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地形学知识总结

军事地形学知识总结

一、军事地形学概述

1、军事地形学定义:是从军事需要出发,研究如何识别和利用地形的一门应用

学科。

2、地形 Terrain :地物和地貌的统称。

3、地貌 Geomorphy:是指地表面高低起伏的状态,如平原、丘陵地、山地等;

4、地物 Feature :是指分布在地面上人工或自然形成的固定物体。如居民地、道路、江

河、森林、以及各种管线等。

5、地物分类:天然的:江河、湖泊、森林;

人工建造的:道路、桥梁、房屋、水库等都是地物。

6、地形的分类:(1)依地貌状态与海拔(P13):山地:Upland丘陵:Brent 平原:Plain

(2)按对军事行动影响:按通行程度;人车负重和坡度

观察射击;开阔与隐蔽

特殊地形;沙漠、高寒、丛林等

(3)依对军队战斗行动的影响

开阔地:Clear Ground

隐蔽地:Enclossed Ground

起伏地:Uneven Ground

断绝地:Broken Ground

7、地形作战性能:(1)、基本作战性能:机动;观察;射击;隐蔽;伪装、防护;工程构

筑、通讯与指挥。

(2)、战术性能:评估地形利弊

8、地形要素:1、地形要素构成:地貌、土质、居民地、道路、水系、植被;

例:山地地貌单元:山顶、鞍部、山脊、山谷、山背、斜面;坡度、高差与高程、起伏频率和切割度。

2、居民地为例:建筑物---类型、分布形式、规模与职能

街道、道路----铁路、公里、其它道路(宽度、质量、载重)9、地形分类:山地、丘陵、平原、水网地形、城市地形、山林地形、石林地形、黄土丘陵地形、沙漠戈壁、海岸岛屿、草原沼泽、高原高寒

(1)平原:1、适应于机械化部队和大兵团作战,发挥直射火力的优势;

2、不便于隐蔽容易暴露目标;对化学武器、核武器防护能力比较差;不便于防空袭;不易选择良好的观察所。

(2)丘陵:1、便于隐蔽;便于兵力兵器配置;便于诸兵种联合协同作战;便于观察指军和通信联络;便于防空袭;

2、不便于机械化部队集结和机动。丘陵地是便于进攻和防守的有利地形。(3)城市:人口集中;经济发达;建筑物坚固、高大、密集;交通便利,街道纵横交错;水、电、气、消防、通信、医疗等设施完备。

重点:地形、地形作战性能、地形要素

重点掌握三个概念:军事地形学、地物、地貌

二、军用地图基础

1、地图:就是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用特定的图式符号、颜色与文字注记,将地

球表面的自然及社会现象,经过一定的制图综合测绘于平面上的图。

2、地图分类:(1)普通地图:综合反映地表物体,以及自然与社会现象等一般特

征的地图。分地形图:比例尺大于1:100万。地理图:比例尺小于1;100万

(2)专题地图:以普通地图为底图,突出反映某一类或多类

专题内容的地图

3、地图是将地面的点、线、图形,按一定的数学法则转换到同一平面上,并按一

定比率缩小成图的。

缩小比率就叫地图比例尺(Map Scale)。分普通比例尺、投影比例尺。

普通比例尺(S)=图上线段长()/实地水平距离()=1 /

理解要点1、注意实地水平距离与实地直线距离的区别。2、分子分母的比量单位必须一致。3、分子恒用“1”表示。4、比例尺大,地图显示地形详细、精度高、图幅包

含的实地范围小。5、比例尺小,地图显示地形简略、精度低、图幅包含的实地范围大。

4、比例尺的表示形式:(1)、文字比例尺。用文字叙述地形图缩小比率的比例尺。

(2)、数字比例尺。用比例式或分数式表示的比例尺。

(3)、直线比例尺。用设定的一定比例关系的线段表示图上长的比例尺

(4)、对距离的修正:实地距离()= × (1+%)

坡度改正数坡度改正数0~4 3% 20~24 40% 5~9 10% 25~29 50% 10~14 20% 30~34 65% 15~19 30% 35~40 80%

