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氧生物法

厌氧生物法
厌氧生物法

厌氧生物法

废水厌氧生物处理是环境工程与能源工程的一项重要技术,是有机废水强有力的处理方法之一。过去,它多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污泥、有机废料以及部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处理,在构筑物型式上主要采用普通消化池。由于存在水力停留时间长、有机负荷低等缺点,较长时期限制了它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70年代以来,世界能源短缺日益突出,能产生能源的废水厌氧技术受到重视,研究与实践不断深入,开发了各种新型工艺和设备,大幅度的提高了厌氧反应器内活性污泥的持留量,使处理时间大大缩短,效率提高。目前,厌氧生化法不仅可用于处理有机废水,也用于处理中、低浓度有机废水,包括城市污水。

厌氧生化法与好氧生化法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1)应用范围广好氧法因供氧限制一般只适用于中、低有机废水,而厌氧既适用于高浓度有机废水,又适用于中、低浓度有机废水。有些

有机物对好氧生物处理法来说是难降解的,但对厌氧生物处理法来

说是可降解的,如固体有机物、着色剂蒽醌和某些偶氮染料等。(2)能耗低好氧法需要消耗大量供氧,曝气费用随着有机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大,而厌氧法不需要充氧,而且产生的沼气可作为能源。废水

有机物达到一定浓度后,沼气能量可以抵偿消耗能量。当原水BOD7

达到1500mg/L时,采用厌氧处理即有能量剩余。有机物浓度愈高,

剩余能量愈多。一般厌氧法的动力消耗约为活性污泥法的1/10。(3)负荷高通常好氧法的有机容积负荷为2~4kgBOD/m3·d,而厌氧法为

2~10 kgCOD/m3·d,高的可达50kgCOD/m3·d。

(4)剩余污泥量少,且其浓缩性、脱水性良好。好氧法每去除1 kgCOD 将产生0.4~0.6kg生物量,而厌氧法去除1kgCOD只产生0.02~0.1kg

生物量,其剩余污泥只有好氧法的5~20%。同时,消化污泥在卫生学上

和化学上都是稳定的。因此,剩余污泥和处理简单、运行费用低,

甚至可作为肥料、饲料或饵料利用。

(5)氮、磷营养需要较少。好氧法一般要求BOD:N:P为100:5:1,而厌氧法的BOD:N:P为100:2.5:0.5,对氮、磷缺乏的工业废水所需投加

的营养盐量较少。

(6)厌氧处理过程有一定的杀菌作用,可以杀死废水和污泥中的寄生虫卵、病毒等。

(7)厌氧活性污泥可以长期贮存,厌氧反应器可以季节性或间歇性运转。

与好氧反应器相比,在停止运行一段时间后,能较迅速启动。

但是,厌氧生物处理法也存在下缺点:

1.厌氧微生物增殖缓慢,因而厌氧设备启动和处理时间比好氧设备长。

2.出水往往达不到排放标准,需要进一步处理,故一般在厌氧处理后串联好处理;

3.厌氧处理系统操作控制因素较为复杂。

厌氧法的基本原理

废水厌氧生物处理是指在无分子氧条件下通过厌氧微生物(包括兼氧微生物)的作用,将废水中的各种复杂有机物分解转化成甲烷和二氧化碳等物质的过程,也称为厌氧消化。与好氧过程的根本区别在于不以分子态氧作为受氢体,而以化合态氧、碳、硫、氮等为氢体。

厌氧生物处理是一个复杂的微生物化学过程,依靠三大主要类群的细菌,即水解产酸细菌、产氢产乙酸细菌和产甲烷细菌的联合作用完成。因而粗略地将厌氧消化过程划分为三个连续的阶段,即水解酸化阶段、产氢产乙酸阶段和产甲烷阶段。

第一阶段为水解酸化阶段。复杂的大分子,不溶性有机物先在细胞外酶的作用下水解为水分子,溶性有机物,然后渗入细胞体内,分解产生挥发性有机酸、醇类、醛类等。这个分阶段主要产生较高级脂肪酸。

由于简单碳水化合物的分解产酸作用,要比含氮有机物的分解产氨作用迅速,故蛋白质的分解在碳水化合物分解后产生。

含氮有机物分解产生的NH3除了提供合成细胞物质的氮源外,在水中部分电离,形成NH4HCO3,具有缓冲消化液PH值的作用,故有时也把继碳水化合物分解后的蛋白质分解产氨过程称为酸性减退期。

第二阶段为产氢产乙酸阶段。在产氧产乙酸细菌的作用下,第一阶段产生的各种有机酸被分解转化成乙酸和H2,在降解奇数碳素有机酸时还形成CO2。

第三阶段为产甲烷阶段。产甲烷细菌将乙酸、乙酸盐、CO2和H2等转化成甲烷。此过程由两组生理上不同的产甲烷菌完成,一组把氢和二氧化碳转化成甲烷,另一组从乙酸或乙酸盐脱羧产生甲烷,前者约占总量有1/3,后者约占2/3。

上述三个阶段的反应速度依废水性质而异,在含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和脂类等污染物为主的废水中,水解易成为速度限制步骤,简单的糖类、淀粉、氨基酸和一般的蛋白质均能被微生物迅速分解,对含这类有机物为主的废水,产甲烷易成为限速阶段。

虽然厌氧消化过程可以分为以上三个阶段,但是在厌氧反应器中,三个阶段是同时进行的,并保持某种程度的动态平衡,这种动态平衡一旦被PH 值、温度、有机负荷等外加因素所破坏,首先将使产甲烷阶段受到抑制,其结果会导致低级脂肪酸的积存和厌氧进程的异常变化,甚至会导致整个厌氧消化过程停滞。

第二节厌氧法的影响因素

厌氧法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比好氧法更严格。一般认为,控制厌氧处理效率的基本因素有两类,一类是基础因素,包括微生物量(污泥浓度)、营养比、混合接触状况、有机负荷等;另一类是环境因素,如温度、PH值、氧化还原电位、有毒物质等。

由厌氧法的基本原理可知,厌氧过程要通过多种生理上不同的微生物类群联合作用来完成。如果把产甲烷菌以前的所有微生物统称为不产甲烷菌,则它包括厌氧细菌和兼性细菌,尤以兼性细菌居多,与产甲烷菌相比,不产甲烷菌对PH值、温度、厌氧条件等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且其增殖速度快。而产甲烷菌是一群非常特殊的、严格厌氧的细菌,它们对生长环境条件的要求比不产甲烷菌更严格,而且其繁殖的世代期更长。因此,产甲烷细菌是决定厌氧消化效率和成败的主要微生物,产甲烷阶段是厌氧过程速率的限制步骤。正因为此,在讨论厌氧过程的影响因素时,多以产甲烷菌的生理、生态特征来说明。

一、温度条件

温度是影响微生物生存及生物化学反应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各类微生物适宜的温度范围是不同的,一般以为,产甲烷菌的温度范围为5~60℃,

在35℃和53℃上下可以分别获得较高的消化效率,温度为40~45℃时,厌氧消化效率较低,由此可见产甲烷菌的适宜温度区域不一致,而且最适温度范围较小。根据产甲烷菌适宜温度条件的不同,厌氧消化法可分为常温消化、中温消化、高温消化三种类型。

1、常温厌氧消化,指在自然气温或水温下进行废水厌氧消化处理的工

艺,适宜温度范围10~30℃。

2、中温消化,适宜温度范围为35~38℃,若低于32℃或高于40℃,厌

氧消化的效率即趋向明显地降低。

3、高温厌氧消化,适宜温度为50~55℃。

上述适宜温度有时因其他工艺条件的不同而有某种程度的差异,如反应器内较高的污泥浓度,即较高的微生物酶浓度,则使温度的影响不易显露出来。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提高,有机物去除率提高,产气量提高。一般认为,高温消化比中温消化的产气量高一倍。温度的高低不仅影响沼气的产量,而且影响沼气中甲烷的含量和厌氧消化污泥的性质,对不同性质的底物影响程度不同。

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同样是明显的。一般地说,在其它工艺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温度每上升10℃,反应速度大约增加2~4倍,因此,高温消化期比中温消化期短。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可以用Arrhenius关系式描述。温度T对含高浓度脂类物质混合废水甲烷发酵的影响,下列经验公式

K T=6.67*10-0.015(35-T)

式中K T 为温度T时的反应速率常数d-1,该式选用于温度在20~35℃范围以内。

温度的急剧变化和上下波动不利厌氧消化作用。短时内温度升降5℃,

沼气产量明显下降,波动幅度过大时,甚至停止产气,温度的波动,不仅影响沼气产量,还影响沼气中甲烷含量,尤其高温消化对温度变化更为敏感。因此,在设计消化器时常采用一定的控温措施,尽可能使消化器在恒温下运行,温度变化幅度不超过2~3℃/h。然而,温度的暂时性突然降低不会使厌氧消化系统受根本性的破坏,温度一经恢复到原来水平时,处理效率和产气量也随之恢复,只是温度降低持续的时间较长时,恢复时间也相应延长。二、PH值

每种微生物可在一定的PH值范围内活动,产酸细菌对酸碱度不及甲烷细菌敏感,其适宜的PH范围较广,在4.5~8.0之间。产甲烷菌要求环境介质PH值在中性附近,最适PH为7.0~7.2,PH6.6~7.4较为适宜。在厌氧法处理废水应用中,由于产酸和产甲烷大多在同一构筑物内进行,故为了维持平衡,避免过多的酸积累,常保持反应器内PH在6.5~7.5(最好6.8~7.2)的范围。

PH值条件失常首先使产氢产乙酸作用和产甲烷作用受抑制,使产酸过程所形成的有机酸不能正常地代谢降解,从而使整过消化过程的协调平衡丧失。若PH降到5以下,对产甲烷菌毒性较大,同时产酸作用本身也受抑制,整个厌氧消化过程即停滞,即使PH恢复到7.0左右,厌氧装置的处理能力也不易恢复;而在稍高PH值时,只要恢复中性,产甲烷菌能较快恢复活性。所以厌氧装置适宜在中性或稍偏碱性的状态下运行。

在厌氧消化过程中,,PH的升降变化除外界因素影响之外,还取决于有机物代谢过程中某些产物的增减。产酸作用产物有机酸的增加,会使PH下降;含氮有机物分解产物氨的增加,会引起PH的升高。

