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平衡 教案 说课稿

化学平衡 教案 说课稿
化学平衡 教案 说课稿

化学平衡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叫XXX,我申请的学科是高中化学,我抽到的说课题目是《XXXXXX》。

下面是我的说课内容。

化学平衡是高中化学第二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通过对

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溶解平衡的理解,又为以后学习电离平衡和水解平衡奠

定基础。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化学平衡的建立。教材在介绍蔗糖溶解平衡的基础上引出跟可逆反

应对应的化学平衡,并以CO和H2O(g)在1L容器中发生的可逆反应为对象,通过分析讨论引

出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和特征,过渡自然,给出知识的先后顺序合理,介绍知识采取以旧(溶

解平衡)带新(化学平衡)的方法降低了知识的难度,符合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2.使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

四、重点、难点

因为对化学平衡的理解不仅可以加深对化学反应速率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的理

解,还可以为下一课学习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奠定基础,所以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和特征是

本节的重点。

而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要从微观分子反应的数量和快慢过渡到宏观的反应速率及组成

成分的含量,内容抽象,是教学的难点。

五、教学程序

一、化学平衡的研究对象:可逆反应

举一些熟悉例子说明什么是可逆反应?

[教学设计]给出可逆反应H2(g) +I2 (g ) 2HI (g )引导学生总结出: (1)可逆反应包含

“二同”,即“同一条件下”和“同时向正、逆两个方向进行”的反应;

(2)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对于任何一个可逆反应,都存在一个反应进行的程度

问题,即化学平衡,并由此自然导入新课。

蔗糖的溶解平衡

在一定条件下的饱和溶液中,当蔗糖溶解速率与结晶速率相等时,就建立了溶解平衡状态。

溶解平衡是一个动态平衡。

[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当水箱进水的速率与出水的速度相等时,水

箱中的水位保持不变,处于平衡状态,加深对动态平衡的理解。

二、化学平衡概念的建立:

[设疑]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是否也会建立起一个平衡状态呢?试以CO + H2O CO2 + H2 反应为例,运用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来分析如何建立化学平衡状态?

[讨论]: ①反应开始时,反应物CO ,H2O(g)的浓度和生成CO2、H2的浓度如何?正逆反应速率

如何?

②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及生成物的浓度怎样变化?正逆反应的速率怎样变化?(引导学生

从数据中得出:在t2时,V正=V逆 )

③当V正=V逆时,反应物的浓度和生成物的浓度会不会发生变化?为什么? (引导学生从数据

中得出:从t2开始,外界条件一定时,各组分浓度不随时间改变而改变 )

速度与平衡的关系

1、,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2、,平衡不移动。

3、,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归纳总结]化学平衡状态的定义: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化学平衡的标志是:①;②各组分的物质的量、质量、含量保持不变。

三、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

[设疑] 化学平衡与溶解平衡有何共同之处呢?化学平衡有哪些特征呢?

[归纳总结]化学平衡的特征有:

①逆:可逆反应

②动:动态平衡

③等:V正==V逆

④定:各组分的浓度保持恒定

⑤变: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平衡就会改变

同:在外界条件一定时,相当量的反应物和生成物间,不论从正反应开始,还是从逆反应开始,达到的平衡状态是相同的。

课堂练习加深理解

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X(g) + 3Y (g) ? 2Z(g)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A C )。

A.Z生成的速率与Z分解的速率相等

B.单位时间生成a mol X,同时生成3a mol Y

C.X、Y、Z的浓度不再变化

D.X、Y、Z的分子数比为1:3:2

(三)、小结

小结时着重强调在平衡状态时存在的关系:

(1)现象与本质(V正=V逆是达到平衡状态的本质,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不变为表面现象);

(2)动与静(正反应和逆反应不断进行,而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

(3)内因与外因(条件改变时,V正≠V逆,平衡被破坏,外界条件一定时,V正=V逆,平衡建立)。

(四)、布置作业:课本41页练习一和练习二。

四、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方法

1、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本质标志

化学平衡状态的本质标志是: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但不等于零,是对同一反应物或同一生成物而言。对某一反应物来说,正反应消耗掉反应物的速度等于逆反应生成该反应物的速度。

2、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等价标志

所谓“等价标志”是指可以间接衡量某一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1)与等价的标志

①同一物质:该物质的生成速率等于它的消耗速率,如:。

②不同的物质: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但必须是不同方向的速率,如:。

③可逆反应的正、逆反应速率不再随时间发生变化。

④化学键断裂情况=化学键生成情况。对同一物质而言,断裂化学键的物质的量与形成化学键的物质的量相等。对不同物质而言,与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和分子内的化学键多少有关。

