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最真实的生活带入语文课堂

把最真实的生活带入语文课堂
把最真实的生活带入语文课堂

把最真实的生活带入语文课堂

内容提要:紧随着新课标的实施与推进,其基本理念在教学改革中得到越来越鲜明的彰显,怎样引领学生实现一种积极向上、轻松愉快、有激情有意义的学习呢?抓住语文和真实生活的契合点导入新课,把最真实的生活带入语文课堂,提高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就是朝这个方向的努力尝试。

关键词:语文教学最真实的生活化语文趣味性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语文本身内容丰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古到今,不受时间限制;从国内到国外,不受地域约束;既有浓郁的亲情,又有纯美的风光,富于生活气息,具有时代风貌。可以这样说,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真实,教语文就是教生活,本着这样的想法,我一直努力将语文教学和最为真实的生活相融合。以下就是我个人的几点体会:

第一,教师应抓住语文和真实生活的契合点导入新课

语文知识不仅存在于课本上,课堂之外更有广阔的语文天地:墙上的海报,报纸上的广告,电视上的新闻,营业员得体的话语,歌唱家动听的歌词,老太太追忆往事时的语调……,无不给人丰富的语文营养。因此教师应抓住语文和真实生活的契合点导入新课,这样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相接近,有利于将学生的心从课下玩的状态中吸引到课堂上。导入新课是组织语文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犹如一篇杰作的序曲,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能先声夺人,扣住学生心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常情况下,我根据不同的文章采用不同的导入语。

首先可用生活中饱含深情的歌词。好歌词犹如浓缩的现代诗歌,不仅具有丰富的内涵,也接近学生内心,深受他们欢迎,这么好的素材,我们教师何乐而不用呢?例如,我在讲《背影》时说道:“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同学们听着这朴实无华的语言你在想些什么?当你想起父亲的那一刻是否也曾定格在某一件事上呢?散文家朱自清对父亲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好,我们一起欣赏一下《背影》。”

其次,可结合师生的共同的生活经历设计别致新颖的导入,上《你一定会听见》一课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我告诉学生,“同学们,我们班上一节语文课在这次是教学大检查中被评为了优秀课。”学生热烈鼓掌。我继续说:“为了庆祝我们的成功,老师决定用作道具的酸酸糖分给大家吃。”学生喜出望外。我接着说:“因为数量有限,所以每位同学只能分到一颗。”学生颇感讶异与有趣。最后我说:“正因为只有一颗,所以更显其珍贵。所以老师要求同学们吃的时候仔细去体味,除了它的味道还有声音哦。”学生心神领会于是各组组长领了糖去,大家笑着分吃了。最后我让学生把刚才吃糖时的味道以及剥糖纸和吃糖时发出的声音,用语言把它描绘出来,再用笔写下来,你听见了什么吗,这样,自然而然的引出课题《你一定会听见》。

此外,还可通过讲故事、现场训练法、对联渗透法、想象法、表演法……精心设计导入,使导入产生引人入胜的效果。导入语是课堂与课下较好衔接的重要环节,而且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恰当引入就会使学生深深感到:噢,原来生活中处处都是语文呀!从而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让学生逐渐具备和生活对话的意识,使语文学习渐至佳境,这可以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一环。

第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充分展示生活中的自己,实行“模糊教学”来培养

学生的创造力。

所谓“模糊教学”就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不唯“标准答案”是从。它和含糊其辞、模棱两可是有本质区别的。它的出发点是由于语文的答案本身具有多元性,并无权威性,万不可限制学生的思维。恩格斯说:“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激活学生的思维就找到了语文教学的真正源头。一个没有自己独特见解,随声附和之人,暴风雨来临时不过是个“海鸭”而已。只有有个性的人,才能发展成有创造性的人。那种把人生命的丰富性简单化、格式化的做法,只能造成精神和人格的缺失。为此,我们有责任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个性的人。

课堂上,同学们可以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能自圆其说者皆正确。例如课外补充讲《宋定伯捉鬼》时,我依照教参告知学生:“古人写作也有漏洞,若两人独立行走慢,‘共递相担’不是更慢吗?”不料,一位学生大胆举手反驳:“老师,我不这样认为,看,后文有一句‘略无重’,课下注释解释为‘完全没有重量’,既然如此,‘共递相担’岂不省一个人的力量?”顿时,班内掌声四起,我也笑了。这位学生不是很有头脑吗?讲完后,我又发问:“你们如何评价宋定伯和鬼,这两个人呢?”回答更令我惊诧不已:“我们喜欢鬼。鬼并不呆头呆脑,他很实在、很憨厚。而宋定伯却很阴险:他骗鬼、侮辱鬼、又卖鬼。这不正说明人心叵测吗?从这里我们得知:防人之心不可无。再说啦,老师您平时不总是教我们做人要诚实吗?你不觉得宋定伯不诚实?”十二、三岁的孩子,不仅有自己的见解,还能回答得如此完整、漂亮,谁能不为之叫好呢?“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样有思想的孩子,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赞叹?难道我们还要因为服从教参、迷信权威之说而否定学生的回答、抹杀学生的个性吗?又例如:执教《伤仲永》,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围绕“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你有什么看法?”开放性话题进行讨论,学生发言的角度之多和观点之新让教师感到惊喜。有的同学从自己角度考虑,认为自己天赋不错,但还要后天努力。还有的学生批判方仲永的父亲认为他目光短浅,惟利是图。而一位同学的发言引起教师的关注,他说:“我认为在方仲永的变化中,作者王安石也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课文第二段的第一句话‘余闻之也久’这句话清楚的说明作者王安石对于方仲永的情况非常了解,那么他为什么没有关心方仲永,也没有劝阻他的父亲,就这样看着一个天才少年消失了,所以我认为这其中也有王安石的责任。”教师肯定了这位同学的勤于思考,并号召同学们来评议这一观点。学生有的反驳,有的支持。经过一番讨论,集中问题是:王安石为什么没有去帮助方仲永?大家陷入沉思。最后,有一位同学找出了答案:王安石生于1021年,而《伤仲永》一文说的“明道中”即1032-1033年,仲永十二三岁,也就是说王安石见到仲永时,他自己也只有十二三岁,又如何去教育、指导方仲永呢?同学们豁然开朗。

如教《杨修之死》,就“曹操该不该杀杨修”这一论题学生又展开了辩论,在辩论中充分把握了曹操与杨修的性格特征。还有《最后一课》中关于谁是文章主要人物这一问题,也可让学生展开辩论。“在一种和谐、平等、自由的氛围中,让学生找回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态度,让他们在我的课堂里尽情地交流、探讨;尽情享受思想碰撞时那美妙的火花。我想作为语文课堂,给学生的绝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思想、一种原则、一种立场;一种作为“受者”应该拥有的能力。”给学生一个快乐的生活空间,以一种博爱、宽容的心态来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无拘无束地展示生活中的自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灵活性、独创性、敏捷性和发明性,使他们的智力水平得到高度发展。

