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彼特传记读后感

一位经济学巨人的传奇人生

——读熊彼特传记有感约瑟夫·阿罗伊斯·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1883~1950)是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通过对他的几本传记的阅读与比较,我被书中所描绘的这位伟大经济学家的传奇人生深深震撼;这种强烈的感受驱使我继续阅读有关他的作品。下面是我读熊彼特所获得的一些认识和感悟。

一、熊彼特生平介绍

1.天才少年,才华横溢

1883年,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出生于奥匈帝国摩拉维亚省特里希镇的一个织布厂主家庭,家境殷实。但是好景不长,在他4岁时,父亲意外去世,留下他和母亲乔安娜相依为命。少年时期的熊彼特在格拉茨小学读书,天资聪颖,勤奋刻苦,成绩优异;在此期间,他还学习了西班牙语、法语、英语和意大利语。后来母亲嫁给了一位奥匈帝国的退役军官,于是熊彼特得以进入当时奥地利最好的贵族中学——特里西亚人文中学读书,这对于后来熊彼特性格的养成、眼界的开阔、学识的广博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深受特里西亚人文中学浓重的贵族氛围的熏陶,熊彼特一举一动都尽显优雅高贵的贵族做派。当然,被视为“天才少年”的熊彼特又一次以优异的成绩从中学毕业,并进入维也纳大学深造。他除了学习自己的专业法学外,还学习了政治学、历史学以及后来陪伴他一生的经济学,广泛的涉猎为他以后的尽情挥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维也纳大学聚集的一大批大师对熊彼特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中,最为我们所熟知的是欧根·冯·庞巴维克(Eugen Bohm-Bawerk)。他是奥地利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曾担任过奥地利政府财政大臣、奥地利科学院院长,最后回到维也纳大学任经济学教授。另外,他的许多优秀的同学后来也成为了各自领域的领军人物,例如米塞斯(后成为著名经济学家)、鲍威尔(后担任奥地利政府外交部长和社会民主党领导人物)、希法亭(后成为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等。在这种浓重的学术氛围中,熊彼特热衷于与老师同学交流,并苦读学术著作,进步神速。1903年,熊彼特开始研究经济学,研读了大量的经济学著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时他最推崇的经济学家是里昂·瓦尔拉斯,认为他是“所有理论家中最伟大的一位”。同时,他还发表了一些探讨经济问题的论文,开始显示出卓越的经济学才华。

2.奥地利最年轻的经济学教授

大学毕业后,熊彼特到欧洲各国游学,期间拜访了许多经济学大家。最大的收获是与马歇尔的交流。尽管他对后者的很多经济学思想不赞同,但是却由衷的敬佩其学术水准。

在游学期间,他还认识了将来的妻子——葛莱蒂斯,并很快走进了婚姻的殿堂。为了维持婚后家庭的日常生活,熊彼特在埃及找到了一份律师的工作。同时,他的第一部作品——《国民经济学的本质和主要内容》的写作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仅仅18个月后,这本书就出版了,回到伦敦后,熊彼特以这本书为敲门砖,回到母校维也纳大学任经济学讲师,这意味着他可以在奥地利和德国的任何一所高校任教。他成为了奥地利获得这一职位的最年轻的经济学家。

1909年9月,熊彼特去了比较偏远的切尔诺维茨大学做临时教授。1911年,他的第二部重要著作——《经济发展理论》完成,整个经济学界普遍认为这是一个令人钦佩、值得研究的理论成就,年轻的熊彼特一跃成为经济学界的神童。也是在1911年,在他的导师庞巴维克的支持下,他成为了国内仅次于维也纳大学的格拉茨大学的最年轻的正教授,同时也是奥地利最年轻的正教授之一。

1913年,凭借他早期的研究成果,熊彼特受邀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做访问学者,并被授予哥伦毕业大学名誉博士学位。于是熊彼特又成为了奥地利首位赴美的交换学者。在此期间,与哥大的卫斯理·克莱尔·米切尔(Wesley Claier Mitchell,1874~1948)、耶鲁大学的欧文·费雪(Irving Fisher, 1867—1947)、哈佛大学的陶西格(F·W·Taussing,1859~1940)等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3.投身政界实业界,铩羽而归

