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高校新工科建设的若干意见(安徽省)

关于加强高校新工科建设的若干意见(安徽省)

关于加强高校新工科建设的若干意见(安徽)

各高等学校:

为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和新经济发展,根据教育部推进新工科建设的有关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就加强高校新工科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建设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建设目标

到2020年,重点建设一批服务我省重大支柱产业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新工科专业,改造一批传统工科专业,培育若干新工科专业示范点,形成一批可推广示范的新工科建设成果,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工程教育对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和新经济发展的服务、支撑和创新引领能力显著提升。

建设新工科专业,使之全面对接我省重大支柱产业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到2020年,增设并重点建设100个左右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工科专业点。

改造传统工科专业,使之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到2020年,对200个左右传统工科专业点进行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改造,重点服务地矿、钢铁、机械、轻工、纺织、食品等产业转型升级、向价值链中高端发展。

开展新工科专业建设重大教学研究,使之能解决新工科专业建设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热点、难点问题。以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围绕更新教育理念、培育新兴专业、改造传统专业、重构课程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加强协同育人、创新培养模式、变革评价体系等重大问题立项一批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问题导向。紧密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需要,破解工程教育改革难点和深层次问题,探索新工科专业建设的新理念、新模式、新路径。

2.坚持优化结构。服务、支持、引领我省重大支柱产业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主动布局新兴工科专业,积极增设前沿和紧缺学科专业,加快传统工科专业的改造升级。

3.坚持服务地方。紧紧围绕安徽制造强省建设和产业发展需求,服务“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优先支持与我省重大支柱产业或战略性新兴产业密切结合的相关新工科专业。

学校基建工程管理制度

学校基建工程管理制度 一、基建处所有工作人员必须依据国家基建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秉公办事,投资额在50万以上的工程必须进入招标代理中心进行公开招标。 二、基建处每周一上午进行例会,总结上周工作,布署本周工作,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派驻各工地代表,必须以书面形式报告各项目进度情况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内容要详实。会议决定的事项必须及时认真的落实。 三、处里每半月组织全体人员对所有项目工地实施一次全面检查,对工程进度快、质量高的项目进行通报表扬,反之要批评,以此实施阳光作业,增加工作透明度。 四、各建设项目使用的建筑材料,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初步验收,不符合要求的坚决不许使用,合格的才能取样送质量检测站检验,检验结果由派驻工地代表和监理共同取回,不得由材料供应商取回。 五、各个建设项目的设计、用材如需变更时,应由工地代表、施工单位、监理人员共同提出,经基建处研究报校领导同意签署意见后,以所发书面通知为依据,否则,不得变更。 六、所有建设工程应先作预算,经甲乙双方核对工程量后签订施工合同,按照形象进度拨付工程款。工程竣工后及时进行决算并予审计,以审计结果和施工企业进行结算。 七、所有与建设项目相关的文件、施工图纸、设计变更、签证、预决算和审计结论等各类资料,经办人员必须及时转交资料员统一管理,严防泄露和遗失,否则,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工程竣工交付使用后,由资料员移交市有关部门和学校档案室。 相关制度具体细则见后附件:

工程现场管理 为了加强施工现场管理,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缩短工期,经研究决定制订本办法: 一、工程开工前,项目负责人应负责与有关单位和人员联系,组织实施现场的“七通一平”工作,并会同施工承包单位做好施工现场现状图及其它原始记录,作为有关分项工程决算的依据。 二、工程开工前,项目负责人应组织审核施工单位提交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中严格按审批的施工组织设计执行,不得随意扩大施工现场范围。 三、施工现场严格执行项目负责人制度,甲方对施工现场的任何意图都需经过项目负责人。 四、严格要求施工承包单位按照投标书,施工承包合同,设计文件及现行施工验收规范的要求施工。 五、项目负责人应严格控制到场的各种材料、设备的质量,禁止不合格材料、设备用到工程上去。 六、严格执行隐蔽工程验收制度,及时做好隐蔽签证,不得事后补办签证手续。 七、项目负责人应负责组织各工种现场负责人及有关单位和人员参加各阶段的验收工作和各种形式的工程协调、联系会议,并做好记录,负责办理各种有关验收手续。 八、工程竣工交付使用后,应坚持维修回访制度,在保修终止前十天会同施工承包单位共同回访,并填写回访单,对所存在的问题

