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饮食文化

越南饮食文化
越南饮食文化

姓名:丁氏怀璃

越南饮食文化

饮食不仅是人们维持生命的基本物质需要,而且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越南饮食作为越南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演变和积累的过程中已形成了自己的民族风格和特征。越南人把中国古的中医理论和阴阳学说应用到饮食文化中,并形成了自己传统而独特的饮食文化。

一、越南饮食文化观念

饮食是维持生活最重要的一个方法。但是,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对这个领域的观念是有所不同的。西方人把饮食视为不值一提、寻常的事情。西方哲理这样讲:“人为了活而食,不是为了食而活。”越南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越南人很切实地说:“有稻才有道”,证明饮食对他们非常重要,有物质能量才可以谈人的意识,精神的活动。越南人几乎所有的活动把“吃”字来放在前头,表明他们把吃看得很重要,比如词语中的“吃喝”、“吃住”、“吃穿”、“吃玩”,“吃学”、“吃用”,“吃睡”、“吃躺”,“吃偷”、“吃劫”等等。连计算时间,越南人的传统说法也用饮食、耕种的事来作为时间单位。比如,要表示“很快”可以说:“嚼杂了槟榔渣”,表示“晚些”可以说:“熟了饭”如果要表示延续到几年的时间可以说:“几次庄稼收获”。

饮食是一门文化课题,一种利用自然环境的文化。游牧文化的居民偏于肉食,而越南饮食却明显地体现出了水稻农业传统文明的烙印。东南亚是一个适于水稻生长的地方,越南水稻闻名遐迩,大米出口量居世界第三。其地处热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特别适合于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生长。越南有一种著名的占城稻已传入中国几百年了。占城稻产于越南中部地区,它耐旱,穗长,粒小、易生、质优。越南人偏于习惯吃植物食粮,其中大米占首要地位,同时也有一些杂粮,如木薯、马铃薯、白薯、玉米等。他们的日常生活与文化特征就是在这一基础上形成和发展来的。越南有句话“人吃米活,鱼在水游”和俗语“米饭如妻子,米粉似情人”,这些都充分说明大米对他们的生活有着特大意义。稻子也成为越南人在民间歌谣中的美丽标准:“姑娘,姑娘,你像稻子多么漂亮啊!”。二、越南饮食结构

(一)越南饮食结构中的第一位是大米

水稻是越南的主要粮食作物,因此大米也是越南人民的主要食粮。越南位于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北部和南部两大平原在气候方面极为适合种植水稻。北方每年可种植两季,南方可种植三季。目前,越南全国水稻种植总面积为732.64万公顷,单位面积产量达到 3690公斤/公顷,年总产量约为3600万吨至3900万吨。

(二)越南饮食结构中的第二位是蔬菜和水果

很多水果和蔬菜种类起源于古代东南亚地区。越南是一个耕种很发达的地方,蔬菜和水果极为丰富,热带的特产如橡胶、甘蔗、咖啡、胡椒、椰子、生漆、槟榔、腰果等。一年四季水果不断,主要品种有:香蕉、菠萝、菠萝蜜、荔枝、龙眼、柠檬、木瓜、榴莲、山竺、红龙、毛丹果等。对越南人来说,蔬菜和水果是生活中必不可少,天天都要吃的东西,“饿吃蔬菜,病服药”、“食无蔬菜如富翁死没有殡礼”,就是最好的写照。越南人喜欢吃生菜也是越南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

(三)越南饮食结构中的最后一位是动物蛋白

肉所占的比重很小,主要是普通动物的肉如鸡、鸭、猪、黄牛等。越南是个海岸线很长,海域广阔的国家,河流、湖泊、水塘甚多,海产品非常丰富。它们是水乡泽国的特产,在越南人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越南人靠水靠海而活,他们用各种海产品加工制成一类很有特色、很有营养的调料汁——鱼露、生鱼酱、虾酱等。

三、越南饮食选材做法

(一)香料选择

与印度香料最大的区别在于,越南的香料都是用新鲜植物来做的,香茅,是越南菜里最常用到的一种调味的佐料,会闻到一股浓郁的花香;柠檬草、罗勒、薄荷、荠菜给越南菜增色不少;洋葱、青葱、欧芹又为越南菜带来异国情调。在做法上通常把肉类用香料腌制后再烹调,这样使佐料的香味“逼”入肉质里,咀嚼之间口舌升香。

(二)口味偏向

越南人饮食的口味是含有些咸的,以河内为中心的北部地带爱吃肥咸的,以顺化为中心的中部地带喜欢吃辣咸的,而以胡志明为中心的南部地带吃甜咸的。酸辣汤是咸辣口味的代表之作,并不是用酸醋做成的,而是用一种当地出产的酸子,酸子是一种当地处长的形如刀豆的豆科植物的核,带有酸味。酸汤中除了酸子外,还放入斑鱼、豆芽、番茄和香菜等,煮出来的汤味道辣中有酸,酸中有鲜。

(三)特别食品制做方法

1.鱼露:将鲜鱼腌了,然后挂起来,鱼滴下来的汁液就是最初的鱼露。后来改法子了,将大量的鱼塞在瓦缸里,把盐、醋、酒、糖、酱等调料淋在上面,封好缸口,把缸埋在厚厚的海盐里,只露出一个碗口大的缸口,让它在阳光下暴晒,让鱼身发酵、溶解。一个月后,缸中倒出来的液体才是鱼露,它集中了鱼的精华,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2.炸春卷:这是最受越南人欢迎的一道菜,近年来国内不少餐馆引进,但做法和吃法均不及越南的地道。越南的春卷皮用糯米做成,薄如蝉翼,洁白透明。将春卷皮裹上豆芽、粉丝、鱿鱼丝、虾仁、葱段等做成的馅,放入油锅中炸至酥黄。吃时,用玻璃生菜裹上春卷,蘸以鱼露、酸醋、辣椒等佐料,酥脆不腻,十分可口。

3.牛肉粉:与鸡肉粉齐名的还有河内的牛肉粉。越南牛肉粉一定要用黄牛肉,使用的米粉比广西的切分略薄略细,用优质大米制作。牛肉粉的做法是,将一大块精黄牛肉加上各种佐料后下锅煮熟,然后切成薄薄的小块,将米粉在开水锅中烫后,加入牛肉,牛肉汤和各种调料,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四、越南饮食的科学性及其包含的文化内涵

