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论语》选读 1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课时演练

【优化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论语》选读 1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课时演练
【优化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论语》选读 1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课时演练

《论语》选读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仪封人请.见(请求) 是鲁孔丘之徒.与(弟子)

B.孔子过.之(经过) 是知津.矣(渡口)

C.何.德之衰(怎么) 往者不可谏.(劝谏,劝阻)

D.来者犹可追.(追赶) 今之从政者殆.而(危险)

解析:C项,谏:匡正,挽回。

答案:C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和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明日

..后

..,子路行以告 B.子路从而

C.鸟兽不可

..,以杖荷蓧

..与同群 D.遇丈人

解析:A项,明日,古义:第二天;今义:今天的下一天。B项,从而,古义:两个词语,“从”是“跟从”的意思,“而”是表承接的连词;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D项,丈人,古义:老年男子;今义:岳父。

答案:C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2)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3)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

参考答案:(1)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借孔子来宣扬大道。

(2)天下到处都是像洪水一样混乱的情形,你与谁去改变它呢?

(3)子路夜里住在石门。早晨看守城门的人问:“从哪里来?”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5~8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

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论语·微子》)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

A.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B.止.子路宿

C.道.芷阳间行

D.既来之,则安.之

解析:C项,道:名词作动词,取道。A、B、D三项都是使动用法。

答案:C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荷蓧丈人看重体力劳动和农业生产,这一点比孔子要高明。但他避世隐居,对政治的态度是消极的。

B.孔子不因洁身自好而离开政治,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政治态度是积极的,这一点是值得肯

定的。

C.文中的荷蓧丈人是乱世中的隐者。他对于子路跟着孔子周游列国而不从事农业,表示不满,可是

对孔子这位思想家是敬佩、赞赏的。

D.孔子虽然也深感自己的“道”不被诸侯采纳,但是仍然率弟子周游列国。他认为不逃避现实,积

极行道,是人臣应尽的职责。

解析:C项,“他对于子路跟着孔子周游列国而不从事农业,表示不满,可是对孔子这位思想家是敬佩、赞赏的”理解错误。

答案:C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2)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参考答案:(1)他便留子路住下来,杀鸡、做黍米饭给子路吃,又把他的两个儿子叫来拜见子路。

(2)孔子让子路返回去再见他。子路到了那里,他却走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9~12题。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

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鲁复善待。

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①,爵之大夫,起累绁②之中,

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

孔子年三十五,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

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史记·孔子世家》,有删节) 注:①羖:公羊。②累绁:用绳索捆绑。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诫.其嗣懿子曰诫:告诫。

B.已而去.鲁,斥乎齐去:到达。

C.昔秦穆公国小处辟.辟:偏僻。

D.孔子遂行,反.乎鲁反:返回。

解析:B项,去:离开。

答案:B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是圣人的后代,他年少时就喜欢礼仪,得到了鲁国的大夫孟釐子的赞誉,孟釐子要求自己的儿子拜孔子为师,向他学习。

B.孔子一生中做过管理仓库、管理牧场的小官等,后来他由大司寇代理丞相职务,他喜形于色,这说明孔子从内心来讲是很想做官的,只是生不逢时,没有尽早地得到重用。

C.孔子曾离开鲁国出游齐国,但受到了排斥;到了宋国、卫国,却被驱逐;在陈国、蔡国又遭受围困;政治主张受挫,无奈又回到鲁国,却受到了善待。

D.孔子有辩才,他的施政策略深得齐景公的赏识;然而他对音乐的喜爱,对《韶》乐学习的情不自禁和痴迷以及齐国人对此的赞赏,却让齐景公感到了宝座的倾危而没能重用他。

解析:D项,齐景公不重用孔子的原因是齐大夫想害孔子,齐景公感到自己年事已高不能保证孔子在

自己退位后仍能被赏识,恐其受到迫害。

答案:D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2)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

(3)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参考答案:(1)现在孔子年纪小却喜欢礼仪,他不就是要显达的人吗?我就要死了,你一定要拜他为师。

