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政治

明清时期的政治
明清时期的政治

第4课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一、课标要求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历史必修1的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第四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完善,相权逐渐被削弱,君权不断被加强。明朝,在地方上废行省,设三司,在中央废丞相,创立内阁,使君主专制制度得到强化;清朝,从康熙设南书房分割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到雍正设军机处,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三、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发展、演变的过程,这是他们学好本节课内容的有利条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复习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的史实,在明确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特点的基础上开始本课的学习。

四、重难点分析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难点:1、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2、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自秦朝开始设立宰相,宰是主宰,统领的意思,相是辅佐的意思,可知宰相的意思是辅佐皇帝,统领百官。在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在君权与相权的斗争中,皇权不断加强而相权被不断的分散、削弱。到明太祖朱元璋是废除了丞相,究竟为什么呢?。

1、明朝君主专制加强到新高度

①地方:废行省、设三司②中央: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

布衣天子朱元璋吸取元朝宰相权力过大左右皇帝废立,地方行省长官平章政事所拥有的“军国重事,无不领之”的大权导致灭亡的教训,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设三司,分管行政,军事和司法,直属中央,从而把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了中央,在中央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

材料一: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一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君臣即对劾奏,处以重刑。

――摘自《明太祖实录》

【设问】为何“我朝罢相”?

【总结】A原因:直接原因:丞相胡惟庸骄恣擅权

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B结果:加强了皇权,君主专制达到新的高度;

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

C内阁的发展

明太祖: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奠定基础

明成祖: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正式确立

明宣宗:内阁大学士(票拟权)——发展

明神宗:内阁首辅(张居正侵夺六部职权)——全盛

D内阁制与宰相制区别

通过分析对比,知道宰相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是法定的,可以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而内阁首辅只是皇帝的顾问,本身无决策权,其权力来自于皇帝的支持与信任,不可能制约皇权,反而是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

2.清朝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清朝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经历了怎样的过程?为什么说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1)军机处设立的最初原因是什么?(西北用兵);

(2)军机处的职能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由一个暂设的军事机构发展成为位居内阁等中央机构之上,皇帝之下的常设政务机构,是皇帝发号施令、处理政务的枢纽);

(3)军机处是由什么人组成的?(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

(4)军机处的办事特点怎样?(简、速、密)。

(5)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发展到了顶峰?军机处设立以后,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形同虚设,后来相继撤消,内阁也名存实亡,军机处大臣只是“跪受笔录”、“承旨遵办”,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这样,全国的军政大权就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3.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第一步,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从而点出封建社会中前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加强对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起到了积极作用。而在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时期,清朝统治者却继承明制,把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顶峰,极大的阻碍了社会进步。

第二步,总结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对中国社会的消极影响。首先

从皇帝角度考虑,这种绝对君主专制制度下的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任何约束和监督。他的决策不可避免的会带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其次,从官吏角度考虑,官吏为皇帝所任免,必然迎合皇帝的心意,形成唯上是从的心态,只对上负责。如此的为官之道一旦形成,也就造成了第三个方面官场的腐败。所有这一切都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

最后,对比明清之际的东西方。当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时,西方世界已经在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的基础上初步建立起近代民主制度,从而从政治上步入近代社会,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而中国高度集权的君主制度,严重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造成中国社会的发展大大落后于西方,这就是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源。

六、小结

七、板书

八、练习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论文1

姓名 : 李壮学号:2011303030319 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发展和演变 摘要:嫡长子继承制度是我国古代皇位继承的重要方法,是我国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古代政治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浅析嫡长子继承制度在其漫长的统治时期所发生的变化和作用。 皇位继承制度是历代统治者最关心的问题,这是因为,把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宝座,万世一系的传给自己的子孙,以“奉宗庙之重,统无穷之祚”,乃是各朝各代最高统治者的共同心愿。“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震动”二千多年来,封建统治者把预立太子看作是国家大事,天子传子,宰相传贤,传子为求政局安定,传贤是求国家的治理,天子之子并非一人,而诸子又无不觊觎最高的权位,于是,为求政局安定,在诸子中难以继承皇位,必须有确立的法制,不然,祸起萧墙,政局必难安定,这便是历代册封太子的原因。自汉代以来,封建法律就确立嫡长子继承皇位的制度。 一、嫡长子继承制的发展。 中国古代皇位的嫡长子继承制确立于西周时期,是周公“制礼作乐”的重要内容。皇位的嫡长子继承制是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才确立起来的。是古代最主要的皇位继承制度 自先秦至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于皇位的继承,结合宗法制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即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皇位应由正后所生的长子为法定的第一继承人,如长子早殇,有子则立其子,无子再由嫡次子顺序继承,只有在正后无子的情况下才考虑册立庶生之长子。皇帝无子,再依据昭穆亲疏的顺序选立继位之人。嫡长子继承皇位,意在求得政局安定,但嫡长子并非个个贤能,因而诸皇子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又成为不可避免。如果在建立太子的问题上,再加以君王的亲疏爱憎,以及后宫、宦官、外戚的干政,则斗争更加激烈,由此而酿成祸乱者,从秦二世诈立为帝,到清世宗阴谋夺位,可谓不绝于书,诚如唐初大臣刘泊所说:“太子,宗兆是系,善恶之习,兴亡在焉!” 封建制度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历朝历代的皇位继承虽起于嫡长子继承,但是,却少有真

