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融合在无线传感网络方向研究

数据融合在无线传感网络方向研究
数据融合在无线传感网络方向研究

无线传感网络数据融合的研究

随着低功耗无线通信的发展,微传感器、微处理器等硬件的小型化,分布式信息处理技术的进步和Ad Hoc 网络的大量研究,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WSN) 成为了一种新兴技术,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传感器节点电池能量、处理能力、存储容量以及通信带宽等几个方面的资源有限,数据融合技术是解决资源限制的有效方法。

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融合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网络结构,性能,安全等方面。

(一)与网络结构相关的数据融合研究

1.平面型网络结构

平面型网络结构中,通常sink节点发送查询命令到特定区域,被测区域内节点接收到查询命令后,向sink发送监测数据,并在某些中间节点有机会相遇的情况下融合。泛洪法(Flooding) [1] 是一种最早的路由协议,不需要维护网络的拓扑结构,也不需要进行路由计算,仅要求接收到消息的节点以广播形式转发数据包。定向扩散协议[2]数据融合包括在数据建立阶段的任务融合和数据发送阶段的数据融合,通过缓存机制实现两种融合。SPIN(Sensor Protocols for Information via Negotiation)[3]是一种以数据为中心的自适应通信路由协议。其目标是通过使用节点间的协商制度和资源自适应机制,解决扩散法存在的不足之处。为了避免出现泛洪方式的内爆问题和部分重叠现象,传感器节点在传送数据之前彼此进行协商.平面型路由协议的优点是简单、易于扩展;其缺点是缺乏对通信资源的优化管理,对网络动态变化的反应速度慢。

2.基于簇的数据融合

相对于计算所消耗的能量,无线通信所消耗的能量要更多。例如,Gregory分析得到传感器节点使用无线方式传输l比特到100米远所消耗的能量可供执行3000条指令[4]。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由大量的传感器节点覆盖到监测区域而组成的,节点的监测范围互相交叠,导致临近节点报告的信息存在一定程度的冗余。

在向Sink发送数据之前,可以将整个网络组织成若干个簇区域,每个区域选举出自己的簇头,传感器节点监测到数据后将数据直接发送到它所在簇的簇头节点,簇头节点对簇内数据进行融合以消除冗余,从而减少网络中的数据传输量。

目前,大部分的研究是基于层次路由协议,与这种数据融合方式相关的算法主要有LEACH、LEACH —C、TEED、HEED、PEGASIS和CLUDDA等。

LEACH协议[5]是一种自组织的在节点之间随机分布能量负载的分层路由协议,它的工作原理如下:相邻的节点形成簇并选举簇首,簇内节点将数据发送给簇首,由簇首融合数据并把数据发送给用户。其中,簇首完成簇内数据融合工作,它收集簇中各个节点的信息,融合得到有用信息,并对数据包进行压缩,然

图1:簇结构无线传感网络

后才发给用户,这样就可以有效减少数据流量,从而实现节能的目的。但是,簇头节点过多的使用造成了电池能量的较快消耗最终使簇头节点过早的失去了功效[6]。因此LEACH协议采用随机选择簇首并周期性轮换来平均分配簇首的工作量。LEACH适合密度适中(典型密度为0.01)的网络。

为了防止簇头节点的失效,导致可靠性降低,EERINA协议[7]在簇内首先使用Gossip算法,充分利用无线信道的广播特性,减少数据传输,并在融合的最后阶段选出簇头。

EEDT协议[8]将网络中的节点动态地划分为若干个簇,结合多跳的数据传输机制,降低了网络中的数据传输能耗,提高了网络中能耗的均衡性。

3.树结构的数据融合

对于以数据为中心(data-centric routing,DC) 的路由,在一个任意放置节点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中,每个数据传输次数都最少的,以数据为中心的路由可以转化为最小Steiner树,有三种次优策略:贪心增长树(greedy incremental tree,GIT),最短路径树(shortest paths tree,SPT),近源汇聚树(center at nearest source,CNSSS)[9]。在数据的可融合程度一定的情况下,以上三种策略之间的节能效果关系为:GIT>SPT>CNS。

在基站能量足够大的前提下,BCDCP协议[10]对LEACH的改进之一是簇外采用最小生成树。核心思想是利用基站来进行簇的划分和数据传输路径的建立,其关键点是簇首在整个网络中分布实现算法和簇首到基站多跳路由机制的实现。BCDCP适合于密度较大(典型密度为0.05)的网络。

EADAT[11]是基于剩余电量的算法,主要思想是分布和启发式地建立和维护一棵融合树,动态调整所有叶节点的无线通信来减少能源消耗,达到延长网络生命周期的目的。

E-span和LPT算法[12] 两者都根据节点的剩余能量来确定融合树中的父与子节点,以提高网络的生存期。在E-span中,剩余能量最高的源节点被选定为根节点,其他节点根据其自身剩余能量及与根节点的距

离来选择相应的父节点。

基于蚁群算法的数据融合树[13]通过信息积累的方法,将信息素以梯度的形式建立在相应的路径上,从而使信息根据路径上保留的信息量独立的选择路径。

基于遗传算法的数据融合树(GA)[14]选择移动代理路由时,根据数据传输和融合能量开销及节能增益,对移动代理迁移到每个传感器节点是否进行数据融合做自适应选择,以在信息收集过程中提高网络能量效率.

(二)与性能有关的数据融合研究

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数据融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节省整个网络的能量、增强所收集数据的准确性以及提高收集数据的效率三个方面。

1.提高网络生命周期的数据融合

能量损耗问题是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的关键性问题,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是如何能使无线传感器网络运行能量最小,同时使网络生命期最大。用线性规划方法来研究数据融合问题,假设已知传感器网络的所有节点的位置和能量供给,以及任意两个节点之间进行通信的代价。在网络循环收集数据时,每次循环,节点产生一个单位大小的数据分组,融合节点能将自身的分组和接收到的分组融合成相同大小的分组,最大生命周期数据采集与融合问题就成为在传感器能量约束和边容量约束下,利用整数规划计算最优的允许流量网络问题,并给出了一种构造融合树的启发式方法。但具有线性松弛的整数规划方法有相当大的计算开销,为此提出一种开销小的基于簇的启发式最大生命周期算法。[15]

Rahul C.Shah等人提出了一种能量多路径路由机制[16]。该机制在源节点和目的节点之间建立多条路径,根据路径上的节点的通信能量消耗以及节点的剩余能量情况,给每条路径赋予一定的选择概率,使得数据传输均衡消耗整个网络的能量,延长整个网络的生命周期。

文献[17]提出一种新颖的数据融合和路由策略GRASS,使用启发式方法在路由过程中寻找最少数量的融合节点,以达到网络生命周期的最大化。融合节点可能同时接收多个源节点的数据,造成MAC层的冲突和重传,增加了融合节点能量的。

文献[18]提出了提出一种基于次优距离的多跳路由算SDMR(Sub—optimal Distance Multi—hop Routing algorithm)。该算法基于次优距离在局部圆中随机选取传感器节点作为中转节点,保证了在最优通信范围附近选取中转节点。然后,对多跳路由算法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和性能分析,保证了该算法的实现。最后,提出了一种优先权选择策略,改进了SDMR,在局部圆中按照优先权选取传感器节点作为中转节点,进一步优化了局部节点的能耗,而且减少了路径负担。

