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分析

微分析
微分析

丘振良接受采访微反应分析part 1

20110630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东方时空《真相调查》,“郭美美事件”调查节目

被访人物,深圳田略集团董事长丘振良。视频地址小组用的是

https://www.360docs.net/doc/6118675929.html,/society/special/guomeimei/content-3/detail_2011_06/30/736 4309_0.shtml

凤凰的虽然卡一点,但可能持久一些。

此分析略去了节目中非采访的场景信息,仅关注采访和受访人的对话过程。

题外话:央视的功课做得比较足,事件背景介绍清晰,提出的疑点归纳了大家最关心的几个重点。

情境参数:常理推测,要进行采访,一定先要预约。预约时必然会涉及到采访主题,双方都会对这次采访的内容和可能产生的影响有预测(况且此事重大)。5’50”的几个镜头,可以

知道,此次采访拍摄前,记者就采访的内容(打印在纸上)和Q进行过沟通,所以Q知道要问些什么问题。有准备的回答,是此视频的情境参数之一。

采访自5’53”开始。记者提问,以下简称J;丘振良回答,以下简称Q。

J:您认识郭美美吗?

Q:郭美美?……我们没有聘用这样的一个员工,集团,包括我们旗下的所有企业没有聘用过这样一个员工。同时呢,我也不认识郭美美这个人,包括郭美玲这个人。再次呢,我听

都没听说过郭美美跟郭美玲这个姓名。

【微语义分析】

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就颇具深意。

记者的问题是一个二选一的单项选择题,认识或者不认识是标准回答。如果不认识,比如是我回答这个问题,会首先坦然的回答“不认识”,然后根据记者的进一步追问其与公司之间的关系,再行解释。但Q对这个简单问题的回答,却先讲了公司和郭美美之间没有任何关系,然后才断然否认认识郭其人,彻底到连“听都没听说过……这个姓名”。

在回答这个问题时,首先使用了一个升调的核心信息重复“郭美美?”,然后略作沉吟,接着使用类似新闻发言人的声明类的语言内容,澄清郭美美和集团、公司之间不存在雇佣关系。这种显现也非常有趣。

升调的核心信息疑问式重复,在此情境下映射当事人试图表现第一次听说到这个名字的惊讶;沉吟代表思考,随后却答非所问的最先说出来了郭美美和集团、公司之间不存在雇佣关系的声明。一方面,这种彻查之后的严正声明和后续的“听都没听说过……这个姓名”矛盾(没听过姓名怎么查出的没有雇佣关系?),另一方面,这映射了当事人心中最看重这条信息的表达,也就是说,当事人最在意大家对【郭美美和天略是否有关系】的看法。可以看出,这次采访之前,Q和公司是做过有针对性的准备。

这里,Q说谎了没有?肯定说谎了。

因为,至少,Q一定早已知道郭美美这个名字,但在说明的时候,没有使用可以澄清二人关系的【以前】作为状语,表述为“我以前听都没听说过……这个姓名”,而是决绝的表示二人根本不认识的彻底无关状态。这种用力过猛的微语义反应,映射了Q内心真诚希望大家

相信他不认识郭美美的期望。

但是,这种表现不能分析出他客观上认不认识郭美美。让一个企业承受如此大的关注和压力,也足以让企业主急于撇清和刺激源的关系。换句话讲,不认识也可能表现成这样。

【微表情和微动作分析】

在叙述“没有聘用这样的员工”同时,视线向右下方转移一次,同时手部动作呈轻握拳快速转动,这个动作与“聘用”动词匹配,可能映射轻松掌控游戏(指聘用)规则(把玩)。随后,在“集团和旗下的所有企业”之间,有思考反应——眨眼频率陡升,这是组织语言的伴生反应,双手的框、切动作,符合人物在叙述“旗下企业”时的董事长身份。

在否认认识“包括郭美玲这个人”的同时,视线向右下方转移后快速回转。【“郭美玲”造成了视线右下快速移动的反应】。“听都没听说过”的言语同时,出现厌恶类微表情,且属于情绪较重的厌恶类表情。

【小知识:这个表情之所以不是愤怒,主要是判断上眼睑的提升程度得出。】

结论:目前无法确定Q是否认识郭美美。

J:您的说法和网上的说法差别特别大,……不止见过和认识这么简单。

Q:是啊。从我去否认,或者说我连名字都没有听说过以外,没有其他的办法可以说明这一点。当然,更多的是(事),也没有网民、或者其他社会上的人听说过,或者其他的佐证证明我认识郭美美,而且我跟郭美美有过交往,对不对?

【微表情分析】

“从我去否认”的同时,视线向左侧转移;“或者说那个”的同时,视线先向右侧,随后下,随后左侧,且眼球转动幅度较大;“我说过连名字都没听说过以外”时,视线才正视记者。正视记者的时候,说的是实情(“我说过……”),且关于瞳孔对视。这个反应基线将前面的视线异动映衬的比较明显。“否认”的时候左移,思考“或者说那个”后面该怎么说的同时右、下、左,在左侧结束后回归正视,有掌控的说出实情。

此时可尝试建立:左视为Q组织语言的习惯基线。需要组织语言才能说出的内容(不是随后说出的内容,是移动同时所想的内容),一般会包括掩饰或捏造的信息,至少包括对真实信息的修饰。

而视线右移,在回答第一个问题的时候出现过两次,一次的关键词是“没有聘用”,一次的关键词是“郭美玲”这个名字,所以,尝试建立右视为Q回忆时的习惯基线。

此后,这两条参考基线还会进行修正和调整。

【微语义分析】

除“我否认”外,“我也没有其他的办法可以说明这一点”,语义表达自己无法证明清白的无奈;

“更多的是(事),也没有网民、或者其他社会上的人听说过,或者其他的佐证证明我认识郭美美……”,语义表达我无法证明,但你们也无法证明我就认识她。期间露出得意神情。“对不对?”设问句,答案为“对”,意指“我不能证明,你们也不能证明。”设问句通常用于表达自信的内容,此处可以强调Q自信和得意的心态。

【微表情分析】

期间出现两次视线右移,一次关键词是“佐证证明”,一次是“(无法证明)我认识(郭美美)”。符合右视映射的回忆基线(无论是【我认识郭美美】,还是【无法证明我认识郭美美】)。

提到【无法证明我认识郭美美】的时候,双眉高挑,表示自信,符合微语义分析结果。

这段话的意思,翻译成白话文的结果是:我说了你们不信,你们也没法证明我就认识郭美美,对吧?

但是,对于【网民无法证明我认识郭美美】这件事的得意,并不能直接推到出他是说谎的得意,因为身负重压的人,在取得比较安全的位置时,也会有喘息的得意。

J:您看过网上贴出的那张(被认为是)您和郭美美的合影吗?

Q:我看过。说白了,不怕讲,这其实是挺可笑的一件事情。(解释中……那男子的确是香港电视演员)。那绝对不是我(得意),大家可以去对比,看一看(轻蔑的厌恶),差距好远呐。

【微表情分析】

“说白了”、“挺可笑”的时候,视线右下转移;期间笑容明确、真实,有掩饰的努力,但未果。因为这个刺激源肯定是错误信息,有利于Q,使Q具有完全掌控感和优越感。

“曾经在好多香港电视片”的时候,“曾经在”眼球向右转,“电视片”再向左转,符合回忆和组织语言(电视片、电影)的习惯基线。

第一部分的核心问题是:丘是否认识郭美美?

总体结论:没有明显反应可以作为【丘认识郭美美】的疑似线索。所以,不确定。

J:大家会觉得“来过”和“没来过”,这意思是不一样的,而且是一个很简单的事实判断,会出现这样的一种口误吗?