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熊彼特的研究兴趣转移到了社会和政治问题上,并且在一战期间参与了很多影响奥匈帝国的重大政治讨论。从此,熊彼特开始涉足政界。1919年1月,熊彼特受邀加入德意志共和国的社会化委员会(由德国新组阁的社会民主党创立,由卡尔·考茨基领导,主要成员有熊彼特以前在维也纳大学的同学希法亭、莱德勒等,主要致力于推动德国的社会化)。1919年3月,由于时任新奥地利联合政府外交部长的老同学鲍威尔的极力推荐,熊彼特出任共和国政府财政部长。但是好景不长,仅仅七个月后,他就引咎辞职了。之后他又萌生了在实业界发展的想法。1920年,政府授予那些有兴趣建立银行企业的个人和团体以特许权,熊彼特凭借自己之前在政界的经历获得了这一特许权。1921年7月,意图获得特许权以从传统私营银行转型为股份公司的彼得曼银行与熊彼特进行商谈,并最终达成一致,熊彼特成为了这个银行的行长,并获得了一大笔薪水和

股份。于是熊彼特辞去了格拉茨大学的教授职位,开始了大规模的投资。但是,由于1924年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和他投资方式的问题,熊彼特不仅把赚来的钱全部赔了进去,还欠下了一屁股债,而且被彼得曼银行扫地出门。据熊彼特后来说,1924年是他最糟糕的一年,因为在实业界他又失败了。

4.重返学界,遭遇人生最大打击

在熊彼特人生最低谷的时候,他遇到了安妮,并很快在1925年与之结婚。熊彼特称安妮为“我生命中的奇迹”。同年秋天,在他的老友斯皮索夫等人多方奔走下,熊彼特最终到波恩大学任教授,重返学术界。他是几十年来第一个在德国的大学讲授经济理论的教授,因为他的到来,波恩大学成了全世界经济学家心中的麦加,尽管他还没有正式提出经济理论是一门学科。这一时期也是熊彼特论著双赢的时期:《经济发展理论》修订版出版,吸引了全世界的注意;他也出版了很多篇论文,内容涉及货币、税收等诸多方面。

但是在这一时期,熊彼特也遭受了人生中最重的打击:1926年6月,他的精神支柱、母亲乔安娜去世了;此后不到两个月,他深爱的妻子安妮在生产时大出血而死,他们的儿子刚出生不到4个小时也离开了人间。接二连三的打击使刚从事业失败中恢复过来的熊彼特完全崩溃,所幸他还能借工作平复伤痛,因此这一时期也是熊彼特在学术上比较高产的时期。

5.移居美国,情定哈佛

1927年,为了从1926年的悲剧中走出来,熊彼特接受了哈佛大学的邀请,前往美国做访问学者。在此期间他结交了一大批学术朋友如爱德华·梅森(Edward

Mason,1899~1992)、爱德华·H·张伯伦、塞莫尔·哈里斯(Seymour Harris,1897~1975)、阿瑟·斯密西斯(Arthur Smithies,1907~1981)等。1932年,熊彼特最终决定离开他的伤心地,离开他生活了四十多年的欧洲,到哈佛大学长期任教。熊彼特的到来为哈佛经济学院注入了新的活力。他组建或倡导组建的“古诺小组”“七贤会”等各种学术圈子在哈佛经济学院掀起了经济学研究探讨的新热潮,无论是哈佛校内的各个角落还是美国其他高校、学术团体,都能看到他活跃的身影。他与一大批优秀的经济学者一起开创了哈佛经济研究的黄金时代。1935年他的《经济发展理论》(原德文版的英译修订版)的出版,让美国经济学界对这位来自欧洲的卓越经济学家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他身边也聚集了一大批“粉丝”。

然而,熊彼特在哈佛的生活并不全然是表面上看起来那么风光,这就不得不提起他一生的“死对头“——凯恩斯,他们俩之间的“瑜亮情结”一直是是经济学界津津乐道的话

题。早在1923年,凯恩斯就出版了《货币论》,其中那句“长期看来,我们都会死的”成为经济学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经典名言。而就是这本书,让熊彼特为之花费了无数精力的被他称为“钱书“的探讨货币问题的著作在熊彼特死后很多年才终于与世人见面,因为熊彼特发现他原本想要在这本书中论证的几乎所有核心思想都已经出现在了凯恩斯的《货币论》里。1936年,凯恩斯又凭借《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名声大振,成为经济学界竞相追捧的大名人。哈佛大学众多杰出的经济学者们也如饥似渴的研读凯恩斯的著作,哈佛成了凯恩斯主义在美国的大本营。而与此同时,熊彼特在哈佛的影响力却日渐降低。这一变化使熊彼特重新陷入失落和自我怀疑的泥潭。虽然熊彼特也盛赞凯恩斯为“致力于经济问题研究的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但是又反常而令人难以理解的对《通论》不屑一顾,这也可以看出他当时的矛盾心境。

