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阅读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阅读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阅读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利民学校李丽萍教学的最终目地,是为了达到不教而学,阅读教学中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是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着眼于逐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把独立思考能力训练放在重要地位,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读书方法,学会读书。”鉴于此,我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作了一些摸索,通过实践证明,只要结合实际,灵活运用自学辅导就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效率。

一、研究教法,培养能力

在阅读课中,同一篇同一段文章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教法,有的教师是就内容讲内容,为教而教。而有的教师则能注意既教给知识又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如教学《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第一种教法是:教师组织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计论,这段讲的是谁的故事?(小金花)小金花的妈妈为什么要混进敌占区(为了救老王)她想了一个什么办法救老王,(借敌人同归于尽)这么多的问题计论下来

费了不少时间,其教学效果甚微,只是帮助学生弄清了文章的情节,这种教法可谓是“情节重复。”

第二种教法是讲解,教师提出另外一些问题:“怎么,心里难过,唱不起来?”这是什么句式(设问句),你一向是个刚强的孩了啊!这句话与下文是什么关系?(是下文的总起),写小金花妈妈救老王时用了哪些动词,(学生找了一些动词),以问,“同归于尽”是什么意思?最后一句?(反问句)。这种教法虽然不再是讨论课文情节,却走向了另一端——细细碎碎地讲解语文知识,这属于“知识讲解”教法。

第三种教法则是教师先让学生默读全段,考虑分几层。然后指导读第一个层次,要求把志愿军鼓励小金花的句子“怎么?心里难过,唱不起来?”读好,再让学生读这段第二个层次特别是读好小金花说的话,要表现出对敌人的深仇大恨,接着教师要求学生略加准备,改用第三人称复述小金的故画,最后讨论一个问题:妈妈牺牲时,小金花不掉一滴眼泪;为什么跟志愿军叔叔分别时,她即落泪了呢?这样让学生分层次,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这是一种“能力训练”的方法。

我们发现不同的教法,着眼点不同,就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影响,产生不同的效果。

停留在“情节重复”。是和小学语文教学目的相违背的,当然也不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知识讲解”是对课标片面的理解,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虽然语文课中不少知识是需要传授的,但仅仅停留在现解、记忆阶段是不够的,只有把这些知识转化为技能和能力,学生才能掌握得牢固。

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教。教师不能跟着学生一辈子,如果我们重视培养能力,学生就有了一种常常用得着的工具。

二、重视学法、提高能力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学生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导”——点明学生一般见不到的指出学生容易忽视的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手脑并用,不仅主动地学到知识,而且逐步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指导学法,提高能力。

1、教会学生从题目入手,读文的方法。

文章的题目,往往就是全文中心的概括,从各种一同角度点出文章的眼睛。教会学生认真研读题目,逐步养成从审题入手的习惯,对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大有帮助,例如教《爬山虎》先让学生直接观察爬山

虎,找出它的“脚”,再让学生推敲课题,认识课文的重点是“脚”,然后要求学生自已学习,课文哪些部分直接写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关系,这样学生学会了要椐题目确定课文的重点,划分逻辑段落的方法。有的课题给好是课文的难点,我就迎难而上,引导学生溯流控源,层层推开,化难为易,比较顺利,正确的理解课文的中心。

2、引导学生会多问“为什么”。

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是开动脑筋,学好知识的重要办法之一,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生疑、解疑的过程,无疑者,顺教有疑,教师要由自己多问转变为学生多问,特别是在语言文字表达上,多问几个为什么要这样写,如《小音乐家杨科》,有个句子:“有时候他到树林里去采野果,加家来篮子是空的”,学生读后自问(或提问)是杨利贪玩吗?懒惰吗?不,那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课文没有直接写杨科爱听树林里的声音听得入了迷,而是具体写了杨科很爱音乐,不是更突出了吗?另外评价学生学习的优劣,也不要仅仅看结果是否正确,还要看学生学习是否主动,提问是否有质量。

三、明确目标,强化训练

学生是否有较高的阅读能力,主要表现在拿到一篇程度适当的文章时,能不能顺畅地读下来,读过以后能不能理解它的主要内容,从这个目标出发,我认为阅读教学应该着重抓好朗读、默读;理解词句;分析概括三个方面的能力培养。

1、朗读、默读能力。

朗读开始阶段要求读音正确,不念错字;进而逐步达到抑扬顿挫,富有感情。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应该把在理解的基础上讲得通顺流畅作为基本要求。

朗读一定要与思考结合起来,要求学生边读边想,如果只教学生反复机械地读,这样的多读往往会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朗读应该加强指导,做到读前有布置,读中有指导,读后有检查。朗读指导也不宜贪多,整篇和大段很难具体指导,不如集中一点,抓住一课中几个重点句子,在想象、体会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用恰当的语调、速度,有节奏地朗读出来,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在指导朗读时,应抓住描写董存瑞形象的那段课文。

人物动作描写:昂首挺胸……站……托……顶……拉……朗读:语调坚定、节奏明快、感情激奋、与紧张的战斗气氛董存瑞炸暗堡的果敢行动相协调。人物神态描写: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