在PH为6~8范围内,控制消化液PH值的主要化学系统是二氧化碳-

重碳酸盐缓冲系统。

在厌氧处理中,PH值除受进水PH影响外,主要取决于代谢过程中自然建立的缓冲平衡,取决于挥发酸、碱度、CO2、氨氮、氢之间的平衡。

由于消化液中存在氢氧化铵、碳酸氢盐等缓冲物质。PH难以判断消化液中的挥发酸积累程度,一旦挥发酸的积累量足以引起消化液PH值的下降时,系统中碱度的缓冲力已经丧失,系统工作已经相当紊乱。所以在生产运转中常把挥发酸浓度及碱度作为管理指标。

三、氧化还原电位

无氧环境是严格厌氧的产甲烷菌繁殖的最基本条件之一。产甲烷菌对氧和氧化剂非常敏感,这是因为它不象好氧菌那样具有过氧化氢酶。对厌氧反应器介质中的氧浓度可根据浓度与电位的关系判断,即由氧化还原电位表达。氧化还原电位与氧浓度的关系可用Nernst方程确定。研究表明,产甲烷菌初始繁殖的环境条件是氧化还原电位不能高于-330mv。

在厌氧消化全过程中,不产甲烷阶段可在兼氧条件下完成,氧化还原电位为+0.1~ -0.1V;而在产甲烷阶段,氧化还原电位须控制在-0.3~-0.35V(中温消化)与-0.56~0.6V(高温消化),常温消化与中温消化相近。产甲烷阶段氧化还原电位的临界值为-0.2V。

氧是影响厌氧反应中氧化还原电位条件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挥发性有机酸的增减,PH值的升降以及氨离子浓度的高低等因素均影响系统的还原强度。如PH值低,氧化还原电位高;PH值高,氧化还原电位低。

四、有机负荷

在厌氧法中,有机负荷通常指容积有机负荷,简称容积负荷,即消化器单位有效容积每天接受的有机物量(KgCOD/m3·d)。对悬浮生长工艺,也有

用污泥负荷表达的,即KgCOD/Kg污泥·d;在污泥消化中,有机负荷习惯上以投配率或进料率表达,即每天所投加的湿污泥体积占消化器的有效容积的百分数.由于各种湿污泥的含水率、挥发组分不尽一致,投配率不能反应实际的有机负荷,为此,又引入反应器单位有效容积每天接受的挥发性固体重量这一参数,即KgMLVSS/m3·d。

有机负荷是影响厌氧消化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直接影响产气量和处理效率。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有机负荷的提高,产气率即单位重量物料的产气量趋向下降,而消化器的容积产气量则增多,反之一然。对于具体应用场合,进料的有机浓度是一定的,有机负荷或投配率的提高意味着停留时间缩短,则有机物分解率将下降,势必使单位重量物料的产气量减少。但因反应器相对的处理量增多,单位容积的产气量将有所提高。

如前所述,厌氧处理系统正常运转取决于产酸与产甲烷反应速率的相对平衡。一般产酸速度大于产甲烷速度,若有机负荷过高,则产酸率将大于用酸率(产甲烷)率,挥发酸将累积而使PH下降、破坏产甲烷阶段的正常进行,严重时产甲烷作用停止,系统失败,并难以调整复苏。此外,有机负荷过高,则过高的水力负荷还会使消化系统中污泥的流失速度大于增长速度而降低消化效率。这种影响在常规厌氧消化工艺中更加突出。相反若有机负荷太低,物料产气率或有机物去除率虽可提高,但容积产气率降低,反应器容积将增大,使消化设备的利用效率降低,投资和运行费用提高。

有机负荷值因工艺类型、运行条件以及废水废物的种类及其浓度而异。在通常的情况下,常规厌氧消化工艺中温处理高浓度工业废水的有机物负荷为2~3 KgCOD/m3·d,在高温下为4~6 KgCOD/m3·d。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厌氧滤池、厌氧流化床等新型厌氧工艺的有机负荷在中温下为5~15

KgCOD/m3·d,可高达30 KgCOD/m3·d。在处理具体废水时,最好通过试验来确定其最适宜的机负荷。

五、厌氧活性污泥

厌氧活性污泥主要由厌氧微生物及其代谢的和吸附的有机物、无机物组成。厌氧活性污泥的浓度和性状与消化的效率有密切的关系。性状良好的污泥是厌氧消化的基本保证。厌氧活性污泥的性质主要表现为它的作用效能与沉淀性能,前者主要取决于活微生物的比例及其对底物的适应性和活性微生物中生长速率低的产甲烷菌的数量是否达到与不产甲烷菌数量相适应的水平。活性污泥的沉淀性能是指污泥混合液在静止状态下的沉降速度,它与污泥的凝聚性有关、与好氧处理一样,厌氧活性污泥也以SVI衡量。G·Lettinga 认为在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中,当活性污泥的SVI为15~20mg/l时,污泥具有良好的沉淀性能。

厌氧处理时,废水中的有机物主要靠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分解去除,故在一定的范围内,活性污泥浓度愈高,厌氧消化的效率也愈高。但至一定程度后,效率的提高不再明显。这主要因为:(1)厌氧污泥的生长率低、增长速度慢,积累时间过长后,污泥中无机成份比例增高,活性降低;(2)污泥浓度过高有时易于引起堵塞而影响正常运行。

六、搅拌和混合

混合搅拌也是提高消化效率的工艺条件之一。没有搅拌的厌氧消化池,池内料液常有分层现象。通过搅拌可以消除池内梯度,增加食料与微生物之间的接触,避免产生分层,促进沼气分离。在连续投料的消化池中,还使进料速度与池中原有料液相混匀。

采用搅拌措施显著提高消化的效率,故在传统厌氧消化工艺中,也将

有搅拌的消化器称为高效消化器。但是对于混合搅拌程度与强度,尚有不同观点,如对混合搅拌与产气量的关系,有资料说明,适当搅拌优于频频搅拌,也有资料说明,频频搅拌为好。一般认为,产甲烷菌的生长需要较宁静的生长环境,巴斯韦尔曾指出:消化池的每次搅拌时间不应超过去时1h。Kpejnc 认为消化池内的物质移动速度不宜超过0.5m/s,因为这是微生物生命活动的临界速度。搅拌的速度还与污水废物的性状有关。当含不溶性物质较多时,因易于生成浮渣,搅拌的功效更加显著;对可溶性物质或易消化悬浮固体的污水,搅拌的功效也相对地小一些。

搅拌的方式有:(1)机械搅拌器搅拌法。(2)消化液循环搅拌法。(3)沼气循环搅拌法等。其中沼气循环搅拌,还有利于使沼气中的CO2作为产甲烷的底物被细菌利用,提高甲烷的产量。厌氧滤池和上流式厌氧污泥床等新型厌氧消化设备,虽没有专设搅拌装置,但以上流的方式连续投入料液,通过液流及其扩散作用,也起到一定程度的搅拌作用。

七、废水的营养比

厌氧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需按一定的比例摄取碳、氮、磷以及其它微量元素。工程上主要控制进料的碳、氮、磷比例,因为其它营养元素不足的情况较少见。不同的微生物、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所需的碳、氮、磷比例不完全一致。一般认为,厌氧法中碳:氮:磷控制为200~300:5:1为宜。此比值大于好氧法中100:5:1,这与厌氧微生物对碳素养分的利用率较好氧微生物低有关。在碳、氮、磷比例中,碳氮比例对厌氧消化的影响更为重要。研究表明,合适的C/N为10~18:1。

在厌氧处理时提供氮源,除满足合成菌体所需之外,还有利于提高反应器的缓冲能力。若氮源不足,即碳氮比太高,则不仅厌菌增殖缓慢,而且消

化液的缓冲能力降低,PH值容易下降。相反,若氮源过剩,即碳氮比太低,氮不能充分利用将会导致系统中氨的过分累积,PH上升至8.0以上,而抑制产甲烷菌的生长繁殖,使消化效率降低。

八、有毒物质

厌氧系统中的有毒物质会不同程度地对过程产生抑制作用,这些物质可能是进水中所含成分,或是厌氧菌代谢的副产物、重金属离子和一些阴离子等。对有机物来说,带醛基、双键、氯取代基、苯环等结构,往往具有抑制作用。五氯苯酚和半纤维素衍生物,主要抑制产乙酸和产甲烷细菌的活动。重金属被认为是使反应器失败的最普通及最主要因素,它通过与微生物酶中的巯基、氨基、羟基等相结合,而使酶失活,或者通过金属氢氧化物凝聚作用使酶沉淀。据资料,金属离子对产甲烷菌的影响按Cr>Cu>Zn>Cd>Ni 的顺序减少。氨是厌氧过程中的营养物质和缓冲剂,但高浓度时也产生抑制作用,其机理与重金属不同,是由NH4+浓度增高和PH值上升两方面所产生的。主要影响产甲烷阶段,抑制作用可逆。据资料,当NH3-N浓度在1500~3000mg/l时则不论PH值如何,铵离子都有毒。过量的硫化物存在也会对厌氧过程产生强列的抑制。首先,由硫酸盐等还原为硫化物的反硫化过程与产甲烷过程争夺有机物氧化脱下来的氢。其次,当介质中可溶性硫化物积累后,会对细菌细胞的功能产生直接抑制,使产甲烷菌的种类减少。但当与重金属离子共存时,因将形成硫化物沉淀而使毒性减轻。据资料介绍,当硫含量在100mg/L时,对产甲烷过程有抑制,超过200mg/L,抑制作用十分明显。硫的其它形式化合物(如SO2、SO42-等)对厌氧过程也有抑制。

有毒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与处理系统的运行方式、污泥驯化程度、废水特性、操作控制条件等因素有关。

第三节能厌氧法的工艺和设备

厌氧消化工艺有多种分类方法。按微生物生长状态分为厌氧活性污泥法和厌氧生物膜法;按投料、出料及运行方式分为分批式、连续式和半连续式;根据厌氧消化中物质转化反应的总过程是否在同一反应器中并在同一工艺条件下完成,又可分为一步厌氧消化与两步厌氧消化等。

厌氧活性污泥法包括普通消化池、厌氧接触工艺、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等。厌氧生物膜法包括厌氧生物滤池、厌氧流化床、厌氧生物转盘等。