新工科背景下的计算机专业类专业建设.doc

新工科背景下的专业建设 ——以计算机类专业为例 新一代信息技术是国家十大新兴战略产业和山东省与济南市重点发展的十强产业之首, 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核心之一,计算机类专业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计算机类专业 的建设与发展,对工科为主的高等学校来说已经变得非常重要,甚至已经不再是专业本身的 问题,必须大力推进该类专业全方位的建设与改革。 一、用好增量 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计算机类基本专业有6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0901)(注:可授工学或理学学士学位)、软件工程(080902)、网络 工程(080903)、信息安全(090804K)(注:可授工学或理学或管理学学士学位)、物联 网工程(080905)和数字媒体技术(080906),特设专业3个:智能科学与技术(080907T)、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080908T)和电子与计算机工程(080909T)。 为适应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2016 年,教育部新增设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080910T)、网络空间安全(080911TK)、新媒体技术(080912T)和电影制作(080913T)等4 个特设专业。这些特设专业将成为新的增长点,而原来的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和数字媒体技术等基本专业将是另外的主要增长点。但无论是基本专业还是特设专业的增设,都应该满足教育部2017年1月30日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的《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特别是要保证满足以下几方面要求: 第一,要明确本专业的社会需求。总体上讲,新工科建设,要以培养满足社会特定需求的毕业生为目标,要“问产业需求建专业”,“问技术发展改内容”,要加大产学合作的力度。 任何一个专业,其毕业生都有自己的问题子空间,这个问题子空间体现了该专业点所培养学 生的主要服务面向,体现自己的优势。所以,问题空间子空间既不是整个问题空间,通常也 不是其他学校相同专业的问题子空间。这就要求专业点申办者必须真正弄清楚、并瞄准自己培养的学生将来服务面向的具体的社会需求,而不是泛泛的社会需求,更不是网上下载的、人云亦云的“需求”。而且要明确我真的是要,而且能够培养出面向这个问题子空间的合格人才。 第二,要有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首先要有一个体现学生擅长和学科优势的、吻合于“问题子空间”的培养目标,明确学生毕业5 年左右的专业预期,而不是毕业时在专业内“科学研究、工程开发、应用维护、教学、管理”什么都能干的“高级人才”这种笼统目标。其次要有支持培养目标实现的专业毕业要求。专业毕业要求应该不低于《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所给的毕业要求,且有自身特色。目标清楚准确,专业毕业要求就会体现专业所培养出 来的人才的特色。再次是能够有效支持专业毕业要求达成的课程体系。需要将专业毕业要求 分解为指标点,然后将这些指标点的达成任务分配给相应的课程(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值得注意的是,新建的专业应该有自己的特点,而不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个“方向”,更不是在原有某个专业的基础上简单地添加或者更换几门新课程就构成新专业的“课程体系”。

新工科建设的六个问题导向

新工科建设的六个问题导向 新工科建设要坚持问题导向,做到六问:问产业需求建 专业,问技术发展改内容,问学校主体推改革,问学生志趣变方法,问内外资源创条件,问国际前沿立标准。 问产业需求建专业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类型结构问题是工程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要加强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调研,掌握产业发展最新的人才需求和未来发展方向。要做好增量优化,主动布局新兴工科专业建设。注重专业设置前瞻性,积极设置前沿和紧缺学科专业,加快建设和发展新兴工科,提前布局培养引领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的人才。要做好存量调整,加快传统学科专业的改造升级。引导高校结合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学科交叉融合的新趋势、科学研究的新成 果,拓展传统学科专业的内涵和建设重点,形成新课程体系, 打造传统学科专业的升级版,服务钢铁、石化、机械、轻工、纺织等产业转型升级、向价值链高端发展。要推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加强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 二问技术发展改内容当前,在新一轮工业革命的背景下,企业的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工程教育必须主动适应。要面向产业需求深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积极探索综合性课程、多视角解决问题的课程、交叉学科研讨类课程,以学科 前沿、产业和技术最新发展推动教学内容更新,把内容陈旧、

