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实验设计规范化的探讨

教育实验设计规范化的探讨
教育实验设计规范化的探讨

教育实验设计规范化的探讨

陈柏华,王嘉毅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 要:教育实验设计应从两方面进行规范:实验设计程序的规范化和实验评价体系的规范化,涉及其假说,控制无关变量及实验方法的规范化;后者主要在实验理论假说的科学性、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及实验课题的价值性等方面有探讨的价值.

关键词:教育;实验设计;规范化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432(2000)03-0057-04

E xploring the N orm alization o f E xperim ental Design in Education

CHE N Bo-hua;W ANGJia-yi

(Institute of Education Research,N orthwest N ormal University,Lanzhou,G ansu730070,China)

Abstract:Experimental design in education should be normalized in tw o aspects:the normalization of experi2 mental design process and that of experimental evaluation system.The former focuses on the normalization of the hypothesis,controlled-variables and experimental metheods.The latter explores the scientification of the2 oretical hypothesis,feasibility of experimental scheme and value of experimental topic.

K ey w ords:education;experimental design;normalization

0 引言

实验设计的基本思想最初是由英国统计学家费希尔(R.A.Fisher)在开展田间实验时提出来的.后来发展到自然科学、医学、心理学领域中,现在实验设计已被广泛地运用于教育领域之中.

近些年来,教育实验在我国得到了蓬勃发展,令人鼓舞,但其中也不乏一哄而上又一哄而下的情形.一些学者把任何教育改革都灌以“实验”的称号,结果造成许多教育上的失败.归其因,一方面在于他们对教育实验本身的认识相当模糊,而对教育实验的设计(即怎样进行教育实验)更加缺乏清晰的认识.

教育实验设计主要是指对教育实验研究程序的计划和安排,其中包括建立实验的评价体系.它的科学性直接关系到实验的成败.因此,良好的教育实验设计在教育实验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实验设计应从两方面予以规范:实验设计程序的规范化和实验评价体系的规范化.

第5卷 第3期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V ol.5N o.3 2000年9月JOUR NA L OF ZH UZH OU TE ACHERS C O LLEG E sep.2000

收稿日期:2000-04-24

作者简介:陈柏华(1974-),男,湖南茶陵人,西北师大教育科学学院98级教育学硕士生;王嘉毅(1965 -),男,宁夏青铜峡人,西北师大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硕导,主要从事高等教育、教育实验及

教育科学研究.

57

 

1 实验设计程序的规范化

实验设计程序包括问题的提出、建立假说、选择被试、控制无关变量、实验方法的选择及实施.本文主要对假说、控制无关变量及实验方法的规范化作一些讨论.

1.1 建立假说的规范化 自然科学中关于建立假说的方法论原则有三:(1)解释性原则.假说应与已知的经过实践复核的事实相符合,不仅能解释个别事实,而且能解释已知的全部事实.(2)对应原则.这是指假说和已知科学理论的关系.一般来说,假说不应与经过检验的科学理论相矛盾.(3)可检验性原则.提出的假说必须能用观察、实验等方法予以检验,从而判定它的真伪.不可检验的假说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可取的[1].作为教育实验的假说有何规范呢?我们认为,它除了满足以上三原则(不过,教育实验假说的解释性原则并不一定能推广到已知的全部事实中去,它只能推广到样本的总体中去)外,还应具有自己独特的规范———可推断性.也就是说,实验者可根据已有的经验事实,对未来的教育实验结果作出预测. 1.2 无关变量控制的规范化 由于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现象纷繁复杂,因此控制成为教育实验设计中最棘手的问题之一.我们虽然无法对所有的实验因子加以控制,但适度的控制是教育实验的基本要求.教育实验的控制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规范:

1.2.1 使用设计组加以平衡.影响实验工作的非实验因子很多.“这些因子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变性的;一类是恒性的.”[2]变性的因子如天气的冷暖,学生心情的好坏等.恒性的因子如性别,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等.对于这些变性的和恒性的无关因子必须加以区分.在涉及到两个以上组的实验中,各个组的基本情况及变异量要尽可能接近相等.如实验的场所、实验时间的长短、被试的性别、年龄、智商、情绪等尽量保持一致.研究者应在此基础上来操纵实验组的自变量,看看这两个组的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1.2.2 用随机、匹配或让被试兼作自己的控制组以控制被试变量.随机化主要是指对被试进行随机取样、随机分组、随机分派实验处理.其主要目的是它可以提高教育实验的外在效度.匹配法是指在比较两种不同的处理效应时,为严格控制两组被试间的个别差异对实验变量的影响,使控制组和实验组的被试在研究的变量上基本相同,然后随机地分别接受不同的实验处理.例如,要研究两种不同的学习材料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我们需要使两个组的被试在智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尽量相同.其不足之处是,由于它不能保证其它方面的变量完全相等,因此在抽样中会排除一些被试而导致样本偏差,影响实验的外在效度.被试兼作自己的控制组指被试作为同一个组去接受不同的实验处理.这样可以节省被试的数量.但也可能有一些缺点,那就是被试接受第一种实验处理可能对第二种实验处理产生正迁移或负迁移的作用,这些在实验中都是应该考虑的因素.

1.2.3 盲法控制.盲法控制分为单盲和双盲.单盲是指被试不知道自己正在参与实验,或不知道实验的真正目的.双盲是指不但被试而且主试也不知道自己正在参与实验,或不知道实验的真正目的.它主要用于控制新奇效应、霍桑效应、约翰?亨利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等,以便排除态度变量的影响.

1.3 实验方法的规范化 不同的实验,要求有不同的实验设计方法.下面介绍所罗门四组设计,时间序列设计,不等控制组设计,拉丁方设计,单因素重复测量设计.所罗门四组设计是仅施后测控制组设计和前测———后测控制组设计的组合[3].其基本形式可表述如下:

陈柏华等:教育实验设计规范化的探讨 58

 

RG 1 O 1 X O 2RG 2 O 3 - O 4RG 3 X - O 5RG 4 - - O 6

R 为随机分派,G i 为组别,Oi 为测验,X

为实验处理.从上图看出每个组都有后测,

只有两组有前测(第1、2组),两组有实验处理(第1、3组).第1、3组为实验组,第2、4组为对照组.所罗门四组设计的优点是能使研究者检验前测带来可能的效应.可用2×2方差分析来处理这四组实验数据.不足之处在于较难找到四组同质的被试.

