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世界意义_走进工业4_0_胡志强

中国的世界意义_走进工业4_0_胡志强
中国的世界意义_走进工业4_0_胡志强

讲述

2016年4月6日,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通过了《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要求对接《中国制造2025》。

同月底,美国爱捷仕“智能工厂”软件,在上海Nepcom中国国际电子生产设备展上发布其最新的“智能工厂”R3版本,爱捷仕软件亚洲区总经理徐峥谊表示,“无论是工业4.0、亦或是中国制造2025都是当下中国制造业热议的话题,而这其中的核心,便是数据交互,即数据的读取、记录、转播与回应。我们相信爱捷仕软件‘智能工厂’R3版本已经将这个理念变为现实,并将为您的企业带来更多的价值。”

在德国,工业4.0的时代顾客个人定制化的摩托车,六小时之内就可以交货。

中国的世界意义

—走进工业4.0

——

□本刊记者胡志强/文

“工业4.0”,现在在中国很多人的眼里,依然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无论熟悉还是陌生,都不可怕,只是我们不能漠视它。因为,第一,2011年这个概念提出后3年的2014年,中国就由国家总理出面代表国家向国际社会宣示:中德两国将开展“工业4.0”合作,该领域合作将成为中德未来产业合作的新方向;第二,“工业4.0”被预言为人类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这是5000年华夏文明首次率先参与并主导的一次工业革命,其人类历史意义难以估量。

一个重要新闻

2016年4月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实施《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引领中国制造升级,部署推进“互联网+流通”行动,促进降成本扩内需增就业。会议认为,坚持标准引领,建设制造强国,是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改善供给、扩大需求,促进产品产业迈向中高端。

会议通过了《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要求对接《中国制造2025》,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实施工业基础和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标准化和质量提升工程,加快关键技术标准研制,推动在机器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农业机械、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重点领域标准化实现新突破,并适应创新进展和市场需求及时更新标准,力争到2020年使重点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率从目前的70%以上提高到90%以上。

会议专门提出“要弘扬工匠精神,追求精益求精,生产更多有创意、品质优、受群众欢迎的产品,坚决淘汰不达标产品,提振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信心,支撑制造业提质增效、提升国际竞争力。”

务请注意,这次会议的诸多新闻看点中,还有一个:会议指出,实施“互联网+流通”行动,是推动流通革命,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新经济的重要举措,有利于降本增效,拉动消费和就业。为此,一要突破信息基础设施和冷链运输滞后等“硬瓶颈”,打造智慧物流体系,发展物联网。二要破除营商环境“软制约”。三要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加快分享经济成长。推动传统商业网络化、智能化、信息化改造,支持企业依托互联网优化资源配置、开拓市场,引导降低实体店铺租金。

我们要读懂这个新闻。

什么是工业4.0

工业1.0是蒸汽机的发明;工业2.0是电力推动下大规模生产;工业3.0是由电子信息技术推动的自动化。

工业4.0是什么?

工业4.0,是工业智能化,是深层次的社会智能化,是市场需求价值链和工厂制造的智能化链接,简言之——

—“互联网+”渗透到各个领域之后,就是工业4·0。中国的发展已经和世界连为一体,随着工业4.0在世界的发展,我们基于互联网信息的生活,很快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没有逆转的可能。因为变化就要到来(甚或已经到来),我们必须马上了解什么是工业4.0。

“工业4.0”内含两大主题,一是“智能工厂”,其重点研究的是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二是“智能生产”,主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工业4.0时代,中小企业将获得巨大的发展机遇,成为新一代智能化生产技术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同时也会成为先进工业生产技术的创造者和供应者。

举个例子。

工业3.0时代,把消费品给到消费者的手中要经过固定的五步:一是原料、二是机械设备、三是工厂生产、四是运输、五是销售。这五大固定环节形成了一条“流水线”,缺一不可。在工业4.0时代,这五步会各自独立出来,变成五个会跳动的“模块”,而每一个模块都有自己的软件、传感器以及通信系统。这时,消费者需要什么产品,五大模块会自己组合,把过去同一个生产线只生产一种产品的模式,通过智能化生产,出许多种不同产品,满足消费者的独特需求。

以德国飞梭哈雷机车生产工厂为例。在工业3.0以前的时代,生产一台哈雷机车需要21天,因为它的生产过程是固定的、机械的。在工业4.0的时代,一位顾客早上9点钟下单,订购一个个性化的摩托车,五大模块会被同步激活,然后按照顾客需要的信息,它们自己找原料,自己找工厂重新包装重新组合,最后,在6小时之内把私人定制的摩托车交给客户。

这个过程除了因为信息整合发散而将生产由21天缩短为6小时之外,由于智能化,其更重大的进步是,生产成本下降40%。

还有更多的例子。

受制于工业化程度的限制,现在很多简单的工作用人来做是缺乏人性的,尤其在那些低端组装企业里。流水线上的年轻人,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几个甚至是一个简单的动作。记者曾经到无锡的一个外资企业采访,严格

的安检和身份审查之后,隔着车间的防尘玻璃,记者看到里面排排坐的年轻工人,表情木讷地在重复着几个机械的动作,内容简单、单调至极,而资方却苦于自动化生产线的缺乏不得不按照中国的法律,用越来越高的成本雇佣大量的年轻人从事那些本该机器人做的事情。在工业4·0的时候,机器人会被大量使用,其中还包括其非线性反应(可以理解为非规范设计与程序要求)动作去满足订制服务,这将大量地解决人力成本问题。

以汽车为例:用户在互联网端预定了适合自己身体状况的车子,厂商不仅可以接纳你的订制,而且,还会帮助你分析更科学的适应你自身需求的服务,为你设计更科学适用的独一无二的产品。订单下达后,数万个零部件就会按照需求完成一个订制目标,并在智能化的高精机械制造之后生产出来,交到客户手中。当然,这辆定制的私家车,生产时间也压缩了几十倍,又因为是高度自动化流水线生产,成本可能只是现在我们到4S店购车的一半而已。

今天,中国面临一个巨大的问题——

—服务机器人,因为,中国的人口结构已经未富先老,老龄化、计划生育政策等社会问题已经很严峻地摆在面前。本世纪初叶,国人已经在担忧将来会出现四个老人两个孩儿(甚至八个老人两个孩儿)的养老难题,现在,这已经成为现实问题,所以,基于个性化设计的服务机器人研发迫在眉睫。在工业4.0时代,这都不是问题。

工业4.0概念包含了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转变,目标是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生产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传统的行业界限将消失,并会产生各种新的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

工业4.0时代导致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发生改变,产业链分工将被重组。

《中国制造2025》,大工匠归来

工业4.0(Industrie4.0),源于2011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是德国政府《高技术战略2020》确定的十大未来项目之一,是德国新的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目的旨在支持工业领域新一代革命性技术的研发与创新。为推进相关研究项目,德国联邦政府投入了2亿欧元,2013年4月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德国政府将“工业4.0”战略正式推出。据了解,西门子公司已经开始将这一概念引入其工业软件开发和生产控制系统。

工业4.0直接推动产生了《中国制造2025》。

进入21世纪,中国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首次没有

错失先机。在德国版工业4.0计划推出后,很快它就成了拟议中的中国制造业顶层设计“中国制造2025”的既定方略。工业4.0正式出台仅一年后的2014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访问德国,中德双方就发表了《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共塑创新》,宣布两国将开展“工业4.0”合作。双方确定以中国担任2015年德国汉诺威消费电子、信息及通信博览会(CeBIT)合作伙伴国为契机,推进两国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合作。

没人否认这个事实——

—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主体和基础是制造业,而打造一个怎样的制造业,直接制约着其经济发展的路径和水平。

1949年后,中国的制造业并非全方位落后于世界,但关涉民生的制造业,因为时局和前苏联模式的影响,一直是中国经济的短板。上世纪60年代初,有一个关于中国经济模式的“万吨轮命题”,在国民经济每况愈下的时候,中国有人提议建造自己的万吨轮,刘少奇的观点是:“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最终在毛泽东的大力推动下,中国造出了自己的“东风号万吨轮”,并在1960年下水,1965年交付使用。这艘万吨轮的建造成功,为今天中国成为远洋货轮制造业第一大国奠定了基础。我们姑且不论当时这个命题争论的历史原因及多重意义,单从制造业角度看,它功德无量。而从21世纪的今天来看,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更是中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我们的现实是,虽然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们依然是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这正是2014年12月“中国制造2025”这一概念被首次提出时的国家和国际背景。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两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正式提出“中国制造2025”计划;20天之后,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部署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计划,以期实现中国制造业升级,这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制造2025》;5月8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

不仅参与,而且要主导以工业4.0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国紧锣密鼓,只争朝夕。

2015年全国两会刚刚三个月后,李克强先后考察了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在考察中李克强说,中国制造在国家综合国力提升中功不可没,

但要看到,我们在国际产业分工中总体还处于中低端水平。新形势下,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动制造业由大变强,不仅在一般消费品领域,更要在技术含量高的重大装备等先进制造领域勇于争先。

