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总复习

2015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总复习
2015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总复习

1. 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

1) 教育与教育学

广义的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教育属性:本质属性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特点:(1)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地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2)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 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4) 存在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劳动起源说: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

教育的发展阶段

现代教育的主要特点有

(1)紧密联系社会生产生活

(2)走向大众化

(3)自然科学知识大大增加

(4)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为班级授课制▲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1)终身化(2)全民化(3)民主化(4)多元化(5)现代化

2)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发展:

(1)萌芽阶段:教育学还没有从哲学、伦理学中划分出来,形成一门独立学科。学记:“化名成俗,其必由学”教育重要性;“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与政治的关系;“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启发式教学;”学不塌等“要求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孔子:教育目的把人培养成为君子、贤人墨翟:兼爱、非攻,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中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苏格拉底:问答法,产婆术,美德即知识产婆术:不断发问,从辩论中弄清问题

亚里斯多德:第一次将心理学引入教育领域

昆体良:学习概括为模仿-理论-练习;《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第一部教育学专著

(2)创立阶段: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提出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班级授课制;(泛智教育)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规定百科全书式课程;首次提出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教学原则。

卢梭:倡导自然教育和儿童本教育,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一切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康德:第一个将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的人。

裴斯泰洛齐:最早教育心理化主张,爱的教育,自然教育思想

洛克:白板说,主张绅士教育

赫尔巴特为课程论建立心理学基础,其《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独立的标志,“我想不到任何无教学的教育”

杜威: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

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学校即社会;五步教学法。

《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教育心理学》

陶行知:人民教育家,生活及教育、社会

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

(3)发展阶段

马克思主义教学的形成和发展:

凯洛夫:1939年《教育学》论述全面发展

的教育目的,被世界公认为第一部马克思

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杨贤江:1930年《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

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赞科夫《教学与发展》

3)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不仅与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

等关系密切,而且还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3)教育可以促进生产结构和经济结构的

改变

教育的政治功能:

(1)传播一定的政治意识形态

(2)选拔和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

(3)形成舆论、思潮

教育的文化功能:

(1)文化传承

(2)文化融合

(3)文化选择

(4)文化创新

教育与人口:

(1)人口的数量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

速度

(2)人口质量影响着教育质量

(3)人口迁移和分布对教育结构规格,

结构,层次的影响

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是确定该国教育规

格的基础因素

▲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p19

1政治制度决定着领导权(法令/任免/经

济)

2教育管理体制

3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

4教育标准和教育内容

教育与人的发展

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教

育为政治服务是通过培养人表现的

人的发展包括个体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顺序性,阶段性,差

异性和不均衡性

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

育、人的主观能动性

教育促进了个体的个性化和社会化

▲为何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p27

(1)目的性明确

(2)专业性和系统性

(3)基础性

(4)较强的选择性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

提,它不决定人的发展

(2)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

差异的原因之一

(3)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度制约着人的

身心发展的水平阶段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客观的

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人的

社会实践是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

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在同样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每个学生发

展的特点和成就主要取决于他自身的态

度,决定于他在学习、劳动和科研活动中

所付出的精力

2) 学校教育制度

欧美现代学制的类型

(1)西欧双轨制,英法德

一轨属学术性,一轨属生产性

(2)美国单轨制,学术性的一轨没有充

分的发展,群众性新学校迅速发展起来

(3)苏联型学制

1902年,清首次制定近代学制:壬寅学制。

1904年,清首次实施学制:葵卯学制

1922 参照美国“六三三”制壬戌学制

我国现行的学校系统多种学制并存

义务教育起源于德国

《义务教育法》1986年

义务教育:小学/初中教育

基础教育: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

3) 教育目的

教育的组成: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劳动技术教育

智育就是指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

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

知因素的教育;智育并不单纯指科学文化

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和

非认知因素的能力

教育目的层次结构:国家的教育目的、学

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之间的关系

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的

人才的总要求。教育方针是国家教育工作

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教育目

的是针对所有教育者提出的,培养目标是

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

教学目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

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

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

系:

具体与抽象的关系,目标是可以测量的,

目的是不能测量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

划纲要(2010-2010)》“促进德育、智育、

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

义建设者和接班者”

不是平均发展,是全面协调发展

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

个人本位论/社会/文化/生活/无目的(假定

目的在于使个人能继续他们的教育)

▲确定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主要内容。

1,人的全面发展,精神和身体,个体性

和社会性充分而自由的发展

2,社会条件决定了人朝什么方向发展,

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

3,社会分工制约人的发展

3,现在大工业生产的发展要求类全面发

展的,并提供可能性

4,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人的全面

发展

5,教育与生产劳动想结合是实现X的唯

一方法

它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指明了人的

发展的必然规律,并为我们制定教育目的

提供了理论依据。我们只有正确地理解

它,并结合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才能制

定出科学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

1)导向作用。教育目的一经确立就成为

教育行动的指南。它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

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并且也为

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

因此,教育目的无论是对教育者还是对受

教育者来说都具有目标导向作用。

2)激励作用。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未

来发展的期望,具有目标导向性和一定的

理想性,它对教育行为具有一定的激励作

用。

它一方面激励教育者通过各种方式把教

育目的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的;另一方面

也激励受教育者积极参加教育活动,为了

自己的未来而不懈努力。

3)评价作用。教育目的不仅是教育活动

应遵行的根本指导原则,而且也是衡量和

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教

育目的的评价功能可集中体现在现代教

育评估或教育督导行为中。

4) 其他

白板说属于外铄论

我国古代的荀子、英国哲学家洛克、美国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都是外铄论的代

表人物。

辨析题:

一方面,教育与社会其他因素的关系密

切;另一方面,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答:教育不仅与生产力,经济,文化,政治

制度,等关系密切,而且还具有相对独立

性。

新课程强调内容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兴趣

和生活经验,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间接经

验的学习

新课程下,教学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

发,老师要为促进学生理解而教,学生的

学习并不能忽略间接经验的学习。

2. 中学课程

1) 课程概述

英斯宾塞把课程作专门术语

课程:广义的课程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

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特指某一门

学科。

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

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

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

改进课程的决策。

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

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

系统化的活动。

教学计划是指导与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

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材和

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教学大纲也叫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

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

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

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

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

要求。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

接依据,教材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

▲课程标准的构成

1)说明部分

扼要说明本学科开设的意义、教材选编原

则,规定教学的目的、任务和指导思想,

提出教材体系的特点和具体要求,以及教

学法的原则性建议等。

2)文本部分

这是对一门学科讲授的基本内容所作的

规定。规定教材编写顺序,章,节,日,

标题,内容要点,授课时数;作业、考试、

测验的要求和时数;

3)其他部分

有些课程标准还列出老师的参考用书,学

生的课外活动,教学仪器、直观教具和视

听教材以及规定学生的试验、实习作业,

参观等内容

课程的分类:

(1)按任务)基础(培养基础学力)/拓

展/研究

(2)按属性)学科/经验

学科课程强调学科本位,缺点是不利于学

生联系社会实践、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需

(3)按组织方式)分科(高中)/综合

(4)按开发主体)国家/地方/校本

(5)按实施要求)必修/选修

(6)显性/隐性课程

影响课程开发因素,社会/知识/儿童/

▲基础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基础学力

2) 课程理论流派

课程理论流派

学科中心、活动中心

课程的主要流派:

(1)活动中心课程论:以经验为中心

(2)要素课程论:课程应当以文化要素

为基础、而不是以儿童的生活经验为基础

(3)结构课程论:布鲁纳是结构主义课

程创始人,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基本结构,即基本原理或基本概念体系

简述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学习观布鲁纳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因此,他的理论常被称为“认知—结构论”或“认知发现说”。

(一)学习观: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2、学习包括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总之,布鲁纳认为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在于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因此,教师首先应明确所要建构的学生的认知结构包含哪些组成要素,在此基础上,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来帮助学生获得、转化和评价知识,使学科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使书本的死知识变为学生自己的活知识。

(二)教学观: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教学不能只着眼于一门学科的事实和技巧的掌握,学习一门学科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哪些核心的、基本的概念、原理、态度和方法,抓住它们之间的意义联系,并将其它知识点与这些基本结构逻辑的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联系的整体。

3) 课程改革

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

1.重视课程内容的综合化

2.强调知识的结构化

3.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培养的个性发展

4.重视个别差异

5.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实施综合技术教育

6.重视课程的文化内涵,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加强对国际化的了解与交流

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

2.课程设计与编制结构化

3.课程形式的多样化、个性化和综合化

4.课程内容上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结合2001.2 基础(素质)教育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指导思想:邓小平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我国教育目的的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新课改课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新课程结构小学-综合课程,初中-分科综合结合,高中-分科

▲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

错,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学生是主体与客体统一的人,是具有自主发展意识的人

老师是教育实践的主体,在教育实践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客体,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教师首先是知识的传播者,其次才是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合作者

考试不是学习的目的,它作为评价手段,是衡量学生发展的标准之一,也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手段之一

▲辨析:素质教育就是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

这是对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误解。素质教育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发展学生的个性,因而对学生的要求是合格加特长

▲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

考试本身没错,但不能把考试当成学习的目的,考试作为评价的手段,是衡量学生发展的标准之一,也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手段之一。

新课程改革进一步强化了教育评价的甄

别与评价功能

错,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

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教育评价的功能有

导向,鉴定,监督,调节,诊断功能

新课程理念下师生关系的特点

1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关

我认为老师与学生的人格是完全平等的,

师生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教师不

应该以“教师爷身份居高临下地去教导学

生,而是以一个引路人的角色来帮助点播

学生。教师尽量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

题。如当学生不好意思与老师打招呼时,

老师应主动与学生打招呼。这体现出师生

之间的民主平等关系。如我需要占用学生

时间时我首先与学生商量,得到他们的同

意后我才占用,这体现了师生之间的互

相尊重。

2建立和谐融洽、充满浓郁感情色彩的关

当人际关系和谐融洽、当人的心情处于愉

快轻松状态时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学习

潜力可以得到更大发挥。我国古代哲人对

此早有深刻认识:“亲其师,信其道”,即

是对师生关系巨大作用的高度概括。同时

良好的师生关系还可以减少学生心理疾

患,减轻学生各种心理负担。由此可见,

情感不但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也是学生

学习活动的助推剂,更是学生心灵世界的

支撑点

3 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互相

学习、共同发展的关系。教师应该抱有谦

虚的态度,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

要注重与学生的交流。教师可以凭借自己

的传统经验引导学生,学生也可以凭借自

己的敏锐、朝气影响教师;教学不再是教

师生硬的灌输,而是师生之间智慧与智慧

的启迪,思维与思维的碰撞;是师生之间

共同探讨、共同成长、共同走过的一段美

好历程

3. 中学教学

1) 教学概述

中学教学的意义:

(1) 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教学是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社会

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与其它途径相

比,教学具有鲜明的目的性、严密的组织

性、极强的系统性

(2)中学的中心工作

教学是中学的基本实践活动,学校培养人

的目的只有通过教学活动才能实现,促使

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获得全面

的发展。教学为主,全面安排,这才是办

法学校、办好教育的一条客观规律。

▲教学的基本任务、教学的一般任务

⑴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

本技能

这是教学的首要任务,知识是形成技能技

巧的基础,而技能技巧的形成又有利于学

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并为他们学习

新知识提供条件。

⑵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现代教学要自觉发展学生的智能,创造才

能和体力,发展智能是核心,发展体力是

保证.