轻松易过的“水课”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 课”。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工程教育的全过程。进一步落 实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要求,充分发挥工程教育在师资队伍、实践 平台、行业协同等方面的优势,广泛搭建创业孵化基地、科技创业 实习基地、专业化创客空间等创新创业平台,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氛围,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全方位贯穿、深层次融入专业教育,着力培 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 造能力。 三问学校主体推改革高校是新工科建设的责任主体。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立项,既是研究课题,要搞清楚新工科的内涵与规律,也是实践项目,不能坐而论道,要付诸人才培养的实践行动之中,更是改革方案,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体制,激发活力。要增强新工科建设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从历史规律来看,每一次工业革命都要求工程教育的内容与模式发生转型。当前世界经济正在加速向以网络信息技术产业为重要内容的经济活动转变,我们必须布局新工科建设,从而获得未来竞争优势。要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高校要做好学科专业的整体规划,完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和自我更新机制,在新工科建设过程中大胆实践,探索学科专业设置管理的新范式。要以新工科建设为抓手推进学校综合改革。改革只争朝夕,落实重在方寸。高校要发挥基层首创精神,充分利用好“新工科”这块试验田,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完善适应高校教学岗位特点的内部激励机制,探索高校教师与行业人才双向交流的机制;紧跟产业变革创新培养模式,强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让企业直接参与到人才培养全过程。 四问学生志趣变方法在互联网时代,知识获得已经不存在障碍,但 学习动力、注意力变成了稀缺资源。必须根据学生志趣调整教育教 学的方式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和效益。要坚持并全面落实以学生为 中心的理念。尊重学生自主选择,推进高校学分制改革,探索建立 与学分制相适应的课程设置、学籍管理、质量监控、考核评价等教 学管理制度,方便学生跨专业跨学校进行学分认定与转换,加快管 理者本位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转变。要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 改革。借鉴学习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丰富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互动,增强学生的“向学力”。要着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建设一批以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为代表、课程应用与教学服 务相融通的优质在线开放课程,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方法 变革。

高校基建处岗位职责(共8篇)

篇一:基建管理处岗位职责 基建管理处工作职责 一、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结合校园总体规划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年度基本建设工作计划并组织贯彻实施。 二、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办理学校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报建审批工作。负责联系规划、环保、消防、人防、土地、城建档案等相关部门,进行工程项目的环境测评、消防选址、用地申请、规划许可等一系列工程前期报批工作。 三、实施工程建设项目的地质勘察,做好工程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施工图审查、建筑节能等相关审批手续。 四、委托招标代理机构完成工程的施工招标、监理招标工作,办理中标通知书备案手续。 五、办理施工许可手续,起草施工合同和监理合同。 六、开展施工现场“七通一平”工作,做好工程的定位、放线,组织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进场,及时开工。 七、负责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的质量、投资、工期管理,确保工程保质保量完成施工建设任务,并做好工程技术资料归档工作。 八、及时组织工程验收,搞好工程竣工决算,完成项目竣工总结报告,做好已竣工工程向相关处室的移交工作。 九、负责校舍的维修改造工程,搞好工程设计,及时组织施工,督促施工进度,按时完成施工任务。编制维修改造工程计划, 联系和委托审计部门审查工程预算和决算,做好维修工程技术资料的归档工作。 十、对学校的危房以及根据校园规划需要扒拆的校舍,实施拆除施工管理。 十一、完成校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任务。 基建管理处处长岗位职责 一、在分管校长的领导下,根据学校的统一部署,负责学校基本建设项目的实施与管理。 二、负责组织编制、上报学校的基本建设计划及完成情况报表。 三、负责联系相关部门做好学校基本建设项目的报建审批工作,搞好工程设计,组织工程招标,完成工程开工前一系列准备工作。 四、负责组织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工程质量检查、验收,督促工程进度,依据施工合同全面落实工程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 五、负责组织编制工程费用计划预算,核实工程费用增减变更数量,及时做好工程竣工决算的审核工作。 六、负责组织落实基建工程档案资料的搜集、整理、归档工作。 七、根据校领导安排,确定基建维修改造工程施工内容,编制工程费用预算,组织工程施工,联系相关部门及时审核竣工决算。 八、完成学校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基建管理处副处长岗位职责 一、协助处长编制学校基本建设总体规划和基建处年度工作计划,并付诸实施。 二、抓好建设工程项目的前期报报建审批工作以及工程施工前的七通一平工作。 三、对工程进行全过程管理,监督工程质量、督促施工进度,组织分段验收和工程竣工验收,做好工程施工中的工程量增减变更记录及材料价格记录。 四、协同有关部门搞好工程竣工决算的编制和审计工程,负责新建工程向相关处室的移交,做好工程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 五、对学校的小型修缮工程提出技术参数,做出工程费用计划,组织施工,监督工程质量,配合有关部门完成工程预决算审计工作。