(一)阴阳调和的饮食方法

越南人承自中国饮食阴阳调和的饮食文化,烹调最重清爽、原味,只放少许香料,鱼露、香花菜和青柠檬等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佐料,以蒸煮、烧烤、熬闷、凉拌为主,热油锅炒者较少。即使是一些被认为较“上火”的油炸或烧烤菜肴,也多会配上新鲜生菜,薄荷菜,九层塔,小黄瓜等可生吃的菜一同食用,以达到“去油下火”的功效。

总体来说,越南人认为咸的菜属阳,酸和甜的属阴,越南人常把咸和甜混合,比如鱼露、红烧肉、红烧鱼,干炒小虾,烤腌肉,都搀杂点糖。吃甜品,西瓜或喝椰汁时则加一点盐让阴阳相称。越南人不仅关心各食品间的阴阳平衡,而且更留意于人和食品之间的阴阳平衡。当人们感冒了,煮粥的人说:感冒就煮姜粥喝,因为着凉感冒(阴)必须以姜(阳)制服。如果中暑,人体内已有阳性,必须煮葱粥(阴)喝。再说到人和环境之间的阴阳,夏天阳气重,所以吃的时候要有酸汤(阴)或海参(阴);冬天阴气重,所以要吃烤肉(阳)。

(二)饮食包含的文化内涵

越南的槟榔很多,吃槟榔是越南悠久的传统风俗,吃槟榔即吃槟榔片、萎叶、蚌灰(也称石灰、白灰)三者之合称。嚼食槟榔有解胸闷,消水肿、防口臭,泄唾沫,除山岚瘴气等益处。吃槟榔隐藏着一种综合不同性质的哲理。槟榔树直溜,作为天(属于阳性)的形象;蚌灰作为地(属于阴性)的形象;萎叶是一种藤类植物,从地里往槟榔树根上攀缘上去,作为中间的和解者人的形象。这阴阳三才(天地人合一)的辨证统一造成一个极为和谐的结合。槟榔、萎叶、蚌灰这三样东西的融合还象征着骨肉之间的团结和睦,所以槟榔盘成为越南民族传统文化的特殊表象,被视为吉祥物。接待客人的时候,他们用槟榔来请客,“槟榔是话语的开头”,“一口槟榔是一剂哑药”,表示敬意。如去拜访长辈,最珍贵的馈赠礼品是一串槟榔。婚礼、葬礼、祭祀、喜庆,凡重大的礼仪,少不了槟榔。按客人个人的尊卑地位,赠送或收受槟榔的多寡,送少了会惹麻烦。商人相见有了槟榔就好谈生意。槟榔的名称与“宾郎”有关,所以它是恋爱、感情男女定情的信物,也是婚姻的表象。“槟榔如铅那么重,吃了你给的,我怎么知道拿什么来还你!”新娘家要新郎家的几千棵槟榔,送给亲人好友。它还表示感谢或道歉的意思,卷槟榔是妇女心灵手巧的尺度,嚼槟榔也成为计算时间的单位,如“嚼杂了槟榔渣”表示很快。

五、结语

“民以食为天”,“吃”(食)对越南人的文化心理结构有着深刻的影响。越南饮食文化可以称作是越南民族文化的灵魂,学习和研究越南饮食文化必将对研究、认识和了解越南民族文化起到积极的作用。吃的学问渗透了越南文化的各个领域,以及每个人生活的全过程。但饮食满足人们生存需要的同时,也要注意饮食卫生,以保证人人都健康快乐成长。

中国饮食文化史简谈

中国饮食文化史 (2009-12-19 14:19:10) 转载▼ 标签: 文化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饮食文化大国,饮食一直是其文化发展的原动力之一,很早就牢固地树立了“ 礼乐文化始于食”、“民以食为天”等观念,食是人之大欲。鉴于此,中国自古就十分注重饮食文化的研究。 一、商周时期 商周时期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不少诗句反映当时黄河中下游的人们饮食习俗和饮食文化。周公旦所著的早期礼制全书《周礼》,对周代初期的官制进行全面描述。据该书记载,为王室服务的天官大冢宰中,与制作和供奉饮食有关的人员就达2332人,分为22种官职,并且书中还出现了“六食”、“六饮”、“六膳”、“百馐”、“百酱”、“八珍”等饮食的名称。稍后的《礼记》在其《月令篇》、《礼运篇》、《内则篇》等中又有许多有关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饮食文化的记叙,其中提到周代“八珍”及周代的风味小吃饵(点心),成为中国有关方面的最早记录。 与黄河中下游地区饮食文化相对应,人们也开始研究和记录长江中下游的饮食文化,如屈原及其弟子的作品总集——《楚辞》中,就有许多作品是歌颂当时楚国的酒与食品,特别是宋玉的《招魂》中提到许多食品和饮料名称,被誉为中国最古的菜谱。在战国末期又出现了专门的烹饪著作——《吕氏春秋·本味篇》,篇中记叙了商汤以厨技擢用伊尹的故事及伊尹说汤的烹饪要诀:“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机,口弗能言,志弗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该烹调理论成为中国以后几千年饮食烹调的理论依据。 二、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中国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便促进国内各地各民族的饮食文化的交流,相应地饮食文化研究也上了一个新台阶,特别是追求长寿等道术的流行更进一步促进食疗理论的发展。 在秦汉时期的许多词赋中都大量记叙当时的饮食物品,如: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枚乘的《七发》、杨雄的《蜀都赋》等。在王褒的《憧约》、史游的《急就篇》及一些字典(杨雄的《方言》、许慎的《说文解字》、刘熙的《释名》)中也提及了当时的饮食文化内容。其中王褒的《憧约》中有“烹荼”、“买茶”的文字,是“荼”发展为“茶”字的最早由来。并且出现了研究食疗的专著,主要有《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和《山海经》等,为以后食疗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黄帝内经》为世人假托“黄帝”所作。全书24卷,共81篇,是中国较早的医学典籍。该书在《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医学的目的是“不治已病,而治未病”;《生气通天论》中提出要维持健康,保持长寿就必须调和五味;《汤液醪体论》中提到酒在治疗疾病中的效用;《藏气法事论》中论述了饮食和养生的关系,提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配,气味合而服之,以养精益气”的养生理论,成为后来的中医“三分治疗七分养”的理论依据。此外,《内经》还提供了治疗颜面神经障碍、孕妇胃膈闷胀、消渴病人的口感不适、妇女血枯等病若干具体方剂。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比较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各国的饮食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饮食习惯,不同的饮食习惯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文化。 (一)中国的饮食文化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形成了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中国饮食以食表意,以物传情。中国的饮食文化令人拍案叫绝,赏心悦目。 中国的传统饮食有四大特点: 1.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见面常问“吃了没有”,可见饮食文化的地位。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在饭桌上表达惜别和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这是饮食活动对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 2.重养:以“五谷”养“六脏”,饮食中重视人体养生保健。中国的饮食注意各种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等阴阳调和之理性认识指导烹饪。 3.重味:中国的饮食最注重食物的味,讲究“色、香、味、型”。孙中山先生讲“辩味不精,则烹调之述不妙”,将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 4.重理: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中国的饮食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二)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

