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思维差异与写作风格对比分析

中西方思维差异与写作风格对比分析
中西方思维差异与写作风格对比分析

摘要: 英汉两种语言的写作风格在思维方式、篇章结构、语言特点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本文结合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践, 分析大学生在英语写作中由于受思维负迁移的影响, 而普遍存在的汉语作文模式现象。我们认为学生只有熟悉并掌握西方思维模式, 在用英语进行写作过程中自觉地进行思维转换, 才能写出地道的英语作文来。

关键词: 中西方思维差异; 文化特征; 负迁移影响; 地道英语

英语写作作为用语言表达思维运动的一种方式, 反映着西方文化所特有的思维模式, 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英语教学的得失。现在, 许多大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尽管写的是英文, 但其选词造句乃至语篇结构都是汉语作文的模式。究其原因, 与我们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关系。我们现在的大学英语教学注重孤立地讲授词句, 忽略语篇整体特征,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更少从英汉两种语言的思维差异去指导学生写作。本文结合英语教学的实践, 通过对典型例句的分析, 来帮助学生进行思维转换, 以期写出纯正地道的英语作文来。

一、民族特征与写作风格

外语写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活动, 它涉及到语言学、文化学、心理学等诸多领域。语言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表达方法和习惯用法的差异, 是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思维方式的反映。

1. 民族文化特征的差异

西方民族性格直爽, 说话不拐弯抹角; 而中国人由于受儒、道、佛的影响, 偏于阴柔, 重含蓄, 重暗示。这种民族性格的差异明显反映在两种语言风格上。英语表达是先说重要的, 然后再解释说明。如: Solitude produces an exhilaration of consciousness( the consciousness of our innermost being, whatever may be ) 。

与此相反, 中国人写文章一般是先说原因后述结果, 先作说明再下结论, 先解释前提背景, 后提要求, 采取的是回旋式的方法, 常用的虽然,,但是, 因为,,所以,都是重点在后。此外, 西方人比较强调客观事实, 注重事物的具体性与准确性, 在进行逻辑推理和写作时, 通常以事实和数据为依据展开, 让事实自己说话。因此, 英文写作中多引用实例和数据, 按形式逻辑直线推理, 体现现实主义的民族特征; 而中国文化的基石是以人为主体, 人情至上。中国人喜欢带着感情色彩看问题, 倾向于理想主义, 在对客观事物的阐述上主观色彩比较浓,致使在汉语写作中, 过分地描述自己的感受与体验。因此, 中国大学生英语作文的通病是主观性太强, 缺乏相应的客观证据与必要的逻辑推理。

2. 思维方式的差异

由于文化土壤不同, 各民族的知识、观念、方法、情感等思维方式的构成要素都有差异。中西方不同的地理环境、文化渊源, 导致了不同的思维方式。西方人从古代希腊哲学家那儿继承下来的思维定式体现了西方人推崇理性, 追求智慧的思维模式。他们长于科学的逻辑思维, 注重分析, 在思维过程中主要借助于抽象概念。在思维方法上, 遵循三段论的形式, 常常采取演绎的方法, 按照一条直线进行展开, 往往是先陈述段落的中心思想( 主题句) , 而后对主题句展开, 分点说明( 支持句) 。这种思维方式反映在写作上就是英文段落、篇章逻辑性强, 具有直线发展的特点。一段只有一个主题, 段中各支持句紧紧围绕主题, 层层展开论证, 最后总结出一个符合逻辑的结论句。整篇文章往往是条理清楚, 搭配和谐。

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理论与感性联系在一起的, 属于综合型形象思维。在思维过程中主要借助于模糊而神秘的形象。由于受传统八股文的影响, 汉语段落的发展倾向于螺旋型, 以反复又发展的环形对一种意思加以展开。跳跃式的思维致使中文的段落、篇章显得很松散, 句与句、段与段之间逻辑联系不明显, 而且常常缺乏一个明确表述的主题句和结论。中文的主题往往是靠读者自己总结或领悟出来的, 作者只是构造出观点或意向, 为读者提供理解和领悟的材料, 作者的观点往往不直接言明, 而是靠它的意向暗示出来。

二、文化差异对英语写作的影响

1. 词法方面

语言学家J. 昂来斯说: 每一种语言的词汇特征, 可以反映应用这种语言的社会文化面貌、物品、制度、习俗及活动等。词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形成的概念, 同一事物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来说有不同的联想与反映。如/ 龙0 ( dragon) 在中国人眼中是神圣与吉祥的象征, 而在西方却是邪恶的象征, 是凶残、肆虐的怪物。故此, 词汇所携带的文化内涵不容忽视。很多学生为了扩大词汇量孤立地背词汇表, 往往只记住词语翻译过来的意思, 而不知词语的文化伴随意义和用法, 把语言和语境孤立开来了。例如: Yellow films contribute to the juvenile delinquency。黄色, 在汉语中可以指淫秽, 固有黄色书刊, 黄色录像0的说法。而英语中/ Yellow则无这样的伴随意义, 英语中的/ Blue0 倒是有这样的文化内涵, 这时可以改成Blue films0 ; 例如: I was deeply grieved to that your mother kicked the bucket。kicked the bucket0 虽也指死亡, 但它属于/ Colloquial English( 俗语) 0, 有/ 戏谑0 之意, 是贬义词组, 相当于汉语中的一命呜呼0 , 显然用在这里是不合适的, 应改为/ Pass away0 。另外, 英语有时出现种概念词空缺的现象, 使学生茫然不知所措。例如: 汉语中的/ 伤0 是各种概念词, 可分为内伤、外伤, 再分为刀伤、烫伤等等。但英语很难用某个特定的词表示/ 伤的种概念, 有的只是/ harm, injure, hurt, damage, spoil, wound, disable ,0 属概念词。所以, 学生在汉译英时五花八门,教师可以加以归类, 并指出其差异, 从而使学生准确的选词, 提高英语写作能力。

2. 句法方面

汉语是意合型( parataxis) 语言, 文字无形态变化, 多数情况下疏于语法, 句与句之间意合连接, 断句不严格, 结构松散。而英语则是形合型( hypostaxis) 语言, 有语态、时态、人称等多种形态变化, 句子常以主谓宾结构为核心, 用各种从句、短语进行修饰、扩展。各类连接词、从句、修饰语的使用, 使句子结构复杂,纵横交错, 英语句子尤其是特别复杂的长句, 追求严谨的思想和系统性概念, 是西方人推崇理性至上的反映。

例如: There are several reasons why he no longer appears to be the magician the world press had made him out to be, an illusion which he failed to discourage because, as he would admit himself, he has a tendency toward megalomania.

