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西安事变发生后张学良的应变决策_李仲明

试论西安事变发生后张学良的应变决策_李仲明
试论西安事变发生后张学良的应变决策_李仲明

·论文·民国档案2001.4试论西安事变发生后张学良的应变决策

李仲明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为了民族大义、反对内战,果断在西安对蒋介石实行“兵谏”;在蒋介石终于放弃“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同意谈判条件后,张学良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送蒋回宁。本文试就12月12日—12月25日这十几天张学良在国内外舆论、国民政府主战派逼迫、主和派求和等较为复杂局势下的应变决策,作一点分析。

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于12月12日晨8时许①成功地扣住蒋介石,随即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停止一切内战,立即释放上海被捕之爱国领袖”②等八项主张,并着手军政变革和军事部署。

12月13日下午5时,张学良在召集“西北剿总”全体职员时明确表示“我们这次举动,把个人的荣辱生死完全抛开,一切都是为了国家民族!我们这次举动,对于国家民族将要发生什么影响,我们真是再三再三地考虑,假如无便于国家民族,我们无论如何也不干,反过来说,我们一定要干!我们这次举动,无疑的,对于国家的秩序或有相当的影响,但权衡轻重为了拯救国家的危机,是不得不如此,这样作,对于国家终于是有好处的!”接着,张学良进一步讲清“兵谏”的目的,他说:“现在蒋委员长极为安全,我们对蒋委员长绝没有私仇私怨,我们绝不是反对蒋委员长个人,是反对蒋委员长的主张和办法,使他反省,正是爱护他。我们这种举动对蒋委员长是绝对无损的———如蒋委员长能放弃过去主张,毅然主持抗日工作,我们马上绝对拥护他,服从他!”③

事变当日,张学良先后分电毛泽东、周恩来和中共中央;国民政府方面孔祥熙、宋美龄、冯玉祥、李烈钧、程潜、唐生智;地方实力派方面李宗仁、白崇禧、刘湘、宋哲元、阎锡山。告知事变概要;表示抗日决心、绝无伤害蒋介石之意;希望李、白、刘、宋、阎等支持八项主张,协调与国民政府的关系。

西安事变得到国内一些左翼民众团体、知识分子、工人的赞许,如在西安的18个爱国救亡团体、旅平东北救国团体、北平学生救国联合会、中华回族救亡联合会总会、青岛10万纱厂工人等,他们通电、致函,肯定西安事变的积极意义。

但由于西安事变后谣言四起,这有许多团体、民众弄不清西安事变的真相,他们同情、支持张、杨提出的八项救国办法,却不赞成张、杨所采取的扣蒋行动,他们呼吁和希望南京国民政府和西安张学良、杨虎城通过协商,早日释蒋,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北平各大学校长蒋梦麟等7人致电张学良,指责张“应念国难家仇,悬崖勒马,卫护介公出险、束身待罪,或可自赎于国人。若执迷不悟,名为抗敌,实则自毁长城,正为敌人所快,足下将永为国家民族之罪

·

75

·

人矣。”④

中国毕竟是一个几千年封建王权的国家,因此在右翼团体、报刊和文人的鼓噪下,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为劫持统帅,大逆不道。胡适在12月20日的《大公报》上撰文《张学良的叛国》,攻击张、杨“是背叛国家,是破坏统一,是毁坏国家民族的力量,是妨害国家民族的进步”;他支持国民政府下令讨伐张学良,鼓励主战派“不迟疑的,迅速的进兵,在戡定叛乱的工作之中做到营救蒋陈诸先生的目的。”傅斯年在12月21日的《中央日报》的撰文《讨贼中之大路》,主张“必须把张贼制到死地,然后他才认识他自己”;认为讨伐以外的消息,“无论来自西安和太原,大可不必过分期待着。尤其不可因为盼望这些消息,缓慢了我们讨贼的任何工作。军事的行动不准有一分钟的迟延,讨贼的呼号不可有一分钟的停歇。”《中央日报》社在12月25日发表社评认为:“今后的希望,只有一个军事,今后的消息,只须注意中央军的克服城邑,别种消息的流传,都是无益有害。”

张学良平静地面对国内各种舆论,并于12月17日致蒋梦麟等的电报中力陈:“良敢确保介公之安全。文日不得已之举,惟望介公一转念间使国家民族不由此而斩,果得介公俯顺舆情,立时积极抗日,则束身归罪,绝所甘心。”⑤按西安事变前张学良和各地方实力派的关系,张学良以为事变会得到多数地方实力派的支持和响应。然而事变发生后,真正态度比较明朗、支持张学良的,只有广东李济深,广西李宗仁、白崇禧,四川刘湘。李济深于国民政府明令讨伐的头一天(12月15日)致电国民政府,希望“号召全国所有力量,一致对外”,不要“豆萁相煎”。⑥李宗仁、白崇禧12月16日通电全国,明确提出五点主张:“(一)西安事变主张用政治解决;(二)统一抗日战线,立即对日宣战;(三)反对独裁政治,确立全国一致之政府;

(四)出动攻击西安之中央军,从速移开绥远前线;(五)广西军一部北上援绥。”⑦刘湘在12月19日致张学良转电何应钦、孔祥熙、顾祝同的电文中,肯定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本意“无非欲促成抗敌救国之伟业,以求我国家民族之生存”,指出“内战必致亡国,无待赘言,必须避免军事接触,速求政治解决。”⑧

有些地方实力派则态度暧昧。尤其令张学良失望的是老谋深算的阎锡山,1936年10月末,张学良、阎锡山同赴洛阳为蒋介石祝寿,并一同建议蒋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却遭蒋痛斥。两人失望之际阎暗示张有机会时再说。事变后,张学良立即致电阎锡山,希望得到阎的支持和同情,并派代表赴太原通报西安情况,不想阎锡山态度十分消极,并复电张学良,连提四项质问:“第一,兄等将何以善其后?第二,兄等此举,增加抗战力量乎?第三,移内战为对外战争乎,抑移对外战争为内战乎?第四,兄等能保不演成国内之极端残杀乎?”并污蔑张、杨义举乃“以救国之热心,成危国之行动”。⑨

12月17日,张学良、杨虎城再次致电阎锡山,义正辞严地回答阎的质问:“第一,良等此举,系对事决非对人……如介公实行积极抗日,则良等自仍竭诚拥护,即罪及良等,亦所甘受。介公如始终不积极抗日,而外力所迫,民意所趋,全国亦必发动抗日”;“第二,增加及减少抗战力量,良等之愚,以为须从根本上着想,实有力量而不用,或用而不能发挥最大效能,均不能谓之增加。如使军队与民众真正觉悟,从内心上发出与敌势不两立之抗战精神,实不可以限量……盖对日作战,必须军民并用,仅恃徒知服从之军队,决不足以济事也”;“第三,良等此举,纯为抗日,绝无造成内乱之意;且尽其所能,避免内战。如中央不顾民意,肆行压迫,则是中央自造内乱;中央如不惜自造内乱,尚有对外作战之心,表示中央积极出师抗日,则良等谨必立时践言,担负最前线之任务”;“第四,是否演成国内残杀,须视大众之觉悟如何。如大众彻底觉悟,则必共趋对外,而残杀可免;否则即无国内残杀,亦岂有不亡国之理。

·76·

据良等观察,我国军民觉悟,已达相当程度,如政府拂乎民意,压迫群情,必难存在。”电文最后,张学良、杨虎城再次告诉阎锡山,发动事变实“激于爱国热忱,行动或涉卤莽,然此心无他,可质天日”。⑩

国际舆论方面,最重要的是苏联的态度。

西安事变发生后,张学良曾经寄予较大希望的便是苏联的支持,因为他很清楚,“事变的成功解决至少需要三个条件:第一,红军、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结为军事同盟;第二,苏联的同情与援助;第三,蒋介石及其南京政府接受其主张,或者众多地方实力派同情并赞助其主张”。1

