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 知识点总结 针对性习题训练 第十一章~第十三章

高中物理 知识点总结 针对性习题训练 第十一章~第十三章
高中物理 知识点总结 针对性习题训练 第十一章~第十三章

[考纲点击]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实验依据(Ⅰ) 2.阿伏加德罗常数(Ⅰ) 气体分子运动速率的统计分布(Ⅰ)

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内能(Ⅰ)

固体的微观结构、晶体和非晶体(Ⅰ) 6.液晶的微观结构(Ⅰ) 液体的表面张力现象(Ⅰ)8.气体实验定律(Ⅰ)

1.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1)分子直径大小的数量级为10-10 m。

油膜法测分子直径:d=V/S,V是一滴纯油酸的体积,S是单分子油膜的面积。

(2)一般分子质量的数量级为10-26 kg。

(3)阿伏加德罗常数:N A=6.02×1023 mol-1,是联系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的桥梁。

2.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热运动

(1)扩散现象:相互接触的物体的分子或原子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2)布朗运动: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悬浮在液体中的小颗粒的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布朗运动反映了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颗粒越小,运动越明显;温度越高,运动越剧烈。

3.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1)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斥力比引力变化更快。

(2)分子力的特点:

①r=r0时(r0的数量级为10-10 m),F引=F斥,分子力F=0;

②r<r0时,F引<F斥,分子力F表现为斥力;

③r>r0时,F引>F斥,分子力F表现为引力;

④r>10r0时,F引、F斥迅速减为零,分子力F=0。

(3)分子力随分子间距离的变化图象如图11-1-1所示:

图11-1-1

1.求解分子直径时的两种模型

(1)把分子看做球形,d=36V

π;

(2)把分子看做小立方体,d=3

V0。

对于气体,按上述思路算出的不是分子直径,而是气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 2.宏观量与微观量的相互关系

(1)微观量:分子体积V 0、分子直径d 、分子质量m 0。

(2)宏观量:物体的体积V 、摩尔体积V m ,物体的质量m 、摩尔质量M 、物体的密度ρ。 (3)相互关系:

①一个分子的质量:m 0=M N A =ρV m N A 。

②一个分子的体积:V 0=

V m N A =M ρN A

(注:对气体V 0为分子所占空间体积)。 ③物体所含的分子数:n =V V m ·N A =m

ρV m ·N A

或n =m M ·N A =ρV

M ·N A

④单位质量中所含的分子数:n ′=N A

M 。

3.布朗运动与分子热运动的比较

1.关于分子的热运动,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 .布朗运动就是分子的热运动

B .布朗运动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同种物质的分子的热运动激烈程度相同

C .气体分子的热运动不一定比液体分子激烈

D .物体运动的速率越大,其内部的分子热运动就越激烈

解析:选C 布朗运动是指固体小颗粒的运动,A 错误;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激烈,与物质种类无关,B 错,C 对;物体的宏观运动——速度的大小与微观分子的热运动无关,D 错。

1.温度与温标

(1)意义:宏观上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微观上标志物体中分子平均动能的大小)。

(2)两种温标:

①摄氏温标t:单位℃,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冰点作为0 ℃,沸点作为100 ℃,在0 ℃~100 ℃之间等分100份,每一份表示1 ℃。

②热力学温标T:单位K,把-273.15_℃作为0 K。

③就每一度表示的冷热差别来说,两种温度是相同的,即ΔT=Δt。只是零值的起点不同,所以二者关系式为T=t+273.15_K

④绝对零度(0 K):是低温极限,只能接近不能达到,所以热力学温度无负值。

2.内能

(1)分子的动能:

①分子动能是分子热运动所具有的动能;

②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是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的平均值,温度是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的标志;

③分子热运动的总动能是物体内所有分子热运动动能的总和。

(2)分子的势能:

①意义:由于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所以分子具有由它们的相互位置决定的能。

②分子势能的决定因素:

微观上——决定于分子间的距离和分子排列情况;

宏观上——决定于体积和状态。

(3)物体的内能:

①定义:物体中所有分子的热运动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是状态量。

②对于给定的物体,其内能大小由物体的温度和体积决定。

③物体的内能与物体的位置高低、运动速度大小无关。

1.分子势能的变化与分子间距离的变化的关系

图11-1-2

取r →∞处为零势能处。

(1)当r >r 0时,分子力为引力,当r 增大时,分子力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加。 (2)当r <r 0时,分子力为斥力,当r 减小时,分子力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加。 (3)当r =r 0时,分子势能最小。 2.对内能概念的进一步说明

(1)内能是对物体的大量分子而言的,不存在某个分子内能的说法。 (2)决定内能大小的因素为温度、体积、分子数,还与物态有关系。 (3)通过做功或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3.物体的内能和机械能的比较

2.图11-1-3为两分子系统的势能E p 与两分子间距离r 的关系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11-1-3

A .当r 大于r 1时,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B .当r 小于r 1时,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C .当r 等于r 2时,分子间的作用力为零

D .在r 由r 1变到r 2的过程中,分子间的作用力做负功

解析:选C 在E p —r 图上,当r =r 2时E p 最小,说明r 2=r 0,即分子力为零时的分子间距

r 2

F

r

C

[命题分析] 本考点为高考热点,主要考查微观量与宏观量之间的关系,通常以选择题或计算题呈现。

[例1] 教育部办公厅和卫生部办公厅日前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控烟工作的意见》。《意见》中要求,教师在学校的禁烟活动中应以身作则、带头戒烟,通过自身的戒烟,教育、带动学生自觉抵制烟草的诱惑。试估算一个高约2.8 m ,面积约10 m 2的两人办公室,若只有一人吸了一根烟。求:

(1)估算被污染的空气分子间的平均距离;

(2)另一不吸烟者呼吸一次大约吸入多少个被污染过的空气分子。(人正常呼吸一次吸入气体300 cm 3,一根烟大约吸10次)

[思维流程]

第一步:抓信息关键点

要求被污染的空气分子间的距离,需求每个污染分子所占的体积,可由房间容积除以被污染的分子总数求出;进而求出不吸烟者一次吸入的污染空气分子数。

第三步:条理作答

[解析] (1)吸烟者吸一根烟吸入空气的总体积为10×300 cm 3 含有空气分子数:n =10×300×10-

622.4×10

-3

×6.02×1023个=8.1×1022个 办公室单位体积空间内含被污染的空气分子数为 n 1=8.1×102210×2.8 个/m 3=2.9×1021个/m 3

每个污染分子所占体积为V =12.9×1021 m 3

所以平均距离为L =3V =7×10-

8 m 。 (2)被动吸烟者一次吸入被污染的空气分子数为 n 2=2.9×1021×300×10

-6

个=8.7×1017个

[答案] (1)7×10-

8 m (2)8.7×1017个

———————————————————————————————

(1)固体和液体分子都可看成是紧密堆集在一起的。分子的体积V0=\f(V m,N A),仅适用于固体和液体,对气体,V0表示每个气体分子平均占有的空间体积。

(2)对于气体分子,d=3

V0的值并非气体分子的大小,而是两个相邻的气体分子之间的

平均距离。

(3)分子的大小、分子体积、分子质量属微观量,直接测量它们的数值非常困难,可以借助较易测量的宏观量结合摩尔体积、摩尔质量等来估算这些微观量,其中阿伏加德罗常数是联系宏观量和微观量的桥梁和纽带。

——————————————————————————————————————

[互动探究]

本题中若空气的平均摩尔质量为29 g/mol,试估算房间内空气的质量,所含分子数是多少?一个空气分子的平均质量为多少?(保留2位有效数字)

解析:将房间内的空气近似认为标准状况下(即0 ℃、1标准大气压)的空气。

则房间内空气的质量为

m=V

V m M=2.8×10

22.4×10-3

×29×10-3 kg =36 kg

所含分子数n=m

M N A=

36

29×10-3

×6.02×1023(个)

