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各类题型汇总及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各类题型汇总及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各类题型汇总及答题技巧

小贱精心整理

高考语文答题宝典

小贱精心整理

对于语文高考,关键是要找到增长点,提高自己的总分。那么,怎样才能在考场上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呢?

一、总原则

仔细审清题意,细心周全答题,反复认真检查,做到志在必得。

保持乐观心态,积极开拓思维,善于左右联系,争取超常发挥。

二、具体要求

(1)保持状态,天天语文,每天都要进行语文复习。

(2)合理用时,选择题稍快点,保证有60分钟写作文。

(3)缓解情绪,冥想放松。进入考场,尚未答题前,运用冥想的方式,通过短暂的想象或联想,使自己的情绪缓解下来。

(4)强化信心,适度亢奋。语文考试跟文学创作具有某些相似性,它必须保持适度的亢奋心理,才容易激发灵感,激活思维,要找到情绪的最佳点。

(5)心无旁骛,置身文本。和语文教材一样,语文试卷也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自由的、审美的天地。考生心无旁骛的进入到文本之中,进入到试题的审美境界之中,便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

(6)告诫自己:“欲速则不达”;尽可能在试卷上将自己思考的痕迹写下;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绝对不轻易留下空白;切记“整洁、美观、有效”的原则。

第一板块:语言知识与运用

一·【字音、字形辨析题】

○字音题

临场技法:

1.辨析多音字。

①注意区别口语与书面语的读音:例如“薄”在书面语中读bó,如淡薄、日薄西山;而在口语中读báo,如纸太薄。

②注意字义:有些字,字义不同时,读音自然不同。例如“奇”,表示罕见、特殊时,读qí,如“奇闻”“奇迹”;表示单个时,读jī,如“奇数”。

③注意区别一般词语与专业词语的读音:如“万人空巷”“街谈巷议”为一般词语,其中“巷”读xiàng,而“巷道”为专业词语,“巷”读hàng。

④有的字的读音,在个别词语中与一般词语中有区别:如“松柏”的“柏”读bǎi,但在“柏林”中读bó,而在“黄柏”中读bò。

⑤有的字单用时的读音与用这个字组成词语时的读音不同:如“剥花生”中的“剥”读bāo,而“剥削”的“剥”读bō。

⑥有的字由于词性不同,读音也往往不同:如“畜”,作名词时,读chù,作动词时则读xù。

⑦有的字作姓氏时的读音与平时读音不相同:如“仇”,一般读chóu,作姓氏时则读qiú。

总之,多音字,不仅要了解某个字有几个读音,分别表示什么意思,更要了解其不同读音的不同搭配习惯。

2.注意辨析容易读错的字。如“皈依”的“皈”读guī,不读fǎn。

3.重视容易读错的词语。如“酝酿”yùn niàng等。

4.重视难读字。如“讷言”中“讷”读na。

5.比较形似字。如缜密——滇池——嗔怒——精卫填海——谨小慎微。

6.留心同音字。对同音的形声字,可以通过不同形旁来判定其所表示的意义;对于常用的同音字,要随时留意其经常与什么字在一起搭配使用,表示什么意思。

7.注意读准形声字。如泥淖的“淖”读nào,不读zhuó。

8.注意常见成语的读音。如“鲜为人知”的“鲜”不读xiān,而读xiǎn。

临场解题时,应注意以下五种解题方法:

1.以义定音:宿愿(sù);星宿(xiù);三天两宿(xiǔ)。

2.以语体定音:“翘首”“翘望”中“翘”是书面语体读qiáo,而“翘尾巴”“翘辫子”中“翘”

是口语读qiào。

3.以词性定音:“试卷”,名词,“卷”读juàn;“席卷”,动词,“卷”读juǎn。

4.以用法定音:和睦h?;和稀泥huò;和牌hú;暖和huo;随声附和ha。

5.以形旁定音:育yù;盲máng;肓huāng。

小结:从历年高考试题的题型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题型:

①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无误的一组是

②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或不相同)的一组是

③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或不相同)的一组是

从所选的词来看,大都是常见字。个别生僻的字,可以不予理睬,当作正确的看待。从字特点来看,大都是多音字和形似字。

【答题技巧】

A、对多音字的把握,掌握“音随意转”的原则。吃不准的情况下,可多考虑从词语具体意义的角度入手解决问题。

B、善用排除法。如果题干是全部不相同的,就把有两项相同的去掉;如果题干是与所给字的读音全部相同的,则去掉一个不同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全都正确,就去掉有一个错误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有错误的一组,就排除肯定无误的一项;总之,用排除法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当然也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的。

【小窍门】

①常见多音字标次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大,标常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小。

②形声字标不同声旁读音的正确可能性大,标同声旁读音的正确可能性小。

③常见字标音正确的可能性小。生僻字一般不会标错音。

○字形题

临场技法:

形音义的统一是汉字的基本特点。写错字的根本原因是不知词语中的字义,或者记不清本字而误用了同音的字或形似的字。

要想比较好地发现错别字,可参照以下方法:

1.以义为本,依义别形:如“陨落”与“殒身”,“指责”与“指摘”,“杂糅”与“搓揉”,“蒙蔽”与“时弊”,都是正确的写法。而将“入不敷出”写成“人不付出”,将“胸无城府”写成“胸无成府”,则是因为不懂字的本义写了别字。

2.依据形旁,析疑选字:如“不胫而走”的“胫”,其形旁就与走路有关。

3.依据词语结构特点,析难定字:像“谈笑风生”中的“生”字,“风声鹤唳”中的“声”

字,就可以用这种办法来确定。

4.依声联想,推敲取字:如“针砭”中的“砭”是一种石针,“一泻千里”的“泻”应为流泻的“泻”,“众口铄金”的“铄”为“熔化”,“铄”不能写成“烁”。

5.近体互析,注意形近字的区别:如“病人膏肓”的“肓”,不要误写为“盲”。

6.能根据语境取字:如“群英荟萃”的“荟”,“济济一堂”的“济济”,“化装”与“化妆”用哪一个,应根据语境来选择。

【答题技巧】

基本方法为以“义”定“形”。

(1)从形旁入手。如“弩”和“驽”,“肓”与“盲”。

(2)从词义入成手,如“迫不及待”中的“及”是“等到”的意思,不是“急迫”的意思。(3)从词语的结构入手。如“文过饰非,幽愁暗恨”,并列式词语,“文”和“饰”,“幽”

与”暗”互训。再如:穷形尽相、和颜悦色等。

(4)从成语的出处入手。如:察言观色、墨守成规等。

【答题知识】

(1)因形近而错。如将“病入膏肓”写成“病入膏盲”,将“脍炙人口”写成“脍灸人口”,“不胫而走”写成“不径而走”等。

(2)因音同或音近而错。如“一筹莫展”写成“一愁莫展”等。

(3)受上一个字或下一个字的影响而错。如将“安排”写成“按排”,“灯泡”写成“灯炮”,“清晰”写成“清淅”。

(4)因音近义通而错。如“弱不禁风”写成“弱不经风”,“墨守成规”写成“墨守陈规”。(5)因音同音近而错。如“籍贯”写成“藉贯”,“销赃”写成“消赃”等。

二·【词语、熟语(含成语)运用题】

临场技法: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解题方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1.从语法方面思考。

①看词性是否误用。例如“启示”与“启事”,“启示”是动词,“启事”是名词。

②看成分是否搭配。例如“违反”与“违犯”,“违反”常与规程、制度等相搭配;“违犯”

常与法规、党纪、国法相搭配。

③看词义理解是否准确。例如“坚苦”与“艰苦”,“坚苦”是坚忍刻苦,一般喻指一个人

在非常困难的环境或条件下,坚守岗位或坚持学习的坚强意志;而“艰苦”专指环境或条件状况不好,如环境艰苦、条件艰苦等。

2.从修辞方面思考。

①看音节配合是否协调。②看感情表达是否恰当。

③看语体风格是否适宜。④看用语的轻重是否合理。

⑤看陈述对象是否适用。⑥看遣词用语是否搭配。

⑦看适用范围是否合理。

3.从逻辑方面思考。

①看词语方面运用是否合理。②看前后关联是否恰当。

成语

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

第二、体会成语的感情色彩;

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

第四、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正确使用熟语的解题方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解答熟语运用题,正确理解语义是前提;能辨明语义的轻重、色彩的褒贬、适用的对象的差异等方面是保证。在具体的语境中,考察其搭配是否得当,使用是否得体,照应是否周密是关键。望文生义,不求甚解,就无法对熟语的运用是否恰当作出正确的判断。1.解题基本原则。

本着“词不离句”的原则,在考试中应着重结合语境来分析熟语,既考虑熟语的

基本义,也结合上下文瞻前顾后地考虑其感情色彩、范围大小、词义轻重、词义

侧重和它与上下文的搭配。对生僻成语,更要做慎重考虑。

2.准确把握熟语的含义。

对熟语、成语的一些关键语素,必须准确理解,防止望文生义。许多成语都有

特定含义,不能随意解释,更不能不分场合地乱用。如“不孚众望”中的“孚”是“使人信服”的意思。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不使大家信服”,它与“不负众望”意

思是不一样的。

3.理解关键词素的含义。

比如“文不加点”一词,其中“点”不是指“标点”,而是指“涂上一点,表示删

去”,如果我们不理解它,就可能把意思搞成“写文章不加标点”,而实际上它的

意思是“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

4.分析感情色彩。

不同的成语、熟语常带有不同的感情色彩,有的是褒义,有的是贬义,有的是中

性,辨析时应注意在感情色彩上使用是否得当。

5.注意搭配问题。

成语、熟语的使用,还应注意搭配问题,搭配不当,同样会造成错误。

6.考虑语境制约。

7.注意细微差别。

比如“骇人听闻”和“耸人听闻”,两个成语一字之差,且两者都有“听了使人

震惊”义,但细微差别在于:“耸人听闻”指“故意说夸大或惊奇的话,使人震

惊”,而“骇人听闻”指“已经发生的坏事令人吃惊”。

总之,辨析成语、熟语的运用,应当把语义、语境、感情色彩、恰当搭配、细微差别综合起来考虑。对成语、熟语的意义、词性、感情色彩、语体色彩、用法的差别、成语的出处结构等内容掌握得越熟练,答题才会越有把握。

【答题技巧】

词语运用题答题技巧:对词义的理解,先拿你最会的词语去排除,对词语的运用,一定

要在上下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重点是使用场合上的搭配。注意

采用排除的方法,将最容易辨析的词语先排除,逐渐减少选项。

熟语(含成语)运用题答题技巧:

第一,逐字解释熟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

第二,体会熟语的褒义贬义中性等感情色彩;

第三,要注意熟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

第四,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小窍门】:

1、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

2、四个选项权衡比较,选出认为最符合要求的。一般是选择正确的一项,但也得注意

是不是选择不正确的一项。

3、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

4.、注意语义重复。

5、主要抓“合乎语境”。成语考查重点可以概括为“合不合语境”。

三·【病句辨析题】

病句类型:①语序不当②搭配不当③成分残缺或赘余

④结构混乱⑤表意不明⑥不合逻辑

临场技法:

?首先掌握结构性病句的几种类型:

结构性病句有以下几种: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指代不明、杂柔、歧义、不合逻辑等。

?强化语感,反复练习,形成思维指向。

?跟着语感走。即通过语感进行检测,可很容易地审出杂糅、赘余、语序不当等语病。

?主干压缩法(即划分主谓宾法)。此法可很容易地解决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等问题。

