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知识点解析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

学与教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教育心理学在西方的发展情况发展时期(20世纪20—50年代)

成熟时期(20世纪60—70年代)

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动机阶段——预期

选择阶段——注意、选择性知觉

获得阶段——编码及存入

加涅提出的学习过程模式保持阶段——记忆存储

回忆阶段——检索

概括阶段——迁移

作业阶段——反应

反馈阶段——强化

20世纪初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

教育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开始

“文化大革命”结束至今

转变教学观念,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

注重实际教学中各种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

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

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

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客观性原则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发展性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教育性原则

观察法:是有目的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在一定条件下的表情、动作、言语、行为

的变化,并按时间顺序做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了解、

判断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法:是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是

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调查法:是通过搜集有关材料,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间接地了解和研究人的心理活

动规律

活动研究法: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旨在创造性地运用理论解决实

际问题

第二章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心理发展的含义: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1.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

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关键期:个体的心理发展存在关键期。在这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

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如果能抓住关键期进行

适当的教育,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成熟和学习是影响学习准备的两个主要因素。

认知发展机制图式: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同化:个体将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中,以加强和丰富主题的动

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顺应:个体改变自己的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皮亚杰理论)平衡: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外一

个较高平衡状态过度的过程

认知发展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觉、动作分化

前运算阶段(2-7岁):思维的单向性、思维的刻板性和不可逆性、

自我中心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多向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去自我中心、

具体逻辑推理

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认知命题关系、进行假设-演绎推理、抽

象逻辑思维、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认知发展与教学的辩证关系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在学校教学中,各门具体学科的教学都应

该研究如何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阶段,并提出适当的目标

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依据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教学,通过精心组

织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

最近发展区: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

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人格的含义: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自我意识的含义: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自我意识的发展: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认知方式的差异:场独立与场依存;冲动型与沉思型;辐合型与发散型;立法型、司法型、执法型

学习风格的差异:瑞德的分类:视觉型、听觉型、触觉型、综合型

席尔瓦与汉森的分类:掌握型、理解型、人际型、自我表达型

智力差异:智力的水平差异、智力的类型差异、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性别差异

多元智能理论(霍华德?加德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

内省智能;自认观察智能

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1、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学生的性格差异:性格特征差异,性格类型差异

学生的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性格的个别差异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

会化。学校教育应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

学生的性格差异。

特殊儿童的概念:由于某些生理的、心理的或社会的障碍,使其无法从一般的教育环境获得良好适应与学习效果,而需要借助教育上的特殊扶助来充分发展其潜能的儿童

特殊儿童的分类:智力超常儿童;智力落后儿童;盲、聋、哑儿童

人格发展的阶段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

人格发展: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器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婴儿期(0-1.5岁)基本的信任对基本的不信任:满足

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

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儿童早期(1.5-3岁)主动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培养

自主感,体验意志的实现

学前期(3-6、7岁)主动感对内疚感:培养主动感,

体验目的的实现

学龄期(6、7-12岁)勤奋敢对自卑感:培养勤奋感,

体验这能力的实现

青年期(12-18岁)自我同一感对角色混乱:培养自我

同一性,体验着忠实的实现

成年早期亲密感对孤独感:发展亲密感,体验爱情,

避免孤独感

成年中期繁殖感对停滞感:获得繁殖感,

体验关怀的实现

成年晚期自我调整感与绝望期的冲突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学习的概念: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学习的实质: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学习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学习是由练习或反复经验引起的;学习没有价值标准与对错之分;

学习是指过程而非结果;

学习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一种对环境的适应行为

人类学习: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学生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学习理论的研究:1、联结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联结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强化在刺激---反应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作用。在刺激---

反应联结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习惯一旦形成,只

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

2、认知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的形

成刺激反应联结,而是主动的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

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有机体当前的学习依赖于他原有的认知结构

和当前的刺激情境,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而不是受习惯所支配。

3、各流派对教学的启示

巴甫洛夫基本观点:经典条件作用就是原本不能诱发反应的中性刺激,与能够诱发反应的刺激多次配经典性对后,使中性刺激也能够诱发同类反应的学习过程。

条件反射理论基本规律:获得:指条件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性匹配,使条件刺激获得信号意义的过程

消退:条件刺激多次重复出现,但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使条件刺激失去信号

意义的过程

刺激的泛化:指在条件反应建立初期,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其他刺激也能诱发条件

反应

刺激的分化:指只对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而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其他刺激不

予反应

基本观点:学习的实质是形成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而联结的形成是通过桑代克的尝试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反复过程习得的错误说

基本规律:效果律:情景与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或减弱)受反应之后的效果支配

练习律:由使用律和失用律组成,使用律指一个已形成的刺激反应联结,加

以练习应用,则联结就会增强;

失用律是指若不予以使用,链接就会减弱

准备律:尝试错误说的动机原则

建构主义理论的应用:支架式教学: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概念框架(或外部支持,脚手架)

情境教学: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基础上的教学(或抛锚式教学)

探究学习:基于问题解决活动来主动参与、体验,以建构知识

合作学习:通过讨论、交流、观点争论等相互补充、共享集体思维成果、完成知识的

意义建构

基本观点:学习的实质是在某种情境中,个体自发反应产生的结果使反应发生的频率

增加的过程

行为的分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斯金纳的操作性强化理论:正强化(实施奖励):指个体在作用某种反应之后,呈现一个愉快的刺激条件反射理论使同类反应再次发生频率增加

负强化(撤销惩罚):指个体在作用某种反应之后,消除某种厌恶的刺激

或不愉快的情境,从而使同类行为在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增加

惩罚:行为之后的结果使反应发生的概率或者反应发生的可能性降低

强化理论在学习中的应用:强化的应用:选择正确的强化方式

惩罚的应用:尽量少用惩罚,惩罚运用要及时,

选择潜代反应进行强化

苛勒的完形顿悟说的基本观点:学习是通过顿悟的过程实现的;学习的实质是在主题内部构造完形

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外在的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不强化也会出现学习。