西式餐饮的主要特点是:一是生,如牛排带血丝;二是冷,如凡是饮料都加冰块;三是甜,无甜不餐,无餐不甜。此外西式餐饮不讲究精细,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华,比较大众化。 此外西餐还有以下显著特点: 1.重视各类营养成分的搭配组合,根据人体对各种营养(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热量的需求来安排菜或加工烹调。 2.选料精细,用料广泛。西餐烹饪在选料时十分精细、考究,而且选料十分广泛。如美国菜常用水果制作菜肴或饭点,咸里带甜;意大利菜则会将各类面食制作成菜肴:各种面片、面条、面花都能制成美味的席上佳肴。 3.讲究调味,调味品种多。西餐烹调的调味品大多不同于中餐,如酸奶油、桂叶、柠檬等都是常用的调味品。 4.注重色泽。在色泽的搭配上则讲究对比、明快,因而色泽鲜艳,能刺激食欲。 5.工艺严谨,烹调方法多样。西餐十分注重工艺流程,讲究科学化、程序化,工序严谨。西餐的烹调方法很多,常用的有煎、烩、烤、焖、焗、炸、熏、铁扒等十几种,其中铁扒、烤、焗最具特色。 6.器皿讲究。烹调的炊具与餐具均有不同于中餐的特点。特别是餐具,除瓷制品外,水晶、玻璃及各类金属制餐具占很大比重。 二、中西方饮食方式的差异 (一)就坐形式的差异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

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自古以来,饮食文化不断发展,丰富多彩,各地的特色小吃多种多样,还有融合了各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传统。现代,随着经济的发展,绿色饮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饮食文化。 中国人善于在极普通的饮食生活中咀嚼人生的美好与意义,哲学家更是如此。庄子认为上古社会最美好,最值得人们回忆与追求,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可以“鼓腹而游”,也就是说吃饱喝足之后能充分享受人生的乐趣。先秦哲学家中最富于悲观色彩的庄子尚且如此。那么积极入世的孔子、孟子、墨子、商鞅、韩非等人就更不待言了。 中国人对付鬼神也像处理人际关系一样,总是通过食物来疏通关系。西洋人悼念亡者一束鲜花就可以了,中国人不成,事死如生,活人吃什么,祭祀死人至少是同待待遇(一般还要高一档)。古代祭祀鬼神都有食物,而且根据鬼神的贵贱亲疏和他企盼的大小决定祭祀食品的丰俭。这完全与老百姓对付骑在他们头上的官吏一样,因此有人说祭祀不过是人对鬼神的贿赂。 中国的饮食,在世界上是享有盛誉的,华侨和华裔外籍人在海外谋取生,经营最为普遍的产业就是餐饮业.有华人处应有中国餐馆,中国的饮食可以说是“食”满天下.这一现象早在本世纪初时,就被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敏锐地观察到了。孙中山先生在其《建国方略》一书中说:“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各国所不及。”孙中山先生的这一论述十分正确,而事实上确如孙中山先生所言,中华文明到了近代,被西方文明冲击得七零八落,有识之士莫不诊脉问疾。然而中国餐馆则大异其趣,居然能够登陆欧美,遍布全球,所向披靡,至今世界上几乎每一个角落都有中餐馆。这种强烈的反差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但是并没有一个较有说服力的解释。我们认为,中国餐馆能够遍布世界各地不是一个孤立和偶然的现象,其中的原因与中国饮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因而探讨一下中国饮食文化的某些特征,将有利于我们对于这一现象的解释。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又说,“人生在世,吃穿二事”,说的直接些就是一种“吃”的文化。中国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中国有着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中餐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可以简单概括成八个字:精致、悦目、坠情、礼数。这八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总之,中国的饮食文化可谓源远流长。 以热食、熟食为主,也是中国人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这和中国文明开化较早和烹调技术的发达有关。中国古人认为:“水居者腥,肉臊,草食即膻。”热食、熟食可以“灭腥去臊除膻”(《吕氏春秋.本味》)。中国人的饮食历来

越南的饮食文化

关键词:“越南产香菜饼”。 越南的饮食文化: 越南民族的饮食表示越南的文化特征。热闹的气候使越南有很多丰富的产物。越南人常吃的主要粮食是:米、糯米、各种青菜,豆、水果与越南各地区的山珍海味特产,越南食品名单从简单点心如:各种米粉、粉丝、面汤、糯米饭、糖水至在家庭饭中有各种:红烧、汤、炒、盘凉之菜等;还有许多野餐与高级饭店的各食品名单。越南饮食是个有文化性之艺术,很相近综合天然,使人觉得很有兴趣。 在春节,每个家庭里都有“五果盘”如天地的精华,如:西瓜、柿子、桃子、橙、桔子、莲雾、黎子、芒果、凤梨、葡萄、苹果;夏天有:荔枝、龙眼、香蕉、柚子、草莓等;秋天与冬天有很多水果与糖果。 纵有深绿田野、水果园之乡村至北部中游、东南部、宽阔无边水河之下六省等。越南水果于四季里都有开花结果。 越南风味名小吃最丰富,尤以河内的螺狮粉、鸡粉、牛肉粉、虾饼、肉粽最为价廉物美。其它还有:越式灌肠、炸春卷、绿豆糕、酸汤、烤鳅鱼。在胡志明市的大街小巷,常可看到摊贩推着小车,沿街兜售烤鱿鱼,这也是胡志明市面上小吃的一大特色。鱿鱼放到炭火上烤得焦黄后,再用铁制的压延机拉压成又长又大的薄块,然后涂上黄皮酱、辣椒酱等佐料卷起来吃。青菜生吃也可以称得上越南食文化的一大特色。青菜主要有洗净的空心菜、生菜、绿豆芽,此外还有各种香菜,如芜荽、薄荷等。生吃的青菜要蘸佐料,主要是鱼露、酸醋和鲜柠檬汁。越南地处热带,气候炎热,表菜处吃有处津津有味降火的作用,且有助于消化和营养吸收。 越南的口味是酸甜为主,鱼露是越菜的灵魂,城市吃的比较淡,农村吃的很咸(因为以前穷,只有咸才下饭,菜少也能吃)。越南人做菜都有定式的,我们的中餐就哪点东西可以作出千变万化来,只要好吃就行,越南不行,哪些是用来做汤的,哪些是用来炒的;什么鱼只能烧,什么鱼只能煮;红烧肉一定要用胡椒烧的;猪肚只能用胡椒煮汤吃炉再加木耳菜的;鸭子只能煮粥的;烧鸡一定要烧香茅的;牛肉羊肉一般用来吃炉的,如果要烧,就只能放很多咖喱和糖,再带一点汤用来蘸面包吃的;吃羊肉炉就要配芥菜和韭菜,吃鱼炉就要配那三种叫不出名字的东西;吃鱼丸炉就要放苦瓜的;粥只有三种,鸡,鸭,还有就是猪小肠、猪肝加肉片。夹面包一定要放烤乳猪、生黄瓜、和其它一些东西;辣椒一定不能放到菜里,只能放在鱼露或酱油里蘸着吃;还有,在外面吃个饭,每个人面前都放满了蘸料,不同的菜要蘸不同的料。 越南人喜欢吃生的,现在的蔬菜农药这么多,这样吃很可怕的,生菜、黄瓜和西红柿是生吃的,还有各种香菜和豆芽基本就在汤里泡一下吃,越南人喜欢吃各种香菜可能源自法国,这些香菜就是一些香草,比如罗勒,也就是台湾人喜欢用来烧鱼的九层塔,迷迭香,法国餐里用这种香味比较多,紫苏叶,包着烤肉吃,还有薄荷叶、茴香叶、柠檬草,这些香草在国内才刚引种不久,只有在盆栽花卉市场才有卖,而在越南菜市场一块钱两斤。柠檬也是越南餐里必备的,大概2块一公斤。

