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研判与治理_孙莉玲

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研判与治理_孙莉玲
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研判与治理_孙莉玲

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管理变革探讨

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管理变革探讨(3)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人类的生活、工作与思维产生变革性影响,深刻改变着商业王国及公共管理等各个领域的面貌,“大数据”日渐成为各行业创新的助推器。当前中国网络舆情环境复杂,网络舆情危机时有发生,社会热点舆情事件和涉官涉政舆情事件不断涌现,造成社会民主生活和政治稳定间的不平衡等诸多影响。大数据背景下的网络舆情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网络舆情管理变得日益复杂和重要,如何抓住大数据时代为网络舆情管理变革带来的机遇,以“大数据观”变革传统网络舆情管理思维,准确把握网络舆情的内在特征及其在演变过程中的潜在规律,实现网络舆情管理在思维、模式以及技术上的创新,对于新形势下做好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大数据时代必然要求网络舆情管理变革 “大数据”概念最早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2011年麦肯锡咨询公司发布其研究成果《大数据:下一个创新、竞争和生产率的前沿》,使这个概念得以大范围推广。2012年3月29日,奥巴马宣布将投入2亿多美元启动“大数据发展和研究计划(Big Data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itiative)”,将“大数据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近两年,大数据备受学术界、产业界和政府部门的关注,成为国内外强有力的前沿词汇。大数据又称巨量数据、海量数据、大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数据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必须通过深度挖掘、计算、分析才能创造价值的海量信

息。大数据在体量、复杂性、产生速度及价值密度四个方面都极大地超越了传统的数据形态,具有4V特征:大量(Volume)、多样(Variety)、高速(Velocity)、价值(Value)。数量庞大的网民通过论坛、微博、微信等多种途径方便快捷地发表言论观点,网络舆情的规模和复杂性急速上升,体量巨大而价值密度低,其内在特征的变化必然要求实现网络舆情管理的变革以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这些要求主要体现在四个“转向”上。 (一)从监测转向预测。大数据的核心和目标就是预测。复杂网络的研究专家巴拉巴西认为,“93%的人类行为是可以预测的,当我们将生活数字化、公式化以及模型化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其实大家都非常相似。生活如此抵触随机运动,渴望朝更安全、更规则的方向发展,人类行为看上去很随意、很偶然,却极其容易被预测”[1]。例如,亚马逊可以推荐我们想要的图书,淘宝知道我们的喜好,而人人网可以猜出我们认识谁。传统网络舆情管理把监测已经产生的舆情信息作为起点,这种明显的滞后性使其在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中处于消极被动的位置。而目前留给突发事件的处理时间越来越少,从传统的“黄金24小时”变为“黄金4小时”,如此短的时间使舆情分析和决策尚未来得及参与进来,整个事件就已经造成了爆炸性的效果。在大数据时代,通过挖掘数据相关性,把数学算法运用到海量的数据上进行分析,在敏感消息进行网络传播的初期就提前开始监测,然后建立模型,模拟仿真网络舆情的演变过程,使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倾向性变得可以预测。 (二)从节点转向网络。由监测舆情转向预测舆情的目标实现,最关键的大数据技术就是挖掘数据的相关性。在小数据时代,由于受到数据库和计算分析能

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丁义浩,王铄 摘要:网络舆情工作日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提升网络舆情工作效率、保证网络舆情工作质量对于高校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任务包括舆情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汇总、酌情处理和及时上报四项内容。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中存在责任主体不明确、管理观念落后等问题。为解决网络舆情工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高网络舆情工作的实效性,高校舆情工作应该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领导机制、队伍保障机制、舆情预警机制和干预引导机制。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网络和新媒体的迅速兴起,网络舆情应运而生。由于互联网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全球性等特点,网络舆情的产生和传播速度相较传统舆情得到大幅提升,影响广度和深度亦显著增加。 近年来,高校网络舆情事件逐渐引起高校管理者、教育管理部门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加强和改进网络舆情工作已经成为当前的热点问题之一。 高校网络舆情是网络舆情发展在高校的具体反映,是大学生在社会公共网络平台或校园网络空间内,通过多种多样的互联网渠道

对其所关心的或与其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事件、政策、新闻等表达的个人看法、意见、态度、情绪,从而汇集而成的信息集合[1]。因此,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机制有利于及时了解大学生群体的意见和诉求,维护校园环境的安全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网络舆情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网络舆论生成与传播有其自身运行发展的规律。总体来看,网络舆情的生成和发展过程一般包括四个环节:言论形成期、讨论传播期、网下冲突期和舆论消退期。为了提高舆情工作的主动性,有效规避消极舆情的影响,必须对网络舆论生成与传播规律有清醒的认识。1.言论形成期 新闻事件、社会热点等信息资讯是网络舆情形成的重要诱因,高 校网络舆情事件往往是由那些大学生群体关注度较高或关乎大学生 群体自身利益的网络新闻事件引发的。这些网络信息可能首先来自于传 统媒体的报道,再经过网络媒体转载,但更多的时候传统媒体保持 沉默,于是有关“知情人”首先在论坛等网络场所发表相关信息。此类信息一旦触及到大学生群体的兴奋点,往往会引起他们的高度关注,事件相关的言论便会纷纷在网络上出现,引起更多大学生群体甚至 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2.讨论传播期 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为网络言论的快速传播创造了条件。相对于传统媒体,新闻事件、社会热点等在网络和新媒体平台上不仅传播了热点事件本身,多样化的评论观点也会随之产生和传播,