(2)他亲自推举用五张羊皮赎回的百里奚,授予他大夫的爵位,把他从拘禁中解救出来,和他谈了三天的话,然后让他执掌国政。

(3)孔子和齐国的乐官谈音乐,听到《韶》乐,就学起来,三个月竟然尝不出肉味来,齐国人称赞他这种专心致志的精神。

参考译文: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邑。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孔子十七岁时,鲁国的大夫孟釐子病重,快要死了,孟釐子告诫自己的后代懿子说:“孔丘,是圣人的后代,圣人的后代虽然不一定能当国君执政,但必定会有才能显达的人出现。现在孔子年少而好礼仪,他不就是要显达的人吗?我就要死了,你们一定要拜他为师。”

孔子家境贫寒,社会地位低贱。成年后,曾经在季氏的门下做过管理仓库的小官,在掌握钱粮的出入方面公平准确;又曾担任管理牧场的小官,牲畜也繁殖得很好。孔子由此担任司空。不久,他离开鲁国,在齐国受到排斥,又受到宋国、卫国的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被围困,于是又返回鲁国,鲁国依然很好地对待他。

鲁昭公二十年,孔子大约三十岁了。齐景公和晏婴来到鲁国,景公问孔子:“从前秦穆公的国家小,又处在偏僻的地方,他能称霸是靠什么呢?”孔子回答说:“秦国虽然小,但是志向很大,虽然处于偏僻的地方,但施政却很得当。秦穆公亲自推举用五张羊皮赎回的百里奚,授予他大夫的爵位,把他从拘禁中解救出来,和他谈了三天的话,然后让他执掌国政。用这种精神治理国家,就是称王于天下也能做到,他只称霸还小了一点。”景公听后很高兴。

孔子三十五岁时,鲁国发生动乱。孔子到了齐国,做了高昭子的家臣,想通过高昭子的关系接触景公。孔子和齐国的乐官谈音乐,听到韶乐,就学起来,三个月竟然尝不出肉味来,齐国人称赞他这种专心致志的精神。齐国的大夫想害孔子,孔子知道了。景公说:“我老了,不能任用你了。”孔子于是辞行,返回了鲁国。

鲁定公十四年,孔子五十六岁了,他由大司寇代理丞相职务,脸上露出喜色。

孔子七十三岁时,在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日去世。

太史公说:《诗经》有这样的话:“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宽阔的大路让人行走。”尽管我不能回到孔子的时代,然而内心非常向往。

三、语言表达

10.(2014·湖北高考)高一年级将举办“读《论语》,谈交友”读书交流会,拟向参会者赠送纪念书签。请写一则赠言,用以印制书签。要求:①紧扣活动主题;②必须原创;③语言表达简明、得体;④不超过30字。

解析:做题时,要重点关注题目要求中的前两点。活动主题是“读《论语》,谈交友”,不能遗漏了“交友”的内容,“必须原创”意味着不能照搬《论语》中的内容,要活学活用。

答案示例:读《论语》辨损益悟先贤睿智借慧眼识真伪觅交友良方

11.欣赏下面这幅漫画,用简明的语言揭示其寓意,不超过20字。

解析:注意图案中的手势代表着赞美(夸赞、吹捧),注意被吹捧者飘飘然面临从高处跌落的危险。参考答案:过度的赞美(或“吹捧”)可能让人处于危险的境地。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之《〈论语〉选读》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论语》选读 一、课程标准关于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的教学目标 1.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能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文化专题研讨。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 2.借助工具书、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论著作者情况、相关背景和论著中涉及的主要问题,排除阅读中遇到的障碍。在整体了解论著内容的基础上,选读其中的重点章节,有侧重地进行探究学习,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 3.学习连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 4.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思考,参考有关论著,学习对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和中外文化现象作出分析和解释,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交流,提高自己的思考、交流能力和认识水平。 二、关于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 把《(论语>选读》的l5课分成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两类,主要考虑到三点原因:一是教学时间只有36课时,二是学生的古汉语和传统文化的基础尚浅.三是教师选修课教学的经验有待积累。为了减轻学生和教师的负担.规定10课为教读课文,5课为自读课文。自读课文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外自学,建议不作为各类考试涉及的依据。5课自读课文分别为“待贾而沽”、“求诸已”、“出辞气远鄙倍”、“学以致其道”、“敬鬼神而远之”。 三、对于选修课教学和课型的建议 《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对话文体;从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所以《<论语>选读》应该考虑到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文字、文章和文化。如下表: 就《<论语>选读》而言,语录的格局、对话的语体仅仅是古代文章格式的萌芽,所以教学建议着重是从语言文字和文化内涵这两个教学层次上作出说明的。该部分是对“教学要求”的具体体化,同时对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也作了提示。 选修课教学首先要有合宜的定位。它不同于大学中文系的古代文学选修课,不追求系统和深度;也不同于中学的必修模块教学,不必过于讲究字字落实,句句翻译。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文化内涵的探究都要兼顾。应该说,语言文字的理解是基础,文化内涵的探究是结果。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探索各种能够操作并且行之有效的课型。根据平时文言文教学的习惯,遵循选修课程的教育目标,借鉴各地选修课教学的成功经验,我们对《(论语)选读》的课型提出如下建议,仅供大家参考。 1.教师串讲课型:以文言文传统教读方法为主,在师生共同参与下,完成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进行思想文化的评析和探究。 2.主题讲座课型:规定一个文化主题(话题),以课文选段为材料,以教师讲座为主要形式,阐发课文内容,探讨该话题的文化意义。

