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 雨霖铃 赏析

柳永  雨霖铃 赏析
柳永  雨霖铃 赏析

译文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

注释

凄切:凄凉急促。

骤雨:急猛的阵雨

都门:指汴京。帐饮:设帐置酒宴送行。

无绪:没有情绪

兰舟: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坐船的美称

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

去去:重复言之,表路途之远

暮霭:傍晚的云气

经年:经过一年又一年。

风情:男女相爱之情,深情蜜意。

词是文学史上一种特殊的体,最早源于古乐府,兴起于唐代,经过晚唐五代的发展,至宋代已极为繁荣。“宋词”已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专用名词。宋代不仅词家众多,且风格亦多样。词本以婉约风格为主,到北宋苏轼才始创豪放一派。柳永是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词人,他继承发展了突出男欢女爱,别恨离愁的婉约词风,剪红刻翠的“艳科”,旖旎温柔的“情语”,成了柳词的主题。《雨霖铃》便是柳词中最能体现这种风格的杰作。

《雨霖铃》这首词是作者离开汴京(当时为北宋首都),与情人话别之作。从上片的描写,读者可以这样想象:一个深秋的傍晚,北宋京都汴梁(今河南开封)郊外,一个临时搭起的帐篷内,一对男女饮酒话别。帐外,寒蝉凄惨地哀鸣,好像在为他俩伤别而哭泣。那不远处的长亭,已经隐隐约约,可见天色将晚,一场大雨也刚刚停歇。天将晚,雨已停,河边不时传来艄公的喊声:“快上船吧,要开船了!”两人不得已徐徐站起,移步出帐外,万般依恋之际,此刻可真的要分手了。你看他们双手相拥,泪眼相看,竟然一句话也说不出。船开了,人去了,渐行渐远。情人岸边伫立,含着泪,举着手,一直目送那兰舟消失在无边无际的暮霭里。

这就是发生在近一千年前的北宋词人柳永与情人话别的场面,也就是《雨霖铃》上片所写的内容。首句“寒蝉凄切”,点明节令——深秋,“蝉”而“寒”,鸣音“凄切”,渲染了悲凉的环境气氛,为下文伤别张本,也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对长亭晚”,交代时间、地点,“骤雨”,描写天气。天下雨,正好停留;时将晚,停留时间有限,他们多么希望雨不停,天不晚啊!“都门帐饮”,可知写京都之事,言别离之情。一桌好酒好菜,怎奈二情伤别,满腹离愁,何来心思。实在是食之不香,饮而不畅,是谓“无绪”。乘船的“留恋”情人不忍别,撑船的眼看天将晚不得不割断他们的情丝而“催发”,这种主观意愿与客观形势之矛盾,使别情达到高潮。“执手”二句,生动细腻,描情绘意,绝妙无比。仿佛在舞台上看到的那生旦主角,两手相拥,两肩上耸,诉无语,泣无声,比千言万语,嚎啕大哭,悲之更切。

表面写两人分手之情状,实际暗写了他们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柔情蜜意千千万,唯在泪花闪烁间。“念去去”两句,为近景远景相连,虚景实景交融。烟波千里,楚天广阔,茫茫天涯,何处是归程?离愁别绪都几许?风吹浪涌融暮霭。这不仅衬写了别后怅然空虚的心情,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迷茫的前程。

《雨》词下阕主要写别后的痛苦。伤情离别,自古皆然,可万不该在这冷落清秋的时节,这叫人怎能忍受?第二句照应首句,“清秋”应“寒蝉”,衬托出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意义翻新,不入俗结。“今宵”二句为千古传诵名句。“酒醒”遥接上片“帐饮”,可见当时虽然情“无绪”,然借酒浇愁,还是沉醉了。扁舟夜发,愁醉迷蒙,忽然醒来,想必已是拂晓。惊起忙寻觅,情人在何处?所见者唯杨柳岸上晓风残月也。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月”前着一“残”字,而境界全出矣。更衬托了词人当时凄清悲凉冷落的心境。此刻的离愁别绪如风卷浪拥,不可遏止。真是“离愁波涌杨柳岸,别绪风连残月边”。

“此去经年”以下四句虚写想象别后的情景。作者由“今宵”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

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咽”想到“更与何人说”。作者离开情人,寂寞凄凉,孤独万分,从此后即使有良辰美景,也只形同虚设,然而越是有良辰美景,就越发使人念情伤神。恐怕别后只能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中虚度余日了。最后两句中,一“便”一“更”,表明念之心切,爱之情深。

《雨霖铃》这首词主要以冷落凄凉的秋景来衬托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在仕途上失意,不得已离京远行,这种抑郁的心情和失去爱情慰藉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便谱成了这首词的主旋律。其成功之处在于写出了他的真情实感,但格调较低沉,情调未免太伤感了些。另外在表现手法上,这首词以铺叙为主,白描见长,勾勒环境,描摹情态,惟妙惟肖。写景则近景远景相连,虚景实景结合;写情则极尽渲染衬托,层层推进。情随景生,景随情移,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名字由来