如:对反应,当有3mol H—H键断裂,同时有键断裂,则该反应达到了化学平衡。

(2)反应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不变

①质量不再改变:各组成成分的质量不再改变,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总质量不再改变(不是指反应物的生成物的总质量不变),各组分的质量分数不再改变。

②物质的量不再改变:各组分的物质的量不再改变,各组分的物质的量分数不再改变,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总物质的量不再改变。[反应前后气体的分子数不变的反应,如:

除外]

③对气体物质:若反应前后的物质都是气体,且化学计量数不等,总物质的量、总压强(恒温、恒容)、平均摩尔质量、混合气体的密度(恒温、恒压)保持不变。[但不适用于

这一类反应前后化学计量数相等的反应]

④反应物的转化率、产物的产率保持不变。

⑤有颜色变化的体系颜色不再发生变化。

⑥物质的量浓度不再改变。当各组分(不包括固体或纯液体)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再改变时,则达到了化学平衡状态。

初中化学说课稿:《溶解度》说课稿范文

初中化学说课稿:《溶解度》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以学生亲身参与的两个“活动与探究”和两个“讨论”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第一个活动后通过讨论引入溶解度的概念,再以一个活动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通过讨论引出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课第一课时的重点、难点为以下三点: 【重点、难点】 1、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3、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及应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溶了等等,所以本节课通过一些生活中实验引入本课的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再精心设计几个小实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要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并讨论分析溶解度的概念。 2、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并会运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 【过程与方法】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四、教学方法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准备采用“启发——再现,引导——探究,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下面谈谈授课过程的设计,授课过程分为五个环节: <引入课题> 我先设计了课堂小实验“蔗糖和食盐在水中溶解能力的比较”,根据实验的现象和结果,由同学总结以下几点:(1)在一定条件下,溶质在一定量溶剂中_____(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2)在同一条件下蔗糖比食盐的溶解能力______(大、小)。(3)在不同的水温下,蔗糖和食盐的溶解能力______(能、不能)比较。然后提问“食盐从能溶到不能继续溶解,溶液体现了几种状态?什么样的状态?”“如果要比较多种物质的溶解能力(如还有味精、淀粉等物质)仅用“大”或“小”能否分得清?” 创设这些情境与问题是为了把同学们引入角色,通过思考及回答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尤其对两个联系生活实际似简单又一下说不清的问题,激发了同学产生对知识要求了解的心理需求,这时引入课题《溶解度》以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自然是水到渠成。 <步入重点> 在老师讲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后,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饱和溶液就是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吗?”解决第一个问题我设计的是在饱和的食盐溶液中加KMnO4晶体。(投影)当同学们看到紫色的KMn04在溶液中扩散的现象时受到启发,领悟到定义中“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溶解溶质的溶液(是指原溶质,不是指其它溶质)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不是指任何溶质)”,对书本上的定义有了完整、精确的理解。 2、“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吗?”解决这个问题我设计了在两个培养皿中盛相同体积的水,一个里面加食盐(用药匙大头取),一个里面加熟石灰(用药匙小头取)。(投影)很明显此时溶质取用量不同。搅拌后可见食盐全溶,熟石灰部分溶(饱和)。为了证明食盐溶液未饱和再加食盐少许,搅拌后仍全溶。观察了这组实验,同学们展开了讨论,从实验现象的启迪中逐步对“饱和”和“浓”、“不饱和”与“稀”这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有了严格的区分,并且进一步认识到,如果这组关系相互成立,必须满足前提与条件。用实验辅助教学后,使这个过去一直用数据来解释的问题变得让人更容易理解与接受。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说课稿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说课稿 叶承名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 《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第 课时“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即勒夏特列原理。 学生在学习化学平衡之前已经有溶解平衡的初步概念(初中),在化学平衡之后将学习电离平衡、水解平衡和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化学平衡在学生所需学习的平衡系列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溶解平衡和化学平衡的理解,又为以后学习电离平衡理论、水解平衡和溶解平衡奠定基础。 本节教材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化学平衡状态是基础;第二部分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化学平衡移动;第三部分化学平衡常数。第二部分“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采取先通过实验说明化学平衡能够移动,从而展开对“影响化学平衡移动条件”的讨论。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浓度、压强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②理解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并应用。

③理解用图像方法表示可逆反应从不平衡状态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过程。 ( )过程和方法 ①通过从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影响总结出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培养和训练抽象概括能力 ②通过从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影响总结出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培养和训练抽象概括能力 (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讲解分析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②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浓度、压强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教学难点:浓度、压强等条件对化学平衡影响的速率时间图 二、说学情 本堂课的对象是高二理科班学生。学生已经学习了“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化学平衡”等理论,在知识上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合作意识;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对遇到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能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对问题进行简单探讨,为该节课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能力保证。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

