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迷信的教案

科学与迷信的教案
科学与迷信的教案

科学技术与人类价值的哲学反思

科学技术实现人类的自我价值科学技术与实现人类自我价值息息相关,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人类逐渐掌握征服自然的能力。同时人类在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对自然均衡状态的破坏也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人类价值的实现就是要随着地球环境以及宇宙环境的改变不断的适应,而且不断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其实和所有的动物一样人类只是依附于所有的物质条件而存在。本身的科技和文化也都是为了生存的保证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因此随着人类不断繁衍,人口数量的增多,当前人类所使用的自然资源就会必定会枯竭,而人类基于自身的需要一定会为了生存而进行掠夺,从而破坏自然。当自然环境遭受到破坏,人类的居住条件变得更加恶劣,使得人类需要继续进行更多的掠夺和破坏来获取更广阔的生存空间。例如在巴西的热带雨林,人们为了获取更多的耕地资源而破坏雨林的植被。然而随着雨林的破坏,水土流失,人口的增多使得当前的耕地已经无法满足人口的需要,使得人们继续加大雨林的破坏面积。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就是为了让人类一方面从自然中获取到更多的资源,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的需求。同时另一方面还要解决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的破坏,改善人类的居住环境。 科学技术本质上是为了解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古代的科学技术主要是一种技巧或技艺,它是和生产交织在一起的社会活动。表现在对工具使用层面上的实用价值正好满足人们的需要,它从诞生之初,

就体现出推进人类物质文明进步、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价值。古代火的发明,使人类掌握了抵御寒冷的武器,扩大了人类的活动时空;农耕技术的发明,使人类开始有了相对稳定的食物来源,并进而带动物品交换、社会组织等文明形态的出现;天文学的起源与早期农业的需要而对天象的观测有关,几何学的起源与埃及尼罗河的泛滥有关,泛滥后的洪水冲毁了土地,埃及人不得不重新丈量土地,因而产生了几何学。数学主要产生于土地测量、天文历算与交易计数等等。这些科学技术的产生,让人类能够改善自然环境获取更多的资源,养活更多的人口。使得人类获得了最基本的价值得到体现。工业革命之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具有了征服自然的能力,但是同时由于对自然资源煤炭石油的使用与需要,人类陷入了能源的危机,自然环境的危机。而这些危机并不会导致人类的灭亡,因为他们始于科技技术的进步,而带来的问题最终也将由科学技术发展解决。 同时科学技术进步对人类价值的影响既表现为物质方面,也表现为精神层面。科技进步不仅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有力杠杆,而且是人们思想观念变化的动力。一位西方哲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正是科学给予我们对一个永恒世界的信念”。科学不但作为一种物质文明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它还作为一种精神文明影响着人们思想意识的发展。人类思想史无非是一部价值标准发展变迁的历史。因为人类一经在地球上诞生,就是一种具有明确的生存目的的生物。当然,人类行为基于本能,发端于具体利益诉求,同时受到人类的习惯、道德、良知以及认识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古代因为科学技术的不发达,

科学、伪科学与迷信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自然辩证法》期末论文论科学、伪科学与迷信 所在院系:石油天然气工程学院油气田开发系 考生姓名:张卓 学号: S090020525 班级:一班 指导教师:李静静 完成日期:2009 年 12 月 10 日

论科学、伪科学与迷信 张卓(S090020525) (石油天然气工程学院油气田开发09-1班) 摘要: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中形成的知识体系,能够指导人类改造客观世界。伪科学是打着科学的旗号的非科学。迷信是一种非理性、无根据的信仰或崇拜。科学、伪科学和迷信是三种不同的社会现象。在现实中,只有准确地把握科学、伪科学与迷信的关系,才能更好的把握政策界限,根据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对策,更好地弘扬科学,更彻底地揭露伪科学,更坚决地打击迷信活动。 关键词:科学;伪科学;迷信 记得2007年元月6号晚,香港凤凰卫视的“一虎一席谈”栏目,讨论的是科学与伪科学的话题。 节目一开始,主持人就问现场嘉宾一个问题:“科学是否有西方与东方之分?”几个学者纷纷回答说:“科学是没有西方与东方之分的!”是的,科学是没有西方与东方之分的!记得有位名人曾说过:科学是没有国界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却把西方的现代科学去硬套东方的传统文化。若套不进,就把它称之为“伪科学”,然而更有很多学者居然还相信迷信。 要想弄清楚上述问题,我们首先必须弄清楚什么是“科学”、“伪科学”与“迷信”。 一、科学、伪科学与迷信的定义和本质 对于科学,人们的理解不外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科学指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狭义的科学专指自然科学。科学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与探索活动以及这种活动所产生的成果——关于自然的知识体系。伪科学是指据称是事实或得到科学支持、但实际上不符合科学方法的“知识”。伪科学是一些虚假的“科学”或者骗局,经常借用科学名词进行装饰,但实际上与科学在本质上并无关联。伪科学根据其来源不同,可分为传统和新生伪科学。传统伪科学指冒充科学的非系统性非科学,即由非科学转化而来的神学、灵学和迷信等。新生伪科学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由于某种名利的诱引,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假科学或反科学,如科学算命、伪气功、永动机、水变油和N射线等[1]。迷信是指非理性的、无根据地盲目信仰和崇拜神仙鬼怪等超自然物的行为和思想,是“相信不该信的东西”。 根据上述定义,我们很容易可以看出三者的本质:

