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核糖产生菌抗噬菌体菌株的选育

D-核糖产生菌抗噬菌体菌株的选育
D-核糖产生菌抗噬菌体菌株的选育

噬菌体的快速检测与防治

噬菌体快速检测方法 一、目的要求 1.定期检测生产车间空气中和二级种子罐培养液中的噬菌体污染度,观察噬菌斑的形态和大小。 2.学会快速检查发酵液中是否被噬菌体污染的方法。 二、基本原理 噬菌体是一类专性寄生于细菌和放线菌等微生物细胞的病毒,某种噬菌体往往只能感染一种或与它相近的某种细菌。按其感染细菌的过程分两类:大多数烈性噬菌体侵染细菌后迅速引起敏感细菌裂解,释放出大量子代噬菌体,因而可在含有敏感细菌的平板上出现肉眼可见的噬菌斑如图1。温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呈原噬菌体(或称前噬菌体)状态,一般不引起细菌裂解,使宿主成为溶源性细菌。在肉膏蛋白胨双层琼脂平板上产生透明噬菌斑中心的菌落,即为溶源性细菌。了解噬菌体的特性,快速检查噬菌体,在生产和科研工作中防止噬菌体污染具有重要作用。 图1 敏感细菌的平板上出现肉眼可见的噬菌斑 空气中和二级种子罐培养液中的噬菌体污染度是预防噬菌体的一个措施。在连续使用特定菌株进行赖氨酸发酵时,首先是空气中的噬菌体浓度增加,数月后

种子罐的噬菌体浓度也急剧增加,随之主发酵罐发酵液中的噬菌体检出浓度也就增加;当空气中的噬菌体浓度上升到每个平板达10~20PFU/ml(噬菌斑生成单位)时,二级种子罐的噬菌体浓度为40~50 PFU/ml;之后迅速增加,达到102 PFU/ml的程度,终于在主发酵罐发生溶菌。经常检测赖氨酸分厂环境中,特别是空气中与种子罐二级种子液中的噬菌体数,就能知道环境的噬菌体污染程度,也就能预知主发酵罐中会不会发生噬菌体的污染。 噬菌体是病毒的一种,是一种极其微小的生物,体积是细菌的1/1000左右,它可以通过细菌过滤器,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噬菌体具有非常专一的寄生性,只能在特异性寄主细胞中增殖。由于噬菌体缺乏独立代谢的酶体系,不能脱离寄生而自行生长繁殖,因而噬菌体的繁殖必须依存于寄生菌的繁殖,只能在活的正在繁殖阶段的细胞中进行增殖。在死的、衰老的、处于休眠状态的细胞中以及在代谢产物或培养基上都无法繁殖。 噬菌体的繁殖过程可分为:吸附→侵入(注入DNA)→复制→成熟→裂解五步,寄生细胞裂解后释放出来的成熟子代噬菌体随时又侵染其他细菌,开始新的生活循环。 赖氨酸发酵中污染噬菌体,由于侵染时间和感染量的不同,以及噬菌体“毒力”和菌株敏感性的差异,表现症状是不一样的,一般泡沫多、pH偏高、OD基本不长甚至下降,轻度感染或后期感染常看不出异常变化,可用快速检测法。 三、实验材料 (一)菌种 赖氨酸生产菌。 (二)噬菌体来源 赖氨酸发酵异常发酵液。 (三)培养基 平板培养基、种子罐培养基。 (四)仪器 台式离心机、721型分光光度计、显微镜、恒温水浴、培养箱、冷藏箱等。(五)其他物品 培养皿、试管、吸管、玻璃涂棒、离心管、方瓶等。 四、实验内容 (一)噬菌体污染快速检查方法 生产或科研中使用的菌株,若被噬菌体污染,常有异常表现:接种的斜面或克氏瓶生长的菌苔上出现不长菌的透明区;液体发酵过程镜检菌体染色不均匀,细胞形态不整齐或膨大呈将破裂状,活细菌数目减少;发酵过程糖消耗减慢,氨基氮和pH变化异常;发酵液稀薄,发酵终产物产率降低等异常状况,以上多为被噬菌体侵染的现象。

发酵生产中杂菌的检查与防治

发酵生产中杂菌的检查与防治

————————————————————————————————作者:————————————————————————————————日期: ?

第一节发酵生产中杂菌的检查与防治 一染菌的检查与判断 凡是在发酵液或发酵容器中侵入了非接种的微生物统称为杂菌污染,及早发现杂菌,及早采取相应措施,对减少由杂菌污染造成的损失至关重要。因此检查的方法要求准确、快速。目前发酵生产上常用的检查方法有下列几种: 1.显微镜检查 一般单染色后用油镜观察,凡是从视野中发现有形态与生产菌株不同的菌体都可认为是污染了杂菌。 优点:简便、快速,能及时检查出杂菌。 缺点:(1) 对固形物多的发酵液检查较困难; (2)对含杂菌少的样品不易得出正确结论,应多检查几个视野; (3) 由于菌体较小,本身又处于非同步状态,应注意区别不同生理状态下的生产菌与杂菌,必要时可用进行革蓝氏染色、芽孢染色等辅助方法进行鉴别。2.平板检查 若怀疑发酵液被细菌污染,可取少量待检发酵液涂布在肉汤平板上,在适宜条件下培养,若出现与生产菌株形态不一的菌落,就表明可能被杂菌污染;若要进一步确证,可配合显微镜形态观察,若个体形态与菌落形态都与生产菌相异,则可确认污染了杂菌。 优点:(1)适于固形物多的发酵液; (2)形象直观,肉眼可辩,不需仪器。 缺点:(1)所需时间较长,至少也需8小时; (2)无法区分形态(包括细胞形态与菌落形态)与生产菌相似的杂菌,如啤酒生产中污染野生酵母时,由于啤酒酵母与野生酵母很难从形态上加以区分,只能借助生理生化试验进行确认。 (3)检查过程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3.肉汤培养检查法 此法主要用于空气过滤系统和液体培养基的无菌检查。具体方法是将葡萄糖酚红肉汤培养基(牛肉膏0.3%,蛋白胨0.8%,葡萄糖0.5%,氯化钠0.5%,1%酚红溶液0.4%,pH7.2)装在吸气瓶中,经灭菌后,置37℃培养24小时,若培养液未变浑浊,表明吸气瓶中的培养液是无菌的,就可用于空气过滤系统的杂菌检查。把过滤后的空气引入吸气瓶的培养液中,经培养后,若培养液变混,表明过滤后的空气中仍有杂菌,说明过滤系统有问题,若培养液未变混,说明空气无菌。 此法还可用于检查培养基灭菌是否彻底,取少量培养基接入肉汤中,培养后观察肉汤的浑浊情况即可。