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对外关系

精心整理 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对外关系 ·秦唐明三朝中央机构的变迁 ·秦:实行三公九卿制(独相) ·唐:实行三省六部,相权一分为三,众多宰相集体议事(众相) ·明: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废相) 政治: 明清加强专制主义的措施 明:内阁制度 1. 2.措施: 1600年的宰 a b 朱棣即位后,选拔翰林学士入文渊阁值班,在皇帝授意下参与机务,批答奏章,正式确立内阁制度 c:职责:起草诏敕、票拟批答、咨询顾问、密疏进言等 d:评价:是协助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 内阁必须完全遵照皇帝的旨意行事,强化了皇权,不得妄提建议

e:实质:内阁实质上仍皇权的组成部分 3.影响:皇权空前强化,君主专制集权体制趋于极端 清:军机处的设立 1.背景:内阁与议政王大臣会议严重制约皇权:清初,中央政府仿效明朝制度,设置内阁,作为协助皇帝办理政务的中枢机构。另有源于满足旧俗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其成员大多为手握兵权的满足王公贵族。军国大事往往不经内阁而由议政王大臣会 2.过程: 但实际作用有限 同虚设 3. 军机处主要成员由皇帝挑选亲信满汉大臣充任,拟就的诏令,不经内阁直接发往各地,称“廷寄”;直接下达中央各职能部门,称“交片”。百官的奏折也直接送军机处议复 4.实质:是为皇帝出谋划策、辅佐皇帝总揽全国军政事务的中央机构 5.影响: ①精简了行政办事手续,提高了工作效率

②皇权得以空前加强,封建制度日益衰落 清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边疆的巩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东北:康熙时,清军通过两次雅克萨之战给俄军以沉重打击,迫使沙俄同意和谈。随后,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此后,这一地区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 2. 政 3. 于西藏地区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4.东南:郑成功于1662年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后,在台湾的郑氏政权成为割据势力。康熙中期,清朝发兵攻占台湾,设台湾府,将台湾置于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之下 ·意义:巩固了东南沿海地区的边防;加强了对台湾地区的管辖;有利于台湾地区的开发、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与内地的交流;维护国家的统一

政治社会化专题报告

當代儿童和青少年的政治社會化的专题报告 政治社会化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的过程。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两个运动过程的辩证统一。一方面,对于政治体系中的个体成员来说,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通过教育和其他途径,获得政治态度、政治信仰、政治知识和政治情感,从而形成政治人格,成为政治人的过程。另一方面,对于政治体系来讲,政治社会化又是政治体系塑造其成员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过程。个体的政治社会化开始于童年,贯穿于人的毕生,是一种终身文化适应的过程。 儿童时期的政治社会化 当代儿童政治社会化发生的时间主要在儿童晚期(6~12岁)。儿童时期对于形成一生的政治价值取向至关重要。这个时期的儿童社会化发展的特点是:发展个性、多样,与社会之间的互动频繁、深入;思想活跃,价值多元,崇尚自我,反感束缚;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主动,但是单一,心理较为脆弱;处于寄托家庭、社会期望值最大,最受社会瞩目的社会角色状态,生存压力大;道德的自觉性有所提升;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儿童对政治制度的认同首先建立在情感认同上,而不是以理性认识为基础等。儿童时期的政治社会化一般以政治认同、政治归附、政治忠诚、政治服从等带有情感性色彩的政治认知和感情培养为主要内容,以直观的、感性的、形象的政治事物和政治行为作为学习对象,以服从和直接模仿为学习方式。儿童的政治社会化过程被分为四个阶段:政治化、拟人化、理想化、制度化。 儿童政治社会化的主要途径是家庭和学校和政治组织,家庭成员和教师是儿童政治社会化的启蒙老师。 家庭对儿童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成员最初的、影响最为直接的政治社会化的媒介。一个人从出生到成为社会的一员,最主要的生活场所就是家庭。与其他媒介相比,家庭在对儿童的人格的塑造、基本人生观的形成以及政治常识的启蒙等方面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学校对儿童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一般而言,学校是儿童脱离家庭后所进入的第一个专门的社会化机构。有资料显示,在目前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大部分儿童都有义务教育的机会,这表明学校教育的影响是十分强大的。 社会组织对儿童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社会政治组织是为了某种政治目的而组成的社会成员的集合体。社会政治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知识点汇编.

2013高考历史抢分专项突破: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知识点汇编 一、备考导航 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 相互作用。学习和了解古代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 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 从而为现代社会的政治活动提供经验与教训, 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封建社会专制统治有利有弊, 展望今后命题, 很有可能出现一些与当今干部人事制度、机构改革、民主化进程、反腐倡廉等热点相关联的古代政治制度的新题型。早期政治制度对社会伦理道德影响深远, 可联系全球华人祭拜黄帝陵和认祖归宗现象, 认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的意义。 二、专题知识归纳 1、基本制度——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萌芽于战国 内容:①理论上,战国时期,韩非子提出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②实践上,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 度。 (2建立于秦朝 内容:确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3巩固于西汉