一、厌氧消化池

普通厌氧消化池又称传统或常规消化池,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消化池常用密闭的圆柱形池,废水定期或连续进入池中,经消化的污泥和废水分别由消化池底和上部排出,所产的沼气从顶部排出。池径从几米至三、四十米,柱体部份的高度约为直径的1/2,池底显圆锥形,以利排泥。一般都有盖子,以保证良好的厌氧条件,收集沼气和保持池内的温度,并减少池面的蒸发。为了使进料和厌氧污泥充分接触、使所产的沼气气泡及时逸出而设有搅拌装置,此外,进行中温和高温消化时,常需对消化液加热。常用的搅拌方式有三种:(1)池内机械搅拌。(2)沼气搅拌,即用压缩机把沼气从池顶抽出,再从池底充入,循环沼气进行搅拌;(3)循环消化液搅拌,即池内设有射流器,由池外水泵压送的循环消化液经射流器喷射,在喉管处造成真空,吸进一部份池中的消化液,形成较强烈的搅拌,一般情况下每隔2~4小时搅拌一次。在排放消化液时,通常停止搅拌,经沉淀分离后排出上清液。

常用加热方式有三种:(10)废水在消化池外先经热交换器预热到定温再进入消化池;(2)热蒸汽直接在消化器内加热;(3)在消化器内部按装热交换管。(1)和(3)两种方式可以利用热水、蒸汽或热烟气等废热源加

热。

普通消化池的一般负荷,中温为2~3 KgCOD/m3·d,高温为5~6 KgCOD/m3·d。

普通消化池的特点是:可以直接处理悬浮固体含量较高或颗粒较大的料液。厌氧消化反应与固液分离在同一个池内实现,结构较简单。但缺乏持留和补充厌氧活性污泥的特殊装置,消化器中难以保持大量的微生物细胞;对无搅拌的消化器,还存在料液分离现象严重,微生物不能与料液均匀接触,温度也不均匀,消化效率低等缺点。

二、厌氧接触法

为了克服普通消化池不能持留或补充厌氧活性污泥的缺点,在消化池设沉淀池,将沉淀池污泥回流至消化池,形成厌氧接触法,该系统即使污泥不流失、出水水质稳定,又可提高消化池的污泥浓度,从而提高设备的有机负荷和处理效率。

然而,从消化池排出的混合液在沉淀池中进行固液分离有一定的困难。其原因一方面由于混合液中污泥上附着的微小沼气泡,易于引起污泥上浮;另一方面,由于混合液中的污泥仍具有产甲烷活性,在沉淀中仍能继续产气,从而妨碍污泥颗粒的沉降和压缩。为了提高沉淀池中混合液的固液、分离效果,目前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脱气:(1)真空脱气,由消化池排出的混合液经真空脱气器(真空度为0。005Mpa),将污泥絮体上的气泡除去,改善污泥的沉降性能;(2)热交换器急冷法,将从消化池排出的混合液进行急速冷却,如中温消化液35℃冷却到15~25℃,可以控制污泥继续产气,使厌氧污泥有效地沉淀;(3)絮凝沉淀,向混合液中投加絮凝剂,使厌氧污泥凝聚成大颗粒,加速沉淀;(4)用超滤器代替沉淀池,以改善固液分离效果。此外,为

保证沉淀池分离效果,在设计时,沉淀池内表面负荷比一般废水沉淀池表面负荷小,一般不大于是1m/h,混合液在沉淀池内停留时间比一般废水沉淀时间长,可采用4h。

厌氧接触法的特点:(1)通过污泥回流,保证消化池内污泥浓度较高,一般为10~15g/L,耐冲击能力强;(2)消化池的容积负荷较普通消化池高,中温消化时一般为2~10 KgCOD/m3·d,水力停留时间比普通消化池大大缩短,如常温下,普通消化池为15~30天,而接触法小于10天;(3)可以直接处理悬浮固体含量较高或颗粒较大的料液,不存在堵塞问题;(4)混合液经沉淀后,出水水质好,但需增加沉淀池、污泥回流和脱气装置。厌氧接触法还存在混合液在沉淀池中难于进行固液分离的缺点。

三、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

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简称UASB反应器,是由荷兰的Glrttinga 等人在70年代初研制开发的。污泥反应器内没有载体,是一种悬浮生长型的反应器,由反应区、沉淀区、和气室三部分组成。在反应器的底部是浓度较高的污泥层,称污泥床,在污泥床上部是浓度较低的悬浮污泥层,通常把污泥层和悬浮污泥层称为反应区,在反应区上部设有气、液、固三相分离器。废水从污泥床底部进入,与污泥床中的污泥进行混合接触,微生物分解废水中的有机物产生沼气,微小沼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不断合并逐渐形成较大的气泡。由于气泡上升产生较强烈的搅动,在污泥床上部形成悬浮污泥层。气、水、泥的混合液上升至三相分离器内,沼气气泡碰到分离器下部的反射板时,折向气室而被有效地分离排出;污泥和水则经孔道进入三相分离器的沉淀区,在重力作用下,水和泥分离,上清液从沉淀区上部排出,沉淀区下部的污泥沿着斜壁返回到反应区内。在一定的水力负荷下,绝大部份污泥颗粒能

保留在反应区内,使反应区有足够的污泥量。

反应区中污泥层约为反应区总高度的1/3,但污泥量约占全部污泥量的2/3以上。由于污泥层中污泥量比悬浮层大,底物浓度高,酶的活性也高,有机物的代谢速度较快,因此,大部分有机物在污泥层被去除。研究表明,废水通过污泥层已有80%以上的有机物被转化,余下的再通过悬浮层处理,有机物总的去除达90%以上。虽然悬浮层去除的有机物量不大,但是其高度对混合程度、产气量和过程稳定性至关重要。因此,应保证适当的悬浮层乃至反应区高度。

上流式厌氧污泥床的池形有圆形、方形、矩形。小型装置常为圆柱形,废部显锥形或圆弧形,大型装置为便于设置气、液、固三相分离器,则一般为矩形,高度一般3~8M,其中污泥床1~2M,污泥悬浮层2~4M,多用钢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三相分离器可由多个单元组成。当废水流量较小,浓度较高时,需要的沉淀面积较小,沉淀区的面积和池形可与反应区相同;当废水流量较大,浓度较低时,需要的沉淀面积较大,为使反应区的过流面积不致太大,可采用沉淀区面积大于反应区,即反应器上部面积大于下部面积的池形。

设置气、液、固三相分离器是上流式厌氧污泥床的重要结构特性,它对污泥床的正常运行和获得良好的出水水质起十分重要的作用。上流式厌氧污泥床的三相分离器是使混合液上升和污泥回流严格分开,有利于污泥絮凝沉淀和污泥回流。三相分离器应满足以下条件:(1)沉淀区斜壁角度约阶段50°,使沉淀在斜底上的污泥不积聚,尽快滑回反应区内;(2)沉淀区的表面负荷为0.7m3/m2·h 以下,混合液进入沉淀区前,通过入流孔道的流速不大于2m/h;(3)应防止气泡进入沉淀区影响沉淀;(4)应防止气室产生大

量泡沫;并控制好气室的高度防止浮渣堵塞出气管,积证气室出气管畅通无阻。从实际来看,气室水面上总有一层浮渣,其厚度与水质有关。因此,在设计气室高度时,应考虑浮渣层的高度。此外还应考虑浮渣的排放。

上流式厌氧污泥床的混合是靠上流的水流和消化过程产生的沼气泡来完成的。因此,一般采用多点进水,使进水较均匀地分布在污泥床断面上。常采用穿孔管布水和脉冲进水。

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的特点是:(1)反应器内污泥浓度高,一般平均污泥浓度为30~40g/L,其中底部污泥床污泥浓度为60~80g/L,污泥悬浮层污泥浓度为5~7g/L;(2)有机负荷高,水力停留时间短,中温消化,COD 容积负荷一般为10~20 KgCOD/m3·d,(3)反应器内设三相分离器,被沉淀区分离的污泥能自动回流到反应区,一般无污泥回流装置;(4)无混合搅拌设备,投产运行正常后,利用本身产生的沼气和进水来搅动;(5)污泥床内不填载体,节省造价和避免堵塞问题。但反应器内有短流现象,影响处理能力;进水中的悬浮物应比普通消化池低得多,特别是难消化的有机物固体不宜太高,以免对污泥颗粒化不利或减少反应区的有效容积,甚至引起堵塞;运行启动时间长,对水质和负荷突然变化比较敏感。

四、厌氧滤池

厌氧滤池又称厌氧固定膜反应器,是60年代开发的高效新型厌氧装置,滤池呈圆柱形,池内装放填料,池底和池顶密封。厌氧生物附着在填料表面生长,当废水通过填料层时,在填料表面厌氧生物膜作用下,废水中的有机物被降解,并产生沼气,沼气从池顶排出。滤池中的生物膜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脱落的生物膜随出水流出池外。废水从池底进入,从池上部排出。称升流式厌氧池;废水从池上部进入,以降流的形式流过填料层,从池底排出,

称降流式厌氧滤池。

厌氧生物滤池填料比表面积和空隙率对设备处理能力有较大的影响。填料比表面积越大,可以承受的有机负荷越高,空隙率越大,沉淀池的容积利用系数越高,堵塞减小.因此,与好气生物滤池类似对填料的要求为:比表面积大,填充后空隙率高,生物膜易附着,对微生物细胞无抑制和毒害作用,有一定强度,且质轻、价谦、来源广。填料层高度,对于拳状滤料,高度不超过1.2M为宜,对于塑料填料,高度以1~6M为宜。填料的支掌板采用多孔板或竹子板。

进水系统需考虑易于维修和布水均匀,且有一定的水力冲刷强度。对直径较小的厌氧滤池常采用短管布水,对直径较大的厌氧滤池多用可拆卸的多孔管布水。

在厌氧生物滤池中,厌氧微生物大部分存在生物膜中,少部分厌氧活性污泥的形式存在于滤料的孔隙中。厌氧微生物的总量沿池高度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在池进水部位高,相应的有机物去除速度快。当废水中有机物浓度高时,特别是进水悬浮固体浓度和颗粒较大时,进水部位容易发生堵塞现象。为此,对厌氧生物滤池采用如下改进:(1)出水回流,使进水有机物得以稀释,同时提高池内水流速度,冲刷滤料空隙中的悬浮物,有利于消除滤池的堵塞。此外,对某此酸性水,出水回流起到中合作用,减少中和药剂的用量。(2)部分充填载体,为了避免堵塞,仅在滤池的底部和滤池的中部各设一层填料薄层,空隙率大大提高。处理能力增大。(3)采用平流式厌氧生物滤池,滤池前段下部进水,后段上部溢流出水,顶部设气室,底部设污泥排放口,使沉淀悬浮物得到连续排除。可克服堵塞现象。