高校舆情传播分析报告

高校舆情传播分析报告:大一新生向父母索要4500块钱生活费 每到开学时期,涉及校园方面的舆情话题热度极高,也是各大高校舆情突发的高峰期。如近日,一名大一新生在网络上发布了一则求助帖,其内容大体为希望自己入学后母亲可以每月给予4500元的生活费,但是遭到了母亲的拒绝,因此自己十分委屈,并表明自己一个月2000块钱的生活费根本无法满足生活需求。该求助帖一发便走红网络,引发众多网民参与讨论。 通过蚁坊软件的大数据舆情监测分析工具从该事件的网络传播热度 来看,网民的关注度还是很高的。尤其在9月4日11点时分其传播热度达到顶峰,随后呈现下降趋势,截至目前,其网络传播热度仍然较高。 该大一新生希望父母每月给4500块钱的生活费引发网民的不满情绪。从网民情绪表达来看,负面情绪占比59%,所占比例最高。网民的负面情绪主要集中在4500元生活费实在太过高昂和这名大一新生巨婴式行为。 首先,网友认为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每月4500元生活费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承担起来难度确实有些大,况且以现在的物价水平来看,每月4500块钱生活费可以远远满足一个大学生基本的生活需求。 其次,更多的网友对这一大学生向父母索要4500块钱生活费这一行为进行了抨击。他们认为这名学生对父母不够体谅、心安理得的伸手要钱过于依赖父母,典型的巨婴;除此之外很多网友还表示这名学生虚荣心太强,攀比心理严重。

其实,还有一部分网友表达了中立的态度,网民的中立情绪占比为31%。这部分网民认为,生活费的多少取决于家庭经济情况的好坏,每个家庭的经济情况不一样,对于经济情况好的家庭,孩子多一些生活费用也无妨。还有网友玩笑表示,现实情况就是10000块钱不够花,1000块钱饿不死,完全取决于怎么花。 网民在表达对该事件的观点的同时,也表明了他们认为多少生活费比较合适。其中每月1000-2000的生活费比较合适的占比为53%,所占比例最高;每月2000-3000的占比为27%,他们表示随着物价的上涨,2000-3000块钱可以满足现在学生的生活需求;3000以上的占比为15%,这部分网民认为在一线城市需要高一点的生活费,3000以上的生活费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对于经济情况好的家庭来说,更多的生活费无可厚非。例如,屡屡有大学生沦陷在各种校园贷、套路贷。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讲,树立正确健康的消费观更为重要。

大数据在网络舆情管理中的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a2798612.html, 大数据在网络舆情管理中的应用 作者:唐光强 来源:《财讯》2017年第04期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自媒体蓬勃发展,互联网成为一个新的舆论阵地,热点问题的突发会带来的网络舆情走向直接会带来事件的不同影响,因此,网络舆情管理已经成为政府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管理的手段主要依靠大数据的分析,通过事件的舆论热度、重度和焦点进行分析,有利于政府在应当突发事件中做出科学的决策。本文主要从大数据下网络舆情管理的必要性、方式方法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简要的分析,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大数据网络舆情舆情分析 引言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产生都是以亿万字节计算的,是海量的数据,而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产生着数据,个体在不同时间、空间种工作和生活都是数据。当整个社会都在产生信息和数据时,通过微博、微信、短信、视频等形式或内容在互联网上传播时就会形成网络舆情。在此背景下,如果不关注网络舆情的变化和走向,就会为政府治理带来隐患。如何在大数据时代下,加强网络舆情管理成为当今政府治理中的重要课题。 大数据与网络舆情管理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通讯工具在微博、微信、论坛、社区及QQ 群、微信群里评论、发帖、跟帖及回复来发表自己的言论、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些信息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即网络舆情。通过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针对性的或预见性作出决策或提出建议,即网络舆情管理。 (1)网络舆情管理的外在要求 在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管理的对象、内容和规模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需要利用新的手段来进行网络舆情管理。一是管理对象具有多元性,具体表现为:数据源有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多种形式;数据来源于多种平台:网络社区、交友平台,微博、微信、博客、直播平台,视频网站、短信、彩信及各类交流群等。二是管理内容具有复杂性,具体表现在:内容的海量性,目前,每天全球产生的新数据是520亿字节以上;内容的低值性,大量的数据真正有价值是低密度的,也就是很多都是无用的信息。三是管理的形式具有滞后性,具体表现在:信息的快速性,产生的信息传播速度和更新速度是很快的,特别是焦点事件,很多人都会分布言论,动态更新及时,阅读量和次数都是千万计的,管理者无法及时应对;内容的倾向性,网络舆论进入自媒体时代,由于现代价值观的多元化,议题具有多样性,观点也是层出不穷,因

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制度.

