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章辉小学张业明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统一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步认识两种几何体的基本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会应用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知道我国古代数学家在两千多年前就掌握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勇超先贤的信心和决心。

课前复习

1.什么是体积?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2.探究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1观察课件,长方体的体积计算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关吗?(有,是怎样的关系关系?)

(2)你能用文字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吗?

(3)长方休的体积=长×宽×高

(4)如果用字母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a表示底面的长,b表示底面的宽,h 表示长方体的高,那么长方体的体积字母公式为v=abh

二、根据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来推导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1)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因此我们可以得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2)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3)v=a×a×a=a 3

三、根据底面积”的含义.我们可以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通用公式:(1)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

=底面积×高

(2)让学生说出这个正方体的底面(课件随即涂上颜色),然后推出这个正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

=底面积 ×高

归纳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教师指着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提问:“这两个公式能统一起来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写上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的统一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出来.(3)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四、应用统一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1.做书上“练一练”第1、2题。

学生独立作业,对正时用课件显示答案.提醒学生正确书写体积单位“立方厘米”。

2、练习四第1、2、3题

结合教室实物讲解占地面积的含义后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受到了那些启发?

五、布置作业:练习四的第6、7题.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二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教案新

1.3.1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柱、锥、台体的研究,掌握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求法。 (2)能运用公式求解,柱体、锥体和台全的全积,并且熟悉台体与术体和锥体之间的转换关系。 (3)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几何全的侧面展一过程,感知几何体的形状。 (2)让学生通对照比较,理顺柱体、锥体、台体三间的面积和体积的关系。 3、情感与价值 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几何体面积和体积的求解过程,对自己空间思维能力影响。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 难点:台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1、学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通过剖析实物几何体感受几何体的特征,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教学用具:实物几何体,投影仪 四、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 (1)教师提出问题:在过去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接触过一些几何体的面积和体积的求法及公式,哪些几何体可以求出表面积和体积?引导学生回忆,互相交流,教师归类。 (2)教师设疑:几何体的表面积等于它的展开圈的面积,那么,柱体,锥体,台体的侧面展开图是怎样的?你能否计算?引入本节内容。 2、探究新知 (1)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放正棱柱、正三棱锥和正三棱台的侧面展开图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三个图形的表面由哪些平面图形构成?表面积如何求? (3)教师对学生讨论归纳的结果进行点评。 3、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 (1)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圆柱、圆锥、圆台的侧面展开图的结构,并归纳出其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22rl l r r r S +++=(圆台表面积π r 1 为上底半径 r 为下底半径 l 为母线长 (2)组织学生思考圆台的表面积公式与圆柱及圆锥表面积公式之间的变化关系。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3)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人合作。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体积的知识,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掌握了一种计算机体积的方法,是什么方法? 生:数体积单位。 师:是的,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一个物体含有几个体积单位,那么它的体积就是多少,我们再一起来复习一下这种方法(出示

正方体教具)这是一个体积为1 cm3 的正方体,如果用4个这样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它的体积是多少? 生:4cm3 师:你是怎么算的? 生:只要计算它含有几个1 cm3 的体积单位这个长方体含有4个1 cm3体积单位,因此它的体积是4 cm3 师: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生:长:4cm,宽:1cm,高:1cm(板书:把数据填入表格) (二)探索新知 1、探索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①探索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 师:说得真好,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比如要计算电冰箱、电视包装箱等比较大的物体时,这种方法显然就行不通了,那有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首先我们先来研究长方体的体积与什么有关系。 师:还是刚才这个长方体,如果在它的右侧再加上一个1 cm3正方体(操作:加上一个正方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长、宽、高各是多少?