在哈佛的第五个年头,熊彼特进入了人生的第三段婚姻——与被称为“哈佛女经济学家”的伊利莎白·布迪·菲鲁斯基结合。伊利莎白不仅在生活上给予了熊彼特悉心的照料,而且对于他的学术工作给予了极大的支持,熊彼特去世后遗作的出版全都依赖于她的努力。

1939年,熊彼特当选为美国经济计量学会会长。

1939年,熊彼特历经6年写成的《商业周期:资本主义过程的理论、历史和统计分析》一书出版了。与凯恩斯的学说收到热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本书受到的关注并没有预想的那么多,这多少让熊彼特有些失望。即便如此,他还是笔耕不辍,不时发表新的学说。1942年,他的又一部力作《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出版了,者标志着熊彼特理论体系的完成。

二战期间,凯恩斯的学说在全美国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与此相比,熊彼特的影响力则日渐降低。加之熊彼特公然为挑起战争的德日辩护,反对罗斯福新政,这个时期的他受到校方和同事的排挤,更甚者还因一系列亲德亲日言论受到美国联邦调查局的严密监视,无论生活还是心态都饱受煎熬。除此之外,哈佛经济学院拒绝给予他的得意弟子萨缪尔森合适的待遇从而致使萨缪尔森离开哈佛选择麻省理工这件事更使得熊彼特对经济学院失

望透顶。于是,熊彼特萌生去意。最终,由于校方、同事和学生的极力挽留,他最终还是决定留在哈佛。

战后的熊彼特虽然还远没有从消极的情绪中走出来,但她还是坚持着自己的学术研究,孜孜不倦的继续着《经济分析史》(这花费了他9年的时间,从1942到1950,知道他去世都没有定稿)和《货币理论》的写作。这个时期的他近乎疯狂的工作着。1948年,

他当选为美国经济学会主席;1950年,他又被推选为新近在巴黎成立的国际经济学会的主席。然而这些荣誉与熊彼特已经取得的成就相比来得太晚了,1950年1月8日,他与世长辞。《经济分析史》在他去世后由他的遗孀伊利莎白编辑整理并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而他为之花费了几乎一辈子并受尽煎熬的《货币理论》知道1970年才与世人见面。

二、主要著作和思想

1.著作

熊彼特一生笔耕不辍,留下了大量作品,包括经济学专业论著、经济学论文、经济评论、经济政策评论等。主要的论著有1908年出版的《国民经济理论的实质和主要内容》、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德文版)、1926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修订版、1939年出版的《景气循环论》、1942年出版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以及1954年由其遗孀整理出版的《经济分析史》等。

2.主要经济理论及思想

(1)经济学是一门纯理论的科学

1914~1925年,年轻的熊彼特完成了《研究与方法论史的新纪元》。在这本著作里,熊彼特建立了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发展的基本信条:经济学是一门科学,它是人们在一定时期已知的关于经济的真理……这一观点表明熊彼特是一个纯粹的科学主义者,他坚持认为经济学本来是而且应该一直是一门纯理论的科学。这也是他特别反对甚至是鄙视凯恩斯学说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凯恩斯继承了他的导师马歇尔的理论,认为经济学研究是经济和社会改革的一种手段,是带有强烈的功利性质的。因此,熊彼特也对罗斯福政府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实施的国家干预经济政策持反对态度。事实上,他曾多次在公众场合批评罗斯福新政。

(2)经济发展理论

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实际上就是他的创新理论,创新理论中包含着很多极具独创性和远见的观点,其中最为我们所熟知的字眼有“创新”(Innovation) 、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与资本主义的创造性毁灭(The creative destruction of capitalism)。这几个理论之间又是互相联系的。

所谓“创新”就是将原始生产要素重新排列组合为新的生产方式,以求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一个经济过程。熊彼特高度赞扬了企业家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在熊彼

特看来,企业家不同于资本家,也不同于一般人,他们是创新的灵魂,“没有裙带关系”,是“真正冲破所有束缚的杠杆”,是实现生产手段“新组合”的实体,是一个充满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特殊类型,是熊彼特眼中真正的“英雄”。在《经济发展理论》第二章中,熊彼特写道:

……我们将企业称为新的优化组合……企业家作为经济主体之一,其职能就是把这种优化组合付诸实践,而这将是积极因素。

然后,熊彼特笔锋一转——创新(新的优化组合)带来的丰厚回报只能维持短暂的时间,因为不停的有后继者被吸引进来效仿创新企业家的做法并分割他们的利润,最后甚至把他们比了下去。于是,市场上的企业就在这种“创新—效仿—优胜劣汰—创新”中处于不断的起伏跌宕之中。熊彼特把这种循环往复的过程称为“永不停歇的创造性毁灭之风暴”。