( 全世界曾经把他渲染成魔术师般的人物, 他也没有阻止人们制造这种错误印象, 因为他自己也承认有一种自大狂的倾向。现在他不再像是这样一种人物了, 这里有几个原因。)这句英语以There 句型为主句结构, 用why, that( 省略) ,which 引导的三个定语从句和because, as 引导两个状语从句及/ an illusion which,,0 一个同谓语去修饰扩展, 整个长句像一棵树, 树干与枝条有机结合。这样一句英语译成汉语则变成了5 个小句, 并且语句的顺序发生了变化, 汉语按动作的时间顺序排列, 靠意义连接起来。

汉英句式结构有此鲜明的差异, 就要求写作中注意从意合到形合的转换, 把多个汉语句子表达的信息, 通过各种修饰限制关系容纳到一个复杂的英语句子中, 在思维定式上完成从结构疏散型到结构严密型的转换。只有这样才能写出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来, 否则写出来的英语往往是残缺句、溶合句、一连串单词句或连串句式雷同的复合句充斥全篇。例如: The teacher speaks slowly, his voice is loud, everyone in the classroom can hear clearly. 这是个/ 溶合句0( Run- together sentence) , 三个简单句, 用逗号断开, 与汉语句式一模一样。应改为: The teacher speaks slowly and his voice is so loud that it can be heard clearly by everyone in the classroom.中国古代哲学讲究/ 天人合一0, 形成了以人为中心来思索一切事物的方法。受此影响, 学生习惯用一定概念的人做主语,I、we0 等指人代词出现频率高, 爱用/ We think , / I est-imate,,0等等, 少用/ It can be argued that0, / It is estimated that0等句型结构。试比较下面这组句子:The teaching setup filled me with fear/ I felt fear by the teaching setup. 同样的意思, 前一句的出发点是外界事物, 客观幽默; 而后一句出发点是说话者自身, 主观色彩浓厚。汉式思维模式决定了中国学生很少能想到用前一种表达, 出发点的差异实际上影响了整个句子的主观倾向。

3. 语篇方面

中国学生的汉式思维不仅影响到英语作文的句式结构, 而且更明显的影响到语篇结构上。英语中的语篇联结手段相当丰富, 有的用在句子层次, 有的可用在语篇层次, 有的则可用在不同层次。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缺乏连贯与衔接, 信息的表达也经常是跳跃式, 没有严密的逻辑关系, 文中的主题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 没有明显的照应等, 意义很难连贯。虽然很多学生的作文用词、语法都没有错误, 意思也简单明了, 但细读起来还是像中文作文, 缺少语篇的连贯和语言的美感。请看下面这个段落:

But, everything has two sides. Ind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ve bright us a lot of benefits. We are enjoying them, but we are also suffering from a lot of troubles: Water pollution, noise and greenhouse effect. For example, cars pollute the air , crowd the cities. They are responsible for heart diseases because we don. t have to walk anywhere any more.

从段落的构成上, 这段有主题句, 扩展句, 符合英语的段落语法结构, 但读起来不通顺, 缺乏连贯与衔接, 现改为:

Everything, however, has two sides. While we are enjoying the remarkable benefits whic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ve brought us, we are suffering at the same time from a lot of troubles, such as water po-llution, noise and green- house effect. Let. s take the car for example. Cars not only pollute the air, but also crowd the cities. Moreover, they are responsible for heart diseases because we don. t have to walk anywhere any more.

这样句与句之间就衔接紧密, 全文读起来也就流畅通顺了, 可见语义的连贯与衔接是十分重要的。再看下例:

Firstly, it is the location. Guangzhou is located in the south of Guangdong. It is very close to th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ity ) Hong Kong. From this point, it is very helpful in developing a business re-search center. Guangzhou is also located near the South Sea, and there is the Pearl River across the city. Ship transportation is comfortable. Good transportation is also helpful in developing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o , this is the first reason that I recommend a business center. 此段除了有语法错误, 用词不当外, 还存在句式单调( 几乎都是简单句) , 语篇连贯性不强。R. B. Kaplan 在他的文章中指出: 汉语的语篇思维模式是迂回( an approach by indirection) , 环绕的( circular) 螺旋式, 而英语语篇思维模式属于亚里士多德的线性模式( Aristotelian linear ) , 它注重的是完整性和统一性。无论从句子结构还是从语篇构造上, 英语语篇都比较严谨, 要求有较强的逻辑性。在语篇的切入点上, 英文往往是由点到面,由个人到整体的倾向; 而汉式思维习惯是从整体推出个体, 语言往往是由面到点, 从整体到个体的倾向。例如以家乡巨变为题写一篇作文, 大部分学生的第一句话是/ With reforms and the open- policy, China has changed greatly.0 写完了全国形势一片大好, 再写家乡的变化, 给人以距离感。英语的这种思维模式决定了其段落的线性修辞结构, 以主题句开始, 把要表达的主要内容集中在一个完整的句子里, 保持适当的指向, 归纳, 演绎, 围绕主题, 层层展开论述。而在汉语的语篇中, 重意合而不重形合。语篇的随意性较大, 一般不强调主题句的应用, 尤其在段首。再者, 在中国学生的英语作文中, 有相当多的学生喜欢用问句来开头或结尾。如有的学生在开头写道: Should TV be used as babysitter ? I think the answer is . should. . Why? Here I. d like to show you some reasons:0 , 在结尾段写道: Now I have talked about the TV, I think TV should be used as babysitter. Do you agree with me? (Do you think so?)0 或有的学生以/ let. s祈使句结尾,如/ Let TV be a good babysitter 0 或/ Let. s make a good condition, provide varied learning experiences for children0 等, 这些都是生硬的汉式作文。按照英语语篇的写作思维模式, 论述文的特点应当是在开头正面引出观点, 中间段展开论述, 结尾段作出总结并得出结论。在语篇的结尾上, 中式思维主观性强烈, 表现在写作上是作者结论化的倾向, 即由作者给出结论, 它是语

篇结束的标志; 而西方思维追求最大限度的客观性(Maximum objectiveness), 使读者确信作者并未掺杂个人观点, 他们摆出事实依据, 让读者自己得结论, 呈现出无结论化倾向。

三、建议

写作作为思维活动之一, 与文化密不可分。汉式英语是不了解西方民族文化特征、思维方式的结果。要使学生写出地道的英语, 笔者认为, 应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培养学生掌握汉英在词法、句法、语篇结构方面的差异, 弄清英语的语言规律及表述特点, 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有鉴于此, 笔者建议在教学过程中, 应适当地增加逻辑学、篇章结构学、英汉修辞对比等知识, 同时,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英语语感, 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语篇赏析, 增加他们对英语修辞方式的了解, 学生的写作水平才能逐渐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 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2] 邓炎昌, 刘润清英语与文化[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6

[3] 邓署中英汉修辞比较研究[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

[4] 许均论翻译的层次[M] .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4

[5] 黄阎文语篇分析概要[M].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1

[6] 申小龙中国句形文化[M].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81

[7] 吾淳中国思维形态[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1

[8] 吕淑湘汉英语法比较举例[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771

[9] 周菲中国的教学文化与思维方式[M]. 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71

[10] 铃木大拙. 佛洛姆, 禅与心理分析[M]. 北京: 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1986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评析