=7.5×1026(个)

一个空气分子的平均质量m0=M

N A=29×10-3

6.02×1023

kg

=4.8×10-26 kg

答案:36 kg7.5×1026个 4.8×10-26 kg

[命题分析]本考点是高考热点,主要考查布朗运动的特点及与分子热运动的区别,以选择题呈现。

[例2]下列关于布朗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布朗运动是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B.液体温度越高,悬浮粒子越小,布朗运动越剧烈

C.布朗运动是由于液体各部分的温度不同而引起的

D.布朗运动是由液体分子从各个方向对悬浮粒子撞击作用的不平衡引起的

[解析]布朗运动是悬浮在液体中的粒子的无规则运动,而不是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A项错误;液体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液体分子对悬浮粒子撞击力越大,悬浮粒子越小,对其撞击的液体分子数越少,悬浮粒子受到液体分子撞击作用的平衡性越弱,因而布朗运动越剧烈,B、D正确,C项错误。

[答案]BD

———————————————————————————————

(1)布朗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是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反映。

(2)布朗运动是悬浮在液体中的小颗粒的运动,是由液体分子从各个方向对悬浮粒子撞击作用不平衡引起的。

——————————————————————————————————————[变式训练]

1.做布朗运动实验,得到某个观测记录如图。图11-1-4中记录的是()

图11-1-4

A.分子无规则运动的情况

B.某个微粒做布朗运动的轨迹

C.某个微粒做布朗运动的速度—时间图线

D. 按等时间间隔依次记录的某个运动微粒位置的连线

解析:选D微粒在周围液体分子无规则碰撞作用下,做布朗运动,轨迹是无规则的,实际操作中不易描绘出微粒的实际轨迹;而按等时间间隔依次记录的某个运动微粒位置的连线的无规则,也能充分反映微粒布朗运动的无规则,本实验记录描绘的正是某一微粒位置的连线,故选D。

[命题分析]本考点为高考热点,主要考查分子力和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变化的关系,以选择题形式呈现。

[例3](2012·海南单科)两分子间的斥力和引力的合力F与分子间距离r的关系如图11-1-5中曲线所示,曲线与r轴交点的横坐标为r0,相距很远的两分子在分子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相互接近。若两分子相距无穷远时分子势能为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图11-1-5

A.在r>r0阶段,F做正功,分子动能增加,势能减小

B.在r<r0阶段,F做负功,分子动能减小,势能也减小

C.在r=r0时,分子势能最小,动能最大

D.在r=r0时,分子势能为零

E.分子动能和势能之和在整个过程中不变

[解析]由E

-r图可知:在r>r0阶段,当r减小时F做正功,分

p

子势能减小,分子动能增加,故选项A正确;

在r<r0阶段,当r减小时F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加,分子动能减

小,故选项B错误;

在r=r0时,分子势能最小,动能最大,故选项C正确;

在r=r0时,分子势能最小,但不为零,故选项D错误;

在整个相互接近的过程中分子动能和势能之和保持不变,故选项E正确。

[答案]ACE

———————————————————————————————

(1)分子间的作用力的变化规律与分子间距离范围有关,当r<r0时,r越大,分子力越小,当r>r0时,随r由r0开始增大,分子力先增大后减小。

(2)分子势能的变化规律与分子力做功的正负有关,一般应先分析分子间表现为引力还是斥力,再判断分子力做功的正负,然后再得出分子势能的变化规律。

——————————————————————————————————————[变式训练]

2.如图11-1-6所示,甲分子固定在坐标原点O,乙分子在分子力作用下沿x轴运动,两分子间的分子势能E p与两分子间距离的关系如图11-1-6所示,图中分子势能的最小值为-E0。若两分子所具有的总能量为零,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11-1-6

A.乙分子在P点(x=x2)时,加速度最大

B .乙分子在P 点(x =x 2)时,其动能为E 0

C .乙分子在Q 点(x =x 1)时,处于平衡状态

D .乙分子的运动范围为x ≥x 1

解析:选BD 由图线可知x =x 2时,分子势能最小,所以此位置为分子的平衡位置,分子力为零,加速度最小,则选项A 、C 错误;根据总能量为零,即E p +E k =0,乙分子在P 点动能最大,为E 0,在Q 点动能最小,为零,所以,乙分子的运动范围为x ≥x 1,则选项B 、D

[随堂巩固提升]

1.关于分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把分子看成球形是对分子的简化模型,实际上分子的形状并不真的都是球形

B .所有分子的直径都相同

C .不同分子的直径一般不同,但数量级基本一致

D .测定分子大小的方法有多种,油膜法只是其中的一种方法

解析:选ACD 把分子看做球形是将实际问题理想化,A 对;不同分子直径大小不同,但数量级除有机物的大分子外,一般都是10-10

m ,B 错,C 对;测分子大小可以有多种方法,

利用油膜法只是常见的一种方法,D 对。

2.已知铜的摩尔质量为M (kg /mol),铜的密度为ρ(kg/m 3),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 A (mol

1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1 kg 铜所含的原子数为

N A

M

B .1 m 3铜所含的原子数为MN A

ρ

C .1个铜原子的质量为M

N A (kg)

D .1个铜原子的体积为M ρN A

(m 3

)

解析:选ACD 1 kg 铜所含原子个数N =1M N A =N A

M ,A 正确;同理1 m 3铜所含的原子

数N =ρM N A =ρN A M ,B 错误;1个铜原子质量m 0=M N A (kg),C 正确;1个铜原子体积V 0=

M

ρN A (m 3),D 正确。

3.分子动理论较好地解释了物质的宏观热学性质。据此可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显微镜下观察到墨水中的小炭粒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反映了液体分子运动的无规则性

B.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一定先减小后增大

C.分子势能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可能先减小后增大

D.在真空、高温条件下,可以利用分子扩散向半导体材料掺入其他元素

解析:选ACD布朗运动是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反映,A正确;分子之间的距离大于10-10 m时,分子间作用力随着分子间距的增大,可能先增大后减小,也可能一直减小,B错误;当分子间距从小于10-10 m变化到大于10-10 m时,分子势能先减小后增大,C正确;由扩散运动知识可知D正确。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自由下落时速度增大,所以物体的内能也增大

B.物体的机械能为零时,内能也为零

C.物体的体积减小、温度不变时,物体的内能一定减小

D.甲物体的温度比乙物体的温度高,则甲物体分子的平均动能比乙物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大,平均速率不一定大

解析:选D物体下落速度增大,则动能增大,但温度不一定升高,选项A错误;机械能为零的物体,其内能可能不为零,所以选项B错误;物体体积减小时,分子间距离减小,但分子势能不一定减小,即物体的内能不一定减小,所以选项C错误;温度越高的物体,分子的平均动能越大,但分子的平均动能与平均速率是不同的概念,分子平均动能除与平均速率有关外,还与分子质量有关,所以选项D正确。

[课下限时集训]

(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1.从下列提供的各组物理量中可以算出氢气密度的是()

A.氢气的摩尔质量和阿伏加德罗常数

B.氢气分子的体积和氢气分子的质量

C.氢气的摩尔质量和氢气的摩尔体积

D.氢气分子的质量和氢气的摩尔体积及阿伏加德罗常数

解析:选CD已知氢气的摩尔质量,未给出氢气的体积,无法计算出密度,A错,C 对;B选项求出的是氢气分子密度,与宏观的氢气密度是两个概念,B错;由氢气分子的质量及阿伏加德罗常数可得氢气的摩尔质量,又已知氢气的摩尔体积,可计算出氢气密度,D 对。

2.(2013·福建省质检)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发现花粉颗粒在水中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花粉颗粒做此运动的原因是()