然而,张学良并不清楚,在西安事变前5个月,当他准备加入共产党,并建议中共打通国际(苏联)路线,中共中央致电共产国际汇报这些情况时,即遭到共产国际的否定,共产国际认为:“必须把停止一切内战和建立红军与中国各军队,包括蒋介石的军队在旧的抗日救国统一战线的口号,特别强调地提出来”;同时指出:“应设法取得与东北军共同进行抗日的发动,但对张学良必须格外小心,因为在环境改变的情况下,张学良很可能会背叛我们。”128月15日,共产国际再电中共中央,批评中共中央继续执行“抗日反蒋”的策略方针,强调不能把张学良“看成可靠的盟友,特别是在西南失败之后,张很有可能再次动摇,甚至直接出卖我们”。13

应该说,共产国际和苏联对张学良的看法并无根据,失之偏颇;而张学良亦没有更多考虑国际形势、特别是苏联与周边国家利害关系所可能采取的政策、态度,一厢情愿地指望苏联的援助,会十分有利于西安事变后的中国局势。而1936年末的苏联,面临德国、日本两个法西斯国家夹击的险恶环境,苏联为集中力量抵御德国的入侵,因此在远东推行联蒋遏日方针,希望借助中国的抗日力量牵制日本侵略。因此苏联全力支持蒋介石统一中国并领导中国抗战,反对中国国内的反蒋事件。他们指责1936年6月的两广事件,西安事变发生后,他们亦不做具体分析,便攻击西安事变是张学良“军队之叛变”,污蔑张学良“乃以抗日运动从事投机,俨然高揭抗日旗帜,实际则助日本使中国分裂,使中国更加骚乱,成为外国侵略之牺牲品”。14

12月17日,毛泽东复电询问“国际对西一二一二革命有何批评”的张学良,没有回答“批评”的内容,而只是通知张学良说:“惟远方政府目前为应付外交,或尚不能公开赞助我们。”15紧接着,南京国民政府在12月18日晚和19日白天,通过电台多次广播苏联《真理报》指责、污蔑张学良和西安事变的社论。显然,张学良对苏联舆论的这一态度,会感到委屈和不满,会感到失望和压力,这种失望和压力应大于他对阎锡山的失望和不满。

虽然感受到无形的压力,但是张学良仍然相信中共中央会协调西安事变三方与共产国际的关系。12月21日晚8时,毛泽东再电16周恩来、张学良,告知共产国际有关西安事变的指示,电文中删去了季米特洛夫电第一段内容:“张学良的发动,无论其意图如何,客观上只会伤害于中国人民的各种力量结成抗日统一战线,只会助长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周恩来、张学良复电,表示收到并赞成国际来电,有论者分析:张学良、杨虎城和中共中央的关系不是变得不信任,而是更加密切、更加巩固了。17

英美两国在西安事变发生后,注视事变发展,关注蒋介石的安全,然后两国政府协商向南京国民政府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建议。在客观上帮助国民政府主和派为积极、努力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起了一定作用。

欲进一步侵略中国的日本,在西安事变发生后,日本先是采取“不给与任何刺激而静观事态的推移”18,接着,“以甚深的注意,注视着西安事件本身的全貌,中国全局的动向、张学

·

77

·

良军与第三国际乃至中国红军的关系、南京政府的动静等等”。1912月19日,日本有田外相约见中国大使许世英,问及“蒋鼎文携带张学良所提条件到京,中央政府是否与张妥协……中央如在抗日容共之条件下与张妥协,日本决强硬反对”;12月23日,日本首相广田威胁南京国民政府,声称“倘国府与张学良以容共为妥协条件,日本则断然抨击”。20应当说,国民政府主战派宣扬讨伐,进兵陕北,是为了武力救蒋;而日本则希望不仅南京政府军队与张学良、杨虎城军队打起来,由此而引发更大规模的中国内战,破坏抗日力量的统一,日本会更加轻而易举地侵占全中国。

如果说张学良能够较为平静、乐观地面对国内外舆论,承受住一定的压力的话,那么,张学良面对南京国民政府主战派逼迫,主和派求和而与国民政府的交涉、谈判,则是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实质性的问题。

西安事变发生后,南京国民政府很快出现以何应钦、戴季陶为首的主战派和以宋美龄、孔祥熙为首的主和派。21从12月12日到17日,在“讨伐”的舆论声中,主战派占了上风。

先是12月12日深夜,在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中央政治委员会临时联席会议上,戴季陶、叶楚伧、朱培德与何应钦等,力主对张学良、杨虎城诉诸武力,并认为在蒋介石安危不明的情形下,“示张、杨以力,蒋公倘在,或尚可安全;示张、杨以弱,则蒋公虽在,或竟不能安返”。2最后做出褫夺张学良本兼各职的五项决议,明确军队由军政部长何应钦调动指挥。23次日,国民党将领胡宗南、黄杰等178人致电何应钦,请求国民政府明令讨伐。24胡宗南等275人还代表全体黄埔生通电威胁张学良,要他及早放蒋回宁,否则他们将血洗西安,以尽“忠孝”。25教导总队队长桂永清,竟不顾命令下发“自动集中部队,经由津浦路开往前线”。26 12月16日,国民党第三十次中政会议决军议,由国民政府下讨伐令,任命何应钦为讨逆军总司令,刘峙、顾祝同分任讨逆军东、西路集团军总司令。“讨逆军”先头部队与东北军在华县附近对峙,十余架飞机轰炸了渭南、三原等地,内战危机一触即发。

何应钦则于12月15日、17日两电张学良,前电还有商量口气,谓:“兄等于救国大计之主张,果有利国家,中央无不采纳,若不释出委座,实难以释群疑,而抑公愤。仍盼即日护送委座南归或于雪轩、铭之、俊笤诸兄即日先请一二人来京,并由兄派一二负责人同来,将兄等真情详告。”27后电因政府已开始“讨伐”,电文充满威胁语气,谓:“……委座一日不归,众愤一日不平,其他问题更无商量余地……更有一事愿与兄谈,请速遣送,停止向西安集中,否则集中轰炸实未便制止也。”28

面对国民政府军队和何应钦的咄咄逼人,张学良于12月18日复电何应钦:“惟委座南归,尚待商榷。在此时期,最好避免军事行动,弟部初未前进,而贵部已西入潼关,肆行轰炸,果谁动干戈耶?谁起内战耶?兄部如尽撤潼关以东,弟部自可停止移动。否则,彼此军人,谁有不明此中关键也哉?”29电文不长,却有理有据,不卑不亢。

12月19日,张学良致电蒋鼎文,感谢其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而奔走,再一次说明事变“纯为爱国家,爱介公……抗日主张如不能实现,难送委座返京”,警告何应钦等主战派“不顾大局,必欲用武力以对内,须知弟等发动此种惊人大事,岂能视同儿戏……为自卫计,为保存抗日力量计,绝不惮起与周旋。谁造内乱,谁误国家,自有天下后世之公论也”。30同日晚张学良又致电孔祥熙,再次强调:“抗日实现以外,别无所求,更无金钱与地盘思想,区区志愿,蕴之已久,决非一时冲动。中央对弟主张如无办法,势难送介公返京……如中央必欲造成内战,弟等亦惟有起而自卫,谁负其责,自有公论。”31

随着南京政府主和派代表宋氏兄妹12月

·78·

22日赴陕,和平的可能性已降临西安。此前,当18日何应钦看到蒋鼎文带回的蒋介石命令停止轰炸三日的亲笔手令后,下令空军暂停轰炸至19日;为配合宋氏兄妹西安之行,何应钦将停止轰炸令再行展延4天,至12月25日止。事实上,从12月18日蒋介石停止轰炸三日的手令开始,主和派后来居上占了上风。