(完整版)中外饮食文化教案1

中西餐饮礼仪中的异同 教学目标:1.了解中外基本餐桌礼仪,及形成渊源 2.了解中外餐桌文化的基本区别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存在着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它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正是不同民族创造性的体现。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对于饮食观念、饮食的侧重点、饮食习惯、餐桌礼仪、饮食制作、饮食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揭示这些差异以及内在的原因,有助于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深化跨文化交际研究 二、中国饮食文化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表现文化不同方面,表现出来的是人们长期生活习惯所积累的文化差异一个民族的饮食的习惯长期的积累,形成了一种亚文化。例如中国,与欧美等国就有着明显的饮食文化差异。 1.饮食结构的不同 我们知道,中西方饮食结构存在明显差异。中国人的饮食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即饭是主食,菜是为了下饭;而西方的饮食则是以肉、奶为主,谷物为辅的。这种不同的饮食结构与其历史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在中国古代甚至于是近现代历史时期,农业一直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历朝历代政府都会颁布各种各样的举措去鼓励农业发展,因而农业所占比例较大,其他行业发展受到抑制。相应的,农作物就成为了主要的食物来源。人们的生活以五谷杂粮为主要的营养提供,果类食物也起到辅助的作用,肉类食物只能算是罕有的点缀了。2.饮食制作的不同 2.烹制准则的不同 中西烹饪中处处显示的“随意”与“规范”也体现了其饮食文化的不同。西方人强调科学与营养,因此其烹制过程体现了科学性和规范性。在烹制过程中,

西方人会完全依照菜谱,为了达到准确无误,他们甚至会动用天平、液体量杯、刻度锅等。因此西方人制作菜肴往往比较机械,缺乏新意,毫无特色可言。相反,中国烹饪却崇尚随意性。中国烹饪中,不仅讲究各大菜系要有各自的风味与特色,也还讲求各大菜系之间交叉融合。同一道菜,由于地区、季节、对象、作用、等级的不同,在操作上可作不同的处理,从而其色、香、味变化多端。如果离开了随意性,变化多端的中国菜肴,就会失去其独特魅力。 3.烹制方式的不同 在中国,烹饪是一种艺术,它有极强的趣味性,甚至还带有一定的游戏性。中国烹饪方法奇多:溜、焖、烧、氽、蒸、炸、酥、烩、扒、炖、爆、炒、砂锅、拔丝等无所不有。做出的菜肴更是让人眼花缭乱。而且中国烹饪还极重刀工、火候,菜的形状可以切得五花八门:块、片、丝、条、丁、冷雕等;不同的刀工或不同的蔬菜烹制的火候也是不同的,这就使得菜肴的滋味以及其中所含的营养成分都存在差异。西方的烹饪方法不像中国那样复杂多变。他们只追求食物的营养,只求吃饱吃好,而不重视饮食带来的乐趣。他们的菜肴以煎、炒、蒸、冷拼为主,蔬菜通常切成大块儿或大片儿的,然后入锅,直到全熟能够食用为止。 4.用餐方式 这是中西饮食文化中最明显的差异表现,也是中方文化中的社会心理、价值观、民族习俗方面的差异在饮食上的表现。通常中国人请客吃饭采取的是一种“共享”的方式,大家共享一席,共享桌上的菜肴,往往一道菜刚上桌,在主人的殷勤招呼下,众人通力合作,共同“消灭”盘中之物,最后结账也是争相付钱。一切行为都强调突出的是一个“合”字。而受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西方人请客吃饭的习惯是每人一份,且主客双方各自点自己的饭菜,不必考虑他人的口味和喜好,用餐时也只吃自己的盘中餐,付钱也往往采取AA制,各人自付各人账。 5.餐桌礼仪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形成了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中国饮食以食表意,以物传情。中国的饮食文化令人拍案叫绝,赏心悦目。这种悦目,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成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自有一套程序:

浅谈中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

浅谈中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 摘要: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而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文化色彩。众所周知,中西方的文化是有差异的,各自具有不同的文化特色。而饮食文化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我想通过本文浅谈一下对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从中反映俩个地区具有的不同文化特色。 注释:“名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天:比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东西。味:就是味道,味蕾。人民以粮食为自己生活所系。指民食的重要,味道的重要性。 世界因差异而美。因为差异,造就了文化的多样性,造就了人们对不同文化的探索和研究。自然而言,中西方国家也有各自的文化特色,饮食文化。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候环境、风俗习惯,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成就了多姿多彩的中西文化。 下面本人就从五个不同的方面的中西饮食习惯浅谈一下中西方的文化。1.饮食观念及味道和营养:中西方对味和营养的追求是明显不同的,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西方国家视营养为吃的首要标准,视营养为“吃”的上帝。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