5、地形图要素请查 ppt2-地图比例尺

重点1、地图概念、分类 2、地图比例尺3、地形图要素

三、地物符号与注记

1、地物符号: Feature symble 在地形图上,结合一定文字或数字注记用来表示实

地地物的统一规定的图形符号。

2、制定地物符号的基本原则:1. 规定要有统一性

2. 图形形象醒目,容易识别记忆

3. 要合理分类,反映图、地内联系与区别

4. 线画简练明确

3、地物符号的图形构成与特点(1)符号的图形与地物的平面形状相似——正形符号

(依据实地地物的外部轮廓线,按地图的比例尺缩绘,内部的填充(水、植被)按需

要配制的一种图形符号。例:居民地、森林、江河等)

特点:1.符号外部轮廓与实地地物的外部轮廓相一致;2.

符号转折点位置精确,具有一定的方位作用;3.可量算实地地物的长、宽、面积; 4.

可了解实地地物的种类、分布和形状。

(2).符号的图形与地物的侧面形状相近——侧形符号

(3)符号的图形与地物的有关意义相应——象征符号4、地形符号分类:一)依照使用角度1、点状符号2、线状符号3、面妆符号

二)依比例关系区分1. 依比例尺地物符号——轮廓符号(Area Symble) 依据实地地物的外部轮廓线,按地图的比例尺缩绘,内部的填充按需要配制的一种图形符号。通常用于表示实地面积较大的地物。

◆符号外部轮廓与实地地物外部轮廓一致。

◆符号的转折点位置精确,具有一定的方位作用。

◆依据符号可量算实地地物的长、宽、面积,可了解地物的种类与分布。

2. 半依比例尺地物符号——线状符号(Line Symble) 用于表示实地窄长地物的一种图形符号,其的长度是按地图比例尺缩绘的。比如:道路、围墙、高压线等。

◆符号的转折点、交叉点位置准确,可用于判定方位,以及确定位置。

◆符号的长度是按比例尺缩绘的,宽度根据需要概略放大。

3. 不依比例尺地物符号——点状符号(Point Symble) 用于表示实地面积小,但有方位作用的独立明显地物。符号不按地图的比例尺缩绘。

◆依据符号不能量算地物的长、宽、面积。

◆依据符号可了解实地地物的种类、位置。

4. 说明、配置符号

三)依地物的性质区分1、居民地符号 2、道路符号3、水系符号4、境界符号5、植被符号6、独立地物符号7、管线符号

5、识别地物符号的要领

(1).按象形识别:地物符号一般都有象形特点,识别时要注意从符号构图的象形角度去联想。

(2)依含义分析:地物符号设计时注意了图形与含义的联系。

(3).从逻辑角度判断:地物符号的图形结构都具有内在联系与逻辑性。

(4).由色彩区分类别:根据地物符号的色彩、地形图图式的用色规定来判定。

6、地物符号的规定

(1)定位规定:是指以符号的特定点或特指线来代表地物在图上的位置。

(2)定向符号(直立符号):符号的方向垂直于南北图郭线,通常用以表示自身没有方向性的独立地物。如,测量控制点、水塔、烟囱等。

(3)真向符号:符号的方向按实地地物的真实方向表示.

(4)变向符号:符号的方向随其他物体或风的方向而确定.

(5)颜色规定:黑色:表示人工地物(居民地、道路等)及部分自然地物(独立石、溶洞);

◆蓝色:表示与水、冰雪有关的物体,如江、河、湖、海等;

◆绿色:表示与植被有关的物体;

◆棕色:表示地貌与土质。

(6)尺寸规定:是指对符号大小、线条粗细及注记文字大小等所作的规定。

四、坐标系

(一)地图投影概述:1. 地图投影:运用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地球椭球面上的点和线