?同类比较法。感觉拗口而查不出病因时,可举几个相类似的句子或短语进行类比,从而找出病源。

?特点记忆法。掌握一般病句的基本症状,找出病源的出现规律。如句中的并列成分,非常值得注意。要梳理整体框架结构,有时要细研到各词的关系。杂糅要理清两种

结构。正确项有时也较为模糊,需用排除法才能确定。

?做题思路通常是:先检查句子的主干,看是否缺成分→→推敲词语运用,是否搭配→→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特别注意常见的典型病症。

【答题方法】:

(一)注意介词和介宾短语,如由、由于、经、经过、通过、对、对于、当、在、正等(二)关注程度副词

?关注句中的虚词

主要是指连词、介词和副词。其中介词大都是从动词虚化而来的,它和动词一样可以带宾语,和动词的界限非常模糊,它常常把全句的主语纳入自己的“囊中”,造成主语的缺失。这类介词主要有:“由、由于”、“经、经过”、“通过”、“对、对于”、“当……”、“在……”、“正……”。副词一般是用来修饰形容词的,考试时我们一定要细心分析一下后面的形容词是不是包含了这个副词的含义,是不是语义的重复。这类副词主要有“十分”、“非常”、“很”、”过分“等。或者这个副词会造成歧义。最常见的短语是“不适当地……”。考试时一定的关注这些词语,这些词在病句考题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出错的频率也非常高。

(1)颠倒了主客体。

1、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考试,对于一些商家已经成为一种谋取巨大利益的教育“副业”,因此对其推波助澜,煽风点火,惟恐其不愠不火。(应在“商家”后面加上“来说”。)

2、改革公费医疗制度、实施医疗保障的问题,对于广大人民群众并不是一下子就能愉快接受的。(应把“对于”放在句首。)

(2)滥用介词造成主语残缺

介词连词放句首,主语残缺需注意。当句子以介词“为了、由于、通过、经过、对、对于、作为、关于、在……中”等开头时,要检查句子是否缺主语或介词间互相误用。

1、人英国原本有可能大规模种植一种抗除草剂的油菜,但由于抗议团体的干预,使这项计划最终泡汤。(“由于”把“使”的主语“抗议团体”纳入的自己的“囊中”。去掉“由于”或“使”即可。)

2、通过百部爱国主义影片的展播及其主题演唱会,使观众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洗礼。(“通过”把全句的主语“展播及其主题演唱会”纳入自己的“囊中”。

3、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提高和普及,为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媒体教学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江西卷)(滥用介词“由于”,造成主语残缺。)

(3)位置不对

1、剧组全体人员经过八十多天的苦战,一部情节新、演员新、技术新的十六集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终于与观众见面了。(“经过”这个介词把它自己的主语“剧组全体人员”给漏在了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外,二者应颠倒一下位置。)

2、由于《古文观止》具有特色,自问世以后近三百年来,广为传播,经久不衰,至今仍不失为一部有价值的选本。(几个分句的主语都是“古文观止”,所以“由于”应放在“《古文观止》”的后面)

3、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因为人口基数大,劳务市场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两个分句的主语是“我国”和“矛盾”,不一样,所以“因为”放到“我国”之前)

4、他能够考上研究生,主要是由于他平时的刻苦钻研和老师的认真指导。(“由于”表原因时,只能放在前半句中)

(4)与前或后的词语重复

1、当前全国各地的电视频道日益趋向专业化,节目寻求新突破,一场荧屏大战正方兴未艾。(“方”即“正在”。)

2、近几年,常有报纸对明星大肆吹捧,过分的溢美之词,助长了某些明星的骄傲情绪。(“溢美”这个词本身的意思就是“过分地赞美”。再加上“过分”就造成了语意的重复。)

3、元月1日,14名非常酷爱冬泳的人参加了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的第四届“北极熊”冬泳活动。(“酷”含有“非常”的意思。)

4、加强对全民环保意识的教育,是当前非常至关重要的问题。(“至关”含有“非常”的意思。)

5、这是非常奇缺的药品,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能动用的。另外有“十分(很)溺爱”“很过分地……”等短语搭配。

(5)没有配对使用

1、《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深受广大消费者所欢迎,因为它强化了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使消费者的权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受”与“所”不能搭配,删去“所”或把“受”改为“为”)

2、无论干部和群众,毫无例外,都必须遵守社会主义法制。(“无论”跟“和”不搭配,改“无论……还是”)

3、现在我们的一部分青年连现代中国革命史还不知道,对他们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这不等于白说吗?(“连”应该与“都”搭配,不能跟“还”)

4、根据法庭对黑哨事件的调查结果和法制办出具的书面证明材料看,他是在未被采取强制措施时交代了自己的罪行的。(“根据”不能跟“看”搭配,可改为“从”)

5、如果我们的想象脱离了客观实际,反而可能使我们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给工作和学习带来损失。(把“反而”改“就”,跟“如果”搭配)

6、所谓综合,就是把部分结合成整体,它不只是各部分简单相加,而是实现事物各部分的或各方面的本质联系。(不只是……而且是……不是……而是……此处用后者)

7、获取信息的能力,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决定和衡量学生学习能力和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天津卷)(“成为”不能与关联词语“也是”搭配,可将“成为”改为“是”。)

8、人们认为,团队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不只是个体贡献的简单相加,而是能使队员行动一致、互相配合的团队协作技能。 (湖南卷) (“不只是”表递进,“而是”表并列,二者不能搭配,可将“不只是”改为“不是”。)

(6)关系可能用错(或意思)

1、3月17日,6名委员因受贿丑闻被驱逐出国际奥委会。第二天,世界各大报纸关于这起震惊国际体坛的事件都作了详细报道。(“关于”:表关涉;改“对于”:引出对象或把“关于……事件”这个状语放在句首,“关于”不能在句中)

2、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顶峰。(前后句是转折关系,把“不管”改为“尽管”)

3、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并没有消沉,而是在大家的信赖和关怀中得到了力量,树立了克服困难的信心。(把“在”改“从”)

4、即将遨游太空的“神舟”号载人宇宙飞船,是我们国家自行研制的,它不能不为国人感到骄傲。(“为”改为“使”)

5、有些人把群众看成阿斗,反而把自己看成了不起的天才。(反而: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预料和常情。此处是并列关系,用“而”就对了)

6、他们深为党中央对海南人民的关怀而感动,也更深刻地认识到搞活经济要靠改革,靠发展生产致富,不能靠歪门邪道。(“为wai……而”,“为”后面应跟目的,此处可改“为w?i……所”)

(7)虚词多余:

1、眼看离考试没几天了,我恨不得不吃,不睡觉,把二十四小时都扑在学习上。

2、教育部要求有关单位限期退还其被占用的校舍。

3、《哈利?波特》中文版一经出版,便深受广大中学生所欢迎,短短九个月时间里,便重印了九次。(只有“为……所”,其他“受、由”等都不跟“所”搭配)

4、我国一向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因为,诉诸于武力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诸”等于“之于”)

(8)该用而没有用

1、各级财政部门要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特别是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的管理上,要做到心中有数,全盘考虑,周密安排。(广东卷)(“对”前应加一“在”字)

2、科学工作者需要开阔的心胸,就是和自己学术观点不一样的同行也应坦诚相待,精诚合作。(浙江卷)(应在“和自己学术观点不一样的同行”之前加“与”或“同”。)(三)关注两面性的词语

关注本身具有两面性的词语

两面性的词,即词语本身表达现两个相反的语意。如“成败(成功和失败)”、“得失(得到和失去)”、“好坏”、“高低”、“能不能”、“能否”、“是不是”、“是否”等等。因为它们表达的是不确定的两个方面的意思,所以它要求语句的上下文必须有与之相照应的词语或者语意。否则就会造成语意上的不对称。如:

1.21世纪的中国有没有希望,关键在于既要坚定地继承和发掘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要广泛地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文化。(四川卷)(“有没有”是两面,而“关键在于”是一面,应在“在于”后加上“是否”或“能否”,并删去“要”。也可将“有没有”改为“要有”。)

2.天安门广场等七个红色旅游景点是否收门票的问题,国家旅游局新闻发言人已在记者招待会上予以否认。(全国卷1)(门票问题,存在“收”和“不收”两个方面,所以“予以否认”的回答,否认“收”还是“不收”呢,意思并不明确。)

3.我市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规划中能否抓住机会,迅速发展,关键在于加速培养一批各行各业的人才。(后半句只谈了一个方面的问题,应在“加速”前面也加上一个“能否”。)4.越来越的农村干部认识到,交通是否方便,是招商引资一一个重要条件。(“是……”这个分句只谈了一个方面。)

5.选择最可靠、最恰当的材料,对一篇文章的成败,常常有很重要的作用。(“最可靠、最恰当”是单面的,而“成败”是双面的。)

6.对爱好文科的学生,加强文科的辅导是必要的,但是否可以忽视理科的学习呢?还要不要他们学好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呢?从长远的观点看,我们认为这样做是不恰当的。(“是否”和“要不要”都是双面的、不确定的,而“这样做”是单面的、确定的,前后无法照应。)

(四)注意指代性的词语

关注代词

代词是文章表达中的一种省简方式,使用它的目的是使行文简洁。但如果使用不当,则会使文意变得模糊,让读者无法理解或引起读者的误解。而在病句题中,考查代词的使用也是一种常见的题型。所以,我们在做题时,对时人具有相当的敏感性,只要句中出现了代词,都要认真分析,弄清它所指代的对象是否明确,或者说是否是唯一的。否则,我们就应当很快地判断它所在的句子是病句。例如:

1、忠王李秀成临刑前是不是很英勇呢?从一些记载上看,不是这样的。(前文说的是两个意思:很英勇或不英勇。“这样”这个代词倒底指代哪一个意思,句子表述相当模糊。所以,应当改成:不是很英勇或确实很英勇。)

2、王健和哥哥去外地看望姑妈,却在这时丢失了心爱的钢笔。(“这时”到底是什么时候?是“正要去的时候”,还是“见到了姑妈的时候”?)