白衣卿相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雨霖铃》。原名三变,字景庄。他出生于官宦世家,兄弟三人的名中都有“三”字。分别为三复、三接、三变。少年时,他与两位兄长在武夷山鹅仔峰下读书,由于他们均擅长文,所以当地人便称他们为“柳氏三绝”。后因宋仁宗知道他的名字,不让他中举,故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柳永《鹤冲天》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句,北宋仁宗曾批评他:“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将名字抹去。于是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

科举之途

少年柳永混迹于烟花巷陌中。51岁时,柳永终于及第,去过福建,留有《煮海歌》,对当时煮盐为生的民众给予了深切的同情。短短两年仕途,他的名姓就载入了《海内名宦录》中,足可见其在经纶事物上的天赋。可惜由于性格原因,他屡遭排贬,因此进入四处漂泊的“浮生”,养成了一种对萧索景物,秋伤风景的偏好。柳永常以宋玉自比,对此,不予置评。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谢玉英、陈师师一班名妓念他的才学和痴情,凑钱替其安葬。出殡时,东京满城名妓都来了,半城缟素,一片哀声。谢玉英为他披麻戴重孝,两月后因痛思柳永而去世。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节,歌妓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亦称为“群妓合金葬柳七”。

柳家世代做官。柳永少年时在家乡勤学苦读,希望能传承家业,官至公卿。学成之后,

他就到汴京应试,准备大展宏图,在政治上一试身手。不料,一到光怪陆离的京城,骨子里浪漫风流的年轻才子柳永,就被青楼歌馆里的歌妓吸引,把那政治理想完全抛在了脑后,一天到晚在风月场里潇洒,与青楼歌妓打得火热,而且还把他的风流生活写进词里:“近日来,陡把狂心牵系。罗绮丛中,笙歌筵上,有个人人可意。”“知几度、密约秦楼尽醉。仍携手,眷恋香衾绣被。”(《长寿乐》)当然,他也没有忘记此行考中进士的目标,只是他“自负风流才调”,自信“艺足才高”,“多才多艺善词赋”(《击梧桐》),没把考试当回事,以为考中进士、做个状元是唾手可得的事。他曾经向可以的心上人夸口说,即使是皇帝临轩亲试,也“定然魁甲登高第”(《长寿乐》)。不料事与愿违,放榜时名落孙山。他沮丧愤激之余,写下了传诵一时的名作《鹤冲天》(黄金榜上),宣称“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你皇帝老儿不让我进士及第去做官,我不做官,又奈我何!在词坛上叱咤风云,难道不是一样的辉煌?正是“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公开课教案《雨霖铃》

教案《雨霖铃》 教案《雨霖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 2.了解词牌雨霖铃; 3.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4.深刻体会《雨霖铃》点染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点染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在易水河边送别荆轲去刺杀秦王时,荆轲高歌而去时所唱。 渭城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友人送别时的情景。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这是许浑在宣城谢公亭送别友人后写的诗。……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透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今天我们再次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和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现在我们就来欣赏这首别离诗,感受别离诗的千种风情,它就是柳永的《雨霖铃》。 二.词牌简介 《雨霖铃》,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在倾诉难以割舍的离愁中,同时也抒发了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所以深感前途黯然无色。通篇层层铺叙,上下阕通过衬托、点染,浑成一片。写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尽致。 三.柳永简介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雨霖铃柳永意境

雨霖铃柳永意境 《雨霖铃》是柳永的名作,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雨霖铃柳永意境,欢迎参考阅 读! 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 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意境赏析 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 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 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 点明了地点和节序。 云: “孟 秋之月,寒蝉鸣。”可见时间大约在农历七月。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 然景物, 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 氛围的渲染, 融情入景, 暗寓别意。 秋季, 暮色, 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 吞咽之致, 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这三句景色的铺写, 也为后两句的“无 绪”和“催发”,设下伏笔。“都门帐饮”,语本:“帐饮东都,送客金谷。” 他的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 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 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 其类锐!这里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 但却直而能纡,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于是后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 凝噎”二句。寥寥十一字,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 ,如在目前。真是 力敌千钧! 词人凝噎在喉的就“念去去”二句的。 这里的去声“念”字用得特别 好,读去声,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 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 遂觉去路茫茫, 道里修远。 “千里”以下, 声调和谐, 景色如绘。 既曰“烟波”, 又曰“暮霭”, 更曰“沉沉”, 着色一层浓似一层 ; 既曰“千里”, 又曰“阔”, 一程远似一程。道尽了恋人分手时难舍的别情。 上片正面话别,下片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多情自古 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

雨霖铃柳永诗歌鉴赏

雨霖铃柳永诗歌鉴赏 导语:《雨霖铃》以秋景写离情,情景交融;在表现上,以时间发展为序, 虚实相生,层层递进,一气呵成;语言自然明畅,不尚雕琢,以白描取胜,确实 表现了一种“清和朗畅”,“意致绵密”(黄蓼园语)和“秀淡幽绝”(周济语) 的风格特色。今天小编就跟大家一起来鉴赏《雨霖铃》。希望对你有所启发和帮 助。 雨霖铃柳永宋词赏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 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译文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 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 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 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 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 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 这离愁 哪能经受得了! 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 面对凄厉的晨 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 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 注释 凄切:凄凉急促。 骤雨:急猛的阵雨 都门:指汴京。 帐饮:设帐置酒宴送行。 无绪:没有情绪 兰舟: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坐船的美称 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 去去:重复言之,表路途之远 暮霭:傍晚的云气 经年:经过一年又一年。 风情:男女相爱之情,深情蜜意。 雨霖铃柳永诗歌