厌氧生物滤池的特点是:(1)由于填料为微生物附着生长提供了较大的表面积,滤池中的微生物量较高,又生物膜停留时间长,平均停留时间长达100天左右,因此可承受的有机容积负荷高,COD容积负荷为2~16 KgCOD/m3·d,且耐冲击负荷能力强;(2)废水与生物膜两相接触面大,强化了传质过程,因而有机物去除速度快;(3)微生物固着生长为主,不易流失,因此不需污泥回流和搅拌装置;(4)启动或停止后再启动比前述厌氧工艺法时间短。但该工艺也存在一些问题:处理含悬浮物浓度高的有机废水,易发生堵塞,尤以进水部位更严重。滤池的清洗也还没有简单有效的方法。

五、厌氧流化床

厌氧氧流化床工艺是借鉴流态化技术的一种生物反应装置,它以小粒径载体为流化粒料,废水作为流化介质,当水以升流式通过床体时,与床中附着于载体上的厌氧生物膜不断接触反应,达到厌氧生物降解目的,产生沼气,于床顶部排出。床内填充细小固体颗粒载体,废水以一定流速从池底部流入,使填料层处于流态化,每个颗粒可在床层中自由运动,而床层上部保持一个清晰的泥水界面。为使填料层流态化,一般需要回流泵将部分出水回流,以提高床内水流的上升速度。为降回循环的动力能耗,宜取质轻、粒细的载体。常用的载体有石英沙、无烟煤、活性碳、聚氯乙稀颗粒、陶粒和沸石等,粒径一般为0.2~1mm,大多在300~500um之间.

流化床操作的首要满足条件是:上升流速即操作速度必须大于临界流态化速度,而小于最大流态化速度.一般来说,最大流态化速度要比临界流化速度大10倍以上,所以,上升流速的选定具有充分的余地,实际操作中,上升流速

只要控制在1.2~1.5倍临界流化速度即可满中生物流化床的要求.最大流化速度即颗粒被带出的最低流速,其值接近于固体颗粒的自由沉降速度.

厌氧流化床的特点:(1)载体颗粒细,比表面积大,可高达2000~3000m2/m3左右,使床内具有很高的微生物浓度,因此,有机物容积负荷大,一般为10~40 KgCOD/m3·d,水力停留时间短,具有较高的耐冲击负荷能力,运行稳定;(2)载体处于流化状态,无床层堵塞现象,对高、中、低浓度废水均表现出较好的处理效能;(3)载体流化时,废水与微生物之间接触面大,同时两者相对运动速度较快,强化了转质过程,从而具有较高的有机物净化速度;(4)床内生物膜停留时间较长,剩余污泥量少;(5)结构紧凑、占地以及基建投资省等。但载体流化耗能较大,且对系统的管理技术较高。

为子降低动能消耗和防止床层堵塞,可采取:(1)间歇性流化床工艺,即以固定床与流化床交替操作。固定床操作时,不需回流,在一定时间间歇后,又起动回流泵,呈流化床运行;(2)尽可能取质轻、粒细的载体,如粒径20~30um、相对密度1.05~1.2g/cm3的载体,保持低的回流量,甚至免除回流就可实现床层流化状。

六、两步厌氧法和复合厌氧法

两步厌氧法是分别由两个独立的厌氧反应器组成,每一个反应器完成一个阶段的反应,比如一为产酸阶段,另一为产甲烷阶段,故又称两段式厌氧消化法。按照所处理的废水水质情况,两步可以采用同类型或不同类型的消化反应器。如对悬浮固体含量多的高浓度有机废水,第一步反应器可采用不

易堵塞、效率较低的反应装置,经水解产酸阶段后的上清液中悬浮固体浓度降低,第二步反应器可采用新型高效消化器,根据不产甲烷与产甲烷菌代谢特点及适宜环境条件不同,第一步反应器可采用简易非密闭装置、在常温、较宽PH值范围条件下运行;第二步反应器则要求严格密封、严格控制温度和PH值范围。因此,两步厌氧法具有如下持点:(1)耐冲击负荷能力强,运行稳定,避免了一步法不耐高有机酸浓度的缺点;(2)两阶段反应不在同一反应器中进行,互相影响小,可更好地控制工艺条件;(3)消化效率高,尤其适宜处理含悬浮固体多、难消化降解的高浓度有机废水。但两步法设备较多,流程和操作复杂。

两步厌氧法是由两个独立的反应器串联组合而成,而复合厌氧法是在一个反应器内由两种厌氧法组合而成。如上流式厌氧污泥床与厌氧滤池组成的复合厌氧法,设备的上部为厌氧滤池,下部为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可以集两者优点于一体,反应器下部即进水部位,由于不装填料,可以减少堵塞,上部装设固定填料,充分发挥滤层填料的有效载留污泥能力,提高反应器内的生物量,对水质和负荷突然变化和短流现象起缓冲和调节作用,使反应器具有良好的工作特性。

第四节厌氧产气量的计算

回收沼气是厌氧法的主要特点之一,对被处理的对象产气量的计算和测定,有助于评价试验结果、工艺运转效率及稳定性,在工程设计方案比较时、能量衡算、经济效益等都建立在产气量的基础上。

当废水中的有机物组分复杂,不便于精确地定性定量时,可按COD值

IC厌氧_好氧活性污泥法处理高浓度废水实例

科 技 天 地 42 INTELLIGENCE IC厌 氧/好氧活性污泥法 处理高浓度废水实例 安徽中粮生化环保公司 张绍祥 摘 要:对于高浓度COD 的污水,宜采用厌氧/好氧污泥法处理工艺,该工艺主要有能耗低、产泥量小、适应高浓度污染物等特点,同时,厌氧生物处理还可以产生大量的沼气,通过沼气的回收利用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运行结果表明,原水COD为 5000~6000m/L,出水COD为200-300mg/L,达到《污水 综合排 放 标 准》(GB8978-1996)的三级标 准 ,产生的沼气、污泥可用于电厂发电。 关键词:高浓度废水 IC厌氧/好氧活性污泥工艺 1、厌氧发酵过程:厌氧发酵过程分成四个阶段:(1)水解阶段;(2)酸化阶段;(3)酸性衰退阶段;(4)甲烷化阶段。在水解阶段,固体物质降解为溶解性的物质,大分子物质降解为小分子物质;产酸阶段(酸化阶段),碳水化合物降解为脂肪酸,主要是醋酸、丁酸和丙酸,水解和产酸进行的较快,难于把它们分开,此阶段的主要微生物是水解—产酸菌;第三阶段是酸性衰退,有机酸和溶解的含氮化合物分解成氨、胺和少量的CO 2、N2、CH4等,在此阶段中,由于产氨细菌的活动使氨态氮浓度增加,氧化还原势降低,PH 上升,PH 的变化为甲烷菌创造了适宜的条件,酸性衰退阶段的副产物还有H2S、吲哚、粪臭素和硫醇。第四阶段是由甲烷菌把有机酸转化为沼气。 2、IC 厌氧/好氧活性污泥法处理废水的特点:(1)容积负荷高:IC 反应器内污泥浓度高,微生物量大,且存在内循环,传质效果好,进水有机负荷可超过普通厌氧反应器的3倍以上。(2)节省投资和占地面积:IC 反应器容积负荷率高出普通UASB 反应器3倍左右,其体积相当于普通反应器的1/4—1/3 左右,大大降低了反应器的基建投资;而且IC 反应器高径比很大,所以占地面积少。(3)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处理低浓度废水(COD=2000—3000mg/L)时,反应器内循环流量可达进水量的2—3 倍;处理高浓度废水(COD=10000—15000mg/L)时,内循环流量可达进水量的10—20倍。(4)抗低温能力强:IC 反应器由于含有大量的微生物,温度对厌氧消化的影响变得不再显著和严重。通常IC 反应器厌氧消化可在常温条件(20—25℃)下进行,这样减少了消化保温的困难,节省了能量。(5)具有缓冲pH 值的能力:内循环流量相当于高负荷区的出水回流,可利用COD 转化的碱度,对pH 值起缓冲作用,使反应器内pH 值保持最佳状态,同时还可减少进水的投碱量或不投加。(6)内部自动循环,不必外加动力:普通厌氧反应器的回流是通过外部加压实现的,而IC 反应器以自身产生的沼气作为提升的动力来实现混合液内循环,不必设泵强制循环,节省了动力消耗。(7)出水稳定性好:由于IC 反应器内的特殊结构,保证可以产生沉降性能好的颗粒污泥,保持反应器污泥量,从而保证反应器处理效率,出水稳定,水质好。(8)启动周期短:IC 反应器启动周期一般为1~2个月。(9)沼气利用价值高:反应器产生的生物气纯度高,CH4为70%~80%,CO2为20%~30%,其它有机物为1%~5%,可作为燃料加以利用。(10)便于维护:反应器无任何动力内循环搅拌装置,故易维护。(11)污泥产量小。 目前,IC 厌氧反应器已经广泛应用于柠檬酸废水、酒精废水、造纸废水、制药废水、土豆加工、菊苣加工、啤酒等废水处理,其运行成本低、节约能源、污泥易于处理等优点在废水处理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实现了污水处理的循环发展。 3、IC 厌氧反应器在酒精废水应用的实例:某公司以玉米为原料生产燃料酒精,年产20万吨。生产流程为玉米通过侵润、提胚、粉碎、调浆、液化糖化、发酵、蒸馏、蒸馏液蒸发、烘干。主产品为燃料酒精,副产品为玉米油、DDGS 饲料、沼气。在此生产过程中车间产生了大量的有机废水,由于该废水可生化行较好,设计利用IC厌氧/好氧活性污泥法处理。 A)废水处理流程: B)废水处理设备:废水调节池(01) 池体尺寸12×24×7m 钢砼(内防腐)、一二级反应器(02、03)池体尺寸φ15×22. 0m 碳钢防腐 、一体式氧化沟(4)池体尺寸φ75×6.0 m 碳钢防腐 C)废水运行指标: 进水 COD (mg/L)6000BOD (mg/L)3000SS(mg/L)350NH 3-N (mg/L)100PH 值3.5进水量5000m3/天出水 COD (mg/L)250BOD (mg/L)150 SS(mg/L)50 NH 3-N (mg/L)20 PH 值7.5 出水量5000m3/天 D)结论:该案例成功将IC 好氧/厌氧反应器运用到处理酒精生产废水中,运行稳定,COD 去除率达到85%,系统COD 去除率高于95%,,氨氮去除率达80%,处理过的废水符合排放标准。由于该系统利用了IC厌 氧/好氧活性污泥法处理法节约大量的资金和场地,生产中的副产品还能到电厂发电,产生了很客观的经济效益,能够抵消运行费用。参考文献:[1] 张宝军:《水污染控制技术》,北京环境工程出版社,2004年。 [2] 周正立:《污水生物处理应用技术及工程实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