长方体的体积公开课教学设计3.31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孟新龙 教材简析:北师大出版五年级下册第63-67页。长方体的体积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和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基本特征,体积的概念以及体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计算平面图形的面积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是学生空间思维发展的一次飞跃。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学生形成体积的概念、掌握体积的计量单位和以后计算各种形体体积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归纳推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在活动中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正方体学具、学习卡、课件。 课前交流: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放松一下,一起唱一首歌(热情参与)。喜欢看《爸爸去哪儿》吗?孟老师也和你们一样,特别喜欢这个节目。这5个小朋友你最喜欢谁?(学生畅所欲言)。知道孟老师最喜欢谁吗?(神秘)他是个阳光男孩,他敢于表现、善于观察,具有很强的逻辑推理能力……没错,他就是天天,希望大家也能像天天一样:善于观察、归纳、推理。有信心吗?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引入)师:天天跟爸爸又要去蒙古大草原录制节目啦,他们想买一个新的旅行箱,在商场看上了这款长方体的箱子,有大有小,天天说:“老爸,我有好多东西要带,买个大点的吧。”爸爸说 :“天天,我们可是要坐飞机去很远的地方哦,小箱子占的地方少,方便。”同学们,天天和爸爸的对话让联想到了什么数学知识? 生:体积和容积

(完整版)《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课时数:1课时 教材简析: 着重引导学生利用认识长方体的已有经验,自主探索并归纳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体会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正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棱长的含义; b、掌握正方体的基本特征,体会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操作、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及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正方体与长方体的比较。 教学用具:多媒体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昨天,我们学习了长方体。请大家回顾一下:长方体有哪些特征?

长方体 数量特征 面6个 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12条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顶点8个三条棱相交的点 2、口答:说出每个图形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设疑:第4个图形的长、宽、高相等,说明:这样的物体叫作正方体。大家想不想研究它?这节课我们要研究它的有关知识。(揭示课题:正方体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概括特征 1、以小组为单位发学具。 2、以小组为单位研究手中的正方体。建议:用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来研究。 3、自主探究。让学生结合手中的实物进行探究,再让他们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 4、汇报交流 (1)让生结合实物说说面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验证的?从中明确: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2)让学生说说棱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验证的?从中明确:正方体的12

立体图形表面积和体积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8页例4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学生在整理、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熟悉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内涵,能灵活地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加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将所学知识进一步条理化和系统化。 2.在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 3.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重点、难点: 1.灵活运用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沟通立体图形体积计算方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揭示课题一 1、谈话揭示课题。 师:昨天我们对立体图形的认识进行了整理和复习,今天我们来走入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整理与复习。(板书:立体图形表面积和体积的整理与复习) 2、看到课题,你准备从哪些方面去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意义、计算方法)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意义。 (1)提问:什么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你能举例说明吗? (2)提问:什么是立体图形的体积?你能举例说明吗? (3)教师小结: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就是指一个立体图形所有的面的面积总和,立体图形的体积就是指一个立体图形所占空间的大小。 2、小组合作,系统整理――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1)独立整理。 刚才我们已经对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意义进行了整理。下面,请同学们用