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而这一饮食观念与西方的文化背景脱离不了联系。西方文化起源与大洋文化,崇拜上帝,而行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生机,活力,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凡事具有两面性,开放的文化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阻碍了社会某些事物的发展,如饮食文化。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将就用量,将就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从旧金山到华盛顿,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除了装饰的改变实质却无艺术可言。

傣族生活习惯

傣族的风俗习惯傣族是中国56 个少数民族之一,大多聚居于我国云南省边境。根据统计,傣族人口为102.5 万。傣族,在民族识别以前又被称作摆夷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与百濮及百越中的滇越有关,与缅甸的掸族、老挝的主体民族佬族和泰国的主体民族泰族有历史和文化渊源,语言和习俗也与上述民族接近。“傣”,意为酷爱自由与和平的人。傣族有着自己的悠久的历史和风俗。傣语属汉藏语系中的壮侗语族,国内傣族语言主要有德宏傣语文和西双版纳傣语文。傣族有历史悠久的拼音文字,几乎每个支系都拥有一个语言文字系统.相互之间有不同,傣文可分为傣仂文(西双版纳傣文)、傣哪文(德宏傣文)、傣绷文和金平傣文(又称傣端文)这 4 种傣文都来源于古印度字母。(婆罗米字母),与老挝(zhuā)文、泰文、缅甸文、高棉文属于同一体系。均为自左向右书写,自上而下换行,但形体结构有所差异。 1.婚姻自由的婚姻制度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是傣族婚姻制度的显著特点。青年男女婚前交往自由,恋爱自由。未婚青年男女在节日或盛会场合,可以自由和未婚女子谈情说爱,傣族习俗中称“串布少”(“布少”——姑娘)。傣族中很少“重男轻女”的意识,多生超生情况不多见。因此,家庭矛盾或由家庭引起的社会问题不多。由于家长制的薄弱和对个人个性发展的束缚较少,对傣族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傣族的思想很奇怪,他们大都是女人做事,男人闲着,他们那边的男人娶妻,就像我们这边的男人入赘。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思想慢慢的变弱了点,但在一些平困地区,这种现象还是很严重! 2.竹楼? 竹楼是傣家住房的主要特点。竹楼分两层,上层住人,下层拴放牲畜。上层竹楼中间安放火塘,内间为卧室。竹楼由木柱支撑,正房四周由竹片围成,楼板也由竹片拼接,房顶是人字形茅顶,人们要从梯子上楼。傣家竹楼通风、凉快、清洁、明亮,又可以防备野兽的袭击,十分安全。 3.服饰? 傣族的服饰颜色特别鲜明,大胆。像是明清时期的彩绘,特别漂亮。衣服上面绘画上孔雀或是一些紫藤萝等一些花,比较高级的用存手工绣,这种工艺已经比较少见了,价格也比较贵!就像早期傣族的斜挎包都是厚厚的布线,手工制出来的,做工特别精致,耐用,上面的画案是一针一针绣出来的,如果现在还能保存这种工艺的话,应该也会像阿拉伯地区的挂毯一样闻名于世了吧!傣家妇女穿筒裙,上着窄袖短衫,筒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短,下摆仅及腰际,袖子却又长又窄。质地柔软轻盈、色泽鲜艳大方,适于表现女子的体态,非常美丽。傣家的筒裙不是所有人都会穿的,最原始的穿法是一块布缝成一个圆筒,围在腰间,大概有一圈半!这种穿法一般只有当地人会穿,一般人穿一会儿就要掉!不过现在由于越来越多的人不会穿,方法已经改进了,可以扣上!傣族服装最大的特色就是它是根据你的各部位贴声定作的,你胖了或是瘦了就丢不可以穿了!1 男子多穿无领对襟短衫,冬天披棉毯,用白布或青布裹头。男人纹身较普遍。现代由于傣族的贫困和落后,及穿傣族服装的不方便,穿傣族衣服被看成是有伤大雅。所以越来越少的人穿了,尽管很多人会给自己定做一两套,却不怎么穿~ 4.禁忌? 傣族的禁忌与宗教有关。如进入佛寺殿堂之前必须脱鞋,不许抚摸小和尚的头。入傣家做客,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坐门槛;不要进主人内室等。 5.饮食与大多数亚洲民族相同,傣族人的饮食以谷类为主。不同地区的傣族主食谷类稍有不同。根据仲富兰在《傣族风俗介绍》一文中所记载,德宏的傣族人主食梗米,而西双版纳的傣族人主食糯米。(3)傣族人所食的肉类主要为猪肉、牛肉和鸡鸭,很少是羊肉。(仲富兰3)苦笋、苦瓜是傣族的常见蔬菜。傣族人喜食昆虫,蝉、竹虫、蜘蛛都是傣族小吃的原料。(仲富兰3)最具特色是竹筒饭。制作方法是将米装进新鲜的竹筒后加水,放在火上烧烤,吃起来清香可口。他们用手抓饭吃~ 普洱茶是云南西双版纳特产,唐代就远销中国各地,清代时远销东南亚及南亚,现已进入日本和西欧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成为中外驰名的名茶。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特产非常丰富,仅水果就有110 多种,这里动植物