厌氧生物处理技术、

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技术 厌氧生物处理技术是利用厌氧微生物的代谢特性分解有机污染物,在不需要提供外界能源的条件下,以被还原有机物作为受氢体,同时产生有能源价值的甲烷气体的水处理技术。 1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 1.1两阶段理论 在20世纪30-60年代,人们普遍认为厌氧消化过程可以简单地分为两个阶段,即两阶段理论。第一阶段称为发酵阶段或产酸阶段或酸性发酵阶段,废水中的有机物在发酵细菌的作用下,发生水解和酸化反应,而被降解为以脂肪酸、醇 类、CO 2和H 2 等为主的产物。第二阶段则被称为产甲烷阶段或碱性发酵阶段,所 发生的反应时是产甲烷菌利用前一阶段的产物脂肪酸、醇类、CO 2和H 2 等为基质, 并最终将其转为CH 4和CO 2 。 1.2三阶段理论 三阶段理论认为,整个厌氧消化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水解、发酵阶段,产氢产乙酸阶段和产甲烷阶段。有机物首先通过发酵细菌的作用生成乙醇、丙酸、 丁酸和乳酸等,接着通过产氢产乙酸菌的降解作用而被转化为CH 4和CO 2 。产氢 产乙酸菌和产甲烷菌之间存在着互营共生的关系。该理论将厌氧发酵微生物分为发酵细菌群、产氢产乙酸菌群和产甲烷菌群。 1.3四阶段理论 几乎与三阶段理论的提出同时,Zeikus提出了四菌群学说即四类群理论。与三阶段理论相比,该理论增加了同型(耗氢)产乙酸菌群(Homoacetogenic Bacteria),该菌群的代谢特点是能将H 2/CO 2 合成为乙酸。但是研究结果表明,这 一部分乙酸的量较少,一般可以忽略不计。 目前为止,三阶段理论和四类群理论是对厌氧生物处理过程较全面和较准确的描述。 2 厌氧生物处理的优缺点 厌氧生物处理技术与好氧生物处理技术比较,有如下优缺点。

厌氧生物处理

3、厌氧反应概述: 利用微生物生命过程中的代谢活动,将有机物分解为简单无机物,从而去除水中有机物污染的过程,称为废水的生物处理。根据代谢过程对氧的需求,微生物又分为好氧、厌氧和介于两者间的兼性微生物。厌氧生物处理就是利用厌氧微生物的代谢过程,在无需提供氧的情况下,把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和少量的细胞物质,这些无机物包括大量的生物气(即沼气)和水。 厌氧是一种低成本废水处理技术,把废水治理和能源相结合,特别适合发展中国家使用。 4、厌气处理技术的优势和不足: 优势: 4.1可作为环境保护、能源回收和生态良性循环结合系统的技术,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 4.2耗能少,运行费低,对中等以上(1500mg/L)浓度废水费用仅为好氧工艺1/3. 4.3回收能源,理论上讲1kgCOD可产生纯甲烷0.35m3,燃值(3.93×10-1J/m3),高于天然气(3.93×10-1J/m3)。以日排10t COD工厂为例,按COD去除80%,甲烷为理论值80%计算,日产沼气2240m3,相当于2500m3天然气或3.85t煤,可发电5400Kwh. 4.4设备负荷高、占地少。 4.5剩余污泥少,仅相当于好氧工艺1/6~1/10. 4.6对N、P等营养物需求低,好氧工艺要求C:N=100:5:1,厌氧工艺为C:N=(350-500):5:1。 4.7可直接处理高浓有机废水,不需稀释。 4.8厌氧菌可在中止供水和营养条件下,保留生物活性和沉泥性一年,适合间断和季节性运行。 4.9系统灵活,设备简单,易于制作管理,规模可大可小。 厌氧不足: 1、出水污染浓度高于好氧,一般不能达标; 2、对有毒性物质敏感; 3、初次启动缓慢,最少需8-12周以上方能转入正常水平。 5、反应机理:

高效生物处理技术

高效生物处理技术作为有机废水二级处理的重要手段,广泛应用在工业废水处理和生活污水处理工艺中。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新工艺、新技术的不断引入,废水生物处理的发展方向也逐渐明朗。江苏瑞达科技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从清洁化生产、“三废”治理、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项目规划,提供系统、实用的解决方案。江苏瑞达科技给大家介绍一下高效生物处理技术。 高效生物处理技术主要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除去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一种方法,分需氧生物处理法和厌氧生物处理法两种。好氧处理包括:稳定塘(氧化塘),土地处理,生物滤池,生物转盘,氧化沟工艺,活性污泥工艺等。厌氧处理包括:UASB、厌氧接触法、升流式厌氧污泥床、档板式厌氧法、厌氧生物滤池、厌氧膨胀床和流化床,以及第三代厌氧工艺EGSB和IC厌氧反应器等。 在同一反应器中复合好氧和厌氧生化过程,并使微生物的悬浮生长和附着生长相结合,

可维持反应器内微生物的多样性,提高生物处理法去除有机污染物的效率。 开发具有高密度生物群、高传质速度的生物反应器,比如深井曝气法等,与传统工艺相比有机负荷可增加到几十倍,提高了设备处理有机物的负荷能力。 发展各种耐水量、水质、毒物、酸碱冲击能力强的工艺,提高出水水质的稳定性,比如AB工艺、SBR 工艺和固定化微生物法等,都在耐冲击负荷能力方面有大的改进。 开发生物处理的细菌系列,对不同污染物寻求高效特性菌,在组合工艺中每一阶段培植特征菌,尽可能提高设备中主体单元的菌浓度,是实施生物处理法的关键所在。 与物理化学方法相结合发展多元组合工艺,比如活性炭生物膜法、生物絮凝法、A/O 工艺和活性生物滤池等,在去除难降解物质和生物脱氮方面都有比较理想的效果。 设备发展的新理念主要体现在传统设备的改进、新材料的应用、设备的集成化和自动控制技术的提高等方面,新设备在结构上有很多的突破,在关键的部件上应用了许多新材料,并且各类设备在自动控制技术方面具有极大的提高,在新型设备中应用各种流量计、浓度计、粒度测量仪和各种传感器,使设备成为动态仪器化处理装置,大大提高了设备的自动化程度和工作效率。在许多关键设备上以小型高效设备取代传统大型设备,还使微生物处理、加药混合化学处理、凝聚与沉降、浓缩和过滤成为一体,用小巧紧凑的模块式组合设备取代传统设备用于水处理中。 由于生物处理工艺的内容和范围很广,而且发展也很迅速,国内外许多行业开发出生物处理工艺新技术和新产品,尤其是研究开发了对高浓度有机废水、生物难降解物质、氮磷营养物质等能够实现有效去除的新工艺和新方法,是当今废水处理领域的热点。生物处理技术因其独特的优点,将在今后进一步得以充实和完善。

厌氧缺氧好氧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

厌氧缺氧好氧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

————————————————————————————————作者:————————————————————————————————日期:

厌氧缺氧好氧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 工程技术规范 1 目次 1 标准制定工作概述 (1) 1.1 任务来源和工作过程 (1) 1.2 法律和技术依据 (1) 1.3 编制原则 (2) 2 A/A/O 活性污泥法工艺的特点及现状 (3) 2.1 A/A/O 工艺的发展及国内外应用现状 (3) 2.2 A/A/O 工艺的主要特点 (8) 2.3 A/A/O 的主要工艺形式 (9) 3 规范的主要内容说明 (14) 3.1 A/A/O 工艺的适用

性 (15) 3.2 A/A/O 的适用处理规模 (15) 3.3 设计流量和设计水质 (15) 3.4 预处理的选择 (16) 3.5 普通A/A/O 工艺设计参数 (16) 3.6 A/A/O 工艺的曝气设备 (17) 3.7 搅拌装置 (17) 3.8 监测与运行管理........................................................ ............. 17 4 实施本规范的管理措施建议 (19) 1 1 标准制定工作概述 1.1 任务来源和工作过程 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十一五”规划指出,用5 年的时间,基本建立起我国环境工程技术规 范标准体系,提升我国环境工程技术标准化及管理水平。到2008 年,

基本完成基础规范、 通用技术规范、工艺方法类规范的编制工作,到2015 年基本完成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工程技 术规范,逐步建立中国最佳可行技术体系。 2005 年国家环境总局下达了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编制任务,由机科发展科技股份有限 公司作为第一编制单位承担《A/A/O 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标准的研究、编制 任务,参编单位还有中国环保产业协会(水污染治理委员会)、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有限责任 公司、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编制工作从国内外相关标准和文献的资料调研开始,对国内外氧化沟相关的规范、技术 资料和工程实例进行了广泛的调研,编制了开题报告和编制大纲。2006 年9 月,国家环保 总局科技司在京组织召开开题论证会,与会专家认为工作基础扎实、技术路线合理、编制方 案可行,同意开题。2007 年10 月,形成了规范初稿,经专家讨论、修改后,于2008 年2 月报中国环保产业协会。2008 年3 月,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组织召开初审会,会议认为考虑 到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水质、气候差距较大,主要设计参数还应征求

