低色彩与笔触的表现,追求构图的均衡与完整,努力使作品产生一种古代的静穆而严峻的美。在技巧上,古典主义绘画强调精确的素描技术和柔妙的明暗色调,并注重使形象造型呈现出雕塑般的简练和概括,追求一种宏大的构图方式和庄重的的风格、气魄。 ■新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一方面起於对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的反动,另一方面则是希望以重振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为信念。新古典主义的艺术家刻意从风格与题材模仿古代艺术,并且知晓所模仿的内容为何。雕刻艺术则以浅浮雕图式表现,因此截然不同於巴洛克风格的深度雕刻。新古典主义代表艺术家有巴利、卡诺瓦、富拉克斯曼、汉弥顿、蒙斯、毕拉内及、托尔瓦森、维恩、魏斯特。 以复兴古希腊罗马艺术为旗号的古典主义艺术,早在17世纪的法国就已出现。在法国大革命及其政治和社会改革之前,有一场纯粹的艺术革命,这就是新古典主义美术运动。这一时期的法国美术既不是古希腊和罗马美术的再现,也非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的重复。它是适应资产阶级革命形势需要在美术上一场借古开今的潮流。所谓新古典主义也就是相对于17世纪的古典主义而言的。同时,因为这场新古典主义美术运动与法国大革命紧密相关,所以也有人称之为“革命的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绘画 以复兴古希腊罗马艺术为旗号的古典主义艺术,早在17世纪的法国就已出现。在法国大革命及其政治和社会改革之前,有一场纯粹的艺术革命,这就是新古典主义美术运动。这一时期的法国美术既不是古希腊和罗马美术的再现,也非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的重复,对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的反动,。它是适应资产阶级革命形势需要在美术上一场借古开今的潮流。所谓新古典主义也就是相对于17世纪的古典主义而言的。同时,因为这场新古典主义美术运动与法国大革命紧密相关,所以也有人称之为"革命的古典主义"。代表人物:大卫 ■维多利亚风格 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期间(1837——1901年)形成的艺术复辟的风格,它重新诠释了古典的意义,扬弃机械理性的美学,开始了人类生活中一种全新的对艺术价值的定义,这就是“维多利亚风格”。

中国和西方新古典主义建筑.

中国和西方新古典主义建筑摘要 中国和西方发生的四次新古典主义建筑现象从时间,社会背景,建筑风格,建筑类型 . 对西方建筑思潮中新古真主义的进行了介绍分析,并且探讨了当代西方建筑思潮在中国的传播与 *起后.新古典主义思潮对中国现代建筑的影响。 关键词 新古典主义 /建筑 /中国 /西方 正文 1中外四次新古典主义建筑介绍 1. 1西方第一次新古典主义 18世纪的欧洲,正值资本主义早期的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家们代表资产阶级各阶层的利益,极力倡导资产阶级“人性论”,宣扬“自由”、“平等”、“博爱”。正是这种对民主共和的向往, 唤起了人们对古希腊古罗马的礼赞。新兴资产阶级趁机借用古典的外衣扮演进步的英雄角色。 而另一方面, 18世纪前的欧洲,巴洛克和洛可可建筑风格盛行一时,贵族生活日益腐化堕落,他们在建筑上大量使用繁琐的装饰与贵重金属的镶嵌,引起新兴资产阶级的极端厌恶。这种建筑风格在资产阶级看来显然束缚了建筑的创造性,不适合新时代的艺术观。 启蒙运动思想和过分矫饰的洛可可式室内装饰,促使 18世纪的建筑师们意识到其所处时代的崛起和动荡的性质。在他们探求新建筑形式的过程中,希望通过对古代精密的重新估价来探索一种真正的风格,而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遗产无疑成为当时的创作源泉。