⑶培养审美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

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发展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形成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

2) 教学过程

中心环节是上课

教学过程的结构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

指导下,系统地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

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

定思想品德的过程。

是知、行、情、意相结合的过程。

基本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手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特点:58

(1)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

(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

(3)教学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4)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简答: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因

素有哪些?/教学工作基本环节

(1)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三备:钻研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教法

三种计划:学期、单元、教案

(2)上课: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提高课堂教学的

质量

一堂好课的标准:

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恰当;结构紧

凑;基本功扎实;效果好

(3)课外作业布置与批改

作业布置要遵循的要求:内容符合新课标

和教科书要求;分量适当,难度适中;形

式多元化,有趣味性;明确要求,规定完

成时间;认真及时批改作业(强化)

(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学业成绩评

价的方法

观察/测验/调查/自我评价

教师如何写好教案

进一步研究教材,确定教学重点和要注意

解决的难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的;考虑

进行的步骤,确定课的结构,分配教学进

程中各个步骤的时间;考虑教学方法的运

用、教具的准备和使用方法及板书设计;

最后写出课时计划

3)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的含义及其基本要求。

关键是学生积极性和主动的调动

基本要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

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动手,培养解决问

能力培养与知识的灌输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统一起来

(3)巩固性原则:学而时习之,温故而

知新

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加工,不能死记硬

(4)循序渐进原则:

序有两次含义: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心

理发展顺序

《学记》“不凌节而施”,“学不躐等”

(5)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最早有朱熹提出,他称孔子

是因材施教的典范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从学生的生活

经验出发来构建学科知识

书本的知识教学注重联系实际;

善于把生

活的经验上升为理论

学目标恰当选用直观

防止直观带来的消极影响,直观时应用

变式方法,区分本质与非本质

(8)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学习)教学活动

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

教学方法:

(1)讲授法:最常用

要求:要注意逻辑性和系统性;科学性和

思想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注意语言的

艺术(书面语和口头语相结合,语速适

当);讲授要和板书相结合

(2)谈话法(问答法)

(3)读书指导法

(4)演示法

(5)练习法

▲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是什

么?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3.学生特点

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5.

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4) 教学组织形式

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

活动的结构.

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教学

近代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

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捷克

夸美纽斯)

▲班级授课制优点:P83

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缺点:不利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

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发展个性.

贝尔-兰卡斯特制(以教年龄大的学生为

主,而后由他们中的佼佼者-“导生”去

教别人

道尔顿制

学生自学,独立完成作业

文纳特卡制

一部分按学科进行,一部分按音乐艺术运

动等进行

国外教学组织形式

分组教学,按能力成绩分组

内分组-先按年龄分组再能力

外分组,完全打乱

特普朗制-灵活的课程表大小班个别作

小队教学多个老师合作施教

合作学习,学生积极相互作用

5) 教学理论及其运用

范例教学论-德施普兰格

掌握学习论美布卢姆

最优教学论-苏巴班斯基

发展教学论-苏赞科夫

6) 了解我国当前教学改革主要观点

(1)实施素质教育(主题)

面向结果的教学与面向过程的教学并重;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教师指导与

学会学习并重;一般能力培养与创造品质

形成并重;科学文化基础形成与品德培养

并重;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并重;理论学

习与实践活动并重;课内与课外并重

(2)坚持整体教学改革和实验(基本策

略)

所谓整体教学改革和实验是在一个总的

统一而明确的改革目标和实验假说的指

导下而进行的对教学系统中各种因素、各

门学科的协调统一、互相渗透的调整和变

革,以实现对教学系统的综合改观

(3)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重心)

继续更新课程内容的同时,把主要精力投

向课程形式的调整和丰富上,并形成日趋

合理的课程结构

4. 中学生学习心理

1) 中学生心理的认识过程

感觉和知觉

▲感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

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

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不同部分及其相

互关系的整体反映。

▲感觉和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1)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

知觉的反映借助人的主观因素的参与

(2)反映具体内容不同:感觉反映的是

事物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整体属

(3)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

觉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

联系:

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同属感性认识阶段;

感觉和知觉密不可分

▲教学上的应用:教学重点要突出

▲知觉的特质: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理解性

注意

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是机体在观察一定事物时的定向活动

▲注意分类:

(1)无意注意(消极注意):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2)有意注意(积极注意):有预定目的,在必要时需要作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3)有意后注意:事前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奇装异服)

▲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

影响注意力广度的条件:

(1)对象的特点(组合集中、排列规律)(2)活动的任务和性质(任务越复杂,注意的广度会大大缩小)

(3)个体的知识经验(知识经验越丰富,注意的广度会大大增大

影响注意稳定性的条件:

(1)对象的特点(内容丰富和单调,活动和静止);

(2)主体的精神状态(身体健康与疾病,情绪好坏)

(3)主体的意志力水平)

影响注意力分配的条件:

(1)同时进行几种活动至少有一种是高度熟练的

(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必须有内在联系的

影响注意转移的条件:

(1)原来活动的吸引力(原来活动吸引力越大转移越困难)

(2)新活动的特点(新活动意义重大,符合人的需要和兴趣就能顺利转移)(3)人的神经系统的灵活性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分类

(按内容)形象/逻辑/情绪/运动

按保持时间: 瞬时/短时/长时

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个组块

▲记忆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识记/保持/再认与再现

识记根据目的:无意/有意

识记根据材料:意义/机械

▲暂时神经联系是记忆的生理机制

▲结合记忆和遗忘规律如何提高记忆效果?

(1)及时复习,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先快后慢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先多花时间后少花时间

(3)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先把不会的知识回忆,然后再对这些知识反复识记

(4)复习的方法要多样

(5)应用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复习:视觉、听觉

(6)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扩大记忆量的最好办法:加大记忆单位▲遗忘理论有:干扰理论:前摄抑制、倒摄抑制

▲衰退理论: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先快后慢

线索-依存理论:归类可以更好地提取

动机遗忘理论(弗洛伊德学派)

思维

概念: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特点:间接性,概括性

思维的分类

(个体思维的水平):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指向性):集中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性):常规思维;创造性思维(人们应

用创新的或程序解决问题的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创造性思维就是有创

见的思维

(1)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相统一

(2)多有直觉思维的出现

(3)创造想象的参与

(4)多有灵感的出现

培养创造性思维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a.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b.给学生充分选择的余地

c.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个性的塑造

a.保护好奇心

b.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c.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d.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e.提供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

思维策略

a.发散思维训练

b.推测与假设训练

c.头脑风暴训练

高创造性者的特征

有幽默感

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

能容忍模糊和错误

喜欢幻想

有强烈的好奇心

具有独立性

问题解决

问题: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

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特点: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

分类:常规性,创造性

有结构问题与无结构问题

两者的解决过程并不相同。前者的解决过

程有两个环节:理解问题和搜寻解法。

后者解决注重“设计”过程,而不是在一

定的逻辑结构中进行系统的“解法搜寻

的”

功能附着: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考虑

问题,难以看出其它功能

创造性

定义: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

的产品的能力或特征。

▲以发散思维的基本特征来代表创造性

▲发散思维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流畅性:在规定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

数量的多少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的特征。

个体解决有关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的类

型、呈现的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教师课堂中各种形式的提问、各种类型的

课堂和课后练习、习题或作业等,都是学

校情境中常见的问题形式。不同的呈现问

题的方式将影响个体对问题的理解。实际

教学与研究发现,学生解决抽象而不带具

体情节的问题时比较容易,解决具体而接

近实际的问题时比较困难。解决不需要通

过实际操作的"文字题"时比较容易,解决

需要实际操作的"实际题"时比较困难。

(2)已有的知识经验。

与问题解决有关的经验越多,解决该问题

的可能性就越大。研究发现,优生头脑中

贮存的知识经验显著地多于差生。可以

说,拥有某一领域的丰富的知识经验是有

效解决问题的基础。

(3)定势与功能固着。

当在某种情形下需要利用某一物体的潜

在功能来解决问题时,功能固着可能起到

阻碍的作用。除上述因素外,个体的智力

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

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

决的方向和效果。

问题解决和创造力的关系:

联系:创造力的发展要以问题解决为前

提,问题解决过程中蕴涵创造力

区别:问题解决是指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运用到新情境中,以达到目标状态的一种

高级认知加工过程;创造力是在一定的目

的和条件下,运用一切已知的信息,产生

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

值产品的能力。问题解决的主要特征是思

维过程的分段性,而创造力的主要特征是

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不是所有问题

的解决都需要创造力的参与,如常规性的

问题使用现在的方法就能解决。

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

生理、安全、爱和归属、尊重、自我实现

(1)先低级后高级

(2)儿童到成人的发展也按“先低级后

高级”的规律发展

(3)把需要分成两类:

基本需要(前四种)

成长需要:

2) 学习理论

▲p97桑代克实证主义,开创科学教育心

理学,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饿猫

1)刺激-反应联结实验(试误说:减少错误

反应,巩固正确反应)

2)联结学习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

备律

3)试误说的教育意义

1:老师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并鼓励学

生多尝试,从中学习,这样获得的知识才

会更牢固。

2,在识记教育过程中,老师应努力使学

生的学习能得到自我满足的积极结果,防

止一无所获得到的消极的后果(效果律)

3,在学习过程中,应加强合理的练习,

并注意学习结束后不时地进行练习(练习

律)

4,任何学习都应该在学生有准备的状态

下进行,不能经常搞“突然袭击”(准备

律)

二、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

其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泛化与分化

泛化是对事物相似性的反应

分化是对事物差异性的反应

食物是分泌唾液的无条件刺激

不能引起分泌唾液的铃声是中性刺激

能引起分泌唾液的铃声是条件刺激

铃声引起的唾液分泌反应为条件反应

三、操作条件反射-斯金纳

▲分类:正/负强化

正强化:学习者受到强化刺激后加大了某

种学习行为发生的概率

负强化:教师对学习者消除某种讨厌刺激

以后,学习者的某种正确行为发生的概率

简答:惩罚就是负强化?错误

▲基本规律:强化/消退(无强化)/惩罚

▲行为分操作性行为(主动),应答性行

为(被动)

四、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

▲班杜拉:强化:外部/替代/自我

外部:正负强化

替代:向榜样一样成功

自我:自我安排自我鼓励

▲儿童观察学习的过程

注意/保持/复制/动机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美托尔曼

1.一切学习都是有目的的活动

2.为达到学习目的,必须对学习条件进

行认知。

二、现代认知学习观

1.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

答:学习观:

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教学观: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2)提倡发现学习

3)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结构/

程序/强化。

2. 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有意义学习: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

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知识建立

非人为(非任意的)实质性的(非字面的)

联系的过程。即符号或符号组合获得心理

意义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其产生条件有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

外:有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

意义,在学习者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学

习能力范围之内的。

内:1.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

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

2 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

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

加以联系的倾向性

3 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

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

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

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

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学生观: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

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

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

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

教师观: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学生构建知识

的忠实支持者、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和合

作者;教师必须关心学习的实质,以及学

习者学习什么,如何学习和学习效率如何

等问题,必须明白要求学习者获得什么学

习效果;

教师要成为学生构建知识的积极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

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

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

理状态。

功能:

一是激活功能。即动机会促使人产生某种

活动。

二是指向功能,即在动机的作用下,人的

行为将指向某一目标。

三是强化功能,即当活动产生以后,动机

可以维持和调整活动。

基本成分:学习需要/学习期待

分类

内外维度:内部/外部学习动机

行为与目标的:远景性/近景性动机

对象的广泛性:普遍型/特殊型(偏科)

动机意义:合理/不合理

地位作用:主导性/辅助性

奥苏伯尔:认知/自我提高/附属内驱力

学习动机理论

强化动机理论:联结主义,正负强化

需要层次理论马洛斯

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个人成就动机

分两类:力求成功/避免失败

成败归因:韦纳

稳定内因:能力,任务难度

不稳内因:努力

不稳外因:难度,运气

自我效能感:班杜拉

感觉有能力成功时,高水平自我效能感

▲简述怎样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问题情境指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

克服,而又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在学习较容易的课题时,尽量使学生集中

注意力,紧张一点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使学生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学习活动,

改变学习策略,为取得更好成绩或避免犯

错而增强学习动机,从而保持学习的主动性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学习动机的作用

1)使个体的学习行为朝向具体的目标。具有某种动机的个体经常自己设定某种目标,并使自己的行为朝向这些目标。动机促使个体为达到某一目标而努力,影响着作出何种选择,比如是玩游戏还是做作业。

(2)使个体为达到某一目标而努力。动机决定了个体在某一活动中所投入的努力、热情的多少。动机越强,努力越大,热情就越高。

(3)激发和维持某种活动。研究表明,动机决定了学生在多大程度上能主动地从事某种活动并坚持下去。学生更愿意做他们想做的事情,并能克服某些困难坚持完成。

(4)提高信息加工的水平。根据信息加工理论,动机影响着加工何种信息以及怎样加工信息。具有学习动机的学生注意力更集中,而注意在获取信息以进入工作记忆与长时记忆中起着关键作用。另外,该类学生在,必要时更易于通过其他多种途径来促进对某一任务的完成。研究还表明,具有学习动机的学生更倾向于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力求理解所学的内容,而不是在机械的水平上进行。