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对立体图形的计算方法进行整理。 (2)整理好的同学请在小组中说一说你是怎样进行整理的? 3、汇报展示,交流评价 哪一个同学自愿上讲台展示、汇报你的整理情况。其余的同学要注意认真地看,仔细地听,待会对他整理情况说说你的看法或者有什么好的建议。(注意计算公式与学生的评价) 4、归纳总结,升华提高 (1)公式推导。 刚才,我们已经对立体图形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进行了整理。那么,这些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请同学们选择1-2种自己喜欢的图形,自己说一说。(2)反馈:谁自愿来说一说自己喜欢图形表面积或者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用课件演示每种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还有没有不同的? (3)教师小结:从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把新问题转化成已学过的知识,从而解决新问题,这种转化的方法、转化的思想,是我们数学学习中一种很常见、很重要的方法。(4)整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①同学们。我们已经对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进行了整理,并且也知道了这些公式的推导过程。那么,这些立体图形的表面积计算公式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体积计算公式之间又有什么内在联系?对照自己整理的公式,想一想,然后把你想的法说给同桌听听。 ②反馈学生交流情况,明确其内在联系: a、立体图形的表面积计算公式的内在联系:长方体和圆柱体的表面积都可以用侧面积加两个底面积; b、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的内在联系: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推导出了正方体和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也就是说正方体、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都是在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的3倍,等体积等高的圆柱体的底面积是圆锥的,等体积等底的圆柱体的高是圆锥的。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教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 学情分析:在本册教材的第二单元中,学生学习了长方体的认识及表面积的计算,学生对长方体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本单元的前两节,学习体积和容积,体积单位的认识,为学习长方体的体积打下了必要的知识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推导、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综合、归纳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1.复习: ①什么叫物体的体积? ②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③计量物体体积的方法? 2、引入课题:我们已经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那么怎样计算任意一个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会推导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2)记住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3)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2、课件出示一根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提问:怎样计算这个长方体的体积呢? (引导学生回答:把长方体切成一个个1立方厘米大的小正方体,看一共可以切成多少个,就能知道它的体积有多大。) 学生回答完后,教师演示切长方体的过程,指导学生观察。 (1每排摆4个棱长1厘米的小方块,摆3排,摆1层。 (2)想一想:摆成了什么形状?它的体积是多少?它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 (3)教师用课件出示摆图的过程,学生观察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提问:每个小方块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长、宽、高分别是多少?木块的个数怎么计算?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 小方块的总数=4×3×1=12(个) 它的体积=4×3×1=12(立方厘米) 3、长方体的高是3厘米,4厘米,5厘米时的体积分别是多少? 学生回答后,教师课件出示拼的过程。 观察回答问题:一排摆几个?摆几排?摆几层? 长方体体积是多少?长方体体积与每排个数、排数、层数有什么关系? 板书:长方体体积=每排个数×排数×层数 每排个数、排数、层数与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关系。 (每排个数相当于长;排数相当于宽;层数相当于高) 4、你认为长、宽、高与长方体的体积有没有关系?是什么关系? (长方体体积等于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正好等于长方体长、宽、高的乘积) 5、板书:总结出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长方体体积=长X宽X高如果用V 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b、h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那么,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用字母怎样表示? 板书:V= abh 6、公式的应用. 想一想:求长方体的体积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出示例1:一个长方体,长7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①要求学生闭着眼睛想一想,这个长方体应该怎样算? ②课件显示这个长方体.

五年级数学教案《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五年级数学教案《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重点正方体的特征及长、正方体的异同点。 教学用具①教师准备:教材第22页的正方体实物和一个长方体纸盒、投影仪。②学生准备:上节课做好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请大家拿出昨天做好的长方体,边观察边填写下表:(投影显示) 2、填好表后请回答:(投影显示) (1)什么叫做棱? (2)什么叫做顶点? (3)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这个长方体的什么? 以上是长方体的特征及有关知识,(拿出一个正方体)你知道它有什么特征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正方体的特征,并板书课题。 二、探索实践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小组合作学习。 (1)观察并回答: ①它们的形状都是什么体?(正方体) ②正方体还有一个名称你知道吗?(立方体) (2)小组讨论。 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准备好的正方体,观察和讨论一下正方体有什么特征。然后选一个代表说出你们观察讨论的结果,最后将学生的发言归纳在下表中。(投影出示) (3)用填空的形式小结。 正方体是由个的正方形围成的图形。正方体也有条棱,它们的长度。正方体也有个顶点。 (4)做第22页的做一做。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展开图的硬纸片,动手将它折、贴成一个正方体,再量出它的棱长,并标出它的棱长。 2.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点。

首先将复习与新课的两张表合在一起如下图:(投影显示) \ (1)请你观察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看它们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根据学生的回答填完上表。 (2)想一想: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关系? 结论:正方体可以说成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它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用图表示。(投影显示) 长方体 正方体 三、课堂实践 1.练习五的第5题。 2.练习五的第6题。 3.练习五的第7题。先让学生口述出上下、左右、前后六个面的的长和宽,再让学生观察后归纳出相对的两个面的长和宽。 四、课堂小结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教学设计教案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教学设计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柱、锥、台体的研究,掌握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求法。(2)能运用公式求解,柱体、锥体和台全的全积,并且熟悉台体与术体和锥体之间的转换关系。(3)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经历几何全的侧面展一过程,感知几何体的形状。(2)让学生通对照比较,理顺柱体、锥体、台体三间的面积和体积的关系。 3、情感与价值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几何体面积和体积的求解过程,对自己空间思维能力影响。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难点:台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3、教学用具投影仪等、 4、标签数学,立体几何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1)教师提出问题:在过去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接触过一些几何体的面积和体积的求法及公式,哪些几何体可以求出表面积和体积?引导学生回忆,互相交流,教师归类。(2)教师设疑:几何体的表面积等于它的展开圈的面积,那么,柱体,锥体,台体的侧面展开图是怎样的?你能否计算?引入本节内容。