浅谈新形势下高校基建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

浅谈新形势下高校基建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 不论在哪个时候,高校基建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都是非常重要的,这是高校基本建设工作进行的重要证据。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高校基建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多,为了有效提高高校基建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本文对新形势下高校基建档案管理工作展开了分析,了解高校基建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改进措施,促进高校基建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 标签:高校基建;档案管理;创新分析 一、引言 隨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高校建设的关注度在不断上升,高校各相关基础设施也都在逐渐的完善。在高校基建工作中,档案管理工作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它能够真实反映高校基建工作的情况,对高校的未来建设和发展也具有非常大的参考作用。因此,高校基建档案管理工作不容忽视。在新形势发展的要求下,传统的基建档案管理工作已经没有办法满足工作需要,为此,需要加强高校基建档案管理工作的改进创新。 二、高校加强建档工作的重要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剖析 最近几年,制度不断的加强,对于档案的要求也开始有所提升,但是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需要加以足够的重视,并采取有效的解决方案。 (1)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管理意识欠缺,没有加以足够的重视,没有深刻的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对于学校未来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错误的认为只要建设好存档的地方即可,档案的管理并不重要。很多资料很难收集齐全,而且不能完成归档。要认识到要想完善档案的收集就需要有很多的部门通力合作,需要投资方、建设方和监工方提供资料,通常情况下施工的工序较复杂,完工的工期长,信息收集的方向相对较广,就算是后期发现了问题需要调整,也会因为时间跨度长,很多资料难以收集完善。 (2)档案收集的质量得不到保障。作为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因为专业的影响,不能深刻的认识到档案的重要性,不能准确的判断出图片和数据是否一致,再加上因为职业缺陷,所以会出现各种问题,其中包括:缺少归档的意识、编制存在有不合理的地方、装订随意,档案的完整性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3)档案资料的使用手段尚待提升。之前的档案收集工作更多的是纸质和实物的形式,很容易被损坏,而且也不方便保存。如果借阅人长期不归还,极有可能资料会受损甚至是丢失,资料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一旦丢失,带来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而如果资料被频繁的借阅,原件的受损是无法避免的。

新工科目标

《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公布提出新工科建设目标 本报北京4月10日电(记者王庆环)“新工科”自2月在复旦大学达成“复旦共识”以来,目前已进入紧锣密鼓的工作状态。8日,教育部在天津大学举行工科优势高校新工科建设研讨会,10日,在研讨的基础上公布了《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也称新工科建设“天大行动”。 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提出新工科建设目标:探索形成新工科建设模式,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发展;到2030年,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工程教育体系,有力支撑国家创新发展;到2050年,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建成工程教育强国,成为世界工程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为实现这一目标,新工科建设要致力于以下行动:探索建立工科发展新范式,实现从学科导向转向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跨界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以产业需求建专业,构建工科专业新结构,推动现有工科交叉复合、工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应用理科向工科延伸,孕育形成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到2020年直接面向新经济的新兴工科专业比例达到50%以上;以技术发展改内容,更新工程人才知识体系,建成满足行业发展需要的课程和教材资源,打通“最后一公里”;以学生志趣变方法,创新工程教育方式与手段,加大学生选择空间,方便学生跨专业跨校学习;以学校主体推改革,探索新工科自主发展、自我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办学自主权和基层首创精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改变“争帽子、分资源”的被动状态;以内外资源创条件,打造工程教育开放融合新生态,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推动工程教育改革,到2020年,争取每年由企业资助的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达到3万项,参与师生超过10万人;以国际前沿立标准,增强工程教育国际竞争力,完善中国特色、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将中国理念、中国标准转化为国际理念、国际标准,扩大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实现从“跟跑并跑”到“并跑领跑”。