时间列序设计指对一个非随机取样的被试组作周期性的一系列测量,在这一时间序列中施以实验处理,然后观测呈现变量后的一系列测量分数是否发生连续性现象,从而推断实验处理是否产生效果.我们可以用图1来予以描叙[4]

:

图1 时间序列设计的两种处理结构

AB 联线表明,处理后的成绩水平的增

加是处理前成绩增加的继续,没有出现不一致性,说明实验处理对成绩没有影响.AC 联线表明,引入实验处理后,成绩不是呈一致性变化,处理后观测分数的水平比处理前所期望的要高.这种设计的优点在于外在效度较好,推论范围广.不足之处在于实验安排上的反应效果,如历史、霍桑效应、练习误差等不易得到较好控制,系列的前后测均有引起被试的疲劳、敏感与练习误差效应.

当各实验处理组的样本容量不相等时,就要用到不等控制组设计(the Non -equiva 2lent C ontrol G roup Design ).其基本模式为:

O 1 X O 2

??????

O 3 O 4

其中O 1、O 3为前测,O 2、O 4为后测,X 为实验处理.这一设计模式的特点:(1)有两个组,一般为两个自然群体,控制组与实验组人数不等,但实验处理可以随机分派.(2)均有前后测.该设计的优点在于:有前后测的比较和控制组,从而控制历史、测验、回归等因素的影响,一定程度上控制被试的选择偏差,提高了研究的内部效应.局限在于:由于是非随机取样分组,选择及成熟的交互作用可能降低实验的内在效度.另外,还有前后测的交互作用.对这种实验设计的统计分析,一般是将实验组与控制组在因变量方面取得的增值分数,即1):O 2-O 4;2)(O 2-O 1)-(O 4-O 3)的结果进行比较从而估计实验处理的效果.对两组增值分数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可采用独立样本的t 检验,也可采用共变数分析.

拉丁方设计是一个含n 行,n 列,把n 个字母分配给方格的实验方案,其中每个字母在每行中出现一次,在每列中出现一次.例如,若想利用标准拉丁方来安排甲、乙、丙、丁四种教学方法的比较实验,需用四阶标准拉丁方.如表1[5]:

在这种实验中,对被试的差异,教师的教学水平等因素必须予以控制.必要时可以对学生的智力、学习成绩这两个因素的各个水平进行检验,以便分析它们各自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这种实验设计的优点是,它比完全随机和随机区组实验设计更加有效,可以使研究者分离出方格单元误差变异的影响,从而减少实验误差.随着SPSS 统计软件的使用,对该实验结果的统计处理变得比较简单.不足之处,自变量和无关变量不存在交互作用的假设在很多情况下难以得到保证.这种实验我们一般采用F 检验.

重复测量实验设计的基本做法是:实验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年第3期(总第16期)

59

 

中每个被试接受所有的处理水平.这种实验的目的是利用被试自己做控制,使被试的各方面特点在所有的处理中保持恒定,以最大限度去控制由被试的个体差异带来的变异[6](P59).重复测量设计中必须要考虑被试接受前面的处理对接受后面的处理没有长期影响.例如,如果要比较两种不同的教法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就不能使用同一班学生先后接受两种教学方法,从而比较它们分别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原因在于前一种教法对后一种教法产生影响.单因素重复测量设计如表2[6](P60).其中Ai 表示自变量的不同水平,Si 表示不同的被试.从该图可以看出,重复测量设计只用了四个被试测出了十六个结果,从而大量地节省了被试.另外,由于要求被试具有同质性,能有效地控制个体差异.其缺点是多次重复测量容易使人熟悉某一特定的特征.为此,须考虑疲劳效应和顺序的平衡[6](P61).

表1 四阶标准拉丁方图

教师号

实验处理被试线

1

2

3

4

(a )乙(b )丙(c )丁(d )良乙(b )丙(c )丁(d )甲(a )中丙(c )丁(d )甲(a )乙(b )差

丁(d )甲(a )乙(b )丙(c )

表2 单因素重复测量设计

A 1A 2A 3A 4S 1S 1S 1S 1S 2S 2S 2S 2S 3S 3S 3S 3S 4

S 4

S 4

S 4

2 实验评价体系的规范化

“教学实验评价应该做到背景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相统一,把三者的评价综合为一整体,得出综合性的、全面

而客观的评价标准.这是一条基本原则.”

[7]

教育实验的评价体系与教学实验的评价有类似之处,它应包括如下几方面:

2.1 实验理论假设的科学性 假设的形成

过程是一个从观察到理论发现的中介环节,它一方面要以一定的经验事实为基础,对研究课题的现状了解比较透彻.另一方面要以一定的科学理论为依据,严格遵循科学方法论及一定的逻辑原则.2.2 实验方案的可行性 在进行实验前,必须要考虑方案中各项具体措施的可操作性,人力、物力、财力及时间上的可行性.另外,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预期效果及非预期效果也应予以考虑.2.3 实验课题的价值 教育实验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应用价值.通过教育实验帮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还要考虑实验的效度问题.内部效度如何,能否推广,在哪个范围推广,都是我们在实验评价中应注意的问题.二是理论价值.要求通过教育实验,提高教育科学的水平,有利于检验、修正和发展教育理论.总之,科学的、规范化的实验设计是一项实验是否有效及有效程度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社会科学研究与艺术教育司.自然辩

证法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79

-180.

[2]李秉德.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

育出版社,1986,71.

[3]威廉?维尔期曼.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126.

[4]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

育出版社,1995,287.

[5]王汉澜.教育实验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

社,1992,67.

[6]舒华.心理与教育研究中的多因素实验设计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59-61.

[7]王策三.教学实验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1998,301.

(责任编辑:彭拥军)

陈柏华等:教育实验设计规范化的探讨

 60

 

第五章 准实验设计

第五章准实验设计 第一节单组准实验设计 一、准实验设计 (一)定义:介于真实验和非实验之间的一种设计类型,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无关变量,操纵自变量、控制实验处理,但不能随机的选择和分配被试。 准实验设计的应用:人格研究、临床心理的研究、社会心理以及教育心理研究常常采用准实验设计。 准实验设计的特点 不需要随机化程序(与实验或真实验最大的区别);研究者只能选择那些已具有了某种不同程度特征的被试。而不能像真实验那样从总体中随机选取被试或随机分组。 能有效解决生态效度和外部效度问题,但不能从准实验研究结果中作出因 果关系的结论,其主要原因是在研究的变量上缺乏严格控制,因而其内部效度较低。 现场研究中采用最多的是准实验设计,不过准实验并不一定都在现场进行。 例:霍桑实验(照明实验、福利实验、群体实验、谈话实验); 社会心理学家所说的“霍桑效应”也就是所谓“宣泄效应”。霍桑工厂是美国西部电器公司的一家分厂。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这个厂请来包括心理学家在内的各种专家,在约两年的时间内找工人谈话两万余人次,耐心听取工人对管理的意见和抱怨,让他们尽情地宣泄出来。结果,霍桑厂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这种奇妙的现象就被称作“霍桑效应”。 准实验设计与实验设计的关键区别 它和真实验的主要区别在于,准实验中没有运用随机化程序进行被试选择和实验处理;也不能完全主动地操纵自变量。 在实验设计中,样本的随机分配形成了具有完全可比性的两个组别:实验组和控制组。