ESPDA(Energy-efficient and Secure Pattern-based Data Aggregation) [19]也是一种基于分簇的路由协议算法。每个节点收集到数据后,并不是直接将数据包发送给簇头,而是将反映数据特征的模式编码(Pattern

Code)发给簇头节点,簇头节点根据模式编码判断是否对该节点的数据感兴趣或该节点数据是否冗余。这样簇头节点就不用收集簇内所有节点的数据,可以根据需要有选择的收集。ESPDA既减少了簇内节点和簇头的通信量,也增加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安全性。

2.提高数据准确性和收集效率的数据融合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数据并不是同时到达融合节点,融合节点必须延迟一段时间来等待传感器节点数据的到来。而不同的传感器网络的应用有不同的信息萃取要求,其中就包括用户所能容忍的最大数据传输延迟时间T。如果从感知区域内获得的数据超过了最大延迟时间T,那么这个信息对用户来说就是无效的。因此,如何将最大融合延迟合理地分配到各个融合节点上,并且能够使信息融合达到最佳的效果就成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TiNA (temporal coherency-aware in-network aggregation)是一种利用传感器节点采集数据的时间一致性进行网内融合的机制。它在满足用户对于数据准确性需求的前提下,通过网内融合尽可能地节省能量。TiNA 的基本思想是,只有当前采集的数据与上一次采集的数据的差值大于某个用户指定的容忍限度时,节点才进行数据发送。它采用定向扩散(directed diffusion)的方式建立路由树,为每个节点分配梯度值并指定其父节点。节点为了利用数据的时间一致性,必须保存额外的信息。叶节点需要保存上一次发送到父节点的数据。转发节点不但需要保存自己上一次发送到父节点的数据,而且需要保存每个子节点发来的最新数据。

文献[20]提出了三种数据融合时机模型,并进行了比较,它们分别是周期性简单数据聚合时机模型、周期性逐跳数据聚合时机模型和周期性逐跳调整数据聚合时机模型。研究表明,根据节点在融合树中的位置来设置时序可以得到较理想的效果,并能维持较高的准确度和新鲜度。同时针对汇聚传输中数据传输的方向特征,提出了瀑布超时机制,即数据源节点首先超时并传输数据,然后下一跳节点超时,将接收到的数据与本地产生的数据进行融合并转发,直至sink节点。

Utz Roedig 等人在2004年提出Brute-Force [21]算法。该算法将最大融合延迟的时间T有效地分配到各个融合节点上,基于信息的剩余时间来选择信息发送的节点。

文献[22]研究能量受限传感器网络最优信息抽取问题。根据加性自噪声信道下shamon容量方程和信号衰减,把最优信息抽取问题转换为一个满足能量约束条件的非线性流量规划问题。通过设置节点的传输功率和流量速率,限制节点发送信息量,从而最优化sink节点接收的信息量。

DCDR算法首先构造生命周期近似最优的数据收集树,然后通过对延迟“瓶颈”节点迭代处理来满足延迟要求,并通过剪枝优化技术来减少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实验结果表明,与无延迟约束的MITT算法相比,DCDR算法能在保证网络传输延迟的情况下,使其网络生命周期达到MITT算法的90%左右[23]。

(三)与安全相关的数据融合研究

在资源受限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中,数据融合能起到节省能量开销、提高数据收集效率和增强信息采集准确性的重要作用。然而,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由于具有无人监护性和节点的廉价性,其网络节点很容易受到潜在的恶意节点的安全威胁,其能够复制、传播大量虚假信息传递给其他节点,造成数据融合时的原始数据就已经变得不可信任.恶意节点甚至会窃取其他正常节点的传输数据,以至数据的机密性遭到严重破坏.

数据融合的信任度模型CBDA[27],融合节点通过簇成员节点的采样数据监视其行为,形成成员节点的信誉度,它只利用信任节点的数据来进行融合操作,计算融合结果,形成对融合结果的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传输给汇聚节点(即基站),以供基站完成最后的决策。CBDA能够确保在部分节点被捕获,攻击的情况下保证数据融合的准确性。

SIA安全信息融合框[28]能够预防一种叫隐蔽攻击融合操作(stealthy attack aggregate manipulation)的特殊攻击行为,隐蔽攻击融合操作能够隐蔽性的修改融合数据,且不让用户发觉融合结果的不正确.因此,SIA的目标是:如果用户接受一个融合数据是正确的,那么必须确保这个融合数据以较高概率接近真实融合值.在融合结果已被篡改的情况下,用户应该以较高概率拒绝不正确的融合结果.SIA中包含有3种节点类型:一主服务器,一个基站和诸多传感器节点.SIA假设每个节点都有唯一的ID并且和基站、和聚合节点享有共同的可以提供信息认证和加密服务的密钥.有了这些密钥,更进一步增强了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时效性.

RSDA[29]是一种基于信誉的安全数据融合方案,RADA采用多聚合点加密聚合模式,其模型较类似于分簇模式,并使用请求一响应模式,由基站发起聚合操作的洪泛请求,把目标区域分为若干大小相等的簇,簇内每一节点都监听其邻居节点的行为,依据节点是否参与感应,传输,聚合等簇操作来计算节点信誉值,最后依据节点信誉值来选出簇头.在RSDA中,信誉值的计算采用概率密度函数(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对每一节点的信誉值进行实时更新.根据各簇头节点中存储的黑名单和信誉值表两个因素来确认恶意节点,RSDA也具有簇头节点也采用了类似于LEACH的轮换选举机制,以延长网络生命周期.最后通过实验验证,RSDA不仅延长网络生存周期,也保证了加密数据的准确性,数据完整性,数据新颖性和一定程度的数据保密性.

ESPDA协议[29]是在各个传感器节点将采集数据对应的模式码发送到簇头。模式码用来标识和分类原始数据,具有相同模式码的采集数据其实际值相近,视为冗余数据。具有相同模式码的不同传感器节点集合只需传送其中之一的原始数据到簇头。簇头根据模式码来选择将要真正传输的数据,即实现了融合。簇头不需要知道数据含义,被选中传感器采集的数据加密形式传送到基站,在传输路径的任何中间节点上都不需解密。但是ESPDA协议只有一层融合节点,网络规模受限.而且由于节的密集部署,以及周期性的采

集和传送数据,网络中仍然有大量的冗余数据。胡向东等人提出了基于ESPDA的改进方法ESDA协议[30],在ESPDA协议的传感器节点上进行一次数据融合,减少冗余数据,延长网络生命期。