九年级化学优秀说课稿集锦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说课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点击鼠标) 人教版三年制初中化学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本节教材分成: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和氧气的用途三部分。这三部分应以氧气的性质为中心,因为物质的用途主要决定于物质的性质。氧气是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并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物质(单质和化合物)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为以后探索别的物质如氢气、二氧化碳等做铺垫,教给学生认识物质性质的程序。 (二)、教学目标:(点击鼠标) 基础知识目标: 1、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 思想教育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懂得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用途又体现性质的辨证关系。 基本能力目标: 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和综合分析能力。使他们逐步学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极其变化规律的 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 1、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 2、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化合反应的概念。 难点: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四)、教学用具 演示实验:[实验2-2 ]至[实验2-5 ] 多媒体课件:(1)氧气的物理性质动画,(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录像,(3)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录像,(4) 二、说教法:(点击鼠标)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是:设疑—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根据目标设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体验实验的过程。教给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的学习方法。 2、互动式教学法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抢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3、知识竞赛法这符合初中生争强好胜、集体感和荣誉感强的特点。在抢答竞赛中,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高,有利于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 4、质疑释疑通过质疑释疑,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探索精神。 三、说学法:(点击鼠标) 1、探究学习: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其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s://www.360docs.net/doc/70196817.html,,请保留此标记。)合分析能力。 2、自主学习: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中归纳出氧气的用途,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 3、合作学习: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 四、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提倡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这节课我是这样安排的。 (一)、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首先以儿童游戏的形式开场。[谜语]:(点击鼠标)看不见摸不到,不香不臭无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离开它就活不了——打一物质(氧气)。设问:“人的日常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的是氧气?”学生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提出一些常见生活中现象,如:人需要呼吸,如果一个人5-7分钟不呼吸会怎么样?钢铁为什么会生锈?家里的液化气

选修4_化学平衡_知识点总结说课讲解

化学平衡 一、可逆反应 1、定义: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 2、表示方法:用“ ”表示。如:H 2 + I 2 2HI 3、特点:参加反应的物质不能完全转化 二、化学平衡 1、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 ⑴溶解平衡的建立 溶解平衡图像 化学平衡图像:从反应物达到平衡 ⑵化学平衡的状态建立 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不断减少,生成物逐渐增加,V(正)逐渐减小,V(逆)逐渐增大,当反应进行到某一时刻,V(正)=V(逆),此时,反应达到了其“限度”,反应体系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等都不再发生变化,但反应仍然在进行着,只是V(正)=V(逆),我们把这样的状态叫作化学平衡状态,简称化学平衡 ⑶定义: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 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就叫做化学平衡状态,简称化学平衡 2、化学平衡的特征 ⑴ 逆: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⑵ 等:化学反应处于化学平衡状态时,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但都不等于零,即: V(正)=V(逆)>0 ⑶ 动: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反应处于平衡状态时,化学反应仍在进行,反应并没有停 ⑷ 定:化学反应处于化学平衡状态时,反应化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一定,体积分数 保持一定 ⑸变:化学平衡是有条件的平衡状态,当外界条件变化,原有的化学平衡被破坏,直到 建立新的化学平衡。 3、化学平衡的标志 ⑴微观标志:V(A 正)=V(A 逆) >0 ——实质 ⑵宏观标志:反应混合物中个组分的浓度和体积分数保持不变

4、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⑴基本依据:???①υ(A 正) ==υ(A 逆) >0,只要能证明此即可 ②反应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⑵常见方法:以xA +yB zC 为例 ①直接的 Ⅰ、速率:???a 、υ(A 正) ==υ(A 逆) b 、υ(A 耗) ==υ(A 生) c 、υ(A 耗) ∶υ(A 生) == x ∶y d 、υ(B 耗) ∶υ(C 耗) == y ∶ z ②间接: ???a 、混合气体的总压、总体积、总物质的量不随时间改变而改变(x+y ≠z )b 、各物质的浓度、物质的量、质量不随时间改变而改变 c 、各气体的压强、体积不随时间改变而改变 d 、混合气密度、平均分子量、压强不随时间改变而改变(x+y ≠z ) 三、化学平衡的移动 1、定义:可逆反应中旧化学平衡的破坏、新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叫做化学平衡的移动 2、化学平衡移动的原因 化学平衡移动的原因是反应条件的改变引起反应速率的变化,使V(正)≠V(逆),平衡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含量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3、化学平衡移动的标志 ⑴微观:外界条件的改变使原平衡体系V(正)=V(逆)的关系被破坏,使V(正)≠V(逆), 然后在新的条件下,重新建立V(正)=V(逆)的关系,才能表明化学平衡发生了移动 ⑵宏观: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体积分数发生了改变,才能说明化学平衡发生了移动 4、化学平衡移动方向的判定 外界条件的改变,首先影响的是化学反应速率,因此要判断平衡的移动方向,我们首先必须知道条件改变对V(正)、V(逆)的影响哪个大些 ⑴V(正) >V(逆):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右)移动 ⑵V(正) <V(逆):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左)移动

