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60年劳伦斯研究之考察与分析_刘洪涛

新中国60年劳伦斯研究之考察与分析_刘洪涛
新中国60年劳伦斯研究之考察与分析_刘洪涛

第27卷 第4期2 0 1 3年7月湖 南 大 学 学 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Vol.27,No.4

Jul.2 0 1 3

新中国60年劳伦斯研究之考察与分析*

刘洪涛,姜天翔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 100875)

[摘 要]中国的劳伦斯研究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起步,自80年代起走向繁荣。在80年代,劳伦斯笔下的

性描写是学者关注的中心,也鼓舞和启发了中国作家对人性的深入探索。90年代之后,中国学者对劳伦斯研究的

范围不断扩大,对其创作中的工业文明与大自然的冲突主题、两性关系主题、死亡与再生主题,非理性心理描写、原

始主义等问题都进行了深入探究,也对其作品中的象征隐喻手法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精神分析、生态批评、比较文

学,以及原型批评、解构主义批评、叙事学、伦理学批评等研究方法,都应用于劳伦斯研究,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另

一方面,中国的劳伦斯作品翻译良莠不齐,研究的低水平重复、缺乏学术规范现象也十分严重。

[关键词]劳伦斯;现代主义;英国现代文学;中国的劳伦斯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63(2013)04—0075—06

A Scrutiny and Analysis on the Research of

D.H.Lawrence in 60 Years since the Foundation of the PRC

LIU Hong-tao,Jiang Tian-xiang

(School of Literature,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China)

Abstract:The research on D.H.Lawrence initiated in 1930sin China and aroused general interest inacademic research since 1980s.The description of sex in Lawrence’s works has been the focus in the re-search during 1980s,which also aspired and motivated Chinese writers to explore humanity.Since 1990s,the research of Lawrence has been extended and Chinese critics have explored a lot of topics ranging fromthe conflict between industrialization and nature,relationship of two sexes,death and rebirth,descriptionon unrational psychology to primitivism,as well as the technique of symbolism and metaphor in his works.Different critical methods———psychoanalysis,ecocriticism,comparative literature,archetypal criticism,theory of deconstruction,narratology,critic on ethics and the like———have been applied in research ofLawrence,and we have made great achievements.However,there exist great defects characterized by thepoor translation of his works,low-level and repetitive research and the destitute of academic criterion.

Key words:D.H.Lawrence;modernism;modern British literature;the research of Lawrence in China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1885—1930)是英国现代著名作家,也是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上最具争议、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他短暂的一生,为世人留下了12部长篇小说,70余篇中短篇小说,8部戏剧,近一千首诗歌,数量惊人的散文、随笔、书信,以及风格独特的文学和心理学研究著述。劳伦斯在世时,关于他的研究即已在英语世界展开。上个世纪50年代,由于批评家利维斯的倾力辩护,劳伦斯作为“英国文学伟大传统”之一的崇高地位得以确立。在60、70年代,西方性解放运动如火如荼;80年代,又逢劳伦斯逝世50周年、诞辰100周年,受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劳伦斯研究蓬勃发展。时至今日,劳伦斯研究在英美等国家已经发展为一个成熟、庞大的产业,涉及教育、学术、文

*[收稿日期]2013-04-19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中国外国文学研究60年”(09&ZD071)

[作者简介]刘洪涛(1962—),男,陕西眉县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中西文学比较.

湖 南 大 学 学 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

化、旅游等多个领域。

中国的劳伦斯研究在1949年之前即已展开,但尚处于起步期,发表的长短文章、消息仅二十多篇,没有专著;劳伦斯的作品,也只有长篇小说《查特莱夫人的情人》和二十多篇中短篇小说、散文、诗歌翻译出版。新中国成立之后的1949-1979年三十年间,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劳伦斯传播和研究基本上是空白,仅1963年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外国哲学社会科学人名录》、196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近代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人名资料汇编》,收入了“劳伦斯”条目,再就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曾以手抄本形式在坊间流传。进入80年代,劳伦斯研究开始全面复兴。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劳伦斯研究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显示出鲜明的特色,为中国文学、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以下分两个阶段,从四个方面对新中国的劳伦斯研究进行考察和分析。

一 1980-1990年的劳伦斯研究

《译丛》杂志1980年第1期刊登劳伦斯的短篇小说《木马冠军》,可视为劳伦斯研究复兴的第一个信号。紧接着,《世界文学》1981年2期发表赵少伟的《戴·赫·劳伦斯的社会批判三部曲》,同时刊登劳伦斯的中篇小说《狐》和短篇小说《请买票》,以论文+翻译的组合形式,将已然陌生的劳伦斯重新介绍给中国读者。赵少伟的论文以马克思理论为指引,以“社会批判”为切入点,全面肯定了劳伦斯的创作;劳伦斯作品中的性描写,也在此名义下获得了正面意义。这种“小心翼翼”的论述进路,为具有强烈叛逆色彩的劳伦斯披上了一件“合法”外衣,避开了研究中可能遇到的非文学干扰。在改革开放初期,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学术策略。赵少伟的论文被公认是中国劳伦斯研究史上的一个突破,具有开拓性意义。