由此引起的考古发掘,更使得当时的建筑师们能够把文艺复兴所依据的维特鲁威的古典主义教义与实际的废墟结合起来,进行对照研究。 18世纪前期古罗马城市埃尔库拉诺和庞贝遗址的发现及 挖掘,鼓舞着人们很快探查扩展到位于西西里岛和希腊的古希腊遗址。接着一篇篇详尽的考古报告传遍欧洲,发掘出来的希腊罗马艺术珍品被运送到各大博物馆。 18世纪后半叶到 19世纪的考古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 2西方第二次新古典主义 从 1939年以来,人们逐渐发现现代运动包含严重的内在缺陷,人们对千篇一律的玻璃盒子和“国际式”怨声载道,特别是国际式给欧洲的传统都市和传统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公众对保存和环境的观念彻底改变,从对废气和丑陋的战前城市环境的普遍敌意到把这种环境当作“遗产”以一种浪漫主义和怀旧态度加以接受。这使建筑师进入一种新的建筑思想氛围,一种使建筑师们有可能讨论现代古典主义建筑的氛围。 现代的新古典主义是在不同的传统文化和地区文化的基础上,以传统建筑和城市肌理的形式和手法去解决现代建筑的功能要求,以期达到恢复传统都市生活的目的。英国建筑师波菲罗斯认为, “古典主义是在传统的滋养下的一种自由意志的哲学”。由于现代运动的影响,使人们长期错误的把古典和传统当作“过时的时尚”来看待,而新古典主义正是要向人们证明,古典主义不是一种时尚,是永远现代的;是能在任何社会发展过程中揭示人与自然,人与人造自然的最基本的关系,而同时又能适应新的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现代主义从一开始试图探索一种新的民主的理解, 而后来却违背了人们在都市生活环境中所应保持的一些永恒的原则。而新古典主义则是一个新的传统与民主结合的最佳产物。 1. 3中国第一次新古典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及其基本思想(2020年7月整理).pdf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及其基本思想 西方马克思主义诞生已有大半个世纪,它在中国的传播则不到20年。时间虽短,中国人对它的理解、态度、运用却有很大的变化,这反映了20年来中国社会状况的巨大变迁,也折射出中国知识分子把握西方思潮并用之解决中国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一、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流派,是西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现代西方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因为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为中心,故名。他们主要认为资本主义宣扬理性主义和工业,而理性主义和工业却并非给人们带来好处,社会出现了技术危机,人们愈来愈受到科技异化的控制,应该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批判理论重新审视科学技术的价值。法兰克福学派把技术理性批判进一步引向了意识形态批判,这为国外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其主要代表人物的活动年代几乎涵盖了整个20世纪,主要有德国的马克斯·霍克海默、狄奥多·阿多诺、尤尔根·哈贝马斯,美籍德国犹太人艾里克·弗洛姆等。 二、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中最有影响的思潮之一。该派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生态危机的联系上对资本主义进行系统批判,通过重新解读自然的观念,力图赋予自然以历史和文化的内涵,并以这样理解的自然和文化概念来改造传统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重新理解自然、文化、社会劳动之间的关系,以此重构历史唯物主义,并提出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制度理想——生态社会主义。这一流派旨在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批判功能与人类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相结合,寻找一种能够指导解决生态问题及人类自身发展问题的“双赢”理念。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安德列·高兹,美国的詹姆斯·奥康纳等。 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最有影响的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流派之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出现的一种企图把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调和起来,按照存在主义的精神解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潮。其代表人物除法国人让·保罗·萨特外,还有法国的列斐伏尔等。 民主社会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是社会民主党所宣扬的一种社会主义,是公开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机会主义思潮。1899年伯恩斯坦在《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一书中,首次提出“民主社会主义”的概念。民主社会主义是世界各国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工党所信奉的政治理论。而这些党派在二战以后,积极参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造,为战后重建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基本理念和追求的基本价值是自由、平等公正、合作互助;他们的目的是建设政治民主、社会民主、经济民主并推进国际民主的“社会主义”,形成现代民主社会主义的理想模式,即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调控加上社会福利国家建设;他们实现的政治手段是民主。代表人物有德国的爱德华·伯恩施坦,俄国的梅德维杰夫等。 市场社会主义 市场社会主义是西方大约一个多世纪以来倡导和探索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道路与模式的思想理论。它既不同于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社会主义,也不同于以苏联为代表的计划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体制。它的主要特征是:1)把资源配置形式和社会制度分离开来。把计划机制、市场机制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分开来。他们认为,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手段,与社会制度的性质是没有关系的。2)主张实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市场社会主义反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主张实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如英国学者科亨认为:“市场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是因为它克服了劳动和资本的分离。在市场社会主义中,不存在一个不拥有资本的与劳动者相对立的资本家。”但他们对生产资料公有的具体形式有不同的看法,