化学平衡_说课稿

《化学平衡》说课 各位尊敬的评委,各位老师,你们好!我是六号,很荣幸能站在这里向大家介绍我设计的高二化学第二章第二节《化学平衡》这节课。我准备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二、说教法、学法 三、说教学过程 四、说板书设计 一、说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会描述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所以本节课教学的中心内容是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并从化学平衡的研究对象、实质、特征、达到平衡状态标志的判断等方面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涵义。 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描述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知道化学平衡常数的涵义,能力用化学平衡常熟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 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用相关理论加以解释。 认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作用。 涉及查阅资料:奇妙的化学震荡反应,讨论(2个)化学反应的趋势和速率,合成氨反应条件的选择的依据。 【教材分析】 《化学平衡》是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学科的重要理论之一,内容抽象,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对思维能力的要求很高,具有一定的难度,是中学化学中所涉及的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知识的核心,对思维能力的培养,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形成以及对其他很多相关或不相关知识的学习,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经过初三一年和高一一年的化学学习,他们已经储备了一定的相关知识:物质的溶解、溶解度、饱和溶液、溶解平衡、化学反应速率等,积累了一些化学方程式,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基本上都养成了良好的思考、讨论、探究的习惯,新的理念和学生的学习经历决定着该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不是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的探究方法,学以致用。根据上述情况,我为本节课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的概念 (2)初步会判断一个反应是否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数据、绘制图像等方法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能够从化学反应速率的角度说明化学平衡。 (2)通过演示实验:改变2NO 2(红棕色气体)N2O4(无色气体)的平衡温度,观察玻璃管中气体颜色的变化,认识化学平衡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形成化学平衡是化学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最大限度的思想,感悟化学平衡理论来自于实际生产,又可以为实际生产提供指导,具有很重要的社会价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理解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的概念; (2)初步会判断一个反应是否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初中化学溶解度教案设计

溶解度重要知识点

溶解度曲线相关练习 1. 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确的是( ) A .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从t 1℃升温到t 2℃,仍是饱和溶液 B .t 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 C .t 1℃时,甲和乙各30g 分别加入80g 水中,均能恰好完全溶解 D .t 2℃时,在100g 水中放入60g 甲,形成不饱和溶液 2. 右图是a 、b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从图中可获得的信息是( ) A.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 .t ℃,相同质量的a 、b 溶解时放出热量相同 C .升高温度,可使a 或b 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D .将相同质量的a 、b 分别加入100g 水中,所得溶液质量分数相同 3.右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确的是( ) A .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 .乙的不饱和溶液降温可变成饱和溶液 C .20o C 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D .50o C 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 4. 右图是a 、b 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确的是( ) A .b 的溶解度大于a 的溶解度 B .t 1℃时,将a 、b 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恒温蒸发等质量的 水,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相等 C .将t 2℃时的b 的不饱和溶液降温至t 1℃,一定能得到b 的饱 和溶 液 D .t 2℃时,a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小于b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5.右图是a 、b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a 的溶解度大于b 的溶解度 B .在20℃时,a 、b 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C .a 、b 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D .a 、b 都属于易溶物质 6.t 2℃时往盛有100g 水的烧杯中先后加入a g M 和a g N (两种物质溶解时互不影响,且溶质仍是M 、N ),充分搅拌。将混合物的温度降低到t 1℃,下列说确的是( ) A.t 2℃时,得到M 的饱和溶液 B.t 2℃时,得到N 的不饱和溶液 C .温度降低到t 1℃时,M 、N 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得到M 、N 的不饱和溶液 D.温度降低到t 1℃时,M 、N 的溶解度相等,得到M 、N 的饱和溶液 7.右图是a 、b 、c 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50- 40- 30- 20- 10- 甲 乙 温度/ t 1 t 2 溶 解度/g