A.花粉有生命

B.气温变化形成了液体的微弱对流

C.液体逐渐蒸发

D.花粉颗粒受到周围液体分子的不平衡碰撞

解析:选D布朗运动产生的原因是花粉颗粒受到周围液体分子的不平衡碰撞,选D。

3.(2012·泉州质检)关于分子动理论和热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分子间距离越大,分子势能越大

B.在液体中小颗粒质量越小,小颗粒做布朗运动越显著

C.两个铅块相互挤压后能紧连在一起,说明分子间没有斥力

D.用打气筒向篮球充气时需用力,说明气体分子间有斥力

解析:选B分子间距离为r0时分子势能最小,大于或小于r0分子势能都增大,A错误;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显著,B正确;两个铅块相互挤压后能紧连在一起,说明分子间引力大于斥力,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C错误;向篮球充气时需用力,说明篮球内压强较大,D 错误。

4.甲和乙两个分子相距较远(此时它们之间的分子力可忽略),使甲固定不动,乙逐渐向甲靠近直到不能再靠近的整个过程中()

A.分子力总是对乙做正功,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势能总是减小

B.乙总是克服分子力做功,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势能总是增加

C.先是乙克服分子力做功,然后分子力对乙做正功,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势能是先增加后减小

D.先是分子力对乙做正功,然后乙克服分子力做功,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势能先减小后增加

解析:选D当分子相距足够远时,没有相互作用力;在乙从远处逐渐靠近的过程中,分子力先表现为引力;距离减小到某一个值时,分子力为零;再靠近,则分子力表现为斥力,因此,在两个分子逐渐靠近的过程中,先是引力做功,分子力对乙做正功,势能减小;然后斥力做负功,即乙克服分子力做功,势能增加,故D正确。

5.(2013·黑龙江部分中学质检)下列关于分子力和分子势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当分子力表现为引力时,分子力和分子势能总是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增大

B.当分子力表现为引力时,分子力和分子势能总是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则减小

C.当分子力表现为斥力时,分子力和分子势能总是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

D.当分子力表现为斥力时,分子力和分子势能总是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减小

解析:选C当分子力表现为引力,即r>r0时,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分子力减小,又因为分子力做负功,所以分子势能增大,A、B错误;当分子力表现为斥力,即r<r0时,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分子力增大,又因为分子力做负功,所以分子势能增大,C正确,D错误。

6.(2012·四川理综)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分子间存在分子力的是()

A.两铅块能被压合在一起

B.钢绳不易被拉断

C.水不容易被压缩

D.空气容易被压缩

解析:选D由分子力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知:当r=r0时,分子力表现为零;当r>r0时,分子力表现为引力;当r<r0时,分子力表现为斥力。液体、固体分子间距r=r0,无论被拉还是被压都有分子力作用,所以不易被压缩或被拉伸。而气体分子间距一般大于10r0,分子力近似为零,空气容易被压缩不是由于分子力的作用,故D正确。

7.关于温度的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物体温度高,则物体的分子平均动能大

B.物体温度高,则物体每一个分子的动能都大

C.某物体内能增大时,其温度一定升高

D.甲物体温度比乙物体温度高,则甲物体的分子平均速率比乙物体大

解析:选A物质分子由于不停地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分子动能。分子的运动是杂乱的,同一物体内各个分子的速度大小和方向是不同的。从大量分子的总体来看,速率很大和速率很小的分子数比较少,具有中等速率的分子数比较多。在研究热现象时,有意义的不是一个分子的动能,而是大量分子的平均动能。从分子动理论观点来看,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温度越高,分子的平均动能就越大;反之亦然。注意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分子的平均动能都相同,但由于不同物质的分子质量不尽相同,所以分子运动的平均速率不尽相同。正确选项为A。

8.(2012·广东理综)清晨,草叶上的露珠是由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的水珠,这一物理过程中,水分子间的()

A.引力消失,斥力增大B.斥力消失,引力增大

C.引力、斥力都减小D.引力、斥力都增大

解析:选D露珠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的水珠,液化过程中,分子间的距离变小,引力与斥力都增大,选项D正确。

9.某气体的摩尔质量为M,摩尔体积为V,密度为ρ,每个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分别为m 和V0,则阿伏加德罗常数N A可表示为()

A.N A=V

V0B.N A=

ρV

m

C.N A=M

m D.N A=

M

ρV0

解析:选BC气体分子间距离很大,气体的体积并不等于每个分子的体积之和,A错;气体的质量等于每个分子质量之和,C对;由M=ρV知B对;气体的密度是对大量气体分子而言的,一个分子质量m≠ρV0,D错。

10.1 g 100 ℃的水和1 g 100 ℃的水蒸气相比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分子的平均动能和分子的总动能都相同 B .分子的平均动能相同,分子的总动能不同 C .内能相同

D .1 g 100 ℃的水的内能小于1 g 100 ℃的水蒸气的内能

解析:选AD 温度相同则它们的分子平均动能相同;又因为1 g 水和1 g 水蒸气的分子数相同,因而它们的分子总动能相同,A 正确,B 错误;当100 ℃的水变成100 ℃的水蒸气时,分子间距离变大,分子力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加,该过程吸收热量,所以1 g 100 ℃的水的内能小于1 g 100 ℃的水蒸气的内能,C 错误,D 正确。

二、 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40分)

11.(20分)已知汞的摩尔质量为M =200.5×10-

3 kg /mol ,密度为ρ=13.6×103 kg/m 3,

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6.0×1023 mol -

1。求:

(1)一个汞原子的质量(用相应的字母表示即可); (2)一个汞原子的体积(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3)体积为1 cm 3的汞中汞原子的个数(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解析:(1)一个汞原子的质量为m 0=M N A

(2)一个汞原子的体积为 V 0=V mol N A =M ρN A

=200.5×10-

313.6×103×6.0×10

23 m 3

≈2×10-29 m 3 (3)V =1 cm 3的汞中含汞原子个数 n =ρVN A M

=13.6×103×1×10-

6×6.0×1023200.5×10

-3

个≈4×1022个 答案:(1)

M N A

(2)2×10-

29 m 3 (3)4×1022个 12.(20分)一气泡从湖底上升到湖面,已知气泡内气体的密度为1.29 kg /m 3,平均摩尔质量为0.029 kg/mol 。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6.02×1023 mol -

1,取气体分子的平均直径为2×10

-10

m 。若气泡内的气体能完全变为液体,请估算液体体积与原来气体体积的比值。(结果保

留一位有效数字)

解析:设气体体积为V 1,液体体积为V 2,由此可知, 气泡内气体的质量为:m =ρV 1,物质的量为:n =m

M

则气泡内的分子个数为:N =nN A =ρV 1

M N A 。

将分子视为球体,每个分子的体积:V 分=1

6πd 3。

对液体来说,忽略分子间隙,则液体体积为: V 2=NV 分=N πd 36=πρd 3V 1N A

6M ,

由此可知: V 2V 1=πρd 3N A

6M

。 代入数据解得V 2V 1=1×10-

4。

答案:1×10-

4(9×10-

5~2×10

-4

都算正确) [教师备选题库]

1.假如全世界60亿人同时数1 g 水的分子个数,每人每小时可以数5000个,不间断地数,则完成任务所需时间最接近(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取6×1023 mol -

1)( )

A .10年

B .1千年

C .10万年

D .1千万年

解析:选C 1 g 水的分子个数N =

1

18

×N A =3×1022个,则完成任务需P =3×1022

6×109×5 000×24×365

年=114 155年,约为10万年。

2.在观察布朗运动时,从微粒在a 点时开始计时,间隔30 s 记下微粒的一个位置,从而得到b 、c 、d 、e 、f 、g 等点,然后用直线依次连接,如图1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微粒在75 s 末时的位置一定在cd 的中点上