芒、眺望、高喊;语调庄重高昂,字词落地有声,感情充沛,表达出对董存瑞的无比敬重之情,人物的语言描写:“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朗读:语调似震撼山河的战鼓、号角、宏亮激昂,表达英雄为国捐躯的崇高气节。

我们不仅要重视朗读的训练,更重要的是默读能力的培养,朗读受到速度限制,而默读可以“一目十行”,同时默读不发音,有利于静静地思考,实用价值更大,但从朗读过渡到默读,转换成形象,学生必然不习惯,也给理解课文内容带来了难度,因此默读训练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从朗读过渡到默读,教师要让学生读出声逐步到少出声以至不出声,着重训练改变习惯。第二阶段加大训练难度,主要是要求默读的速度加快,从一眼看一个词到一句或几句话,要学生边看边想。

2、理解词、句的能力

朗读、默读固然重要,但也必须看到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毕竟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词语和句式上,如果学生不能理解字词,纵然能了解大意,也是囫囵吞枣,一知半解的,不可能细细领会文章的内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更重要的是儿童的语言还必须发展,要积累更多的语言材料,提高阅读和表达能

力。因此,我们必须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解词句的能力。

先说词语,词语应尽量让自己去解决,确实有困难的,教师再给予必要的指导。

理解句子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写作实践,掌握造句的基本规律,培养讲解句子可以采取:缩句,一些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我们可以训练学生抓主干,删枝叶,简缩成一个简单句。

比较:为了使学生体会某些句子生动形象,体会虚词的作用,往往用比较的方法,如“红军的主力终于顺利地通过了泸定桥,浩浩荡荡地奔赴抗日前线”一句为了使学生体会“终于”这个词的意味,我们把它同没有“终于”的句子对比,让学生读读,比较比较,就能体会到用上“终于”的妙处。

变换:课文中出现了一种不常见的句式,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句子,往往可以要求学生换一种熟悉的说法,如把叙述句改成反问句,叙述句改成比较句,“把”字句和“被”字句互换等,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运用不同句式,正确表达思想的能力。

3、分析概括能力

分析概括能力主要指的是能够分段,分层次,概括段意,中心思想的能力。分段能力应该由浅入深,

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培养。开始练的时候,可以找一些明显的课文让学生分段,随着年级的提高,要通过一些分段练习,使学生掌握分段的规律,如按事情发展顺序,时间的推移,地点的变换,人物的活动,景物的远近,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等。

概括段意要求学生抓住一段的中心和重点,用简要的话说出来,概括段意,一要简明,其次是要简练,归纳中心也是一样。

多年来的实验和研究,使我充分地认识到阅读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能力,尤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重点,要明确目标强化训练,不断改进教学法,重视学法指导,日积月累,循序渐进,“自学辅导”的前景是耀眼的。

浅谈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浅谈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生有了自学能力,他们就可以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将来参加了工作,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继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去自由探索, 去发明创造。所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十分重要。 那么,怎样在教学中培养中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呢?我认为从下面两个方面着手效果教好。一、指导自学方法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师不仅要晓之以理,而且要授之以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少走弯路。下面介绍几种自学方法: 1.多读 阅读教学的中心是“读”。对一篇课文,应提倡多读,反复琢磨、体会。叶圣陶曾说:“老师教语文,主要在于引导学生透彻理解课文。而所谓透彻理解课文,须反复玩味课文,由字词章 节而通观全篇。作者的思路、文章的脉络,都宜求之于本文,不宜舍本文而他求。”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只有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才能得其要领,读懂读好。我每教一课时,都要向学生提出:一篇课文要读四遍。第一遍是“认读”,初步理解课文 的字、词、句,掌握课文的大意。第二遍是“研读”,探索作者思路,弄清文章结构,把握文 章主题。第三遍是“品读”,品味文章风格、特色,掌握课文的重点、难点。第四遍是“熟读”。使课文了然于心,完成课文的外部语言向自己的内部语言转化,把知识、技能初步运用于自 己的读写实践。 2.多思 “思”与“学”是密切相关、互相促进的。孔子说的好“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 道出了“思”的重要。在当前的教学活动中,不仅要重视学生求同思维的训练,更要重视他们 的求异思维训练。应鼓励学生努力学会对同一个问题要从多角度、多种可能性上去思考,养 成“多思”的好习惯。例如:在指导学生学议论文时,我就引导学生多思考,求创新。平时大 家都认为“近墨者黑”,我则引导他们异向思维,结果不少学生写出了“近墨者未必黑”的佳作;大家都认为“关公面前耍大刀”是贬义,有的学生则认为“只有敢在关公面前耍大刀,才能发现 自己的缺点与不足,更能促进自己的进步”,多“思”拓宽了学生的写作思路。 3.多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事实的确如此。因为提出问题 常常会使人获得创造性的想象力。所以,应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多提疑问。学生的知识和 能力从提问开始,在分析问题中发展,在解决问题中获得。我们可以采取多种问答方式调动 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譬如:学生问,教师答;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学生答;自己问, 自己答。在一问一答中,训练学生善于思维、敏于思维的能力。 4.多归纳 经常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依靠自己的头脑,由自己概括出重要的原则,揭示出科学的 规律,这也是一条重要的自学方法。在课内或课外可以让学生做一番归纳和整理。归纳的内容:听、说、读、写。归纳的方法:因人设题,发挥特长。比如:让文言文学得好的学生, 将语文课本中经常用的词的古今意、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仔细归纳,举出例句; 让作文写得好的学生,整理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小说、散文的写作方法和要领;让一 些学生整理难认易错的字词,而让另外的一些学生整理多音多义字词。然后教师全面精心设