新古典主义住宅建筑风格探讨

新古典主义住宅建筑风格探讨 易涛唐佳佳 一、研究意义: 通过对近5年来北京地区新古典风格楼盘进行资料收集整理,明确新古典主义的基本含义,并尝试分析总结设计的主要手法及难点处理,为今后我院的新古典风格建筑立面设计提供借鉴。 二、主要内容: (一)新古典主义风格概述 1. 含义 新古典主义是与古典主义相对应的概念,而古典主义指的是地中海文化中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建筑风格,甚至还包括古埃及和哥特建筑。 新古典主义是对于传袭已久的古典主义风格的扬弃,既传承了古典主义那种肃穆、大气和精细之美,又摒弃了其过于繁复和浮华的表象,在立足地域特色的基础上依托新的科技和工艺,大量吸收新的美感形式,从而,与人们的审美标准相呼应成为一种生活品质的象征,能够表现当代社会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的变化,从而满足人们对于自身生活的一种深层次的需求。 2. 发展过程 在西方建筑史上,曾出现过两次新古典主义建筑现象。一次是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末期(1750~1900年);另一次是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今。 而在中国,恰恰也同样出现了两次所谓的新古典主义风潮,一次是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第一批新古典主义建筑是随着殖民主义所强加的文化殖民出现的。各式殖民建筑对中国,尤其对中国沿海城市的建筑影响颇深,在20世纪30年代达到鼎盛。如上海、大连、哈尔滨、青岛、广州,沈阳等城市,这些西方古典主义风格甚至成为这些城市的“文脉”。

中国的第二次新古典主义风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直到今天余波未止。80年代的建筑大多是以简单的几何形体组合的、符合实用经济美观原则的、朴素的国际式盒子。这些建筑普遍风格单一、没有个性,缺少建筑细部,对运用现代材料、技术,符合当代美学原则,表现先进文化的现代建筑之美,认识不足或认为高不可攀。相反,典雅精致、构图严谨、装饰性强、豪华高贵的“欧式建筑”却很容易被接受;那些原来象征至高无上的皇权、神权的柱廊、穹顶或凯旋门式的建筑语言在大众的眼中变成了一种高尚生活的象征,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巨大的“欧陆旋风”。 从内容上看,所谓的“欧陆风”是简单的把西洋古典建筑的某种柱式、山花、罗马式穹隆圆顶、哥特式尖券或文艺复兴花饰、线脚等造型元素,直接堆砌运用到立面设计中,而这些造型元素各自及整体的构图比例、组合关系往往不能严格遵循古典建筑的原则和章法,最后成了一盘西洋建筑符号的“大杂烩”。 新古典主义是对于欧陆风是一次有力的反驳和净化,它讲求血统的纯正、形式的地道、制作的精良、与趣味的高贵,主导建筑风格是明确的而不是拼凑感十足的。 在设计实践中,新古典主义的市场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城市里的中高端住宅。首先是由于新古典主义的表现手法具有更容易被认同的品质感;同时由于其采用较为繁复的装饰和线条,会增加一定的实施难度和成本;中高端住宅的开发商更容易接受新古典主义风格。二是近郊区的高舒适度住宅。人们之所以选择郊区住宅,除考虑价格外,主要是为了逃避都市的拥挤、压力和冷酷的建筑环境。郊区化、乡土化的居住环境对于追求放松与清新感受的购房者是最大的吸引。因此新古典主义风格无疑是最佳选择。 (二)新古典主义的特点 1. 继承了古典主义遵循中心、对称、轴线、等级、秩序、主从等设计原则,强调