2015年4月、7月和11月,李克强先后就经济形势召开了三次专家和企业负责人座谈会。在这三次座谈会上,钢铁、装备制造、物流等诸多传统制造业领域的企业负责人参会,“中国制造2025”成为李克强在每次座谈会上必提的话题。他反复强调,中国经济升级发展的根本靠改革创新。企业是市场主体,也是创新主体,要继续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抓住国家推出“中国制造2025”等契机,面向市场,贴近需求,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塑造能力。

但现在我们的孩子们愿意做工程师的越来越少,愿意做金融家的越来越多。

距离《中国制造2025》完成的最后时限还有9年时间,今天,中国制造的东西越来越多,但好东西依然很少,这满足不了定制化的工业4·0的需求。有人曾美言中国山寨制造现象为“山寨文化”,言外之意,盗亦有道,有意或无意地把“山寨”行为归为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这是何等荒唐和不着调。翻看不长的现当代中国制造史,我们很容易发现,正是在这样的潜意识(有时候甚至是显意识)下,“中国制造”开始萎靡,以至于在我们不多的业界精英之外,关于制造业的理念,在一些政府机构和制造业界中,“喜欢做大”成了主流观念,“做强”反而被人不齿。这和德国、日本这些制造业非常发达的国家形成巨大的反差。

经济上一味追求体量大,本质上是制造业量的问题,不是质,它不能带来一个国家乃至人类经济高质量的发展进步,反而可能会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这在今天的中国,教训累累,难以胜数。而将制造业做得大而强的德国人、美国人、日本人,自有工业革命以来,做每一件事的时候似乎都很专注,他们像是早就在等待一个信息时代的到来,以至于现在在中国参与和主导工业4.0时代的工业革命时,他们依然是我们最大的竞争对手。

互联网时代是非常适合中小企业生存路径大发展的时代。但简单回顾工业4.0在中国发起、推动的过程,我们发现,“第四次工业革命”在我们这里竟是源自人数不多的精英人群和国家领导人,作为社会生产力基础的普罗大众和每天都被发展问题困扰的中小企业,绝大多数到今天对这个问题还在“知与不知”的层面上徘徊,这种违背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推动生产关系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现象,让人生怪——

—我们民族的创造力甚至对自己经济水平发展现状的“体感”,何时消失了?怎样消失的?这是工业4.0时代给我们提出的一个更深层次的大问题。这个问题的背后,是我们大企业越来越多,但并非越来越好;是中国生产的马桶盖到了外国被中国人抢购,在国内买却总在担心质量没有保障种种现象的屡屡发生。

精细制造,定制生产与服务,在工业4.0时代需要更多有创意的人,需要有工匠精神的“大工匠”再世重生。可我们的社会需求却奇怪地消失了。

我们的点滴工业4.0体验

工业4.0下的工作平台,更个性化,很多的创客会更有发展空间,他们将在巨大的机械加工能力的支撑下为亿万消费者提供订制服务。以中国的“乐视”为例,尽管那远非严格意义上的工业4.0。

“乐视”没有电视机生产能力,但它已经成为一个很有示范意义的“订制消费”范例。他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向电视生产商订制“乐视电视”,再为自己的客户提供“乐视”的独特服务。尽管这种服务还远未做到依据每个个体的需求去实现,但“乐视”已经成为一个向制造业提出自己需求,要求订制服务的经济体,一个企业可以向制造业定制自己的产品,这和消费者个体提出定制服务已经没有质的区别。

现在,在互联网电商的影响下,我们的商品销售体系已经变得更柔性、人性,养活了难以计数的大、中、小电商。数以亿计的中国人体会最深的还是互联网电商对自己生活的巨大影响,这其中已经不乏创意服装、创意家居之类的订制服务。尽管更多的网购产品还没有做到个性化定制,但在互联网上尽可能“依我所愿”地选择商品,很像是消费者对工业4.0时代的一次预演。这其中,还包括高额实体店商环境下消费成本的价格回落——

—渠道和供应链成本的降低——

—基于工业3.0时代处于4.0时代初期的设计队伍大发展。

但无论是复合价值下的O2O还是B2B,它们都不是工业4.0存在的先决条件,而只是手段。我们很容易理解,在互联网的背后,最重要的依然是创意和制造。无论互联网如何发达,人类的发展基础仍然是第一产业的农业和包括制造业在内的第二产业,否则,互联网就是一头瘸腿驴。当马云们异常得意于自己互联网商业帝国的精彩时,他们也必须拜倒在格力空调老总董明珠们代表的当代中国制造业的门下。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中国目前制造业遇到了非

常大的困难,各种成本叠加之后,其生产成本已经接近美国,很难设想美国不参与到推动工业4.0时代的发展中来,那么一旦像美国这样的国家成本再下降40%,中国的危机必然会加大。今天,互联网的优势依然在美国,制造业优势在德国、日本等国。在德国,很少千亿级的大公司,他们更专注于精细制造,互联网上有很多介绍德、日等国精细制造惠及民生的视频资料,它们让人惊愕。当这种精细制造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与互联网结合之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彻底实现就是“指日可待”。引言中,我们提到,美国爱捷仕“智能化工厂”软件一直就瞄准了中国,而且不是自今日始。他们的亚洲区总裁就说,自己已经到中国参加相关推介活动20年,公司早就瞄准了未来中国的市场需求,而他们的“智能化工厂”软件,正是工业4.0时代国际竞争的核心内容之一。可惜,我们几十年来并未对这个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

郎咸平说工业4.0在中国

再看一个现实。

2015全国两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并表示“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这成为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在世人看来,今天中国制造业快速发展以及中国产品风靡全球的现象本身,不可思议,如梦如幻。

从轮船、汽车、工厂装备到纽扣、吸管、笔芯,从原材料到制成品,从日常应用到国防军工,从奥运会到世界杯,“made in china”随处可见,中国产品遍布全球。有人预测,如果没有中国制造,国际市场上工业产品的价格可能会翻一番,而且还不一定能保证供应。6年前,中国制造业的规模就已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目前中

国工业竞争力指数在136个国家中排名第七,制造业净出口居世界第一位。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在22个大类中,中国在7个大类中名列第一,钢铁、水泥、汽车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但被国人誉为“最有良心的经济学家”郎咸平提醒,中国制造业辉煌的背后是沉重的付出、畸形的结构和较低的回报——

—整体来看,中国制造业资源消耗大,自主创新能力差,核心部件对外依存度高,而近几年制造业长期赖以生存的“低成本优势”又在逐渐丧失。

“低端制造业,我们存在产能过剩问题,现在竞争不过东南亚等国家;高端制造业,尽管发展很快,可跟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现在中国的工业处于中间地带,受到两头挤压。”全国政协委员、前工信部部长李毅中的观点可以作为郎咸平观点的佐证,李毅中说,我国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尽管我国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行业和领域,像航天、高铁、核电等,但同时在某些领域还十分落后,比如还有完全依赖人工作业的小矿山、小作坊等。

“中国制造”在工业4.0到来的时候,依然面临的是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转变,我们今天的奇迹,本质上还姓“工业3.0”甚至2.0。

近几年,国际上掀起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热潮,发达国家纷纷抛出刺激实体经济增长的国家战略和计划,希望通过技术进步和产业政策调整重获在制造业上的竞争优势——

—美国,制定了“再工业化”、“制造业复兴”、“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德国在国家层面推出“工业4.0”计划;日本开始实施“再兴战略”;韩国搞了“新增动力战略”,法国甚至也提出了“新工业法国”方案。在这个形势下,郎咸平警告国人,工业4.0在全球铺开后,以德国跟英国为例,他们的成本目前比我们高

10%—20%左右,只要推动工业4.0,他们的成本将比我们中国低很多,那我们中国还有希望吗?我们现在已经不多的所谓“成本优势”,会立刻成为成本劣势。所以他说“这就是我为什么一直在强调要提升中国制造业,打造‘中国制造’的核心原因。”

德国制造工业是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制造工业之一,在全球制造装备领域拥有领头羊的地位,“工业4.0”被看作是提振德国制造业的有力催化剂,也被认为将是全球制造业未来发展的方向。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德国专注于创新工业科技产品的科研和开发,以及对复杂工业过程的管理。德国拥有强大的设备和车间制造工业,在世界信息技术领域也拥有很高的能力水平,在嵌入式系统和自动化工程方面有很专业的技术,这些因素共同奠定了德国在制造工程工业上的领军地位。在挖掘新型工业化的潜能方面,德国独一无二地开启工业4.0时代顺理成章,我们的差距巨大。

发达的物联网和制造业服务,是第四次工业革命——

—工业4.0到来的基本前提,很显然,它是基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水平。在不远的未来,厂商们将以“信息物理系统”(CPS)为框架建立包含其设备、仓储系统和工业产品的全球性网络。在制造业领域,CPS包含能够独立交换信息的小型智能机械、存储系统和高效的产品设备,它们能够独立地完成运作和互相控制。随着CPS的设备基础改进到涉及制造、工程、材料使用和供应链以及生命周期管理的工业工序,“智慧工厂”已经开始使用一种全新的途径来生产智能产品。