Q:他是一种猜测性的,我们公司跟红十字会有那么多次的合作,那么他相像,认为呢,就是说,郭长江副会长跟我们董事长(丘振良)应该是认识的。应该是来过我们公司的,那么就是一种应该和可能。这样的一种说法(舔嘴唇)。但是呢,从记者的角度来看呢,应该和可能两个字删除掉,那就是熟悉的。我不可能在我们的声明中去指责我们的媒体,只能说我们的法务部莫伟智律师是一种口误。我只能这么说,这个事情。

【微语义分析】

Q此段解释的逻辑如下:律师是口误,他自己猜测,说的是“可能”、“应该”,我们声明的“口误”指的是这个意思,但作为媒体记者,就会直接删除“可能”、“应该”,错误理解为丘认识郭副会长,(所以媒体记者做错了,没道理),但我们不能规则与媒体,所以我们说是我们的责任,是口误。

这段解释,不但归责于记者,还把自己的“口误”声明解释为对媒体的爱护,绵里藏针。

【微表情和微动作分析】

“猜测性的”同时,出现两次闭眼的视觉阻断。

“……这样的一种说法”,整段叙述结束后,快速舔嘴唇一次。

“那就是熟悉的”,叙述完记者的“做法”后(无法确定是记者的真实做法,还是他对记者的编排),出现了轻蔑笑容。

“……我只能这么说”,探头趋前,映射积极进攻心理状态,对自己所说的内容有掌控感(比如认为自己解释的很合理)。

在此句结束后,记者开始下一个提问之前,Q诡异的再次出现轻蔑笑容,并连续快速眨眼5次,视频中自8’50”开始。

这个轻蔑的笑容和眨眼,都可以直接映射Q的得意心态。

快速眨眼可能出现在两种情况下,一种是负面刺激生效,产生恐惧类情绪或用力思考;一种是得意。再结合根据微语义解释判断,无论Q是否认识郭副会长,都有可能在此处产生轻蔑和得意。

J:另外一个疑问就是,您是不是认识中国红十字会的副会长郭长江先生?

Q:商业系统红十字会可能在(某)我们的有些合作当中,向郭会长汇报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我本人是没有直接跟郭会长有过任何的交往。

J:您的意思是说,您和他没见过面?

Q:没见过面【摇头】。

J:从来没有?

Q:【点头】对,从来没有。

【微表情分析】

在回答“商业系统红十字会”之前,首先出现了快速的视线左移,随后的回答和解释过程中,数次出现视线下移,“可能在(某)我们的有些合作当中”出现3次,“直接跟”时出现1次。向下的视线转移映射逃避有效交流,不敢看到对方的反馈,证明【商红会和天略的合作】以及【直接跟(郭会长交往)】对于Q而言,都属于负面刺激源,不愿意提及。此处为可疑线索之一。

之后的“没见过面”和“从来没有”的微反应,视频中没有明显破绽。剪接切换的速度有点快,有信息缺失。

【微语义分析】

对于“可能”的强调,在整体语境中比较突兀,意在将商红会和天略的合作,以及因合作而向郭汇报的信息变模糊。“可能”的本质是,有这样的合作但我可以不知道。商红会和天略的合作是否会让郭会长知晓相关信息,按照常规推理,Q本人应当知情。所以用“可能”模糊信息,此心态与微表情分析中的3次眨眼相互佐证。

结论:商红会和天略合作,在此次采访中,对于Q来说是负面刺激,不愿提及。

Q本人是否认识郭会长,要看认识到哪种程度。如果是强调的“直接交往”,则没有明显疑似线索;但可能有过非当面的交流。因为记者的3个问题都集中在是否当面接触过,Q的表现没有明显破绽。

第三部分的主题:天略集团和商业系统红十字会的关系

J:都是商业系统红十字会副秘书长李庆一的邮箱,所以大家疑问这四家企业之间,【邱摸鼻子】是不是有某种不为人知的关联?

Q:【笑】一个邮箱涉及三个企业一个人对吧?

【微表情分析】

10’12”刚刚听完问题,开始回答的时候,出现了一个隐秘的笑容。

“邮箱”

视线转向右下,回忆企业名称,符合回忆基线。

眼睑闭合+脸颊隆起,符合笑容的形态特征,而且因为身处接受采访中,背景又是如此沉重(对于天略集团而言)的负面事件,在这样的情境中还产生了无法抑制的笑容(嘴部在用力压抑笑容),可以映射当事人内心的积极情绪。结合情境,可以分析为对当前刺激源的轻松和掌控,映射了“3个企业一个人(商红会副秘书长)”对Q来讲,不但不构成负面刺激,而且还能让他产生愉悦(如,“在这方面我们不亏心”)。通过这个表情,可以认定这种怀疑的关联(因郭美美而引发的天略和商红会之间的被传关系)不成立。

“对吧”

难以掩饰的笑着设问“对吧?”,重复记者的问题,用设问句发问(默认答案是这样),头向前趋近,都映射了内心对这个问题(怀疑有不干净的关联)的掌控很强。

J:三个企业一个人,还有商业红十字会。【记者做了很好的跟进补充】

【微语义分析】

此处Q将几个企业之间的核心关联,即李庆一所代表的商红会排除在外,从逻辑上判断,是对重要信息的主观屏蔽。推断原因,是因为这次采访的准备工作充分,从前面的回答来判断,也确实可见Q对问答情境的掌控程度。而且,目前这个问题中涉及到的关系并不复杂,商红会副秘书长李庆一的邮箱+盛世拍卖+王鼎+中谋治国。Q将商红会隐去不提,只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是商红会是负面信息,此处不愿提及,有意隐去;

第二种是,在Q的心中,类似李庆一这样的人,不能代表红会及分支机构,只能代表个人。如果是这样的情况,则映射了Q对商红会的看法,推测为这种分支机构就是几个人挂块红十字的招牌弄事情,根本就不能算红会系统中的正式机构。所以,在其头脑的概念中,李庆一这个人无法与红会系统等同起来。

Q:【笑】对。三个企业当中,天略盛世拍卖有限公司,是我们集团控股的企业。另外一个王鼎,还有一个…什么呀?

【微表情分析】

在想不起最后一个名称的时候,配合着“什么呀”的提问,出现双眉轻微上扬。双眉上扬,在对话情境中表示自信或者默契,此处是表达了对记者心存默契(知道记者会提示回答自己的问题)的反应,如此细微的动作很难伪装,可以映射Q对“中谋治国”这个名字真的不熟。

J:中谋治国。

Q:中谋治国,(这两家)跟我们公司没任何的关联【眨眼一次】【停顿2秒,如图6】。我也没听说过【眨眼一次】。那为什么盛世拍卖公司跟李庆一【眨眼一次】会共用一个邮箱【眨眼一次】,那是因为我们2007年的时候【头、眼、手同步转向左侧,手做出拿回来的动作,辅助组织语言】【眨眼一次】,那么做过一个,刚才说的,整个劝募、劝捐活动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眨眼4次】,那就是(拿出去)拍卖【眨眼2次】。

【微表情和微反应分析】

另外两家公司和天略没有任何关联之后的停顿、后仰头、挑眉和眼睑下垂(左侧上眼睑明显),都是负面反应:停顿和后仰头表示属于仰视反应,映射较高自己认知或者对刺激源的较低评估,台词可以设计为“就这样了,你怎么办吧?”。

四次眨眼出现在全神贯注的叙述过程中,伴随着几个关键信息同步出现:没有关联、没听说过、李庆一、共用邮箱,可以推测都属于视觉阻断,映射这几个信息对于当事人而言,都属于负面刺激源。但需要注意,眨眼映射负面刺激源,并不等同于眨眼=说谎。结合前面的分析逻辑:

1)被怀疑关联是负面刺激,眨眼表示无辜;

2)没听说过疑似说谎(可能知道商红会的最新合作对象和合作模式,后文有验证); 3)李庆一是肯定认识、有过合作,但不喜欢这个人,或者不喜欢和这个人有关联;

4)共用邮箱(就是因为这个线索被怀疑和商红会有黑暗关联的)。

在解释为什么有共用邮箱的时候,头、眼、手的同步动作,是为了加强描述的形象性,以增加可信度。仿佛从左边拿回来当事案例的相关材料一样。视线左侧转移的基线,目前还是映射组织语言,所以后文中说到“劝募、劝捐”并“拍卖”的合作模式时,出现了语言迟滞现象,并有眨眼反应共计7次。眨眼频率的增加+视线转移+语言迟滞,都可以说明,Q所描述的这次合作,实际情况比他说出来的“劝募、劝捐”+“拍卖”要复杂的多,他在这里,隐瞒了大量信息,进行了精心的信息过滤和表达。(结合后文可知,Q想隐瞒的,是谋利。)此反应进一步强化了Q本人的视线转移习惯基线:左侧转移=思考+语言组织。

Q:因为,我们作为拍卖公司来讲,对社会呃……【视线快速向右转移回归、快速眨眼2次】,披露,我们要收集大家有意捐献的拍品,我(公司)说出去,是没人相信的呀。那只有他们(群众)去咨询商业系统红十字会,来得到他们(商红会)的确认,这个事情才能继续下去。其实这个邮箱,就像一个项目,使用了一个统一的电话一样。

J:您说您对其他涉及的两家公司没有了解?