生物工艺学习题

生物工艺学习题 Modified by JACK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26, 2020

选择题 (1)绪论 1、通风搅拌技术的建立是发酵技术的()。a.第一转折期b.第二转折期c.第三转折期 2、近代生物技术全盛时期起始标志是()工业的开发获得成功。 a.丙酮丁醇b.青霉素 c.人工胰岛素 (2)菌种、菌种选育及保藏 1、产生抗生素的主要微生物类群是()。 a.细菌b.放线菌 c.真菌 2、在微生物常规分离纯化中,涂布法主要适于()。a.细菌 b.霉菌 c.放线菌 3、下面不属于诱变因子的是()。 a.紫外线 b.噬菌体c.氯化锂 4、在诱变育种中,金属化合物的作用是()。a.无作用 b.诱变c.增变 5、在抗噬菌体菌株的选育中,菌株抗性的来源是()。 a.噬菌体的存在b.环境的影响c.基因突变 6、有效诱变因子的判别主要指标是()。a.营养缺陷型的诱发率 b.死亡率c.菌型变异

7、放线菌的育种方法与()相似。a.霉菌 b.细菌 c.酵母菌 8、一般来说,斜面孢子的冷藏时间为()。a.10天以内 b.1个月以内c.1年以内 9、在原生质体融合中,原生质体钝化是指经钝化后其存活率()。a.接近于零b.为零c.不受影响 (3)代谢及调控 1、下列产物中,属于次级代谢产物的是()。a.蛋白质 b.丙酮酸c.麦角生物碱 (4)培养基 1、下列培养基成分中,只能提供碳源的是()。a.葡萄糖 b.酵母抽提物c.甘蔗糖蜜 2、维生素、氨基酸等热敏性物质通常采用()方法实现无菌化。a.微孔滤膜过滤 b.巴氏消毒 c.蒸汽灭菌 3、效应剂在什么时候加入才能起作用()。 a.基础培养基中b.菌体生长期c.产物生产期p63 4、CaCO3在培养基中主要作用是()。 a.营养成分b.缓冲剂 c.加固培养基

噬菌体的污染防治方法

噬菌体的污染和防治 在许多发酵生产中,如氨基酸发酵、丙酮-丁醇发酵和抗生素发酵中常常遇到噬菌体(bacteria phage污染,引起溶菌,并随之出现发酵迟缓或停止发酵等异常现象。本节主要介绍噬菌体污染的特征,检查方法及防治措施。 噬菌体污染的特征 1 发酵液光密度上升缓慢,甚至下降,肉眼可见发酵液逐渐变清; 2 耗糖速度缓慢或停止,产物生成量少或不增加,发酵液中残糖高; 3 产生大量泡末,发酵液呈粘稠状; 4 菌体不规则,甚至出现畸形。 二噬菌体的检查方法 1.双层琼脂平板法 (1)双层琼脂平板的制备:先用7~8mL 2%的琼脂培养基作底层,凝固后,加入3~4mL冷至45C的1%琼脂上层培养基(其中含0.2mL发酵菌种悬液和0. 1mL 待检发酵液),让其平整凝固; 2)在发酵菌的适宜温度下培养,若是细菌,一般培养16~20小时。 3)检查有无透明的噬菌斑。 2.液体培养检查法 将培养基、发酵菌种及待检发酵液三者混合,培养后观察培养液是否变清。 3.斑点试验法 先制备好涂布有发酵菌种的平板,再用接种环或无菌吸管取少许发酵液在平板上点种,培养后,观察是否有噬菌斑。 4.玻片快速法 将发酵菌种、发酵液和少量琼脂培养基(含0.5~0.8%的琼脂)混匀后涂布于 无菌载玻片上,经短期培养后,在低倍镜下观察是否有噬菌斑。 三噬菌体的防治 发酵液中污染噬菌体,不外乎有两种原因。

1 菌种本身带噬菌体,特别是溶源性噬菌体,对这种菌种,一经发现,应立即弃去。 2 生产的环境中有噬菌体。 因此,可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1 决不使用可疑菌种; 2 清除周围环境中存在的噬菌体。能灭菌的灭菌,能消毒的消毒,搞好清洁卫生工作; 3 选育抗噬菌体菌株 4 轮换使用菌株。因为一个菌株用的时间一长,就有可能出现该菌种的噬菌体。 5 注意通气质量。取风口应设在30~40 米的高空,空气过滤器要保证质量; 四发酵液污染噬菌体后的抢救措施 如果一旦发现噬菌体污染,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1.若在发酵前期污染了噬菌体,因为此时耗糖还不多,常用以下措施 1)补加抗性种子,并根据发酵液中的营养多少,适当补加营养物质; 2)补加约50%的已培养至对数期的正常的发酵液,再进行发酵;3)若噬菌体轻度污染,菌体仍能较正常地生长,并积累代谢产物,则可 照常进行发酵,若污染严重,则用加热法(70~80C)灭活噬菌体,放罐后重消 毒。 2.若在发酵中后期污染了噬菌体,且比较严重,则应提前放罐,尽快提取 产物。发酵罐、管道、洗涤水及用具均应彻底灭菌,防止噬菌体扩散而造成新的 污染。并及时改用抗该噬菌体的生产菌株。 3.对某些产品可用药物防治。选择能特异性地抑制噬菌体而对生产菌株及其发酵产物的积累和提取均无影响,又符合卫生要求、对人无毒的药物。尽可能选活性高(用药量少)、价格低的药物。 如在谷氨酸发酵中常选用的药物有:

发酵生产中杂菌的检查和防治

第一节发酵生产中杂菌的检查与防治 一染菌的检查与判断 凡是在发酵液或发酵容器中侵入了非接种的微生物统称为杂菌污染,及早发现杂菌,及早采取相应措施,对减少由杂菌污染造成的损失至关重要。因此检查的方法要求准确、快速。目前发酵生产上常用的检查方法有下列几种: 1.显微镜检查 一般单染色后用油镜观察,凡是从视野中发现有形态与生产菌株不同的菌体都可认为是污染了杂菌。 优点:简便、快速,能及时检查出杂菌。 缺点:(1)对固形物多的发酵液检查较困难; (2)对含杂菌少的样品不易得出正确结论,应多检查几个视野; (3)由于菌体较小,本身又处于非同步状态,应注意区别不同生理状态下的生产菌与杂菌,必要时可用进行革蓝氏染色、芽孢染色等辅助方法进行鉴别。 2.平板检查 若怀疑发酵液被细菌污染,可取少量待检发酵液涂布在肉汤平板上,在适宜条件下培养,若出现与生产菌株形态不一的菌落,就表明可能被杂菌污染;若要进一步确证,可配合显微镜形态观察,若个体形态与菌落形态都与生产菌相异,则可确认污染了杂菌。 优点:(1)适于固形物多的发酵液; (2)形象直观,肉眼可辩,不需仪器。 缺点:(1)所需时间较长,至少也需8小时; (2)无法区分形态(包括细胞形态与菌落形态)与生产菌相似的杂菌,如啤酒生产中污染野生酵母时,由于啤酒酵母与野生酵母很难从形态上加以区分,只能借助生理生化试验进行确认。 (3)检查过程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3.肉汤培养检查法 此法主要用于空气过滤系统和液体培养基的无菌检查。具体方法是将葡萄糖酚红肉汤培养基(牛肉膏0.3%,蛋白胨0.8%,葡萄糖0.5%,氯化钠0.5%,1%酚红溶液0.4%,pH7.2)装在吸气瓶中,经灭菌后,置37 ℃培养24小时,若培养液未变浑浊,表明吸气瓶中的培养液是无菌的,就可用于空气过滤系统的杂菌检查。把过滤后的空气引入吸气瓶的培养液中,经培养后,若培养液变混,表明过滤后的空气中仍有杂菌,说明过滤系统有问题,若培养液未变混,说明空气无菌。 此法还可用于检查培养基灭菌是否彻底,取少量培养基接入肉汤中,培养后观察肉汤的浑浊情况即可。 4.根据发酵过程中的异常现象来判断是否染菌

最新抗噬菌体菌株筛选培训讲学

抗噬菌体菌株筛选 噬菌体的分离 取疑似噬菌体感染的生产菌株斜面或平板,用无菌蒸馏水将菌苔洗下,无菌过滤或离心,收集滤液或上清液。 在摇瓶培养基中接种1%生产菌株的孢子或细胞悬浮液,适温下培养24 h,加入1%的上述滤液或56离心上清液,继续培养24 h,无菌离心或过滤,收集上清液或滤液。 取上述上清液或滤液和生产菌株的孢子或细胞悬浮液各0.25ml,混匀后加在生产菌株的平板培养基上,用刮棒涂布均匀,适温下培养48~96h,确认是否生成噬菌斑。 噬菌体的纯化与增殖 将上述平板上长出的噬菌斑用接种针移入生产菌株培养12~24 h的摇瓶培养液中,继续培养24 h左右,无菌过滤或离心收集滤液或上清液。 取上述滤液或上清液和生产菌株的孢子或细胞悬浮液各0.25 ml,混匀后加在生产菌株的平57板培养基上,用刮棒涂布均匀,适温下培养

48~96h,确认是否生成噬菌斑。 重复以上两个步骤,使噬菌体达到纯化和增殖的目的。最终所得滤液或上清液作为纯化噬菌体原液置冰箱保存。 噬菌体效价的测定 取6支灭菌并烘干的小试管,分别标注10-1、10-2、10-3、10-4、10-5和10-6,各加入0.9 ml无菌蒸馏水。 在10-1小试管中加入纯化噬菌体原液0.1ml,混匀后取出0.1ml移入10-2小试管中,如此类推,分别获得6个稀释度的噬菌体稀释液。 在5支灭菌并烘干且分别标注10-3、10-4、10-5、10-6和10-7的小试管中,分别加入0.1 ml上述10-2、10-3、10-4、10-5和10-6的噬菌体稀释液和0.9 ml生产菌株的孢子或细胞悬浮液,摇匀后再加入50℃的生产菌株琼脂培养基,迅速摇匀后分别倾入标注10-3、10-4、10-5、10-6和10-7的灭菌培养皿中,凝固后置适温下培养48~96 h,对所形成的噬菌斑计数。 抗噬菌体菌株选育步骤

发酵工程中的染菌原因及解决办法

学生综述性论文 题目:发酵过程中染菌的分析、检测及预 防 姓名:刘莉学号:2008132114 专业:生物技术班级:083班 课程名称:微生物工程 指导教师:燕平梅 课程学期:2010至2011学年第一学期

发酵过程中染菌的分析、检测及预防 姓名:刘莉指导老师:燕平梅 (太原师范学院生物系083班学号:2008132114) 摘要:通过分析发酵过程中染菌的各种原因,总结检测染菌的方法,并提出染菌后应采取哪些措施及预防染菌的方法。 关键词:发酵;染菌;危害;检查;预防 前言:发酵工业生产中,污染杂菌造成发酵失败的事故时常发生,严重影响发酵生产,关于发酵过程是否污染杂菌,如何检测,染了菌后如何处理等等,这些问题的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 内容: 1发酵染菌的危害 1.1不同种类的杂菌对发酵的影响 青霉素发酵:污染细短产气杆菌比粗大杆菌的危害大 链霉素发酵:污染细短杆菌、假单孢杆菌和产气杆菌比粗大杆菌的危害大 四环素发酵:污染双球菌、芽孢杆菌和夹膜杆菌的危害较大 柠檬酸发酵:最怕污染青霉菌 肌苷、肌苷酸发酵:污染芽孢杆菌的危害最大 谷氨酸发酵:最怕污染噬菌体 高温淀粉酶发酵:污染芽孢杆菌和噬菌体的危害较大 1.2不同染菌时间对发酵的影响 1.2.1种子培养期染菌 菌体浓度低、培养基营养丰富