准实验设计用对照组取代了实验设计中的控制组。研究者努力创造一个与实验组在所有重要方面都尽可能相似的对照组,但与随机分配产生的控制组而言,它的可比性已经大为逊色了。 时间序列设计 【时间系列设计】 要对实验组做周期性的一系列测量,并在测 量的这一时间系列中间呈现实验变量(X),然后比 较实验变量前后的一系列测量记录是否有显著差异。 (一)模式 O1O2O3O4XO5O6O7O8 (二)应用 坎贝尔关于康涅狄格州的交通死亡人数与实施严 惩制度的关系的研究。 可能出现的结果类型 从两方面考虑结果: 延续性:主要指引入实验处理后的成绩水平或斜率的变化是持续性的还是暂时性的(D、F、G) 。 潜伏性:指引入实验处理后的变化是即时产生的还是潜伏一段时间后才发生。 时间序列设计的统计分析 要点:要结合各次前测和各次后测成绩的变化趋势,联系起来进行统计分析。

设计模式课程教学大纲

《设计模式》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设计模式 课程代码:10011210 课程学时:64学时(理论32学时,实验32学时) 课程学分: 2 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方向) 一、验证性实验【课程教学中验证原理、算法、技术、效果等】 实验一:面向对象基础实验(2学时) 【实验类型】验证性 【实验目的】 掌握OOP基本概念,并能运用这些基本概念进行应用设计。 【实验要求】 基于JA V A开发环境,综合运用主要的OOP概念,比如类、接口、继承、多态,并将这些概念融合到一个特定的应用场景中。 【实验内容】 基于JA V A开发环境设计一个简易的学生信息管理的控制台应用,要求在该实验项目中需要融合使用类、接口、继承、多态等主要OOP概念。

实验二:创建型模式单项实验(建造者模式、原型模式、单例模式)(6学时)【实验类型】设计性 【实验目的】 1.了解建造者模式、原型模式、单例模式的主要作用 2.理解建造者模式、原型模式、单例模式的角色及作用 3.掌握利用建造者模式、原型模式、单例模式进行代码设计并绘制相关UML类图 4.理解建造者模式、原型模式、单例模式的优点和缺点 【实验要求】 基于JA V A开发环境,设计案例,体会原型模式的应用方式。所设计的实验程序要满足以下两点:1)体现原型模式的工作原理;2)符合面向对象的设计原则。 【实验内容】 Prototype模式其实就是常说的"虚拟构造函数",其主要思想就是:基于现有的对象克隆一个新的对象出来,一般是有对象的内部提供克隆的方法,通过该方法返回一个对象的副本。举一个例子来解释这个模式的作用,假设有一家店铺是配钥匙的,他对外提供配制钥匙的服务(提供Clone 接口函数),你需要配什么钥匙它不知道只是提供这种服务,具体需要配什么钥匙只有到了真正看到钥匙的原型才能配好。也就是说,需要一个提供这个服务的对象,同时还需要一个原型(Prototype),不然不知道该配什么样的钥匙。 原型模式的UML图如下:

2017实验学案示例

实验八: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提出问题 平面镜成像时,像的位置、大小跟物体的位置、大小有什么关系? 设计和进行实验 图2是物理课本《光的反射》中节选的实验内容。 图2 图4.3-2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装置 照图4.3-2 那样,在桌面上铺一张大纸,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沿着玻璃板在纸上画一条直线,代表平面镜的位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前面那支蜡烛的像的位置。 在纸上记下这两个位置。实验时注意观察蜡烛的大小和它的像的大小是否相同。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做实验。用直线把每次实验中蜡烛和它的像在纸上的位置连起来,并用刻度尺分别测量它们到玻璃板的距离,将数据记录在表中。 次数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 cm 蜡烛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 cm 蜡烛的像与蜡烛的大小关系 1 10 10 2 15 15 3 20 20 以上为某组的实验数据,分析数据以及观察到的现象,你认为蜡烛及蜡烛的像在位置上有什么关系?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蜡烛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它们的大小相等。 评估和交流 1.探究过程中,为什么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 1.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由于玻璃板既能成像,又能透过它观察到后面的物体,这样就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2.为什么选用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 2.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和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3.实验中刻度尺、白纸的作用是什么? 3.实验中使用刻度尺是为了测量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使用白纸是为了在白纸上标注镜面、物、像的位置。 4.寻找前支蜡烛的像时,眼睛应该在前支蜡烛还是后支蜡烛的一侧观察?将光屏放在前支蜡烛的像的位置时,能否在光屏上看到前支蜡烛的像?这说明了什么?后支蜡烛与前支蜡烛的像能够完全重合,这又说明了什么? 4.寻找前支蜡烛的像时,眼睛应该在前支蜡烛一侧观察。将光屏放在前支蜡烛的像的位置时,在光屏上看不到前支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后支蜡烛与前支蜡烛的像能够完全重合,这又说明了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5.如果点燃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的前支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的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后支蜡烛,都无法与前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其原因是什么? 5.玻璃板和桌面不垂直(或玻璃板没有竖直放好)。 6.实验中,可以观察到前支蜡烛在玻璃板中的像以及透过玻璃板看到后支蜡烛的像,它们的形成原因是否相同? 6.前者是光的反射,后者是光的折射。

实验设计基础(DOE)案例赏析

实验设计基础(DOE) 改进和创新最有效的工具; 利用最少的资源,获得最佳的结果; “不掌握实验设计(DOE)的工程师,只能算是半个工程师。” ──质量工程学创始人田口玄一( G. Taguchi) 实验设计(Design of Experiments, 缩写为DOE),是研究如何制定适当的实验方案,对实验数据进行有效的统计分析的数学理论与方法。它对于解决多因素优化问题,有效的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卓有成效。现已为美国和日本企业广泛使用。实验设计还可应用于改进企业管理,调整产品结构,制定高效生产计划等。 实验设计( DOE ) 也是DMAIC路径中改善阶段的主要工具之一。实验设计广泛应用于设计、制造与封装领域,直接改善工艺菜单,优化流程。本课程主要介绍了实验设计的思想,实验的计划、实施、数据分析、验证及推荐方案,完全析因实验与筛选实验的设计与应用,举例丰富,许多为经实际检验过的成功案例。本课程集实验设计思想、Minitab / JMP软件应用、统计方法及半导体专业知识于一体,是目前质量改善阶段筛选关键因子与改善工艺窗口的有效工具。企业选送参加培训的人员,将在DOE专家的指导下,接受2~3 天的集中训练,通过教学游戏和案例讲解,掌握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的基本原理与应用方法,从而能够在今后实际工作中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及合理处理有关实验数据,解决实际问题,达到持续改进,优化核心流程的目的。 课程目标: 一、学习实验设计的基础理论和分析路径; 二、掌握实验设计使用方法; 三、提高解决实际生产和科研中实验问题的能力; 四、掌握如何在DMAIC的改善阶段合理使用实验设计的方法; 五、使用Minitab / JMP 来进行实验设计与分析,获得最佳结果变得方便容易。 课程特色: 将结合丰富的中外案例进行分析,并详细剖析学员在实际生产中使用DOE得到改善而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真实案例。启迪性谚语、典故等授课,使参训人员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充分掌握课程内容,并在互动的分享交流中增加收获。