Q:没有了解、不了解。【保持嘴部姿态张开】

【微语义分析】

“对社会……披露……我说出去没人相信的”,语言迟滞明显是在思考应该用哪个词(最后使用了“披露”)。

这段解释是商红会和天略在当初合作中的核心关键,因为公众不相信普通公司,但咨询过xxxx红十字会之后,就会取得公众信任,才可能把后续的生意做出来,实现盈利。后面,将这种特殊的合作模式,比喻为“项目”,其实是为了弱化“生意”的概念。

【拍卖业务合作模式解读】1)商红会发布信息-> 2)公众工艺募捐-> 3)募捐物品拍卖-> 4)卖得钱款通过红会用于公益用途。期间如果没有任何违规操作之处,唯一的盈利点在于拍卖公司的拍卖费用。相关数据(如拍卖的手续费等)可查。

其实,商业机构所从事的每一件事情,以盈利为目的是很正常的,不需指责。但若没有红会这样一个公益机构的概念充当宣传核心,后面的事情根本做不起来,这是Q心存忌讳的主要原因。

【微表情分析】

此处的组织语言反应(视线右移),违背了视线左移的习惯基线。原因不明。之后的快速眨眼2次,应该是对“披露”这个词心怀忌讳,但逻辑不明。

结论:天略集团的下属拍卖公司,的确和商业系统红十字会进行过拍卖业务的合作。丘本人在这次采访中,对此事心怀顾忌。

丘振良接受采访微反应分析part 4

(2011-07-02 18:17:28)

转载▼

分类:实验数据

标签:

邱振良

郭美美

红十字会

微反应

教育

第四部分:商红会合作模式存在漏洞,监管是关键

Q:其实我认为,当然……【清嗓子】,我不能说别人如何【舔嘴唇】,这里面这个项目的很多的运作模式【再次清嗓子】,跟我们当初所设计的那个模式,应该说不谋而合吧【得意表情】。不谋而合。我们设计的这个方案当中,包含这个内容,包含这个模式,都是在方案的设计过程当中,有这个东西。

J:其实这个方案最初的设计人是您?

Q:对。【双侧眉峰上扬,嘴角笑意,眼轮匝肌收缩,眼睑有闭合态,视线集中】跟商业系统红十字会,大家一起策划。

【微表情和微反应分析】

清嗓子映射两种可能,一种是不得已要说,一种是重点要说,此处根据内容,可以推断为第一种。“不能说别人如何”之后的舔嘴唇,作为安慰反应的一种,佐证此推断。

提及“不谋而合”的时候,出现了得意神情,如图:

表情形态为:双眉高挑,上眼睑较常态有提升,视线直视对方且集中,脸颊轻微隆起。这些形态特征映射当事人积极情绪,具有主动趋前的叙述倾向,是对自己心中所想内容的自信表现。

【微语义分析】

此处所用的“不谋而合”,配以得意的微表情,其实是中国哲学中的以退为进,用自己的谦虚来揶揄商红会目前的商业合作行为。

随后,在肯定这个设计方案的创始人是自己的时候,出现了“抑制的笑容”。

所谓“抑制的笑容”,不是指假笑,而是为了某种不便大笑的原因,抿嘴唇克制笑容流露。这个笑容符合笑的典型形态特征:眉平顺自然+眼睑闭合+下眼睑下方沟纹+脸颊隆起+嘴角向两侧拉伸。抿紧嘴唇的笑容,通常表示正式或者认真,常见于广告中对产品表示满意。

J:这里面会不会是我们借用红十字的标志,其实目的是为了去推广广告、推广保险,获取更多的商机?(核心刺激问题)

Q:【深吸气】其实【左侧扭头】,我不能因为这样子【耸肩】,红十字会就是这样的一个组织【摊开双手+轻微摇头】,红十字会拥有的资源,是没被很好的开发的。现在目前很多很多的红十字会的资源都是空置的,我认为红十字会的资源,本来就是全社会要拥有和利用的这样的一个资源,不是某一个人的资源。【逼视】

J:您觉得红十字会最大的资源是什么?(好问题,有效刺激)

Q:最大的资源就是说【舔嘴唇】,它是一个全社会、全球都认可的一种慈善机构。

J:您是说人们对他的信任度吗?

Q:当然是呀。

【微表情和微反应分析】

一个核心刺激问题,也就是Q在前面最忌讳的问题,被记者直白的问出来了。尽管有这充分的心理准备,但这种将红十字所代表的公益与“商机”直接挂钩的质疑,还是让Q瞬间激动起来。这是有效刺激的绝佳案例。

总体来讲,Q在回答这个问题是,处于亢奋状态,急于为自己辩解,不是辩解事实,而是辩解自己不是发公益财的黑心商人。

吸气,为后面的战斗(辩解)准备能量;

快速扭头在回归,瞬间逃离反应;

耸肩、摊手,表示自己很无辜;

在说完“本来就是全社会要拥有和利用的这样的一个资源……”后,出现了逼视,映射理直气壮的心态。从商人的角度出发,哪里有法不禁止的商机,哪里就可以去参与,这就是Q 所指的“资源”。

题外话:记者在这里的几个连续问题真好,如果不是这样的层层递进的犀利问题,Q也许不会如此直白的承认。

舔嘴唇是安慰反应,映射问题和自己所要说的答案(头脑中的答案),让自己感到不适。【微语义分析】

“我不能因为这样子”,插在回答的前后语境中有点突兀和费解,可以推测为“我不能因为红十字会是一个公益组织,就完全不在他的身边做生意”。

“最大的资源”后面所说的“它是一个全社会、全球都认可的一种慈善机构”,核心词是“全……认可”,就是公众对慈善机构的信任度。

分析:作为一个商人,Q认为做法不禁止的生意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作为一个深受舆论压力的企业主,背负着“发慈善财”这样的质疑,则是不愿意面对的负面事实。

J:当时做这个项目,会不会有圈钱的想法?

Q:【深呼吸,眼睛左上方翻转】唉,应该讲呢,我们集团有很多……应该讲有不少项目可以,那个……,挣到钱的,我们自己愿意让自己去在自己能力范围…以内,去做这样一个慈善方面的一个事情,因为这是我应该承担的这个社会责任。

【微表情和微反应分析】

深吸气和眼睛向上翻转,此处都是逃离反应,深呼气则表示放弃,接受当前刺激源;这个联动反应,表达了试图远离负面刺激源的本能之后,承认事实的无奈。也就是说,Q在此处已经承认了“圈钱”的动机。

【微语义分析】

从后面的语言迟滞以及从“可以赚钱”到“社会责任”的生硬转弯,可以看出Q在此处完全乱了阵脚,思路混乱,强行用“社会责任”拉回到正常思维状态,试图掩盖“挣钱”的原始动机。尽管他的这段叙述言语表意是“在别的地方挣到了钱,然后承担社会责任参与商红会的项目”,但根据前面的逻辑基线,以及此时的微反应表现,可知:参与商红会的原始动机,以盈利为主。

J:爆料还说,天略集团为了想和商红会合作成功这个项目,那么给商红会送过笔记本电脑和汽车。【邱的椅子在晃动】

Q:项目要启动,几个要素是必须的。一个是交通工具、一个是通信工具,那我跟商红会一起合作,他没钱,那只有我拿钱,我拿钱买了这个设备,我们一起做这个事,因为这个项目使用的工具,不存在我们公司是送别人什么什么。

J:那这个项目呢,最后它的合作终止之后,笔记本和汽车最后的归属是?回到您的公司了吗?