[高中语文]经典原文1 《论语》十则

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今人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而老子同样是一位智者,被誉为“中国哲学之父”,其辩证法体现出的清醒、冷静、理智的处世态度,更是一种中国式智慧。以孔子和老子为代表的儒家和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千百年来儒道互补,相克相融,不仅涵养了世代中国人的灵魂,而且在世界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行文富于变化,娓娓动人,而且教给了后人为人处世的道理。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他诸子所共仰,是道家思想的主要来源,被奉为道教的根本经典。 《论语》与《易经》《黄帝四经》《老子》《庄子》,共为中华民族的几部源头性经籍,它们不仅是道德和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古代圣哲修身明德、体道悟道、天人合一后的智慧结晶。 1.了解儒、道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理解所选课文的主要思想,熟读、背诵一些片段。 经典原文1《论语》十则 ◎走近先贤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 1.生平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 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入东周向老子请教。由于 身处乱世,他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政治上不得意,最终返回

鲁国,专心执教。 2.主要成就 (1)教育: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河,弟子多达三千人,贤弟子七十二人。 (2)著作:相传他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春秋》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3.地位影响 自汉代以后,封建统治者一直把孔子尊为圣人。孔子大半生时间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被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现在,他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背景呈现 孔子所处的社会,是动荡的社会;所处的时代,是变革的时代。春秋时期,周王室日益衰微,各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连年不断,给劳动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但在客观上也促进了民族融合,加快了统一的步伐。此时为了变革社会现实,挽救统治者灭亡的命运,孔子建立了宽宏博大的思想体系,其核心就是“仁”(爱人),而“仁”的核心就是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孔子从“仁”的主张出发,政治上要求实行德政,重视教化;经济上惠民,使民“足食”。为了把德政变为现实,孔子信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自我实现的四部曲,突出道德修养和政治的有机结合。在孔子看来,言行中的道德是最尖锐、最重要的问题。因此,在整部《论语》中,几乎每一篇都有关于修养身心、提高自身道德水平的论述。 ◎国学链接 [文学常识] 语录体经典——《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 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的儒家学派经典著作。 《论语》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记录孔子及其 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 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论语”的“论”是编撰之意,“语”是言论、经典语句、箴言, “论语”就是“编撰(先师孔子的)语言”。 《论语》中颇多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性和启发性的语句。如“学 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等,流传后世,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格言。 [文化常识] 古代君子标准 《礼记》曰:“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君子不尽人之欢,不竭人之忠,以全交也。”用白话文说是:见闻广博,记忆强健,并且很谦让;敦厚善良,身体力行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电子版课文

第一单元《论语》选读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论语·八佾》2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 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 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 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 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微子》

3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论语·微子》4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论语·微子》5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论语·宪问》 二、当仁,不让于师 1叔孙武叔毁仲尼。 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

浙江省高中语文论语选读默写

《<论语>选读》默写检测 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有耻且格。 2.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3.夫如是,,。既来之,则安之。 4.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5.吾恐季孙之忧,,。 6.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7.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8.子曰:“,,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9.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 10. ,;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11.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2.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13.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14.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15.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16.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 17.子曰:“志士仁人,,。” 18.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9.饭疏食,饮水,,。 20.女奚不曰,其为人也,,,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21. ,;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22.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23. ,,友便佞,损矣。 24.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5.子曰:“求也退,故进之;,。” 26.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 27.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28. ,,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29.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咏而归。 30.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