3、中国原书法协会主席启功先生看过她的作品后,称赞其“深得神韵,独有所长”。(这句话中的“其”在此既可以解释为“她”,也可以解释为“她的作品”。所以“其”在这里指代是不明确的。)

(五)关注带有否定意义的词语和否定句

带有否定意义的词语主要有以下一些:“以防”、“防止”、“劝阻”、“阻止”、“避免”、“忘记”切忌、幸免、难免、否认、怀疑等。否定句主要应该关注双重否定句和疑问句中钳套否定形式的句子。这些词语和句子经常出现的错误是表意相反或造成三重否定。特别是第一种情况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很容易被考生忽视,从而造成误判。而三重否定又常常被考生当成是正确的句子,因为它很拗口,很费周折,让人难以判别它的正误。下面举例分析。

1、电门一关,就可以阻止电流不再通过。(“阻止”含有否定意义,而后面又紧跟了一个否定“不再”,使得语意费解,含义模糊。应去掉“不再”。)

2、许多有识之士认为,不安全、侵权、不诚信以及防止文化不受污染等问题,目前已经成为制约互联网行业进一步发展的最大瓶颈。(此句滥用否定,造成表意相反。应把“防止”和“不”都去掉。)

3、正因如此,所以庄子说:当你做好事的时候,不要以追求荣誉为目的;当你做坏事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触犯法律。(把意思表达反了。)

4、我们并不完全否认这部书没有透露出希望,而是说这希望是非常渺茫的。(滥用否定,构成三重否定,把意思表达反了。应去掉“没有”并做适当调整。)

5、专家认为,减少烟害,特别是劝阻青少年戒烟,对预防肺癌有重要意义。(“劝阻”和“戒烟”都有否定的意义,这样使用反而把意思表达反了。)

(六)注意并列的短语和词语

关注并列短语

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和句间的并列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也是一个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往往造成顾此失彼的错误,所以,在做题时,只要见到并列短语,就应予以特别的关注。并列短语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用表示并列的连词“和”、“与”、“跟”、“同”、“以及”、“及其”等等。

②用顿号表示的并列。这类并列最容易被忽视,因为许多同学不知道顿号是表示并列的。从众多的试题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顿号表示的并列关系出错率很高,且情况最为复杂。

③用逗号表示的分句之间的并列。这类并列也是容易被忽视的。因为是句子或句子成分之间并列,它的错误也就更隐蔽,所以要格外留心。例如:

(1)并列短语全部或部分不能与其前或后的词搭配

1、西部开发一定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把生态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决不能走以牺牲环境求得发展的老路。(三个并列短语都无法和动词“提升”相搭配。)

2、新华书店派出的流动售书车和大批农业科技方面的书籍,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名词性并列短语中只有“售书车”可以与“派出”相搭配。应该在“大批”前加上一个“携带的”或“销售的”之类的词语。)

3、你可以在因特网上阅读到以前无缘见到的珍贵文件、书籍、录音和影像资料。(这是用顿号和连词“和”表示的并列短语,但“录音”和前面的“阅读”是不能搭配的。)

4、他马上召集常委会进行研究,统一安排了现场会的内容、时间、出席人员、应注意的问题。(“安排”充当句子的谓语,联合短语“内容、时间、出席人员、应注意的问题”充当句子的宾语。“内容、时间、出席人员”都可以“统一安排”,“应注意的问题”怎好“统一安排”?)

(2)并列部分限制不当

1、四年的下海经历,使她尝尽了酸甜苦辣,也使她开阔了眼界,培养准确的观察力和敏锐的判断力显得非常重要。(“准确”和“敏锐”应当互换位置。)

2、江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内容丰富,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重大的历史意义。(应将“深远”和“重大”对调,变为“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3)并列短语要求并列的两项或多项,词性或短语结构必须一致。

1、李局长在新学期工作动员会上特别强调,思想政治课要改革,要结合实际,讲求实效,应该把政治常识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结合起来。(这个并列短语不符合并列短语并列的规则,并列短语要求并列的两项或多项,词性或短语结构必须一致。但这个“并列”短语前面的“政治常识”是偏正结构的短语,而后面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却是一个动宾短语。应该在第一个短语前加上“教授”或“学习”之类的动词。)

(4)并列部分顺序不当

并列成分意义上往往包含着内在的有机联系,有先后、主次、深浅、远近之分,这些联系和差别相应地直接反映在排列顺序上,成为规律性的约束,随意改动,便会产生排序不当。

1、这项基金,是对公益林管理者发生的管理、抚育、保护和营造等支出给予一定补助的专项资金。(安徽卷)(“管理、抚育、保护和营造”应改为“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

2、作者十分成功地、同时又有意识地借鉴了电影艺术所特有的“蒙太奇”和“画外音”的手法,画面组合相当成功。(这是用顿号表示的并列短语,犯的是逻辑错误,语序排列不当,两个短语应该互换位置。)

3、文章对环境污染问题作了比较具体的分析,同时也概括地介绍了关于环境科学的基本知识,引起了人们对环境科学的重视。(这是个用“同时也”表示的分句间的并列,这样的并列形式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分句间的逻辑关系。分析一下这两个句子的的主干成分,我们不难发现“作……具体分析”在层次上和深度上都要比“介绍了……基本知识”要高一些和深一些,所以要把二者的位置换一下。)

(5)分类标准不一致,逻辑混乱

1、这家乒乓球馆设施齐全,可为乒乓球爱好者提供不同档次的球台、球拍、球衣、球

鞋等乒乓器材。(江西卷)(“球衣、球鞋”不属于乒乓器材,不能与“球台、球拍”并列。)

2、诗歌是一种文学体裁,从内容方面来说,一般有叙事诗、抒情诗、史诗、英雄赞歌、故事诗等,还有一种用诗体对话构成的剧本,叫做诗剧。(这一句比第8句更难识别,但我们在遇到这种并列形式的时候,一定要格外留意,一定要认真辨别。这一句属于逻辑混乱,分类标准不一致的一种情况。其中的“叙事诗”'“抒情诗”和“故事诗”不是从内容方面来分的,而是从形式方面来分。)

(6)属种概念不构成并列

具有主从关系(如学生与中学生)、交叉关系(如工人与青年、农民与妇女)的概念不能并列在一起;否则,就会使概念之间的关系混淆不清。

1、这家乒乓球馆设施齐全,可为乒乓球爱好者提供不同档次的球台、球拍、球衣、球鞋等乒乓器材。(江西卷)

2、印度军方负责人近日称,印度已向印巴边境地区派遣了数百辆坦克、装甲车和军用车辆。(坦克和装甲车属于军用车辆,属种概念不构成并列。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3、我们的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作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的现象,增强使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刊”就是“杂志”,而且“报纸、杂志”都属于“出版物”)

(7)并列短语中,多个人和物同时出现,可能导致涉及对象的不明确,从而产生歧义。

1、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从字面上看,“总经理和副总经理”是个联合短语,由于“和”既可以作介词,也可以作连词。所以,这个句子就有两种意思:一是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去存钱;二是他和副总经理,背着总经理,一起去存钱。)

(8)两组并列短语之间,不能构成对应关系。

一句话中包含两个充当不同成分的并列短语时,两个并列短语的并列成分之间往往有一种前后相应的关系,不恰当的排序就会带来对应关系的混乱。

1、对调整工资、发放奖金、提高职工的福利待遇等问题,文章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法。(湖北卷)(应该是:“理论”上作了“深刻的说明”,“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

2、由于各地、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菜篮子”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实现了“菜篮子”产品由长期短缺、品种单调到品种丰富多样、供求基本平衡的历史性转折。(“长期短缺,品种单调”与“品种丰富多样、供求基本平衡”不对称,应改为“供求基本平衡、品种丰富多样”。)

(七)注意数量词和数量短语

关注数量短语

数量短语分为两大类:名量短语(修饰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和动量短语(修饰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一般说来,动量短语的使用,出现问题较少,大部分都是在使用名量短语时出现的。而且一般是产生了歧义。其主要特点是名量短语后出现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并且这些名词都可以受这个名量短语的限制。当然,还有像名量短语和动量短语不分,确数数量短语限制集合概念(如一匹布匹,三十辆车辆,五十朵花朵,三十多名干警们等)容易产生歧义

①数量短语的位置不当,会造成句子的岐义,

1、县里的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本月15日前,去汇报”或“本月15日,前去汇报”

2、这次曲坛盛会,全国共有20多个省市的代表队表演了1000多个节目。(这个句子中“20多个”这个数量短语既可以限制“省市”,也可以限制“代表队”,因而造成了歧义。)

3、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的工作一定要有新的起色。(“几个”可以限制“学校”,也可以限制“领导”,从而造成了歧义。可改为“学校的几位领导”。这类情况出现的频率最高,需要特别注意。)

②范围不够精确

1.飞机的轰鸣声传到几十里开外。(“几十里”应该改确数,“开外”一般用来指年龄)约数重复

1.上海交响乐迷中近六成的人士收入并不丰厚,难以承受百元以上甚至数百元的高价票。(“百元以上”包括“数百元”)

2.消费者一旦被认定受到经营者的精神损害,经营者将支付至少五万元以上的精神赔偿。(“至少”跟“以上”重复)

③用错搭配

1.夏天即将来临,空调的价格战愈演愈烈,有的品牌价格甚至下降了1~2倍。(表示数目减少如缩短、降低、便宜时不能用倍数。增加用倍数;减少用分数)

2.实行岗位责任制后,这个车间的生产效益明显提高,每月的产量都超过了预定计划的百分之二十。(把“预定计划的百分之二十”就是还没完成计划,可把“的”去掉)

3、大千世界丰富多彩的景象反映到他们的头脑中去,一个又一个地形成富有吸引力的问号。(“一个又一个”是个名量短语,却被当成动量短语来限制动词“形成”。这是典型的名量和动量的不分。这里应该把这个名量短语放在“形成”的后面,让它充当“问号”的定语。)

(八)注意关联词

关注几种复句

复句在表意方面比单句更复杂,逻辑性更强,所以人们在使用复句时特别容易出错。而经常出错的复句主要有下面几种:

(一)因果复句。因果复句按说是出错率最低的复句,但恰恰是这一点,使考生判断起来更困难。判错的可能性更大。因果复句,标志不用说主要是“所以”、“因此”、“因而”等。遇到这类词,我们首先应该考虑前后句是否构成必须的因果联系,也就是说,后面的“果”是不是前面的“因”造成的,前面的“因”是不是一定能推出后面的“果”。如:

1、由于这些证书的获得都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因此备爱广大干部职工的喜欢。(这个句子毛病很明显,一是“因此”中的“因”和前面的“由于”重复,二是前后句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前面的“因”无论如何也推不出后面的“果”来。

2、我写这本小说,并不是要讲一个曲折离奇的故事,所以我选择了第一称的叙述手法,让人们认识骨子里的北京人。(强加因果)

(二)递进复句。这种复句,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顺递,也就是意思由轻到重,事物由小到大,认识由浅入深等,另一种是逆递,与顺递刚好相反。而用得最多的是顺递,逆递只有在比较特殊的情况下才用。出现问题的主要是顺递。如:

1、对认知奥秘的新认识,不但可能带来教育科学的革命,而且将开启信息技术新的变革。(“带来……革命”的语意显然比“开启……变革”重,所以二者应当互换位置。)

2、他不但能用马克思主义的有关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工作,而且能够领会这些理论的精神实质。(“领会”在先且轻,“指导”在后且重。)

(三)“尽管”与“不管”的区别

这两个词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它们所用于表达的关系却是有着天壤之别的,“尽管”略等于“虽然”,表达的是转折关系,后面用“但”或“但是”来照应;“不管”略等于“无论”,表达的条件关系,后面一般用“都”一类的表示全范围的词语来照应。如果句中出现了这两个词中的任意一个,我们都要注意后面与之照应的词语是不是所需要的。另外,这两

个词还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就是:“尽管”后面跟的副词经常是“如此”、“那样(么)”、“这样(么)”等表示比较确定的词语,而“不管”后面跟的却是具有不确定性的“多么”、“何其”、“怎么(样)”、“如何”等。这些词语都是我们判断句子有没有问题的重要依据,不可掉以轻心。例如:

1、“9·11”事件后,美国、印度、巴基斯坦三国关系进入微妙阶段,尽管美、印、巴关系何其暧昧,但美国与印度走向军事合作的态势已相当明朗。(应当把“何其”改为具有确定性的词语,如“这么”等)

2、鱼的鳞片中的色素细胞分出不同的颜色。但尽管现代金鱼颜色多变,仍不外是黑色、橙色及淡蓝色三种色素细胞的排列组合。(“但”就放在“仍”的前面而与“尽管”照应。)