工业4.0下的智慧工厂让用户的个性定制化需求得以满足,意味着即使是一次性的产品也可以通过颇具收益的方式制造出来。在工业4.0中,对供应商而言,动态商业模式和工程流程使生产和交付变得更加灵活,而且对于生产中断和故障可以灵活反应。现代工业制造在制造流程中已经能够提供端到端的透明化,以促进选择决策的制定。而工业4.0将会发掘出创造价值的新方法,开发出商业新模型。

工业4.0还将给新兴公司和小型投资者的发展带来契机,下游的服务也将从中受益。而在我们貌似很发达的电商市场中,遭人诟病的低端质量问题显然不在工业4.0时代的范畴之内。

工业4.0时代将着力解决的问题恰恰是当今世界遇到的一些巨大挑战,如资源效率、城镇化和人才结构调整等。工业4.0能够持续带来覆盖整个价值网络的资源生产率和效率的增益,同时能够将人口结构变动和社会因素考虑在内,并设定合适的方式来组织生产。这正是解决目前困扰我国发展诸多核心问题的有力抓手。

我们还面临着工业4.0的特征应该被执行的困难。如,横向集成需要通过价值网络;端到端的工程立体集成横跨整个价值链;垂直集成和网络化的制造系统,等等。

一个更现实的问题——

—工人失业

工业4.0革命袭来,一个现实的问题随即产生——

—传统的“工人”还有活路吗?

一个美国人通过自己前往宝马慕尼黑工厂和西门子工厂的亲身经历,介绍了自己对“工业4.0革命”的看法。在他看来,数字背景下的工业4.0革命虽然有可能让部分员工面临下岗危机,但同时也为社会带来了更多的技术性人才需求,而这些也是当今社会进步所不可逆转的趋势。

他的文章说,位于德国慕尼黑宝马旗舰工厂内的机器人拥有着独一无二的性格以及做事风格,这些机器人

统一喷涂有黄色和黑色的喷漆,并会十分优雅的通过各种转动和动作高精度的完成自己所分配到的任务。一般来说,这些机器人工作的精度和可靠性是人力工人的20-50倍之间。

在宝马工厂内的机器人通常都是以“团队”为单位展开协作的,在车身和油漆车间内的机器人几乎已经完全取代了人力工人的作用。举例来说,当1号机器人臂将车身的一块钣金移动到装配线的同时,另外两台机器人已经在装配线处待命。一旦1号机器人臂将其安置到位并撤走自己的机器臂,另外两台机器人就会立刻将这一钣金牢牢焊接到车身中。而且,这些机器人还可以根据车身零部件上无线射频识别标签的不同而分辨出具体的物品,并对此作出不同的动作。

在宝马的车身车间,他发现这儿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机械噪音,“你可以理解为这是这些机器人正在彼此交谈的声音。”但它们的焊接工艺十分高超,可以达到接近百分之一毫米的超高精度。相比之下,宝马的喷漆车间则安静许多,在这个车间工作的机器人会套上保护工作服,并“手持”每秒可以高速旋转4万次的马达喷嘴来对车身进行均匀喷涂,喷涂的精度则可以达到十分之一毫米的超高精度。这些机器人的“手指”还会对喷出的油漆进行带电处理,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油漆更加贴合车身表面。在这儿,机器人可以根据车身标签,知道具体的车型以及要求上漆的颜色,在数秒钟内完成油漆更换以及灌装。

更加重要的是,这些机器人无需休息,每天可以为宝马慕尼黑工厂生产出1000辆新车,且每一部都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定制化需求。在这个工厂中,车辆库存时间通常只有数小时,因此资源利用率也达到了最大化。

参观,让这个美国人有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观”。

他说,的确,机器人在工作环境中同人力有着天差地别的区别,而工业革命兴起之后人们也一直被一个问题所困扰,那就是“机器人的出现究竟是为了帮助人们更好的完成工作,还是意在彻底取代人类的作用?随着机器人变得越来越智能和灵活,它们是否会在未来逐渐取代一些技术含量更高的工作和职业?它们会逐渐具备像人类一样的思维能力,并最终展开反抗吗?”

他有和美国电动汽车厂商CEO埃隆-马斯克一样的忧虑,“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了当今世界最大的威胁。”在这个忧虑下,他看到,德国的“工业4.0”已经让数字科技变得越来越廉价、高效,并开始逐渐渗透到更多的领域和创新、工程、生产、运输以及维护的各个角落中,比

如,包括诸如3D打印这些新兴技术的出现已经对全球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大大降低了许多服务和产品的价格,却也在同时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种类,而产品质量和价格在此前几乎是不可能同时得到满足的。他认为,今后除了生产线工人和办公室文职人员每天都在从事相同的工作外,包括高级技工、图书馆管理员、税务人员、会计以及一部分的律师每天在重复的很多工作,都极有可能在工业4.0时代被机器人所取代。此外,包括火车、卡车司机、飞机驾驶员、健康卫生技术人员,甚至是经济学家这些职业,也极有可能在未来感受到来自机器人的威胁。

但“与此同时,工业4.0时代背景下也为我们带来了许多全新的工作岗位,包括网页设计师、网站营销顾问、数字内容编辑、网站律师、智能应用开发者等,都是在20年前根本无法想象的名词,而这些都暂时是人工智能机器暂时还无法企及的领域。”他写道。

失业恐惧,实际上来源于依靠简单劳动生存群体的技术恐惧,失业恐惧一直与工业革命如影随形,相伴相生。

19世纪早期,纺织工人就曾由于害怕自己的饭碗不保而蓄意毁坏当时全新的自动纺织机和其他一些工厂设备,当时,这些人群被称为反对技术进步的“卢德派分子”。“卢德派分子”想要的就是世界停止进步,或者希望政府尽可能的限制新技术的出现以保障自己的相对安全。

这就有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是,“动物精神”对人的影响。(“动物精神”是自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的著名概念。他的基本出发点是,投资行为不能用理论或理性选择去解释,因为经济前景根本难以捉摸。因此他提出投资的冲动要靠“动物精神”,即靠自然本能的驱动。)“动物精神”的实质是人类经济决策的非理性化,关注的是人们的生存信心,而决定信心的要素非常复杂,且对宏观经济的决策至关重要。1930年,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发表的题为《我们后代的经济前景》的论文认为,科技进步可以使未来一片光明。而“从长远来看,人类可以在经济上解决稀缺问题,不必再为了生存而工作。但持有“动物精神”的人不能充分地理解这个观点。

凯恩斯预测,技术的发展有可能会带来全新的失业问题,但这一失业问题的出现又会让我们重新审视人力资源的更多用途所在。这就回到了工业4.0时代传统“工人”的活路问题上来了。第二次机器时代的机械自动化革命,就是在电脑和自动调节机器的共同作用下发生

的,这一革命的结果之一,就是造就了一个几乎无需人力干预的全自动生产环境,这一革命就引发了新的就业危机。但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学者很快便发现,由于人力成本的下降,市场对于某一产品的整体需求反而因为价格的降低而迎来了提高,而这一需求的旺盛增加了许多其他领域的就业需求。

我们将面临的现实是,工业4.0这一数字工业的革命,必然为市场带来了许多创新产品和服务,并让无数的创新企业家、工程师和经理人赚的盆满钵满。但仅就目前而言,我们还仅仅接触到了这一数字工业革命的皮毛,包括政府、公共设施、医疗和教育这些传统保守领域,尚未因此而受到冲击,可以预见,在相对长的一个时间段内,那种“就业危机”不会大规模爆发。

但一个时期内不爆发不等于危机不存在,也不等于我们会做得很好,能够制止危机的爆发。

一个“巨大利好”的预期是,这次数字工业革命依然是人类选择环境与生存自适的契机。

人类因为没有帮手,所以自有文明始,就具有了不断自我更新的极大的自适应生存能力,其中就包括工业革命中全新工作岗位的不断涌现。具体来说,就是虽然机器开始接手越来越多的重复性工作,但同时也为市场创造出了许多全新的工作岗位,因为世界上总会有许多工作是机器无法胜任的,这些工作要求人们具备独立、创新,或者感性的特质。比如,在法庭上进行申诉、撰写诗歌、表演莎士比亚音乐剧、理发、种植花朵、烹饪这些都是机器人在可预见的未来所无法胜任的工作。

这一点,在宝马汽车的慕尼黑工厂以及其他一些高科技工厂内都可见一斑。在那里,包括连线、设计、安装内饰和仪表盘这些工作目前依旧还是完全由人力完成,劳斯莱斯和宝马7系部分车型所使用的12缸引擎还是由技师手工组装的,只在简单一些的8缸引擎组装过程调用了不到20%的自动化组装技术,而标准4缸引擎的组装流程也仅仅使用到了50%的自动化技术。但即便是在一座标准的工业4.0工厂中,也仅有75%的流程是完全自动化的。有管理者说“这一比例有望在未来达到80%,但部分工作肯定将只能由人力完成。比如,一些产量非常小的产品或者非常精密的零部件,就目前而言显然还不适合完全交由自动化机器人来完成。”