(5)决定了何种结果可以得到强化。学生取得学业成就的动机越强,则获得好成绩时的自豪感就越强,而获得不良成绩时的受挫感或厌恶感也越强。学生希望被同辈群体接纳和尊重的动机越强,则属于某一群体会使他们感到欣慰,而被排斥于某一群体之外则会使他们感到痛苦。简言之,具有学习动机的学生因某种结果得到强化而趋向它,因某种结果受到惩罚而避开它。

(6)导致学习行为的改善。这是上述各种作用的最终体现,良好的、适当的学习动机最终将促进学习行为的改善,提高学习能力。

影响学生动机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1)内因:

1学生的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

2成熟与年龄特点

3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个别差异

4学生的志向水平和价值观

5学生的焦虑程度

2)外因

1家庭环境与社会舆论

2老师的榜样作用

简述奥苏伯尔学习情境中的学习动机理论。

奥苏伯尔认为成就动机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一是认知的内驱力,这是一种要求获得知识、技能以及善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需要,如好奇心、求知欲、探索等;二是自我提高的内驱力,这是一种把学业成就看做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如自尊心、荣誉感、胜任感等;三是附属的内驱力,这是一种为了获得长者和同伴们的认可而努力的需要,表现为一种依附感。这三种内驱力在学习生活中的作用是不固定的,通常随学生的年龄、性别、个性特征以及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1.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随任务难度的不同而不同

2 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学习动机强度较高可使学习成效达到最佳水平

3学习任务比较困难时,学习动机强度较低可使学习成效达到最佳水平

4 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成效之间的关系成倒U型

4) 学习迁移

▲含义: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这一定义既包括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也包括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分类:

按影响效果: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外一

种学习起积极作用)和负迁移(两种学习

之间互相干扰)

按抽象和概括水平: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按内容: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

按心理机制: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

重组性迁移

按方向:顺向迁移(先前学习对后续学习

的影响)和逆向迁移

▲迁移的作用

1.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

作用

2.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

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3.对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

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学习迁移的促进

(一)合理地安排课程与组织教材;

(二)提高概括水平,强调理解;

(三)课内和课外练习相配合,提供应用

机会;

(四)提供学习方法的指导;

(五)培养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

1. 早期

形式训练说:沃尔夫迁移是无条件的,

自动发生的,进行官能训练时关键不在于

训练的内容,而在于训练的形式

相同要素说:桑代克一种学习之所以能

够对另外一种学习产生影响是因为两者

有相同的要素

概括化(经验类化)理论:贾德概括化

的原理和经验是迁移得以产生的关键,迁

移依赖于对一般原理的理解记忆在新旧

情境的相互关系中的作用

关系转换理论:苛勒迁移产生的实质是

个体对事物间关系的理解,习得的经验能

否迁移取决于能否理解各个要素之间形

成的整体关系,能否理解原理和实际事物

之间的关系

2. 现代

奥苏伯尔认知结构理论

有意义学习

▲迁移的实质:新旧经验的整合过程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的有:

(1)学习任务的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

(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4)学习的指导

▲促进学习迁移:p122

1)精选材料

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掌握大量有用的经

2)合理编制教学内容

使教材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使有效的教材发挥功效

4)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内容和学

习情境

学习内容与日后运用所学知识的实际情

境最好相似,有助于学习的迁移

5)传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教授各种学习方法,同时把教师的指导与

学生自己的总结结合起来

▲从迁移的性质来看,倒摄抵制属于逆向

负迁移。

倒摄抑制是后学习的内容对先学习的内

容的阻碍和干扰作用。

按影响效果: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外一

种学习起积极作用)和负迁移(两种学习

之间互相干扰)

按方向:顺向迁移(先前学习对后续学习

的影响)和逆向迁移。

倒摄抑制既符合时间上的倒序性,又符合

消极影响,因此属于逆向负迁移。

5) 学习策略

▲含义:为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有

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

杂方案。

▲分类:

根据作用-丹瑟:主/辅策略系统

涵盖成分-麦其奇: 认知策略、元认知策

略、资源管理策略

▲认知策略包括

复述策略

精细加工策略:位置记忆法首字联词法

限定词法关键词法视觉想象内在联系

联系实际生活充分利用背景知识

组织策略。提纲图形、表格

▲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视策略、

调节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努力

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工具利用

策略、社会性人力资源利用策略等。

学习策略的特征

1.主动性,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

习目标而积极主动的使用的。

2.有效性,是有效学习所需的。

3.过程性,是有关学习过程的。

4。程序性,是由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

规则和技能构成的

▲简述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任何学习策略的使用都倚赖于学生主动

性和能动性的充分发挥

2.内化性原则

训练学生不断实践各种学习策略,逐步将

其内化成自己的学习能力,并能在新的情

境中加以灵活应用

3.特定性原则

学习策略一定要适于学习目标和学生的

类型。同样一个策略,年长和年幼的,成

绩好的和成绩差的,用起来的效果就不一

样。同时,教师还要考虑学习策略的层次,

必须给学生各种各样的策略,不仅有一般

的策略,而且还要有非常具体的策略。

4.生成性原则

学习者要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材料进行

重新加工,生成某种新的东西,这需要高

度的心理加工

5.控制性原则

教学生何时、何地与为何使用策略是非常

重要的

6.激励性原则

一定要给学生一些机会使他们感觉到策

略的效力。学生应当清楚地意识到一份努

力一份收获。

▲简述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

指导教学模式,程序化训练模式,完形训

练模式,交互式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

5. 中学生发展心理

1)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

基本特征:连续与阶段/定向与顺序/不平

衡/差异

中学生主要的心理特点有哪些?

1依据识记,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绝对优

2开始探索和发现自我

3开始意识到性别角色

4情感内容日渐丰富但肤浅

5信赖中求独立,出现了对成人的反抗,

半成熟半幼稚的心理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1)少年期:

11、12岁到14、15岁,是个体从相童年

期向少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当于初中阶

段.

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独立性和依

赖性、自觉性和幼稚型错综交杂。抽象逻

辑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思思维。同时,

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但仍

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少年心理活动的随

意性显著增长,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

独立意识强烈。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

道德行为更加自觉。

2)青年初期:

14、15岁到17、18岁,相当于高中阶段。

这一时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

性方面向成人接近的时期。智力接近成

熟,抽象逻辑思维向“理论性”转化,开

始出现辩证思维。占主要地位的情感是与

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道德感、理智感与

美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形成了理智的自

我意识,但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仍面

临着分裂的危机。意志也会出现与生活相

脱节的幻想。

2)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同化,顺化,平衡化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觉和动

作的分化

(2)前运算阶段(2-7岁):各种感知运

动图示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

(3)具体运算阶段(7-11):有了抽象概

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

理。儿童已有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

守恒关系。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已超越了

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

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

该理论是划分学制的基础

▲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概念

中学生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情绪种类:激情/心境/应激/热情

心境-人逢喜事精神爽

情感种类: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学生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

场独立型的人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常利

用自己的内部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

响和干扰;

场依存型的人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

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他们的态度

和自我知觉更易受周围人们,特别是权威

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注意

并记忆言语信息中的社会内容。

②沉思型与冲动型

沉思型:倾向于深思熟虑且错误较少。,

冲动型: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且常常

出错。

③辐合型与发散型

辐合型: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为搜

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

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最适当的唯一正确

的解答。

发散型:认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为

个人的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

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

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因而

容易产生有创见的新颖观念。

▲简述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

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

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

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1.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

教学方式个别化

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中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

(1)情绪和情感丰富热烈:昂扬向上是

中学生情绪体验的主旋律,他们需要宣泄

和表达,情绪活动强烈,一点小事就可以

让他们燃气激情,也可能因为一点小小的

挫折备受打击

(2)情绪和情感容易起伏波动,心境转

换明显

(3)情绪和情感的心境化和纹饰现象:

表现为情绪的表里不一

(4)情绪和情感体验的深刻性和稳定性

不断发展: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

中学生情绪的两极性:容易冲动爆发,但

是还是逐渐趋于稳定和成熟

中学生情感发展特点

初中:

1.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与社会评

价和自我评价相关的情感

2.自相矛盾的情感

3.少年的热情与冲动

4.选择性友谊的建立

5.情感的社会性更加明朗

高中

1.个性化的情感

2.浪漫主义的热情

3) 中学生情人格发展

特征: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社会化把人这样的动物变成了社会成员,人格是社会的人所特有的

神经活动类型(巴甫洛夫):

胆汁/多血/黏液/抑郁=

兴奋/活泼/安静/抑制

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人格的发展是遗传和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环境因素

(4)早期童年经验

(5)自然物理因素

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1. 家庭教养模式

曾根据控制、成熟的要求、父母与儿童的交往、父母的教养水平四个指标,父母的教养行为分为专制型、放纵型和民主型三种教养模式。

2. 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在学生社会化中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影响来实现的。3. 同辈群体

同父母的关系相比,中学生与同龄伙伴的交往更加自由和平等。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构成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部分,构成本我的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

自我: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分化发展而产生的,遵循现实原则行动

超我:人格结构中最高部分,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

人格的发展分为五个时期:

(1)口腔期(0-1岁)

(2)肛门期(1-3岁)

(3)性器期(3-6岁)

(4)潜伏期(6-青春期)

(5)两性期(青春期以后

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1)信任感对不信任感(母亲)0-1.5岁(2)自主感对羞涩感(父母)1.5-3岁(3)主动感对内疚感(家庭)3-6岁(4)勤奋感对自卑感(学校、邻居)6-12岁(小学阶段)

(5)自主同一感对角色混乱(同伴)12-19岁(中学阶段)

(6)亲密感对孤独感(朋友、配偶)成年期

(7)繁殖感对停滞感(同事、家庭)中年期

(8)走我整合感对绝望感(全人类)老年期

气质在教育工作中该如何利用?

(1)扬长避短

(2)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

(3)进行不同的职业指导

(4)教师正确认识自己气质的优缺点,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

6. 中学生心理辅导

1) 心理健康

含义,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心理健康标准:

1对自己有信心

2对学校生活有兴趣

3喜欢与人交往,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4具有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

常见心理健康问题

焦虑症/抑郁/强迫症/恐惧/网络成瘾

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应兼顾内部协调与对外适应良好两方面

正确,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

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归纳起

来,心理健康就是个体内部协调与外部适

应相统一的良好的心理状态

2) 心理辅导

1学习辅导

增强学习动机

培养学习兴趣

端正学习态度

掌握学习方法

调整应试心态

形成正确的学习信念

学习会学习过程的自我监控

2情绪与人际关系辅导

3职业选择辅导

心理辅导方法

强化法—行为-刺激—行为改变法

系统脱敏-不想看什么就多看—沃尔帕

认知疗法

来访者中心-罗杰斯人本主义

理性情绪-艾里斯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

(1)现实地认识自我、承认自我、接受自我

(2)对现实合乎常理地认识与反应,有效地

控制自己的观念与行为。

(3)对挫折有较高的承受力,具有正常的自

我防御机制。

简述心理辅导中常用的行为改变方法

1.强化法

强化法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其根据

是: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

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

2.代币奖励法

可使奖励的数量与学生良好行为的数量、

质量相适应,代币不会像原始强化物那样

产生“饱”现象而使强化失效。

3.行为塑造法

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

种较复杂的行为。

4.示范法

观察、模仿教师呈示的范例(榜样),是学

生社会行为学习的重要方式。

5.惩罚法

惩罚的作用是消除不良行为。处罚有两

种:一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呈现一个厌

恶刺激;二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撤销一

个愉快刺激。

6.自我控制法

自我控制则是让当事人自己运用学习原

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

自我惩罚,以改善自身行为。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

的需要;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受教育者强烈地意

识到现代人的健康不仅是躯体无病,体格

健壮,更应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学校是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教师应开

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克

服各种心理障碍,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

全发展的需要;