柳永《雨霖铃》教学设计

柳永《雨霖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教学难点) (2)鉴赏意象和意境,掌握婉约派词的风格特点。(教学难点)(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特色。(教学重点) 2、能力目标: 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教学重点) 3、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以真情品读作品,培养学习诗歌的兴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方法 1.诵读法。2.问答法。3.讨论法。4.点拔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语 有关离别的诗词名句: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3、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5、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6、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7、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 8、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 在现实生活中,离别是一种常事。江淹曾经写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写离别的名篇柳永的《雨霖铃》。[板书课题] (二)柳永简介(略) (三)创作背景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是跟歌伎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 柳永原名柳三变,大约在38岁时进京参加科举考试。以自己的才华,柳三变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等了5 年,第二次

柳永雨霖铃拼音版

柳永雨霖铃拼音版 柳永多作慢词, 长于铺叙。 雨霖铃这首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别的情 景。下面一起去欣赏一下柳永雨霖铃拼音版吧! 雨霖铃·寒蝉凄切原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 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雨霖铃拼音 hán chán qī qiē ,duì zhǎng tíng wǎn ,zhòu yǔ chū xiē 。dōu mén zhàng yǐn wú xù ,liú liàn chù ,lán zhōu cuī fā 。zhí shǒu xiàng kàn lèi yǎn , jìng wú yǔ níng yē 。niàn qù qù ,qiān lǐ yān bō ,mù ǎi chén chén chǔ tiān kuò 。 duō qíng zì gǔ shāng lí bié ,gèng nà kān lěng luò qīng qiū jiē ! jīn xiāo jiǔ xǐng hé chù ?yáng liǔ àn ,xiǎo fēng cán yuè 。cǐ qù jīng nián ,yīng shì liáng chén hǎo jǐng xū shè 。biàn zòng yǒu qiān zhǒng fēng qíng ,gèng yǔ hé rén shuō ? 译文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 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 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 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 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 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 这离愁 哪能经受得了! 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 面对凄厉的晨 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 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 注释 ①长亭: 古代在交通要道边每隔十里修建一座长亭供行人休息, 又称“十里 长亭”。靠近城市的长亭往往是古人送别的地方。

雨霖铃 公开课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学设计 一、导语: 提起唐宋文学,同学们首先能想到哪个词?(对,就是“唐诗宋词”)在教材必修三中我们已经品鉴了唐诗中的一些精华之作,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词中的一首代表作《雨霖铃》,共同来赏析宋词之精粹。 二、(回顾关于“词”的基本知识和)介绍作者 (展示“走近柳永”——小组汇报预习情况) 词——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所以又称为“诗余”“曲子词”等。 词牌是词的格式的规定(旋律、节奏、文字、音韵结构)——“填词” 词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流派风格:豪放(苏辛)和婉约(柳永、秦观、李清照) 字数:小令(59以下)中调(59-90)长调(90以上) 段数:单调、双调、三叠、四叠(段落叫阙或片)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 由于他的生活环境及其他各方面的条件,成为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他的作品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柳永的父亲、叔叔、哥哥三接、三复都是进士,连儿子、侄子都是。柳永本人却仕途坎坷,年近半百方才进士出身。曾授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词作极佳,流传甚广。其作品仅《乐章集》一卷流传至今。描写羁旅穷愁的,如《雨霖铃》、《八声甘州》,以严肃的态度,唱出不忍的离别,难收的归思,极富感染力。 柳永一生都在烟花柳巷里亲热唱和,大部分的词诞生在笙歌乐舞之中,当时歌妓们的心声是:“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是他的歌妓姐妹们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节,歌妓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奉旨填词柳三变:柳永《鹤冲天》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句,北宋仁宗曾批评他:“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将名字抹去。柳永自称:“奉旨填词。” (表面上看,柳永对功名利禄不无鄙视,很有点叛逆精神。其实这只是失望之后的牢骚话,骨子里还是忘不了功名,他在《如鱼水》中一方面说“浮名利,拟拚休。是非莫挂心头。”另一方面却又自我安慰说“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因此,他在科场初次失利后不久,就重整旗鼓,再战科场。仁宗初年的再试,考试成绩本已过关,但由于《鹤冲天》词传到禁中,上达宸听。等到临轩放榜时,仁宗以《鹤冲天》词为口实,说柳永政治上不合格,就把他给黜落了,并批示:“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再度的失败,柳永真的有些愤怒了,他干脆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从此无所顾忌地纵游妓馆酒楼之间,致力于民间新声和词的艺术创作。官场上的不幸,反倒成全了才子词人柳永,使他的艺术天赋在词的创作领域得到充分的发挥。当时教坊乐工和歌姬每得新腔新调,都请求柳永为之填词,然后才能传世,得到听众的认同。柳永创作的新声曲子词,有很多是跟教坊乐工、歌妓合作的结果。)