西门子高管瑞秋尔说,他们并不是希望机器人和自动化技术让人力员工变得过时,而是希望通过这一方式增强他们的工作能力,同时他们也将这些能够同人力员工协同工作的机器人称为“机器同事”。瑞秋尔强调,机

器人相比人力员工拥有着更低的出错率,而这对于工厂自动化而言非常重要。可我们完全应该这样思考他的话——

—更多体现的是人文关怀,尤其当他自己也面临被机器人取代的时候。我们希望的是,他将来还会有一份新的工作,因为,从数据上来看,人力员工每展开1百万个操作就会出现500次的失误,而机器人的这一出错概率仅为每百万次11.5次失误。瑞秋尔表示,公司未来的目标是将这一出错率进一步降低至每百万次1.5次失误。

这里他说的还是机器。

所以,传统工人的失业问题仍需另辟蹊径来解决。我们需要的是信心,是在最大限度下克制“动物精神”之后的人类“自适化生存”的信心。

比如,在生产力高度发达之后,更宏观层面的服务业领域的拓展以及工资水平的大幅提高;因为生产成本的极大降低而带来的物价大幅下降,以及社会福利事业水平的大幅提高等。

“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的差异“工业4.0”由德国政府于2013年提出,此前德国知识界对其讨论整整进行了10年。现在,中国版“工业4.0规划”也呼之欲出,但“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二者之间存在差异。

其一,中国正在大力提倡的数控技术体系,早已是德国工业生产体系的标配,两者在实践与水平上存在差距;二是两国推动这一工业变革的机构大体相当,都是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与规划;三是,因为生产力水平差异,中国的着力点目前在四个基础的增强: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和基础产业基地。德国的着力点是一步走到了“强调智能化工厂和生产智能化”。这里区别是,中国正在强调制造业的互联网化发展,而德国强调的是,生产设备获得智能,制造业不做信息产业的附庸;四是,中国尚无严格意义上的工业4.0体系建立,德国已经在汽车行业大量采用了该体系进行生产。

经比较发现,《中国制造2025》目前还是一个目标性文件,缺少路径设计;而德国已经在强调标准的制定和建设服务型制造业,其实现路径已经显现。中德之间的差异还有,中国对信息技术的定位尚不清晰,暗藏先天性战略缺陷;德国虽然路径初显,但因为目标过高,导致实施难度极大,需要引导信息技术按照设计路径向有利的方向发展。

但作为一场新工业革命的发起者和参与者,“差异”

恰恰告诉我们这场革命的深远意义,它先天地给了我们一种难以替代、无以复加的人类使命感,这正是崛起的中国应有的担当。

作为推进中德“工业4.0”合作的具体举措,中德双方曾确定了负责双方开展该领域合作的牵头部门,决定建立中德“工业4.0”对话机制,欢迎两国企业在该领域开展自愿、平等的互利合作,支持两国企业集团及行业协会之间加强交流,并在中德标准化合作委员会框架下着眼“工业4.0”开展更具系统性和战略性的合作。

确定上述合作的同一天,李克强曾在德国柏林与德国总理默克尔共同出席第七届中德经济技术合作论坛,并发表题为《在开放中再续合作黄金季》的演讲。李克强说,中德关系日趋成熟,经济深度融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在当前外界对中国对外开放心存疑虑的情况下,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中国的对外开放是更加积极主动、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开放,在区域上由东部沿海向内陆、沿边拓展,在产业上不仅高水平开放制造业,而且加快开放服务业,在途径上注重引进来与走出去并行。

“中国的对外开放是营商环境更加规范、公平、透明的开放,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都是中国经济的组成部分,我们在市场准入、政策支持、合法权益保障上对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中国的对外开放是互利互惠、双赢多赢的开放,既造福本国也惠及世界。中国将继续奉行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与各国一道建设开放公平的全球大市场。”李克强说。

李克强表示,中德合作只有升级版,没有终极版。双方加强创新合作,可以为两国经济发展和繁荣创造更好条件,通过互学互鉴,用智慧拆解难题,开启未来。

这是面对“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现实差距情况下的中国态度。

这个态度的落实,是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和德国联邦经济和能源部、联邦教研部将以加强此领域信息交流为目的建立的“工业4.0”对话,以及双方欢迎两国企业在该领域开展自愿、平等的互利合作。两国政府确定,将为双方合作提供更为有利的框架条件和政策支持。

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工业4.0”在世界范围内的成功取决于国际通行的规则与标准。为此,中德两国也确定了在标准问题上的紧密合作,将“工业4.0”议题纳入到了中德标准化合作委员会的工作范畴。这些合作在《中德合作行动纲要》中体现在关于工业4.0的合作部

分。

首先,“工业4.0”对于未来中德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双方认为,该进程应由企业自行推进,两国政府应为企业参与该进程提供政策支持。

其次,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和德国联邦经济和能源部、联邦教研部将以加强此领域信息交流为目的,建立“工业4.0”对话。双方欢迎两国企业在该领域开展自愿、平等的互利合作。加强两国企业集团及行业协会之间专业交流有利于深化合作。两国政府将为双方合作提供更为有利的框架条件和政策支持。

第三,“工业4.0”在世界范围内的成功取决于国际通行的规则与标准。中德两国将在标准问题上紧密合作,并将“工业4.0”议题纳入中德标准化合作委员会。双方将继续加强中德标准化合作委员会框架下的现有合作,致力于开展更具系统性和战略性的合作。双方一致决定更多关注未来领域,如电动汽车、高能效智慧能源控制/智慧家居、供水及污水处理。

第四,以中国担任2015年德国汉诺威消费电子、信息及通信博览会(CeBIT)合作伙伴国为契机,以公正、开放的贸易及产品竞争为基础,进一步深化两国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合作。

“工业4.0”在中国

“产业集成”、自动化平台、物联网、自适应和简单便捷,是工业4.0时代的基本特征,目前在德国发展的最大障碍是信息数据安全。这个问题在中国同样存在。

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今天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和消费大国,中国汽车工业已经面临着工业4.0的挑战,其主要表现为,将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引进生产过程,中国的工业装备水平有很大差距。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发展室主任赵英在全球汽车论坛上表示:“中国的工业发展并没有相应带动中国装备工业的发展,我们汽车工业巨大的产量是建立在大量引进国外先进装备的基础上的,今后工业4.0怎样磨合、协调,这是很大的问题。”

德国专家建议,中国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相关的标准,因为,全世界都没有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可以被一个国家或地区完全照搬使用。德国专家指出,德国的企业都是从小方面入手,比如可以在车间增加更多的生产线,目前,德国已经尝试在中国市场的相关领域寻找类似的解决方案,这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需要逐步找出创新解决方案。

据德国专家介绍,在人员管理上德国的一个障碍是工会。德国工会非常强势,德国公司的员工因为受工会保护非常大,造成发生变革时,一旦员工抗拒改变,就要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做培训和教育的工作。但中国的工会不是这样,中国的工会组织从未间断对职工劳动技能的超前培养,这构成了员工更容易接受变革的社会基础。

工业4.0面临的另一个障碍是数据安全的问题,大公司对此更加敏感,当整个数据系统和架构不得不接入客户的数据的时候,他们有时候要做两道以上防火墙,以确保数据的转入、导出等都尽可能地安全不被窃,中国肯定回避不了这个问题。

工业4.0仍然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中国来说,更是一次巨大的挑战。中国很可能是全球工业4.0革命的最大试验场,因为,智能制造,已经是“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中国的主攻方向。大龙网中国总裁冯剑峰认为,中国制造业在不少领域存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与此同时,消费者需求的多样性并没有得到较好的满足。要解决上述问题,一种是学习德国、美国的信息技术,优化国内的智能制造,精准化生产;另外一种办法是用智能数据的方法对接全球的中小企业和中国制造业,促进中国版本工业4.0的升级。三一重工高级副总裁贺东东说,中国制造业发展具有很强的后发优势,可充分吸收欧洲、德国制造业的工艺,法国人设计的想象力和理念等。TCL集团董事长兼CEO李东生说,制造业自动化设备水平在过去几十年中迅速提升,越来越多的智能化的设备在生产当中被应用。“另外,大数据和互联网的应用在整个生产管理当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李东生说,通过导入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系统就能自动生成决策建议。TCL集团耗资250亿元在中国深圳建设了一家半导体显示面板工厂,其全员生产率达到了68万元/人,李东生认为,这家工厂已经形成了工业4.0的雏形,“达到了3.5”。但他也坦陈,中国大量的工厂还处于工业2.0阶段。

从工业2.0到3.5,再到4.0,中国制造还有多少路要走?