浅谈哲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浅谈哲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摘要]:人类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发展历史揭示是科技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而科技的发展与人类的世界观、精神世界息息相关,哲学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对科学技术活动具有指导作用;哲学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助推器;哲学的批判精神和怀疑精神是科学技术创新的坚实的思想基础;哲学实践的思维方式实现了反思科学的哲学思维方式的革命性变革,现阶段人类面临的现实问题、世界难题迫切需要实现哲学理论创新,也是科学技术哲学所要实现的逻辑发展。 [关键字]:哲学,科学技术发展,科技哲学 人类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发展历史揭示是科技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而科技的发展与人类的世界观、精神世界息息相关。在古代, 无论当时人们是否意识到。哲学世界观和认识论始终是科技发展的推动力之一; 在近现代,由于哲学家的层出不穷,由于哲学本身的变革和系统地发展,使得人类科技得到迅猛发展,人类的生产生活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许多哲学家开始涉足哲学的一个全新领域——技术哲学。德国哲学家卡普(E.Kapp) 在1877年发表的《技术哲学纲要》一书代表了系统地进行技术哲学研究的开端[1]。经过百余年发展,尽管技术哲学仍属于哲学的边缘领域,但在学术界逐渐获得了承认。技术哲学研究以前,科学技术一直处于无统一范式、无哲学地位的困境中。处理好理论思辨与经验研究的关系非常重要,“唯理论”或者“经验论”的方法皆不可取。技术哲学研究使得过去的这种玄思转向了今天的实践导向。自文艺复兴以来,随着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人类逐渐从对大自然的无知中解放出来;与此同时,随着技术的兴起和发展,人类又重新陷入了一个无知的技术世界。于是,技术启蒙[2]就成为了技术哲学研究的时代作用。技术启蒙关键是运用哲学思辨方法对科学技术活动在社会意识形态中的指导,以此建立起人与科学技术之间的自由关系,将人类从无知的技术世界中解放出来。 哲学对现代科技发展起着助推器的作用。所谓哲学即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哲学体现了关于整个客观物质世界和人类主观世界活动的“普遍规律”[3]。而科学是分别从各个学科上反映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技术都反映着哲学思想,世界上没有不反映哲学的科技。哲学思想渗透到科学和技术思维的各个方面,哲学让人类在现代科技方面树立正确的发展意识, 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活动中树立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一方面使现代科技变得更为活跃,更有生机;另一方面使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得更为全面。综观人类整个科学技术史, 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革命,无不是受到哲学的启迪和影响,无不是哲学

《科学哲学》读书笔记

《科学哲学》读书笔记 科学哲学是当代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对科学及其演化过程中的最基本问题所作的系统的哲学思考。首先,科学哲学是近现代科学发展所带来的产物,但与此同时,它也是作为一种哲学运动而兴起的,科学哲学的最卓著成果之一便是深化了对科学与哲学的关系的认识。 一、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以及科学哲学的诞生 科学与哲学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被联系在一起讨论的,宣称科学与哲学是天然相契合、视科学为哲学发展方向的指使者的观点是片名的、不全面的。一直以来科学与哲学的关系一直是极其复杂难解难分的,其间激烈缠绵的纠葛,也不乏出现互相冲突的情况。两者的关系极其复杂,从横的方面来看,它们之间有许多的联系与区别;从纵的方面来看,不同时代各有特点,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所谓永恒关系。 但是无论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冲突如何的激烈,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如若是脱离科学基础讨论哲学问题,哲学将不可避免的背离当代迫切的知识论问题、道德抉择问题、终极关怀问题等现实问题,哲学的论辩也将成为与现实脱节的纸上谈兵。反之亦然,科学中的许多思想都是源于哲学(比如思辨思想),正是这些源于哲学的思想促进了科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哲学思想早已深深的渗透到了科学研究之中,无法脱离哲学讨论科学问题。 科学与哲学之间的种种关系归根结底,要归结到实证方法与思辨方法上去。在19世纪,出现了以谢林、黑格尔为首的自然哲学。自然哲学的主旨是自觉地排斥思辨思想,企图将科学的实证方法与形而上学的思辨方法完全分离的尝试,实证哲学有其深刻的背景。这种学说,或者更确切的应成为论调,在当时的确是风行一时,但是领域仅限于“关于自然的知识”的自然哲学的做法显然是不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相反,自然哲学所采取的方法不但是已经过时,而且还会束缚住科学的发展与进步。 黑格尔的颜色论调在牛顿的物理光学实验面前惨败的事实进一步的表面了自然哲学已然是强弩之末,这种窒息科学的封闭体系最终是被时代所抛弃了。但是是否要讲与自然哲学紧密相联系的形而上学思辨思想一同抛弃却不是那么的简单了。因此人们开始注意到,科学方法与哲学方法,也就是实证方法与形而上学思辨方法之间,并不总是互相排斥的。 科学的基本特征可以表述为原则上的可检验性,极为在逻辑上有可检验的可能性。虽然这仅仅是科学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但是如果不具有逻辑上的可检验性,就不能

风水到底是科学还是迷信

风水到底是科学还是迷信? 风水经过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已经逐渐成熟,逐渐强大,然而也有人会认为风水是迷信。风水在历史上是站得住脚的,其中也包含了一些的科学知识。说风水是迷信的人,对于风水没有一定的了解。本期的风水入门知识带你去了解风水的本质是什么?风水的本质分析。 关于风水的本质风水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逐步形成出各种不同流派,就大的来讲,有形势派和理气派之分,(也有称为江西派和福建派的)。形势派也叫峦头派,主要着眼于地理形势,以龙、穴、砂、水等为观察和研究对象来论吉凶,讲究山环水抱,流水有情,注重的是山脉气势和走向,来水去水的缓急清澈等等外部自然景观;这个门派后来又衍生出好几个分支,如形象三合,五行双山三合,过路阴阳等。理气派则更加繁杂,派别更多,象三元玄空,八卦,命理,八宅,奇门等等都属于理气一派,而以三元玄空最为流行,以至于让人误解为不懂玄空飞星的风水师就是不合格的风水师!这一派主要是以周易中的河图洛书,阴阳五行为理论依据,借助九星飞泊的时间和空间的计算来断吉凶。 近几年来,社会上更传出很多自己命名的风水派别,诸如:皇宫风水,宫廷秘传风水,太极门风水等等。由于风水门派林立众多,各自观点不一致,师承不同,大家都自我标榜自己门派为正宗,就出现了互相诋毁,互相排斥的现象。 其实不管什么派别,都不要忘记最初的风水的本质,以阴阳之气为根本,以“生气”为核心,以“藏风得水”为选择条件,以追求一个理想的居住(阴宅的坟墓)环境为目标。《葬书》为风水建立起一个明确的思想体系,成为风水理论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学习好风水一定要学好扎实的理论基础,才好为更多的人服务。 风水的历史缘由据史载,郭璞为东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训诂学家,自幼聪明过人,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显着的地位。官至尚书郎一职。《晋书·郭璞传》上说郭璞“好古文奇字,妙于阴阳算历,有郭公者,客居河东,精于卜筮,璞从之受业。公以青囊中书九卷与之,由于遂洞五行、天文、卜筮之术,攘灾转祸,通致无方,虽京房,管珞不能过也,璞门人赵载尝窃青囊书,未及读,而为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浅谈科学与伪科学

