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综述

云南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综述
云南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综述

云南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综述(1)

为简要反映各类矿产形成的地质背景,本文将对区域地质、地球化学、地壳结构及深部构造等特征作一概略介绍。

云南区域地质

云南地层发育齐全,沉积类型多样;岩浆活动强烈,且往往在同一地带持续活动,构成较大规模的构造岩浆带;变质岩广布,各类变质作用兼具;地壳活动性普遍较强,地质构造复杂。

北西——南东方向斜贯全区的金沙江——哀牢山断裂带,比较清楚地划分出东西两大部分。东部主体属于扬子准地台的西缘或准地台古生代(主要是晚古生代) 增生部分;西部则分属唐古拉一昌都一兰坪一思茅褶皱系和冈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皱系。

一、东部地区

即金沙江——哀牢山断裂以东部分。包括《云南省区域地质志》所划分的中甸褶皱带、扬子准地台和滇东南褶皱带。它们之间的界线分别为北东向转南北向的小金河断裂——格咱河断裂南段及北东向的弥勒——师宗断裂。西北部的中甸褶皱带是松潘——甘孜印支褶皱系的南延;东南部的滇东南褶皱带为华南加里东褶皱系的西段。二者在晚古生代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并与扬子地台连为一体,又都在印支期先后转化为地槽。中部的扬子准地台被一系列南北向深(大) 断裂分割为地质发展差异显著的数个块体,《地质志》自西至东划分为丽江台缘褶带、川滇台背斜和滇东台褶带三个次级构造单元。

本区地壳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显现清楚。有鉴于此,以下拟按几个大的地质发展阶段予以叙述。

(一)前震旦纪地质

出露于西南边缘的哀牢山群,由一套变质程度达角闪岩相的变粒岩、片麻岩、大理岩组成,最近于混合岩中获得1736.9±25Ma的年龄值(锆石U—Pb)、一般认为其原岩为早元古代优地槽型建造,是扬子地台的结晶基底,可能于晚华力西——早印支期大规模推覆作用而逐步达于上部构造层次。北延的点苍山变质岩系,经最近的研究(云南省地矿局第三地质大队,1990),被分解为沟头箐群和苍山群。前者出露于点苍山西坡,以变粒岩、片麻岩夹大理岩为主,变质程度可达角闪岩相,特点与哀牢山群极似,获有1754一199lMa (锆石U —Pb表面年龄) 及2003.8—2037.1 Ma (锆石U—Pb谐和年龄) 等数据,也与哀牢山群接近,故亦属下元古界;后者即点苍山东坡的一套片岩、大理岩,变质程度稍低(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普遍糜棱岩化,而实为一颇具规模的韧性剪切带,所获年龄数据一般偏新,工作者暂将之归人中元古界。

哀牢山群、沟头箐群中所获同位素年龄资料,较老的一组集中于1700—2000 Ma左右,表明早元古代地槽封闭于1700 Ma左右的吕梁(中条) 运动,并发生中压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这是云南地壳的早期发展阶段。

哀牢山东,元谋——大红山一带出露的变质岩系(苴林群、大红山群) 主体为一套千枚岩、片岩、大理岩、变火山岩,仍属优地槽型火山(细碧角斑岩) ——沉积岩系。变质程度

一般为绿片岩相,但底部层位(底巴都组、普登组) 则为角闪岩相的变粒岩、片麻岩类,似有由上层位往下变质程度递增之势。由于大红山群底部的底巴都组有1706.2Ma的年龄数据,其变质程度明显强于以上地层,还有资料认为上覆老厂河组与底巴都组间可能存在不整合界面,因而一般都将底巴都组与哀牢山群对比。剔除底巴都组、普登组后的“大红山群”和“苴林群”,多数研究者仍将之归人早元古代(晚期);然而,“大红山群”中已获得的10余个同位素年龄(K—Ar、Rb—Sr、U—Pb) 数据,大多数集中在800一839 Ma区间,其余除一件为897 Ma外,均小Ma,北部的“苴林群”也与此类同。这一事实至少说明,以发育“火红山群”和“苜林群”为标志的优地槽带,是与其东侧的昆阳群同时于晋宁运动褶皱回返,并共同构成扬子地台的褶皱基底。

昆阳群大面积出露于康滇地轴区,本文所列层序如下:

昆阳群为一套冒地槽型类复理石—碳酸盐建造,属陆棚浅海—滨海、潮坪沉积,总厚逾万米。从总体上看,其基本层位、岩性组合、同位素年龄值和所含微古植物、叠层石等均大致与我国北方长城系、蓟县系和青白口系相当。但对上列层序,许多研究者持有不同意见,主要是将上、下亚群倒置,称为“倒层”观点。多年来为解决其地层年代和两亚群叠置关系问题,采集了数lO件同位素年龄( K一.Ar、Rb—Sr、U—Pb) 样品,所获数据多数集中在800余百万年区间,代表其褶皱变质时期(晋宁运动)的年龄值。但于其顶部大营盘组(昆明地区曾称柳坝塘组) 中,获得了1002、992、948、933Ma.等十分接近的一组数据,因其样品均无明显变质、变形和蚀变等现象,基本可以代表其原岩年龄,亦即可以大致说明昆阳群的时代上限。另外,因民组中火山熔岩、黑山头组上部火山岩中,前者有锆石U—Pb谐和年龄1685 Ma和1676 Ma两个数据,后者获Rb—Sr全岩等时线年龄1644 Ma。这似乎表明,所谓上亚群和下亚群,有可能基本形成于一个年代区间内,同是发育于吕梁运动形成的结晶基底之上,又同为晋宁运动终结其沉积历史。

晋宁运动(850__900 Ma) 导致昆阳群全面褶皱,同时发生低温区域动力变质作用,从而构成扬子地台的上层褶皱基底,结束了地槽发展历史。其变质程度甚低,一般仅达低绿片岩相,局部可能受后期热流变质作用叠加而可达高绿片岩相。

前震旦纪的岩浆岩,包括喷出岩和侵入岩均较发育。

喷出岩以玄武岩类为主。吕梁期者即哀牢山群、沟头箐群中斜长角闪岩、斜长角闪片麻岩等。其变质程度较深,已无火山岩的结构构造可寻;据岩石化学资料,仅可大致判定其属亚碱性岩系。大红山群中,火山岩主要产出于中部的红山组和曼岗河组,保留有大量火山岩变余结构构造,为一套细碧岩——角斑岩系。昆阳群“下亚群”的火山岩见于黑山头组上部(富良棚段),于易门老乌山一带较为发育,向北、南、东方向即减薄以致尖灭。主要为基、中基性火山碎屑岩。稀土配分型式属轻稀土富集型,与大陆拉斑玄武岩接近。昆阳群“上亚群”中的火山岩,主要产出于因民组和鹅头厂组,以玄武岩类为主,次有安山岩、石英正长斑岩等,另有较多中酸性火山碎屑岩类。玄武岩类一般属于拉斑系列、亚碱性岩系;火山碎屑岩类多富钠质,属于角斑质岩类。

总观大红山群(苴林群)、昆阳群“上亚群”、昆阳群“下亚群”,从地理位置上看,乃由西至东排布,即由扬子地台边缘活动带至内部陆缘较稳定区过渡;火山岩由甚发育到不发育;岩石类型由典型的细碧角斑岩类至大陆拉斑玄武岩类演变。

侵入岩包括基性一超基性岩和酸性岩,另有少量中性岩。

吕梁期以花岗岩为主,布于哀牢山东南端,与哀牢山群呈侵入接触。岩石常具片麻状构造,岩石类型以黑云二长花岗岩为主。是与吕梁期中压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相关的后期深熔作用产物。最近获得同位素(锆石U—Pb)年龄1339.8±220.2 Ma和1570.7 Ma两个数值(云南区调队,1989,1990)。

北部永仁地区的大田石英闪长岩体,据四川省资料,侵入于早元古——晚太古代康定,群,亦归属吕梁期。主要为混染石英闪长岩,次为斜长花岗岩,具片麻状构造。岩石化学成分显示为极弱——弱碱性中酸性岩类,显“I”型花岗岩特征,是下地壳部分熔融岩浆演化早期阶段产物。

晋宁期超基性——基性侵入体,主要分布于东川、罗茨、易门至峨山、石屏一带,似与罗茨——易门等断裂带早期活动有关。一般均为规模不大的岩株、岩床、岩脉产出,以辉绿辉长岩、辉绿岩为主。峨山玉河寨岩体,经最近研究(云南区调队,1990),为一小型超基性——基性环状复式岩体。由外向内为橄榄辉绿辉长岩、含长辉石岩、含磁铁辉石岩,是多次脉动侵位产物。其m/f比值仅为0.4-—0.6,属贫镁的铁质基性一超基性岩。稀土配分型式为轻稀土轻度密集型。是扬子地台上一个较为典型的早期阿拉斯加型岩体。

晋宁期花岗岩集中沿绿汁江断裂带两侧作近南北向分布,岩石类型以黑云二长花岗岩为主,构成云南最早的含锡花岗岩带。其侵入层位为苴林群、昆阳群,并多处见震旦系沉积覆盖于其上;较多的同位素年龄值均集中于783—860 Ma区间,故其时代属晋宁期无疑。据研究,岩带内早期岩体--晚期岩体,岩石类型由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二云正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电气石花岗岩演化;岩石化学成分向酸、碱度均增高方向演化;与此同时,成矿元素Sn、W等亦增高。按岩石化学参数铝指数(A1203/CaO+K20+Na20) 判别,均属S型花岗岩。它们的形成估计与晋宁期扬子板块向西仰冲有关。

需要稍加说明的是,出露于中越交境地区红河东侧的变质岩系——瑶山群,因其紧邻哀牢山群、又有相似的岩石组成和变质程度,通常都将之与哀牢山群对比。但最近对区域地球化学资料研究后发现,二者微量元素和常量元素含量差别甚大,由此推断其原岩当属不同的物源区或不同时期的沉积;并据元素含量变化特点与全球地壳演化趋势分析,瑶山群的沉积时期应晚于哀牢山群(云南区调队,1990)。若如此,瑶山群是否并非哀牢山群而属华南加里东褶皱系的结晶基底?

(二)震旦纪至二叠纪地质

这是整个东部地区沉积岩发育的全盛时期,而岩浆活动相对最弱,变质作用仅局部出现。

各地沉积建造基本特点见表I一1-1所示。表中可见:(1)滇中和滇东,即扬子准地台范围,均为稳定型的盖层沉积。滇中的康滇地轴区长期处于隆起状态,沉积盆地布于其东西两侧。地层发育齐全,但间断频繁。澄江运动是本区的一次重要运动,它使地台基底最终固结;其后的加里东期、华力西期构造运动虽有表现,但均较微弱。华力西晚期,沿小江、普渡河、程海等断裂带,玄武岩浆大规模喷发;与之同源,有较多的基性侵入活动和局部(如元谋地

区) 的铁质超基性岩环状和“层状”侵人体。构造格架以平行的、近乎等间距排布的南北向断裂十分令人注目;东部地区北东——北北东向构造亦甚清晰,它们常具较大的规模和较长的发展历史,在古生代沉积过程中多有同生活动以致沿之发育若干次级盆地(盆中盆),并对沉积和沉积改造型矿产的形成、分布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2) 宁蒗——丽江——大理地区,是地台西部的边缘坳陷区,沉积特点除与滇中、滇东地区基本相似外,部分时代,如泥盆纪发育较多硅质岩,二叠纪火山喷发持续时间较长(始于早二叠世、结束于晚二叠世晚期) 且具海相喷发特征,从而显示其具较强的活动性。大理海东地区,有较多的铁质基性——超基性侵入体分布,构成又一个环状超基性侵入岩区。(3)中甸地区,石鼓群变质岩系原岩可能主要属于中——晚元古代,与川西稻城东义附近出露的恰斯群大致相当。为一套优地槽型复理石沉积,夹有少量碳酸盐岩,变质程度已达绿片岩相至低角闪岩相。下古生界缺失较多,以稳定型至过渡型碳酸盐岩及浅海相碎屑岩为主。上古生界,东部总属稳定型碳酸盐岩建造,与扬子地台基本一致;西部、特别是金沙江断裂沿线,则显示较强的活动性,(基性) 火山岩发育于自下泥盆统至上二叠统各个层位。本区古生界的另一特点,是普遍具轻微变质现象,可达低绿片岩相变质程度。根据二叠系与上覆下三叠统之间一般为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关系,表明华力西运动表现较为强烈。(4)滇东南地区,屏边群中上部的含砾板岩,具冰筏落石特点,据之可大致与震旦系对比,但沉积环境已属盆地相。寒武——奥陶纪可能处于被动大陆边缘,从北、西向南、东,沉积盆地从滨海向浅海陆棚以至次深海过渡;岩石一般具轻微变质,且有向南、东方向变质加深趋势。加里东运动全区均有表现,早期表现为隆升作用,使志留系全面缺失;晚期不仅具有一定的褶皱造山性质,而且,马关一带与构造穹窿和热流变质作用相伴的“顺层状”混合花岗岩,可能也是这一运动的产物(已有Rb_.Sr 全岩等时线年龄470.25 Ma和390.49 Ma两个年龄值)。上古生界发育齐全,平行不整合或角度不整合于寒武、奥陶系之上。主体部分属稳定型的碳酸盐建造,但于文山薄竹山附近至广南一带,则存在一北东东向台沟,而出现以泥盆系为主的硅质岩相带。目前已有资料证明,沿此台沟带发育的海相基性火山岩,最早可追溯到早泥盆世,并持续至晚二叠世。