一.西方文化中思维方式上有哪些不同?简述各自所表现出的优势和不足,请举例说明?(不少于800字) 由于历史及文化发展的关系,东西方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有的方面这种差异甚至是巨大的。在多方面的差异中,思维差异是最根本的。思维方式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形成的带有一定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思维结构模式和思维程式,它是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的统一结合形式。那么,中西方思维的差异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我认为:西方是分析式思维的传统,中国是直觉思维的传统。什么是分析呢?整体分解为部分或者不同情况来看事物。用逻辑分析的方法来进行研究。用三断论的方法。讲求大前提小前提,还有前项后项等。论证时还不要犯逻辑错误。什么是模糊呢?就是采取一种直觉的方式,多从整体上来待事物,停留在描述的层面。二者差异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前者条分缕析,后者活稀泥 看了一些书之后,我认为西方人是长于分析的,试举一例:最近读了一本书《尼各马可伦理学》(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商务印书馆)这里就有许多分析的例子,如:有三种主要的生活:享乐的生活、政治的生活、深思的生活,德性的选择适度的那种品质在恐惧与信心、快乐与痛苦、财富与荣誉、怒气与羞耻、言谈与交往方面都存在着过度、不及与适度。慷慨是小笔财物给予方面的适度。大方是大笔财物的花费方面的适度。大度是对重大的荣誉的欲求方面的适度、温和是怒气方面的适度、友善是社交方面的适度、诚实也是社交方面的适度、机智是消遣方面的适度(有品味地开玩笑的人被称作机智的)。必要的肉体快乐并不是恶,过度才是恶。快乐是一种善,但并不是最高的善。不仅如此,亚氏还论证了许多关系,如正义、德性、幸福、快乐、善、恶、公正等伦理学范畴。 上面这本书,完全是亚氏分析性思维的体现。还有黑格尔的《美学》,近代教育专著《大教学论》,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康德的三大理性批判,都是西方长于分析的好例子。 中国有没有分析式思维呢?有,只是这种思维不是我们的传统和长项。如孟子有分析性思维,如他在《齐桓晋文之事》中谈到,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孟子还提出人心的“四端学说”。《孙子兵法》中的上兵伐谋,其次代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也是分析的例子。墨家辨论,长于分析,但这些思想从来就没有成长中国文化的主流。 中国式思维是中庸之道:不走极端,叩其两端,取其中也。这种思维的实质是要调和甚至取消矛盾调和的方法,难道我们真得不需要走极端吗?我们知道事物是互相联系的,如环境重要还是遗传重要,我们知道都重要,但是如果我们只这样停留在这个程度上,没有环境论者和遗传论者,我们如何能达到对这个问 化 学 化 工 学 院20087087 李昭

中西方差异之思维方式

YOUR LO 中西方差异之思维方式

中西方差异 ——思维方式 我曾看过一则故事:有一所国际公寓闹火灾里面住有犹太人法国人美国人和中国人犹太人急急忙忙先搬出的是他的保险箱法国人先拖出的是他的情人美国人则先抱出他的妻子而中国人则先背出的是他的老母这一趣谈反映了一个事实不同的民族有着自己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殊的文化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价值尺度道德规范和情感趣向。 1?伦理型与认知型 2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整体性 《易经》:提出了有机整体的初步图式为中国传统思维奠定了基础 儒家:把自然人性化道家:把人性自然化

1)整体性思维的特点: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 2)整体的基本范畴:“道”、“气”、“太极”、“理” 3)整体的基本要素:“阴阳”、“五行”、“八卦” 整体思维的目标:主客一体实现“尽善尽美”的整体和谐境界 整体思维的结构:二元结构一一阴阳T中庸、兼顾、联系、对应、对称、对立 阴阳鱼太极图:体现整体圆融和会、阴阳互补、和谐平衡、相反相成、相灭相生、互为因果的 中国辩证思维方式 比较:中国的“元气说” VS.西方的“原子论” “元气说”一整体性思维方式:横向铺开 “原子论”一分析性思维方式: 西方思维方式一一分析性 柏拉图之前:类似中国的“天人合一”整体观 柏拉图:首先提出了“主客二分”的思想 十五世纪下半叶以后:分门别类,分析解剖 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形而上学思维方式 笛卡儿:开创西方近代哲学,以“主客二分”为原则 分析性思维的特点:区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思维与存在、灵魂与肉体、现象与本质,分析、研究这个二元世界 分析性思维的两个层次:1.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分门别类研究 2.以完整而非孤立、变化而非静止、全面而非片面、相对而非绝对的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上:学者们常常用辩证思维来描述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用逻辑思维或者分析思维来描述西方人,尤其是欧美人的思维方式。在他们看来,中国人的辩证思维包含着三个原理:变化论、矛盾论及中和论。变化论认为世界永远处于变化之中,没有永恒的对与错;矛盾论则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对立面构成的矛盾统一体,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本身;中和论则体现在中庸之道上,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适度的合理性。对中国人来说,“中庸之道”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甚至内化成了自己的性格特征。 与中国人的辩证思维不同,西方人的思维是一种逻辑思维。这种思维强调世界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同一性认为事物的本质不会发生变化,一个事物永远是它自己;非矛盾性相信一个命题不可能同时对或错;排中性强调一个事物要么对,要么错,无中间性。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也叫分析思维,他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不像中国人那样追求折衷与和谐,而是喜欢从一个整体中把事物分离出来,对事物的本质特性进行逻辑分析。 正是因为思维方式取向的不同,在不少情况下,东方人和西方人在对人的行为归因上往往正好相反:美国人强调个人的作用,而中国人强调环境和他人的作用。 1.整体性和个体性 中西方文化的发展有着各自的轨迹:中国文化建立在深受儒教和道教影响的东方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辩证和整体思维为主要特征。而西方文明建立在古希腊的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逻辑和个体思维为特征。 中国人的整体观念根源于对自然界的朴素认识,按照自然界的本来面目把它当作一个整体来观察。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不可分割,互相影响,互相对应,把一切都放在关系网中从整体上综合考察其有机联系。这种整体性和综合性,其渊源可追溯到《周易》。《周易》以代表大地乾坤二卦作为起始,将象征万事万物的其余六十四卦置于其后,以天地位准则,将天地间的道理普遍包容在内,从整体上把握宇宙和万事万物,形成了概括天地间的世界体系,体现了一种系统的整体观。这种思想传承已久,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可谓深远,以中医为例: 《黄帝内经》是中国精粹的医学典籍,其典型的特征就是整体性模式。它不但把人看成是一个整体,还把天、地、人看成是一个整体,提出了保持健康的四大平衡,即动与静的平衡,阴与阳的平衡,酸与碱的平衡以及最重要的理智与感情的平衡。中医把人的身体结构看做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提出了“天人相应”的医疗原则,将五行与人体的五脏联系起来,讲究整体的辨证施治,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体现的是一种朴素的系统思想。 与中国重视整体性相比,西方则更强调个体化或个性化。受基督教的宇宙观的影响,人是由上帝创造的,每个人都是上帝的子民,有最高的个人价值和尊严,充分尊重人的个体性。同时,西方人明确地将主体和客体,人和自然,精神和物质,现象和本质相区分,并分别做出深入的分析研究。认为人与物质互相独立,物质又可分并有自己内在运动规律,这种的思想深深影响着西方,逐渐形成了西方人逻辑分析和个体思考的思维模式。 2. 直觉经验性和逻辑实证性 中国传统思维注重实践经验,“中了悟而不重实证”,借助于直觉体会,通过知觉从总体上模糊而直接地把握认识对象的内在本质和规律,即“以经验为基础,通过由此及彼的类别联系和意义涵摄,沟通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社会达到协同效应。”中国人对事物的认识只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影响