“资本主义的创造性破坏”(The creative destruction of capitalism)理论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过程:经济周期发展到谷底的时候,也是某些企业家不得不考虑退出市场或是另一些企业家意识到必须要“创新”以求生存的时候。将多余的竞争者筛除,或者有新的成功的“创新”产生,便会使经济形势好转、生产效率提高;但是当某一产业又重新变得有利可图的时候,它又会吸引新的竞争者进入,然后又是一次利润递减的过程,回到之前的状态……也就是说,每一次的萧条都包括着一次技术革新的可能,技术革新的结果便是可预期到的下一次萧条。在熊彼特看来,资本主义的创造性与毁灭性是同源的。但熊彼特并不认为资本主义的优越性便是由于其自身产生的动力而不停地推动自身发展,他相信资本主义经济最终将因承受不了其快速膨胀带来的能量而崩溃于其自身的规模。

需要说明的是,事实上,企业家理论并不是熊彼特的创新,阿尔伯特·沙弗、克拉克、陶西格等人在他之前就谈到了企业家。熊彼特在借鉴他们思想的基础上,系统而创新地提出了自己的理论。

(3)经济周期理论

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的最后一章中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并不是平稳的,而是呈现波浪式的运动,即“经济周期”(也称“商业周期”(Business Cycles))。这个理论在他1939年出版的《经济周期:资本主义过程的理论、历史和统计分析》一书中达到顶点。在这本书中,熊彼特还是用“创新”来阐述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形成和特征。

熊彼特认为,引起经济波动的因素很多,但不外乎增长因素、外部因素和创新。所谓

“增长因素”是指人口的增加,但这并不是决定经济波动的关键。外部因素包括战争、自然灾害、制度变化、经济政策等等。但熊彼特认为仅仅从外部因素去探讨经济波动是远远不够的,而应当从纯粹经济学的角度去解释,创新才是经济周期的内在动力,经济周期的产生与企业家的出现有着密切的联系。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是像一棵树的生长那样均匀的向前发展,而是跳跃式、有升有降的向前发展;而出现这种发展模式的原因就在于创新的不均匀出现创新在不同的时期里以不同的密度出现,时断时续、时高时低,于是就产生了经济周期;而创新的周期性出现又是因为企业家和新企业的出现呈现出集群性、不均匀性和不连续性特征。

(4)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

虽然熊彼特憎恨社会主义,但他却相信,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长期趋势是偏向社会主义的。在他1942年出版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一书中,熊彼特总结了资本主义的9个特征:私有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交换经济和自由竞争站统治地位、无剥削、效率高、创新、经济发展呈周期性、爱好和平、消灭贫困和低失业率;尽管具有这9个特征,资本主义还是必然瓦解,这时自然规律,即资本主义的创造性毁灭过程(自我毁灭过程)。而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有三种途径:“成熟状态下”的和平过渡、“不成熟状态下”的暴力革命和“变法”前的社会主义政策。熊彼特是当时美国唯一认真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有些地位的经济学家,以至于有人直接说熊彼特是一个“社会主义者”。

3.熊彼特经济理论及思想的特点

(1)重理论,轻实践

熊彼特始终认为,经济学不是应用学科,而只是一门纯粹的科学;对经济学的探讨和研究只应停留在理论层面,而不能把经济学作为一种政策工具和手段。几乎在他每一本著作的序言中,熊彼特都会强调,他所研究的内容只是理论上的探讨,不给出任何有关政策的建议。因此,熊彼特对于凯恩斯把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捆绑在一起的做法不屑一顾,认为凯恩斯玷污了经济学的纯洁性。当然,致力于挽救深陷1929~1933年经济危机泥潭的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也受到了熊彼特的无情炮轰。

(2)反对经济学流派,主张兼容并蓄

在熊彼特的第一部著作《国民经济的实质和主要内容》中,熊彼特指出经济学研究不应仅仅局限于使用一种或几种方法,而应该采用多种不同的研究方法,比如理论分析法、历史分析法、数学方法、制度分析法、心理分析法、静态分析法以及动态分析法等等。在

一次演讲中,他也强调:

……我从未想过要创建一个熊彼特学派。它不存在,也不应该存在。经济学不是哲学而是科学,因此在经济学领域不应该存在任何学派……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熊彼特也从来不把自己的经济观点强加给学生,从不把自己的思维模式灌输给年轻人,他总是热情地鼓励学生发挥特长。虽然他不同意马歇尔的功利主义思想,但他仍然认为马歇尔是历代最伟大的几位经济学家之一。