(三)中、新生代地质

自三叠纪起,云南东部各地地质发展显示了明显的差异性。

宁蒗——丽江地区及滇东地区,继承了古生代以来的地台型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构成一海进旋回,但为时短暂。前者包括下三叠统泸沽湖组、腊美组和中三叠统北衙组;后者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嘉陵江组和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两区岩性自下而上均由紫红色陆源碎屑岩——台地碳酸盐岩组成。中三叠统上部和上三叠统下部普遍缺失。丽江地区晚三叠世早期仍为海相沉积(中窝组、松桂组),晚期则为湖沼相碎屑岩夹煤层,此后即隆升为陆,而缺失侏罗——白垩系;滇东北地区晚三叠世晚期沉积了湖沼相煤系之后,即进入侏罗纪陆相红层形成阶段,但侏罗系分布零星,且仅有中下侏罗统残留。印支——燕山(主要是燕山)期,两区均发生褶皱运动,基本奠定了现今地质构造格架和地貌雏形。宁蒗——丽江地区地壳活动性较强,老第三纪形成若干山间红色盆地,并有酸性——碱性浅成斑岩活动。滇东地区,除曲靖附近有始——渐新世湖相沉积并有中——酸性火山活动外,直至新第三纪,方有零星断陷盆地(昭通、曲靖等) 发育,并沉积有褐煤矿层。长期处于隆起并遭受剥蚀的滇中地区,在其东西两侧相继隆升之际(晚三叠世中晚期),却强烈凹陷形成大小不等的多个陆相沉积盆地。绿汁江断裂以西,大姚一楚雄盆地面积近3万平方千米。此盆地西部早期曾一度有自北而南的海侵,形成云南驿组砂页岩夹灰岩、罗家大山组页岩夹砂岩。其后海水即逐渐退出,与全盆地一起构成了统一的湖沼相含煤沉积——河湖相红色碎屑沉积,自下而上

有:上三叠统祥云煤系或一平浪煤系;侏罗系冯家河组、张河组、蛇店组、及妥甸组;白垩系高丰寺组、普昌河组、马头山组及江底河组;古新统——始新统元永井组及赵家店组。其中张河组底部、高丰寺组底部与下伏地层间为平行

不整合接触,马头山组与下伏地层间广大地区为平行不整合,但在元谋、牟定一带,受构造影响而出现角度不整合接触。每一不整合界面之上,均由河湖相砂、泥岩(或夹砾岩) 至湖相泥岩(或夹泥灰岩) 构成沉积旋回,形成铜——盐沉积序列;而整个中生代沉积则构成更大一级的煤——铜——盐沉积序列。其中铜主要沉积于马头山组和高丰寺组砂岩中,盐主要形成于元永井组沉积期。晚燕山一早喜马拉雅运动结束了盆地发育历史,地层产生不同程度的褶皱,局部并伴有浅成——超浅成碱(碱钙) 性岩浆侵入活动。绿汁江断裂以东,各中、小型盆地沉积特点与上述大盆地基本相似,唯底部晚三叠世煤系多不发育,含铜沉积微弱,盐类则主要形成于中——晚侏罗世。新第三纪,全区各地仍有小面积的含煤(泥炭) 断陷盆地发育,局部(南华) 尚有基性火山喷发。

中甸地区,三叠系发育齐全,并由稳定型滨海——浅海沉积逐渐发展为活动型次深水盆地相沉积,最后再逐渐转化为稳定型湖相沉积。下三叠统称茨岗组,为紫红色夹灰绿色砂、板岩夹灰岩;中三叠统尼汝组为陆源碎屑岩、灰岩夹基性火山岩;上三叠统曲嘎寺组、图姆沟组以砂、板岩为主夹灰岩及大量中酸性火山岩;上三叠统拉纳山组、喇嘛垭组则为滨海三角洲——湖相砂页岩,偶夹煤线。中上三叠统火山岩,具岛弧火山岩性质;从早期至晚期,总体从基性——中性——酸性演化;与中酸性火山岩同源,有较多印支期(224?6—254?6 Ma) 石英闪长玢岩、石英二长斑岩、石英钠长斑岩等浅成侵人体,其特点是具低的铷锶初始比值(<0.706),显示为同熔岩浆产物。总之,本区为一发育于晚三叠世(早——中期)、也终止于晚三叠世(中——晚期) 的地槽褶皱系。晚三叠世后,整个侏罗——白垩纪均无沉积,但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这动仍较强烈,表现为有较多的酸性岩(燕山期) 和浅成酸性——碱性斑岩(喜马拉雅期)侵人体。新生代时期,早第三纪主要为巨厚的山间盆地型红色磨拉石堆积,晚第三纪为湖沼相含煤盆地,并有大量偏碱性火山岩及次火山岩(剑川)。

滇东南地区,紧靠扬子地台东南缘的罗平——开远地带和南部的个旧——文山——富宁地区,基本上继承了晚古生代以来的地台特点,属稳定型的滨海——浅海相陆源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与滇东地区大同小异,但三叠系发育齐全,其间无间断缺失;中三叠世晚期——晚三叠世早期,个旧——文山一带为锰沉积区,常夹锰矿层、含锰碳酸盐岩或含锰碎屑岩。上述地区之间的南盘江、丘北、广南一带,三叠系相变为活动型的浊积岩,以巨厚的砂、页岩复理石建造为特点,自下而上由下三叠统罗楼组、龙丈组,中三叠统板纳组、兰木组及上三叠统平寨组组成,从而构成印支期的右江再生地槽的西延部分。

本区岩浆活动比较强烈。晚华力西——印支期以基性(少量超基性) 侵入岩为主,常成群分布,自西至东主要有个旧、马关、八布、富宁等岩体群,呈岩株、岩墙、岩床等多种形态产出。燕山期花岗岩尤为引人注目。已出露的个旧、薄竹山、都龙等三个花岗岩体呈南南东方向近等间距展布于北西向的文山——麻栗坡断裂西侧,目前已经证实它们均属多阶段侵入的复式岩体;按J.A.皮尔斯(1986) 的构造环境分类,又同为碰撞花岗岩。个旧岩体侵入于小江断裂南延部分的个旧——卡房断裂两侧的三叠纪沉积凹陷中心部位,围岩以中三叠统个旧组碳酸盐岩为主。由早期侵人体至晚期侵人体,岩石由中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中细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细粒碱长花岗岩、正长岩演化,酸、碱度由教低—较高演化,成矿元素及矿化剂元素含量亦渐次递增。据岩石化学及稀土、同位素等资料特征分析,本岩体可能存在壳幔混源和壳源两个岩浆源及其演化序列。薄竹山岩体侵入于由寒茄系构成的穹窿核部,形态比较简单,最近1:5万区调工作中初步分解为三个序列(超单元)、

10个单元和15个以上的侵入体。据目前资料,可能缺燕山早期而均为燕山晚期活动产物(底部单元Rb—Sr年龄值为1 14 Ma)。由早期到晚期,岩石由似斑状中粒黑云二长花岗岩——中细粒黑云二长花岗岩——细粒含电气石二云二长花岗岩演化,酸度递增而碱度变化不明显,成矿元素Sn、Mo、Pb、Ag含量递增而W、Zn含量递减。都龙岩体沿晚加里东(?) 构造——热穹区侵入。早期岩体由中粒似斑状二云二长花岗岩和中粒二云二长花岗岩组成,晚期则为花岗斑岩之小岩株。据较高的铷锶初始比值,显示其属壳源成因;岩石酸、碱度和成矿元素Sn、W等丰度均高,是一含锡花岗岩体。喜马拉雅期,除个旧、薄竹山岩基的个别晚期岩体实已延续至喜马拉雅早期外,尚有:产于老第三纪陆相盆地内的酸性火山岩——流纹质集块岩——凝灰岩、流纹斑岩(砚山);呈岩筒、岩管、岩脉状产出的基性——超基性火山角砾岩和玄武岩类(马关);呈溢流相产出并有良好火山机构保存的白榴石碧玄岩(屏边)。

本区于印支——燕山期基本定型的构造格架独具特色。除北部因受控于弥勒——师宗断裂和南盘江断裂而作北东向外,开远——丘北——广南一线以南的古生代隆起区,可能主要受越北古陆北缘形态或北移推挤和蒙自——屏边、文山一麻栗坡、广南——富宁等北西向断裂左行走滑等影响,而呈近东西向向北突出的弧形褶断带,其中断裂很可能都带有一定的(向北) 推覆或(向南) 滑脱的性质,褶皱轴面大都呈向南倾斜之不对称状态。

综上所述,云南东部地区以滇中、滇东的地台(扬子地台) 区为主体。吕梁运动形成地台的结晶基底;其后发育大红山群、昆阳群“上亚群”和“下亚群”,它们在空间上自地台边缘(西) 向内部(东) 排布,火山活动和变质强度均渐次减弱,同于晋宁运动褶皱固结而组成地台的褶皱基底。古生代、主要是晚古生代,地台向北西、南东方向增生,除滇中地区的康滇地轴外,形成广阔的陆表海盆。印支期,两侧的中甸地区和丘北——广南地区,重新发育为地槽环境,但为时短暂。晚印支——燕山——喜马拉雅早期,在上述原来的沉积区相继隆升的同时,长期被剥蚀的康滇地轴区却强烈凹陷,形成著名的滇中红盆。与上述构造环境相对应,中甸地区和滇东南地区均有强烈的岩浆活动,前者以印支期中酸性喷发——浅成侵入岩为主,后者以燕山期酸性侵入岩(包括物探资料推断的隐伏岩体) 为主,均系两区内生矿产的重要成矿因素。新第三纪以来的断陷盆地,是云南挽近时期地质发展的一大特色,本区尤其显著,形成了煤、泥炭、硅藻土等重要矿产。

云南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综述(2)

二、西部地区

金沙江——哀牢山断裂以西,以往曾统称“滇西地槽”或滇西地槽区,表明其总体为地壳活动带。经研究,由位于中部的近南北向延伸的澜沧江断裂所分隔的东西两侧,地质特点有显著差别。其东的兰坪——思茅地区,隶属唐古拉——昌都——兰坪——思茅褶皱系,是吉特提斯地槽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印支期以后又发展为地堑型坳陷盆地;其西,属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皱系,据近年在晚石炭世地层中所发现的以Eurydesma--Stepanoviella为代表的冷水动物群,被证实为冈瓦纳大陆的北缘部分。

(一)兰坪——思茅地区

其东界为金沙江——哀牢山断裂,西界为澜沧江断裂。这两条边界断裂都具有巨大的规模,长期而复杂的活动历史,一般认为均属超岩石圈断裂。全区为一北北西——南南东走向的狭长条带,北部德钦、维西附近东西宽仅30余千米,向南撒开,江城、勐腊一带增至250余千米,主体为一中生代地堑式坳陷盆地。

1.地层及沉积特征

区内地层出露较欠完整。

已知最老地层是出露于东南部墨江——绿春一带、阿墨江(李仙江) 以东的志留系,为一套厚逾5000m的砂、页岩夹硅质岩及少量碳酸盐岩的类复理石建造,属过渡型--活动型浅海——次深海盆地相沉积。此类沉积向上一直延续至早泥盆世。中、上泥盆统残缺不全,景洪东南为富含火山凝灰质的滨海——陆相砂、页岩;墨江一带为砂,页岩夹少量灰岩、硅质岩,主要为浅海较深水环境沉积;北部德钦附近则为泥质碳酸盐岩。石炭--二叠系出露稍较广泛,各地变化颇大。总体情况是:东、西两侧靠近深断裂部位,以碎屑岩、火山岩为主,夹碳酸盐岩,属活动型沉积;中部(永平西里.普洱——勐腊) 碳酸盐岩比较发育,而火山岩少见,属稳定型、局部为过渡型沉积。晚华力西——早印支期的澜沧运动(范承钧,1982),使古生代地槽封闭,并缺失下三叠统。中三叠世起,已经封闭的古特提斯地槽再次裂陷,形成中至新生代上叠坳陷。中上三叠统,坳陷两侧以碎屑岩为主,夹碳酸盐岩,中——上部火山岩发育。盆地中部地区,海侵始于思茅盆地,自中三叠统至上三叠统为一完整的海侵——海退旋回,形成红色碎屑岩一碳酸盐岩一砂页岩系;兰坪盆地,迟至晚三叠世卡尼克晚期方沦为海盆,自下而上也形成砂页岩、灰岩、页岩(海侵期滨海——浅海相) 和陆源啐屑岩(海退期滨海沼泽相)。晚三叠世晚期,海水基本退出全区,盆地转为湖泊,进入以陆相红色碎屑建造为主的发展时期。从侏罗纪起至早第三纪始新世,大体上组成三个大的沉积旋回:侏罗纪(燕山早期) 旋回,以湖相为主,中侏罗世早期湖盆达最大范围(地层向两侧超覆于古生界之上),继之并有海陆交替相夹层。白垩纪(燕山晚期) 旋回,为河湖交替相,盆地逐渐向中问收缩。早第三纪古新世——始新世中期(早喜马拉雅期) 旋回,形成含盐建造,盆地进一步沿轴部断裂带往中部收缩,成为狭长的堑沟。始新世中期发生的构造运动,结束了统一的盆地发展历史,之后则形成孤立的山间盆地。始新——渐新世,为红色粗碎屑岩,具有磨拉石建造特点;中——上新世,则为断陷湖沼盆地。

2.岩浆岩

本区岩浆岩以火山岩和超基性岩最为引人注目,中一~酸性侵入岩也有较为广泛的出露。

据目前所知,除德钦,维西等地时代尚难确定的变质岩系外,火山喷发作用自泥盆纪中、晚期始,石炭——二叠纪至中——晚三叠世最盛,侏罗——白垩纪——第三纪为停歇期,第四纪局部有所活动(普洱)。从地域上看,仍以澜沧江断裂带东侧和金沙江一哀牢山断裂带西侧火山活动强烈,但中部如普洱——勐腊一带的二叠系和三叠系中亦有火山岩夹层。从岩石类型看,华力西早期以沉凝灰岩、凝灰质砂岩及火山碎屑岩为主,中一晚期和印支期以熔岩为主。其中,华力西期火山岩一般为海相环境的喷发产物,富钠,属细碧岩——角斑岩类之中基——中酸性火山岩,岩石化学成分显示属亚碱性——钙碱性岩系;印支期火山岩以酸性岩(流纹岩、流纹质火山碎屑岩、英安岩等) 主,德钦——景洪一线上部中基性火山岩(玄武岩、安山岩等) 比较发育,一般为陆相或海陆交替环境下的裂隙型喷发,高钾而低钠,属亚碱性系列。但也有部分地区(维西、景东——景谷) 出现富钠质的细碧岩、角斑岩、石英角斑岩类。