受到自然、社会、人文等因素的影响,中西方思维模式存在显著差异。这些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会造成不同的表达和言语方式、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同的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 (一)思维方式的差异形成不同的表达和言语方式 思维方式的差异首先造成的就是言语方式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在信息传达上,中国人习惯于形象思维和联想,为了使文章生动、形象,经常使用丰富的形容词和比喻,而且,在切入正题之前往往还要进行很多铺垫。而对于西方人来讲,这种做法只会减弱信息传播的效果,而且往往被认为是空洞和夸大其词。因为西方的写作风格,特别是英语的写作,比较注重逻辑的紧密和事实的陈述,一般来讲比较低调,即使是一些名人的著名演讲,也没有很多华丽的词藻。 (二)思维方式的差异形成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西方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最明显的不同就是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区别。中国人由于采取整体优先与和谐至上的思维定势,因而认同集体主义,在中国人的社会氛围中,祥和、安宁、合作、顺从始终占主导地位。西方人由于主要采取分析思维与求异思维来看待事物,因而往往看到的是事物的对立面,他们更注重个人的存在,个人的价值和自我的实现。西方的民主思想就是建立在这样的思维基础上,人们不崇信集体也不崇信任何权威,而认为不论是集体还是权威都是由契约形成的,个人的权力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别人对自己的关心爱护有可能被认为是对自己自由的干涉。此外,中西方在对待科学的态度也是不同的,西方人从总体来说相信那些经过分析方法证明的东西,他们相信科学实验、相信问卷调查结果,而不轻易相信经验和直觉,对于中医学他们可能感到比较神奇,出于冒险和刺激心理,有些人可能会接受如针灸和汤药等中医疗法,但是多数人并不认同中医。 (三)思维方式的差异形成不同的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 中西方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而导致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的差异。西方人习惯于竞争,喜欢表现白我,崇尚冒险、刺激、新颖、花哨,而中国人则往往觉得西方人的这些表现过于张扬,为人肤浅。中国人由于注重整体优先的思维方式,人际交往时往往不分你我,工作一起干,吃饭付费往往是抢着付钱,而西方人则是明确地分清是非和你我,彼此之问保密隐私并不认为是不信任,相反,像中国人那样随便打听别人的收入、年龄和私生活,反而会被认为是极不礼貌的行为。总之,由于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中西方人在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上的差异比比皆是,不一而足。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中西方交流的逐渐增多,中国人和西方人之问的差距也在逐步减少,中国文化正在大量吸收外来文化和西方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而西方人到中国来之后也能“入乡随俗”。

针对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差异.

针对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差异 , 从曲线与直线、解析与整体、模糊与精确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 , 指出了各自的优势与不足。有利于我们了解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特点和原因 , 有利于我们既保持自身好的特性 , 克服不足 , 又能更好地融合到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之中 , 对我们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由于历史及文化发展的关系 , 东西方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 , 有些方面的差异甚至是巨大的。在多方面的差异中 , 思维差异是最根本的。思维方式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形成的带有一定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思维结构模式和思维程式 , 它是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的统一结合形式。从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分析中提炼出对我们有启迪性的东西 , 使我们在全球化过程中能够彼此了解。 (1 东方人好曲线 , 西方人好直线 西方人直线思维 , 喜欢开门见山 ; 中国人曲线思维 , 习惯迂回。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寻求世界的对立,“ 非此即彼” 的推理判断是西方理论家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由此引发的“ 线性推理” 的观念 , 好像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探寻世界的统一性 , 是中国哲学思维的本色 , 如“ 天人合一” 、“ 亦此亦彼” 就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思维习惯。如果说西方的思维方式可以用直线来比喻的话 , 那么中国的思维方式以“ 辨证” 为主 , 即使要以线条来表示也不能只采取直线形的方法。螺旋或波浪式的曲线 , 似乎较能反映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我们中国人的“ 醉翁之意不在酒” 这一传统思维导致的做事风格或处事方式 , 至今未尝有根本改变 ! 西方人喜欢更简单的抽象符号 , 对汉字的图形符号识别感到非常头痛 , 因为这不是他们认识事物的方式 , 所以他们认为汉字是世界是最深奥最难懂的文字。所以 , 他们认定使用这种难懂文字的中国人 , 其思维方式更是不可捉摸的。东西方文化在逻辑观念上也存在着基本的差异。比如 , 面对同本身想法有悖的观点时 , 美国人会进一步增强自己的观点 , 驳斥他认为不太正确的观点。相反的 , 亚洲人则更加容易改变自己的立场 , 承认即使不太正确的观点也有可取之处。东方人因“ 整体思维” 更容易注意到重要的环境因素 , 并认识到它们也会产生影响 , 因此犯下“ 基本归因错误” 的几率较低。所以 , 东方人的这种思维方式在处理各种事情上

中西方思维方式比较

中西方思维方式比较 2012研究生王东涛学号:055 【摘要】从产生方式上对中西方思维方式进行比较,并观察两方面的优缺点,进一步比较其产生的后果及互相学习的必要性,使我们能更好地融合到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之中。 【关键词】东方人;西方人;思维方式;比较 思维方式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形成的带有一定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思维结构模式和思维程式,它是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的统一结合形式。西方人直线思维,喜欢开门见山;中国人曲线思维,习惯迂回。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1]。西方理论家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是寻求世界的对立,“非此即彼”的推理判断。中庸是中国哲学思维的本色,如“天人合一”、“亦此亦彼”就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思维习惯。这些也是中西方人们认识的过程不同所导致的。 我认为东西方思维差异最主要的产生原因与东西方社会发展中,统治阶级的思维方式有关。同时统治阶级又会有意识的将其思想灌输给被统治阶级,被统治阶级有主动向统治阶级的思想靠拢。中国的思维核心是承认对立双方可以互相转变。这一思维核心是中国五千年历史的产物,从古至今中国无疑是世界上最主要依靠农业生产的国家,在这样一个集体劳作的大社会环境中社会就成了一个复杂的等级社会,强调等级与和谐,而处在较高等级的人们总是希望较低等级的人永远支持并永远成为自己的附属,最求平衡与和谐,较低等级人们为了逐渐提升自己的等级,亦会通过调整自己的关系几比自己更低级的人的分配追求进一步的平和与和谐。故此中国人善于采用整体的、全息的、系统的方法来看问题,这种思维方式完全形成于处于统治阶级人们,当处于较下层社会结构中有一些标新立异的思想后,处于上层社会的人们开始进行同化、吸收并最终融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同时这些提出新思想的人因为自己的思想被采纳而欣喜若狂,并通过其思想的改变跻身于更上一层的社会体系。上层社会通过对不同思想的同化进一步使中国的主流思想演变成模糊、体验、直觉型的,是象征主义、相对主义、一元主义的思维模式,是从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法,这样就使得主流思想更容易包容和接纳外来思想并将其加工成自己的产物,佛教传入中国后其在国内的发