1.2.2发酵前期染菌 杂菌与生产菌争夺营养成分,干扰生产菌的繁殖和产物的形成 1.2.3发酵中期染菌 严重干扰生产菌的繁殖和产物的生成 1.2.4发酵后期染菌 如杂菌量不大,可继续发酵。如污染严重,可采取措施提前放罐 1.3不同染菌途径对发酵的影响 种子带菌:种子带菌可使发酵染菌具有延续性 空气带菌:空气带菌也使发酵染菌具有延续性,导致染菌范围扩大至所有发酵罐 培养基或设备灭菌不彻底:一般为孤立事件,不具有延续性 设备渗漏:这种途径造成染菌的危害性较大 1.4染菌对产物提取和产品质量的影响 1.4.1对过滤的影响 发酵液的粘度加大;菌体大多自溶;由于发酵不彻底,基质的残留浓度加度。造成过滤时间拉长,影响设备的周转使用,破坏生产平衡;大幅度降低过滤收率。 1.4.2对提取的影响 a.有机溶剂萃取工艺:染菌的发酵液含有更多的水溶性蛋白质,易发生乳化,使水相和溶剂相难以分开 b.离子交换工艺:杂菌易粘附在离子交换树脂表面或被离子交换树脂吸附,大大降低离子交换树脂的交换量 1.4.3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a.对内在质量的影响:染菌的发酵液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和其它杂质。对产品的纯度有较大影响。 b.对产品外观的影响:一些染菌的发酵液经处理过滤后得到澄清的发酵液,放置后会出现混浊,影响产品的外观。 1.5染菌对三废处理的影响 使过滤后的废菌体无法利用,发酵染菌的废液,生物需氧量(BOD)增高,增加三废治理费用和时间。 2发酵过程中染菌的检查判断

抗噬菌体菌株筛选培训资料

抗噬菌体菌株筛选

精品文档 抗噬菌体菌株筛选 噬菌体的分离 ?取疑似噬菌体感染的生产菌株斜面或平板,用无菌蒸馏水将菌苔洗下,无菌过滤或离心,收集滤液或上清液。 ?在摇瓶培养基中接种1%生产菌株的孢子或细胞悬浮液,适温下培养24 h,加入1%的上述滤液或56离心上清液,继续培养24 h,无菌离心或过滤,收集上清液或滤液。 ?取上述上清液或滤液和生产菌株的孢子或细胞悬浮液各0.25ml,混匀后加在生产菌株的平板培养基上,用刮棒涂布均匀,适温下培养48~96h,确认是否生成噬菌斑。 噬菌体的纯化与增殖 ?将上述平板上长出的噬菌斑用接种针移入生产菌株培养12~24 h的摇瓶培养液中,继续培养24 h左右,无菌过滤或离心收集滤液或上清液。 ?取上述滤液或上清液和生产菌株的孢子或细胞悬浮液各0.25 ml,混匀后加在生产菌株的平57板培养基上,用刮棒涂布均匀,适温下培养48~96h,确认是否生成噬菌斑。 ?重复以上两个步骤,使噬菌体达到纯化和增殖的目的。最终所得滤液或上清液作为纯化噬菌体原液置冰箱保存。 噬菌体效价的测定 ?取6支灭菌并烘干的小试管,分别标注10-1、10-2、10-3、10-4、10-5和10-6,各加入0.9 ml无菌蒸馏水。 ?在10-1小试管中加入纯化噬菌体原液0.1ml,混匀后取出0.1ml移入10-2小试管中,如此类推,分别获得6个稀释度的噬菌体稀释液。 ?在5支灭菌并烘干且分别标注10-3、10-4、10-5、10-6和10-7的小试管中,分别加入0.1 ml上述10-2、10-3、10-4、10-5和10-6的噬菌体稀释液和0.9 ml生产菌株的孢子或细胞悬浮液,摇匀后再加入50℃的生产菌株琼脂培养基,迅速摇匀后分别倾入标注10-3、10-4、10-5、10-6和10-7的灭菌培养皿中,凝固后置适温下培养48~96 h,对所形成的噬菌斑计数。 抗噬菌体菌株选育步骤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完整word版)铜绿假单胞菌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一、细菌的传播与致病 假单胞菌普遍存在,而在潮湿环境尤甚。铜绿假单胞菌是存在于人类中最常见的一种假单胞菌,它偶尔可在腋下和肛门生殖道周围的正常皮肤,但除非给服抗生素,在粪中甚为罕见。该菌通常伴随毒力较强的细菌存在于病灶中,但偶尔也可单独引起暴露于外部的组织感染.假单胞菌感染通常发生于医院内。洗涤槽,防腐溶液和贮尿容器中常可发现这种细菌。通过医护人员可将病菌传给病人,特别在灼伤和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是重要的医院内病原菌。 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很多感染发生在衰弱或免疫受损的住院病人,它是重症监护室感染的第二位最常见的病原菌,是换气机相关性肺炎的常见原因。除医院内获得感染外,HIV感染者很容易在社区获得该菌的感染,而且一旦被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常可出现晚期HIV感染的体征。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可发生于很多解剖部位,包括皮肤,皮下组织,骨,耳,眼,尿路和心脏瓣膜。感染部位与细菌的入口及病人的易感性有关。烧伤时,焦痂下区域可成为大量细菌侵犯的场所,进而成为引起菌血症的病灶,而菌血症常是烧伤的致死性并发症。 本菌所致感染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受累部位。在住院病人中,若口咽部有绿脓杆菌和其他革兰氏阴性杆菌共同繁殖,则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或间歇性正压呼吸可引起肺部感染。囊性纤维病的后期铜绿假单胞菌性支气管炎常见,分离得到的菌株有粘液状菌落的形态学特征。烧伤伴有恶性肿瘤的病人常见在其血液中分离出该菌株,临床表现为革兰氏阴性败血症,有时出现坏疽性深部脓疱,其特征为直径约1cm的紫黑色病变,中央区溃疡,四周为红斑。这种病变最常见于腋下和肛门生殖器部位。该菌还是 尿路感染的常见病原菌,特别常见于有过泌尿科操作的病人,尿路梗阻的病人或接受广谱抗生素的病人。 热带气候条件下常见的外耳炎流脓是耳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最常见的临床类型。糖尿病患者可发生更为严重的恶性外耳炎,表现为严重耳痛常伴有单侧颅神经麻痹,需要肠外给药治疗。绿脓杆菌眼部感染一般表现为角膜溃疡,最多见于外伤之后,但有些病人也可因角膜接触镜片或镜片液体污染而感染。引流的窦道,特别在足部外伤或深部穿刺伤后,可发现该菌菌。引流物常有汗味和果味.这种穿刺伤有很多可引起铜绿假单胞菌性蜂窝织炎和骨髓炎,为此除抗生素外,还要早期外科扩创。 罕见情况下该菌可引起心内膜炎,通常发生于心脏直视手术所装的人工瓣膜或静脉吸毒者的自然瓣膜上。右侧心内膜炎用内科治疗,但为根治累及二尖瓣,主动脉瓣或人工瓣膜的感染,通常必须将感染的瓣膜切除。 二、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铜绿假单胞菌属于假单胞菌属,是一种非发酵革兰阴性菌,菌体细长且长短不一,有时呈球杆状或线状,成对或短链状排列。菌体的一端有一根鞭毛,在暗视野显微镜或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细菌运动活泼。本菌生长温度范围25~42℃,最适生长温度为35℃,特别是该菌在4℃不生长而在42℃可以生长的特点可用以鉴别。需氧生长,在普通培养基上可以生存并能产生水溶性的色素。在血平板上会溶血。 该菌含有O抗原(菌体抗原)以及H抗原(鞭毛抗原)。O抗原包含两种成分:一种是其外膜蛋白,为保护性抗原;另一种是脂多糖,有特异性。O抗原可用以分型。 细菌的实验室检查及其它检查 1.标本采集采自不同感染部位的各种标本,包括血液、尿液、痰标本、脓汁、穿刺液等。还包括来自医院环境中的各种标本如水、空气、物体表面采样等。 2.染色镜检为革兰阴性菌,菌体细长且长短不一,有时呈球杆状或线状,成对或短链状排列。菌体的一端有一根鞭毛。 3.分离培养对有正常菌群存在的临床标本或采自环境中的标本应接种选择性培养基如MAC;