第三,让富有生活意识的训练走进语文课堂教学。

训练有助于学生加深记忆、巩固知识,它是巩固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不过应当注意的是不能把语文训练当作百科全书来对待,将一系列的知识点加以罗列,否则学生将会对语文训练产生厌烦。语文训练最好以竞赛、表演等富于乐趣的形式出现,使学生感觉好像就在参加电视节目中的知识竞赛,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他们在快乐中掌握大量知识,将来成为学识渊博的人。

1、课堂表演。课文的精妙之处可以通过表演的形式,加以直观理解,以加深认识。让学生参与课堂表演,既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编演课本剧。演课外补充文章《宋定伯捉鬼》时,学生主动一致地把教室的灯全熄了,制造一种阴森恐怖的气氛。在这种情境下,由一胖学生扮演的“宋定伯”和一瘦学生扮演的“鬼”出场了。当轮到“鬼”背“宋定伯”时,他吃力而哆嗦地说道:“卿太重,将非鬼也。”引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学生在《皇帝的新装》、《变色龙》等课本剧中的表演,惟妙惟肖,形象逼真,给师生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还有《蚊子和狮子》、《陈毅市长》等都可编演课本剧。片段表演。

语文课文中许多精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片段,也可让学生积极表演,激发兴趣。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先生朗读时的动作、神情、语调,《孔乙己》中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和“摸出四文大钱”等片段,都可让学生仔细揣摩、表演,加深体会。

2、开展竞赛或游戏。通过竞赛或游戏,激发学生思维过程中的亢奋感,使其注意力更集中,聪明才智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擂台赛。如教《羚羊木雕》一课,根据课文情节制有七张幻灯片,要求学生叙述画面的内容。男生与女生实行擂台赛。

接力赛。教语法中的词、短语、句子等知识都可采用这种形式让学生进行练习。还可采用接力形式让学生背诵古诗等。

“抢凳子”游戏。教师设置七个问题让八个小组来抢答,即八个小组“抢”七条“凳子”。这样小组间能形成你追我赶、不甘落后发言的积极气氛。

3、让学生尝试当“小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不妨将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尝试当“小老师”的滋味,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我常有意注错音、写错字等,请学生当小老师进行批改,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模拟教学。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受到了教育,获取了知识和体验,应通过实践来巩固加深,从而达到最佳效果。我教《土地的誓言》一课,便请学校一名园丁管理者来班上进行模拟答记者问,“小记者”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5、博采各科知识教学。语文是百科之母,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是互相吸收、互相促进的。在课堂教学中,如能使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则会使学生获得求知的快感,萌生学习的兴趣。如消息的六要素可归结为“五W一H”,即英语的“Who、When、Where、What、Why、How”等。还可博采数学、历史、音乐、美术等知识教学。

此外,教师幽默生动、情真意切的语言,迂回曲折、起伏有致的提问,严谨有序、新颖不凡的板书以及现代化教学媒体运用等手段,都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充满乐趣的竞赛活动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语文活动的生活气息使学生在乐中求学,正符合“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这一理论,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了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第四,结合真实生活帮助学生在课堂上确立自己的理想。

多年来,学校教育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是等待加工的“产品”,施教者怎么说他们就怎么做,调查询问他们的理想,答曰:“目前尚不明确”。社会的发展就是人的发展,一个没有理想和目标的人,无异于一只无头苍蝇,你指望他将来会有何作为呢?长此以往,岂不悲哉?因此,课堂中渗透德育,还原于学生实际生活和成长的过程,让他们为今后做准备是必要的。

例如,授课课外补充文章《为学》时,可在学生表演完“穷富二和尚”的话剧后,试问学生富和尚失败的原因——空想不付诸行动,由这句话深入发问:“思考一下,你是‘空想’

还是准备落实到行动上?如何实现?”然后,展开讨论,明确“事在人为”的道理,要求学生分析自身情况确立自己的目标,做行动上的巨人!又如执教《伤仲永》时我问大家方仲永是一个很聪明很有天赋的孩子,可为什么到后来却一事无成呢?于是大家先是一阵沉默,接着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说是他爸爸害的有的说是他的乡邻害的,最后大家经过讨论认为主要还是方仲永自己造成的,接着我又问那成为天才到底要具备怎样的条件呢?大家说要有天赋但也要努力,“天才”是由百分之九十的汗水加上百分之十的天赋造就的;联系自身他们得到的启发是学习上也要勤奋努力、不断进取,不能自以为聪明就懒惰不思进取。就这样学生们在课堂上自然而然的获得了学习态度的教育,而且效果尤佳。

理想智慧的形成就是学生不断“动脑筋”的内化的结果。其语文教材的一篇篇文章中都蕴藏着作者做人和作文的智慧,是一座座宝藏,而每一个学生的头脑,都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语文教师要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发掘编者和作者的智慧并且联系生活,最终唤醒、激发学生的潜能,点燃他们头脑中智慧的星星之火。一位名人曾说过“理想是指引人生道路前进的灯塔,飞向胜利目标的翅膀,是点燃热情烈焰的火把。古往今来,是理想激起年轻人奋勇前行的精神。”人生犹如大海,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人生的旅途上,有洁白芬芳的花,也有尖锐的刺,但只要一个人有了自己的理想,并决心去实现它时,就会荣辱不惊!因此联系最真实的生活对学生进行理想道德的教育就显得非常有意义。

把最真实的生活带入语文课堂,这样有利于语文课真正融入每位学生的心灵世界,让他们去感知体会,在他们心灵深处形成积极求知与主动探索的强烈愿望,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语文课堂、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该文章转自[语文123资源网]:https://www.360docs.net/doc/734535867.html,/Article/200904/39609.html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读书心得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读书心得 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灵性、充满智慧和魅力十足的,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中经常会感觉到自己的课堂欠缺一种灵动和生命力,还需要很多的学习和不断磨练。恰好同事推荐了《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这本书。在本书中,各位名师都表现出了高超的分析细节能力,善于品味细节、分析细节,能从一些细小的动作,从一闪而过的表情,从一句简单的话语中,体会学生内心变化,感悟学生的兴趣点,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使教育教学更完美。书中的那些文字如涓涓细流、沁人心脾,而每个教学案例都值得我去思考。这本书充分地展现了教学的艺术和教学的智慧,让人领会到课堂真的是因生成而精彩。 一堂充满精彩的语文课堂,来自于生成。这本书通过四个篇章选用了多篇文章来说明课堂是怎样生成的这个问题,这也是我在平常教学中的一大困惑。课堂上怎么走生成的路?只要生成就都是有效的好的方面吗?怎样才能催生更多有效的生成?读了《课堂因生成而精彩》一书,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巴班斯基说:“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造良好的氛围,有着重大的作用。有了这种良好的气氛,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进行得特别富有成效,可以发挥他们学习可能性的最高水平。”小学生好奇好动,有较强的求知欲,有一定的竞争意识,但他们的注意力不能持久。那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结合教学内容