基性——超基性岩成带呈群分布。西带(澜沧江带) 自北而南有吉岔、半坡、和景洪附近的岩体(群),均属基性岩、铁质超基性岩类(m/f值均<6),二者常紧密相伴产出。吉岔

岩体主体为辉长岩,局部有斜长岩、闪长岩;超基性岩为后期侵入的小岩株,集中分布于主岩体之北部,其岩石包括纯橄榄岩、单辉(二辉) 辉橄岩、单辉(二辉) 辉石岩等。半坡岩体主体仍为辉长岩,超基性岩作为晚期岩体侵入于辉长岩中,构成环状。据研究,辉长岩显层带构造(假层理),辉长岩和超基性岩(单辉辉橄岩、单辉岩) 均具堆晶结构。景洪南的南联山岩体,呈岩床状,具垂直分带(下部为橄榄岩,上部为辉长岩)。此外,尚有较多的基性脉岩——辉绿岩、辉绿玢岩等。以上各岩体侵入围岩的最高层位为三叠系,时代属印支——燕山早期。东带之金沙江岩带(北带) 和哀牢山岩带(南带) 除零散分布的基性岩脉(辉绿岩、辉绿玢岩等) 外,重要的是大小不等的数百个镁质超基性岩体,它们均呈与断裂构造同方向排布和延伸的透镜状、长条状、单斜层状产出’,与围岩产状多近一致,并呈构造侵位(冷侵位) 关系。北带自羊拉——维西,有分别集中于德钦——雪龙山断裂和金沙江断裂之势;南带亦主要沿九甲断裂、哀牢山断裂和其东深变质岩内的断裂带分布。此外,还有如下共同特征:各超基性岩体一般不与基性岩相伴;岩石均属橄榄岩——辉石岩及其间的过渡类型,辉石以斜方辉石为主;具有高的镁铁比值(m/f值皆在6.5以上);富含铬尖晶石,并可形成铬铁矿体;岩石普遍蛇纹石化,部分已全蚀变为蛇纹岩,并可形成石棉矿;稀土配分曲线,北带一般为平坦的球粒陨石型,南带比较复杂,有的略贫轻稀土(如墨江金厂),有的则有较大程度的分馏(如新平帽盒山)。南带超基性岩已有较多的同位素年龄(钐钕、铷锶等) 资料,年龄值达625+63——1030.3 Ma,均远老于其围岩(哀牢山浅变质带,见后述)的时代。基于上述,可以认为这一超基性岩带实属一老的、经过破坏了的蛇绿岩套,蛇绿岩套的各类岩石,可分别见于不同地区,以残片出现,因而显得零乱。

中酸性侵入岩仍然遵循分别集中于东西两侧断裂带的分布规律。金沙江带北部加仁、德钦等岩体,早期(印支期或晚华力西——印支期) 以花岗闪长岩为主,次为石英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等,晚期(燕山期) 则为偏酸性的花岗岩、钾长花岗岩,岩石有较宽的成分演化范围、可能主要属于I型花岗岩类;以南的鲁甸岩体,紧靠金沙江断裂西侧,侵入于中、上三叠统,又为上三叠统中上部地层沉积覆盖,岩石以二长花岗岩为主,边部多为花岗闪长岩,岩石化学特征显示为S型花岗岩。南部澜沧江带,早期(印支期) 为石英闪长岩、闪长岩类,较偏基性,岩石化学显示以1型花岗岩为主;晚期(燕山期),则为二长花岗岩、花岗斑岩的小岩株。哀牢山——绿春一带,墨江以北紧靠哀牢山断裂的各岩体均呈狭长状,为中粗粒似斑状钾长花岗岩,岩石普遍具糜棱岩化。有234+9 Ma等同位素测年资料,为印支期产物。绿春一带岩体,目前资料不多,暂时均归入印支期(或晚华力西——印支期),初步认识是:早期以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为主,晚期为二长——正长花岗岩类,均与志留系碎屑岩呈侵入接触,具有明显的角岩化蚀变带。

此外,本区内主要沿金沙江断裂带,尚有较多喜马拉雅期的浅成(酸——碱性) 斑岩类分布。

3.构造及变质

本区构造格架清晰、稳定,虽经过较长的活动历史,但始终受到两则深断裂带的控制,构造线方向亦与之一致。变质作用与区域性大断裂(带) 紧密相伴,因此,变质岩亦作带状延伸,构成若干构造一变质(岩) 带。

维西附近的雪龙山变质岩带,出露于德钦——通甸断裂带。变质岩石为片麻岩、石英片岩、黑云斜长变粒岩夹角闪片岩,糜棱岩化强烈,实为一构造透镜体。其原岩时代不明,目.前

处理为下古生界,但也很可能属前震旦系结晶基底的断片。

景东无量山变质岩带,位于无量山主峰地带,岩石以片岩为主,变质程度可达低角闪岩相,恢复原岩为砂、页岩类。岩带外围有轻变质的三叠系——侏罗白垩系地层,并可能为其沉积覆盖。一般认为原岩属上古生界并常与上二叠统对比,但也有属较老地层的可能性。

澜沧江断裂东侧,南段晚古生代地槽型火山——碎屑岩夹碳酸盐岩普遍经受了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但变质轻微,仅达低绿片岩相。北段,侏罗——白垩系地层卷入变质,有典型的热变质矿物——红柱石、堇青石,以及斑点构造,显示其为低压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产物,变质程度以低绿片岩相为主,变质时期当属晚燕山——喜马拉雅期。此变质岩带在构造上表现为一系列向东倾斜的叠瓦状冲断体系。

金沙江断裂带西侧,德钦——维西一带,西支变质带由“德钦群”组成,为板岩、千枚岩夹炭质板岩、碳酸盐岩及变质中——基性火.山岩,其原岩时代不明。东支主要为中一上三叠统,变质程度更低,一般仅为板岩,变质时期可能属印支期。

哀牢山带是一个复杂的、颇具特色的构造——变质带。就现今面貌而论,全带由西部的九甲断裂、中部的哀牢山断裂、东部的红河断裂,以及它们所夹持的浅、深两变质岩带组成。东侧的红河断裂,早期可能是扬子地台的边界,或晋宁期板块结合带。其西的哀牢山群中深变质岩系,如前文所述,本属扬子地台的结晶基底,于晚华力西——印支期逆冲推覆于西侧浅变质岩系之上,其主体断裂即为哀牢山断裂。哀牢山断裂两侧岩石均强烈糜棱岩化,构成一宽达1000--2000m的糜棱岩——韧性剪切带。哀牢山断裂与九甲断裂之间的浅变质岩系,总体为一套变质砂岩、板岩、千枚岩、片岩夹结晶灰岩、变质火山岩和绿泥片岩等,构成一系列人小不等的构造透镜体。中部的转马路——山神庙断裂,是浅变质带内一条重要的韧性剪切带,若干蛇纹岩透镜体沿之分布。其东变形——变质强烈,S1面理普遍置换So,S2面理发育,并沿之有新生变质矿物(绢云母) 出现,S3亦偶尔可见;可能属于中三叠统的变质砾岩、砂岩及板岩和印支期花岗岩局限于此间分布;在西缘的条带状板岩断片中,最近获得少量孢粉被认为可能属志留系(云南区调队,1990)。其西变形——变质较弱,主要发育S,面理,S。尚有较多保存,S,多为间隔状劈理;变质程度——般仅达低绿片岩相;据其中采获化石,时代主要属于晚古生代。九甲断裂为一脆——韧性断裂带,由一系列向东倾的逆冲一逆掩断裂组成,其西即为基本不变质的晚古生代及中生代地层。整个构造变质带,在印支以后各期构造变动中,又经历了进二步推覆(背驮前进式)和走滑剪切,并有热变质作用叠加。总之,哀牢山构造变质带由于自晚华力西——印支期开始的逆冲推覆作用,将哀牢山断裂两侧本来分属不同构造单元、不同地质时代的地质体纳入了一个统一的变形——变质体系,构成由东向西变质程度降低的、由强弱应变域交替出现且总体向西减弱的、由一系列构造透镜体(包括超基性岩体) 和向东缓倾的叠瓦状推覆构造组成的特殊而又具有其独立性格的地质体。(图I-1-1)

除上述分布于本区两侧的构造——变质带外,其间的中生代坳陷主体部分,构造变动较为和缓,岩石亦基本未受变质。但思茅盆地轴部的无量山——营盘山断裂带,不仅具有较大的规模,而且沿之有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早期形成的酸性岩小岩株和断续分布的轻变质岩,其向北可能与无量山带复合,并断续北延至兰坪盆地内,构成漾濞——营盘山低压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带。

4.金平地区地质概况

金平地区,指夹持于藤条河断裂和哀牢山断裂之间的三角形地带。本区出露地层以奥陶、志留、泥盆、石炭、二叠系为主,另有少量三叠系,各时代地层岩性特点、建造性质与大理海东地区颇为相似。正因如此,一些研究者将本区视为扬子地台之一部分,甚至推论其与大理地区本为一体,只是由于喜马拉雅期左行走滑而分别处于南北两地。对此,本文不予讨论,暂按其分布于哀牢山断裂以西的客观事实而置于此处介绍。区内岩浆活动复杂而强烈。喷出岩有晚华力西(二叠纪) 和三叠纪(中三叠世?) 玄武岩;侵入岩包括晚华力西期超基性——基性岩、石英二长(闪长) 岩、辉长(辉绿) 岩,印支期花岗岩和喜马拉雅期花岗斑岩、石英正长斑岩等。超基性岩均为环状铁质超基性——基性杂岩体的组成(中心) 部分;中——酸性岩岩石化学显示I型花岗岩特征。此外,大平一带的“闪长岩”,具低的Si02含量(<50%),普遍变质和片理化,可能为一套变质基性岩类。本区构造明显受哀牢山韧性剪切带影响,剪切形变普遍发育。

综上所述,兰坪——思茅地区古生代是古特提斯地槽的组成部分。古生代一中、晚三叠世,无论从地层、沉积建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构造活动,均反映出两侧地壳具有较强的活动性而中部相对较为稳定。晚三叠世晚期开始,逐步进入内陆河湖相沉积为主的发展时期,中部强烈坳陷形成窄长的堑沟。喜马拉雅早期褶皱,大盆地亦随之消失,其后则为山间盆地磨拉石建造和断陷盆地湖沼相含煤沉积。

云南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综述(3)

(二)保山一腾冲地区

位于澜沧江断裂以西,西临缅甸。西部的怒江断裂、中部的柯街、南定河断裂,将全区分割为东西两大构造岩浆带及其间所夹持的相对稳定地块,三者各有其不同的地质构造特点。

1.地层及沉积特征

本区地层以中部的保山——镇康地区发育最为齐全,且基本属于稳定型沉积,其他则显得比较复杂(表I-1-2)。

目前已知最老的地层(具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的变质结晶岩系除外) 有东部的澜沧群和西部的公养河群。澜沧群为一套优地槽型复理石及基性火山岩建造,已普遍变质为各类片岩、板岩、干枚岩。据已获得的同位素年龄及微古化石资料;原岩时代主要属中——晚元古代;上部也可能延至早古生代。公养河群属冒地槽型类复理石砂、页岩,夹硅质岩及少量灰岩透镜体,变质轻微。据所获古孢粉、三叶虫、海绵骨针等,时代属晚元古代至早--中寒武世。此外,昌宁一带的勐统群,据分析,基本上与公养河群一致。这些大体同期的地槽发展阶段的沉积层之上,是有化石依据的早古生代地层。保山——镇康地区,被上寒武统整合覆盖;其他地区则关系不明。

古生界——三叠系,保山——镇康地区自上寒武统至上三叠统地层发育齐全、层序完整,除上、下石炭统间、石炭——二叠系间和中——上三叠统间存在明显间断(平行不整合) 外,其余基本连续。自下至上,以浅海陆源碎屑岩为主逐渐发展为以台地相碳酸盐岩占优势。西

部腾冲——龙陵地区,龙陵一带显示为隆起、地层普遍减薄并大部缺失上寒武统、下奥陶统下部和石炭系,沉积特点与保山一带基本相同;腾冲地区,志留系(?) 及下泥盆统仅零星出露,石炭系以冰海相含砾板岩、砂砾岩为特征(勐洪群),二叠——三叠系与保山地区接近。东部昌宁——孟连一带,下古生界偶有出露,具类复理石特点;泥盆系和下石炭统下部为浅海盆地相陆源碎屑岩,时夹硅质岩;自此,槽盆进一步发展为裂谷,形成玄武岩(下石炭统)、碳酸盐岩(中——上石炭统及下二叠统)及砂页岩夹硅质岩(下二叠统上部至上二叠统);晚华力西一早印支期,裂谷区褶皱回返,三叠系除少量可疑的中三叠统碎屑岩和酸性熔岩外,海水已基本退出本区,晚三叠世形成滨海相以致陆相粗屑沉积。

晚三叠世晚期,澜沧江断裂以西广大地区全面上升为陆。中侏罗世——早白垩世,以分割的陆相盆地为主,其中中侏罗世沿怒江一线有海相沉积。新生代,始新——渐新世为磨拉石堆积,新第三纪断陷盆地广布,其中时有玄武岩喷发;腾冲地区第四纪火山大规模活动,构成壮观的火山地貌。

2.岩浆岩

本区岩浆岩的显著特点是酸性深成岩体十分发育,且分别在西部(高黎贡山——腾冲——梁河) 和东部(昌宁——勐海) 集中成带出露。

东部以临沧花岗岩基为主体,由二长花岗岩及少数花岗闪长岩或斜长花岗岩组成。岩体内暗色包体和混合岩残留体常见,包体和残留体的片理与区域构造线、岩体走向和局部出现的片(麻) 理产状一致,为一同造山期深熔准原地花岗岩基。据大量同位素年龄资料,时代属晚华力西——早印支期。岩体西侧,有较多晚期花岗岩岩株,其酸碱度和w、Sn等成矿元素常较主岩体为高。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早期酸性侵入岩规模较小,集中于昌宁附近,为花岗岩——二云二长花岗岩,其酸、碱度和W、Sn等成矿元素含量较高,为含锡花岗岩类;岩石化学特征表明其为中一高侵位的地壳重烙型花岗岩。