教育实验报告范例

教育实验报告例 1、菊珍、华山:《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不良现状的团体辅导实验研究》,载《教育研究与实 验》,2005年第2期。 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不良现状的团体辅导实验研究 菊珍、华山 容摘要:本研究通过前测,选取存在人际交往困扰的大学生40人,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按照自行制定的辅导方案,进行14次人际交往团体辅导,用青年性格问卷和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结合他评和自评,对辅导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对减轻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扰,增强大学生人际适应能力具有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辅导 一、研究过程 (一)测试工具 本研究以“青年性格问卷”和“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为主要测量工具。“青年性格问卷”是前人根据“加里弗尼业心理测验表”修订而成的,“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是由师大学日昌等编制的。 (二)被试选定与分组 本研究以冶金职业技术学院40名存在人际交往困难的大学生为被试。将筛选出来的40名学生随机分成甲乙两组,每组20人。甲组为实验组,乙组为对照组。实验组又随机分为两个小组,每一小组10人,接受完全相同的辅导。为了更好地引导实验组成员适时暴露自己,分析自我,特意安排10个交往正常的大学生加人实验组,一个小组5人。他们在上述心理测验中,未表现出明显的交往困扰,但研究者要求他们参加团体辅导,他们也愿意协助辅导老师开展工作他们在前后测中得分不参与统计分析。乙组则未安排任何形式的辅导。(三)前期调查 辅导前运用自编“大学生人际交往制约因素调查表”,对40名实验对象进行调查,以了解妨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因素,为制定团体辅导方案提供依据。本调查表共列出17个不利于交往的心理因素,由被调查者选出其中5个,同时允许其予以补充。 (四)制定辅导方案 辅导分为两类,一类为主题讨论、人为情境训练,共9次,每次分为理论研讨、情境训练和行动作业三个环节。另一类为真实情境训练活动。 (五)实施团体辅导 对实验组实施14次团体辅导,持续7周。 (六)实施后测 团体辅导结束后,用“青年性格问卷”和“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实施后测。 (七)统计分析 运用王建中教授开发的WJZ心理测量和统计软件对前后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合师生评价、自我评价,评估团体辅导方案及其实施的有效性。 二、结果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制约因素调查表”统计结果 (二)青年性格问卷统计结果 (三)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统计结果

中南大学设计模式实验2

实验2 设计模式实验一 实验学时: 4 每组人数: 1 实验类型: 3 (1:基础性2:综合性3:设计性4:研究性) 实验要求: 1 (1:必修2:选修3:其它) 实验类别: 3 (1:基础2:专业基础3:专业4:其它) 一、实验目的 1.熟练使用面向对象设计原则对系统进行重构; 2.熟练使用PowerDesigner和任意一种面向对象编程语言实现几种常见的创建型设计模式和结构型设计模式,包括简单工厂模式、工厂方法模式、抽象工厂模式、单例模式、适配器模式、桥接模式和组合模式,理解每一种设计模式的模式动机,掌握模式结构,学习如何使用代码实现这些模式。 二、实验内容 1.在某图形库API中提供了多种矢量图模板,用户可以基于这些矢量图创建不同的显示图形,图形库设计人员设计的初始类图如下所示: Circle + + + + +init () setColor () fill () setSize () display () ... : void : void : void : void : void Triangle + + + + + init () setColor () fill () setSize () display () ... : void : void : void : void : void Rectangle + + + + + init () setColor () fill () setSize () display () ... : void : void : void : void : void Client 在该图形库中,每个图形类(如Circle、Triangle等)的init()方法用于初始化所创建的图形,setColor()方法用于给图形设置边框颜色,fill()方法用于给图形设置填充颜色,setSize()方法用于设置图形的大小,display()方法用于显示图形。 客户类(Client)在使用该图形库时发现存在如下问题: ①由于在创建窗口时每次只需要使用图形库中的一种图形,因此在更换图形时需要修改客户类源代码;

医学免疫学实验设计例子

《医学免疫学》实验设计 期别:xxx 班级:xx 学号:xxxxxxxx 姓名:OOO IL-35对小鼠Ⅰ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及免疫机制 【立题依据】 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s)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如今越来越多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被不断发现和认识,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Ⅰ型糖尿病(T1DM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就是其中的一员,在全球大约有2000万患者,中国至少有100万的患者,但是Ⅰ型糖尿病常常在幼儿和青少年时期发生且为一种多基因遗传病有较高的遗传度(75%),表现为明显的家族遗传性。同时,Ⅰ型糖尿病患者如治疗不善将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失明、肾衰竭、心脏病、截肢等。因此如果能正确了解Ⅰ型糖尿病的免疫学机制,并探索更加有效治疗及预防方案,对于患者本身乃至整个家族的身体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意义重大。 Ⅰ型糖尿病的免疫学发病机制是体内除了抗原提呈细胞(APC)和活化的T淋巴细胞外正常细胞几乎不表达MHC-Ⅱ类分子,研究表明IFN-γ转基因小鼠的胰岛β细胞分泌IFN-γ,由于IFN-γ刺激MHC-Ⅱ分子的表达这种小鼠的胰岛β细胞高表达MHC-Ⅱ类分子,这样以来免疫细胞就会结合并识别胰岛β细胞然后对其进行攻击,使其丧失胰岛素分泌活性,最终导致体内胰岛素缺乏。调节性T细胞(Treg)是一些CD4+T cell还可高表达IL-2受体的α链(CD25)分子,胞质中表达Foxp3转录因子的T细胞分化亚群。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抑制CD4+ Tcell 和CD8+ Tcell的活化与增殖从而达到免疫的负调节作用。通过协调Treg水平来调节Ⅰ型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功能可能成为新的治疗手段。 白细胞介素-35(IL-35)是2007年新发现的一种独特的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调节因子,属于IL—12细胞因子家族,IL-35为异源二聚,主要由活化的Treg分泌,对