在80年代,一批劳伦斯的作品及研究著作相继翻译出版,对劳伦斯研究的复兴有重要的推动作用。198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陈良廷、刘文澜翻译的《儿子与情人》,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主万等人翻译的《劳伦斯短篇小说集》,收入《普鲁士军官》《菊花的幽香》等15个短篇。1983年,《外国文学》3期刊登了王佐良译的劳伦斯诗三首。1986年,三联书店推出英国学者克默德著、胡缨译的《劳伦斯》,同年12月,湖南人民出版社将饶述一译的《查特莱夫人的情人》翻印再版。1987-1988年间,刘宪之主编的6卷本“劳伦斯选集”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这六卷作品是《白孔雀》《儿子与情人》《彩虹》《恋爱中的妇女》、《劳伦斯中篇小说集》《劳伦斯书信选》,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1988年间,广州文化出版社出版了郑达华等译的《迷失的少女》,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李建译的《出走的男人》,漓江出版社出版了吴笛译《劳伦斯诗选》等劳伦斯作品。这些译作的出版,使劳伦斯开始为广大中国读者所熟知;尤其是《查特莱夫人的情人》的出版旋即被查禁,成为轰动一时的事件,引发该书盗版猖獗、读者彻夜排队抢购的“盛况”。在翻译的持续推动下,劳伦斯研究热在80年代中后期出现。

80年代中后期的劳伦斯研究热,有两个标志性事件。其一是中国首届劳伦斯学术研讨会于1988年10月中旬在上海召开。这次研讨会由上海第二教育学院等多家单位主办,刘宪之教授负责组织筹办,国内外劳伦斯研究者近一百人与会,提交论文四十余篇。会议论文后来由刘宪之主持选编、翻译其中的27篇,集结为《劳伦斯研究》,在1991年由山东友谊书社出版。会议期间,还成立了中国劳伦斯研究学会,刘宪之担任会长。虽然研究会的活动因刘宪之不久赴加拿大讲学、居留而陷入停滞,但会议与学会产生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它展示了国际学术界新的劳伦斯研究成果,促进了中西劳伦斯学术交流,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劳伦斯研究的发展。

其二是1989年,上海《环球文学》杂志第2期开设“《查特莱夫人的情人》十人谈”专栏。《环球文学》1989年1-4期都在用专栏形式讨论立法杜绝色情文学泛滥的问题,“《查特莱夫人的情人》十人谈”是其中讨论的一个重要话题。参加笔谈的十人,身份是学者、编辑、教师、官员、普通读者,他们围绕这一话题从各自角度发表了意见。此外,还有三篇相关文章刊发在这期间出版的《环球文学》上,它们是杉蘅的《两本禁书:?查太莱夫人的情人?与?玫瑰梦?优劣探》(第1期)、刘洪涛的《性的反思———对劳伦斯性描写的两点思考》(第4期)、索天章的《?查太莱夫人的情人?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第4期)。论者一致将劳伦斯的《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与色情文学相区别,大都认为劳伦斯的性描写具有严肃的目的性,内涵丰富,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也合乎伦理道德。考虑到《查特莱夫人的情人》刚被官方查禁不久,《环球文学》为其张目,显示出的学术勇气和胆识令人敬佩。但也有论者批评劳伦斯过于拔高性爱在

67

第4期刘洪涛,姜天翔:新中国60年劳伦斯研究之考察与分析

精神提升方面的作用,过多渲染性爱细节,扭曲了性爱与生命、性爱与人际关系的真实意义。

纵观80年代中国的劳伦斯研究,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其与新时期文学进程的密切联系。80年代的中国文学是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推手,而将性爱视为自然人性加以充分肯定和表现,是思想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表现。新时期文学中的性描写从80年代中期开始集中涌现,仅1985年,就有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贾平凹的《黑氏》、杨克祥的《玉河十八滩》等作品发表;1987年,有马原的《亮出你的舌苔或空空荡荡》发表。这一时期出现的劳伦斯热,尤其是《查太莱夫人的情人》热,无疑与这样的时代氛围有关。平心而论,这些作家笔下的性描写,未必都受到劳伦斯性描写的直接影响,但他们受到劳伦斯这样一位文学名家创作的鼓舞和启发则是肯定的。劳伦斯为80年代中国文学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对一个作家而言,这是幸运的。

80年代的劳伦斯学术研究成果,最可注意的是侯维瑞《现代英国小说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年12月版)中的第四章“社会批判和心理探索的结合:戴维·赫伯特·劳伦斯”。这一章分为“现代主义小说的高潮与弗洛伊德和柏格森的影响”、“劳伦斯创作的主题与倾向”、“生平与思想”、“《儿子与情人》和早期小说”、“《虹》与《恋爱中的妇女》”、“后期小说及《恰特莱夫人的情人》”、“中短篇小说以及其他作品”、“风格技巧分析”等8节,共50页,约4万多字。侯维瑞将劳伦斯认定为英国现代主义小说高峰时期的代表作家,对其思想渊源和倾向、创作的发展道路、创作主题、艺术风格,以及代表作品,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代表了80年代的最高水平。