设置必要的活动,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入语文天地中,在识字语言中激起兴趣,从发现中寻求快乐,主动获取知识。比如在教学案例《雾凇》一课中,让学生充分运用多种视觉感官来发现自然之美,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冬天美景,观看雾凇奇观的画面,生动、直观地感悟自然美语言,进而让整个课堂充满了童趣,学生们在互动活动中感悟到了语文的魅力。 读完这本书,我体会到课堂教学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把教学和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们感受到语文就在身边,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在生活交流中发现文字的魅力、语言的多样化。 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在现代课堂上应该尽量避免过去教师讲的多、学生听的多的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使学生学得生动、学得积极。例如在教学案例《北风和小鱼》这一课时,可以分三个步骤:先是要求学生能把每段文字有感情地朗读出来,通过对课文的朗读、生生与师生之间的交流,初步认识北风吹一吹青草、梧桐树和小鸟与吹一吹小鱼的不同。然后组织小组之间交流,想一想为什么小鱼不怕北风吹,那勇敢的小学生在上学的路上也不会怕北风吹。最后要求学生结合生活,把自己的理解、认识和启发讲给同学听。通过独立尝试、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过程,使学生对本篇文章作者的真正想表达的想法给予认知、理解和接受。 模仿学习是小学生学习方法之一,但模仿仅仅是手段,模仿的目的是为了创造。从模仿到创造,要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学生的发展过程。模仿、创造落到实处,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教师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心得体会1000字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心得体会1000 字 导读:读书笔记《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心得体会1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心得体会1000字: 与一本好书的相遇,是偶然,更是机缘,有幸拜读了徐洁老师的新书——《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构建理想课堂》。 徐老师从课堂教学的内在教育使命,教学方法的选择艺术,到让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有效组织合作学习,引领学生深度学习,演绎课堂精彩生成,再到巧用反馈评价提升课堂质量,"互联网+"时代变革课堂,显示着徐洁老师深刻的实践和思考。 读完之后,我心潮澎湃,幡然醒悟:课堂成全生命,是一种预设,更是一种精彩的生成。作为一名历史老师,就要向课堂要质量,在课堂上成全生命,用精美的故事情节包装45分钟,善于及时捕捉学生信息,并进行精心引导。 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真正的主人,就要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活跃在课堂上,使课堂生活成为师生共同创造的美好时光,如此,理想的课堂,才能成全一个个活泼泼的生命。 当然,书中还有很多精彩的语言: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让学生真有成长;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更要关注学生的人生;课堂是一种生

命存在的方式,要道法自然,要大道至简,要大道归一……一句句,一字字,都荡涤着我的心灵,洁净着我的心灵。 一、真诚,发自内心 这应该是教师课堂评价的出发点,也应该是所有教育的出发点,虚情假意,数行应付,这样的评价不但不能促进教学,反而会弱化教育功能,矮化教师形象,淡化师生关系,一时应付却后患无穷,以诚相待,以心交人,真诚地评价学生,才能打动学生的内心,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眼中有自己,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激情。 二、始终抱有期望 众人皆知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让我们对期望有了绝对善意的期待,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一切尚未定论,教师的积极期望是激发学生潜能的催化剂,课堂评价将老师的期望信息传递给学生,引起学生共鸣,并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期望,长此以往,形成良性循环。 三,紧扣教材不脱离文本的价值取向 新课程提倡多元化解读和个性化阅读,这必然导致学生的多元反映,但学生多元反应并不都是正确合理的,教师在价值观的导向上无所作为是不可取的,教师既要给学生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又要对学生的学习反应进行点评引导。 比如在历史教学中,对历史人物、战争的分析,需要站在多个角度,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客观、公正的进行分析评价。所以说,在历史教学中将主动权交给学生,但同时也不忘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地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间的相互作用融为一体。

《构建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课题开题报告(最新整理)

《构建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着重“生成客体”——即重教材中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轻“生成主体”——学生的状况。教学设计以知识逻辑结构为依据设置教学环节,并在教学内容呈现顺序和各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上都有明确的规定。这种“刚性”的教学设计影响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弹性”生成。在“走”教案似的教学中,“死”的教案支配和限制了“活”的学生,遏止了他们在课堂上思想和生命的活力,使原本鲜活灵动,充满情趣的课堂变得机械、刻板和程式化。因此,时代呼唤新的语文课堂,学生需要新的语文课堂,而新的语文课堂具有动态生成的特点。只有在生成的语文课堂中学生才能得到有效发展,全面的提高。由此,我校将在为期两年的时间中进行构建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分析 生成性语文课堂教学研究是一个全新的热点话题,也是一个值得教师潜心研究的课题。许多教师都积极投身到该项课题的研究工作中,希望通过研究,努力构建一种开放、和谐、愉快的,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真正凸现的新型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知识的平台,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而让学生能在课堂上不断生成促进课堂发展的教学资源,并在教师的巧妙引领下,使语文课堂尽显师生的智慧。为此,主要从三个方面加以研究:1、预设方案设置一定的空间,给予一定的弹性。2、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为学生资源生成创造一个空间。3、探索教师引领策略。侧重从生成性的课堂观出发,以动态生成的观念来认识课堂教学,以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的多重组合,教学环境的不断变动和教师即时处理多种反馈的方式来推进教学过程,从而建构起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 本课题将充分吸收他们课题的研究精华,从不同的角度,即从生成性课堂教学的操作层面,对教学预设和课堂调控两大领域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实践,尽可能地使课题研究的成果系统化、可操作、有成效。 三、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学习是一个学

点燃激情 让语文课更精彩

点燃激情让语文课更精彩 窦桂梅老师在她的讲座中讲到&ldqu;激情不老这应该成为教师的品格的重要追求。只要生命在,激情就在。教师的激情是点燃学生的激情,照学生的心灵,对教育的激情,应该从现在的外在表现化为内在精神气质。不因年龄的增长、环境的改变、地位的升降而改变。&rdqu; 语具有丰富的情感色彩。激情是语的魅力,对缺少激情的语堂,学生缺乏兴趣,听着不过瘾,看着不解渴,堂实效不高。我们说,语是对诗意的追求;是要呵护学生心底最柔软的东西;是要为学生打好精神的底子。所有这些理想的信念,无不需要激情的支撑。老师没有了激情,追寻诗意、高效的堂就成了一句空话。要想提高堂实效,教师首先要有情感、有激情,始终是想学生所想,和学生一起共享着生活的快乐与幸福。激情需要点燃,需要一个教师要以自己激情去影响学生,去感染学生。回顾我们自己的堂教学,总觉得欠缺了一些激情。平时总爱这样说:真没劲,这堂怎么就这么&ldqu;死&rdqu;呢?语堂教学只有注入教师的激情,才能激活学生的激情,才会使师生丰富的情感洋溢在堂教学的每一个角落,才能让学生充满激情地与本对话,并在对话中获得知识,丰富情感,进而传递人性,表现活力。 怎样才能让堂充满激情呢?