(3)推崇数理经济学

熊彼特坚信,数理知识的应用能够大大推动作为一门科学的理论经济学的发展。因此,他坚决支持经济学研究必须要以数学为导向,推动数理经济学的发展。

1930年,在熊彼特的积极努力下,世界计量经济学协会成立了。这时一个致力于宣传在经济学中应用数学和统计学方法的国际组织。

1933年秋季学期,在他的极力敦促下,哈佛经济学院开设了一门名为“数理经济学导读”课程,他毛遂自荐来教这门课程。但是,虽然他本人对数理经济学几位热衷,但事实上他没有接受过专门的数学训练,数学水平相当初级。于是经济学院最终决定把这门课交给在这方面非常擅长的华西里·里昂惕夫来上。总之,熊彼特推动数理经济学发展的愿望最终达成了。

1938年,克拉姆在《经济学季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数学技术对经济学家的用途的文章。1945年,熊彼特和克拉姆决定在这篇文章的基础上写一个小册子,介绍经济学中常用的数学知识。这本书于1946年出版。

三、读熊彼特的感悟

读完熊彼特的这些传记,他巨大的人格魅力、对青年学生不遗余力的引导和在经济学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如果没有足够的人格魅力,熊彼特不糊与那么多经济学家结下深厚的友谊,也不会如此深受他的学生爱戴。这一点他的学生们感受最深。任教于波恩大学时,他身边市场围绕着一群才华横溢、出类拔萃的学生,他们组成了波恩著名的熊彼特研讨班。他的学生汉斯·辛格后来描述说:

……我们小组的活动围绕着熊彼特旋转,他成为我们的偶像和导师。那句“一个好老

师开启了学生的思想之门”的老话用在这里似乎再恰当不过了……

1932年熊彼特离开波恩赴哈佛任教前,他的学生们还为他举办了一次难忘的送别宴会。

来到哈佛的熊彼特凭借自己渊博的学识和巨大的人格魅力将哈佛的年轻人领进只是的殿堂,受到同学们由衷的尊敬,,成为哈佛校园的巨人。他身上无时无刻不表现出的欧洲贵族气质,他幽默风趣的谈吐,他声情并茂酣畅淋漓的演讲,他牺牲了从事研究的时间来为学生们答疑解惑,他发起了一系列的经济学交流探讨活动,他尽自己的一切力量栽培有潜力的学生,所有这些他身上的特质都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同学们。

几乎每一位伟大的经济学家在其身前身后聚拢着一大批追随者,形成一个经济学流派,如奥地利学派、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学派等。但是,熊彼特虽然追随者众多,却没有形成一个流派。窃以为其主要原因是他极力反对经济学流派。虽然没有一个经济学的派别来把他的思想发扬光大,但是他留下的思想宝藏是不会被时间掩埋的。他最得意的弟子萨缪尔森曾经说过:

虽然,熊彼特身后没有留下致力于将他的理论和传统的经济理论相区分的追随者,但是熊彼特确实留下了唯一一种与一个科学学科相符的派别——从他的教学中受益的一代经济理论家。

在他对哈佛感到失望,决定离开时,他以前交过的学生们都站出来挽留他。他们写给他的信上写着:

……我们中的每个人都曾经受到了您远见卓识的激励。与别人不同,您对我们遇到的无论何种领域的问题总是给予强烈的关注;我们有成千上万个理由对您表示深深地谢意……您对我们来说,不仅仅是一位老师,我们还一直为有您这样一个真正的朋友而自豪……您一直是经济学讨论和个人联系的核心。我们担心您离开后,这种团队精神将消失殆尽……

信的末尾是学生们的签名:保罗·萨缪尔森、保罗·斯威齐、爱德华·梅尔茨、詹姆斯·托宾、约翰·盖布瑞斯、沃尔夫斯冈·施托尔珀……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了各自领域的大家。

另一方面,由于熊彼特从小博览群书,学识渊博,所以他的著作涵盖的范围也极为广

泛,常常由于其对知识面的太高要求而使很多读者望而却步。但也正是他的博学、他著作的涉猎之广,才为后世学者留下了采摘不尽的宝贵果实,发展出了很多经济学的分支,如创新经济学、演化经济学等。

总而言之,阅读伟大经济学家熊彼特的传奇人生,就像上了一堂精彩绝伦的精品课。作为新时代的天之骄子,我们都应该从像他这样的伟大人物身上汲取奋勇向前的力量。【参考文献】

[1]Annette Sch?fer,刘斌,黄莎莉,熊彼特传,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徐则荣,熊彼特,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3]张卫东,孤独的创新者:熊彼特,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