1981-1990年间发表的劳伦斯研究期刊论文(含译文),目前收集到的有60篇。除了赵少伟的论文,其他比较重要的论文还有:王家湘的《劳伦斯之探索》(《外国文学》1985年1期)、毕冰宾的《时代与?虹?》(《外国文学研究》1985年4期)、王立新的《西方工业文明与人的悲剧性冲突:读劳伦斯的?恰特利夫人的情人?》(《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6期)、周汉林的《文苑沧桑,谁主沉浮———论“劳伦斯热”与劳伦斯爱情观》(《贵州大学学报》1987年1期)、蒋炳贤的《新世界的憧憬———评戴·赫·劳伦斯的?虹?》(《杭州大学学报》1987年3期)、蒋明明的《劳伦斯笔下的妇女》(《外国文学研究》1989年1期)、徐崇亮的《现代人的悲剧———论劳伦斯的?白孔雀?》(《外国文学研究》1989年1期)、郭英剑的《探索心灵的轨迹———D.H.劳伦斯短篇小说论》(《外国文学研究》1990年1期)、吴笛的《诗中的自我,心灵的轨迹———评哈代和劳伦斯的诗歌创作》(《外国文学评论》1990年2期)、叶兴国的《论戴·赫·劳伦斯的继承与创新》(《外国文学评论》1990年3期)、刘洪涛的《荒原启示录———劳伦斯思想寻踪》(《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2期)、蒋承勇的《评劳伦斯小说艺术的现代主义倾向》(《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3期)等。这些文章的作者中,蒋炳贤是前辈学者,王家湘、周汉林是中年学者,其余大都是80年代的硕士研究生,劳伦斯是他们的学位论文研究对象,他们思想新锐,视野开阔,为80年代的劳伦斯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 1991-2010年的劳伦斯研究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劳伦斯研究逐渐脱离开社会文化思潮的漩涡中心,转向相对纯粹的学术本身,经过20年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据笔者掌握的统计资料,1991年-2010年这20年间,中国大陆地区发表的劳伦斯研究期刊论文1156篇,国图馆藏硕士学位论文187篇、博士学位论文5篇,出版的学术专著20余部。以下从四个方面对这些成果进行总结。

第一是主题思想研究。这是中国劳伦斯研究者持久的兴趣所在,成果数量占有压倒性优势。各家对劳伦斯作品主题思想内容的分析,综合起来有四个方面:工业文明与大自然的冲突主题;两性关系主题;死亡与再生主题;非理性心理描写问题。以下是这些成果的综述:

劳伦斯出生在诺丁汉伊斯特伍德矿区,这一地区与乡野自然比邻,青少年时期的劳伦斯频繁转换于这两种生活环境之间。他从自己的这种直接经验感受中,也从英国的乡村田园文化传统中汲取灵感和力量,对现代工业文明展开批判。他表现大自然的诗意之美,追求回归自然;又表现工业文明与大自然的冲突,对大自然造成的破坏,对人内在生命力的摧残。更进一步,劳伦斯还超越了具体的煤矿生产领域,从整体上把现代文明塑造成一种异己力量,广泛展示了其存在的方方面面。现代化追求的是功利化和效率。作为现代化的具体成果,现代文明在为人提供舒适的物质享受的同时,也必然将人本身组织到机械化的程序中去,使之工具化、理性化、物化和社会化。劳伦斯抓住了现代文明这一根本要害,

湖 南 大 学 学 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

并坚决反对。两性关系是劳伦斯小说关注的另一个焦点问题。劳伦斯表现畸形的两性关系,也探索理想的两性关系。畸形的两性关系主要表现为社会化婚姻、无性之爱、精神占有,都是工业文明所结的恶果。理想的两性关系建立在男性君临和女性屈服,以及去社会化和爱欲体验的基础之上。劳伦斯尤其推崇健康、奔放的性爱,认为它在激发人的美好天性、活力、朝气,调节人类最基本的关系———两性关系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劳伦斯是肺结核患者,这种消耗性的不治之症使他时时感受到死亡的威胁;他所处的又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绝望与希望并存。受个人身体状况和时代的双重影响,劳伦斯热切表现经验的或超验的死亡形态,同时也追求向死而生。这三个层面的主题内涵呈现这样一种紧密的关联:现代文明造就的扭曲的两性关系被死亡的冥河淹没,与大自然在精神上一致的理想两性关系架着彩虹获得再生。劳伦斯就像一个先知,宣称自己处在一个危机的时代,最后的审判即将来临,他竭力向他的教民们昭示如何经历死亡,走向再生。劳伦斯对死亡和再生的表现使他的作品从写实走向象征,从经验世界升腾到超验世界,从而获得深广的哲理内涵。

劳伦斯是一位现代心理小说家。他受非理性主义影响和现代主义思潮的策动,着力表现人的“另一个自我”,也就是被本能、欲望、潜意识所驱动的非理性自我。研究者注意到,劳伦斯小说中的非理性自我具有双重职能:一方面它是现代文明的内化形式,各种扭曲、变态、畸形的“情结”、欲念、本能汇聚其中,昭示着现代文明沉沦、堕落的程度。另一方面,劳伦斯又认为,现代文明与人的非理性自我是一种敌对关系,与生命的本质相悖,使人的生命力衰竭。只有让原始自然本性复归,人类才能重新焕发活力;而激活人的躯体、血性,尤其是性本能,是劳伦斯探索的再生途径之一。因此,劳伦斯表现的工业文明与大自然的冲突、两性关系,以及死亡与再生主题,都通过非理性心理世界得以呈现。