3、在经贸方面,不管中美关系将因中国入世而变得更加密切,但同时也应看到,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和纠纷不但不会减少,很可能还会增多。(这种现象在考题中是比较普遍的,成套使用的关联词,必须是搭配的,不能随意更换。这个句子中的“不管”应换成“尽管”以和后面的“但”搭配。

(九)注意特殊搭配的词语

有些短语在我们平时的口语经常用到,而且使用的频率相当高,人们已经习已为常了,觉得也没有什么错,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也没有造成费解或误解,但是书面语是要求用语的绝对准确的,不可能允许出现模棱两可的理解。所以。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一定要剔除“我们平时就是这样说的”的想法,而有意识地用规范的汉语语法来检查那些不规范的用法。在病句题中常出现的一些不规范的用法,我把它简单地总结如下,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

1、“目的是为了”。这个短语中“目的”和“为了”都表示“目的”,从而造成用语的重复,必须删掉其中的任意一个。如:美国进行军事打击的目的,是为了摧毁伊拉克生产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基地,还希望通过军事打击除掉萨达姆。

2、“大多以……为主”。“以……为主”中隐含了“大多的”意思,也是用语上的重复。也应当删除其中的任意一个。如:这届全运会会徽、吉祥物设计的应征者大多是以大学里的青年师生为主的,企业里的设计者也有。

3、“减少了(下降了)……倍”。汉语里“倍”是“多于……”的意思,所以“减少”是不能用“倍”的。“减少”只能用分数(百分数或“成”),但我们平时的电视里、报纸上、广播中经常可以看到或听到这种说法,但这是不科学的。应该予以纠正的。如:该站平时的日客运量都在两三万人,但今年由于受“非典”等因素的影响,日客运量只有六七千人,比往年减少了三倍。(应改为“减少了70%”或“减少了七成”)(广东06)工厂实行了生产责任制以后,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每月废品由原先一千只下降到一百只,废品率下降了九倍。(“九倍”应改为90%)

4、“约……左右”、“近……左右”;“×余……左右”

这三种形式,前两个中“约”和“近”都是“接近”的意思,“接近”就是“不足……”的意思,也就是不超过某个数量,而“左右”则有“接近或超出”两个意思,因而造成语意的矛盾。“×余”是“多出”某个数量的意思,和“左右”表达的意思也是矛盾的。所以这类情况都是不规范的用法,都应当予以纠正。例如:

(1)、据一项最新调查,我国约近65%左右的青年认为“诚实守信”、“助人国乐”是优秀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基本准绳。

(2)、该县工商部门一年内查处销售假冒伪劣商品价值在十万元以上的大案十余起左右。

5、“达……多(以上)”、“达……以下”、“超过……以上”

在这两个短语中“达”是指向上或向数量多的到达某点,其本身含有“多于……”之意,所以第一个短语中的“多(以上)”是多余的,而第二短语中的“以下”则是和“达”

矛盾的。第三个短语所犯的“重复多余”和毛病。不能这样使用。例如:

①、河埠大桥始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载重量达10吨以下……

②、据北京市体检中心的统计,去年北京市参加高招体检的考生共84362人,专业受限的占18%,多达6900多人以上。

6、昨天是转会截止日期的最后一天,中国足协又接到25名球员递交的转会申请。(截止:只有一个时间,所以没有“最后一天”)

7、今年年初美英两国曾集结了令人威慑的军事力量,使海湾地区一度战云密布。(威慑:用武力使对方感到恐惧。不用“令人”修饰)

8、普通美国人的理智举动让人感慨赞许,相比之下,美国那些不以造谣诬陷为耻,反而振振有辞的政客们则只能叫人贻笑大方了。(贻笑大方:被内行耻笑。不能受“叫人”修饰)

9、本次联赛爆冷门的八一队,凭借场上的整体配合和积极拼抢,终以1∶1逼平志在卫冕桂冠的申花。(卫冕:保住冠军。不能搭配“桂冠”)

10、每当假期来临一些“网吧”都打出优惠价格吸引中小学生,学生们趋之若骛,这种现象令人堪忧。(堪:值得。应去掉“令人”或者把“堪忧”改“担忧”)

11、青年组的设计方案令人耳目一新,整座大桥横跨河面的部分,没有一个桥墩,桥身全靠铁索拉起,这在国内还是先例。(先例:已有的事例,一般用否定式。可改为“首例”)

12、紧张的面试开始了,按照抽签顺序,1号候选人——李明率先被工作人员召进了总经理的办公室。(率先:带头。可改为“首先”)

13、他处事谨慎,善于思考,很有主见,对别人的意见从来不随便苟同。(苟同:随便同意去掉“随便”)

14、有段时间,不少文章对他乱加吹捧,过分的溢美之词,对他并没有什么好处。(溢:过分)

关注时态词

“已经、立刻、正在、刚刚、将要”等副词常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着、了、过”等助词常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状态,混用这些副词、助词,就会造成语病。

1、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复排的大型历史剧《蔡文姬》定于5月1日在首都剧场上演,日前正在紧张的排练之中。(“日前”即“前几天”,指的是过去,它不能与表现在的“正”连用,应将“日前”改为“目前”。)

2、该店青年服务员正努力保持和发扬了传统特色。(表现在的“正”与表过去的“了”混用在一句子中,造成时态的混乱,应将其中的一个删除。)

熟悉这些诊断语病的切入点并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对提高辨析、修改病句的能力,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关注语序、句子成分是否完整

(1)语序

1、这家老字号食品厂规模不大,但从选料到加工制作都非常讲究,生产的食品一直都是新老顾客倍受信赖的。(全国卷)(“倍受”应放在“新老顾客”之前)

2、“2006中国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是世界园艺博览会历届占地面积最大、活动最丰富、演艺最精彩的一次盛会。(辽宁卷)(“历届”应调到“世界园艺博览会”之前,并在其后加“中”)

3、提高早餐质量十分重要,早餐营养应提供占人体每天所需总量三分之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因而我们对待早餐一定不要马虎。(四川卷)(应将“营养”调到“总量”之前,让“早餐”作主语。)

(2)句子成分是否完整

1、为了全面推广利用菜籽饼或棉籽饼喂猪,加速发展养猪事业,这个县举办了三期饲养员技术培训班。( “推广”缺少宾语,在“喂猪”后添“的技术”)

2、日本最高法院竟无理判决揭露南京大屠杀事实真相的东史郎等人败诉,公然为右翼势力否定南京大屠杀的丑恶表演。( “为……表演”只能作状语,所以后半句少谓语,可加“撑腰”)

3、一种使命感促使他们攻克这个病症的决心,为无数患者寻找一片生命的绿阴。( “促使”不能搭配“决心”,应在“他们”后面加上“坚定”,与“决心”搭配)

4、许多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这怎么能行呢?( “父母”不能做“饭来张口”的主语,所以要添“子女”做后一分句的主语)

当然了,掌握了以上的这些要点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病句的判识问题,因为这些东西只能概括出病句成因当中的一部分,甚至是很少的一部分,所以同学们不要把当成金科玉律,不能仅限于此,只能把它当成一个参考。但是我认为,这些语病在重要考试或平时的训练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所以就把它做了简要的归纳分析,希望能帮助大家提高一下病句判识的准确率,增强我们应对病句题的信心。

【方法总结】:

◆关于语序不当的语病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1.望见句中有关联词语,检查是否患关联词位置失当症。

2.望见修饰语长的句子,即多重状语与多重定语,检查是否患修饰语语序不当症。

3.望见句中有数量词语,检查是否患数量词位置不当症。

4.望见分句较多的复句,检查是否患分句间语序不当症。

◆关于搭配不当的语病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1.望见句中有关联词语,检查是否患关联词搭配不当症。

2.望见句中有数量词,检查是否患与中心词搭配不当症

3.望见句中有并列短语,检查是否患彼此失应症。

4.望见句中有双面词语,检查是否患前后失应症。

5.望见“是”字句,检查是否患动宾搭配不当症。

◆关于成分残缺或赘余的语病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1.望见句中有“否则”,检查是否患同义重复症。

2.望见有隐性词语出现,检查是否患同义重复症。

3.望见句中有并列短语,检查是否患意义包容症。

4.望见句中有虚词出现,检查是否患虚词多余症。

四·【标点符号的使用】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临场技法

标点符号的用法,可从三个方面突破难点:

1.熟练掌握标点符号的种类和标准用法,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但是,标点符号使用的灵活性较大,因此在吃透标准用法的前提下,还要灵活运用,灵活处理。 2.在标点易混、易错处及标号、点号连用的地方下功夫。

①要注意分清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区别句号、问号、叹号所表示的不同

语气,从而掌握这三种句末点号的用法;

②分清句子内的各种不同性质的停顿,掌握顿号、逗号、分号、冒号这四种句中点号的

用法;

③依据引文在句子里的地位,确定引文后点号的位置;

④注意冒号表示总说或分说的用法和破折号表示说明或注释的用法的区别;

⑤区分句内注释和句外注释,确定这两种注释所用括号的位置。

3.判断标点使用正误一定要与正确理解语意相结合,如用句号、冒号、分号、逗号、

顿号显示文章的层次,首先就应搞清文章的层次。标点符号综合能力的考查尤其要结合理解句意或段意来判断其正误。

考查热点

㈠括号和表停顿的点号同时运用,后面的点号是在括号的里面还是外面;

㈡引号与点号并用时,后面的点号应在引号里还是外;

㈢有疑问的句子是否都要以问号结尾,几个疑问句相连,问号该怎样打;

㈣几个并列的短语相连,如何使用逗号和顿号。

◆使用问号的注意点

①在先说谓语,后说主语的倒装问句等中间有停顿的句子中,在末尾用问号,中间用

逗号。

例如:怎么了,你?

★②选择问句只在最后一句用问号,中间停顿用逗号。

例如:他要出去打工了,是到南方好,还是到北方好?

③连续问句中有几句就用几个问号。

例如:你妈妈还好吗?她什么时候来北京玩?