内容: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 解决王国问题。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特点: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 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 (4完善于隋唐 内容: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 加强了皇权。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 特点:①用分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②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 (5加强于北宋 内容:集中军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 设三衙统领禁军并与枢密院互相牵制。集中行政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派文官做知州, 与通判互相牵制。集中财权——在各路设转运使, 管理地方财政。集中司法权——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司法人员。通过以上措施, 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 特点:强干弱枝;在中央分权的基础上地方分权。 (6发展于元朝 内容:在中央,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特点:地方行政体系有了重大发展;建立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理制度。 (7强化于明清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特点及功能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特点及功能⒍杨曦 (一)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特点 人是社会的动物,又是政治的动物。人的成长的过程,就是其融入社会的过程,是其社会化的过程,也是其逐步参与政治的过程,是其逐步政治化的过程。对于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政治社会化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政治人格的形成过程。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生活中,通过一定的途径和媒介,逐步获得政治知识,从而形成了特定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这种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总和共同构成一个人特定的政治人格。一个人政治人格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其获得政治知识,形成特定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过程。二是政治能力的形成与提高过程。一个人政治能力的形成与提高是其通过不断地参与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而逐步获得的。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参与政治生活,逐步认识各种政治现象、政治事件,逐步掌握各种政治生活规则,逐步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政治生活技能,而这些都是通过人的政治社会化过程来实现的。由此可见,政治社会化是帮助社会成员融入社会、适应和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桥梁。在我国现阶段,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是大学生获得政治知识、形成政治人格、逐步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生活的过程,是提高大学生政治素质的基本途径。大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较多,文化层次较高,他们比一般的社会成员更关心国家大事,政治敏锐性也较强;但由于年龄和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也存在社会经验和政治经验不足等问题。因此,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除了具有一般社会群体政治社会化的普遍特征之外,还具有一些独特的特征。 1.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方向选择上的可塑性 大学生是社会群体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接受学校教育的时间长,在知识层次、修养水平和综合能力等方面明显高于同龄青年群体。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已开始接触社会,接触和认识一些社会政治现象,具有一定的政治鉴别力,初步具备了选择政治社会化方向与内容的能力,开始把政治社会化与实现个人的政治理想结合起来。但是,另一方面,大学时期仍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社会经验不足,政治意识不成熟,政治态度具有相对性和可变性,所以,在他们政治社会化方向的选择上容易摇摆,遇到政治生活的挫折也容易变换。因此,大学生在政治思想上具有可塑性。 这一方面增大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但另一方面也为矫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方向上的偏差提供了有利条件。 2.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环境的校园群体性 环境对人们的成长起着非常大的影响,相似的环境会对大致相同的人群起着相似的影响,而且在一个知识层次、兴趣、爱好大致相同的人群中,人们之间相互影响。大学生活正是这样一个环境。相似的生活环境、文化层次、社会兴趣,一致的群体意识和群体归属感,使大学生对社会政治现象、政治问题的关注角度、关注程度具有相似性,他们对政治问题有更多的探讨机会,并且这种探讨常伴有理论上的寻求。同时,处于同学群体的较大影响下,极易受到同学群体的相互感染。大学校园把大量分散的有知识的青年集中为群体,必然使大学生群体的政治影响扩大化。在群体感染下,那些大学生容易接受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行为方式极容易被迅速传递和相互强化。大学生活的群体性特点对大学生政治态度的改变和政治行为的走向有很大的影响。 3.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的主体自觉性和整体发展创新性 大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有了较大发展,进行理性选择的能力有了一定提高,对政治社会化的内容有一定的理性选择能力。同时,由于其特殊的社会地位,使大学生对政治社会化有较高的自觉性。因此,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大学生主体的理性选择在增强,主体的自我导向越来越起到关键作用。同时,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是在动态中发展变化的,表现出随着大学生的成长,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完善到完善

1.2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必修一)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一、考情 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考点搜索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汉至元政治制度的 演变 ①汉至元中央集权的发展②汉至元君主专制的 演进③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明清君主专制的加 强 ①宰相制度的废除 ②内阁的出现 ③军机处的设立 二、基础知识梳理 朝代从汉代至明清的政治制度 汉朝背景:汉代实行郡国并行制,封国有时会与朝廷对抗,威胁中央集权的巩固。措施: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作用: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隋唐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下设六部。运行机制:皇帝诏令中书省(草拟、颁发) 门下省(审核) 尚书省(执行) 六部(分管)中书省吏部:主管官吏的任免和考核 决策机构: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户部:主管户籍、土地、赋税等 皇帝——政事堂——尚书省——————礼部:主管礼仪、科举等 执行机构:执行政令兵部:主管军政 门下省刑部:主管刑狱 审议机构:审核政令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 特点:三省互相牵制,互相监督; 影响: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宋朝中央 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驶宰相职权。 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地方 背景:唐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及五代十国时期严重的军人割据 措施:把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中央派文官任地方长官(知州),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地方设转运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控制。 元朝行省制 内容:中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直辖河北、山西、山东; 地方设立行中书省,长官由朝廷任命,最高长官是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 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宣政院是中央设置的专门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兼管西藏地方事务,岁哦不是地方管理制度,而是中央管理制度。 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明朝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①废丞相:明太祖朱元璋,正式废除; ②设内阁:形成—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明成祖选翰林院官员入值,内阁制度正式确定;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整理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梳理】 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1、目的:巩固周朝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基本内容:①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②被封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③有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的义务;④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⑤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封其后代为士;⑥士以下不再分封。 3、作用:积极作用:加强了周朝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展了统治区域,形成了全国的交通网络,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局限性:容易形成割据势力。 (①受封诸侯有一定的独立性;②生产力发展,一些诸侯国势力壮大;③西周后期受破坏; ④春秋时期,楚王问鼎,是诸侯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⑤春秋战国诸侯争战,天子管不了; ⑥战国末期,大部分王室土地被秦国吞并,周王室全失分封大权。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取代,慢慢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二)宗法制 1、基本内容:是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保证王权的稳定。 2、特点:①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嫡长孙为大宗,其余诸子为小宗;大宗和小宗是相对而言,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上下级关系;只适用于同姓贵族之间,与异姓贵族间的关系以婚姻为纽带联结起来。 3、与分封制的关系:和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4、作用:①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②有利于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③与王位世袭制、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③以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政治制度的主体,形成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④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明清时期地政治规章制度(人教版)