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向是双方面的。从南京政府宋美龄、宋子文这方面看,他们在事变后,为营救蒋介石,与南京主战派政要进行了争论,宋美龄更是全力劝阻主战派轰炸和进攻西安,她认为:“中央诸要人于真相未明之前,遽于数小时内决定对张学良之处罚,余殊决措置太骤;而于军事方面,复于此时以立即动员军队讨伐西安,毫无考量之余地,认为其不缓卸之责任,余更不能不臆断其为非健全之行动。”32在与何应钦等主战派争辩时,她激愤地说:“余虽为妇人,然余发言绝非为营救丈夫之私意;倘委员长之死,果足为国家造福,余则必首先劝其牺牲,唯目前处置西安叛变,若遽张挞伐之师,经施轰炸,不独使举国所拥戴领袖之生命陷于危殆,即陕西数千万无辜良民,亦生罹兵燹之灾……今日若遽用武力,确将危及委员长之生命。”3她还召集黄埔系军官训话,讲清形势。她排除主战派干扰,派端纳14日赴陕联络,探明情况。当16日主战派准备“讨伐”时,她通过端纳说明南京形势,使蒋介石向何应钦下达停止轰炸三天的手令。而19日暂停轰炸期到时,宋氏兄妹顶住主战派的“讨伐”声浪,力主和谈,并由宋子文提出以私人资格前往西安,迫使主战派将轰炸期再次展延,争取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时间。

而从张学良这方面看,尽管事变后近10天的国内外反应、整个局势与其发动事变的初衷有一定距离,南京政府的主战派又虎视眈眈要进攻西安,但宋氏兄妹的来陕将极可能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迅速变为现实,这与张学良抗日救国、停止内战的初衷是相符的。因此在中共中央于21日根据共产国际的电报指示,正式提议修改张、杨的八项条件时,张学良先是不同意删去要求国民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抗日救国”和“立即召开救国会”等几项;随着张学良、杨虎城与中共代表周恩来和宋子文、宋美龄的谈判开始,周恩来代表张、扬提出停战撤兵、改组南京政府、释放政治犯、停止剿共、召开救国会议等六项条件,宋子文表示同意,乃提议由蒋介石下令撤兵,即放蒋。周坚持撤兵和先释放爱国七君子。特别是23日晚张学良收到中共中央关于保持第三者立场、希望暂不公开西北三位一体的电报,态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他和杨虎城通过周恩来致电中共中央:“在宋子文、宋美龄担保下,蒋如下令停战撤兵,允许回南京后实行我们提出的六项条件(见二十三日十二时电),是否可放蒋回宁?”2天中张学良变化之大,从诸多条件到只要两宋担保、蒋下令撤兵即可,有论者认为:“使张学良有必要改变刚刚取得的谈判成果和他们已经确定了的解决问题的具体条件,只有中共中央的这封电报能够对张学良等形成较大的冲击。因为,既然中共中央不同意公开宣布成立西北军政委员会的组织,继续坚持要蒋同意成立西北三位一体的军事政治组织,自然是没有意义的。而且,既然中共坚持站在第三者立场、坚持事件的和平解决,不大愿意公开地建立西北三位一体的政治军事组织,而如今,和平契机又处于稍纵即逝的关键时刻(主战派磨刀霍霍,准备于12月25日限期后继续进攻、轰炸陕北),有什么必要纠缠于一两条具体承诺而使自己背上战争的罪名,把和平的旗帜交给他人呢(如老奸巨猾的阎锡山)?”34至此,张学良放蒋的决心已十分坚决,而杨虎城、周恩来、大多数东北军、西北军将领和设计委员会均主张有条件释蒋。高崇民主持设计委员会讨论释蒋问题时,群情激愤,认为不能轻易放蒋,甚至有主张杀蒋者。张学良闻讯非常着急,乃于24日下午召集设计委员会人员,严肃地说:“我现在要警告,不许你们在外边随便乱讲,尤其不许你们任意胡闹。这是

·

79

·

关系国家民族命运的大事,做错了一点,我们担不起。”35张学良接着分析形势:“你们要知道,蒋现在是关在我们这里,他现在说什么话,何应钦都不见得肯听……即便蒋的命令还生效……譬如潼关以西的中央军开出潼关以东了,上海爱国的领袖七君子被释放了,政府也改组了,到那时,你们放他不放?保证实现了,当然要放他。但是他这样做是被逼迫,不是心甘情愿的,一定心存报复。他回到南京,开出潼关的中央军开回潼关以西来了,释放的爱国领袖又被逮捕起来了,改组的政府又改组回来了,甚至你们压迫他对日本宣战他都肯,可是回去以后,他又同日本妥协了。到那时,你们怎么办?所以我说你们那些意见都是行不通的,我们提出的条件,只能他在原则上承认了,就让他走,签字不签字都没有什么关系,签了字要撕毁,还不是一样地撕毁。”36

当晚,张学良向部下王以哲、何柱国、董英斌等宣布,他决定亲自送蒋到南京,向中央请罪,恢复蒋的威信。同日,张学良告诉杨虎城,为防止再生波折,他决心送蒋南返,并把东北军托付给杨虎城。25日上午,张学良告诉高崇民:“咱们自己请神自己送,不要自己搬石头砸自己脚。只要于国家有利,牺牲我个人,牺牲东北团体,在所不惜。”37

25日下午3时半,张学良、杨虎城与蒋介石和宋氏兄妹开车至西郊机场。4时,蒋、宋登机起飞,张学良亦乘专机同飞洛阳,再飞南京。

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张学良却被蒋介石长期囚禁。短短十几年,张学良从一个地方实力派军阀,历经挫折、坎坷,成为一个爱国主义民族英雄和千古功臣,他以个人的牺牲,成就了中国的抗日大业,值得后人世代称颂、纪念。

①2728杨中州编著:《西安事变大事记》,三秦出版社1997年版,第91、131、148页。

②③西安《解放日报》,1936年12月13日,12月14日。

④北平《世界日报》,1936年12月15日。

⑤⑥⑦⑧⑩1429《西安事变资料》第1辑,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34、190、192、135、136、219—220、136页。

⑨《国闻周报》第13卷第5期。

11734杨奎松:《西安事变新探———张学良与中共关系之研究》,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5年版,第320、334、363—364页。

12《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致中共中央书记处电》,1936年7月。中心档案,全宗号475,目录号74、卷字号278。转见杨奎松:《西安事变新探———张学良与中共关系之研究》,第170页。

13《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致中共中央书记处电》,1936年8月15日,《中共党史研究》1988年第2期。

15张国焘:《我的回忆》第2册,现代史料编刊社1981年版,第333页。

16据杨奎松考证,毛泽东在12月20日晚8时曾致电周恩来,并通过周向张学良通报共产国际当天来电的内容,后者似未收到。因此毛泽东第二天晚上再次发出电报。

1819《西安事变与国际关系》,[日]《朝日新闻》社1936年12月15日社论。

20《驻日大使许世英五次电告》,《西安事变资料》第1辑,第210—211页。

21以往史学界观点多认为,南京国民政府主战派受日本影响,是亲日派;主和派受英美影响,是亲英美派;笔者认为,日本和英美对南京政府的影响是有的,但是否存在亲日派和亲英美派值得研究。蒋介石西安被扣,南京政府迅速出现主战派和主和派,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如果只有一派,反而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了。

2232426台湾何应钦上将九五寿诞丛书编委会:《何应钦将军九五纪事长编》上册,第493、494、503、520页,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4年版。

25南京《中央日报》1936年12月15日。

3031《张学良致蒋鼎文电》(1936年12月19日),《张学良致孔祥熙电》(1936年12月19日晚),均见《团结报》第1162号,1991年1月。

323宋美龄:《西安事变回忆录》。

3536申伯纯:《西安事变纪实》,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59—160页。

37高崇民:《西安事变杂谈》,《西安事变资料》第2辑,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6页。