★★④句子中有疑问代词,但整个句子不表示疑问,句末不能用问号。

例如:要修桥的消息传出后,许多人都关心这座桥将怎么建,那里的近千株树木怎么办。

◆使用叹号的注意点

①叹号不宜多用,用滥了反而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②两个叹词连用,一般只在后一个叹词后用叹号。

③感叹句、祈使句的谓语前置时,叹号要放在末尾。

④既有疑问语气又有感叹语气的句子,可以把问号和叹号同时用在一起。哪个在前

用者视情况而定。

★★⑤除了句子的开头的“唉”、“啊”等感叹词或“各位代表”、“阿爹”、“大伯”等称呼后用叹号外(也可以用逗号),一般都在末尾用叹号,而不在句子

中间用。

⑥感叹语气强烈的反问句、祈使句,可用叹号。

◆顿号使用的注意点(一)

★①表示约数的相邻的两个数字之间不用顿号。

例如:“三四里路”不可写成“三、四里路”

②并列短语之间,一般最后两项中间用连词而不用顿号。

例如:“在商标上、包装上、说明书的图片和文字中”

③有的并列词组联系联系紧密又为人熟知,并列词组之间不用顿号。

例如:“东西部”不可写成“东、西部”

★④并列词语之间带有“啊”、“啦”等语气助词时,并列成分间用逗号,不用顿号。

例如:“黄瓜啦,青菜啦,萝卜啦”

⑤标题中用并列词组的,中间一般不能用顿号。

⑥并列的词组比较长、停顿较大的,就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⑦并列成分做补语且需要强调时,并列成分之间用逗号,不用顿号。

⑧并列成分做定语,一般用顿号表示停顿。

⑨并列成分做状语,如其是单词或成语,用顿号;如是介宾结构,用逗号。

★⑩并列成分做谓语,如其是主谓结构,其之间用逗号;如做并列谓语的几个动词共带一个宾语,动词之间用顿号。

⑴并列的词或词组做复指成分(两个以上的词或词组用做一个句子的同一成分时,同

指一种事物),并列成分之间用逗号,不用顿号。

★⑵并列结构内部又包含并列词语时,为了分清层次,有的顿号可用逗号。

◆引号使用的注意点

①引号中还要用引号时,外面的用双引号,里面的用单引号。

★★②如果完整的引录别人的原话,则引文末尾的标点不能改动,并要写在引号内;如所引的内容仅是作者行文中的句子成分,则引文末尾的标号应去掉,而视整个句子的需要选用标点。

③转述别人的话的意思不用引号。

◆省略号使用的注意点

★★①省略号不能与“等、等等”连用,因为二者意思等同。

例如:事实上也如此,我对字画、古玩、盆景、古典音乐……等等都有兴趣。

这里的省略号和“等等”必须去掉一个。

五·【语言应用】

语言运用的题型比较灵活,每年高考的新题型都出现在这个地方。首先把近段时间各地模拟题中的第3、4题翻一遍,熟悉题型是答题的关键。其次,看到新题型不要慌,慢慢看题目要求,总能有收获。

1、语段压缩题

答题技巧:明确题干要求,抓住陈述对象、事件经过及事件结果,画出文中的信息点,或归纳或概述特点,连缀成句,不多字数,不出语病。

解题思路:首先抓住关键词、关键句找出文章的中心所在;(一般是有解释的或重复较多的),其次去掉肯定不要的信息,包括原因、论据、过程等,其次换(调换、转换),其次数(数字数),其次对(与题干要求对应),最后是理(整理使之有条理)。

几种传统题型

综合改错题

病句题不容忽视,特别要重视修改病句和应用文结合考查的考题。关键是要读清题意,注意潜在提示,然后按要求完成。主要参考前面的语病部分的答题技巧。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①把错别字改正②把使用不当的词语改准确

③删去重复罗嗦的词句④把不通顺的地方改通顺

⑤把表意不明确的长句改为短句(如广播稿就不用长句)

⑥增添一些词句,使意思表达得更清楚、完整。

⑦把上下句的逻辑关系不准确的句子改正确⑧改正不得体的说法

⑨把用错的标点符号改正⑩注意应用文体的格式。

【小窍门】

这个需要修改的语段有几个地方有错,可参照该题有多少分。

【图文转换题】

这种题目一般有三种题型:

一种是表述题,它要求考生把图表中的意思表述清楚,因此,考生不能放过图表中的任何一个信息。这种题目,早些年还要求考生把一个数学公式用文字表述出来。

一种是推断题,它要求考生就图表中信息,推出一个结论或一个论断。这题目,要求考生区别对待图表中的信息,哪些是主要信息,哪些是次要信息;要求考生对所给的信息进行综合推理。

一种是把以上两种情况综合起来,分两个小题考查学生。

【语段压缩、概括要点、筛选信息】

〖答题技巧〗明确题干要求,抓住陈述对象、事件经过及事件结果,画出文中的信息点,或归纳或概述特点,连缀成句,不多少文字,不出语病。

〖压缩题考查形式〗提炼观点、概括观点、组织导语、拟定标题等几项内容。〖方法〗先问自己几个问题:①写的是什么物象或形象②事情的经过和结果怎样

③文章的思想脉络怎样④命题目的是什么

可套用下列公式①:一级信息(10字内)谁+干什么②二级信息(11——30)再加上是怎么干的③三级信息再加上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要遵循删繁就简,去次留主,重点信息不遗漏原则〗

2、语句扩展题

答题技巧:

①情景式扩展:抓住主题词,突出重点,有景有情,生动形象。②事理式扩展:围绕中心,分析论述,正反多角度分析论证,此类题关键是要注意题目中“以……重点”的要求。一般情况下,以“……”为重点,有两种做法,其一,在其前加上复杂的定语,其二,在其后写一串话(最好运用相关的修辞手法丰富文采)具体解释“……”的内涵。一般情况下以第二种为好。

扩展语句,压缩语段临场技法

扩展语句要注意五个方面:

1.读懂题意

考题往往对扩展的内容加以限制或提示,做题时一定要审清题目要求,认真揣摩题干的意思,弄清题目对句子内容、范围、句式、修辞、表达方式、重点、字数等方面的要求,尤其要体会题目中的隐含信息。

2.确定重点

原句的重点即这句话中说得比较含蓄、概括而有待丰富的内容,要围绕重点展开叙述、议论、抒情。

3.调动积淀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表达题是一种微型作文,它要求考生从素材库中选取最能契合题意的材料,选择恰当的切入点,运用一定的修辞方式流畅而有个性地加以表达。这需要考生调动自己的文化和生活的积淀,使写出的文段有血有肉。

4.借助修辞

这里的修辞是广义的,除了能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等常见的修辞格增强表现力外,还要能运用肖像描写、景物描写等表达方式描绘景物,刻画人物,增添情节,补充细节,用得体规范、优美生动的语言写出符合要求的文段。

5.注意立意

在用语言表达时,不但要格式正确,符合题干要求,而且要尽可能地表达出健康的思想感情。感情不真、思想空洞、境界不高的语言表达,不能得满分。

压缩语段的基本要求是:

①准确筛选文段中的关键信息,保证重点不丢失。

②归纳相同信息,删除重复、冗余信息,以保证语句简洁。

③运用一定的语言表达技巧。如,恰当地使用代词、过渡性语句以及表示相通、相同、相反的词语(如“同样”“相反”“否则”等)。

④合理地根据阅读材料及表达方式进行压缩,合理地根据材料结构和层次进行压缩,合理地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表达。

解题步骤如下:

①读懂原文,明确主要信息和侧重点,用提取要点法,归纳出内容要点并审清题目的要求;

②分析阅读的语段,明确语段文体,划分层次,概括层意,弄清其内在的关系,辨明题型,确立压缩的角度;

③明确阅读材料的表达方式,找出关键语句,概括信息要点;依照字数要求,决定取舍;

④按题目要求,选择最佳句式,恰切表达,注意语言的连贯;

⑤一句话新闻的答题要点:必须是一句话,一般应该具有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四要素。

3、句式仿写题

答题技巧:看清列出题干几点要求,分析仿写句,琢磨句式特点及表现手法,注意材料中的思想内容,搜索仿写材料,展开联想和想象,按要求仿写,仿写句子与例句一一对应,尽可能使句子写得新颖,有深意。注意要求,抄录句式,寻找对象,遣词造句,连贯得体。写好以后要注意对要求进行复查。

变换句式三原则:

a、明确题目要求,弄清原句的句式特点,找准变换的点。

b、不得改变原意(除非题目有特殊要求)。

c、要做到前后连贯。

4、新题型

(1)手机短信:答题技巧:(1)突出主题。(2)语言要简明、得体。简明主要是注意字数的限制。得体指用语要适合场合、对象的特点。(3)注意情境,讲究文采。

(2)公益广告:答题技巧:注意字数不宜多,一般10—30字。要有修辞手法,有情感,有创意,更要符合题意。

(3)图文转换:①表(格)文(字)转换题:基本流程:图表(源信息)—观察认读—分析理解—归纳概括—文字表达。要综合分析三个维度:横向角度、纵向角度、斜向角度(主要是数据变化)。②图文转换题:无论是徽标类还是漫画类,答题流程是:审读画面,观察要素-合理想象,丰富画面-分析寓意,文字表达。

(4)编写串联词:要注意突出节目的主题,符合演出的氛围,用语要饱含激情,简洁有力,既富有文采,生动活泼,又要口语化,通俗易懂,还要注意语言的连贯。

(5)编写解说词:首先要抓住解说对象的主要特点,确定解说的主要内容,其次在解释画面或实物时,要注意层次分明,条理清楚,此外还要注意语言的形象性、直观性,发挥一定的想象,做到视听的和谐统一。

★如果有对话,要注意谦敬词的使用。

第二板块一般论述类和说明类文章的阅读

考纲陈述:

1、理解:(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意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一】:依据文体特征读懂文章

(1)根据文体特征读懂文章。一类是以社会科学为研究对象的一般论述类文章(学术论文),主要运用说明的议论的表达方式行文,内容涉及到经济学,教育学,文化学历史学,语言学,美学等,且内容多为介绍学术论点及其分论点,论据,背景和意义。一类是以自然科学为对象的科技说明文,主要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行文,内容多为介绍新科技新发现新认识,主体文字若干段落从不同角度具体介绍这个“新”:背景,构造,原理,特点,现状,发展,评价(优点缺陷)及其研究应用前景。(根据文体特征,可边阅读边猜测下文内容,提高阅读速度。)

(2)注重整体阅读。逐段阅读,标出各段的中心句子,并在头脑中大体复述各段内容。最后在找到全文说明对象(议论对象)的基础上整合文意。

【二】:选择题的解答

明确此类题目是在玩文字游戏,命题者改造原文设置错部分定语或状语(复句的部分分句),从而改变句意。

高中阶段语文知识积累与答题技巧举例

高考语文知识积累与答题技巧 一、修辞方法及表达作用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情感。 排比:表现了什么,抒发了什么,增强了语势,加强了感情。 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思考,使文章有起伏。 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什么的情感,使文章有起伏。 二、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等。 2、文中:承上启下;承上或者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等。 3、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等。 三、文章段落语句的主要作用有(和上面的第二点相连系):(必须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来进行做答) 1、结构上: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照应前文(开头)首尾呼应等。 2、内容上:开篇点题、抒发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主题、一语道破等。 3、写法上:气氛渲染、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文作展垫、欲扬先抑、借景抒怀、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四、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暗示社会环境; 6、深化作品主题等。 五、社会环境描写作用:描写社会状况,交代故事背景,揭示社会本质,铺垫下文内容。 六、人称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怀,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七、小说中重要情节的作用 1、表现主题(点题或突出主题); 2、塑造人物形象(发展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人物性格); 3、故事情节构成(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 八、小说情节设计的技巧:注重节奏、巧合、突转、悬念等。 九、分析小说主题的方法 1、从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概括小说的主题; 2、联系小说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时代特征,从而把握小说的主题; 3、从揭示主题的句子来把握作品的主题; 4、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十、小说 1、人物主要掌握通过适当的描写方法、角度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阅读技巧。 2、情节主要了解各部分的基本内容及理解、分析小说情节的方法、技巧。 3、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4、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 5、高潮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6、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7、环境主要理解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渲染气氛、衬托情感、预示人物命运、揭示社会本质、推动情节发展。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交代故事背景,揭示社会本质,铺垫下文内容。 十一、懂得常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方法有:①正面描写: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②侧面(间接)描写:其他的人或事③细节描写④环境衬托人物心情等。⑤用词的感情倾向.褒贬色彩 作用是:揭示人物性格,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采 十二、非主人公在文中的作用:对比烘托,使主人公性格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十三、阅读题技巧(根据题目要求分点作答) 1、词语:答题时一定要在文段句词的前后找答案或找 解答的依据。 (1)能理解词语的表面意义,以及深层含义和言外之 意,并能理解其表达的效果; (2)能确定词语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上文,找出后 代入原文,看是否通顺合理. 2、文章概括: 内容概括(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人物和事件 (抓要点概括,推动情节发展的要点必须要\首尾的关键句必须扣住) 中心思想概括:如:“本文通过某人做某事,表达了作者对 __ 赞美与敬佩之情等,赞美了他(人物性格、精神品质) 3、主旨句的作用:结构上贯穿全文,内容上点明中心。 4、记叙顺序及作用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尾, 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 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3) 插叙作用: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 使中心更突出。 记叙文中穿插议论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画龙点睛. 5、修辞类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3)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4)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6、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1. 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 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 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7、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 1