当前中国住宅建筑风格分类及溯源

简析当前中国住宅建筑风格分类及溯源 【摘要】在当今中国住宅建筑设计中,住宅建筑风格日新月异,种类繁多。建筑师博采众长,不断创新。开发商为了制造楼盘卖点,吸引客户,在自身产品建筑风格方面抛出的说辞颇多,有些甚至是自造名词,自创风格。在住宅设计过程中,面对名目繁多的建筑风格取向,本文试图从建筑设计专业的角度将其分门别类,尽量梳理其中的脉络和联系。只有能够清晰地分辨所谓“风格”,懂得它们的各自特点,理清其来龙去脉,才能在设计中灵活自如地应用和发挥创造,做出好的建筑。 【关键词】中国;住宅;建筑风格;分类;溯源 当今中国住宅建筑设计中,建筑风格总体上可分为传统形式和现代形式两类。 传统形式中又大致包含为外部引进类和中国传统改良类。 现代形式中主要为外来引进类。 现代形式千变万化,随着各种先进的建筑设计理念(如绿色建筑、低能耗建筑等)以及日新月异的建筑技术、材料、装饰材料的发展,现代形式的住宅风格很难将其简单地归纳为若干分类。而传统形式的建筑风格由于有源可溯,而且多数具有较鲜明的共同特质,所以可以对其进行一番细致的分类,并厘清关系。故本文主要对传统形式住宅风格进行论述。 传统形式:对东西方传统建筑风格的沿袭和演变。 1.外部引进类: 这类住宅建筑风格纯属舶来品,主要是承袭和模仿西方新古典主意建筑风格和所谓的欧陆风格以及其他具有地方特质的传统建筑风格。这些风格绝大部分来源于欧洲传统建筑风格,因而也可统称为欧式风格。 目前国内住宅设计中出现的外部引进类建筑风格名目种类多如牛毛,但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种建筑风格类别: 1)欧陆风格 所谓“欧陆风格”一说从深圳、上海发起并被引进内地,这种建筑的好处是“细腻”,如在外观上采用柱式、凸窗等西方古典建筑的装修方式。以广州为例,据统计,目前广州有不少60个楼盘采取这种典型的“粉红色外墙、白色线条、通花栏杆、外飘窗台、绿色玻璃窗”的欧陆风格式的建筑形式。“欧陆风格”出现后,赞扬肯定者很多,批评否定者也不少。“欧陆风格”是一种“风”,还是一种发展的“必然”,引起了很多争议。从严格意义上讲,“欧陆风格”还算不上是一种风格,至少不是一种先进的建筑风格,它是现代建筑对西方传统的一种继承应用。“欧陆风格”多半应用于商业运作中,而不属一个学术概念,学术名词。另外,“欧陆式”也很重视营造绿地等良好的周围小环境,这些都给我们身处内陆的人一种全新的视觉冲击,竟造成了一种“欧陆式=高档住宅”的似是而非的概念。 从某种角度来审视,可以认为“欧陆风格”仍属“现代主义风格”范畴,而加以一些装饰成份,将各种建筑元素(尤其是欧洲古典的建筑元素)如大杂烩一样粘附于现代主义建筑的外壳上,形成当前“色彩斑斓”的“欧陆式”建筑。 目前国内仍有相当一批开发商和购买者在追捧所谓“欧陆风格”。这种风格已经逐渐退

新古典主义在各种形式中的表现

新古典主义在各种形式中的表现 新古典主义,兴起于18世纪的罗马,并迅速在欧美地区扩展的艺术运动。新古典主义,一方面起于对巴洛克(Baroque)和洛可可(Rococo)艺术的反动,另一方面则是希望以重振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为信念。新古典主义的艺术家刻意从风格与题材模仿古代艺术,并且知晓所模仿的内容为何。 在雕刻上的表现 新古典主义在雕刻艺术上以浅浮雕(bas relief)图式表现,因此截然不同于巴洛克风格的深度雕刻。代表艺术家:巴利(Barry)、卡诺瓦(Conova)、富拉克斯曼(Flaxman)、汉弥顿(Hamilton)、蒙斯、毕拉内及(Piranesi)、托尔瓦森(Thorwaldsen)、维恩(Vien)、魏斯特(West)。 安东尼奥·卡诺瓦(Antonio Canova)(1757年11月1日-1822年10月13日)是意大利新古典主义雕塑家,他的作品标志着雕塑从戏剧化的巴洛克时期进入到以复兴古典风格为追求的新古典主义时期。 美惠三女神 -- 卡诺瓦 抹大拉的玛利亚 -- 卡诺瓦