B .微粒在75 s 末时的位置可能在cd 的连线上,但不可能在cd 中点上

C .微粒在前30 s 内的路程一定等于ab 的长度

D .微粒在前30 s 内的位移大小一定等于ab 的长度

解析:选D 微粒的布朗运动是液体(气体)无规则热运动的反映,在间隔的30 s 内可能在任何位置,所以A 、B 、C 错误;由于位移的大小等于初末位置有向线段的长度,所以D 正确。

3.用原子显微镜观察高真空度的空间,结果发现有一对分子甲和乙环绕一个共同“中心”旋转,从而形成一个“双星”体系,观测中同时发现此“中心”离甲分子较近。如果这

两个分子间距离r=r0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即分子力)恰好为零,那么上述“双星”体系中()

A.甲、乙两分子间距离一定大于r0

B.甲、乙两分子间距离一定小于r0

C.甲、乙两分子质量一定不等且甲的质量大于乙的质量

D.甲、乙两分子运动速率一定不等且甲的速率大于乙的速率

解析:选AC两分子绕共同“中心”做圆周运动时,向心力是由两分子间的引力提供,故分子间距r>r0,A正确,B错误;由F=m甲ω2r甲=m乙ω2r乙,r甲<r乙可知,m甲>m乙,又v甲=ωr甲,v乙=ωr乙,可知v甲<v乙,故C正确,D错误。

1.晶体与非晶体

2.液体

(1)液体的微观结构特点:

①分子间的距离很小;在液体内部分子间的距离在10-10 m左右。

②液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很大,但比固体分子间的作用力要小。

③分子的热运动特点表现为振动与移动相结合。

(2)液体的表面张力:

①作用:液体的表面张力使液面具有收缩的趋势。

②方向:表面张力跟液面相切,跟这部分液面的分界线垂直。

③大小:液体的温度越高,表面张力越小;液体中溶有杂质时,表面张力变小;液体的密度越大,表面张力越大。

(3)液晶:

①液晶的产生:晶体――→加热

液晶――→加热

液体 ②物理性质?????

具有液体的流动性,具有晶体的光学的各向

异性

在某个方向上看其分子排列比较整齐,但从

另一方向看,分子的排列是杂乱无章的

(4)饱和汽与饱和汽压:

与液体处于动态平衡的蒸汽叫做饱和汽;没有达到饱和状态的蒸汽叫未饱和汽。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汽的分子数密度是一定的,因而饱和汽的压强也是一定,这个压强叫做这种液体的饱和汽压。饱和汽压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5)相对湿度:

空气中水蒸气的压强与同一温度时水的饱和汽压之比叫做空气的相对湿度。即:相对湿度=水蒸气的实际压强同温下水的饱和汽压

(B =p

p s ×100%)。

1.晶体与非晶体熔化过程的区别

(1)晶体熔化过程,当温度达到熔点时,吸收的热量全部用来破坏空间点阵,增加分子势能,而分子平均动能却保持不变,所以晶体有固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空间点阵,熔化时不需要去破坏空间点阵,吸收的热量主要转化为分子的平均动能,不断吸热,温度就不断上升。

(2)由于在不同温度下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时吸收的热量不同,而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因此有固定的熔化热,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也就没有固定的熔化热。

2.对液体性质三点说明

(1)液体表面层、附着层的分子结构特点是导致表面张力、浸润和不浸润现象、毛细现象等现象的根本原因。

(2)同一种液体,对一些固体是浸润的,对另一些固体可能不浸润。 (3)液体沸腾的条件是液体中气泡内的饱和蒸汽压和外部大气压强相等。

1.人类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是从宏观到微观不断深入的过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液体的分子势能与体积有关 B .晶体的物理性质都是各向异性的

C.温度升高,每个分子的动能都增大

D.露珠呈球状是由于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

解析:选AD液体体积与分子间相对位置相联系,从宏观上看,分子势能与体积有关,A正确;多晶体表现各向同性,B错误;温度升高,分子平均速率增大,遵循统计规律,C 错误;露珠表面张力使其表面积收缩到最小,呈球状,D正确。

1.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

(1)气体分子间距较大,分子力可以忽略,因此分子间除碰撞外不受其他力的作用,故气体能充满整个空间。

(2)分子做无规则的运动,速率有大有小,且时而变化,大量分子的速率按“中间多,两头少”的规律分布。

(3)温度升高时,速率小的分子数减少,速率大的分子数增多,分子的平均速率将增大,但速率分布规律不变。

2.气体的压强

(1)产生原因:

由于大量分子无规则地运动而碰撞器壁,形成对器壁各处均匀、持续的压力,作用在器壁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叫做气体的压强。

(2)决定因素:

①宏观上:决定于气体的温度和体积。

②微观上:决定于分子的平均动能和分子数密度。

3.气体实验定律

4.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 (1)理想气体:

①宏观上讲,理想气体是指在任何条件下始终遵守气体实验定律的气体,实际气体在压强不太大、温度不太低的条件下,可视为理想气体。

②微观上看:a.分子可看作质点;b.除分子与分子间、分子与器壁间的碰撞外,分子间没有相互作用,因此理想气体没有分子势能,其内能仅由气体质量及温度决定,与体积无关;c.分子与分子、分子与器壁间的碰撞是弹性碰撞。

(2)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

①内容:一定质量的某种理想气体发生状态变化时,压强跟体积的乘积与热力学温度的比值保持不变。

②公式:p 1V 1T 1=p 2V 2T 2或pV

T

=C (C 是与p 、V 、T 无关的常量)。

1.气体压强的几种求法 (1)平衡状态下气体压强的求法:

①参考液片法:选取假想的液体薄片(自身重力不计)为研究对象,分析液片两侧受力情况,建立平衡方程,消去面积,得到液片两侧压强相等方程,求得气体的压强。

②力平衡法:选与气体接触的液柱(或活塞)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得到液柱(或活塞)的受力平衡方程,求得气体的压强。

③等压面法:在连通器中,同一种液体(中间不间断)同一深度处压强相等。 (2)加速运动系统中封闭气体压强的求法:

选与气体接触的液柱或活塞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解。 2.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与气体实验定律 (1)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与气体实验定律的关系:

p 1V 1T 1

p 2V 2T 2

???

??

温度不变:p 1V 1=p 2V 2(玻意耳定律)

体积不变:p 1

T 1

=p 2T 2(查理定律)

压强不变:V 1

T 1

=V 2T

2

(盖—吕萨克定律)

(2)几个重要的推论:

①查理定律的推论:Δp =p 1

T 1

ΔT

②盖—吕萨克定律的推论:ΔV =V 1

T 1

ΔT

③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推论:p 0V 0T 0=p 1V 1T 1+p 2V 2

T 2+……

3.一定质量的气体不同图象的比较

2.对于一定质量的气体,下列状态变化可能实现的是( ) A .增大压强时,温度降低,体积增大 B .升高温度时,压强增大,体积减小 C .降低温度时,压强增大,体积不变 D .降低温度时,压强减小,体积增大

解析:选BD 温度降低时,分子的平均动能减小,有使压强减小的趋势;体积增大时,分子的密集程度减小,也有使压强减小的趋势,所以A 过程是不可能实现的;升高温度,减小体积,都会使压强增大,故B 过程是可能实现的;温度降低而体积不变,压强一定减小,