在发酵工业中,为何常受噬菌体的危害,如何防治

噬菌体与发酵工业 噬菌体对实践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对发酵工业的危害上。当发酵液受噬菌体严重污染时,会出现:①发酵周期明显延长;②碳源消耗缓慢;③发酵液变清,镜检时,有大量异常菌体出现;④发酵产物的形成缓慢或根本不形成;⑤用敏感菌作平板检查时,出现大量噬菌斑;⑥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时,可见到有无数噬菌体粒子存在。当出现以上现象时,轻则延长发酵周期、影响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重则引起倒罐甚至使工厂被迫停产。这种情况在谷氨酸发酵、细菌淀粉酶或蛋白酶发酵、丙酮丁醇发酵以及各种抗生素发酵中是司空见惯的,应严加防范。 要防治噬菌体的危害,首先是提高有关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建立“防重于治”的观念。 预防噬菌体污染的措施主要有: (1)决不使用可疑菌种认真检查斜面、摇瓶及种子罐所使用的菌种,坚决废弃任何可疑菌种。 (2)严格保持环境卫生。 (3)决不排放或随便丢弃活菌液环境中存在活菌,就意味着存在噬菌体赖以增殖的大量宿主,其后果将是极其严重的。为此,摇瓶菌液、种子液、检验液和发酵后的菌液绝对不能随便丢弃或排放;正常发酵液或污染噬菌体后的发酵液均应严格灭菌后才能排放;发酵罐的排气或逃液均须经消毒、灭菌后才能排放。 (4)注意通气质量空气过滤器要保证质量并经常进行严格灭菌,空气压缩机的取风口应设在30~40米高空。 (5)加强管道及发酵罐的灭菌。 (6)不断筛选抗性菌种,并经常轮换生产菌种。 (7)严格执行会客制度。 如果预防不成,一旦发现噬菌体污染时,要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例如,①尽快提取产品,如果发现污染时发酵液中的代谢产物含量已较高,即应及时提取或补加营养并接种抗噬菌体菌种后再继续发酵,以挽回损失;②使用药物抑制,目前