第18章 厌氧生物处理

第18章厌氧生物处理 18.1厌氧生物处理的发展 18.1.1 第一代厌氧生物反应器 化粪池、双层沉淀池,厌氧消化池等, 特点: ① 水力停留时间(HRT)很长, ② 虽然HRT相当长,但处理效率仍十分低,处理效果不理想; ③ 具有浓臭的气味, 18.1.2第二代厌氧生物反应器 主要包括:厌氧接触法、厌氧滤池(AF)、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反应器、厌氧流化床(AFB)、AAFEB、厌氧生物转盘(ARBC)和挡板式厌氧反应器等。 主要特点: ① HRT大大缩短,有机负荷大大提高,处理效率大大提高; ②HRT与SRT分离,SRT相对很长,HRT则可以较短,反应器内生物量很高。 18.1.3第三代厌氧生物反应器 进UASB反应器的广泛应用,在其基础上以颗粒污泥为主要特征的颗粒污泥膨胀床(EGSB)反应器和厌氧内循环(IC)反应器。 18.2厌氧生物处理的主要特征 18.2.1主要优点 1)能耗大大降低,而且还可以回收生物能(沼气)。 2)污泥产量很低。 3)厌氧微生物可以对好氧微生物不能降解的一些有机物进行降解或部分降解。 18.2.2主要缺点

1)厌氧生物处理过程中所涉及的生化反应过程较为复杂,因此在厌氧反应器运行过程中对技术要求很高; 2)厌氧微生物特别是其中的产甲烷细菌对温度、pH等环境因素非常敏感,也使得厌氧反应器的运行和应用受到很多限制和困难; 3)虽然厌氧生物处理工艺在处理高浓度的工业废水时常常可以达到很高的处理效率,但其出水水质通常较差,一般需要利用好氧工艺进一步处理; 4)厌氧生物处理的气味较大; 5)对氨氮的去除效果不好,一般认为在厌氧条件下氨氮不会降低,而且还可能由于原废水中含有的有机氮在厌氧条件下的转化作用导致氨氮浓度的上升。 18.3 厌氧生物处理基本原理 Bryant认为消化经历四个阶段: 1.水解阶段,固态有机物被细菌的胞外酶水解; 2.酸化; 3.乙酸化阶段,指进入甲烷化阶段之前,代谢中间液态产物都要乙酸化 4.第四阶段是甲烷化阶段。 根据厌氧消化的两大类菌群,厌氧消化过程又可分为两个阶段,即:酸性发酵阶段和碱性发酵阶段,如(图 19-1)所示。 1.酸性发酵阶段 两阶段理论将液化阶段和产酸阶段合称为酸性发酵阶段。在酸性发酵阶段,高分子有机物首先在兼性厌氧菌胞外酶的作用下水解和液化,然后渗入细胞体内,在胞内酶的作用下转化为醋酸等挥发性有机酸和硫化物。pH 值下降。 氢的产生,是消化第一阶段的特征,所以第一阶段也称作“氢发酵”。 兼性厌氧菌在分解有机物的过程中产生的能量几乎全部消耗作为有机物发酵所需的能源,只有少部分合成新细胞。因此酸性消化时,细胞的增殖很少。产酸菌在低 pH 值时也能生存,具有适应温度、 pH 值迅速变化的能力。 2.碱性消化阶段

第三章厌氧生物处理

第三章 厌氧生物处理 3.1 基本概念 3.1.1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 一、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生物过程及其特征 ——又称厌氧消化、厌氧发酵; ——实际上,是指在厌氧条件下由多种(厌氧或兼性)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使有机物分解并产生CH 4和CO 2的过程。 1、厌氧生物处理工艺的发展简史: ①上述的厌氧过程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中; ②人类第一次利用厌氧消化处理废弃物,是始于1881年——Louis Mouras 的“自动净化器”; ③随后人类开始较大规模地应用厌氧消化过程来处理城市污水(如化粪池、双层沉淀池等)和剩余污 泥(如各种厌氧消化池等); ——长的HRT 、低的处理效率、浓臭的气味等; ④50、 60年代,特别是70年代中后期,随着能源危机的加剧,人们对利用厌氧消化过程处理有机废 水的研究得以强化,出现了一批被称为现代高速厌氧消化反应器的处理工艺,厌氧消化工艺开始大规模地应用于废水处理; ——HRT 大大缩短,有机负荷大大提高,处理效率也大大提高; ——厌氧接触法、厌氧滤池(AF )、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 )反应器、厌氧流化床(AFB )、AAFEB 、 厌氧生物转盘(ARBC )和挡板式厌氧反应器等; ——HRT 与SRT 分离,SRT 相对很长,HRT 则可以较短,反应器内生物量很高。 ⑤最近(90年代以后),随着UASB 反应器的广泛应用,在其基础上又发展起来了EGSB 和IC 反应器; ——EGSB 反应器可以在较低温度下处理低浓度的有机废水; ——IC 反应器则主要应用于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可以达到更高的有机负荷。 2、厌氧消化过程的基本生物过程 ①两阶段理论: ——30~60 第一阶段:发酵阶段,又称产酸阶段或酸性发酵阶段; ——水解和酸化,产物主要是脂肪酸、醇类、CO 2和H 2等; ——主要参与微生物统称为发酵细菌或产酸细菌; ——其特点有:1)生长快,2)适应性(温度、pH 等)强。 第二阶段:产甲烷阶段,又称碱性发酵阶段; ——产甲烷菌利用前一阶段的产物,并将其转化为CH 4和CO 2; ——主要参与微生物统称为产甲烷菌; 图1厌氧反应的两阶段理论图示 内源呼 吸产物 水解胞外酶 胞内酶产甲烷菌 胞内酶产酸菌 不溶性有机物 可溶性有机物 细菌细 胞 脂肪酸、醇类、 H 2、CO 2 其它产物 细菌细胞 CO 2、CH 4

厌氧生物处理技术、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技术 厌氧生物处理技术是利用厌氧微生物的代谢特性分解有机污染物,在不需要提供外界能源的条件下,以被还原有机物作为受氢体,同时产生有能源价值的甲烷气体的水处理技术。 1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 1.1两阶段理论 在20世纪30-60年代,人们普遍认为厌氧消化过程可以简单地分为两个阶段,即两阶段理论。第一阶段称为发酵阶段或产酸阶段或酸性发酵阶段,废水中的有机物在发酵细菌的作用下,发生水解和酸化反应,而被降解为以脂肪酸、醇类、CO2和H2等为主的产物。第二阶段则被称为产甲烷阶段或碱性发酵阶段,所发生的反应时是产甲烷菌利用前一阶段的产物脂肪酸、醇类、CO2和H2等为基质,并最终将其转为CH4和CO2。 1.2三阶段理论 三阶段理论认为,整个厌氧消化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水解、发酵阶段,产氢产乙酸阶段和产甲烷阶段。有机物首先通过发酵细菌的作用生成乙醇、丙酸、丁酸和乳酸等,接着通过产氢产乙酸菌的降解作用而被转化为CH4和CO2。产氢产乙酸菌和产甲烷菌之间存在着互营共生的关系。该理论将厌氧发酵微生物分为发酵细菌群、产氢产乙酸菌群和产甲烷菌群。 1.3四阶段理论 几乎与三阶段理论的提出同时,Zeikus提出了四菌群学说即四类群理论。与三阶段理论相比,该理论增加了同型(耗氢)产乙酸菌群(Homoacetogenic Bacteria),该菌群的代谢特点是能将H2/CO2合成为乙酸。但是研究结果表明,这一部分乙酸的量较少,一般可以忽略不计。 目前为止,三阶段理论和四类群理论是对厌氧生物处理过程较全面和较准确的描述。 2 厌氧生物处理的优缺点

厌氧生物处理法、流程及动力学特征

第十章厌氧生物处理法 本章重点:厌氧过程动力学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城市的扩大和工业的迅速发展,有机废.如仍用需氧法处理则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随着全球性能源问题的日益突出,在废水处理领域内,人们便逐渐对厌氧生物处理工艺产生了新的认识和估价。 厌氧生物处理法的主要优点有:能耗低;可回收生物能源(沼气);每去除单位质量底物产生的微生物(污泥)量少;而且由于处理过程不需要氧,所以不受传氧能力的限制,因而具有较高的有机物负荷的潜力。其缺点是处理后出水的COD、BOD值较高,水力停留时间较长并产生恶臭等。 §10.1 厌氧生物处理法的基本原理和流程 1.基本原理 可将有机物在厌氧条件下的降解过程分成三个反应阶段。 第一阶段是,废水中的溶性大分子有机物和不溶性有机物水解为溶性小分子有机物。 反应的第二阶段为产酸和脱氢阶段。水解形成的溶性小分子有机物被产酸细菌作为碳源和能源,最终产生短链的挥发酸,如乙酸等。 在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过程中,有机物的真正稳定发生在反应的第三阶段,即产甲烷阶段。产甲烷的反应由严格的专一性厌氧细菌来完成,这类细菌将产酸阶段产生的短链挥发酸(主要是乙酸)氧化成甲烷和二氧化碳。

图 10-1 厌氧处理的连续反应过程 2.甲烷的产生与形成途径 产甲烷阶段,又称碱性发酵阶段,这一阶段产甲烷菌利用前一阶段的产物,并将其转化为CH 4和CO 2,可能反应如下: 4H 2+CO 2 CH 4+2H 2O (10-1) 4H 2+CH 3COOH 2CH 4+2H 2O (10-2) CH 3COOH CH 4+CO 2 (10-3) 因为氧化氢形成甲烷的细菌可从二氧化碳中获得碳源,所以这些细菌带有自养性,其生长速率很慢,虽然它们与分解乙酸的细菌在厌氧反应器中有共生关系,但其数量较少,在厌氧反应过程中,生成的甲院大部分来自乙酸的分解。主要参与微生物统称为产甲烷菌; 其特点有:1)生长慢;2)对环境条件(温度、pH 、抑制物等)非常敏感。 3.基本流程