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网络舆情监测,特别是加强校园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监控,防止不良信息对校园的侵害,掌握网络舆情主动权,加强对网络舆情的预警防范和监测引导,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促进和保障校园网络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现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一、工作目标 加强网上舆情监控,及时掌握舆情动态,坚决封堵、删除各种有害信息,及时掌握学校学生在各种网络媒介中的言论和动态,加强正面引导,释疑解惑,化解矛盾,消除不良影响,营造积极、健康的舆论氛围。 二、主要内容 本办法中的网络舆情,特指可能或已经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影响的网上负面报道或网络负面言论。网络舆情的管理与处置,是指对涉及宣传思政工作的新闻报道或评论在互联网上刊发、扩散后,所引发的反应、言论、评论和后续报道等综合舆论情况的监测、控制和化解等具体措施。 三、组织结构 成立网络舆情管理与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牵头开展网络舆情管理与处置的组织、监督、实施、考核工作。 网络舆情监督员负责监测校BBS,学校的、微博、微信,学生个人人人网、微博、微信的舆情情况,了解各网站当前的舆情,及时将舆情通报网络舆情管理员,督促及时控制和引导,并作好日志记录和备案工作;负责跟踪各单位的舆情控制及引导情况,及时上报学校。 五、工作原则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监测到的舆情信息进行分转交办,按照“快速反应、确认事实、妥善处理”的原则及时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判断、评估,准确查找舆情信息产生的原因,认真核实舆情反映的问题,对舆情走向作出正确的判断,对舆情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客观、全面评估,及时准备好跟(回帖材料。在处置网络舆情事件时,一定要端正工作态度,多渠道、多方法全面了解事件真相,不推卸责任,勇于承担应负的责任;在回应时不要只站在如何消除对学校和学校形象的影响上,而要站在师生或受害者的立场上。第一时间告知学生和当事人事情真相,进行真诚、公开、及时的沟通,不使矛盾进一步激化,赢得学生的理解和信任。根据某一重大舆情事件的发展态势和走向,最大程度地争取媒介的公信力和权威性,适时转移目标,发布最及时权威的信息,左右网络舆情的走向,把噪音杂音压下来,使该网络舆情信息关注度逐渐转冷。要加强正面宣传,树立良好风气。 (一网络舆情的监测 由网络舆情监督员对涉及的网络信息进行查询、收集,对新出现的网络信息及时下载,对不良舆情进行监测,做好记录、梳理等工作,及时送办公室分转交办。 1.监测对象。较经常出现涉及本学校和学生相关舆情信息、帖子和相关跟帖。 2.监测内容。网络上涉及学校和学校的敏感工作和容易被关注的内容,主要包括:关于学校和学校的意见、建议、投诉,相关问题的咨询,涉及教师、服务人员等人员行为和效能作风问题等。 3.监测方法。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网站和论坛进行定期浏览,收集相关敏感话题和信息。 4.监测形式。一是每天至少1次对相关网站进行浏览和搜索,并做好监测记录;二是每周至少1次的舆情通报。 (二网络舆情的应对机制

《网络舆情分析原理与方法》教学大纲

《网络舆情分析原理与方法》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WX051026 课程名称(中文):网络舆情分析原理与方法 课程名称(英文):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Analysis 学分:2总学时:32( 实践学时:12适应专业: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先修课程: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新媒体概论、舆情学等 主讲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一、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课程的性质与教学目的 > 1、课程性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网络舆情的基本理论;熟悉网络舆情的监测方法及其发展趋势;最终能够用网络舆情分析的相关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目的 (1)讲授网络舆情相关知识,使学生了解熟悉当前网络舆情发展背景、规律,能整理出有价值的舆情信息,以专业视角对其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和科学的研判。 (2)运用新闻学和传播学专业识和,在网络信息监测和分析工具的支持下,为各级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人提供互联网信息的监测、分析和咨询服务。 (二)基本要求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网络舆情的基本特征、社会功能、传播场域等基本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舆情的主要知识体系、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 2、通过课堂讲解、讨论和课下阅读、思考,使学生在掌握网络舆情及其实践分析技术方法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现实中的一些问题能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 \ 3、要求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能运用网络舆情分析的方法和基本理论,独立地分析网络舆情的具体分析及其应对措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及重点与难点 1、课程的基本内容

绪论网络舆情研究的兴起 第一章网络舆情信息源 第一节互联网言论 第二节传统媒体网络版 第三节无线/即时通讯 第四节新兴社交型媒体 第二章网络舆情选题 第一节舆情选题类型 第二节舆情选题标准 第三节舆情选题定位 第四节网络舆情选题途径 第三章网络舆情抽样 第一节舆情抽样搜索工具 第二节舆情样本内涵标准 第三节舆情抽样外延标准 第四章网络舆情分析报告 第一节舆情样本分析工具 第二节舆情抽样分类统计 第三节舆情图表分析模型 第四节舆情分析偏差校正 第五节网络舆情报告文案 第五章网络舆情研判与应对 第一节网络舆情周期 第二节网络舆情宏观研判 第三节政务舆情应对指标 第四节企业舆情应对指标 第五节网络舆情应对点评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网络舆情理论及工作体系,有效应用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信息检索、统计分析技术,对网络舆情进行有效设计、采集和分析应对,理解并确立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体系和处理机制。 教学难点:信息分析与预测,舆情的检索分析技术,舆情研判和应对方法。