心理健康教育更关注如何塑造健全人格,

提高社会适应力,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和创

造性,提高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学生在成

为一名独立的社会成员之前,会经历一系

列发展中的矛盾与人生课题,因此他们迫

切需要教师在尊重他们独立性的前提下,

给予他们真诚的指导和帮助。

(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

补充。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学生心理素质,

可以为有效实施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心

理背景。心理健康教育有别于学校其他教

育活动,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他是帮助学

生成长发展的自我教育活动。

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

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

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小组辅导。

7. 中学教育

1) 德育概述

在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教育中起定向作用

中学德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学

德育又叫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有目

的、有意识地把一定社会要求的政治规

范、思想规范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

个体品德的教育过程

品德的心理结构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主要构成:道德动机,道德行为

思想品德基本因素.知,情,意,行是构成的

四个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德育内容:爱国主义/理想/集体/劳动/自觉

纪律/民主和法制/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

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

中学生德育的构成

政治教育:对学生进行政治方向、政治立

场、政治态度的教育

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思想观点

的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逐渐形成

品德影响因素:遗传/环境/德育(主导)

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1 丰富道德知识,提高道德认识

2 培养道德评价能力

3 激发和培养中学生的道德情感

4 锻炼道德意志,增强抗诱惑力

5 训练道德行为和习惯

2) 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前道德阶段0-3岁

他律道德或道德实在3-7岁

自律或合作道德7-12岁

公正阶段12-

柯尔伯格:三水平六阶段

水平1(前习俗):

即根据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

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认为道德的价值不

是取决于人或准则,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

求。

习俗水平:着眼于社会的希望与要求,

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开始意

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

够了解和认识社会,并遵守和执行社会的

规范

后习俗水平:以普遍的道德原则作为自己

行为的基本准则,能从人类正义、良心、

尊严等角度判断行为的对错,并不完全受

外在的法律和权威的约束,而是力图寻求

更恰当的社会规范。

中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及其培养

中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

1道德认识发展:道德思维水平,道德观

念程度

2道德情感发展:道德情感形式,道德情

感的社会性

3 道德意识行为的发展:意志行动水平和

言行关系

培养良好的品德:

理论与实践相统一;遵循全面性的原则;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身教胜于言

途径:丰富道德知识,提高道德认识;培

养道德评价能力;激发和培养中学生的道

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增强抗诱惑力;

道德行为和习惯的训练

3) 德育过程

构成: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

德育过程的规律:

1)培养和发展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觉悟高低和道德

好坏的重要标志,是其在一定道德认识、

情感、意志支配下所采取的行动

2)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

程,具有多样性: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德育要求与受教

育者现有的道德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这

种内部的矛盾运动构成了思想品德发展

的根本动力。

3)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各方面影响的过

程,具有实践性的特征:

活动和同伴交往是道德发展的主要环境,

儿童只有通过活动和实践,才能全面而深

刻地获得道德认识,调节道德行为,并在

活动中培养尊重、关心、合作等品质

4)渐进性与反复性

辨析:德育过程就是思想品德的形成过

程?

错误,是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4) 中学德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

中学德育原则:

(1)言行一致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2)正面说服、积极引导原则(发扬积

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长善救失)

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引导学生自觉

评价自己,进行自我修养

(3)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原则

(4)集体教育原则

中学德育的方法:

(1)说服教育法(明示):摆事实、讲道

理,谈话,报告,讨论

(2)榜样示范法(暗示):借助榜样人物

的优秀品质、模范行为或英勇事例来教育

学生,感染学生

(3)情感陶冶法:创设和利用一定的情

境,通过有教育意义的文艺作品对学生进

行感化和熏陶,使学生在直观感受中潜移

默化地形成思想品德的一种方法,良好的

环境、气氛对人的身心发展、品德发展有

着重要的作用(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

术陶冶,隐形课程,潜在课程)

苏活姆林斯:“让每一面墙壁说话”

运用陶冶法注意的事项:

(1)创设良好的情境

(2)与启发说服相结合

(3)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4)自我教育法:自我教育是学生思想

进步的内部动力,是一种自我修养的方法

(5)道德体验法(实践锻炼法):教师有

计划、有目的地指导中学生参加实际活

动,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

中学德育的途径:

(1)教学:学校德育最基本、最常用、

最实用的形式,在传授和学习文化科学知

识的同时,使学生受到科学精神、人文精

神的熏陶,形成良好的品德

(2)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组织的活

(3)课外和校外活动:参加社会劳动,

参加社会政治活动,班主任工作

试述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德育

原则的含义以及在实践中贯彻该原则的

基本要求

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是指进

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

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

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

矛盾的转化

贯彻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的

基本要求如下:

①“一分为二”看待学生。正确了解和评

价学生是正确教育学生的前提。有的教师

不能有效地教育学生,往往是因为不能以

“一分为二”和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

②长善就失,通过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

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学生,为教育学生打下

了良好的基础,但要促进他们的品德发

展,根本的一点在于调动其积极性,引导

他们自觉地巩固发扬自身的优点来抑制

和克服自身的缺点,才能养成良好的品

德,获得长足的进步。

③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修

养。学生的进步,固然需要教师起主导作

用,引导他们长善救失,但主要靠他们自我教育、自觉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

8. 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1) 课堂管理

通过协调课堂中的各种关系以建立一个有效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从而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

班级管理的模式: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

课堂管理原则:

1,了解学生需求

2,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

3,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

4,建立教室常规

简述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一)教师的领导风格

教师的领导风格对课堂管理有直接的影响。参与式领导注意创造自由空气,鼓励自由发表意见,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而监督式领导则待人冷淡,只注重于集体讨论的进程,经常监督人的行为有无越轨。

(二)班级规模

班级的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班级的大小会影响成员间的情感联系。班级越大,情感纽带的力量就越弱。其次,班内的学生越多,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就越大,课堂管理所遇到的阻力也可能越大。再次,班级的大小也会影响交往模式。班级越大,成员间相互交往的频率就越低,对课堂管理技能的要求也就越高。最后,班级越大,内部越容易形成各种非正式小群体,而这些小群体又会影响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班级的性质

不同的班级往往有不同的群体规范和不同的凝聚力,良好的班级可以形成一种融洽、和睦、积极向上的群体心理气氛,这有利于课堂管理。

简述课堂气氛及其影响因素

答:课堂气氛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

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以及教师的情绪状态是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

2) 课堂纪律

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协调学生的行为,保证课堂目标的实现而制定的要求学生共同遵守的课堂行为规范。

类型: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任务/自我课堂结构: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情境组合主要包括课堂情境结构与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

学生/教师/环境

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

(1)学生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适应不良、厌烦情绪、挫折与紧张、困扰情绪的宣泄、寻求注意与地位、过度活动以及性别差异等。

(2)教师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师的管理方式、教师的威信等。

(3)环境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大众传播媒介、家庭环境、课堂座位的编排方式、课堂的物理环境等。

课堂问题行为的预防和矫正

1.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

2.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的认知结构

3.对课业给予精确的指导

4.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

5.协调同伴间的人际关系

6.建立家庭联系

7.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

3) 中学班主任工作

工作内容:

(1)了解学生:开展教育工作的前提,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成绩,兴趣爱好,才能特长,性格特征,成长经历,家庭状况,生活环境,健康状况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建立班委会,培养正确的舆论

和良好的班风

(3)建立学生档案:收集-整理-鉴定-保

(4)个别教育

(5)班会活动

(6)协调各种教育影响:统一科任教师

的影响;统一学校各部门的教育影响;统

一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影响

(7)操行评定:对学生在学习、劳动、

生活、品行等方面的小结和评价

(8)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基本情况;

班级工作内容、要求、措施;主要活动和

安排

班集体的培养方法:

(1)确定班集体的共同目标:是集体先

前发展的动力,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2)制定班级规章制度:是班集体的学

习和各种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

(3)充分发挥班委会的作用:要培养和

树立班干部在集体中得威信,培养他们的

服务意识,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示范作用

(4)发挥集体活动的教育作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正

确的班级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

班集体每个成员都具有约束、感染和激励

作用

4) 优秀班集体的培养

通过班主任等各种主要的教育力量的教

育和培养而形成的班级群体

优秀班集体的标准:

(1)共同的班级奋斗目标

(2)健全的组织形式

(3)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

(4)平等、民主的班级氛围

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1)班集体的形成期:班级的奋斗目标

和行为规范尚未完全变成学生的自觉行

(2)班集体的巩固期:开始稳定发展的

时期,特征鲜明地展示出来,稳定下来

(3)班集体的成熟期:班集体的特征得

到充分而完全的体现,并为集体成员所内

班集体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1)确定班级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规则和秩序;

(4)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

(5)培养集体舆论和班风

营造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的措施有哪些

答:营造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的途径是通

过三原性的。即:主导作用的师源性,主

体作用的生源性、双向作用的师生性、具

营造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的举措是:

一、培养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教育意识

是营造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的先决条件。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态度,与教学

艺术,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应重视自己

的情感对学生的积极影响都对营造班集

体心理氛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提高教师心理教育理论修养是营造班

集体良好心理氛围的关键。

三、建设班集体文化。是营造班集体良好

心理氛围的根本。

四、发展学生个性是营造班集体良好心理

氛围的宗旨。

班集体对学生的教育作用表现在哪些方

(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

能力;

(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5) 课外活动

课堂教学以外由学生自愿参加的多种教

育活动的总称

特点:自愿参加,自主活动,形式多样,内容

开放

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

群众性:看电影,参观,访问,游览,表演

小组(主要):科技艺术书画

个人

6) 教师角色心理和教师心理特征

教师角色:由教师的社会地位决定的,并为

社会所期望的行为模式

教师的认知特征:

(1)观察力特征:观察学生

(2)思维特征:思维能力是教师职业素

养的重要的标志,逻辑性;创造性

(3)注意力特征:集中表现在注意力的

分配上

教师的人格特征:

(1)情感特征:优秀教师的情感特征有

爱岗敬业,积极进取,热爱学生,情绪稳

定,充满自信,品德高尚

(2)意志特征:目标明确,执着追求,

明辨是非,坚定果断,处事沉稳

(3)领导方式:民主型的领导方式对学

生发展的促进作用最大,是比较理想的领

导方式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1、观察前必须向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

任务。

2、在观察过程中,要认真培养学生观察

的技能和方法。

3、观察后要求学生做记录或报告。

4、启

发学生观察的主动性。

5、在观察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多种感觉器

官参加。

6、在观察教程中要有言语活动参加

7) 教师的成长

三阶段:关注生存/情境/学生

教师成熟的标志:自觉地关注学生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师范教育

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另一方

面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1)观

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

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

教学经验

波斯纳:经验+反思=成长

8) 教师的心理健康

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1)能积极地悦纳自己:允许自己不如

别人

(2)有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敏锐的观

察力和客观了解学生的能力

(3)热爱教师职业,积极地爱学生

(4)具有稳定而积极的教育心境:乐观,

积极

(5)能自我控制各种情绪与情感

(6)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

(7)能适应和改造教育环境

教师压力的应对策略:

1)教师自身减轻职业压力:

采取主动的,积极的应对方式来缓解自身

沉重的压力,锻炼身体以发泄不良情绪,

向自己的亲友倾诉,听取别人劝告和安慰

2)从学校管理角度为教师构造和谐的心

理时空:

抓住“优势需要”,;发挥雅量效应(学校

领导要有容人的雅量,善于谅解对方,化

解矛盾);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

3)从社会角度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

改革教育体制,为教师成长创造良好的氛

围;提高教师待遇,免除教师的后顾之忧

如何维护老师的心理健康

1 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2 努力工作,学会休闲

3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 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

5 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6 保持健康的身体

7 学会调控职业压力

8 避免职业倦怠的消极影响

9. 补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1)心智技能,表现为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