厌氧生物处理作为利用厌氧性微生物的代谢特性

厌氧生物处理作为利用厌氧性微生物的代谢特性,在毋需提供外源能量的条件下,以被还原有机物作为受氢体,同时产生有能源价值的甲烷气体。厌氧生物处理法不仅适用于高浓度有机废水,进水BOD最高浓度可达数万mg/l,也可适用于低浓度有机废水,如城市污水等。 厌氧生物处理过程能耗低;有机容积负荷高,一般为5-10 kgCOD/m3.d,最高的可达30-50kgCOD/m3.d;剩余污泥量少;厌氧菌对营养需求低、耐毒性强、可降解的有机物分子量高;耐冲击负荷能力强;产出的沼气是一种清洁能源。 在全社会提倡循环经济,关注工业废弃物实施资源化再生利用的今天,厌氧生物处理显然是能够使污水资源化的优选工艺。近年来,污水厌氧处理工艺发展十分迅速,各种新工艺、新方法不断出现,包括有厌氧接触法、升流式厌氧污泥床、档板式厌氧法、厌氧生物滤池、厌氧膨胀床和流化床,以及第三代厌氧工艺EGSB和IC厌氧反应器,发展十分迅速。 而升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 Up-flow Anaerobic Sludge Bed,注:以下简称UASB)工艺由于具有厌氧过滤及厌氧活性污泥法的双重特点,作为能够将污水中的污染物转化成再生清洁能源——沼气的一项技术。对于不同含固量污水的适应性也强,且其结构、运行操作维护管理相对简单,造价也相对较低,技术已经成熟,正日益受到污水处理业界的重视,得到广泛的欢迎和应用。

本文试图就UASB的运行机理和工艺特征以及UASB的设计启动等方面作一简要阐述。 [编辑本段] 二、UASB的由来 1971年荷兰瓦格宁根(Wageningen)农业大学拉丁格(L ettinga)教授通过物理结构设计,利用重力场对不同密度物质作用的差异,发明了三相分离器。使活性污泥停留时间与废水停留时间分离,形成了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反应器的雏型。1974年荷兰CSM公司在其6m3反应器处理甜菜制糖废水时,发现了活性污泥自身固定化机制形成的生物聚体结构,即颗粒污泥(granular sludge)。颗粒污泥的出现,不仅促进了以UAS B为代表的第二代厌氧反应器的应用和发展,而且还为第三代厌氧反应器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编辑本段] 三、UASB工作原理 UASB由污泥反应区、气液固三相分离器(包括沉淀区)和气室三部分组成。在底部反应区内存留大量厌氧污泥,具有良好的沉淀性能和凝聚性能的污泥在下部形成污泥层。要处理的污水从厌氧污泥床底部流入与污泥层中污泥进行混合接触,污泥中的微生物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把它转化为沼气。沼气以微小气泡形式不断放出,微小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不断合并,逐渐形成较大的气泡,在污泥床上部由于沼气的搅动形成一个污泥浓度较稀

高效厌氧生物处理

高效厌氧生物处理是在厌氧条件下,形成了厌氧微生物所需要的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通过厌氧菌和兼性菌代谢作用,对有机物进行生化降解的过程。高效厌氧生物处理工艺按微生物的凝聚形态可分为厌氧活性污泥法和厌氧生物膜法。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高效厌氧生物处理。 主要特征 1、处理过程中可以大大降低能耗,而且还可以回收生物能(沼气); 2、污泥产量很低,厌氧微生物的增值速率比好氧微生物低得多,产酸菌的产率Y为0.15~0.34 kgVSS/kgCOD,产甲烷菌的产率Y为0.03 kgVSS/kgCOD左右,而好氧微生物的产率约为0.25~0.6 kgVSS/kgCOD; 3、厌氧微生物有可能对好氧微生物不能降解的一些有机物进行降解或部分降解; 4、反应过程较复杂,厌氧消化是由多种不同性质、不同功能的微生物协同工作的一个

连续的微生物过程; 5、对温度、pH值等环境因素较敏感; 6、单独使用厌氧处理,其出水水质很难达标,需进一步利用好氧法进行处理; 7、气味较大,特别是有臭味; 8、对氨氮的去除效果不好等。 工作原理 高分子有机物的厌氧降解过程可以被分为四个阶段:水解阶段、发酵(或酸化)阶段、产乙酸阶段和产甲烷阶段。 水解阶段 水解可定义为复杂的非溶解性的聚合物被转化为简单的溶解性单体或二聚体的过程。 高分子有机物因相对分子量巨大,不能透过细胞膜,因此不可能为细菌直接利用。它们在一阶段被细菌胞外酶分解为小分子。例如,纤维素被纤维素酶水解为纤维二糖与葡萄糖,淀粉被淀粉酶分解为麦芽糖和葡萄糖,蛋白质被蛋白质酶水解为短肽与氨基酸等。这些小分子的水解产物能够溶解于水并透过细胞膜为细菌所利用。水解过程通常较缓慢,因此被认为是含高分子有机物或悬浮物废液厌氧降解的限速阶段。多种因素如温度、有机物的组成、水解产物的浓度等可能影响水解的速度与水解的程度。水解速度的可由以下动力学方程加以描述:ρ=ρo/(1+Kh·T) ρ——可降解的非溶解性底物浓度(g/L); ρo———非溶解性底物的初始浓度(g/L); Kh——水解常数(d-1); T——停留时间(d) 发酵阶段

厌氧生物处理、调试运行指导手册

厌氧生物处理、调试、运行指导手册 1、目的:本手册用于厌氧生物降解工艺单元的运行管理。 2、内容及对象:手册包括有以下7个内容:即: 厌氧生物反应概述;厌氧技术优势和不足;反应机理;厌氧反应器类型;厌氧反应器工艺控制条件;启动方式;运行管理;问题及解决措施; 手册适用于厌氧反应器操作人员、污水站技工、化验人员和管理人员,亦可供相关人员参考。 3、厌氧反应概述: 利用微生物生命过程中的代谢活动,将有机物分解为简单无机物,从而去除水中有机物污染的过程,称为废水的生物处理。根据代谢过程对氧的需求,微生物又分为好氧、厌氧和介于两者间的兼性微生物。厌氧生物处理就是利用厌氧微生物的代谢过程,在无需提供氧的情况下,把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和少量的细胞物质,这些无机物包括大量的生物气(即沼气)和水。 厌氧是一种低成本废水处理技术,把废水治理和能源相结合,特别适合发展中国家使用。 4、厌气处理技术的优势和不足: 优势: 4.1可作为环境保护、能源回收和生态良性循环结合系统的技术,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 4.2耗能少,运行费低,对中等以上(1500mg/L)浓度废水费用仅为好氧工艺1/3. 4.3回收能源,理论上讲1kgCOD可产生纯甲烷0.35m3,燃值(3.93×10-1J/m3),高于天然气(3.93×10-1J/m3)。以日排10t COD工厂为例,按COD去除80%,甲烷为理论值80%计算,日产沼气2240m3,相当于2500m3天然气或 3.85t煤,可发电5400Kwh. 4.4设备负荷高、占地少。 4.5剩余污泥少,仅相当于好氧工艺1/6~1/10. 4.6对N、P等营养物需求低,好氧工艺要求C:N:P=100:5:1,厌氧工艺为C:N:P=(350-500):5:1。 4.7可直接处理高浓有机废水,不需稀释。

污水处理常用工艺方案

污水处理常用工艺方案 1 物理法 1.沉淀法:主要去除废水中无机颗粒及SS 2.过滤法:主要去除废水中SS和油类物质等 3.隔油:去除可浮油和分散油 4.气浮法:油水分离、有用物质的回收及相对密度接近于1(水的密度近似1)的悬浮固体 5.离心分离:微小SS的去除 6.磁力分离:去除沉淀法难以去除的SS和胶体等 2 化学法 1.混凝沉淀法:去除胶体及细微SS 2.中和法:酸碱废水的处理 3.氧化还原法:有毒物质、难生物降解物质的去除 4.化学沉淀法:重金属离子、硫离子、硫酸根离子、磷酸根、铵根等的去除

3 物理化学法 1.吸附法:少量重金属离子、难生物降解有机物、脱色除臭等 2.离子交换法:回收贵重金属,放射性废水、有机废水等 3.萃取法:难生物降解有机物、重金属离子等 4.吹脱和汽提:溶解性和易挥发物质的去除。 4 生物法 1、活性污泥法:废水生物处理中微生物(micro-organism)悬浮在水中的各种方法的统称。 (1)SBR法 序列间歇式活性污泥法(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的简称,是一种按间歇曝气方式来运行的活性污泥污水处理技术,又称序批式活性污泥法。 工艺流程图:

SBR技术的核心是SBR反应池,该池集均化、初沉、生物降解、二沉等功能于一池,无污泥回流系统。 优点: 1)工艺简单,节省费用 2)理想的推流过程使生化反应推力大、效率高 3)运行方式灵活,脱氮除磷效果好 4)防治污泥膨胀的最好工艺 5)耐冲击负荷、处理能力强 (2)CASS法 CASS法是SBR法的改进型,特点是占地小、运行费用低、技术成熟、工艺稳定。CASS法是在CASS反应池前部设置生物选择区,后部设置可升降的自动滗水装置。 工艺流程图:

废水厌氧生物处理与废水好氧生物处理的原理,特点及适用条件

废水厌氧生物处理与废水好氧生物处理的原理,特点及适用条件 好氧生物处理 好氧生物处理是在有游离氧(分子氧)存在的条件下,好氧微生物降解有机物,使其稳定、无害化的处理方法。微生物利用废水中存在的有机污染物(以溶解状与胶体状的为主),作为营养源进行好氧代谢。 过程:有机物被微生物摄取后,通过代谢活动,约有三分之一被分解、稳定,并提供其生理活动所需的能量;约有三分之二被转化,合成为新的原生质(细胞质),即进行微生物自身生长繁殖。后者就是废水生物处理中的活性污泥或生物膜的增长部分,通常称其剩余活性污泥或生物膜,又称生物污泥。在废水生物处理过程中,生物污泥经固—液分离后,需进行进一步处理和处置。 优点:好氧生物处理的反应速度较快,所需的反应时间较短,故处理构筑物容积较小。且处理过程中散发的臭气较少。所以,目前对中、低浓度的有机废水,或者说BOD浓度小于500mg/L的有机废水,基本上采用好氧生物处理法。 在废水处理工程中,好氧生物处理法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两大类。 厌氧生物处理是在没有游离氧存在的条件下,兼性细菌与厌氧细菌降解和稳定有机物的生物处理方法。在厌氧生物处理过程中,复杂的有机化合物被降解、转化为简单的化合物,同时释放能量。在这个过程中,有机物的转化分为三部分进行:部分转化为CH4,这是一种可燃气体,可回收利用;还有部分被分解为CO2、H20、NH3、H2S等无机物,并为细胞合成提供能量;少量有机物被转化、合成为新的原生质的组成部分。由于仅少量有机物用于合成,故相对于好氧生物处理法,其污泥增长率小得多。 废水厌氧生物处理 废水厌氧生物处理过程不需另加氧源,故运行费用低。此外,它还具有剩余污泥量少,可回收能量(CH4)等优点。其主要缺点是反应速度较慢,反应时间较长,处理构筑物容积大等。但通过对新型构筑物的研究开发,其容积可缩小。此外,为维持较高的反应速度,需维持较高的反应温度,就要消耗能源。 对于有机污泥和高浓度有机废水(一般BOD5≥2 000mg/L)可采用厌氧生物处理法。