一、重新点燃对教育的激情,要做一个有激情的老师 在年复一年单调而艰辛的工作中,很多教师都会出现职业卷怠,甚至会没有工作热情。工作一旦没有了激情,没有了动力,也就没有了创造。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魏书生、赵谦翔等都有一段为走上讲台而执著追求的感人故事。他们正是凭借对语教育的满腔热忱,在语教育教学上做出了非凡的业绩。司汤达曾经说过:&ldqu;在热情的激昂中,灵魂的火焰才有足够的力量把创造天才的各种材料熔于一炉。&rdqu;对学生进行语言教学、智力开发和情感熏陶,是语教学的主要目标。研究语教学中的情感,对于达成语教学目标,提高语教学质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学生在激情的支配下,常常能发掘出巨大的潜力,得到出乎意料的发展,使语堂教学获得巨大的成功。教师只有对教育充满爱,对学生充满爱,对祖国语言字充满爱,对语教学充满爱,才能做一个有激情的语教师,才能让堂充满激情。工作多年后,比参加工作时少了一种&ldqu;冲劲&rdqu;,少了一种动力。原因众多,教师成长有赖于好的环境,但更重要的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和作为。社会是堂,实践是砺石,她人是吾师,自身是关键。只要我们务实肯干、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就会在现实生存的土壤中找到自己的生长点。因此,不是环境让你激情流逝,而是我们教师自身淡化了对教育的激情。我相信,老师只有有献身教育的炽热情怀,有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生抱负,有不知困难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有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才会拥有幸福感,才会产生快乐感,并且这种幸福和快乐会传递给讲

浅谈如何让中学语文课堂更精彩

浅谈如何让中学语文课堂更精彩 怎样做一名好老师,我们必须不断的思考。如果教师想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应该是这样的人!这要求我们不断地完善自我,加强人格修养,当然这需要我们的努力。有人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这正是教师人格感召力的体现。 一、做好课前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在平时生活中可能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形:一本好的小说加上一个扣人心弦的序言,我们就会手不离卷;一部好的电视剧,有一个激动人心的序幕,我们就会目不离屏。同样,一堂好课,有个引人入胜的开场,自然会把学生的全部精力引入授课中,从而提高整个课堂效率。 课堂的导入,必须基于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中蕴涵着的能力价值和情感价值,利用这些知识作为情境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只有问题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相匹配,才能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才能达到目的。在设置问题情境时,应考虑内容、方式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让学生通过积极思索和探究,解决问题或得出正确结论,从而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提高学习的兴趣。对学生来说,心求通而未得的问题类似“跳一跳才摘到的果实”,最有价值。因此,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范围内,才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二,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思想 给学生表现的氛围,让学生大胆的表现出来,才能给学生“身在其中”的愉快。这就要求老师积极开发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和蕴含的潜力,通过点拨使每个学生能自觉地进行学习和探究活动。愉快教育讲究寓教于乐。“乐”从何来?“乐”只能从学生主体的自我活动、自我实践的内在体验中来,从学生自主学习成功的欢乐中来,所以愉快教育更多的是提倡自主活动式教育。而在传统教育观念与体制下,大部分学生习惯于把教师视为至高无上的权威,而自己心甘情愿地旁落为附庸。教师的话就是圣旨,毫无批判地全盘接受。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消失了,完全是疲于应付,进而产生了厌学情绪。因此,作为教育主导的教师,应让自己的学生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变单纯地学知识为主动自觉地既掌握知识和方法又培养能力。在这方面许多教师作了较多的探索,涌现出较多的模式。如以学生自学为主,师生共同讨论的“自学探索法”,以自学为主线,通过归纳与比较,掌握学习规律的“对比练习法”,指导学生动手,动脑进行实践操作的“实践操作法”,运用电教媒体的“形象教学法”等等,都较好体现了愉快教育的主体性原则,让学生大胆表现出来,使学生主体得到激发,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三、充分体现教学的艺术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启发、引导。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如何“学”。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必须有轻松幽默的一面。轻松的教学、幽默的启发,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创设教学的情趣和氛围,产生幽默中不失本分,欢乐中不乏启发的教学效果。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必须要有生动、精彩描写的另一面。入胜的细节描绘与非凡的思想境界相辅,将学生引入教材的美的境界之中,引导学生在作品的鉴赏、联想、体验之中融入学生个性的理解,从而将教学的情趣、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从而创造课堂气氛“其乐融融”。 四、教师要有执著的敬业精神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摘要: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方式。精彩的课堂提问可以使教学有声有色,良好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启发学生领会教学内容,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检查,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 课堂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疑是我们教学工作者必须研究的内容。没有成功的提问就没有教学的艺术,精彩的课堂提问可以使教学有声有色,良好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启发学生领会教学内容,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检查,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提问呢?课堂提问的方法很多,笔者把平时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提问片断经过收集整理,总结,略举一二展现出来以供大家参考。 一、依次设置,化大为小 这种提问根据教材的逻辑顺序,依次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语文一般是按事件的发生,人物出现的顺序,论点论据提出的先后来设计的。对一些繁难复杂的问题,教师可以将它转化为一系列小问题,特别是在中学低年级,学生们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不高,如果问题提得过于宽泛,学生会感到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对问题产生畏惧心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在课堂中,教师能围绕教学重点或难点,尤其针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应当注意化大为小,循循善诱,由近及远,由难及易。在解决一个个小问题的基础上逐步深入到中心问题,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因为文章内容庞杂,有些问题还不易理解,直接让学生分析“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给“我”有什么不同的感受,恐怕难以做到,我们可以就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分别提出一些小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第一:百草园中有哪些迷人的景物?第二:你听了美女蛇的故事后的什么感受?第三: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冬天雪后捕鸟情境的?第四: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读后对他有什么印象?第五:我问“怪哉”,先生为什么生气?第六:写三味书屋后面的小园有什么作用?第七:先生与“我们”读书的内容苦涩难懂,引出来有什么作用呢?第八:写我画画的目的是什么?这样的提问把统领全文的大问题给予分解,便于学生逐步认识学习,自然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当然,问题设置也不能事无具细,问题提问小,太简单,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度。在课堂提问时,还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设计不同层次提问,要让优等生吃得饱,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读书体悟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读书体悟 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灵性、充满智慧和魅力十足的,作为一名新进语文教师,我经常能感觉到自己的课堂欠缺一种灵动和生命力,还需要很多的学习和不断磨练。恰好学校推荐了这本《课堂因生成而精彩》,寒假前有幸听到了张文质教授的讲座,于是寒假期间我读了这本书,读的过程中那文字如涓涓细流、沁人心脾,而每个教学案例都值得我去思考。这本书充分地展现了在新课程课标上教学的艺术和教学的智慧,让人领会到课堂真的是因生成而精彩。 一堂充满精彩的语文课堂,来自于生成。这本书通过四个篇章选用了多篇文章来说明课堂是怎样生成的这个问题。,这也是我在平常教学中的一大困惑。课堂上怎么走生成的路?只要生成就都是有效的好的方面吗?怎样才能催生更多有效的生成?读了《课堂因生成而精彩》一书,我感触颇深,收益匪浅。 如果说传统课堂把“生成”看成一种意外,那么新课标则把“生成”当做一种追求。如果说传统课堂把处理突然“生成”的情况看成“教学机智”,新课标把“生成”当成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基本要求。 关于生成的问题本书选用了多篇文章来说明这个问题。如第一篇:美好遇见。里面包含侯登强老师的《蜇了你,不是我的错》,王炜老师的《一张无字的考卷》,崔智芹老师的《失而复得的赛车》等;第二篇:别样精彩。包含刘景水老师的《种次“他人田”又何妨——一堂“跑题”的社会课》,朱小毛老师的《我爱在课堂上“耍贫嘴”》,夏昆老师的《还原一个真实的陶渊明》等;第三篇:智慧生长。包含宋英民老师的《课堂是不断生成智慧的地方》,周顺海老师的《在<故乡>中体验“表现”之美》,方杰老师的《春天,怀想一个女孩》等;第四篇:课堂寻觅。包含李秀伟老师的《奇迹在从容优雅中——韩兴娥教学赏析》,李玉民老师的《“删除‘无效’即有效”——对当前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思考》,陈华老师的《用心激活课堂——简笔画创编课的教学尝试》等。这些都给我很大的启发,下面是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平等的课堂氛围。 巴班斯基说:“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造良好的氛围,有着重大的作用。有了这种良好的气氛,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进行得特别富有成效,可以发挥他们学习可能性的最高水平。”小学生好奇好动,有较强的求知欲,有一定的竞争意识,但他们的注意力不能持久。那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结合教学内容设置必要的活动,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平等的课堂氛围,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把课堂还给学生─初中语文新课标新教材实践感悟