第二是艺术形式与技巧研究。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劳伦斯小说艺术中的现代主义元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蒋承勇有多篇文章独辟蹊径,从小说情节的非连贯性、多重复合式叙述结构、深度对话模式等角度,阐述了劳伦斯小说的现代主义艺术特征,很有启发性。国内学者研究最多的是象征手法。大量论文对劳伦斯作品中出现的意象象征、场景象征和原型象征进行了深入讨论。所谓意象象征,顾名思义,是用意象作为象征的媒介。意象或来自自然,或来自宗教,或来自二者的混合。学者们对劳伦斯常用的自然意象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有月亮、花朵、马、飞鸟、河水、太阳、白孔雀、狐等,这些意象往往是女性力量、男性力量以及情欲的象征。宗教意象大多来自基督教,如《圣经》故事和人物、基督教堂、圣像、宗教仪式等,也有的来自异教的神祇和图腾,如潘神、黑神、羽蛇、灵船等,这些意象通常象征着死亡与新生。有的意象则综合了自然与宗教的双重因素,如《虹》中的彩虹,既是自然现象,又是《圣经》描述的大洪水之后上帝与其选民立约的标记。劳伦斯还善用场景象征。场景是由环境、物象和人物组成的综合体,往往以章节为单位。例如《虹》中安娜和威尔在月光下搬运麦子的场景,《恋爱中的女人》中杰罗尔德当着古娟的面对一只兔子施暴的场景,都是场景象征的范例。在场景象征中,物象本身可以是有固定象征意义的意象,也可以是恰巧出现的任何自然物。劳伦斯小说中的原型象征有两个特点,其一,原型都有宗教神话内涵,其中主要是圣经内涵;其二,原型故事与小说的情节结构相叠合,从而形成一个具有超验意义的叙事框架。如《虹》中布兰温家族三代人的生活和情感变迁,就与《圣经·创世纪》的叙事框架有着高度叠合。《恋爱中的女人》的情节则被套上了一个《圣经·启示录》中构建的末世-拯救框架。研究者对上述不同形式的象征手法追根溯源,梳理分析,深化了对劳伦斯作品的理解。

第三是对劳伦斯其他文类作品的研究。劳伦斯小说历来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诗歌次之,散文、戏剧、文学批评等文类则十分薄弱。就笔者统计的数据,诗歌专题研究方面有期刊论文71篇,硕士学位论文5篇,博士学位论文1篇。研究的内容涉及劳伦斯诗歌的自然观、生态观、死亡意识、拯救意识,以及其诗歌的语言、色彩、意象、原型等。有学者论及劳伦斯诗歌创作的概况、特点和发展历程,以及各个时期诗歌的特征。劳伦斯的诗集《鸟兽花》、动物诗,以及一些单篇作品如《钢琴》《樱桃偷盗者》《蛇》《灵船》等,也受到关注。在散文研究方面,何善强的《论劳伦斯的散文》(1991)介绍了劳伦斯散文的基本面貌和特点。其他为数不多的论文和教材章节,有的分析其散文的游记体风格和自然观,有的研究《大海与撒丁岛》的生态思想和隐喻转喻色彩,有的介绍《意大利的曙光》、《伊斯特拉坎地方》等散文集的内容和特色等。劳伦斯创作过8部戏剧,但国内仅见《D.H.劳伦斯戏剧文本研究的价值》(2008)和《论

87

第4期刘洪涛,姜天翔:新中国60年劳伦斯研究之考察与分析

劳伦斯戏剧的乡土特色》(2010)两篇期刊论文、《扭曲男女关系的描摹,和谐男女关系的追寻———劳伦斯戏剧矿工三部曲研究》(2006)和《创新与突破———劳伦斯三部戏剧主题与技巧研究》(2009)两篇英语言文学硕士论文。这些论文,注意到劳伦斯若干戏剧的题材和主题,戏剧语言的乡土色彩,与其小说的互文性,以及历史、传记价值,但鲜有对其作为戏剧艺术的专业研究。剑桥版《劳伦斯书信全集》收录的劳伦斯的书信有四千多封,但国内仅见《不带面具的诗人———D.H.劳伦斯书信研究》一篇论文。劳伦斯的重要文学评论著作《美国经典文学研究》,也仅见一篇专文《民族动因和学科动因下的美国文学批评———从D.H.劳伦斯的?美国经典文学研究?谈起》进行研究;此外就是刘洪涛在其论文《D.H.劳伦斯的美国想象》中所有涉及,指出了其对美国文学研究的启示意义,以及对劳伦斯小说中的美国想象发挥的作用。

第四是各种批评方法的应用。作为一位思想内涵异常丰富复杂的作家,劳伦斯为各种文学批评方法的应用提供了试验场;反过来,这种批评方法又拓展了劳伦斯研究的领域,促进了劳伦斯研究深入发展。