中外饮食文化对比

中外饮食文化的差异 外国语学院汉语081 苗新新学号:200801024121 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讲究吃的民族,无论从饮食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是首屈一指的:也真是基于这样的历史条件,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独树一帜,形成了与西方饮食文化风格迥异的自成体系的文化带。 东方和西方,看起来是个地理问题,但实际更是一个文化问题。东方,主要指亚洲文化圈,尤其是中华文明辐射的区域,而西方,则是指希腊、罗马文明影响的欧美地区。文化的内容涵盖哲学、政治、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饮食是人类的生存的重要元素之一,自然也有着东西方差异的重要体现。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人类文明曙光最早照耀到的地方。在史前时期就有了高度的发展。原先的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随着农耕时代的来临,逐渐变成定居生活。定居后的生活主要依赖于土地,以农作物作为主要的食物来源。而定居的稳定生活又造成的人口大量繁衍,造成粮食紧缺,更进一步的开垦荒地,使农业占的比较越来越多,畜牧业受到了很大抑制。在人类的食物当中,以素食为主。当然也有肉类食物,但受条件限制,只有社会上层的人才能经常吃到。所以古时称有地位的人为“肉食者”就是这个意思。大部分的人只能以素食为主,所谓“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就是说人们生活以五谷杂粮为主要的营养提供,果类食物也起到辅助的作用,能增加点肉类食物对身体是有好处的,蔬菜之类的可以帮助我们补充营养。这是我们古时候的饮食模式,这里面有主观的选择,但更多的是客观条件的限制。 而西方社会主要由游牧民族发展而来。游牧生活居无定所,没有固定的地方,也就很少有农作物的播种与收获了。食物的来源主要就是肉类了,来自于放牧的牛、马以及猎物等。另外还有动物的奶类,即以肉、奶为食。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民族也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有了固定的居住场所,但这种饮食模式还是延续下来了。 饮食文化分为饮文化和食文化。在饮文化中,中西方文化有着较大的相似性。例如,中国人喜欢喝酒,并且可以通过酒的力量作成一些在意志正常的时候不敢或者不能做的事。比如朱元璋对他的功臣石守信等人的“杯酒释兵权”,还有李白的诗仙称号也是因为他“斗酒诗百篇”。西方人也崇尚酒文化,强调酒神精神,他们渴望一种自我、本我超我的融合。酒吧文化应该是他们酒文化的突出表现,工作闲暇之余,放松自己的精神,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而人性文化在逐渐落败的现代社会,未尝不是人际交流的大平台。中西饮文化中都将各自的饮食文化向精神的层面发展。但是又存在不同:中国人强调的是饮的实践,强调实践后的狂迷状态,而西方人更注重的是狂迷本身,他们往往靠理性思维来获得这一精神享受。因此可以说,中国的文化更趋于感性,而西方更趋于理性。 一、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 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中国饮食文化发展历史

茶文化 包括茶叶品评技法、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都喜爱品茗。有的地方把饮茶品茗作为一种艺术享受来推广。各国的饮茶方法相同,各有千秋。中国人民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惯,这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貌。 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茶文化 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茶文化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三不点”为茶不新、泉不甘、器不洁,是为一不;景色不好,为一不;品茶者缺乏教养举止粗鲁又为一不,共为三不。碰到这种情况,最好是不作艺术的品饮,以免败兴。 酒 中国是酒的王国。酒,形态万千,色泽纷呈;品种之多,产量之丰,皆堪称世界之冠。中国又是酒人的乐土,地无分南北,人无分男女老少,饮酒之风,历经数千年而不衰。中国更是酒文化[1]的极盛地,饮酒的意义远不止生理性消费,远不止口腹之乐;在许多场合,它都是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一种文化消费,用来表示一种礼仪,一种气氛,一种情趣,一种心境;酒与诗,从此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不仅如此,中国众多的名酒不单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给人以美的启示与力的鼓舞;每一种名酒的发展,都包容劳动者一代接一代的探索奋斗,英勇献身,因此名酒精神与民族自豪息息相通,与大无畏气概紧密相接。这就是中华民族的酒魂!与欧洲标榜的“酒神”,甚称伯仲。似乎可以认为,有了名酒,中国餐饮才得以升华为夸耀世界的饮食文化。 酒,作为世界客观物质的存在,它是一个变化多端的精灵,它炽热似火,冷酷像冰;它缠绵如梦萦,狠毒似恶魔,它柔软如锦缎,锋利似钢刀;它无所不在,力大无穷,它可敬可泣,该杀该戮;它能叫人超脱旷达,才华横溢,放荡无常;它能叫人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和烦恼到绝对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它也能叫人肆行无忌,勇敢地沉沦到深渊的最底处,叫人丢掉面具,原形毕露,口吐真言。 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它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即酒神精神的象征。 在中国,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庄周高唱绝对自由之歌,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无何有之乡”。庄子宁愿做自由的在烂泥塘里摇头摆尾的乌龟,而不做受人束缚的昂头阔步的千里马。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 世界文化现象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西方的酒神精神以葡萄种植业和酿酒业之神狄奥尼苏斯为象征,到古希腊悲剧中,西方酒神精神上升到理论高度,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哲学使这种酒神精神得

中西方餐饮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餐饮文化的差异 「内容摘要」在中国五千年的悠悠历史中,中国的饮食文化受政治、经济、生产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独特的饮食文化。而与此同时,在西方,也形成了不同于中国特色的餐饮文化,其中最著名的菜点要属意大利菜、法国菜、美国菜等。本文讲述的就是中西方餐饮文化之间形成的鲜明对比。 「关键词」餐饮中西方礼仪文化 中西方餐饮文化的差异主要受地域、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餐饮特点、用餐礼仪、烹饪方法、餐具选择等方面。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有五千年的悠久而厚重的历史,创造了无数的灿烂文明,在这种文化蕴藏中,使中国的饮食更加博大精深。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辽阔国土的地域差异,四大菜系逐渐形成,四大菜系自成体系,各有特点,但共同点是用料复杂考究,制作方法复杂,口味、菜式多种多样,令人惊叹。 西方以欧美为代表,其文化同样源远流长。到中世纪,欧洲文化已十分完善,在此期间,旧西方的饮食文化已经形成。其主要特点为:主食以面粉为主,原料也较为丰富,制作方法较中国简单,但同时也十分注重口味。 首先,就餐饮特点而言。由于地域差异,中国形成了鲁菜、苏菜、川菜、粤菜这四大菜系。其中鲁菜咸、鲜、脆嫩,风味独特、制作精细。鲁菜风味浓在于用料广泛、选料讲究、刀工精细、调和得其风味咸鲜适口、清香、脆、嫩,汤精味醇,自成一格,适应性强;苏菜在选料方面,注重选料广泛,营养调配,分档用料,因料施艺,体现出较强的科学性;在工艺方面注重烹饪火工。刀法多变,擅长炖、焖、煨、焐;追求本味、清鲜平和、咸甜醇正适中。菜品风格雅丽、形质兼美、酥灿脱骨而不失其型。滑嫩爽脆而显其味;川菜以成都菜和重庆菜为代表。重视蒸释,讲究规格,分色配菜主次分明,鲜艳协调是其特点。酸、甜、麻、辣香、油重、浓、注重调味,以辣、酸、麻脍炙人口,形成川菜的独特风味,享有“一菜一味,百菜百味”的荣誉;粤菜的品种繁多,其烹调擅长煎、炸、烩、烩、炖、煸等。菜肴色彩浓重,谓而不腻。菜的用料较广、花色繁多、形态新颖、讲究鲜嫩、爽滑。一般夏季秋力求清淡,冬季偏浓醇,粤菜餐谱绚丽多姿。烹调技法精良,并以其用料之博而著称。 而西方最著名的菜品主要是以意大利菜、法国菜、美国菜、德国菜最为著名。意大利菜为西餐之母。意大利菜肴最为注重原料的本质、本色,成品力求保持原汁原味。在烹煮过程中非常喜欢用蒜、葱、西红柿酱、干酪,讲究制作沙司。烹调方法以炒、煎、烤、红烩、红焖等居多;法国菜的烹调方法很多,几乎包括了西菜所有的近20种烹调方法。一般常用的烤、煎、烩、焗、铁扒、焖、蒸等。法国菜的口味偏于清淡,色泽偏竽原色、素色,追求高雅的格调;德国菜在口味上较重,材料上则较偏好猪肉、牛肉、肝脏类、香料、鱼类、家禽及蔬菜等;调味品方面使用大量芥茉、白酒、牛油等,而在烹调上较常使用煮、炖或烩的方式;在烹调方面上,美国菜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煮、蒸、烤、铁扒等。美式的食物作法都很简单,而且口味也不错。 由此可以看出:对比注重“味道”的中国饮食,西方秉持的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

