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新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整理与复习教案(2015年3月倾情奉献)

苏教版新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整理与复习教案(2015年3月倾情奉献)
苏教版新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整理与复习教案(2015年3月倾情奉献)

第八单元整理与复习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112~116页。

二、教材分析

这部分教材一共分五段安排:第一段是“数的世界”,主要引导学生整理和复习方程、分数、因数和倍数等知识,练习解方程,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以及分数加、减法的计算,应用方程、分数知识和转化策略解决相应的问题。第二段是“图形王国”,主要引导学生整理和复习圆的基本特征以及周长、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应用上述知识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第三段式“统计天地”,主要引导学生复习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和特点,并应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分析数据、解决问题。第四段是“应用广角”,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调查、动手测量,收集、交流信息,再次经历综合应用学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价值。第五段是“自我评价”,主要引导学生对照给出的评价指标,对自己本学期的数学学习情况作出综合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三、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全册教科书教学内容的整理与复习。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本学期所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沟通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并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方程意义和特点的理解,会用等式的性质解一些简易方程(含一步计算的方程以及形如似ax±b=c、似ax±bx =c、似ax±bxc=d的方程),能从不同角度分析和理解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会列学过的方程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因数和倍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能正确判断奇数与偶数、质数与合数,能根据2、5和3的倍数的特征,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或3的倍数;会求10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最大公因数和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最小公倍数。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能正确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会将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会正确比较异分母分数以及分数与小数的大小;能正确计算简单的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能合理灵活地计算简单的分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式题;能应用上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圆的特征,能正确计算圆和一些简单组合图形的周长、面积,能解决一些与圆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5.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利用收集、整理的数据完成相应的折线统计图,

能对统计图呈现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或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6.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能综合应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发现数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意义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和数据分析观念,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反思和评价自己在本学期的整体学习情况,体验与同学交流和学习成功的乐趣,感受数学方法的特点和价值,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五、课时安排

数的世界…………………………………………2课时

图形王国…………………………………………1课时

统计天地…………………………………………1课时

应用广角…………………………………………1课时

自我评价…………………………………………1课时

机动………………………………………………3课时

第一课时方程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12页整理与复习(数的世界)第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认识方程的特征,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解方程的方法,能正确地解简易方程;进一步掌握找数量间相等关系的一般方法,能列方程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方程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知识间的联系,加深体验方程和模型思想,提高分析数量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能主动思考、乐于说明想法,体会学习方程的收获,产生对数学的兴趣;进一步体会方程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解方程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确定实际问题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

1.回顾内容。

引导:我们已经学完了本学期的数学内容。大家回顾一下,这学期我们对于数与计算学习了哪些知识?

说明:这学期我们在数与计算里,主要学习了简易方程、因数和倍数,以及分数和分数加、减法。今天起我们开始复习这些知识,这节课先整理与复习关于方程的知识。(板书课题)通过整理和复习,要进一步认识方程,能正确求出方程的解;掌握找实际问题等量关系的一般方法,能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二、复习解方程

1.整理内容。

提问:什么是方程?你能举出方程的例子吗?(板书2~3个不同类型的方程)

什么叫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解方程的依据是什么?让学生说说等式的性质。

说明: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求方程里未知数的值的过程是解方程。解方程的依据是等式的性质,也就是在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者乘或除以同一个数(o除外),等式仍然成立。所以解方程就是根据方程的特点,在两边加或减、乘或除以同一个数,使方程的左边变成,就能求出方程的解。[结合整理依次板书成:

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斗解方程→方程的解(未知数的值)

等式的性质]

2.做整理与复习第1题。

让学生把是方程的用线画出来。

交流: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

第一和第三个为什么不是方程?第四个为什么也是方程?

追问:方程与等式有怎样的关系?

3.解方程。

(1)引导:认识了方程,怎样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呢?每人解这里黑板上的几个方程,看看有没有掌握方法。(同时指名板演)

检查解方程过程,让学生说说解每个方程时是怎样想的。

让学生说说可以怎样检验方程的解,口头检验。

(2)解方程:5.8×2-x=4.6 (x -3)×2=4

学生解方程.指名两人板演。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解的,结合交流,强调如果方程左边有减未知数x这一步,可以先两边同时加x,然后把左右两边交换位置,就能求出方程的解;如果未知数在括号里,可以先把括号看成一个整体来解,然后再求出未知数。

提问:解方程要注意什么?

说明:解方程时,如果有能计算的就先计算,再应用等式性质;应用等式性质使方程左边变成x 时,两边一定要同时加或减、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

三、复习列方程解实际问题

(1)提问: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要注意什么?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说明: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要先弄清题意,再找出数量间的等量关系,然后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求出结果后注意检验,并写出答案。(板书:弄清题意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检验结果)其中关键是找准等量关系,确定了等量关系,就可以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答。

(2)提问:那找等量关系一般有哪些方法?

说明:找等量关系一般可以按这样几种方法,一是根据条件想数量间的相等关系,二是根据计算公式确定等量关系,三是稍复杂的条件可以画出线段图找等量关系。

2.做整理与复习第3题。

让学生独立解答,两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

交流:求三角形的底是根据什么列方程的?(板书公式)解方程结果应该是多少?

求长方形长的方程表示的什么意思?(板书相应的周长公式)方程是怎样解的?

求长方形长还可以怎样列方程?(板书方程)这样列方程的依据是什么?(板书相应的周长公式)追问:这两题根据什么确定题里等量关系列方程的?

指出:列方程解决图形问题的计算,一般可以根据相应的计算公式列方程解答。

3.根据条件说出等量关系。

(1)棉花比大豆多收获3.2吨;

(2)爸爸今年年龄比小华的3倍多4岁;

(3)动物园白天鹅和黑天鹅一共有78只。

4.根据题意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

(1)一头长颈鹿身高4.96米,比一头麋鹿要高3.36米。麋鹿身高多少米?

(2)一头长颈鹿身高4.96米,是一头麋鹿身高的3.1倍。麋鹿身高多少米?

(3)一头长颈鹿身高4.96米,比一头麋鹿的3倍还多0.16米。麋鹿身高多少米?

提问:这三题哪里相同,哪里不同?

请大家设未知数列出方程o(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交流:你是怎样列方程的?(板书各题所设未知数和相应的方程)为什么列出的方程不一样?说说你的想法。

提问:这里解决问题用的什么策略?有些实际问题可以列方程解答,所以列方程解答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

强调: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找等量关系,一定要根据条件之间的联系找出等量关系是什么,对照等量关系列方程。

5.做整理与复习第4题、第5题。

让学生独立读题,列方程解答,同时指名两人板演。

交流:第4题是怎样设未知数的?列方程依据的哪个等量关系?(检查解方程的过程、结果及答案)

第5题方程表示的什么意思?问题的结果各是多少?

比较:这两题解答时有什么类似的地方?方程表示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指出:两道题里的条件不同,第4题已知两种标本共60件,是两个数量的和;第5题已知比原来多了578克,是两个数量的差,所以方程表示的意思就不同。这说明列方程首先要明确等量关系是怎样的,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答。

6.说一说等量关系并列出方程。

(1)买4副三角尺和4把圆规一共要64元,每副三角尺3.5元,每把圆规多少元?

(2)买4副三角尺比4把圆规少36元,每副三角尺3.5元,每把圆规多少元?

指名学生说出等量关系。

要求学生设未知数,列出方程。

交流:你是怎样设未知数列方程的?(板书两个方程)列方程是怎样想的?

说明:所以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要弄清条件,明确等量关系,才能正确列出方程。

四、复习总结

1.复习总结。

提问:通过整理与复习,你进一步掌握了方程的哪些知识?对于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你有哪些收获?