Q:早就拿回来了。【得意之色难以掩饰】结束了就拿回来了。

“早就拿回来了”,又见得意的眨眼。

J:现在最大的疑问,是郭美美所说的这种合作模式,存不存在某种漏洞,让慈善的标签成为某些人的巨额财产?

Q:【眼睛右下,然后转左】这个问题其实很难在我这里面做出判断,我刚才说了,监管到位就没问题,监管不到位,再好的项目,再……那么……里面有很多纪律要求的项目,都会出问题,都有可能出问题。

J:您觉得不是您设计的这个模式本身的问题?

Q:不是本身的问题,是监管的问题。

J:就看监管的怎么样?

Q:对。

【微表情和微反应分析】

“让慈善的标签成为某些人的巨额财产”是这次采访的核心问题,也成为了又一个明显的有效刺激。

深呼吸;

值得关注的是眼睛的变化,如下图:

从Q回答的内容来判断,可以肯定的是,合作模式一定会出现(甚至出现过了)“让慈善的标签成为某些人的巨额财产”的漏洞,这个问题不需要说谎话(也就是没有漏洞),因此这个向右下的视线转移,可以推测为对部分事实的回忆,或者不一定是对具象事实的回忆,而是对这个客观事实的评价(有漏洞)。而向左的视线转移,则符合组织语言的基线。

总体结论:当初寻求合作,圈钱是动机之一;这种合作模式,有借公益之名谋私利的漏洞;监管是关键。

微课定义及特点

1、微课的定义 微课是传播知识的微视频,短小精趣,围绕单一知识点而进行有针对性讲解的一段视频教程,微课时长10分钟以内。这些知识点,可以是教材解读、题型精讲、考点归纳;也可以是方法传授、教学经验等技能方面的知识讲解和展示。 2、微课的特点 微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时间短,可保证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黄金时间; (2)以知识点为单元,符合新时代的碎片化学习需求; (3)精致教学设计,完全的、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4)针对性强,围绕着某个知识点进行突破和讲解; (5)可反复看、跳跃看,适合学生自主学习; (6)容量小,便于教师和学生快速交流传播; (7)供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课程,是一对一的学习; (8)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 (9)制作简便,多种途径和设备制作,以实用为宗旨; (10)配套相关材料,微课配套相关的练习、资源及评价方法。3、微课的组成 “微课”核心资源是“微视频”(教学视频片段),同时可包含与该教学视频内容相关的“微教案”(教学设计)、“微课件”(教学课件)、“微习题”(练习测试题)、“微反思”(教学反思)等辅助性教与学内容。

“微视频”时长一般不超过10分钟。 “微教案”是指微课教学活动的简要设计和说明。 “微课件”是指在微课教学过程中所用到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等。(如在教学过程中未用到“微课件”,此项可忽略。) “微反思”是指执教者在微课教学活动之后的体会、反思、改进措施等。 “微习题”是根据微课教学内容而设计的练习测试题目。 “专题微课”是以一个知识模块或专题为基础,由一组系列化、连续性的微课视频及相关教学辅助扩展资源(如教案、课件、习题、知识图谱等)组成。每个专题微课包含3-8节单个微视频。 4、微课的类型 讲授型----以学科知识点及重点、难点、考点的讲授为主,授课形式多样,不局限于课堂讲授; 解题型---针对典型例题、习题、试题的讲解分析与推理演算,重在解题思路的分析与过程; 答疑型---围绕学科疑难问题进行分析与解答; 实验型---针对教学实验进行设计、操作与演示; 其它类型---不属于上述分类的作品,均可归为此类型。 注:作品如何归类,可参考官网提供的作品范例。 5、微课制作方式 (1)原创开发式 此种方式适合教师制作一节全新的“微课”作品,主要环节一般要经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及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xx小学 xxx 教材分析: 《积的变化规律》是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它是学生在掌握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利用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特别是合情的推理能力,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任务。教材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 例题的设计分为三个层次:研究问题——归纳规律——验证规律,通过学习,学生不但发现了积的变化规律,而且学会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积的变化规律》是引导学生学会从一般现象中寻找规律,为学生今后学习相关内容提供必要的思维模式。 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因此在教学《积的变化规律》这节课中,我注重开发利用身边的生活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通过这一组算式去发现问题从而去经历发现规律——总结规律——验证规律——运用规律这四个层次的学习。在这四个层次的学习中,学生将会通过观察、探索、交流、归纳等方式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索过程,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体验发现规律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并会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概括规律,进而运用规律。 教学难点:自主思考探究,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再归纳总结)

评价指标方法概述

?综合评分法 ?FHW方法 ?软评价方法 ?德尔菲法 综合评分法 这一种方法是用于评价指标无法用统一的量纲进行定量分析的场合,而用无量纲的分数进行综合评价。 综合评分法是先分别按不同指标的评价标准对各评价指标进行评分,然后采用加权相加,求得总分。其顺序如下: 1、确定评价项目,即哪些指标采取此法进行评价。 2、制定出评价等级和标准。先制定出各项评价指标统一的评价等级或分值范围,然后制定出每项评价指标每个等级的标准,以便打分时掌握。这项标准,一般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也可能是定量为主,也可以是定性为主,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3、制定评分表。内容包括所有的评价指标及其等级区分和打分,格式如下表所示: 4、

根据指标和等级评出分数值。评价者收集和指标相关的资料,给评价对象打分,填入表格。打分的方法,一般是先对某项指标达到的成绩做出等级判断,然后进一步细化,在这个等级的分数范围内打上一个具体分。这是往往要对不同评价对象进行横向比较。 5、数据处理和评价。 (1)确定各单项评价指标得分。 (2)计算各组的综合评分和评价对象的总评分。 (3)评价结果的运用。将各评价对象的综合评分,按原先确定的评价目的,予以运用。 FHW方法 FHW(模糊、灰色、物元空间)方法是贺仲雄教授创立的一种新的决策、评价方法,是对德尔菲法的改进和发展,融合了德尔菲法、BS法(头脑风暴法)、KT法的优点,并采用了一些新兴学科的思路,如模糊数学、灰色系统理论、物元分析等,从而能定量处理联想思维,而把德尔菲法的咨询表改为FHW咨询表,把向专家咨询

的一个数(顺序、判断、打分)改为一个模糊、灰色物元。 FHW法的步骤为: (1)收集与指标相关的信息资料,以便能做出判断。 (2)填写“FHW评价表”:每个专家填写两次评价表。 第一次,不开讨论会,各自独立思考,充分发挥各自的判断才能,填写A轮评价表。这样 做的目的,是为了使专家在填表时不受“马太效应”的影响。 第二次,召开讨论会,会后再填写B轮表。讨论会上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不要求意见统一。这样可以相互启发,激发联想思维,讨论顺序,一般应和A轮表的填写顺序相反,以防止思维惯性的影响。经过讨论,专家填写B轮表时,尽可能对自己在A轮表中填写的数据作必要的修改。当然,允许不修改自己的意见。 (3) FHW方法计算各组评价指标。由于每个专家都进行了两轮咨询,所以每个项目都由两个数据,这两个数据便组成一个闭区间,组成模糊灰色物元空间,评价的结果需要得到一个数,所以必须在区间数投影到一个点上,由三种准则可供选择。 第一种,乐观准则。将区间数投影到最大值,这适用于评价条件从宽的情况。 第二种,悲观准则。将区间数投影到最小值,这适用于条件从严掌握的情况。 第三种,平均值准则。将区间数投影到两个端点的平均值。 然后计算主体评分T,总灰色N,白色优劣比S、灰色优劣比D、