很浅谈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6300509003 潘洁口腔医学院09级 很浅谈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食物是我们永恒的话题。在这次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看了那个西餐礼仪的视频后让我颇有小感,原来仅仅是吃饭就有那么多的不同与讲究,当然中西餐的差异远远不是那么简单,自然是和文化背景等方面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就让我来说说自己的看法吧。 首先是饮食观念的不同。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但同时在中国的烹调术中,对美味追求几乎达到极致,以至中国人到海外谋生,都以开餐馆为业,成了我们在全世界安身立命的根本!遗憾的是,当我们把追求美味作为第一要求时,我们却忽略了食物最根本的营养价值,我们的很多传统食品都要经过热油炸和长时间的文火饨煮,使菜肴的营养成分受到破坏,许多营养成分都损失在加工过程中了。因而一说到营养问题,

实际上就触及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最大弱点。民间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就是这种对美味的追求,也会使我们忽略了吃饭的真正意义。 再次是饮食对象的不同。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的随意性之广博。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故他们国家的人身体普遍比中国人健壮:高个、长腿、宽大的肩、发达的肌肉;而中国人则显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黄质弱。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 最后饮食方式的不同。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

中西方饮食文化研究

中西方饮食文化研究 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不同的文化孕育了不同的饮食风俗,中西饮食文化历来为人所津津乐道,道其各自的长短处,道其人民之所好.本文就中西饮食文化之差异作些比较,从中西方饮食差异原因、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等方面进行比较。中西 方的饮食文化各有其长短处,关键是通过对比之后,取长补短,让两种文化在碰撞中 融合,在融合中共同进步,为人类提供更健康的食物。 (一)中西方饮食差异原因 (二)(1)从饮食观念及味道和营养来看 (三)由于中西哲学思想的不同,西方人于饮食重科学,重科学即讲求营养,故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进食有如为一生物的机器添加燃料,特别讲求食物的 营养成分。中国旨在追求美味,其加工过程中的热油炸和长时间的文火攻,都会使菜 肴的营养成分被破坏。 (四) (五)调讲究营养而忽视味道,至少是不以味觉享受为首要目的。他们以冷饮佐餐,冰镇的冷酒还要再加冰块,而舌表面遍布的味觉神经一经冰镇,便大大丧失品 味的灵敏度;那带血的牛排与大白鱼、大白肉,生吃的蔬菜,种种都反映了西方人对 味觉的忽视。他们拒绝使用味精,更足以证明此辈皆属不知味之人。 (六) (七)基于对营养的重视,西方人多生吃蔬菜,而且是生吃。因而他们的“沙拉”有如一盘兔饲料,使我们难以接受。现代中国人也讲营养保健,也知道青菜一经加热,维生素将被破坏,因而我们主张用旺火爆炒。这虽然也使维生素的含量下降,但不会 完全损失,可味道却比兔饲料好吃得多。因而中国的现代烹调术旨在追求营养与味道 兼顾下的最佳平衡。 (2)从人与人相处的观念来看 一个民族的饮食与其环境和传统密切相关。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以谷类为主,西方人的饮食结构则以肉类、蛋白质为主。西方地域广阔,人与人之间的居住地间隔较远, 一碰到什么突发情况,全都得靠自己。而中国人却住得相对集中,常常是一个部落, 一个村落集中在一块,一遇到野兽或者突发事件,都是大家联手对抗。从而西方人喜 欢冒险、开拓、冲突;而中国人则安土重迁、固本守己、平和闲静。而西方人则习惯 于分则食之,不固定座位,喜欢自由走动,这不仅可以充分满足个人对食物的喜好,

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论文

Hunan Information Science V ocational College Graduation Thesis Subject: A Comparison of Food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Name: Tang Wen Student No.: 1103020239 Specialty and Class: Business English,Class 2 Department: Department of Hunan and Arts Supervisor: Fang leiyi Date:2014-3-16

Contents Introduction (1) 1.Introduction to Diet Idea (2) 1.1Diet Idea in Western Countries (2) 1.2Diet Idea in China (3) 2.The Differences of Diet Object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3) 2.1Materials of Food (3) 2.2Differences of Diet Object (4) 2.2.1Chinese Food Advocates.. Vegetarianism (5) 2.2.2Western Food Pay Attention to Nutrition (5) 3.The Different Method Of Diet (6) 3.1Dinning Way (6) 3.2 Table Ware (6) 3.3 Dinning Etiquette (7) 4.The Future Prospect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Diet (8) Conclusion (9) Bibliography (10) Acknowledgements (11)

中国饮食文化特点

中国饮食文化特点 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 教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着五千年文明古国美誉的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人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食物器具、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而中国饮食文化也在逐渐影响着西方的一些国家的饮食文化,逐渐渗透融合、博采众长,形成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 二、中国饮食文化的大致特点: 第一,风味多样。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第二,四季有别。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第三,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 第五,食医结合。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中国人讲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一个小孩子生下来,亲友要吃红蛋表示喜庆。“蛋”表示着生命的延续,“吃蛋”寄寓着中国人传宗接代的厚望。孩子周岁时要“吃”,十八岁时要“吃”,结婚时要“吃”。这种“吃”,表面上看是一种生理满足,实际上,