历史Ⅰ政治文明历程;课程标准;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⑴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⑵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⑶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⑷了解明朝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第四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丞相制度的废除;1.原因:⑴明初承袭元制,在朝廷设中书省和左右丞;2.丞相制度的废除 历史Ⅰ政治文明历程 课程标准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⑴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⑵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⑶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⑷了解明朝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四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丞相制度的废除 1.原因:⑴明初承袭元制,在朝廷设中书省和左右丞相,丞相统辖六部,总揽全国政务。丞相胡惟庸骄横跋扈,擅权专恣。⑵明太祖朱元璋吸取了历史上丞

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为了巩固皇权,加强统治,朱元璋决定废除宰相。 2.丞相制度的废除:洪武十三年(1380),朱元璋借“胡惟庸案”废除丞相,撤中书省,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旧人教:设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相互牵制,分掌统兵和调兵之权)。并下令以后也不许再设丞相。(皇权兼并了相权,标志着皇权对于相权的斗争取得了彻底的胜利。有人说,丞相制度的开局是个喜剧,而结尾却是一个悲剧。) 3.结果:皇帝集君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到达新的高度;但又导致繁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的弊端。于是又设立殿、阁大学士作为皇帝的侍从顾问(阁雏形)。殿阁大学士品秩较低,仅供备问兼协理奏章,并不参与决策)。(注:宰相在中央集权制度部可发挥双重作用:既可以辅佐皇帝,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决策机要;也可能因权力过重而威胁君权。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后,固然可解决君相矛盾,但必然导致皇帝负担加重,明太祖采取的补救措施即设立阁。) 二、明朝阁制度的建立 1.原因:废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遇到大事也无人商量。 2.建立:明成祖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大学士开始参与事务的决策,阁制度正式确立。(文渊阁地处宫廷之,阁臣又常在殿阁随侍皇帝左右,故称阁。) 3.演变:明宣宗时(朱瞻基,年号宣德,明朝第五位皇帝),授予阁大学士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阁成为辅助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阁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到明朝中后期,某些主持阁的首辅(如万历首辅居正),威权显赫,六部虽不隶属阁,但必须按照

政治社会化综述

政治社会化综述 摘要:政治社会化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美国对公民教育问题的研究,自这一概念被提出之后,国内外政治学界的诸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不同视角的分析研究,通过对国内外政治社会化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对政治社会化的概念、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政治社会化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并对当前中国推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即中国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化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政治社会化综述 一、政治社会化的概念综述 什么是政治社会化?学术界对此众说纷纭,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见解有如下几种。K.P.兰顿认为:“政治社会化是人们把自己所属的社会团体对社会的信仰和观念融合到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模式中去的过程,是政治社会代代相传政治文化的方式。” [1]阿尔蒙德也说:“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2]理查德·道森和肯尼斯·普鲁伊特说:“政治社会化是公民学习获得的、对政治世界形成一定认识的过程,是将其政治标准和信仰从一代传给下一代的方式。”[3]陈秉公认为:“公民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实现的过程,是指一定的政治统治体系为了维护其政治统治,通过一定的渠道将政治文化传授给社会成员的过程。”[4]格林斯坦认为:“政治社会化包括生活史上每一阶段中,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有意的和无计划的政治上社会态度的学习。这种政治学习不仅包括明显的政治学习,也包括影响政治行为意义上的非政治学习,如政治上社会态度的学习,及政治人格特征的学习等。”[5]詹姆斯·施瓦兹则把政治社会化看成是培养政治人的过程:“政治社会化是获得为扮演政治角色所必需的价值、规范、知识和技术。以上价值包括爱国心、信仰现存政府的合法性、民主的意识形态、信仰政府人员的合法权威、容忍少数人的看法、参与等。政治社会化的目标是创造…政治人?;那就是在心理上涉及政治决策的发展。”[6]理查德·布朗加特和玛格丽特·布朗加特则把政治社会化看成是“一个通过社会互动而形成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的过程”。[7] 国内的政治学家对此也提出了他们的看法,如黄甫生、刘凤健认为“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有意识地塑造其成员政治意识、培养其成员政治人格的过程。”[8]施雪华对此也作出了自己的界定,他认为“政治社会化是人们通过学习和接受一定的政治文化而获得政治属性,形成政治人格的过程,同时也是一定的政治文化传播的过程,是二者的有机统一。”[9]张关宏、胡雨春认为“政治社会化就是政治文化的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社会内政治取向模式的学习、传播、继承的过程。”[10] 从以上的见解可以看出,研究者视角和出发点的不同直接导致了对政治社会化解读的差异,而且差异还比较明显。大体而言,学界关于政治社会化的理解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类型:第一,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政治文化的传播、维持与创新的过程。 第二,政治社会化是个体学习政治知识和政治技能,内化政治文化以适应政治角色的过程。 第三,政治社会化是政治体系利用政治文化塑造政治人的过程。 第四,政治社会化是培养政治人格的过程。 第五,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代际传递方式。 二、现代西方政治学者的政治社会化研究综述 (一)现代西方政治学者的政治社会化研究综述 现代意义上的政治社会化研究是在20世纪初期开始的,其发源地是资本主义经济发达的美国。政治社会化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美国对公民教育问题的研究,其中移民同化和爱国主义是最主要的话题,这方面的成果大量出现在当时与教育相关的文献中。美