再读柳永《雨霖铃》赏析

柳永(北宋)《雨霖铃》赏析 题解: 《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宋代柳永的《雨霖铃》最为有名,而其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一句更成为千古名句。 柳永简介: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雨霖铃》原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赏析: 柳永是一个浪漫词人,一个江湖词人,也是一个与词共着生命的专业词人。他一生混迹于乐工歌妓间,这些人都跟当时主要供歌唱的词有着血缘关系,这种生活决定了他以毕生精力来写词。郑振铎先生生说他“除词外没有著作,除词外没有爱好,除词外没有学问”(《中国插图本文学史》)。这虽然说得有些绝对,但确能概括初他作为一个专注于词的创作的词人的基本特点。 柳永的词大都是在“偎红倚翠”生活中“浅斟低唱”的产物。前人说他“工于羁旅行役”(《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这是他的词在题材内容上不同于前人的一个重要方面。他离乡背井,长期浪迹江湖,体尝到了生活中的种种苦况;又因此常常不得不与所恋的人离别,故所作多怨苦凄悲之辞。《雨霖铃》(寒蝉凄切)便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送别词。在柳永以前,抒写离愁别绪的词非常多。但因为柳永是一个长期浪迹江湖的游子,对生活有着独特的体验,因而他写一对恋人的离别,就不同于传统的送别词那种红楼深院、春花秋月的狭小境界,而表现出一种烟波浩荡、楚天开阔的气象。 上片写临别时恋恋不舍的情绪。“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三句说,在深秋时节的一个黄昏,阵雨刚停,一对恋人到长亭告别。这里不仅交代了时间、地点,而且就所闻所见

柳永《雨霖铃》

柳永《雨霖铃》① 原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②,骤雨③初歇。都门帐饮无绪④,留恋处⑤,兰舟⑥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⑦。念去去⑧,千里烟波,暮霭⑨沉沉⑩楚天⑾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⑿!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⒀,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⒁,更与何人说! 注释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相传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又名《雨霖铃慢》。上下阕,一百零三字,仄韵。这首词选自《全宋词》,雨霖铃又作雨淋铃。这首词是他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写的,抒发了跟情人难分难舍的感情。 ②对长亭晚:面对长亭,正是傍晚时分。 ③骤雨:阵雨。 ④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 ⑤留恋处:一作“方留亦处”。 ⑥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 ⑦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即是“凝咽”。 ⑧去去:往前走了一程又一程(分手后越来越远)。 ⑨暮霭:傍晚的云气。 ⑩沉沉:深厚的样子。 ⑾楚天:南天。古时长江下游地区属楚国,故称。 ⑿清秋节:萧瑟冷落的秋季。 ⒀经年:经过一年或多年,此指年复一年。 ⒁风情:男女恋情。 作者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雨霖铃》。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 背景 宋都汴京( 今河南开封) 是柳永逗留时间较长的地方。《雨霖铃》就是他离开京城时所写。在倾吐深深的离愁时,也抒发了对自己遭遇的感慨和受压抑的愤懑。

柳永雨霖铃优秀教案

柳永雨霖铃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雨霖铃》这首词鉴赏的方法。(教学重点) 2、深入体会作者的离愁别恨及对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诵读,感受《雨霖铃》的音乐美。 1、介绍作者及词的风格流派及有关文化常识。 豪放派,壮美。婉约派,优美。 2、老师范读全词并稍作朗读指导。学生齐读全词。 老师朗读指导: A 、读时要注意重音、节奏,语速要慢些,读出感情。脑中要有画面。 ①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②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也可以一字一顿,表示悲痛气塞。 ③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B、要有节奏,诗句中要有短暂的停顿。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便/纵有/千种/风情。 3、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基调及主题。 二、赏析,理解《雨霖铃》的语言美。 (一)上阕:上片写离别时的情景,实写为主。 1、学生个别读。 2、同座讨论: ①找意象,说作用。(幻灯片上逐一展示有关意象的词及其表达的感情。) 明确:寒蝉晚长亭骤雨兰舟烟波(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暮霭楚天 作用:渲染惆怅伤感之情(全词基调是:婉约哀怨) 作者一开头就点明了季节。什么季节?秋季。 寒蝉,是蝉的一种。《礼记》中说:“孟秋之月,寒蝉鸣。”时间大约是农历七月,寒蝉的叫声低微。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蝉叫声未必凄切,但因词人本就怀着一种伤心的情愫,听到了蝉叫声就产生了凄楚之感。 ②“都门”一句是什么意思?(齐答) ③学生看情人惜别图,体会“执手相看泪眼“一句的情感。 师问:这句怎样表现复杂细腻的情感? ④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虚写,想象,借景抒情) 问1:“去去”应该怎样读才好,为什么? 问2:用自己的话想象描述这个画面,并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柳永《雨霖铃》赏析