学习是期待的获得,而不是习惯的形成

潜伏学习:动物在未获得强化之前学习已经出现,只不过为表现出来

学习观认知生长和表征理论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

学习包括:获得、转化、评价三个过程

教学观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提倡发展学习

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

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学习的分类:接受学习与发展学习;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

意义学习的实质: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

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奥苏泊尔的意义学习的条件:客观条件:意义学习的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主观条件:学习者把新学的内容与原有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

在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具备恰当的知识,以便

与新知识联系

接受学习的原则:渐近分化、综合贯通

“先行组织者”教育策略: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资料,它的抽象、

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

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不同倾向:个体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

相互作用,来形成、丰富和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是一个文化参与的过程,学习者通过参与到某个共同的实、

践活动中,来构建有关的知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

第四章 学习动机

动机: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动机的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学习动机: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至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

程或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的基本成分:学习需要,学习期待

学习动机的种类:1、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分类)

2、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奥苏泊尔对动机的分类)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

少的条件,但却不是唯一的条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应重视激发学习动机因素,同时还应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注意改善学生的主客观条件,以便使二者保持一致。

班杜拉将强化分为三种方式: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

指人们为了生存的目的所需求的食物、水、住

所等生理需求

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的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根据这两类动机在个体的动机系统中所占的强度,可以将个体分为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者。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得成就,所以他们会选择有所成就的任务;避免失败则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

成败归因理论(韦纳):对行为结果的归隐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常归结为四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等。

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即强化,包含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行为的先行因素即期待,包括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结果期待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当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实际去试试那一活动。

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 内部条件 学生的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

成熟与年龄的特点 性格特征与个别差异 学生的报复水准 学生的焦虑程度 外部条件 家庭条件与社会舆论 教师与榜样作用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学习动机的培养 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激发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熟悉教材、了解学生、贯彻始终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稳定与非稳定性维度归因 内外性维度归因

可控与不可控维度归因 耶克斯和多德森研究表明,学习动机强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高

效 率 水 平

低 动 机 高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

学习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迁移的种类按迁移的性质分:正迁移: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

负迁移: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阻碍作用

按迁移的方向分:水平迁移:指学习的知识或技能等在相同水平上的迁移,是处于同一层次的

学习间的互相影响

垂直迁移:不同层次的各种学习间的互相影响

按迁移的内容分:普遍迁移:指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

学习的影响

具体迁移:学习之间发生迁移时,学习者原有经验的组成要素没有发生变化按迁移发生的学习情境分:远迁移:已习得的知识在新的不相似的环境中的运用

近迁移:已习得的知识在原先学习情景相似的情境中的应用

学习迁移的意义: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直接促进作用;对学生毕业后的适应社会生活的间接作用

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形式训练说(沃尔夫):潜意识通过对组成心的各种官能的训练,以提高各种能力如

注意力、记忆力、推理力、想象力等而实现的

相同要素说(桑代克和伍德沃斯修):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测验情境存在共同成分

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到另一种学习,即产生迁移概括说(贾德):只要一个人对他的经验进行了概括,就可以完成从一个情境到另一

个情境的迁移

关系转换理论:强调个体的作用,认为学习的主体对事物之间的关系认识得越清楚,

并能加以概括化,则越容易产生迁移,迁移的作用也就越加普遍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影响学习迁移的重要因素

认知结构的主要变量及其对学习迁移的影响:可利用性、

可辨别性、稳定性与清晰性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相似性

原有认知结构

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改革教材内容,促进迁移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促进迁移

改进教材呈现方式,促进迁移

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的意识性

第六章知识学习

知识的类型陈述性知识含义:指人类心智表征事实、观念与概念的方式,由于可以用口头或书面语言的

方式来陈述这种知识

基本单元:组块

表征方式:时间序列、表象、命题

含义:指个体如何执行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知识

程序性知识基本单元:产生式

表征方式

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的过程,实质上是通过学习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

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知识学习

的分类

新观念意义的过程

上位学习:通过综合归纳来获得新意义的学习

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有助于学生的成长

知识学习的作用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感觉登记:是以及系统的第一个成分,外部信息通过感觉登记进入记忆系统

记忆系统工作记忆:是一个储存人们正在思考的信息的系统

特点:信息的保存时间短暂、它的工作或活动状态、工作记忆容量相当有限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存下来的一种记忆

遗忘的原因:编码失败、提取失败、干扰

遗忘及其进程: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的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过了相当的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遗忘的发展史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遗忘的理论解释:痕迹衰退说、干扰说、同化说、动机说

1、当新知识与旧知识建立联系时,有意义的学习才能发生,学生的已有知识会影响他

们的关注点、对新信息意义的解释、信息编码方式等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各种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知觉、选择性注意、编码、信息加工学习原理组块、精细加工、形成图式等。

3、学生的学习材料要在工作记忆的容量限度内

4、学习是一个主动的、由目标所引导的过程

5、将学习活动与使用知识的条件联系起来可以优化知识的获得和应用

6、及时的复习和必要的练习将减少遗忘的可能性

明确知识学习的目的,增强学习主动性

在学习活动与使用知识的条件之间建立联系促进知识获得和保持的方法深度加工学习材料

进行组块化编码

合理安排练习和复习

第七章技能学习

技能及其特点:技能指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确保某种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技能的分类操作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的外显活动方式

特点:动作对象的物质性、动作进行的外显性、动作结构的展开性

心智技能:是借助内部语言在头脑中完成的智力活动方式

特点:动作对象的观念性、动作进行的内隐性、动作结构的简缩性

区别:活动的对象不同、活动的结构不同、活动的要求不同

操作性技能与心智技能的关系

联系:操作技能经常是心智技能学习的最初依据,心智技能的形成常常是在

外部操作技能的基础上,逐步脱离外部动作而借助于内部语言实现

的。心智技能的获得和表现依赖于操作技能的内化和外化。另一方面,

心智技能往往又是外部操作技能的支配者和调节者,操作技能的获得

和表现需要心智技能的指导,复杂的运动技能往往包含认知成分,需

要学习者智力活动的参与,手脑并用才能完成。

技能的作用:技能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

技能是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是能力形成发展的重要基础

操作的定向阶段:指学习者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动作程序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