浅析大数据时代下的网络舆情

Business 四119 四 浅析大数据时代下的网络舆情 汪星州 摘 要:1964年,加拿大人麦克卢汉发表了其代表作‘理解媒介 论人的延伸“,提出了 媒介及讯息 的论断,一时间有关 技术决定论 的争论层出不穷三也许谁都没有想到,半个世纪后,随着科学的发展,技术的革新深刻的影响甚至 决定 着社会的变革,尤其是新闻业界的革新三有媒体将2013年称之为 大数据元年 ①,似乎一夜之间几乎所有世界级的企业,都将业务触角延伸至大数据产业三 关键词:大数据;网络舆情;政府;媒体一二现状分析 2013年6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 公布了第3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三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近八成网民选择使用手机上网三其中,我国即时通信网民规模达4.97亿,比2012年底增长了2931万,在各应用中增长规模第一;使用率为84.2%,尤其以手机端的发展更为迅速三手机即时通信网民规模为3.97亿,使用率为85.7%,网民规模增长率和使用率均超过即时通信整体水平三中国网民的大幅增加,尤其是即时通讯应用的大行其道使得网民在网络上民意的表达越来越值得研究三 多样化的数据来源二巨大的数据量二快速的处理以及单位价值量的不高构成了这个时代信息的最户主要特点三尽管对于大数据的价值,人们的解释角度不尽相同三但总体上,大数据时代改变人们以往的生活习惯与认知习惯三毋庸置疑,大数据的出现为网络舆情的发展在提供了强劲动力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问题三如何有效的运用大数据进行网络舆情的监测与管理师十分必要的三 1.1大数据催生的民主 麦克卢汉在其著作‘理解媒介 论人的延伸“中表示 信息意味着更多的公共性,而公共性则意味着更多的民主 三五十年后,被誉为 大数据之父 的牛津大学教授维克托四迈尔四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 生活二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中表示: 大数据时代最大的转变就是,放弃对因果关系的渴求,而取而代之关注相关关系三也就是说只要知道 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 为什么'三 可以说,两人的观点很好的阐述了当下民众在海量信息下所反映的某种层面上的民主意识三 1.2大数据下的舆论绑架 2010年10月,西安音乐学院学生药家鑫将张妙撞倒并连刺数刀致受害人死亡的事件引发舆论热议;10月23日,药家鑫在父母的陪同下到公安机关投案三2011年4月,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此案作出一审判决,判处药家鑫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赔偿被害人家人经济损失费;6月7日,药家鑫被执行死刑三抛开案件本身来说,药家鑫事件最终成为一个 全民事件 ,一时间 药家鑫 成为街头巷尾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三 舆论作为推手影响司法审判的案例还有很多,比如张金柱死刑案受到大量争议,佘祥林蹲了11年冤狱三大数据时代下,人们对公共事件的参与度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信息的碎片化也使得这个时代能够全面二深刻的关注二分析事件的人越来越少三舆论在绑架公正的同时,民众也被信息的片面所绑架三在大数据时代,网络的 群体极化 被极端的放大了,网民非理性二易激动的特点导致网络舆情的夸张和情绪化三 二二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的发展机遇 在大数据时代,随着信息源与信息量的加大,完全意义上的消息封锁已经不能够实现三媒体公信力与权威性的下降也使得 喉舌 作用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三当公关危机出现尤其是受到广泛关注的媒介事件发生时,如何有效的运用大数据的优势进行资源整合,有目的的对受众进行舆论引导是非常必要的三 2.1处理方式:宜疏不宜堵 2007年5月,厦门市政府宣布缓建海沧PX (二甲苯)化工项目三随后,互联网上出现以 反对PX,爱护厦门 为主题的相关信息,并得到了很多网民的回应三接着,这一主题的信息通过短信的刑事在上百万厦门市民中间传播,并以佩戴黄丝带为标志,开展相关群体活动三12月13日,厦门市政府召开市民座谈会三驻厦中央级媒体包括新华社二‘人民日报“二‘光明日报“等,以及厦门本地媒体,获准入内旁听三整场座谈会持续四个小时三最终结果显示,49名与会市民代表中,超过40位表示坚决反对上马PX 项目,随后发言的8位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 中,也仅一人支持复建项目三座谈会上,曾对海沧区做过独立环境测评的厦门大学袁东星教授,用数据及专业知识对PX 项目表示反对三12月16日,福建省政府针对厦门PX 项目问题召开专项会议,会议决定迁建PX 项目三 2.2监测方式:用数据预测事件的发生 维克托四迈尔四舍恩伯格认为大数据是 已经发生的未来 三在他看来,通过对数据的深度挖掘与发掘事件的相关性可以极大的预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三2009年,在H1N1甲型流感全面爆发之前,谷歌的工程师们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引人注目的论文三论文称:谷歌通过人们在网上的搜索记录来完成预测对流感爆发的预测三谷歌保留了多年来所有的搜索记录,而且每天都会收到来自全球超过30亿条的搜索指令,如此庞大的数据资源足以支撑和帮助它完成这项工作三当时,谷歌用几十亿条检索记录,处理了4.5亿个不同的数字模型,取得了与官方数据相关性达到97%的结果,并早于官方数据两周发布,和疾控中心一样,谷歌根据海量的数据预测流感的蔓延趋势与方向三 2.3引导方式:转变观念,提高媒体解读分析数据的能力 随着话语权的解构,传统媒体在时效性竞争的维度已经被新媒体和自媒体远远的抛在了后面三在大数据时代,数据成为新闻报道中的重要组成,但随着信息的碎片化二片面化三民众需要一些专业人士对信息进行更为深刻二明细的分析与解读三尽管人们在阅读习惯上已经趋于单纯的接受 是什么 而摒弃了 为什么 ,但信息的分类二事件的前因后果等工作成为了一个巨大的缺口三在泥沙俱下的海量信息中,如何明晰的获得自己想要得到的有效二真实信息也是大数据时代提出了拷问三 这种突破是多种层面,但总的来说当下媒体的应当从致力 反映问题 向致力 解决问题 发展,在做好党和政府的喉舌的同时进一步有效的引导民众的舆论三从受众的角度出发,立足于客观事实,摒弃 假二大二空 的八股模式,行之有效的进行新闻宣传三事实上,传统媒体只有通过提高自身的公信力,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剖析解读,发挥其深度报道的优势才能在大数据时代寻求自身存在的立足模式三 结语 诚然,我国的网络舆情监测尚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缺少法律层面的相关约束三但事实上国家已经开始重视有关网络舆情的管理与引导三除了上面提及‘条例“等政策外,一些科研机构逐步成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舆情监测机构三如何运用更为广阔的视野考量改变原有的信息生产模式,从而实现更为高效的舆情监测和新闻宣传三在这个转变中,观念的转变比技术的更迭更为重要和具备远景价值三(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参考文献: [1] 马歇尔四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 印书馆,2000 [2] 维克托四迈尔四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 生活二工作与思维 的大变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3] 彭兰. 大数据 时代:新闻业面临的新震荡“[J].编辑之友, 2013(1):8. [4] 喻国明.社会化媒体崛起背景下政府角色的转型及行动逻辑 [J].新闻记者,2012(4):4. [5] 喻国明.构建社会舆情总体判断的大数据方法 以百度海量搜 索数据的处理为例[J].新闻与写作,2013(07):67 [6] 纪红,马小洁.论网络舆情的搜集二分析和引导[J].华中科 技大学学报四社会科学版2007.6 注解 ① 张意轩于洋‘人民日报:大数据时代的大媒体“人民日报.2013. 1.17(14)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及处置对策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是指在高校网络舆情中对于学校形象和声誉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或者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并亟需加以引导和处置的舆情状况。根据中国传媒大学对2009年至2010年8月的245个网络舆情热点检测分析,科教文卫领域成为网络舆情事件的常发之地,以教育机构为主体的网络舆情热点话题占6.1%,排名第五,在政府机构、政府官员、企业、社会个人之后[1]。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2011年上半年高校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推荐榜》梳理出的2011年上半年十大高校舆情热点事件都属于舆情危机事件,其影响力都已经超出了教育系统,影响到了这个社会。对于当前高校突发的各类网络舆情危机而言,预判工作作为处置的基础和预防舆情危机发生的前提至关重要。 一、高校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预判 网络热点议题的平均存活时间只有16.8天,75%的重大新闻事件在报道后的第2-4天网络关注度最大[2]。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和这么快的速度中处置舆情危机,预判是最有效的方法。将关口前移,预判哪些事件会成为舆情危机的诱发事件就成为处置舆情危机的最好方法。诱发性的社会事件可以是大的 社会变动,可以是抽象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也可以是突发性的事件。这类社会事件一旦发生,就会迅速地与公众头脑中的固有成见、知识结构等发生信息的“化合作用”[3]。这种“化合作用”产生的能量继续推动信息的扩张并不断转化为动力,使对此发表意见、见解、看法成为公众的一种即时需要,并伴随着各种各样的情绪和情感。因此,意见在公众中蔓延,相关的舆论开始形成。这就是社会舆情围绕“事件”产生的过程,高校网络舆情也符合这个规律,只是空间置换到了网络中。这里,起着诱发作用的“事件”就成为核心,高校舆情危机的诱发有四个核心要素。 1.属于容易介入的公开事件 从分散的个人意见到成为群体性的公众意见必须经过公开的社会讨论和交流,而已经形成的公众意见要发挥影响力,必须公开传播。舆情是在公开讨论中形成,由公开表达得以实施。而且,舆情自始至终都是在社会公开领域产生并发挥作用的[4]。高校舆情危机事件一般都是高校师生熟悉的事件,事件既要公开又要符合“琐事法则”,即多数师生都能直接认知并能加以评论。例如,论文撰写、教育方法、学生食宿等师生都熟悉的问题。如果网络议论某一学科的高深专业研究能否立项为课题,这种问题则较难成为网络舆情,因为熟悉的人太少,无法成为公众普遍关心的 □陈少平 摘 要: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处置对当前高校的管理和安定稳定意义重大。本文提出高校 网络舆情危机事件预判有四个核心要素:属于容易介入的公开事件、与社会舆论的关注焦点相符、与社会常态价值期望相悖、与师生个体相关;分析高校网络舆情危机过程研判的四阶段,并据此提出应对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若干原则和对策。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危机预判;过程研判;处置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 研究及处置对策