[李仲明:《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编辑

邮编:100006]

·80·

西安事变简介

西安事变 1936年8月29日,得知国民党特务逮捕秘书、东大学生代表、中共地下党员宋黎和马绍周、关沛苍,张学良命谭海率卫队营包围和查抄了陕西省党部,即为“艳晚事件”。张学良乃电请蒋委员长亲往镇压。 1936年10月22日,蒋介石由南京飞抵西安,严令进剿红军。张学良当面表示反对,并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要求,遭蒋拒绝,两人大吵。 1936年10月29日,张学良飞抵洛阳为蒋介石祝寿,劝蒋联共抗日,遭蒋拒绝。蒋介石坚决拒绝其北上抗日的主张,强令其剿共,否则就把他的部队撤离到东边去。 1936年11月27日,张学良上书蒋介石,请缨抗战,遭蒋拒绝。 1936年12月2日,张学良飞抵洛阳见蒋,要求释放抗日救国会“七君子”。向蒋介石面报,谓其部下不稳,势难支撑,再三请求蒋委员长前往训话,蒋同意赴西安,驻华清池。 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由洛阳到抵西安,立即调三十万中央军嫡系部队“进剿”红军。张学良与杨虎城再次进谏,遭蒋拒绝。蒋向张学良、杨虎城表示:要么进兵,要么将东北军、十七路军分调福建、安徽。 1936年12月7日,张学良到华清池见蒋介石,再三苦谏,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遭蒋拒绝。 1936年12月9日,中国共产党组织大规模的群众游行示威,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特务军警开枪打伤一名小学生,群众非常激愤,决定到临潼直接向蒋介石请愿示威。蒋中正强令张学良制止学生运动,必要时可以向学生开枪。张学良接到命令后,赶上游行队伍,极力劝说学生回去。东北大学学生高呼“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东北军打回老家去,收复东北失地!”等口号。张学良向群众表示一周内以实际行动答复学生要求,如果做不到,你们其中任何人都可以“置我张学良于死地”。请愿学生们在华清池前高唱《松花江上》一曲,感动了在场了东北军士,全场爱国情绪高昂。 当晚,张学良找到蒋介石,再次劝蒋抗日,并要求蒋放过学生,但是蒋介石怒称:“对这批学生,除了拿机关枪打以外,是没有办法的”,张听后大怒,反问道:“机关枪不打日本人反而去打爱国学生?”张蒋再次大吵,盛怒下的张学良于当晚决定兵谏。当晚张学良与杨虎城商议,决定发动兵变,命令白凤翔去捉拿蒋介石,白凤翔说“只见过照片,没见过本人,到时候乱军之中怕出错误。”

西安事变简介

西安事变简介 篇一:张学良与西安事变www 内容简介 本书汇集了史学专家杨奎松关于张学良与西安事变的三篇最新文章。 一、有关西安事变发生时间及经过的几个问题 西安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60年,但时至今日,有关这场事变还有不少的谜没有解开。甚至有些本来是清楚的问题,如关于事变发生的时间及经过情形,也因为种种原因,变得扑朔迷离,形成了许多不同的说法。本文仅综合各种资料,就几个分歧较多的问题提出个人看法。 1.蒋介石是被张学良设计骗来西安生擒的吗? 从目前所有的资料看,发动西安事变的最初提议无疑是张学良自己在1936年4月底对刘鼎谈话中提出来的。但张学良当时所考虑的事变是一种什么形式,并无明确的说明。其具体提到反蒋的方式,仅仅表述为“预备着硬干,预备着和大老板打一架”,“我要干就彻底干”。这里“硬干”、“彻底干”、“打一架”,多半是政变的意思,就是要公开结盟红军,与蒋分裂和准备着与南京进行公开的军事对抗。[1]具体怎么实现这个分裂与对抗,张似乎没有提到过。或者可以认为,在那个时候,张学良还没有后来在西安扣蒋的想法。 目前所见到关于张学良早有扣蒋预谋的说法,多半来自张魁堂先生如下的转述。根据他转述当年做过张学良赴新疆与苏联联络代表的栗又

文的回忆,说是1936年8月间,即张派栗赴新疆之前,栗曾问过张学良:“蒋介石不赞成抗日怎么办?”张说:“我可以劝。”栗说:“你劝他不听呢?”张回答说:“再劝。”栗又问:“他还不听呢?”张拍大腿说:“除非他不到我部队中来!”[2]言外之意,还在1936年9月,张学良就已经考虑过蒋介石来西安时捉蒋的问题了。张转述的另一则资料,是《叶剑英传》(未刊稿)中的。据张转述说,该书肯定地说,叶在离开西安之际,张学良曾对他谈过准备发动事变的想法。称张说:“许多天我都没有睡觉,内战我是绝对不打。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苦跌打(按:法文coupdetat即政变的音译)。”反而是叶剑英对此感到不妥,并电告中共中央,中共中央来电劝张对此事要慎重。 [3] 但这两种说法似乎都缺少根据。以栗又文回忆而论,已知7月张学良赴南京参加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发现蒋介石有联俄企图,开始对自己与中共密谋联苏反蒋一事倍感不安,心情矛盾。直到8月底,尽管中共中央专门派了潘汉年前来西安与张商量反蒋大计,张却长时间称病不见潘。直到29日因猜测南京方面对其有所企图,派特务捉了与东北军来往密切的刘澜波等人,一怒之下抄了省党部,态度才逐渐明朗起来。说8月间张学良已有明确的预谋,多少有些不合逻辑。至于《叶剑英传》(未刊稿)中的说法,在正式出版的《叶剑英传》中并无所见。但即使有此一说,也无文献资料能够证实,或许是来自叶本人的回忆。而回忆年代久远,自不见得准确。如《叶剑英传》根据叶自己的回忆,说叶8月底9妆与潘汉年等一道由保安出发前往西安,

抗日战争—关于张学良西安事变的地位和作用

论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中的地位和作用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9-02-14 10:36:00 ] 作者:范丽红编辑:studa0714 摘要: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促成蒋介石接受张、杨及中共抗日思想的关键。西安事变能够和平解决,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事变的主角张学良。在整个西安事变的发展过程中,张学良不仅是和平解决事变的倡导者,还是促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实施者,张学良作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主体地位以及发挥出的决定性作用,是应该给予充分肯定的。 关键词:张学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在国家、民族的危亡关头,置个人的生死于度外,毅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放弃了长期坚持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启了全民族抗战的光辉里程。西安事变的伟大历史功绩早已为世人所公认,张学良、杨虎城将军也因此被赞誉为“民族英雄”、“千古功臣”。然而笔者认为,充满浓烈“兵谏”意味的西安事变本身并不能促使强硬的蒋介石接受张学良、杨虎城及中共的抗日主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才是关键所在。以往史学界在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问题的研究上多侧重于对中共方针、作用的研究,以及客观原因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触动作用,而忽略了发动西安事变的主角——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有鉴于此,笔者不揣浅陋,欲根据手中掌握的大量第一手资料,对张学良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作一论述。 一、“拥蒋抗日”主张,奠定事变和平解决的思想基础 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主要目的是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他并没有将蒋介石排斥在抗日统一战线之外,而是提出“逼蒋抗日”的。早在1936年3月,张学良与李克农在洛川会谈时,张学良就针对中共的“反蒋抗日”方针,首次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要争取一切可能争取的人参加抗日战争,是不是可以包括蒋介石在内呢”[1]51。1936年4月9日,当张学良与周恩来在肤施举行会谈时,张学良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指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既然要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参加,那么蒋介石也应包括在内。他是中国现在的实际统治者,我们发动抗日战争,如不把他争取过来,困难是很大的”[1]56。张学良认为:“蒋介石是有抗日的思想和打算的,……但他有个很固定的看法,就是认为必须先消灭共产党才能抗日。”张学良深知蒋介石的一贯固执,也考虑到做其工作的难度,他指出,必须用最大的力量争取,想尽一切办法争取。张学良还明确地向周恩来提出具体办法,那就是“你们在外边逼,我在里边劝,内外夹攻,一定可以把蒋介石扭转过来”[1]57。肤施会谈后,张学良按照最初的设想对蒋介石展开了艰巨的工作,在多次劝谏、苦谏乃至哭谏不果的情况下,张学良与杨虎城一道断然采取了“兵谏”的方式。事实证明,张学良拥蒋抗日的决心早已有之,这不仅是他发动西安事变的思想基础,也是他坚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思想前提,注定了张学良在对事变的处理上,必然采取和平解决的方针。 二、确保蒋氏安全,为事变和平解决提供前提条件