浅谈科学与伪科学 摘要:关于科学与伪科学的划界问题,从历史上看,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的科学哲学家对科学进步的理解不同,因而也出现了许多划界标准。科学与伪科学原本就是一对形影相随却又针锋相对的冤家对头,在学术的法庭上一直是争吵不休的难题。本文拟从伪科学于当今的表现以及在伪科学批判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科学的批判态度。 关键词:科学;伪科学;区别 进入20世纪以来,科学的迅猛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科技的负面效应逐渐突现出来,特别是核危机、生化武器、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让我们感到了担忧。同时作为科学的对立科学伪科学,把没有科学根据的非科学理论或方法宣称为科学或者比科学还要科学的某种主张,如星占学、气功治病理论、国内某些大师鼓吹的辟谷养生理论等。伪科学的出现,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根源,最终危及到国家科学现代化的进程,危及到两个文明的建设,危及到整个社会的进步。因此,不能任其发展因此,作为青年知识分子,我们必须对科学与伪科学有清醒的认识。 现在,我们对科学伪科学用自然辨证法的理论作个初步界定。 1.科学及其判断标准 有人认为科学是“真”,科学是真理的化身,以真来规定科学的本质。但是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科学的每个阶段都包含了或多或少的非科学的成分,每一时刻都伴随着谬误,尤其是在科学开始的阶段,更是如此。例如,天文学中的“日心说”、化学中的“燃素说”,物理学中的“原子说”、生物学中的“精原论”和“卵原论”等。因而,我们对真理与对科学的把握同样有难度,同样具有模糊性。有人认为科学是“善”,即从科学的功能与效用方面出发,认为科学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是给人们带来利益,人们通过掌握和利用各种自然规律来为人类服务,满足自身的需求,求得自身的解放和全面发展。可是当我们沉浸在科学给人类带来的安逸与舒

相信科学不迷信思品教案

相信科学不迷信思品教案 教学目标 认知:1.知道迷信是违反科学的,是愚昧无知的表现。2.懂得科学是破除迷信的有力武器。 情感:对迷信思想感到可笑、可悲。 行为:1.热爱科学,多读科学书刊。2.不信鬼神,不宣传迷信思想,不参加迷信活动。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一、本课设置 本课是依据《课程标准》三至五年级“热爱科学”德目的有关要求设置的。着重进行相信科学不迷信的教育,让学生知道科学与迷信是根本对立的,迷信是违反科学的,是愚昧无知的表现,小学生要从小相信科学,不信鬼神,不宣传迷信思想,不参加迷信活动。 二、栏目意图 1.导入部分“想一想”栏目以学生学过的语文课《河伯娶亲》导入。本课以此为出发点,一则能取得学生对迷信思想、迷信活动害人不浅的统一认识;二则可以让学生直接进入教学所需要的情境。 2.课后练习“讲一讲”,要求学生“讲几个因迷信上当受骗的事例”。通过讲述进一步强化教育观点:迷信是无知的表现,科学是破除迷信的有力武器,我们要相信科学不迷信。

3.“议一议”栏目设计了一个情景:小强生病后,奶奶让他喝香灰水。处理此题时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设想多种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就加以肯定。通过本题的处理,要让学生理解:一、知道什么是迷信活动;二、自己不参与迷信活动;三、能积极劝阻迷信活动。 4.“读一读”栏目要求学生读故事,谈感想。这一栏目选取的是一个日本小孩新岛襄的故事,旨在告诉学生一些有关宗教本质的知识,教育学生不要盲目崇拜偶像。 教法建议: 为了使学生真切地体会迷信是骗人,教师可以通过演示科学实验,也可以让学生亲自做实验,从而加深学生对要相信科学不迷信道理的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第六课相信科学不迷信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迷信是违反科学的,是愚昧无知的表现。 2.懂得科学是破除迷信的有力武器。 情感: 对迷信思想感到可笑、可悲。 行为: 1.热爱科学,多读科学书刊。 2.不信鬼神,不宣传迷信思想,不参加迷信活动。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阅读参考书目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阅读参考书目 说明:我们为有志于科学技术哲学学习和研究的同学列了一个300本书的阅读书目,其中30本标有*的为必读书目。在此基础上,请各研究方向的导师为您的学生再选15本左右的参考书目。哲学的魅力就在于对经典的研读。我们希望通过读书培养大家学习科技哲学的兴趣,及早了解学习本学科的进路。但是,读书毕竟是学习、研究的一个方面,要想真正深入研究,还必须自己多动脑筋、多向导师和同学请教。对于近年来新出的一些好书,也希望导师能够及时推荐。 *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84年 * 2、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1年 3、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1971年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 5、马克思:《数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5年 6、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人民出版社1978年 7、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人民出版社1960年 8、江泽民:《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 9、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科学出版社1981年 *10、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商务印书馆1982年 *11、丹皮尔:《科学史——及其哲学和宗教的关系》,商务印书馆1995年 *12、吴国盛:《科学的历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13、杜石然:《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 14、莱斯特:《化学的历史背景》,商务印书馆1982年 15、梅森:《自然科学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 16、克莱因:《古今数学思想》,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