2.布置作业。

完成整理与复习第2题、第6题。

第二课时因数、倍数和分数整理与复习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12~113页整理与复习(数的世界)第7~1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能判断两个数之间的因数和倍数关系,能正确求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加深认识分数的意义、单位及分数的组成,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进一步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及其应用,能比较并说明分数的大小;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分数加、减法实际问题。

2.使学生通过知识的回顾、整理,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推理,说明相应的思考方法和过程,提高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发展思维品质;能应用转化的策略简便计算,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思想;提高分数加减的计算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感。

3.使学生主动参与整理与练习等活动,体会数学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

分数的意义、性质和加减计算。

教学难点:

应用知识解释、说明思考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上节课我们复习了数与计算中的方程这部分知识,今天继续复习数与计算的内容,重点复习因数、倍数与分数的意义、性质加、减法计算。通过复习,要进一步认识因数和倍数的关系,能正确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和组成,掌握并能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能比较分数大小,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分数加、减法实际问题。

二、复习因数和倍数

1.学生讨论。

引导:我们学习了因数和倍数,大家回顾一下这部分学习的内容,一起讨论下面的问题。

出示问题:

(1)什么是因数和倍数?请大家举出例子来说明。

(2)分别说说2、5、3的倍数的特点。

(3)质数和合数、偶数和奇数各是怎样分类的?分别说一说10以内的质数、合数和偶数、奇数。

(4)什么是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学生讨论,教师倾听、交流。

交流:你能举例说说因数和倍数吗?2、5、3的倍数各有什么特征?质数、合数按什么分类的?分成几类?偶数、奇数呢?10以内的质数、合数各有哪些?偶数和奇数呢?什么是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呢?

2.做整理与复习第7题。

(1)让同桌学生互相说一说,再指名交流每组因数和倍数。

提问:哪个数是题里所有数的因数?所有数都是哪个数的倍数?

说明:1是所有大于0的自然数的因数,所有大于0的自然数都是1的倍数。

(2)先说说下面各数的因数,再依次说出它的倍数。

5 8 9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提问:一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一个数的倍数呢?

3.做整理与复习第8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交流:说说你找到的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能说说这里每组两个数之间各有什么特点,怎样找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吗?

说明:找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时,可以根据两个数之间的关系灵活地应用方法。如果两个数有倍数关系,小数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大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如果两个数只有公因数1,最大公因数就是1,最小公倍数就是两个数的积;如果两个数是一般关系,可以先找出其中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再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还可以用大数翻倍的方法,这样比较方便。

三、复习分数知识

1.学生讨论。

引导:接下来我们围绕下面的问题,在四人小组里讨论关于分数的知识。

出示问题:

(1)举一个分数的例子,说一说表示的意义和分数单位。

(2)先用式子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再说一说相互间的联系。

(3)分数怎样分类的?假分数怎样化成整数或带分数?(4)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分数的基本性质有哪些应用?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交流:请举个分数例子说说分数意义和分数单位o(板书举出的分数例子)

指名几人说说板书的分数表示的意义和单位。

指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1份或几份的数是分数,其中表示1份的数是分数单位。

追问:上面这个分数里有几个分数单位?

提问:你是怎样表示分数和除法的关系的?[板书:a÷b=a

b

≠0)]哪位来说说分数和除法各部分

间的联系?

算式4÷7的商可以怎样写?

说明:两个整数相除,商可以用分数表示,比如4÷7=4

7

。(板书等式)

提问:分数是怎样分类的?假分数怎样化成整数或带分数?怎样的假分数能化成整数?

哪位来说说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应用?

2.做整理与复习第9题和第10题。

让学生独立填空。

交流:第9题各是几分之几?(呈现分数结果)能说说这里每个分数的意义吗?请在全班交流一下。

追问:这里每个分数分别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的?

交流:第10题怎样填写的?(呈现结果)第二小题是怎样想的?第三小题呢?

3.做整理与复习第11题。

让学生填空,互相说说可以怎样想。

交流:你是怎样填的,怎样想的?(呈现结果)

说明:整数可以看作任何整数作分母的假分数,整数分母是几,分子就是分母的几倍;分数可以改写成除法式子,分数的基本性质就相当于除法里商不变的规律,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和被除数、除数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都是相等的。

4.做整理与复习第12题。

要求学生比较大小,并和同桌说说是怎样比较的,想到哪些比较方法。

交流:每组的大小结果是怎样的?(板书结果)比较时你是怎样想的?有没有不同的想法?

结合交流,使学生了解第二组分数可以通分,也可以都和1比较,看哪个更接近1;第三组可以

通分,也可以以1

2

为标准比较,看满不满

1

2

出大小。

说明: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一般要先通分成同分母分数再比较,有时还可以根据分数的特点,灵活采用简单一些的方法比较出大小。

四、复习分数加、减法

1.回顾算法。

提问:计算分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说明:同分母分数相加减,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再计算。

2.计算整理与复习第14题前两道。

学生计算,指名板演。

讲评板演题,说说通分怎样想的,计算过程是怎样的。

3.做整理与复习第15题。

让学生计算得数,想想能不能有不同的计算方法。

交流:这道题可以用怎样的方法计算?

用通分的方法怎样计算的?(板书过程、得数)

还可以怎样计算?(板书转化成的算式计算)运用了什么策略?

说明:分数加减计算,要先通分再计算;还要注意能不能应用运算律或规律简便计算。比如第15

题,除了可以按一般方法计算,还可以改写成1减五个分数的和,这五个分数相加可以用1一1 32

出得数是31

32

,这样得数就是

1

32

,这就是转化。

4.做整理与复习第1 6题。

学生解答,指名板演。

交流:怎样设未知数的?(问题几分之几用字母x表示)方程按怎样的等量关系列的?还可以怎样列方程?(板书方程)

检查得数。

五、回顾交流

1.回顾小结。

提问:今天整理与复习了哪些知识?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需要讨论的问题吗?

2.布置作业。

完成整理与复习第1 3题,第14题剩下的6道计算,第1 7题。

第三课时圆的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14页整理与复习(图形王国)第18~2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圆和扇形的特征,能正确掌握画圆的方法,加深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能灵活应用知识间的联系和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进行相关计算。

2.使学生通过整理、复习,进一步了解圆的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能探索简单的规律,培养应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观察、比较、归纳等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

3.使学生积极参与练习、交流和探索解决问题等活动,体验数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感受数学在现实世界的应用,体会学习数学的作用,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应用相关公式计算周长和面积。

教学过程:

一、回顾整理

1.引入课题。

谈话:我们今天开始整理、复习本学期学过的几何与图形的知识,重点整理与复习圆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通过整理与复习,要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掌握圆的周长、面积的计算公式,能灵活应用计算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

2.回顾整理。

提问:大家回顾一下,关于圆都学过了哪些知识,学到了些什么?(板书:特征周长 面积) 圆有哪些特征?(板书画圆)为什么同一个圆的半径都相等?为什么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请你解释一下。(板书:d=2r r=2

d ) 圆的周长、面积跟半径或直径有什么关系?(板书:C =πd =2πr S=πr2)

周长跟直径的关系是怎样发现的?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得到的?

你能举例说说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在实际生活里有哪些应用吗?

(指名学生举例说明)

二、圆的基础知识

1.做整理与复习第18题。

(1)让学生先根据圆心、半径画圆,再按要求画出扇形。

交流学生画的圆,检查圆心位置和半径长度。 提问:面积是圆面积

14的扇形是怎样画的?为什么圆心角90°的扇形面积是圆的14

? 说明:圆心角的大小决定扇形的大小。画圆时旋转一周正好360°,它的14

是90°,所以可以按圆心角90°画出的扇形,面积就是这个圆面积的14。 (2)引导:这个圆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请大家独立算一算。

交流:周长怎样算的,结果是多少?(板书算式、结果)面积是多少,怎样算的?(板书算式、

结果)

追问:这里周长和面积得数相同,能说周长和面积相等吗?为什么不能这样说?