语文高考各题型答题方法及技巧

语文高考各题型答题方 法及技巧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语文】高考各题型答题方法及技巧 一、语文基础题 先说时间的分配。第一大题的3个选择题,一般同学可控制在5分钟。这部分题目因题型稳定,平时训练也多,基本套路考生应该是相当熟悉的,因此在审题清楚的前提下可大胆作答,中等速度解答为宜。另外,答案要看重第一印象,没有充分的依据,不要擅自改动。 答题策略: 1.看清题干要求。选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项,有没有其他可供答题参考的信息等,务必看仔细,看清楚。 2.先排除最有把握排除的选择项。如“词语、成语(含熟语)辨析题”可从感情色彩、范围大小、程度轻重、搭配得当与否、是否重复累赘等方面考虑。 3.几点常规的提醒。读音正误辨别时,注意越是你平常最有把握、人人似乎都这么读的字越要谨慎;错别字正误辨别,看题不宜太长久,时间长了原本是正确的反而会觉得像是错的,如无把握,可先放一放不去做它; 选词填空题宜用“排除法”,而且要注意“搭配”问题;成语使用题忌“望文生义”的理解,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有时试题中那“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 二、自然科学和社科类文章阅读 这两部分的内容考查,一般采用单项选择的形式,共设四个小题。做好这四道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思考的严密、周详。 2.务必找到与试题选项对应的词、句、段,反复对照理解,仔细判断选项正误;依据原句进行推理要合理,否则成为“无中生有”。

3.了解设置干扰项的几种情况: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无中生有,扩大或缩小概念的范围,缺乏依据,因果颠倒,先后错乱,张冠李戴等。 4.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有时选文可能枯燥,要保持大脑清醒。静下心仔细阅读,力求准确理解。 答题技巧: 一是锁定题目的阅读区间,在第几段第几行,特别是涉及到第一、第二自然段的词语、句子的理解题。 二是一般第1、2题比较容易,可以直接找到原文中的位置,根据题干指向。表述一般与原文一致的,大都正确。 三是第3、4题的设题难度稍微大一点。设题的错误项大都与原文有些偏差。细微处要搞清楚。 三、文言文阅读 针对文言文阅读试题多以叙述性文字为主的特点,在进行整体性阅读时,要用心去查找文中的人和事,尽量把文中下列相关的内容圈点出来:人有几位,如何称谓;主角是谁,与他人关系怎样;事有几件,由几人所干;事件关系,有何意义,大体分分层次。接着审清题目,带着这些问题再去研读文段,不在无关处纠缠,要在紧要处下工夫。 1.文言实词的理解: 坚持“词不离句”的原则。利用字与字、词与词的结构特点。采取由彼到此的联想方式,迅速理解词义。选项中给出的解释,可代入句中,结合上下文,反复印证。另外要特别注意词的多义、词的活用、词的古今异义、通假、词的偏义等文言现象。 平时我们积累的一些成语中个别语素的解释,有时也能给我们一些启示,也要为我所用。

全国卷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图文稿

全国卷高考语文答题技 巧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2017全国卷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做题总原则:一分钟拿一分,150分。选择题稍快点,提前5分钟左右。 可以先做默写题,或者按自己做题习惯顺序答题,但是我们建议一般还是按先后顺序做。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如何读懂一般论述类文章 注重整体阅读,说明性的文字抓住基本概念以及对基本概念解释的文字;议论性的文字抓住基本观点以及对观点阐述的文字。认真读懂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并在头脑中大体复述各段内容。标示文章中揭示主旨的句子、揭示文章结构的句子,并用笔划出称代词、关联词、标志词。阅读题目,找出选项相对应的区域。文章内容与题目相互验证。 【科学文】总体解题技巧 将题干中否定陈述转换为肯定陈述。有"根据""证据""原因"等字样的题干,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将称代内容替代称代词,使称代词与称代内容保持一致。找出选项所关涉的内容区域,将选项与文章内容逐字逐词逐句进行比较、对照。推导的选项要在原文中找到根据,要有前因后果。注意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 正常错误有故意混淆,以偏概全,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偷换概念,颠倒因果,强加因果,胡乱划分。

【概念词语】理解题 答题技巧:找出选项相对应的内容区域,划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联系词语的本义,抓住语境义。 【句子】理解题 答题技巧:理清复杂句子的结构关系,适当作些句子成分的分析。其次要对修饰成分认真思考,这是选项比较的重点。找出文中相对应的阐释,与选项逐字逐句对照、比较。分析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分辨先后顺序。检查该选项的解释与全文或全段的倾向性是否一致。 【信息】筛选题 答题技巧:找出选项相对应的内容区域,依次筛选。原文内容与选项保持一致,选项与题干要能构成因果关系。略过无关紧要的信息,如举例、描写等,抓住本质特征。 【要点概括题】 答题技巧: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抓住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转述内容要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注意选枝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 【推断想象】题 答题技巧:找出推断的根据。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总之:所有的判断都必须来自原文,切切不可以主观臆断,建议先通读全文,标好段落,初步掌握全文意思。先做最后一道选择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把

高考语文各种题型答题技巧最新总结

高考语文各种题型答题技巧最新总结 一、论述类文章阅读 这部分的内容考查,一般采用单项选择的形式,做好这些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思考的严密、周详。 2.务必找到与试题选项对应的词、句、段,反复对照理解,仔细判断选项正误;依据原句进行推理要合理,否则成为“无中生有”。 3.了解设置干扰项的几种情况: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无中生有,扩大或缩小概念的范围,缺乏依据,因果颠倒,先后错乱,张冠李戴等。 4.有时选文可能枯燥,要保持大脑清醒。静下心仔细阅读,力求准确理解。 答题技巧: 一是锁定题目的阅读区间,在第几段第几行,特别是涉及到第一、第二自然段的词语、句子的理解题。 二是一般第1、2题比较容易,可以直接找到原文中的位置,根据题干指向。表述一般与原文一致的,大都正确。 三是第3题的设题难度稍微大一点。设题的错误项大都与原文有些偏差。细微处要搞清楚。 二、文言文阅读 针对文言文阅读试题多以叙述性文字为主的特点,在进行整体性阅读时,要用心去查找文中的人和事,尽量把文中下列相关的内容圈点出来:人有几位,如何称谓;主角是谁,与他人关系怎样;事有几件,由几人所干;事件关系,有何意义,大体分分层次。接着审清题目,带着这些问题再去研读文段,不在无关处纠缠,要在紧要处下工夫。 1.文言实词的理解: 坚持“词不离句”的原则。利用字与字、词与词的结构特点。采取由彼到此的联想方式,迅速理解词义。选项中给出的解释,可代入句中,结合上下文,反复印证。另外要特别注意词的多义、词的活用、词的古今异义、通假、词的偏义等文言现象。平时我们积累的一些成语中个别语素的解释,有时也能给我们一些启示,也要为我所用。 2.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以理解句意为前提,根据词在句中的位置化虚为实,断定词性和用法。 3.“筛选信息”和“把握文意”: 这是文言文阅读的最后两道题。要注意整体把握。尤其最后一道“把握文意”题,该题四个选项的设置。大多是按原文内容先后顺序排列的,往往选不恰当的项,这既对理解全文有帮助,也为解前面的题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此处宜稍放慢速度,力争做正确,做完后,回过头来检验前面几个题的正误。

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总结

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总结 1.叙述角度:全知视角、有限视角 叙述人称:我(第一人称):真实亲切、拉近距离、便与抒情 你(第二人称):拉近叙述者和人物之间的距离、便于抒发情感 他(第三人称):叙事自由、可深入人物内心、可展示不同人物不同地点同时 发生的事 2.常见修辞作用: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冗长为简洁 拟人:能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事物生动形象,赋予事物以人的特征,给 读者以亲切感 对偶:形式上语言简练整齐对称有音乐美,内容上表意凝练抒情酣畅淋漓 排比:渲染气氛,强调内容,加重感情,节奏鲜明,语势磅礴,痛快淋漓 夸张:揭示特征本质;增添文采,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烘托气氛 对比:把不同的事物区别的更明显,突出叙述之物 设问:以设问开篇,点明主旨,领起下文,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 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3.常见写作手法:虚实结合:虚实相应,激发联想与想象,丰富内容,扩展意境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半夜),突出极其安静的氛围 正侧结合:直接描写为正面,对周围其他事物描写为侧面,突出主要描写 对象 点面结合:比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细节描写:对事物的细节进行描写,突出描写对象的某个特点 渲染烘托:创造气氛,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以乐景写哀情:反衬,是情感表达更强烈,使哀情更哀 照应:起合回环,使文章结构紧凑 多角度描写:动静,远近,虚实,通感,视听结合 明暗结合:一般体现为小说的双线结构 4.小说的情节:线索安排(单线和双线)、情节层次(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结构技 巧 主要作用:推动情节、刻画人物、揭示主题 明暗结合:明显,暗隐,暗不直接,显隐结合,使文章摇曳多姿 欧·亨利式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增加小说情节生动性 叙述顺序:顺序:(按时间、空间顺序描写)使文章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倒序:(先写后发生的或结局)使文章产生悬念,引起读者兴趣;避免平铺直 叙与结构单调,增强文章生动性,曲折有致 插叙:(插入另一件与之相关的事)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人物形 象更丰满,内容更充实,有利于揭示文章主旨 补叙:(追叙,由一小段话对前文人或事进行补充交代)避免长篇大论出现情 节拖拉现象;通过藏与亮造成情节的波澜;对上文内容进行补充解释 平叙:分叙(有条不紊,突出紧张氛围) 铺垫:主要情节积蓄,酝酿的过程,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伏笔:在前段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伏笔要有照应,前后不宜紧贴) 照应:开头结尾照应;正文与文章标题相照应;行文中互相照应

高考语文满分答题技巧总结(精华)

高考语文满分答题技巧总结(精华) 综合 2014-03-04 21:13 : 审清每一道题的题文表述;标清每一题答题的关键所在;写清每一处关键的答案要点。 第一版块:古诗文阅读与鉴赏(7题33分) 1.名句名篇默写题与文学常识题 知识范围:课标建议的60个背诵篇目;文学常识以中国古代作家为主及60个背诵篇目名称、作家及朝代。 默写时要注意: (1)今年高考是四选三选默,选择最有把握的几句来填写,千万不要多默。 (2)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书法。(建议拿到试卷就先填写默写内容) (3)要求“一字不差”。如默写内容印象不深,可先记得几个字默几个字,后面想起来了再默。 2.诗歌鉴赏题 考纲陈述:(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 【第一步】准确解读文本:在了解“诗家语”多省略、多倒装特点的基础上,抓关键点: (1)上看:看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某一词语),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再看,回忆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 (2)下看:看注解提示,了解诗歌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