2017年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练习(一)及答案解析

2017年高考历史专题练习(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卷共25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祖先崇拜从远古时代起就一直是中国宗教独有的重要特征,对一个人的姓十分重视与这一点有密切的联系。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名字之后。中国人的祖先崇拜()A.推动了宗教的产生 B.强化了家庭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 C.是宗法制的必然结果 D.调和了贵族在爵位继承上的矛盾 2.谢维扬在《周代家庭形态》中说:“(宗法制度)就是国家承认血缘团体的领袖对其成员有代替法律来实施的管理和处置权,承认这种血缘团体是国家行政及司法的基本单位。”他认为,宗法制的根本目的是()A.强化国家管理B.提高族长权力 C.均衡权力分配D.维护贵族特权 3.中国古代社会有“出妇之道”:女儿出嫁后,娘家的户口、土地、生活用品一律清除;不能继承娘家财产;改姓氏;不在传统伦理的三族(父族、母族、妻族)中;若一个家族因罪连坐,嫁出去的姑娘也不必受牵连。对以上现象理解最准确的是() A.古代社会重男轻女B.三纲五常束缚女性 C.妇女家庭地位低下D.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4.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幽王骊山下。周避犬戎难,东徙(迁徙)洛邑,(秦)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岐、丰是周族祖先发源之地,周平王将之赐给秦襄公。以上史实说明当时() A.随从作战是诸侯对周王应尽的义务B.商鞅变法后秦国迅速成为诸侯霸主 C.周天子无力自保须依赖诸侯国保护D.秦襄公劳苦功高理应受封富饶之地 5.商代的统治者在封赏贵族时,往往会冠以相应名号。例如,血缘相近而辈分低者称为“子”;辈分高或年长者称为“公”、“伯”;负责边境地区警戒安全任务者称为“侯”、“卫”;在畿内主要负责垦殖者称为“男”、“甸(田)”。这说明商代() A.宗法分封制已完善B.存在贵族爵位等级 C.统治秩序尚未稳固D.神权色彩比较浓厚 6.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材料中的“此制度”是指()A.禅让制B.分封制C.宗法制D.中央集权制 7.《左传》载:“周公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尚书·大传》又载: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作礼乐”。上述材料说明()

宋元明清时期的政治思想 单选题

10.提出理学的主要范畴、命题,构筑了理学的基本理论体系的“北宋五子”是()、邵雍、()、程颢、程颐。 A.韩愈李翱 B.周敦颐张载C.胡瑗孙复 D.朱熹陆九渊 11.理学内部流派众多,但他们在政治取向上高度一致,都以()为归宿。 A.社会改革B.民族统一C.维护君主政治 D.富国强兵 12.陈亮在思想界理学流行,士人多醉心于谈论性命义理的情况下,旗帜鲜明地倡行事功,体现出较强的批判精神,给思想界注入一股新鲜空气。其思想以“()”,“专及事功” 为特点。 A.性命义理B.修习之术C.天人合一 D.谈王说霸 13.元代,儒家面临着空前的危机。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儒学进行了积极调整。郝经“()”主张的提出为儒学与蒙古统治者的结合作了论证,扫清了思想障碍。 A.以夏变夷B.理一分殊C.三教合一 D.性品说

14.理学兴起于宋代,在南宋末初步实现了与政权的结合。而理学官学化的最终完成则是在()。 A.北宋B.元代C.明代 D.清代 15.在()的努力下,理学进入了国家最高学府,理学经典成了国子诸生的教科书。这是元代理学官学化的标志性事件。他为元代理学的官学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因此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 A.朱熹B.郝经C.许衡 D.赵复 明清政治思想 1.明初,封建政治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是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在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极力树立君主绝对权威,强化国家机器和对全国臣民的控制,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A.朱元璋B.李自成C.忽必烈 D.皇太极 2.纪纲的作用是严明()关系,因而历来

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A.纪律 B.等级尊卑贵贱C.刑罚 D.风纪 3.朱元璋比较重视安民、恤民,在建国后,确立()的原则。 A.民贵君轻B.民本C.以宽治民 D.吏为民役 4.明太祖朱元璋的政治思想代表了明清统治者()的思想本质。 A.集权与专制B.上帝崇拜C.祖先崇拜 D.重民和政治调节5.在王守仁的心学中,心有多层次的含义。心不是()。 A.人的感知和认识 B.天地万物的本原C.心的道德属性 D.一个物质器官6.王守仁把()作为自己学说的核心。 A.良知B.行C.君 D.民 7.王阳明心学在流传过程中发生分化,形成十多个不同流派。其中以()最具特色,()是创始人。该学派发展了心学的世俗化倾向,并倡导平等思想。