强调:周长和面积是不同的概念,这里的数据虽然相同,但表示的意义不同。周长表示的是一周边线的长度12.56厘米,面积表示的是围成的平面大小是12.56平方厘米,所以不能说周长和面积相等。

(3)提问:你能计算出这个扇形的面积吗?说说你的方法和得数。(板书)

说明:计算扇形面积,一般是看扇形大小是圆的几分之几,面积就是圆的几分之几。

2.做整理与复习第1 9题。

让学生说一说表中每行已知什么条件,要求哪些结果。

学生独立计算、填表,教师巡视。

交流结果,呈现表格数据。

第一小题按顺序是怎样计算的?第二小题算得对不对?第三小题是怎样依次计算的?

提问:观察表格,能从已知半径开始,按顺序说说怎样计算直径、周长和面积吗?

已知周长可以怎样求出另外三个数量?

3.根据要求计算

(1)计算下面各圆周长。(口答)

d=5分米r=3厘米

(2)计算下面各圆面积。

d=4米C=6.28分米

让学生独立计算,指名两人板演。

交流:说说各是怎样计算的。

追问:计算圆的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说明:圆的面积要根据半径计算,所以当半径未知时,一般需要先求出半径,然后再计算面积。

三、圆的知识应用

1.做整理与复习第20题。

让学生说说条件和问题。

提问: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样想?为什么要计算车轮的周长?

让学生完成解答,同时指名板演。

检查每一步计算表示的意思,说说解答时还要注意什么。

说明:车轮滚动一圈的长度,正好是车轮的周长。所以先求出车轮周长,再乘40就是钢丝悬空部分的长度。解答时还要注意单位名称要换算统一。

2.做整理与复习第22题。

(1)启发:观察这三块正方形铁皮,比较剩下的铁皮面积是不是相等,其实只要比较哪个面积?

说明:涂色部分圆的面积相等,剩下的面积也就相等;涂色部分面积不相等,剩下面积也就不相等。所以只要计算涂色部分圆的面积一共是多少。

提问:要求圆的面积,你能知道三块铁皮上圆的半径各是多少吗?(学生说明)

(2)引导:请大家先计算,再比较,看看结果怎样。

学生计算,教师巡视,指名三人分别板演计算。

讲评每块铁皮中圆面积计算方法,检查面积计算结果。

提问:通过计算、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像这样在正方形里排列圆的方法,还可以怎样排、分别排几个圆?

指出:像这样在正方形里排列圆,可以排1个、4个、9个、16个、25个……无论排成几个圆,正方形里所有圆的面积的和相等,都可以按正方形里最大的圆计算面积,所剩下的部分面积相同。

3.讨论整理与复习第23题。让学生读题、观察图形,交流条件和问题。

提问:3个扇形面积的和,可以转化成怎样的面积计算?为什么?

四、总结交流

1.复习总结。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整理与复习,你对圆的认识和计算有哪些收获?

你还有哪些体会可以和大家交流?

2.布置作业。

完成整理与复习第21、23题。

第四课时折线统计图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15页整理与复习(统计天地)第24~2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加深对折线统计图特点的了解;进一步学会在统计活动中正确地收集、整理数据,并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统计图的数据和数据增减情况进行简单分析。

2.使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和表示数据,以及分析数据的统计活动过程,了解统计对于调查实际问题、反映现实问题结果、研究和判断相关问题的作用,提高对统计价值的认识,增强统计能力,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3.使学生积极参与统计活动,了解统计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感受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的意识和态度;增强用数学观念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意识,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重点:

利用折线在图中表示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

教学难点:

比较准确地进行数据的简单分析。

教学准备:

每个小组准备2根跳绳、1只秒表,每人一张数据记录表(表内分刚跳过、跳后1分钟、跳后2分钟、跳后3分钟、跳后4分钟共5格);每人准备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引入复习

1.回顾内容。

引导:今天这节课我们进入统计天地,整理与复习关于统计图的知识和方法。大家回顾一下,本学期我们学习的什么统计图?(板书:折线统计图)

提问:折线统计图是怎样表示数据的?我们学习过哪些折线统计图?

用这些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有什么好处?(板书:直观反映数据多少形象表示数据增减直接表示增减速度复式图便于比较)

2.引入课题。

谈话:我们已经初步整理了折线统计图的知识,知道了折线统计图有单式和复式两种。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是不仅能直观反映数据的多少,还能形象地表示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并且直接表示增减变化的速度;应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还能方便比较数据的差异。这节课我们整理与复习折线统计图的知识,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掌握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并根据折线统计图表示的统计结果分析数据。(完成课题板书)

二、基本练习

1.做整理与复习第24题。

(1)让学生读题、观察统计图。

提问:统计图里表示的什么数据?

引导:从图上看,你看出了些什么?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

提问:图中表示了哪些年份自然保护区的个数,各是多少个?

(2)提问:我国自然保护区个数在这10年中总体变化趋势是怎样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引导: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和同桌讨论一下。

交流:还能提出哪些问题?请你提出问题,共同回答。

学生提出问题,指名回答、交流。

说明:从折线统计图上,大家不仅明白了各个年份自然保护区的个数,还看到了保护区数量的变化趋势,并且知道了哪些年增长快一些或者稍微慢一些,看出数据变化速度由快逐步变慢的过程,了解我国自然保护区增长已经到了一定程度,自然保护区的个数逐步保持稳定。

2.制作折线统计图。

出示数据:

某地去年每月降水量如下。

月份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

十二

降水量/mm

1

5

2

4

3

4

5

3

2

5

4

4

2

3

5

2

8

2

1

8

(1)让学生利用第120页的方格纸,制作折线统计图。要求:

先确定折线统计图长、宽各用几格;

再确定每格表示的数量是多少mm(首格表示0~15);

然后根据表中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

(2)观察统计图,全班交流:

①该地的降水量有什么特点?

②估计一下该地全年平均每月降水量大约多少毫升。

③用计算器计算平均降水量,和估计的比一比。

④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让学生提出问题交流、回答)

三、实践操作

做整理与复习第25题。1.测算心率。

说明:一个人1分钟心跳的次数,是他的心率。现在,大家一起测算一下自己的心率:我们测10秒钟,大家数出脉搏跳动的次数,再乘6得出1分钟心跳次数,这就是你的心率。

教师计时10秒,学生测脉搏,算出心率是多少次,指名几人说说自己的心率。

提示:现在明白什么是心率,知道测心率的方法了吗?

追问:那你说说可以怎样测心率?(让学生具体说说方法,明确测算心率操作方法)

2.提出问题。

引导:回想一下我们以前综合与实践活动做过的,一个人的心率在运动中会有什么变化?运动之后又是怎样变化的?(运动后心率逐步恢复,经过一定时间恢复到运动前的心率)那你知道男生和女生运动后心率变化情况相同吗?

要知道男生和女生运动后的心率变化情况,准备怎样做?

3.实验收集数据。

出示实验要求:

(1)组内分工,男、女生各1名跳绳,1人操作秒表;

(2)指定的男、女生跳绳1分钟,跳完立即测心率(测10秒,次数乘6);

(3)每隔1分钟再测一次,共测5次;

(4)其余同学在记录表里记录每次的心率;

(5)测算完成后,各人在课本上完成统计图。

按小组在小组内交流统计图,互相说说男生和女生心率各是怎样变化的,根据数据和折线变化能知道些什么.比比男女生运动后心率变化有没有什么不同,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全班交流复式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说说从统计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男、女生运动后心率变化情况有什么相似和不同的地方。

4.回顾交流。

提问:回顾上面的操作实验过程和获得的问题结论,你有哪些体会可以和大家分享?

四、复习小结

提问:这节课整理与复习了哪些内容?你对折线统计图有哪些认识?你对统计活动有哪些体会?