北京工商大学管理学考点重点知识点总结

一概述。 1.选择: A管理概念: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以人为中心,对组织所有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便达到既定组织目标的过程。 B主体:人管理是组织中的管理,管理的载体是组织,由担任主管工作的人或小组来完成; 管理的对象:一切可调用的资源 管理的目标:有效率地完成组织既定目标,达成期望效果 管理的本质:活动或过程(分配、协调或过程) 管理的职能:获取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管理的核心:协调人际关系 C.评价管理工作有效性指标:效率,效果 D管理的科学与技术之争1.作为科学的管理,客观规律性,可检验性和系统性。2.作为艺术的管理,正是指管理是一门艺术,正是指管理者在管理实践过程中随地制宜地、创造性地运用管理技术和方法来解决管理问题,它有很强的技艺和技巧性。3.离不开扎实的管理理论知识,又离不开自身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E.系统组织是(开放式)的 F组织与环境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1.外部环境对组织的决定、制约和影响作用。2.组织对环境的消极被动的或者积极主动的适应。 组织环境分为一般环境和任务环境.____.一般环境,指对某一特定社会中一切组织都会发生影响、都会起作用,具有普遍意义的共有环境____任务环境,具有直接的、具体的和经常性的亦即特殊影响和特定环境。 G管理职能的拓展:1.决策是各项管理职能的核心2.创新是各项管理职能的灵魂3.协调是管理工作的本质要求H. pdca循环:提出者:美国戴明。p计划-d执行-c检查-a行动pdca循环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pdca循环特点:1.大环带小环。2.阶梯式上升 I古典管理理论:1.泰罗——科学管理理论。三个基本出发点:1,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即提高劳动生产率。2.用科学管理来代替传统的经验管理。3.科学管理的核心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都实行重要的精神变革——心理革命 J法约尔十四条管理原则(1)劳动分工(2)权力和责任(3)纪律(4)统一指挥(5)统一领导(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7)员工报酬(8)集权原则(9)等级制度(10)秩序(11)公平(12)人员的稳定(13)首创精神(14)团结合作实质:统一指挥和等级制度 2.简答.A管理的六大职能:计划、组织、人力资源管理、领导、沟通、控制。 B按组织中所处层级,将管理者划分为: 高级管理者(决策层),中层管理者,高级管理决策的执行者(执行层),基层管理者(作业层) C管理者角色分为三大类: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信息传递(监督者,传播者,发言人)决策制定(企业家,混乱驾驭着,资源分配者,判断者) D管理者的技能1.技术技能(基层管理者最重要)。2.人事技能。(中层管理者)3.概念技能(1思想技能。2设计技能) E西方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古典管理理论阶段:泰罗开创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所提出的一般管理理论,韦伯的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等 (2)近代的“人际关系”——梅奥人际关系学说的霍桑试验《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行为科学” (3)当代管理理论阶段:罗德3孔茨管理丛林,西蒙决策理论。法约尔管理过程权变管理,德鲁克经验管理,数量管理(管理科学,运营管理,管理信息) F:泰罗具体方法:1.科学作业管理2.计件付酬原理3.计划与作业分离原理。4.职能组织原理。5例外管理原理。。6.人事管理原则 G法约尔五大管理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H韦伯,组织权力的类型:@@@ 传统的权力形式(效率最低)@@@超凡的权力形式(对某人所持有的非凡性的热爱)@@@ 法理性的权力形式(最理想)

高中物理重要知识点详细全总结(史上最全)

【精品文档,百度专属】完整的知识网络构建,让复习备考变得轻松简单!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高 中 物 理 重 要 知 识 点 总 结 (史上最全)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一、力物体的平衡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2.重力(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 (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 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 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 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位是N/m. 4.摩擦力 (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

13章内能的知识点总结

第13章《内能》知识点总结 1、.分子动理论: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隙。 2.热运动: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3. 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现象,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生扩散现象,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4、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物体的内能和物体的质量、温度、状态有关。 5、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有热传递和做功,热传递是能量的转移,做功是能量的转化。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 6、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做热量。温度不同的两个物体相互接触,高温物体内能减少,低温物体内能增大;对物体做功时,物体内能会增大,物体 对外做功时,物体内能会减少 7、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与物质的质量、温度和吸热、放热的多少无关。 水的比热容是 4.2×103J/(Kg·℃),表示的物理意义是:1千克的水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是 4.2×103J。 8、热量的计算: 吸热:Q吸=cm△t= cm(t-t0) 放热:Q放=cm△t= cm(t0- t) Q吸——吸收的热量——焦——J Q放——放出的热量——焦——J c——比热容——焦每千克摄氏度——J/(Kg·℃)

m——质量——千克——kg △t——变化的温度(升高或降低的温度)——摄氏度——℃ t0——初始温度——摄氏度——℃t——末温——摄氏度——℃ 第13章《内能》知识点填空 1、分子动理论:物质是由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分子之间有。 2.热运动:分子运动快慢与有关,温度越,分子热运动越。 3. 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 和都能发生扩散现象,温度越,扩散越。 4、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物体的内能和物体的、、有关。 5、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有和,热传递是能量的,做功是能量的。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 6、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做。温度不同的两个物体相互接触,高温物体内能,低温物体内能;对物体做功时,物体内能会,物体对外做功时,物体内能会。 7、水的比热容是:,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 8、热量的计算: 吸热:Q吸= =放热:Q放= = Q吸—————— Q放——————

高中物理重要知识点详细全总结(史上最全)

完整的知识网络构建,让复习备考变得轻松简单!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物 理 重 要 知 识 点 总 结 (史上最全)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一、力物体的平衡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2.重力(1)重力是因为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注意]重力是因为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但在地球表面附近,能够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1)产生原因:因为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 (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 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 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 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相关,单位是N/m. 4.摩擦力 (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有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能够相同也能够相反. (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确定静摩擦力方向. ②平衡法:根据二力平衡条件能够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4)大小:先判明是何种摩擦力,然后再根据各自的规律去分析求解. ①滑动摩擦力大小:利用公式f=μF N实行计算,其中F N是物体的正压力,不一

个人与团队管理各知识点

《个人与团队管理》各章知识点 第一单元自我规划 第1章:思考你的目标 1、什么是创造性思维方法,你的工作当中的哪些方面适合应用创造性思维方法? 创造性思维是指不依常规、寻求变异、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开放式思维方式。头脑风暴法的规则遵循两个独立的阶段,这两个阶段不能同时进行。在我们的工作中,经常会遇到比如:制定目标、解决问题的情况,我们经常采用头脑风暴法。 例:培养创造型思维是培养创造能力的一个方面。(对) 2、什么是头脑风暴法?个人和集体使用头脑风暴进行创造性思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是为了克服阻碍产生创造性方案的遵从压力的一种相对简单的方法,它利用一种思想产生过程,鼓励提出任何种类的方案设计思想,同时禁止对各种方案的任何批评。个人头脑风暴不会受到别人的干扰,但是思路狭窄;团队头脑风暴法能够集中很多人的意见,但是人们往往会有所顾虑。3、假如你现在面对职业或工作的选择,你会采用什么手段来面对这些选择? 具体情况具体对待。面对不同的情况,应该有不同的方法。一般来讲包括: 改变境遇 积极进取——使自己更加适应; 面对其他挑战,如参加训练和培训; 改善工作环境; 授权给其他人,让他们承担一些日常事务。 改变自己 检查自己的真实想法——嘴上说的和心中想的是否一致; 改变行为; 发展在其他领域的技能和能力 改变个人与工作之间的关系 适应工作; 将工作看作达到目标的方法; 通过降低问题的重要性来改变看法——更注重工作之余的生活。 离开 4、请思考你是如何制定自己的目标和计划的。 制定目标时首先应该分析自己的现状,考虑自己的选择,这种情况可以用个人头脑风暴法来进行,但是一定要遵循头脑风暴法的规则。 制定计划:可以按照计划的时间长短进行,长期计划一般是提纲挈领的;而短期的计划则是详细具体的,事情的时间、地点、人物等都应该具体详细。当然其他的方法也可以。 第2章:自我认知 1、什么是自我认知?在日常生活中你是怎样了解自己和他人的? 自我认知是情感智能框架中的一个方面,也就是了解自己的情感,主要包括:情感自我认知、正确的自我评估、自信等。一般通过测试,视个人情况而定,只要合理即可。 一般来说:与他人沟通,理解他人,换角度思考,反思自己的行为,接受各种反馈意见等都能帮助你去理解自己和他人。 例:情感智能框架中的认知包括( D )。