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

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 养计划2.0的意见 高考频道为大家提供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一起来了解一下吧!更多高考资讯请关注 我们网站的更新! 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 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 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 教高〔2018〕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工信委,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 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 为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要,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探索形成中国特色、世界 水平的工程教育体系,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的意见》,现就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 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挑战,服务制造强国等国家战略,紧密对接经济带、城市群、产业链布局,以加入国际工程教育《华盛顿协议》组织为契机,以新工科建设为重要抓手,持续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加快培养适应 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打造世界 工程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提升国家硬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二、目标要求

经过5年的努力,建设一批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多主体共建的产业学院和未来技术学院、产业急需的新兴工科专业、体现产业 和技术最新发展的新课程等,培养一批工程实践能力强的高水平专 业教师,20%以上的工科专业点通过国际实质等效的专业认证,形成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工程教育体系,进入高等工程教育的世界第一 方阵前列。 三、改革任务和重点举措 1.深入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加快新工科建设,统筹考虑“新的工科专业、工科的新要求”,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发展新兴 工科专业,主动布局未来战略必争领域人才培养。深入实施新工科 研究与实践项目,更加注重产业需求导向,更加注重跨界交叉融合,更加注重支撑服务,探索建立工程教育的新理念、新标准、新模式、新方法、新技术、新文化。推进分类发展,工科优势高校要对工程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发挥关键作用,综合性高校要对催生新技术和 孕育新产业发挥引领作用,地方高校要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 升级发挥支撑作用。 2.树立工程教育新理念。全面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先进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习成效,建设质量文化,持续提升工程人才培养水平。树立创新型、综合化、全周期工程教 育理念,优化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培养学生对产品和系统的 创新设计、建造、运行和服务能力。着力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 题的能力,加大课程整合力度,推广实施案例教学、项目式教学等 研究性教学方法,注重综合性项目训练。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意识与 职业道德,融入教学环节,注重文化熏陶,培养以造福人类和可持 续发展为理念的现代工程师。 3.创新工程教育教学组织模式。系统推进教学组织模式、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的综合改革。打破传统的基于学科的 学院设置,在科研实力强、学科综合优势明显的高校,面向未来发 展趋势建立未来技术学院;在行业特色鲜明、与产业联系紧密的高校,面向产业急需建设与行业企业等共建共管的现代产业学院。推动学

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

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xx工 程师教育培 养计划2.0的意见 高考频道为大家提供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一起来了解一下吧!更多高考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 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xx 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 教高〔2018〕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工信委,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 为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要,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探索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教育体系,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现就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 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挑战,服务制造强国等国家战略,紧密对接经济带、城市群、产业链布局,以加入国际工程教育《华盛顿协议》组织为契机,以新工科建设为重要抓手,持续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加快培养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打造世界工程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提升国家硬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二、目标要求 经过5年的努力,建设一批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多主体共建的产业学院和未来技术学院、产业急需的新兴工科专业、体现产业和技术最新发展的新课程等,培养一批工程实践能力强的高水平专业教师,20%以上的工科专业点通过国际实质等效的专业认证,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工程教育体系,进入高等工程教育的世界第一方阵前列。 三、改革任务和重点举措 1.深入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加快新工科建设,统筹考虑“新的工科专业、工科的新要求”,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发展新兴工科专业,主动布局未来战略必争领域人才培养。深入实施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更加注重产业需求导向,更加注重跨界交叉融合,更加注重支撑服务,探索建立工程教育的新理念、新标准、新模式、新方法、新技术、新文化。推进分类发展,工科优势高校要对工程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发挥关键作用,综合性高校要对催生新技术和孕育新产业发挥引领作用,地方高校要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支撑作用。 2.树立工程教育新理念。全面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先进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习成效,建设质量文化,持续提升工程人才培养水平。树立创新型、综合化、全周期工程教育理念,优化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培养学生对产品和系统的创新设计、建造、运行和服务能力。着力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加大课程整合力度,推广实施案例教学、项目式教学等研究性教学方法,注重综合性项目训练。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意识与职业道德,融入教学环节,注重文化熏陶,培养以造福人类和可持续发展为理念的现代工程师。 3.创新工程教育教学组织模式。系统推进教学组织模式、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的综合改革。打破传统的基于学科的学院设置,在科研实力强、学科综合优势明显的高校,面向未来发展趋势建立未来技术学院;在行业特色鲜明、与产业联系紧密的高校,面向产业急需建设与行业企业等共建共管的现代产业学院。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促进理工结合、工工交叉、工文渗透,孕育产生交叉专业,推进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培养工程人才。