主元分析(PCA)理论分析及应用

PCA是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的缩写,中文翻译为主元分析。它是一种对数据进行分析的技术,最重要的应用是对原有数据进行简化。正如它的名字:主元分析,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的找出数据中最“主要”的元素和结构,去除噪音和冗余,将原有的复杂数据降维,揭示隐藏在复杂数据背后的简单结构。它的优点是简单,而且无参数限制,可以方便的应用与各个场合。因此应用极其广泛,从神经科学到计算机图形学都有它的用武之地。被誉为应用线形代数最价值的结果之一。 在以下的章节中,不仅有对PCA的比较直观的解释,同时也配有较为深入的分析。首先将从一个简单的例子开始说明PCA应用的场合以及想法的由来,进行一个比较直观的解释;然后加入数学的严格推导,引入线形代数,进行问题的求解。随后将揭示PCA与SVD(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之间的联系以及如何将之应用于真实世界。最后将分析PCA理论模型的假设条件以及针对这些条件可能进行的改进。 在实验科学中我常遇到的情况是,使用大量的变量代表可能变化的因素,例如光谱、电压、速度等等。但是由于实验环境和观测手段的限制,实验数据往往变得极其的复杂、混乱和冗余的。如何对数据进行分析,取得隐藏在数据背后的变量关系,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在神经科学、气象学、海洋学等等学科实验中,假设的变量个数可能非常之多,但是真正的影响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能又是非常之简单的。 下面的模型取自一个物理学中的实验。它看上去比较简单,但足以说明问题。如图表 1所示。这是一个理想弹簧运动规律的测定实验。假设球是连接在一个无质量无摩擦的弹簧之上,从平衡位置沿轴拉开一定的距离 然后释放。 图表 1 对于一个具有先验知识的实验者来说,这个实验是非常容易的。球的运动只是在x轴向上发生,只需要记录下轴向上的运动序列并加以分析即可。但是,在真实世界中,对于第一次实验的探索者来说(这也是实验科 学中最常遇到的一种情况),是不可能进行这样的假设的。那么,一般来说,必须记录下球的三维位置 。这一点可以通过在不同角度放置三个摄像机实现(如图所示),假设以的频率拍摄画面,就可以得到球在空间中的运动序列。但是,由于实验的限制,这三台摄像机的角度可能比较任意,并不是正交 的。事实上,在真实世界中也并没有所谓的轴,每个摄像机记录下的都是一幅二维的图像,有其自己 的空间坐标系,球的空间位置是由一组二维坐标记录的:。经过实验,系统产生了

微课在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118675929.html, 微课在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作者:张荣水 来源:《文理导航》2017年第24期 【摘要】微课技术在初中物理课堂中的应用,能够大幅度提高老师教学的效率,激发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与激情,让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当中,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本文将浅析一下微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关键词】微课技术;初中物理;思维能力;因材施教 前言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微课技术,在优化课堂效率的同时,还能够给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看到知识形成的过程,学生能够从中发展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让学生得到全面而综合的发展。 一、能夠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一)微课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机结合学习知识的过程都是从感觉器官开始 由于初中学生年龄比较小,又处于比较好动的阶段,而传统教学模式,就是灌输式教育,通过单纯的读、写和说给学生灌输知识,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然而,通过微课技术辅助物理教学,在课堂中能够把书本中静态的死知识,变成图像和视频等多种动态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也使得微课技术广泛应用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当中。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微课技术能够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当中。将微课技术应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能够充分的表达出教学的内容,化抽象为具体,把书本中的文字变成图像或者音频,进而完成教学的目标。微课技术能够把书本中的知识与现实联系在一起,给学生营造出轻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享受到了学习的快感。 (二)通过微课教学,能够因材施教,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微课应用在教学中,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一个获取知识的简单途径,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的方法,让教学模式多样化,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者。通过微课技术,能够对学生进行分组辅导和个别辅导,进行因材施教,从而发挥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每一个学生的成绩。而且,老师通过微课技术,还能够掌握学生学习的效率,及时进行教学课程的调整,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学习到最多的知识。

微元法在物理习题中的应用(全)

电磁感应中的“微元法”和“牛顿第四定律” 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丰县中学——戴儒京 所谓:“微元法” 所谓“微元法”,又叫“微小变量法”,是解物理题的一种方法。 1.什么情况下用微元法解题?在变力作用下做变变速运动(非匀变速运动)时,可考虑用微元法解题。 2. 关于微元法。在时间t ?很短或位移x ?很小时,非匀变速运动可以看作匀变速运动,运动图象中的梯形可以看作矩形,所以x t v ?=?,s x l t lv ?=?=?。微元法体现了微分思想。 3. 关于求和 ∑ 。许多小的梯形加起来为大的梯形,即 ∑?=?S s , (注意:前面的s 为小写,后面的S 为大写),并且0v v v -=?∑,当末速度 0=v 时,有∑=?0v v ,或初 速度00=v 时,有 ∑=?v v ,这个求和的方法体现了积分思想。 4. 无论物理规律用牛顿定律,还是动量定理或动能定理,都可以用微元法. 如果既可以用动量定理也可以用动能定理解。对于使用老教科书的地区,这两种解法用哪一种都行,但对于使用课程标准教科书的地区就不同了,因为课程标准教科书把动量的内容移到了选修3-5,如果不选修3-5,则不能用动量定理解,只能用动能定理解。 微元法解题,体现了微分和积分的思想,考查学生学习的潜能和独创能力。 电磁感应中的微元法 一些以“电磁感应”为题材的题目。可以用微元法解,因为在电磁感应中,如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产生感应电动势为BL v E =,感应电流为R B L v I = ,受安培力为v R L B B I L F 2 2==,因为是变力问题,所以可以用微元法. 1.只受安培力的情况 例1. 如图所示,宽度为L 的光滑金属导轨一端封闭,电阻不计,足够长,水平部分有竖直向上、磁感应强度为B 的匀强磁场。质量为m 、电阻为r 的导体棒从高度为h 的斜轨上从静止开始滑下,由于在磁场中受安培力的作用,在水平导轨上滑行的距离为S 而停下。 (1) 求导体棒刚滑到水平面时的速度0v ; (2) 写出导体棒在水平导轨上滑行的速度v 与在水平导轨上滑行的距离x 的函数关 系,并画出x v -关系草图。 (3)求出导体棒在水平导轨上滑行的距离分别为S/4、S/2时的速度1v 、2v ;

四年级数学上册微课课题讲课教案

单元(章)课(节)知识点微课名称 第一单元 第一节亿以内数的认识亿以内计数单位与数位的区别第二节亿以内数的读法整万数、含两级数的读法 第三节亿以内数的写法含两级数的写法 第四节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的方法第五节亿以内数的改写将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第六节亿以内数的改写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再改写成以“万”作单位 第七节亿以内数的读写法含三级的数的读法和写法第八节亿以内数的改写把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第九节 亿以内数的改写 把非整亿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再改写成以“亿”作单位 第二单元第一节公顷公顷的认识第二节 平方千米平方千米的认识第三单元第一节线段、直线、射线 线段、直线、射线的认识 第二节量角如何度量角的度数第三节角的分类平角、周角的认识第四节角的分类角之间的关系第五节 画角画角的方法 第四单元第一节三位数乘两位数中间有0,末尾有0笔算乘法的方法 第二节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变化规律的认识 第三节 常见的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和速度、时间、 路程数量关系式的认识 第五单元第一节平行与垂直平行与垂直概念的认识 第二节平行与垂直画垂线的方法第三节平行与垂直垂线的实际应用第四节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贵港教育e 网通重难知识点列表 年级:四年级 册:上册 科目:数学 出版社:新人教版