2、探究新知(1)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放正棱柱、正三棱锥和正三棱台的侧面展开图(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三个图形的表面由哪些平面图形构成?表面积如何求?(3)教师对学生讨论归纳的结果进行点评。 3、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1)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圆柱、圆锥、圆台的侧面展开图的结构,并归纳出其表面积的计算公式:(2)组织学生思考圆台的表面积公式与圆柱及圆锥表面积公式之间的变化关系。(3)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如何把一个三棱柱分割成三个等体积的棱锥?由此加深学生对等底、等高的锥体与柱体体积之间的关系的了解。如图: (4)教师指导学生思考,比较柱体、锥体,台体的体积公式之间存在的关系。(s’,s分别我上下底面面积,h为台柱高) 4、例题分析讲解(课本)例 1、例 2、例 35、巩固深化、反馈矫正教师投影练习 1、已知圆锥的表面积为 a ㎡,且它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半圆,则这个圆锥的底面直径为。 (答案:) 2、棱台的两个底面面积分别是245c㎡和80c㎡,截得这个棱台的棱锥的高为35cm,求这个棱台的体积。 (答案:2352cm3)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及反思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人合作。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体积的知识,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掌握了一种计算机体积的方法,是什么方法? 生:数体积单位。 师:是的,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一个物体含有几个体积单位,那么它的体积就是多少,我们再一起来复习一下这种方法(出示正方体教具)这是一个体积为1 cm3 的正方体,如果用4个这样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它的体积是多少? 生:4cm3 师:你是怎么算的?

生:只要计算它含有几个1 cm3 的体积单位这个长方体含有4个1 cm3体积单位,因此它的体积是4 cm3 师: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生:长:4cm,宽:1cm,高:1cm(板书:把数据填入表格) (二)探索新知 1、探索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①探索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 师:说得真好,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比如要计算电冰箱、电视包装箱等比较大的物体时,这种方法显然就行不通了,那有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首先我们先来研究长方体的体积与什么有关系。 师:还是刚才这个长方体,如果在它的右侧再加上一个1 cm3正方体(操作:加上一个正方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长、宽、高各是多少? 生:5 cm3,长:5cm,宽:1cm,高:1cm(板书:把数据填入表格)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一组数据,想一想长方体的体积与什么有关系? 生:与长方体的长有关系。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及反思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及反思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及反思 昌江六小李芝霞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并通过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人合作。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体积的知识,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掌握了一种计算机体积的方法,是什么方法? 生:数体积单位。 师:是的,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一个物体含有几个体积单位,那么它的体积就是多少,我们再一起来复习一下这种方法(出示正方体教具)这是一个体积为1 cm3 的正方体,如果用4个这样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它的体积是多少? 生:4cm3 师:你是怎么算的?