工业4.0、工业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中国的任务更加艰巨。在中国谈《中国制造2025》,既要涉及进行制造过程的提升,又要进行商业模式的转变;而德国的工业4.0已经开始进行制造过程与制造技术部分;美国的工业互联网,是对商业模式的转换着力更多,他们显然都走在了中国的前面。

不过,尽管焦点不同,不同国家的智能制造背后,可遵循的都是一个系统。在法国人查尔斯看来,这个系统具有共同的特征,它们包括开放式创新、系统的连接性与数据化、以及新的流程等等。李东生说,按照德国的标准,TCL的彩电工厂、手机工厂能达到工业2.0,他分析说,“中国制造2025”有30年的周期,目标是整个中国的工业竞争能力达到全球领先水平。而这也只是中国工业能力转型升级的第一阶段,中国制造真正转型升级,中国从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以后的路还是很长的”。还有中国企业家预测,若在中国实现工业4.0,可能整个演进的过程就需要十年甚至二十年时间,因为那“是一场工业革命”。这场革命本质,是商业模式的变化,中国制造业企业应该以此为目标,尽早作出部署。

“生产就是一种服务”,查尔斯强调。如果企业将生产作为服务来销售,就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递交服务,减少供应链的损耗。“未来的机会在于,你对客户要深度了解,设计出合适的商业模式,研发出合适的产品,全方位满足客户的需求。”贺东东说,“沿着这条路走,你过去有赢的机会,将来也有赢的机会。”

中国已经有了首条工业4.0示范生产线。

代表最先进管理理念和软件的SAP,与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花费近一年的时间,联合开发了中国首条工业4.0示范生产线,并在2015年底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首次向外做了展示。在这条生产线上,从电商与微信入口直连到后端的软件定义生产线,从本地工互联网到跨洋云服务和大数据处理,工业4.0未来制造的形态得到了全面的展示。

这条智能制造示范生产线在位于沈阳的中科院沈自所内,是一个8公尺×8公尺的模拟汽车生产车间,其中包括了诸多装置——

—五台机械臂、两台自动导引车、100台WIA-FA工业无线设备等。“消费者”可以通过基于SAP电子商务套件Hybris搭建的电商网站、手机用户端界面或直接在微信公众号下订单,可根据自己的喜爱选择不同的“车型和车体颜色”。

《中国制造2025》开篇说:“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工业4.0、《中国制造2025》,历史发展到此,我们绕不开、躲不过,只能或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其中。今天是一个更幸福生活的开始,有工业4.0在此,此言不会虚的。

高考作文写作:新材料作文“中国精神”写作指导(附:文题解析及范文点评)

高考作文写作:新材料作文“中国精神”写作指导(附:文题解析及范文点评) 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精神”包括人们常说的爱国报国、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内涵,这种精神鲜明地体现在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孙中山等人的作品中。而在国难当头的时刻,中国精神也让曾沉迷于“画梦”的现代派诗人何其芳奔赴延安,写下“我把我当作一个兵士“弄潮诗人”康白情在“和平的春里”看到饿绿了眼的穷人和野火”;让“雨巷诗人”戴望舒不再歌咏个人的悲欢离合,而唱出了民族的觉醒、群众的感情。 近期出版的新书《中国精神读本》收录了自1839年到改革开放一百四十年来,一百多名政治家、文学家、革命家的代表作。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这些作品都曾经影响了时代,照耀了历史的天空,很多篇目至今仍是我们前行的指路明灯。 你读过哪些能够反映“中国精神”的作品?请选择其中的一部书或一篇诗文,结合材料内容和自身体会,写一篇推介性的文章,说明推荐的理由,为践行“中国精神”鼓与呼。 写作指导 作文材料中提到的“中国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材料总共两句话,各为一层。第一层首先诠释概念,“中国精神”的内涵有材料中的“爱国报国、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考生可以任选三项中的一项或多项立意,也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如为国为民等,但是不可偏离“中国精神”。在诠释概念之后,材料举出具体人物为例,意在引导考生回忆并思考这些伟人的作品,让思考有一个落脚点,不至于临时手足无措。但在注重限制性的同时也强调开放性,所以并不直接点出具体著作或篇章,以免考生先入为主,不做深思,形成“千人一书”“千人一文”“千文一诗”的局面。 第二层侧重描述一些著作者(三位诗人)思想转变的历程,这也体现了国学大师钱穆的看法,即“中国精神”在承平盛世往往不太彰显,反倒是在危难乱世,它“更为壮

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

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 人民日报国纪平2014-09-30 【注:雄文!中国崛起,已势不可挡。万物生于天地之间,其理不可以一概。天下将兴,其积必有其源。】 (一)“这是亚洲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刻。” 1949年10月3日,英国《泰晤士报》第四版刊登了驻香港记者关于新中国成立的报道。 今天,生机勃勃的人民共和国即将迎来65岁华诞,国际舆论以更加轻松的笔调讲述着中国故事。 韩联社写道,因为有中秋节和国庆节假期,秋天访韩中国游客有望大增,韩国化妆品和免税店股价大幅上涨,中国游客青睐的电饭锅和幼儿用品生产企业股价也在上涨。路透社文章称,随着中国国庆长假临近,9月份中国黄金进口量增加,整个国际黄金市场正在紧密关注。 一穷二白的东方大国总有一天会改变面貌,想必这并未超出《泰晤士报》那位记者的想象力。不过,这位前辈可曾料到,有朝一日中国的国庆节将给世界各大媒体的经济报道供料? 21世纪的中国故事又何止于经济话题。 9月24日的北京秋高气爽。天安门广场,工人们挥汗如雨装点着国庆巨型花坛。人民大会堂,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因为习近平主席的到来而高潮迭起。秘鲁前总统加西亚的发言本来说好8分钟,可这位《儒学与全球化》一书的作者竟足足讲了15分钟——

“儒家文化影响到其他国家和地区人们的行为方式,影响他们对自然、文化、家庭、政治制度、社会秩序的理解。这个过程出现的原因在于中国文化更加繁荣,中国人民更加团结,社会共识更多。” (二) 向前走的人们,不应忘记曾经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过去。 回首我国近代史,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是罕见的。战乱频仍,民生凋敝,丧权辱国,成了旧中国长期无法消除的病疠。 “在赤日炎炎下,久旱无雨的黄土高原一片死寂,没有绿色,树木光秃秃的,树叶被摘光了,树皮也被剥净了。路边横着骷髅的死尸,没有肌肉,骨头脆如蛋壳,稍有一点肉的立即被吞噬掉了……”美国记者斯诺曾长期在旧中国考察,他在书中真实记载了当时中国大饥荒的景象。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时,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人口众多,历代政府包括国民党政府都没有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这是他们失败的原因。同样,共产党政权也解决不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它必然会因此而垮台。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充满英雄气概的政党。毛泽东1949年9月21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致开幕词时庄严宣告:“让那些内外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罢,让他们去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罢,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心得体会:中国革命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最新)

心得体会:中国革命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最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振奋起全民族的“精气神”。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具有巨大的启示意义。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平凡历程中,形成和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精神资源。这些精神资源不仅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而且形成一些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具体形态。比如,在革命时期有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三大战役精神等;在建设时期有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大寨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等;在改革时期有小岗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洪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等等。 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精神”这个响亮的概念,对于我们进一步打开研究视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由此,我们就可以在“中国精神”的框架内解放思想,开展多方面的研究。比如我们可以提出“中国革命精神”“中国改革精神”等等。这样,我们

就能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全过程中出现的精神资源进行系统的研究了。 中国革命精神有其特殊的重要性,具有独一无二的丰富内涵和崇高地位,它不仅是历史的起点,更是逻辑的起点。如果不研究“中国革命精神”,就不能真正弄清楚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智慧。何为“中国革命精神”?即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实践中产生的,反映革命的性质、体现革命者品格的精神。它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可以从多方面去研究概括。大体说来,包括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还应加上英雄主义的献身精神、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军民一致的鱼水之情等。 那么,进入新时代,中国革命精神是否具有当代价值?如何看待中国革命精神在今天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的依据? 首先,中国革命精神作为中国革命事业的精神遗产和文化传承,将随着这一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延伸。中国革命精神是中国革命事业的一部分,只要这个事业在继续发展,这个精神就会继续存在并发挥自己的作用。中国革命事业的实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这个事业正在大力推进之中,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进,向着共产主

世界500强无领导小组讨论经典案例

世界500强企业&国考无领导小组讨论经典案例经典案例一:海上救援(世界500强LGD面试题)现在发生海难,一游艇上有八名游客等待救援,但是现在直升飞机每次只能够救一个人。游艇已坏,不停漏水。寒冷的冬天,刺骨的海水。游客情况: 1.将军,男,69岁,身经百战; 2.外科医生,女,41岁,医术高明,医德高尚; 3.大学生,男,19岁,家境贫寒,参加国际奥数获奖; 4.大学教授,50岁,正主持一个科学领域的项目研究; 5.运动员,女,23岁,奥运金牌获得者; 6.经理人,35岁,擅长管理,曾将一大型企业扭亏为盈;7.小学校长,53岁,男,劳动模范,五一奖章获得者;8.中学教师,女,47岁,桃李满天下,教学经验丰富。请将这八名游客按照营救的先后顺序排序。(3分钟阅题时间,1分钟自我观点陈述,15分钟小组讨论,1分钟总结陈词)经典案例二:面包与记者(世界500强LGD面试题)假设你是可口可乐公司的业务员,现在公司派你去偏远地区销毁一卡车的过期面包(不会致命的,无损于身体健康)。在行进的途中,刚好遇到一群饥饿的难民堵住了去路,因为他们坚信你所坐的卡车里有能吃的东西。这时报到难民动向的记者也刚好赶来。对于难民来说,他们肯定要解决饥饿问题;对于