反思课堂教学中学生三大能力的培养

反思课堂教学中学生三大能力的培养 刘治芹数学是一个人学习其他学科及参加社会生活、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深造的基础。数学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掌握适应日常生活、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是我现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十分注重的、尽力做到的事情。 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弊端。课堂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诸如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探索。这一切不仅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习负担加重,探索精神萎缩,而且极大地妨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影响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落实,影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我在教学中也出现过类似情况,现在一步一步的按新课程标准在改变。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所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非都要像科学家、发明家那样,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有什么惊人的发现,有什么伟大的发明,只要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书本,不迷信老师,不死记硬背,敢于标新立异,大胆思维质疑,有所发现,有所发展地掌握所学知识,即是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体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很多,其中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最根本的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坚持不懈的、多渠道、多方面的努力和探索。我在

教学过程中,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灵活运用多媒体,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集声、像于一体的教学场面,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断获取新的感受、新的想法、新的发现,进而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萌动创新意识。 二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流的情感场。加强师生情感的沟通,创造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关键。为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我特别注重教室的布置、板报的设计、墙上悬挂条幅的选择等。 三是激励学生质疑问难。要实施创新教育,我们就必须打破被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渴望创新,追求创新,参与创新。学生能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才能产生创新意识,因此,教师首先要注意,捕捉那些善于质疑,敢于发问,思维敏捷,好奇心强的学生,并善于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能提出一些创见性问题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其次要根据学生好奇好问好动的年龄特征和教材本身特点,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动手,互相讨论主动质疑问难,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归纳总结、解决问题。 四是重视学生的主动探究。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不拘泥课本,不依常规,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积极地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设计、新意图、新途径、新方法。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课标的三维目标中所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关注的是“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这也正是我们教育想培养的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我们结合四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体验,谈谈自己的一点见解。 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因此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只听老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书声琅琅的语文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如张塞红老师在教学《游子吟》这首古诗时,通过让学生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等方式朗读,在一遍遍的朗读中,理解诗意,让学生想象“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画面,体会“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情感,学生明白了,理解了妈妈的辛苦,母爱的无私。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处处注重朗读,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让他们以积极的情感态度参与学习,在老师的关心与支持下慢慢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正确的价值观。 二、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 既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相同,那么阅读同一文本就应该有丰富多彩的个性情感反应。因此,教师应鼓励并引导学生全方位地去感受体验文本中的感情,并说出、写出读后的感受和体验,使学生受到文本情感因素的熏陶、感染,而不应以对文本繁琐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丰富的阅读实践。如赵延丽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这一课,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种主观选择,是行为主体对人生、对他人或社会的一种主观认识和主动反应。这些反应都是建立在主体前此所真正持有的,对世界和对自已行为自以为正确的观念基础上的,都是建立在主体性认识与感情基础上的。因此,语文教师不仅要通过设计有利于学生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模仿、尝试和实践中逐渐习得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还要用自已的人生态度和价值选择去影响学生,用身体力行的示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钟燕 “未来的文盲,并不是没有知识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现代教学论也认为:学校教育科学家的任务之一:主要在于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学会学习就是要有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一种高层的综合能力,一般包括一些要素:自学态度的形式、自学方法与技能的掌握、理解能力的不断提高与自学习惯的形式等等。 简单地说:自学能力是指一个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从战略眼光来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特别是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这种能力是不可缺少的。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除学生学习的思想漳碍,启发学生学习动机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我们现代化教育年代,同时也面向我们九年义务教育,是一项重任。可是,不少小学生却对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视不够,他们认为,现在可以不考试升学,我们也不必那么辛苦地学习了,有的则认为:学的东西、考的东西太多了,因而产生了各种思想负担和厌烦情绪。由此可见,扫除学生的思想障碍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因此,就要努力上好第一节课----“政治课”。上“政治课”时着重以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来阐明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对未来社会的竞争。还针对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如“有些人认为学习和不学习都一样,只要我爸妈有钱,啥都不怕,不必学什么习”等等。通过让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然后针对上述错误思想,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逐一进行批驳,为学生学习各科扫除了思想障碍,这样也就使他们学习的动机激发起来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就跟着调动起来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分发挥教学对培养学生能力的示范性,给予自学提示 扫除了学生学习的思想障碍,启发了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但并不是等于就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仅仅是解决了自学能力的学习态度问题。如果教学只停留在这个层次上,就不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小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这个过程离不开教师的导和带,教师的导和带的重要方式就是帮助学生设立自学提示。自学提示就是教师为了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自主学习,对自学的范围,重点和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要求。例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这课,请学生找出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8和2、3和9、5和10、4和8”,老师首先提出:“它们两个数之间各是什么关系?而找到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又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什么?”等一系列问题。这样,学生就可以带着这些问题在自学中找到答案,帮助学生设立的自学提示要有弹性,有针对性,甚至是合作探究以后才能解决的问题。否则,就不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三、立自学,学生学会自我反馈信息 独立自主学习,这是学生按照教师的“自学提示”主动地感知,理解和分析教材的学习活动。独立自学要有三个保证:一是时间保证。要给予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让学生不仅知道“是什么”,还要探索“为什么”,多问几个“为什么”;二是参与保证。要让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地自学,积极地参与在探索之中,从探索中获取知识,发展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辅导保证。虽然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所提高了,但学生在自学时,教师也要有针对性地巡回检查指导,教给他们正确的方法,让他们及时调整过来,这就是所谓的学生自我反