作用的能力。

(2)认知策略,表现为调节和控制自己的

注意、学习、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

的内部组织能力。

(3)言语信息,表现为学会陈述观念的能

力。

(4)动作技能,表现为平稳而流畅、精确而

适时的动作操作能力。

(5)态度,表现为影响着个体对人、对物或

对某些事件的选择倾向。加涅认为,

心智技能不必通过外部语言表达出来

心智技能具有内隐性和简缩性.心智技能

是借助内部言语进行的,不必像操作技能

那样把每一个动作实际外显出来.不必用

外部语言将每个动作展现出来

如何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

⑴确立合理的心智技能原型。由于形

成了的心智技能一般存在于有着丰富经

验的专家头脑中,由此模拟确立模型的过

程实际上是把专家头脑中观念的、内潜

的、简缩的经验,“外化”为物质的、外

显的、展开的活动模式的过程。探索专家

的心智活动模型的方法有两种:分析专家

的口语报告;进行“心理模拟”。用模拟

法建立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一般分为两

步进行:创拟确立模型和检验修正模型。

⑵有效进行分阶段练习。由于心智技

能是按一定的阶段逐步形成的。因此在培

训方面必须分阶段进行练习才能获得良

好的教学成效。为提高分阶段练习的成效

性,必须充分依据心智技能的形成规律,

采取有效措施。①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

动性。②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

括性。③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

语言。④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是知识直观

知识直观是领会和理解学科知识的起点,

是学生由不知要知的开端,是知识获得的

首要环节

陈述性知识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

错,它是人有意识地提取线索,能用言语

直接陈述的知识。它主要用来回答“是什

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的问题

卢梭是一位自然教育思想家

正确,卢梭是最有影响力的启蒙教育家,

主张以培养自然人为教育目的,主张教育

顺应儿童的自然天性

教育现代化就是指学校设施的现代化

错,不但包括学校设施的现代化,还包括

教育观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

法手段,老师队伍,教育制度等方面的现

代化。

同父母的关系相比,中学生与同龄伙伴的交

往更加自由和平等。

格式塔学派的主要观点

答:认知学习理论包括格式塔心理学的早

期研究和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格式塔

心理学是产生于德国的一种心理学流派,

被誉为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先驱,格式塔心

理学又称完形心理学,诞生于1912年,

苛勒、考夫卡、魏特海墨是其重要的代表

人物。完形—顿悟说是由德国的格式塔心

理学派提出的一种学习的理论。苛勒在德

国对黑猩猩学习和解决问题进行研究后

提出的。

(1)苛勒的实验

在苛勒的实验中,著名的有“叠箱实验”、

“接竹竿实验”。在接竹竿实验中,苛勒

将黑猩猩关在一个笼子里面,黑猩猩要想

得到香蕉,偶然地使两根竹竿接了起来,

它就会很快地用接起来的竹竿去得到食

物。黑猩猩很高兴自己的“发明”,不断

重复着这一获得香蕉的方式。

(2)完形-顿悟说的主要观点

①学习是通过顿悟实现的

苛勒认为,学习是一个顿悟的过程,是个

体利用自身的智慧与理解力对情景与自

身关系的顿悟,而不是尝试错误的过程。

顿悟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觉的重新组织过

程,从模糊的、无组织状态到有意义、有

结构、有组织的状态,这就是知觉的重组,

也是顿悟产生的基础。

②学习的实质在于构造完形

在关于学习的看法上,强调学习在于构造

一种完形,认为人心对环境提供着一种组

织或完形作用,而这种完形和组织作用就是学习。

③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不是直接的,而需以意识为中介

作为现代认知心理学先驱的格式塔心理学是在批判构造主义、行为主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他们看到了这些学派的还原主义、机械主义的不足,从而把研究的对象确定为知觉、思维等心理现象上,主张研究意识,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为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心理学的来源。

格式塔学派关于学习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桑代克和行为主义的观点提出来的,在某种程度上纠正了他们的简单化、机械化的错误,并选用灵长类动物作为主要实验研究对象,这更接近于人类的学习,但它们企图用顿悟说完全解说人类的学习,也是不妥当的。同样,他们否认尝试错误的学习形式,过分夸大顿悟学习的作用与意义,也不符合学习的实际。

1.简述桑代克的学习理论。

答:桑代克是联结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学习理论被称为“联结—试误说”。桑代克最初研究学习问题是从各种动物实验开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饿猫打开迷箱的实验。箱子内的饿猫因碰巧的正确反应的逐渐巩固,最终形成了稳定的刺激—反应联结,学会打开迷箱。因此,桑代克认为,学习即联结,学习即试误。

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联结;他认为,人和动物遵循同样的学习律;学习的过程是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渐进过程;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

(1)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学习者有准备而又给以活动就感到满意,有准备而不活动则感到烦恼,学习者无准备而强制以活动也感到烦恼。

(2)练习律:指一个学会了的反应的重复将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也就是S-R联结受到练习和使用的越多,就变得越来越强,反之,变得越弱。在他后来的著作中,他修改了这一规律,因为,他发现没有奖励的练习是无效的,联结只有通过有奖励的练习才能增强。

(3)效果律:桑代克的效果律表明,如果一个动作跟随着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是,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行为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可见一个人当前行为的后果对决定他未来的行为起着关键的作用。(这个观点是他超越巴甫洛夫的地方)。据此,桑代克得出:奖励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奖励就是感到愉快的或可能进行强化的物品、刺激或后果,在桑代克后来的著作中,他取消效果律中消极的或令人烦恼的部分。因为他发现惩罚并不一定削弱联结,其效果并非与奖励相对。

桑代克的学习理论指导了大量的教育实践。效果律指导人们用一些具体奖励如小红花、口头表扬等对所有学生进行大量的重复,练习和操练。他对教师的总的劝告是“集中并练习那些应结合的联结,并且奖励所想要的联结。”桑代克举了数学中的一个刺激—反应的联结。不停地重复乘法表,并且老是提供奖励,形成了刺激(7×7=?)和反应(49)的联结。这就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

2.简述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

答:人的许多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等的学习都来自间接经验。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以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地产生学习,班杜拉称这种学习为观察学习。

1.班杜拉的观察学理论是基于下面的实验提出的:

在早期的一项研究中,班杜拉及其合作者首先让儿童观察成人榜样对一个充气娃娃拳打脚踢,然后儿童带到一个放有充气娃娃的实验室,让其自由活动,并观察他

们的行为表现。结果发现,儿童在实验室

里对充气娃娃也会拳打脚踢。这说明,成

人榜样对儿童行为有明显影响,儿童可以

通过观察成人榜样的行为而习得新行为。

在后来的一项实验中,他们对早期的实验

作了进一步的延伸,把儿童分为三组,首

先让儿童看到电影中的成年男子的攻击

性行为。在影片结束后,第一组儿童看到

成人被表扬,第二组看到成人被批评,第

三组既不表扬也不批评。然后,再把儿童

带到实验室,里面有成人攻击过的对象。

结果发吸纳,榜样受奖组儿童的攻击性行

为最多,受罚组最少,控制组句中。这说

明,榜样攻击性行为所导致的后果是儿童

是否自发模仿这种行为的决定因素。

但这是不是表示受奖组儿童就习得了攻

击性行为,受罚组的儿童就没有呢?为此

实验人员又以糖果为奖励,让儿童尽量回

忆刚才成人是怎么做的,并表现出来。结

果发现,三组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几乎一

致。这说明,榜样行为所导致的后果,只

影响到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表现,而对攻击

性行为的学习几乎没有影响。只不过,儿

童看到榜样受罚把习得的行为隐藏起来,

不敢表现出来。

2.据此,班杜拉总结出学习的基本过程

和条件

班杜拉认为,人类大多数的行为都是通过

观察习得的,这个学习过程受注意、保持、

动作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的影响。

(1)注意过程:调节者观察者对示范活

动的探索与知觉

注意过程是观察学习的首要阶段,决定着

大量的榜样中选择什么作为观察对象,影

响注意的因素有:①榜样行为的特性;②

榜样的特征;③观察者的特点。

(2)保持过程:使得学习者把瞬间的经

验转变为符号概念,形成内部表征,这一

过程有赖于表象系统、语言系统,有时还

有动作演练。

(3)动作再现过程:以内部表征为指导,

作出反应

观察学习的第三个过程是把符号性的表

征转化为适当的行为。一个人即使充分意

识到了榜样行为,并记忆在头脑中,没有

适当的动作能力,个体仍不能再现这种行

为。所以是否具备榜样行为所需的自己能

也是一个条件。

(4)动机过程:决定所习得的行为中哪

一种将被表现出来。

班杜拉把习得与行为表现相区分,认为行

为表现是由动机变量控制的。动机过程包

括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如果按照榜样行为行动会导致有价值的

结果,而不会导致无奖励或惩罚的后果,

人们倾向于展现这一行为。这是一种外部

强化。

其次,观察到榜样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直

接体验到的后果,是以同样的方式影响观

察者的行为表现的,即学习者的行为表现

是受替代强化影响的。

自我强化是指人们能够自发地预测自己

行为的结果,并依靠信息反馈进行自我评

价和调节。

这就是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该理论在

实际德育工作中有很多启发意义,例如:

教师应该注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资

源和借鉴的榜样,引导学生学习和保持榜

样行为,并为学生创造再现榜样行为的机

会,对良好的行为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

励,对错误的行为则给予批评和教育,适

时强化。

简述知识掌握过程中模像直观的优点和

局限性

模象即是模拟性形象。模象直观就是对事

物的模象进行直接感知的一种直观方式。

优点:根据需要突出本质;突破局限提高直

观效果

局限:可能与实际脱节,应该与相关实物

直观相结合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

1 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包

含陈述性和程序性两种形式。

2 技能是指人们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

方式和动作系统,活动方式有时表现为操

作活动,有时表现为心智活动。

与能力的关系

3知识和技能是能力的基础

知识、技能不等于能力,但有密切的关系。

表现在:一是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知

识、技能的获得;二是能力的高低又会影

响到掌握知识、技能的水平。

智力差异有哪些类型

由于智力是个体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相

互作用的结果,个体智力的发展存在明显

的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

1)智力的个体差异反映在个体间和个体

内,个体间的差异指个人与其同龄团体的

常模比较表现出来的差异。大量的研究表

明,人们的智力水平呈常态分布,绝大多

数人的聪明程度属于中等。而智力的个体

内差异,就是个人智商分数的构成成分的

差异。一般的智力测量都是由许多分测验

构成的。研究表明,两个IQ分数相同的

儿童,她们的智商分数的构成可能有很大

的差异。

2)群体差异,是指不同群体之间的智力

差异,包括智力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

种族差异等。目前研究的基本结论如下:

1、男女智力的总体水平大致相等,但男

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大。2、男

女的智力结构存在差异,各具有自己的优

势领域。

思维品质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思维品质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

平的差异,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

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五个方面。

学生管理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管理学生一定要有科学的

理论和依据,不得违背教育规律和学生的

身心发展规律。

2 全面发展原则。全面发展包括身心健康

的发展、知识技能的发展、道德伦理的发

展、审美素质的发展和价值实现的发展

等。全面发展的的原则意味着教师应当让

学生的每个方面都得到发展

3 集体性原则。集体性原则是指班主任在

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教育时,要依靠集体、

培养集体、教育集体,并通过集体进行教

育,充分发挥集体在教育中的作用。

4主客体统一原则。在教育管理的实践中,

为顺利实现学生管理的目标,在客观上要

求教育管理的主体与客体在思想上、行动

上统一起来,协调一致地投入到教育管理

中,共同投身到教育事业的发展中。

2020年教师资格证-中学《知识与能力》学霸笔记

《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 注: 1.此部分为《知识与能力》的简要笔记,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重点我已筛选出来,在《知识 与能力》提纲中,搭配使用。 2.备注“选择题”的知识点为选择题常考知识点。 3.笔记红色字体部分需留意。 4.笔记中我若没有写或简写的部分,在看书的过程中可适当忽略,笔记越多的地方越是重点。 5.带有“补充”二字的知识点是中公书上没有的,建议背下来。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的概念: 1.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 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2.广义的教育: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3.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有专职人员(教师)和专门教育机构(学校)承担。 教育的构成要素: 1.教育者—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主导作用; 2.受教育者—教育对象、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桥梁、中介; 教育的属性:(选择题、简答题/辩题题)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区别与动物),是教育质的规定性。 2.教育的社会属性(社会性) ①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②教育具有历史性。不同社会或同一社会不同历史阶段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 ③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a)教育具有规定性。 b)教育具有继承性; c)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d)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补充: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1.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养的人作用于社会; 2.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 3.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 1