西安事变中的张学良

试述西安事变中的张学良 五十年前,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中,各派政治势力和各种人物都发挥了各自的作用,而张学良的历史作用不同凡响。张学良是现代爱国主义者的典范,尽管爱国主义征程中也有过挫折,如奉行不抵抗政策,东三省沦陷,但瑕不掩瑜,他为祖国和平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一、张学良和西安事变 提到张学良,他已和西安事变让人一起想到,在我国已成为一面彪炳青史的旗帜,其伟大的爱国主义胸襟永远值得我们纪念与尊重。 1、发动西安事变的原因 1936年秋冬,以西安为中心的大西北是各种矛盾的聚集地,是名副其实的“多事之秋”。8月,日本策动绥远事变。傅作义发起绥远抗战,举国募捐与声援,张、杨请求出兵,一时,西北成了中日民族矛盾斗争的焦点。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北会师,中国革命的中心转移到了西北,这里又成了革命与反革命殊死搏斗的地区;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感召下,张、杨秘密联共抗日,形成了西北“三位一体”,构成了足以与蒋介石误国政策抗衡的一支重要力量,而蒋介石恰在这时亲临西安,部署大规模“围剿”,使联共与“剿共”的矛盾骤然白热化。中日民族矛盾、国共两党的矛盾,联共与“剿共”的矛盾、抗日与妥协的矛盾、国民党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人民大众与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矛盾等等,一时都集中在这里。张杨二人认识到日本是中国最大的敌人后,虽然他们仍在表面上奉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但并不积极围剿红军,而且前几次围剿都打了败仗,所以对蒋介石的命令总是阳奉阴违。 2、发动西安事变 12月11日晚间,张学良和杨虎城分别召见东北军和十七路军高级将领,宣布第二天清晨进行兵谏的命令。12月12日晨5时,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东北军到临潼的华清池捉蒋,蒋从卧室窗户跳出,摔伤后背,躲在一块大石头后面,被发现活捉,十七路军还扣留了在西安的陈诚、邵力子、蒋鼎文、陈调元、卫立煌、朱绍良等国民党军政要,邵元冲等人遇难。西安事变爆发。当天,张学良、杨虎城向全国发出了关于救国八项主张

解读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前后政治思想变化

浅论张学良与西安事变 ―――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 摘要: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历史中最具戏剧性的事件,因为中国两千年历史,从没有过这种方式的兵谏。兵谏等同于军事政变,而政变不是取而代之,就是使最高领袖成为傀儡,西安发动“兵谏”,扣押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介石。最终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同抗日”的主张而获得释放。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分水岭”,它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由此拉开了中国全民族抗击日本侵略的序幕。而在这件事变中的关人物-张学良,是西安事变的直接策划者与参与者,并且关于张学良的这种行为,不同人有不同的评价。 关键词:张学良西安事变评价 (一)张学良人物初探 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5日),中华民国陆军元帅。中国奉天省(今辽宁)海城人,生于台安县桑林,人称“少帅”,奉系军阀领袖张作霖之长子,“民国四公子”之一. 张学良自幼天资聪颖、活泼顽皮、胆大妄为、善于观察人物、喜爱写作,所以在他幼年时就能下笔千言。张学良没有进过正规的学校,收的是家教,不仅仅有旧的文化功底,而且还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这也对张学良的思想产生了影响。 张学良年轻时个人品质就被议论,而且指挥打战的能力也为人诟病。张学良为军阀张作霖之子,张学良从他的军阀父亲张作霖的所谓军事学校“讲武堂”一毕业,就被任命为旅长,那年他才19岁;而当年底就被晋升为陆军少将。发动西安事变那年张学良才36岁,就已晋升为陆军一级上将,是除了蒋之外,全中国最高军事领袖。这样一个吸毒成性、沉湎女色,子承父业的公子哥,在抗日战争中都不被看好,中国有识之士都认为张学良根本没有能力指挥整个华北的抗日。在日本关东军攻打热河之前,军政老将宋哲元、商震、庞炳勋等都要求蒋介石亲自北上,指挥抗日。著名知识份子胡适、丁文江、翁文灏三人当时曾联名致电蒋介石,指出华北抗日,不是张学良能够领导的,热河如果再轻易失守,政府责任难逃,吁请蒋介石速来华北亲自指挥。蒋介石接到胡适等人电报后复电说,他第二天就北上。然而当天夜里,热河全境就被日军占领。地质学家丁文江批评张学良既无指挥能力,又不亲赴前线督师,但却恋权不放,陷东北百姓于水火,贻误国家。热河失守后,全国舆论沸腾,从此张学良被人骂为“不抵抗将军”。

西安事变后的杨虎城

西 发生于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不与杨虎城和中共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商议,擅自决定释放蒋介石回南京,临行前他交给杨虎城一个手谕: 弟离陕之际,万一发生事故,请诸兄听从虎城、孝侯指挥。此致何、王、缪、董各军各师长。 以杨虎城代理余之职 张学良 25日 群龙无首 1936年12月25日,蒋介石乘坐张学良的座机在洛阳停留,26日换乘空军的飞机飞赴南京。临登机时,工于心计的蒋介石说:“汉卿,你不必再送了,以免难堪面对迎接我的人。”张学良觉得过意不去,竟顺着“欲擒故纵”的杆子往上爬。于是,二人各自乘坐的飞机相继起飞…… 两架飞机先后飞抵南京,前来“接驾”的人,不但燃放鞭炮还高呼口号:“欢迎委员长蒙难归来!”一些党国要人争先恐后向蒋介石献殷勤, 日记中记下了读到这“最后一电”的心情:“悲痛之切,实为前所未有。” 衡阳保卫战坚守了47天,虽然兵败城破,但它对全国广大人民由此而掀起的爱国热情并不亚于一次胜利,全国报刊又再次掀起了“衡阳热”、“第10军热”、“方先觉热”。蒋介石发表了近千字通电,命令全国军队各在驻地于8月20日上午6时为衡阳殉国守军默哀3分钟。 发出“最后一电”,销毁密码本炸毁电台后,方先觉欲寻手枪自杀,被众将领哀哀相劝:希望军长以全军为重,不要扔下弟兄们自己先去!在这种情形下,所有的人都哭了。最后,方先觉作出了一个违心的决定:为了让剩余的官兵、伤员们能够活下来,派人去与日军谈判,提出了要求日军进城后不要杀害俘虏、给受伤官兵人道待遇、安葬中国阵亡士兵、保留第10军建制、派飞机送方先觉去南京面见汪精卫、第10军参加汪政府、但不能作为投降来宣传等条件。 “谈判”结束后,方先觉一行人被分别关押在天主教堂内。一个多月后,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和汪伪政府将第10军编为“先和军”,分别给几位将军各授“委任状”一张,日式军刀一把。 随着时间的推移,方先觉等高级将领的命运越来越为全国民众和最高军政当局所关注,戴笠奉蒋介石令传谕军统有关部下:“不惜一切代价,设法救其脱险,以励忠贞。”方先觉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里,被军统衡阳组组长黄荣杰潜入天主教堂内救出;周庆祥、孙鸣玉、饶少伟、葛先才、容有略等将领也先后伺机逃出衡阳,返回重庆。蒋介石分别一一接见并设宴招待,并对衡阳保卫战作了公正、客观的评价说:“衡阳失守,责任不在你们,你们已经作了最大努力。”日军大本营陆军作战部作战课长服部卓四郎在他撰写的《大东亚战争全史》中不无伤心地说:“此次衡阳之攻略,使我感知中国军战意之旺盛,尤以前经投降之各高级官员,在经过巧妙伪装其态度,终于突然逃脱,返回中国方面。” 随后,蒋介石授意以全国慰劳总会名义在重庆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会,方先觉和他的“五虎将”被分别每人授予青天白日勋章一枚,慰劳金各一百万元。★