化学平衡说课稿最终

化学平衡第一课时说课稿 乌鲁木齐八一中学 丁赤 2010年12月6日

化学平衡第一课时说课稿 一、设计理念: 化学平衡是化学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以后学习电离平衡,盐类水解平衡的基础。因此,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剖析和理解化学平衡特征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设计时, 本节课是化学平衡的第一节课时,具有很强的理论性,较为枯燥,所以如何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成为本节课课堂教学设计的关键。组织学生进行扳手腕的活动,再现蓄水池等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事例入手,然后按逐步分化的原则,层层引导和讨论,通过观察事实和联想的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由学生自己讨论后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在教师的帮助下增强认识结构,并通过习题讨论巩固和深化对化学平衡的理解。 二、化学平衡教学的功能和价值 通过化学平衡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平衡观以及了解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特征和化学平衡背后的一些规律,而平衡观以及化学平衡背后的规律实际上对我们在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教学起到基础性和工具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方面的教学合力来使学生获得学科能力;从另一个角度说,平衡观结合氧化还原观、转化观、微粒观等其它一些基本观念的获得使学生建立学科观,也就是使学生获得一种学科素养。 三、学生的情况分析,初高中对比 对化学反应的概念来说,初中建立的角度更多的是从直观、会意、完全转化的角度建立的,高一建立的角度更多的是从微粒、会意、反应限度的角度建立,而高二建立的角度更多的是从微观、本质、普遍实证的角度建立的;初中建立的意义是从形式上对物质变化进行归纳,高一是从微粒的结合和反应限度了解化学反应,而高二建立的意义是建立基本的科学观、并且通过规律的学习,学生最终能够掌握和应用。初中对化学反应的正逆反应概念没有叙述,也就是认为化学反应能够完全进行到底,不存在逆反应,高一对化学反应的认识更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存在反应限度,而高二格外强调化学反应的实质,了解正逆反应相互伴生,对立统一。这样,在化学反应的学习过程中,从初中到高中,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层层推进,从直观到本质,明确可逆反应,进而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 四、学生的认识发展线索 学生的认识发展线索,一方面对化学反应概念的认识,学生经历了从形式到特征到本质的思维上升过程;其次,对化学反应本质的认识,学生也经历了从物质变化到微粒变化到微观变化的思维上升过程,在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现象的分类,学生也经历了为分类而分类到为更有概括性而分类到为共同规律、应用而分类的思维上升过程,对平衡概念的认识,学生经历了从习惯性忽略到直观性表现到抽象性概括到迁移性应用的思维上升过程。 五、主要教学环节 1、根据学生的认识发展线索,我设计了以下五个主要教学环节:(1)、平衡的直观表现(2)平衡的特征总结(3)平衡的迁移应用(4)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5)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概括总结和实际应用。 呈现顺序为: 生动直观——分析推断——个别结论——个别现象——归纳综合——一般性规律——指明内涵与外延——练习。

2020年初中化学说课稿

《氧气的制法》说课 一、教材分析和教材处理;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空气氧气是初中化学重点内容之一,也是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一个新课,它对以后学习化学知识和学习化学的兴趣,有着重要的影响。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化学知识,讲好这部分知识,对今后学习化学知识有着重要意义,对于学习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性质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的 知识目的:掌握实验室制氧气的药品、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收集方法、验满、检验及操作注意事项。了解工业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了解催化剂、催化作用的概念。理解分解反应的概念及应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归纳总结问题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激性,使学生乐学、好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难点:对催化剂、催化作用的理解。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优选一定的教学方法,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采用了复习、归纳、阅读、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 教学手段:本节课设计投影机辅助教学,利用有利的条件使学生充满乐趣,并且把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这样既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突破教学难点。 二、教学程序 1、新课导入: 空气中按体积计算氧气占21%,工业上就是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空气制取氧气的。那么医院用的氧气是不是利用空气制取的呢?如果不是化学实验室里是怎么样把氧气制取出来的呢?又是怎么样收集的呢?设置这些问题是为同学们创造探索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性趣。这样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汾当中被老师带入了新课的教学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说课稿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是“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一章的核心内容。既是本章的重点又是本章的难点,在本课教学以前,学生已学习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和速率时间图象,但只局限于外界条件改变对化学速率的影响。改变外界条件化学反应速率改变,但化学平衡不一定改变。所以本节内容既是化学反应速率的拓展和应用,又是学生学习化学平衡的基础,是解决化学平衡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2.三维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使实验设计能力和探究思维能力得到较大的培养。 2)过程与方法:采用“以问题、实验为索引,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方法。 3)情感态度: ①通过实验、观察、思考,领略实验学习乐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验个人及学科价值。 ②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学习中体会主动意识和合作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难点:平衡移动原理。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选修化学的学生,他们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已经学习了“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化学平衡的建立”等理论, 了解了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内容,不仅在知识上为本节的教学奠定了基础,而且其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可迁移用来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法和学法设计 教法:根据学生已具备的速率知识和能力, 采用启发诱导法、实验探究法,分组讨论法,并与多媒体有机结合等多种方法综合进行教学,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以便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重视实验设计,设计注重学生心理与认知水平、认知发展相结合。通过以学生对新知预言、主动探究为主,以教师引导为辅,关注学生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来落实三维目标。采取“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有效的进行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 学法:学生预言→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复习提问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和化学平衡的特征.抓住“变”这 一特征导入新课。(用时1分钟以内) ↓