精神分析是最早应用于劳伦斯研究的一种批评方法。劳伦斯深受弗洛伊德影响,其作品又以两性关系作为表现的中心,因此可作精神分析的案例比比皆是。学者们提及最多的是《儿子与情人》中的恋母情结,其次是短篇小说《美妇人》中的畸形母爱,都指出其对男性成长所起的桎梏作用。也有研究者注意到劳伦斯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更广泛的连结,如他把性爱看成人类活动的基本动力,将健康性爱与文明相对立,把性压抑看成文明的产物等,认为这些观念构成了劳伦斯思想的基本脉络。女性主义批评方法使研究者注意到劳伦斯与英国女权主义运动之间的深刻联系,帮助研究者分析其作品中新女性形象产生的社会背景,分析劳伦斯对待新女性既崇拜又憎恶的矛盾态度,分析其男权思想产生的根源。生态批评是进入21世纪之后,劳伦斯研究中应用最多的批评方法。劳伦斯终其一生对大自然的向往和追寻,作品中的乡土性和对大自然的诗意描写,大自然与工业文明对立的主题表现,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思想,这些为生态批评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其内涵和意义,也在生态批评中得到更充分和深刻的阐发。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苗福光的《生态批评视角下的劳伦斯》(2007)一书,这是国内第一部应用生态批评方法,系统研究劳伦斯生平和创作的专著,是作者在其2006年博士论文的基础上拓展而成。该书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三个层面,较全面地分析了劳伦斯的生态思想,阐述了其作品中的自然人、文明人形象的生态学意义,还关注到作为生态批评家的劳伦斯形象。

比较文学方法在劳伦斯研究中也有广泛应用。在西方文学传统中,研究者论述了劳伦斯与《圣经》、布莱克、乔治·艾略特、狄更斯、托尔斯泰、哈代、叔本华、尼采、弗洛伊德、柏格森、乔伊斯、卡夫卡、T.S.艾略特、海明威、杜拉斯等经典作品和作家的血缘关系或类同关系。劳伦斯与中国文学的关系是比较研究的热点,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比较劳伦斯与中国作家、作品的关系,如与《金瓶梅》、郁达夫、沈从文、张爱玲、张贤亮、贾平凹、莫言等作家作品在性描写、原始主义倾向、意象象征手法、女性主题等方面的类同与差异。其中毛信德的《郁达夫与劳伦斯比较研究》、田鹰的《比较视野中的张贤亮和劳伦斯性爱主题研究》是系统研究相关问题的专著,其中不乏精彩的观点和论述。第二种类型是中译本研究,有多篇期刊论文和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查特莱夫人的情人》的中译本,或比较几个不同的译本,研究译者对作品中的方言和性描写的处理方式,也有对错译、漏译现象纠偏指瑕的。第三种类型是研究劳伦斯在中国的译介和传播。其中郝素玲、郭英剑的《劳伦斯研究在中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董俊峰、赵春华的《国内劳伦斯研究述评》(《外国文学研究》1993年第3期),廖杰锋的《20世纪80年代前D.H.劳伦斯在中国的传播综论》(《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杨斌、吴格非的《中国的劳伦斯研究述评》(《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0期),杨斌的《劳伦斯作品在中国的翻译综述》(《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第2期)等论文最有代表性。

其他应用于劳伦斯研究的批评方法还有原型批评、解构主义批评、叙事学、伦理学批评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995年之后,中国的劳伦斯研究向纵深和综合发展,涌现出一批较有分量的学术成果,值得特别关注。这些著作是冯季庆著《劳伦斯评传》(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罗婷著《劳伦斯研究———劳伦斯的生平、著作和思想》(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漆以凯著《劳伦斯的艺术世界》(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王立新著《潘神之舞:劳伦斯和?查泰

湖 南 大 学 学 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

莱夫人的情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寻找彩虹的人:劳伦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黑马(毕冰宾)著《心灵的故乡:游走在劳伦斯生命的风景线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蒋家国著《重建人类的伊甸园———劳伦斯长篇小说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刘洪涛著《荒原与拯救:现代主义语境中的劳伦斯小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等。

四 几点反思

中国的劳伦斯研究还存在严重不足,应该引起重视。

第一是翻译。在汉语言环境中从事外国文学研究,翻译必不可少。1980年以来,国内劳伦斯作品翻译持续升温,他的小说、散文作品绝大多数已经被翻译;尤其是长篇小说,更出现了一本多译的现象,如《儿子与情人》有30个译本,《虹》有20个译本,《恋爱中的女人》有21个译本,《查太莱夫人的情人》有9个译本。北方文艺出版社、花城出版社、漓江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还推出过劳伦斯作品系列。一些重要的传记作品,如杰西·钱伯斯和弗丽达·劳伦斯的回忆录,理查德·奥尔丁顿、哈利·摩尔、布伦达·马多克斯的传记作品等,也都有了中译本。但可喜之余,也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劳伦斯作品的翻译还存在严重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是不少译本质量不高,错译、漏译现象严重;不标明所据原本,没有介绍性文字。第二是翻译不均衡,四部长篇小说译本众多,诗歌和书信译本不足,戏剧还没有译本。第三是改头换面、重复编选,这在散文选集方面尤为严重。市场上能见到的劳伦斯散文集有24种,书名虽花样百出,篇目却往往雷同。第四是伪作鱼目混珠,以讹传讹。例如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4年出版的《嫉妒》,山东文艺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嫉妒》和《野爱》,都署劳伦斯之名,但“形迹可疑”。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若要有效解决,需要国家文化学术部门,或有实力的出版社做出长远规划,并加大资金投入。