柳永《雨霖铃》赏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是一个浪漫词人,一个江湖词人,也是一个与词共着生命的专业词人。他一生混迹于乐工歌妓间,这些人都跟当时主要供歌唱的词有着血缘关系,这种生活决定了他以毕生精力来写词。郑振铎先生生说他“除词外没有著作,除词外没有爱好,除词外没有学问”(《中国插图本文学史》)。这虽然说得有些绝对,但确能概括初他作为一个专注于词的创作的词人的基本特点。 柳永的词大都是在“偎红倚翠”生活中“浅斟低唱”的产物。前人说他“工于羁旅行役”(《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这是他的词在题材内容上不同于前人的一个重要方面。他离乡背井,长期浪迹江湖,体尝到了生活中的种种苦况;又所以常常不得不与所恋的人离别,故所作多怨苦凄悲之辞。《雨霖铃》(寒蝉凄切)便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送别词。在柳永以前,抒写离愁别绪的词非常多。但因为柳永是一个长期浪迹江湖的游子,对生活有着独特的体验,因而他写一对恋人的离别,就不同于传统的送别词那种红楼深院、春花秋月的狭小境界,而表现出一种烟波浩荡、楚天开阔的气象。 上片写临别时恋恋不舍的情绪。“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三句说,在深秋时节的一个黄昏,阵雨刚停,一对恋人到长亭告别。这里不但交代了时间、地点,而且就所闻所见烘托出一种浓重的凄凉气氛。耳边是秋蝉凄切的鸣叫,眼前是令人黯然伤神的暮雨黄昏。这里所写的景象中已暗含了词人的感情,而又同时为下片“冷落清秋节”的概括先伏一笔。“骤雨初歇”四个字意味着马上就要起行,自然地引出下面对临别时矛盾复杂心情的描写:“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都门帐饮”,是指在京都的城门外设帐置酒送别。从这句看,这首词很可能是作者离开汴京南去,跟恋人话别时所写。依恋不舍却又不得不分离,因而也没有了心绪;可这时候,兰舟无’情,正在催人出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两句描写握手告别时的情状,感情深挚,出语凄苦。临别之际,一对恋人该有千言万语要倾诉、叮嘱,不过手拉着手,泪眼朦胧,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却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无言胜过有言,正因为气结声阻,就更能见出内心的悲伤。“念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三句以景写情,寓情于景。一个“念”字领起,说明下面所写的景象仅仅一种想象,而不是眼前的实景。但虚中见实,由推想的情景中更能表现出一对离人此刻的思绪和心境。重复“去”字,表明行程很远。“念”字的主语是谁?词里没有交代。从感情来看,应该包括行者和送行者两个方面。分别以后,前去便是楚天辽阔,烟波无际,行人就要消失在烟笼雾罩、广漠空旷的尽处了。上片写离别时的情景,经历了一个时间发展过程,景象是由小到大,由近及远,而离人的思想感情则越来越强烈,到最后三句发展到高潮,因而既收束上片,又引出下片。下片写离别之后的孤寂伤感。“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三句,由个人的离别之苦而推及于一般离人的思想感情,俯仰古今,在难言的凄哀中去深沉地思索人们普遍的感情体验。不过跟苏轼在著名的中秋词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超旷态度不同,词人越是把个人悲苦的离情放到历史发展的广阔时空中来咀嚼,就越加陷入深沉的感伤之中,并让读者越发感受到那沉重感情的分量。“冷落清秋节”,照应到上头三句,使得情景交融,增强了艺术感染力。“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是为人传诵的名句,被称为“古今俊语”。“酒醒”二字和上片“都门帐饮无绪”遥相呼应,使人将酒醒后的情景同前面送别时的情景自然地联系起来。妙在词人不写情而写景,寓情于景中。他不直接说自己酒醒之后如何寂寞孤凄,仅仅拈出在飘流的孤舟中所见所感的三种物象:岸边的杨柳,黎明时的冷风,空中的残月,心中那种凄哀悲苦的感情便充分地表现出来了。“此

柳永雨霖铃原文及赏析

柳永雨霖铃原文及赏析 《雨霖铃·寒蝉凄切》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此词上片细腻刻画了情人离 别的场景,抒发离情别绪;下片着重摹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状。下面是小编整 理的柳永雨霖铃原文及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原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dū)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nǎ)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 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译文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 刚停住。 在京都城外设帐饯(jiàn, 本义: 设酒食送行) 别, 却没有畅饮的心绪, 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 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 握着手互相瞧着对方泪光闪闪的眼 睛,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 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 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 这离愁 哪能经受得了! 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 面对凄厉的晨 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 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评解 《雨霖铃》被称为宋金十大名曲之一。本篇《雨霖铃》是柳永的十大代表作 之一。 《雨霖铃》这首词以冷落秋景为衬托,淋漓渲染了惜别的场景,进而推测别 后的铭心刻骨的思念。层层铺叙,情景交融,委婉多致。表现了柳词“细密而妥 溜,明白而家常”的特点。(刘熙载《艺概》) 赏析 词以“伤离别”为主线,目录清晰。开首三句道出时间、地点、景物。以凄 清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清秋节令的“寒蝉”,衬托着“凄切”悲凉秋景。人 将别、 日已晚、 雨乍停、 蝉声切。 惜别的长亭, 凄凉的深秋。 壮士分别尚且悲伤, 更何况这对一别可能成永诀的恋人呢?“都门”三句, 写离别时的心情。 设宴帐