因邱比特的吻而复活的普塞克 -- 卡诺瓦 在建筑上的表现 新古典主义建筑是一种建筑风格,由开始于18世纪中叶的新古典主义运动而产生,作为对洛可可风格反构造装饰的反动,以及后期巴洛克中一些仿古典特征的副产物。其纯粹的形式,主要源自于古希腊建筑和意大利的帕拉第奥式建筑。在建筑方面,杰斐逊设计的弗吉尼亚大学校园和法国的苏弗洛所建的“巴黎万神庙”(先贤祠)是最著名的建筑之一。除了维吉尼亚大学外,杰弗逊连住家都是自己亲手设计的。美国的白宫,由詹姆斯·霍本和本杰明·亨利·拉特罗布设计,也属于此风格。 弗吉尼亚大学圆顶大礼堂 -- 杰斐逊 白宫北面

中外建筑史-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学习中外建筑史有感 新古典主义建筑简析 The neoclassical architecture 姓名:xx 学号:105203210000 班级:工业设计103班 指导老师:xx

新古典主义建筑简析 题记:中外建筑史讲述中外建筑的起源和发展情况,作者在学习过程中也对中外建筑史所有的史实,典型建筑,建筑风格,细节构造等等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方便了以后的学习。作者印象最深刻的是古希腊建筑的三种柱式,他们的结构比例让作者惊叹。但由于课时原因新古典主义的建筑说讲内容并不多,加之新古典主义建筑的重要性,特作此文补充学习。 摘要:新古典主义是指资本主义初期最先出现在文化上的一种思潮,兴起于18世纪的罗马,并迅速在欧美地区扩展的艺术运动。新古典主义建筑在追求古典风格和简洁、典雅、节制的品质以及形体的单纯、独立和完整,细节的朴实,建筑形式的符合结构逻辑,并减少纯装饰性的构件,显示了人们对于理性的向往,尤其是表现在建筑上。它主要分为抽象的古典主义和具象的或折衷的古典主义两大类,是经过改良的古典主义。具有艳丽与丰富的色彩、古典元素抽象化为符号、粗与细雅与俗的对比等特点,有着很多出色的代表性建筑,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巴黎凯旋门;美国国会大厦;历史价值正文: 新古典是指资本主义初期最先出现在文化上的一种思潮, 兴起于18世 纪的罗马,并迅速在欧美地区扩展的艺术运动。新古典主义,一方面起于对巴洛克(Baroque)和洛可可(Rococo)艺术的反动,另一方面则是希望以重振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为信念。在建筑和设计史上指18世纪60年代开始在欧美盛行的古典形式。

我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我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时间:2011年12月20日 09时09分来源:光明日报作者:张秀琴 字号:『大字体中字体小字体』我要评论 “国外马克思主义”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始以“西方马克思主义”为名进入中文语境)作为一种来自西方的新思潮,在2005年正式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下属的一个二级学科。发展到今天,“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简称“外马研究”)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话语构成和备受中青年学者青睐的新研究趋势,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走过了30年的“中国化”之路。 现状之一:对象与主题 今天的“外马研究”对象,已不再仅是狭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指20世纪20、30年代由卢卡奇等人所开创的、历经法兰克福学派等,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的阿尔都塞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而是包括如下三大组成部分:“第二和第三国际的马克思主义”(含第二国际理论家的思潮和苏联东欧的新马克思主义)、“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可广义分为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阵营),以及“当代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包括以福柯和德里达等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马克思主义、由拉克劳和墨菲所开创的后马克思主义思潮,以及以生态主义、女权主义和文化主义等为代表的新社会运动和左翼思潮及其学界表现形式“马克思学”)。总之,当今中国的“外马研究”拟以“中国之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为研究对象。 从“外马研究”对象的三大块构成来看,这里说的“马克思主义”显然指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身后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但由于各大块及其内部的诸流派在具体研究中,大多涉及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开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由来、形成和演变。因此,如果以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为学术地标,“外马研究”的主题,在最一般性的意义上,就应是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的缘起与流变