相应地转绘在平面上的方法。

2、地图投影方法

3、投影变形:长度变形、角度变形、面积变形

4、投影分类等角投影:等角投影、等面积投影、任意投影

5、分带投影:为了缩小投影后经纬线的长度增加值,从0度经线开始,由西向东,每隔经差6度为一个投影带,把全球分为60个投影带的投影方法。

(二)坐标的起算和注记

1:坐标的起算:纵坐标(X)以赤道为零起算,向北为正,向南为负,我国位于北半球,纵坐标均为正值。横坐标(Y)若以中央经线为零起算,向东为正,向西为负,使用不便,为避免负值出现, 实际运用时,规定把中央经线按500公里计算。

2、坐标注记说明:图廓线间注记的数字只是纵、横坐标值的末两位公里数,图廓四角注记的数字是坐标的全部数值。纵坐标的全部数值是四位数,表示该坐标横线上各点距赤道的公里数;横坐标的全部数值是五位数,前两位是投影带号,后三位数是将某投影带的中央经线按500公里计算后的公里数。

(三)平面直角坐标的应用

使用要求:——平面直角坐标主要用于指示目标和确定目标在图上的位置。使用时,必须按照先读(写)纵坐标、后读(写)横坐标的顺序进行。

(四)概略坐标

1、概略坐标的意义:用概略坐标指示点的位置,是范围指示,即以图上每个坐标网格左下角的坐标概值,指示该范围内所有点的位置的方法。

2、使用时机:配置面积较大,不需要或不能确定点位的精确位置时。

3、概略坐标的表示方法:(书写时)纵前横后,中间逗,括号括。

4、方格指示法:以目标所在方里网格左下角纵、横坐标值指示目标的方法,称为目标指示法;一般情况下只取纵横坐标的末两位公里数。

(五)精确坐标

量算三角点的精确坐标

1. 概略坐标(66 35)

2. 精确坐标纵值:

X=66000+2.5×250

=66000+625

=66625

3.精确坐标横值:

Y=35000+3.6×250

=35900

精确坐标

(66625 35900)