#36厌氧 缺氧 好氧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

厌氧缺氧好氧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 工程技术规范 1 目次 1 标准制定工作概述 (1) 1.1 任务来源和工作过程 (1) 1.2 法律和技术依据 (1) 1.3 编制原则 (2) 2 A/A/O 活性污泥法工艺的特点及现状 (3) 2.1 A/A/O 工艺的发展及国内外使用现状 (3) 2.2 A/A/O 工艺的主要特点 (8) 2.3 A/A/O 的主要工艺形式 (9) 3 规范的主要内容说明 (14) 3.1 A/A/O 工艺的适用性 (15)

3.2 A/A/O 的适用处理规模 (15) 3.3 设计流量和设计水质 (15) 3.4 预处理的选择 (16) 3.5 普通A/A/O 工艺设计参数 (16) 3.6 A/A/O 工艺的曝气设备 (17) 3.7 搅拌装置 (17) 3.8 监测和运行管理........................................................ ............. 17 4 实施本规范的管理措施建议 (19) 1 1 标准制定工作概述 1.1 任务来源和工作过程 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十一五”规划指出,用5 年的时间,基本建立起我国环境工程技术规 范标准体系,提升我国环境工程技术标准化及管理水平。到2008 年,基本完成基础规范、

通用技术规范、工艺方法类规范的编制工作,到2015 年基本完成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工程技 术规范,逐步建立中国最佳可行技术体系。 2005 年国家环境总局下达了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编制任务,由机科发展科技股份有限 公司作为第一编制单位承担《A/A/O 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标准的研究、编制 任务,参编单位还有中国环保产业协会(水污染治理委员会)、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有限责任 公司、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编制工作从国内外相关标准和文献的资料调研开始,对国内外氧化沟相关的规范、技术 资料和工程实例进行了广泛的调研,编制了开题报告和编制大纲。2006 年9 月,国家环保 总局科技司在京组织召开开题论证会,和会专家认为工作基础扎实、技术路线合理、编制方 案可行,同意开题。2007 年10 月,形成了规范初稿,经专家讨论、修改后,于2008 年2 月报中国环保产业协会。2008 年3 月,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组织召开初审会,会议认为考虑 到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水质、气候差距较大,主要设计参数还应征求更多设计单位的意见。

厌氧生物处理技术、教学内容

厌氧生物处理技术、

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技术 厌氧生物处理技术是利用厌氧微生物的代谢特性分解有机污染物,在不需要提供外界能源的条件下,以被还原有机物作为受氢体,同时产生有能源价值的甲烷气体的水处理技术。 1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 1.1两阶段理论 在20世纪30-60年代,人们普遍认为厌氧消化过程可以简单地分为两个阶段,即两阶段理论。第一阶段称为发酵阶段或产酸阶段或酸性发酵阶段,废水中的有机物在发酵细菌的作用下,发生水解和酸化反应,而被降解为以脂肪酸、醇类、CO2和H2等为主的产物。第二阶段则被称为产甲烷阶段或碱性发酵阶段,所发生的反应时是产甲烷菌利用前一阶段的产物脂肪酸、醇类、CO2和H2等为基质,并最终将其转为CH4和CO2。 1.2三阶段理论 三阶段理论认为,整个厌氧消化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水解、发酵阶段,产氢产乙酸阶段和产甲烷阶段。有机物首先通过发酵细菌的作用生成乙醇、丙酸、丁酸和乳酸等,接着通过产氢产乙酸菌的降解作用而被转化为CH4和CO2。产氢产乙酸菌和产甲烷菌之间存在着互营共生的关系。该理论将厌氧发酵微生物分为发酵细菌群、产氢产乙酸菌群和产甲烷菌群。 1.3四阶段理论 几乎与三阶段理论的提出同时,Zeikus提出了四菌群学说即四类群理论。与三阶段理论相比,该理论增加了同型(耗氢)产乙酸菌群(Homoacetogenic

Bacteria),该菌群的代谢特点是能将H2/CO2合成为乙酸。但是研究结果表明,这一部分乙酸的量较少,一般可以忽略不计。 目前为止,三阶段理论和四类群理论是对厌氧生物处理过程较全面和较准确的描述。 2 厌氧生物处理的优缺点 厌氧生物处理技术与好氧生物处理技术比较,有如下优缺点。 (1)厌氧法的主要优点:①应用范围较广:适用于处理污泥及有机废水;可处理好氧法难降解的有机物,也可处理含有毒有害物质较高的有机废水。②运行成本与能耗较低:厌氧处理的污泥产率低;厌氧法所需营养成分较少,一般可不必投加营养分;厌氧法不需要供氧设备,因而能耗较少。③负荷高,相对来说厌氧法的反应容积较较好氧法为小。 (2)厌氧法的主要缺点:①处理程度往往达不到排放标准,常需好氧法或其他处理法补充,才能达到排放标准;②厌氧生物处理技术,不能除磷;③厌氧生物处理的启动与处理时间较好氧法长。④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在处理高、低浓度的有机废水时,生产运行经验及理论研究,尚欠成熟。 3厌氧生物处理工艺 3.1厌氧接触工艺 厌氧接触工艺是在一个厌氧的完全混合反应器基础上增加了污泥分离和回流装置。从完全混合式反应器中排出的混合液首先在沉淀池中进行固液分离,可以采用沉淀池或气浮处理装置进行处置。污水从沉淀池上部排出,沉淀下的污泥回流至消化池,这样做既可保证污泥不流失,又可提高消化池内的污泥浓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设备的有机负荷率和处理效率。

第三章 厌氧生物处理

第三章厌氧生物处理 3.1基本概念 3.1.1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 一、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生物过程及其特征 ——又称厌氧消化、厌氧发酵; ——实际上,是指在厌氧条件下由多种(厌氧或兼性)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使有机物分解并产生CH4和CO2的过程。 1、厌氧生物处理工艺的发展简史: ①上述的厌氧过程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中; ②人类第一次利用厌氧消化处理废弃物,是始于1881年——Louis Mouras的“自动净化器”; ③随后人类开始较大规模地应用厌氧消化过程来处理城市污水(如化粪池、双层沉淀池等)和剩余污 泥(如各种厌氧消化池等); ——长的HRT、低的处理效率、浓臭的气味等; ④50、60年代,特别是70年代中后期,随着能源危机的加剧,人们对利用厌氧消化过程处理有机废 水的研究得以强化,出现了一批被称为现代高速厌氧消化反应器的处理工艺,厌氧消化工艺开 始大规模地应用于废水处理; ——HRT大大缩短,有机负荷大大提高,处理效率也大大提高; ——厌氧接触法、厌氧滤池(AF)、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反应器、厌氧流化床(AFB)、AAFEB、厌氧生物转盘(ARBC)和挡板式厌氧反应器等; ——HRT与SRT分离,SRT相对很长,HRT则可以较短,反应器内生物量很高。 ⑤最近(90年代以后),随着UASB反应器的广泛应用,在其基础上又发展起来了EGSB和IC反应 器; ——EGSB反应器可以在较低温度下处理低浓度的有机废水; ——IC反应器则主要应用于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可以达到更高的有机负荷。 2、厌氧消化过程的基本生物过程 ①两阶段理论: ——30~60年代,被普遍接受的是“两阶段理论” ●第一阶段:发酵阶段,又称产酸阶段或酸性发酵阶段; ——水解和酸化,产物主要是脂肪酸、醇类、CO2和H2等; ——主要参与微生物统称为发酵细菌或产酸细菌; ——其特点有:1)生长快,2)适应性(温度、pH等)强。 ●第二阶段:产甲烷阶段,又称碱性发酵阶段; ——产甲烷菌利用前一阶段的产物,并将其转化为CH4和CO2;

COD去除,BOD去除,好氧生物处理与厌氧生物处理区别

C O D去除,B O D去除,好氧生物处理与厌氧生物 处理区别 https://www.360docs.net/doc/76930032.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cod去除方法 (1)物理法:是利用物理作用来分离废水中的悬浮物或乳浊物,可去除废水中的COD。常见的有格栅、筛滤、离心、澄清、过滤、隔油等方法。 (2)化学法:是利用化学反应的作用来去除废水中的溶解物质或胶体物质,可去除废水中的COD。常见的有中和、沉淀、氧化还原、催化氧化、光催化氧化、微电解、电解絮凝、焚烧等方法。 (3)物理化学法:是利用物理化学作用来去除废水中溶解物质或胶体物质。可去除废水中的COD。常见的有格栅、筛滤、离心、澄清、过滤、隔油等方法。(4)生物处理法:是利用微生物代谢作用,使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和无机微生物营养物转化为稳定、无害的物质。常见的有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厌氧生物消化法、稳定塘与湿地处理等。 怎样才能降低污水的BOD 不同BOD(COD)负荷,不同处理方法: 负荷小于300mg/l 作Fenton法就能处理。可以将有机污染物负荷降低到100mg/l以下。 负荷在300到3000之间,采用好氧处理。流程为初沉一生化曝气一二沉池。运行良好也可以将有机污染物负荷降低到100以下。 负荷大于5000mg/l 则要用厌氧+好氧的处理方法。 流程为:初沉一厌氧一好氧一二沉 3000一5000的负荷要以有机污染物的具体组成来决定是否加厌氧处理。 目前采用最多的就是活性污泥法,利用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对污水中的有机物进行生化降解。 好氧微生物污水处理法与厌氧微生物污水处理法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1,好氧生物处理法 好氧生物处理就是在充分供氧或者供气的条件下,借助好氧微生物(主要是好氧细菌)或兼性好氧微生物,将污水中有机物氧化分解成较稳定的无机物的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