生:只要计算它含有几个1 cm3 的体积单位这个长方体含有4个1 cm3体积单位,因此它的体积是4 cm3 师: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生:长:4cm,宽:1cm,高:1cm(板书:把数据填入表格) (二)探索新知 1、探索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①探索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 师:说得真好,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比如要计算电冰箱、电视包装箱等比较大的物体时,这种方法显然就行不通了,那有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首先我们先来研究长方体的体积与什么有关系。 师:还是刚才这个长方体,如果在它的右侧再加上一个1 cm3正方体(操作:加上一个正方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长、宽、高各是多少? 生:5 cm3,长:5cm,宽:1cm,高:1cm(板书:把数据填入表格)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一组数据,想一想长方体的体积与什么有关系? 生:与长方体的长有关系。 师:观察得真仔细,长方体的体积除了与长有关系外,还和什么有关系?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用学具盒里的小正方体自己探索,请小组长做好记录。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开始操作、计算、记录、讨论) 师:哪个小组愿意先汇报你们的研究成果? (小组汇报) 师;通过刚才的探索,我们知道长方体的体积和长、宽、高都有关系,那他们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些数据,小组讨论: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 ②归纳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小学五年级数学 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五年级数学教案 第二课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30页,练习五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并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正方体的特征及长、正方体的异同点。 教学难点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准备一个正方体实物和一个长方体纸盒、投影仪。上课前学生做好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请大家拿出昨天做好的长方体,边观察边填写下表:(投影显示) 形体 面棱顶点面的形状面积棱长 长方体 2、填好表后请回答:(投影显示) (1)什么叫做棱? (2)什么叫做顶点? (3)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这个长方体的什么? 以上是长方体的特征及有关知识,(拿出一个正方体)你知道它有什么特征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正方体的特征,并板书课题。 ●二、探索实践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小组合作学习。 (1)观察并回答: ①它们的形状都是什么体?(正方体) ②正方体还有一个名称你知道吗?(立方体) (2)小组讨论。 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准备好的正方体,观察和讨论一下正方体有什么特征。然后选一个代表说出你们观察讨论的结果,最后将学生的发言归纳在下表中。(投影出示)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教案)

41中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一.命题走向 由于本讲公式多反映在考题上,预测008年高考有以下特色: (1)用选择、填空题考查本章的基本性质和求积公式; (2)考题可能为:与多面体和旋转体的面积、体积有关的计算问题;与多面体和旋转体中某些元素有关的计算问题; 二.要点精讲 1.多面体的面积和体积公式 表中S 表示面积,c ′、c 分别表示上、下底面周长,h 表斜高,h ′表示斜高,l 表示侧棱长。 2.旋转体的面积和体积公式 表中l 、h 分别表示母线、高,r 表示圆柱、圆锥与球冠的底半径,r 1、r 2分别表示圆台 上、下底面半径,R 表示半径。 四.典例解析 题型1:柱体的体积和表面积 例1.一个长方体全面积是20cm 2,所有棱长的和是24cm ,求长方体的对角线长. 解:设长方体的长、宽、高、对角线长分别为xcm 、ycm 、zcm 、lcm 依题意得:?? ?=++=++24 )(420 )(2z y x zx yz xy )2()1( 由(2)2得:x 2+y 2+z 2+2xy+2yz+2xz=36(3) 由(3)-(1)得x 2+y 2+z 2=16 即l 2=16 所以l =4(cm)。

P A D O 点评:涉及棱柱面积问题的题目多以直棱柱为主,而直棱柱中又以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多被考察。我们平常的学习中要多建立一些重要的几何要素(对角线、内切)与面积、体积之间的关系。 例2.如图,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若E 、F 分别为AB 、AC 的中点,平面EB 1C 1将三棱柱分成体积为V 1、V 2的两部分,那么V 1∶V 2= ____ _。 解:设三棱柱的高为h ,上下底的面积为S ,体积为V ,则V=V 1+V 2=Sh 。 ∵E 、F 分别为AB 、AC 的中点, ∴S △AEF = 4 1S, V 1= 31h(S+4 1S+41?S )=127 Sh V 2=Sh-V 1= 12 5 Sh , ∴V 1∶V 2=7∶5。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棱柱、棱台间的转化关系,建立起求解体积的几何元素之间的对应关系。最后用统一的量建立比值得到结论即可。 题型2:锥体的体积和表面积 例3.(2006上海,19)在四棱锥P -ABCD 中,底面是边长为2的菱形,∠DAB =60 ,对角线AC 与BD 相交于点O ,PO ⊥平面ABCD ,PB 与平面ABCD 所成的角为60 ,求四棱锥P -ABCD 的体积? 解:(1)在四棱锥P-ABCD 中,由PO ⊥平面ABCD,得∠PBO 是PB 与平面ABCD 所成的角,∠PBO=60°。 在Rt △AOB 中BO=ABsin30°=1, 由PO ⊥BO , 于是PO=BOtan60°=3,而底面菱形的面积为23。 ∴四棱锥P -ABCD 的体积V= 3 1 ×23×3=2。 点评:本小题重点考查线面垂直、面面垂直、二面角及其平面角、棱锥的体积。在能力方面主要考查空间想象能力。 例4.(2006江西理,12)如图,在四面体ABCD 中,截面AEF 经过四面体的内切球(与四个面都相切的球)球心O ,且与BC , DC 分别截于E 、F ,如果截面将四面体分成体积相等的两部分,设四棱锥A -BEFD 与三棱锥A -EFC 的表面积分别是S 1,S 2,则必有( ) A .S 1S 2 C .S 1=S 2 D .S 1,S 2的大小关系不能确定 C