微生物噬菌体

噬菌体 裂性噬菌体的增殖:吸附----侵入----增殖---成熟---裂解 噬菌体:是病毒中的一种,一般把侵染细菌、放线菌的病毒叫噬菌体。(把侵染真菌的病毒叫噬真菌体)基本形态:蝌蚪形,球形,线性 1 有收缩性尾壳 2.长的非收缩性尾壳由双链DNA 组成 3 尾部很短 4 无尾部:外壳顶端蛋白质衣壳粒较大为DNA单链 5 无尾部:外壳顶端蛋白质衣壳粒较小为RNA单链 6 线形:为DNA单链 根据噬菌体与宿主的关系: 烈性噬菌体:指感染宿主细胞后,能够使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 温和噬菌体(或溶源性噬菌体):噬菌体感染细胞后,将其核酸整合(附着)到宿主的核DNA上,并且可以随宿主DNA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在一般情况下,不引起寄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 烈性噬菌体的繁殖过程一般分为五个阶段:吸附、侵入、生物合成、装配、释放 1.吸附:吸附是噬菌体与菌体表面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过程,其特异性取决于噬菌体蛋白与宿主菌表面受体分子结构的互补性。 位点:病毒受体、性菌毛等 过程:随机碰撞、尾丝散开、固着、刺突插入,基板固定 吸附的机理:尾丝尖端与受体发生共价结合 2.侵入: 过程:尾丝展开、释放溶菌酶、尾丝尾鞘收缩、DNA注入 动物病毒借助胞吞作用、膜融合或直接穿过膜 植物病毒则通过伤口或昆虫刺吸传染膜融合病毒包膜与宿主细胞膜融合,核衣壳释放到细胞质中。如:流感病毒 与噬菌体不同的是:动、植物病毒是以整个核衣壳侵入的,须迅速在溶酶体蛋白水解酶的作用下脱掉蛋白质衣壳,释放出核酸,以使病毒核酸复制和转录。但有些病毒侵入时同时脱壳。 3.生物合成 增殖过程中基因表达特点: 基因表达有先有后 基因表达的顺序为:早期表达;次早期表达;核酸复制;晚期表达 前一次表达产物是后一次表达的mRNA 聚合酶 晚期表达的结果是合成了各种装配蛋白(另外还有溶菌酶) 4.装配 DNA分子的缩合---通过衣壳包裹DNA而形成头部---尾丝和尾部其它部件独立装配完成---头部与尾部相结合---装上尾丝 5.释放(裂解) 成熟的病毒粒子从被感染细胞内转移到外界的过程。 裂解量:每一个宿主细胞裂解后所产生的子代噬菌体量 增殖性生活周期(裂解性生活周期):烈性噬菌体所经历的繁殖过程 噬菌体的效价测定: 效价指噬菌体悬液的浓度。即噬菌体数/ml样品。噬菌斑形成单位数/感染中心数. 测定方法有:斑点实验法,液体稀释管法,双层平板法,单层平板法,快速玻片法 一步生长曲线: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 潜伏期:毒粒吸附于细胞到受感染细胞释放出子代毒粒所需要的最短时间。不同病毒的潜伏期长短不同,噬菌体以分钟计,动物病毒和植物病毒以小时或天计。 裂解量:每个被感染细菌释放新的噬菌体的平均数(平均收获量)。裂解量=裂解期平均噬菌斑数/潜伏期平均噬菌斑数=平稳期噬菌斑数/潜伏期噬菌斑数溶源性:温和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 后产生一种新的特性,称为溶源 性。 温和噬菌体:噬菌体吸附并侵入细 胞后,其DNA只整合在宿主核染色 体组上,并可长期随宿主DNA的复 制而同步复制,一般不进行增殖或 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 原噬菌体(前噬菌体):整合在宿主 染色体上的温和噬菌体核酸。 游离态:已成熟释放并具感染性的 病毒粒子。 整合态:原噬菌体附着或整合在细 菌染色体状态。 营养态:原噬菌体在宿主细胞内指 导特定的病毒核酸和蛋白质的合 成、装配状态。 温和噬菌体的特点:都是dsDNA;具有 整合能力具有同步复制能力 温和噬菌体存在形式 :游离态,整合 态,营养态 溶源性细菌:含有原噬菌体(温和噬 菌体)的细菌称为溶源性细菌。 溶源菌的基本特征: 细菌的溶源性具有遗传性 溶源菌对其原噬菌体的同源噬菌体 具有免疫性 溶源性细菌在培养中不易被查觉 复愈:溶源菌(失去原(前)噬菌体)-- ------非溶源细胞 自发裂解和诱导裂解:溶源菌可被 自发或 诱发裂解而使温和噬菌体变成烈性 噬菌体 溶源性细胞可获得一些新的生理特 性 发酵过程中噬菌体的危害及应用: 噬菌体的危害:主要是引起发酵中 的噬菌体污染例:丙酮、丁醇发酵 中的噬菌体污染,抗生素发酵中的 噬菌体污染,食品工业上的噬菌体 污染 防治: 控制活菌排放 选育抗性生产菌株 生产中轮换使用菌种 药物防治例如用金霉素、四环素 等。 病毒群体形态及组成 包涵体:某些感染病毒的宿主内, 出现光镜可见的大小、形态和数量 不等的小体。 包涵体;是病毒的聚集体;是病毒的 合成部位;是病毒蛋白和与病毒感染 有关的蛋白质;病毒性包涵体,由化 学因子或细菌感染形成 空斑:在单层动物细胞培养物上的 与噬菌斑类似。 病斑:若单层动物细胞受肿瘤病毒 感染,则细胞剧增,产生类似菌落 的灶。 枯斑:病毒作用于植物留下的局部 坏死部分。 病毒的蛋白质: 构成病毒外壳,保护病毒核酸免受 核酸酶及其他理化因子的破坏 决定病毒感染的特异性,与易感细 胞表面存在的受体具特异亲合力,促 使病毒粒子的吸附 决定病毒的抗原性,并能刺激机体产 生相应的抗体 病毒蛋白还构成了毒粒酶(参与病 毒的进入、释放、大分子合成) 病毒和核酸: DNA,RAN之分;单双链 之分;线状,环状之分(闭合,开放); 正负链之分;基因组是单组分、双组 分、三分组、多组分 亚病毒 亚病毒包括:类病毒,卫星病毒, 卫星RNA,软病毒 卫星病毒:是一类基因组缺损、依 赖辅助病毒,基因 才能复制和表达且完成增殖的亚病 毒因子 卫星RNA:是一类寄生于辅助病毒壳 体内,虽与辅助病毒基因组无同源 性,但须依赖其才能复制 RNA分子 片段(拟病毒) 软病毒:一种感染性蛋白粒子致病 因子称朊病毒 植物,脊椎动物,昆虫病毒 昆虫病毒作为农药的优点:专一性 高,毒力大,后效长,使用方便, 对人畜无害,无公害。 缺点:危害经济作物 非增殖性感染:由于病毒或细胞的 原因,使病毒复制 在病毒进入敏感细胞后的某一阶段 受阻,导致病毒感染的不 完全循环。在受染细胞内,不产生 有感染性的病毒子代。 整合感染:许多温和噬菌体和肿瘤 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 因病毒与细胞的性质,病毒基因组 整合于宿主染色体,并 随细胞分裂传递给子代细胞,这类 感染称之为整合感染 侵入方式: 通过伤口进入再通过胞间连丝或输 导组织迅速向 其它部位扩散引起普遍感染。 借嫁接时的伤口而侵入 借昆虫刺吸式口器进入 植物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才能发生 脱壳 病毒感染的致细胞病变效应的机 理? 致细胞病变效应:宿主细胞和组织 中的微观或宏观变化或异常现象 病毒可抑制宿主DNA、RNA和蛋白质 合成 细胞溶酶体损伤,导致水解酶释 放,细胞崩解 通过向细胞质膜中插入病毒特异性 蛋白而迅速改变 细胞膜,致受染细胞受到免疫系统 攻击 几种病毒高浓度的蛋白对细胞和机 体有直接毒性作用 许多病毒感染过程中形成包涵体而 直接破坏细胞结构 疱疹病毒和其他病毒感染破坏染色 体 宿主细胞可能不受直接损害,但被 转化成恶性细胞 病毒感染对宿主大分子合成的影响: 宿主细胞转录的抑制,宿主细胞翻译 的抑制,宿主细胞 DNA复制的抑制 病毒对细胞结构的影响:病毒对宿 主细胞膜的影响,病毒细胞骨架的 影响,包涵体,细胞凋亡 病毒感染对真核细胞的影响:细胞 无任何明显变化,细胞病变(损 伤,死亡),细胞增生。 病毒感染对个体的影响结果:隐形 感染,疾病综合症,潜伏状态,携 带者,瘤形成,死亡 病毒综述 病毒的特性:形态极其微小,必须在 电镜下才能观察,一般都具过滤性; 没有细胞构造,也称分子微生物; 其主要成分仅是核酸和蛋白质两 种; 每一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不是DNA 就是RNA;既无产能酶系又没有蛋白 质合成系统;利用宿主细胞设备进 行增殖,不存在个体生长和二均分裂 等细胞繁殖方式;在宿主活细胞内营 专性寄生;在离体条件下,能以无生 命的化学大分子状态存在,并可形成 结晶;耐冷不耐热,对一般抗生素不 敏感,但对于干扰素敏感。 核酸的作用:为病毒的增殖、遗 传、变异等功能提供遗传信息。 衣壳的作用:保护基因组,对抗环 境中的核酸酶或其他破坏性因素。 介导病毒核酸进入宿主细胞。具有 抗原性,能引起免疫应答。 包膜的作用:是病毒核衣壳在细胞 内装配完成后,以“出芽”的方式 通过细胞膜释放所获得的一层脂蛋 白性的膜(宿主的细胞膜可能经病 毒编码的蛋白质修饰过)。也有少 数病毒的包膜是来自胞浆内空泡膜 或核膜。 纤突的作用:少数有包膜病毒在包 膜表面有突起叫做纤突。对病毒分 类鉴定有用,与病毒吸附细胞有 关。 包涵体的作用:是病毒的聚集体; 是病毒的合成部位;是病毒蛋白与 和病毒感染有关的蛋白质;非病毒 性包涵体,由化学因子或细菌感染 形成。 病毒:是一类超显微的非细胞生物, 每一种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它们只 能在活细胞内营专性寄生;在宿主细 胞协助下,通过核酸的复制和核酸 蛋白装配的形式进行增殖,在离体条 件下,它们以无生命的化学大分子状 态存在. 病毒粒子:(病毒颗粒)即完整的、 具有感染性的单个病毒。 病毒粒子包括核衣壳和包膜 核衣壳包括核心(DNA或RNA)和衣 壳(衣壳粒蛋白) 包膜为类脂或脂蛋白 典型形态病毒:螺旋对称的代表烟 草花叶病毒(TMV) 二十面体对称的代表:腺病毒致病 性:呼吸道,眼结膜,淋巴组织炎 症。 复合对称的代表:T-偶数噬菌体 目前噬菌体基本形态分为3种 蝌蚪形 > 微球形 > 丝状 病毒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噬菌体作为原核生物基因工程的载 体 动物DNA病毒作为动物基因工程的 载体 植物DNA病毒作为植物基因工程的 载体 昆虫DNA病毒作为真核生物基因工 程的载体