第二是研究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的研究存在三点不足:第一,研究多集中在劳伦斯的长篇小说上,对中短篇小说、诗歌、散文、戏剧、书信、文论和心理学著作,有分量的成果不多。对劳伦斯研究中的许多重要问题,如生平考证、版本校勘都没有涉及;对劳伦斯作品所涉及的历史、文化、地理因素的精细研究还没有展开;对劳伦斯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他对传统的继承和创新,缺乏真正的体认。第二,低水平重复研究日趋严重。其中既有选题重复,也有研究方法的重复,甚至还有观点的重复。例如,仅2010年就发表了34篇研究《儿子与情人》的论文,其中有7篇讨论“畸形异化”问题,6篇讨论俄狄浦斯情结。对《查特莱夫人的情人》的性描写研究,象征手法研究,也存在类似现象。很难想象这样的论文能够有所创新。第三,缺乏学术规范。有的学者在使用他人材料和观点时过于随意,断章取义者有之,不标明出处者有之,不核对原始文献出处者有之。

综上所述,建国后60年来中国的劳伦斯研究取得了喜人的成果,为今后的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而其间存在的一些问题,往往不在劳伦斯研究本身,而是整个学术大背景的问题。愿适当的反思,能帮助我们沉下心,踏踏实实地进行研究,相信国内劳伦斯研究将会更上一层楼。

08

新中国的发展历程

征文名称:纪念建国60周年 新中国的发展历程 1840年的鸦片战争,敲开了中国封建上千年来封闭的大门,也成为了中国近代史开端的标志。在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华民族在水深火热中苦苦挣扎,遭受着各国列强的欺辱与蹂躏。在艰难的生存斗争中,中国人民一直在寻找一条脱离苦海的道路。 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中国的先进分子曾经历尽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但是,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努力在实践中却一而再,再而三地碰壁。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更使人们陷入了深深的绝望,苦闷和彷徨之中。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认为,以往少数先觉者的救国斗争之所以成效甚少,是因为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中国国民的性质与行为的堕落,乃是“亡国灭种之病根”。因此,“欲图根本之救亡”,必须改造中国的国民性。 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了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此次运动是中国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给中国带来了一次翻天覆地的变化,再次,俄国十月革命也给困顿中的中国带来了一丝清凉的气息,为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一些先进分子看到了救国的希望,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也开始走向了政治舞台。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早期,各种思潮在中国的土地上蔓延,在比较了各种主义的发展前景后,中国共产党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在此后与各种思想斗争中,党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带领中国走向强盛的一支中坚力量。深厚的群众基础,为以后的最终胜利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努力,毛泽东同志带领我们建立了新中国,成就了一段辉煌的历史。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站了起来,可是这也并不代表着从此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一个新的国家的诞生初期,也会有一系列的问题有待解决。刚成立的新中国留给共产党的是一堆烂摊子,我们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来恢复,需要我们制定一个长远的发展计划,使我们国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赶上世界。这是一个宏伟而又艰巨的任务,西方的发展会给我们带来些经验,但更多的还需要我们自己去探索。 为了找出一条适合我们的道路,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多次的探索中,遇到很多困难与挫折,也会有惊喜和收获。一个国家能否快速的发展起来,需要决策者们英明的大脑和智慧。在新中国成立的初期,中国共产党一直在摸索着一条道路,也犯过很多的错误。1958年的“大跃进”和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不但没有加快国家的发展,反而拉大了与世界的差距。 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它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文化大革命”中同“左”倾错误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艰难曲折的斗争,使“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仍然取得了进展。但是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本应取得更大的成就。这些失败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正常的。在不断的对失败的总结中,逐渐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1978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一年,因为中国在这一年又发生了一件改变中国命运的大事,是中国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在这一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