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 第一幕 旁白: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军被蒋介石调到西北去攻打红军。12月4日,蒋介石亲自到西安,逼迫张学良和杨虎城率部队到陕北前线“剿共”。张学良、杨虎城不从。12月9日,蒋介石再次相逼,学生听闻此事,发起游行,以示抗议。 学生代表甲:我们不要做亡国奴! 众学生:我们不要做亡国奴! 学生代表甲:我们愿为救国而死! 众学生:我们愿为救国而死! 杨虎城:同学们,请安静。你们的心情我杨虎城非常理解,但...请再给我们一点时间! 学生代表甲:时间我们可以给你,但你必须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复! 张学良:好,同学们,我张学良在这里向各位保证:一定给你们一个满意的答复!请同学们先散了吧! 学生代表乙:不行,必须给我们一个准确的时间。 张学良:好,同学们,我现在就与杨将军去面见委员长,请同学们先散了吧。 学生代表甲:既然张将军话已至此我们也不必强求,同学们都散了吧!(众人散去)

第二幕 张学良、杨虎城连续几天力劝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都遭到蒋介石的严厉训斥。 张学良:虎城兄,今天你到委员长哪里去,委员长怎么说? 杨虎城:唉!还不是老样子,他说,要让他联共抗日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了。还让我们不要上了共产党的当。我就知道,连你都劝不了委员长,我去了也是白去啊。看来委员长这次真是铁了心了。 张学良:虎城兄,你我都是中国人,从九一八事变开始,日寇已占领我东北五年了,我那天不是盼望着打回东北老家啊,可如今,委员长却要我们在这里打共产党,也不知要达到何年何月,我实在是忍受不了了。12月9日那天,西安的学生游行去向老蒋请愿,宁可被打死也要前进。唉!幸亏当时你我都没有开枪,否则就真是民族的罪人啊。我们身为军人,还不如这些学生勇敢,真是羞愧啊。杨虎城:学良兄啊,我看如果我们不采取点非常手段委员长是不会同意联共抗日的。 张学良:这样吧。明天我最后一次去劝委员长,如果他再拒绝,就别怪我们了。 杨虎城:好吧,如果真到了行动的时候,我西北军一定密切配合东北军,活捉委员长,逼他抗日。 第三幕

华清池与西安事变的历史真相

华清池与西安事变的历史真相 真正的历史是丰富多彩的,喜欢读历史的同学,可能会很轻松地说 出很多历史事件和相关人物,但大家可能并不了解他们之间的联系。其实, 掌握越多历史常识,对于我们的历史学习越有帮助,我们更容易理解历史书 中所描述的历史事件。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华清池与西安事变的历史真相》,我们一起来了解这部分历史知识。 华清池“捉蒋”的经过是:12月11日下午4点多钟,张学良与蒋介石谈话 后,从蒋介石住处五间厅三号房出来,走到头道门时,王玉瓒正在那里值勤。张学良说:“王营长,跟我回城去!”王玉瓒奉命来到西安市金家巷一号张公馆,当时客厅内就张学良和王玉瓒两人,张学良镇静地说:“命令你去把蒋委员长 请进城来,要抓活的,不要打死他。”王玉瓒立即回答:“保证完成任务。蒋委 员长的卫队只有二三十人,华清池外宪兵也只不过几十人,我用步、骑两个 连三百多人的兵力去包围,保证捉来。”张学良瞧了瞧王玉瓒,又以深沉的口 气说:“明天,你死我死都说不定,要有思想准备,要作好行动部署。”顿了一下,张学良又说:“你和孙铭九要互相协助,做好这件事。你们一营是华清池 行辕守卫者,应先行动。”讲到这里,于学忠军长进入客厅,他神色急迫地问:“一切都准备好了吗?”张学良没有立即回答他,嘱咐王玉瓒改穿蓝色棉军服, 以便与蒋介石的贴身侍卫着黄色军服有所区别,说:“具体事情由谭海副官长 告诉你。”王玉瓒退出客厅后,找到谭海,把张学良的话转告他,谭海说:“好!开始时间是明天拂晓,你先换衣服吧!”谭海让侍卫把蓝色棉军服取来,王玉瓒 边换衣服边想:我不能回家过夜,也不能回华清池,万一走漏风声,叫蒋介 石跑了,可就误事了。当夜,王玉瓒就在谭海办公室内椅子上坐了一阵,又 上床躺了一会,可他一点也不想睡,心里总思索着如何完成张学良交付的重

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 西安变,又称“双十二事变”。1936年12月12日,为了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时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在西安华清池发动“兵谏”,扣留了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介石,时称“西安兵谏”。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同志的主导下,最终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第二次国共合作初步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成为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张学良撤出了东北,退入山海关内。1933年1月1日,榆关抗战爆发。同年1月3日,山海关失守。1933年2月21日,热河抗战爆发。同年3月4日,承德失守,热河抗战失败。张学良引咎辞职,出国考察。 张学良与中共的秘密接触: 1936年4月9日,张学良驾机飞抵延安会见周恩来。 1936年9月,中国共产党与东北军正式签订了《抗日救国协定》。 蒋介石撤销张学良职务: 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抵达西安,给张学良造成良好的政变条件。 蒋介石召见邵力子,通知大公报社发表对张、杨的弹劾,并撤销职务。张杨由此发动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的爆发,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张学良将军在抗争时期主张的“攘外安内”政策,因与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相左而直接导致了西安事件的爆发。 关于西安事变,张学良在西安时对部下表示,好像灯泡,暂时把它关一下或给擦一擦为了让它更亮。这样做,蒋介石就更亮了。但这并不说明张学良对蒋介石的才能不够认可,相反他曾表示:他父亲虽有雄才,但大略不如蒋公。 而且,对于自己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的原因,他解释因为已经把泥菩萨(蒋介石)扳倒,只好再把他扶起来,所以,张发动西安事变的原因正如其所说跟蒋先生两个没有别的冲突,就是冲突两句话,就是他要“安内攘外”,而蒋介石是要“攘外安内”。 张学良是一个不愿意受操纵的人,他自诩为倔强的一个人,他有自己的主意和见解,认为事情当做就做,张学良表示西安事变没有私人利益在里面,也没有想过与自己地位、利益有关的东西,因为自己大权在握,富贵在手,什么都不要,所以蒋先生也能原谅他。自己牺牲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不要内战了,张学良表示自己二十一岁就作战了,他恨透了内战。 序幕