教育实验报告范例

教育实验报告范例 1、陈菊珍、刘华山:《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不良现状的团体辅导实验研究》,载《教育研究 与实验》,2005年第2期。 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不良现状的团体辅导实验研究 陈菊珍、刘华山 内容摘要:本研究通过前测,选取存在人际交往困扰的大学生40人,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按照自行制定的辅导方案,进行14次人际交往团体辅导,用青年性格问卷和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结合他评和自评,对辅导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对减轻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扰,增强大学生人际适应能力具有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辅导 一、研究过程 (一)测试工具 本研究以“青年性格问卷”和“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为主要测量工具。“青年性格问卷”是前人根据“加里弗尼业心理测验表”修订而成的,“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是由北京师范大学郑日昌等编制的。 (二)被试选定与分组 本研究以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40名存在人际交往困难的大学生为被试。将筛选出来的40名学生随机分成甲乙两组,每组20人。甲组为实验组,乙组为对照组。实验组又随机分为两个小组,每一小组10人,接受完全相同的辅导。为了更好地引导实验组成员适时暴露自己,分析自我,特意安排10个交往正常的大学生加人实验组,一个小组5人。他们在上述心理测验中,未表现出明显的交往困扰,但研究者要求他们参加团体辅导,他们也愿意协助辅导老师开展工作他们在前后测中得分不参与统计分析。乙组则未安排任何形式的辅导。 (三)前期调查 辅导前运用自编“大学生人际交往制约因素调查表”,对40名实验对象进行调查,以了解妨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因素,为制定团体辅导方案提供依据。本调查表共列出17个不利于交往的心理因素,由被调查者选出其中5个,同时允许其予以补充。 (四)制定辅导方案 辅导分为两类,一类为主题讨论、人为情境训练,共9次,每次分为理论研讨、情境训练和行动作业三个环节。另一类为真实情境训练活动。 (五)实施团体辅导 对实验组实施14次团体辅导,持续7周。 (六)实施后测 团体辅导结束后,用“青年性格问卷”和“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实施后测。 (七)统计分析 运用王建中教授开发的WJZ心理测量和统计软件对前后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合师生评价、自我评价,评估团体辅导方案及其实施的有效性。 二、结果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制约因素调查表”统计结果 (二)青年性格问卷统计结果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设计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设计 莘县实验小学教科室 自90年代建构主义理论被引入我国教育技术界以来,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研究成为一个热点。尽管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但近年来在教学实践尤其是教学实验中,出现了一些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新的教学设计模式,倘若我们暂不考虑教学设计模式的分类标准和层次关系,单就其名称看主要有基于资源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探究学习,角色扮演,研究型学习,情景教学,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等。通过这些名称各异的教学设计模式我们可以看出,基于问题解决、学生自主探索、社会化和情境化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和模式正在逐步形成。虽名称各异,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反映了教学设计由注重教师教转向关注学生学。 一、“课堂”的基本定位 课堂教学是学校的核心工作,但多年来,我们谈论的课堂基本上是所谓公开课或观摩课所展示的一种虚拟的课堂,大家已习惯依据这种课堂来评判教师或学校的实际教学水准,也正是这种思维定势,使我国课堂教学研究陷入了迷魂阵。假如我们把公开课、观摩课分为一类定名为精英课堂,哪么,我们教师平时所上的课就可以称之为常规课堂。以小学为例,小学教师每学期一般上课时数为360节,每学期每位教师执教公开课、观摩课平均不足3节,也就是说,领导、同事看到的教师上课时数最多占总上课时数的1%,而看不到的则占到99%,这99%的课才是决定素质教育的所在,而我们恰恰在课堂教学研究中忽略了这个最重要的场所,一直多年来,常规课堂始终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这种课堂教学是严重失控的课堂教学,领导的意图、新的课程理念、新进的教学方法很难在这里出现。精英式课堂是展示精英教师对课程理念解读和展示自身教学水平的一个特定场所,常规课堂才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杜郎口课堂教学之所以在全国引起轰动,并不是该校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多高,学校设施建设有多先进,而是该校把常规课堂教学作为落实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把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这让我们整天变着花样展示课堂教学的新模式的研究者汗颜。 二、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研究中,课堂教学形式代表了执教者对课程理念的理解,对某种教学理论的运用的熟练程度,对教材的解读深度,对自己教学艺术驾驭的技巧,刻意展示自己,让评教者把目光聚焦在自己身上。忽

c程序设计实验指导与测试(第四版)所有示例代码

本科生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算法语言与程序设计 学院名称管理科学学院 专业名称信息与计算科学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2 指导教师王玉兰 实验地点数学应用与计算机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成绩 二〇一五年三月二〇一五年六月

填写说明 1、适用于本科生所有得实验报告(印制实验报告册除外); 2、专业填写为专业全称,有专业方向得用小括号标明; 3、格式要求: ①用A4纸双面打印(封面双面打印)或在A4大小纸上用蓝黑色水笔书写。 ②打印排版:正文用宋体小四号,1、5倍行距,页边距采取默认形式(上下2、 54cm,左右2、54cm,页眉1、5cm,页脚1、75cm)。字符间距为默认值(缩 放100%,间距:标准);页码用小五号字底端居中。 ③具体要求: 题目(二号黑体居中); 摘要(“摘要”二字用小二号黑体居中,隔行书写摘要得文字部分,小4号宋体); 关键词(隔行顶格书写“关键词”三字,提炼3-5个关键词,用分号隔开, 小4号黑体); 正文部分采用三级标题; 第1章××(小二号黑体居中,段前0、5行) 1、1 ×××××小三号黑体×××××(段前、段后0、5行) 1、1、1小四号黑体(段前、段后0、5行) 参考文献(黑体小二号居中,段前0、5行),参考文献用五号宋体,参照《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05)》。

目录 目录 目录 (3) 第一章程序调试 (4) 1、修改程序 (4) 2、实验项目 (5) 3、测试 (5) 第二章C语言基础 (6) 1、修改程序 (6) 2、实验项目 (6) 3、测试 (8) 第三章控制结构 (9) 1、实验项目 (9) 2、测试 (13) 第四章数组 (15) 1、实验项目 (15) 2、测试 (20) 第五章指针 (22) 1、实验项目 (22) 2、测试 (27) 第六章函数 (29) 1、实验项目 (29) 2、测试 (36) 第七章文件 (39) 1、实验项目 (39) 2、测试 (43) 第八章结构体与共用体 (45) 1、实验项目 (45) 2、测试 (46) 教师评阅 (52)