弱电解质电离 说课稿 教案

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 教学目标: 1. 通过与化学平衡的比较,能描述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了解酸碱电离理论。 2. 结合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了解电离平衡常数及其意义。 3.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掌握推理、归纳、演绎和类比等科学方法。 教学重点:电离平衡的建立与电离平衡的移动,从化学平衡的建立和化学平衡的移动理论认识电离平衡的建立与电离平衡的移动。 教学难点: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什么是电解质?举例说明 [回答] 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实例:酸﹑碱﹑盐﹑水 [投影]请大家根据电解质的概念,讨论以下几种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原因。 1. 石墨能导电,所以是电解质。 2. 由于BaSO4不溶于水,所以不是电解质。 3. 盐酸能导电,所以盐酸是电解质。 4. SO2、NH3、Na2O溶于水可导电,所以均为电解质。 [学与问]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中都能电离出离子,不同的电解质电离程度是否有区别? [回答] 有区别,电解质有强弱之分。 [板书] 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 1.1 强弱电解质 [思考1] 潮湿的手触摸正在工作的电器,为什么可能会发生触电事故? [回答] 手上的水中含有某种电解质,使水溶液具有较强的导电能力。 部分电器外壳上有禁止触摸标记 [思考2] 盐酸与醋酸是生活中常用的酸,盐酸常用于卫生洁具的清洁和去除水垢,为什么不用醋酸代替盐酸呢? [回答] 醋酸腐蚀性比盐酸小,酸性弱。 [追问] 醋酸的去水垢能力不如盐酸强,除浓度之外是否还有其它因素? (学生互相交流,设计实验) [实验探究1] 分别试验等体积等浓度的盐酸、醋酸与等量镁条的反应。 实验要点:

人教版初中化学说课稿范文

人教版初中化学说课稿范文 人教版初中化学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收集的人教版初中化学说课稿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氧化碳的性质》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课程中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推导出二氧化碳的性质以及二氧化碳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本节课,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同时,它又是中考中常设计的内容,因此,在初中化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表达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论。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是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分析实验的基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拉进化学与生活的距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的化学反应原理

本课时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一些关于二氧化碳的知识的了解,所以学习起来不会很难。又由于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尤其对化学实验充满浓厚的兴趣,但是学生对实验的动手和分析能力弱,还没具备自主的实验探究能力,所以我采用组成小组进行实验探究来形成教学手段,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1)情境引入法: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意识。 (2)实验探究法:本节课通过教师演示,学生动手操作分析实验现象,探究二氧化碳性质。 (3)问题讨论法:在教学中恰当的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和假设,通过讨论完成探究实验。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1、指导学生利用生活素材和实验探究,提炼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

化学平衡_教案_说课稿

化学平衡 化学平衡是高中化学第二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通过对 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溶解平衡的理解,又为以后学习电离平衡和水解平衡奠 定基础。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化学平衡的建立。教材在介绍蔗糖溶解平衡的基础上引出跟可逆反 应对应的化学平衡,并以CO和H2O(g)在1L容器中发生的可逆反应为对象,通过分析讨论引 出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和特征,过渡自然,给出知识的先后顺序合理,介绍知识采取以旧(溶 解平衡)带新(化学平衡)的方法降低了知识的难度,符合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2.使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 四、重点、难点 因为对化学平衡的理解不仅可以加深对化学反应速率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的理 解,还可以为下一课学习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奠定基础,所以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和特征是 本节的重点。 而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要从微观分子反应的数量和快慢过渡到宏观的反应速率及组成 成分的含量,内容抽象,是教学的难点。 五、教学程序 一、化学平衡的研究对象:可逆反应 举一些熟悉例子说明什么是可逆反应? [教学设计]给出可逆反应H2(g) +I2 (g ) 2HI (g )引导学生总结出: (1)可逆反应包含 “二同”,即“同一条件下”和“同时向正、逆两个方向进行”的反应; (2)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对于任何一个可逆反应,都存在一个反应进行的程度 问题,即化学平衡,并由此自然导入新课。 蔗糖的溶解平衡 在一定条件下的饱和溶液中,当蔗糖溶解速率与结晶速率相等时,就建立了溶解平衡状态。 溶解平衡是一个动态平衡。 [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当水箱进水的速率与出水的速度相等时,水 箱中的水位保持不变,处于平衡状态,加深对动态平衡的理解。 二、化学平衡概念的建立: [设疑]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是否也会建立起一个平衡状态呢?试以CO + H2O CO2 + H2 反应为例,运用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来分析如何建立化学平衡状态? [讨论]: ①反应开始时,反应物CO ,H2O(g)的浓度和生成CO2、H2的浓度如何?正逆反应速率 如何? ②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及生成物的浓度怎样变化?正逆反应的速率怎样变化?(引导学生 从数据中得出:在t2时,V正=V逆 ) ③当V正=V逆时,反应物的浓度和生成物的浓度会不会发生变化?为什么? (引导学生从数据 中得出:从t2开始,外界条件一定时,各组分浓度不随时间改变而改变 )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真题-《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说课稿及教案、教学设计