把课堂还给学生─初中语文新课标新教材实践感悟去年秋天,厦门地区和全国37个地区率先进入新课标新教材的实当中,面对新教材,面对课改的大气候,厦门一中初中语文教研组改变教学策略,调整工作思路,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观念入手,做到五个转变 变“教师为本”转而“以学生为本”,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者组织者与引导者,课堂上必须留足学生活动的时间;变“师道尊严”为“平等、和谐、民主、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中学,在教中悟,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个体体验,不将个人感悟强加给学生;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而为“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每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要广泛查找资料,精心设计活动过程,将活动落实到位;变传统的“聚焦式”的教学转而为“立体型辐射型”的教学,课堂上注意营造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场面,让学生生命的活力在涌动;变“知识传授”为目的转而为“全面提高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质”为目的,对学生进行动态的发展性的评价,不将分数看作是唯一的评价标准。 二、在课堂教学结构上下功夫,落实五个环节 我们调整课堂教学结构,在导入中抓住一个“趣”字来激发学生思维;在朗读中抓住一个“情”字来引导学生深入体验;在课堂中抓住一个“疑”字来突破难点;在学生自读品味中抓住一个“悟”字来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在练习中抓住一个“精”字来强化提高。 我们采用“听音乐、猜谜语、读画片、讲故事、背古诗、说成语、引名言警句、设置问题、营造情境”等方法来创设学习的气氛,引导学生学习的思路,提示学生学习的方法,迅速调动学生的感觉,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为师生共同完成任务蓄势;我们采用“神入角色,心驻课文”的方法要求学生把自己当作冰心、当作亨特、当作盲孩子……去“亲临亲历”,“深入体会”,大声地,动情地,陶醉地朗读,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我们采用“每人每课提三个问题”的形式要求学生预习时提出三个问题,抄写在预习本上,在课堂上交流提问,让学生与书本零距离接触;我们采用“统一符号、圈点批注”的形式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品味语言时找出喜欢的字词句段,用“我喜欢……因为……”的句式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我们采用“小测、听写、抄词”的形式抓字词的落实,我们还“删繁(难)就简(活)”增加一些让学生“亲临亲历”“感悟体验”“引发兴趣”“激活思维”的作业,让学生做有热情,做有乐趣,做有效用。如:学完《生命·生命》让学生进行幼小生命活动的观察,用一连串的动词,写出小生命的活动过程;学习《紫藤萝瀑布》时,让学生用问家长、查书或上网查资料等方式了解“十年动乱”“文革”“极左思潮”“宁要社会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等词的含义,直接感知此文的写作背景;学习诗歌《理想》时,让学生查找有关理想与人生的故事。学生查到“瓦特发明蒸汽机”“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勾践灭吴”“破釜沉舟”等故事,深入感受“人类有了理想,使世界不断向前发展,你我有了理想,所以能向着既定的目标不断努力”的主旨;学习第三单元春夏秋冬和古代诗歌的课文,要求学生查找有关四季的成语、俗语、