高校网络舆情研判及应对

高校网络舆情研判及应对 目前,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存在管理主体模糊、权责有欠明晰、管理方式落后、观念认识保守等问题,可从理顺工作机制、优化网络环境、培养合格队伍等方面着手解决。下面是小编带来的高校网络舆情研判及应对,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 【摘要】在众多网络舆情生态中,高校网络舆情是一种需要特别关注的网络舆情类型,其研判和治理理应引起社会重视。目前,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存在管理主体模糊、权责有欠明晰、管理方式落后、观念认识保守等问题,可从理顺工作机制、优化网络环境、培养合格队伍等方面着手解决。 当下,互联网全面进入移动互联时代,信息正加速由传统PC端流向移动端,微博、微信、微视频、客户端等“三微一端”平台日渐成为网络舆论发生发酵的主要空间。在众多网络舆情生态中,高校网络舆情是一种需要特别关注的网络舆情类型,一方面其发声主体在工具使用上具有明显的数量和技能优势;另一方面高校学生群体思维活跃、知识丰富、主体性强,同时存在一定程度的理性欠缺、易受鼓动、稳健不足等问题。因此,高校网络舆情的研判和治理工作理应引起社会重视,这不仅是促进高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主

观诉求,亦是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培育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的客观要求。 一、高校网络舆情演化的个性特征 学界目前对高校网络舆情的概念界定根据主客体的不同大略有两说。“广义说”持论者认为“高校网络舆情是特指与高校有关工作相联系的网络评论或观点”[1];“狭义说”持论者认为“高校网络舆情是在校大学生对关系到自己切身利益的问题、校园管理以及社会上的热点、焦点问题的态度、意见和看法通过互联网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意见的总和”[2]。前者以社会网民为主体,以与高校相关的社会事件为客体;后者以高校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事件为主的公共事件为客体。本文采用狭义说。高校网络舆情发声主体的特殊性,使其既与社会网络舆情有诸如突发性、快速性、隐匿性等共性,同时又具有鲜明的个性:其一,关注领域多元,同质倾向明显。在网络空间中,体量庞大的多元价值、多元议题杂烩合流,极易与高校学生的既有认知形成碰撞。然而,与关注领域的多元化相对的是,高校学生在思维路径上有明显的同质化倾向,具体表现在:因教育背景相同、生活节奏相似,学生之间群体认同感强,极易因此而产生趋同的思考问题、表达态度的方式方法。其二,情绪波动显著,易陷群体极化。高校学生社会经验不足,易受表象误导,甚至会因情绪波动而产生对真相的抗拒,从而出现影响恶劣的