算命是科学还是迷信

作者:张睿 算命是科学还是迷信? 要论证算命是科学还是迷信地问题,不是喊几句口号或戴几顶帽子就可以解决地,只有从辩证唯物主义地角度,揭开命运形成地机制与原理,破译命运基因密码,把握到决定命运规律地基本要素,才会从根本回答或解决传统上无法回答地问题,得出合乎科学地结论. 人体地生命运动是有规律地.气血在遗传与变异地矛质运动中每一相对静止地机能内容是什么?这一具体内容在不同时空地动态变化怎么样?及在其动态变化过程中面临地必然与其联系地天地阴阳气化规律地基本内容是什么?——便是构成每一具体生命运动规律地三大基因密码. 决定命运规律地三大基因密码 《六柱预测学》指出,人属于以气血物质为基础,父母地遗传基因为模式、环境为其变异条件地在遗传与变异地矛盾运动中变化发展地生物体.因而,虽然构成人体地气血基本物质是确定地,但这一物质内容在遗传与变异地矛盾运动中,由于受大自然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进化原理地制约,具体机能地存在方式却相对变化着,是与天地地阴阳气化规律内容即我们中华民族祖先独创地用干支符号所表达地时间是保持相对同步地.这一同步主要通过“阴极”(在母体内孕育地过程)向“阳极”(胎儿离开母体后地独立生存过程)转化地“关节点”——“极”体现出来. 因此,从表面上看用干支符号所表达地“极”即人出生地年、月、日、时仿佛只是一种时间概念,其深层地内涵却表达着气血在遗传与变异矛盾运动中只有与天地阴阳气化规律保持动态同步地具体机能内容地存在方式,也属于每一具体生命在“阳极”存在过程中相对静止地基本机能内容地体现.如果我们不能把气血在遗传与变异矛盾运动中地变化过程,置入到它必将依赖其存在地外在环境中来考察,仅仅只看到它内存地变化,那么就会把内在变化地“根据”绝对化,把其当成不须具备任何“条件”亦能存在地东西,不仅在认识上会被形而上学地观点所取代,更重要地是会违背客观事实.因为按照这样地观点来推理,生命就不会是在一定地条件下才形成地物质地最高存在形式,而可能是一直都会存在着地,无论在什么条件下它都必将存在着地东西.试想,如果生命地存在不需要与其相应地外在条件,除了会得出在任何星球上,都必将存在着生命地与现实不完全相符地结论,更无法理解在一定地条件下生命为什么会死亡? 遗传与变弄地矛盾运动是人体形态结构和脏腑机能不断得以完善地内在根据,这一完善地过程只有朝着什么方向去发展,则取决于天地阴阳气化规律内容地制约与选择.在生物进化过程,凡是不适宜外在环境地变化内容或物种,就逐渐地被淘汰,剩下地都将会是能与其动态变化保持同步地内容或生物种类.这些环节也就是内在根据与外在条件地不断转化过程.所以,利用干支符号所表达地人地出生时间,既不是单纯地时间概念,也不是脱离人体物质而独立存在地东西,表达地而是每一具体生命在“阳极”生存过程能与天地阴阳气化规律保持动态同步地气血机能内容地存在方式,属于生命在遗传与变异地矛盾运动中,每一相对静止内容是什么地具体反映,是最重要地决定人体生物节律地第一大基因密码. 决定人体生物节律地第二大基因密码,就是与上述“是什么”相对地“怎么样”方面地因素.虽然