作活动的定向映像的过程

操作的模仿阶段:操作模仿就是学习者通过观察,对示范的动作技能进行仿效实际操操作技能的学习过程作,其实质是将头脑中形成的定向映像以外显的实际动作表现出来操作的整合阶段:指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成分依据其内在的联系连接成为一个整

体,固定下来,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操作的熟练阶段:指各个动作环节与各种动作在时间和空间上彼此协调起来,构成一

个连贯的稳定的动作系统,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

化,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

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建立稳定清晰的动作感知

加里培林的心智动作阶段形成理论:动作的定向阶段、物质与物质化阶段、

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探讨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不出生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内部言语阶段

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

我国关于心智技能学习的理论: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确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型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心智技能的培养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原型定向:原型是指那些被模仿的某种自然现象或过程,原型定向就是了

解心智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

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从而使主体知道

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

心智技能的学习过程与教学要求原型操作:原型操作就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题在头脑中应建

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

原型内化:原型内化就是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

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隐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高原现象:指在联系到一定时期技能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尽管联系很用心,但成绩提高不大,动作技能水平出现的暂时停顿或者下降的现象

第八章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指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复述策略:利用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排除相互干扰;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

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形式多样化;划线强调

认知策略精细加工策略:联想法;作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利用已有知识等

组织策略:列提纲;利用图形;利用表格等

学习策略的分类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

监视策略

调节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策略:统筹安排学习时间;高效利用最佳时间;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学习环境管理策略

努力管理策略

社会利用策略

含义: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个人对自己认知过程及结果的意识与调控

构成: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与调节

元认知发展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从外控到内控

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再到自动化

从局部到整体

培养元认知的具体途径提高元认知学习的意识性

丰富元认知知识和体验

加强元认知操作的指导

创设反馈的条件与机会

生成性学习:是要训练学生对他们所阅读的东西产生一个自己的类比或表象,如图形、图像、表格和图解等。

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问题: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有结构问题: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目的都非常明确,个体只要按照一定的思维模式就可获得问题的问题包括答案

结构不良问题: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目的都比较模糊,问题情境不明确、各种影响因素不确定不易

找出解答线索的问题

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问题解决包括常规性的问题解决:使用常规方法来解决有结构、有固定答案的问题

创造性问题解决:综合应用各种方法或通过运用新方法、新程序等来解决无结构的、

无固定答案的问题

问题解决的理论与模式的研究:试误说、顿悟说、信息加工论模式、现代认知派模式

问题解决的过程发现问题

理解问题:分析问题、抓住问题关键、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

提出假设

检验假设:检验假设最有效的方式是实践(直接实践和间接实践)

问题的特征

已有的知识经验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定势

功能固定

智力水平

动机强度(个体的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世界观等)

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帮助学生牢固的记忆知识

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出新奇独特的、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与特性

发散思维:是指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

辐合思维:是指将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

创造性的基本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创造性的外在表现:兴趣广泛、观察力敏锐、喜欢验证事物的结果、

精确快速的记忆、意志品质出众、幽默感、善于抽象思考

影响创造性的因素: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环境、社会环境

智力因素

已有的知识经验

动机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个学生理由充分选择的余地

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创造性的培养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保护好奇心

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重视直觉思维能力

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发散思维训练

推测与假设训练

自我设计训练

头脑风暴训练

第十章品德的发展

品德:它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品德与道德的区别:品德与道德所属的范围不同

品德与道德所反映的内容不同

品德与道德产生的需要不同

品德与道德的联系: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

社会道德风气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有一定的反作用

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是人们对社会现象、道德规范及其道德关系及处理这些关系的原则、规范的认识

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识所出现的一种内心体验

道德行为:是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推动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一定道德意义

的实际行为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自我中心阶段(2—5岁)

权威阶段(5—8岁)又称他律阶段

可逆性阶段(8—10岁)又称自律阶段

公正阶段(10—12岁)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前习俗道德水平(9岁以下)第一阶段,服从于惩罚去向阶段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去向阶段

习俗道德水平(10—20岁)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去向阶段

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去向阶段

后习俗道德水平(20岁以上)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去向阶段

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去向阶段

班杜拉提出社会学习理论:他认为观察学习是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产生的学习。简

言之“通过观察榜样示范而进行的学习”,称之为“社会学习”。他将观察学习过

程分为四个主要的组成部分: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小学生品的发展的基本特征道德认识从具体逐渐过渡到抽象,从片面逐渐过渡到全面

道德行为从依附逐渐过渡到自觉、从模仿逐渐过渡到习惯

小学生品的发展的协调性

发展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自我意识增强

中学生品的发展的基本特征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道德结构更为完善

道德发展有动荡向成熟过渡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家庭环境教育因素

学校环境教育因素

影响道德发展的因素外部因素社会因素

同伴群体影响因素

内部因素认知失调

态度定势

道德认知

促进学生对道德概念的掌握

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引导学生把道德只是转变为道德信念

发展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

知情结合,激起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

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以美育情,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内容

真情感化,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

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产生自愿联系的愿望

创设重复良好行为的情景,避免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注重学生的道德行为训练提供道德行为联系与实践的榜样,让学生进行模仿

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进行反思和评价

注意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

第十一章学校群体心理

群体:两个人以上,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

群体的特征:目标与规范、组织与沟通、群体心理与群体凝聚力

群体的心理功能:指群体情景对个体心理和行为上的影【归属功能、认同功能、支持功能、塑造功能】

群体规范:群体中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思想和行为的标准

群体规范的形成:在群体成员相互作用中产生的,从无到有,群体规范比个体规范对个人行为的约束力更大群体规范的功能维系群体的功能

评价标准的功能

行为导向的功能

惰性功能

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个成员的吸引力

成员对群体目标的认同

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群体的领导方式

群体内部目标结构和奖励方式

外部影响

正式群体:为了达到与组织任务有明确关系的特定目标,根据编制、章程或其他要求正式成立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指那些以个人之间共同的价值观、兴趣、爱好和友谊为基础而结成的群体