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

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策略的研究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思品课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 歇马九年制学校初中政史组 一、对课题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论证 1.自主学习能力的定义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一种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下,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并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从而获取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2.课题提出的社会背景 人类社会进入新的世纪,知识、信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社会对教育、对教师、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中,自主学习已经成为现代教学方法中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如何建立与新课程教学理念相适应的教学方式,是当前中学地理新课程改革急需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使地理新课程教学理念能够真正贯彻到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之中,为我国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建议。 3.选题的意义和研究的价值 早在上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了二十一世纪人们生存需要的四个学会,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中把学会求知放在首要位置,而学会求知的核心就是自主学习。许许多多我们熟知的伟人、名人、成功人士,无一不是终生学习者,自主学习是他们的自觉行为,是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些都得益于他们从学生时代就

养成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那种不讲究教学方法和手段,靠教师和学生加班加点提高质量的做法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提高教学效率已成为教学质量不滑坡的重要保证。而不论课外学习效率的提高还是课内教学效率的提高,都离不开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也就是说,学生自主学习及其培养已成为新形势下决定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自主学习是当前学校教育中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在课程改革的浪潮推动下,一些课堂教学已经向有利于自主性学习的方向改变。但是,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依然十分流行,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带来的实际后果是令人担忧的。研究表明,直到高中阶段,我国的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发展总体水平还不高,各种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还很不平衡,亟待通过有效的教育手段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迫在眉睫!我们小组选择了对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 二.对课题所达目标和主要意义的论证 1.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研究、调查、分析,探索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切实有效的为社会的建设和发展输送研究型、创新型人才 (1)掌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状况 (2)探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途径与方法 (3)创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 2、课题研究的意义 1、改革当前初中生学习现状的需要

谈小学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情感是小学语文教育的灵魂,它既是学习语文的手段,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情感教育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用美文灌之以情,教师动之以情,学生会之以情,由无数的?情?的操作而综合为?情操?的生成,达到心灵和心灵的契合的一种教育方式。而语文作为一门主干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更强调情感。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是名家名篇,题材广泛、文质兼美、图文并茂,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和审美情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还需要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而且实践证明,情感教育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呢?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小学语文教材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作者的情感、意愿,乃至整个心灵都寄托在他们所描写的形象之中,如《丰碑》《诚实的孩子》等课文蕴涵着道德感,《五彩池》《草原》《桂林山水》等课文体现着自然风光美感,《新型玻璃》《太阳》等课文蕴藏着理智感。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特点挖掘情感因素,采用适当方法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捕捉到作者熔铸在作品中的情和意,令他们如临其境,如听其声,如见其人,从而通过形象思维来感知、感悟文章的内涵、作者的情感。当作者刻画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时,情感就随之而产生了,他们的情感伴随着教学活动,与作者同喜同悲,并感受到作者笔下人物的美好品质,在脑海中再现文章所描述的情境,这样教师就可以免去许多繁琐的讲解。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儿童的情感就像一池水,只要一颗小小的石子,就会使它泛起粼粼波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感人情节,通过多媒体课件、录音、幻灯、挂图等灵活地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观看多媒体课件:先欣赏屏幕上波浪翻滚、气势雄伟的辽阔大海,水平如镜、和风拂柳的美丽西湖,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感受自然美。然后教师激情告白:?同学们,大海、西湖水美,泰山、香山山美,但都无法与桂林山水相比,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方法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方法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方法1、要求做好课堂简要摘记。 当前,老师讲学生听已成了教学中最普遍的方法。而要学生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反思,听是远远不够的。要反思,就要有内容。所以学生就要先进行课堂简要摘记。课堂简要摘记给学生提供了反思的依据。学生也能从课堂简要摘记中更好的体验课堂所学习的内容,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成了有目标,有策略的主体行为,可促使老师和学生进行探索性,研究性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所以课堂简要摘记是学生进行反思的重要环节。 2、指导学生掌握反思的方法。 课堂教学是开展反思性学习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反思性的学习。学生的实践反思,可以是对自身的认识进行反思,也可以是联系他人的实践,引发对自己的行为的比较反省,我们可以多引导学生进行同类比较,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也可以是对生活中的一种现象,或是周围的一种思潮的分析评价,此外学生的反思还何以是阶段性的,如:一节课尾声时,让学生进行一下反思,想想自己这节课都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当天睡前,反思一下今天自己的感受;或是一周反思一下自己的进步和不足等等。 3、从课后学习情况的反思及作业情况的自我反思中加强反思能力的培养。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抽些时间回顾所学的内容,摸索知识之间的一些规律和自己在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在作业中也要认真反思,尤其是在批改之后的作业,并要求学生仔细分析自己的对题和错题,写下自己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还可以写下自己的新思路和自己的创新。 4、帮助学生提高反思效果。 在经常引导学生反思时,如每次只是这样简单地做一做,学生很快就会有厌烦情绪,这就需要我们在每次引导学生这样做的时候,给与其大量的鼓励、启示和评价,让学生体会到自己这样做的好处,使他们在这样做的过程中,得到激励和启示,并在后面的学习中获得成功。我经常对学生说:只要是能在反思的情况下比以往有所进步,这就是最大的成功,那么这个学生就是一个勇士了,因为他已能战胜困难,获得胜利了。让孩子们感到自己在不断地反思后,能够不断地成功,能够经常地、认真地反思,那么学生就会在反思中真正领悟生活和学习的思想、方法,优化自己的认知结构,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建议 1.重视“问题情境”在课堂中的作用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 毫无生机的课堂教学不光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厌恶老师,更会阻碍学生的自主发展。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不断激发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让学生亲近数学,使学生经常处于“愤悱”的状态中,给学生提供学习目标和空间,自主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可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