自然辩证法--论科学与迷信

论科学与迷信 科学和迷信,一个有史以来被人们不断议论的话题,自古以来,在人们的议论中,科学和迷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科学代表着毫不争议,正确无误的事物,而迷信就自然而然的代表了理应质疑,错误的事物。我们很多人都一致认为科学的东西都是好的、正确的,迷信的东西都是坏的、错误的。于是就出现了“科学与迷信”和“崇尚科学,反对迷信”之类的讲法。其实这种用“科学与迷信”来表示“对与错”的观念并非是正确的。科学本身也可能成为迷信。 对于科学和迷信的论断,我们首先需要搞清一个问题,那便是何为科学,何为迷信?科学要发现人所未知的事实,并以此为据,实事求是,而不是脱离现实的纯思维空想。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经过实践检验和严密逻辑论证的,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本质及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科学,就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本质、规律的知识体系 。迷信,更多的倾向于“盲目的相信、不理解的相信”。 科学在发展中不断夺取迷信原先占领的阵地,但是,迷信不会自行退却,科学每前进一步,往往会受到迷信的阻挠或抵抗。我们必须不断加强科学与迷信对立问题的研究,提高人们识别真假科学的能力,营造一个学科学、信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文明社会。科学是人类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的能动的实践过程以及由此而获得的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知识体系。迷信则通常是利用超自然力进行盲目地崇拜和信仰。科学与迷信之间,从产生和建立的现实基础看,从内容体系看,从社会动机和功利视角看,都存在着水不相容的根本对立。 一、科学与迷信在建立基础上的对立 1. 在尊重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上的对立。科学是以唯物主义为基础的。科学是自然界的客观事实和规律在人的大脑中的反映,是人类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以自然界的现实和科学试验为基础的理性思考。迷信是以唯心主义为基础的,以主观臆想和情感的自我体验为前提,它一是否认事实,二是否认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这是因为,对于迷信来说,要么承认事实和事物的发展规律,就失去了自己存在的基础,要么为了自己的存在,否认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 2. 科学具有连续性,迷信否认连续性。科学发展的道路是人类在继承中发展而来的,由于客观世界总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科学的发展就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后人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成为科学的巨人。迷信否认这些。从远古到如今,从西方到东方,凡迷信总是否认其理论的继承性和连续性,都把自己的那一套说成为是与生俱来的,不是神的启示就是仙人的点化,神胎龙种、先知先觉,没有一个是运用科学理论和自然规律来作为论据的。 二.科学与迷信在内容体系上的对立 1.在普遍性和可重复性上的对立。就科学试验而言,在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做相同的实验,其结果都应该是相同的。否则,它就不是科学的结果。迷信总是把偶然当必然,把个别当普遍,把现象当本质。但是,偶然不能代替必然,个别不能代替一般,现象不能代替本质,这是科学与迷信本质上的不同。 2.在能否接受检验上的对立。一种理论在没有接受反复实验并得到证实以前,人们不会承认它是科学。科学必须接受实验的反复验证。与科学相反,迷信总是千方百计地逃避实践和实验的检验。逃避实践检验是所有迷信的共同特性,任何迷信都经不起实践的检验。 3.在自身是否存在局限性上的对立。由于客观事物存在的多样性和发展无限性,人们对其客观事物及规律的认识,必然是一个由少到多、由不全面到全面的逐步认识的过程。科学承认自身的局限性,成为科学不断探索,不断认识世界的永远不竭的动力。迷信则总是把自己标榜为万能的造物主,并把造物主标榜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所不在、神通广大、法力无边的神圣。因此,人们没有必要对世界进行进一步的认识,只要对造物主顶礼膜拜,就可以得道升天,就可以上天堂。所以,一切迷信都仇视科学、贬低科学,利用科学的历史局限性向科学发难。 4.在是否允许和接受质疑上的对立。科学是在实践中探索未知世界的活动,在认识上出现不同意见和理论上的偏差甚至是错误,都是难免的。理论上的不完善是正常的。科学从来不拒绝批评和质疑,恰恰相反,正是这些批评和质疑,才是科学发展前进的动力。与科学恰恰相反,迷信往往是靠欺骗、恐吓骗取群众。各种迷信活动,都是运用人们在某些方面的愚昧无知,或者某种美好的追求和向往,或者某种不健康的心理,来威胁迷信者,制造心理恐慌,然后乘机将歪理邪说强加于人。因为迷信缺乏实证的基础,荒诞不经、漏洞百出,经不起质疑和推敲,因此,迷信总是不敢接受批评,不敢面对任何质疑。 由此可见,科学与迷信的重要区别在于是否敢于求真的问题。科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求真,而迷信则在于盲从科学是以理服人,迷信则是不许问为什么。所以,是否勇于探求真理是区别科学和迷信的根本方法。 三.科学与迷信在社会功利上的对立 1.科学与迷信在推动社会发展上的对立。由于科学具有认识社会规律的功能,就通过揭示社会事物的本质规律,提高人类认识社会的水平,促进了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由于科学具有认识自然规律的功能,这种功能通过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就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从而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建设,促进生产关系和整个社会发展。迷信历来与愚昧,是束缚人们思想的精神枷锁。迷信让人把希望寄托于来世,寄托于救世主的拯救上,是一种消极颓废的人生观。 2.科学与迷信在对待人的思想上的对立。科学的认识功能在揭示自然和社会奥秘的同时,提高了人自身的价值,鼓舞人的精神,启迪人的智慧,能够激发人的民主意识、竞争意识。所以,科学是人类思想解放的动力,弘扬科学精神是人类思想进步的阶梯。与科学相反,迷信则为人人的思想套上了重重枷锁。使人们的思想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思维,极大地束缚了人的思想自由。 在科学前进的道路上,总会受到迷信的阻挠,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迷信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市场。这是因为人类对任何事物的初期认识中都可能存在着迷信的观念,即使是在科学领域,同样存在着“科学迷信”。科学迷信是因为人们不知道自然现象的产生原因而将其神秘化所形成的。 科学迷信的危害非常巨大。它让人在不理解的前提下盲目接受一种观点从而产生固有的成见,然后带着这些成见去解释自然现象和理解别人的观点。它的最主要危害就是阻碍科学的正常发展。迷信相对论的人可以很自豪地向反对相对论的人这样说:“你们根本就不懂”。然而,科学不同。迷信对科学没有任何好处。它不仅不能成为科学的基础,相反,只能成为阻碍科学发展的障碍。科学迷信永远都是一股阻碍后人超越前人的强大力量。 那么如何破除科学迷信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去神秘化”。只要能够对自然现象清楚地回答出为什么,就能破除迷信。迷信来自无知,无知来自不知道原因,科学迷信也是因为人们“不知道为什么”而产生出来的。 怎样才能避免科学迷信的产生呢?当然应该从教学方式和科研体制改革入手。只要改变科学教育方式就会对避免科学迷信的产生起到很好的作用。科学理论的教育不应该以“统一思想”为目标,而应该以“创造思想多样性”为目标。 总之,科学迷信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它严重地阻碍了科学的正常发展。从科学教育和科学体制上解决这个问题已经势在必行。但是,在消灭科学迷信的过程中改革科学研究体制将会是最困难的部分。对于科学和迷信的论断,我们必须深知科学和迷信的关联以及它们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我们必须不断加强科学与迷信对立方面的研究,借以提高人们识别真假科学的能力,营造一个学科学、信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文明社会,使迷信在社会中成为过街老鼠,无处藏身。 课程:自然辩证法概论 姓名:丁春平 学号:06130129