教育实验设计的效度与基本类型(前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 教育研究与写作

教育实验设计的效度与基本类型(最全版) 一、教育实验研究的基本程序 教育研究的全过程可分为“准备—实施—总结推广”三个基本阶段。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有序的结构序列。 1.教育实验的准备阶段 教育实验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具体包括: (1)选定实验研究的课题,形成研究假说。一般来说,一个实验至少被一种假设指导,应陈述两种变量间所希望的因果关系。 (2)明确实验目的。确定指导实验的理论构架。为了使理论系统分析更接近客观实际,需要进行先期的调查研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让课题组全体成员进行充分讨论。 (3)确定实验的自变量。选择被试和形成被试组,决定每组进行什么样的实验处理,并确定操作定义。 (4)选择适合的测量工具并确定采用什么样的统计方法,从而明确评价因变量的指标。 (5)选择实验设计类型,谋划好控制无关因素的措施,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实验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 2.教育实验的实施阶段 按照实验设计进行教育实验,采取一定的变革措施(实验处理),观测由此产生的效应,并记录实验所获得的资料、数据等。 3.教育实验的总结推广阶段 在实验的总结和评价阶段,研究者的主要任务是对实验中获得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确定误差的范围,从而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最后得出科学结论。在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撰写实验报告,对实验的过程和结论进行全面的表述。 二、教育实验设计的效度 1.内在效度指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明确因果关系或相关关系的程度。它表明因变量的变化在多大程度上来自自变量——有效性。 内在效度是指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联系的真实程度,即因变量的变化,确实由自变量引起,是操作自变量的直接成果,而非其他未加控制的因素所致。内在效度表明的是因变量Y的变化在多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变量X——有效性。没有内在效度的实验研究是没有价值的,因为内在效度决定了实验结果的解释。 坎贝尔和斯坦利认为,有八类新异变量与教育实验内在效度有关或成为内在效度的威胁因素。分别是: (1)历史或偶然事件:在实验进展过程中没有预料到的影响因变量的事件的发生。如未定的考试产生的焦虑。 控制方法:可以通过恒定其他条件的方式加以控制。 (2)成熟程度:时间在被试身上起的作用。 控制方法:使被试选择与分组尽可能随机化,并设立对照组。 (3)测验:注意一次测验对随后另一次测验的影响。 控制方法:通过设立无前测的对照组加以控制。 (4)工具:测量手段不统一会产生错误的结果。如:主持实验者主观情绪状态发生变化,或者研究者的个性、态度、价值观、信息的影响,或评判标准不同(前后测难度不同、不同班用不同测验、评判者的差异)。

教育心理学实验设计案例

教育心理学实验设计 1219100034 目的:探究在不同条件的亲子阅读下,儿童的下位学习能力的差异。 假设:在家长引导的亲子阅读下,儿童的下位学习能力最强。其次为自主阅读。在家长逐字引导的亲子阅读下,儿童的下位学习能力最弱。 自变量:亲子阅读方式。 自变量水平:①在家长引导下的亲子阅读,即家长引导孩子结合孩子自己读 ②家长不参与的亲子阅读,即让孩子独立阅读。 ③家长带着孩子的亲子阅读,即家长逐字指着阅读。 因变量:儿童的下位学习水平。 被试:选取,6到9岁的儿童与其父母中一人为一对,共30对被试。(选取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有一定的识字阅读能力和思维水平,同时没有过度的社会化水平,知识面不够广泛) 实验材料: 1.温暖舒适的阅读场地(包括合适桌椅,明亮光照等) 2阅读材料A,B两组。A组中有两段材料,包括A1、A2(A2为下位学习材料,即涵盖与A1之下的知识内容)。B组亦然有B1、B2。(阅读材料要求适合该年龄认知阶段儿童的文字材料,每段材料在100字左右) 3检验下位学习材料的问题及答案。针对下位学习材料(A2、B2)而提出的问题,用于检验儿童对于下位学习材料的成果。(为标准化操作可以对与每段下位学习材料提出5个问题,共10问,每问答对计1分,共10分。同时在实验前实施预实验以检验10个问题的信效度和区分度) 实验步骤: 1.将30对被试通过随机抽签的方式分为①、②、③,不同亲子阅读方式的三组,每组10对被试。 2.对①、②、③进行同样的处理。让每对被试在相同阅读场所中以对应亲子阅读方式阅读材料A1、B1。要求在40分钟内阅读完这两段材料,阅读时间不能低于25分钟。 3.休息10分钟的时间。 4.由儿童独立自主阅读下位学习材料A2、B2。阅读时间不低于15分钟,保证儿童阅读完毕。 5.确保实验中儿童的阅读顺序为A1、B1、B2、A2。 6.儿童完成阅读后进行检查提问,要求儿童口述回答问题而不是点头或摇头回答问题。并计分。 7.数据分析,根据儿童回答问题的分数,分析不同亲子阅读对于下位学习影响差异。

软件体系结构实验教学大纲

软件体系结构(含软件设计模式)实验教学大纲 实验学时:10 一、实验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教学目的 在软件逐渐趋于大型化、网络化、服务化的今天,软件设计模式与软件系统结构的选择与设计,面向对象思想的具体实施、可重用软构件的设计与应用以及可重用软件架构的设计与应用就变成当前解决软件危机、提高软件质量,降低软件维护成本的最重要的技术手段。软件工程相关领域数十年来的健康发展,已经在软件产业中形成了许许多多的技术。本课程将基于上述各类技术,结合实验过程中的开发实例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最新的软件设计和开发思想。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和实践,并能合理将所学的只是有效的应用于自己承担的科研项目和接触的工程项目中。 二、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试验的基本要求有如下几点: (1)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理论讲解,引入简单实例开发练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更好的感性认识。 (2)学生须结合实际案例,通过实际动手和练习,对学习过的知识进行深入实践。 具体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软构件技术实践,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CORBA构件实例练习; (2)COM/COM+构件实例练习; (3)EJB构件实例练习。 2、软件设计模式实践,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创建型设计模式练习,主要练习典型的创建型设计模式,比如工厂模式、抽象工厂模式和建造者模式;

(2)结构型设计模式练习,主要练习典型的结构型设计模式,比如适配器模式、装饰模式、代理模式、外观模式等; (3)行为型设计模式练习,主要练习典型的行为型设计模式,比如中介者模式、观察者模式、状态模式、策略模式、模板模式、访问者模式。 四、实验考核 试验共分为6个单元,要求提交实验报告和所实现的程序代码。 五、实验项目表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范例