全国赛课一等奖---柳永《雨霖铃》教学实录

全国赛课一等奖-- 柳永《雨霖铃》教学实录 【学习目标】 一、品鉴意象 二、体味情感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起立)老师好! 师:(同学们刚考试完,很累吧。星期六还在这儿听我的课,很辛苦啊!)我给大家放首歌,轻松一下,好不好? 生:(欢呼)好! 师:(播放邓丽君演唱的《雨霖铃》)(幻灯1:“音乐”)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歌。(师生听歌) 师:邓丽君深情、甜美的演唱深深地打动了我们,那么是谁为她作的词呢? 生:柳永。 师:对啊!柳永是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凡有井水处都唱柳词”。他的歌覆盖了当时所有的官家和民间的歌舞晚会,美丽的词句和优美的音律征服了所有的歌迷。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历史的烟云,回到宋朝,去聆听柳永的歌曲吧!(板书:课题、作者)(幻灯2:“课题作者”)这节课我们主要“品鉴意象、体味情感”。(幻灯3:【学习目标】“品鉴意象、体味情感”) 二、整体感知 师:《雨霖铃》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以至于邓丽君和柳永穿越时空合作了这首歌曲呢?我们走近文本,触摸一下柳永的情感脉搏吧!下面,请同学们仔细听录音范读,可以跟着默读,边听边圈画出你认为最能表达作者离别心情的一句话。(幻灯4:“文本、录音”)(播放曹灿范读) 生:(听) 师:(听) 师:那么,词中哪句话集中表现了作者和恋人离别的心情呢?请大家找出来。 生1:多情自古伤离别。 生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师:(明确)大家听得很用心,也很善于动脑,作者的心情在词的下片表露无疑,那就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板书,并提醒同学在书上标画出来)(幻灯5:【整体感知】“多情自古伤离别”)大家齐读一下这句话。 师:这句话表露出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生:伤心,凄凉。 师:是啊!佛言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悔、爱别离、求不得。其中最苦是“爱别离”。“多情自古伤离别”就是对这种心情的经典概括。我们还学过哪些表现离别的名言呢?请同学回忆,举几个例子。 生1(预设):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屈原《九歌·少司命》) 生2(预设):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生3(预设):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相见欢》) 生4(预设):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唐多令》) 师:很好!大家的知识面很广。由此可见,自古以来多情之人因离别而感伤的心情是非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意象解析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意象解析 摘要:对此诗词的意象解读,首先要分析何谓意象,在此基础上,再分析词中意象所蕴涵的意义。寒蝉是悲凉的同义词,长亭乃离别之伤心地,而船,则是令人产生漂泊之惆怅,暮霭渲染了凄迷暗淡的黄昏意境,酒是别离场中不可少之物,杨柳依依伤别离,月是多情物,更是伤心物。作者也正是在综合了以上意象的基础下,营造了离愁的感情。 关键词:意象物境情境意境寒蝉长亭兰舟暮霭酒杨柳月离愁 1.何谓意象 《易传》的“观物取象”说,主要出自《系辞传》的一段文字: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在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1这一段话提出了“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两个命题。象,就是八卦的卦象,如三个阳卦代表天,三个阴卦代表地,所以,《易经》的卦象,是模仿而来的“天地阴阳之象”或者是“万物之象”。象也者像也,关键是用“法像”来解释“像”。从其表述可以看出,所谓“法像”,就是效法、模仿、的意思。伏羲氏在八卦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观察飞鸟走兽,从而画出了八卦图,从《易经》可知,古人立像的目的是为了尽意,为了说明自己的思想。所以,这里所说“言”,指抽象的语言,即用来界定、判断、推理的语言,用较为形象的“象”,来阐述、解释较为抽象的语言,这就是立象的目的。 2.王昌龄的“三境”说 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王昌龄不仅是著名的诗人,而且是最早使用“境”这个范畴,以揭示“意境”的审美内涵。 先作语义学的梳理。《周礼·夏宫·掌周》有“凡国都之竟”句,下释说:

“竟, 界也。”《说文解字·田部》释“界”曰:“界,竟也。”可见,“竟”与“界”同义。《说文·田部》段注有云:“竟俗本作境。今正。乐曲尽为竟,引申凡边境之称。”可知“境”与“界”同义。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和其他一些著作中所用的‘意境’或‘境界’, 实际上就相当于‘意象’这个范畴”。○2王昌龄云: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极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用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诗格》) 这一段话中,王昌龄揭示了文学作品中的三个描写对象,即:“物境”、“情境”和“意境”。王昌龄所论述的三种“境”,是作为诗人艺术创作时所展现对象,或者是对于具体所见之物的具体描写。诗词的意境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再现, 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 从直观感相的模写, 活跃生命的传达, 到最高灵境的启示, 可以有三个层次。○3 3.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物境”意象分析 “物境”并非指纯客观的景物。客观景物需要被“神之于心”而达到“莹然掌中”的程度, 在此基础上“然后用思”(也即一个心物交互作用的过程) , 最终才可“了然境象”而“得形似”。“物境”中自然有“情”。而“情境”是在“物境”基础上更高一层的境地, 显然“情境”之“情”与“物境”之“情”自有不同。 全文有四处“物境”,此四者,即“寒蝉”、“长亭”、“兰舟”、“暮霭”,这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亲身感受,虽是客观景物的描写,但是这些景物无一不与离别之苦相关,也是作者此时离别之际感情最真挚的流露。 3.1寒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不久便呜呼哀哉。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以寒蝉高鸣,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本诗开篇写:“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