《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说课稿及教案 人教版必修二一、说教材 《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本节内容的第二课时主要介绍了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的相关知识,主要引导学生重新认识化学反应,为后期化学反应原理以及有机化学反应的学习奠定基础。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可逆反应的概念,学会用反应速率描述正逆反应; 2.了解影响化学反应平衡的概念、特征、判断方法以及影响因素。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实验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能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原因探究,培养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以及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和质疑精神。 重点:可逆反应的特征及化学平衡状态的相关知识 难点:反应平衡的特征、判断方法 二、说学情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对于速率的概念并不陌生。本节课是在之前化学反应速率的基础上,深入学习化学平衡的相关知识,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但也要注意到,化学平衡状态的特殊。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学法:组内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对比之前所学的化学反应工业合成氨和氢气氧气的燃烧有什么不同。 (二)新课讲授 1.可逆反应 学生自行找出可逆反应的概念、特点。 2. 化学平衡状态 学生阅读思考与交流,体会反应过程中这个特殊的节点,并总结归纳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 (1)化学平衡的特征 师生通过可逆反应的V—T图像,反复感受达到平衡状态前、中过程。 (2)化学平衡的判断 判断方法引导学生找出之后,教师要进行系统的梳理,我们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方法总共有多种角度。 (3)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

初中化学说课稿全集

初中化学说课稿全集 初中化学说课稿全集(共5篇) 篇一:初中化学说课稿集锦(1)初中化学《氧气的制法》一、教材分析和教材处理;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空气氧是初中化学重点内容之一,也是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一个新课,它对以后学习化学知识和学习化学的兴趣,有着重要的影响。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化学知识,讲好这部分知识,对今后学习化学知识有着重要意义,对于学习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性质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1、知识目的:掌握实验室制氧气的药品、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收集方法、验满、检验及操作注意事项。了解工业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了解催化剂、催化作用的概念。理解分解反应的概念及应用。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归纳总结问题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氧气的制法的性质,对学生进行量变能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激性,使学生乐学、好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重点和难点二、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优选一定的教学方法,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采用了复习、归纳、阅读、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教学手段:本节课设计投影机辅助教学,利用有利的条件使学生充满乐趣,并且把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这样既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突破教学难点。 二、教学程序1、新课导入:空气中按体积计算氧气占21%,工业上就是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空气制取氧气的。那么医院用的氧气是不是利用空气制取的呢?如果不是化学实验室里是怎么样把氧气制取出来的呢?又是怎么样收集的呢?设置这些问题是为同学们创造探索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性趣。这样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汾当中被老师带入了新课的教学内容。2、新课讲解:为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安排学生阅读课体第17页,氧气的工业制法。来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概括、总结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氯酸钾加热制取氧气的速度,说明制取氧气的速度慢,时间太长。加热二氧化锰又说明受热不产生氧气,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就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制取氧气。而且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说明了二氧化锰的作用。导出了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这一重要的概念。让同学们总结回答。这样增加了对综合知识的的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通过氧

高三化学二轮复习化学平衡说课稿新人教版

化学平衡 一、说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会描述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所以本节课教学的中心内容是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并从化学平衡的研究对象、实质、特征、达到平衡状态标志的判断等方面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涵义。 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描述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知道化学平衡常数的涵义,能力用化学平衡常熟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 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用相关理论加以解释。 认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作用。 涉及查阅资料:奇妙的化学震荡反应,讨论(2个)化学反应的趋势和速率,合成氨反应条件的选择的依据。 《化学平衡》是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学科的重要理论之一,内容抽象,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对思维能力的要求很高,具有一定的难度,是中学化学中所涉及的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知识的核心,对思维能力的培养,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形成以及对其他很多相关或不相关知识的学习,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经过初三一年和高一一年的化学学习,他们已经储备了一定的相关知识:物质的溶解、溶解度、饱和溶液、溶解平衡、化学反应速率等,积累了一些化学方程式,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基本上都养成了良好的思考、讨论、探究的习惯,新的理念和学生的学习经历决定着该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不是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的探究方法,学以致用。根据上述情况,我为本节课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的概念 (2)初步会判断一个反应是否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数据、绘制图像等方法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能够从化学反应速率的角度说明化学平衡。

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 说课稿 教案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第2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可逆反应、化学反应平衡的概念 2.化学反应限度的本质原因及外部特征。 3.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一些化学实验。通过实验探究响形成化学反应平衡的概念及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2.通过探究实验认识化学平衡与反应限度,并用得到的结论去指导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 2、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 3、培养学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判断的能力。 教学重点 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限度概念;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限度的因素。