第五节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认识梯形的特征第六节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第六单元第一节除数是两位位数的口算除法用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数的口 算方法 第二节除数是两位位数的笔算除法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方法第三节除数是两位位数的笔算除法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的方法第四节除数是两位位数的笔算除法商的变化规律 第七单元第一节条形统计图认识1格代表1个单位、2格代表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第二节条形统计图认识1格代表5个及多个单位的条形 统计图 第八单元第一节数学广角——优化关于沏茶、烙饼(运筹)问题第二节数学广角——优化关于田忌赛马(对策)问题学校:执笔人:

基于模糊物元分析原理的区域生态环境评价

!第! %卷第$期!!""#年$月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_J ‘Z ’.BJ 5a I 5I E‘’E Q I Z F E ?\J 5?I &a ’J B J >\Q 8L 3!%’83$!A :O ! ""#!!!收稿日期!!""$4"$4+!"修改日期!!""$4",4!( 基金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李如忠!+%<"*" #男#安徽怀远人#博士#合肥工业大学副教授3基于模糊物元分析原理的区域生态环境评价 李如忠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安徽合肥!!("""% "摘!要!基于生态环境质量概念的模糊性和评价指标的不相容性#在模糊物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模糊集理论和欧氏贴近度概念#建立了区域生态环境评价的模糊物元模型$实例研究中#待评样本与评价等级看作是物元的事物#以各评价指标及其相应的模糊量值构造复合模糊物元#通过计算与标准模糊物元之间的欧氏贴近 度值# 实现待评样本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识别和排序$研究结果表明#运用模糊物元模型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其方法是可行的#结论是可靠的#从而为区域!或流域"生态环境评价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关键词!模糊物元模型%生态环境评价%欧氏贴近度%权重 中图分类号!e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4$"#"#!""#$"$4"$%<4"$$3:7=98234=I 39E 76=9>39582H <8275C 8 F F 3F F >395D 8F 3;=9@

85536I 323>3958982C F 7F B EZ D 4/089X !F ;088L 8R Z G M 8D N ;G M :9SI 9U 6N 89-G 9P #a G R G 6‘96U G N M 6P O 8R ?G ;098L 8X O #a G R G 6!("""%#&069:"&D F 56845&J 9P 0G 7:M 6M 8R P 0G R D //O M G P P 0G 8N O :9S P 0G ;89;G V P 8R I D ;L 6S :V V N 8:;0S G X N G G #:R D //O - :P 4P G N 4G L G -G 9P-8S G L R 8N :M M G M M -G 9P 8R N G X 689:L G ;84G 9U 6N 89-G 9P :L T D :L 6P O 6M G M P :7L 6M 0G S 3.;:M G M P D S O 6M V N G M G 9P G S 69W 06;0P 0G R D //O -:P P G N 4G L G -G 9P-8S G L 6M D M G S P 8:M M G M M P 0G G ;84G 9U 6N 89-G 9P :L T D :L 6P O 8 R P 0G 7:M 698R P 0G&0:80D L :=G 3E 9P 0G ;:M G M P D S O #P 0G N G X 689:L M :-V L G M :9S G U :L D :P 689M P :9S :N S M :N G :L L P N G :P G S :M P 0G-:P P G N 4G L G -G 9P #:9S P 0G ;8-V 8D 9S R D //O - :P P G N 4G L G -G 9P 6M ;89M P N D ;P G SW 6P 0P 0G G U :L D :4P 689R :;P 8N M :9S P 0G ;8N N G M V 89S 69X R D //O U :L D G M 8R P 0G R :;P 8N M 3?0G 9P 0G I D ;L 6S :V V N 8:;0S G X N G G 8R P 0G G U :L D :P G S R D //O -:P P G N 4G L G -G 9P P 8P 0G M P :9S :N S R D //O -:P P G N 4G L G -G 9P 6M ;:L ;D L :P G S #P 0D M :P P :6969X P 0G X N :S G ;L :M M 6R 6;:P 6898R G ;84G 9U 6N 89-G 9P :L T D :L 6P O 8R P 0G G U :L D :P G S M :-V L G M 3?0G M P D S O N G M D L P M M 08W P 0:P P 0G R D //O -:P P G N 4G L G -G 9P-G P 08S 6M V N :;P 6;:L R 8N ;8-V N G 0G 9M 6U G G U :L D :P 6898R N G X 689:L G ;84G 9U 6N 89-G 94P :L T D :L 6P O 3K 3C J =6;F &R D //O -:P P G N 4G L G -G 9P-8S G L %G ;84G 9U 6N 89-G 9P :L T D :L 6P O :M M G M M -G 9P %I D ;L 6S:V V N 8:;0S G 4X N G G %W G 6X 0P !!对于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问题# 许多环境科学工作者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有些成果已在实践工作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仅就区域生态环境评价而言# 由于评价问题所涉及的地域复杂性)影响因素的 多样性#以及实际监测!或统计"资料的有限性等#区域生态环境评价研究进展不大#至今还没有形成公认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 (($区域生态环境评价是一个多指标决策过程#存在单项指标评价结果的不相容性问题$此外#万方数据

微课设计的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基于“2016湖南省第二届微课大赛”作品分析

微课设计的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基于“2016湖南省第二届微课大赛”作品分析作者:张振英 来源:《发明与创新·教育信息化》 2017年第5期 张振英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长沙 410006) 【摘要】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一种新型教育信息资源形式,微课以其“主题突出、短小 精悍、交互性好、应用便利”等特征被教育领域广泛认可,文章通过微课的概念、特征及制作 方法的简要介绍,并以“2016湖南省第二届微课大赛”小学数学《鸡兔同笼》专题的参赛作品 为对象进行分析,研究微课资源设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而从两个方面提出微课资源设计的 有效策略和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微课设计;微课大赛;现状分析;设计策略 一、微课 随着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蓬勃发展,各种以微型课程视频为主要载体的创新型教育教学实 践在全球范围内迅速铺开。2010年11月,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老师针对目前国内教育 教学信息资源利用率低的现状,率先提出了微课(Micro-lecture)这一概念,在此后,微课概念在我国教育领域迅速传播,并带动了各级各类的“微课大赛”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微课这一 新型的教育信息资源形式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起来。 胡铁生(2015)将微课界定为“以教学微视频为核心载体,基于一个学科知能点(如知识点、技能点、情感点等)或结合某个教学要素和环节(如目标、导入、活动、评价等),精心 设计和开发的微型优质学习资源”。在“2016湖南省第二届微课大赛”中,将微课界定为以视 频为主要载体,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围绕单一的、严格定义的学习主题(或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从上述定义可以总结得到微课具有以下特点:(1)以视频为主要载体;(2)围绕学科知识点(如重难点或教学环节)进行设计制作;(3)时长短;(4)内容精;(5)支持多种形式的自主学习。 微课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微视频是微课的核心部分。鉴于此,微课视频的制作尤其重要,微课视频的制作水平直接反映了微课的质量。孟祥增等人指出,有关微课视频的制作方法主要 有五类:教学录像型、屏幕录制型、多媒体讲解型、动画讲解型和视频剪辑型。 二、“2016湖南省第二届微课大赛”分析 为了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扎实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探索微课资源在课堂教与学应用中的创新模式和有效方法,深入挖掘并大力推广各 地区的典型示范和先进经验,切实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 建共享,湖南省教育厅举办了“2016湖南省第二届微课大赛”,旨在丰富教师教育教学方法的 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水平,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更好地将微课应用于教学实践之中, 推进教育教学信息化改革。 (一)参赛微课基本情况