建国60年某乡村巨变换新颜

整洁的广场、宽阔的村道、崭新的农舍、绿树环绕的“农家书屋”、劳作之余的村民正兴致勃勃地读书看报……近日,在**市**镇##村,笔者看到了一个和谐新农村生机盎然的靓丽图景。 计划经济时代,##走的是“劳力归田,人心归队”的路子,600余劳动力全部集中在田地,“以粮为纲”种植单一的粮棉品种。农业生产基本是粗耕粗种,浇灌、收割等重活累活全靠人力,耕种技术原始,没有农机做帮手,农田单产仅有四、五百斤。“包产到户”让农民过上温饱生活的**市**镇##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却一直发展缓慢。1998年的特大洪涝灾害曾经使这里变成水乡泽国,十几年没有大变化,村民走的还是砂石路。 但农民的求索并未停止。八年前,农业种植效益下降,##村民零星外出打工,村里一些撂荒地私下流转,棉花地改成了蔬菜地,但一直沿袭着露天栽培模式,有的农民发展林间套养,但零星分散、规模不大,效益不高。 近年来,**市把##村作为农村改革发展的“试验田”来经营,在这里建设了全省一流的蔬菜科学研究所,引进市内外种植能手,兴建了大批保护地蔬菜日光温室栽培大棚,捆绑扶贫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引导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引进能人发展特色规模种养业,因地制宜兴建了水稻、水果、蔬菜、养殖四个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实现了灌溉电动化,灌渠硬底化,耕作机械化,以及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管理,蔬菜质量、产量有了大幅提高,现代特色农业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结出硕果。 推进“村村通”,**市在##村兴建了13公里长的水泥路,建蔬菜产销合作社,不仅引进30多个优良蔬菜品种,还添置30多台电脑开通了“##蔬菜网”,不少农民经常在网上冲浪,推介家乡蔬菜产品,实践“网上营销”,打开了村民的眼界。镇里适时办起农民科技技能培训、订单培训、劳务公司,组织农民外出打工。如今,千余村民外出打工,或在“家门口”田头车间做“钟点工”,40多家农户依托发达的流通网络,开店经商,发展“农家乐”旅游。 农民打工挣了钱,也“解放”了家乡的土地。“留守农民”流转2600亩土地,通过兴建160余座温室大棚,吸引了外地客商投资2亿多元,创办了江西中远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江西维兰蔬菜加工公司,引种火龙果、紫心芋以及日本胡萝卜等特色蔬菜,蔬菜及其加工产品出口日本、韩国等国,远销台湾、香港等地区,礼品瓜、迷你小黄瓜、sod爱吉果西红柿以及无限生长的“茄子树”,各类特色蔬菜、果品琳琅满目,农民沐浴着强劲的强农惠农政策春风,规模开发设施蔬菜拳头产品,农业生产开始由刀耕火种向精耕细作、集约经营过渡,早春设施蔬菜成为##品牌农业和农民发家致富的法宝,设施农业优质、高产、高效的魅力日益彰显。特别是早春蔬菜的试验成功,黄瓜等蔬菜的上市时间较其他地方提前了2个多月,催生出一批“万元菜地”。仅设施蔬菜一项,全村增收600万元。绿色毛豆、莴笋、小黄瓜等特色蔬菜,通过了国家农业部绿色蔬菜基地认证,产品“远嫁”上海、江苏、安徽等地,设施蔬菜亩均收入1.5万余元。 如今,##村规模经营土地已超过耕地总数的75%,许多农民家购买了整耕机、收割机。耕田不用牛,农民建起了生态养殖小区,房前屋后植树绿化,瘦肉猪、山地鸡布满山岗,流转坡地发展意杨套养草鸡,规模达6万羽。龙头企业、种养能人和种养大户牵头,办起了优质稻米、生态养殖、蔬菜瓜果三个合作社,向农民提供种苗,并以保护价收购,让土地承包权货币化,既给农民保障,又让流转经营接续。目前,千亩设施蔬菜基地,让村民得到500元/亩的年租金,还可在蔬菜园打工,月工资700元。 收入增,家底实。村里规划建设了高效设施蔬菜示范园、养殖园和创业园,农民养猪20头以上的到养殖园;投资1800余万元配套建设了机耕路、滴灌设施以及14口抗旱井,吸引能人和打工者返乡创业,开工建设了水泥砖厂、珍珠养殖场。曾经穷得丁当响的##村,高效设施蔬菜迅速崛起,村里统一注册了“##”商标,大大促进农业增产增收,村民的生活越过越滋润,全村人均年收入约4600元,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衣、食、住、行全面发展。村里

新中国数学60年

新中国数学的六十年 一、60年来中国数学的发展史 1949年11月即成立中国科学院。 1951年3月《中国数学学报》复刊(1952年改为《数学学报》。 《数学学报》(1954年)第三卷第一期1951年8月中国数学会召开建国后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讨论了数学发展方向和各类学校数学教学改革问题。建国后的数学研究取现代数学开始于清末民初的留学活动。较早出国学习数学的有:190得长足进步。 1951年10月《中国数学杂志》复刊(1953年改为《数学通报》 《数学通报》(1954年) 50年代初期就出版了华罗庚的《堆栈素数论》(1953)、苏步青的《射影曲线概论》(1954)、陈建功的《直角函数级数的和》(1954)和李俨的《中算史论丛》(5辑,1954-1955)等专着,到1966年,共发表各种数学论文约2万余篇。除了在数论、代数、几何、拓扑、函数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学史等学科继续取得新成果外,还在微分方程、计算技术、运筹学、数理逻辑与数学基础等分支有所突破,有许多论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同时培养和成长起一大批优秀数学家。

60年代后期,中国的数学研究基本停止,教育瘫痪、人员丧失、对外交流中断,后经多方努力状况略有改变。1970年《数学学报》恢复出版,并创刊《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1973年陈景润在《中国科学》上发表《大偶数表示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的论文,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中取得突出成就。此外中国数学家在函数论、马尔可夫过程、概率应用、运筹学、优选法等方面也有一定创见。 1978年11月中国数学会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标志着中国数学的复苏。 1978年恢复全国数学竞赛。 1985年中国开始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数学竞赛。 1981年陈景润等数学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励。 1983年国家首批授于18名中青年学者以博士学位,其中数学工作者占2/3。 1986年中国第一次派代表参加国际数学家大会,加入国际数学联合会,吴文俊应邀作了关于中国古代数学史的45分钟演讲。近十几年来数学研究硕果累累,发表论文专著的数量成倍增长,质量不断上升。 1985年庆祝中国数学会成立50周年年会上,已确定中国数学发展的长远目标。代表们立志要不懈地努力,争取使中国在世界上早日成为新的数学大国。 二、60年来,数学家们的发现与发明 (1)华罗庚(1910~1985)--数论与函数论 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金坛,1985 年6月12日卒于日本东京。 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 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领域的研究与教授工作并取得 突出成就。40年代,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这一历史难题,得 到了最佳误差阶估计(此结果在数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G.H.哈 代与J.E.李特尔伍德关于华林问题及E.赖特关于塔里问题的结果作了重大的改进,至今仍是最佳纪录。 在代数方面,证明了历史长久遗留的一维射影几何的基本定理;给出了体的正规子体一定包含在它的中心之中这个结果的一个简单而直接的证明,被称为嘉当-布饶尔-华定理。其专著《堆垒素数论》系统地总结、发展与改进了哈代与李特尔伍德圆法、维诺格拉多夫三角和估计方法及他本人的方法,发表40余年来其主要结果仍居世界领先地位,先后被译为俄、匈、日、德、英文出版,成为20世纪经典数论著作之一。其专著《多个复变典型域上的调和分析》以精密的分析和矩阵技巧,结合群表示论,具体给出了典型域的完整正交系,从而给出了柯西与泊松核的表达式。这项工作在调和分析、复分析、微分方程等研究中有着广泛深入的影响,曾获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倡导应用数学与计算机的研制,曾出版《统筹方法平话》、《优选学》等多部著作并在中国推广应用。与王元教授合作在近代数论方法应用研究方面获重要成果,被称为“华-王方法”。在发展数学教育和科学普及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发表研究论文200多篇,并有专著和科普性著作数十。 (2)陈景润(1933—1996)--哥德巴赫猜想 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3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福州,1996年3月19日,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因病住院,经抢救无效逝世,享年62岁。 主要从事解析数论方面的研究,并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方面取得国际领先的成