(四)折中研究

在数据融合过程中,生命周期,数据时延和数据质量,网络安全不可能同时达到最优,需要在应用中进行折中考虑。文献[31]研究了周期性数据融合能量与准确性平衡问题。为了分析周期性融合应用中的能量和准确性子空间,提出了一种联合设计信号处理算法和网络协议的分布式估计算法。关键思想是一个基于门限的机制,把门限用做一个表征准确性与能耗之间平衡的调整参数。文献[32]通过在融合结果的精度与能量消耗之间取得平衡,达到延长传感器网络寿命的目的。通过对各个节点观测数据的变化模式、节点剩余能量以及与sink通信代价,将用户对融合结果精度的总体限定,在各个节点间进行分配。这样传感器节点无须报告所有的数据给sink,只有在节点为满足所分配的精度等级必须更新的条件下才需要发送数据。文献[33]研究数据融合能耗与延迟平衡问题。为了节省更多的能量,融合节点需要等待更长的时间,融合更多的数据,但同时延时会增加,此时节点需要结合能耗和延时需求,在信道空闲的瞬间确定是继续等待还是发送融合结果。提出马尔可夫决策过程来建立该融合模型,将延时作为融合回报的折扣,建立优化方程,根据采样值到达和接入信道的可用情况,确定融合节点的决策,使融合回报最大化。一种基于数据融合的覆盖控制算法DFCCA(Data Fusion based Coverage Control mgo-rithm)[34],采用更接近真实的数据融合感知模型,根据理论分析找到三角融合网格(TFM)中最小检测概率点的位置,然后依据覆盖质量要求和环境参数选择三角融合网格的最优节点间距;在保证覆盖质量和连通基础上,通过整网的三角融合网格划分调度工作节点,同时考虑节点剩余能量,用以均衡网络能耗,提高网络生命周期。

(五)结束语

随着无线传感网络研究的深入和大规模应用,数据融合在延长网络的生命周期,提高网络数据采集的质量,鲁棒性,节省网络的通信带宽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在结构,算法,安全等方面,数据融合还有广泛的发展前景。

(六)参考文献

[1] 孙利民,李建中,陈渝.无线传感器网络[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3-23, 27-36, 94-97, 260-270.

[2] Estrin D,Govindan R,Heidemann J. Next century challenges: ScalableCoordination in Sensor Network[C].

Proceedings of the 5th ACM/IEEE Computer Society, 1999: 263-270.

[3] Iyer R,Kleinrock L. Qos Contorl For Sensor Netwoks[EB/OL]http//https://www.360docs.net/doc/701338677.html,/PS/paper222.pdf,

2006-8-10.

[4] Heinzelman W R,Chandrakasan A,Balakrishnan H.Energy—Efficient Communication Protocol

forWireless Microsensor Networks【EB/OL].https://www.360docs.net/doc/701338677.html,/iel5/6709/20043/00926982.Pdf,

2006-19-10.

[5] 于海斌,曾鹏等.智能无线传感器网络[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3-35, 115-136.

[6] 陈恒.无线传感器网络中数据融合技术的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7] NECCHI L,BONIVENTO W R,Negotiation based protocols for disseminating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J].

Wireless Nenworks,2002,8(2):169-185.

[8] 夏海英.一种能量高效的无线传感网络数据传输协议[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9] KRISHNAMAcHARI B,ESTMN D,WICKER S.Modeling data centric routing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C]

//Proc of IEEE INFOCOM.New York:IEEE Computer society,2002:2-14.

[10]Nikoletseas S. Chatzigiannakis I. Euthimiou et al. Energy efficient protocols for sensing multiple events in

Smart Dust networks. In:Proceedings of 37th Annual . Simulation Symposium. Arlington, 2004. Arlington, IEEE Press, 2004.15~24

[11]Min Ding,Xiuzhen Cheng,Guoliang Xue .Aggregation Tree Construction in Sensor Networks[C]Proc of the 58th

IEEE Vehicular Technology Conference.2003:2168-2172

[12]Weinan Marc Lee ,Vincent W.S. Wong . E-Span and LPT for data aggregation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J].

Computer Communications,2006,29(13-14):2506-2520

[13]田丽娟. 基于蚁群算法的无线传感网络数据融合方法的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4]王天荆. 基于遗传算法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自适应数据融合路由算法[J], 电子与信息学报,2007,29(9)

[15]Jeffrey Stanford ,Sutep Tongngam. Approximation algorithm for maximum lifetime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with data aggreg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nsor Networks,2009,6(1)

[16]Shah R C,Rabaey J M.Energy aware routing for low energyad hoe sensor networks.In:Proe 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 Conference(WCNC’02),March,2002,l(3):17~21.[17]Yunhao Liu,Xiaomei Liu,Chen Wang, ,et all.Defending P2Ps from Overlay Flooding-based DDoS[C]// Proc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arallel Processing,2007

[18]窦金凤.无线传感器生命周期延长算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19] 于海斌, 曾鹏,梁韡.智能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0]SOLIS I, OBRACZKA K.The impact of timing for data aggregation in sensor networks[C]// Proc of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s.2004:3640-3645

[21] Utz Roedig Jens Schmitt .Performance Modelling and Evaluation of Firewall Architectures for Multimedia

Applications[C],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3042

[22] ORDONEZ F,KRISHNAMACHARI B. Optimal information extraction in energy-limited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J]. 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 2004,22(6):1121-1129

[23]仇雷杰. 无线传感网络中有效数据收集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27]胡向东.物联网中数据融合的信誉度模型与仿真[J],仪器仪表学报,2011.31(11)

[28]Przydatek B,Perrig A,Song D.SIA secure infomation aggregation in sensor networks[J].Proceedings of the

47th IEEE Global Telecommunications Conference(Globecom),November 29-December 3,Dallas,TX,2003(03):255—265.

[29]URKM,PENTLANDA .Eigenfaces for recognition [J]. Cognitive Neuroscience。199l,3(1):7l-86

[30]罗蔚,胡向东.无线传感器网络中一种高效的安全数据融合协议[J].重庆大学学报,2009.21(1)

[31]Carrie Gates,Michael Collins.More Netflow Tools: For Performance and Security[C]// Proceedings of the

Eighteenth Large Installation System Administration Conference.2004

[32] BRUUNER R. A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the Kad-protocol[D].2006

[33] LIU XIAOSONG,HW ANG K. Prevention of index-poisoning ddos attacks in peer-to-peer file-sharing

networks[R].2006

[34] 马超,史浩山,严国强,李延晓.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基于数据融合的覆盖控制算法[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2011,29(3)