微元法在高中物理中的应用

微元法在高中物理中的应用 江苏省靖江市斜桥中学夏桂钱 微元法是分析、解决物理问题中的常用方法,也是从部分到整体的思维方法。它是将研究对象(物体或物理过程)进行无限细分,从其中抽取某一微小单元即“元过程”,进行讨论,每个“元过程”所遵循的规律是相同的。对这些“元过程”进行必要的数学方法或物理思想处理,进而使问题求解。使用此方法可以把一些复杂的物理过程用我们熟悉的物理规律迅速地加以解决,使所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起到巩固知识、加深认识和提高能力的作用。 一、挖掘教材中微元素材,认知微元思想 微元法思想在新课标教材(人教版)上时有渗透。如在引入瞬时速度的概念时,教材从平均速度出发,提出从t到t+△t这段时间间隔内,△t越小运动快慢的差异也就越小,运动的描述就越精确。在此基础上,再提出若△t趋向于零时,就可以认为△t的平均速度就是t时刻的瞬时速度。正是这种无限分割的方法,可以使原来较为复杂的过程转化为较简单的过程。再如,我们要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显然不能直接用s=vt,原因就在于速度本身是变化的,不能直接套用匀速直线运动的公式。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我们把整个过程的时间分成无数微小的时间间隔,我们分得愈密,每一份的时间间隔也就愈小,此间隔内,速度的变化亦就愈小,如果分得足够细,就可以认为速度几乎不变,此时就可将每一份按匀速直线运动来处理,完毕之后,再累加即可。 必修2第五章第四节《重力势能》中,计算物体沿任意路径向下运动时重力所做的功时,先将物体运动的整个路径分成许多很短的间隔,由于每一段都很小很小,就可以将每一段近似地看做一段倾斜的直线,从而就能利用功的定义式计算出每一小段内重力的功,再累加得到整个过程重力的总功。第五节《弹性势能》中关于在求弹簧弹力所做的功时,先将弹簧拉伸的整个过程分成很多小段,在足够小的情况下,每一小段位移中可以认为拉力是不变的,从而也能直接利用功的定义式来计算每一小段内拉力所做的功,再累加得到整个过程拉力的总功。这两个功的计算,前者的难点在于物体运动的路径是曲线,后者的难点在于力的大小在变化。教材中的处理方法是前者采用了“化曲为直”的思想,后者采用了“化变为恒”的思想。

主元分析理论分析及应用

主元分析(PCA)理论分析及应用 什么就是PCA? PCA就是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的缩写,中文翻译为主元分析。它就是一种对数据进行分析的技术,最重要的应用就是对原有数据进行简化。正如它的名字:主元分析,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的找出数据中最“主要”的元素与结构,去除噪音与冗余,将原有的复杂数据降维,揭示隐藏在复杂数据背后的简单结构。它的优点就是简单,而且无参数限制,可以方便的应用与各个场合。因此应用极其广泛,从神经科学到计算机图形学都有它的用武之地。被誉为应用线形代数最价值的结果之一。 在以下的章节中,不仅有对PCA的比较直观的解释,同时也配有较为深入的分析。首先将从一个简单的例子开始说明PCA应用的场合以及想法的由来,进行一个比较直观的解释;然后加入数学的严格推导,引入线形代数,进行问题的求解。随后将揭示PCA与SVD(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之间的联系以及如何将之应用于真实世界。最后将分析PCA理论模型的假设条件以及针对这些条件可能进行的改进。 一个简单的模型 在实验科学中我常遇到的情况就是,使用大量的变量代表可能变化的因素,例如光谱、电压、速度等等。但就是由于实验环境与观测手段的限制,实验数据往往变得极其的复杂、混乱与冗余的。如何对数据进行分析,取得隐藏在数据背后的变量关系,就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在神经科学、气象学、海洋学等等学科实验中,假设的变量个数可能非常之多,但就是真正的影响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能又就是非常之简单的。 下面的模型取自一个物理学中的实验。它瞧上去比较简单,但足以说明问题。如图表错误!未定义书签。所示。这就是一个理想弹簧运动规律的测定实验。假设球就是连接在一个无质量无摩擦的弹簧之上,从平衡位置沿x轴拉开一定的距离然后释放。 图表错误!未定义书签。 对于一个具有先验知识的实验者来说,这个实验就是非常容易的。球的运动只就是在x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6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商的变化规律及应用》优质课教学设计_0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学时段的校本教研案例 课题商不变的规律 【本时段教学适用年级】四年级上册 【本时段教材再现】 【本时段设计思路说明】 1.本时段研究背景: 教材中例8教学商的变化规律,渗透函数思想,同时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通过计算探讨除数不变,商随被除数变化而变化的规律。第二层次:通过计算、观察、探讨被除数不变,商随除数变化而变化的规律。第三层次: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发现商不变的规律。教材给出了观察的顺序,呈现了从上往下观察和从下往上观察的结论。并通过小精灵的语言,提示“同时乘或除以的数不能是0”,并引导学生举例验证这些规律。 2.本时段学情分析: 学生具备一定的除法计算的基础,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通过对一组或几组算式的观察比较是可以直观发现一些规律并加以总结的。但是四年级学生的抽象理解能力较弱,一节课中三个变化规律,仅仅通过算式的对比得出的结论,对学生而言理解难度大,极易混淆。因此必须要在三个变化规律中选择一个,建立模型,强化理解,再以此方法感受发现其他的变化规律。 本节课的设计综合了教材和学情,对教材进行了重组与改造。选择了三条规律中

的一条商不变的规律做重点突破,并补充教学素材,进行函数思想渗透,强化了该规律的应用。 【本时段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合作探究学习,经历观察、比较和探讨的数学 研究过程,在已有知识基础上放手探讨商不变的规律。 2、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理解掌握商的变化性质,会用商的变化性质对 口算除法进行简便运算。 3、使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兴趣,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渗透符号化、转化、模型、“变与不变”的函数等思想和科学的研究态度。 【本时段科研目标】 通过具体情境设计提供研究素材,让学生感受商不变的规律,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探索商不变的规律并建立该数学模型,进程中合理渗透函数思想,培养学生提升观察、比较归纳的能力。【本时段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探讨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获得探索规律的经验和方法。 【本时段教学准备】 微课,PPT,练习纸若干份。 【本时段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渗透规律。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引出故事中蕴含的算式,通过童话故事初步的直观感受到商不变的规律。】 1.故事《猴子分桃》花果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那儿住着一群猴子,猴王今天要给小猴子分桃子。猴王说:我给你6个桃子,你们3只小猴去分吧,小猴一算就说:这也太少了吧,能不能多分点?猴王说:可以,那给你60个桃子,你去分给30只小猴,怎么样?小猴挠挠头说:大王,能不能再多给点?大王一拍桌子显出慷慨大方的样子说:那好吧,给你600个桃子,你分给300个小猴,你总该满意了吧? 小猴笑了,猴王也笑了,谁的笑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

(完整版)评价方法综述

评价方法综述 综合评价是指对以多属性体系结构描述的对象系统作出全局性、整体性的评价,即对评价对象的全体根据所给的条件,采用一定的方法给每个评价对象赋予一个评价值,再据此择优或排序。 常用的综合综合评价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 (1)定性评价方法,包括专家会议法、德尔菲法(Delphi法)。这类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可以利用专家的知识,结论易于使用的优点,但是主观比较强,多人评价是结论难收敛,适合于不能或难以量化的大系统,简单的小系统。 (2)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包括经济分析法和技术评价法,分别通过价值分析、成本效益分析、价值功能分析,采用NPV(Net Present value)、IRR(Internal Rate of Retum)等指标和通过可行性分析、可靠性评价等。该方法含义明确,可比性强,但是建立模型比较困难,只适用评价因素少的对象。 (3)多属性决策方法(Multi Attribute Decesion-makingMethod,简称DADM),这类方法通过化多为少、分层序列、直接求非劣解、重排次序法莱排序与评价,具有描述精确,可以处理多决策者、多指标、动态的对象的优点,但由于隶属刚性的评价,无法涉及模糊因素的对象。 (4)系统工程法,包括评分法、关联矩阵法和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eess,简称AHP),前两者具有方法简单、容易操作的优点,但只能用于静态评价;AHP法的可靠度比较高,误差小,但评价对象的因素不能太多(通常不多于9个)。 (5)模糊数学方法,包括模糊综合评价、模糊积分、模糊模式识别等,能克服传统数学方法中的“唯一解”的弊端,根据不同可能性得出多个层次的问题解,但不能解决评价指标间相关造成的信息重复问题,隶属函数、模糊相关矩阵等的确定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 (6)物元分析方法与可拓评价,可以解决评价对象的指标存在不相容性和可变性的问题。 (7)统计分析方法,包括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等,具有全面性、可比性、客观合理的优点,但都需要大量的统计数据,没有反映客观发展水平。