综合基础知识(教育类)考试大纲教学提纲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第一章教育政策法规 特别提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教育法律法规以最新修正后的版本为准。 第一节国家教育政策法规 一、教育政策与教育法 教育政策的含义,教育法的含义,教育政策与教育法的关系,教育法的渊源、教育政策的体系。 二、国家教育政策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立法背景,立法宗旨,主要内容(教育基本制度、受教育者、其他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立法背景,立法宗旨,主要内容(教师法律地位、教师的权利义务、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聘任制度、教师培养培训制度、教师待遇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立法背景,立法宗旨,义务教育的原则、新《义务教育法》的突破。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立法背景,主要内容(高等教育的含义与义务、高等教育基本制度、高等学校的学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立法背景,立法宗旨,主要内容(保护未成年人的原则、未成年人的家庭保护、未成年人的学校保护、未成年人的社会保护、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立法宗旨,主要内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立法宗旨,主要内容(学生伤害事故的含义,学生伤害事故处理的原则,学校责任事故情形,学校无责任事故情形,学生或监护人责任事故情形)。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立法宗旨,主要内容(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的保障条件)。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各类教育的发展任务、教育体制改革、保障措施。 第二节地方教育政策法规

荣合教育:2016年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真题及答案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学校教育的直接目标是() A.推动社会发展 B.增强人的体质 C.增进社会公平 D.促进人的发展 答案:D促进人的发展 2、英国教育家沛西·能认为,教育是天生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这一观点属于()。 A.神话起源说 B.生物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 答案:B增强人的体质 3、白老师在班会上声情并茂地讲述了钱学森历尽艰辛回到祖国、投身科学研究事业的故事,激发起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这种班会活动类型属于()。 A.叙事型 B.讨论型 C.表演型 D.体验型 答案:A叙事型 4、教育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B.国家政权稳定的需要 C.人类文化传承的需要 D.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 答案:D人类生产发展的需要 5、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小学阶段德育工作的重点是() A.道德知识的传授 B.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 C.道德信念的培育 D.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 答案:B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 6、当学校出现传染病时,控制病情传播的首要措施是()

A.查找传染病原 B.救治传染病人 C.切断传播途径 D.保护易感人群 答案:A查找传染病原 7、李老师为研究近年来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状况,需要收集有关信息,最可靠的信息来源( ) A.教育论文 B.教育年鉴 C.教育辞书 D.教育著作 答案:B教育年鉴 8、欣欣解决了一个困惑已久的数学难题,心里很高兴,美滋滋地给自己点了个赞,这种情感属于() A.美感 B.道德感 C.理智感 D.责任感 答案:C理智感 9、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6-12岁儿童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获得() A.勤奋感 B.主动感 C.自主感 D.自我统一感 答案:A勤奋感 10、在幼儿园时,小军将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汽车送给妈妈作为生日礼物:三年级时,他送给妈妈的生日礼物是妈妈喜欢的漂亮发夹,这一转变说明他的思维已进入()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答案:C具体运算阶段

2018年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预测题及答案

2018年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预测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 A.创新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2.下列哪个选项没有说明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 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B.孟母三迁 C.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D.出淤泥而不染 3.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体现了教育目的的( )。 A.导向功能 B.激励功能 C.选择功能 D.评价功能 4.明显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现代学制是(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卯学制 D.壬戌学制 5.我国古代的“六艺”和欧洲中世纪的“七艺”都反映了古代教育的( )特征。 A.教育的阶级性 B.教育形式的个别教育 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D.教育的普及 6.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高度统一体是( )。 A.校训 B.文化 C.校规 D.校风 7.( )是指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 A.陶冶教育法 B.实际锻炼法 C.品德评价法 D.榜样示范法

8.启发性原则的实质在于( )。 A.教师多提问,让学生多回答 B.教师少讲,让学生多活动 C.教师要讲深、讲透、讲全 D.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9.数学老师在教应用题时,一再强调学生要看清题目,必要时可以画一些示意图,这样做的目的是指导学生( )。 A.牢记题目内容 B.很好地完成对问题表征的认识 C.有效地监控解题过程 D.熟练地使用计算技巧 10.周末,小萌看到大家都去敬老院打扫卫生,心想自己也没有事情做,就跟着大家一起去,其品德发展处于( )。 A.从众阶段 B.服从阶段 C.认同阶段 D.内化阶段 11.赵老师关心学生的一举一动,对学生的各种愿望都是有求必应,其做法违背了德育原则中的( )。 A.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2019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基础知识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教育与教育学 1:中外教育名言 ①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②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说文解字》 ③教育是发展健全的个性——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 ④.教育是“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的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裴斯泰洛齐。 ⑤.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德国思想家康德。 2:教育的概念 ①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与其他一切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 ②广义教育:泛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③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 受教育者实施影响,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和过程3.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及相互关系 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①教育者②受教育者③教育影响 教育活动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以一定的教育影响为中介

4.教育起源的学说观点 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观点:教育起源归于本能.不足: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里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观点: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不足:否认了人是有意识的。 劳动起源论:马克思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和生产劳动相结合。 5.学校教育的产生 1. 原始社会有学校教育的萌芽,作为独立的社会实践部门的学校教育是在奴隶社会出现的 2. 我国经考证的最早学校在殷朝。未经考证夏朝就有学校成为“痒序”。周朝的乡学分为:塾痒序校 3. 教育系统的产生,是制度化教育形成的前提 4. 最早设立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职业是——商代 5. 欧洲封建社会教育内容: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术)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6.学校产生需要具备的条件 ①社会劳动必须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同时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开始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和专门 从事学习的学生

【教师资格考试】2019年上教育知识与能力预测试卷

2019年上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西汉时期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体现了教育的()。 A.相对独立性 B.继承性 C.历史性 D.永恒性 2.礼、乐、射、御、书、数是我国()的教育内容。 A.现代社会 B.奴隶社会 C.原始社会 D.封建社会 3.我国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的代表是()。 A.康有为 B.陶行知 C.杨贤江 D.郑观应 4.外部影响转化为内部发展的要素的根据是()。 A.实践 B.主观能动性 C.教育 D.训练 5.在我国历史上,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以“读经尊孔”为教育宗旨,第一次以法令形式颁布并实施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6.在我国的学校课程结构中,最古老、使用范围最广泛的课程类型是()。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隐性课程 7.从课程形态上看,当前我国中学实施的“信息技术教育”属于()。 A.学科课程 B.拓展性学科课程 C.辅助性学科课程 D.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8.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所学知识向学生进行提问属于()。 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相对性评价 9.上《植物的叶》一课,老师讲叶的光合作用,植物和动物的生长都离不开太阳。从而认识到自然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植物与空气、水、太阳(即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要学会保护自然。这一过程体现了()教学原则。 A.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 B.巩固性 C.量力性 D.因材施教 10.最近一周小明的情绪一直不高,他的班主任王老师为了了解情况,去小明家进行家访,这体现了教师劳动的()。 A.创造性 B.长期性 C.示范性 D.空间的广延性 1l.学期结束时,班主任都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行评析,这项工作属于()。 A.建立学生档案 B.班主任工作总结 C.班主任工作计划 D.操行评定 12.王明同学活泼、好动、乐观、灵活,喜欢交朋友,爱好广泛,但稳定性差,缺少耐性,见异思迁。他的气质类型属于()。

高中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的内涵 1)教育的语义 A.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孟子 B.20世纪初“教育”成为常用词: ①1901年5月,罗振玉《教育世界》——最早以“教育”命名的杂志; ②王国维——最早将“教育”、“教育学”作为术语使用。 C.基本涵义 ①具有“上所施,下所效”之义 ②指上一代对下一代的灌输,是一种积极的活动或者说是一种外塑的行为。 2)教育的层次 广义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促进人和社会发展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受教育者积极参与下,对受教育者施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特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 教育是一种影响活动;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影响活动;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有意识的精神影响活动;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有意识的向善的精神影响活动;教育是使人不断向上、不断超越的积极的精神活动;教育是以一种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使人不断向上的活动;教育发生在学校中并以教与学为外在表达形式;教育有时候特指思想品德教育 3)教育的要素:教师、学生、内容、方法 2、教育起源与发展 1)教育的各种起源说 ①生物起源论:勒图尔诺、沛西·能(本能、冲动) ②心理起源论:孟禄(无意识、模仿) ③劳动起源论(凯洛夫)与其他(神话起源说、人生发展说、交往起源说) 2)教育的形态 3)教育的历史发展 非形式化教育阶段(从人类诞生到原始社会解体) ①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具有不稳定性;②没有专设的教育机构,教育与社会生活融为一 体;③教育的内容只是为了满足社会生活和劳动生产的需要;④教育传播媒介主要是靠语言和形体示范;⑤儿童在模仿成人的活动过程中学习 (教育主体、教育对象、活动场所、教育内容、媒介) 形式化教育(奴隶制和封建制时期) ①教育主体确定;②教育对象相对稳定;③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所传播的文化逐 步规范化;④大抵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和或多或少的设备;⑤由于以上种种因素而形成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 制度化教育(19世纪下半期、学制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 学校化、制度化、封闭化、标准化 未来的教育:伊里奇:学校消亡论;《学会生存》(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 3、教育学的发展 1)教育学的基本流派

2016上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

2016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中学) (科目代码:302)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每小题2分,共42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教学理论著述中.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要与儿童认知结构相适应,重视学生能力培养.主张发现学习的专著是 A..《普通教育学》 B.《大教学论》 C.《教学过程》 D.《轮教学过程最优化》 【答案】C。解析强调发现学习人物是布旨纳,其著作是《教育过程》。 2.如果让六个月婴儿走路.不但徒劳而且无益。同理,让四岁的儿童学高等数学,也难以成功。这说明 A.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 B.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C.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D.遗传素质决定人发展的最终结果 【答案】A。 3.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A.素质教育理论 B.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C.创新教育理论 D.生活教育理论 【答案】B。 4.英国政府1870年颁布的《初等教育法》中.一方面保待原有的专为自从阶级子女 服务的学校系统,另一方面为劳动人民的子女设立国民小学、职业学校。这种学制属于 A.双轨学制 B.单轨学制 C.中间型学制 D.分支型学制 【答案】A。解析:英国典型学制类型是双轨制。 5.否定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割裂教育的历史传承,把教育完全作为政治、经济的附庸。这样的观念违背了教育的哪—特性? A.生产性 B.永恒性 C.相对独立性 D.工具性 【答案】C. 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我国中小学课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开设的学段是 A.小学一年级至高中 B.小学三年级至高中 C.小学五年级至高中 D.初中—年级至高中 【答案】B。解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设置。 7.校风、教风和学风是学校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就课程类型而言,它们属于

教育知识与能力预测题及答案(九)

全国教师资格试点考试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标准预测试卷(九) 一.单项选择题 1、期末考试一结束,教务主任就召开高二年级全体师生会议。会上,主任对在这次“无监考考试”中自觉遵守考试纪律的高二(3)班的50名学生提出表扬。这对其他班级的学生而言是一种() A.正强化 B.负强化 C.自我强化 D.替代强化 2、在英文阅读中遇到生词时。教师一般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猜测词义,而不是急于查字典。这体现了知觉的() A.整体性 B.理解性 C.选择性 D.恒常性 3、教师授课时,通过板书的字体、颜色以及讲话的语音、语速等来吸引学生的() A.有意后注意 B.无意后注意 C.有意注意 D.无意注意 4、学生学完汉语拼音后,学习英语单词发音感觉比较困难。其中,汉语拼音对英语单词的学习的影响属于() A.正迁移 B.负迁移 C.一般迁移 D.逆向迁移 5、我国现行的学制是() A.双轨学制 B.单轨学制 C.综合学制 D.分支型学制 6、我国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内容是() A.“六艺” B.“七艺” C.《四书》《五经》 D.《论语》 7、提出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发展个性,增进他们个人价值的教育观点是()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形式教育论 D.实质教育 8、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主要体现在() A.教育具有社会性 B.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C.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D.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9、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从根本上制约于一定社会的() A.生产力发展水平 B.政治、经济制度 C.哲学、文化传统 D.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10、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前提和基础是() A.以解和研究学生 B.培养和组织集体 C.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D.协调各方面对学生要求 11、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其教育名著《爱弥儿》中系统的阐述的教育思想是() A.审视教育 B.自然教育 C.和谐教育 D.武士教育 12、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人员,而是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社会是()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13、人的发展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的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这体现了人的发展的()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14、我们常用“孟母三迁”的故事来说明那种因素的教育意义?()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主观能动性 15、班级授课制的明显缺陷是() A.不利于传授系统的知识 B.不利于因材施教 C.不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促进 D.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育知识与能力超详细笔记及重点