新古典主义风格油画解析

劫夺萨宾妇女 【名称】劫夺萨宾妇女 【类别】油画 【年代】1789年至1799年 【作者】达维特 【规格】约有386×520厘米 【属地】现藏巴黎卢浮宫 这幅画暴露了古典主义绘画形式美的程式化,理性的构思冲淡了艺术美的真实激性。达维特在失望与消沉的情绪下,借画这幅画来消磨时光,因而难免有"借酒浇愁"之感。此画于1799年完成,当它被推出沙龙时,人们立即意识到画家的意志的转变。所以到了拿破仑巩固其政权的年代里,他也很快成了宫廷画家。这种局限性在他以后的创作中就更加明显了。 创作背景 1794年7月27日(法国革命新历为热月9日),拿破仑发动政变,推翻了雅各宾党专政,继而又对敌手实行残酷镇压。罗伯斯比尔被送上断头台,参加雅各宾党的画家达维特也被罗织了17条罪状而被捕入狱,险遭杀身之祸。出狱以后,他深居简出,停止了所有政治活动,除了与一些艺术界人士交往外,平时只在画室里教学。这时,达维特的情绪很消沉,遂将更多的精力用于以裸体为基础的绘画作业上。这一幅《劫夺萨宾妇女》的画稿,在他的画室里已闲置了整个大革命时期,此时他拿出来重新加工。改掉了于1789年着手时的构图,至1799年最终把它画完了。

表现目的 《劫夺萨宾妇女》和他后来的另一幅大画《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一样,追求的是对历史事件的逼真感。在这一类题材上他始终保持一种观点: 艺术之道在于模仿"地道的"古代生活,并"立意作考古式地真实再现"。他说: "我的意图是要以一丝不苟的准确性去描绘古代风尚,要让那些希腊人、罗马人看了我的画后,不会感到我的画同他们的风俗习惯有格格不入之处"。可是这一幅画不仅表现了画家的艺术理想,即所谓"历史事实的强烈逼真感",还反映了画家此时内心正在升腾的一种"和解"愿望。重画这幅作品的热情,来源于画家试图以人体描写的古典画法来填补心灵的空虚,更主要的是这个题材正好符合他抒发某种妥协、容忍与和平的哀吟心声。 题材 《劫夺萨宾妇女》的题材源自罗马神话传说:罗马人在邀请邻帮萨宾人参加自己的宴会同时,悄悄地打入萨宾城,抢去了那里许多年轻美貌的妇女。萨宾人是居住在阿比奈斯山脉中央的一支古意大利民族。而罗马帝国的缔造者、一位部落领袖罗穆吕斯早就觊觎萨宾女人。在萨宾城正在欢庆的节日里,他们冲进城去,掠夺萨宾妇女和她们的财产。从此,双方展开了长期的战斗。这种连绵不断的战争引起萨宾妇女的恐惧,为了不使自己的父兄和已经与她们成婚的罗马人继续牺牲,萨宾妇女抱着幼儿奔到战场上来阻止这场厮杀。 画面描述 画上站在中央用双手挡开鏖战激烈的敌对双方的萨宾妇女名叫爱尔茜里。她奋不顾身走到前面,孩子已从她的怀里掉落在地,左右几个妇女抢步上来搂住幼儿;前景上右侧一个正欲投枪的武士即是罗马王罗穆吕斯,他背朝观者,与对方另一持盾拿剑、胸朝观众的萨宾王都斯,构成势均力敌的一对。画上所有人物都以裸体或半裸体展现,这是古典主义绘画的特点。为了显示绘画造型布局,画上不论远景,还是近景,不论人物还是兵器,都要服从黄金分割的视觉法则。如右侧的战马与左侧高举婴儿的妇女形象相对称;爱尔茜里的白色衣服与后面稍右的红色衣服相协调。前景上两个对峙的武士的相对站势……双方的厮杀尽管气氛强烈,但主要人物的构图,包括两个部落王的正反面盾牌,高举着的婴儿的竖形与横向标枪的水平形,都是在这种法则下的稳定构图。刀枪剑戟杀气腾腾,可是人物的表情却都是那样缺乏生气,显得有点做作( 只有中央的妇女与两边两个部落王,稍显紧张一些)。 深层意义 这幅画暴露了古典主义绘画形式美的程式化,理性的构思冲淡了艺术美的真实激性。达维特在失望与消沉的情绪下,借画这幅画来消磨时光,因而难免有"借酒浇愁"之感。此画于1799年完成,当它被推出沙龙时,人们立即意识到画家的意志的转变。所以到了拿破仑巩固其政权的年代里,他也很快成了宫廷画家。这种局限性在他以后的创作中就更加明显了。 作品赏析 这是源于古罗马神话题材的作品。罗马人邀请邻邦萨宾人参加宴会,与此同时,悄悄攻入萨宾城,劫夺了许多年轻貌美的妇女。从此,双方结下仇恨,战争连绵不断。为了不使自己的亲人们在战争中继续牺牲,萨宾妇女抱着幼子走上战场,阻止双方的厮杀。画上所有的人都以裸体和半裸体出现,显示了古典主义绘画的特点。虽然人物众多,动势较大,但都遵循平衡对称原则,使构图稳定;画面中刀枪剑戟、杀气腾腾,人物表情却冷漠缺乏生气,暴露了新古典主义绘画形式美的程式化,理性的构思冲淡了艺术美的真实激情。 画家简介 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 David,1748年8月30日-1825年12月9日)是欧洲新古典主义绘画的先驱和代表性画家,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时期雄踞法国画 坛。他的作品大多表现历史英雄人物,构图严谨,技法精细,画风简朴庄重。其代表 性历史画有《荷拉斯兄弟之誓》、《马拉之死》、《拿破仑一世及皇后加冕典礼》,肖像