噬菌体侵染细菌-真题练习

噬菌体侵染细菌-真题练习 随堂·真题演练 1.(2016·江苏卷,1)下列关于探索DNA是遗传物质实验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格里菲思实验中肺炎双球菌R型转化为S型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B.格里菲思实验证明了DNA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 C.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T2噬菌体的DNA是用32P直接标记的 D.赫尔希和蔡斯实验证明了DNA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解析格里菲思实验中肺炎双球菌R型转化为S型是基因重组的结果,A错误;格里菲思实验证明了S型细菌中存在一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B错误;T2噬菌体营寄生生活,需先标记细菌,再标记噬菌体,C错误;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D 正确。 答案 D 2.(2013·海南,13)关于T2噬菌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T2噬菌体的核酸和蛋白质中含硫元素 B.T2噬菌体寄生于酵母菌和大肠杆菌中 C.RNA和DNA都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D.T2噬菌体可利用寄主体内的物质大量增殖 解析核酸中不含硫元素,故A错误;T2噬菌体不能寄生在酵母菌细胞中,故B错误;任何生物的遗传物质只能是DNA或RNA中的一种,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故C错误;T2噬菌体作为病毒,只能利用宿主细胞的物质进行增殖,D正确。 答案 D 3.(2012·江苏,2)人类对遗传物质本质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并证实了其传递规律和化学本质 B.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更具说服力 C.沃森和克里克提出在DNA双螺旋结构中嘧啶数不等于嘌呤数

发酵生产中杂菌的检查与防治

第一节发酵生产中杂菌的检查与防治一染菌的检查与判断 凡是在发酵液或发酵容器中侵入了非接种的微生物统称为杂菌污染,及早发现杂菌,及早采取相应措施,对减少由杂菌污染造成的损失至关重要。因此检查的方法要求准确、快速。目前发酵生产上常用的检查方法有下列几种: 1.显微镜检查 一般单染色后用油镜观察,凡是从视野中发现有形态与生产菌株不同的菌体都可认为是污染了杂菌。 优点:简便、快速,能及时检查出杂菌。 缺点:(1)对固形物多的发酵液检查较困难; (2)对含杂菌少的样品不易得出正确结论,应多检查几个视野; (3)由于菌体较小,本身又处于非同步状态,应注意区别不同生理状态下的生产菌与杂菌,必要时可用进行革蓝氏染色、芽孢染色等辅助方法进行鉴别。 2.平板检查 若怀疑发酵液被细菌污染,可取少量待检发酵液涂布在肉汤平板上,在适宜条件下培养,若出现与生产菌株形态不一的菌落,就表明可能被杂菌污染;若要进一步确证,可配合显微镜形态观察,若个体形态与菌落形态都与生产菌相异,则可确认污染了杂菌。 优点:(1)适于固形物多的发酵液; (2)形象直观,肉眼可辩,不需仪器。