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学好语文,不但对学好其他学科 十分必要,且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 纪律的“四有”新人,有着重要意义。然而要真正把语文学好,单靠课堂上的四十五分钟,是 远远不够的。因此,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在经济全球化呼唤多功能人才的今天显得尤 其重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如此重要,那么如何来培养这种能力呢?下面谈谈本人的一些粗 浅的看法。 一、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前提 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活动。当前一些教师忽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热衷注入式,没有把自己当作“主导”,而变成“主宰”,没有把学生当作“主人”,而看成“仆人”。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再多,终究是有限的,培养的学生走出 校门以后必须要“自能听话,自能读书,自能成文”。因此,教师教学生学,不只是把现成的 知识交给学生,而更重要的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并能运用自如, 这不仅得益于一时,而且终身受用无穷。可见传授学习方法比传授课本知识更为重要。 二、激发兴趣,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 培养自学能力固然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但仅有科学的方法而无良好的读书习惯和浓厚 的学习兴趣也是不够的。 学习语文,要掌握的东西很多,非花九牛二虎之力不可。做老师的总喜欢用“书山有路 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来教育学生,用“悬梁刺股”,“磨棒成针”等故事来启发学生。这当 然也有必要,但是,道理讲了一大堆,故事讲了一大串,一些学生仍“苦”不起来,始终学不 进去。此时,我们就要了解青少年的特点,把他们从“乐嬉游”引导到学习上来,使一般的好 奇心发展为求知欲。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就会产生强烈的动力,“要我学”为“我要学”。所以说,兴趣是推动学生自我学习的一种内在力量,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 我们说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绝不是说可以撇开语文教学目的于不顾, 而一味地说笑话,而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造情境让学生领略,不断地获得新的规律性的 知识,这样学生就会经常处于好景在前的心理状态之中,就会越学越有趣,越学越有劲,遇 到难题也非攻克它不可。这就是“不教”的开始了。 三、启发思维,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依托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没有思维能力的人根本就谈不上具备自学能力。因此,要培养 自学能力,就必须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让学生经常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把所学的知 识融会贯通,化“身外之物”为自己的财富。这样,自学能力才有依托,才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兴趣要激发,思维更少不了启发。要启发学生思维,教师就必须善于“质疑”,激起学生 心中探索问题的波澜。要做到这样,教师必须致力于问的艺术,必须使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 包含着矛盾,因为思维是从矛盾开始的,没有矛盾就没有思考。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如果学生 不假思索就能随口答出,就难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浪,所提问题也就失去了价值。倘若提出 的问题超脱学生的实际,学生就会茫无头绪,起不到引起积极思维的作用。因此,提出的问 题要有适当的难度,把“果子”挂在适中的地方,既不举手可摘,也不高不可攀。这样,学生 才会跃跃欲试,越跳越高,摘取挂在更高处的“果子”。 四、严格训练,是培养自学能力的手段 拳师教徒弟,要让徒弟拳不离手;乐师教徒弟,要让徒弟曲不离口。说的是学生的能力 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的。因此,教师要少讲,让学生多练、多看,用脑多想,用手多做,

教学中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和独立性特征的总和,也是学生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的数学潜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主要有以下几点做法: 一、巧搭平台,引导学生主动学。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一种特殊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能思考的、能活动的人,师生只有在和谐宽容、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情感氛围中,教学活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自主学习”必须创造一种学生身心愉快、乐意学习的情感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经常用“创设情境、设计悬念、聆听故事、拉家常”等形式导入新课。例如,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我先用“朝三暮四”的小故事引入:从前有个老汉养了一群猴子,每天早上给每只猴子吃四个桃子,一天工作结束后,再给每只猴子吃三个桃子。但时间一长,猴子不乐意了,他们认为自己辛苦了一天,晚上反而少吃了一个桃子。于是,它们就去和老汉谈判,要求老汉给它们增加桃子,否则就不卖力干活了。老汉答应了它们的