怎样评价西方马克思主义

《文艺理论与批评》2015年第20152期作者:丁国旗 丁国旗. 怎样评价西方马克思主义?[J].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15 (2): 15-20. 作者简介:丁国旗,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西方马克思主义(以下简称“西马”)文论对我国文艺理论的影响,自新时期被大规模引入以来,一直势头不减,所受到的热捧今天仍在持续。因此,对30多年来我国文论界有关“西马”文论的态度做一回顾与研究,能够更好地帮助人们了解“西马”文论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对客观评价“西马”文论,汲取“西马”文论资源,发展我们自己的文论体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一、“‘西马’非马”论 学界一般认为,“‘西马’非马”的观点是1982年由徐崇温在其《“西方马克思主义”》一书中提出来的,在该书中,徐崇温通过大量的分析认为,“从大体上来说,‘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一股左的激进主义思潮,它所反映的,并不是无产阶级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而是小资产阶级激进派的世界观,而且其中还包含有相当的无政府主义的成分”。[1]其实早在1978年撰写的一篇有关“西马”的综述文章中,徐崇温就写道:“‘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在十月革命以后,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一股修正主义思潮。”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都攻击和反对‘恩格斯和列宁的辩证唯物主义’,而用唯心主义去曲解马克思的某些著作”。 [2]这里用“修正主义”、“唯心主义”等术语来介绍“西马”,显然已经表达了“‘西马’非马”的意思,由此可知,徐崇温“‘西马’非马”观点的提出,显然可以前推至1970年代末新时期刚刚开始的时候。 新时期之前,国内学术界对于“西马”的了解一直比较少,“文革”时期曾经译过几篇“西马”的文章,但那时的译介主要是作为批判之用,并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新时期之初,当西方马克思主义再次译介进来并被众多学者开始关注的时候,徐崇温就在他的文章和著作中提出了“西马”并不属于马克思主义这一观点,显然易于以一种先入为主的方式左右大家的判断。徐崇温不仅是较早介绍“西马”的学者,而且也是国内公认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大家,由他牵头主编的规模浩大的42卷本“国外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研究丛书”,由重庆出版社从1989年到1997年历时近10年编辑出版,该丛书规模宏大,许多“西马”原作都是首次译介进来,对国内学者了解与认识西方马克思主义相关学说和理论具有开创意义,丛书的出版也进一步奠定了徐崇温在“西马”研究中的地位和影响。其在新时期之初所提出的“‘西马’非马”的观点也就自然为许多国内学者所接受,对国内“西马”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徐崇温对马克思的哲学世界观有一个基本界定,他认为,“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的表述和论证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的哲学世界观就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这种实践唯物主义一方面高度强调实践的作用,主张对于事物、现实、感性,不只要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且要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从主观方面去理解;另一方面,又始终坚持唯物主义,坚持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而以卢卡奇的《历史和阶级意识》为代表的“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的哲学世界观解释成一种实践本体论,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人的实践,而把物质和精神看成是统一在人的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而否定了马克思所始终坚持的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

ART DECO风格(新古典主义)