柳永《雨霖铃》赏析

柳永《雨霖铃》赏析 清镇市王庄教育:申开平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赏析 《雨霖铃》是柳永著名的代表作。这首词是词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离京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时写的,是表现江湖流落感受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这首词写离情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词的主要内容是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宦途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 全词分上下两阕。 上阕主要写饯行时难舍难分的惜别场面,抒发离情别绪。 起首“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写环境,点出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通过这些景物描写,融情入景,点染气氛,准确地将恋人分别时凄凉的心情反映了出来,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调子。真正做到了字字写景而字字含情。

“都门帐饮”是写离别的情形。在京城门外设帐宴饮,暗寓仕途失意,且又跟恋人分手。“无绪”,指理不出头绪,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意思。写出了不忍别离而又不能不别的思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正在难分难舍之际,船家又阵阵“催发”。透露了现实的无情和词人内心的痛苦。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不得不别的情景。一对情人,紧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谁也说不出一句话来。这两句把彼此悲痛、眷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一对情人伤心失魄之状,跃然纸上。这是白描手法,所谓“语不求奇,而意致绵密”。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写别后思念的预想。词中主人公的黯淡心情给天容水色涂上了阴影。一个“念”字,告诉读者下面写景物是想象的。“去去”是越去越远的意思。这二字用得极好,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包含了离人无限凄楚。只要兰舟启碇开行,就会越去越远,而且一路上暮霭深沉、烟波千里,最后漂泊到广阔无边的南方。离愁之深,别恨之苦,溢于言表。从词的结构看,这两句由上阕实写转向下阕虚写,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下阕着重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景。 开头作者先宕开一笔,把自己的感情赋予普遍的意义:“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自古以来多情者都会因离别伤心。“自古”两字,从个别特殊的现象出发,提升为普遍、广泛的现象,扩大了词的意义。但接着“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强调自己比常人、古人承受的痛苦更多、更甚。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作者把古人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词中,而且层层加码,创造出新意。

雨霖铃教学设计(市级一等奖)演示教学

雨霖铃教学设计(市级 一等奖)

《雨霖铃》教学设计 宁化六中张茂香 一、教学内容分析 《雨霖铃》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柳永词二首》中的一篇。此单元选了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四位词人的作品。主要目的是了解宋词的各个流派及各流派的基本特征,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明确意象、意境与情感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所选的四位作家是宋词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词作,既充分体现了宋词的艺术价值,又能大致反映出宋词发展的脉络。 此文是柳永的代表作,描写作者与情人难舍难分、缠绵悱恻的离别情绪及设想别后清冷孤寂的情景。他用白描、铺叙、渲染的手法,离别前写气氛,离别后写情态、心理,把依依不舍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并多用景物衬托,景中有情、情中见景、情景交融,产生了极佳的艺术效果。此文集中体现了婉约派词的风格。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虽然已学过了一定量的诗词,但无法灵活运用鉴赏方法;虽能体会本文的情感,却难把握作者的艺术手段,因此,我把应用恰当的方法品味本词的情感作为教学重点,把艺术手法的赏析作为教学难点。另外,学生对诗词朗诵重视不够,所以,指导诗词朗诵的方法也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应让学生明确诵读是鉴赏诗词的基础,又是鉴赏品味的升华,鉴赏的过程,既是品味的过程,更是为理解背诵做准备。 三、设计思想 “ 板块式教学设计”是余映潮老师在深入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基础上所提出的。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而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模块”,即教学的过程呈“板块”状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的教学设计思路。此课的指导思想主要就是“板块式”教学法。板块思路为四个步骤:诵读——品情——赏句——背诵。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比较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风格 2、掌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 能力目标:1、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2、掌握名句鉴赏的重要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感受纯真美好的爱情。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2、品味鉴赏美段名句。 教学难点:理解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及虚实结合的写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柳永《雨霖铃》阅读答案及赏析