第十三章 电路初探 知识点归纳

第十三章电路初探知识归纳 电荷 1.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 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2.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摩擦起电的原因:是电子在物体间发生了转移。 得到电子的物体显示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显示带等量的正电。 4.验电器是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原理制成。 电路 1. 电源:能提供持续电流(或电压)的装置。 2. 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则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3. 有持续电流的条件:1.有电源2.电路闭合。 4. 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等。 5.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纯水等。 6. 电路组成:由电源、导线、开关和用电器组成。 7. 电路有三种状态:(1)通路:接通的电路叫通路;(2)断路:断开的电路叫开路;(3)短路: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两极上的电路叫短路。 8. 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 9. 串联: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叫串联。 (电路中任意一处断开,电路中都没有电流通过) 10. 并联:把电路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并联。 (并联电路中各个支路是互不影响的) 电流 1.电流的大小用电流强度(简称电流I)表示。 ①、电流的单位:安培(A),毫安(mA),微安(uA) ②、换算关系:1A=1000 mA,1 mA=1000 uA 3.测量电流的仪表是:电流表,它的使用规则是: ①使用电流表前首先要校零,即使指针对准表头刻度盘的零刻度线,同时弄清电流表的量程和分度值。电流表要与被测用电器串联。 ②电流要从电流表的“+”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 ③被测电流不能超过电流表的量程 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就直接把电流表接到电源的两极上 4.实验室中常用的电流表有两个量程: ①0~0.6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02安; ②0~3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1安。 5. 串联电路电流特点: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即:I1=I2 6. 并联电路电流特点。并联电路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即:I=I1+I2 电压 1.电压(U):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电压U的单位是:国际单位是:伏特(V);常用单位是:千伏(KV)、毫伏(mV)、微伏(μV)。1kV=103V=106mV 3.测量电压的仪表是:电压表,它的使用规则是: (1)电压表要并联在被测电路的两端。 (2)电流从电压表的“+”接线柱流进,从“-”接线柱流出。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考总复习知识网络一览表物理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F2) 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 F=(F12+F22+2F1F2cosα)1/2(余弦定理)F1⊥F2时:F=(F12+F22)1/2 3.合力大小范围:|F1-F2|≤F≤|F1+F2| 4.力的正交分Fx=Fcosβ,Fy=Fsinβ(β为合力与x轴之间的夹角tgβ=Fy/Fx) 注: (1)力(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 (3)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图法求解,此时要选择标度,严格作图; (4)F1与F2的值一定时,F1与F2的夹角(α角)越大,合力越小; (5)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可沿直线取正方向,用正负号表示力的方向,化简为代数运算. 四、动力学(运动和力) 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具有惯性,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合=ma或a=F合/ma{由合外力决定,与合外力方向一致} 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F=-F′{负号表示方向相反,F、F′各自作用在对方,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区别,实际应用:反冲运动} 4.共点力的平衡F合=0,推广{正交分解法、三力汇交原理} 5.超重:FN>G,失重:FNr} 3.受迫振动频率特点:f=f驱动力 4.发生共振条件:f驱动力=f固,A=max,共振的防止和应用〔见第一册P175〕 5.机械波、横波、纵波〔见第二册P2〕 6.波速v=s/t=λf=λ/T{波传播过程中,一个周期向前传播一个波长;波速大小由介质本身所决定} 7.声波的波速(在空气中)0℃:332m/s;20℃:344m/s;30℃:349m/s;(声波是纵波) 8.波发生明显衍射(波绕过障碍物或孔继续传播)条件: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者相差不大 9.波的干涉条件:两列波频率相同(相差恒定、振幅相近、振动方向相同) 10.多普勒效应:由于波源与观测者间的相互运动,导致波源发射频率与接收频率不同{相互接近,接收频率增大,反之,减小〔见第二册P21〕} 注: (1)物体的固有频率与振幅、驱动力频率无关,取决于振动系统本身;

关于高二物理知识点汇总高二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二物理知识点汇总2017高二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总结高二物理中所涉及到的物理知识是物理学中的最基本的知识,学好高二物 理的相关知识点尤其重要,下面是学而思的2017高二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上学期物理知识点 一、三种产生电荷的方式: 1、摩擦起电:(1)正点荷: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2)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3)实质:电子从一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 2、接触起电:(1)实质:电荷从一物体移到另一物体;(2)两个完全相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后电荷平分;(3)、电荷的中和:等量的异种电荷相互接触,电荷相合抵消而对外不显电性,这种现象叫电荷的中和; 3、感应起电:把电荷移近不带电的导体,可以使导体带电;(1)电荷的基本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2)实质:使导体的电荷从一部分移到另一部分;(3)感应起电时,导体离电荷近的一端带异种电荷,远端带同种电荷; 4、电荷的基本性质:能吸引轻小物体; 二、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被创生,亦不能被消失,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不变。 三、元电荷:一个电子所带的电荷叫元电荷,用e表示。1、e=1.610-19c;2、一个质子所带电荷亦等于元电荷;3、任何带电物体所带电荷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四、库仑定律: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跟它们所带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之间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电荷间的这种力叫库仑力,1、计算公式:F=kQ1Q2/r2(k=9.0109N.m2/kg2)2、库仑定律只适用于点电荷(电荷的体积可以忽略不计)3、库仑力不是万有引力; 五、电场:电场是使点电荷之间产生静电力的一种物质。1、只要有电荷存在,在电荷周围就一定存在电场;2、电场的基本性质: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静止、运动)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叫电场力;3、电场、磁场、重力场都是一种物质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 热和能》知识点

第十三章热和能 第一节分子热运动 1、扩散现象: 定义: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扩散现象说明:①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②分子之间有间隙。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只是扩散的快慢不同,气体间扩散速度最快,固体间扩散速度最慢。 汽化、升华等物态变化过程也属于扩散现象。 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 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2、分子间的作用力: 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①当分子间距离等于r0(r0=10-10m)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相等,合力为0,对外不显力; ②当分子间距离减小,小于r0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增大,但斥力增大得更快,斥力大于引力,分 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 ③当分子间距离增大,大于r0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更快,引力大于斥力,分 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④当分子间距离继续增大,分子间作用力继续减小,当分子间距离大于10 r0时,分子间作用力就变 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了。 第二节内能 1、内能: 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 内能的单位为焦耳(J)。 内能具有不可测量性。 2、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 ①温度:在物体的质量、材料、状态相同时,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反之,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却不一定升高(例如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要不断吸热,内能增大,而温度却保持不变),内能减小,温度也不一定降低(例如晶体在凝固的过程中要不断放热,内能减小,而温度却保持不变)。 ②质量:在物体的温度、材料、状态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物体的内能越大。 ③材料:在温度、质量和状态相同时,物体的材料不同,物体的内能可能不同。 ④存在状态:在物体的温度、材料质量相同时,物体存在的状态不同时,物体的内能也可能不同。 3、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①做功: 做功可以改变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加(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少(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主要是机械能)的相互转化的过程。 如果仅通过做功改变内能,可以用做功多少度量内能的改变大小。 ②热传递: 定义:热传递是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过程。 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热量是变化量,只能说“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不能说“含”、“有”热量。“传递温度”的说法也是错的。)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内能减少;低温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最详细的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经典版)