西安事变前后张学良与苏联关系浅探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为实现全国抗日的主张,毅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发生后,国内外舆论一片哗然,对于张、杨两将军及西安事变的各种舆论喧嚣尘上,其中最令人感到震惊的是苏联的反应。从12月13日起,苏联《真理报》、《消息报》 以及共产国际刊物《国际新闻通讯》连篇累牍地发出报道、评论和文章,肆意歪曲西安事变的性质,并对张、杨两将军进行指责,公开宣扬称张学良为“叛逃”、“强盗”。众所周知,西安事变本是张学良出于“联共抗日”而发动的一次伟大爱国行动,为何会遭到当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强烈攻击?张学良与苏联又有着怎样的纠结? 一、张学良为收回中东铁路结怨苏联说起因为中东路主权而结怨于苏联的问题,恐怕还要从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谈起。中东铁路始建于1898年,完工于1903年,是沙俄政府为控制远东、侵略中国而在东北修筑的一条贯穿东北的铁路干线。铁路建成后,按照清政府和沙俄事先签订的《合办东省铁路合同》规定,成立了中国东省铁路公司,公司的决策机构为董事局。董事局总长由中国 政府派员兼任,董事局成员由股东会议决议,董事局驻地为中国的北京和俄国的彼得堡。中国东省铁路公司本应是一家商业性的铁路公司,但沙俄政府利用清政府的软弱无知,施以威逼利诱,把该公司变成了一个忠实执行沙俄对外侵略扩张政策的机构,而该公司设在哈尔滨的中东铁路管理局,则成了事实上的沙俄政府的总督府。他们在铁路沿线驻扎军队,设置司法机构,肆意拓展土地,在管理局内部俨然如同地方政府,在其12个分支机构中竟设有法律处、 学务处、警务处、地亩处、商务部、对中国政权联络部等等。 在日俄战争期间,尤其是1917年沙俄国内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期间,中东路更是处于军管状态,成为了各种物质的供给基地 和反动势力的策源地。鉴于这种情况,身为东三省巡阅使的张作霖以确保协约国的军事运 输为名,全面接管并控制了中东铁路管理局及所属地区,中方陆续收回了中东铁路的市政、司法、护路、警察、土地管理、教育、海关等权利,并强迫由俄国人控股的道胜银行签订《管理东省铁路续定合同》,规定由张作霖所部代表中方代行俄国政府在满洲地区的职 权,直到中方承认的俄国新政府产生为止。此举,引起了沙俄政府乃至后期的苏维埃政权对张作霖的极大不满。 十月革命后,新生苏联政府曾宣布:愿将中东铁路无偿交给中国人民。但随着苏联国内形势好转,苏联从自身利益出发,矢口否认无偿归还中东铁路的承诺,声称决不放弃中东铁路的权益。此后,双方在这个问题上展开数次交锋,但中方始终未能收回路权。 1928年子承父业主政东北的张学良,深感自身处境的艰难,他不仅为日本所困扰,同时也担心苏联的蚕食。为此,他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收回中东铁路的主权。1929年5月27日,张学良接到密报:第三国际在苏驻哈尔滨总领事馆秘密集会,所有中东路沿线各共产 党行政管理干部均出席了会议。张学良立即致电哈尔滨特区长官张景惠派特警搜查了哈尔滨苏联总领事馆,搜出宣传共产主义的文件及书籍以及枪械、子弹等物品,逮捕了参加集会的39人,其中包括总领事库滋涅夫。 搜查事件发生后,苏联提出强烈抗议,要求释放被捕人员,遭到张学良的断然拒绝。1929年7月10日, 在蒋介石的怂恿下,张学良再次派兵,强行武力接管中东铁路全线,并将中东铁路管理局局长叶穆沙诺夫等59名苏方高级职员全部免职,驱逐出境,临时组成了中方管理机构。17日,苏联政府宣布与国民党政府断绝外交关系。8月6日,苏联迅速成立了以加伦将军为总司令的特别远东集团军。 10月,苏联陆海空三军联合开始对东北军进行全面进攻,由中东路事件引发的中苏边境战争正式拉开序幕。此次战争,苏联投入了大约8万人的兵力,且配备了大量飞机、坦克、重炮、战舰等先进的武器装备,而与之相比,东北军无论是从人数上还是装备上,以及战斗力等方面都与苏军相差太远,最终这场战争以东北军损兵折将而告终。中国被迫与苏联签订《伯利协定》,被解职苏方人员全部恢复职务,中东铁路继续由苏方掌管。 中东路事件完全是张学良为收回中东铁路主权而采取的爱国行动,然而苏联却把这次事件看成是张学良所发动的“反苏、反共” 战争,从此埋下了对张学良的敌视阴影。二、西安事变前与苏联秘密建立联络1933年热河抗战失败后,背负着“不抵抗将军” 骂名的张学良引咎辞职,为寻求救国之路,开始了在欧洲长达8个月的游历。在欧洲的几个月里,张学良对英、法等国的民主制度以及德、意等国的法西斯制度均进行了认真的考察和研究,结合中国的实际他提出:最适合中国的政治路线:一为法西斯路线,一为共产路线。 为此, 在旅欧的过程中,张学良曾西安事变前后 张学良与苏联关系浅探□张晓丹 N mingrendang'a ·名人档案往告诉我们,一个人在交往上要眼睛向下,向上交往是必要的,但是向下交往更为重要,更为必要,应视之为交往活动的注重点,应该愿意与人民群众交往,积极主动地与人民群众交往。同时善于与群众交往,尊重人民群众,这是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成功的前提和保证,也是交往活动的生命力所在。毛泽东深信“得民心者得天下”。所以毛泽东的举止言行,都体现着重民、爱民、惠民,关心人民群众,相信人民群众,放手发动 人民群众。他不仅用这种思想来教导人,也 率先垂范,身体力行。毛泽东的一生都在遵循和实践着儒家圣贤一再宣扬的“重民”、“惠民”、“养民”的民本之说,为我们展示出毛泽东来自于人民,扎根于人民,尊重人民,热爱人民,并在人民群众中获得不竭力量的 人民领袖光辉典范。参考文献[1]陈登才.毛泽东的领导艺术[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 (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于俊道.毛泽东交往录[M].人民出版社, 1991.[5]《荀子·王制》.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7]谢觉哉.谢觉哉日记(上)[M].人民出版社,1984.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延安整风运动编写组.延安整风运动纪事[M]. 求实出版社,1982. [10]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 出版社,1996.★作者雷淑媛为沈阳大学思想政治教学科研部教授。兰台世界2012·9月上旬 13

张学良西安事变后的生活1分析

张学良与蒋介石之暧昧关系 本来蒋张二人绝对是近代的一对冤家,老蒋把姓张的从38关到了83。大家都说蒋介石狠,张学良可怜,其实蒋对张是口硬心软。 而且从种种情况来分析,蒋对张绝对可以说到了“呵护”的程度,两人的之间特殊的情感确实值得推敲。我们就来分析分析~~~ 证据一: 张学良的的确确有少爷脾气,即使囚禁的时候也如是,在禁之身应是不敢也不该奢望的,可他偏偏隔三岔五就向蒋提要求。 有一封他写给蒋的信说:“7个月已未得钧座回音,良亦不敢在打扰钧座精神.....” (那意思就是说您已7个月没理我了,想想啊,蒋可是一天到晚忙的要死,只7个月没给他小张写信,小张就不干了,你说他是不是犯了少爷脾气,这话都能说出来,而且蒋为什么非得给他写信,要知道他可是囚犯。 再来可以看出,老蒋还真是从百忙之中给小张写过信的,否则也无7个月这一说,这就奇怪了,要说蒋不杀他也就罢了,还不时写信关心禁中之人,这也太感情深厚了) 证据二: 有说法,张囚禁期间对蒋很恭顺,其实未必,可能张学良是想伪装的对蒋恭顺,可惜小张同学没有这份功力,时间一久,他的少爷脾气就发作了,从张学良的日记看:“对某人(蒋)称颂者有之,但贬损者亦不少”(这不比他90年代获得自由以后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少爷可能忘了,他