凝聚力强

非正式群体的特点群体内又不成文的行为规范,对群体成员行为的制约作用甚大,产生极大的标准化倾向信息传递快,反应灵敏

自然形成的首领人物受到成员的拥护

非正式群体的类型:爱好型、利益型、情感型、亲缘型

学校非正式群体的作用和影响:非正式群体对于现实正式群体的目标可能有积极作用,也可能有消极作用。

非正式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主要取决于非正式群体的性

质以及与正式群体的目标的一致程度。管理班级必须注意协调非正式群体与

正式群体的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一定的群体背景中,在活动和交往过程中结成的心理关系

印象形成:是人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并存储在记忆中的认知对象的形象

印象形成的模式:加法模式、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

印象形成的效应:指的是由于社会心理规律的作用,人们在形成印象的过程中,对人这种社会刺激的一些特殊反映效果。【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印象、投射效应】

人际吸引:是指交往双方出现相互亲近、相互喜欢的现象,它以认知协调、情感和谐及行动一直为特征

人际排斥:是交往双方出现关系极不融洽、相互疏远的现象,以认知失调、情感冲突和行为对抗为特征

影响人际吸引与排斥的因素:外貌、能力、相似、互补、邻近、性格特征

合作:指学生们为了共同目标在一起学习和工作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合作是一种与竞争相对立的社会相互作用方式

竞争: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过程。

竞争具备的基本条件:一、双方有共同争夺的目标二、竞争的结果只有一方取得成功

人际沟通:指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人们子啊共同活动中彼此交流各种观念、思想和情感的过程

人际沟通的功能:传达信息、心理保健、形成和发展社会心理

信息沟通的要素:信息源、接受者、信息、通道

沟通障碍:地位障碍、组织结构障碍、文化障碍、语言障碍、个性障碍、社会心理障碍

关键个沟通技巧-----学会聆听

第十二章学生与教师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指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地社会功能

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心理健康的标准自我调控能力

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焦虑症

抑郁症

儿童多动综合症强迫症

学习困难综合症恐怖症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儿童过度焦虑反应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

儿童厌学症性偏差

儿童强迫行为进食障碍

学校恐怖症睡眠障碍

心理辅导的目标:学会调试(调节与适应);寻求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心理辅导的原则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学生主体性原则

个别化对待原则

整体性发展原则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心理辅导途径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小组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指在团里领导者的带领下,团体成员围绕某一共同关心的问题,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与人机互动,相互启发、诱导,形成团体的共识与目标,进而改变成员的观念、态度和行为

确定团体辅导活动的主题和目标

团体辅导活动的方案设计

团体心理辅导的历程:团体成员的选择与发动

团体辅导活动的开展

团体辅导的效果评估

团体辅导的技巧:团体领导技巧;团体互动技巧

个体心理辅导: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自我控制法、

全身松弛训练、系统脱敏法、肯定性训练

教师的适应不良

职业心理问题:事业型、良心型、情绪型、无耐型、动摇型、离职型

职业倦怠

常见的教师心理问题教师人际交往问题

人格缺陷

身心疾病

神经症

工作满意度

教师的人格特征

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角色冲突

学校管理

社会影响

增强自我保健意识

应付压力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措施社会支持

专家的处理

教师的休闲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 一、单选题 1.教育心理学中各家各派学习理论之争也都集中体现在对( A )的不同解释上。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2.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 D )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杜威 B.加涅 C.乌申斯基 D.桑代克 3.( C )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从做中学”为信条,进行改革教学的实践活动,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A.罗杰斯 B.鲁宾斯坦 C.杜威 D.布鲁纳 4.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可以同时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一特征是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到达哪个阶段的重要标志?( C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5.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6~12岁的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C ) A.自主感对羞耻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勤奋感对自卑感 D.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6.有的人判断客观事物时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认知方式属于( A ) A.场依存性 B.场独立性 C.冲动型 D.反思性 7.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提供学习策略的指导,并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这集中体现了教师的何种角色( D ) A.平等中的首席 B.管理者 C.反思者 D.促进者 8.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足够的关注和期望,学生在得到激励和赏识后常常表现出学习行为。这种心理效应是我们所说的( C ) A.扇贝效应 B.南风效应 C.罗森塔尔效应 D.巴纳姆效应

9.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定期进行梳理,总结出自己的教学经验,同时不断听取学生、同事、专家的反馈,这种反思方法属于( A ) A.行动研究 B.撰写日记 C.观摩讨论 D.案例分析 10.某教师认为学校管理混乱,与领导沟通不畅通,自己疲于应付教学活动,常常心情烦躁、易怒、情绪紧张。按照他的说法,造成这种压力的原因是 ( B ) A.社会对教师群体重视不够 B.学校管理体制不健全 C.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D.自身的心理素质问题 11.下面哪种情况发生了学习?( D ) A.小李从亮处走进暗室,视力显著提 高 B.小明喝酒后脾气变得暴躁 C.小张服用兴奋剂后百米赛跑夺冠 D.大猩猩模仿游人吃饼干 12.下面哪种学习不属于学习的主体分类?( C ) A.人类学习 B.机器学习 C.网络学习 D.动物学习 13.下列哪种学习不属于加涅所划分的学习结果类型?( B ) A.态度 B.习 惯 C.言语信息 D.运动技能 14.下面哪种学习属于有意义的接受?( C ) A.科学家探索新材料 B.小学生通过编打油诗背诵圆周率的小数点后十位 C.中学生听讲座,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 D.儿童尝试错误走迷宫 15.心理学家桑代克的“迷箱”实验,证明了学习是( A ) A.建立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 B.认知同化过程 C.产生顿悟的过程 D.信息加工过程16.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认为,有机体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以后,与其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这一现象称之为( B ) A.消 退 B.泛化 C.获得 D.分化