基于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火灾预警系统

基于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火灾预警系统 赵 英,陈淑娟 (北京化工大学,北京 100029) 摘 要:为避免火灾造成的严重损失,实现火灾早期报警,本系统通过对火灾发生过程和产物的研究比较,采用多种传感器对火灾发生初期火灾特征较明显的几个参数进行监测,并实时反馈回采集的数据。系统利用D S 证据理论对多传感器数据进行融合分析,实现对同一目标的判断;本系统通过利用D S 证据理论对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方法,不仅弥补了采用单一传感器的不足,而且很大程度上降低系统判断结果的不确定性,提高了系统预警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关键词:D S 证据理论;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火灾预警 中图分类号:T N919 34;T P2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373X(2010)24 0173 03 Fire Early Alarm System Based on Mu lti sensor Data Fusion ZH A O Y ing,CH EN Shu juan (Beijing U niversity of Chem i cal Technolog y,Beiji ng 100029,China) Abstract :Fire early alarm system is used to prev ent damages caused by fire.T he system uses many kinds o f a ppro pr iate sensor s t o monito r several par ameters which have the o bv ious fire characterist ic accor ding to the research o n fire process,and to feedback the data r eal timely.T he sy stem realizes the multi sensor data fusion using the D S evidence theo ry to determine the tar get.T he method no t only makes up insufficiency of sing le senso r,but also reduces the uncertainty of judg ment result and enhances the accur acy and r eliability of the fir e ea rly ala rm system. Keywords :Dempster Shafter evidence theor y;multi senso r;data fusio n;fir e ear ly alar m 收稿日期:2010 07 17 火灾探测是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课题。随着火灾探测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火灾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不断涌现出新的探测手段。然而现有的大多数火灾探测器只能在火灾发生到难以控制的形势下才发出报警信号[1] 。而那些由于长期运行导致设备过载、过热、短路产生火灾的场所,如计算机机房、精密仪器实验中心、网络数据中心等,需要对火灾进行严格控制,确保在火灾发生初期就能及时发现火情并进行扑灭,否则造成的损失燃烧物都很少,因此如何能在火灾处于萌芽状态时,准确实现火灾早期探测,避免严重损失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火灾的早期探测难题主要集中在探测对象难以选择、探测方法单一及准确预警概率低[2] 。本系统针对这些问题,在对火灾发生的过程和产物作了详细了解以后,选择适当的传感器对具有明显火灾特征的几个参数进行监测,再利用D S 证据理论对所有监测数据进行融合处理得到更为准确的判定结果。 1 火灾探测对象的选定 在火灾探测过程中,可以利用的火灾信息很多[3 4]:(1)固态高温产物:来源于可燃物中的杂质,以及高温状态下可燃物热裂解所形成的物质。 (2)燃烧音:燃烧过程中产生的高温,加热周围空气,使之膨胀,产生一种频率仅在数赫兹左右的压力声波,即是燃烧音。 (3)火焰光谱:主要由炽热微粒的光谱辐射和燃烧 气体的特征辐射所构成。 (4)气态燃烧产物:气态燃烧产物的主要成分为H 2O 、CO 、CO 2、H 2和O 2,由于环境中湿度的影响,通常不把H 2O 作为火灾探测参数。 由于前三点火灾信息都是在火灾已经发生很严重的情况下才产生的,且以火焰光谱进行火灾探测,虽然可以有效避免环境中大部分干扰因素的影响,但为了进一步消除相关干扰因素的影响,还需要利用火焰的闪烁特征。然而,CO 和CO 2在空气中的含量较低,正常大气环境中CO 含量在10ppm 以下,CO 2含量大约为360ppm 。从表1中可以看到,绝大多数试验火的CO 含量均在20ppm 以上。根据火灾特性,在火灾初期阴燃时,CO 含量更是达到最高。由图1[5]可知,各种不同材质在燃烧时,CO 2含量也在不断增加,且在初始成长期间,曲线斜率的变化范围是2.5~6.5ppm/s 。因此,将气体作为早期报警探测对象具有明显优势[3],针对以上2种气体进行监测,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环境中有无燃烧现象的产生。本系统将CO 的浓度、CO 2的浓度变化率、环境温度三者作为探测火灾的特征参量。 现代电子技术 2010年第24期总第335期 新型元器件

无线传感网络在军事领域的应用

传感网络结课报告 论文题目: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分析学院: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 专业:光电信息工程 班级:光电三班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年月日

摘要 ........................................................................................................................................................ I I 第一章绪论 . (1) 1.1背景及国际形势 (1) 1.2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发展现状 (1) 1.3本文的组织结构 (2) 第二章无线传感器网络简介 (3) 2.1体系结构 (3) 2.1.1 节点组成 (3) 2.1.2 网络体系结构 (3) 2.2路由协议 (4) 2.2.1平面路由协议 (4) 2.2.2层次路由协议 (6) 第三章特点及应用优势 (7) 3.1无线传感器网络特点 (7) 3.1.1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主要特点 (7) 3.1.2与其他网络相比主要区别 (7) 3.2应用优势 (8) 3.2.1潜在优势 (8) 3.2.2与导弹雷达相比潜在优势 (8) 第四章在军事领域的应用 (9) 4.1战场侦察与监视 (9) 4.2战场态势感知 (10) 4.3核、生、化监测 (10) 4.4装备、弹药、后勤物资管理 (10) 4.5智能尘埃 (10) 第五章结束语 (12) 第六章调研照片 (12) 第七章参考文献 (13)

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军事领域的应用 摘要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新兴网络,它采用无线通信技术,由微小的传感器组成,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具备感应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无线通信能力,使无线传感器网络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可广泛用于军事、环境、医疗保健、空间探索及各种商业应用。文中对无线传感网络的构建,路由协议以及定位算法做了简介,着重讲了它在军事领域的重要地位,以及当下的主要应用研究方向。 关键词:WSN,体系结构,军事应用 Abstract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is a burgeoning network,which is composed of tiny sensors with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Node of WSN have influence, information handing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bilities, making WSN have wide application foreground, including military,environment, medical treatment, space imploring and various business applications. In this paper, i first provide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WSN, routing protocol and the Relocation Arithmetic, and then focus on its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military field, main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direction now. Keyword: WSN, Construction, Application in the military field.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1引言数据融合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几十年来,随着传感器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在军事指挥系统中对提高综合作战能力的迫切要求,使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早期主要是应用在军事上,而随着工业系统的复杂化和智能化,近年来该技术推广到了民用领域,如医疗诊断、空中交通管制、工业自动控制及机械故障诊断等。数据融合是针对一个系统中使用多个传感器这一问题而展开的一种信息处理的新的研究方向,所以数据融合也称为传感器融合。数据融合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按时间顺序获得的若干传感器的观测信息,在一定的准则下加以自动分析、综合,从而完成所需要的决策和估计任务而进行的信息处理过程称为数据融合。2

数据融合技术的分类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涉及到多方面的理论和技术如信号处理、估计理论、不确定性理论、模式识别最优化技术、神经网络和人工智能等。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提出了多种数据融合技术方案。从技术原理角度,可分为假设检验型数据融合、滤波跟踪型数据融合、聚类分析型数据融合、模式识别型数据融合、人工智能型数据融合等;按判决方式分有硬判决型和软判决型数据融合;按传感器的类型分有同类传感器数据融合和异类传感器数据融合按对数据的处理方式,可分为象素级融合、特征级融合和决策级融合;从方法来分有Bayes推理法、表决法、D-S 推理法、神经网络融合法等。从解决信息融合问题的指导思想或哲学观点加以划分,可分为嵌入约束观点、证据组合观点和人工神经网络观点三大类。3常用的数据融合方法数据融合方法种类繁多,图1归纳了常用的一些信息融合方法。估计方法

无线传感网络(习题)

无线传感网络习题、选择题:(20 题) 1.下列不属于传感器网络三个基本要素的是 A、用户 C、感知对象B使用者 D、传感器 2.传感器网络的基本功能是 A、主动式感知C、数据处理 B、数据删减 D、隐藏感知信息 3.扩频技术按照工作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几种: A、3 种 B、5 种 C、4 种 D、2 种 4.下列阶段不属于定向扩散路由机制的是 A、兴趣扩展阶段C、梯度建立阶段 B、路径选择阶段D、路径加强阶段 5.无线通信物理层的主要技术不包括 A、介质选择C、扩频技术 B、幅度选择D、调制技术 6.IEE 802.115.4的标准包 括A、运输层B、物理层 C、介质访问控制层 D、应用层 7.下列不属于无线传感网络的关键技术的是 A、网络拓扑控制C、时间同步 B、网络协议D、物理层技术 8.无线传感网络后台管理软件结构与组成不包括下列哪个选项 A、数据库管理系统 B、数据处理引擎 C、图形用户界面 D、后台组件 9.下列不属于数据融合的内容是 A、多传感器的目标探测C、跟踪与识别 B、数据连接 D、情况评估和预测 10.无线传感网络的节点基本功能不包括 A、数据采集 B、数据处理 C、储存数据 D、通信