(3)中看:看全诗主体,每句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特别注意诗歌中的表现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如:孤独自寂)。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的主旨。 (即我们平时讲的五读:读题目、读、读内容、读注释、读命题。) 【第二步】明了答案构成要点(即给分点)。小口径问题什么答什么,大口径问题一般要包括三个要点: ●(1)采用的写作手法:常见写作手法(技巧)见后面所附四大类13小类。 ●(2)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理)。 ●(3)所起的作用:此种写法在内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内容方面的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形式方面的作用:前后照应,虚实结合,先总后分,一问一答) (注意:不同类型题目的三个要点的侧重点不一样,问什么则什么是回答的重点;且三个要点的顺序要根据具体题目的类型有机组合。一般情况下,我们要写明白:此诗写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 【第三步】】诗歌鉴赏简答题:根据题目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答题方法。 ◆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类(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哪些意象?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⒈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⒉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 ⒊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及方法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及方法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及方法1 一、名句默写 名句名篇默写:看清四选三,还是三选二,还是全做,记得牢,拿得准,写得对 二、文学作品的阅读 1.加强整体感知,明确所写之物、所抒之情和所阐之理。细读标题,浏览开头、结尾,筛选反复出现的词、句(尤其抒情句、议论句)。 2.吃透题目要求,严格按要求答题。 3.找到符合题目要求的阅读区间,有时阅读区间跨度比较大,注意筛选、截取符合题目要求的语句。精心概括,合理重组,必要调整,适当转换。 4.答案要完整,用词准确,所组句子要文通字顺。 5.根据命题者设题“由浅入深”的特点,后面的题目可能会为前面题目作注脚。 6.在不限定字数的前提下,根据所赋分值的多少,所留空间的大小作答,注意采点答题。 7.答案书写虽不赋分,也要认真。一般阅卷老师不会仔细琢磨你的答案,只有让他们速读时一目了然,才不至于丢失冤枉分。答案要做到每一句都有依据,有出处,万不可凭想当然,率性而为。 答题技巧: 1.打破现代文阅读的神秘感,要有“答案都在原文中”的观点。 2.紧紧抓住文中的一些带有提示性的词语,如“因此”“所以”“但是”“尤其”;或概括总结性的较理性的词语,如思想、意识、现实主义、浪漫气息、奥秘、象征等。来具体推断其理性内涵和层次含义。 3.现代文阅读的核心是“概括”内容,这一点解决的办法。就是在阅读的段落内,以句号为单位,每一句概括一个意思,分条列出,不要被有些题目的“意思”“作用”“好处”所迷惑。谈“作用”“好处”“意义”,也要依托内容去淡,不可简单地说“强化了主题,深化了中心,增强了效果,十分生动形象”等

词语,就应付了事。 4.多答。因为现代文阅读字数逐渐放开,那么多答一点,就会多得分。况且答多了也不扣分。多答要注意两点:(1)分条列出,概括作答,一般分数多的题,答案要与分数一致,即6分题。答3个小点即可。(2)答案不要重复或从反面去说,正面作答即可,不要用形象或描写的语言。 三、语言表达题 1.语病修改。从语病、简明、连贯、得体角度考虑。首先判断要准确,动小手术(增、删、调、换),不改变原意,答案表述要规_范,注意审题,不要把正确的改为错误的。 2.仿写。明确评分要点,要求严格按下列要点进行仿写。 ①内容合理(上下文意衔接、情调一致等); ②句式仿写(句式结构一致、运用手法一致等); ③修辞上,注意比喻和排比手法; ④符合题目要求,尤其特殊要求; ⑤语句通顺(否则扣分)。 3.扩展。 ①答案必须体现题目的明示要求和暗示要求(明示要求有的在题干上,有的在语言材料中), ②答案表述要通顺,不漏字,不重字,不出现语病,书写认真。 4.压缩语段。 ①理解和归纳是压缩的前提和基础; ②注意审清题干的要求和限制。高考往往强调有侧重的压缩; ③合乎题干要求,要点全面,答案通顺。 5.变换(选用)句式。 ①明确变换的原则;不得改变原意。 ②注意把握原句的句间关系。 ③语句要通顺。 6.得体、连贯题。要根据要求来作答。 答题技巧: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大全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答题套路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答题套路 高考散文阅读常见题型答题技巧【一】行文思路(或结构) 1、常见题型: ①文章以什么为线索?请你进一步地理解文章思路。②本文主要分几个画面来写,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③请概括文章写了哪些方面?或概括特点?④为什么从这里写起;先写这个后写那个,为什么?为什么作者在文章开头写某某内容? 2、解题思路: 答题程序应该是分析层次结构,把握段落大意,然后准确切分文章层次并概括层意,最后把层意按照先后顺序组合起来。一般从结构、内容(表现形象,思想情感、主题思想)与艺术手法三个方面回答。3、答题格式: 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附】记叙文(散文)的文章结构特点:①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等;③以什么(物件、观察点)为中心; 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层深入。同时要适时的结合中心回答。 【二】行文表达作用 1、常见题型: ①局部某句话、某处叙述句(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或者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什么作用?文中某段文字不要行不行?为什么? ②某一引文(诗句或典故等)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表现了作者什么样

的情感? ③某一处环境描写的作用或文中描述了某某景色,请加以简要概括,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解题思路: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上解答分析。 3、答题格式: 某段或语句:写了……内容(概括这句话或者段落的大致意思),运用……手法,起到了……作用或表达效果(联系中心) 引文的作用: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结构上起到了……作用 景物描写:这一景物描写了……自然环境,渲染了的……气氛;烘托人物的……心境或性格;暗示……社会环境;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附】引文作用常使用的术语 (1)开头:①总领全文;②引出下文的……情节或引出话题;③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④开篇点题,营造……的气氛,奠定……的感情基调;④制造悬念或埋下伏笔,吸引读者。 (2)中间:①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前后呼应;③为下文……的情节做铺垫、引起下文的…内容;④照应上文的…内容、转换话题;⑤或衬托作用(在行文中为了彰显叙述主体而谈到其他事物,其他事物具有衬托作用);或渲染烘托某种氛围(描写环境为人物的出场营造氛围) (3)结尾:①升华感情;②点明中心,深化主题;③总结上文;④卒章显志,点明主题;或含蓄的表明主旨(往往借助象征性的景物描写);⑤呼

高考语文满分答题技巧总结文言文阅读

高考语文满分答题技 巧总结文言文阅读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考试大纲》对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的考查内容及相应知识点作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 理解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分析综合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浅易既是对考生的要求,也是命题者选材的原则。指文言材料不出现艰涩、古奥的字词,不选择冷僻的题材。考生利用已学过的古文知识基本能读懂文段。 据高考实情,我们将《考试大纲》规定的上述7个考点编列为9个专题: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常见文言实词”,指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指文言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意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即《考试大纲》具体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意义”,即特定虚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唯一含义;“用法”,主要指其词性及所表示的词语之间或句子之间的关系等。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不同的句式”,主要指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 4.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 “不同的用法”,特指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5.筛选文中的信息。 根据试题的具体要求,从文中选取与试题具体指向吻合的信息,排除似是而非和错误的信息。 6.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内容要点”,涉及阅读材料的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如人物的言行举止、功德事迹,事件的发展过程,文章的论点论据等;“归纳”,就是对具体的、零散的、琐碎的材料分门别类。“中心意思”,可以指整体的思想内容,更多是指局部的思想内容;“概括”,就是把能体现中心意思的方方面面的特殊性排除,而将其共同性提取出来。 7.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观点态度”,指作者在文中显示的(记叙类文本)或者揭示的(论述类文本)观点、情感态度和思想倾向。“分析”,就是把整体分成一些“零部件”来考

高中语文考试答题技巧

语文考试130以上技巧。 语文答题有技巧的。当初高考语文一百三多,每次模考一百二以上,从未失手。现在给高中的学子传授答题经验~这些是只会念答案老师不会讲的,想听的进。保证语文成绩有提高。 古诗看到题之后一定先分类,分成唐诗、宋诗、豪放词、婉约词。不同的类型回答时内容是不一样的。因为唐诗是以情入诗,宋诗是以理入诗。比方我们正常生活中表达思乡,成天把思乡挂在嘴边是低级的表达情感的表现。写景才是王道,比方写明月,进而写到家乡的月~比方写捧起家乡的黄土狂吻。这比单纯的语言表达强多了。请同学们记住,唐诗都是以景写情,触景生情的。反应到答题上,你要记得这样几句话。写上了老师绝对给分:以景写情,触景生情,诗人通过对某某景物的描写表达了某某感情,情景相生,使无形的人的愁思有形化,使有形的景色沾染了诗人的主观感受下面举例子,最后总结唐诗得分三步走“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廖乱边愁说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这是唐诗啊!更进一步是边塞诗,我们通过后两句来体现怎么答题. 一般出题格式是这样的:某句写的好不好,好在哪里,去掉行不行之类的。这是历年出题的唯一套路,其他出题方法和这个是等价的,因为他让你回答的内容是一定的。这里举例,上诗中后两句表达好在哪里?,通过对本题的解答说明答题的三步走战略答古诗题,在卷面上写出来的东西第一步是翻译。第二部是叙述好在哪,第三步是总述第三步综述:这样描写情景相生,需的情实的景虚实相生。更富有感染力。答题完毕第一部翻译:诗人前一句通过廖乱和边愁两个字描写主观感受,后一句秋月长城是对边塞景物的捕捉与描写第二部好在哪:诗人通过对秋月长城萧索空阔景

物的描写使无形的作者的边愁有形化,跃然纸上更富有感染力。诗有形的边塞景物沾染了作者浓烈的愁思。总结起来,答题点得分点给分点有三个,这三部打全了,老师不敢扣分。第一个得分点就是找到诗人写景的句子或词,进行简单的翻译,说明写的是什么景,表达的是什么情。例子中抓住的是秋月长城,是边塞的景,情是廖乱的情是边愁。紧扣边塞的景,边愁第一部的分就得到有形的景(答题时具体写出是什么景,如秋月长城)与无形的愁相结合,使作者无形的愁思有形化更形象更感人,使有形的景物沾染了诗人的主观愁思语文的作用就是让我们学会一个字扯如果多加一个字那就是蛋第三步更重要、告诉批卷的:总结起来,诗人的表达技巧是情景相生虚实相生,写作方式是触景生情我们现在进行唐诗的扫尾工作。再叙述叙述出题人的出题方式,和在三步走基础上的不同答题技巧关于第一个题眼,就是找到写景的最传神的那个字呗。比方用烂了的例子春风又绿江南岸“然后翻译这句所在的句子,然后走我的第二部和第三步”这是从写景上出题。下一个主观感受,是从抒情上出题,先说明作者表达的是什么感情。再接第二部第三步有时候更简单,三步走里只问你一步。比方两个诗歌的对比杜牧的包羞忍耻是男儿和王安石的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的主题思乡对比那就只答第一部和第三步呗,先说说全诗写了什么,再说写的东西表达了什么这正是三步走战略的第一部与第三步表达技巧:对比,联想,拟人,回文,顶真比喻想象夸张,衬托我心飘摇悬似旆君意的的高如鸿。好在哪?第一部:诗人描写了飘摇的旆和意志高昂的鸿雁,写描(翻译)写了作者内心的飘摇与友人赴官的意满第三步表达了诗人不得志的惆怅与对友人赴官的真挚祝贺与向往。 上边两个大家都会了吧。第二部:诗人通过将心情与飘摇的旆和高鸿