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时间:2015-03-07 分类:期末试题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哪项不归之于学习与教学的系统过程中。(C )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反应过程 D、评价/反思过程 2、在皮亚杰看来,当学生的思维已超越对具体的可感知事物的依赖,能作出一定的概括时,他的思维水平已进入( D ) A、感知动作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下列规律中,不属于尝试——错误学习论的主要规律的是(D ) A、效果律 B、练习律 C、准备律 D、接近律 4、学生由过分重视成绩名次而产生的学习动机属于(B )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交往内驱力 5、举一反三属于(A ) A、水平迁移 B、垂直迁移 C、一般迁移 D、负迁移 6、学习正方体、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再学习一般立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这属于(C ) A、并列结合学习 B、下位学习 C、上位学习 D、相关类属学习 7、运算技能属于哪种技能(B ) A、操作技能 B、心智技能 C、动作技能 D、运动技能 8、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如补充细节、举出例子,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等。这种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是( B ) A、过度学习 B、深度加工 C、组块化编码 D、及时复习 9、创造思维的核心是(C ) A、直觉思维 B、形象思维 C、发散思维 D、聚合思维 10、根据柯尔伯格的分类,中学生的道德主要处在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他律水平 11、心理辅导的主要目标是学会调适和(D ) A、诊断问题 B、克服障碍 C、行为矫正 D、寻求发展 12、在教学设计时,下列哪项不是分析教学任务涉及的主要内容(D ) A、确定学生原有基础 B、分析使能目标 C、分析支持性条件 D、分析学习结果 13、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被称为(C ) A.群体凝聚力B.群体规范C.课堂气氛D.人际关系 14、衡量一个测验能否测量出所要测量的特征或品质的指标被称为(A ) A.效度B.区分度C.信度D.难度 15、福勒等认为,当教师较多地关注"学生是否喜欢我"、"同事怎样看我"、"领导怎样评价我" 时,他此时主要处在教师成长历程的( A ) A、关注生存阶段B 、关注情境阶段C、关注学生阶段D、关注成就阶段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6、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17、在中学生人格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父母的影响。

学校心理学大纲

[06058] 学校心理学自学考试大纲 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 二○○二年一月 指定用书:《学校心理学》,林崇德、辛涛、邹泓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参考书:1.邓明昱、郭念峰:《咨询心理学》,中国科技出版社,1992 2.郑日昌、陈永胜:《学校心理咨询》,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刘翔平:《学校心理学》,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6 Ⅰ.课程性质与学习目的 《学校心理学》是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学专业的考试课程,目的在于帮助考生掌握学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方法,检验考生对学校心理学主要内容的掌握水平及应用能力。 学校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学校教育实践相结合的结果,是心理学应用和服务于青少年学生的具体表现。作为一门新的课程,学校心理学是顺应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发展而设置的。本课程强调科学性、先进性、应用性和综合性,注重对考生在基本理论、方法和能力上的培养。设置本课程的具体目的要求,是使考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学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原则,掌握学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技术,了解学校心理学的常见问题,了解心理咨询的一般程序以及行为矫正和训练的方法。 Ⅱ.课程内容、考核目标和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本章应理解学校心理学的实质,了解学校心理学的对象、性质和任务,了解学校心理学的缘起以及学校心理学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理解学校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科的关系。 本章的重点内容是学校心理学的对象、性质和任务,难点是学校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科的关系。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学校心理学的对象、性质与任务 (一)学校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与性质 (二)学校心理学研究的任务 第二节学校心理学研究的缘起 (一)社会问题 (二)科技发达、生活优越且教育管理不严 (三)学校咨询事业的发展 (四)危机期问题的讨论 第三节学校心理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学校心理学的研究课题 (二)学校心理学在学校里所扮演的角色 第四节学校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科的关系 (一)普通心理学是学校心理学的基础

2020教育心理学考试必考重点【最新整理版】

教育心理学考试小抄 (单选、判断部分) 1.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3.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4. 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5.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只是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6.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7.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 8.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 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 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的过度状 态 9.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必须经历八 个顺序不变的阶段 10. 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 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 化的行为方式 11. 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 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 对持久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 一种特殊形式 12. 人的学习是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 行的 13. 我国心理学家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 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三类 14. 会区分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被动)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主 动)P36—38 15. 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 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 或内部动力。它一般具有以下三种功能:激 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16.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 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 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 状态。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 和学习期待,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 系统 17.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直 接的 18. 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 金森,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 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 失败的动机 19.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B Weiner)把归 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 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 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 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 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 身心状态、外界坏境等成就动因的归因模 式表P62 20.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 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21.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 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卷 1、第一个系统的论述教育心理学,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B斯金纳C布鲁纳D加涅 2、离下课还有10分钟,这时候一些学生的注意力开始涣散,老师说:“如果大家认真听课,我就免去今天的额外作业”。学生开始认真听课了。老师采取的措施是()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惩罚 D 消退 3、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并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成分是()。 A学习需要B认知兴趣C学习目的D学习理想 4、对客观事物进行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在的参照(主体感觉),不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的认知方式属于() A 场独立型 B 场依存型 C 冲动型 D沉思型 5、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的过程,提出了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 B布鲁姆 C朱志贤 D柯尔伯格 6. ()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在教学中提出程序教学思想。 A桑代克 B斯金纳 C班杜拉 D皮亚杰 7、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是指() A最鲜活的内容 B最形象、生动的内容 C事例或案例 D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8、根据动机的归因理论,在“能力高低”、“努力程度”和“任务难度”三种因素中,属于内部可控制的因素是( ) A能力高低 B努力程度 C任务难度 D以上均不是 9、一般来讲,容易、简单、枯燥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比复杂的、需要思维卷入过多,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 A高 B低 C一样 D因个体的差异而不同 10、某学生背一篇古文,读8遍刚好成诵,要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他应该再读() A 2遍 B 4遍 C 6遍 D 8遍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华东师大版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华东师范大学版本)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4、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 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 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 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 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 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 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 组织 (2)三过程 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 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 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 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 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 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教育心理学 期末考试复习重点.doc

第一章走进教育心理学 一、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二、教学过程的五个基本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三、教学过程的三个侧面: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 一、皮亚杰用图式来解释婴儿抓握、吸吮反射等这种认知结构。皮亚杰所说的适应技能包括同化和顺应 二、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 三、顺应:同化性的结构受到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 四、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与经验,语言和表象尚未发生。认知发展的两个成就:发展客体永恒性、合乎逻辑的目标定向行为。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运算是指内容的智力或操作。特点:能运用一些动作图式、能运用符号、思维不可逆、未获得概念守恒。自我中心主义、集体独白。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已发生了重组和改善,思维具有一定的弹性,思维可以逆转。掌握了守恒、分类和顺序排列运算的能力。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年) 这样阶段儿童的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 五、皮亚杰认为发展有四个因素: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以及平衡化。 六、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心理发展观、内化学说、最近发展区。 七、最近发展区: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他人尤其是成人指导的情况下可以达到的较高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叫做最近发展区。