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2课时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标解读】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单元综述】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集中体现。它经历了产生、形成、确立、完备、强化、衰亡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秦汉至隋唐为阶段,历史进步性居主流;北宋至明清为第二阶段,其消极影响日趋突出。历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都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共性和特殊性。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夏商周时期我国政制治度的主要内容是宗法制,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在王位和爵位的继承上实行世袭制;在地方管理上实行分封制;在王族内部实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的宗法制。 秦国统一了六国后建立了秦朝。秦朝创立了封建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期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以皇帝为中心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位不世袭,实行俸禄制度,由皇帝任免;官职有明确分工,既互相配合,又相互牵制。 “汉承秦制”,由汉至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受到制约而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明清时期,转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主要呈现以下特点:废丞相、设内阁和六部、增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设立和职权完全服从专制王权的需要;废行省,设三司,直接隶属中央,中央对地方控制进一步加强;大兴文字狱,八股取士,思想文化专制不断加强。 【重点难点】 三省六部、行省制度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的创立、军机处 如何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影响 【知识梳理】 第2课时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从汉到元政治工作制度的演变 中央集权的发展 两汉时期郡国并行制和“推恩令” 背景:汉初在地方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

思想道德品质自我评价范文

思想道德品质自我评价范文 自我评价是一种重要的评价形式。它属于人的自我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迄今为止,自我评价问题已经成为哲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价值学等多个学科关注的热点话题,以下就是整理的道德品质自我评价,仅供参考! 思想道德自我评价一 我是一名活泼开朗的男孩,我喜欢广交朋友,因为朋友是我生活中的一面镜子并能让我看清自己,因此,我与班里同学相处很融洽。我喜欢帮助他人,经常解答他人不懂的问题,身为一名班长,我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并尽力完成。作为一名合格的学生,我以身作则,能正视自己存在的问题,努力改正错误,奋发图强。平时我喜欢阅读一些科普类的书籍,并且对世界上的前沿科技很感兴趣。时光一晃即逝,回顾初中的三年我不仅收获了知识还收获了友谊。现在,我要把成为一名重点高中的学生作为目标,并以此加倍努力,将来用学到知识报答自己的祖国。

本人在校热爱祖国,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是老师的好帮手,同学的好朋友。本人品德兼优、性格开朗、热爱生活,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组织能力。我学习勤奋,积极向上,喜欢和同学讨论并解决问题,经常积极参加班级及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 初中3年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思想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希望以后能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文化的人,为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做出自己的努力。 当然我也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字写的不是很好,有时候做事情会只有三分钟热情,我相信只要克服这些问题,我就能做的更好。 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关心热爱集体,乐于帮助别人,劳动积极肯干,自觉锻炼身体,经常参加并组织班级学校组织的各种课内外活动.本人品德兼优、性格开朗、热爱生活,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组织能力. 思想道德自我评价二 我是一个不轻易言败的女生,认定了一个目标就会为之不断努力,我坚信:天道酬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练习(一)有答案

高考历史专题练习(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卷共25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祖先崇拜从远古时代起就一直是中国宗教独有的重要特征,对一个人的姓十分重视与这一点有密切的联 系。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名字之后。中国人的祖先崇拜()A.推动了宗教的产生 B.强化了家庭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 C.是宗法制的必然结果 D.调和了贵族在爵位继承上的矛盾 2.谢维扬在《周代家庭形态》中说:“(宗法制度)就是国家承认血缘团体的领袖对其成员有代替法律来实 施的管理和处置权,承认这种血缘团体是国家行政及司法的基本单位。”他认为,宗法制的根本目的是()A.强化国家管理B.提高族长权力 C.均衡权力分配D.维护贵族特权 3.中国古代社会有“出妇之道”:女儿出嫁后,娘家的户口、土地、生活用品一律清除;不能继承娘家财 产;改姓氏;不在传统伦理的三族(父族、母族、妻族)中;若一个家族因罪连坐,嫁出去的姑娘也不必 受牵连。对以上现象理解最准确的是() A.古代社会重男轻女B.三纲五常束缚女性 C.妇女家庭地位低下D.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4.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幽王骊山下。周避犬戎难,东徙(迁徙)洛邑,(秦)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封 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岐、丰是周族祖先发源之地,周平王将之赐给秦襄公。以上史实说明当时 () A.随从作战是诸侯对周王应尽的义务B.商鞅变法后秦国迅速成为诸侯霸主 C.周天子无力自保须依赖诸侯国保护D.秦襄公劳苦功高理应受封富饶之地 5.商代的统治者在封赏贵族时,往往会冠以相应名号。例如,血缘相近而辈分低者称为“子”;辈分高或年长者称为“公”、“伯”;负责边境地区警戒安全任务者称为“侯”、“卫”;在畿内主要负责垦殖者称为“男”、“甸(田)”。这说明商代() A.宗法分封制已完善B.存在贵族爵位等级 C.统治秩序尚未稳固D.神权色彩比较浓厚 6.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 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材料中的“此制度”是指()A.禅让制B.分封制C.宗法制D.中央集权制 7.《左传》载:“周公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尚书·大传》又载: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 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作礼乐”。上述材料说明()