记者来说,他是要报道事实的;对于你业务员来说,你是要销毁面包的。现在要求你既要解决难民的饥饿问题,让他们吃这些过期的面包(不会致命的,无损于身体健康),以便销毁这些面包,又要不让记者报到过期面包的这一事实?请问你将如何处理?说明:1、面包不会致命。2、不能贿赂记者。3、不能损害公司形象。 经典案例三:荒岛逃生(世界500强LGD面试题)私人飞机坠落在荒岛上,只有6人存活。这时逃生工具只有一个只能容纳一人的橡皮气球吊篮,没有水和食物。角色分配: 1. 孕妇:怀胎八月 2. 发明家:正在研究新能源(可再生、无污染)汽车 3. 医学家:经年研究爱滋病的治疗方案,已取得突破性进展 4. 宇航员:即将远征火星,寻找适合人类居住的新星球5. 生态学家:负责热带雨林抢救工作组 6. 流浪汉经典案例四:能力和机遇(世界500强LGD面试题)能力和机遇是成功路上的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有人认为成功路上能力重要,但也有人认为成功路上机遇更重要。若只能倾向性地选择其中一项,您会选择哪一项?并至少列举5个支持您这一选择的理由。要求:请您首先用5分钟的时间,将答案及理由写在答题纸上,在此期间,请不要相互讨论。在主考

论中国工业化道路

论中国工业化道路 内容摘要:现代经济增长和早期经济增长的区别在于,经济增长主要已经不是靠资本积累,而是靠效率提高实现,这种增长模式体现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中国片面追求经济结构的重型化,已经造成国民经济整体效率的下降的隐患。因此,中国必须采取注重效率的增长模式,走新型的工业化道路,这就需要转变思维定势,建立一 个有利于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的体制,加快服务业发展,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关键词:重工业道路结构 新中国成立以后,古老的中国开始了自己的以工业化为核心的新的现代化征程。新中国的工业化道路可以被划分了两个大的重要时期:一是1949~1978年传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期;二是1979年至今,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期。以第一个五年计划为标志,中国开始了传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期。 传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主要是学习苏联的赶超型经济发展 战略,其基本特征是:(1)以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极低的人均国民收入为基本国民经济背景;(2)以快速发展赶超资本主义国

家、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为目标;(3)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优先发展国有经济并逐步实现对其他经济成分1的改造、采用高关税和高估本币等方式推进进口替代、采用外延增长方式改善工业生产布局和区域经济不平衡为四项基本的工业化战略。 ①在当时的背景下,新中国刚刚成立,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敌视和封锁,而苏联的发展又为我国树立了榜样,这使得这种道路选择具有合理性和必然性。但是,由于缺乏重工业与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机制,导致了“重工业重,轻工业轻” 的结构性缺陷,轻工业及其他产业严重落后,表现出“高积累、低消费、低效率” 的特征。消费品严重短缺,消费需求受到严格抑制。在此期间,工业尽管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工业与一、二、三次产业之间,轻重工业之间,积累与消费之间的关系极不协调,资源配置和结构状况存在明显缺陷。工业化过程经常处在工业高速增长———结构关系失衡———调低工业发展速度———恢复比例关系———再提高工业发展速度的反复循环过程中,国民经济增长处在严重波动的状态中。国民经济因结构矛盾而缺少稳定、持续的增长能力。虽然传统工业化道路产生了许多问题,但经过近30年发展,中国初步奠定了工业化基础,建立了较完整的工业经济体系,成功地发射了“两弹一星”,工业生产能力和工业化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期,其工业化道路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1)以市场化改革和 1摘自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版权所有《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教案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教案 一、课标要求: 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进程;铁路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特点;电力的广泛应用;;工厂制度,大企业时代;世界市场的形成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阅读课文的辅助材料,学会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创造机会培养学生的历史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进程及影响。 难点: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对大企业的评价教学方法。 图片材料:没有刀光剑影的革命——工业革命 问题1:什么是工业革命 概念:工业革命也叫产业革命或技术革命,是社会生产从手工劳动向机器生产的一次大飞跃。 材料: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也不能再满足这种需求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共产党宣言》问题2:为什么要进行工业革命 必要性:市场的扩大,需要革新技术,从而促使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工场。问题3:工业革命的开展需要哪些条件 条件:生产关系(政治前提)、市场(必要条件)、资金、原料、劳动力、技术、国内外环境; 一、) 二、蒸汽时代的到来——第一次工业革命 (一)时间:18C60S-19C40S (二)开始:英国 材料1:18世纪中期英国社会稳定,人口、资本流动自由,经济稳步发展,随着市场需求日益扩大各行业兴起了技术革新热潮。 材料2:早在1624年,英国议会就通过专利法,当时称“垄断法”。法案规定,第一发明人对其新发明拥有正当的财产权利。 问题4:为什么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 前提: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1688年光荣革命) 条件: A、资本:海外贸易、殖民掠夺、奴隶贸易; B、劳动力:推行圈地运动; & C、技术:工场手工业积累; D、原料:广阔的海外殖民地提供; E、市场:广阔的海外殖民地市场(“日不落帝国”);

毛概论文---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世界上最早开始和完成工业化的国家是英国。英国的工业化大概用了100年时间,从18世纪70年代开始,到19世纪70年代完成。接着是欧洲大陆的主要国家和美国,大体上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开始,也用了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到了20世纪初期,主要欧美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到20世纪末,全世界200多个国家中,有60-70个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其人口不到全球总人口的20%。 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早期发达国家的工业化,一般被称为传统的工业化。与现代工业化相比,这种传统工业化道路大体上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技术革命和机器大生产带动了工业部门的迅速扩张。工业生产基本上是粗放型或资源消耗型的,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建立在资源高投入的基础之上。第三,工业化走的是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一、我国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呢? 传统工业化道路虽然是我国工业得到了发展,但却付出了超常的代价。在新的历史时期,传统工业化道路很难在培养出新的竞争优势。如果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我们原有的竞争优势可能会逐步丧失,所以必须走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什么是中国特色新型化工业道路呢? 十六大报告中曾做了概括的描述,这就是:资源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

路。 三、中国特色,“特”在哪里 首先,它以科学发展为指针。以集约增长为基础和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永续发展。 其次,它以与信息化融合为方向。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这是我们党在经济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和信息化程度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得出的必然结论,指明了我国工业化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就是要在工业化过程中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业化水平,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把提高工业化水平作为信息化发展的动力,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 其次,它以自主创新为核心。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以粗放型增长为主要特征,技术创新明显不足,对外技术依存度明显偏高。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工业化的战略基点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中心环节。通过强化自主创新,不断提高工业整体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促进我国工业由大变强。

第二十四讲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

第二十四讲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 民族凝聚功能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在中国古代社会的长期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全面了解这些功能,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促进今天的新文化建设。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民族凝聚的功能。文化基本精神有着巨大的思想统摄性,它可以超越地域、阶级、种族、时代的界限,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哺育每一个中华儿女,使其凝为一体,同心同德地为民族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而不懈地奋斗。正因为如此,每当历史上出现外敌入侵之时,中华民族都能够万众一心地抵御外侮;而每当内乱出现之时,人们往往又可以在“中华一体”的民族认同基础上,捐弃前嫌,团结一致,变分为合,化乱为治,这些,都是与刚健自强、以和为贵的民族文化精神对人们的滋养分不开的。 我们民族以和为贵的文化精神,还滋养出了崇尚和谐统一的博大胸怀。坚持和而不同的矛盾统一观,反对片面求同或乱斗一气;坚持统一,反对分裂。把家庭邻里的和谐、国家的统一看做天经地义的事情,这种文化传统,对于中华一体、国家一统的民族文化心理的形成,对于我们国家、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曾经起了十分重要的聚合作用。 自西周以来,作为一种理性自觉,大一统观念便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人的心中,“《春秋》大一统”是人人皆知的名言。作为中国传统精英文化主流的诸子百家学说,尽管各是其说,有的甚至形同水火,但在国家统一、民族融合、使天下“定于一”的思想方向上,却有共识,可谓相反相成。这种政治上的大一统观念,