要求,告诉它们以后每天早上吃三个桃子,晚上吃四个桃子。猴子们听了,高兴得跳了起来,因为它们觉得以后晚上可以多吃一个桃子了。但老汉也在一边偷偷地笑,你知道为什么吗?这样导入新课生动、形象、自然,而且融科学性、趣味性、思考性于一体,使学生主动进入学习情境,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心理准备。 二、创设机会自主学习 1.思维方法 学生的思维方法千差万别。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和珍惜每个学生充满个性的思维方法,并顺着学生的思路进行引导,尽量采纳学生迸发出的思维火花,把它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加以利用。有时学生的思维方法有点“笨”,只要是学生理解的方法,教师就不应该贴上“不好”的标签,至少比不理解的“好”方法有效,而不理解的“好”方法只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只有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才能得到充分的肯定和尊重。 2.学习方式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特点,作为教师应尊重他们的学习方式,不能一味地以所谓的教师权威来压制,而应该因势利导,鼓励他们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客观条件,灵活地选择自己感到很“顺”的方式来学习。如,在一些概念和公式的推导和学习中,有的学生擅长记忆,很快就背出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 发表时间:2016-09-13T16:41:41.033Z 来源:《素质教育》2016年7月总第211期作者:张会娟 [导读] 儿童的情感就像一池水,只要一颗小小的石子,就会使它泛起粼粼波纹。 寿光圣城街道西关小学262700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还需要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呢?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作者的情感、意愿乃至整个心灵都寄托在他们所描写的形象之中,如《丰碑》、《钱学森》、《诚实的孩子》等课文蕴涵着道德感,《五彩池》、《草原》、《桂林山水》等课文体现着自然风光美感,《新型玻璃》、《太阳》等课文蕴藏着理智感。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特点挖掘情感因素,采用适当方法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捕捉到作者熔铸在作品中的情和意,令他们如临其境、如听其声、如见其人,从而通过形象思维来感知、感悟文章的内涵、作者的情感。当作者刻画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时,情感就随之而产生了,他们的情感伴随着教学活动,与作者同喜同悲,并感受到作者笔下人物的美好品质,在脑海中再现文章所描述的情境,这样教师就可以免去许多繁琐的讲解。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 儿童的情感就像一池水,只要一颗小小的石子,就会使它泛起粼粼波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感人情节,通过多媒体课件、录音、幻灯、挂图等灵活地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观看多媒体课件:先欣赏屏幕上波浪翻滚、气势雄伟的辽阔大海,水平如镜、和风拂柳的美丽西湖,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感受自然美。然后教师激情告白:“同学们,大海、西湖水美,泰山、香山山美,但都无法与桂林山水相比。桂林山水不但山美、水美,而且奇山围绕碧水,碧水倒映奇山,山水交融充满了诗情画意。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把桂林山水这幅画点缀得更美,这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用眼睛去凝望,用耳朵去聆听,用心灵去体验,激活了情感。 三、运用语言,培养语感,体验情感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可见语感能力之重要。对于学生来说,悟性是一种潜在的智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运用语言,培养语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情感。 1.让教师在声情并茂的范读中引起情感共鸣。 如果教师能按不同文章的风格,采用不同的朗读风格,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音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意韵,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地走进作品的意境之中,从而与作品中人物一起喜怒哀乐,在意境中体验到真正的情感。例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在范读“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看到他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然而今天……”一句时,教师应用哀婉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去读,因为周总理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从此再也看不见了,从悲哀中回忆失去的欢乐,使人更加悲哀。让学生明白这样读的理由,进一步引导学生投入地朗读,从而让学生在听教师范读和自己的朗读中激发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 2.让学生在感受形象中朗读,体会情感。 情感的激活需要感受,没有感受就没有情感。作者的情感寄寓于所描绘的形象中,只有引导学生去认识形象、感悟形象,在感悟形象中动情,在动情中抓住课文重点句子进行朗读,学生的情感才能与作者相通,学生才能体会到真正的情感。在教学课文《会摇尾巴的狼》时,先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显示课件——“有一个陷阱里有一只狼,陷阱边上有一只羊,狼在陷阱里怎样爬也爬不上来”的动态画面。这样的教学设计使课文中抽象的语言文字的描述变成直观的形象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表象后再细读课文中狼与羊的五次对话,那么课文中老山羊的诚实、善良、机警和狼的狡猾、凶恶、虚伪的性格特点就清晰地展现在了他们的眼前。此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当学生读到“你再会摇尾巴,也还是凶恶的狼,谁也不会来救你的”等句子时,学生对羊的同情之心和对狼的痛恨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3.让学生在朗读中展开联想,升华情感。 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主要表现在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悟能力上,他们在看、听、读之中就能凭借直觉和联想去体会,使抽象的文字化为真切的具体的画面,从而领悟语言文字的精妙。如在讲《海底世界》一课时,让学生边听边看配乐多媒体课件,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教师深情地朗读课文优美的词句,学生听着教师的朗读,看着眼前课件屏幕上出现的海底的美丽景色,浮想联翩,从而激起了他们热爱大海的情感;再让学生闭着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丰富多彩的想象,然后引导学生把这些美好的感受表达出来。这样既使教学情景交融,学生的感情产生共鸣、得到升华,又锻炼了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总之,情感让语文充满活力,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情操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挖掘课文,点化学生情感,打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情感共鸣,让“情感”在教学中起到培养人、教育人的作用。