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一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辨析题)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一词最早源于《孟子·尽心上》。孟子最早把教和育连用。 二.教育构成要素 (一)教育者(主导) (二)受教育者(主体) (三)教育影响(桥梁中介) 三.教育的属性(辨析题) (一)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 2.教育具有历史性(古今不同)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1)历史继承性(古今相同) (2)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3)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四.教育起源和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 1.原始形态的教育 原始社会的教育具有如下特征:(1)无阶级性、公平性。(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 2.古代社会的教育

(1)奴隶社会教育 (2)封建社会教育 *隋唐时期科举制兴起,清朝时期废除科举制(1905年)。 (3)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a.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是统治阶级的工具。 b.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c.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d.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e.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3.近代社会的教育(简单题)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选择题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选择题 1、教师最基本的权利是( D) A、管理学生权B、科研学术权C、民主管理权D、教育教学权 2、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第一要素是(C) A、掌握教育理论B、具备学科知识素养C、敬业D、良好的教育能力 3、评价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和依据是(B) A、课程计划B、课程标准C、考试用书D、教科书 4、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的理论是(B) A、成就动机理论 B、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C、成绩结构理论 D、强化理论 5、当今教育改革的核心是(B) A、教学方法改革 B、课程改革 C、教育评价制度改革 D、教育结构改革 6、班风和校风属于教学传播中的(B) A、教育传播系统B、教育传播环境C、教育传播媒体D、教育传播通道 7、学生所享有的受他人尊重、保持良好形象及尊严的权利是指学生的(D) A、名誉权B、荣誉权C、隐私权D、人格尊严权 8、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主要包括(D) A、感觉、知觉和记忆 B、知、情、意过程 C、需要、动机和世界观 D、能力、气质和性格 9、“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德育方法是( A ) A、榜样示范法 B、实践锻炼法 C、陶冶教育法 D、自我指导教育法 10、某学生活泼,好动、乐观,灵活,喜欢交朋友,爱好广泛,稳定性差,缺少毅力,见异思迁。他的气质类型属于( A) A、多血质B、胆汁质C、黏液质D、抑郁质

11、校园文化的核心是( C) A、学生 B、教师 C、学校的观念文化 D、校园设施 12、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B)A、充分地传授知识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C、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C、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 13、教学从本质是讲就是(A) A、认识活动 B、实践活动 C、交往活动 D、课堂活动 14、教师进行的起始环节是( A ) A、备课 B、上课 C、作业的检查与批改 D、课外辅导 15、中小学的“双基”教育是指(A) A、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B、基本理论,基本技能 C、基础知识,基本理论D、基础知识,基本原理 16、看书时用红笔画出重点,便于重新阅读,是利用知觉的(A) A、选择性B、整体性C、理解性D、恒常性 17、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显示,遗忘是有规律的,其规律是( A )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先后一致 D、不快不慢 18、学生因上课专心听讲受到老师表扬进而逐步养成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属于( B ) A、经典性条件反射B、操作性条件反射C、联结反应D、习惯成自然 19、取得教学成功的内因是( D ) A、教师的主导作用 B、学校的管理作用 C、教材的媒体作用D、学生的主导作用 20、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一律不公开审理的年龄是(B) A、14周岁以下 B、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C、16周岁以上不满17周岁D、18周岁以下 21、现代教育史上,提出“结构主义”学说并倡导“发现学习”方法的教育家是(D ) A、赞科夫 B、苏霍姆林斯基 C、皮亚杰D、布鲁纳

2016年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案涂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我国先秦时期,主张“有教无类”,倡导“因材施教”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庄子 答案:A2.西方教育史上,提出“泛智教育”和普及初等教育的主张,并对班级授课制做出系统阐述的教育著作是 A.柏拉图的《理想国》 B.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 C.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答案:C 3.美国学者孟禄根据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没有教师、没有教材的史实,断言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这种观点被称为 A.交往起源论 B.生物起源论 C.心理起源论 D.劳动起源论 答案:C 4.教育是新生一代成长与社会生活延续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手段,为一切人和一切社会所必需,并与人类社会共始终。这表明教育具有

A.永恒性 B.历史性 C.阶级性 D.生产性 答案:A5.孔子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则至矣!焉用稼?”这段话表明孔子的施教内容 A.具有灵活性 B.脱离社会生产 C.具有全面性 D.结合社会生产 答案:B 6.一般说来,制约教育发展规模、速度和教育结构的根本性因素是 政治经济制度 B.生产力发展水平A. C.人口数量和质量 D.社会意识形态 答案:A7.在我国近现代学制改革中,明确规定将学堂改为学校,实行男女教育平等,允许初等小学男女同校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 B. 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答案:C 8.围绕着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活动为组织形式的课程类型属于 A.学科课程 B.经验课程 C.综合课程 D.融合课程 答案:B 9.在一堂化学课上,张老师运用分子模型和挂图,帮助学生认识乙醛的分子结构。张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材料分析题答题技巧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材料分析题答题技 巧 https://www.360docs.net/doc/7a2272544.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材料分析题答题技巧 最后,为大家总结一下如何作答材料分析题。 做材料分析题要分步走: 第一步,先审题,有以下三类问法:1.回答什么——分析(是什么)、评述(为什么)、建议(怎么办);2.有几问;3.运用什么知识——职业理念/职业道德;德育、教学、教育学、心理学。 第二部,分析材料,内容包括:关键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根据材料筛选知识点 第三步,组织答案。一般采用总分总的形式去作答。 总:总体评价(亮明立场) 分:原理+分析材料(知识点) 总:总结(体现结构完整) 下面我们通过一道真题一体会一下: 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一项有趣的试验:把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分别停放在两个不同的街区,一辆完好地停放在一个中产阶级集聚的街区,另一辆则摘掉车牌、打开顶棚,停放在相对杂乱的街区。结果发现停放在中产阶级集聚街区的那一辆过了一个星期还完好无损,而打开顶棚的那一辆,不到一天就被偷走了。于是,该研究者把完好无损的那辆汽车敲碎一块玻璃。结果发现,刚过了几个小时,这辆汽车就不见了。因此,有研究者以该试验为基础,提出了著名的“破窗理论”。 (1)基于上述材料,请从教育学、心理学视角谈谈你对“破窗理论”的理解。(8分)

(2)试述“破窗理论”对班级管理的启示。(12分) 答: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两个问均采取总-分-总格式: (1)【总】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破窗理论”体现了环境可以对一个人产生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对人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分】教育中,学生们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破窗理论”体现了群体心理中的从众心理,人都存在一种潜意识的模仿。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状态很容易相互影响,致使一些消极因素,在学生群体中形成恶性的“传染”。 (2)【总】“破窗理论”对班级日常管理有非常重要的启示。 【分】首先,班主任要从班级文化建设入手,塑造良好的班级氛围,陶冶学生性情,净化学生心灵,培养学生美德。 其次,班主任要注重用规范约束学生的行为,及时制止学生出现的个别不良行为,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如果不良行为出现而没有被制止,就像汽车被打破车窗,会暗示和诱导更多的人做出进一步的破坏。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01教育基础 一、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小学教育的发展历程 古代小学教育 我国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古代的小学教育的特点: 1、具有鲜明的等级性 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 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的管制、灌输来进行,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近现代的小学教育 1、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我国近代小学的开端。(南洋公学外院是中国近代意义上最早正式成立的公立小学堂) 2、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设立初等小学堂,学制五年,人学对象为7岁儿童,同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实行义务教育的开始。 3、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改小学堂为小学校。 当代小学教育 1、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志着我国的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1992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小学开始了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改革 3、2001年开始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小学教育的现状 1. 小学教育普及率稳步上升 2.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3. 教师队伍建设日趋完善 4. 办学体制走向多元化 5. 课程改革不断深化 二、小学教育的特点 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小学生的发展可能性;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小学教育的基础性 (1)社会发展层面的基础性 ①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②小学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起着奠基作用(2)个体发展层面的基础性 (3)课程内容层面的基础性 小学教育的义务性(义务教育的显著特征: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 小学教育的全面性小学教育是向儿童实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 三、小学的组织与运行 学校管理的基本要素:管理者、管理手段、管理对象 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教务行政管理、教学工作管理、总务工作管理 学校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计划-实施-检查-总结 学校管理的基本原则:方向性原则、有效性原则、民主性原则、科学规范性原则、系统整体性原则、责任制原则 学校管理的常用方法:行政管理方法、法律法规管理方法、经济管理方法、思想教育方法、数理统计方法 校长负责制成为我国现阶段中小学的管理体制。包括了校长全面负责、党支部保证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三个组成部分。 学校主要职能部门:校长办公室、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教研室、年级组 四、教育学基础知识 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的萌芽: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的文献 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 墨翟:兼爱、非攻,注重实用技术。 苏格拉底:产婆术(讥讽-助产术-归纳) 柏拉图:《理想国》,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出者。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代表作《政治学》,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点归纳

温馨提醒: 以下是某些同学对书本上的部分重要知识点的归纳,大家可以看一看,希望对大家的复习巩固知识点会有些帮助。 20世纪以后教育呈现的一些新的特点 教育的终身化 教育的全民化 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的多元化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现代教育的特点 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 教育的日趋普及性和多样性 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有效的形式 教育是创造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 教育的政治功能 为政治培养人才 通过舆论影响政治 传播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政治社会化 文化功能: 选择 融合 传承 创新 素质教育 思想 政治 品德 心里 身体 科学知识 终身教育的特点 民主性 自主性 连贯性 形式多样性

新教师常见的三个错误 主修某一课程只能提供这么课程的全部容 教育只不过是知识的传递 学会教学只不过是经验累积的过程 专家教师与新教师的区别 专业知识上 问题解决的效率上 关于洞察力 德育的原则和方法 原则: 课堂与生活相结合原则 疏导性原则 长善救失原则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个人教育与集体教育相结合原则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 方法: 说服法 锻炼法 陶冶法 榜样法 奖惩法 动机的激发和培养 激发: 设置具体的目标及达到的方法 设置榜样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原有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 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 培养: 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式教学 作业的难度适中,控制动机水平 利用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 奖惩方法,妥善维护部动机 我国教育目标的基本精神 目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 精神: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的基本所在 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2016年上半年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解析(中学)

2016年上半年初中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真题》真题及答案 2016年上半年初中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真题》真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在数学理论著述中,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要与儿童认知结构相适应,重视学生能力培养,主张发现学习的 专著是(C) A普通教育学 B大教学论 C教育过程 D论教学过程最优化 2、如果让六个月婴儿学走路,不但徒劳而且无益,同理,让四岁的儿童学高等数学,也难以成功。说明(A) A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 B遗产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C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D遗传素质决定论人发展的最终结果 3、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B) A素质教育理论 B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C创新教育理论 D生活教育理论 4、英国政府1870年颁布的《初等教育法》中,一方面保持原有的专为资产阶级子女服务的学校系统,另一方 面为劳动人民的子女设立国民小学、职业学校。这种学制属于(A) A双轨学制 B单轨学制 C中间型学制 D分支型学制 5、否定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割裂教育的历史传承,把教育完全做完政治、经济的附庸。这样的观念违背了 教育的哪一特性?(C) A生产性 B永恒性 C相对独立性 D工具性 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我国中小学课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开设的学段是(B) A小学一年级至高中 B小学三年级至高中 C小学五年级至高中 D初中一年级至高中 7、校风、教风和学风是学校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就课程类型而言,它们属于(D)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显性课程 D隐形课程 8、王老师在化学课上讲到元素周期表中的“锱”元素时,向学生们介绍了“锱”的发现者居里夫人献身科学 的事迹,同学们深受教育。这体现了哪一教学原则?(B) A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2016上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