怀化学院 大学物理实验实验报告系别数学系年级2010专业信息与计算班级10信计3班姓名张三学号**组别1实验日期2011-4-10 实验项目: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1.气垫导轨的水平调节 可用静态调平法或动态调平法,使汽垫导轨保持水平。静态调平法:将滑块在汽垫上静止释放,调节导轨调平螺钉,使滑块保持不动或稍微左右摆动,而无定向运动,即可认为导轨已调平。 2.练习测量速度。 计时测速仪功能设在“计时2”,让滑块在汽垫上以一定的速度通过两个光电门,练习测量速度。 3.练习测量加速度 计时测速仪功能设在“加速度”,在砝码盘上依次加砝码,拖动滑块在汽垫上作匀加速运动,练习测量加速度。 4.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1)验证质量不变时,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 用电子天平称出滑块质量滑块m ,测速仪功能选“加速度”, 按上图所示放置滑块,并在滑块上加4个砝码(每个砝码及砝码盘质量均为5g),将滑块移至远离滑轮一端,使其从静止开始作匀加速运动,记录通过两个光电门之间的加速度。再将滑块上的4个砝码分四次从滑块上移至砝码盘上,重复上述步骤。 (2)验证合外力不变时,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 计时计数测速仪功能设定在“加速度”档。在砝码盘上放一个砝码(即 g m 102=),测量滑块由静止作匀加速运动时的加速度。再将四个配重块(每个配重 块的质量均为m ′=50g)逐次加在滑块上,分别测量出对应的加速度。 【数据处理】 (数据不必在报告里再抄写一遍,要有主要的处理过程和计算公式,要求用作图法处理的应附坐标纸作图或计算机打印的作图) 1、由数据记录表3,可得到a 与F 的关系如下: 由上图可以看出,a 与F 成线性关系,且直线近似过原点。 上图中直线斜率的倒数表示质量,M=1/=172克,与实际值M=165克的相对误差: %2.4165 165 172=- 可以认为,质量不变时,在误差范围内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

教育信息处理(实验九因子分析与主成分分析)实验报告-示例

1、对北京18个区县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进行聚类。X1:每万人中职在校生数;X2:每万人中职招生数;X3:每万人中职毕业生数;X4:每万人中职专任教师数;X5:本科以上学校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X6:高级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X7:学校平均在校生人数;X8:国家财政预算中职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X9:生均教育经费。 具体步骤如下: 1、导入数据,建立数据文件(data.sav) 2、选择聚类分析(分析—分类—系统聚类分析),选择变量,分群选择个 案方式 3、聚类分析描述统计(统计量—合并进程表;聚类成员—单一方案—聚类 数3) 4、聚类分析绘制(树状图;冰柱—所有聚类,方向—垂直) 5、聚类分析方法(聚类方法—组间联接,度量标准—区间—平方Euclidean

距离) 6、聚类分析保存(聚类成员—单一方案—聚类数3) 7、保存实验结果,并分析结果 结果与分析: (1)输出结果文件中的第一部分如下图1所示。 图1中可以看出18个样本都进入了聚类分析,但有效样本为14个,缺失14个。 (2)输出结果文件中的第二部分为系统聚类分析的凝聚状态表如图2所示。

第一列表示聚类分析的步骤,可以看出本例中共进行了17个步骤的分析; 第二列和第三列表示某步聚类分析中,哪两个样本或类聚成了一类; 第四列表示两个样本或类间的距离,从表格中可以看出,距离小的样本之间先聚类; 第五列和第六列表示某步聚类分析中,参与聚类的是样本还是类。0表示样本,数字n(非零)表示第n步聚类产生的类参与了本步聚类; 第七列表示本步聚类结果在下面聚类的第几步中用到。 图2给中第一行表示,第二个样本和第四个样本最先进行了聚类,样本间的距离为4803.026,这个聚类的结果将在后面的第六步

实验设计——设计案例分析(一)

实验设计——设计案例分析(一) 【考纲要求】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进行设计并作出恰当的评价和修正。获取信息的能力:1、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2、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以及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综合运用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知识梳理】 一、该类试题题材广泛,通常是一些简单的生物学原理和生命现象的验证(如物质的运输,酶促反应及其特点,水和无机盐的吸收与作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条件与产物及其变化,激素的生理作用,遗传实验,环境条件对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等)对知识的要求很低(范围可拓展至初中或大学,但无知识障碍),一般给出实验目的,一部分或全部的实验条件,要求设计一种简单的实验方案来达到实验目的、预期将产生的结果并能作出相应的分析;除考查中学生物实验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运用能力外,重点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即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解题的基本思路

(一)明确实验目的(明确该实验要验证的内容),如果是未学过的(未知的)生物学现象还需提出假设; (二)分析实验原理; (三)分析给定的已知条件(如果条件不足,须补充相应的条件),确定实验组与对照组,排出合理、简单可行的实验步骤(即实验方案);注意常用的实验方法:对比(对照)实验。 、须设置对照组。 2、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注意严格控制无关变量(即除实验研究的一项差异外,其他实验条件都须相同),排除一切干扰因素。 (四)预期实验结果,有些实验可能有多种结果,尽量考虑全面;在多组比较的实验中还须设计结果记录表; (五)分析并得出相应的结论;有些实验结果需用曲线或图进行表达。 【高考模拟】 、(XX上海生物43)在“学农”活动中,生物小组同学了解到一种有毒植物“博落迥”,农民常用其茎叶的浸出液对水稻种子进行消毒杀菌,防治秧苗病害,但是使用中常出现水稻发芽率降低的现象。同学们经调查后发现,农民所使用的“博落迥”浸出液浓度约为每100ml水中含有3~7g“博落迥”茎叶干重。他们推测,水稻发芽率降低的现象可能与

实验一 设计模式综合应用(一)附源码+UML图

注:班里的可以向我要工程文件 实验一设计模式综合应用(一) 一、实验目的: 熟练掌握Java设计模式中的命令模式和观察者模式,并培养学生将两者综合应用到具体软件项目中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 制作如图1所示GUI界面,需求如下: 1. 鼠标左键点击界面时,在鼠标所在位置填充一个直径为20像素的圆, 并在界面上方的标签上显示“新增圆点位于:(x,y)”; 2. 鼠标右键点击时,则实现undo操作,将最后填充的圆点从界面中删除, 并在界面上方的标签上显示“删除圆点位于:(x,y)”; 3. 界面下方的标签随时显示“鼠标位于:(x,y)”; 图1 GUI界面 三、实验要求: 1. 绘制和撤销圆点使用命令模式; 2. 两个标签内容的变更使用观察者模式; 3. 在代码实现之前,进行UML类图设计;