针对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差异

针对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差异,从曲线与直线、解析与整体、模糊与精确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了各自的优势与不足。有利于我们了解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特点和原因,有利于我们既保持自身好的特性,克服不足,又能更好地融合到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之中,对我们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由于历史及文化发展的关系,东西方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有些方面的差异甚至是巨大的。在多方面的差异中,思维差异是最根本的。思维方式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形成的带有一定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思维结构模式和思维程式,它是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的统一结合形式。从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分析中提炼出对我们有启迪性的东西,使我们在全球化过程中能够彼此了解。 (1)东方人好曲线,西方人好直线 西方人直线思维,喜欢开门见山;中国人曲线思维,习惯迂回。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寻求世界的对立,“非此即彼”的推理判断是西方理论家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由此引发的“线性推理”的观念,好像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探寻世界的统一性,是中国哲学思维的本色,如“天人合一”、“亦此亦彼”就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思维习惯。如果说西方的思维方式可以用直线来比喻的话,那么中国的思维方式以“辨证”为主,即使要以线条来表示也不能只采取直线形的方法。螺旋或波浪式的曲线,似乎较能反映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我们中国人的“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一传统思维导致的做事风格或处事方式,至今未尝有根本改变! 西方人喜欢更简单的抽象符号,对汉字的图形符号识别感到非常头痛,因为这不是他们认识事物的方式,所以他们认为汉字是世界是最深奥最难懂的文字。所以,他们认定使用这种难懂文字的中国人,其思维方式更是不可捉摸的。东西方文化在逻辑观念上也存在着基本的差异。比如,面对同本身想法有悖的观点时,美国人会进一步增强自己的观点,驳斥他认为不太正确的观点。相反的,亚洲人则更加容易改变自己的立场,承认即使不太正确的观点也有可取之处。东方人因“整体思维”更容易注意到重要的环境因素,并认识到它们也会产生影响,因此犯下“基本归因错误”的几率较低。所以,东方人的这种思维方式在处理各种事情上都有可取之处,不可片面否定;但在很多事情诸如有关一些原则性的问题上则可以向西方人的这种思维方式学习。 最耐人寻味的是,最近西方的研究显示,长期旅居东方的西方人和移居西方的东方人,在有关心理实验中的表现都介于东西方之间,并没有显示西方人“解析思维”或东方人“整体思维”的特征。这预示着,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在人文思想上或许会出现新气象[3]。 (2)西方重解析,东方看整体 生活在不同变化下的人们对外界的认识模式存在着差别。季羡林认为:“一言而蔽之,东方文化体系的思维模式是综合的,而西方则是分析的”。东方和西方的思维方式从总体上看具有不同的特征,如东方人偏重人文,注重伦理、道德,西方人偏重自然,注重科科学、技术;东方人重悟性、直觉、意象,西方人重理性、逻辑、实证……这样看来,中西思维方式分别属于整体、直觉、具象思维与分析、逻辑抽象思维。 仅举一个例子:德国人做菜放多少盐是需要用天平来称的,而中国是用勺子舀的。中国人似乎更长于总体把握,而西方人长于条分缕析;中国人善于归纳,西方人善于演绎;中国人强调群体,西方人强调个体;中国人重悟性,西方人重理性;中国人善形象思维,西方人善逻辑思维;中国人更具诗人的气质,西方人更具科学家的头脑;中国人把宇宙看作一个整体,充塞其中的是“道”或“气”,西方人把宇宙看作一个个原子,各自独立又彼此联系;中国人处理事情就像中医,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来自哲学的不同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来自哲学的不同 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上…中国人的辩证思维包含着三个原理:变化论、矛盾论及中和论。西方人的思维是一种逻辑思维。这种思维强调世界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上:学者们常常用辩证思维来描述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用逻辑思维或者分析思维来描述西方人,尤其是欧美人的思维方式。在他们看来,中国人的辩证思维包含着三个原理:变化论、矛盾论及中和论。变化论认为世界永远处于变化之中,没有永恒的对与错;矛盾论则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对立面构成的矛盾统一体,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本身;中和论则体现在中庸之道上,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适度的合理性。对中国人来说,“中庸之道”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甚至内化成了自己的性格特征。与中国人的辩证思维不同,西方人的思维是一种逻辑思维。这种思维强调世界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同一性认为事物的本质不会发生变化,一个事物永远是它自己;非矛盾性相信一个命题不可能同时对或错;排中性强调一个事物要么对,要么错,无中间性。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也叫分析思维,他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不像

中国人那样追求折衷与和谐,而是喜欢从一个整体中把事物分离出来,对事物的本质特性进行逻辑分析。正是因为思维方式取向的不同,在不少情况下,东方人和西方人在对人的行为归因上往往正好相反:美国人强调个人的作用,而中国人强调环境和他人的作用。比如心理学家彭凯平等人研究了美国人和中国人对两起谋杀事件的归因,就发现中国人倾向于把事件归于周围的环境,而美国人则认为是凶手本人的特征造成的结果。尼斯比特的“思维地缘学”为认识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提供了一个选择,但是这种理解只是一种宏观上的认识,他所提出的观点也只是近代地理学派关于文化差异的翻版。我们认为,要想更全面地理解上述差异,还必须对这两种文化系统做更深入的分析。这种分析应该考虑到历史、经济、政治和文化的韧性等诸多因素。首先,从社会背景上讲,古希腊社会强调个人特性和自由,是一种以个人主义为主的社会;而古代中国社会却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种以集体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社会。这种不同的强调重点决定了相应的哲学信念,并导致对科学和哲学问题的不同回答。这些问题包括:连续与非连续性;场与客体;关系和相似性到分类与规则;辩证与逻辑等。思维方式其次,从社会认知系统上讲,东西方不同的哲学和认识论在社会历史背景中建构了不同的心理学理论。中国人生活中复杂的社会关系使得他们不得不把自己的注意力用来关注外部世界,所以中国人的自我结

浅析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及主要表现说课讲解

浅析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浅析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及主要表现摘要:中西民族的思维方式,由于受不同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影响,客观上存在差异。东方民族的思维方式呈圆形,以直觉体验为工具,强调整体性;西方民族的思维方式呈线形,以逻辑实证为手段,强调部分分析。了解这些差异对我们的英语学习大有裨益。关键词:思维方式差异原因表现 1. 了解思维方式的必要性 人类的思维是在生产实践活动作用下人脑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机能,是人类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思维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来观察和反映客观世界,也对客观世界进行分析和综合。某个民族将长期以来对现实的认识凝聚成经验和习惯,借助语言形成思想,又赋予思想以一定的方式,就形成了这一民族所特有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其深层的表现有情感、意志等暗流及更深的以潜意识存在的观物态度,而其浅层的表现则为语言。 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和语言的桥梁(连淑能,2002:39),与两者都密切相关:一方面思维方式体现于民族文化的所有领域,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和交际文化,尤其体现于哲学、科技、文学、美学、艺术以及宗教、政治、法律等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思维方式又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语言又促使思维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语言是思维的主要工具,是思维方式的构成要素。思维以一定的方式体现出来,表现于某种语言形式中。