(完整word)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归纳,推荐文档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复习----小说专题 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命题规律,把握小说阅读的答题技巧。 2、高考真题实战演练,能够运用所学提高答题的准确度。 直击高考: 2018年《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现代文阅读之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层级要求如下: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理解B ⑴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 ⑴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⑵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3.鉴赏评价D ⑴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⑵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⑶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4.探究F ⑴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⑵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⑶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高分口诀:读懂文章审准题眼规范作答 现代文(各类文本)阅读与答题基本知识 (一)答题基本知识: 1.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散文和小说,新闻和传记的文体特征概述见后);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 注意:要在通读时用圈点批注法阅读,勾画关键词语和重要语句。 2.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 审题时注意: ◆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 ◆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 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 如问:“为什么对作者来说这是一次短暂而愉快的旅行?” 则:(1)题眼(答题重点)是:短暂而愉快;(2)要点(回答的内容)应包括:“短暂”和“愉快”两点;(3)设问的角度:以“这”作陈述对象,而不是“作者”;(4)句式应为:两个句子,且构成并列关系。 3.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满分答题技巧总结

高考语文满分答题技巧总结 审清每一道题得题文表述;标清每一题答题得关键所在;写清每一处关键得答案要点。 第一版块:古诗文阅读与鉴赏(7题33分) 1.名句名篇默写题与文学常识题 知识范围:课标建议得60个背诵篇目;文学常识以中国古代作家为主及60个背诵篇目名称、作家及朝代。 默写时要注意: (1)今年高考就是四选三选默,选择最有把握得几句来填写,千万不要多默。 (2)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书法。(建议拿到试卷就先填写默写内容) (3)要求“一字不差”。如默写内容印象不深,可先记得几个字默几个字,后面想起来了再默。 2.诗歌鉴赏题 【第一步】准确解读文本:在了解“诗家语”多省略、多倒装特点得基础上,抓关键点: (1)上瞧:瞧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某一词语),认真研究古诗得题目,有得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得主要内容,或者给您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再瞧作者,回忆作者所处得朝代与作品风格。注意时代对作家得影响(如南宋得爱国思想); (2)下瞧:瞧注解提示,了解诗歌得背景,寻找诗歌内容与情感得线索。 (3)中瞧:瞧全诗主体,每句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特别注意诗歌中得表现情感得形容词与副词(如:孤独自寂)。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就是诗得主旨。 (即我们平时讲得五读:读题目、读作者、读内容、读注释、读命题。) 【第二步】明了答案构成要点(即给分点)。小口径问题什么答什么,大口径问题一般要包括三个要点:

●(1)采用得写作手法:常见写作手法(技巧)见后面所附四大类13小类。 ●(2)手法揭示得内容: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得什么 特点,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理)。 ●(3)所起得作用:此种写法在内容或形式上起到得作用。(内容方面得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形式方面得作用:前后照应,虚实结合,先总后分,一问一答) (注意:不同类型题目得三个要点得侧重点不一样,问什么则什么就是回答得 重点;且三个要点得顺序要根据具体题目得类型有机组合。一般情况下,我们要写明白:此诗写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 【第三步】】诗歌鉴赏简答题:根据题目类型得不同,选择不同得答题方法。 分析意象类(意象即诗中描写得人、景、物)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哪些意象?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得画面?或: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得景物? 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得意象: ⒈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就是人非得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得歌声)。 ⒉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 ⒊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 ⒋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悲伤)。 ⒌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 营(军营)。东篱(高雅,洁身自好) 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得意境氛围?

高考语文高考各题型答题方法及技巧

【语文】高考各题型答题方法及技巧 一、语文基础题 先说时间的分配。第一大题的3个选择题,一般同学可控制在5分钟。这部分题目因题型稳定,平时训练也多,基本套路考生应该是相当熟悉的,因此在审题清楚的前提下可大胆作答,中等速度解答为宜。另外,答案要看重第一印象,没有充分的依据,不要擅自改动。 答题策略: 1.看清题干要求。选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项,有没有其他可供答题参考的信息等,务必看仔细,看清楚。 2.先排除最有把握排除的选择项。如“词语、成语(含熟语)辨析题”可从感情色彩、范围大小、程度轻重、搭配得当与否、是否重复累赘等方面考虑。 3.几点常规的提醒。读音正误辨别时,注意越是你平常最有把握、人人似乎都这么读的字越要谨慎;错别字正误辨别,看题不宜太长久,时间长了原本是正确的反而会觉得像是错的,如无把握,可先放一放不去做它; 选词填空题宜用“排除法”,而且要注意“搭配”问题;成语使用题忌“望文生义”的理解,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有时试题中那“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 二、自然科学和社科类文章阅读 这两部分的内容考查,一般采用单项选择的形式,共设四个小题。做好这四道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思考的严密、周详。 2.务必找到与试题选项对应的词、句、段,反复对照理解,仔细判断选项正误;依据原句进行推理要合理,否则成为“无中生有”。

3.了解设置干扰项的几种情况: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无中生有,扩大或缩小概念的范围,缺乏依据,因果颠倒,先后错乱,张冠李戴等。 4.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有时选文可能枯燥,要保持大脑清醒。静下心仔细阅读,力求准确理解。 答题技巧: 一是锁定题目的阅读区间,在第几段第几行,特别是涉及到第一、第二自然段的词语、句子的理解题。 二是一般第1、2题比较容易,可以直接找到原文中的位置,根据题干指向。表述一般与原文一致的,大都正确。 三是第3、4题的设题难度稍微大一点。设题的错误项大都与原文有些偏差。细微处要搞清楚。 三、文言文阅读 针对文言文阅读试题多以叙述性文字为主的特点,在进行整体性阅读时,要用心去查找文中的人和事,尽量把文中下列相关的内容圈点出来:人有几位,如何称谓;主角是谁,与他人关系怎样;事有几件,由几人所干;事件关系,有何意义,大体分分层次。接着审清题目,带着这些问题再去研读文段,不在无关处纠缠,要在紧要处下工夫。 1.文言实词的理解: 坚持“词不离句”的原则。利用字与字、词与词的结构特点。采取由彼到此的联想方式,迅速理解词义。选项中给出的解释,可代入句中,结合上下文,反复印证。另外要特别注意词的多义、词的活用、词的古今异义、通假、词的偏义等文言现象。 平时我们积累的一些成语中个别语素的解释,有时也能给我们一些启示,也要为我所用。 2.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以理解句意为前提,根据词在句中的位置化虚为实,断定词性和用

高中语文古文答题技巧

语文答题有技巧 语文答题有技巧的。当初高考语文一百三多,每次模考一百二以上,从未失手。现在给高中的学子传授答题经验~这些是只会念答案老师不会讲的,想听的进。保证语文成绩有提高。 古诗看到题之后一定先分类,分成唐诗、宋诗、豪放词、婉约词。不同的类型回答时内容是不一样的。因为唐诗是以情入诗,宋诗是以理入诗。比方我们正常生活中表达思乡,成天把思乡挂在嘴边是低级的表达情感的表现。写景才是王道,比方写明月,进而写到家乡的月~比方写捧起家乡的黄土狂吻。这比单纯的语言表达强多了。请同学们记住,唐诗都是以景写情,触景生情的。反应到答题上,你要记得这样几句话。写上了老师绝对给分:以景写情,触景生情,诗人通过对某某景物的描写表达了某某感情,情景相生,使无形的人的愁思有形化,使有形的景色沾染了诗人的主观感受下面举例子,最后总结唐诗得分三步走“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廖乱边愁说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这是唐诗啊!更进一步是边塞诗,我们通过后两句来体现怎么答题 一般出题格式是这样的:某句写的好不好,好在哪里,去掉行不行之类的。这是历年出题的唯一套路,其他出题方法和这个是等价的,因为他让你回答的内容是一定的。这里举例,上诗中后两句表达好在哪里?,通过对本题的解答说明答题的三步走战略答古诗题,在卷面上写出来的东西第一步是翻译。第二部是叙述好在哪,第三步综述:这样描写情景相生,需的情实的景虚实相生。更富有感染力。答题完毕第一部翻译:诗人前一句通过廖乱和边愁两个字描写主观感受,后一句秋月长城是对边塞景物的捕捉与描写第二部好在哪:诗人通过对秋月长城萧索空阔景物的描写使无形的作者的边愁有形化,跃然纸上更富有感染力。诗有形的边塞景物沾染了作者浓烈的愁思。总结起来,答题点得分点给分点有三个,这三部打全了,老师不敢扣分。第一个得分点就是找到诗人写景的句子或词,进行简单的翻译,说明写的是什么景,表达的是什么情。例子中抓住的是秋月长城,是边塞的景,情是廖乱的情是边愁。紧扣边塞的景,边愁第一部的分就得到有形的景(答题时具体写出是什么景,如秋月长城)与无形的愁相结合,使作者无形的愁思有形化更形象更感人,使有形的景物沾染了诗人的主观愁思语文的作用就是让我们学会一个字扯如果多加一个字那就是蛋第三步更重要、告诉批卷的:总结起来,诗人的表达技巧是情景相生虚实相生,写作方式是触景生情我们现在进行唐诗的扫尾工作。再叙述叙述出题人的出题方式,和在三步走基础上的不同答题技巧关于第一个题眼,就是找到写景的最传神的那个字呗。比方用烂了的例子春风又绿江南岸“然后翻译这句所在的句子,然后走我的第二部和第三步”这是从写景上出题。下一个主观感受,是从抒情上出题,先说明作者表达的是什么感情。再接第二部第三步有时候更简单,三步走里只问你一步。比方两个诗歌的对比杜牧的包羞忍耻是男儿和王安石的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的主题思乡对比那就只答第一部和第三步呗,先说说全诗写了什么,再说写的东西表达了什么这正是三步走战略的第一部与第三步表达技巧:对比,联想,拟人,回文,顶真比喻想象夸张,衬托我心飘摇悬似旆君意的的高如鸿。好在哪?第一部:诗人描写了飘摇的旆和意志高昂的鸿雁,写描(翻译)写了作者内心的飘摇与友人赴官的意满第三步表达了诗人不得志的惆怅与对友人赴官的真挚祝贺与向往。 上边两个大家都会了吧。第二部:诗人通过将心情与飘摇的旆和高鸿作比喻,自己的失意与友人的得意做对比,虚实相生我们来看这道题,第二部得分点是比和对比,有了它不丢分喻我们再练个想象的“风彻红旗冻不翻”好在哪?下面我不说想象比喻什么的了,你们自己来说。我出题了“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好在哪?将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好在哪?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好在哪?当时更有军中死,自始君王不动心好在哪?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好在哪?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好在哪?垂死病重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好在哪?第一部和第三步是不变的,找准第二部你要回答的内容套进去。最基本的那两句最先学的有形化什么的别忘可是唐诗总用到这样的表达技巧。唐诗是以景生情的,表达方法有比喻、联想、想象、夸张、对比、顶真、等做复习题时遇上了我这没有的自己往上加。快点记笔记这句话:以乐景衬哀情而哀者更见其哀这就是烘托,这就是反衬。阅读题碰到烘托反衬字样的,或者明显看出来是烘托反衬作用的都答这一句上边有一道“将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题,答对比是对的,答答上反衬也是对的。以乐景衬哀情而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