14. 802.11网络的基本元素SSID 表示了一个无线服务,这个服务不包括 A 、接入速率 B 、输出速率 C 、工作信道 C 、认证加密方法 15. 传感器是将外界的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的装置,传感器一般是由敏感元件、转 换元件和 A 、输出元件 C 、传唤信号元件 16. 传感器节点的组成不包括 A 、传感器模块 C 、无线通信模块 17. 下列不属于物联网关键技术的是 A 、RFID 无线识别 C 、纳米技术 18.SPIN 协议中使用了三种类型的消息,不包括下列 A 、ADV 消息 B 、REQ 消息 C 、APA 消息 D 、DAT E 消肖息 19. 定向扩散协议的优点不包括下列 A 、 采用多路径,健壮性好; B 、 节点只需要和邻居节点通信,因而不需要全局的地址机制,实用查询时 按需建立路由避免存储全网信息; C 、 每个节点都需要数据融合,减少操作; D 、 通过数据命名减少数据的重叠。 20.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可靠传输基本机制不包括 A 、丢包恢复机制 B 、冗余传输机制 C 、速率控制机制 D 、发送确认机制 11.无线传感器网络不可以选择的频率有 A 、2.4GHz C 、1.25GHz 12.传感器网络的电源节能方法有 A 、休眠技术机制 C 、数据单个传递 13.传感器网络的安全问题不包括 A 、机密性问题 C 、安全性鉴别问题 B 、 5GHz D 、 800MHz B 、拒接收数据 D 、轮流接收机制 B 、点到点的消息认证问题 D 、完整性鉴别问题 B 、加密原件 D 、转换电路 B 、数据融合模块 D 、能量供应模块 B 、嵌入式系统技术 D 、时间同步技术

传感器数据融合(20200630195849)

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 数据融合也称为信息融合,是将来自多个传感器或多源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从而得出更为全面、准确和可靠的结论。数据融合出现于2 0世纪7 0年代,源于当时军事领域的需要,称为多源相关、多传感器混合数据融合,并于20世纪80年代建立其技术。美国是数据融合技术起步最早的国家,在随后的十几年时间里各国的研究开始逐步展开,并相继取得了一些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和国外相比, 我国在数据融合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海湾战争结束以后,数据融合技术引起国内有关单位和专家的咼度重视。一些咼校和科研院所相继对数据融合的理论、系统框架和融合算法展开了大量研究,但基本上处于理论研究的层次,在工程化、实用化方面尚未取得有成效的突破,许多关键技术问题尚待解决。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系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基本功能。人类本能地具有将身体上的各种功能器官所探测到的信息与先验知识进行融合的能力,以便对周围的环境和正在发生的事件作出估计。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基本原理就像人脑综合处理信息的过程一样,它充分利用多个传感器资源,通过对这些传感器及其获得信息的合理支配和使用,把其在时间或空间上的冗余或互补信息依据某种准则来进行综合,以获得被测对象的一致性解释或描述,使该系统由此而获得比它的各组成部分的子集所构成的系统具备更优越的性能。 具体而言,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基本原理如下: 1)多个不同类型的传感器获取目标的数据; 2)对输出数据进行特征提取,从而获得特征矢量; 3)对特征矢量进行模式识别,完成各传感器关于目标的属性说明; 4)将各传感器关于目标的属性说明数据按同一目标进行分组,即关联; 5)利用融合算法将每一目标各传感器数据进行合成,得到该目标的一致性解释与描述。 在各种系统中,靠单一的传感器不能满足对目标、环境的识别和控制的要求。若对不同传感器采集的数据单独、孤立地进行加工,不仅会导致数据处理工作量的剧增,而且割断了各传感器数据之间的有机联系,丢失数据有机组合蕴涵的特征,造成数据资源的浪费。因此,要对多传感器的数据进行

无线传感网络选择题

1.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组成模块分为:通信模块、()、计算模块、存储模 块和电源模块。A A.传感模块B。ARM模块C网络模块D实验模块 2..在开阔空间无线信号的发散形状成()。A A.球状B网络C直线D射线 3.当前传感器网络应用最广的两种通信协议是() . d A .IEEE802.15 B .IEEE802.16 C .IEEE802.10 D .IEEE802.14 4.ZigBee主要界定了网络、安全和应用框架层,通常它的网络层支持三种拓扑 结构,下列哪种不是。D A.星型结构、B网状结构C簇树型结构D树形结构 5.下面不是传感器网络的支撑技术的技术。B A.定位技术B节能管理C时间同步D数据融合 6.下面不是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路由协议具有的特点?D A.能量优先 B.基于局部拓扑信息C.以数据为中心D预算相关 7.下面不是限制传感器网络有的条件?C

A电源能量有限B通信能力受限C环境受限D计算和存储能力受限 8.()技术是一种面向自动化和无线控制的低速率、低功耗、低价格的无线网 络方案。C A.WAN B. Ad hoc C.Ziggbee D. TinyOS 9.网络连接度是所有节点的邻居数目的(),它反映了传感器配置的密集程度。A A.平均值 B.最大值 C.最小值 10.传感器一般由()、转换原件和基本转换电路组成。A A.敏感原件 B.红外原件 C.单片机DARM模块 11.传感器节点通信模块的工作模式有()、接收和空闲。A A.发送B. 启动C.认证D.互联 12.传感器节点的能耗主要集中在()模块。C A.连接B.电池C通信D.传感 13.主动反击能力是指网络安全系统能够主动地限制甚至消灭入侵者,下面不是 具备的能力D A.入侵检测能力 B.隔离入侵者能力 C.消灭入侵者能力D.恢复能力

无线传感器网络作业

无线传感器作业 :传感器网络节点使用的限制因素有哪些? 1.电源能量有限传感器节点体积微小通常只携带能量十分有限的电池。 2.通信能力有限 3.计算和存储能力有限,传感器节点是一种微型嵌入式设备,要求他价格低功耗小,这些 限制必然导致其携带的处理器能力比较弱,存储器容量比较小。 :网络传感器有哪些特点? 1.自组织性 2.数据为中心 3.应用相关性 4.动态性 5.网络规模 6.可靠性 :按照节点功能和结构层次划分,将传感器网络的结构有哪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答: 1.平面网络结构拓扑结构简单,易维护具有较好的健壮性事实上就是一种,a d h o c 网络结构的形成。由于没有中心管理节点,故采用自组织协同算法组成网络,其组网算法比较复杂。 2.分级网络结构:网络拓扑结构扩展性好,便于集中管理,可以降低系统的建设成本,提 高网络覆盖率和可靠性。 3.混合网络结构:同级网络结构相比较,支持功能更强大,但所需要的硬件成本更高。 4.m e s h网络结构:由无线节点构成网络,按mes h拓扑结构部署,网内有个节点至少 可以和一个其他节点通信支持多跳路由,功耗限制和移动性取决于节点类型及应用的特点,存在多种网络接入方式。 :传感器半径r,被监测区域面积为A,要求达到概率为p的覆盖率,确定传感器数目。 :WSN数据链路层中的媒体访问控制和误差控制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媒体访问控制:①对于感知区域内密集布置节点的多跳无线通信,需要建立数据通信链路以获得基本的网络基础设施。②为了使无线传感器节点公平有效的共享通信资源,需要对共享媒体的访问进行管理。 误差控制:一般基于ARQ的误差控制,主要采用重新传送发费和管理发费。具有低复杂的编码与解码方式的简单误差控制码可能是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误差控制的最佳解决方案。 :传输层中的Event-to-sink传输和Sink-to-Sensors传说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Event-to-sink 由于无线传感网络中存在大量的数据流,Sink节点需要获得一定精度,Event-to-sink的可靠度是必要的,包括了事件特征到Sink’节点的可靠通信,而不是针对区域内各节点生成的单个传感报告/数据包进行基于数据包的可靠传递。 Sink-to-Sensors