长、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教案讲课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教学设计 大兴五小 杨杰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几何初步认识知识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因此,在教学《长正方体的体积》时我注意充分利用和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索,亲身体验,丰富学生对形体的感知,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在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本单元前几课时已经基本上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性质,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这节课要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认识体积公式的来源,掌握公式的意义和用法。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今后继续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 2、学情分析: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学习平面图形扩展到学习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发展的一次逾越。课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体积和体积单位,对物体的体积有一个比较模糊的认知。在教学中,教师要着眼

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和创造条件,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利用互动多媒体课程,引导学生通过对物体、模型等的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制作等活动,丰富学生对形体的感知,以培养学生的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实践,使学生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从而推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2、能根据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这个关系,推出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3、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4、通过操作,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意义。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图等。 学具: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积木24块,相关体积计算的表格等。 四、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老师今天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明明的妈妈过生日,他到蛋糕店发现有两种长方体规格蛋糕,他想送给妈妈,但不知道哪个大。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一、概述: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1~42页。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小学数学几何知识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数学知识。因此要求要求学生要熟练掌握。 二、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2.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大家想探究问题,愿意和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 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的体积。 四、教学难点: 理解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五、教学资源: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 2、各种长方体、正方体的实物 3、计算机多媒体系统(包括投影系统) 4、多媒体演示课件

六、教学设计过程: 一、导入: 1、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体积的知识,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掌握了一种计算体积的方法,是什么方法? 生:数体积单位。 师:(出示正方体教具)这是一个体积为1 cm3 的正方体,3个这样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它的体积是多少? 生:3cm3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一个物体含有几个体积单位,那么它的体积就是多少,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物体是没法这样数的,如:冰箱,电视机等,怎样计算它的体积呢?他们的体积会和什么有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 的体积。(板书课题) 二、实验探索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1、长方体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现在请大家一起看大屏幕: 观察下面各图,想一想。(出示课件) 1)看这个长方体,宽和高不变,长变短,体积有什么变化?长变长呢?宽和高相等的时候,哪个体积大?(越长,体积越大)2)接着看这个长方体,长和高相等,那个体积大?(越宽,体积越大)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设计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设计者】郑州航空港区第十六小学王永胜 【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基于标准】 结合生活情景和实物认识长方体。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 教材首先呈现四幅情景图,图中分别有长城、高楼大厦、冰箱、柜子、电视机纸箱。这些情景都与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如,垒长城的砖是长方体,电视机纸箱是正方体等等。教材把这些物体都用红色箭头标示出来,由此引出长方体,让学生了解到长方体和正方体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教材通过例1,从身边实物开始观察,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实例中来观察认识长方体。在此基础上观察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使学生对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有一些直观的认识。 教材通过例2,教师指导学生用小棒做长方体,认识到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为三组。 【基于对学情的分析】 1、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1)一年级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学生可以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的几何图形。 (2)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能简单归纳出几何图形的特征。 2、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 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能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 3、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可能出现的困难: 学生空间观念较差,观察立体图形有困难。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2)通过操作比较,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3)在亲自动手操作过程中,让学生建立起空间观念,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评价任务】