产品篇 风格建议 从本案所处的位置环境来看,我们建议采用古典、大气具有一定人文及历史感的建筑风格,来配合项目的定位。 ART DECO风格(新古典主义) Art Deco又名(装饰艺术派),音译为“凹凸库”,语意为“最豪华”,起源于1925年巴黎。1925年法国巴黎举办的现代工业装饰艺术国际博览会上,Art Deco以一种新的艺术风格征服了观众。 纵观近现代百多年的历史,Art Deco对世界产生了长久而广泛的影响。 Art Deco建筑采用塔楼式退台、对称构图、刚柔并济的横竖线条、丰富的浮雕装饰等手法,被视作“二十世纪最激动人心的装饰风格”。典型的例子是美国纽约曼哈顿的克莱斯勒大楼与帝国大厦。 上海是除了纽约、巴黎之后Art Deco风格最多的城市。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上海的建筑已经将Art Deco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Art Deco风格与上海的整个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已经成为上海经典城市形象的象征。上海外滩“万国建筑博物馆”的名号,也离不开Art Deco的身影。 其中和平饭店成为上海经典的Art Deco古典建筑物。 在如今,Art Deco的建筑主要蕴含了经典、怀旧、豪华这三重主题。尤其是其注重装饰的建筑效果,使其在建筑历史中成为“豪华”建筑的象征,这也是很多当代的建筑选择Art Deco 建筑风格的主要原因。 Art Deco建筑风格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充满了人文气息,历史感浓厚,整体形象贴合了本项目的定位,同时也符合本案地块及周边的一个人文气息浓厚的感觉。

建筑采用ARTDECO风格,住宅通体石材干挂。装饰艺术风格的运用,使得整体风格简约但不失典雅,文化底蕴浓厚。

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特性比较

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特性比较 摘要: 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于世纪初,在俄国革命取得胜利,中西欧革命屡遭挫折的背景下,一些西方工人运动领导者和理论家企图寻找不同于“正统马克思主义”的新的革命道路。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主张重新发现、创造马克思主义,他们强调无产阶级的能动作用,深刻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积极探索西方革命的道路,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思想流派。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而指导中国的革命、建设与改革,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变革。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同属于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地域的发展,两者之间既有理论特性上的相似性,又存在着重大区别。比较二者之间的理论特性之异同,有利于正确认识西方马克思主义,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独创价值。本文分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外延和各流派的理论特性,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概念、理论特性;比较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性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特性的异同。 正文: 20世纪2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俄国革命取得了胜利,但中西欧革命却遭到了失败。卢卡奇、柯尔施等人在总结革命失败原因,探索革命道路的过程中,认为革命失败原因就在于无产阶级之阶级意识的丧失,而这又是第二国际庸俗经济决定论所导致的;同时,这也证明俄国革命道路在中西欧是行不通的。到1923年,卢卡奇、柯尔施就分别著书,试图把马克思主义解释成为一种人道主义,并强调马克思思想与黑格尔思想的连续性。 现代西方国家中一种反对列宁主义但又自称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潮最初是共产国际内部一种“左”倾思潮,在受到共产国际的批判后,在党外发展起来。这股思潮在开始时没有自称或被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1955年,M.梅洛-庞蒂在《辩证法的历险》一书中,强调“西方”马克思主义同列宁主义的对立,并把前者的传统追溯到G.卢卡奇在1923年发表的<历史和阶级意识>。在这以后,人们就广泛地用这个概念称呼这一思潮。在60年代末期西方的新左派运动中,特别在1968年的法国“五月风暴”中,这一思潮曾被激进的青年学生和工人奉为反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等级制异化制度的思想武器。西方马克思主义是根据西方的具体历史条件,结合西方文化传统,探索适合于西方社会主义道路的一种社会思潮[1]。 作为我们的“同路人”,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可以进行对话和交流。 第一,在思想来源上,它们都直接来源于马克思主义,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都是在试图摆脱苏联所谓“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束缚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虽然西方马克思主义都主张用各种资产阶级哲学的精神来解释、补充和重构马克思主义,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西方马克思主义非但没有抛弃马克思主义的“血统”,而且对于马克思主义的重新解释和阐发也基本是从马克思主义的文本出发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至今形成的四大理论成果同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脉相承,它们之间是坚持、发展和继承、创新的关系。 第二,它们都坚持并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中国共产党人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宣称自己是马克思主义者,并且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以及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问题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回答。而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世界中,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不管自己面对的社会形势多么恶劣,也仍高举马克思的思想旗帜。陈学明教授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这一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 第三,它们都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和民族化的产物。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和民族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毛泽东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