教育行业(高校)网络舆情监管系统建设方案

教育行业(高校)网络舆情监管系统 建设方案 北京软云神州科技有限公司 二零一七年九月

目录 第一章需求分析 (3) 第二章建设思路 (4) 第三章建设目标和任务 (6) 3.1建设目标 (6) 3.2建设任务 (6) 第四章舆情系统建设方案 (8) 4.1 建设原则 (8) 4.2 舆情系统概述 (8)

第一章需求分析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形式,已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网友言论活跃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不论是国内还是国际重大事件,都能马上形成网上舆论,通过这种网络来表达观点、传播思想,进而产生巨大的舆论压力,达到任何部门、机构都无法忽视的地步。 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着重要影响,是构建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的重要环节。这种形势下,在突发性事件发生后,相关职能部门如何以最快速度收集网上相关舆情信息,跟踪事态发展,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快速应对处理等,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只有及时监测、汇集、研判网上舆情,才能为单位决策提供数据依据。只有对舆情信息和舆情突发事件进行有效跟踪、分析统计,引导危机舆论才能为大学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 实现自动化的网络舆情预警与分析,解决网络舆情管理过程中的舆情采集、分析、表达、干预等难题,从而梳理和客观呈现互联网上的热点舆情,使学校利用互联网舆情,更深入的了解大学师生网络舆情的传播机制、关注内容和传播特点,针对这个特殊网络群体提出有效的管理和引导大学师生网络舆情的策略,以有效维护大学校园网络舆情的稳定性。

第二章建设思路 对于社会上或校园中发生一些敏感事件,大学师生可能并不清楚事情的原委,难以对这些事件作出较为中肯的评价。有些师生被假相蒙骗形成错误的观点甚至走向极端给校园乃至社会的和谐稳定带来消极的影响,掌控学校网络舆情有利于维护校园的和谐稳定。 通过建立舆情监测分析平台,系统将建设成为陕西青年职业学院舆情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舆情信息云平台,实现对互联网上与学校相关热点事件的预警及公共网络行为分析工作,自动采集与学校相关的舆情、重大事件、热点事件、国内媒体对重大事件的评论及信息。系统紧跟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动态及应用模式,以web2.0为核心分析维度,多角度覆盖众多全新的社会化媒体类型,并进行多维聚合运算,通过交叉验证、智能分析等操作,提供准确、及时、更具有价值的分析结果,动态感知互联网上与学校的动向和热点。同时,整合各职能部门业务系统,为领导决策提供基础信息和数据等,成为学校各部门和领导获取信息,作为决策辅助的“一站式”平台。 建设思路概括起来,网络舆情分析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全面监测国内舆情信息、及时准确预警舆情信息 网络爬虫技术替代人工浏览的方式,将会节省大量人力,并将负责分析互联网信息的工作人员从枯燥的重复性的查看互联网信息的工作中解放出来。系统可以自动实现网络信息热点分析,及时全面了解互联网信息。通过建立任务追踪,可以详细了解相关文章数、点击数、回复数的增长变化情况。系统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提示工作人员注意,实现互联网敏感信息及时预警。 2.借助舆论监测工具,提升舆论引导效果 对舆情专题事件的监测、了解事件的发展趋势,在对事件进行积极引导后,通过对时间趋势和话题的监测,了解文章引导效果进行有效评估和管理。

高校网络舆情的把握及其应对措施

高校网络舆情的把握及其应对措施 [摘要]互联网是大学生学习与生活、交流与沟通的重要平台。大学生在网络上就校内外某些热点、焦点问题参与讨论,形成高校网络舆情。提高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应对是维护校园稳定、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 1 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与特征 1.1 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 舆情,舆者,舆论也;情者,情况矣。网络舆情,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的有一定影响力、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的情况。是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高校网络舆情则是指高校师生在互联网上对现实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特定价值观、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 1.2 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 高校网络舆论的主体是思维敏捷活跃的大学生,他们通过网络密切关注校园内外的热点事件,往往围绕这些热点问题在网络上形成巨大的舆论场。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校园舆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表达空间。由于舆论发布主体的特殊性,使得高校网络舆情既有着普通网络舆情的广泛性、匿名性、突发性、分散性等基本特征,又有着高校学生群体的特殊性。 第一,主体行为的张扬性。网络打破了传统媒体对舆论的控制和信息的垄断,使得普通大众也享有根据自身需要选择信息的自由和发表意见的权利。而“90后”大学生生活在开明自由的环境中,思想更为开放、自信、易于接受新事物,对于热点问题更加敏感,他们正处于思维和情感都十分活跃的年龄阶段,在网络舆论中表现出较之其他群体更为活跃的思维,更张扬的个性和独立的主体意识。 第二,舆论领袖的少数性。高校网络舆论一般是以校园BBS论坛、帖吧、博客、播客等为主要场所,由校内热点事件或国内外重大事件以及其他社会突发事件等引发的,当评论类信息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形成网络舆论。其制造主体一般是由网络上的活跃分子群体或者与舆论客体有着密切关系的大学生群体组成。2003年、2004年在清华大学的两次问卷调查中显示,在校园BBS论坛上,那些最喜欢“参与讨论、表达意见”的学生只有18.4%,“自己发文章引发讨论”的只有3.1%,而“只浏览文章”的人却占64.1%。2010年上半年在我校学生问卷调查中,喜欢上网发表言论的仅占19.7%,自己发文章引发讨论的仅有2.1%。这些数据表明在校园BBS论坛、贴吧上真正引导舆论的只占到了很少的一部分,他们往往充当了舆论领袖的角色。