关于加强高校新工科建设的若干意见(安徽省)

关于加强高校新工科建设的若干意见(安徽) 各高等学校: 为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和新经济发展,根据教育部推进新工科建设的有关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就加强高校新工科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建设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建设目标 到2020年,重点建设一批服务我省重大支柱产业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新工科专业,改造一批传统工科专业,培育若干新工科专业示范点,形成一批可推广示范的新工科建设成果,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工程教育对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和新经济发展的服务、支撑和创新引领能力显著提升。 建设新工科专业,使之全面对接我省重大支柱产业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到2020年,增设并重点建设100个左右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工科专业点。 改造传统工科专业,使之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到2020年,对200个左右传统工科专业点进行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改造,重点服务地矿、钢铁、机械、轻工、纺织、食品等产业转型升级、向价值链中高端发展。 开展新工科专业建设重大教学研究,使之能解决新工科专业建设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热点、难点问题。以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围绕更新教育理念、培育新兴专业、改造传统专业、重构课程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加强协同育人、创新培养模式、变革评价体系等重大问题立项一批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问题导向。紧密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需要,破解工程教育改革难点和深层次问题,探索新工科专业建设的新理念、新模式、新路径。 2.坚持优化结构。服务、支持、引领我省重大支柱产业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主动布局新兴工科专业,积极增设前沿和紧缺学科专业,加快传统工科专业的改造升级。 3.坚持服务地方。紧紧围绕安徽制造强省建设和产业发展需求,服务“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优先支持与我省重大支柱产业或战略性新兴产业密切结合的相关新工科专业。

_新工科_建设复旦共识1_

挥支撑作用。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企业技术创新要求,把握行业人才需求方向,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发挥自身优势,凝练办学特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大批具有较强行业背景知识、工程实践能力、胜任行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 新工科建设需要政府部门大力支持。教育部、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和各级政府应对新工科建设进行重点支持,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加强政策协同,形成合力,在优化相关领域专业结构、改革培养机制、强化实习实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出台更多的支持措施,为新工科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新工科建设需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打造共商、共建、共享的工程教育责任共同体,深入推进产学合作、产教融合、科教协同,通过校企联合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与开发教程、共建实验室和实训实习基地、合作培养培训师资、合作开展研究等,鼓励行业企业参与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 新工科建设需要借鉴国际经验、加强国际合作。扎根中国、放眼全球、办出特色,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标准,明确新工科教育未来发展的重点和方向,分析新工科人才应具备的素质,构建新工科人才能力体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将“中国理念”“中国标准”注入“国际理念”“国际标准”,扩大我国在世界高等工程教育中的话语权和决策权。 2017年的复旦共识,有了很丰富的内容。按照这个共识去做,边实践,边研究,边丰富,边完善,过两三年再有一个共识往前推进,这是非常重要的。只要坚持做,一定能够做好,形成一个新兴工科的人才培养体系,去实现我国伟大的战略目标。 大幕已经拉起,大家上台表演。 收稿日期:2017-03-03 作者简介:胡波,1968年生,江苏常州人,博士,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无线通信、视频目标跟踪、动作识别与分析等;冯辉,1980年生,博士,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分布式信号处理及应用;韩伟力,博士,复旦大学软件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访问控制、数据系统安全;徐雷,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教务处处长。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当前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进行,综合国力竞争愈加激烈。工程教育与产业发展紧密联系、相互支撑。为推动工程教育改革创新,2017年2月18日,教育部在复旦大学召开了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与会高校对新时期工程人才培养进行了热烈讨论,共同探讨了新工科的内涵特征、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的路径选择,并达成了如下共识: 1.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国家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网络强国”“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为响应国家战略需求,支撑服务以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为特点的新经济蓬勃发展,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构筑先发优势,在未来全球创新生态系统中占据战略制高点,迫切需要培养大批新兴工程科技人才。我国已经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工程教育,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实现国际实质等效,国家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为加快建设和发展新工科奠定了良好基础。 2.世界高等工程教育面临新机遇、新挑战。第四次工业革命正以指数级速度展开,我们必须在创新中寻找出路。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证明,主动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发展新兴前沿学科专业,是推动国家和区域人力资本结构转变、实现从传统经济向新经济转变的核心要素。为应对金融危机挑战、重振实体经济,主要发达国家都发布了工程教育改革前瞻性战略报告,积极推动工程教育改革创新。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要乘势而为、迎难而上,抓住新技术创新和新产业发展的机遇,在世界新一轮工程教育改革中发挥全球影响力。 “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 27 ··