小学思品教案-相信科学不迷信

思品教案-相信科学不迷信 小学思品教案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迷信是违反科学的,是愚昧无知的表现。 2.懂得科学是破除迷信的有力武器。 情感: 对迷信思想感到可笑、可悲。 行为: 1.热爱科学,多读科学书刊。 2.不信鬼神,不宣传迷信思想,不参加迷信活动。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一、本课设置 本课是依据《课程标准》三至五年级“热爱科学”德目的有关要求设置的。着重进行相信科学不迷信的教育,让学生知道科学与迷信是根本对立的,迷信是违反科学的,是愚昧无知的表现,小学生要从小相信科学,不信鬼神,不宣传迷信思想,不参加迷信活动。 ●二、栏目意图 1.导入部分“想一想”栏目以学生学过的语文课《河伯娶亲》导入。本课以此为出发点,一则能取得学生对迷信思想、迷信活动害人不浅的统一认识;二则可以让学生直接进入教学所需要的情境。 2.课后练习“讲一讲”,要求学生“讲几个因迷信上当受骗的事例”。通过讲述进一步强化教育观点:迷信是无知的表现,科学是破除迷信的有力武器,我们要相信科学不迷信。 3.“议一议”栏目设计了一个情景:小强生病后,奶奶让他喝香灰水。处理此题时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设想多种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就加以肯定。通过本题的处理,要让学生理解:一、知道什么是迷信活动;二、自己不参与迷信活动;三、能积极劝阻迷信活动。 4.“读一读”栏目要求学生读故事,谈感想。这一栏目选取的是一个日本小孩新岛襄的故事,旨在告诉学生一些有关宗教本质的知识,教育学生不要盲目崇拜偶像。 教法建议:

为了使学生真切地体会迷信是骗人,教师可以通过演示科学实验,也可以让学生亲自做实验,从而加深学生对要相信科学不迷信道理的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第六课相信科学不迷信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迷信是违反科学的,是愚昧无知的表现。 2.懂得科学是破除迷信的有力武器。 情感: 对迷信思想感到可笑、可悲。 行为: 1.热爱科学,多读科学书刊。 2.不信鬼神,不宣传迷信思想,不参加迷信活动。 教学重点:教育学生不信鬼神,不宣传迷信思想,不参加迷信活动。 教学难点:对迷信的原因的认识,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育过程: 一、讲故事,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河伯娶亲”的故事吗? 2.学生讲河伯娶亲故事。 3.教师提问: 给河伯娶亲就能避免灾害吗?为什么? 板书:迷信 4.师:迷信就是相信一些神、仙、鬼、妖等世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 5.教师提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6.小结:我们不能相信迷信,一定要破除迷信。 板书:破除

对科学迷信的反思

对科学迷信的反思 摘要:由“科学主义”思潮或对科学过度的宣传引致“科学迷信”,科学迷信实际上是拿迷信的态度对待科学的各个方面,结果使得迷信者对科学产生了错误的认识,给当今社会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本文倡导用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实现科学与信仰的辩证统一。 关键词:科学;迷信;科学迷信;辨证统一 1科学、迷信与迷信科学 什么是科学?自然辨证法课上,老师说科学就是人类认识的自然规律。在百 度百科里,科学是发现、积累并公认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运用,已系统化和 公式化了的知识。科学包含自然、社会、思维等领域,如物理学、生物学和社会 “科学”这个词,英文为Scinece,德文为Wissenehaft,它源于拉丁文“Seientai”,学。 原意是“知识”、“学问”的意思,最早引人我国时大约十六世纪前后,被译作“格 物致知”,直到1893年康有为在翻译介绍日本的书目时才首次使用。尽管科学本 身很复杂,对“科学究竟是怎样的”这一问题,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结论,不 过归纳总结各国专家学者的看法,大致也有一些基本的认识:科学是准确的判断; 科学是事实和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科学是一种方法,也是人类认识自然与 社会从而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武器和工具;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科学是有渊 源而无止境的长河[1]。科学无止境的发展和不完全重复的变化,使科学总是处于 不断补充与修改之中。科学学的创始人贝尔纳对此曾作过深人研究,也感到为科 学下一个完满的定义很困难。他甚至主张不能给科学下定义,而只能从不同的侧 面去认识和理解。他认为科学包括五个方面:科学是一种体制(即完成科学社会 任务的组织);科学是一种方法(即发现事实和规律的全部方法);科学是一种积 累的知识传统(即科学具有累积性);科学是一种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科学与技 术密切结合,导致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科学是一种重要观念的来源(新思 想、新原理、新世界观的来源)[2]。贝尔纳的这一描述和孙倩先生所说的“科学 以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与科学家共同组成了科学体系的各 个部分”[3]是同一个意思。判断一种东西是不是科学,也有一些基本的原则,它 们是理性原则、实践原则、可重复性原则、逻辑完备性原则和简单性原则。科学 活动的开展,也有一些必须遵循的原则,比如公平性、共用性、怀疑性、无私利 性和相对独立性[1]。对待科学的态度,有一些基本的要求,比如要理性,不要非 理性;要求真、求实,勇于探索和创新,不要迷信、盲从和武断;要诚实、认真、 实事求是,不要弄虚作假和主观臆断;要敢于怀疑,不要迷信权威。 什么事迷信?迷信是人的一种思想意识,是对某事物或者思想不加思索,毫