2016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真题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教学理论著述中,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要与儿童认知结构相适应,重视学生能力培养.主张发现学习的专著是()。 A.《普通教育学》 B.《大教学论》 C.《教学过程》 D.《论教学过程最优化》 2.如果让六个月婴儿走路,不但徒劳而且无益。同理,让四岁的儿童学高等数学,也难以成功。这说明()。 A.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 B.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C.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D.遗传素质决定人发展的最终结果 3.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A.素质教育理论 B.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C.创新教育理论 D.生活教育理论 4.英国政府1870年颁布的《初等教育法》中,一方面保待原有的专为自从阶级子女 服务的学校系统,另一方面为劳动人民的子女设立国民小学、职业学校。这种学制属于()。 A.双轨学制 B.单轨学制 C.中间型学制 D.分支型学制 5.否定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割裂教育的历史传承,把教育完全作为政治、经济的附庸。这样的观念违背了教育的哪—特性?() A.生产性 B.永恒性 C.相对独立性 D.工具性 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我国中小学课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开设的学段是()。 A.小学一年级至高中 B.小学三年级至高中 C.小学五年级至高中 D.初中—年级至高中 7.校风、教风和学风是学校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就课程类型而言,它们属于()。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显性课程 D.隐性课程 8.王老师在化学课上讲到元素周期表中的“镭”元素时,向同学们介绍了“镭”的发现者居里夫人献身科学的事迹,同学们深受教育。这体现了哪一教学原则?() A.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B.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发展性原则 9.陈老师在教学中经常通过口头提问课堂作业和书面测验等形式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及时测评与反馈。这种教学评价被评为()。

2015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命题预测卷及答案(5)

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命题预测卷(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心理健康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和良好的()。 A.社会适应能力 B.社会化人格 C.精神面貌 D.精神状态 2.布卢姆将认知目标按智力水平由低到高分为哪六个层次?() A.知识、运用、领会、分析、综合、评价 B.知识、领会、运用、综合、分析、评价 C.知识、领会、分析、运用、综合、评价 D.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3.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是()。 A.人和动物的学习 B.人类的学习 C.学生的学习 D.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4.为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称为()。 A.终身教育 B.普通教育 C.职业教育 D.义务教育 5.班主任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学期(或一学年)内在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的表现进行小结与评价。这项工作是()。 A.建立学生档案 B.操行评定 C.班主任工作计划 D.班主任工作总结 6.一个学习材料中间的项目比两端的项目学得慢、记得差,这支持了哪种遗忘的理论?()A.痕迹衰退说 B.干扰说 C.动机说 D.抑制说 7.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 A.怪异观念 B.强迫行为 C.强迫洗手 D.强迫恐惧 8.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是()。 A.国家课程B.显在课程C.核心课程D.学科课程

9.根据认知学习理论,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实质是内在的()。 A.信息加工 B.智力活动 C.信息输入 D.心理变化 10.有些课程主要包含高度有结构的知识和技能(如数学、物理、化学、计算、语法等),如果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尽快地掌握这种知识和技能,则宜于采用()。 A.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策略 B.师生互动策略 C.以学生为中心的发现学习 D.合作学习策略 11.“鹤立鸡群”容易引起无意注意,这是由于()所引起的。 A.刺激物的强度 B.人的自身状态 C.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D.刺激物的新异性 12.“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反映了()。 A.思维的概括性 B.思维的灵活性 C.思维的间接性 D.思维的直觉性 13.爱国主义情感、集体荣誉感、同志友谊感属于情绪情感中的()。 A.美感 B.心境 C.道德感 D.理智感 14.概念同化的典型方式是()。 A.有意义学习 B.发现学习 C.机械学习 D.接受学习 15.“浪子回头金不换”说明人的个性具有()。 A.稳定性 B.整体性 C.社会性 D.可变性 16.形成守恒概念,出现了零散的可逆运算的认知发展阶段是()。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17.“于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 () A.遗传B.身体素质C.教育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中学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精心整理笔记,考试必过

1.学习策略的分类:丹瑟洛:murder;沃克斯福德(元认知);皮连生(促进选择性注意,短时记忆,内在联系,新旧联系,长期保存);张大均(准备-学习-巩固);迈克卡(认知(复述、精加工、组织),元认知,资源管理) 2.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巴普洛夫、华生、桑代克:准备-练习-效果、斯金纳、班杜拉:观察学习-注保复动);认知派(布鲁纳发现学习、奥苏贝尔有意义、加涅信息加工);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学习观:学习主动建构、社会互动、情境性;知识观:知识是个体对现实的理解和假设,受经验和文化影响;学生观:主动构建者,主体地位,自主能动) 3.个体心理发展一般特征:连续阶段,定向顺序,差异,不平衡 4.影响人身心发展因素:遗传,环境,学校教育(主导作用:教育目的-专业教师-控制协调各种因素),个体主观能动 5.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感知2,前7,具体11守恒,形式推理)、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 6.道德发展理论:皮亚杰(前,他律:自我中心和权威,自律或合作,公正道德);柯尔伯格(前习俗,习俗,后习俗) 7.埃里克森社会性发展理论:婴儿:基本信任和不信任0-儿童:自主与害羞1.5-学龄初:主动对内疚3-学龄:勤奋对自卑6-青春:同一和角色混乱12--成年早期:亲密对孤独18-成年:繁殖对自我专注40-成熟:自我调整与绝望期65 8.情绪情感:心境、激情、应激、理智感:人认识和探求 9.压力来源:躯体-心理-社会-文化 10.良好情绪培养:正确认识-三观-锻炼-乐观幽默-高尚情操三爱-消除不良情绪能力 11.情绪调节指导:教会适宜状态-丰富体验-引导看待-方法-提高能力 12.人格特征:独特性-稳定-整合-功能-社会 13.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径:课程-渗透-结合活动-辅导咨询-个别辅导 14.心理辅导原则:全体-预防与发展-尊重理解-主体-个别对待-整体发展 15.建立教师威信途径:道德品质-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仪表风度-第一印象-朋友知己 16.教师成长途径:观摩-微格-训练-反思 17.活动课程特点:以需求兴趣设计-心理发展顺利编制-活动中探索;主体-乡土-综合:生活题材-经验:解决问题获得经验 18.自我效能感:人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X主观判断。作用:决定选择-影响态度-影响习得-情绪 19.考试焦虑:心情,注意力,知觉,思维原因:统考-期望-个人-失败体验应对:脱敏-认知矫正-锻炼性格-往最好处做-调节情绪20.教育目的:方向共同,共同需求依据:特定背景-身心发展特点-教育理想-理论依据21.双趋,双避,趋避:谈话-合理安排时间-鼓励 22.“耶克律-多德森”表明,随着任务不同,最佳,倒U,轻松心态,中等稍低,努力归因,现实归因 23.功能固着: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物体的倾向。问题解决因素:问题情境-定势-原型启发-已有知识经验-情绪与动机-个体认知结构-个性特征及问题特点等。 24.增进师生沟通心理学原则:真诚-尊重与接纳-同理心 25.学习迁移建议:改革教材促进迁移-合理编排教学方式-学习策略迁移意识-改进评价26.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信息技术-研究性-社区-劳动技术 27.青春期是人的行为性格智力等心理素质迅速发展关键时期:反抗情绪与逆反心理---两级---性意识---过度关注自我--自卑意识和 失落感 建议:加强教育正确认识---指导行为--- 克服自卑:诉说,制定训练计划,语言社交 28.课程计划:按照XX,由教育行政部门X 指导性文件。课程计划内容:课程设置-顺序 -学时-学年学周 29.教材:创造性用,融入自己科学精神和智 慧-重组-深加工-设计好课-将教材激活 30.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关系:个性实在心理 过程中产生;已形成个性心理倾向和特征, 制约心理过程。 31.德育基本规律:多种开端-组织活动交往, 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过程---促进学生思想 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长期重复不断前进 32.德育原则: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 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反映了德育过程 的规律性,是对德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1)导向性:导向性原则是指德育要有一定 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 向发展。基本要求是:①坚定正确的政治方 向;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 策和总任务的要求;③理想性和现实性相结 合起来。(2)疏导性: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 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 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基本要求是: 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②因势利导,循循 善诱;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尊重,信任,严 格要求,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 转化为学生的品德。基本要求是:①事业心, 热爱学生;②严格要求;③要根据年龄,提 出适度要求,贯彻到底。(4)知行统一:既 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实践 锻炼,言行一致。基本要求是:①加强理论 教育;②参加社会实践养成好行为习惯;③ 对学生评价和要求坚持知行统一。4.以身作 则,言行一致。(5)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 正面引导,说服教育,调动内在动力,辅助 纪录约束。基本要求是:①坚持正面教育, 鼓励为主;②以理服人,启发自觉;③健全 支付,严格管理(6)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 因素: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 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 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 矛盾的转化。基本要求是:①“一分为二”地 看待学生,全面分析,客观评价;②长善救 失,通过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③引导学生 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修养。(7)教育影 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主动协调多方力量, 统一认识,发挥整体功能。要求:发挥教师 集体作用-争取家长社会配合--处理好衔接工 作持续(8)因材施教: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 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 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 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基本 要求是:①以发展的眼光全面了解学生,正 确认识和评价学生思想特点;②根据不同年 龄阶段学生特点选择不同方法教育3.注意个 别差异,因材施教(9)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 相结合:热爱集体,集体教育,对个别同学 的教育,促进集体形成和发展。要求:健全 的学生集体-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个别教育 增强生机活力 32.德育途径:①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 学。②社会实践活动。③课外、校外活动。 ④共青团、少先队的活动。⑤校会、班会、 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⑥班主任工 作 33.德育方法:(1)说服教育法:语言说理, 明晓道理,分清是非,提高认识,语言文字+ 事实说服。要求:明确目的性和针对性--富有 知识性趣味性--注意时机--以诚待人。(2) 榜样示范法:用榜样人物优秀品德来影响学 生思想情感和行为。要求:选好榜样-激起敬 慕之情-狠抓落实提高修养。(3)实际锻炼 法:有目的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锻 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秀思想和行为。 要求:目的明确,加强指导,严格要求-生动 活泼,调动积极性--持之以恒,随时总结。(4) 陶冶教育法:利用环境和自身因素,熏陶感 染,耳濡目染感化。要求:良好情境-与启发 说服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情境创设。(5) 品德评价法:对思想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 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健康发展。 要求:公平合情合理--民主支持--宣传与教育 ---奖励为主,抑中带扬(6)自我教育法:学 生在引导下,根据目标和要求,产生积极进 取之心,自我反思,完善自身。要求:激发 愿望--培养能力--引导参加社会实践(7)角 色扮演法:扮演处境特别的救助者,置身于 他人位置,体验别人的态度,增进对他人理 解或认同。(8)合作学习法:培养合作精神, 建设学生集体,提高群体意识,归属感。要 求:明白目标--选择恰当策略--规定原则--指 导技巧 34.德育方法选择依据:德育目标--德育内容 --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35.影响品德发展因素:外因:家庭学校社会 同伴;内因: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 知、智力因素、情绪因素 36.良好品德培养:有效的说服--树立良好榜 样--利用群体约定--价值辨析--给予适当奖励 和惩罚 35.教学过程规律: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 合;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相互依存, 促进,统一,基础,必要条件,两者相互联 系,辩证统一);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 一;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 合(双边,依赖,离不开,辩证统一,相互 促进) 36.教学原则:根据一定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 规定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科 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要以马克思主义为 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品德和正确的 价值观与世界观教育。要求:①保证教学的科 学性;②结合教学内容特点进行;③通过教学 活动的各个环节;④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 想修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理解和掌握 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要求①书本 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②重视引导学 生运用知识能力;③加强实践性环节,综合运 动知识的能力4,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能力 训练关系;5.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直观性 原则(尽量用学生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使 学生获得生动形象,全面深刻掌握知识①正确 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②直观要与 讲解相结合;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启发性 原则(调动学生主动性,引导独立思考,自 觉掌握知识,提高分析解决能力。要求①调动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设置情境,启发独立思 考,培养良好思维方法和能力;③动手能力; ④发扬教学民主),循序渐进原则(按照学科 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掌 握基础知识,发展能力。要求:①教学有系统 性;②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③由 浅入深、由易到难;④引导知识体系化),巩 固性原则(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 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以便根据需 要迅速再现出来,卓有成效地运用。要求:① 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量 力性原则(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进度要适合 学生的发展水平,但又有一定的难度,促进 学生的身心发展。要求①了解学生的发展水 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②考虑学生认识发 展的时代特点。)因材施教原则(从课程计 划,学科标准出发,面向全体学生,根据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