思维方式的差异,也正是造成语言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研究语言的特征及其转换,要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要研究不同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就必须深入研究与语言和文化均有密切关系的思维方式。 2.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 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世界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区域。导致它们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很多,本文主要归纳为三个方面: 2.1 我们认为首先是东方西方哲学对语言的态度截然不同的缘故。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走上了“受指主义”的轨道。中国的第一位大思想家老子在他的著作《道德经》中不遗余力地否定语言的终极表达功能:“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他甚至否定语言是知识的来源:“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最后用反诘的形式做出判断:“名与身孰亲?”答案当然是“身” (受指)高于“名” (能指)。“名实之辨”更是儒家的看家本领,它的思维立足点是“实” (受指),用“循名以责实”的方法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儒家否定语言的客观真理性,要看说话者本人的道德修养,即“道德”高于“文章”。尽量用超分析性、超逻辑演绎性的思维方式,很少论证和说明,文字向内凝缩,意义朝外涨溢,强调“言不尽意”、“得意忘言”。超越语言符号的限制,“事实胜于雄辩”,中国人对语言和能指的高度不信任和怀疑,直接导致了精神生活方面的内省传统,社会制度方面的人治传统以及知识艺术领域的寓言(传授技术后就把语言忘掉)。

从思维方式看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修订版

从思维方式看东西方文 化的差异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由于历史及文化发展的关系,东西方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有的方面差异甚至是非常巨大的。在多方面的差异中,思维差异是最根本的。思维方式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形成的带有一定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思维结构模式和思维程式,它是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的统一结合形式。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人和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本质的不同,不同的思维方式创造了不同的科学体系、文化体系和历史形态。本文从东西方思维差异产生的原因、表现来进行对比,探讨这些差异对跨文化交流中诸多差异的影响,使大家在全球化过程中能够彼此了解。 1. 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 东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的差异,其根源是什么呢美国着名文化心理学家尼斯比特认为,东西方文化的发展有着各自的轨迹:西方文明建立在古希腊的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和分析思维为特征;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则建立在深受儒教和道教影响的东方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辩证和整体思维为主要特征。尼斯比特从古希腊和古代中国入手,系统地阐述了东西方思维的产生渊源和特性。 首先,从社会背景上讲,古希腊社会强调个人特性和自由,是一种以个人主义为主的社会;而古代中国社会却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种以集体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社会。这种不同的强调重点决定了相应的哲学信念,并导致对科学和哲学问题的不同回答。这些问题包括:连续与非连续性;场与客体;关系和相似性到分类与规则;辩证与逻辑等。 其次,从社会认知系统上讲,中国人生活中复杂的社会关系使得他们不得不把自己的注意力用来关注外部世界,所以中国人的自我结构是依赖性的;相反,西方人生活的社会关系比较简单,所以他们更有可能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客体和自身的目标之上。这种特性一直保持下来,对生活在现在的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国人的认知以情境为中心,西方人则以个人为中心;中国人以被动的态度看待世界,西方人以主动的态度征服世界。 最后,从生态背景上讲,中国文化基于农业社会,这种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等级社会,强调等级与和谐;而希腊文明则不完全依赖于农业,由于生态环境的原因,他们对狩猎和捕鱼的依赖较大,这些产业对个人特征的要求更高,西方人的思维取向是个人式的。由此可见,亚洲人的思维特性和西方人的思维特性截然不同。 2. 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表现 2.1东方人好曲线,西方人好直线 西方人直线思维,喜欢开门见山;中国人曲线思维,习惯迂回。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寻求世界的对立,非此即彼的推理判断是西方理论家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由此引发的线性推理便成为了理所当然的事情。而探寻世界的统一性是中国哲学思维的本色,如“天人合一”、“亦此亦彼”就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思维习惯。如果说西方的思维方式可以用直线来譬喻的话,那么中国以“辨证”为主的思维途径,使用螺旋或波浪式的曲线较能反映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我们中国人的“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一传统思维导致的做事风格或处事方式,至今未尝有根本改变。 2.2西方人重解析,东方人看整体 生活在不同变化下的人们由于对外界的认识模式存在着差别。季羡林认为:“一言而蔽之,东方文化体系的思维模式是综合的,而西方则是分析的”。东方和西方的思维方式从总体上看具有不同的特征,如东方人偏重人文,注重伦理、道德,西方人偏重自然,注重科学、技术;东方人重悟性、直觉、意象,西方人重理性、逻辑、实证。这样看来,东方人思维方式属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比较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比较 作者:唐健吾 由于历史及文化发展的关系,东西方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有的方面这种差异甚至是巨大的。在多方面的差异中,思维差异是最根本的。思维方式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形成的带有一定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思维结构模式和思维程式,它是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的统一结合形式。本文试图从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分析中提炼出予以我们有启迪性的东西,使大家在全球化过程中能够彼此了解。 1 东方人好曲线,西方人好直线 西方人直线思维,喜欢开门见山;中国人曲线思维,习惯迂回。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1]。寻求世界的对立,“非此即彼”的推理判断是西方理论家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由此引发的“线性推理”的观念,好像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探寻世界的统一性,是中国哲学思维的本色,如“天人合一”、“亦此亦彼”就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思维习惯。如果说西方的思维方式可以用直线来譬喻的话,那么中国以“辨证”为主的思维途径,即使要以线条来表示也不能只采取直线形的方法。螺旋或波浪式的曲线,似乎较能反映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我们中国人的“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一传统思维导致的做事风格或处事方式,至今未尝有根本改变! 西方人喜欢更简单的抽象符号,对汉字的图形符号识别法感到非常头痛,因为这不是他们认识事物的方式,所以他们认为汉字是世界是最深奥难懂的文字。那么,他们认定使用这种难懂文字的中国人,其思维方式更是不可捉摸的。东西方文化在逻辑观念上也存在着基本的差异。比如,面对同本身想法有悖的观点时,美国人会进一步增强自己的观点,驳斥他认为不太正确的观点。相反的,亚洲人则更加容易改变自己的立场,承认即使不太正确的观点也有可取之处。东方人因“整体思维”更容易注意到重要的环境因素,并认识到它们也会产生影响,因此犯下“基本归因错误”的几率较低[2]。所以,东方人的这种思维方式在处理各种事情大的如国际事务小的如夫妻关系,都有可取之处,不可片面否定;但在很多事情诸如有关一些原则性的问题上则可以向西方人的这种思维方式学习。 最耐人寻味的是,最近西方的研究显示,长期旅居东方的西方人和移居西方的东方人,在有关心理实验中的表现都介于东西方之间,并没有显示西方人“解析思维”或东方人“整体思维”的特征。这预示着,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在人文思想上或许会出现新气象[3]。 2 西方重解析,东方看整体 生活在不同变化下的人们由于对外界的认识模式存在着差别。季羡林认为:“一言而蔽之,东方文化体系的思维模式是综合的,而西方则是分析的”。东方和西方的思维方式从总体上看具有不同的特征,如东方人偏重人文,注重伦理、道德,西方人偏重自然,注重科学、技术;东方人重悟性、直觉、意象,西方人重理性、逻辑、实证……。这样看来,中西思维方式分别属于整体、直觉、具象思维与分析、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txt7温暖是飘飘洒洒的春雨;温暖是写在脸上的笑影;温暖是义无反顾的响应;温暖是一丝不苟的配合。8尊重是一缕春风,一泓清泉,一颗给人温暖的舒心丸,一剂催人奋进的强心剂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一、中西方思维方式之差别示例 我们通过一个有趣的玩笑中就可以看出思维方式之间的差别: 德国人和法国人在死之前的愿望就能告诉你二者之间的区别。你问法国人,你死前最大的愿望是什麼?法国人的回答是“我想喝一杯最好的香槟酒”。再问德国人,他会说“如果我还有力气的话,我想再做一次报告”。 一种思维方式常常渗透在各个领域,甚至我们经常见到的现象也能反映其思维方式。比如一个美国人给一个中国人写信,中国人看美国人的信,他一看马上就发火。因为美国人在信的开头,开门见山,将自己的要求放在最前面,后面才讲些客套话。中国人为了保持心理平衡,拿到美国人的信先看后面。而美国人看中国人的信,开始越看越糊涂,不知道对方要说明什麼,前面都是寒暄等等。美国人读中国人的信也是倒过来看,这种不同的书写方法反映著不同的思维方式。 有这样一个经典的例子: 德国人和日本人、中国人一同坐火车从德国的法兰克福去巴黎,这3个人坐在一个车厢裏。途中上来一位客人,这位客人将手裏端著的鱼缸放在空座上。德国人开始发问: “您能告诉我这鱼的名称吗?它在生物学上的类别及有哪些特征?它们在科学上的意义又是什麼?”日本人听完德国人的话后接著问: “请问这种鱼我们国家能不能引进?根据日本的气候、水温、水质,这种鱼能不能生长?”轮到中国人来问了: “这种鱼是红烧好吃,还是清蒸更好吃一点?”这表明了3种不同文化思维方式的特点。