缺点:(1)所需时间较长,至少也需8小时; (2)无法区分形态(包括细胞形态与菌落形态)与生产菌相似的杂菌,如啤酒生产中污染野生酵母时,由于啤酒酵母与野生酵母很难从形态上加以区分,只能借助生理生化试验进行确认。 (3)检查过程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3.肉汤培养检查法 此法主要用于空气过滤系统和液体培养基的无菌检查。具体方法是将葡萄糖酚红肉汤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葡萄糖%,氯化钠%,1%酚红溶液%,)装在吸气瓶中,经灭菌后,置37 ℃培养24小时,若培养液未变浑浊,表明吸气瓶中的培养液是无菌的,就可用于空气过滤系统的杂菌检查。把过滤后的空气引入吸气瓶的培养液中,经培养后,若培养液变混,表明过滤后的空气中仍有杂菌,说明过滤系统有问题,若培养液未变混,说明空气无菌。 此法还可用于检查培养基灭菌是否彻底,取少量培养基接入肉汤中,培养后观察肉汤的浑浊情况即可。 4.根据发酵过程中的异常现象来判断是否染菌 (1)溶解氧水平异常变化显示染菌 每一种生产菌都有其特定的耗氧曲线,当杂菌污染时,如果污染的是好气性杂菌,会使溶解氧在较短的时间内下降,甚至接近零,且长时间不能回升;当污染的是非好气菌,生产菌的代谢由于受污染而遭抑制时,会使耗氧量减少,发酵液中的溶解氧就会升高。如味精生产上受噬菌体污染时,使菌体利用的氧气量减少,DO上升。 (2)排气中CO2的异常变化显示染菌

铜绿假单胞菌治疗策略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治疗策略 铜绿假单胞菌作为一种条件致病菌常定植于正常人的呼吸道,皮肤粘膜以及医疗设备等处。当患者免疫力低下,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及接受吸氧、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时,铜绿假单胞菌大量繁殖,往往导致严重下呼吸道感染。因为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及复发率高,故临床治疗较为困难。为更好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建议应采取以预防为主,加强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监测,及早进行菌株鉴定和药敏检测,避免大量和长期使用同一类型的抗菌药物,并规范抗菌药物的应用,具体措施如下: 一、阻断病原菌播散 医院加强对高危患者的病原菌监测,尤其将下列患者列为目标监测的重点:住在ICU、接受过广谱抗菌药物治疗或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留置各种导管以及合并慢性基础疾病的患者。对目标监测患者进行主动筛查和定期监测,及时发现、早期诊断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与定植患者。如:患者的呼吸道长期定植铜绿假单胞菌,到多家医院就诊导致其克隆传播,致使不同医院间存在同一克隆株的PA,因此,加强对铜绿假单胞菌定植患者的监控,是控制克隆株播散的关键。有文献报导PA克隆朱主要在ICU病房流行,原因可能为ICU住院患者病情重、自身免疫力低下,多接受过侵入性治疗,因此,加强病区(尤其是重点科室)的消毒、隔离和监控工作,阻断外源性传播媒介,是有效控耐药PA在医院感染发生和流行的重要途径。 二、加强监测抗铜绿假单胞菌的药物及其敏感性

目前可用于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药物基本有六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单环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另外多黏菌素类(如黏菌素,多黏菌素B)以及磺胺类(甲磺灭脓、磺胺嘧啶银)主要用于铜绿假单胞菌的局部感染的治疗。多黏菌素B也用于难治性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全身治疗。2011年中国C H IN E T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监测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的耐 药率最低,为14.3%,对头孢哌酮和氨曲南的耐药率最高,分别为31.7%和38.9%,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19~30%,耐药率从低到高依次为:阿米卡星<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头孢哌酮一舒巴坦<环丙沙星<哌拉西林一他唑巴坦<庆大霉素<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哌拉 西林<头孢哌酮<氨曲南。 (1)青霉素类药物包括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美洛西林、替卡西林、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其中以哌拉西林最常用于铜绿假单胞菌导致的肺部感染。 (2)头孢菌素类药物包括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头孢哌酮、头孢匹胺是铜绿假单胞菌的敏感药物。头孢他啶是目前针对铜绿假单胞菌作用最强的药物,头孢吡肟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作用与头孢他啶相似,头孢哌酮对铜绿假单胞菌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可用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联合治疗用药,头孢匹胺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作用与头孢哌酮和哌拉西林相似或略优。 (3)碳毒霉烯类药物该类药物抗菌谱特别广,抗菌活性强。治疗PA感染应首选敏感药物碳青霉烯类,并且初始剂量宜大,以增强其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百科名片 铜绿假单胞菌(绿脓杆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对人类而言,属于条件致病菌。长期应用激素、免疫抑制剂,进行肿瘤化疗、放射治疗等导致病人免疫功能低下,以及手术后或某些治疗操作后(气管切开、保留导尿管等)的病人易导致本菌感染,故认为该菌为医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 [编辑本段]病原 铜绿假单胞菌是假单胞菌属的代表菌种,在琼脂平板上能产生蓝绿色绿脓素,感染伤口时形成绿色脓液。本菌为无荚膜、无芽胞、能运动的革兰阴性菌,形态不一,成对排列或短链状,为专性需氧菌,最适宜生长温度为370C,致病性铜绿假单胞菌在420C 时仍能生长,据此可与荧光假单胞菌等进行鉴别,本菌生长对营养要求不高。菌体0抗原有两种成分,一为内毒素蛋白,是一种保护性抗原,另一为酯多糖,具有特异性,根据其结构可将铜绿假单胞菌分成12个血清型,此外还可利用噬菌体或铜绿假单胞菌素分型。铜绿假单胞菌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在潮湿处能长期生存,对紫外 线不敏感,湿热550C 1小时才被杀灭。 [编辑本段]流性病学 正常人皮肤,尤其潮湿部位如腋下、会阴部及耳道内,呼吸道和肠道均有该菌存在,但分离率较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常在医院内发生,医院内多种设备及器械上均曾分离到本菌,通过各种途径传播给病人、病人与病人的接触也为传播途径之一。除院内感染外,铜绿假单胞菌还可引起与医院环境无关的感染,近年来对此已有更多的认识,它已成为足穿刺感染、心内膜炎、滥用药物所致的骨髓炎、眼部感染、新生儿感染性外耳炎、游泳池等引起的皮肤病的主要病原菌,亦是战伤感染的常见致病 菌。 [编辑本段]发病机制 铜绿假单胞菌的多种产物有致病性,其内毒素则在发病上无重要意义。其分泌的外毒素A(PEA)是最重要的致病、致死性物质,进入敏感细胞后被活化而发挥毒性作用,使哺乳动物的蛋白合成受阻并引起组织坏死,造成局部或全身疾病过程。动物模型表明:给动物注射外毒素A后可出现肝细胞坏死、肺出血、肾坏死及休克等,如果注射外毒素A抗体则对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有保护作用。铜绿假单胞菌尚能产生蛋白酶,有外毒素A及弹性蛋白酶同时存在时则毒力最大;胞外酶S是铜绿假单胞菌所产生的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