无线传感器网络知识点归纳

一、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概述 1、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义,无线传感器网络三要素,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任务,无线传感器网 络的体系结构示意图,组成部分(P1-2) 定义: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 WSN)是由部署在监测区域内大量的成本很低、微型传感器节点组成,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形成的一种多跳自组织的网络系统,其目的是协作地感知、采集和处理网络覆盖范围内感知对象的信息,并发送给观察者或者用户 另一种定义:无线传感器网络(WSN)是大量的静止或移动的传感器以自组织和多跳的方式构成的无线网络,目的是协作地采集、处理和传输网络覆盖地域内感知对象的监测信息,并报告给用户 三要素:传感器,感知对象和观察者 任务:利用传感器节点来监测节点周围的环境,收集相关的数据,然后通过无线收发装置采用多跳路由的方式将数据发送给汇聚节点,再通过汇聚节点将数据传送到用户端,从而达到对目标区域的监测 体系结构示意图: 组成部分:传感器节点、汇聚节点、网关节点和基站 2、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P2-4) (1)大规模性且具有自适应性 (2)无中心和自组织 (3)网络动态性强 (4)以数据为中心的网络 (5)应用相关性 3、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的硬件组成结构(P4-6) 无线传感器节点的硬件部分一般由传感器模块、处理器模块、无线通信模块和能量供应模块4部分组成。

4、常见的无线传感器节点产品,几种Crossbow公司的Mica系列节点(Mica2、 Telosb) 的硬件组成(P6) 5、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协议栈体系结构(P7) 1.各层协议的功能 应用层:主要任务是获取数据并进行初步处理,包括一系列基于监测任务的应用层软件 传输层:负责数据流的传输控制 网络层:主要负责路由生成与路由选择 数据链路层:负责数据成帧,帧检测,媒体访问和差错控制 物理层:实现信道的选择、无线信号的监测、信号的发送与接收等功能 2.管理平台的功能 (1)能量管理平台管理传感器节点如何使用能源。 (2)移动管理平台检测并注册传感器节点的移动,维护到汇聚节点的路由,使得传感器节点能够动态跟踪邻居的位置。 (3)任务管理平台在一个给定的区域内平衡和调度监测任务。 6、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领域(P8-9) (1)军事应用 (2)智能农业和环境监测 (3)医疗健康 (4)紧急和临时场合 (5)家庭应用 (6)空间探索

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融合关键技术研究

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融合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路由协议与数据融合技术已成为无线传感器网络(WSN)的一个重要研究方面。本文按照面向应用和面向层次两个分类进行了介绍,并通过联系以数据为中心的路由协议以及相关的数据融合算法,简要分析了其在节省功耗,优化网络性能方面所采取的有效措施。通过仿真实验,推断出以数据为中心的路由协议对网络内数据融合的帮助意义。 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数据融合;NS2 1 引言 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就是由部署在监测区域内大量的廉价微型传感器节点组成,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形成的一个多跳的自组织的网络系统,其目的是协作的感知、采集和处理网络覆盖区域中感知对象的信息,并发送给观察者[1]。 路由协议和数据融合已成为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关键技术。本文首先对现有的几种路由协议和数据融合算法进行介绍,然后通过仿真来验证以数据为中心的路由协议在性能上的优势,以及对数据融合的促进意义。 2 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 路由协议负责将数据分组从源节点通过网络转发到目的节点,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功能:寻找源节点和目的节点间的优化路径,将数据分组沿着优化路径正确转发。 2.2面向应用的路由协议 面向应用的路由协议是众多路由协议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所谓面向应用,即是与应用模式紧密相连的路由协议。从具体应用角度出发,根据不同应用对传感器网络各种特性的敏感性不同,将路由协议分为四种类型[2]:1)能量感知路由协议;

2)基于查询的路由协议; 3)地理位置路由协议; 4)可靠的路由协议。 能量路由是最早提出的传感器网络路由机制之一,它根据节点的可用能量(power available,PA)或传输路径上的能量需求,选择数据的转发路径。节点可用能量就是节点当前的剩余能量。 基于查询的路由协议包括定向扩散路由和谣传路由。定向扩散是专门为传感器网络设计的路由策略,是以数据为中心的典型路由协议代表,与己有的路由算法有着截然不同的实现机制。谣传路由引入了查询消息的单波随机转发的机制,克服了使用洪泛方式建立转发路径带来的开销过大的问题。 地理位置路由包括GEAR路由和GEM路由。GEAR(geographical and energy aware routing)路由假设已知事件区域的位置信息,每个节点知道自己的位置信息和剩余能量信息,并且通过一个简单的Hello消息交换机制了解所有邻居节点的位置信息和剩余能量信息。GEM(graph embedding)路由是一种适合于数据中心存储方式的地理路由。其基本思想是建立一个虚拟极坐标系统(virtual polar coordinate system ,VPCS),用来表示实际的网络拓扑结构。网络中的节点形成一个以汇聚节点为根的带环树(ringed tree),每个节点用到树根的跳数距离和角度范围来表示,节点间的数据路由通过这个带环树实现。 2.3面向层次的路由协议 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节点所处的地位,以及网络的拓扑结构,还可以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路由协议分为平面结构和分层结构。 平面路由协议包括定向扩散路由协议、谣传路由协议、SPIN路由协议(基于能量感知的路由协议)、HREEMR路由协议(基于多路径的路由协议)、SPEED 路由协议、GEM路由协议、边界定位路由协议、有序分配路由协议等。前面介绍的四类面向应用的路由协议大都属于平面的路由协议。 分层路由协议包括:LEACH路由协议、TEEN路由协议、GAF路由协议、GEAR 路由协议、SPAN路由协议、SOP路由协议、MECN协议、EARSN路由协议等。这里,我们重点介绍两个相似的路由协议:LEACH和TEEN协议。

无线传感器网络练习题(1)