初中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初中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摘要:教授学生自学的方法,比直接传授给学生知识更加重要。直接传授学生知识,只能让学生被动地掌握某个范围内的知识。反之,教授给学生学习方法,则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内容。因此,培养初中生的语文自学能力,是我们语文教师应重点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语文自学能力方法策略 长期以来,许多初中生都曾向我反映过一个问题:“老师,我们到底要学习语文的哪些知识?为什么总觉得在语文课中只是简单地背诵了课文,学习了一些古文,但考试内容却又和这些内容无关呢?”很显然,学生并未真正地理解语文这门学科。其实,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包括了“听、说、读、写”等基础内容。所以,教授语文,其实就是教授给学生一门语言文化。因此,矫正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认知,提升学习语文的理念,这是提高他们语文自学能力的关键。 一、任务驱动,激发主体思想 任务驱动是一项功能性强,且可激发学生主体思想的教学方法,这对培养初中生的语文自学能力有着极大优势。在这期间,我们可以为学生设置相关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

和探究热情,然后让他们在反复的探索和思考中掌握良好的学习技巧。那么,如何操作这一环节呢?我以苏教版初中语文《背影》为例:在教学前,我首先给学生布置了以下探究任务:(1)找出文章中的生词,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找出文章中的经典句子。(2)分析文章中一共出现过几次背影,这几次背影又分别是在哪种场合提到的,具有什么作用,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情感?(3)文章最后提到了背影,但在文章描述的情境中这个背影只存在于作者心中。作者为什么要单独提到父亲的背影呢?这对文章主题的呈现又起到了哪些作用?(4)《背影》是一篇经典散文,从文体角度看,《背影》在行文上具有哪些特点?它和之前的教材文章相比又有哪些不同之处?学生可以运用各种方法来分析上述问题,如合作探究、查询资料等。最后一个探究问题可以加深学生对散文这一体裁的认知。由此可见,问题之间不但可以互相作用,形成良好的知识脉络,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能够系统地梳理全文,还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但需要注意的是:围绕任务驱动来培养初中生的语文学习技巧,其目的并不在于让学生把问题答准、答对,而要让学生在反复操练中掌握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技巧,这对于他们以后的学习具有极大帮助。 二、角色扮演,转换师生位置 在围绕任务驱动打造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平台的基础

谈谈初中生物自学能力的培养

谈谈初中生物自学能力的培养 在当前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不是被忽视就是束手无策。在生物学教学中,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和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自学指导,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实现知识传授和智力发展的辩证统一。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学。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下面就把我在这方面的一些经验介绍如下: 一、自学的主要形式是阅读 阅读有课前,课中,课外阅读等形式,不论哪种形式的阅读,教师都必须在方法上给予正确的指导,才能受到良好的自学效果。 (1)课前阅读是学生在教师未授课时事先阅读相关课文。为了提高课前阅读的有效性,我都事先拟好预习提纲,让学生们带着问题阅读指定课文,并要求阅读后做出解答和提出问题。例如:“鸟类的生殖”一节,我设计下列预习提纲:①鸟类怎样区分雌雄?②鸟类是卵生还是胎生?③观察鸡蛋的结构(包括熟鸡蛋和生鸡蛋)④怎样区分熟鸡蛋和生鸡蛋?⑤双黄蛋是怎样形成的?能否孵出小鸡?阅读提纲要力求启发性、悬念性、以激发学生积极的独立探求知识的兴

趣和欲望。在阅读时让学生做到眼、口、脑、手并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阅读对于概念、规律等结论性内容用笔勾勾画画;对于说明概率的内涵和外延的修饰词或限制词可加上着重号;对于文中晦涩的文字可反复吟读,理解其意;对于不能理解的内容要加上问号。 (2)课中阅读是教师随教学进程提出问题让学生阅读一个或几个重点的相关段落。为了使学生对所阅读的重点段落做到字斟句酌,我常变换形式提出问题让学生阅读思考。例如:阅读“遗传物质”一节时,提出以下问题:①什么是遗传物质?②遗传物质通过什么传给后代?③染色体、DNA、基因是什么关系?④性状是由谁控制的?等等。在阅读容易混淆概念的时候,我列出表格,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异同点,把表格填写完整。例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从原料、产物、场所、能量变化、等方面比较;三种人血细胞从大小、性状、细胞核的有无等方面比较;自然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从能量来源、生物种类、非生物环境、调节能力等方面比较等。这样学生才能掌握概念的实质。 (3)课外阅读就是课余时间要求学生阅读一些与生物有关的书籍。为了遵循可读性、实用性和科学性的原则,我给学生提供一些好书的名字,让他们互相借阅。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做到:①有所侧重;②弃粗取精;③做好笔记。为了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外阅读,我要求学生每学期根据自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能力的培养已经放在小学数学的首要位置。在课堂中,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积极主动获取数学知识,努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能力。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能力,还要采用多媒体辅助小学数学能力培养课堂,拓宽课堂知识空间。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数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0-0095-02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已经提到了重要的地位。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的方法有很多,小学数学教师,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根据本班学生的数学能力选择适当的数学能力培养策略,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获得数学能力培养,提升学生的全面的数学知识。 一、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获取数学知识,努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1.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时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