《<论语>选读》默写检测 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3.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4.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5.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7.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8.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9.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0.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11.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2.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13.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14.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15.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16.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17.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8.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9.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20.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2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2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23.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24.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5.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26.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27.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28.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29.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30.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教学参考资料全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备课、教学参考 本学期我省、我市高中将开设选修课程《〈论语〉选读》,本人对教材作了一些整理、归纳,并结合现实,就如何开展教学,谈了自己的看法,供教师备课、教学参考,请各位提出宝贵意见。 一、为政以德 [课文理解]“德”与“礼”是孔子治国为政的主要主。“德”是对个人要求,以“仁”为核心。对统治者而言,应该执行“仁政”,对百姓不过分压迫剥削,这客观上对百姓有利。“礼”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二是个人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服从于制度之“礼”。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在本章选择的几段语录中,孔子提出了如何处理“德”与“刑”(法)之间关系,提出了“富民”(物质文明)、“教民”(精神文明)的关系,强调“仁”为基础的个人道德要求等。 ?孔子这一思想对今天来说,仍有启发和借鉴。古代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基础上 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它与、法治是不兼容的。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人(包括统治者与百姓)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这种做法还是有其积极的意义,对今天也有借鉴作用,值得研究总结。 今天提出“以徳治国”的意义:“ 以德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总框架下的以、法制为前提的治国方略、措施,人民是“以德治国”的主体,根本目的是为“依法治国”奠定良好的伦理道德体系,以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 ?(一)“德治”与“法治”犹如鸟之双翼,其关系: 1、从两者实质看,并不互相排斥,而是互相兼容、联系的。“法治”属于政治建设, 是规 人们行为准则的强制性的“外律”、“他律”,其主要功能是“惩恶”,对道德建设有引导作用,也是道德建设的保证,对人们的道德观念养成有培养和引导作用。“德治”属于思想建设,是规人们行为准则、自觉遵守社会秩序的“律”、“自律”,其主要功能是“扬善”,它是立法的基础,是保证和调节各行各业人们生活、工作的重要因素,它可以解决许多法律无法解决的问题,它可以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 2、从具体容看,法律中有道德,有的法律本身以道德判断为基础;而道德中也有守法、

高中语文《论语》赏析

“中庸”是孔子思想的哲学基础 ——《论语》欣赏之一 “中庸”是孔子思想的哲学基础 一、孔子思想里有没有哲学 所谓哲学,就是对事物总的、根本的认识。而对事物不同的认识决定不同的思想体系,换句话说,就是任何思想都有它的哲学基础,比如辩证法是老子思想的哲学基础,相对论是庄子思想的哲学基础,性本恶是荀子、韩非子思想的哲学基础,性本善是孟子思想的哲学基础,“空”是佛的哲学基础,实用主义是美国人的哲学基础,等等。 那么,孔子思想的哲学基础是什么呢?有观点认为,孔子思想里面没有哲学,王 国维说:“孔子于《论语》二十篇中,无一语及于形而上学者,其所谓…天?不过是通俗之语。”(王国维《老子之学说》)黑格尔说:“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辩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哲学史讲演录〉)格鲁伯也认为孔子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家,他对形而上学问题完全没有理解,他甚至也不是道德哲学家,而只是一个道德说教者。 不错,孔子确实不是一个专业的哲学家,他与老子不同,老子《道德经》不谈具体的人和事,是高度的抽象,而孔子说得很具体,具体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往往就事论事,但我们不能因此说孔子思想里没有哲学。 有一次,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哪一个聪明?”孔子回答说:“子张的聪明 过了头,子夏不够聪明。”子贡说:“那就是说子张比子夏聪明。”孔子说:“不,聪明过了头和不够聪明一样。”(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 孔子的全部哲学就在这简短的对话中。