第五单元综合应用与自我评价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16页整理与复习(应用广角)第26~28题,“自我评价”。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实际进一步解决关于方程、分数、圆和折线统计图等知识的实际问题;发现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能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的简单实际问题;能客观评价自己学习数学的表现。

2.使学生在联系生活提出数学问题,应用数学知识、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数学应用性的体验,进一步提高应用数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推理和解释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增强用数学眼光观察事物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应用意识;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产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联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

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收集一些关于方程、折线统计图和分数、圆的实际问题,并做好记录;收集一些面是圆形的物体,以及简单的折线统计图、可以用折线统计图表示的数据。学生每人准备今年五月份的月历、计算器。为学生每人准备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方格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提问:我们最近在数学课上已经整理和复习了哪些方面的内容?你能应用哪些数学知识解决一些什么问题?请你举出例子说说看。

谈话:我们已经走进数的世界,整理、复习了方程和分数,在图形王国里加深了圆的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还在统计天地应用折线统计图统计数据、分析数据,进一步加深和掌握了这学期学习的数学内容。随着我们整理与复习的展开,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走进应用广角,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活里常见的一些简单数学问题,提高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同时要能评价自己这学期的数学学习的情况和表现,进一步获得数学学习经验,发现自己学习数学需要进一步加强的方面。(板书课题)

二、综合应用

1.交流用方程解答的问题。

交流:你收集了哪些用方程解决的简单实际问题?把你的问题和大家交流,看看怎样解答。学生交流,教师根据交流情况选择2~3道比较典型的问题呈现。

提问:你能列方程解决这几道问题吗?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让学生说出每题的等量关系,并说说怎样想的o(板书相应的等量关系)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检查解答过程,强调要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注意列方程和解方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醒学生注意。

2.圆的知识应用。

(1)引导:想一想,我们在哪些地方见到过面是圆形的物体?请你能举出一些例子。

你知道这些物体的面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吗?用你找到的具体物体说一说。(根据学生举出的例子,以学生根据圆的知识能理解的作适当解释)

提问:你带来的圆形面的什么物体?请你把你的圆形物体介绍给大家看一看,并且说说做成圆形有什么好处。

结合具体的物体,根据学生可理解的水平适当小结把相关物体做成圆形的好处,比如,运动平稳,周长相等面积最大,便于操作等。

(2)你收集到日常生活里的哪些问题是关于圆的数学问题?把你收集的问题和大家交流。

学生交流,选择周长计算和面积计算的问题各一道呈现。

引导:我们从大家收集的圆的问题中选择了这两题,请你用学到的知识独立解答。

交流:这两题你是怎样解决的?(板书算式、得数)你应用了圆的哪些知识,是怎样想的?(学生解释知识应用和应用方法)

联系具体的问题,小结计算周长、面积的方法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3)呈现问题:

①一根铁丝正好围成长2厘米、宽1.14厘米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②把这根铁丝围成最大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围成最大的圆呢?

③比较三种图形的面积,同样看到了什么数学结论?

让学生计算面积,用计算器计算。

交流:各是怎样计算的,面积是多少?(板书算式、结果)

比较面积大小,又一次看到了什么结论?

说明:周长相等的平面图形,正方形面积比长方形大;圆的面积最大。

3.交流分数知识。

(1)提问:你能举出日常生活里用分数表示结果的问题吗?想到的说出例子。

教师板书呈现学生举出的具体分数的例子,让学生说说具体事例中分数表示的意义。

(2)提问:除了用到分数意义的事实,还有哪些需要分数计算、分数比较或者其他与分数相关的实际问题?

学生交流收集的问题,教师选择板书。

让学生解答或解释相应的关于分数的问题。

(3)做整理与复习第27页。

让学生观察月历,自己列式计算。

交流:今年五月法定休息日有几天,上学天数有几天?

你是怎样计算法定休息日占全月天数的几分之几的?上学天数呢?(板书算式)

追问: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什么方法?列式时要注意什么?

4.折线统计图的应用。

(1)你收集到哪些折线统计图?能和大家一起交流、分享吗?

选择呈现学生收集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说说各是统计的什么内容,从图上知道了什么,能看出哪些信息,并引导分析数据。

说明:折线统计图可以看出数量和变化情况,能帮助我们了解数据变化过程,有时可以分析数据变化的原因,判断数据的发展趋势。

(2)你还找到可以用折线统计图表示的什么内容的数据?请和大家交流。

教师选择便于学生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数据,让学生在练习纸上制作折线统计图。

交流折线统计图,注意统计标题、日期,以及数据的表示和折线的画法。分析数据,说说从图上能知道些什么,想到些什么。

(3)做整理与复习第28题。

让学生了解题意,交流从题里了解了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出示统计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上看出了哪些信息,怎样看出的。

学生独立解题,指名板演。

检查解题过程和结果。

引导: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解答或解释、说明。

三、应用回顾

引导: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应用了哪些数学知识,解决了哪些方面的数学问题?通过综合应用,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体会要和大家交流的?

四、自我评价

1.回顾交流。

引导:一学期学习结束了,我们也要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做好总结,看看自己数学学习的表现,及取得的成绩,想想还有哪些方面存在不足。你能根据课本上数学学习的几个方面,具体说说你的表现和学习吗?请组长负责,组织大家互相说一说。

学生围绕教材提出的几个方面,在小组里交流自己对这些方面的自我感受。

2.涂色评价。

引导:如果把表现好看作5个星,那你觉得自己这几个方面各能得几个星呢?根据自己的回顾,你能得几个星,就把几个星涂上颜色。(学生涂色评价)

交流:觉得自己各方面表现好的,来介绍一下自己的评价结果。

总结:这些同学在各个方面的表现都很好,值得大家学习。我们每个人都要争取在以后的学习中,把这几方面都做得更好。有信心吗?希望大家在后面六年级的数学学习中,能有更多的收获,更大的

进步!

冀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负数 本单元的教育目标是: 1、经历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认识负数的过程,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知道整数,会比较简单负整数的大小。 2、能对现实生活中有关负数的数学信息做出合理解释。 3、能用负数描述并解决一些现实世界中的简单问题,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 4、对现实生活中与负数有关的事物具有好奇心,感受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生活中许多实际问题都可以借助负数来表达和交流。 (一)了解天气预报中的负数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天气预报中理解信息、表达信息并回答有关问题的过程。 2、了解天气预报图中数字信息的实际意义,会用数学符号表示气温。 3、对天气预报中的数学信息有好奇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了解天气预报图中数字信息的实际意义,会用数学符号表示气温。 教学准备: 提前看气象预报模仿预报员播报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学生模仿预报员播报天气预报 (1)有的学生可能播报1℃~5℃(2)有的可能报出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抓住这两种播报方法让学生谈谈这两种记法有什么不同? 二、教学新知: 1、我们就用这两种方法来现场播报以下四个城市的天气预报,多媒体出示图片 2、交流~表示的意思,让学生用语言描绘一下哈尔滨和海口的景色,感受一下两个地区的差异和冷热程度。 3、提问: 4、教师介绍有关温度、零摄氏度的有关知识:温度表示冷热诚度天气预报中的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科学家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结冰时的温度为0℃沸水的温度定为100℃,-3℃表示比0℃低3℃读作零下3摄氏度。提问:-5℃表示什么意思?9℃标是什么意思? 5、发给学生表格,让学生记录这四个城市的天气预报数据 6、投影出示资料表 让学生观察资料表,提问:“你了解到那些信息?”或者说你发现的问题? (1)这四个城市最高气温低的是哈尔滨,最低气温的得也是哈尔滨因此哈尔滨这个城市很冷。xKb1.C om (2)-10℃与-15℃相差5℃说到这的时候可以顺便告诉学生这叫温差。北京的温差是多少? (3)-10℃与5℃相差15摄氏度。要提问学生你是怎么想的?做几个练习-3摄氏度与2摄氏度相差多少?你怎么想的?17摄氏度与4摄氏度相差多少 (4)让学生从高到地排列着四个城市的最高温度。按从低到高排列最低温度 (5)还可能说通过气温知道哈尔滨在我国的北方。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简单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比一比 第1课时比较高矮和长短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物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使学生能够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 过程与方法:通过呈现身边的事例及实践活动,了解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准备:课件、铅笔、粉笔、线绳 学习方式: 结合具体事物、讨论交流、实践活动 教学准备: 课件、铅笔、粉笔、线绳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板书设计: 高、矮、长、短 教学反思: 在实际生活中,长短、高矮联系较为紧密,而且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高矮的经验,一般他们都会进行直接判断。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组织了一个个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主要体现如下: 放手探索,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中,我把探索比长短、比高矮方法的“任务”交给各组来完成,充分相信学生,做到完全放手。孩子们积极动手操作、讨论。然后,向全班同学介绍,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虽然有的孩子的语言还很稚嫩,还有点结巴,但是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刚才直观的活动,说出比高矮(长短)的方法,小组合作的方式