西部以北东向芒市断裂为界,分南北两花岗岩区。南区潞西复式花岗岩基沿古生代隆地区核部侵人,以加里东期的平河花岗岩为主体,燕山期(燕山早期——晚期,部分可能延至喜马拉雅早期) 花岗岩再侵入于老岩体的中间和北侧。早期岩体为中粗粒黑云二长花岗岩类,晚期岩体以中、细粒二云碱性花岗岩为主,同时并有大量(含铍) 伟晶岩脉发育。北区腾冲地区,酸性侵入活动也极有规律。高黎贡山——勐连——陇川一带,与弧形展布的高黎贡山变质岩带相协调,有大量呈带分布的晚华力西——早印支期以至燕山期花岗岩,而以前者为主。由早期至晚期,花岗岩由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至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演化;岩石由偏中性至酸碱度增高变化;岩体由较大的岩基至离散小岩株变化。特别是早期岩体,成分均一化程度低(变化大)、包体及变质岩残留体(?) 较多,常显片麻状构造,属于同造山期深层重熔准原地型花岗岩。该岩带内(北西) 侧,原晚古生代陆缘盆地区,为腾冲复式花岗岩基。据近年研究,它包括数以百计的侵人体和若干个单元、序列(超单元),并明显地可划分出三个岩群,即自东至西为:东河岩群、古永岩群、槟榔江岩群。东河岩群岩石成分范围较宽,由二长闪长岩向一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演化,总体较偏中性,Sn、W含量低而Cu、Pb等含量较高,其时代主要属燕山早期(143一104.7Ma.),也可能尚有属印支期者。古永岩群由黑云二长花岗岩——黑云母钾长花岗岩——黑云母碱长花岗岩组成,酸碱度增高,是重要的含锡花岗岩体,时代属燕山晚期(77.5—69Ma.)。槟榔江岩群多为黑云钾长(碱长) 花岗岩类,酸碱度有进一步增高趋势,除W、Sn元素较高外,部分尚富

稀有及稀土元素,其时代属喜马拉雅早期(59—5lMa.)。

中部保山——镇康地区,花岗岩仪偶有出露,且规模甚小。但镇康木厂岩体,却系省内为数甚少的、较为典型的A型花岗岩体,主要由碱闪碱长花岗岩、霓石碱长花岗岩等组成,其稀有、稀土元素丰度普遍较高。此外,在一些背斜或复式背斜核部(如保山沙河厂、核桃坪,镇康等地),常有岩浆热液蚀变现象,是否有隐伏中酸性岩存在,颇值得注意。

除上述中酸性侵入岩外,本区亦有多个时代的火山岩和基性——超基性侵入岩。火山岩产出层位见表I-1-2。澜沧群内为变质基性熔岩和少量变质中酸性熔岩,而大勐龙群中则有较多属细碧——角斑岩类,它们均属亚碱性岩系,产于地槽环境。早石炭世火山岩主要为玄武岩、安山玄武岩及相应的火山角砾岩、凝灰岩,岩石化学成分显示以碱性系列为主,部分属亚碱性岩系。晚石炭世玄武岩,局部可见枕状构造,稀土分析显示为一种介于大陆和洋岛的拉斑玄武岩。三叠纪火山岩包括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及其过渡类型,从稀土分析资料及地域分布分析,可能系与晚石炭世火山岩同源演化产物。燕山早期玄武岩集中在怒江一带,多为橄榄玄武岩,具低的稀土总量和轻稀土明显富集特征。新生代时期,新第三纪和第四纪玄武岩均有其代表,前者以橄榄玄武岩较为常见,属碱性岩系列;后者则包括橄榄玄武岩、安山玄武岩、安山岩及少量英安岩等,属亚碱性——钙碱性岩系。基性侵入岩散见于各地,一般规模均小,为岩脉、岩床、岩墙等多种产状,以辉绿岩类为主,可能是与各地各期基性火山岩同源的中——浅成相产物。超基性岩集中分布于昌宁——孟连和芒市——瑞丽两带,以蛇纹岩——镁质超基性岩为主,亦有铁质超基性岩类。前者与围岩间均呈构造侵位关系,构成走向与主断裂平行的透镜状岩片。岩石不含铬铁矿或仅局部有铬尖晶石相对富集现象;稀土配分型式,芒市——瑞丽带为轻稀土富集型,昌连——孟连带为平坦型。均显示与金沙江——哀牢山超基性岩带有一定的不同之处。至于是否属于洋壳残片以及所属确切时期,尚待进一步研究。

3.构造与变质

本区构造线主要受南北向和北东向两组断裂控制,从而显示以南北向为主,兼有北东走向的构造格局;或者在两组构造的复合部位,形成向东突出的弧形褶断系统,如盈江——龙陵地区和昌宁--凤庆一带。

变质作用与构造活动带紧密相伴。从分布地域上看,本区变质岩系主要发育于东、西两区;从变质作用主要发生时期及主要类型上看,低温区域动力变质作用发生于华力西末至印支早期(澜沧运动),低压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则发生于元古代晚期(?晋宁运动)。但多期、多类型变质叠加是本区的一个明显特点。

东部变质岩区自东至西由祟山一大勐龙变质带、昌宁——孟连变质带和勐统一西盟变质带组成。祟山——大勐龙变质带,卷入地层为祟山群、澜沧群和大勐龙群,原岩均为优地槽型火山——沉积建造。据同位素年龄资料,主期变质发生于中元古代末——晚冗古代(大勐龙群,全岩Rb—Sr,1176.6 Ma;祟山群,锆石U—Pb,922 Ma;澜沧群,Rb—Sr,K—Ar,U—Pb,715Ma,784 Ma,58l Ma,等)。自东至西,变质岩石由片麻岩、变粒岩--片岩、千枚岩、变质砂岩、变火山岩变化,变质矿物由柘榴石、十字石、堇青石、红柱石——黑云母——绢云母、绿泥石变化,变质强度由低角闪岩相——高绿片岩相——低绿片岩相变化。不过上述变化是否确系同期变质的连续递增分带反映,则有待进一步研究验证。此变质带明

显地被晚华力西——印支早期区域动力变质作用叠加,以至在其西侧可出现高压变质的蓝闪石片岩( Rb—Sr同位年龄240—260:Ma);数量众多的220—260 Ma同位素年龄值也说明了这一点。印支——燕山期酸性侵入活动势必对之产生一定影响,特别是喜马拉雅期构造活动,使本带发生强烈韧性变形及混合岩化作用,形成普遍发育的糜棱岩带。昌连——孟连变质带,卷入变质的地层为古生界,变质程度一般仅达低绿片岩相。看来,它是与昌宁一孟连裂谷褶皱回返相伴的区域动力变质作用带。勐统——西盟变质带,卷入变质的地层为勐统群、沧源一带的变质古生界(下古生界或勐统群?)、西盟群,原岩为具复理石特征的砂页岩夹碳酸盐岩。变质岩石为片岩、千枚岩、变质砂岩、大理岩、变粒岩等,变质强度一般为绿片岩相(绢云母、二云母) 至高绿片岩相(黑云母),具有与层位越低变质加深的同向递增现象,估计应属低温区域动力变质作用产物。需要指出的是,西盟群中原划分的“底部层位”老街子岩石以片麻岩、变粒岩为主,属于变质深成岩的可能性甚大,它呈长椭圆状出露于西盟背斜的核部,构成一规模不大但却较典型的片麻岩穹窿。若如此,则“老街子组”与外围的怕可组——王雅组并非一套地层组合,前者为深成岩,后者为表壳岩。最近采自“老街子组”和怕可组中的三个Rb—Sr同位素年龄样,获得其变质年龄为645—688 Ma(第五地质大队,1989)。

西部变质岩区,主体部分为高黎贡山变质带和独龙江——梁河变质带。高黎贡山变质带,即高黎贡山群分布区。此变质岩群一般认为其变质原岩属地槽型碎屑岩——火山岩系,但不排除其中可能存在变质深成岩类。变质岩石为片麻岩、变粒岩、片岩等,偶有大理岩透镜状岩片。典型变质矿物主要为柘榴石,红柱石、堇青石亦有发现。变质强度由西向东略显增高,由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变质类型为低压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后期混合岩化及韧性剪切变形强烈,糜棱岩带分布普遍。变质带东侧,有轻微变质的上寒武统;南部则有轻变质的震旦系——中、下寒武统公养河群。虽均呈断层接触,但可证明变质岩系时代应属中——晚元古代。盈江地区混合岩中获有806.3l Ma (Rb—Sr) 年龄值,另有Sm—Nd模式年龄980 Ma的资糊说明其主变质时期为晋宁期。但需强调指出是,呈条带状出露于高黎贡山主峰的变质岩系和呈面状分布于盈江——陇川地区的变质岩系,可能并非相同时代和相同变质作府的产物,对此,尚待深入研究。独龙江——粱河变质带,即以勐洪群为主体的古生代地层分布区。变质程度低,仅达低绿片岩相;变质岩石多为板岩、变质砂(砂砾)岩;变质矿物主要为绢云母。属于低温区域动力变质作用产物,主变质时期可能与其外围分布的晚华力西——印支期花岗岩一致,但后期(燕山期——喜马拉雅早期) 因花岗岩大规模侵入活动而引起的热接触变质叠加明显,常造成广泛分布的角岩化带。此外,芒市——龙陵地区,向东可延至施甸旧城一带,主要由公养河群组成一轻变质岩区。其地层层序完整,新生面理和新生矿物均不发育,岩石仅出现板理化(板理与层理一致) 现象;于部分地区,其上的上寒武统——下奥陶统亦有同等变质现象。是否属于静压变质作用产物,尚待深入研究。于龙陵一带因花岗岩侵入影响,普遍受接触变质(角岩化) 叠加。

云南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综述(4)

云南区域地球物理及深部构造

区域地球物理资料对深入认识区域地质构造、特别是深部构造,从而进一步研究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区域重力场及重力异常特征

省内布格重力异常全为负值。滇东南剥隘附近最高,场值为一80×10。m/s。;向西、北渐次降低,至德钦附近场值约一400×10。m/s。左右。(图I—l一2)以红河为界,东西两侧重力场特征有明显差异。以东,重力场呈现由东向西、由南向北降低趋势。但滇中自四川攀枝花市(渡口,下同) 至元谋一带有巨大的南北向重力高带,显示较大的升降起伏变化;滇东至黔西地区,重力等值线由东向西均匀降低,并作南北向规则展布,构成一宽缓梯级带。

从总体上看,本区重力异常等值线较滇西稀疏,高低异常带宽度较大,异常数目较少,以南北向为主,局部有东西向异常叠加。滇东南地区,近东西向的重力高(南盘江——西林) 和重力低(个旧——富宁)两大异常带大体平行展布,而表现为北高南低的特点。红河以西,重力场南高北低,但变化并不均匀。约于纬度26°线(即泸水一洱源) 以南,等值线较为疏缓,局部重力高低异常强度较小,场值平均变化率在0.2×10ˉ5m/s2/km以内;该线以北,等值线密集,并以北东向为主,平均变化率达0.7×10ˉ5m/s2/km左右。区内重力异常等值线作向北、北西或南、南东同形扭曲,并沿北西、南北、北东方向呈连续性好的弧形展布,显示以北西向为主、南北向和北东向为次的相对重力高和重力低异常带;这些高低异常带向北收拢、合并,异常数减少,向南撒开、分支、异常数增加。滇西北丽江——中甸地区,总体组成北东向重力梯级带,但因近地表南北向局部重力异常带影响(叠加) 而不甚完整。省内均衡重力异常,除滇中北部至四川攀枝花市及其以北和滇东南局部地区为正值外,其余均为负异常。滇东南及滇西南异常幅值较小,滇中及滇西北异常幅值较大,滇东地区则居于二者之间。均衡重力异常的展布方向与布格重力异常的展布方向基本一致:滇西地区在负异常背景上的相对高值和低值部分呈北西向带状为主;滇中及滇东地区在正、负两类异常背景上的相对高值和低值部分主要呈南北向展布;滇东南地区主要为负异常背景上的相对高值和低值带呈近东西向展布。均衡重力异常特征在各地也各不相同:滇西地区,由东至西,从北西向直线状异常带——北西向弧形异常带——北东向异常带——北东——南北向异常带变化;滇中和滇东地区,以攀枝花——双柏正异常及相对高值带为中轴,向东西两侧相对低值和高值异常带呈对称分布,形成“三高夹两低”的格局;滇东南地区,大体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正均衡重力异常或负背景上相对高值带,南部为相对低值异常,二者均呈东西向展布。这些特点也都与布格重力异常特征相一致。

二、磁场概貌

云南磁场具有明显的分区分带性。红河以西,以几条醒目的北西向或北西——南北向弧形串珠状、线性异常带为主,间以平静负(或正) 磁场区,形成不同特征的磁场条块。异常带展布与区域性构造——岩浆——变质带一致或平行,往北收拢,往南撒开。西部镇康——云县、畹町——潞西则有北东向异常带,分别与南定(汀) 河断裂和芒市断裂对应。值得注意的是,兰坪——思茅平静磁场区,大致以景东为界,南北截然相反;以北为负磁异常区,以南为正磁异常区。红河以东地区,情况比较复杂。绿汁江断裂以西以大片正异常为主,异常强度大、形态复杂,总体呈南北向展布;绿汁江断裂以东,磁场则由负背景上的团块状、椭圆状、及长圆状正负伴生的异常群组成,异常范围较小、强度不大,以南北向为主,兼有北东、北西等方向。再往东至永善——宣威——弥勒一线以东至黔西地区,磁场即变得简单、平静,并以负磁场为主。滇西北剑川——丽江——永宁直至四川木里一线,为一狭长负磁异常带,将其丽侧的正磁场区裁然分开,形成一幅颇为特殊的磁场景观。滇东南地区,磁场相对较为简单,异常强度亦弱,全为负背景场。其中,开远——广南一线以北,局部异常数量少、范围较大、强度小;以南局部异常数量稍多、范围较小、强度较大并由西向东减弱。(图I -1-3)