二、从文学艺术领域看xx思维艺术之差异 东西方不同的哲学追求和不同的思维标向反映到文学艺术的创造上,中国重视圆浑,和谐,追求中和,追求圆浑中而致雄放的境界,就像司空图、钟嵘所宣导的那样;西方追求突破,讲究提升性,如希腊悲剧就具有一种破釜沉舟,另辟天地的突破性。中国许多小说停留在见证性,停留在人情的描写上,当然《红楼梦》例外,缺乏必要的哲学深度。赛凡提斯、巴尔扎克、普鲁斯特就挖得深,但丁、波德赖尔、莎士比亚,也具有提升性,开掘得很深。中国戏剧多数写冤写怨写人生惨烈,有的写到了生命的真处实处,所以感人,有生命力,有的没有。 笔者个人推测,在现代如创作出能够打动东西方读者的作品,作者必须既对中国哲学命运、宇宙精神,对中国诗、画和书法三为一体的艺术精髓、以及气韵、虚实相协、阴阳相调的中国艺术真谛有独到的体悟,同时又要对西方文学、艺术、哲学有深刻了解和把握。 三、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简说 笔者认为一方面是因东西方社会发展的道路不一样,长期的农业社会和小农经济,造成了我国文化的民族心理。这种心理的特点很大程度上是强调一种乡土情谊、一种乡邻情谊。我们不是常说人生有四大喜事吗。“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他乡遇故知”在德国是淡漠,西方人一般没有同乡会。如果在国外遇到一个同乡,德国人不会很激动。而我们常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落叶归根等等,本乡本土观念很强,这些都跟我们的社会有关,带有浓厚的情感。这种感情因素在西方,恰恰表现得很淡薄。 另一方面从哲学和文化体系角度说,我们受影响最深的是儒家哲学,而他们是基督教文化。 儒家哲学体系裏强调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也就是讲究道德文化。这种道德文化裏恰恰强调的是一种“义”。“君子之交淡如水”强调的也是“义”。 现在有了一些变化,有的人主张义利兼顾。我们的哲学思想强调综合,他们的哲学思想强调的是分析,这就形成了侧重整体思维和个体思维的差异。

中西方差异之思维方式

中西方差异 ——思维方式 我曾瞧过一则故事:有一所国际公寓闹火灾里面住有犹太人法国人美国人与中国人犹太人急急忙忙先搬出得就是她得保险箱法国人先拖出得就是她得情人美国人则先抱出她得妻子而中国人则先背出得就是她得老母这一趣谈反映了一个事实不同得民族有着自己区别于其她民族得特殊得文化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价值尺度道德规范与情感趣向。 1.伦理型与认知型 比较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政治伦理型西方思维方式——科学认知型地理环境半封闭、大陆型地理环境:开放性、海洋 经济小农经济手工业、商业、航海业发达 代表以儒家为代表得先哲:出于忧患意 识,关注政治伦理以古希腊哲学家为代表得智者:出于好奇、“惊异” 思维中心伦常治道认知自然 政治 + 伦理 + 哲学 + 哲学家本人得生活体验= 人生哲学、伦理哲学、政治哲学 哲学家 = 政治家 = 道德家 = 文学家/诗人哲学 + 科学 = 自然哲学,科学哲学哲学家 = 自然科学家 孔子哲学: 以“仁”、“礼”为中心科举制度:读书人醉心于科举,埋头于八股近现代西方人:发扬古希腊崇尚自然、追求知识得传统 科学技术:被统治者视为“奇技淫巧”,受到歧视与打击重视: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 追究宇宙起源,探索万物本质,分析自然构造寻求物质元素,诘问人生目得 重道轻器、重人文轻科学重科学、重认知 2.整体性与分析性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整体性 《易经》:提出了有机整体得初步图式为中国传统思维奠定了基础 儒家:把自然人性化道家:把人性自然化 1) 整体性思维得特点: 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 2) 整体得基本范畴:“道”、“气”、“太极”、“理” 3) 整体得基本要素:“阴阳”、“五行”、“八卦” 整体思维得目标:主客一体实现“尽善尽美”得整体与谐境界 整体思维得结构:二元结构——阴阳→中庸、兼顾、联系、对应、对称、对立 阴阳鱼太极图:体现整体圆融与会、阴阳互补、与谐平衡、相反相成、相灭相生、互为因果得 中国辩证思维方式

中国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不同决定了文化和制度的不同(上)(转载)

中国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不同决定了文化和制度的不同 (上)(转载) 转者注:本文对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进行了多方面的比较,有借鉴意义,但作者对儒家孔孟之道占中国统治思想二千余年而造成中华文明停滞不前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只有恢复道家思想(阴阳辩证思维方式)占主导地位,才能使中华文明继续强大和繁荣。原题:从思维方式的差异东西方文化的历史意义文章内容提要: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人和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本质的不同,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是由宏观到微观,欧洲人的思维方式是由微观到宏观,不同的思维方式创造了不b同的科学体系、文化体系和历史形态。现代科学体系和现代的资本主义制度,都是建立在西方由微观到宏观思维方式的基础之上。它们带有由小到大的思维方式的种种局限,如发展的盲目性、竞争的无序性、过度强调个人利益等。这些局限发展到今天,已经给地球、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严重的影响到人类的长远发展。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由大到小,整体意识较强,强调的是秩序、和谐。这恰好是当今世界所迫切需要的。主席提出的创建和谐世界理论是在本质上对西方主导的以利己主义和自由竞争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的一种修正。这种修正将有利于各地区人民的和