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在交流各组研究成果之中,学生不断体验成功,欣赏自己的发现,感到“我行”,欣赏本组、全班的成果,感到“我们全班同学都很聪明”。这样,有助于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还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有意识培养和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同时还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空间,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了方向。

最新版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

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及每节 课反思 目录 一、观察物体(三) (共3课时) 二、因数与倍数(共9课时) 1.因数和倍数(2课时) 2.2、5、3的倍数的特征(3课时) 3.质数和合数(2课时) 复习与整理(1课时) 4.单元测试(1课时) 三、长方体与正方体(共14课时)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课时)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课时)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6课时) 4. 探索图形(1课时) 整理与复习(1课时) 5.单元测试(1课时)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共19课时) 1.分数的意义(3课时) 2.真分数和假分数(2课时) 3.分数的基本性质2课时 4.约分(4课时) 5.通分4课时 6.分数和小数的互化(2课时) 整理与复习(1课时) 7.单元测试(1课时) 五、图形的运动(三)(共3课时) 六、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共9课时)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2课时)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2课时)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2课时) 打电话(1课时) 整理与复习(1课时) 单元测试(1课时) 七、折线统计图(共4课时) 八、数学广角——找次品(共3课时) 九、总复习(10课时)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共 2 课时) 第1课时观察物体(1)总第 1 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2页例1,完成教材第3页练习一第1、2、4、5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生活,通过具体观察活动,使学生能体验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它的实物图可以有多种摆放方式。 2.学生能通过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3.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初步学会欣赏生活中的数学美。 4.在活动中培养数学学习热情以及良好的交流、合作习惯。 【重点难点】 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都喜欢玩积木吗?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搭积木的游戏。请用手中的4块积木搭一个你喜欢的形状。谁来展示一下你的摆法? 生展示不同的摆法。 师:通过刚才的游戏,老师发现同学们越来越喜欢动脑筋了,大家探索出了这么多有趣的摆法。老师真为你们高兴!这一节课希望大家积极动手动脑,我们来继续探索《观察物体》中的奥秘,好吗?(板书课题) 二、新课讲授 1.出示教材第2页例1 (1)师:看同学们刚才学得真好,我又给大家提供了一个玩积木的机会(出示课件):现在有四块积木,如果我想摆出从正面看是这一形状(如图), 应该怎样摆?有几种摆法?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这一问题。 教师巡视指导。 师:刚才老师发现好多小组都在积极尝试多种不同的摆放方法,这种探索精神非常好,有谁愿意到讲台上,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们小组集体的智慧成果? 生摆 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生摆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练习贴近生活实际,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有效应用联系生活实际的练习,如“分析质量问题,温度问题。“调查体重”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作用,又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一起看看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欢迎查阅!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 本节课是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描述日常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 1、练习贴近生活实际,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有效应用联系生活实际的练习,如“分析质量问题,温度问题。“调查体重”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作用,又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2、这节课可以用信息技术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一个相对完整的事把温度、收入支出和海拔三个关键词串在一起。这样,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会更有兴趣。 3、这节课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来理解相对意义的量。例如:,出示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的照片,与海平面比,一高一低。

这些都是相对意义的量。有了这些形象的照片,就更有利于学生相对意义的量的理解。 4、融入多种学习方式,促进有效教学的开展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给学生充足时间去尝试,交流方法,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做到学生间的思想沟通,集思广益,寻找答案,解决问题,体现了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思维的多样化,个性化。另外,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全班交流,共同学习。 5、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不足,比如如何更好地安排时间,将知识落到实处?”“交流时,如何选择个别交流与集体交流?老师的评价怎么才能更到位。”我想这些都是今后我要努力的方向。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2 基于教材内容比较单调,那么只有在教法上体现新、奇、特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想学,要学。 首先,根据小学生一般是从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的逻辑思维发展的思维特点,我将在教学中联系小学生熟悉的身边的实际,使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同时把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架起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桥梁,可以达到理解掌握新知识,培养学生兴趣的目的,同时也体现了数学的趣味性。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方程(优质教案)

第1课时方程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79、80页方程。 教学提示: 方程的意义对学生来说是一节全新的概念课,让学生用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是数学思想方法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方程的意义是学生学了四年的算术知识,及初步接触了一点代数知识(如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同时也是学习"解方程"的基础,是渗透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式的一个突破口,是今后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块奠基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方程的意义,理解方程的概念和等式性质,感受方程思想。使学生经历从生活情景到方程概念的建立过程,体会方程及等式性质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 2、过程与方法:会用方程表示生活中的等量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成就感以及合作交流的团队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从现实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方程的过程,理解方程的本质。 教学难点:理解方程的意义。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天平,实物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跷跷板吗? 生:玩过。 师:那么今天我们就利用跷跷板的原理来学习新知识—方程。 (揭示并板书课题:方程)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经常玩跷跷板这件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初步感知方程的含 义】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看图列式。 师:其实在我们的学习中还有一种仪器,它和跷跷板很相似是什么? 生:天平。 师:关于天平,你知道些什么? 生:可以看出哪个物体重哪个物体轻。 生:天平的指针如果指向中间,说明天平平衡。 师:天平平衡说明什么? 生:说明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相等。师:(出示课件)请同学们逐个观察天平示意图,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的数量关系。说一说这些式子可以怎样分类。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2、认识方程。 师:大家是怎样分的?

最新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比一比 第一课时比高矮、长短 教学内容:《数学》一年级上册第4-5页。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物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使学生能够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 过程与方法:通过呈现身边的事例及实践活动,了解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事物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 教学难点:学会比较的方法。 教学方法:引导自学。 教学用具:铅笔、粉笔、线绳。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 1、这节课,老师想和同学们比一 比高矮,谁想来? 2、教师指一名同学与老师比高矮。 3、提问:老师和这位同学比谁高 谁矮? 二比一比 1、师:刚才老师和一位同学比了高矮,那么你想和其他同学比一比高矮吗?注意比完后一定要把结果告诉老师。 2、请学生拿出自己的铅笔与教师的粉笔比较一下,说说哪个长,哪个短。 3、提问: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拿什么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 三做一做 1、实践活动。师:刚才,同学们学会了比较高矮,现在,我想请几位学生进行从矮到高的排队活动。 2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高和矮都是相比较而言的。 四练一练 第1题:出示第1题图,提问:哪座房高?哪座房矮?还可以拿什么进行比较? 第2题:出示图,提问:哪条绳长?哪条绳短? 第3题:(1)出示图,提问:哪 学生观察并进行判断、交流。 全班学生互相比高矮,全然汇报交流,比较结果。 学生自由发言。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指名学生排队。 学生独立回答问题。

条绳长?哪条绳短? (2)教师拿出3根线绳照图的样 子演示一下,验证学生的答案 第4题:出示图,提问:谁个子高? 谁个子矮?为什么? 第5题:出示图,提问:图上的事 物你可以怎样进行比较? 五总结 学生自由发言。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数学知识?再 说一说。 板书设计:比一比比高矮、长短 老师高,学生矮 铅笔长,粉笔短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比轻重、大小 教学内容:《数学》一年级上册第6-7页。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通过熟悉的事物和自己的体验,了解大小的含义,感受物体的轻重,并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用天平表示的图,说出哪个物体轻,哪个物体重。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亲自体验,感受物体的大小和轻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利用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初步的数学思考和简单的推理。 教学重点:能比较具体物品的大小。 教学难点:学会比较的方法。 教学方法:引导自学。 教学用具:天平、苹果、羽毛球、饮料和面包实物。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导入 1、呈现情景图。 2、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比较。 二比一比 1、让学生观察并引导学生说出谁 比谁大、谁比谁轻等。 2、呈现大象和松鼠的情景图,先 进行谁大谁小的比较,再启发学生说一 说哪个轻、哪个重。学生回答谁轻谁重。