实际上是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的民族文化精神熏陶的结果,是它的折射。不仅如此,“天下一家”、“民胞物与”、“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观念,还成为凝聚全社会的精神力量。以国家统一为乐,以江山分裂为忧,是中华民族天经地义的政治价值取向。这种大一统观念,经过儒法两家从不同思维路向的论证,特别是经过秦汉时期封建大一统国家的建立而带来的民族融合、共同发展的历史实践,逐渐转化为民族文化深层社会心理的结构,成为中华民族的政治思维定势,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发展和社会文化的进步。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民族凝聚力形成并发挥作用的思想基硪,也是它的思想核心。民族凝聚力作为一种思想整合力量,作为民族文化对其全体成员的吸引力,作为统摄人心、团结族类的精神纽带,它逻辑地要以文化基本精神为思想依托。没有民族文化基本精神的存在,没有它的感召力量,就没有真正的民族凝聚力。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还是增强并推动民族凝聚力更新的精神力量:作为观念形态的东西,民族凝聚力具有相对稳定性,而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则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因此,不同时代民族凝聚力的内容会有所变化,或增强,或减弱,或者更新自己的形态。因此,人们就必须用不断更新、不断充实的文化基本精神去充实、改铸民族凝聚力,丰富它的内涵,增强它的力量,推动它不断地更新自己的形态,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精神激励功能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成员,还有着强烈而积极的精神激励功能。 如前所述,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必须具有影响广泛、促进社会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世界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世界意义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 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继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伟大革命之后, 把中国由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变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又一场伟大革命,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历程中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具有世界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平发展道路,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新路从 15世纪到当代,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明都是建立在剥削和掠夺上面的,它们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都是对内靠剥夺农民、剥削工人,对外通过掠夺、扩张、海外殖民乃至发动侵略战争的道路来实现的。与此相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则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新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是一条新路,是因为它是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和平发展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标志性特征和国家战略。在国际上它表现为中国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己的发展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也严格约束自己即使在发展起来以后也永不称霸; 表现为坚持与其他国家和民族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遵循联合国宪章和国际关系准则,在国际事务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倡导国与国之间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帮助,协力推进。 这种和平发展战略, 意味着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损害别的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基础上实现传统现代化的情况截然不同, 中国是在与当代世界其它国家的共同发展中、与当代世界各种文明的协调一致中发展自己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香港 《亚洲时报在线》曾经在《中国,世界经济的灵丹妙药》一文中说:“一个正在崛起的中国将使整个世界而不仅中国自身受益” , “中国与全世界共同分享其进步,这与过去截然不同。欧洲以往向全球扩张,导致产生了几十个殖民地,并让欧洲以外

第9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要求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两次工业革命的条件、过程及影响,工业时代经济组织的形式及作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影响。通过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点,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发展的史实,认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经济要发展,科技要先行。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正确认识世界市场的形成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和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难点 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影响。 教学方法 1、用设置情境,设疑引思,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模式,由浅入深,逐层递进,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能力,升华情感。 2、采用多媒体软件教学,直观形象地展示两次工业革命成果、过程,创设情境,时空结合让学生感受工业革命成果对社会及人们生活带来的冲击。 3、采用模仿性学习方式,教师讲解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教师讲解第一次工业革命、工厂制度的确立,学生自主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及大企业时代到来等部分内容。 4、结合课本上的图片、文字资料,以及课前搜集的工业革命前后的相关数据资料,让学生合作探究,对比分析,从而认识到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世界联系的加强。从而加强对论从史出、史由证来、史论结合的基本能力的培养。 教具制作 自制教学课件。 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图片、数据资料。 教学过程 一.蒸汽时代的到来 1.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 (1)18世纪中期,英国社会稳定,人口、资本流动自由,经济稳步发展。 (2)英国通过殖民扩张和殖民战争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国外市场的需求日益扩大,于是各行业兴起了技术革新的热潮,导致了工业革命的发生。 2.工业革命的重大成就 (1)机器的发明 ①棉纺织业织工约翰·凯伊发明飞梭,加快了织布的速度,引起该行业技术发明的连锁反应: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水力织布机相继研制成功。 ②冶金业铁匠达比父子发明并改进焦煤炼铁法。 ③采矿业锁匠托马斯·纽可门研制出蒸汽抽水机,用于排干矿井里的积水;化学家汉弗莱·戴维发明了安全灯。 ④交通运输业工程师约翰·麦克亚当发明碎石路;到处掀起开凿运河、疏浚河道的热潮。 (2)动力机器的革新:工业革命中影响最深远的成就是瓦特制成的“万能蒸汽机”。它的广泛使用,使人类进入到蒸汽时代。 (3)工业布局的变化:蒸汽动力的出现,最终使工厂摆脱了水力条件的限制,工业化速度加快。(4)交通运输业的革命:蒸汽动力的使用,带动交通运输业革命,人类进入铁路运输时代。

【企业管理】100个世界500强企业管理案例汇编

世界500强企业管理案例精粹

我们成功的基础在于,以适中的价格提供具有明显优势的产品,而通向优质品质和货真价实的途径,就是先人一步的发明创造.科研是我们创新以及事业的生命线。 ——宝洁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约翰·白波(John Pepper) 常改常新尽善尽美 ——宝洁公司的品牌道路 在中国,没有用过宝洁产品的人恐怕不多。据估计,在中国日用化学品市场上,宝洁产品所占的比例在60%左右。与麦当劳、可口可乐不同,宝洁公司对消费者的承诺是系列产品:海飞丝、舒肤佳、潘婷、飘柔、佳洁士、玉兰油……。这些著名品牌是宝洁公司在追踪消费者需求基础上,经多年研究开发出来的。用宝洁公司董事长白波的话说:“宝洁公司把消费者的需求当作其奋斗的目标,常改常新,尽善尽美”。 老店新曲 宝洁公司的历史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一是老,二是新。宝洁公司创立于19世纪30年代,至今已有160余年的历史,在世界500强里,历史恐怕是最悠久的了,说它是“百年老店”恰如其分。在160多年的历史上,宝洁公司不断有新的品牌问世,到目前为止,已开发出300余种产品,说它新,一点也不为过。 1837年10月,一家以两个创办人命名的小企业在美国辛辛那提注册成立,开始人们对它并不在意,但没过多久,人们就发现,它的产品走进了一家又一家的厨房和卫生间,人们对它不得不开始刮目相看了,这家企业就是后来在世界洗涤用品行业中位居第一的宝洁公司(Proctor &Gamble)。 宝洁一开始生产肥皂和蜡烛,在市场激烈竞争中,只能勉强维持度日。19世纪80年代,宝洁传到了第二代人手中,在两个人的通力合作下,宝洁开发出了一种成本低廉、质量优异的白色香皂,二人将其命名为象牙牌,并投入11000美元为其作广告,这在当时是一个惊人之举。但实践证明,二人的做法是正确的,消费者对象牙牌香皂的认可程度在不断增强,到1890年,宝洁的年销售额已达到数百万美元。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段树军 2012-12-15 18:10:03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12年12月04日受访人: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赵振华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李继文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在11月29日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举办的“学习十八大精神”研讨会上,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赵振华和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李继文分别围绕如何走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在会后就此问题接受了专访。 什么是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怎么理解?赵振华说,简单地讲,就是不能走传统工业化的老路。 如何才能不走老路 赵振华仔细分析了传统工业化老路的特点。 第一,是通过计划机制来配置资源,资源配置的效率比较低。所以走新型工

业化道路必须走出一条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的道路,即通过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正如十八大报告所讲,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要正确处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要充分尊重市场规律。”赵振华说。 第二,传统的工业化道路是农村支援城市的方式来发展工业。 城市通过工业产品剪刀差的方式从农村获取了大量的资金。赵振华说,现在也存在工业品剪刀差的情况。他以自己农村老家的情况为例:上世纪八十年代,一斤小麦卖到4—5毛钱,现在一斤小麦的价格大概是1块钱多一点,涨了一倍。上世纪八十年代,一袋尿素价格当时是20多块钱,现在农村一袋尿素价格卖到150块钱左右,虽然农产品价格涨了,但赶不上工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涨幅。 农村为工业化、城市化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赵振华说,尽管这两年农民工的工资提高速度比较快,但实际上目前我们国家劳动力价格总体是比较低的。 农村为工业化、城市化贡献了土地。“土地征用给农民的价格太低了。”赵振华说。 农村为城市贡献了人才。农村的父母把孩子从小培养到大学毕业,毕业后到城市工作,农村培养高素质劳动力到城市工作,导致农村的劳动力素质总体上还比较低。 农村贡献了资金。赵振华认为,国家搞新农村建设,通过财政渠道流向农村很多资金,但是通过金融渠道把农村资金又吸引到城市来了。因为很多金融机构在农村只存款,不贷款,或者贷款的量没有那么多。

科学内涵和[论述中国精神的科学内涵和现实意义]

科学内涵和[论述中国精神的科学内涵和现实意义] (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构成了中国精神的基本内容。 (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在50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自己的祖国极其忠诚和热爱的深厚情感。 (2)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时代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是体现民族特质并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是一种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的集体意识。改革创新精神是时代精神的核心,贯穿于改革开放的全部实践,体现在时代精神的各个方面。改革是破除社会发展障碍、激发社会发展活力的引擎,创新则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 (3)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辩证统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共同构成了我们当今时代的中国精神。民族精神赋予中国精神以民族特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独立性得以保持的重要保证;时代精神赋予中国精