谐共存,有利于人类的长远发展。继2004年提出创建和谐社会的构想之后,主席又在2006年11月16日的东盟峰会上正式表达了创建和谐世界的构想。这种具有中国特色构想的提出,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它标志着中国及中国文化、中国思想在沉默了500年之后,又重新回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心;是更加成熟、更加自信的中华民族用自己的智慧为人类的和平发展做出的又一次伟大贡献。和谐世界的理论的提出具有现实意义,它是对现行世界奉行的以利己主义和自由竞争为基础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的一种修正。对西方体制主导下的世界所存在的种种顽疾(如:环境问题,种族问题,文明冲突,武器扩善等)给出了一个最终的解决思路。要说清楚提出创建和谐世界的历史意义,我们必须从人类文明产生的本源--思维方式说起。 一、思维方式的差异创造了不同的价值体系、科学体系及历史形态我们给远在英国朋友写信,地址是这样写的:XX号XXXX街XXXXXX市XXXXX国家。这种书写方式恰好与中国人的书写习惯相反,这能说明什么呢?它告诉我们东西方的思维方式存在着本质的不同,即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由宏观到微观,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由微观到宏观。(一)为什么语言的书写方式,反映了思维方式的不同? 看到这,也许很多朋友会对我的结论不屑一顾,认为我的说法缺少依据,其实我这样说是有其深层次的原因,理由

从思维方式看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由于历史及文化发展的关系,东西方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有的方面差异甚至是非常巨大的。在多方面的差异中,思维差异是最根本的。思维方式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形成的带有一定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思维结构模式和思维程式,它是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的统一结合形式。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人和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本质的不同,不同的思维方式创造了不同的科学体系、文化体系和历史形态。本文从东西方思维差异产生的原因、表现来进行对比,探讨这些差异对跨文化交流中诸多差异的影响,使大家在全球化过程中能够彼此了解。 1. 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 东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的差异,其根源是什么呢?美国著名文化心理学家尼斯比特认为,东西方文化的发展有着各自的轨迹:西方文明建立在古希腊的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和分析思维为特征;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则建立在深受儒教和道教影响的东方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辩证和整体思维为主要特征。尼斯比特从古希腊和古代中国入手,系统地阐述了东西方思维的产生渊源和特性。 首先,从社会背景上讲,古希腊社会强调个人特性和自由,是一种以个人主义为主的社会;而古代中国社会却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种以集体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社会。这种不同的强调重点决定了相应的哲学信念,并导致对科学和哲学问题的不同回答。这些问题包括:连续与非连续性;场与客体;关系和相似性到分类与规则;辩证与逻辑等。 其次,从社会认知系统上讲,中国人生活中复杂的社会关系使得他们不得不把自己的注意力用来关注外部世界,所以中国人的自我结构是依赖性的;相反,西方人生活的社会关系比较简单,所以他们更有可能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客体和自身的目标之上。这种特性一直保持下来,对生活在现在的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国人的认知以情境为中心,西方人则以个人为中心;中国人以被动的态度看待世界,西方人以主动的态度征服世界。 最后,从生态背景上讲,中国文化基于农业社会,这种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等级社会,强调等级与和谐;而希腊文明则不完全依赖于农业,由于生态环境的原因,他们对狩猎和捕鱼的依赖较大,这些产业对个人特征的要求更高,西方人的思维取向是个人式的。由此可见,亚洲人的思维特性和西方人的思维特性截然不同。 2. 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表现 2.1东方人好曲线,西方人好直线 西方人直线思维,喜欢开门见山;中国人曲线思维,习惯迂回。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寻求世界的对立,非此即彼的推理判断是西方理论家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由此引发的线性推理便成为了理所当然的事情。而探寻世界的统一性是中国哲学思维的本色,如“天人合一”、“亦此亦彼”就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思维习惯。如果说西方的思维方式可以用直线来譬喻的话,那么中国以“辨证”为主的思维途径,使用螺旋或波浪式的曲线较能反映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我们中国人的“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一传统思维导致的做事风格或处事方式,至今未尝有根本改变。 2.2西方人重解析,东方人看整体 “一言而蔽之,生活在不同变化下的人们由于对外界的认识模式存在着差别。季羡林认为: 东方文化体系的思维模式是综合的,而西方则是分析的”。东方和西方的思维方式从总体上看具有不同的特征,如东方人偏重人文,注重伦理、道德,西方人偏重自然,注重科学、技术;东方人重悟性、直觉、意象,西方人重理性、逻辑、实证。这样看来,东方人思维方式属于整体、直觉、具象思维,西方人思维方式属于分析、逻辑抽象思维。举一个例子:德国人做菜放多少盐是需要用天平来称的,而中国是用勺子舀的。这两种思维方式各有所长,我们应该在注重整体性的优势上,多训练解析性或分析性思维方式,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将会占有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比较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比较 【摘要】论文针对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差异,从曲线与直线、解析与整体、模糊与精确、中庸与偏激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了各自的优势与不足。有利于我们了解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役的特点和原因,有利于我们既保持自身的号的特性,克服不足,能更好地融 合到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之中,对我们有一定的启迪意义和实际的操作价值。 【关键词】东方人;西方人;思维方式;差异;比较 【Abstract】Aiming at the differences btweem western countries and China in thinking manner, a comparative analysis has been made in this paper from the aspects of curve and beeline, resolution and integer, middlebrow and deflection.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for each parties even the reasons of the differences have been put forward. 【Key words】oriental; occidental; thinking manner; difference; comparison 由于历史及文化发展的关系,东西方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有的方面这种差异甚至是巨大的。在多方面的差异中,思维差异是最根本的。思维方式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形成的带有一定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思维结构模式和思维程式,它是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的统一结合形式。本文试图从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分析中提炼出予以我们有启迪性的东西,使大家在全球化过程中能够彼此了解。 1 东方人好曲线,西方人好直线 西方人直线思维,喜欢开门见山;中国人曲线思维,习惯迂回。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1]。寻求世界的对立,“非此即彼”的推理判断是西方理论家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由此引发的“线性推理”的观念,好像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探寻世界的统一性,是中国哲学思维的本色,如“天人合一”、“亦此亦彼”就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思维习惯。如果说西方的思维方式可以用直线来譬喻的话,那么中国以“辨证”为主的思维途径,即使要以线条来表示也不能只采取直线形的方法。螺旋或波浪式的曲线,似乎较能反映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我们中国人的“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一传统思维导致的做事风格或处事方式,至今未尝有根本改变! 西方人喜欢更简单的抽象符号,对汉字的图形符号识别法感到非常头痛,因为这不是他们认识事物的方式,所以他们认为汉字是世界是最深奥难懂的文字。那么,他们认定使用这种难懂文字的中国人,其思维方式更是不可捉摸的。东西方文化在逻辑观念上也存在着基本的差异。比如,面对同本身想法有悖的观点时,美国人会进一步增强自己的观点,驳斥他认为不太正确的观点。相反的,亚洲人则更加容易改变自己的立场,承认即使不太正确的观点也有可取之处。东方人因“整体思维”更容易注意到重要的环境因素,并认识到它们也会产生影响,因此犯下“基本归因错误”的几率较低[2]。所以,东方人的这种思维方式在处理各种事情大的如国际事务小的如夫妻关系,都有可取之处,不可片面否定;但在很多事情诸如有关一些原则性的问 题上则可以向西方人的这种思维方式学习。 最耐人寻味的是,最近西方的研究显示,长期旅居东方的西方人和移居西方的东方人,在 有关心理实验中的表现都介于东西方之间,并没有显示西方人“解析思维”或东方人“整体思维”的特征。这预示着,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在人文思想上或许会出现新气象[3]。 2 西方重解析,东方看整体 生活在不同变化下的人们由于对外界的认识模式存在着差别。季羡林认为:“一言而蔽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