综观全省范围,三大区域性正异常区给人以深刻印象。此即滇西北中甸地区、四川盐源一攀枝花市——双柏地区和滇西南思茅——江城地区。它们除有浅部磁性体为其形成因素外,估计主要均系与深部磁性体有关的磁性块体。其余地区属无磁性块体,其中叠加的磁异常,来都主要由浅部或地表磁性体、特别是大面积分布的玄武岩引起。

三、深部构造浅析

(一)地壳厚度及结构模型

根据已有区域重、磁资料及为数不多的地震测深资料,云南地壳厚度总的变化趋势,是

东、南东向北、北西增大。滇东南富宁地区仅约32—35km,滇西南景洪、瑞丽一带为34——36km左右;向北永仁、昭通一带42—46km,滇西北德钦地区达59—60km。南北降幅13—26km,东西则呈幅度不大的波状起伏变化。腾冲——陇川地区,地壳厚度35—45km,等深线呈北西向平行排布并向北东降低,为一北东倾斜的地幔梯变带;地壳为三层或近似二层的简单结构,七地壳为匀速层,中下地壳为速度梯度层,且后者厚度(约25km) 大于前者(约14km)。怒江以尔罕澜沧江以西地域内,在临沧——勐海一线地壳等深线呈南北向同形扭曲状,表明为一向北倾斜的地幔坳陷区,但坳陷幅度不人,仅lkm左右;地壳为舣层结构,卜卜地壳厚度分别约为16、22km,中夹厚约3km的溥层。澜沧江与红河之间的镇沅一思茅地Ⅸ,为向北缓倾的地幔隆坳区,深度约34—40km;地壳为双层结构模型,且无过渡夹层,上地壳厚度(约22km) 大于下地壳厚度(约13km)。澜沧江与金沙江——大理之间的兰坪——南涧地区,为地幔坳陷区,地壳界面等深线呈向南东同形弯曲,自4lkm向北增至50km;地壳为三层结构模型,中地壳厚达20km,而上、下地壳仅各厚为13km和9km。泸水——丽江——四川木里一线以北之滇西北地区,地壳界面等深线呈近东西向转为北东向平行排布,为一变化梯度(倾角) 较大的地幔梯变(斜坡) 带,西部北倾,东部北西倾,而等深线方向转折部位的中甸地区则为幅度不大的地幔坳陷区;据丽江地壳结构模型,区内属中、卜地壳具低速夹层和下地壳具高速夹层的多层结构;本区是云南地壳最厚的部位,达50__60km。滇中地区,由宁蒗——永胜地幔梯变带、南华地幔坳陷区、攀枝花——新平地幔隆起区和东川——建水地幔坳陷区等组成地幔起伏区。地壳界面深度约40一49km,普遍为多层(三--四层) 结构模型;上地壳厚16一18km,中地壳厚12一18km,下地壳厚7一llkm;本区北部攀枝花市、者海等地,地壳结构更为复杂,中、下地壳均出现低速层和下地壳出现高速层,并与正均衡重力异常或均衡重力异常相对高值带相对应。滇东——黔西交境地区,地壳界面等深线呈向东突出的弧形平行排列,显示为一向西缓倾的地幔斜坡带;地壳厚度36—43km。滇东南地区,地壳界面等深线32—40km,由向西缓倾、隆坳幅度不大的泸西——西林幔隆和文山——富宁幔凹组成,它们皆与均衡重力异常(负背景上的相对高、低值区)相对应,表明其分别属于地幔和基底的相对隆起和凹陷。

(二)几个重要地质构造问题的认识

1.重要断裂

利用物探资料判释断裂、特别是研究断裂的深度和深部变化,具有独特的作用。以下着重从这一角度就几条认识上有某些不尽一致的重要断裂予以讨论,权作前文(第一节) 的补充。

(1)怒江断裂

断裂南段为相对重力高低异常转换带;剩余重力异常和剩余均衡重力异常反映尤为明显,为正负异常的分界线。断裂两侧,深部构造的差异表现为:其东属地幔坳陷区,其西为地幔梯变带;但二者界线比较模糊,且地壳结构模型基本相似。据此认为它是一条深度未及莫氏面的壳断裂。需要强调的是,物探资料清楚表明其南段仍继续沿怒江作南北走向,而非转向南西与芒市断裂相接。

(2) 昌宁一澜沧断裂

断裂北起昌宁之北,经勐永、澜沧,呈南北向延伸,北端止于澜沧江断裂,南延人缅甸。东侧为临沧——勐海重力低异常带,西侧为永德重力高和四排山——孟连复杂重力高异常区。剩余重力异常和剩余均衡重力异常均表现为正负分界界线。深部构造属临沧——勐海幔凹区的西侧边界。总之,它应是一条重要的深达地壳界面的深断裂,也是昌宁——孟连晚古生代裂谷的东部边界。

(3) 澜沧江断裂

就此断裂的存在、延伸和在本省西部地质发展中的重要性而言,已为地质界所公认。在各种地球物理资料中,反映得尤其清楚。布格重力异常,它反映为两个巨大的重力异常带—

—东侧的无量山——景洪重力高带、西侧的临沧——勐海重力低带和旧州一保山重力低带的分界线,这条重力异常转换带延伸之大、连续性之好为省内所不多见。剩余重力异常和剩余均衡重力异常亦有相同的反映。沿断裂带漕涧至景洪为弧形(与断裂一致) 的、宽5一10km 的串珠状航磁异常带。地震测深(保山北约45km断裂东侧) 资料显示断裂深及莫氏面,并使之具2km之断距。结合地质以及其他诸方面资料,

初步认为其为一条晚古生代的板块缝合线。

(4) 木里一丽江断裂和红河断裂

物探资料对认识木里——丽江断裂起了重要作用。这条北东向的断裂由于古生代以来的沉积盖层所隐蔽而显得不甚完整,但物探反映却十分清晰。沿断裂带为航磁负异常,分割了其两侧的大片正磁异常区。布格重力异常表现为巨大的重力梯级带。均衡重力异常为负背景上相对高低异常之分界,剩余均衡重力异常则为北东向负值带。地壳深部构造属于梯度较大的地幔梯变带。在卫星象片上,沿此裂的线性影象十分醒目。凡此种种,表明这是一条超壳断裂。

红河断裂的地球物理反映亦甚清楚,它是一条重要的重磁场分界线。据地震测深资料推算其使莫氏面错断达数千米。此断裂带又是地壳深部构造的分界线:其西,地壳波速结构模型为简单的双层式,其东为多层式;地壳界面等深线,西侧以向南南东、南同形扭曲为特征,显示其总体为北北西向坳陷,其东则呈南北向扭曲,为南北向隆坳起伏区。

综合上述,结合地质等各种资料分析,本文认为木里——丽江断裂和红河断裂均属超壳断裂,它们可能共同组成前震旦纪(晋宁期) 扬子地台的西缘边界。

(5) 攀枝花一楚雄隐伏断裂。

鉴于以下资料,认为此断裂存在无疑:重力资料反映在攀枝花——楚雄——双柏一线正好处于重力高和低的过渡带,布格重力异常显示为南北向梯级带,剩余重力异常和剩余均衡重力异常也都有清楚的表现;航磁资料反映为南北向的正(东侧)负(西侧)异常转换带;地壳深部,则是东部幔隆和西部幔坳的分界部位。因此,该断裂是一条重要的南北向深断裂,它对于分析大姚一楚雄盆地前中生代基底和中生代盆地发展均有重要意义。

(6) 开远一丘北一广南隐伏断裂

这是一个地表仅有断续反映的向北突出的弧形断裂带。布格重力异常表现为北部重力高和南部重力低的分界,剩余重力异常、剩余均衡重力异常和剩余布格重力异常等也表现为正负或相对高低值的转换。航磁异常在其南北也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可以认为这是一条规模较大的基底断裂。

2.关于思茅盆地

思茅盆地,中生代、特别是晚三叠世以后,与其北的兰坪盆地连成一体,且具有相同的沉积特征和构造发展历史。但中生代以前,据地球物理资料却反映出巨大的差别。这里,地壳为双层结构,且上地壳远大于下地壳,地壳平均速度仅为6.02km/sec,这些均属全省各地所仅有;地壳界面起伏不大,与布格重力异常所反映的重力高(澜沧江东及李仙江)和重力低(镇沅——思茅)基本对应;航磁资料表现为比较平静的正背景磁场,据磁测剖面计算,这一面形的弱磁性体埋深约6—8.5km。从以上情况分析,本区可能存在着硅铝质结晶基底,且早古生代盖层或者缺失,或者很不发育。也就是说,早古生代及其以前,这里曾是一个较为稳定的地块,只是在此之后,可能由于地幔上隆而转为活动带,并成为古特提斯洋的颇不成熟的部分。

3.哀牢山构造带

在布格重力异常图上,出现的是与构造带位置重合、方向一致的重力低异常带,重力低中心与哀牢山断裂东侧的中——深变质岩带相对应。航磁异常则表现为串珠状线性正异常带。这一正异常带在上延20km和40km磁场图上均有反映,表明其具有较大的延深和规模。

很有意义的是,虽然东部的中——深变质岩带与西部的浅变质岩带在岩石性质上有着显著差异,异常带却表现得非常规则、完整,并鲜明地夹持于红河以东(重力高和负磁场) 和九甲——墨江以西(重力高和相对低磁异常带) 两大重磁异常带间;同时,中——深变质岩带之下本应存在的高密度体却未能出现,反而成为重力负值中心。这些情况,既说明了哀牢山构造(变质) 带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地质单元的某些共同特性,也说明了深变质带之下所掩埋的仍然属于低密度体,即前者是作为推覆体覆于西侧浅变质岩系之上的可能性。

4.北东向断裂

云南北东向断裂存在是无疑的,但是除滇东南的弥勒——师宗断裂和滇西北的小金河断裂通常被作为I级构造单元的界线外,其余则或被不同程度的忽视,或被当作南北向断裂的派生扭断裂。地球物理资料却表明,许多这样的断裂常导致位置和方向都很吻合的重、磁异常带、重力梯级带、异常转换带。以致地幔梯变带等。这说明它们具有较大的规莫(延伸和延深),较长的活动历史,亦即在其发生、发展历程中具有明显的独立性格。在滇西地区,这些断裂对岩浆活动有着一定的控制作用;在滇东地区,往往与古生代沉积盆地中的次级盆地同时活动,成为“盆中盆”的控制因素,可能也是有关层控型矿产的成矿控制因素。

云南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综述(5)

云南区域地球化学简况

在1:20万区域地质调查过程中,采集有大量岩石光谱样品,并进行了光谱(半定量)分析。可惜这一浩瀚的资料未能全面系统整理,而作此工作又绝非易事。1990年,省地矿局物化探队在其完成的《云南省区域物化探资料综合研究报告》中,反映了在此之前的若干统计成果,现据之整理归纳于表I-1-3中。其中,澜沧江以西地区因作过专题性的地球化学研究,因而资料较为完整、可靠;其余各地因采样、测试、统计等各个环节的某些缺陷,显然存在着诸多不完善、不确定之处。但即使如此,表中所反映的微量元素丰度变化情况仍然可以说明全省各地地球化学概貌,从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澜沧江以西,是一个Sn、w、Bi、B、Li、Rb、Cs、Pb、As、Sb的高丰度区,而Ni’Co、Cu、Mo等元素则明显偏低。这一特点明显地与本区强烈的酸性岩浆活动有关。

西盟群、特别是“老街子组”平均Sn、w、Bi含量甚高,不仅高于所有的各变质岩带,也高于澜沧江以西的各花岗岩带;这似乎也从地球化学方面表明其实属一经受强烈变形——变质的含锡花岗岩体。

兰坪地区和滇西南地区,资料主要来自中生代红层分布区的l:20万兰坪幅和江城、勐腊幅内,因此均主要反映了红层的元素丰度情况。兰坪地区所测元素丰度普遍偏低,特别是铅锌偏低更甚,这与该区存在较多铅锌化探异常和矿床的事实形成鲜明的对照。是否因矿化富集而使相应元素被迁移、贫化?颇值得研究。滇西南(思茅——勐腊)地区是全省Cu、Pb、Zn元素丰度相对最高的地区,与该区铜、铅、锌矿点大量存在有关;但与兰坪地区相反,本区矿化却比较分散,迄今尚未发现大、中型铜、铅、锌矿床。金平地区的超基性岩,具有明显丰铜的特征,这是与该区超基性岩特点及有关矿产相对应的。

滇中地区,铜丰度居全省各地之冠,这与本区各变质岩系丰铜、滇中红层铜矿床(点)普遍及大量玄武岩的分布等地质矿产情况相一致。超基性岩中,哀牢山岩带(这里暂将此带列入滇中地区,并无更多的地质构造归属考虑)与大理、元谋两地微量元素特征的差别是十分显著的:前者丰铬镍,而后二者丰铜,其决定条件是不同特点的超基性岩所致。

滇东(小江断裂以东)地区微量元素丰度状况与滇中地区有较大的相似之处,唯铜、铅略低而锌略高。本区镁质碳酸盐岩发育,沉积环境常处于欠通畅和蒸发状态,一般说来,对铜、铅、锌等元素的富集比较有利。作为沉积岩广泛发育的地区,锡元素普遍较高,显得颇为独特。这很可能主要由于丰锡的古陆(变质岩及晋宁期花岗岩)长期处于风化剥蚀状态所致。

滇东南地区锑的丰度甚高(高于克拉克值40余倍,高于滇西地区7倍多),是其最突出的特点。而三个复式花岗岩基,锡、钨等元素也颇突出,高于省内其他地区花岗岩甚多,是最为典型的含锡花岗岩类。

--------------------------------------------------------------------------------

云南省......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

目录 前言............................................. III 摘要.............................................. IV 第一章绪言.. (1) 1.1勘查区位置、交通及矿权信息 (1) 1.2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情况 (2) 1.3勘查区以往地质工作 (3) 1.3.1 本勘查区涉及的地质工作 (3) 1.3.2 勘查区以往矿产勘查工作情况 (3) 1.4取得主要成果 (5) 第二章矿区地质特征 (5) 2.1地层 (5) 2.1.1 下奥陶统南津关组(O1n) (5) 2.1.2 下奥陶统分乡组(O1f) (6) 2.1.3 下奥陶统红花园组(O1hn) (6) 2.1.4 下泥盆统翠峰山组(D1c) (6) 2.1.5第四系(Qh) (7) 2.2构造 (7) 2.3岩浆岩 (9) 2.4围岩蚀变(变质作用) (9) 2.5地球物理特征 (10) 2.6地球化学特征 (11) 第三章矿床地质特征 (13) 3.1矿体特征 (13) 3.2矿石质量 (13) 3.3矿石类型和品质 (14) 3.4矿石加工技术性能 (14)