以“新工科”建设引领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2018 年8月刊 0 引言 “新工科”是高等工程教育在新科技革命、新产业革命、新经济背景下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战略与部署。2017年提出的“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奏响了“新工科”建设由思到行的“三部曲”。“复旦共识”明确了“新工科”新范式的定义: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和新体系。“天大行动”则以“六问”直击塑造未来的“新工科”,问产业需求建专业;问技术发展改内容;问学生志趣变方法;问学校主体推改革;问内外资源创条件;问国际前沿立标准。“北京指南”作为系列理念落地的重要抓手,以“五个更加”理念强劲推动“新工科”建设研究和项目实践并肩前行,融合创新:更加注重理念引领;更加注重结构优化;更加注重模式创新;更加注重质量保障;更加注重分类发展[1-5]。 审时度势,积极应答,作为具有工科优势的理工高校,聚焦国家发展战略,面向特色行业培养工程专业人才,努力探索“新工科”背景下航空航天特色“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培养出满足行业和产业当前及未来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工程人才[1][3][6],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 以“新工科”建设引领教学改革 的思考与探索 梁文萍,郭?宇,杨?玲,祁?欣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16) 【摘要】作为行业特色鲜明的部属高校和工科优势高校,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新工科”建设上进行了有益的思考与探索。本文围绕构建航空航天工科专业新结构、航空航天新工科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航空航天工程实践教育 体系与实践平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工科”建设实施体系等方面,探讨和分析了面向未来,主动谋划, 以“新工科”建设引领教学改革的途径和措施。 【关键词】航空航天工科专业新结构;新工科通识教育;工程实践教育;新工科建设实施体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065(2018)08-0001-05 收稿日期:2018-4-28 作者简介:梁文萍(1966—),女,山西太原人,博士,教 授,研究方向为材料表面工程技术、高等教育管理; 郭宇(1971—),男,甘肃高台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 为数字化设备与智能制造、本科教学管理; 杨玲(1981—),女,江苏苏州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 为高等教育; 祁欣(1967—),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教授,研究 方向为有机化学。 基金项目: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面向 新经济的机械工程专业改造升级路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 号:暂无);2017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重中之重立项 课题“航空航天特色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项 目编号:2017JSJG002)。 1

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

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 “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天大行动”) 工程改变世界,行动创造未来,改革呼唤创新,新工科建设在行动。当前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进行,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等教育步入新阶段。2017年4月8日,教育部在天津大学召开新工科建设研讨会,60余所高校共商新工科建设的愿景与行动。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培养造就一大批多样化、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为我国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策。 我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探索形成新工科建设模式,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发展,到2030年,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工程教育体系,有力支撑国家创新发展,到2050年,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建成工程教育强国,成为世界工程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为此目标,我们致力于以下行动, 1.探索建立工科发展新范式。根据世界高等教育与历次产业革命互动的规律,面向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在总结技术范式、科学范式、工程范式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建立新工科范式。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指引,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深入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推动思想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实现从学科导向转向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跨界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 2.问产业需求建专业,构建工科专业新结构。加强产业发展对工程科技人才需求的调研,做好增量优化、存量调整,主动谋划新兴工科专业建设,到 2020 年直接面向新经济的新兴工科专业比例达到50%以上。大力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应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基因工程、核技术等新技术和智能制造、集成电路、