柳永《雨霖铃》阅读答案及赏析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问题1.简析这首词逐层深入地描写离愁别恨的写作特色。 答:这首词是抒写离愁别恨的,为了表现离别之苦,作者不仅写出了男女双方的依依不舍的分手场面,而且把这个场面放在冷落的清秋时节,通过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的环境气氛加以渲染表现,突出了离别的难以忍受,这是第一层。在此基础上,作者又通过想象,设想离别后的情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让人感到,离别苦,离别后没有你的日子更苦,这是第二层。紧接着,作者又写到: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意思是离别后没有你的日子中,良辰美景尤其痛苦。这是第三层。这首词就是这样逐层深入地描写离愁别恨得逞的。 问题2.简析这首词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描写离愁别恨的写作特色。 答:实主要表现在上片开头的环境描写和中间的细节描写,词作主要通过这些描写了离别的环境,渲染了气氛,表现男女恋人的依依不舍。虚写有三个层次:第一层: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想象前路的空旷迷茫,表现作者的孤独和迷惘;第二个层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因情造景,设想酒醒之后的情景,表现作者离开恋人之后的痛苦;第三层,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设想在离开恋人后的漫长时间中,碰到良辰美景之时的感受,表现作者,又拓展了情感的表现空间,使感情进一步深化,增强了感染力。 问题3.结合诗句,联系意象,简析这首词情景交融的写法。 答:为了抒发离别之苦,词人采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选取寒蝉长亭骤雨都门兰舟烟波暮霭楚天杨柳晓风残月等一系列意象,把离愁别绪的感受,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出来,使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形象和谐统一,意与境会,创造出完美的意境,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问题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名句,它们好在哪里? 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它好在:第一,虚景实写,词人设想出次日酒醒时的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氛围,渲染了悲凉凄冷的气氛,衬托出词人形单影只的古量孤零心境。第二,意象选择,词人选择杨柳晓风残月这三个意象,在古人心目中,都具有离别或相思的意味用以描绘凄清孤寂的秋景,景中有情,把词人请了的感情融化在景物描写之中,耐人寻味。 5、《雨霖铃》里描写了哪些离别情景?词的上片和下片所描写的景色有什么不同?整首词具有怎样的意境? 参考答案: 《雨霖铃》描写了饯别时暗淡、低落的心情,船要出发时难分难舍的痛苦,设想中今宵酒醒后的凄凉、怅惘以及日后良辰好景不再的极度孤独、无聊。词的上片所描写的景色是离别时实际的环境的,下片则是对第二天清晨酒醒后所见到的景物的设想。整首词意境缠绵悱恻、凄凉清丽。

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柳永 雨霖铃

《雨霖铃》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写景的妙处。 3.感受词中凄凉孤寂的意境和抒情主人公飘零凄苦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及写作思路;揣摩意象,体会意境。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品味诗词语言,感受艺术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古人伤离别、重真情。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本词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在了解这首词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质疑法、点拨法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我们常说,一代有一代的文学。宋词,作为一代之文学,和唐诗、元曲一样,代表着一种难于企及的高度和不可再现的辉煌。可有多少人知道,词曾经只是一种边缘文学,被称为“诗余”,即诗的陪衬和补充,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不被正统文坛所重视,仅仅活跃在民间,难登文学大雅之堂。它能在宋代兴盛并最终成为一代之文学,靠的是广大文人的大力推动和参与。可以这么说,没有文人的参与就没有宋词的辉煌,而反过来宋词的辉煌也成就了一大批文人,使他们因写词而扬名。在那个时代的词坛,俊杰辈出,星光璀璨,有很多名字,穿越了千年的时空,仍然光芒四射,深入人心。 按照传统的提法,柳永、李清照是婉约派(题材狭窄,以写闺情、离绪为主,词作语言清丽、含蓄,情感婉转、缠绵)的典范;苏轼、辛弃疾则是豪放派(取材广泛,多抒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词作气势豪放,大气磅礴,飘逸洒脱,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的代表。评论者总是将苏、辛并称,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但苏轼也写婉约词,(如《江城子》“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柳永也有豪放词。《望海潮》和《雨霖铃》的比较。《望》写景壮伟、声调激越;《雨》哀怨缠绵、冷寂幽清。 词的分类 (1)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设计

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设计 《雨霖铃·寒蝉凄切》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上片细腻刻画了情人离别的场景,抒发离情别绪;下片着重摹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状。 《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领会宋词婉约派的艺术特点;把握词的意境,感受词中浓浓的别情;掌握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白描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鉴赏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感情,带领学生用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兴趣和素养。 二、教学重点: 学习名句鉴赏的方法,感受词中浓浓的别情。 三、教学难点: 掌握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白描的手法。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情境法、研讨法 五、教具准备: PPT课件 flash朗读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语 (先看《送别》歌曲视频,情境导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当我们轻轻叩开古典的门扉,不经意间,那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一缕缕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就会从平平仄仄里飘出,打湿我们的双眼。现在我们就走进柳永的《雨霖铃》,一起感受离别诗词的万种风情。

(二)资料助读(幻灯片1-5) 1、关于柳永(约987——1053) 1)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他是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由于仕途上遭遇坎坷,失意无聊,往返于秦楼楚馆,流连坊曲,在乐工和歌妓们的支持下,这位精通音律的词人,创作了大量合于歌唱的新乐府(慢词)。柳永开创了婉约词派,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 2)柳永大约在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没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等了5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柳永这首牢骚歌不胫而走,传到了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柳永在京城又挨了三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次好不容易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又把他给勾掉了。于是,柳永半是解嘲、半是哀怨,遂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留连坊曲。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至景佑元年(1034年)54岁时方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柳永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门外。 2、关于柳词 从题材方面看,大体可分三类:写都市生活和风光;写妇女生活、愿望和男女间的恋情;写羁旅行役之苦。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苦。柳词在艺术表现上自成风格,感情真挚、大胆,以白描见长,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说法。柳永的《乐章集》有词近二百首,《雨霖铃》是柳永的代表作,为“宋金十大曲之一”。 3、关于本首雨霖铃 雨霖铃,也作雨淋铃。原为唐教坊曲名。相传唐玄宗入蜀,至斜口时,阴雨连日,栈道中闻铃声,为悼念杨贵妃,遂制此曲。宋代人依旧声填词,遂为词牌。 这首词描写了作者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各地漂泊时和他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痛苦心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