3.5矿床成因 (14) 第四章成矿远景分析 (15) 4.1矿床地质特征 (15) 4.1.1 曼龙沟金矿成矿地质特征 (15) 4.1.2鸡街南问金矿化带 (16) 4.1.3 龙歪、下海子金矿点 (17) 4.2控矿因素分析 (18) 4.3找矿标志和找矿模型 (18) 4.3.1、找矿标志 (18) 4.3.2、找矿模型 (19) 4.4找潜力结论 (19) 第五章总结与体会 (20) 致谢 (20) 参考文献 (20)

地球化学综合考试答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地球化学课程综合测试3 学习层次:专升本时间:120分钟 一.名词解释 1.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当体系与环境处于不平衡条件时,元素将从一种赋存状态转变为另一种赋存状态,并伴随着元素组合和分布上的变化及空间上的位移,以达到与新环境条件的平衡,该过程称为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 2.能斯特分配定律: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微量元素在两共存相中的活度比为常数。3.盐效应:当溶液中存在易溶盐类时,溶液的盐度对元素的溶解度有影响。溶液中易溶电解质的浓度增大,导致其它化合物溶解度增大的现象,称为盐效应。 4.放射性同位素:能够自发地衰变形成其它核数,最终转变为稳定核数的同位素。 5.大陆地壳:地表向下到莫霍面,厚度变化在5-80km,分为上部由沉积岩和花岗岩组成的硅铝层,下部由相当于玄武岩、辉长岩或麻粒岩等组成的硅镁层两部分组成。 6.不相容元素: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在部分熔融或岩浆分异结晶过程中,在固相/熔体相中的总分配系数<<1的微量元素称为不相容元素。 7. Ce:表征Ce与REE整体分离程度的参数。其计算公式为:δCe=2Ce n/(La n+Pr n)(n 表示相对于球粒陨石标准化)。 8.元素丰度的奇偶规律:偶序数元素的丰度大于相邻奇序数元素的丰度,这一规律又被称为Oddo-Harkins(奥多-哈金斯)法则。 二.简答题 1. 大陆地壳组成研究的基本方法。 答:由于大陆地壳的物质组成在横向和纵向上都具有极度的不均一性,因此,研究大陆的浅部地壳和深部地壳的手段不尽相同。其中,对大陆地壳浅部组成研究的方法包括区域大规模取样法、简化取巧方法以及细粒碎屑沉积物法等等。而对大陆深部地壳的研究手段则主要包括研究火山岩中的角闪岩和麻粒岩包体,暴露地表的深部地壳断面,或利用地球物理勘探获取的地震波速与岩石化学组成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反演。 2. 简述能斯特分配定律及元素分配系数的涵义。地球化学上按总分配系数将元素在岩浆作用过程中的行为分为几类?它们各自的地球化学特点是什么?(要求各类别至少举两个元素为例)。 答:能斯特分配定律: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微量组分在两共存相中的活度比为常数。将微量元素在两相之间的活度笔直称之为分配系数(K D)。 按元素在岩浆作用过程中的行为分为相容元素、不相容元素。其中不相容元素进一步分为高场强和低场强元素。 相容元素指总分配系数大于1的元素,如Ni、Co、Cr,在岩浆作用中优先进入矿物相或残留固相;不相容元素指总分配系数小于1的元素,它们优先进入熔体相,其中将分配系数小于0.1的又称为强不相容元素。大离子亲石元素如K、Rb、Sr、Ba以及高场强元素如Nb、Ta、Zr、Hf为不相容元素的代表。 3. 活度积原理及其在地球化学研究上的意义。 答:定义在一定的温度下,难溶化合物中该化合物的离子浓度乘积得到的常数为活度积。所谓的活度积原理指的是在天然水中,金属元素首先选择形成活度积最小的化合物的阴离子

地球化学-河北地大教材

一、概念题 1、克拉克值 是指元素地壳中重量百分含量。 2、浓度克拉克值 浓度克拉克值=元素在某一地质体中平均含量/元素的克拉克值,它反映元素在地质体中集中和分散程度,大于1说明相对集中,小于1说明相对分散。 3、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 元素从一种赋存状态转变为另一种赋存状态,并经常伴随元素组合和分布上的变化以及空间位移的作用称为地球化学迁移。 4、元素的丰度值: 每种化学元素在自然体中的质量,占自然体总质量(或自然体全部化学元素总质量)的相对份额(如百分数),称为该元素在该自然体中的丰度值. 5、类质同象 某种物质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结晶时,晶体中的部分构造位置被介质的其它质点(原子、离子、络离子、分子)所占据,结果只引起晶格常数的微小变化,而使晶体构造类型、化学键类型等保持不变的现象。 6、载体矿物和富集矿物载体矿物 载体矿物和富集矿物载体矿物是指岩石中所研究元素的主要量分配于其中的那种矿物。但有时该元素在载体矿物中的含量并不很高,往往接近该元素在有时总体中的含量。富集矿物是指岩石中所研究元素在其中的含量大大超过它在岩石总体中的含量的那种矿物。 7、元素的共生组合 具有共同或相似迁移历史和分配规律的元素常在特定的地质体中形成有规律的组合,称为元素的共生组合。 8、元素的赋存状态 也称为元素的存在形式、结合方式、相态、迁移形式等,指元素在其迁移历史的某个阶段所处的物理化学状态与共生元素的结合性质。 9、亲氧元素 是指那些能与氧形成强烈离子键化合物的元素,如K、Na、Si、Al 等,通常以硅酸盐形式聚集于岩石圈。 10、八面体择位能: 任意给定的过渡元素离子,在八面体场中的晶体场稳定能一般总是大于在四面体场中的晶体场稳定能.二者的差值称为该离子的八面体择位能(OSPE). 这是离子对八面体配位位置亲和势的量度。八面体择位能愈大,则趋向于使离子进入八面体配位位置的趋势愈强,而且愈稳定。 11、相容元素和不相容元素: 在液相和结晶相(固相)的共存体系,如在岩浆结晶作用过程中,一些微量元素易以类质同像的形式进入造岩矿物晶格,称为相容元素,如Ni2+、Co2+、V3+、Cr3+、Yb3+、Eu2+等。另一些微量元素不易进入造岩矿物晶格,倾向于残留在熔浆或液相这中,称为不相容元素,如Rb、Cs、Sr、Ba等。 12、元素的地球化学亲和性 元素的地球化学亲和性,指阳离子在地球化学过程中趋向于同某种阴离子结合的性质。分亲铁性(趋向于单质形式产出)、亲硫性(趋向于与硫形成强烈共价键的性质)和亲氧性(趋向于与氧形成强烈离子键的性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化学复习题第四章

微量元素:将各种地质体系中呈微量或痕量(<0.1wt%)的元素称为痕量或微量元素。 严格定义:只要元素在所研究的客体(地质体,岩石,矿物等)中的含量低到可以近似地用稀溶液定律描述其行为, 即可称为微量元素。 Major elements (主量或常量元素):大多数地质物质中含量大于0.1%的元素: O ,Si ,Al ,Fe ,Ca , Na , K , Mg 。造岩矿物的基本组成。 用氧化物质量百分比表示。 Minor elements (少量元素):不太丰富的主量元素: Ti , Mn , P 等。 常量元素:SiO 2、TiO 2、Al 2O 3、TFe 2O 3、FeO 、MnO 、MgO 、 CaO 、Na 2O 、K 2O 、P 2O 5、烧失量; Trace elements (微量或微迹元素): 大多数地质作用中含量小于0.1%的元素。 除主量和少量(总重量丰度占99%左右)以外呈微量或痕量(<0.1wt%)的元素。 相容元素(Compatible elements): 岩浆结晶或固相部分熔融过程中偏爱矿物相的微量元素; 不相容元素(Incompatible elements): 岩浆结晶或固相部分熔融过程中偏爱熔体或溶液相的微量元素。 也称为亲岩浆元素(hygromagmatophile) 高场强元素(high field strength elements-HFSE): 离子半径小的高电荷阳离子 (离子电位>3.0)。 Zr , Hf , Nb , Ta , Th , U , Ti , REE 。 低场强元素(low field strength elements-LHSE): 离子半径大的低电荷阳离子(离子电位<3.0)。 又称大离子亲石元素(large ion lithophile elements-LILE)。如K , Rb , Cs , Sr , Ba 。 此组元素更活泼, 特别在涉及流体相的体系中。 场强:微量元素离子电荷/离子半径比值称为场强(field strength)。指阳离子每单位表面积的静电荷,也称为离子电位, 即离子在化学反应中吸引价电子的能力 能斯特分配定律:在给定溶质、溶剂及温度和压力下, 微量元素i 在两相间的浓度比值为常数K D ,它与温度和压力有关, 与i 的浓度无关(在一定浓度范围内)。 两相中的浓度比值就是能斯特分配系数。 只适用于稀溶液或微量元素的分配。 总分配系数 D = n 为含元素i 的矿物数, W i 为每种矿物在集合体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数, K Di 为元素在每种矿物与熔体间的简单分配系数。 某体系i 元素的总分配系数D 为元素i 在所有矿物中的简单分配系数加权和。 复合分配系数:亦称变换分配系数,或亨德森分配系数,它既考虑微量元素在两相中的比例,也考虑与微量元素置换的常量元素在两相中的浓度比例,能较真实的反映两者之间类质同像交换对微量元素分配的影响。表达式为: 晶体-熔体分异: 晶出矿物和残余熔浆两相。 不混溶熔体的物理分离(Physical separation of immiscible melts):岩浆或流体分异成两种以上互不相溶的液相,通常可能是硫化物+硅酸盐两相,或富硅+富铁的两种硅酸盐熔体相等。如果分离出的两相都为熔体,称为岩浆熔离作用。 熔体-流体分离(Melt-fluid separation):岩浆活动过程中挥发分的逸出。由于压力突然降低或温度下降到流体饱和以下。 REE 两分法或三分法 两分法: (1)轻稀土(LREE )或铈族稀土,La 到Eu:原子序数小,质量小; (2)重稀土(HREE ),Gd 到Lu :原子序数大,质量大,有时把钇(Y)也列入HREE 。Gd 到Lu+Y 为钇族稀土; 三分法: 轻稀土(LREE:La-Nd ),中稀土(MREE: Sm-Ho )和重稀土(HREE:Er-Lu ); 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原始地幔指大陆地壳形成之前的地幔。Wood et al.(1979)估计了原i D n i i K W ?∑=1

云南区域地质

云南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综述 为简要反映各类矿产形成的地质背景,本文将对区域地质、地球化学、地壳结构及深部构造等特征作一概略介绍。 云南区域地质 云南地层发育齐全,沉积类型多样;岩浆活动强烈,且往往在同一地带持续活动,构成较大规模的构造岩浆带;变质岩广布,各类变质作用兼具;地壳活动性普遍较强,地质构造复杂。 北西——南东方向斜贯全区的金沙江——哀牢山断裂带,比较清楚地划分出东西两大部分。东部主体属于扬子准地台的西缘或准地台古生代 (主要是晚古生代) 增生部分;西部则分属唐古拉-昌都-兰坪-思茅褶皱系和冈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皱系。 一、东部地区 即金沙江——哀牢山断裂以东部分。包括《云南省区域地质志》所划分的中甸褶皱带、扬子准地台和滇东南褶皱带。它们之间的界线分别为北东向转南北向的小金河断裂——格咱河断裂南段及北东向的弥勒——师宗断裂。西北部的中甸褶皱带是松潘——甘孜印支褶皱系的南延;东南部的滇东南褶皱带为华南加里东褶皱系的西段。二者在晚古生代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并与扬子地台连为一体,又都在印支期先后转化为地槽。中部的扬子准地台被一系列南北向深 (大) 断裂分割为地质发展差异显著的数个块体,《地质志》自西至东划分为丽江台缘褶带、川滇台背斜和滇东台褶带三个次级构造单元。 本区地壳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显现清楚。有鉴于此,以下拟按几个大的地质发展阶段予以叙述。 (一)前震旦纪地质 出露于西南边缘的哀牢山群,由一套变质程度达角闪岩相的变粒岩、片麻岩、大理岩组成,最近于混合岩中获得1736.9±25Ma的年龄值 (锆石U—Pb)、一般认为其原岩为早元古代优地槽型建造,是扬子地台的结晶基底,可能于晚华力西——早印支期大规模推覆作用而逐步达于上部构造层次。北延的点苍山变质岩系,经最近的研究 (云南省地矿局第三地质大队,1990),被分解为沟头箐群和苍山群。前者出露于点苍山西坡,以变粒岩、片麻岩夹大理岩为主,变质程度可达角闪岩相,特点与哀牢山群极似,获有1754一199lMa (锆石U—Pb表面年龄) 及2003.8—2037.1 Ma (锆石U—Pb谐和年龄) 等数据,也与哀牢山群接近,故亦属下元古界;后者即点苍山东坡的一套片岩、大理岩,变质程度稍低(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普遍糜棱岩化,而实为一颇具规模的韧性剪切带,所获年龄数据一般偏新,工作者暂将之归人中元古界。 哀牢山群、沟头箐群中所获同位素年龄资料,较老的一组集中于1700—2000 Ma左右,表明早元古代地槽封闭于1700 Ma左右的吕梁 (中条) 运动,并发生中压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这是云南地壳的早期发展阶段。 哀牢山东,元谋——大红山一带出露的变质岩系 (苴林群、大红山群) 主体为一套千枚岩、片岩、大理岩、变火山岩,仍属优地槽型火山 (细碧角斑岩) ——沉积岩系。变质程度一般为绿片岩相,但底部层位 (底巴都组、普登组) 则为角闪岩相的变粒岩、片麻岩类,似有由上层位往下变质程度递增之势。由于大红山群底部的底巴都组有1706.2Ma的年龄数据,其变质程度明显强于以上地层,