我们知道喝咖啡可以提神醒脑,但一杯没有效果,三杯又影响睡眠,两杯则恰到好处。 炒股票也一样,你从市场购入一支十元的股票,整天盯着股票行情看,等待升值,当升到十五元时还不出手,因为你的希望值是二十元,可是到十八元时开始回落,最后降到八元,只好割肉止损。 因此说,三杯不是最佳选择,二十元也不是最佳选择,最佳选择不是越多越好, 不是在事物的顶端(特殊情况除外),而是在中间的某个点上,这就是孔子的“中庸之道”,孔子的哲学,“对立统一”在其中,“相反相成”在其中,“一分为二”在其中,“物极必反”也在其中。 孔子不是哲学家,他不研究哲学,但他用哲学。 二、中庸是孔子终身奉行的人生哲学 在《论语》中,孔子有一句终身奉行的格言,那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与人。”——自己不想做 的事,也不要让别人去做(《论语-公冶长》),这是众所周知的,孔子还有一个 终身奉行的原则,人们未必了解。 一次,孔子对子贡说:“赐啊,你以为我知识渊博吗。”子贡问:“难道不是吗?”孔子回答说:“不是的,我只是用一样东西贯穿始终。”(子曰:“赐也,女以予多为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论语-卫灵公》) 这个“一以贯之”的东西是什么,孔子没有说明。

高中语文【论语】知识梳理

【知识梳理】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之《论语》思想内涵 (一)为政以德 1、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食)送死(丧)和祭祀。 2、在治国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数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也叫“德治”或“礼治”。实行“德治”的具体办法有:①重教化,轻刑罚;②反对过度榨取,主张“使民也义”;③为政需正己;④举贤才;⑤取信于民;⑥讲究礼节。 3、特别注意孔子的“均无贫”思想。孔子所谓的“均无贫”指的是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阐释的,不同于“平均主义”。 (二)克己复礼 1、【克己复礼】约束自己而回归于礼。此处的“礼”指的是周礼。“克己复礼”是孔子在“礼乐崩坏”时代倡导的理论主张和行为准则。 2、【礼与仁的关系】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仅讲制度,讲规范,还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3、【孝与仁的关系】在“仁”的诸多道德要求中,“孝”与“悌”被看作是做人的一种天经地义的纲纪要求,也是一个人“修身养性”、追求“仁”、实践“仁”的根本。“孝”即孝敬父母,“悌”即尊敬兄长。“孝悌”作为孔子学说中的一个伦理道德观念,规定了一个人对父母、兄长所应具有的态度和行为要求。 (三)知其不可而为之 1、【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对孔子的概括,表现出孔子坚持理想、坚持原则、认定目标的执着精神。这种精神,是儒家积极进取思想的集中体现。在今天,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提倡的。 2、【儒道之辩】——入世与出世孔子不倡导消极避世,与道家的主张不同。孔子“怃然”(怅惘失意的样子),一方面为众生滔滔、知音难觅而怅惘;另一方面又坚定不移地坚持着自己的济世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认为天下无道,才更需要自己挺身而出,匡扶正义。应该说“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做人的大道理,我们也应该学习孔子这种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值得指出的是,孔子的“改革”目标是要“复礼”,回到他想象的周代,也许他很“天真”,但这毕竟是一种历史的退步,因此,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其实就是一种保守落后的顽固不化,退一步说,这也是一种缺少科学理性的精神。 (四)仁者爱人 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仁者爱人”强调的是待人的态度与准则。(1)【“仁”的根本】孝顺父母(“孝”)、尊敬兄长(“悌”)。 (2)【“仁”的具体准则】对人尽心竭力、待人宽厚仁慈。

高中语文复习《论语》选读试题浙江新高考专用

高中语文复习:《论语》选读试题精编(浙江专用) (一)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 1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1分) 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3分) (一)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回答其中任何两个既可。) 2.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 (二)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选文中画线词语“均无贫”中的“均”与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一样?为什么? (二)不一样。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是站在穷人的立场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则是站在贵族统治者的立场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是要劫富济贫,而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是不可能有这种思想的。孔子要人们严守礼制,各得与名分相应规格的财富,安于等级名分,不可互相侵夺,符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 (三)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高中语文(苏教版)《论语》选读 默写检查

班级姓名 《论语》选读01《为政以德》 子曰:“为政以德,,。” 子曰:“,,民免而无耻;,,有耻且格。”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 ,。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吾恐季孙之忧,,。” 子曰:“其身正,;其身不正,。” 《论语》选读02《克己复礼》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 颜渊曰:“回虽不敏,。”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 孔子曰:“天下有道,;天下无道,。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天下有道,。”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刑罚不中,。,。君子于其言,。” 《论语》选读04《知其不可而为之》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已而已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子路曰:“不仕无义。,;,?欲洁其身,而乱大伦。,。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班级姓名 《论语》选读05《仁者爱人》 子曰:“弟子,,,,,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 颜渊曰:“,。”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 《论语》选读06《君子之风》 子曰:“志士仁人,,。” 子曰:“,小人喻于利。” 子曰:“贤哉,回也!,,,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不义而富且贵,。”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 子曰:“,;知者动,仁者静;,。” 曾子曰:“,。,不亦重乎?,不亦远乎?” 《论语》选读08《周而不比》 子曰:“,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矣。,,,损矣。” 子曰:“,不以人废言。”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