当代科学技术的反思讲述讲解

当代科学技术的反思 H.K. (大学学院甘肃兰州 730050)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全世界都投入到了经济建设当中,科学技术的发展也随之突飞猛进。由于电子计算机的产生以及随之而来的微电子学的发展,第三次世界范围内的科技革命展开了。邓小平曾经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在推动当代世界和平、国家富强、经济发展、人民幸福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所带来的隐患逐渐突显出来,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一柄“双刃剑”,完全有可能导致之前艰难创造的世界文明的破坏甚至毁灭,因此我们必须从各个角度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进行和反思。本文从哲学的角度,以辩证的眼光冷静、理智的进行分析,明确正确的发展方向和价值导向。 关键词: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哲学思考 一、科学技术的含义及发展历程 “科学”与“技术”原本是两个词汇,科学就是科学,技术就是技术。“科 学”主要是属于认知的范畴,是人对自然能动关系的知识形态,是人对自然的理 论关系,属于间接生产力或者一般生产力,主要回答了客观世界“是什么”和“为 什么”的问题;而“技术”确实人对自然能动关系的现实形态,是人对自然的实 践关系,属于间接生产力,主要解决了对客观世界“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 题。因为“科学”与“技术”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它们经常被连在一起 使用,即“科学技术”,简称“科技”。“科学”就是认知世界所需要的“世界 观”,“技术”就是改造世界所需要的“方法论”。科学技术就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它不断推动着人类的社会的发展①。1 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人类历史上经历了漫长的历程。科学技术在发展过程中经 历了三次重大的工业革命,并且第四次工业即将到来,已经完成的三次工业革命 使得科学技术的高度发生了三次质的飞跃。十八世纪从英国发起的第一次工业革 命,它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以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改变了最根本的劳动生产 方式,科学技术极大的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随即便引发了社会关系的变革, 使得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产生并且迅速壮大起来,完成了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 ①出自潘登等的《对科学技术和人类实践活动的局限性的哲学反思》(《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年第3期第1-5页)。

相信科学不迷信教学设计

相信科学不迷信教学设计 Believe in science, not superstitious in teachin g design

相信科学不迷信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思想品德是为小学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 必修课程。是一个多要素的综合系统,是人们在一定的思想的指导下,在品德行为中表现 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总和。本教案根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 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 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1.知道迷信是违反科学的,是愚昧无知的表现。 2.懂得科学是破除迷信的有力武器。对迷信思想感到可笑、可悲。 1.热爱科学,多读科学书刊。 2.不信鬼神,不宣传迷信思想,不参加迷信活动。一、本课 设置 本课是依据《课程标准》三至五年级“热爱科学”德目的有 关要求设置的。着重进行相信科学不迷信的教育,让学生知道科 学与迷信是根本对立的,迷信是违反科学的,是愚昧无知的表现,小学生要从小相信科学,不信鬼神,不宣传迷信思想,不参加迷 信活动。二、栏目意图 1.导入部分“想一想”栏目以学生学过的语文课《河 伯娶亲》导入。本课以此为出发点,一则能取得学生对迷信 思想、迷信活动害人不浅的统一认识;二则可以让学生直接进入 教学所需要的情境。

2.课后练习“讲一讲”,要求学生“讲几个因迷信上当受 骗的事例”。通过讲述进一步强化教育观点:迷信是无知的表现,科学是破除迷信的有力武器,我们要相信科学不迷信。 3.“议一议”栏目设计了一个情景:小强生病后,奶奶让 他喝香灰水。处理此题时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设想多种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就加以肯定。通过本题的处理,要让学生理解: 一、知道什么是迷信活动; 二、自己不参与迷信活动; 三、能积极劝阻迷信活动。 4.“读一读”栏目要求学生读故事,谈感想。这一栏目选 取的是一个日本小孩新岛襄的故事,旨在告诉学生一些有关宗教 本质的知识,教育学生不要盲目崇拜偶像。 教法建议: 为了使学生真切地体会迷信是骗人,教师可以通过演示科学 实验,也可以让学生亲自做实验,从而加深学生对要相信科学不 迷信道理的理解。教学设计示例 第六课相信科学不迷信 〈教学目标〉 认知:

论科学与迷信

自然辩证法 论文题目: 论科学与迷信 1213012231 刘雪梅 学号 姓名

论科学与迷信 摘要 由"科学主义"思潮或对科学过度的宣传引致的"科学迷信"现象给当今社会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倡导用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实现科学与信仰的辩证统一。在现代生活中,科学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从神舟飞船升天到蛟龙号下水,人们相信科学的力量。但在人们的生活中也有一些很迷信的东西,他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本文主要从科学与迷信的定义出发,阐述他们之间的对立。 关键字:科学迷信对立文化媒体辩证