论政治社会化的一般过程

论政治社会化的一般过程 李元书杨海龙 内容提要政治社会化过程包括如下四个在逻辑顺序上递进的、连续统一的环节:一是政治信息传播,即政治共同体内各种政治社会化组织和群体以一定的方 式、渠道向社会成员传播各种政治文化信息的过程。二是政治观念内化,即社会个 体通过一系列的心理行为过程,加工、转化政治信息传播过程中所获得的政治信 息,完善政治人格、充实政治自我、更新政治观念的过程。三是政治态度演进。政 治社会化是政治态度产生的直接动因,政治态度的形成和改变与政治社会化是直 接同一的,政治态度的演进过程伴随政治社会化纵向发展的全过程。四是贯穿个 体一生的阶段性发展。由于社会个体的内在因素、政治社会化群体和组织以及社 会环境的变化,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将呈现出阶段性。上述四个环 节各自又可分为若干个彼此间内在相联的层次。 关键词政治社会化政治理论 传统观点认为,政治社会化过程包括个体纵向发展和整体纵向发展两个方面。前者是指政治态度的形成和改变过程;后者则把艾里克松的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变化视为贯穿人的一生的政治社会化。这种描述没有揭示出政治社会化过程的内在规律和两种过程之间的必然联系。我们认为,政治社会化过程包括政治信息传播、政治观念内化、政治态度演进和贯穿个体一生的阶段性发展四个层面,并按照其内在的逻辑顺序渐次递进,构成一个连续统一的动态发展过程。 一、政治信息传播 政治社会化过程首先是政治信息的传播过程,即政治共同体内的各种政治社会化组织和群体以一定的方式、渠道向社会成员传播政治知识、政治思想、政治价值规范和政治行为准则等政治文化信息的过程。政治社会化媒体是政治信息传播主体,对政治信息作出能动反映的社会个体则是这一过程的客体。所以,政治信息传播是社会化组织和群体之主体性和社会个体之客体性相互统一的过程。 政治信息传播活动是紧紧围绕着所传播的政治信息来展开的,社会组织和群体决定着政治信息传播的内容。政治机构是政治统治的专门组织,它们的政治传播活动是为统治者

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对外关系

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对外关系 ·秦唐明三朝中央机构的变迁 ·秦:实行三公九卿制(独相) ·唐:实行三省六部,相权一分为三,众多宰相集体议事(众相) ·明: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废相) ·趋势:皇权逐渐强化,相权趋于消失的态势 政治: 明清加强专制主义的措施 明:内阁制度 1.目的:为稳固统治,注重政治制度的建设,大力加强皇权 2.措施: ①废除中书省和宰相体制:元朝以来的中书省和丞相、中国历史上延续1600年的宰相制度由此终结,包括六部在内的政府各部门直接听命于皇帝,皇帝大权独揽 ②设立殿阁大学士和内阁制度: a:原因:集皇帝、宰相于一身的朱元璋独揽决策、行政大权,难免力不从心 b:过程:使设殿阁大学士,侍从左右,以备顾问,协助皇帝处理朝廷文书。明成祖朱棣即位后,选拔翰林学士入文渊阁值班,在皇帝授意下参与机务,批答奏章,正式确立内阁制度 c:职责:起草诏敕、票拟批答、咨询顾问、密疏进言等 d:评价:是协助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 内阁必须完全遵照皇帝的旨意行事,强化了皇权,不得妄提建议 e:实质:内阁实质上仍皇权的组成部分 3.影响:皇权空前强化,君主专制集权体制趋于极端 清:军机处的设立 1.背景:内阁与议政王大臣会议严重制约皇权:清初,中央政府仿效明朝制度,设置内阁,作为协助皇帝办理政务的中枢机构。另有源于满足旧俗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其成员大多为手握兵权的满足王公贵族。军国大事往往不经内阁而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商定。议政王大臣一旦作出决议,皇帝也无法轻易改变,皇权因此受到一定限制 2.过程: ①康熙朝:康熙帝在位时,为加强皇权,于宫中设立南书房,招亲信翰林学士入内值班,侍从左右,以备顾问,进而参与机务,草拟诏令谕旨。他希望通过这一内廷决策机制对权势过重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加以钳制,并将内阁的部分职权归于内廷,但实际作用有限 ②雍正朝:雍正帝即位后,以应对西北战事为由,在宫内创设军机房,后将这一临时性机构固定为常设的军机处 ③乾隆朝:乾隆时进一步强化军机处的职能,下令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也形同虚设 3.职能:军机处完全秉承皇帝旨意办事,执掌参赞机务、批答奏章、草拟诏纸等。军机处主要成员由皇帝挑选亲信满汉大臣充任,拟就的诏令,不经内阁直接发往各地,称“廷寄”;直接下达中央各职能部门,称“交片”。百官的奏折也直接送军机处议复 4.实质:是为皇帝出谋划策、辅佐皇帝总揽全国军政事务的中央机构 5.影响: ①精简了行政办事手续,提高了工作效率 ②皇权得以空前加强,封建制度日益衰落 清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边疆的巩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东北:康熙时,清军通过两次雅克萨之战给俄军以沉重打击,迫使沙俄同意和谈。随后,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此后,这一地区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 ·意义:捍卫国家领土完整;为双方和平谈判及《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创造条件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复习题:名词解释