4. 根据UML类图,在eclipse中编程实现程序的功能。 四、实验学时:2+2学时(课外2个学时) 五、提示: 1.设计一个Circle类,该类对象用来记录某个填充圆的信息; 2. 每填充一个圆点,就实例化一个Circle类对象,并将其放置到具体命令对 象关联的List对象中,用来作为undo操作的依据; 3. 填充圆可以使用Graphics的fillOval方法; 4. 删除圆可以先将Graphics对象的颜色设置为画布的背景色,再使用 Graphics的fillRect方法; 5. 标签显示内容的需求不用观察者模式就可以轻松实现,但要求使用观察者 模式进行设计; 5. 实验完成后,将UML文件和程序的工程文件打包,命名为“实验一.rar”, 并上传至ftp://10.10.3.72。 六UML图 七源代码 1. package lsu.egg.sy1; public class Circle { private int x; private int y;

教育实验报告范例

教育实验报告范例

教育实验报告范例 1、陈菊珍、刘华山:《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不良 现状的团体辅导实验研究》,载《教育研 究与实验》,2005年第2期。 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不良现状的团体辅导实验 研究 陈菊珍、刘华山 内容摘要:本研究通过前测,选取存在人际交往困扰的大学生40人,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按照自行制定的辅导方案,进行14次人际交往团体辅导,用青年性格问卷和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结合他评和自评,对辅导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对减轻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扰,增强大学生人际适应能力具有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辅导 一、研究过程 (一)测试工具 本研究以“青年性格问卷”和“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为主要测量工具。“青年性

格问卷”是前人根据“加里弗尼业心理测验表”修订而成的,“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是由北京师范大学郑日昌等编制的。 (二)被试选定与分组 本研究以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40名存在人际交往困难的大学生为被试。将筛选出来的40名学生随机分成甲乙两组,每组20人。甲组为实验组,乙组为对照组。实验组又随机分为两个小组,每一小组10人,接受完全相同的辅导。为了更好地引导实验组成员适时暴露自己,分析自我,特意安排10个交往正常的大学生加人实验组,一个小组5人。他们在上述心理测验中,未表现出明显的交往困扰,但研究者要求他们参加团体辅导,他们也愿意协助辅导老师开展工作他们在前后测中得分不参与统计分析。乙组则未安排任何形式的辅导。 (三)前期调查 辅导前运用自编“大学生人际交往制约因素调查表”,对40名实验对象进行调查,以了解妨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因素,为制定团体辅导方案提供依据。本调查表共列出17个不利于交往的心理因素,由被调查者选出其中5个,同时

试验设计课程案例分析)

实验设计课程案例分析 小组成员:45120202 白合兵 45120203 田大越 45120212 永勉

2.1 正交实验设计概述 正交实验设计(Orthogonal experimental design) 11是研究多因素多水平的一种设计方法,它是根据从全面实验中挑选出部分有代表性的点进行实验,正交实验设计又称正交设计或多因素优选设计,是一种合理安排、科学分析各实验因素的一种有效的数理统计方法。它是在实践经验和理论认识的基础上,借助一种规格化的“正交表”,从众多的实验条件中确定出若干个代表性较强的实验条件,科学地安排实验,然后对实验结果进行综合比较,统计分析,探求各因素水平的最佳组合,从而得到最优或较优实验方案的一种实验设计方法。正交实验设计的特点是用不太多的实验次数,找出实验因素的最佳水平组合,了解实验因素的重要性程度及交互作用情况,减少实验盲目性,避免资金浪费等。它能以较少的实验次数找到较好的实验(生产)方案,由正交实验寻找出的优化参数(条件)与全面实验所找出的最优条件有一致的趋势。 正交实验设计具有正交性,使实验具备均衡分散和综合可比性。此法应用方便,准确性高,在多因素条件下应用有很大的优越性,是一种高效率、快速、经济的实验设计方法。日本著名的统计学家田口玄一将正交实验选择的水平组合列成表格,称为正交表。例如作一个三因素三水平的实验,按全面实验要求,须进行33=27种组合的实验,且尚未考虑每一组合的重复数。若按L9(3)3正交表按排实验,只需作9次,显然大大减少了工作量。因而正交实验设计在很多领域的研究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2.2 正交实验设计基本程序 正交设计中常用的术语有:指标、因子和水平。正交设计把实验设计要考 表示第i次实验的指标值;把对实验虑的结果和评价准则称为指标,一般以y i 结果和对评价指标可能产生影响且在实验中明确了条件加以对比的因素称为因子,一般以大写字母表示;把每个因子在实验中的具体条件称为因子的水平,简称水平,一般以表示因子的大写字母加上脚标来表示。 对于多因素实验,正交设计是简单常用的一种设计方法,其设计程序12如图4所示。

试验设计课程案例分析

实验设计课程案例分析 小组成员:白合兵 田大越 刘永勉 正交实验设计概述 正交实验设计(Orthogonal experimental design) 11是研究多因素多水平的

一种设计方法,它是根据从全面实验中挑选出部分有代表性的点进行实验,正交实验设计又称正交设计或多因素优选设计,是一种合理安排、科学分析各实验因素的一种有效的数理统计方法。它是在实践经验和理论认识的基础上,借助一种规格化的“正交表”,从众多的实验条件中确定出若干个代表性较强的实验条件,科学地安排实验,然后对实验结果进行综合比较,统计分析,探求各因素水平的最佳组合,从而得到最优或较优实验方案的一种实验设计方法。正交实验设计的特点是用不太多的实验次数,找出实验因素的最佳水平组合,了解实验因素的重要性程度及交互作用情况,减少实验盲目性,避免资金浪费等。它能以较少的实验次数找到较好的实验(生产)方案,由正交实验寻找出的优化参数(条件)与全面实验所找出的最优条件有一致的趋势。 正交实验设计具有正交性,使实验具备均衡分散和综合可比性。此法应用方便,准确性高,在多因素条件下应用有很大的优越性,是一种高效率、快速、经济的实验设计方法。日本著名的统计学家田口玄一将正交实验选择的水平组合列成表格,称为正交表。例如作一个三因素三水平的实验,按全面实验要求,须进行33=27种组合的实验,且尚未考虑每一组合的重复数。若按L9(3)3正交表按排实验,只需作9次,显然大大减少了工作量。因而正交实验设计在很多领域的研究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2.2 正交实验设计基本程序 正交设计中常用的术语有:指标、因子和水平。正交设计把实验设计要考 表示第i次实验的指标值;把对实验虑的结果和评价准则称为指标,一般以y i 结果和对评价指标可能产生影响且在实验中明确了条件加以对比的因素称为因子,一般以大写字母表示;把每个因子在实验中的具体条件称为因子的水平,简称水平,一般以表示因子的大写字母加上脚标来表示。 对于多因素实验,正交设计是简单常用的一种设计方法,其设计程序12如图4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