一、填空 1.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通常包含汇聚节点、传感器节点、管理节点。 2.传感器节点一般由通信模块、传感器模块、存储模块和电源模块 组成。 3.无线传感器节点的基本功能是:采集数据、数据处理、控制和通 信。 4.传感器节点通信模块的工作模式有发送、接收和空闲。 5.无线通信物理层的主要技术包括介质的选择、频段的选择、调制 技术和扩频技术。 6.扩频技术按照工作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四种:直接序列扩频、 跳频、跳时和宽带线性调频扩频。 7.目前无线传感器网络采用的主要传输介质包括无线电波、光纤、 红外线等。 8.无线传感器网络可以选择的频段有:868MHz、915MHz、2.4GHz和 5GHz。 9.传感器网络的电源节能方法:休眠机制、数据融合。 10.根据对传感器数据的操作级别,可将数据融合技术分为一下三类: 决策级融合、特征级融合、数据级融合。 11.根据融合前后数据的信息含量分类(无损失融合和有损失融合) 12.根据数据融合与应用层数据语义的关系分类(依赖于应用的数据 融合、独立于应用的数据融合、结合以上两种技术的数据融合)13.定向扩散路由机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兴趣扩散、梯度建立、路

径加强。 14.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时间同步机制、数据融合、 路由选择、定位技术、安全机制等。 15.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安全需求主要包括结点的安全保证、被动抵 御的入侵能力、主动反击入侵的能力。 16.802.11标准用于无线局域网,802.15.4标准用于低速无线个域网。 17.802.11规定三种帧间间隔:SIFS、PIFS、DIFS。 18.802.15.4标准为低速个域网制定了物理层和MAC子层协议。 19.ZigBee主要界定了网络、安全和应用框架层,通常它的网络层支 持三种拓扑结构:网状网络、树形网络、星型网络。 20.传感器网络中常用的测距方法有: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到达时间 差、到达角。 21.ZigBee网络分4层分别为:物理层、网络层、应用层、数据链路 层。 22.与传统网络的路由协议相比,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路由协议具有以 下特点:能量优先、基于局部拓扑、以数据为中心、应用相关。 23.数据融合的内容主要包括:目标探测、数据关联、跟踪与识别、 情况评估与预测。 24.无线传感器网络信息安全需求主要包括数据的机密性、数据鉴别、 数据的完整性、数据的实效性。 25.传感器结点的限制条件是电源能量有限、通信能力有限、计算和 存储能力有限。

数据融合技术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应用

硕士研究生读书报告 课程名称:信息融合理论与应用 题目:数据融合技术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应用题目类型:读书报告 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名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姓名:祝敏 学号: 2013200546 任课教师:周华平 授课时间:2014年4月29日~2014年6月24日 提交时间: 2014年6月 24 日

数据融合技术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应用 摘要:在大规模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中,传输数据量巨大,必然存在着数据传输可靠性、拥塞以及能耗等问题,高效的数据融合技术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这篇读书报告结合分簇路由算法的特征,采用两层融合技术,首先簇内节点与簇首节点的融合,簇内节点根据阈值来判断是否需要发送数据,簇首节点根据接收到的数据,进行数据一致性检验,剔除异常数据,第二层采用BP神经网络算法对簇首节点与基站的融合,得到所需要的结果。实验表明,进行融合后的数据可靠性高,较大减少了数据的传输量与冗余度、降低了能量的消耗,从而提高了整个网络的性能。 1 引言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对真实世界的感知、检测和采集,需要由大量传感器节点共同协作完成的。但是,由于传感器节点采集的数据具有很高的时空相关性,不可避免的釆集到许多重复的数据,即数据存在很高的冗余性,如果都发送到汇聚节点的话,会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严重影响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使用寿命,并且许多时候,观察者不关心每个节点的原始数据,只 关心釆集后的结果,显然,节点单独的传送数据是不合适的,因此需要在本地对数据进行融合操作,对节点传输数据进行处理,利用节点的计算与处理能力,我们可以去除掉冗余信息,进一步减少数据在网内的传输量,同时降低功耗,提高整个网络的性能。虽然数据融合会造成一定的延迟以及计算会浪费时间和能量,但都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数据融合技术涉及到检测技术、模式识别、决策论、不确定性理论、估计理论、最优化理论等众多学科领域。目前关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融合技术的发展情况,大体可以分为有损融合、无损融合、依赖于应用的数据融合,如应用层开发面向应用的数据融合接口,在网络层开发与路由相结合的数据融合技术。独立于应用的数据融合、基于分布式数据库的数据融合、基于中心的数据融合等。这篇读书报告主要针对在网络层与路由相结合的数据融合技术的研究,目前关于该方面比较典型的方法有LEACH分簇算法,使用分簇的方法使得数据融合技术在算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算法汇总

一、背景介绍: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是一种信号处理、辨识方法,可以与神经网络、小波变换、kalman 滤波技术结合进一步得到研究需要的更纯净的有用信号。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涉及到多方面的理论和技术,如信号处理、估计理论、不确定性理论、最优化理论、模式识别、神经网络和人工智能等。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比较确切的定义可概括为:充分利用不同时间与空间的多传感器数据资源,采用计算机技术对按时间序列获得的多传感器观测数据,在一定准则下进行分析、综合、支配和使用,获得对被测对象的一致性解释与描述,进而实现相应的决策和估计,使系统获得比它的各组成部分更充分的信息。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通过对多个传感器获得的信息进行协调、组合、互补来克服单个传感器的不确定和局限性,并提高系统的有效性能,进而得出比单一传感器测量值更为精确的结果。数据融合就是将来自多个传感器或多源的信息在一定准则下加以自动分析、综合以完成所需的决策和估计任务而进行的信息处理过程。当系统中单个传感器不能提供足够的准确度和可靠性时就采用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数据融合技术扩展了时空覆盖范围,改善了系统的可靠性,对目标或事件的确认增加了可信度,减少了信息的模糊性,这是任何单个传感器做不到的。 实践证明:与单传感器系统相比,运用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在解决探测、跟踪和目标识别等问题方面,能够增强系统生存能力,提高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和鲁棒性,增强数据的可信度,并提高精度,扩展整个系统的时间、空间覆盖率,增加系统的实时性和信息利用率等。信号级融合方法最简单、最直观方法是加权平均法,该方法将一组传感器提供的冗余信息进行加权平均,结果作为融合值,该方法是一种直接对数据源进行操作的方法。卡尔曼滤波主要用于融合低层次实时动态多传感器冗余数据。该方法用测量模型的统计特性递推,决定统计意义下的最优融合和数据估计。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虽然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有效的融合算法,但在不少应用领域根据各自的具体应用背景,已经提出了许多成熟并且有效的融合方法。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常用方法基本上可概括为随机和人工智能两大类,随机类方法有加权平均法、卡尔曼滤波法、多贝叶斯估计法、产生式规则等;而人工智能类则有模糊逻辑理论、神经网络、粗集理论、专家系统等。可以预见,神经网络和人工智能等新概念、新技术在多传感器数据融合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数据融合存在的问题 (1)尚未建立统一的融合理论和有效广义融合模型及算法; (2)对数据融合的具体方法的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 (3)还没有很好解决融合系统中的容错性或鲁棒性问题; (4)关联的二义性是数据融合中的主要障碍; (5)数据融合系统的设计还存在许多实际问题。 二、算法介绍: 2.1多传感器数据自适应加权融合估计算法: 设有n 个传感器对某一对象进行测量,如图1 所示,对于不同的传感器都有各自不同的加权因子,我们的思想是在总均方误差最小这一最优条件下,根据各个传感器所得到的测量值以自适应的方式寻找各个传感器所对应的最优加权因子,使融合后的X值达到最优。