(六)确定目标

第一:根据纵横坐标的前两位公里数确定目标所在的方格。

第二:在方格的坐标横线上,根据由已知的纵坐标的米数所换算的图上长向上作垂线,再通过垂线的顶点做坐标横线的平行线。

第三:在方格的坐标纵线上,根据已知的横坐标的米数所换算的图上长向右做垂线,通过垂线的顶点做坐标纵线的平行线。

平行线的交点就是目标点的图上位置。

四、等高线显示地貌

1、等高距:Vertical intervals——在地形图上,相邻两条等高线间的实地垂直距离。

2、等高线显示地貌的特点:(1)在同一幅地形图上或同一等高距的条件下,等高线密(间隔小)相应的实地坡度陡,等高线稀(间隔大)相应的实地坡度缓。

(2)地形图上等高线的弯曲形状与相应实地地貌的形状相似。

3、等高线的种类:首曲线——基本等高线,是按规定的等高距测绘的细实线。

间曲线——半距等高线,是按二分之一等高距测绘的长虚线。

助曲线——辅助等高线,是按四分之一等高距测绘的短虚线。

计曲线——加粗等高线。是为了便于在图上判定高程而加粗描绘的粗实线。名称等高距特征作用

首曲线1个等高距细实线显示地貌的基本形特间曲线1/2等高距长虚线显示局部地貌的形特助曲线1/4等高距短虚线显示微型地貌的形特计曲线5个等高距粗实线便于判定高程

4、高程的起算和注记

(1)点的高程:地面点至大地水准面的垂距,叫点的高程。地面点的高程通常用H表示(2)高程的注记:控制点高程注记、等高线高程注记、比高注记

五、方位角、偏角及其量算

1、方位角概念:从某点的指北方向线起,按顺时针方向量至目标点方向线的水平夹角,称某点至目标点的方位角。

(1)坐标方位角:从某点的坐标纵线北起,依顺时针方向到目标方向线之间的水平夹角,叫该点至目标的坐标方位角

(2)真方位角:从某点的真子午线北起,依顺时针方向到目标方向线之间的水平夹角,叫该点至目标的真方位角

(3)磁方位角:从某点的磁子午线北起,依顺时针方向到目标方向线之间的水平夹角,叫该点至目标的磁方位角。

(4)密位制:将圆周等分为6000份,1份所对的圆心角为1密位。

2、三北:坐标纵线北(坐标北)坐标纵线所指方向

真子午线北(真北)某点指向北极的方向

磁子午线北(磁北)某点指向磁北的方向

3、量读坐标方位角

◆两点在同一公里格内,应将其连线延长至与坐标纵线相交

◆方位角<30—00,量角器放于坐标纵线右侧,零分划朝北;>30—00,量角器放于

坐标纵线左侧,零分划朝南,读出的密位加上30—00

五、地貌判读

一、地貌形态的识别

(一)山的各部形态:

1、山顶——山的最高部位。依其形状可分为尖顶、圆顶、平顶。图上等高线

表示为小环圈。有时绘有示坡线。

2、凹地——比周围地面低下,且经常无水的低地。图上等高线表示为一个或

数个环圈,并在最低和最高环圈内绘有示坡线。四周高、中间低,无积水的地

域称为凹地。内圈等高线的高程小于外圈。

顶部等高线圈小,且由顶向下等高线从密变稀,为尖顶山

顶部等高线圈大,且由顶向下等高线从稀变密,为圆顶山

顶部等高线圈不仅大,且有较宽的空白,且由顶向下等高线突然变密,为平顶山

3、山背:从山顶到山脚向外凸出的山体部分称为山背。它的中央棱线叫分水线。山背等高线形状向山脚突出。

若等高线在分水线呈尖形拐弯,为尖山背。呈圆形拐弯,为圆山背。若等高线平齐,且分水线附近宽阔,山背两侧等高线较密,为平齐山背。

4、山谷:相邻两个山背或山脊之间的低凹部分称为山谷。它的中央最低点的连线称为合水线。

5、鞍部:相邻两山顶之间,形如马鞍状的凹部称为鞍部。

6、山脊:数个相邻山顶、山背和鞍部所连成的凸棱部分称为山脊。山脊的最高棱线称为山脊线。

(二)斜面与防界线

1、斜面的分类:等齐斜面、凸形斜面、凹形斜面、波状斜面

(三)变形地符号

1. 变形地——由于自然或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改变了原来形态的局部地貌叫变形地。

2. 变形地坡度陡、形状特殊,等高线无法显示,在地形图上用专用符号表示。

3、冲沟、陡崖、崩牙、滑坡

二、高程判定

一)高程判定的基本方法

1.查—查地形图上规定的等高距。

2.选—在判定点附近选已知的高程注记。(控制点、山顶、等高线等)

3.引—把已知的高程注记采取加减等高距的方法引向判定点。

4.判—依据判定点所在的位置判定其高程。

(二)高程判定一般规律

三、起伏、坡度判定

(一)起伏判定: 1、判定依据:根据等高线的疏密、根据高程注记、根据示坡

线、根据河流的符号、根据山的各部形态。

2、地域起伏判定

(1)依据高程、高差和地物分布判定地形类型。

(2)依据等高线的多少、高程注记的比较、河流的位置和流向判定地势总的下降方向。(3)依据山顶和鞍部判定山脊的走向。

(4)依据高地的高程比较和所处位置判定制高点。

3、运动方向上的起伏判定

(1)明确运动路线上的起点和终点。

(2)找出运动方向上的起伏变换线,如山顶、鞍部、分水线、合水线等。(3)依据行进路线与等高线之间的位置关系详细判明沿途的上、下坡情况。

4、运动方向上的起伏判定(1)明确运动路线上的起点和终点。

(2)找出运动方向上的起伏变换线,如山顶、鞍部、分水线、合水线等。(3)依据行进路线与等高线之间的位置关系详细判明沿途的上、下坡情况。

5、坡度量取的要领(坡度尺):(1)选—在地图上选定量取坡度的位置。(2)量—用两脚规量取所选择位置相应的等高线间的宽度。

(3)比—保持量取后的两脚规的张度不变. 到坡度尺上与相应的底线和曲线间的纵向上比量。

(4)读—根据比量的情况,在底线上读出相应的度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