主题阅读,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主题阅读,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发表时间:2016-10-18T16:56:46.077Z 来源:《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09期(上)作者:郭文学 [导读] 学生很欢迎课堂上多读书,读好书,课堂气氛很活跃。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房镇镇中心小学淄博 255000) 长期以来,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都讲得过多,从字词段落到布局谋篇,从人物形象到写作特色,无一遗漏,生怕学生听不明白。结果是满堂灌,使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其实我们仔细想一想:关键是改变教学方法。这时候,我们有幸与她牵手、与她结缘,她就是------主题阅读。随着课改的实施,主题阅读已受到我校语文教师越来越多的关注,让我们喜欢“她”、迷恋“她”。在上学年的教学中,我们已经开始重视将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整合,目的就是利用拓展资源和大量的阅读上好我们的语文课。比如我学到了批注式阅读,找到文中关键的句子,学生找出句中的重点之词,反复品读,得其精华。我也会让学生找出喜欢的句子,学生记下说出自己的感受,以读为本,读中感 悟,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的读书,把读书当成一种享受。“课外阅读课内上”。这便是语文主题阅读。“树立大语文观”,“从教材出发”,“遵循整体性原则组织教学”,“以一个主题式问题引领单元阅读”……主题阅读不再是一课书一课书地教,而是一个单元一个单元地教;课堂的学习方式不再是一篇文章的散敲碎打,而是围绕一个主题式问题的整组教学;课堂教学不再是繁琐讲解、不停发问,而是要把宝贵的时间用在“引领阅读方法,分享阅读体会”的刀刃上。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实际证明,学生很欢迎课堂上多读书,读好书,课堂气氛很活跃。主题阅读的合理运用,能使课堂教学如虎添翼、如鱼得水。在课堂上,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及强烈的求知欲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趣因素和艺术魅力,发挥大量阅读读书多种多样化的特点,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维持在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一、主题阅读,想象画面,进入意境。 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多种读书方法,为学生创设优美的意境。这样有助于学生迅速、深刻地整体感知文本,体会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思想感情。读书,就要进入文字所描绘的意境,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鲁教版三年级课文《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宽阔清澈的河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构成了一幅高雅清幽的风景画,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那么,对于从未到过南方的学生来说,如何让他们进入课文所描写的意境呢?引导学生想象“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及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美好,这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所在。出示课文中的具体语句,引导学生来交流自己的认识和感受,相机进行点拨,并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加深体验。如:“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从课件的描述中,感受到榕树之大,给鸟儿提供了广阔的生活空间;还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关于榕树的图片,以增加感性认识。然后让学生拓展阅读了《冠头岭看鸟》,“看各种各样的鸟儿像天女散花在空中飘荡。作者通过细致描述及小男孩的介绍让我们观赏了活生生的各种鸟儿:哺育幼鸟的犀牛鸟,把芭蕉叶卷成窝的缝叶莺,把窝织成小篮子的织布鸟……铺天盖地的鸟儿让你眼花缭乱,婉转悦耳的鸟声不绝于耳”,这岂不又是一个摆在眼前的“鸟的天堂”?同时,还阅读了新语文阅读的《小草》《瀑布》,读这些描写景物的文字,边读边想象,就能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是课标中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学习《古诗两首》,我把两首写友情的诗词进行比较教学:交流对两位作者的了解,并复习所学过的诗词;放手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尝试学习,感知诗词大意;比较两首诗词所写时间、景物、各自特点有什么不同;通过吟咏诗词、想象画面、体会意境,体会诗人在景物描写中表达的两种不同的情感——“依依不舍”、“关切与祝福”。接下来的两节课,我又带领孩子们一起赏析了《经典诵读》中自己喜欢的有关送别、友情的古诗词,并结合语文园地“日积月累”的写情诗词名句进行了诗词拓展诵读。在分享赏析、反复诵读中,同学们不知不觉背下了《送友人》《赠范晔诗》《北郭闲思》《伯牙绝弦》等多首同主题的诗词。在最后的展示诵读环节中,孩子们兴趣盎然,纷纷展示学习的收获,分享积累的快乐。 二、主题阅读,读中感悟,习得方法。 古人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教学要达到的理想效果应当是:课未始,兴已浓;课正行,兴愈浓;课已毕,兴犹浓。要达到这样的教学境界,就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拨动学生的兴奋点。以三年级教材《一面五星红旗》为例,选编课文的意图之一就是学习一些刻画心理活动的方法。本课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几乎不直接写“我”说了什么话,也没有直接描写“我”的心理活动。在与面包店老板交流的过程中,都是通过“我”的表情和动作的变化来表达内心情感,如“犹豫”“凝视”“摇摇头”“向外走去”等词语和短语。我想,该如何让学生领会这一用外在动作表达内心情感的写法呢?我想到了题目,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高度浓缩了课文的精华。先让学生找出含有国旗的句子,用多媒体出示,反复品读,通过我的言行看出我对国旗的热爱和珍惜,折射出我的拳拳爱国之心。同时,教师用手中的魔棒------“白板笔”轻轻地点点、画画、圈圈,围绕这些句子我们看出作者没有任何豪言状语甚至是只言片语,这些动作实际上更有力地表现了“我”的爱国热情,这样写显得深沉而含蓄,却也深深的打动着我们。这其中教给了学生一个习作小方法,那就是“行动胜过千言万语”。接下来与学生一起阅读了《送我一枝草》,文中作者漂泊他乡,因为得到一枝草的“支助”而信心倍增,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也许付出“一枝草”的人更感快乐,因为他“吹着口哨”传递快乐,更因为他让快乐得到了无限延展。而新语文阅读中的《国旗的故事》,梁帆的话更让我们得出了:祖国对我们来说,必须比我们自己贵重。不同的阅读,相同的主题:爱,让世界没有距离。 主题阅读,正是体现了课标中“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主题阅读,学生会深入地走进课文所描绘的境界,从而感悟课文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受到语言文字的感染、熏陶。在这里,他们可以领略爬山虎的蓬勃生机,可以欣赏钱塘潮的神奇壮观,可以感受九寨沟的奇绝美妙;他们会为动物与人类共同生活在地球大家庭而感到欣慰,为法布尔的科学探索精神而深感折服,为雄伟的长城而感到自豪;他们也会沉浸在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同情里,陷入在“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思索

小学语文优秀论文:把课堂还给学生

小学语文优秀论文: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体现创新教育的前提下,设计教案要明确一个目标:那就是要把课堂变成学生自主、讨论、探究的场所,让学生对生活中的人或事能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把课堂教学引向生活的天地,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要达到上述的目的,教师就要舍得从讲台上走下来,把学生请上去,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雨后》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做的: 一、少作主,重点、难点让学生商量决定。 转换角色,让学生当老师,这不失为一种高明的做法。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兴趣,课堂就活了,教师做到心里有数即可。比如在《雨后》的课堂教学中,我在出示课题后,学生就会产生许多疑问:雨后,为什么孩子们快乐得好像神仙一样?小哥哥摔跤了,为什么却发射出兴奋和骄傲?小妹妹为什么希望自己也摔这么痛快的一跤?……如果以学生的理解水平来衡量学生提出的问题,那么学生弄不明白的问题都可看成是重点、难点,这是充分体现学生自学的首要前提。 二、少表态,疑点、难点让学生讨论解决。 这个过程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思辨和归纳等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先可以把问题分到小组,让学生充分讨论后,再派代表交流,这是课堂最精彩的地方,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就行。例如:“小妹妹为什么希望自己也摔这么痛快的一跤?”这一问题。有的学生说:“小妹妹可能没有摔跤过。”有的学生说:“小妹妹喜欢雨水溅到身上,泥土弄到身上的感觉。”有的学生说:“小妹妹喜欢像小哥哥摔跤后那么兴奋。”……学生之间单向、双向和多向的交流,就形成了课堂内一个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在交流不同层次学生的优势就得到了互补,这时,教师是