教学难点:化学反应限度的本质原因及外部特征。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科学史话: 高炉尾气之谜 【引导发现】某些化学反应的反应物并不是按化学方程式中的相应物质的计量关系完全转变为生成物。 【提出概念】化学反应存在着限度问题 【探究问题】反应平衡状态的宏观特征,反应平衡状态微观本质,影响化学反应限度的因素 【收集信息】小组讨论、交流,阅读教材。 【概念建立】 1、可逆反应 概念:同一条件下正反应和逆反应均能进行的化学反应。 2、化学平衡状态 宏观特征:反应物的浓度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在改变,一种表明静 止的状态。 微观本质:正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单位时间内各物质的生成量和 消耗量相等。

3、影响限度的因素 【实际应用】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 目的:促进有利的反应,抑制有害的反应。 措施:通过控制反应条件,促进反应的限度以提高原料的利用率或转化率。 板书设计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二、化学反应的限度 1、可逆反应 概念:同一条件下正反应和逆反应均能进行的化学反应。 2、化学平衡状态 宏观特征:反应物的浓度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在改变,一种表明静 止的状态。 微观本质:正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单位时间内各物质的生成量和 消耗量相等。 3、影响限度的因素 三、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 目的:促进有利的反应,抑制有害的反应。 措施:通过控制反应条件,促进反应的限度以提高原料的利用率

初中化学说课稿集锦资料

初中化学说课稿集锦

初中化学说课稿集锦 《化学式与化合价说课稿》 一、说教材: 化学式与化合价是第四单元课题四的有关内容,本课题包括化学式、化合价和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三部分内容,他们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因此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较好的掌握它们,对于今后的化学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教材首先讲述了化学式的概念,指出了由于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因此每种物质只有一个化学式,同时还指出物质的组成是通过实验测得的,所以化学式的书写必须依据实验的结果,但是化学式的书写,主要是通过化合价来推求。 从教材方面看,化合价内容比较抽象、难懂;从学生方面看,学生只知道了书写化学式的一般规则,还不会确定元素的原子个数比,而且还没有核外电子排布和最外层电子得失的知识基础。因此对九年级学生说,学习这样一个抽象概念并掌握其应用,是有一定难度的。 (1)分析本节课的教学背景 化合价是初中化学课程中要求达到了解水平的基础知识。在此以前涉及到的有化学式,物质结构的初步知识。另外学生掌握本节知识将对以后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酸、碱、盐的学习。也就是说,本节课是初中化学知识链中的重要一环,它贯穿着化学学习的始终。 (2)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在《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要把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放在首要位置,要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去制定教学目标,据此我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①、用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使学生认识元素的化合价是元素的一种性质。原子结构决定了元素的化合价;识记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 ②、培养学生对化合价在理解基础上进行记忆的能力 ③、使学生懂得只有确实存在的物质,才能写出它的化学式。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教育。 (3)本节课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及解决方法

《化学平衡的移动》说课稿

高中化学选修四《化学平衡的移动》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本单元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的教学内容是高中新课改选修4教材专题2第三单元《化学平衡的移动》中的一部分。化学平衡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是中学化学中所涉及的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知识的中心,对很多知识的学习起到指导作用。本节在掌握化学平衡的建立和平衡状态的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探究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为后面归纳总结出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勒夏特列原理)奠定基础。而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勒夏特列原理)对解决化工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2、学情分析(学习需要分析) 在第二单元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可逆过程(反应)及其特征,了解任何可逆过程在一定条件下都是有限度的,并在此基础上掌握了溶解平衡和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及特征,对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以有正确认识——化学平衡是建立在一定条件下的,当条件改变是平衡也将发生变化。在此基础上学习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时机成熟,但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外界条件对平衡影响》内容的知识量,本节只学习其中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编排意图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拟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浓度度对化学平衡影响的规律;通过浓度的改变对正、逆反应速率的影响的分析使学生理解浓度对化学平衡影响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先利用已掌握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对本节教材设定的实验进行分析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可能会出现的实验现象进行科学猜想,再通过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去验证科学猜想是否成立,从而得到浓度的改变对化学平衡影响的规律,然后通过对速率-时间的图象分析使学生理解平衡移动具体原因,最后可以联系实际生产让学生理解学习该理论的意义,使学生了解理论学习对生产实际有指导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应用化学理论解决一些相应的化工问题的同时,体会化学理论学习的重要性。 4、重点及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化学平衡的移动、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教学难点:浓度改变引起平衡移动的原因 二、说教法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我觉得,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启发式,并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不断设疑,析疑,解疑。 2、对涉及原理的解释,力求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模拟的电化教学手段加以解决,即遵守直观性教学的原则。 采用方法1,有利于学生掌握从现象到本质,从已知到未知逐步形成概念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采用方法2,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知识,且能使他们的认识过程遵守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一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并能提高他们对概念的理解能力。 确定教学思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