高中数学必修二 空间几何体的体积教案(高二数学)

高中数学必修二空间几何体的体积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柱、锥、台的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求解有关体积计算问题; 2.了解柱体、锥体、台体空间结构的内在联系,感受它们体积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理性思维能力以及观察能力. 教材分析及教材内容的定位: 通过分析柱体、锥体和台体空间结构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感受柱体、锥体和台体的体积之间的关系,体会数与形的完美结合. 教学重点: 柱、锥、台的体积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运用公式解决有关体积计算问题. 教学方法: 通过分析柱体、锥体和台体空间结构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感受柱体、锥体和台体的体积之间的关系,体会数与形的完美结合.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类似于用单位正方形的面积度量平面图形的面积,我们可以用单位正方体(棱长为1个长度单位的正方体)的体积来度量几何体的体积. 一个几何体的体积是单位正方体体积的多少倍,那么这个几何体的体积的数值就是多少. 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a,b,c,那么它的体积为 V长方体=abc或V长方体=Sh (这里,S,h分别表示长方体的底面积和高.) 二、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P65“祖暅原理”.

思考:两个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的棱柱(圆柱)的体积如何? 三、建构数学 1.柱体的体积. 棱柱(圆柱)可由多边形(圆)沿某一方向平移得到,因此,两个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的棱柱(圆柱)应该具有相等的体积. V 柱体= sh 2.锥体的体积. 类似地,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的两个锥体的体积也相等. 13 V sh =锥体 3.台体的体积. 上下底面积分别是S’,S ,高是h ,则 1 (')3 V h S S =台体 柱体、锥体、台体的体积公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 4.球的体积. 一个底面半径和高都等于R 的圆柱,挖去一个以上底面为底面,下底面圆心为顶点的圆锥后,所得几何体的体积与一个半径为R 的半球的体积有什么样神奇的关系呢?——相等. 223112233V R R R R R πππ=-=球,所以343 V R π=球. 四、数学运用 例1 有一堆规格相同的铁制(铁的密度是7.8kg/cm 3)六角螺帽共重6kg ,已知底面是正六边形,边长为12mm ,内孔直径为10mm ,高为10mm ,问这堆螺帽大约有多少个(π取3.14,可用计算器)? 分析:六角螺帽的体积是一个正六棱柱的体积与一个圆柱的体积的差,再由密度算出一个六角螺帽的质量. 解:22331012610 3.14()102956(mm ) 2.956(cm )42 V =??-??≈=, 所以螺帽的个数为

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蟠龙小学:高秀莲 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材第29页至30页的内容。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在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学习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学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计算,是学习体积单位进率的基础,更是学习容积的基础。同时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知识来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的道理,学习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从研究平面图形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一次飞跃。对常见平面图形特征及其周长、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索,既为进一步探索长方体、正方体这样的立体图形的特征以及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奠定了知识基础,同时也积累了探索的经验,准备了研究的方法。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以数学的眼光观察、了解周围的世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同时也能为进一步学习其它立体图形打好基础。 三、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数学基础知识和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些基本的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技巧。大部分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的意识,对有挑战性的任务很感兴趣。这使得我们在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上除了关注数学的用处之外,也应当设法给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在这些活动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从而感受到数学学习是很重要的活动,初步形成并学会数学地思考。此外,学生已经学过长方形等基本图形,对长方体、正方体有了认识与了解,因此对本节课的内容理解起来并不是难事,关键是如何利用他们对实践及探究活动的热情,让他们在活动中建立数学模型的数学发现的过程。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学具操作的基础上探究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应用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经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探究过程。通过实验操作、讨论归纳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长方体的体积》 教学设计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长方体的体积》 课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材来源:小学五年级《数学》北师大版 内容来源: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 主题:长方体的体积 课时:共2课时,第2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计者:朱莉郑州市金水区柳林镇第五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特别提出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如何在立体几何教学中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空间观察、测量、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归纳等对形成空间观念有重要意义。 2、教材分析 长方体的体积是在学生已经基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内容重点是引导学生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学习体积的计算,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知识来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的道理,掌握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并且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为学习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打下基础。 3、学生分析 由于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的认识、表面积的计算、体积与体积单位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因此,学生对长方体的体积并不陌生。不过他们对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不十分了解,即便有学生知道长方体体积的公式,也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只有引导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索、实践、独立思考的过程,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领悟,进而内化为己有。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发展空间观念。