听众,是评委,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争论不休时,只适时地给予引导和点拨。 三、少限制,多让学生自由表达。 让学生跳出课文内容的圈子,从文中学点写作方面的技巧,用这种技巧让学生从身边的人和事中,引发思考。学完这篇课文后,我就让学生学着课文的样子,学写诗。真没想到,学生还真有点像小诗人的样子呢。学生1:水珠在树叶上晃动,地面上变得更滑了。雨后灿烂的太阳出来了,彩虹也出来了。学生2:雨停了,水珠滴落在蜘蛛网上,像一条项链挂在妈妈脖子上真美丽。小朋友都出来玩,不是玩衣服湿了,就是头发湿了。学生3:一棵树上挂着一条项链,啊,好美丽!小弟弟看见了,急忙跑过去。哎,不好,小弟弟摔了一跤。而他的脸却笑了笑,他站起身,忽然看见原来项链是水珠落在蜘蛛网上。

语文课堂生成性问题的处理

语文课堂生成性问题的处理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认为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交往。以此理念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比以往更强调其动态生成的特性。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如何恰当处理生成性的资源是我们感到十分困惑的问题。以下的四个案例,也引发了我们更深入的思考。 案例一:一位老师在教小学四年级《神奇的鸟岛》一课时,请学 生读“岛上原来有十多万 ...只了。” ...只各种各样的鸟,现在只剩下五万多 学生把“十多万只”读成了“十万多只”,老师这时说:“孩子,你再看仔细些。”然后,学生改读成了“十多万只”。 案例二:一位老师在执教小学一年级的《窗花》一课,老师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出示各种各样的冰花图片,让学生说出这些图片分别像什么。学生有的说像花,有的说像叶子,有的说像精灵,这时坐在 最后面角落里的一位学生说像鬼 ..。这个回答引起周围学生的一篇惊叹。教师对于这个答案未进行任何处理,马上提出了下一个问题,学生们也很快投入到新内容的学习中去。 案例三:一位教师在上《塞翁失马》一课时,有生问:“老师, 塞翁丢失的是公马还是母马 .......?”于是,这位教师放弃了原先的教学设计,抓住学生提的这个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一节语文课,师生在这种塞翁丢失的是公马还是母马的讨论中过去了。

案例四:今天在班里上语文课《植树的季节》,当讲到我们为什么喜欢植树?树有什么作用时,学生从课文中找到树能让荒山变得翠绿、树能结出许多果子、树能挡住风沙、树能使空气新鲜、让河水不再泛滥,这时有一个经常爱给大家讲一些小故事的学生说想给大家讲一个有关“风沙怪”的故事,我想这个故事与课文有一定关系,于是就同意让他讲了。他讲得很生动,学生听得也很认真。他最后赢得了大家的热烈掌声。 针对以上案例我归纳了三种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处理方法: 第一,巧利用,让课堂更精彩。案例一中的老师并没有利用好学生的误读这一生成性资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区分“十多万只”和“十万多只”,让学生来比较这两个描述数量的词语哪一个更多。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知识,又避免了读错的学生的尴尬。案例四中的老师鼓励了学生的讲故事的行为。表面上看这打乱了原来的教学设计,浪费了课堂时间,但是实际上,教师的这一行为既是对讲故事的学生的丰富知识的奖励,也能很好的促进其他学生对语文课外阅读的兴趣。对于那些有利于学生学科兴趣发展,促进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的课堂生成性资源,教师可以大做文章,超越教材的局限,进行拓展性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巧引导,回归课堂。教师应该以教学目标为标准对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进行价值判断,然后进行取舍。教师一旦取舍错误就可能会发生案例三中老师的问题。《塞翁失马》这篇课文的主要教学目

让语文课导语更精彩

让语文课导语更精彩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用在课堂是最恰当不过的。尤其是语文课的导语,如果导得好,既激发学生的兴趣,渲染气氛,自然导入课文学习,更能发挥语文教师的特长,让学生一开始就感受到教师上课艺术的魅力。导语是很有讲究的。 一、讲究意境美 用精彩的导语展现意境,可将学生引入特定的教学活动。如教《桂林山水》的导语,我是这样设计的:这里有挺拔秀丽、千姿百态的山峰,这里有水平如镜、清澈见底的江流,这里有幽深瑰丽、曲折奇异的岩洞。这里奇峰秀水互相衬托,形成了风光如画、绚丽多彩的世界著名的风景区——《桂林山水》。让我们细读课文,领略大好风光吧!“这样一开讲,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就集中到《桂林山水》这篇课文上来了,自然地沉浸在《桂林山水》的意境中。 二、讲究语言美 作为语文教师应是运用语言的典范。语文教师上课时的导语应做到简洁、明快、新鲜、活泼,以利于学生尽快入情入境。有一位教师在教《观潮》时,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你们看到过海吗?听过有关海的故事吗?海,无边无际,辽阔壮丽;神秘莫测、变化无常。有时它平静温柔,海鸥掠过水面,在海空之间盘旋飞翔;有时它汹涌澎湃,浊浪排空、怒吼咆哮。生活在海边的人,目睹海的情态,耳闻海的呼啸,熟悉海的脾气,热爱大海。《观潮》一文,着力描写了海潮涨落的情景,让我们认真阅读,仔细体味。”如此优美的语言定能吸引学生。 三、讲究情感美 英国教育家罗素说过:“教学语言应当是引火线、冲击波、兴奋剂。要有撩人心智,激人思维的功效。“语文课开场,如果用富有情感的语言波动学生的心弦,可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听一次市优质课竞赛时一位教师在教《十里长街送总理》时,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全国人民忠心爱戴和敬仰的周总理虽然离开我们整整21年了,但他仍然活在我们的心中。他的一生,全部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他为人民立下了不朽的功勋。1976年1月8日,总理因病不幸逝世,举国上下,无比悲痛。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从城镇到乡村,到处都以各种形式深情地悼念,到处都是对总理深情的呼唤:“总理啊,您在哪里?” 这样的导语,美在真诚,美在亲切,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出学生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深情。 四、讲究含蓄美