改土归流:就是废除土司制度,改行与内地府州县相同的行政管理制度,官员改由朝廷任免选拔流官充任而废除世袭制。 征辟制度:君主直接选拔人才称之为“征”,主要长官直接任用属吏称之为“辟”,这也是古代长期实行的一种用人制度 丁忧:即遵照礼法的规定,在一定的时间内不应担任官职,居家守墓以申孝思,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上计制度:秦汉时地方守、相向朝廷申报一岁治状的制度。这一制度随着集权制加强而形成(百度百科) 官僚政治:(特点)以科层组织形式分配权力和责任 充分依靠成文的法规及档案 文官制度,即择优录取,领取俸禄,据能力,功绩和年资升迁罢免 酋帮制:(特点)地位永久的统治者 集中化的权力 一批官员 分层化的社会 分封制:西周灭亡,推行“封建”制度,所谓封建就是“封诸侯,建藩卫”。分封的目的在于建立以天子宗族为主干,天子勋戚为辅冀的政治体系,以期利用宗亲关系来维护天子的正统地位 宗法制:所谓“宗”,就是人们对共同祖先的崇拜,进而成为具有血缘关系的宗族体系。 是由原始的父系家长制血缘关系组织质变和扩大而形成的制度 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百科) 所谓“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就是所谓的嫡长继承制 郡县制:县出现于春秋前期,郡出现于春秋末年 中国古代继宗法血缘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秦汉。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百科) 禅让制:中国统治者更迭的一种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指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百科) 世袭制:世袭制就是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这种传承主要有“家长”的传承,诸侯国的传承(百科) 年号:历代帝王纪元所确立的名号 庙号:皇帝死后被封的称号,用以祭祀及表明在太庙里的位置。 谥号:是人死后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价褒贬给予的称号 尊号:皇帝已经是最高的尊号,但是高居皇位的统治者并不以此为满足,他们希望获得更尊贵的推崇,而皇帝底下的官僚们,处于本省利益的动机,便在适当的时机顺应皇帝的欲望,公开的进行吹捧,使皇帝的名号又增加新的内容,那就是尊号,也称为徽号。 议政王大臣:是努尔哈赤以费英东、额亦都、何和理、扈尔汗、费古扬等开过重臣为五大臣,让他们与诸贝勒一起参决政务的制度,“凡军国重务皆命赞决焉”。 军机处:是参与议政、负责传达皇命、职责办理和监督机密文书运转的御前机要办公中枢,是近在帝扉的、由皇帝直接统领的行政总汇机构。 军机处不设衙门,不颁发关防,不能以军机处的名义独立发文和直接指挥各级军政部门,一切重要文件均应以“军机大臣奉上谕”、“军机大臣寄信”等形式下达。因此,军机处只是一个力求准确贯彻皇帝意图的御前机要处 票拟:也叫票旨、条旨,对于来自全国各方面的奏章,在呈递皇帝批示之前,先由内阁学士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专题五第1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作业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19·湖南省长郡中学月考)内阁在明朝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于裁决权和执行权之间构成一中介程序,缓和了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间的对立。这表明明朝内阁制() A.实现了分权与制约平衡 B.有利于国家机器合理运作 C.缓和了国家的阶级对立 D.有效地限制了君主的专权 解析:选B。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分权与制约平衡”与材料中“于裁决权和执行权之间构成一中介程序”不符,故A项错误;“有利于国家机器合理运作”与材料中“缓和了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间的对立”相符,故选B项;内阁不会缓和国家阶级对立,更不会有效限制君主专权,C、D项错误。 2.(2019·钦州质检)下表是宋代至清代我国书院性质状况表,它从根本上反映出明清时期() A. C.君主专制强化D.思想控制加强 解析:选C。书院性质反映不出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书院办学经费来源的不同,不能体现教育的发展,故B项错误;官办书院的增加表明思想控制的加强,但本质上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化,故C项正确,D项错误。 3.(2019·茂名综测)百官父母之丧,称丁忧。洪武八年(1375年),诏百官闻父母丧,不待报即可奔丧,并解职守制三年;匿不举哀或不离职者,过期则发配为民;守制期满再起用时还要进行考核。丁忧时如工作需要,皇帝可以“夺情”令其继续任职。这些规定

() A.体现了明代政治与伦理相结合 B.加强了政府对官吏的严格考核 C.说明忠孝观念主导了官僚思维 D.表明皇权凌驾于政府权力之上 解析:选A。根据“诏百官闻父母丧,不待报即可奔丧,并解职守制三年;匿不举哀或不离职者,过期则发配为民”可知明代政治与人伦相结合,故A项正确。 4.(2019·黔东南模拟)明朝诉讼回避制度对御史出巡有严格规定,明太祖时“其分巡地面果系原籍及按临之人没有仇隙,并宜回避,毋得沽恩报仇,朦胧举向”,明英宗时“一所至之处,须用防闲,未行事之先,不得接见杂人”。这些做法() A.消除了吏治的腐败 B.客观上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 C.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D.推进了国家监察制度发展 解析:选B。据材料“其分巡地面果系原籍及按临之人没有仇隙,并宜回避,毋得沽恩报仇,朦胧举向”“一所至之处,须用防闲,未行事之先,不得接见杂人”可以得出这些做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故B项正确。 5.(2019·衡水金卷)清朝初年,沿袭满洲贵族议事的旧制,设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军国大事。……康熙帝亲政后,加强皇权,会议权限逐渐削弱。由此可知() A.清朝初年君主的权力受到较大制约 B.议政王大臣会议削弱了六部的权力 C.议政王大臣会议避免了决策的失误 D.康熙帝的做法削弱了满洲贵族权力 解析:选A。材料“设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军国大事”说明皇权受到制约,故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出议政王大臣会议削弱六部权力,故B项错误;材料仅仅说明议政王大臣会议和皇权的关系,且议政王大臣会议并不能避免决策失误,故C项错误;康熙帝的做法是为了加强皇权,并没有削弱满洲贵族的权力,故D项错误。 6.(2019·辽宁重点高中协作校模拟)《清史稿》载:“世谓(内阁)大学士非兼军机处,不得为真宰相。胜此任者,非以其慎密,则以其通敏。慎密则不泄,通敏则不滞,不滞不泄,枢机之责尽矣。”该记载() A.体现军国大权尽归内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