《三角形的内角和》微课教案分析人教版_教案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内角和》微课教案分析人教版 本节微课视频是苏教版数学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78~79页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角的概念、角的分类和角的测量;认识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有三个顶点、三条边和三个角。这些已经构成学生进一步学习的认知基础。《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学生在学习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时,通过测量三角尺三个角的度数,知道三角尺三个角加起来的和是180度,再加上课前的预习,大部分的学生已经能得出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只不过他们不清楚其中的道理,只是机械性的记忆。因此,本节课的重点不是结论,而是验证结论的过程。教材组织学生对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三角形的内角和进行探索,通过转化、推理、比较、操作和验证,总结概括出“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的规律,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推理能力。 下面就具体谈谈微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转化、观察和比较等活动探索发现并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规律,并且能利用这一结论解决求三角形中未知角的度数等实际问题。 2、通过折一折、拼一拼和剪一剪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联想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体验验证结论的过程与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通过操作的过程获得发现规律的喜悦,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让学生亲自验证并总结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结论难点:对不同验证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过程 (一)质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出示学生熟悉的一副三角尺,让学生说说每块三角尺中各个内角的度数。试着计算每块三角尺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加起来的和是多少度? 交流:不同三角尺的内角和都是一样的吗?三角尺的内角和有什么特征? 引导学生得出三角尺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和是180度。 提问:三角尺的形状是什么三角形?三角尺的内角和是180度,我们还可以说成是什么?(得出结论: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你有什么办法验证这一结论呢?(动手操作,寻找答案) 方法一:拿出不同的直角三角形,分别测量三个内角的度数,再求和。(提示存在误差,但三个内角的和都在180度左右)方法二:用两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由于长方形的四个内角和是360度,因此能得出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是180度。 启发: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一结论让你联想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新的数学问题呢?

最新微元法在几何与物理中的一些应用邓智维

微元法在几何与物理中的一些应用邓智维

微元法在几何与物理中的一些应用 摘要:微元法在几何、物理、力学和工程技术等方面都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是解决定积分应用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本文特别阐述了微元法的原理及其过程,对微元法在几何问题和物理问题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微元法在定积分的应用中如何确定所求量的微元,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应先将实际问题合理转化为适合的数学模型,设定积分变量,然后运用微元法建立积分表达式。因此使用微元法的关键是在局部上建立微元表达式,从而可将讨论问题表示为定积分。 关键词:微元法;微元;几何应用;物理应用 Micro Element Method In Geometrical And Physical Abstract:Micro element method has widely application in geometry, physics, and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technology, it is an important method to solve the definite integral problem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principle and process of micro element method, to discuses the application problems of geometrical problems and physics. It is analyzed that how a solid is divided into some microelements when definite integral is applied to calculating its volume, when solving practical problems, firstly let the actual problem turn into suitable mathematical model rationally and set the integral variable, and then apply the micro elements method to establish the integral expression. The key point of using micro element is established the micro elements expression in local, thus, to discuss problems expressed as definite integral. Keywords:Micro element method; Micro element; Geometric applications; Physics application

Th本理念下的数学错题微课应用

Th本理念下的数学错题微课应用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它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各知识点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小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这些知 识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错误,他们的错误主要表现在 作业当中。现代的教师本着将学生们表现出来的错误资源“变废为宝”的思想,将这些错误以全体形式、小组形式、个人形式等进行 当面讲解,或进行知识拓展延伸。这样的方式虽能能有效的解决问题,但比较费时、费力,且不易留下优秀资源。 微课是近几年在网络技术下发展起来的产物,主要特点在于其“微”字上:时间“微”,一般的微课时间为 5—8 分钟,时间短;内容“微”,讲解一个知识点或内容,针对性强;制作“微”,利用简单的视频、录屏软件就能完成,比较方便;容量“微”:一般一个微课 的容量较小,便于传输和储存。简而言之,微课具有其便捷性、直 观性、灵活性、趣味性等特点,将它运用在日常的教学中,可以弥 补传统教学的一些不足,突破传统的讲解模式,可以以便捷的模式 服务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 一、错题微课的特点及意义 错题微课,顾名思义,是运用学生的错题资源而制作成的微课,与普通的为突破某个教学重难点学习内容而制作微课有所不同。错 题微课在制作时须有一定的选择性,根据教材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 况等因素,有选择性的选取错题进行制作。如:学生的共性错误,

学习重难点知识错误,知识拓展错误等。将典型的错题在微课中展示给学生看,附上正确解题过程,在讲解过程中指出并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分析解题要点及解题中的注意事项,可让学生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错题微课具有便捷性和可反复利用性,根据学生或教师的需要,可以在不同场合和时间进行使用学习。既可以在一节课的前几分 钟播放,反馈上节课的作业情况;也可以在练习课、复习课上使用,对先前学习的内容进行巩固;更可以在学生家中使用,让学生自主学习其中的内容。

微元法及其在物理中的应用(大 整理好)

三、举例 例2:如图3—2所示,一个半径为R 的四分之一光 滑球面放在水平桌面上,球面上放臵一光滑均匀铁链,其 A 端固定在球面的顶点,B 端恰与桌面不接触,铁链单位 长度的质量为ρ.试求铁链A 端受的拉力T. 解析:以铁链为研究对象,由由于整条铁链的长度不 能忽略不计,所以整条铁链不能看成质点,要分析铁链的受 力情况,须考虑将铁链分割,使每一小段铁链可以看成质 点,分析每一小段铁边的受力,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得出 整条铁链的受力情况. 在铁链上任取长为△L 的一小段(微元)为研究对象, 其受力分析如图3—2—甲所示.由于该元处于静止状态, 所以受力平衡,在切线方向上应满足: θθθθT G T T +?=?+cos θρθθcos cos Lg G T ?=?=? 由于每段铁链沿切线向上的拉力比沿切线向下的拉力大 △T θ,所以整个铁链对A 端的拉力是各段上△T θ的和, 即 ∑∑∑?=?=?= θρθρθcos cos L g Lg T T 观察 θcos L ?的意义,见图3—2—乙,由于△θ很小, 所以CD ⊥OC ,∠OCE=θ△Lcos θ表示△L 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R , 所以 ∑=?R L θcos 可得铁链A 端受的拉力 ∑=?=gR L g T ρθρcos 例5:半径为R 的光滑球固定在水平桌面上,有一质量 为M 的圆环状均匀弹性绳圈,原长为πR ,且弹性绳圈 的劲度系数为k ,将弹性绳圈从球的正上方轻放到球上, 使弹性绳圈水平停留在平衡位臵上,如图3—5所示,若 平衡时弹性绳圈长为R π2,求弹性绳圈的劲度系数k. 解析:由于整个弹性绳圈的大小不能忽略不计,弹性绳圈不能看成质点,所以应将弹性绳圈分割成许多小段,其中每一小段△m 两端受的拉力就是弹性绳圈内部的弹力F.在弹性绳圈上任取一小段质量为△m 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但是△m 受的力不在同一平面内,可以从一个合适的角度观察.选取一个合适的平面进行受力分析,这样可以看清楚各个力之间的关系.从正面和上面观察,分别画出正视图的俯视图,如图3—5—甲和2—3—5—乙. 先看俯视图3—5—甲,设在弹性绳圈的平面上,△m 所对的圆心角 是△θ,则每一小段的质量 M m π θ 2?=? △m 在该平面上受 拉力F 的作用,合力为 2 sin 2)2 cos( 2θθ π?=?-=F F T 因为当θ很小时,θθ≈sin 所以θθ ?=?=F F T 2 2 再看正视图3—5—乙,△m 受重力△mg ,支持力N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