神以时代内涵,是中国精神引领时代前行、拥有鲜明时代性和强大生 命力的重要根源。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交融汇通,使得中国精神既 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又洋溢着强烈的时代性,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 神家园、奋力实现复兴的强大 __。 (二)中国精神的现实意义: 1)中国精神是凝聚中国力量的纽带; 2)中国精神是激发创新的精神动力; 3)中国精神是推进复兴伟业的精神定力。 论文关键词:爱国主义精神内涵意义 论文摘要:爱国主义精神是激励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伟大旗帜,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要准确把握爱国主义精神的科学内涵,必须厘清爱国、爱国主义、爱国主义精神这三个不同的概念。在 __,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是高举 __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需要,是努力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中国特色新型化工业化道路 内容摘要:18世纪以来,世界工业化经历了蒸汽机革命、电气革命和信息技术革命,每一次工业化革命都会把世界带到一个崭新的时代。 如今,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已经不能使一个国家真正的走向繁荣 昌盛,更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 了快速的发展,到2011年,经济总量已经飞跃到了世界第二, 仅次于美国;但是,过去的经济增长已经给我们带来严重的环 境污染等问题。今天,我们要走的是新型工业化道路,即“坚持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促使经济又好又快发 展,实现可持续发展。这里简单的谈谈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及 怎么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在什么地方。 关键词:工业化、新型工业化道路、道路的走法、新的体现 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成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是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是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它的“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发达国家都是在工业化之后推进信息化的。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近年来信息化发展很快。我们完全可以在工业化进程中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从而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第二,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特别是在快速发展时期,大多数是以消耗能源、牺牲环境为代价,负面影响是很大的。因此,我们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特别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第三,在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过程中,机械化和自动化是主要着力点,从而导致失业问题的出现。我国的国情是人口多,劳动力成本比较低。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业化进程中,处理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有意识地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扩大就业。很明显,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在总结世界各国工业化经验教训基础上,从我国国情出发,根据信息化时代实现工业化的要求和有利条件提出的,对于加快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必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如何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 根据十六大的部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央根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新趋势,针对我国经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作出了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安排,以期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处于工业中心地位的制造业,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技术装备的设计和制造能力,有了明

第二十四讲--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docx

第二十四讲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效用 民族凝聚效用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在中国古代社会的长期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发挥着重要的效用。全面了解这些效用,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促进今天的新文化建设。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一个重要效用,是民族凝聚的效用。文化基本精神有着巨大的思想统摄性,它可以超越地域、阶级、种族、时代的界限,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哺育每一个中华儿女,使其凝为一体,同心同德地为民族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而不懈地奋斗。正因为如此,每当历史上出现外敌入侵之时,中华民族都能够万众一心地抵御外侮;而每当内乱出现之时,人们往往又可以在“中华一体”的民族认同基础上,捐弃前嫌,团结一致,变分为合,化乱为治,这些,都是与刚健自强、以和为贵的民族文化精神对人们的滋养分不开的。 我们民族以和为贵的文化精神,还滋养出了崇尚和谐统一的博大胸怀。坚持和而不同的矛盾统一观,反对片面求同或乱斗一气;坚持统一,反对分裂。把家庭邻里的和谐、国家的统一看做天经地义的事情,这种文化传统,对于中华一体、国家一统的民族文化心理的形成,对于我们国家、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曾经起了十分重要的聚合作用。 自西周以来,作为一种理性自觉,大一统观念便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人的心中,“《春秋》大一统”是人人皆知的名言。作为中国传统精英文化主流的诸子百家学说,尽管各是其说,有的甚至形同水火,但在国家统一、民族融合、使天下“定于一”的思想方向上,却有共鸣,可谓相反相成。这种政治上的大一统观念,实际上是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的民族文化精神熏陶的结果,是它的折射。不仅如此,“天下一家”、“民胞物与”、“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观念,还成为凝聚全社会的精神力量。以国家统一为乐,以江山分裂为忧,是中华民族天经地义的政治价值取向。这种大一统观念,经过儒法两家从不同思维路向的论证,特别是经过秦汉时期封建大一统国家的建立而带来的民族融合、配合发展的历史实践,逐渐转化为民族文化深层社会心理的结构,成为中华民族的政治思维定势,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发展和社会文化的进步。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民族凝聚力形成并发挥作用的思想基硪,也是它的思想核心。民族凝聚力作为一种思想整合力量,作为民族文化对其全体成员的吸引力,作为统摄人心、团结族类的精神纽带,它逻辑地要以文化基本精神为思想依托。没有民族文化基本精神的存在,没有它的感召力量,就没有真正的民族凝聚力。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还是增强并推动民族凝聚力更新的精神力量:作为观念形态的东西,民族凝聚力具有相对稳定性,而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则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因此,不同时代民族凝聚力的内容会有所变化,或增强,或减弱,或者更新自己的形态。因此,人们就必须用不断更新、不断充实的文化基本精神去充实、改铸民族凝聚力,丰富它的内涵,增强它的力量,推动它不断地更新自己的形态,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精神激励效用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成员,还有着强烈而积极的精神激励效用。 如前所述,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必须具有影响广泛、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特点。文化基本精神代表着民族精神,是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体现。因此,它应该而且必然反映着中国文化的健康的发展方向,能够鼓舞人民前进,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中,都具有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的伟大作用。它理所当然地要成为维系全民族配合心理、配合价值追求的思想纽带,成为焕发人们为民族统一、社会进步而英勇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源泉。 中国文化中刚健自强的精神,在两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一直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不断前进,坚持与内部的恶劣势力和外来的侵略压迫者做不屈不挠的斗争。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了救亡图存和民族自强而进行了坚苦卓绝的斗争。鸦片战争后,林则徐的学生冯桂芬提出了“若要雪耻,莫如自强”的口号。近代史上的洋务运动,正是打着“自然新政”的旗号出台的。严复强调,中国要自强,必须在“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自强之本”上下功夫。康有为在著名的《公车上书》中,也以《易传》的刚健、有为、尚动、通变原则作为“变法”的理论根据。孙中山领导的

跨国公司经营案例分析 以宝洁公司为例

目录 引言....................................................................................................................................... 一、宝洁公司简介 ........................................................................................................... 1.1 宝洁公司概况....................................................................................................... 1.2 宝洁公司主营业务/品牌.................................................................................... 1.3宝洁公司的企业文化....................................................................................... 二、宝洁公司的跨国经营............................................................................................... 2.1 P&G国际化发展过程回顾.............................................................................. 2.2 宝洁跨国经营的原因........................................................................................ 2.3 宝洁跨国经营的竞争优势................................................................................ 三、宝洁公司的全球战略............................................................................................... 3.1 P&G组织结构分析.......................................................................................... 3.2 P&G经营战略分析.......................................................................................... 3.3 P&G内部知识与创新管理.............................................................................. 3.4 P&G管理挑战................................................................................................... 四、宝洁公司跨国经营的建议及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4.1 宝洁跨国经营的建议........................................................................................ 4.2 宝洁跨国经营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参考文献.............................................................................................................................. 跨国公司经营案例分析--以宝洁公司为例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理解

浅谈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文化,广义上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是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使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形成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和精神力量,是民族和国家生存的前提。 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它的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一系列优秀的文化传统。所谓文化传统,就是受特定文化类型中价值系统地影响,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改变的心理和行为习惯。这些文化传统相互凝聚,就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具有两大特点:一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具有广泛的影响,感染和熏陶了中国绝大部分人民,为他们所接受并成为他们基本的人生信念和价值追求;二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具有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这两个特点缺一不可,否则就不能被称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的主要内容有: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一、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讲述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表现,中国文化素来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先秦时代就已经产生。春秋时期,中国大夫子产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他认为“礼”是天经地义,即自然界的必然法则,人们必须按照天经地义的“礼”行事。这是把天地与人事联系起来,反映出了天与人可以想通,可以按照同样的法则运作的思想。 宋代的张载首先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命题。他认为儒者“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为始遗人。”在他看来,世界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气是天人合一的基础。 天人合一的问题,就其理论实质而言,是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问题,或者说是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问题。应当承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内容十分复杂,其中既有正确的观点,也有错误的观点,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予以分析。但是,从文化的民族性的一面看,从其对民族文化的推进作用和深远影响和一面看,我们应当看到并大胆肯定。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其最基本的涵义,就是充分肯定“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关注人类行为与自然界的协调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天人合一”是正确的、非常有价值的一种思想。 天人合一的思想长期实践的结果,是得到自然界与人的统一,人的精神、行为与外在自然的一致,自我身心的平衡与自然环境的平衡的统一,以及由于这些统一而达到的天道与人道的统一,从而实现了完满和谐的精神追求。这种思想,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由于工业化和无限制征服自然而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对于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具有防患于未然的重大现实意义。 二、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这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重要内容。人为万物之灵,天地之间人为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 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的道德人本主义的思想传统,把道德实践提到至高地位,对于人的精神的开发,对于个体道德自我的建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刚健有为 《周易.象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体运行,永无已时,故称为健。健含有主动性、能动性以及刚强不屈之义。君子法天,故应自强不息。《周易大传》强调“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