第一章、力 一、力F: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单位:牛(N) 2、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但它们不在同一物体上,不是平衡力。作用力与 反作用力是同性质的力,有同时性。 二、力的分类: 1、按按性质分:重力G、弹力N、摩擦力f 按效果分: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向心力、回复力。 按研究对象分:外力、内力。 2、重力G:由于受地球吸引而产生,竖直向下。G=mg 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与形状有关。质量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在几何中心上,不一定在物体上。 弹力:由于接触形变而产生,与形变方向相反或垂直接触面。F=k×Δx 摩擦力f:阻碍相对运动的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力:f=μN(N不是G,μ表示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只与材料有关,与重力、压力无关。) 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滑动摩擦。 静摩擦力:用二力平衡来计算。 用一水平力推一静止的物体并使它匀速直线运动,推力F与摩擦力f的关系如图所示。 力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以分力F1、F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可用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表示。 |F1-F2|≤F合≤F1+F2 F合2=F12+F22+ 2F1F2cosQ 平动平衡:共点力使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解题方法:先受力分析,然后根据题意建立坐标 系,将不在坐标系上的力分解。如受力在三个以 内,可用力的合成。 利用平衡力来解题。 F x合力=0 F y合力=0 注:已知一个合力的大小与方向,当一个分力的 方向确定,另一个分力与这个分力垂直是最小 值。 转动平衡: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转动状态。 解题方法:先受力分析,然后作出对应力的力臂(最长力臂是指转轴到力的作用点的直线距离)。分析正、负力矩。 利用力矩来解题:M合力矩=FL合力矩=0 或M正力矩= M负力矩 第二章、直线运动

管理沟通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管理沟通原理 1 沟通与管理沟通 沟通是人们分享信息,思想和情感的任何过程. *沟通在管理中的作用:激励,创新,交流,联系. *管理沟通是围绕企业经营而进行的信息,知识与情报的分享过程. *沟通过程由各种要素组成:发送―接受者,信息,渠道,噪音,反馈和环境. 发送―接收者:在大多数沟通中,人们是发送―接收者,即在同一时间即发送又接受. 信息是由一个发送―接收者要分享的思想和情感组成的. 渠道是信息经过的路径 反馈是发送―接收者相互间的反应. 噪音是阻止理解和准确解释信息的障碍.它分成种形式:外部噪音,内部噪音和语义噪音. 环境是沟通发生的地方.环境能对沟通产生重大影响 *外部噪音来自于环境,它阻碍听到或理解信息,如天气热,吵闹. *内部噪音发生在发送―接受者的头脑中,这时他们的思想和情感集中于在沟通以外的事情上. 2沟通是一种相互作用 沟通的相互作用不仅包括身体方面,也包括心理方面:印象是在沟通参与者的头脑中形成的,人们对另一个人的所思所想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沟通. 沟通作为一种相互作用,包含三个重要的原理: 1)进行沟通的人连续的,同步的发出信息.即不管你在沟通中是否说话,你都积极地参与到信息的发送和接收中. 2)沟通事件由过去,现在和将来.即我们都依据自己的经验,情绪和期望对各种情形做出反应,这些要素使沟通情景复杂化. 3)沟通的参与者扮演相应的角色.即在沟通中我们扮演不同的的角色,无论这个角色是否由个人关系或社会所确立,不同的人会按不同的方式理解,这些不同的理解影响它们所导致的沟通. 3 管理沟通的种类 自身内沟通人际沟通小组中的沟通公共场合沟通跨文化沟通 *自身内沟通是发生在自身内部的沟通,它包括思想,情感和我们看待自己的方式. *跨文化沟通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任何时候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沟通. 4 组织内部信息沟通网络 正式与非正式的沟通网络,非言语沟通 *正式沟通网络有链式,轮式,环式,全渠道式,Y式. *非正式沟通网络有单串型,饶舌型,机率型,集聚型. *非正式沟通是不受管理层控制的. 5 影响管理沟通的基本因素 1) 外在因素:组织结构;沟通环境.

高中物理选修3-4第十三章----光-总结及练习资料讲解

高中物理选修3-4第十三章----光-总结 及练习

高中物理选修3-4第十三章知识点总结及练习 第十三章 光 第一节光的反射和折射 知识点1光的折射定律 折射率 1)光的折射定律 ①入射角、反射角、折射角都是各自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②表达式:2211sin sin θθn n = ③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2)折射率 光从真空射入某种介质发生折射时,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之比,叫做这种介质的绝对折射率,用符号n 表示 sin sin n θθ=大 小 n 是反映介质光学性质的一个物理量,n 越大,表明光线偏折越厉害。发生 折射的原因是光在不同介质中,速度不同 例题:光在某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2.122×108m/s ,当光线以30°入射角,由该介质射入空 气时,折射角为多少? 解:由介质的折射率与光速的关系得 又根据介质折射率的定义式得 r 为在空气中光线、法线间的夹角即为所求.i 为在介质中光线与法线间的夹角30°. 由(1)、(2)两式解得: 所以r=45°. 白光通过三棱镜时,会分解出各种色光,在屏上形成红→紫的彩色光带(注意:不同介质中,光的频率不变。) 练习:1、如图所示,平面镜AB 水平放置,入射光线PO 与AB 夹角为30°,当AB 转过20°角至A′B′位置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入射角等于50° B .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80° c n v =

C .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40° D .反射光线与AB 的夹角为60° 2、一束光从空气射入某种透明液体,入射角40°,在界面上光的一部分被反 射,另一部分被折射,则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的夹角是 ( ) A .小于40° B .在40°与50°之间 C .大于140° D .在100°与140°与间 3、太阳光沿与水平面成30°角的方向射到平面镜上,为了使反射光线沿水平 方向射出,则平面镜跟水平面所成的夹角可以是 ( ) A .15° B .30° C .60° D .105° 知识点:2、测定玻璃的折射率(实验、探究) 1.实验的改进:找到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以后,可以入射点 O 为圆心,以任意长为半径画圆,分别与AO 、OO′(或OO′的 延长线)交于C 点和D 点,过C 、D 两点分别向NN′做垂线, 交NN′于C′、D′点, 则易得:n = CC′/DD′ 2.实验方法:插针法 例题:光线从空气射向玻璃砖,当入射光线与玻璃砖表面成30°角时,折射光线与反射光线恰好垂直,则此玻璃砖的折射率为 ( ) A .2 B .3 C .22 D .3 3 练习:1、光线从空气射向折射率n =2的玻璃表面,入射角为θ1,求: 当θ1=45o时,折射角多大? 2、光线从空气射向折射率n =2的玻璃表面,入射角为θ1,求:当θ1多大时,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刚好垂直? (1)300(2)arctan 2 3、为了测定水的折射率,某同学将一个高32cm ,底面直径24cm 的圆筒内注满水,如图所示,这时从P 点恰能看到筒底的A 点.把水倒掉后仍放在原处,这时再从P 点观察只能看到B 点,B 点和C 点的距离为18cm .由以上数据计算得水的折射率为多少? 4/3 第二节全反射 知识点:光的全反射 i 越大,γ越大,折射光线越来越弱,反射光越来越强。 1)全反射: 光疏介质和光密介质:折射率小的介质叫光疏介质,折射率大的介质叫光 密介质。

管理基础知识重点归纳

管理基础知识重点归纳(全) 一、管理 ■含义:1.管理是由管理者引导的活动 2.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的 3.管理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 4.管理需要有效地动员和配置资源 5.管理具有基本职能 6.管理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管理的特性:1.管理的二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首先是指管理的生产力属性和生产关系属性。管理工作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 2.管理具有目标性。 3.管理具有组织性。 4.管理具有创新性。 ■管理的基本职能:计划 组织(组织设计、人员配备、组织运行) 领导 控制 ■管理的类型:按公共领域和非公共领域划分,现代管理分为公共管理和企业管理。 ■管理者的层次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础管理者。同时整个组织还包括一层作业人员。 ■按管理人员的领域分为综合管理人员和专业管理人员。 ■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领导者角色、联络者角色)、信息角色(信息监视者、信息传播者、发言人)、决策角色(企业家、故障处理者、资源配置者、谈判者)。 ■管理者应具备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管理环境之组织环境的分类:外部环境(一般环境和特殊环境);内部环境(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和信息资源和各项管理手段完善与协调的程度) ■外部环境:一般环境(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技术、自然环境) 特殊环境(产品的用户、竞争对手、供应商、政府机构、社会团体)