浙江省2020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专题四《论语》选读

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浙江版专题四《论语》选读 考题展示 1.(2012·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 《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1)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 (2)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 2.(2010·浙江高考)《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欧阳修《朋党论》) 考向分析 2012年浙江卷延续2011年的材料加主观题的题型和固定的分值(小题分值略有不同,2009、2010年4分,2011、2012年5分)。 与前两年相比,2011、2012年的《〈论语〉选读》分值由4分增加到5分。所选材料和2010年一样依然是一则来自课内,一则来自课外,然后进行理解对比分析评价等。立足课内,掌握《〈论语〉选读》10篇必读课文的思想文化内涵最为关键。在文言字词理解的基础上着重考查《论语》的文化价值观,是该题的特点。 《论语》题一般设置两个题目,第1题较基础,第2题要求相对较高。自有《论语》题以来,《论语》题设题角度变化较大。2009年采用《论语》两则材料,要求概括一个成语,再概括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2010年的材料是欧阳修的《朋党论》中一个句子,然后要求写出《论语》中意思相仿的一句话,再分析它所表达的思想。将考查的材料由课内拓展到课外。2011年围绕为政观列出了《论语》和韩非子相关的两则材料,要求考生分析。2012年围绕孔子的仁爱观设题。但不管怎样,考查的都是《〈论语〉选读》的思想文化内涵,所以,立足课内文化层面的知识是关键。 【例题】(2011·浙江高考)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第1~2题。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①也,而用②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③;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②用:使。③不什数: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 热点题型一以短语、成语或名句形式考查《〈论语〉选读》10篇必读课文内的文化知识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 孔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韩非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对经典文化的正确解读。第一段文字选自“以德治国”里的篇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显然孔子提倡的是以德、礼治国。第二段文字从“故不务德而务法”看,韩非子强调治国必须“务法”,即“依法治国”。韩非子的材料虽是课外,但“依法治国”的思想在讲解“以德治国”时必有所涉及。 参考答案:为政以德或以德/礼治国;依法治国。 技法解密1.熟识课文和标题。《〈论语〉选读》的课文是由一章章的语料构成,知道选材来自哪篇课文就知道了材料的思想文化主题是什么。可以对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按课文的编排顺序作梳理分类识记。《〈论语〉选读》按主题编排把全书15课大体分为政治(1~4课)、修身(5~9课)、学习与教育(10~13课)、哲学(14~15课)四个方面,每个方面又有不同的专题。

高中语文名句集锦(含《论语选读》)

高中语文名句集锦(含《<论语>选读》) 编者:洪汉友2009-11-9 说明:注明“高考要求”的,会考不要求掌握。未注明的,会考、高考都要求掌握。 必修一 一、《沁园春·长沙》 1、看万山红遍,;漫江碧透,。,,万类霜天竞自 由。,,? 2、,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指点江山,,。 二、《荀子·劝学》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 2、木直中绳,,。,不复挺者,。 故木受绳则直,,,则智明而行无过矣。 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4、,,而致千里;,,而绝江河。,善假于物也。 5、积土成山,;,蛟龙生焉;,,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不能十步;,功在不舍。锲而舍之,;锲而不舍,。 三、《师说》 1、师者,所以。人非生而知之者,?惑而不从师,。 2、吾师道也,?是故无贵无贱,,,,。 3、古之圣人,,;今之众人, ,。 4、,,,,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5、位卑则足羞,。 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如是而已。 四、《赤壁赋》 1、,水波不兴。举酒属客,,。 少焉,,徘徊于斗牛之间。 2、纵一苇之所如,。,而不知其所止,,羽化而登仙。 3、桂棹兮兰桨,。渺渺兮予怀,。 4、,泣孤舟之嫠妇。 5、“,”此非曹孟德之诗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6、驾一叶之扁舟,。寄蜉蝣于天地,。 7、哀吾生之须臾,。挟飞仙以遨游,。 8、,而未尝往也;,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高中语文论语