云南省旅游地质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云南省旅游地质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班级:会展管理3班 姓名:张芬 学号:201201210443

一、云南省旅游现状分析 1.具有丰富的资源基础。 2.旅游业发展积累了一定基础。 3.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需求。 4.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云南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5.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带来的机遇 6.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合作带来的机遇。正式提出共建统一澜沧江湄公河旅游圈、打造东南亚八国公园的构想。 二、陆良彩色沙林简介 国家AAAA级旅游区——彩色沙林位于云南省曲靖市南部陆良县的召夸镇境内,占地25平方公里,保护区面积52.8平方公里,是云南旅游精品线路上的重要景区,沙林因风化剥蚀而成,为层峦垒峰状;又因其以红、黄、白为主色调,杂以青、蓝、黑、灰色,加上季节、气候、日照及观赏角度的不同,产生绚丽多彩的色调,故名彩色沙林,是著名的地质旅游景观。这里,有一片形成于3亿4千万以前,具有较高旅游价值和地理研究价值,属世界罕见的自然奇观;这里,是绿洲中的沙漠,是一个五彩斑斓、千姿百态的梦幻世界;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彩色沙雕主题公园。陆良是云贵高原第一大坝子,据传说是三国时期南方少数民族首领孟获的故乡,南北朝时期以爨氏为中心的爨文化就发源于此。其独特的地理构造,经过数千年风雨冲刷形成一个五彩斑斓、千姿百态的梦幻世界--彩色沙林。

彩色沙林,以其“两峰”(五峰山、终南山)簇拥,“五湖”(西冲湖、永丰湖、终南湖、雨师庙湖、五峰山湖)相托,一碑(爨龙颜碑)相望,林峰水碑映衬成趣的自然画卷,有力地吸引着国内内外的众多游人和专家学者。沙林景区面积 三、地质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1.充分认识地质保护区开展旅游的特殊性。这是地质保护区开展旅游的前提。作为经营旅游业务的保护区,既不是原始的禁区,更不是热闹的娱乐场所,而是能够显示自然和历史风貌的,为人们提供适当旅游项目的自然环境。这是与一般的保护区、普通的旅游区的根本区别。要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广泛宣传地质保护区开展旅游的特殊性,提高管理人员、厂矿企业及广大群众的认识水平。在此基础上,正确处理自然保护与发展旅游的关系,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关系,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关系。保护与旅游之间的关系,只能是以保护为主,旅游服从保护,以生态效益为主,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服从生态效益,以长远利益为主,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使地质保护区走上一条保护——开发——增值——保护的良性循环之路。2.摸清旅游资源特色,制定正确的开发策略。这是地质保护区开展旅游的大政方针。特色是旅游的基础。有特色的保护区才有生命力与竞争力,才能吸引更多的游人。 3.采取必要的措施。这是保护区开展旅游的有效途径。①进行功能分工。应根据保护区的具体情况,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综合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化学复习题第三章

元素地球化学迁移:元素从一种赋存状态转变为另一种赋存状态,并经常伴随元素组合和分布上的变化以及空间上位移的作用。 f就是逸度,它的单位与压力单位相同,逸度的物理意义是它代表了体系在所处的状态下,分子逃逸的趋势,也就是一本物质迁移时的推动力或逸散能力 活度是组分的有效浓度(或称热力学浓度)。组分的浓度必须用一系数校正,方能符合于若干物理化学定律(例如质量作用定律、拉乌尔定律、亨利定律、分配定律等等),此校正系数称为活度系数。 离子活度:指电解质溶液中参与电化学反应的离子的有效浓度。 化学位(化学势) 物理意义: 恒温恒压条件下,在指定组成的无限大体系中,加入1mol的B 物质引起体系的Gibbs能的改变。也就是说,在指定条件下1mol的B物质对体系的G的贡献。 离子强度:自然水溶液中溶解盐类的总量用矿化度表示。为定量计算溶液盐度及其对溶液行为的影响, 热力学上用离子强度标度。 同离子效应: SrSO4(S) =Sr2++SO42- + CO32-=SrCO3(S)(3.29) 已经沉淀的SrSO4,若体系中出现CO32-,反应向右移动,SrSO4溶解,SrCO3沉淀,即SrCO3交代了SrSO4。如果有足够CO32-供应。反应充分向右进行。则可以从溶液中彻底排除Sr2-离子。这种现象称为同离子效应。 盐效应:溶液中某一离子浓度增加或溶液中其它离子总浓度(盐度)增加都能降低该离子发生化学反应的有效浓度,即低于其实际浓度的作用强度。特别在浓溶液中这种效应更加明显,称为盐效应。 交代作用:根据溶度积原理,一种难溶矿物沉淀以后,元素的迁移并未停止,溶液中饱和着组成化合物的离子,矿物与溶液处于动态平衡之中。一旦溶液中出现了能够形成更低溶度积的化合物的离子,则原矿物溶解,溶度积更小的化合物沉淀,地球化学上称为交代作用。修曼序列:将金属离子与S2-化合物的溶度积由小到大顺序排列,可以列出元素亲硫性及交代顺序: Hg2+>Ag+>Cu2+>Pb2+>Cd2+>Zn2+>Co2+>Ni2+>Fe2+>Mn2+称为修曼序列(Schurman) 酸碱盐补偿深度(CCD):从钙质沉淀区到非钙质沉淀区的转折是沉积相变的重要界面。 地球化学梯度:指在一个岩性相对稳定地区,特定元素在空间上离开矿床在垂向和水平方向上表现的含量分布变化,离开矿床一定距离后从异常浓度降至背景浓度。 地球化学障:指地壳中物理或化学梯度具有突变的地带,常伴随元素聚集或堆积作用。即在元素迁移过程中经过物理化学环境发生急剧变化地带时,介质中原来稳定的元素迁移能力下降,形成化合物沉淀。 地球化学热力学:根据热力学基本原理和方法把自然化学作用限定为一定的体系,应用可以直接测定的参量估计反应能量效应,定量或半定量推算元素迁移性质和物理化学条件。 矿物稳定性: 一种化合物对所处物理化学环境是否处于平衡态决定它是否为稳定。如还原条件下形成的黄铁矿暴露到地表与大气接触不稳定,氧化为褐铁矿;脱离环境的稳定性没有意义。 体系中任何一种矿物的稳定条件都包括一定的范围,称为稳定场,如锡石在表生环境的稳定场大于磁铁矿。 地球化学中把稳定范围窄的矿物称为标型或指向矿物。 相律:体系处于平衡状态时,体系内的相数服从相律,反映体系内自由度与组成数、相数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相:成分性质相同,同样状态方程式描述物质。体系内存在的、内部有一定化学成分、彼此

宣威区域地质资料

宣威区域地质资料 一、气象 宣威地处云南高原东北部,高山深谷纵横交错,海拔高差大,夏秋和冬春分别受海洋性和大陆性气团影响,形成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多种气候带并存的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其主要特点:冬无严寒,夏无酷署,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四季不分明;冬春干旱,夏秋湿润,降水集中,干湿分明,年变率大;光照充足,积温偏低,区域差异大。多年平均气温13.4℃,最高年平均温14.6℃,最低年平均温12.7℃;多年平均日照2018.5小时,日照百分率为47%;多偏南风;平均每年有霜日38.7天;降水空间分布差异较大,以宣威城为中心的坝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975.2mm,其降水的时间分布不均匀,全年分为明显的干、湿两季。每年11月~次年5月中旬,主要受大陆性气团控制,气温低、晴天多、光照足、蒸发大、降水少,其间降水为164.3mm,占全年总降水量的16.8%,为干季,故冬春多旱。每年5月下旬~10月,受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影响,湿度大、云量多、日照少,降水猛增,其间平均降水量815.7mm,占全年降水量的83.2%,尤其集中在6~7月,平均降水405mm,故6~7月多洪涝灾害,日最大降雨量150mm(1986年6月24日)。年降水量最多的为1304.8mm,最少的657.4mm,多年平均降雨量为975.2mm。

二、水文 宣威市河流以老官营梁子、分水岭、公鸡山岭脊为界分属长江流域金沙江水系、珠江流域西江水系北盘江水系。主干流有西南的小江属长江水系,北、东北的可渡河及南、东南的革香河属珠江水系。天然河川径流量24亿m3。 (1)珠江流域: 珠江流域在宣威市的集水面积为4467.5km2,珠江流域西江水系北盘江干流在宣威市境内可分为革香河流域及可渡河流域。 革香河:为北盘江干流,发源于沾益马雄山北麓,全长157.3km,径流面积4703.1km2。其中宣威市境内径流面积2747.3km2。主河道由南向北,经热水、板桥、榕城、来宾穿越东山背斜经东山、龙场、格宜、宝山向东、向北与可渡河交汇,主要支流有龙场河、马场河、东河、西河、盘龙河、清水河、落水河等。 可渡河:为北盘江支流,发源于宣威市龙潭乡的蔑笆圈,主河道为宣威与贵州的威宁、水城的界河。由西北向东南流经龙潭、得禄、倘塘、杨柳、双河、阿都、文兴、普立与北盘江的干流革香河在普立的腊龙汇合称为北盘江。可渡河全长162.2km,径流面积2975.8km2,其中宣威市境内径流面积1720.2km2,河道平均坡降7.5‰,其境内支流有:龙潭河、得禄河、倘塘河、梨树河、双河等,河网纷繁、曲折,构成一向东南汇流的树枝状水系。 (2)长江流域 长江流域在宣威市的集水面积为1235.2km2,长江流域在宣威境内的主干河流为小江,属金沙江水系牛栏江支流,发源于西泽乡的小竹箐,全长63.3km,流域面积1235.2km2,河道平均坡降10.4‰,多年平均径流量3.209 亿m3,流经西泽乡、热水乡,上段称西泽河,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化学习题及答案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化学》练习题及答案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化学》练习题绪论 1. 概述地球化学学科的特点。2. 简要说明地球化学研究的基本问题。3. 简述地球化学学科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4. 地球化学与化学、地球科学其它学科在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异同。第一章太阳系和地球系统的元素丰度 1.概说太阳成份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2.简述太阳系元素丰度的基本特征.3.说说陨石的分类及相成分的研究意义.4.月球的结构和化学成分与地球相比有何异同?5.讨论陨石的研究意义.6. 地球的结构对于研究和了解地球的总体成分有什么作用?7. 阐述地球化学组成的研究方法论.8. 地球的化学组成的基本特征有哪些?9. 讨论地壳元素丰度的研究方法.10.简介地壳元素丰度特征.11. 地壳元素丰度特征与太阳系、地球对比说明什么问题? 12.地壳元素丰度值(克拉克值)有何研究意义?13.概述区域地壳元素丰度的研究意义.14.简要说明区域地壳元素丰度的研究方法.15.岩浆岩中各岩类元素含量变化规律如何?16.简述沉积岩中不同岩类中元素含量变化规律. 第二章元素结合规律与赋存形式1.亲氧元素和亲硫元素地球化学性质的主要差异是什么? 2.简述类质同像的基本规律. 3.阐述类质同像的地球化学意义. 4.简述地壳中元素的赋存形式及其研究方法. 5.举例说明元素存在形式研究对环境、找矿或农业问题的意义. 6.英国某村由于受开采ZnCO3矿的影响,造成住宅土壤、房尘及饮食摄入Cd明显高于其国标,但与未受污染的邻村相比,在人体健康方面两村没有明显差异。为什么? 第三章水-岩化学作用和水介质中元素的迁移 1.举例说明元素地球化学迁移的定义. 2.举例说明影响元素地球化学迁移过程的因素。 3.列举自然界元素迁移的标志. 4.元素地球化学迁移的研究方法. 5.水溶液中元素的迁移形式有那些?其中成矿元素的主要迁移形式又是什么? 6.解释络离子的稳定性及其在地球化学迁移中的意义. 7.简述元素迁移形式的研究方法. 8.什么是共同离子效应?什么是盐效应?9.天然水的pH值范围是多少?对于研究元素在水介质中的迁移、沉淀有何意义?10.举例说明Eh、pH值对元素迁移的影响. 11.非标准电极电位E及环境的氧化还原电位Eh,在研究元素地球化学行为方面有什么作用?12.试述影响元素溶解与迁移的内部因素。 第四章地球化学热力学和地球化学动力学 1.自然界中地球化学热力学体系基本特点是什么? 2.自然体系中哪些特征可作为体系达到平衡态的证据与标志? 3.讨论相律及其应用。 4.编制相图的原理和方法。 6.简述化学反应制动原理的宏观解释7.简述热力学在地球化学中的应用。8.简述地球化学热力学与地球化学动力学的异同。9. 简述水溶液中元素的迁移方式。第五章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1.什么是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其研究意义是什么? 2.了解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的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3.什么叫微量元素、什么是主量(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有哪些? 4.阐述能斯特分配定律、能斯特分配系数的概念及其研究意义。 5.稀土元素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其在地球化学体系中行为差异主要表现有哪些方面?。 6.讨论稀土元素的研究意义。7.你认为岩浆作用过程中决定元素浓集成矿的主要机制和决定因素是什么?8 根据微量元素的特点,说明那些元素适合于研究沉积岩物源区特征,为什么? 第六章同位素地球化学 1. 同位素地球化学在解决地学领域问题中有何独到之处? 2. 何谓稳定同位素、何谓轻稳定同位素和重稳定同位素。 3. 选择同位素标准样品的条件。 5. 造成稳定同位素组成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6. 放射性同位素年龄测定公式,各符号的含义。