小学数学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第1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用调查法来收集数据,从而初步了解统计表。体会统计的价值。 2.使学生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的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会用调查法收集数据及用统计表呈现数据。 教学难点: 收集数据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情境:学校要给同学们订校服,课件出示红、黄、蓝、白四种校服。 师:你喜欢什么颜色的校服? 指名说一说。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喜欢的颜色,我们要订哪种颜色的呢? 二、研究探索,进行新课 (一)确定方案 1.选择哪种颜色合适? 同桌交流后汇报:应该选择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颜色 2.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颜色? 生1:可以在全校调查。 生2:可以先在每个班调查。 3.怎样在班里调查。 师:如果你是老师,你怎样在班里调查? 指名说一说 生1:举手表示。 生2:起立表示。 生3:投票。 师:同学们想的方式很多,哪种又快又简捷呢? 生:举手。 师:在举手表示时应注意什么? 生1:每人只能举一次。 生2:不能都不举手。 师:在统计的时候我们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每人只能举一次。 (二)统计数据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表格,教师边说边出示统计表:现在把统计的数据填

找一名学生到前面主持:喜欢红色的同学请举手,台上的学生数出人数,下面的同学帮助确认这个同学数的对不对。确认后老师把数据填在统计表中。其余三种颜色采用同样的方式进行统计。 (三)观察统计结果 师:我们把统计的数据都填在统计表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四)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 1.全班共有()人。 指名说说怎样想的? 生:要想知道全班有多少人,就是把喜欢这四种颜色的人数全部合起来,2.喜欢()色的人数最多。 3.如果这个班订校服,选择()色合适。全校选这个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全校选蓝色做校服合适吗?这个问题多找几个同学说一说 生:全校选择这种颜色做校服不一定合适,因为全校学生不一定喜欢蓝色的最多,应该再调查其他班级同学喜欢什么颜色的人数最多,最后比较全校学生喜欢哪种颜色的人数最多,从而确定全校学生做哪种颜色的校服。 4.从这个表中,你还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题 (五)小结 通过刚才同学们自己的统计,确定了我们班最喜欢的颜色,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数据收集整理 三、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下面老师请你们用刚才学到的知识解决数学书第4页练习一的相关问题,你们敢挑战吗? 完成练习一的第1小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并解决问题。 先调查,完成统计表后,再独立解决问题,最后汇报。 四、目标检测 师:同学们,今天学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学生交流: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统计的相关知识,知道在统计时要先收集数据,而收集数据有举手、起立、投票等很多方式,但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还知道收集完数据后将数据进行整理记录填入统计表中。统计表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信息,并帮助我们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开始学习简单的分类整理,初步了解了统计的含义。本课继续学习统计,以整理随机出现的简单数据为主要内容,并把经过整理的数据填进简单的统计表。在统计过程中,让学生学到一些比较容易的统计方法,渗透统计的思想和方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第2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 教案 (五年级上册) 学科 学校 教师 第一单元负数的初步认识 第一课时认识负数(一) 教学内容:教材第1-2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表达方法。 2.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收支、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

的量。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现实情景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教学难点: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情境引入。电脑播放天气预报片头 师:老师收集了某天3个城市的最低温度资料,并用温度计显示。 2.教学用正负数和 0 表示几个城市某一天的最低气温。 出示图片:南京 0℃ 师:南京的最低气温是多少度?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老师介绍温度计的看法。 出示图片:三亚 20℃ 师:三亚的最低气温是多少℃?和南京比,三亚的气温怎样? 出示图片:哈尔滨零下 20℃ 师:哈尔滨的最低气温是多少?和南京比,哈尔滨的气温怎样? 同时出示南京、三亚、哈尔滨三地的气温图片。 师:三亚和哈尔滨的气温一样吗? 师:在数学上怎样区分零上 20℃和零下 20℃的呢? 3.介绍正负数的读写法。 师:零上 20℃可以记作“+20℃”;零下 20℃可以记作“-20℃”。 教学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法 师:“+20”读作正二十,再写的时候,只要在20前面加一个“+”(正号),“+20”也可以写成20。 “-20”读作负二十,书写时,只要先写"-"--负号,再写 20。(教师板书) 师:现在,你知道“+20℃”和“-20℃”分别表示什么含义吗? 4.尝试练习 教材第5页练习一第1题。 二、感知生活中的正数和负数。 1.认识海拔高度的表示方法 出示教科书上的例2情景图。 师:新疆吐鲁番是我国海拔最低的地区,你知道它的海拔高度是多少? 出示海拔高度图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师:以海平面为标准,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 师:你能用今天学的知识表示这两个地方的海拔高度吗? 小结:用正负数还可以区分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 2.练一练 用正数或者负数表示下面各地的海拔高度。(出示海拔高度图)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整理er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负数 本单元的教育目标是: 1、经历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认识负数的过程,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知道整数,会比较简单负整数的大小。 2、能对现实生活中有关负数的数学信息做出合理解释。 3、能用负数描述并解决一些现实世界中的简单问题,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 4、对现实生活中与负数有关的事物具有好奇心,感受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生活中许多实际问题都可以借助负数来表达和交流。 (一)了解天气预报中的负数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天气预报中理解信息、表达信息并回答有关问题的过程。 2、了解天气预报图中数字信息的实际意义,会用数学符号表示气温。 3、对天气预报中的数学信息有好奇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了解天气预报图中数字信息的实际意义,会用数学符号表示气温。 教学准备: 提前看气象预报模仿预报员播报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学生模仿预报员播报天气预报

(1)有的学生可能播报1℃~5℃(2)有的可能报出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抓住这两种播报方法让学生谈谈这两种记法有什么不同? 二、教学新知: 1、我们就用这两种方法来现场播报以下四个城市的天气预报,多媒体出示图片 2、交流~表示的意思,让学生用语言描绘一下哈尔滨和海口的景色,感受一下两个地区的差异和冷热程度。 3、提问: 4、教师介绍有关温度、零摄氏度的有关知识:温度表示冷热诚度天气预报中的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科学家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结冰时的温度为0℃沸水的温度定为100℃,-3℃表示比0℃低3℃读作零下3摄氏度。提问:-5℃表示什么意思?9℃标是什么意思? 5、发给学生表格,让学生记录这四个城市的天气预报数据 6、投影出示资料表 让学生观察资料表,提问:“你了解到那些信息?”或者说你发现的问题? (1)这四个城市最高气温低的是哈尔滨,最低气温的得也是哈尔滨因此哈尔滨这个城市很冷。 (2)-10℃与-15℃相差5℃说到这的时候可以顺便告诉学生这叫温差。北京的温差是多少?(3)-10℃与5℃相差15摄氏度。要提问学生你是怎么想的?做几个练习-3摄氏度与2摄氏度相差多少?你怎么想的?17摄氏度与4摄氏度相差多少 (4)让学生从高到地排列着四个城市的最高温度。按从低到高排列最低温度(5)还可能说通过气温知道哈尔滨在我国的北方。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简单的介绍我国的地理位置,提问海口在我国那边呢? (6)还可能说-15℃与-3℃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小学数学冀教版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教 学 设 计