新工科建设的认识与思考315

新工科建设的认识与思考 目前,我校申本工作已到了最后冲刺阶段,升本的梦想有望很快实现。升本后我们的专业该怎么办?课程该怎么教?学生该怎么带?管理该怎么搞?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此时此刻,学校决定开展新工科与工程教育理念的学习研讨活动,有着特殊的意义。希望大家主动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通过学习研讨,力争较好地把握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和新方向,熟悉新工科建设和工程教育的理念,并将这种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争取实现人才培养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那么新工科建设有着什么样的背景?什么是新工科?为什么要建设新工科?如何建设新工科?我校新工科建设怎么搞?下面我就抛砖引玉,来谈谈这几个问题。 一、新工科建设的背景 当前,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悄然兴起,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新业态和新模式不断涌现,对高等工程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我国正在实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网络强国”、“一带一路”、新旧动能转换等重大战略,对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6年6月2日,在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上,全票通过了中国加入《华盛顿协议》的申请,从此中国成为第18个《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给我国工程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2016年10月19日-20日,首届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峰会召开,奏响了我国新工科建设的序曲。会议主题为“中国制造2025与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与变革”,旨在深入推进工程教育改革,交流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现状和未来发展与变革之路,探索完善中国特色、国际实质等效的专业认证制度,促进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深化工程教育领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升我国工程教育国际竞争力。 2017年2月18日,教育部在复旦大学召开了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与会高校代表对新时期工程人才培养进行了热烈讨论,共同探讨了新工科的涵特征和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的途径,并达成了若干共识(简称“复旦共识”)。 2017年4月8日,教育部在天津大学召开了新工科建设研讨会,60余所高校共商新工科建设的愿景与行动。会议通过了“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简称“天大行动”)。 2017年6月9日,教育部在召开了新工科研究与实践专家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审议通过了《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简称“指南”),提出了新工科建设的指导意见。 “复旦共识” 、“天大行动”和“指南”这三部曲奏响之后,我国新工科建设的大幕正式拉开。教育部全面启动、系统部署了新工科建设,组织了三路大军齐头并进,其中工科优势高校组由大学牵头,综合性高校组由复旦大学牵头,地方高校组由工程技术大学和大学牵头,大刀阔斧地开始了新工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全国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工科建设热潮。 二、什么是新工科

新工科建设路线

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就是什么,“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给出答案 2017-04-10 18:20 请点击标题下方的“光明微教育”关注我们,了解更多动态~ “新工科”自2月在复旦大学达成“复旦共识”以来,目前已进入紧锣密鼓的工作状态。8日,教育部在天津大学举行工科优势高校新工科建设研讨会,在该会研讨的基础上公布了《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也称新工科建设“天大行动”。 “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天大行动”) 工程改变世界,行动创造未来,改革呼唤创新,新工科建设在行动。当前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进行,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等教育步入新阶段。 2017年4月8日,教育部在天津大学召开新工科建设研讨会,60余所高校共商新工科建设的愿景与行动。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培养造就一大批多样化、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为我国产业发展与国际竞争提供智力与人才支撑,既就是当务之急,也就是长远之策。 我们的目标就是: 到2020年,探索形成新工科建设模式,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发展; 到2030年,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工程教育体系,有力支撑国家创新发展; 到2050年,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建成工程教育强国,成为世界工程创新中心与人才高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为此目标,我们致力于以下行动: 1、探索建立工科发展新范式。根据世界高等教育与历次产业革命互动的规律,面向未来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与新要求,在总结技术范式、科学范式、工程范式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建立新工科范式。 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指引,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深入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推动思想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实现从学科导向转向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跨界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