网络舆情研判机制的内容与流程

网络舆情研判机制的内容 与流程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网络舆情研判机制的内容与流程 程亮 网络已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十六届四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提出:“建立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把建立和完善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机制作为一种制度性的设计和安排,标志着党对舆情研究重要性的进一步认识,而政府提高自身的网络舆情研判和应对能力,也是执政能力和执政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舆情研判机制的构成 网络舆情的研判机制是对网络媒体上舆情的定性与定量给出的一种价值和趋向判断的过程。网络舆情的研判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对网络舆情进行日常性和持续性跟踪与搜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网络舆情信息库,具有长期性、稳定性、系统性的特点。二是针对某一突发事件或某一特定任务进行有针对性的研判工作,一旦该任务完成则舆情活动便随之结束,具有针对性、临时性、专题性的特点。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已成为各阶层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舆论渠道,互联网也成为政府治国理政、了解社情民意的新平台。从构成要素看,网络舆情的研判机制主要由网络管理工作人员、网络舆情信息和研判的渠道与方法等组成。政府应选拔与组建网络管理人员和网络舆情工作队伍;网络舆情信息是指需具备丰富的网络信息资

料,包括网络文本的内容、网络事件的跟贴及表达形式;网络舆情研判的渠道和方法是开展网络舆情研判的途径,是整个舆情搜集机制建设的重点与难点。 总之,只有正确理解网络舆情研判的构成机制,才能及时、全面了解和把握社情民意,灵活应对各类社会突发事件与舆论危机,以提高和改进政府机关社会公共管理与服务工作。 网络舆情的研判流程 网络舆情的分析与研判是综合的逻辑思维过程,是对获得材料的再创造。由于网上信息量十分巨大,必须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网络舆情予以分析与研判,网络舆情分析流程是对网络信息进行科学采集、上报、归并、整理、汇总、分析和预警信息发布等,从而得出精与准的研判结论。 网络舆情研判在实践中包括一个大致稳定的流程,在此结合南京市江宁区房产局原局长周久耕事件进行分析。 一是来源分析。网络舆情信息来源广泛,研判人员应首先占有海量信息,如在江宁区房产局原局长周久耕在网上被爆料后,应在第一时间监控和搜集各大网站上的所有舆论信息,对这些新闻或帖文进行分析与判断,确定其在舆情事件中可能存在的潜在价值。 二是真伪分析。由于信息来源复杂,舆情分析与研判人员必须剔除虚假舆情,排除其对真实舆情的干扰,在周久耕事件爆出后,网络管理人员对网

大数据时代:舆情管理的三大变革

大数据时代:舆情管理的三大变革 2014-07-21 美林大数据 大数据,正由技术热词变成一股社会浪潮乃至国家战略。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大数据带来的信息风暴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无论政府和企业,对网络舆情的分析研判应对,正面临着大数据的挑战。在大数据时代,对网络舆情管理必将在管理思维、工作模式、技术方法等领域发生重大变革。 一、大数据时代的舆情管理思维变革 认识与转变 在10年前,我们将互联网称为“虚拟世界”。在今天,网络“虚拟世界”正在向“镜像世界”转化。虚拟世界的匿名性、非对称性、非真实性,正在转变为镜像世界的对称性、真实性(真实的画面、真实的情感等)、即时性。在全球范围内,大到国家社会治理,小到企业经营个人形象,都受到了网络舆情的影响和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对网络舆情的管理思维必然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可能会带来政府舆情管理相关行政职能的改变,面对网络舆情的行政流程的改变,政府信息公开速度和透明度的改变,信息发布的效率和方式的转变。这种改变应上升为社会治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创新管理,融入网络 舆情管理从流程上看包括是监测、发现、研判、应对。但是,在网络舆情面前,是不是拥有这样的流程就能够从容应对呢?问题还是大量存在的。这和我们大多数政府企业的管理模式相关,我们看到,很多单位的舆情工作只是一个或几个工作人员负责,或者一个部门负责,发现问题的处理办法是层层上报,由领导批复处理。实际上,这样的模式与网络舆情管理是不吻合的,难以做到全面分析,准确研判,及时应对。那么,如何创新舆情管理的模式呢。舆情管理,应自上而下,形成一整套全新的工作体系。一把手总负责,全员转变思维模式。充分借助大数据技术分析力量,和第三方专家顾问力量。敢于接受网络曝光和检验,融入网络,充分在网络空间展示形象。这样才能消减物理与文化空间的矛盾和区隔。