2016年7月国开(中央电大)小学教育专科《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试卷代号:2034 2016年7月国开(中央电大)小学教育专科《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说明:资料整理于2019年7月2日;该课程考试方式为闭卷,考试时间60分钟,形考手段纸质(30%),终考手段为纸质(70%)。 一、选择题 1.对某个人或某个学生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的心理研究方法,称之为(A)。 A.个案法 B.实验法 C.观察法 D.行动研究法 2.下列学习策略中,有利于提高回忆成绩的策略有(ACD)。 A.分散复习 B.集中复习 C.试图回忆 D.谐音字法 3.下列选项中,能够激起内部学习动机的因素是(B)。 A.父母的约束 B.学习材料的趣味性 C.教师的表扬、奖励 D.竞争情境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D)。 A.某学生在课堂上和其他同学交头接耳,此学生是问题行为的学生 B.问题行为是直接指向他人和环境的不良行为 C.问题行为不仅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来自课堂、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因素 D.教师在学生出现违纪行为时,可以视情节严重的程度使用惩罚 5.如果在课堂中需要学生讨论,而且班级人数在20—25人,比较适宜采用的课堂设计形式为(BC)。 A.双四边形 B.马蹄形 C.环形 D.双环形 二、名词解释 6.认知风格:又称为认知方式,指个体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 7.迁移:就是指在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对另一种情境中的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形成产生的影响。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8.定势:也称心向,是指由先前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 三、简答题 9.简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了观察学习的模仿理论,即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儿童是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们的行为而学习社会行为的,即模仿他们生活中人们的行为进行学习的,班杜拉强调认知对行为的影响,对认知一行为的结合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班杜拉把观察学习分为注意、保持、复制和动机四个过程。另外,班杜拉还提出了自我调节学习的概念。由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在行为主义框架中纳入了多种认知过程,因此该理论又称为社会认知理论。 10.简述课堂纪律的功能。 答:课堂纪律具有四种主要的功能。 (1)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社会化。 (2)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人格的成熟。 (3)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4)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上课时情绪稳定。 四、论述分析题 11.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 答:智力技能以陈述性知识为基础,是陈述性知识的运用。对智力技能的培养,应同知识教学结合起来。 (1)形成程序性知识 形成程序性知识,即在头脑中储存大量的“如果……那么……”的产生式。学习知识的同时,要把握该知识在什么情况下适用。 1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模拟试题与答案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1.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分支学科诞生于() A.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B.20 世纪 50 年代 C.20 世纪 60 年代末D.1903年 2.将学业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个人外部的稳定因素,指的是()A.能力 B.努力 C.任务难度 D.运气 3.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的迁移理论是() A.共同要素说 B.概括原理说 C.关系转换说 D.学习定势说4.小明原来见了陌生人就躲避。上幼儿园一个月后,小明的这种行为消失了。根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这里发生的学习是()A.言语信息 B.态度 C.动作技能 D.智慧技能 5.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 A.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 B.望梅止渴 C.蜘蛛织网 D.儿童模仿电影中的人物的行为 6.小明在两岁时就学会了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首唐诗。按照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这里发生的学习是() A.言语信息 B.态度 C.动作技能 D.智慧技能 7.在学习分数后学习百分数,这种学习最宜用哪种模式进行教学()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并列学习 D.发现学习 8.下列对前运算阶段儿童思维描述不正确的是() A.单维思维 B.思维的不可逆性 C.思维的可逆性 D.自我中心

9.当一个不爱学习的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学习行为时,老师撤除对他的批评,老师的这一做法属于。()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消退 D.惩罚 10.奥贝尔认为,学生学习的实质是() A.有意义接受学习 B.有意义发现学习 C.发现学习 D.探究学习答案:1-5:DCCBD 6-10:ABCBA 二、概念比较题(每小题 5 分,共 30 分) 1.正强化和负强化 2.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 3.成就动机与自我效能感 4.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5.上位学习与下位学习 6.算法式策略与启发式策略 三、简述题(每小题 8 分,共 40 分) 1.简述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及其对教学的指导意义。 2.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有何特点,高校教师如何帮助他们有效地进行自我教育? 3.按照维纳的观点,人们对成功或失败的解释主要涉及哪三个维度? (举例说明) 4.简述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容及其给我们的启示。 5.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联系高校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实际,阐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2017年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及重点梳理

2017年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及重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识记教育心理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节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A.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学心理学》 B.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 20年代以后,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 30年代,学科心理学也成了教学心理学的组成部分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个性和社会适应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学心理学领域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的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也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 C.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 60年代初,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重视探讨教学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人本主义思潮也前期李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重视研究教学中的社会心理因素D.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皮亚杰、维果斯基理论的传播 1994年布鲁纳总结教学心理学发展的成果:a.主动性研究 b.反思性研究 c.合作性研究 d.社会文化研究 2、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基本作用 (1)教学心理学的研究内容A.学习与教学的要素【5要素】 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 e.教学环境 B.学习与教学的过程【3过程】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反思过程 (2)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作用 A.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B.为是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识记心理发展、自我同一性、学 习准备、最近发展区和关键期等基 本概念 (1)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 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 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四个基本特征:A. 连续性与阶段性 B. 定向性与顺序性 C. 不平衡性 D. 差异性 (2)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 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 形成的有关自我一致性形象。 (3)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 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 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 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 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指儿 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 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 自解决问题多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 异。 (5)关键期【劳伦兹】在某一期间, 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来这 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 或没有影响。 2、理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 论,心理学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自 我意识及其发展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A.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 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B.前运算阶段【2~7岁】 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特别 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主要有一下 特征: a.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 的 b.所有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 自我为中心 c.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 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 d.思维不具可逆性 C.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有 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 进行逻辑推理。 标志: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 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D.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a.命题之间的关系 b.假设-演绎推理 c.抽象逻辑思维 d.可逆与补偿 e.思维的灵活性 (2)心理学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A.认知发展制约着教学内容和方法 B.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自我意识及其发展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 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包括三种 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 监控 自我意识的发展: A.生理自我3岁左右基本成熟