第一单元比一比 第1课时比较高矮和长短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物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使学生能够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 [过程与方法]通过呈现身边的事例及实践活动,了解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课件、铅笔、粉笔、线绳 【学习方式】 结合具体事物、讨论交流、实践活动 【教学准备】 课件、铅笔、粉笔、线绳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这节课,老师想和同学们比一比高矮,谁想来? 2、教师指一名同学与老师比高矮。 3、提问:老师和这位同学比谁高谁矮?学生观察并进行判断、交流。师生比高矮这一活动,即贴进生活又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探究与体验 1、师:刚才老师和一位同学比了高矮,那么你想和其他同学比一比高矮吗?注意比完后一定要把结果告诉老师。 2、请学生拿出自己的铅笔与教师的粉笔比较一下,说说哪个长,哪个短。 3、提问: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拿什么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全班学生互相比高矮,全然汇报交流,比较结果。 学生自由发言。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让学生亲自比较,广泛交流,认识高矮,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达到人人参与的目的。 结合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比较,认识长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事物进行比较,体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三、实践与应用 1、实践活动 师:刚才,同学们学会了比较高矮,现在,我想请几位学生进行从矮到高的排队活动。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高和矮都是相比较而言的。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 让学生(含个体和群体)在课堂中“活”起来。要使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活”起来,小学数学教学应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课堂数学“活”起来,即让学生(含个体和群体)在课堂中“活”起来。要使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活”起来,不妨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将生活融入数学,让学生体味数学乐趣。实践表明,通过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有目的地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活力源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倍加注意:1、把生活

实例融入数学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学习的大课堂。既要让学生感受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一方面使学生有可能去进行思考和探索,另一方面又要使其感受到自身已有的局限性,从而处于一种想知而不得、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合教材,重组知识。2、把数学问题回归于现实生活。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如:在教学完“相遇应用题”例题后,可问:“现实生活中,只有例题这一种行走的情况吗?”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列举出了现实生活中其它的一些合情合理的实际情况后,教师可让学生将提出的问题重新编成应用题,自己探究解决。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全册) 特别说明:本教案为20XX年改版后最新苏教版教材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简易方程 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 蒜叶的生长 第三单元因数与倍数 和与积的奇偶性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球的反弹高度 第五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 第六单元圆 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八单元整理与复习

第一单元课题:等式与方程 第 1 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等式和方程的意义,体会方程与等式的关系,能正确区分等式和方程。 2.在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操作交流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体验。 教学重点:明确方程与等式的关系,理解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教学难点:理解方程的意义,知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教学准备:课件,天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天平实物)谈话:这是天平,谁能简单介绍一下它? 师作简单介绍:天平可以称出物体的质量。这是天平的左右两个盘,这是指针。当天平的指针指着中间,表示天平左右两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也叫做天平平衡。天平的哪一边下垂,就说明这一边物体的质量多,反之,这一边物体的质量就少。 2.揭题:今天我们利用天平来学习一些数学知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一页例1天平平衡的情境图,谈话:你能看图写出一个等式吗? 学生思考后独立填写。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50+50=100。 提问:你是怎样想的? 指名学生口答:天平的一端放一个50克的鸡蛋和一个50克砝码,另一端放一个100克砝码,天平平衡,说明两边的质量相等,可以用等式来表示。 (2)教师小结:含有等号的式子叫做等式。它表示等号两边的数值是相等的。 2.教学例2。 (1)课件出示教材例2的四幅图。 学生独立思考后填写。 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集体反馈。 教师板书: x+50>100 x+50=150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图形的运动(二) 第一课时轴对称图形 教学内容: 教材第1-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理察、折纸、交流等活动,探索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的方法。 2、掌握用折纸等方法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以及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的方法。 3、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同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対称图形及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 难点: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准备: 多媒体操件、一些简単的几何图形教学过程: 一、揭题示标 1、激情引趣: 电脑出示轴对称图形:花瓶、木板花纹、行船的人、中国结。 初步感知: (1)教师:这些图形好看吗?你能说说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2)学生观察,回答问题; (3)教师:通过观察,大家发现这些图形的左右两部分是完全一样的。 电脑显示结论:这些图形的两部分都是完全一样的。 2、揭示课题 (1)同学想一想,给这些图形起一个共同的名称,叫什么呢?(学生回答) (2)师板书课题:轴对称图形 3、出示学习目标: 能正确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及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

师:目标清楚,让我们向着目标出发! 二、学习指导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打开书翻到第1页,我们请学习指导来引领我们达到目标。请看学习指导(投影出示:师读)。 认真看课本第1页及第2页的内容,边看书边动手操作,思考并完成: 1、通过观察第1页的图片,你发现了什么?生活中还有哪些这样的图形?它们有什么样的特点? 2、什么叫轴对称图形?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以及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 3、观察例1的图形,哪些是抽对称图形?分别有几条对称轴?(独学--交流--讨论--汇报) 预设时间:6分钟 三、自研共探 1、教材例1 观察下面各图,说一说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并用折纸的方法判断轴对称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 生认真地看书自研,分析并解决自学指导中的问题,师巡视,督促人人认真看书。 2、议一议(合作交流) 针对自学指导中的问题先对子交流,再小组讨论,教师在学生合作交流巡视,观察小组交流情况,对合作不太好的小组给予帮助和提醒,促使每个组及组员都能积极参与到合作交流活动中。 3、说一说(汇报展示) 师:下面我们比一比看每个小组展示的精彩,能为自己的小组增光添彩。展示方式可以多样化,由各组组长进行分工。(学生汇报时有不足或不准确的地方,老师或其他小组成员可以及时给予补充,在各组展示后,其他小组给予评价。) 4、知识小结: 如果把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两侧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四、学情展示 课本第2页练一练的第3题要求: 1、独立完成、互相讨论。学法指导:先自己独立完成题目,然后向对方示意,待对方完成后小声讨论。 2、组内交流、整合答案。学法指导:待组内成员全部完成后交流各自答案和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若缺失公式、图片现象属于系统读取不成功,文档内容齐全完整,请放心下载。】 第一单元位置 【教学目标】 1、经历认识左右、上下、前后等相对位置的过程,会辨认物体的相对位置。 2、会用左右、前后、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3、感受位置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用左右、前后、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感受位置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左右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教科书第二册1~2页。 【教学目标】 1、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经历认识左右位置关系的过程。通过活动,使学生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语言表达,初步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3、在活动中感受左、右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经历认识左右位置关系的过程。 【教学难点】 在活动中感受左、右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的类型】 新授课。 【教具准备】 教科书、铅笔盒及练习题挂图。

【教学方法】 合作、演示等。 【教学过程】 环节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设计意图创 设情境 学生按照老师的口令 做动作。(学生笑,有部 分同学弄不清,手忙脚乱 的。) 小朋友们,现在我们来做 一个游戏:听口令做动作。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 手:耸耸你的左肩,耸耸你 的右肩;左手摸左耳,右手 摸右耳;左手摸右耳,右手 摸左耳。 刚才有些小朋友弄错了左 右,没关系。今天我们就来 学习“左右”。 (板书:左右) 从学生的年龄 特点和心理发展 规律而言,这样的 游戏情境设计,最 能吸引他们的注 意力,让他们积极 投入到“左右”的 学习中来。 体验感悟黑板的左边有课程表。 黑板的右边有值日表。 红旗的左边和右边都有 字。 我的左边是小明。 这是我的左耳,这是我的 右手,我的左边有一只 脚,右边有一只脚。 学生按照老师的口令 有条不紊的摆放书桌上 的用品。 1、理解左边与右边。 请小朋友们观察一下我们的 教室,你发现了什么?请你 用左或右说一句话。 那你自己身上有没有“左” 和“右”呢? 请大家每个人把课桌上的 铅笔盒、课本、练习本按照 从左至右依次在课桌的摆 好。 用左右来描述 教室中的物体和 学生自已身上的 各个器官,是学生 乐于参与的数学 活动,交流时可不 必拘泥于坐姿,鼓 励学生用各种方 式表达。 通过学生的亲 自操作活动,让学 生再次体验“左 右”的位置关系。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与反思教学内容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与反思 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 快大茂镇中心小学:张玉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也就是说,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理解数学知识的含义。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小,集中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注意范围有限的特点,在教学《左右》时,我设计以游戏活动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建构知识。 案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些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教师出示小动物的头饰),你们想不想得到这些小动物的头饰?但是这些小动物们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它们说只要你能认真地倾听别人的发言、能大胆地提出问题或者解决别人提出的问题,它们就跟你们做好朋友。这一节课咱们就看看哪些同学能成为它们的好朋友。 2、对口令:大(小)前(后)大(小)、长(短)、高(矮)、胖(瘦)、前(后)、左(右)。 3、板书课题:左右