5子曰:“道千乘之国①,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今译】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要严肃慎重、 专心认真办理国家的政事,又严守信用;节约财政开支,又 爱护部下和人民;按照农时的忙闲去役使人民。” 【注释】①道:同“导”。领导,治理。乘(shèng胜):古代称四匹马. 的一辆车为“一乘”。古代军队使用兵车,每辆兵车用四匹马. ,车上有身着盔甲的士兵三人,车下跟随有步兵七十二人,另有相应的后勤人员二十五人,因此,所谓“一乘”的实际兵力就是一百人,并非单指四匹马. 一辆车。按规定,“八百家出车一乘”。古代衡量一个诸侯国的大小强弱,就是看它拥有多少兵车,所谓“千乘之国”,“万乘之尊”。 11有子曰:“礼之用①,和为贵。先王之道②,斯为美。小大 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③,亦不可行也。” 【今译】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遇事做到]和谐为可贵。古代贤王治理国家的方法,可贵之处就在于此。小事大事,都依着这个. 则。如果有的地方行不通,只知道为和谐而和谐,不用礼来调节和约束,那也是不可以的。” 【注释】 ①礼:指周礼。周代先王留下的仪礼制度。 ②先王:指周文王等古代的贤王。 ③节:节制,约束。 12有子曰:“信近于义①,言可复也②。恭近于礼,远耻辱也③。因不失其亲④,亦可宗也⑤。” 【今译】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这种符合于义的信约诺言,才能去实践、兑现。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做,]就能避免耻辱。所依靠的,应当是亲近自己的人,[只有这些人]才是可尊崇而靠得住的。” 【注释】 ①近:符合,接近。义:合理的,有道理的,符合于周礼的。 ②复:实践,实行。 ③远:避免,免去。 ④因:依靠,凭借。 ⑤宗:尊奉,尊崇,可靠。 13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①,可谓好学也已。”【今译】 孔子说:“君子吃饭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享受安逸,做事勤快敏捷,说话小心谨慎,向有道德的人看齐,时时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这样做,]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注释】 ①就:靠近,接近。 14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①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

高中语文 论语选读 特殊句式

状后 ⑴为政以德 ⑴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⑵道之以政 ⑵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⑶齐之以刑 ⑶临之以庄 ⑸使民以时 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⑺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⑹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八佾舞于庭 ⑼季氏富于周公 ⑻固而近于费 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子路宿于石门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 君子喻于义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陈亢问于伯鱼曰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子贡贤于仲尼 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乘桴浮于海 以吾一日长乎尔 浴乎沂,风乎舞雩 异乎三子者之撰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主谓倒置 贤哉,回也 ⑸尚德哉若人!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甚矣吾衰也 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有是哉,子之迂也 野哉,由也! 宾前 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⑹既庶矣,又何加焉 曾是以为孝乎 未之有也 ⑺于斯三者何先 ⑽君孰与不足 ⑾何以伐为 ⑴奚其正? ⑻无乃尔是过与 而谁以易之 莫己知也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吾道一以贯之 末之难矣 门人问曰:“何谓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君子义以为质 礼以行之 孙以出之 信以成之仁以为己任 何以文为? 人焉廋哉 何以报德? 毋自辱也 以德报怨,何如? 何谓也?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其斯之谓与 天何言哉 素以为绚兮 子行三军,则谁与? 毋吾以也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恶徼以为知者 不吾知也 则何以哉 何伤乎? 恶不孙以为勇者 恶讦以为直者

省略句 ⑼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子路行以告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未足与议也闵子侍侧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判断句 是社稷之臣也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固相师之道也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绘事后素 仲尼,日月也 乡愿,德之贼也 定后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 被动句 事君数,斯辱矣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高一语文论语名句