无线传感网络作业

无线传感器网络作业 2014年第一学期 第一章 1.2 什么是无线传感器网络? 答:传感器网络的标准定义是这样的:传感器网络是大量的静止或移动的传感器以自组织和多跳的方式构成的无线网络,其目的是协作地感知、采集、处理和传输网络覆盖地理区域内感知对象的监测信息,并报告给用户。它的英文是Wireless Sensor Network, 简称WSN。 1.5 传感器网络的终端探测节点由哪些部分组成?这些组成模块的功能分别是什么? 答:由传感模块、计算模块、通信模块、存储模块、电源模块和嵌入式软件系统组成。这里传感模块负责探测目标的物理特征和现象,计算模块负责处理数据和系统管理,存贮模块负责存放程序和数据,通信模块负责网络管理信息和探测数据两种信息的发送和接收。另外,电源模块负责节点供电,节点由嵌入式软件系统支撑,运行网络的五层协议。 1.8 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包括哪些部分?各部分的功能分别是什么? 答: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和能量管理平台、移动管理平台和任务管理平台。这些管理平台使得传感器节点能够按照能源高效的方式协同工作,在节点移动的传感器网络中转发数据,并支持多任务和资源共享。 第二章 2.2 传感器由哪些部分组成?各部分的功能是什么? 答:传感器一般由敏感元件、转换元件和基本转换电路组成。敏感元件是传感器中能感受或响应被测量的部分。转换元件是将敏感元件感受或响应的被测量转换成适于传输或测量的信号(一般指电信号)部分。基本转换电路可以对获得的微弱电信号进行放大、运算调制等。另外,基本转换电路工作时必须有辅助电源。 2.7 传感器的一般特性包括哪些指标? 答:传感器的一般特性包括:灵敏度、响应特性、线性范围、稳定性、重复性、漂移、精度、分辨率(力)、迟滞。 2.8 什么是传感器的灵敏度?

无线传感器数据融合

无线传感器数据融合 由于大多数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都是由大量传感器节点构成的,共同完成信息收集、目标监视和感知环境的任务。因此,在信息采集的过程中,采用各个节点单独传输数据到汇聚节点的方法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网络存在大量冗余信息,这样会浪费大量的通信带宽和宝贵的能量资源。此外,还会降低信息的收集效率,影响信息采集的及时性。 为避免上述问题,人们采用了一种称为数据融合(或称为数据汇聚)的技术。所谓数据融合是指将多份数据或信息进行处理,组合出更高效、更符合用户需求的数据的过程。在大多数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当中,许多时候只关心监测结果,并不需要收到大量原始数据,数据融合是处理该类问题的有效手段。 1.数据融合技术的产生背景来自于数据融合的几个重要作用(1)节省能量由于部署无线传感器网络时,考虑了整个网络的可靠性和监测信息的准确性(即保证一定的精度),需要进行节点的冗余配置。在这种冗余配置的情况下,监测区域周围的节点采集和报告的数据会非常接近或相似,即数据的冗余程度较高。如果把这些数据都发给汇聚节点,在已经满足数据精度的前提下,除了使网络消耗更多的能量外,汇聚节点并不能获得更多的信息。而采用数据融合技术,就能够保证在向汇聚节点发送数据之前,处理掉大量冗余的数据信息,从而节省了网内节点的能量资源。 (2)获取更准确的信息由于环境的影响,来自传感器节点的数据存在着较高的不可靠性。通过对监测同一区域的传感器节点采集的数据进行综合,有效地提高获取信息的精度和可信度。 (3)提高数据收集效率网内进行数据融合,减少网络数据传输量,降低传输拥塞,降低数据传输延迟,减少传输数据冲突碰撞现象,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网络收集数据的效率。数据融合技术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主要的依据是三种:融合前后数据信息含量、数据融合与应用层数据语义的关系以及融合操作的级别。 2,根据融合前后数据信息含量划分为无损融合和有损融合前者在数据融合过程中,所有细节信息均被保留,只去除冗余的部分信息。后者通常会省略一些细节信息或降低数据的质量。 3.根据数据融合与应用层数据语义的关系划分为依赖于应用的数据融合、独立于应用的数据融合以及两种结合的融合技术依赖于应用的数据融合可以获得较大的数据压缩,但跨层语义理解给协议栈的实现带来了较大的难度。独立于应用的数据融合可以保持协议栈的独立性,但数据融合效率较低。以上两种技术的融合可以得到更加符合实际应用需求的融合效果。 4.根据融合操作的级别划分为数据级融合、特征级融合以及决策级融合数据级融合是指通过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融合,是最底层的融合,通常仅依赖于传感器的类型。特征级融合是指通过一些特征提取手段,将数据表示为一系列的特征向量,从而反映事物的属性,是面向监测对象的融合。决策级融合是根据应用需求进行较高级的决策,是最高级的融合。

无线传感中数据融合的研究

汉口学院学士学位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无线传感网中数据融合的研究 学生姓名:鲁方鹏 学号: 2008925048 专业名称:电子信息工程 指导教师姓名:钱箐 指导教师职称: 二0一二年月日 汉口学院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障、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学位论文管理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评选机构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___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导师职称: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目录 内容摘要:数据融合技术是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一个关键技术, 能减少传感器节点间的传输量,从而明显提高网络感知效能,延长网络生命周期, 减小时间延迟。

无线传感网数据融合,是对源数据或信息的获取、表示及其内在联系进行综合处理和优化的技术。传感器只能获得环境或被测对象的部分信息段,而传感网信息经过融合后能够完善地、准确地反映环境的特征。传感网目标的融合识别是试图将各传感器关于目标的不精确,不完全的信息进行融合,产生较单一传感器更精确,更完全的属性估计和判决。数据融合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信息电子学、计算机科学、自动化等领域。 关键词:无线传感网;数据融合;卡尔曼滤波 Abstract:Data fusion is a very important technique usedto reduce the communication overhead andenergy ex-penditure of sensor nodesduring theprocess of data collectionina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WSN) .Sensor data fusion, and is the source of more than data or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and the inner link says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technology. A single sensor can only get the environment or be part of the tested object information section, and the multi-sensor information fusion can improve after, accurately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nvironment. Many of the sensor goal is to try to fusion recognition of each sensor on the imprecision of the target, incomplete information fusion, generates a single sensor is more precise and more complete attribute estimation and judgment. Data fusion technology has been used widely in the information and electronics, computer science, automation, etc. Key words:wireless sensor networks;Data Fusion;Kalman filter 摘要 (4) 关键词 (4) 1 无线传感网数据融合基本原理 (5) 2 无线传感网数据融合的几种方法 (5) 2.1基于卡尔曼滤波(KF)的数据融合 (5) 2.2基于预测的时域数据融合 (7) 2.3 消除时空相关性的数据融合 (7) 2.4 基于生成树的数据融合 (8) 2.5 基于分布式压缩的数据融合 (9) 3 无线传感网数据融合技术的应用 (12) 4 无线传感网数据融合技术的不足 (13) 5 无线传感网数据融合技术的展望 (13) 6 结束语 (14)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6) 无线传感网的数据融合的研究 摘要:数据融合技术是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一个关键技术, 能减少传感器节点间的传输量,从而明显提高网络感知效能,延长网络生命周期, 减小时间延迟。无线传感网数据融合,是对源数据或信息的获取、表示及其内在联系进行综合处理和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