苏教版必修二1.3《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word教案

1.3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1.3.1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柱、锥、台体的研究,掌握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求法。 (2)能运用公式求柱 体、锥体和台体的全面积和体积,并且熟悉柱体、锥体与台体之间的转换关系。 (3)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几何全的侧面展开过程,体验用平面的知识来研究空间几何体的性质的方法。 (2)让学生学会用比较方法,思考柱体、锥体、台体的面积和体积公式之间的关系. 3、情感与价值 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几何体面积和体积的应用价值,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 难点:台体侧面积公式和体积公式的推导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用具 1、教学方法: 启发式,探究. 2、教学用具:实物几何体,投影仪 四、教学设想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提出问题:在过去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接触过一些几何体的面积和体积的求法及公式,哪些几何体可以求出表面积和体积? 借助媒体投影,引导学生回忆,互相交流,教师归类. (2)教师设疑:几何体的表面积等于它的展开图的面积,那么,柱体,锥体,台体的侧面展开图是怎样的?你能否计算?引入新课.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 探究棱柱、棱锥、棱台的表面积公式或求法 (1)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放长方体、椎体、台体的侧面展开图,引导学生得出棱柱、棱锥、棱台的表面积的一般求法.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三类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由哪些平面图形构成?表面积如何求? (3)教师对学生讨论归纳的结果进行点评. 2. 探究圆柱、圆锥、圆台的表面积公式或求法 (1)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圆柱、圆锥、圆台的侧面展开图的结构,并归纳出其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圆柱表面积l r S +=π2(其中l 为母线长,r 为底面半径) )2rl r S +=(圆锥表面积π(其中l 为母线长,r 为底面半径) )''22rl l r r r S +++=(圆台表面积π

人教版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教学设计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____年___月____日授课教师:_________ 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P18-19例1例2,及做一做,练习五第1、2题。 学情分析: 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已经有了清晰的网络,但对于立体图形来说,学生的认知仅仅保留在能辨认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的层面上,对长方体的构造和组成一无所知,所以,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对于学生来说难度较大,特别是对面和棱长的认识更加难,往往对面的认识和棱长的计算学生非常困难,尤其是在已知棱长总和和一条长、一条宽求高的长度时更是困难,故此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让学生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在操作中认识面的特征,棱长的特征。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形成勇于探索、善于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长方体物品,长方体框架。 教学方法:观察、操作、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谈话引入,回忆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它们都是什么图形?(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 2.投影出示教材第18页的主题图。提问:这些还是平面图形吗?(不是) 引导:这些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它们都是立体图形。 提问:在这些立体图形中有一种物体是长方体,谁能指出哪些是长方体? 3.举例: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长方体的物体?

揭题:长方体又具有什么特征呢?我们一起来认识长方体 二、新知学习 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摸一摸,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长方体有平平的面) 板书:面 (2)再请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相邻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 讲述: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板书:棱 (3)再请同学摸一摸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一个点) 讲述: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板书:顶点 (4)师生在长方体教具上指出面、棱、顶点。 学生依次说出名称。 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1)面的认识。 ①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数一数,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6个面) 引导:按一定的顺序数(上下、左右、前后) 有几组相对的面?(3组)前--后,上--下,左--右。 ②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6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的? 板书: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教师分别出示这两种情况的教具。 ③引导学生进一步验证长方体相对的面的特征。 板书: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④请学生完整叙述长方体面的特征。 (2)棱的认识。 教师出示长方体框架教具,引导学生注意观察: ①长方体有几条棱? ②这些棱可分为几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