谛听先哲的声音 ——《论语》必背语句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说:“诗经的全部内容,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想纯正,没有邪念。”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大学之道;三十岁能够自立于道;四十岁能不受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规律;六十岁所闻皆通;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法度。”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说:广泛地熟读典籍,复习所学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会贯通。做到这样的程度了,才可称为老师啊。 9.子曰:“君子不器。”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10.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子说: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小人则结党营私。 1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12.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说:“子由,教给你一个关于知识的道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 13.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先师说:“做人不具备信德,就不知道他有什么可取之处了。 14.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已记得牢固,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高二语文《论语》选读单元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高二语文《论语》选读单元测试题 一、基础知识(36分) 1 下列加点的词语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A 怃.然wǔ木铎.duó喟.然kuì以俟.君子cì B 角隅.yú下乘.shèng无適.dí箪食 ..壶浆dān shí C 八佾.yì畏葸.s ī岑.寂cén恶.乎成名wū D 付梓.zī尺牍.dú戗.兽qiàng锱.铢必较zī 2 下列选项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A 编篡坐月子人情事故灸手可热 B 旋律入场卷谈笑风生饮鸠止渴 C 坐镇搔痒病出其不意趋之若鹜 D 亲睐挖墙角不能自己磬竹难书 3 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错的一项是() A. 夫.(那个)执舆者为谁趋.(快步走)而辟之 B. 往者不可谏.(劝谏)见.(介绍,引见)其二子焉 C. 异乎三子者之撰.(陈述)其言不让.(谦让),是故哂之 D. 足食,足兵.(军队),民信之矣可使有勇,且知方.(方向)也 4 下列加点词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A 使.(让)民如承大祭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怨天尤人) B 请事.(从事,实行)斯语矣起.(站起来)予者商也 C 弃而违.(违反)之由也兼人,故退.(后退)之 D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类推)闻斯.(就)行诸 5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是鲁孔丘与植其杖而芸 B 长沮、桀溺耦而耕令之从政者殆而 C 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尧舜其犹病诸 D 无欲速,无见小利岁寒,然后之松柏之后彫也 6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举直错诸枉 B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如日月之食焉 C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而谁以易之 D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明日,子路行以告 7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是() A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B 己欲达.而达.人 C 我欲仁.,斯仁.至矣 D 问知.。子曰:知.人 8 下列“而”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子路从而后 B 植其杖而芸 C 子路拱而立 D 杀鸡为黍而食之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贤哉,回也.亦各言其志也. B 求也为.之赤也为.之小 C 其.何伤于日月乎如之何其.可及也 D 舍瑟而.作咏而.归 10 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高考语文《论语_选读》各课思想总结_精华版

《<论语>选读》课文思想知识点梳理 ——依最新高考大纲要求(部分课文大纲不做要求) 第一课为政以德 孔子主张运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反对暴政与刑杀;以仁义道德来教导百姓,用制度礼义来说服百姓,百姓才有廉耻之心而走正道。 1.“德”与“礼” “德”与“礼”是孔子治国为政的主要主张。“德”是对个人的要求,以“仁”为核心。对统治者而言,应该执行“仁政”,对百姓不过分压迫剥削,这客观上对百姓有利。“礼”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二是个人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服从于制度之“礼”。 古代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它与民主、法治是不兼容的。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包括统治者与百姓)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还是有其积极的意义,对今天也有借鉴作用。 2.民生与教化 孔子的天道观是唯物的,崇尚自然的。他不会高唱仁爱的赞歌而忽视老百姓的温饱。子贡问政时,他先强调“足食”,然后才是“教之”。当然,在孔子的思想中,物质与精神都不容忽视而更倾向于精神。当两者必选其一时,孔子做出“去食”的选择,这正体现了儒家“舍生取义”的思想主张。 3.先富后教 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是说“富”比“教”重要。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他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基本生活,满足物质需求,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但他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能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所以他又很重视人的基本准则,如“信”、“仁”等,甚至把它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因为人是万物之灵,如果光满足物质要求,与动物何异? 4.正己——率先垂范,克己奉公。 以德治国,首先治理者要有良好的的道德素养,以德服人,百姓才会信服。因此为政者经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君子要带头向善,百姓才会蔚然成风。 5.“均”的含义 孔子提出“均无贫”的主张,其实是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方法,也就是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这与后来的“均贫富”的含义是不同的,“均贫富”是站在穷人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实际含义是在

高一语文必读名著 高一语文必修名著论语

高一语文必读名著高一语文必修名著论语 《论语》使每个学生都应该掌握的知识,它可以衡量一个人的做人标准。下面是小编精心挑选的关于《论语》的注译、评析,供大家阅读。 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名著导读《论语》注译、评析 子曰:巧言令色(1),鲜(2)矣仁。 【注释】 (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2)鲜:少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评析】 上一章里提出,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1);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注释】

(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音zhì,同智;乐,古音yào,喜爱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评析】 孔子这里所说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 【原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子贡问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