当时的日记领袖可是能看到的)但奇怪的是蒋对小张的这些行为并没有怎么样,就算不说是"纵容",也算是"宽容"。 证据三: 张的(西安事变忏悔录)初稿实际上没有说自己一句不是,(说自己不是的都是官面话,看着都假)倒是处处埋怨蒋,还说自己在宋美龄面前才敢畅所欲言(那意思就说我向您认错也都是假的)。 张学良大概不会不明白"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道理,可他表现出来的就是不明白。但蒋除了气的对着刘乙光大骂了他几句外,也没见有什么别的更好的措施。 证据四: 918事变后,张汪对骂时,汪精卫气的去找蒋介石理论,让蒋处罚张,结果蒋竟说:“这个少爷不好惹啊。(那意思就是说你别惹他不就完了,当然普遍的说法是当时是蒋让张实行不抵抗的,可能蒋也是在替自己说话,但几年前张学良也曾亲口说不抵抗是他没有经过蒋的同意就实施的与蒋无半点的关系,他才是千古罪人,至于到底是怎么回事这里就不讨论了) 当时汪对蒋明显的袒护张学良极为不满(不过后来西安事变结束后,汪曾上溪口探望张,这一行为,连张都没有想到,是因为张救过汪? 还是政治上没有永远的敌人和朋友?) 证据五: 蒋介石自己的(西安半月记)虽处处漫骂嘲讽张学良,但我横看竖看,蒋笔下的"判逆"张学良实在不像一个大奸大恶之徒,到象是一个

西安事变简介_0

西安事变简介 篇一:张学良简介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 出生日期 1901年(辛丑年)6月3日 逝世日期 20XX年(辛巳年)10月14日 职业 军人 毕业院校 东三省陆军讲武堂 信仰 基督教 主要成就 西安事变促蒋抗日 东北易帜

中原大战 籍贯 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东风镇 军衔 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 职务 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 字 汉卿 目录 1.1人物生平 2.?求学经历 3.?第一次直奉战争 4.? 5.?东北易帜 6.?中东路事件 1.?中原大战 2.?九一八事变 兄来岛畅谈,耀(方本仁号耀庭)、铁(指吴铁城)两兄如能同来,尤所祈盼”。吴铁城、张群来岛后,张学良向他们表示:“蒋军如果夺回济南,就可以考虑出兵”,但仍不肯表示具体出兵时间。8月初,张学良从葫芦岛到北戴河,进一步观察时局变化,把握着出兵时机。8月中旬,蒋军攻取济南,反蒋联军出现无法挽回的败局。

张学良感到出兵时机已到,1930年8月30日,他致电张作相、万福麟:“良于卅日返省,现有事待商,希即来沈为盼。”1930年8月30日,张学良返回沈阳。1930年9月10日,张学良在北陵主持召开 少帅张学良 东北最高会议。在会上张学良详细阐述了他决定出兵华北武装调停内战的原因。他指出:第一,东北地处边陲,日本窥伺已久,欲抵御日寇,必须国内统一,南京政府是全国统一的政府,支持了这个政府方能保证国内的统一;第二,扩大会议内部派系多,分歧大,阎冯反复无常,不能成大事;第三,蒋介石亦系一阴谋野心家,对东北无特殊关系,如想搞垮东北会不择手段,为防止蒋介石继续分化东北军,只有从速实现全国统一,早停内战;第四,蒋军已攻下济南,“应实践对蒋的诺言”。张学良的精辟分析是经过数月冷静思考后得出的,其有理有据,使一向反对出兵的张作相也无话可说,与会者一致同意张学良的主张。应该说,张学良做出拥蒋入关的决定,既是维护自身所在的奉系集团的利益,又有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心的考虑。 1930年9月18日,张学良发出拥护中央、呼吁和平的“巧电”,不失时机地出兵华北,10多天时间,东北军即完成了对平津地区的占领。10月15日,阎锡山、冯玉祥、汪精卫联电张学良,表示接受和平解决。随后,阎、冯联袂下野,晋军、西北军分别为张、蒋收编。中原大战后,张学良成了赢家。张在中原大战胜负已分时入关,未受到任何损失,他却不仅在战争中靠卖军火和索要军费发了一笔财(张部一入关蒋即发开拔费500万元),还于战后获得了晋、冀、察、绥

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 西安,古称“长安”,“京兆”。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多、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市,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而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富戏剧性也是最神秘的一个重大事件。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当时任职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当时任职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发动的直接军事监禁事件,扣留了当时任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中正,目的是“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西安事变最终以蒋中正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张,导致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而和平解决。 1935年9月20日,蒋中正在西安设立西北剿匪总司令部,自任总司令,任命张学良为副司令,调东北军入陕甘剿共。1935年10月1日,东北军在劳山战役中,王以哲的67军110师2个团和师部被歼,师长何立中战死,团长裴焕彩被俘。1935年10月29日,东北军在榆林桥战役中,107师和619团全部被歼,团长高福源和不少士兵被俘。1935年11月22日,东北军在直罗镇战役中,东北军精锐部队,装备精良的109师孤军挺进陕北的吴起镇的方向,以往能征善战的师长牛元峰严重低估红军的作战能力,对红军的机动作战的能力估计不足,部队刚走到直罗镇,原以为离中央红军还很远,在布置完侦查岗哨以后,就安心睡觉,没想到红军用一夜时间即快速赶到,并在直罗镇罗织了一个包围圈,与22日凌晨拂晓突然发起进攻,毫无防备的东北军立刻被冲散,牛元峰从睡梦中醒来时,看见漫山遍野已全是红军。牛元峰逃跑,但无法逃出红军的包围圈,在绝望的境地,他掏出手枪让副将打死自己,牛元峰被副将枪毙后,副将亦被红军俘虏。直罗镇战役中,红军仅以800多人的伤亡就杀、伤、俘6000多东北军精锐109师的士兵。  张学良部队的战局失利以及后来面对共产党的停战对峙,导致蒋介石亲自前往西安督战。1936年4月起,张学良开始了和中国共产党的秘密接触。4月9日,张学良驾机飞抵延安会见周恩来,同机的还有王以哲、刘鼎。1936年9月,中国共产党与东北军正式签订了《抗日救国协定》,双方正式结束敌对状态,中国工农红军、张学良的东北军、杨虎城的西北军形成了拥护“民族统一战线”的“铁三角”。张学良向红军提供了大量的过冬棉花,药品、新鲜食物等物资,解决了红军过冬的燃眉之急。另外,当时邓小平病重,生命垂危,无药可医,也是张学良的援助救了他的性命。张学良不但接受并积极学习共产主义思想,还向第三国际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申请,但由于张学良的父亲有杀共历史,入党

浅谈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原因

浅谈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原因 摘要:西安事变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它的发动成为停止内战发动抗战的一个历史上的关键转折点。张学良将军正是这起事变的发动者,他作为国民党和南京政府的重要官员,权倾一时,却不顾后果,义无反顾的发动西安事变,逼迫蒋介石联共抗日。一方面因为他一直主张以国家利益为重,平息内战一致对外,另一方面他也希望借助中共谋求苏俄的国际援助,以“西北联合政府”取代“南京国民政府”。虽然事变后的政治态势出乎张学良所料,身陷囹圄, 然而他的目的也基本上达到了。 关键词:张学良西安事变原因 引言: 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它拉开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和抗日战争的序幕。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国共两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关键环节。从西安事变的发生到和平解决的整个过程,虽然是由很多复杂因素促成的, 但是其中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事变的主角张学良。张学良的联共抗日主张是西安事变发起的思想基础。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过程中一直处于核心地位,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那么,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原因是什么呢,他实行兵谏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1、从张学良自身来看 张学良一直主张以国家利益为重,平息内战一致对外。在他看来,要抵制外贼,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国家,一个强有力的政府,他极力谋求增强国力,不惜一切来维护南京国民政府的权威。在他主政东北前后,为了与日本抗衡,他裁军队,修铁路,建海港,办工厂,积极发展经济,为东北现代化经济建设做出了显著地贡献,他鼓励发展民族资本,先后兴建了一批现代化工厂,如沈阳纺织厂,兴奉铁厂等,;为增强国防力量,在东北建立了几家兵工厂;为发展生产,禁止种植鸦片,免除了过去打内战时期而增加的各种附加税,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