云南地质灾害治理验收规程

附件4: 云南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验收与移交规程 云南省国土资源厅 2015年6月 目录 1 范围.......................................................... 错误!未指定书签。 2 依据.......................................................... 错误!未指定书签。 3 总则.......................................................... 错误!未指定书签。 4 职责分工...................................................... 错误!未指定书签。 4.1 省国土资源厅........................................... 错误!未指定书签。 4.2 州(市)国土资源局.....................................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 县(市、区)国土资源局................................. 错误!未指定书签。 5 工程验收条件.................................................. 错误!未指定书签。 5.1 预验收条件............................................. 错误!未指定书签。 5.2 初步验收条件........................................... 错误!未指定书签。 5.3 竣工验收条件........................................... 错误!未指定书签。 6 工程验收依据和内容............................................ 错误!未指定书签。 6.1 验收依据............................................... 错误!未指定书签。 6.1.1 技术经济指标 .................................... 错误!未指定书签。 6.1.2 政策法规 ........................................ 错误!未指定书签。 6.1.3 规范标准 ........................................ 错误!未指定书签。 6.1.4 施工及运行资料 .................................. 错误!未指定书签。 6.2 验收内容............................................... 错误!未指定书签。 6.2.1 总体任务完成情况 ................................ 错误!未指定书签。 6.2.2 资金到位及使用情况 .............................. 错误!未指定书签。 6.2.3 治理工程变更情况 ................................ 错误!未指定书签。 6.2.4 施工情况 ........................................ 错误!未指定书签。

云南甲级地质单位

669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昆明勘察设计研究院昆明市东风东路东风巷1号固体矿产勘查甲级;地质钻探甲级。 670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昆明地质勘查院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茨坝路12号固体矿产勘查甲级。 671 中化地质矿山总局云南地质勘查院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七公里河底村固体矿产勘查甲级。 672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云南总队昆明市西山区黑林铺镇小团山村固体矿产勘查甲级。 673 云南地质矿业有限公司昆明市东风东路东风巷87号固体矿产勘查甲级。674 云南地质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昆明市董家湾路172号液体矿产勘查甲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甲级;地质钻探甲级。 675 云南地质工程第二勘察院云南省昆明市东风东路东风巷87号地质钻探甲级。676 云南南方地勘工程总公司大理市下关盛兴路79号地质钻(坑)探甲级。677 云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中心实验室(国土资源部昆明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昆明市东郊大石坝地质试验测试(岩矿鉴定、岩矿测试、选冶试验)甲级。 678 云南地矿资源股份有限公司昆明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科医路178号固体矿产勘查甲级。 679 云南省煤田地质局昆明市滇池路2号方舟大厦18楼固体矿产勘查甲级;地质钻探甲级。 680 云南省地质调查院昆明市白塔路131号区域地质调查甲级;固体矿产勘查甲级。 681 云南省有色地质勘查院昆明市人民东路93号固体矿产勘查甲级;地质钻探甲级。 682 西南有色昆明勘测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人民东路东风巷29号(原11号)液体矿产勘查甲级;固体矿产勘查甲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甲级;地质钻探甲级。 683 云南省有色地质三0八队云南省红河州个旧市金湖东路固体矿产勘查甲级;地质钻探甲级。 684 云南省有色地质地球物理化学勘查院昆明市呈贡县七步场固体矿产勘查甲级;地球物理勘查甲级。

05地大地球化学试题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试题名称:地球化学试题代码:431 任选5题,每题30分。 一、试论地球化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学科特点及其在地球科学中的地位。 二、试论元素地球化学亲和性产生的内在原因。 三、试述元素在地壳固相中的主要赋存形式 四、在微迹元素地球化学研究中,如何确定相容元素与不相容元素?试述其研究 的地球化学意义? 五、试述Rb-Sr等时线测年的基本原理?影响等时线年龄可靠性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六、自然界氧同位素有几种主要分馏反应? 七、根据你的地质实践举例说明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在地质学研究中的应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A) 试题名称:地球化学试题代码:431 任选5题,每题30分。 一、试论地球化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和学科特点。 二、何谓元素的地球化学亲和性?试论元素地球化学亲和性产生的内在原因。 三、试述地壳中元素的主要赋存形式。 四、在微迹元素地球化学研究中,如何确定相容元素与不相容元素?试述区分相容元素与不 相容元素的地球化学意义? 五、试述等时线测年的基本原理?试分析影响等时线年龄结果可靠性的主要因素。 六、试述控制自然界氧同位素分馏的几种主要分馏反应。 七、在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图解中,与其它稀土元素相比,Eu和Ce经常出现特殊的异 常,为什么?请举例说明,在什么情况下,这种异常会变的非常突出? 命题组长(签名): 命题组成员(签名): 2005年12月10日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B) 试题名称:地球化学试题代码:431 任选5题,每题30分。 一、试述亲石元素、亲铜元素、亲铁元素和亲气元素的地球化学性质与其在地球各层圈间的 分配特征 二、试论元素在地壳固相中的主要赋存形式及其研究方法 三、试论自然水中pH值对元素迁移的控制规律 四、试总结岩浆作用过程中稀土元素矿物/熔体分配系数的变化规律。 五、试述表征REE组成的参数,举例说明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 六、试述锶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的地球动力学意义. 七、对灰岩样品进行18O/16O比值分析以确定岩石的形成温度,结果数值可以分为两组,一 组18O/16O比值高,另一组18O/16O比值低。试问哪一组岩石即富18O的岩石还是贫18O 的岩石最有可能保留岩石最初的同位素组成?为什么? 命题组长(签名): 命题组成员(签名): 2005年12月10日

云南省地质矿产工作程度现状及展望2020

云南省地质矿产工作程度现状及展望 云南省地处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结合部位,地质演化历史悠久,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成矿地质条件良好,矿产资源丰富。在17世纪30年代,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就对云南地貌、岩溶、火山、地热进行了考察。辛亥革命后至中华民国时期,许多老一辈地质学家先后在云南做过地质矿产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质工作得到全面系统开展。经过大量资金投入及几代地质工作者的艰辛努力,全省地质矿产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工作程度及研究程度大大提高,为地质工作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在云南省第三轮、第四轮矿产资源规划《云南省优势及重要矿产资源勘查部署研究》专题成果的基础上,对云南省地质矿产工作程度现状以及今后5年至15年期间地质工作进行展望。 1基础地质工作程度 云南省基础地质调查以全省国土面积39.4万km2,截止2019年底,l:100万区域地质调查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完成;1:20万区调于1986年全部完成(共82幅);以数字化地质填图为标志1:25万区域地质调查累计完成14个图幅,面积15.45万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9.2%;1:5万区域地质调查完成599幅(含不完整图幅),完成面积26.87万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8.2%;1:5万矿产远景调查完成233幅,面积约9.57万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4.29%。 1:20万区域化探已于1996年全部完成;1:5万水系沉积物(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完成15.53万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9.42%;1:

25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完成面积1.66万km2,占全省总面积4.21%;完成1:25万昆明、玉溪、昭通、保山、文山等地区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土壤地球化学调查)11.08万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8.12%;1:5万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土壤地球化学调查)0.41万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04%。 1:20万区域重力调查完成36.66万km2,占全省面积的93.05%。 1:20万航空磁测完成25.28万km2,1:5万—1:10万航空磁测完成15.17万km2。1:5万地面高精度磁测已完成175幅,面积5.23万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3.27%。1:5万地面高精度磁测已完成175幅,面积5.23万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3.27%。 1:100万遥感地质线、环构造解译工作已全面完成,1:20万遥感地质工作完成面积约5.2万km2;北纬24°30′以南、东经101°以西澜沧江地区1:25万遥感地质工作已结束,面积约4万km2;配合5万矿调完成1:5万遥感解译39个图幅,面积约2.84万km2。 2主要矿产调查评价与勘查工作程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0年至2010年(“十二五”以前)期间,经过地矿、有色、冶金、煤田、化工、核工业、建材、武警黄金等系统地勘单位数万职工的团结协作和艰苦奋斗,先后发现和评价了一大批煤、铁、铜、金、银、锡、铅、锌、磷、盐等矿产(床),初步查清了云南省矿产资源概貌,为昆钢、云锡、云铜、云天化等骨干企业及个旧、东川、昆阳、澜沧、会泽等一批工业城市建设提供了

地大(武汉)地球化学4-5章——矿调2013

1.微量元素特点 微量元素的概念难以用严格的定义进行描述; 低浓度是微量元素的核心特征,不能形成自己的独立矿物—以类质同象等形式存在; 自然界“微量”元素的概念是相对的,应基于所研究的体系-亨利定律的适用范围; 微量元素在地球化学体系中的含量变化相对主量元素大、对地质作用过程敏感; 微量元素种类多、地球化学行为各异。 2.能斯特分配定律与分配系数 能斯特分配定律: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微量组份在两共存相中的活度比为常数。 分配系数K为微量元素在两相中的活度比。 3.元素在共存相中分配系数的确定方法 1)直接测定法是直接测定地质体中两种平衡共存相的微量元素浓度,再按能斯特分配定律计算出分配系数。 2)实验测定法:用化学试剂人工合成不同成分的玻璃物质作为实验初始物质。在控制的温度-压力条件下,使结晶形成的矿物与熔体达到化学平衡。将实验体系进行淬火后,测定该微量元素在两相中的浓度,进而计算出分配系数。 4.微量元素地质温度计的原理与方法 原理:相平衡条件下,微量元素在共存相间的分配满足以下关系式: 其中“-(ΔH/R)”为斜率,B为截距。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可将ΔH(热焓)视为常数。因此,上式可描述为分配系数(KD)的对数值与温度的倒数(1/T)间的线性关系。 方法:对平衡体系中的共生矿物进行微量元素含量分析,计算出矿物对的微量元素分配系数,结合根据实验方法或自然观察获得的分配系数与矿物结晶温度的线性关系式,计算出矿物的结晶温度。 5.元素在共存相中分配定律的地球化学意义 )定量了解共生矿物相中微量元素的分配行为;为研究岩浆、热液和古水体中元素浓度提供了途径;分析判断岩浆的结晶演化规律;为成矿分析提供理论依据;判断成岩和成矿过程的相平衡;可以做为地质研究的各种矿物温度计。 6.在岩浆分异结晶过程中元素分配的定量模型、特征及地球化学应用 F:残留熔体相对于原始熔体的百分数,反映岩浆的结晶程度。 CiL:矿物分异结晶达F时岩浆中元素i的瞬间浓度; Ci0:原始熔浆中元素i的的浓度; Di:微量元素i在矿物与熔体间的分配系数 意义:1)定量研究岩浆结晶过程中微量元素的化学演化规律;2)对岩浆成矿潜力进行判断;3)探讨岩石成因。 7.在部分熔融过程中元素分配的定量模型、特征及地球化学应用 特征:(1)在整个部分熔融过程中,微量元素在固相和液相之间的总分配系数保持不变;(2)整个熔融过程中,残余固相中各矿物相对形成熔体的贡献比例保持不变。 应用:1)定量分析元素的集中与贫化程度;2)对分析成矿作用具有理论意义。 8.岩浆结晶过程和部分熔融过程的判别方法 总分配系数Di﹥1的相容元素,在部分熔融形成的熔体中发生贫化,但其贫化的速度随F的增大呈现出较缓慢的特征,这与结晶分异过程中,随结晶程度增大(F值减小)表现为在残余岩浆中浓度的急剧贫化有较显著的差别。 9.稀土元素的基本地球化学性质

云南省150万数字地质图数据库元数据

云南省1:50万数字地质图数据库元数据 空间元数据: 1. 标识信息: 1.1. 引用信息: 1.1.1. 作者:云南省地勘局 1.1. 2. 出版日期:1999.12 1.1.3. 标题:云南省l:50万数字地质图数据库 1.1.4. 空间数据表达方式:数字化矢量数据 1.1.5. 出版信息: 1.1.6. 出版地:北京 1.1.7. 版权所有者:云南省地勘局 1.2. 描述信息: 1.2.1. 摘要: 云南省1:50万数字地质图数据库是《中国1:50万数字地质图数据库》项目(编号95-06-013)《地质编图》课题(编号95-06-013-01)的一个专题(编号95-06-013-01—23)。该图是在1:20万区域地质图82幅基础上,利用了1:5万区调地质图112幅和正在进行的1:5万区调地质图25幅及1:25万区调1幅等新资料,吸收了有关科研成果17项。采用现代地质学、地层学、岩石学等新理论和方法,按岩石地层单位、侵入岩时代加岩性单位编制而成。地质图充分反映了云南省地质构造特征及当前地质研究的新水平。地质图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表示了岩石地层单位417个,侵入体时代加岩性单位116个。跨省区断裂7条,省内重要断层32条,同位素年龄数据88个,是目前云南省资料最全、内容最新的一份1:50万地质图。所有地质体的面元及线元、同位素年龄数据都建立了相应的属性。与邻省进行了接图处理,填写了图历簿,编写了编图说明书。成图过程全部采用在MAPGIS 5.0平台计算机辅助成图,成图精度高,质量好,符合设计要求,是云南省第一份应用GIS技术的1:50万数字地质图成果。 1.2.2. 目的: 所提供的空间位置适用于等于或小于1:50万比例尺的基础地质信息的空间分析和应用;可提供作为国家和省级领导部门以及国民经济建设各部门作区域总体规划、经济区布局、计划和管理用图;可提供专业部门建立各类专题图底图:提供作为编绘比例尺小于1:50万地质图的基本资料,对区域矿产资源和环境的分析研究、地质矿产和环境地质勘查工作的规划部署以及建立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计算机网络系统用图。 1.3. 数据集内容的时间信息: 1.3.1. 时间信息: 1.3.1.1 时间范围: 1.3.1.1.1 开始日期:19897.05 1.3.1.1. 2. 结束时间:1999.03 1.3. 2. 时间参照信息:该时间为从课题编写设计到提交成果验收为止。 1.4. 状态: 1.4.1. 进展:完成 1.4. 2. 维护和更新频率:根据需要 1.5. 空间范围: 1.5.1. 边界坐标: 1.5.1.1. 西边界坐标:93°30ˊ 1.5.1. 2. 东边界坐标:106°30ˊ 1.5.1.3. 北边界坐标:29°20ˊ 1.5.1.4. 南边界坐标:21°20ˊ 1.6. 关键词: 1.6.1. 主题: 1.6.1.1. 主题关键词词典:无 1.6.1. 2. 主题关键词:数字地质图 1.6.1.3. 主题关键词:数据库 1.6.1.4. 主题关键词:地层 1.6.1.5. 主题关键词:侵入岩 1.6.1.6. 主题关键词:断裂构造 1.6.1.7. 主题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 1.6. 2. 位置: 1.6. 2.1. 位置关键词词典:无 1.6. 2.2. 位置关键词:中国 1.6. 2. 3. 位置关键词:云南省 1.6.4. 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