试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毛志强

试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毛志强 发表时间:2013-04-08T15:02:44.420Z 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13年第2期供稿作者:毛志强[导读] 课堂提问的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是教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 毛志强(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电教仪器中心山西吕梁033300) 摘要:课堂提问的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是教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是师生交流的契约,是达到师生互动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提问教师学生师生互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方法。多年来广大语文教师对提问的作用、范围、类型、方法及内部的结构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有益的探讨,这些研究指导了提问的实践,推动了提问设计的发展,注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教师的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方法很重要,课堂上教师提问方法正确得当,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达到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对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提问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现将几种最常见的方法介绍一下。 1.抓住关键提问突破法 能否抓住关键问题进行提问突破,决定了教师这堂课教学成功与否。教师要抓住一个关键问题打开一个缺口,让知识的水流奔涌而出,以提升学生的思想,这就要求教师要能真正地吃透教材,才能找到关键问题的所在,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说叫:“牵一发而动全身”。 2.蚕食鲸吞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问大了难以回答,这时就要划整为零,提出一些小问题,然后各个突破,进行蚕食鲸吞。 3.循序渐进提问法 教师在进行提问时,有些问题不可一步到位,就如登山一样,要拾阶而上,于峰顶领略无限风光。 4.多方位辐射法 教师提一问题要求学生多角度求答,海阔天空,发散思维,以拓宽学生思路。如让学生以《流水》为题写一篇议论文,我认为为启发学生的思路可以这样设计提问:可以从哪些角度立意?流水具体对我们有哪些启示?显然流水可以看作是百折不回一往无前的代表,也可以看作是百川归海,目标要一致,也可看作逝者如斯夫,要珍惜光阴。这样的问题不会圈住学生的思维,而且学生的思维可以射向四面八方。 5.暂时搁置法 这种方法对于解决难以回答的问题尤其有效,明知问题学生很难回答,但还偏要提出,暂时搁置,留待酝酿,不要求立刻回答,而是以后作答。 6.步步紧逼法 步步紧逼法要求教师提出问题后迫使学生立即作答,而且问题如连珠炮似的接连提出。 7.疏导式提问法 有的问题教师提出后学生答不上来,形成僵局,教师可以改变角度,提出与之有关的其他问题,诱发引导、点拨提示。 二、学生的课堂提问 教学过程中单单有教师提问还是不够的,目前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倡师生对话、师生互动,为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是缺少不了学生提问的。许多课堂教学中没有学生提问,或者有的教师意识到了要有学生的提问,却不能将“生问师答”“生问生答”落到实处。 1.学生提问后教师应持的态度 教师要特别注重对学生提问和质疑的态度,教师如果是为了维护自己课堂说话权威,就不让同学提出与自己不同的观点,那这种做法是严重错误的,此举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求异思维,久而久之学生思维便会僵化,课堂气氛就会压抑而沉闷,学生的问题或观点再不成熟,毕竟他思考了,代表了他对某一问题的看法。 2.学生提不出问题时教师应该采取的措施 我认为应该采取如下措施:大家都提不出问题时,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提问,其实学生的思维就像一道闸门一样,你一旦开启了它,它便会一涌而下。教师可以采用点拨法,自己先向学生提出一些重点和中心问题,来激发学生去发现问题,当然有些优秀的学生是可以提出问题的,可以让这些学生先提,提出问题的学生对提不出问题的学生也是一种启发,要让学生能够从无疑处生疑,这就需要教师平时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素质的培养。 三、结论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可以让教学目标明确,发挥他的导向作用,而学生的课堂提问可以激活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思维习惯。提问是一门艺术,小的方面说是服务于教学,大的方面说是有利于学生成长的、面向未来的“素质教育”手段。只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提问的各个环节处理方法得当,学生积极提问、积极作答,配合教师的教学,再将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提问科学地结合,课堂教学定会达到极佳的效果。参考文献 〔1〕余文森著《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2〕徐化越著《中学语文教学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3〕钱梦龙《和青年教师谈语文教学》.《语文学刊》,2011年版。〔4〕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11月,第一版。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读书心得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读书心得 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灵性、充满智慧和魅力十足的,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中经常会感觉到白己的课堂欠缺一种灵动和生命力,还需要很多的学习和不断磨练。恰好同事推荐了〈〈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这本书。在本书中,各位名师都表现出了高超的分析细节能力,善于品味细节、分析细节,能从一些细小的动作,从一闪而过的表情,从一句简单的话语中,体会学生内心变化,感悟学生的兴趣点,并及时调整白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使教育教学更完美。书中的那些文字如涓涓细流、沁人心脾,而每个教学案例都值得我去思考。这本书充分地展现了教学的艺术和教学的智慧,让人领会到课堂真的是因生成而精彩。 一堂充满精彩的语文课堂,来白于生成。这本书通过四个篇章选用了多篇文章来说明课堂是怎样生成的这个问题,这也是我在平常教学中的一大困惑。课堂上怎么走生成的路?只要生成就都是有效的好的方面吗?怎样才能催生更多有效的生成?读了〈〈课堂因生成而精彩》一书,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巴班斯基说:“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造良好的氛围,有着重大的作用。有了这种良好的气氛,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进行得特别富有成效,可以发挥他们学习可能性的最高水平。”小学生好奇好动,有较强的求知欲,有一定的竞争意识,但他们的注意力不能持久。那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结合教学内容设置必要的活动,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入语文天地中,在识字语言中激起兴趣,从发现中寻求快乐,主动获取知识。比如在教学案例〈〈雾淞》一课中,让学

生充分运用多种视觉感官来发现白然之美,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冬天美景,观看 雾淞奇观的画面,生动、直观地感悟白然美语言,进而让整个课堂充满了童 趣,学生们在互动活动中感悟到了语文的魅力。 读完这本书,我体会到课堂教学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把教学和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们感受到语文就在身边,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在生活交流中发现文字的魅力、语言的多样化。 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在现代课堂上应该尽量避免过去教师讲的多、学生听的多的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白主探索、合作学习,使学生学得生动、学得积极。例如在教学案例〈〈北风和小鱼》这一课时,可以分三个步骤:先是要求学生能把每段文字有感情地朗读出来,通过对课文的朗读、生生与师生之间的交流,初步认识北风吹一吹青草、梧桐树和小鸟与吹一吹小鱼的不同。然后组织小组之间交流,想一想为什么小鱼不怕北风吹,那勇敢的小学生在上学的路上也不会怕北风吹。最后要求学生结合生活,把白己的理解、认识和启发讲给同学听。通过独立尝试、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过程,使学生对本篇文章作者的真正想表达的想法给予认知、理解和接受。 模仿学习是小学生学习方法之一,但模仿仅仅是手段,模仿的目的是为了创造。从模仿到创造,要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学生的发展过程。模仿、创造落到实处,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不断地产生“为什么”。在教师的有意引导下,虽然学生有的想法还不很成熟,但这激发了学生的很多创造灵感,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使用人性化的评价语,如“善于观察,肯于动脑,敢于提问,太好了!”、“我很佩服这位同学的分析!”、“我很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