《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2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涉及( )。 、选择题 1、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一般被认为产生于( )。 A 18世纪末 B 、19世纪末 C 、18世纪中期 D 、19世纪中期 2、美国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成熟时期所对应的年代是( )。 A 、 20 世纪 20 年代到 50 年代 B 、 20世纪 80 年代以后 3、美国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 4、美国教育心理学完善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 5、 20 世纪 60 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 8、 1924 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出版,它的作者是( ) A 、陶行知 B 、蔡元培 C 、潘菽 D 、廖世承 9、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于 1867~1869 年出版了( ),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乌申斯基因此 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 A 、《大教学论》 B 、《人是教育的对象》 C 、《教育心理学》 D 、《教育心理学大纲》 10、 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是俄国的( ) 1 877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 。 A 、卡普杰列夫 B 、乌申斯基 C 、维果斯基 D 、布隆斯基 11、 ( )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A 、教学环境 B 、教学过程 C 、教学媒体 D 、教学手段 12、 ( )在 1994 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特邀专题报告中,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 80 年代以来的研究成果。 A 、布鲁纳 B 、皮亚杰 C 、维果斯基 D 、乌申斯基 13、主张把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分支来进行研究,反对把普通心理学的成果简单的移植到教育心理学, 并创立 了心理学的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并从这一理论出发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观点,他是前苏联著名 的心理学 家( )。 A 、维果斯基 B 、布隆斯基 C 、鲁宾斯坦 D 、列昂节夫 14、确立了心理与活动相统一的原理,认为心理过程不但在活动中表现出来,而且也是在活动中形成的,是前苏联 著名的 教育心理学家( )。 A 、鲁宾斯坦 B 、维果斯基 C 、布隆斯基 D 、列昂节夫 15、 在教育心理学中, ( )不仅是课堂管理研究的主要范畴,也是学习过程研究和教学设计研究所不能忽视的重 要 内容。 A 、教学内容 B 、教学媒体 C 、教学环境 D 、评价/反思过程 16、 在学与教的过程中,要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是( )。 A 、教学过程 B 、教学手段 C 、教学内容 D 、教学媒体 17、 在学校教育中,起关键作用的是( )。 A 、教学媒体 B 、教师 C 、学生 D 、教学环境 18、 学习的主体因素是( ),任何教学都必须通过它起作用。 A 、教师 B 、教学环境 C 、学生 D 、学校领导 19、 一般认为,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是以 1903 年《教育心理学》的出版为标志,其作者是( ) A 、华生 B 、桑代克 C 、布鲁姆 D 、詹姆士 20、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 A 、教学过程 B 、学习过程 C 、评价过程 D 、反思过程 21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的要素有( )。 A 、学生 B 、教师 C 、教学内容 D 、教学媒体 E 、教学环境 22、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由下列哪些活动交织在一起。 ( ) A 、学习过程 B 、教学过程 C 、评价/反思过程 D 、管理过程 E 、互动过程 23、 教育心理学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即( )。 A 、如何教 B 、如何评价 C 、如何学 D 、如何管理 E 、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C 、 20 世纪 60 年代到 70 年代 D 20世纪 90 年代以后 A 、 19世纪 20年代以前 B 、 19 世纪 80 年代 C 、 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D 、 20 世纪 80 年代 A 、 19世纪 20年代以前 B 、 19 世纪 80 年代 C 、 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D 、 20世纪 80 年代以后 A 、桑代克 B 、斯金纳 6、 1903 年,美国心理学家( A 、斯金纳 B 、布鲁纳 7、 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C 、华生 D 、布鲁纳 )编著出版了《教育心理学》 C 、华生 D 、桑代克 )。 ,这是西方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 、华生 B 、桑代克 C 、布鲁纳 D 、加涅

北师大新版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整理

北师大版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整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五个要素: (1)学生。包括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2)教师。教师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起关键因素。教师心理研究的主要内容有: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风格等。 (3)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4)教学媒体。 (5)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三个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2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1、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作用。具体体现为: (1)帮助教师准确了解学生问题 (2)为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3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 专著,标志着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2、1924年我国的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第二章中学生心理发展教育 §1 中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 化。学生心理变化有四个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2、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 新的知识时,那些促进或者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特点。 3、关键期是指个体早期生命中的一个短暂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 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到5岁时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2 中学生认知发展与教育 1、皮亚杰将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 算阶段(守恒的出现,即认识到客体外形发生变化,特有属性不变)、形式运算阶段(命题之间关系、假设-演绎推理、抽象逻辑思维、可逆与补偿、思维的灵活性)。 2、最近发展区由前苏联的维果茨基提出,他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现有的和将要达到 的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自己独立解决问题水平之间的差异,即两个邻近发展区间的过度状态。 §3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 1、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稳定的区别的综合心理 特征。 2、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将人格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影响人格的社会因素有:家庭教