识。学生只有在自主探究中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搜集整理跟小学数学解题方法相关的资料,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并能不断创新。教师要针对本班学生的不同的特点制定适合本班的教育教学策略。小学数学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思维的创新性、独创性,根据学生的思维习惯以及思维能力创造性地调控课堂,促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拥有敏锐的好奇心,能够以高昂的情绪进入到整堂数学课的学习当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敢于放手,勇于放手,要善于根据学生的课堂生成的创新性思维,深入研讨,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形成。教师要舍得留给学生创新思考的时间,要敢于放手,将学生放置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 2.层层设疑,不仅重视知识的结果,而且重视知识的发生、发现和解决的过程,贯彻新课程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新课程理念已经深入到每一堂课中。在课堂上,教师不但要重视知识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课堂的每一个环节,教师都要巧设问题唤起学生的创造动机,让学生在创新中发展,在创新思维中提高数学能力,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发现以及解决的过程。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最近数学发展区精心设置问题,调控问题的解决过程,培育这节课最佳的知识生长点。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的教学过程中,教

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新课标的三维目标中所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关注的是“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如何在语文教学课堂中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以培养,笔者结合课堂教学体验,谈谈自己的一点拙见。 (一)教师要有“育人”的意识。教师要充分挖掘所教学科内在所特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素,同时要注重自身的示范作用。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指导者和道德的引路人。”教师要特别注重价值观导向,把教学生学会做人作为自己的头等使命! (二)教师要掌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规律和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主观性、体验性、内隐性等特点,它和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两个维度不一样,一般是难于明确地显性表述出来,更不可能一节课一节课具体地罗列出来,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既要有机地结合课程教材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又要把握课堂教学活动的情境和氛围。当前课堂上,一些教师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人为地、机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种教育是空洞的、无力的,因而也是低效或无效的。从教书育人的机制来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应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它主要通过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机制而发生作用。 (三)教师要言传身教。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认为“情感的纽带是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师生的情感随着课文情感的起伏而推进、延续。课堂教学因为有了情感纽带的牵动、维系,变得更富诱惑力”。因此,语文教师不仅要通过设计有利于学生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模仿、尝试和实践中逐渐习得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还要用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价值选择去影响学生,用身体力行的示范活动如声情并茂的朗读、惟妙惟肖的演示,随文喜怒哀乐的情感流露、正确恰切的价值评判等来感染、影响学生逐渐形成正确而深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要掌握一定的课堂教学艺术。(1)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生个人的、内隐的心理特征,既有显著的内隐性和缄默性,又有较大的差异性。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个性和个体差异,建立一种真正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就会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彻底地敞开心扉,坦诚地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交流。(2)创设全面、准确的教学情景。中学生的自主意识与思维的批判性明显加强,认知过程和情感的变化也表现出明显的目的性和自觉性。他们反感生硬的譬喻、简单的贴标签和纯粹的道德说教。因而教师在运用文本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时,必须考虑在具体时间、特定环境当中事物的客观进程,尽可能给学生创设充分、准确的情景。(3)进行及时、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加强朗读教学 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因此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只听老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书声琅琅的语文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如张塞红老师在教学《游子吟》这首古诗时,通过让学生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等方式朗读,在一遍遍的朗读中,理解诗意,让学生想象“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画面,体会“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情感,学生明白了,理解了妈妈的辛苦,母爱的无私。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处处注重朗读,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让他们以积极的情感态度参与学习,在老师的关心与支持下慢慢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正确的价值观。 二、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 既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相同,那么阅读同一文本就应该有丰富多彩的个性情感反应。因此,教师应鼓励并引导学生全方位地去感受体验文本中的感情,并说出、写出读后的感受和体验,使学生受到文本情感因素的熏陶、感染,而不应以对文本繁琐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丰富的阅读实践。如赵延丽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这一课, (三)教师的言传身教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种主观选择,是行为主体对人生、对他人或社会的一种主观认识和主动反应。这些反应都是建立在主体前此所真正持有的,对世界和对自已行为自以为正确的观念基础上的,都是建立在主体性认识与感情基础上的。因此,语文教师不仅要通过设计有利于学生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模仿、尝试和实践中逐渐习得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还要用自已的人生态度和价值选择去影响学生,用身体力行的示范活动如声情并茂的朗读、惟妙惟肖的演示,随文喜怒哀乐的情感流露、正确恰切的价值评判等来感染、影响学生逐渐形成正确而深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