科学和迷信,一个自古以来似乎一对水火不容的死对头。科学代表着毫无争议,正确无误的事物,而迷信就自然而然的代表了理应质疑,错误的事物。科学昌盛了,迷信就会不攻自破。一说到“迷信”二字,一般人们脑海里首先浮现出来的可能就是“鬼、神”以及与之相关的东西,而一说到“科学”让人想到的就是好的、正确的,迷信的东西都是坏的、错误的。于是就出现了“科学与迷信”和“崇尚科学,反对迷信”之类的讲法。其实这种用“科学与迷信”来表示“对与错”的观念并非是正确的。科学本身也可能成为迷信。 那何为科学,何为迷信? 科学要发现人所未知的事实,并以此为据,实事求是,而不是脱离现实的纯思维空想。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科学,就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本质、规律的知识体系。在爱恩斯坦提出相对论之前,牛顿的经典力学就是绝对真理。如果不是粒子、分子的微观世界理论的出现,相对于宏观世界,牛顿的经典力学的确是正确的,是科学的。然而目前,其已从科学走向迷信的边缘了,但我们不能否定其的价值作用和贡献。同样,相对论也将面临着这一天。“电脑”在今天看来是一个能呼风唤雨、无所不能的东西,我们都称其为高科技,但若干年之后呢?我预言它将成为一件装饰摆设品,将不再是科学,而是迷信。我推测若干年前“八卦”也必被时人称之为科技,只不过后来其被一些人所利用,所鼓吹而成为一个能驱邪僻凶的圣物罢了。它本身就是一件工具。一件如算盘一样的工具而已,但后人却曲解了它的价值作用。正如我们从武侠小说的角度曲解气功一样,现在已有些人开始曲解中医了。如果商人需要算盘,裁缝需要尺量,那么航海家、军事家、风水先生等等更上层人物就需要“八卦”,要注意“八卦”的别称是“罗盘”。在古代航海和行军没有这个东西是不行的,因为这个东西标示着时间和空间,能够确定方向和日期。中心阴阳两仪的指针能指南北,周边卦像能定节气确定时间,定天文中的星宿位置。二十四节气,七十二气候,万年历,二十八星宿在上面是一目了然的。此外,其还包括《易经》中事物兴衰更迭变化过程。因为《易经》本就是“仰观象测天,俯观法可测地,中观物可测人。”而成书。所以我大胆地推测“八卦”就是古代的科技,古代的“电脑”,而非迷信者所认为能驱邪僻凶的圣物。 迷信,更多的倾向于“盲目的相信、不理解的相信”。举个例子:如果人有蝙蝠的耳朵,那么人就不会再用电磁波测定仪来测定电磁波了,人们就可以用这个器官来有效发射功遥感许多事物,从而形成新的认识,人也会具有神仙所具有的遥知遥觉,如果有人红外眼,那么这个人则可以看到万里之物,那他也具有“千里眼”与“火眼金睛”了;如果人有一双超光速的腿,那么他向时间的负坐标飞越就可以穿越时空的隧道到古代的秦王朝去见孟毅大将军,他也可以向时间的正坐标飞越达到未来自己死后将要到达的天堂。可惜,人没有这些器官功能,但根据我们人类现在的认识,这些假设的事实结论是正确的。但在科学的还没发展,在这些电磁波、红外线、超光速没有被人们认识以前,有人说他可以听到万里音,你肯定说他是疯子;如果一千年前有人说他可以看到万里之蝇,你也会不相信,说他胡说八道,几百年前如果有说他可以返老还童,大家可能说他是胡扯。古人看到现代人拿着一个铁砖头同人说话(其实是现代人们用的大哥大),那时的人们一定认为现代人是不可思议,现代人把手机比喻作顺风耳,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对古代人说,有人有顺风耳真是无稽之谈,当时的人们如果说他能听到万里之音,人们会认为他是胡扯,当时人们如果说有能神能感知万里之遥,人们可以说他是迷信,但现代人们已清楚认识到这一切都是可能,只是当时人们认识有限制,才把这种思想当作迷信。在哥白尼创建日心说时,罗马教皇说他蛊惑人心,搞迷信宣传。当时相信地心说的人们也会认为他确实是迷信,我们不能嘲笑当时那些人们的无知,因为人的认识是有限的,我们必须承认人的意识永远是有限的,这个世界我们是无法完全认识的,所以人们才犯下现代人看来是多么幼稚的错误。所以在科学没有被人们认知之前,它就是迷信。

纳米技术不确定性的哲学反思

纳米技术不确定性的哲学反思 纳米技术是新兴技术的主要代表,也被视为是引领21世纪产业革命的关键技术。从技术哲学的视角来看,纳米技术无论是在与自然的关系还是在与人的关系方面、无论是作为技术知识还是作为技术活动,都和传统技术有着很大的区别,尤其是作为其重要特征的不确定性问题更是成为今天技术哲学不可回避的问题。 文章从对不确定性概念的反思入手,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角度对不确定性的概念进行了辨析。本体论意义上的不确定性指的是事物或过程的状态、后果具有多变性。 认识论意义上的不确定性意味着认知主体对所认识的事物或过程缺乏清楚地认识,认识结果具有或然性与易谬性,从而导致人们会对认识结果的真实性存有怀疑。哲学和现代科学的发展表明,人们对客观世界和人类知识的认识经历了从追求确定性,再到对确定性的质疑,最后承认不确定性的过程。 而技术的发展史也是一个从传统技术的确定性到现代技术的不确定性的过程。通过对纳米技术不确定性表现形式、特征、类型、影响等不同层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纳米技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不确定性的技术。 具体来说,纳米技术的不确定性表现在纳米技术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发展和应用目标、评估决策过程等方面的不确定性。纳米技术的不确定性具有面向未来的开放性、难以预测性、复杂关联性以及潜在隐蔽性等特征。 结合纳米技术不同阶段所掌握的知识状态以及人们对不确定性的回应,纳米技术的不确定性大致可以划分为复杂性、无知、未知等类型。这些不确定性在人类健康、生态环境、伦理社会等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纳米技术不确定性的来源可以从纳米技术的本质属性以及对纳米技术的认

识过程等方面的分析入手。纳米技术的不确定性的来源与其本质属性有着密切的关联,包括中介性、会聚性、技科学特征、语境化与社会建构等。 纳米技术不确定性的来源,从纳米技术作为科学知识的层面来看,主要反映在知识与方法的“赤字”;从纳米技术作为技术活动的层面来看,主要是考虑纳米技术与社会所构成的系统的不确定性。对纳米技术的认知的不确定性可以从纳米技术作为认识对象的复杂性与可能性以及利益相关者作为认识主体的局限性这两方面展开。 在对现有应对纳米技术不确定性的评估方法、路径、治理模式批判反思的基础上,可以将基于中国哲学实践智慧思想的行动框架作为应对纳米技术不确定性的行动指南。欧美学术界已经发展了针对纳米技术的评估方法,如远景评估、建构性评估、实时技术评估等。 尝试了应对纳米技术不确定性的不同路径,如预防原则、亲行原则、“嵌入”道德的经验原则等。在应对纳米技术不确定性的治理模式上,提出了“上游”治理、多元主体参与的“善治”、全球治理等。 但由于纳米技术在本体论、认识论、伦理社会影响等不同方面的不确定性存在,这些尝试在可行性方面都遭遇到了困境。在应对纳米技术不确定性的策略上,中国哲学以“易”为本的本体论、“悟”的认识论、实践智慧的方法论等思想为我们开启了与不确定性共存的新思路。 基于可行性评估的纳米技术不确定性应对的行动框架能为我们提供一种指南性的行动框架,引导纳米技术的可持续发展。这个行动框架大致可以分为原位研究、及时调整与修正、审慎行动等三个阶段,体现了原位性、动态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