高校网络舆情研判机制初探

高校网络舆情研判机制初探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特点措施 【摘要】高校网络舆情是社会网络舆情研究的主阵地,具有主体多样、形成快速、交流活跃的特点,本文通过对高校网络舆情研判机制的研究,提出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和管理的措施。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和特点 高校网络舆情主要是指形成于校园网、学生论坛、聊天工具等网络平台的,以学生自身和周围的事件或问题为客体,针对某一事件在较为集中的范围内产生的群体性的情绪、意见和行为,并由此引发的强大的舆论影响,其内容常常包括:对突发、偶发事件的反应、对国际、国内热点问题的关注和对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事件的意见等。由于高校网络舆情是在开放包容的高等学校这一特殊环境中形成的,除了具有分散性、多元性、匿名性、聚合性等一般网络舆情的特征外,还有着自身显著的特点。 (一)主体多样性。 高校网络舆情制造和参与的主体不只限于高校学生,由于网络传播方式的快速发展和网络传播内容的丰富多元,一些长期活跃于网络平台的“网虫”以及一些“意见领袖”也成为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这也使得高校网络舆情的内容更加复杂,在给大学生们带来了信息便利的同时,也产生大量的信息垃圾,加上一些所谓的网络达人对一些事情导向不强、感性偏多的畅所欲言,让带有很强从众心理的大学生难以适从,也使得高校网络舆情鱼龙混杂、泥沙俱下。 (二)形成快速性。 互联网传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一旦有大学生关注的事件发生,在一些网络媒体的及时追踪和滚动报道基础上,都会在网络上引起大学生们强烈的反响,进而形成强大的舆情影响,而分散多元的大众观点加速了这一过程。有学者通过对高校网络舆情形成过程的分析发现,一篇极具“眼球”的言论在得当的时间发表,其回帖数量就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集中,即使话题只有少数学生参与也比较容易成为论坛热点之一,而当此言论成为论坛热点之后,便会吸引更多同学的关注,点击量进而不断上升。 (三)交流活跃性。 互联网传播自由、交互和开放的特点,使得任何人只要进入网络便可畅所欲言,极易形成了言论的“自由市场”。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喜欢接受新事物,也较为情绪化,在网络交流中相对活跃,尤其在遇到关乎自己切身利益的事件发生时,有关建议、宣扬、求助、求决甚至谩骂的网络言论就会快速充斥网络,也促使高校网络舆情具有了趋于难控化的特点。 二、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研判的意义 高校网络舆情与社会舆情交替传播,对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研判机制的研究,不仅可以将以个人的观念为基础并以

创新大数据时代的网络舆情管理_卿立新

文稿22/2014 创新大数据时代的网络舆情管理 ◎卿立新 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进入数据时代。大数据带来的信息风暴正深刻改变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对网络舆情管理也带来深刻影响。 一、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管理面临的新形势 大数据意味着人类可以分析和使用的数据大量增加,有效管理和驾驭海量数据的难度不断增长,网络舆情管理面临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1.大数据带来网络舆情管理新挑战。一是海量数据的挑战。海量的网上信息难以掌控,大量相关性、偶发性因素使舆情更加复杂多变,传统的舆情监测研判手段和方法难以奏效,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要求更高。二是信息选择性传播的挑战。网上数据无限性和网民关注能力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加剧了社会舆论的“盲人摸象”效应。社会化媒体促进信息的开放和沟通的便捷,分众传播、个性化传播凸显,使偏激的观点更容易找到“同类”,从而相互支持、强化放大,加剧舆论偏激情绪。三是舆论话语权分散的挑战。大数据时代各类数据随手可得,越来越多的机构、个人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得出的各种结论会不胫而走,有效管理舆情的难度越来越大。 2.大数据带来网络舆情治理新机遇。一是拓展网络舆情治理领域。在“一切皆可量化”的大数据浪潮中,网络逐渐成为现实世界的“镜像”,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日益融为一体,网络舆情管理不再局限于网上言论领域,而必须全面掌握网络舆情运行规律及其与现实社会的相互影响,实现网上网下充分联动、协调共治。二是丰富网络舆情管理手段。运用大数据技术,可以从更宽领域、更长时段对网上舆论进行比对分析,更加准确地把握网民情绪特点,预判舆情发展趋势,提高舆情管理的效能。三是推动网络舆情理论研究工作。借助大数 据分析,舆情研究的视角将更加多元化和精确化,改变目前舆情研究“策为上、术为主、学匮乏”的尴尬学术现实。 3.大数据提出网络舆情管理新要求。一是由关注个案向整体掌控转变。传统的网络舆情管理侧重于针对重大舆情事件个案的管理,大数据则能够更好地把握网络舆情发展的整体态势。二是由被动响应向主动预测转变。大数据的核心是预测,在海量的数据中通过分析,发现背后隐藏的微妙的关系,从而预测未来的趋势,提前部署预防应对。三是由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转变。将所有相关信息,包括网民评论、情绪变化、社会关系等,以量化的形式转化为可供计算分析的标准数据,通过数据模型进行计算,分析舆情态势和走向。 二、用大数据思维创新网络舆情管理 创新大数据时代的网络舆情管理,要将大数据理念和手段贯穿始终,做到“五个结合”。 1.将大数据和社会治理紧密结合起来,改进网络舆情源头治理。网络舆情本质上是社情民意的体现,加强网络舆情管理就是加强社会治理。要运用大数据强大的“关联分析”能力,构建网络舆情数据“立方体”,把网上网下各方面数据整合起来,进行分析,挖掘网络舆情和社会动态背后的深层次关系,实现网络舆情管理和社会治理的紧密联动、同步推进。 2.将大数据和网上政务信息公开紧密结合起来,提升政府公信力。当前,美国政府已经建立统一的数据开放门户网站,并提供接口供社会各界开发应用程序来使用各部门数据,此举将政务公开从“信息层面”推进到“数据层面”,开辟了政府信息公开的新路径。我们要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基础上,探索建立我国的大数据政务公开系统,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对公共数据的挖掘和使用,让数据发挥最大价值。 3.将大数据和日常舆情管理紧密结合起来,提 社会 SHEHUI 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