(完整版)高等教育心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心理学 名词解释 高等教育心理学(66,69,p2) 知识(64,67,69,p191) 集体(59,64,66,67,68,69,p119) 心理发展(59,66,68,69,p17) 社会助长(68,p120) 成就动机(68,p72) 自我意识(66,67,p103) 最佳刺激水平理论 教学目标(64,p ) 意识(59,p103) 最佳刺激理论(59,67,p ) 简答题 成熟的自我意识有哪些表现(69,p105) 学习迁移的概念及其类型(69,p85-86)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66,67,69,p130)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64,69,p13) 心理咨询的主要形式(59,68,p152) 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理论(68,p40) 教师智慧与教师能力的关系(64,68,p ) 正迁移负迁移(举例)(66,68,p85) 教学测验的种类(59,67,p256) 高等教师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功能(67,p170) 简述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能力(59,67,p184-185) 群体对个体影响,(66,p120) 教学测量与评价(66,p268) 学习迁移的影响因素,(59,64,p96) 情绪情感的分类(64,p) 第一章绪论 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 66闭,69闭名词解释)P4 是研究高等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3 教师的教学心理规律。 4 1.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2.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与教育 3.“学”与“教”的心理规律 4.大学生品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5.大学生身心健康与审美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6.大学生的心理卫生与教育 7.大学生的个体差异与智力开发及测量 8.现代教育技术与个别化教学 9.大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 5客观性原则、发展 性原则、理论联合实际原则、教育性原则 6 69闭 1.观察法 2.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 3.问卷调查法 4.个案分析法 一个完整教学过程包括6环节: 1、明确教学目的 n 激发学习动机 n 树立行为目标 n 掌握学习内容 2、分析任务n 知识的准备 n 能力的要求 n 实现的步骤 3、确定学生原有水平 n 心理发展水平 n 知识能力水平 n 个体差异 n 需求差异 n 动机强弱 4、设计课程 n 合适的教材 n 适当的教法 n 理论讲授 n 实践环节 n 课外练习 n 考试要求 5、教学n 学生的学习 n 老师的教学 n 教学互动 n 教学相长 6、评价 n 心理学提供测量工具 n 心理学提供测量常模 n 心理学提供评价方法 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协调各个环节间的关系,从而使整个教学系统整体优化,提高教学系统的效率。n 举例分析 n 详见教材P2。 第二章高校学生的身心与认知发展 1P17(66闭,68闭,69闭)) 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就是心理活动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2 (1 )生理变化对心理发展产生影响的方式 直接作用:身体变化与心理发展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间接作用:通过个人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折射而起作用 (2)体态变化的影响 (3)早熟与晚熟的影响 3P27 大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思维发展。所谓思维是以已有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1)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见教材P27(大学生的形式逻辑思维继续完善;大学生的辩 证逻辑思维逐渐发展成主要的思维形态。) 2)在常规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在显著发展; 3)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 4P28 1.--的波动性 2. --的延续性和心境化 3. --的丰富性与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汇总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 ●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课件6) ●桑代克学习理论: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 桑代克学习理论:桑代克的“试误——联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学习的实质是经过试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S——R);学习的过程或联结建立的过程是尝试错误的过程;学习应遵循精简原则,而不是推理原则。 桑代克关于学习规律的观点,提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律:(1)效果律:指从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加强或减弱受到反应结果的影响;(2)准备律:指有机体采取行动时,促使其行动就是一项增强,而阻碍其行动则是一种烦恼。当有机体并不准备行动时,迫使其进行行动则成为一种烦恼;(3)练习律:认为联结的强度决定于使用联结的频次。练习律由作用率和失用律两部分组成。(P56——57) ●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个体只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别人的行为表现(自己不必实际参与活动),即可获得的学习。(P81)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167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具体定义为: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简单地说,陈述性知识就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P157) 程序性知识: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者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包括一系列具体操作程序。P205 ●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为有效完成学习任务而采用的一般性策略,它包括一般的学习程序、规则、方法与自我调控方式等内容。课件P154 ●元认知。 元认知:元认知就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识,同时也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与调节。 P240 ●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学习迁移指的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学习所产生的影响。这包括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又包括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同时,所谓的影响,既包括积极影响,又包括消极影响。P276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P426 ●发现学习,有意学习。 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P106、107 有意学习:有意学习是针对机械学习而言的。指的是学习知识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点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试题库含答案

一、选择 1. 1903年,在美国出版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是(1.1) A.桑代克B.斯金纳C.华生D.布鲁纳[A] 2. 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1.2) A.桑代克B.斯金纳C.华生D.布鲁纳[D] 3. 已有研究表明,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一般在(2.1) A.2岁B.4岁C.5岁以前D.1—3岁[ A] 4. 儿童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在(2.2) A.2-3岁B.4岁C.5岁以前D.1—3岁[B ] 5. 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 A.行为系统B.意识特点C.综合心理特征D.品德与修养[ C] 6.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2.4) A.控制B.基本看法C.改造D.意识[ D] 7.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3.1) A.地升华B.发挥C.表现D.持久的变化[ D] 8. 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错误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 A.能力B.技能C.兴趣D.刺激—反应联结[D ] 9. 提出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的巴甫洛夫是 A.苏联心理学家B.美国心理学家C.俄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D.英国医生[C ] 10. 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A.斯金纳B.布鲁纳C.奥苏伯尔D.桑代克[C ] 11. 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4.1) A.社会动机与个人动机B.工作动机与提高动机C.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D.交往动机与荣誉动机[ C] 12. 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感兴趣而形成的动机,可称为 A.近景的直接动性机B.兴趣性动机C.情趣动机D.直接性动机[ A] 13. 由于对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或个人前途等原因引发的学习动机称作 A.远景的间接性动机B.社会性动机C.间接性动机D.志向性动机[A ] 14. 由于个体的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B.需要学习动机C.内部学习动机D.隐蔽性学习动机[C] 15. 由于外部诱因引起的学习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B.诱因性学习动机C.强化性动机D.激励性学习动机[ A] 16.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5.1) A.另一种学习的影响B.对活动的影响C.对记忆的促进D.对智力的影响[ A] 17. 下面的四个成语或俗语中有一句说的就是典型的对迁移现象。 A.举一反三B.聪明过人C.思维敏捷D.物以类聚[ A] 18. 下面所列举的迁移种类领域中,有一种是错误的。 A.态度学习迁移B.情感迁移C.知识与技能迁移D.气质迁移[ D] 19. 下述所列的迁移说中有一种被认为是缺乏科学根据的: A.形式训练迁移说B.同化学习迁移说C.经验类化迁移说D.认知结构迁移说[ A] 20. 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6.1) A.感受与体验B.前人经验C.记忆的内容D.信息及其组织[ D] 21. 由于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与 A.程序性知识B.实用的知识C.直观的知识D.可应用的知识[ A] 22.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知识直观的方式主要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华东师范大学版)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华东师大版本)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4、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 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 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 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 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 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 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 教学组织 (2)三过程 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 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 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