4、你常用你的右手做什么?左手做什么? 左右手能帮助我们做许多的事儿,它们俩个呀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找一找自己身上还有这样的好朋友吗? 二、感知自身的“左右”。 游戏一:听口令,做动作。 (1)每一桌右面的同学起立,坐着的同学来都监督、检查、判断他们做的动作是不是准确的,如果错了请你马上帮他改正过来。举起右手来,用右手摸右耳。举起左手来,用左手摸左腿。左手拍左肩,右手拍右肩。 (2)请每一桌左面的同学起立,向右转,向左转。 游戏二:找邻居。 (1)介绍你座位的前面是哪个同学?后面是哪个同学?左边是哪个同学?右边是哪个同学? (2)摆一摆,说一说。(在桌子上摆尺子,书、橡皮、文具盒,并向同学介绍) 游戏三: 我做遥控器,孩子们当机器人,师生同台表演“机器人游戏”(感知左右) 游戏四:(1)“握握手跟你做好朋友”(感知左右的相对性)(2)走楼梯。 反思以上的教例,我觉得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进入,找自己身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一)

五年级数学备课 教学计划 一、对教材体系和内容的简要分析 本册教材共安排11个单元。 1、“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是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共安排7个单元,分成五部分。第一部分数的认识,有三个单元:第三单元“公倍数和公因数”,第四单元“认识分数”和第六单元“分数的基本性质”。第二部分数的运算,是第八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第三部分式与方程,是第一单元的“方程”;第四部分探索规律,是第五单元的“找规律”。第五部分是第九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2、“空间与图形”领域安排2个单元,一个单元是图形的认识,即第十单元的“圆”;一个单元是图形与位置,即第二单元的“确定位置”。 3、“统计与概率”领域安排1个单元,是第七单元的“统计”。 4、“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共安排四次。“数字与信息”、“球的反弹高度”、“奇妙的图形密铺”、“画出美丽的图案” 二、基本要求 数与代数 1、揭示分数的意义,研究分数的基本性质。对分数进行通分和约分, 2、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以及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以及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教学,能及时引导学生将整数加法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律推广到分数加法中,发展迁移能力。 3、教学简单图形平移后覆盖次数的规律。能逐步提高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 4、用列表和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用倒推(还原)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能进一步增强学生运用策略分析问题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空间与图形 认识圆及其特征,知道圆心、半径和直径。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位置或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统计与概率 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丰富学生对表示数据方式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根据需要,有效地表示数据的能力。 实践与综合应用 1、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并会运用数表示事物,进行交流。 2、让学生通过实验记录数据,研究球的反弹高度大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教师要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强调合作学习不是不要独立思考。独立思考应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基础,合作学习应是独立思考的补充和发挥。多数学习能通过独立思考解决的问题,就没必要组织合作学习。本文是品才网小编精心收集的小学数学案例分析,仅供参考!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范文1、《带分数乘法》教学片断: ⒈学生根据应用题“草坪长5米,宽2米,求草坪的面积。”列出算式:5×2 ⒉算式一出现,教师就立即组织四人小组交流算法。 其中一个组,在小组交流时,由于三位同学还没有想出方法,整个合作过程只好由一位同学讲了三种方法:①(5+)×(2+) ②×③×,其他同学拍手叫好而告终。 请你根据上述教学片断进行反思(主要从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层面分析)。 答:以上现象是教师在使用小组合作时经常出现的一种问题。就是没有处理好小组合作和独立思考的关系。教师要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强调合作学习不是不要独立思考。独立思考应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基础,合作学习应是独立思考的补充和发挥。多数学习能通过独立思考解决的

问题,就没必要组织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应远远超过独立学习的结果。当然,宜独宜合,应和教学情景、学生实际结合,择善而用,才能日臻完美。我们在设计学生合作学习时,能否认真的思考以下三个问题:学生在合作交流前,你让学生经历过独立思考吗?学生在合作交流时,他们有充分的时空吗?学生在合作交流时,有否进行明确的角色分工呢? 2、记得那是一节顺利而精彩的课,上课内容是“分数的意义”。在课的结尾,教者没有安排学生围绕知识点去小结,而是让学生在小组内、班里用分数表述一下自己这节课的学习情绪。令人难忘的是有一位学生在小组里的表述:“我把整节课的学习情绪看成单位‘1’,高兴的占了3份,即3/4高兴,遗憾的占了一份,即1/4遗憾。因为面对这么多的老师听课,我们班的同学一个个都正确地回答了老师的提问,展示了我们班的风采,为班级争了光,我为我们班而自豪,感到十分高兴。我之所以遗憾,是因为整堂课我一直认真思考,积极举手,许多问题又不难,但老师没有给我一次机会,我感到很遗憾……” 下课后我找到这位同学了解情况: 问:小朋友,你知道老师为什么没让你发言吗? 答:老师有可能没有看到我举手,也有可能怕我回答不准确吧,因为数学这门课我学得不太好。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五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课题:圆的认识 执教人:李伦轩 时间:2012年5月28日 教学内容:教材93页——94页,练习十七第1-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和半径的相互关系。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学习,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以及抽象、概括等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圆及其特征,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教学难点:画圆,用圆的知识来解释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纸圆、剪刀、线绳、尺、圆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初步认识 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还能看到圆吗? 二、师生互动,学会画圆 (一)尝试画圆

那同学们,你用自己手中的工具,想办法画一个圆吗?(指名板演)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画圆的方法?画圆的感觉怎么样?那你觉得圆和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二)学习用圆规画圆 1、老师想画一个比这个大一点的圆,怎么办?学生介绍,教师在一旁适当补充说明。同学们用圆规来试试看,能不能画出一个圆来? 2、交流:你是怎么用圆规画圆的 3、老师也想用圆规来画个圆,你们做老师的指挥官。 教师画圆,故意出错。学生指出并纠正。从我画的过程中,想一想,画圆时应注意些什么?同桌之间互相说说。 4、将圆规两脚的距离统一确定为5厘米,按步骤再画一个圆。 三、自主探究,研究特征 (一)认识圆心、半径、直径 ①观察剪下来的纸圆,组织学生在交流中认识圆心,并知道常用字母0表示。 ②通过让学生折圆,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圆心的特征。 ③通过让学生画一画、比一比纸圆上的折痕,交流有什么发现,从而认识圆的半径和直径的概念。 ④那请同学们在自己刚才画的圆里标出圆心,画一条半径和直径,并分别用字母表示。 ⑤判断P94 “练一练”的第1题 (二)研究圆的特征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方向与路线 教材分析 “方向与路线”是课程标准空间与图形领域“图形与位置”部分的内容,本单元让学生在辨别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辨认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个方向,并认识包含八个方向的简单的路线图,并用角度确定并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在具体情景中,给定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这些知识内容,既是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常识和经验,又是今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首先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认识和理解自己生存的空间。同时学会描述并确定事物之间的位置关系是人们进行交流,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必备知识。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获得必备的知识和必要的技能。看懂路线图更是需要学生不仅能用方向和角度描述和确定物体的位置,更要具有判定该物体位置的大体走向的空间感知能力。 本单元教材的编写,呈现以下特点: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 2.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数学循序渐进的构建思想,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 本单元在学生已有认识平面图,会用八个方向描述物体位置的基础上,学习用角度确定并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描述简单的线路图。这样有序的讲解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加强知识间的联系,让学生感知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近感。 教学目标 1.根据平面图,用角度确定并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行走的方向和路线。 3.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 4.能解决现实生活中有关方向和路线的简单实际问题。 5.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可以借助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