越南菜的特点

越南菜 以鱼露为本,添加其他调味品而成的菜肴。原料上除广用热带蔬果外,在做法上倾向 天然清爽,口味较重酸、甜。特点为清淡不油腻,添加蔬菜的比例高,以保存菜料的原味 为原则,颇受健康饮食派的推崇。生牛肉河粉、越式春卷、鸭仔蛋、酸皮肉丝等均为名菜。此外,饮品亦富特色,如冰冻润喉的椰青,色泽艳丽的三色冰和珍多冰等。 越南人承自中国饮食阴阳调和的饮食文化,烹调最重清爽、原味,只放少许香料,鱼露、香花菜和青柠檬等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佐料,以蒸煮、烧烤、熬焖、凉拌为主,热油锅 炒者较少。即使是一些被认为较“上火”的油炸或烧烤菜肴,也多会配上新鲜生菜、薄荷脑、九层塔、小黄瓜等可生吃的菜一同食用,以达到“去油下火”的功效。 越南菜偏酸辣,吃起来特别令人开胃。越南特色檬、蔗虾、越南春卷是特色菜,越南 檬配上薄荷叶和酸辣酱别有一番风味。蔗虾就是用果蔗把虾肉串起来烤,上碟后连同配菜 用烘干的米汤皮蘸水包起,再包上生菜蘸着酸辣酱吃,即香口又不腻,再加上自己动手包,别有一番风味。春卷外脆内香,包上生菜更觉得清香可口。饭后不妨试试越南咖啡,等待 着它慢慢地滴入杯中,再配上炼奶,细细品尝它的香滑。 越南菜比不上湘菜辣得那么狠,似乎是刚刚才品出点辣意来,那感觉又匆匆过去了, 如若有若无的微风似的。酸辣汤是其中的代表之作,并不是用酸醋做的,而是用一种当地 出产的酸子,酸子是一种当地出厂的形如刀豆的豆科植物的核,带有酸味。酸汤中除酸子外,还放入斑鱼、豆芽、番茄和香菜等,煮出来的汤味道辣中有酸,酸中有鲜。 越南菜最重要的秘诀是桌上那一碟鱼露配料,鱼露用纯天然的方式用长时间来腌制, 集中鱼的精华,有很高的营养价值。鱼露虽然是其貌不扬,不过在蘸上食物后送入口时, 却有种说不出的鲜美,所有浓、腻、化不开的菜,若放少许鱼露便有清新的风味。据说还 是越南妇女身材窈窕的秘方,鱼露相当滋阴,妇女长期服用可永葆青春体态。 越南咖喱粉口味比较适中,不会有特别刺激的感觉,和越南椰奶、青柠檬、椰丝一起 调成咖喱汁,口感清淡,椰香味浓;印度咖喱所用咖喱粉有很重的香料味,而泰国的咖喱 膏口感辣味很重。 与印度香料最大的区别在于,越南的香料都是用新鲜的植物来做的,香茅,是越南菜里最常用到的一种调味的佐料,会闻到一股浓郁的花香;柠檬草、罗勒、薄荷、芹菜给越 南菜增色不少;洋葱、青葱、欧芹又为越南菜带来异国情调。在做法上通常把肉类用香料 腌制后再烹调,这样使到金不换的香味“逼“入肉质里,咀嚼之间口舌生香。

中外饮食文化差异

中外饮食文化差异 点击:1726 时间:2009-04-14 09:03:14 来源: 作者: 【大中小】 中国的菜式更注重味道,西方的菜式更注重营养,如中国菜多用炖的方式,虽然味道好,但是丧失了大部分的营养;西方多生吃各类蔬果,营养好但味道不佳。 研究的结果分析西方菜式和中国的菜式各有优缺点。 中西方饮食的差异 (1)饺子篇 中国人每逢春节的时候,桌上一盘热腾腾的饺子是少不了的,而外国人与中国人一样在春节时也吃饺子,但是他们的做法与吃法都具特色,独具匠心。饺子在中国以猪肉或韭菜为馅,皮是由面粉与鸡蛋混合制成的。饺子的外形像月芽,它可以蒸、煮、煎、炸等,而蒸饺中国人喜欢用姜醋醮着吃。意大利饺子馅与中国的大异,干酪、洋葱、蛋黄是主料,有时也加一些菠菜、牛肉;另外还有一种是以鸡肉、干酪做主料,主要调料有黄油、洋葱、柠檬皮、豆蔻。他们包铰子是把面压成一长条、一勺勺放好馅,在面的边缘沾上水,再用同样的一条面片合在一起压好,然后用刀一一切开。煮饺子的方法则与中国一样。 (2)茶道篇 茶道,中国的国粹之一,在中国源远流长。由于中西文化的交流,茶道被推广到西方各国,其中在英国最为风靡。茶道在英国英国人在生活上最大的享受,莫如在起床前倚枕喝上一杯热茶。英国人还别出心裁地把茶会作为聚会的重要形式之一。茶会不但比宴会节约,也实惠文雅的多。英国人请人赴茶会时会发出一张别致含蓄的贴子。英国茶会上有规矩:面包点心自取,但茶壶始终由女主人掌握。除了茶壶之外,还备有一罐开水,女主人给每个客人倒茶时,都会先问一下“是浓是淡”,如答后者,她就在倒茶时,兑上点开水,放糖之前,也先问一声“您要几块?”以显对客人的尊重,但切记英国茶会上没有埋头吃点心或捧杯牛奶饮。谈话是活动的中心。在茶会上,客人们既要表现机智风趣,又忌讳说教卖弄,主人们要使场上始终保持热烈融洽的气氛,因此,茶会也可算是最能使人觉得风流倜傥,又是训练外交官的极好场地。中国茶道中国人饮茶强调“清雅”,他们极少像英国人那样在茶内添加糖块,中国人特讲究茶与茶杯的搭配,喝茶时,有时用拳头大小的茶杯,有时则是瓶盖大小的,层出不穷。中国人极少办茶会,即使有,也是主人亲自给客人斟茶。但从不像英国人那样先满足客人的条件需求,他们大多只让客人品尝自己亲手泡的茶,以显示其茶道功底。 (3)咖啡篇 热情洋溢意大利咖啡的特色,表现在它的英文名字上,就是一个快字,作得快不超过十秒钟,喝得也快,因为只有两三口。一般意大利人起床第一件事马上煮一杯咖啡,意大利人平均一天要喝上二十杯咖啡。温和理智中国式中国人喝咖啡不像意大利人那么热情如火,也不像法国人那么浪漫似水,中国人喝咖啡,喝得理智和温和,正像一板一眼的民族性格一样。中国人在家煮咖啡,大多使用简便的热咖啡,此外,咖啡在中国的普及率远不如西方国家。总结 一、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 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