■两种程度四种环境状况,美国的邓肯的静态(稳定)—动态(不稳定),简单—复杂得来。 ■SWOT(内外部环境综合分析):S优势、W劣势、O机会、T威胁。 二、决策 ■决策的本质:1.决策应有明确合理的目标; 2.决策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但只能采取其中一个; 3.必须知道采用每种方案后可能出现的各种后果; 4.最后选取得方案,只能是“令人满意”或“足够好的”,而不可能是最优的。 5.决策的实质是为了谋求企业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和经营目标之间的动态平衡而作出的努力。 ■决策的特征:前瞻性;目标性;选择性;可行性;过程性;科学性;风险性。 ■决策的作用:决策时决定组织管理工作成败的关键; 决策时实施各项管理职能的保证。 ■决策的类型:1.按决策的重要程度,可分为战略决策、战术决策和业务决策。 2.按决策的重复程度,可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3.按决策的信息可靠程度,可分为确定型、风险型和不确定型决策。 4.按照参与决策主体不同,可分为个人决策和群体决策。 ■决策的原则:满意原则;系统原则;信息原则;预测原则;比较优选原则;反馈原则;效益原则。 ■决策的制定过程:1.确定决策问题;2.确定目标;3.拟定备选方案;4.分析备选方案;5.选择最优方案。 ■决策的主要方法:1.定性决策方法: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哥顿法;名义群体法;电子会议法。 2.定量决策方法:确定型决策方法(盈亏平衡点法) 风险型决策法(“决策树”法) 不确定决策方法:冒险法(大中取大,乐观法则);保 守法(小中取大、悲观法则);折中法。 ■预测的程序:确定预测目标;收集和分析有关资料;选择预测方法;评价预测结果;编写预测报告。■预测方法:定性预测法(专家调查法;德尔菲法) 定量预测法(时间序列法;因果预测法) ■决策心理:1.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 2.首因效应(“第一感”)

高一物理知识点归纳大全

高一物理知识点归纳大全 从初中进入高中以后,就会慢慢觉得物理公式比以前更难学习了,其实学透物理公式并不是难的事情,以下是我整理的物理公式内容,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作为参考借鉴。 基本符号 Δ代表'变化的 t代表'时间等,依情况定,你应该知道' T代表'时间' a代表'加速度' v。代表'初速度' v代表'末速度' x代表'位移' k代表'进度系数' 注意,写在字母前面的数字代表几倍的量,写在字母后面的数字代表几次方. 运动学公式 v=v。+at无需x时 v2=2ax+v。2无需t时 x=v。+0.5at2无需v时 x=((v。+v)/2)t无需a时 x=vt-0.5at2无需v。时 一段时间的中间时刻速度(匀加速)=(v。+v)/2

一段时间的中间位移速度(匀加速)=根号下((v。2+v2)/2) 重力加速度的相关公式,只要把v。当成0就可以了.g一般取10 相互作用力公式 F=kx 两个弹簧串联,进度系数为两个弹簧进度系数的倒数相加的倒数 两个弹簧并联,进度系数连个弹簧进度系数的和 运动学: 匀变速直线运动 ①v=v(初速度)+at ②x=v(初速度)t+?at平方=v+v(初速度)/2×t ③v的平方-v(初速度)的平方=2ax ④x(末位置)-x(初位置)=a×t的平方 自由落体运动(初速度为0)套前面的公式,初速度为0 重力:G=mg(重力加速度)弹力:F=kx摩擦力:F=μF(正压力)引申:物体的滑动摩擦力小于等于物体的最大静摩擦 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

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全部知识点

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全部知识点第1节分子热运动 1 扩散现象: 定义: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扩散现象说明: ①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②分子之间有间隙。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只是扩散的快慢不同,气体间扩散速度最快,固体间扩散速度最慢。汽化、升华等物态变化过程也属于扩散现象。 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2 分子间的作用力

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①当分子间距离等于r0(r0=10-10m)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相等,合力为0,对外不显力; ②当分子间距离减小,小于r0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增大,但斥力增大得更快,斥力大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 ③当分子间距离增大,大于r0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更快,引力大于斥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④当分子间距离继续增大,分子间作用力继续减小,当分子间距离大于10 r0时,分子间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了。 第2节内能 1 内能: 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 2

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 ①温度②质量③材料 3 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做功和热传递。 ①做功: 做功可以改变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加(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少(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主要是机械能)的相互转化的过程。 ②热传递: 定义:热传递是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过程。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2020最新5篇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2020最新5 篇 对于很多刚上高中的同学们来说,高一物理是噩梦一般的存在,其知识点非常的繁琐复杂,让同学们头疼不已。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一物理知识点1 重力 定义: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说明:①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 ②重力是由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 ③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④在两极时重力等于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在其它位置时不相等。 (1)重力的大小:G=mg

说明:①在地球表面上不同的地方同一物体的重力大小不同的,纬度越高,同一物体的重力越大,因而同一物体在两极比在赤道重力大。 ②一个物体的重力不受运动状态的影响,与是否还受其它力也无关系。 ③在处理物理问题时,一般认为在地球附近的任何地方重力的大小不变。 (2)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即垂直于水平面) 说明:①在两极与在赤道上的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指向地心。 ②重力的方向不受其它作用力的影响,与运动状态也没有关系。 (3)重心: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 重心的确定:①质量分布均匀。物体的重心只与物体的形状有关。形状规则的均匀物体,它的重心就在几何中心上。 ②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的重心与物体的形状、质量分布有关。 ③薄板形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说明:①物体的重心可在物体上,也可在物体外。 ②重心的位置与物体所处的位置及放置状态和运动状态无关。 ③引入重心概念后,研究具体物体时,就可以把整个物体各部分的重力用作用于重心的一个力来表示,于是原来的物体就可以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代替。 高一物理知识点2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 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1_管理学知识点汇总

管理学考试知识点总结汇总 年级学习部,一直在为调动你的学习积极性而努力!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管理的定义 (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2)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3)管理的对象是相关资源,即包括人力、物力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 (4)管理的职能活动包括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5)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 2.韦伯的理想组织形式特点: (1)存在明确的分工 (2)按等级原则对各种公职或职位进行法定安排,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指挥链或等级体系(3)根据经过正式考试或教育培训而获得的技术资格来选拔员工,并完全根据职务的要求来任用 (4)除个别需要通过选举产生的公职以外,所有担任公职的人都是任命的 (5)行政管理人员是“专职的”管理人员,领取固定的“薪金”,有明文规定的升迁制度(6)行政管理人员不是其管辖的企业的所有者,只是其中的工作人员 (7)行政管理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组织中的规则、纪律和办事程序 (8)组织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理性准则为指导,不受个人情感的影响 3.定量决策方法 (1)确定型决策方法:指决策面对的问题的相关因素是确定的,从而建立的决策模型中的各种参数也确定的 I.比起不确定型和风险型决策,确定型决策是比较容易求解的问题 II.求解确定型决策问题的方法有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连续型规划、整数规划、单目标规划、多目标规划、目的规划、网络优化 (2)不确定型决策方法:如果决策问题涉及的条件中有些是未知的,对一些随机变量,连它们的概率分布也不知道,这类决策问题被称为不确定型决策 常用的解不确定型决策问题的方法有以下三种: I.小中取大法 II.大中取大法 III.最小最大后悔值法,其步骤是: ①计算每个方案在每种情况下的后悔值,定义为: 后悔值=该情况下的各方案中的最大收益-该方案在该情况下的收益 ②找出各方案的最大后悔值 ③选择最大后悔值中最小的方案 (3)风险型决策方法:如果决策问题涉及的条件中有些是随机因素,它虽然不是确定型的,但我们知道它们的概率分布,这类决策被称为风险型决策。 4.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它不像传统的目标设定——由上级设定目标后分派给下级,而是组织内各级人员共同参与制定目标,形成以总目标为中心,上下衔接、协调一致的目标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