新中国60年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 历经四次转折

【关键词】教育变革■方晓东李玉非/文“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和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把发展人民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项根本任务。为了实现这个战略任务,党和国家针对各个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教育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开辟和探索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道路。60年来,我国教育实现了四大转折并坚持了一条主线,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任重而道远。 四大转折 纵观新中国教育发展历程,教育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四次历史性转折,反映了中国教育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变革。 第一次转折:实现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性转变。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建立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一次质的飞跃,我国开始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新中国的教育是在一个经济落后、文化教育很不发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国初期,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旧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确定了在全国范围内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教育的文化教育政策。教育建设的重点是,接收、接办原国民党统治区的公立学校、外资津贴学校和私立学校;建立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并在各级各类学校里建立共产党、青年团、教育工会、学生会、少先队组织;贯彻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政策,发展师范教育,建立新型人民教师队伍;坚持教育向工农开门,确保了工农干部和工农群众及其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建立新型大学,调整高等学校院系、专业结构和布局;颁布新学制,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有计划地发展教育事业,各级各类教育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大力扶持和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使许多少数民族结束了没有学校教育的历史。 1956年教育的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完成,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并确立了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教育建设与发展的重点是,实行“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在教育制度、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展开全面建设和改革,加快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但由于缺乏建设社会主义教育的经验,也由于党的指导思想出现了左倾错误,导致教育发展出现了失误。在“反右”扩大化和“反右倾”等运动中,教师队伍受到冲击;1958年至1960年的教育大跃进,造成教育发展的大起大落。然而,党和国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通过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调整了各级各类教育的规模,制定了学校工作条例和一系列规章制度,使我国的教育事业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但由于党的左倾思想并没有得到彻底清理,以致后来教育领域被卷入文化大革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遭受严重破坏。1976年,党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以党自身的力量纠正了错误。在邓小平的亲自领导和推动下,教育战线率先拨乱反正,以恢复高考制度为标志,开始恢复和整顿教育教学秩序。 第二次转折:实现教育为阶级斗争服务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转变。这是教育工作重点的转移,是教育地位作用的提升,我国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道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由此拉开了教育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序幕。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教育的战略地位。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从战略高度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教育改革从局部到全局,取得突破性进展。在1985年以前,教育战线以全面恢复和调整为中心,对教育进行一些局部的改革。其重点是普及小学教育;改革中等教育单一结构;完善高等教育内部层次结构,建立学位制度;建立高、中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兴办广播电视大学。为把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尽快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1985年,党中央决定从教育体制改革入手,着

新中国材料训练题

新中国材料解析训练题 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1949年底国营工业在全国工业中的比例 (二)1949年全国私营工商业在全国工商业中的比例 (三)另外,国营经济还包括全国铁路、大部分现代交通运输业和绝大部分银行。 ————《中国近代现代史》材料二建国之初,战争还在进行,军费开支庞大;国家还要供应900万脱产的军政公教人员和救济数百万城市失业者及4000万农村灾民;重点企业和庞大,不得不多发纸币,这就是势必刺激物价上涨。这时投资本家乘机兴风作浪,一方面拒绝使用人民币,从事金银特别是银元投机买卖;另一方面大量囤积居奇,导致物价上涨,上海的粮食,棉纱等产品有时每天以20%-30%的幅度猛涨。物价的疯涨导致人民生活迅速恶化,人心浮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纲》材料三中央人民政府首先以发布了取缔金、银外币投机,禁止金银外币自由流通的命令,并自6月10日先查封了上海“证券大楼”,各地的公开和地下的首要分子,同时紧缩通货和银根,并从全国各地调一丐行动,低价抛售,这物价迅速回落,导致大批投机资本家破产,接着,中央人民政府发行折实公债(群众用实物购买),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包括严格控制粮食征调、统一收支、统一现金管理等)。至1950年5月,物趋于稳定。以后又裁减军队、精简机构、节约开支。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纲》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建国初期出现严峻经济形势的原因。 2、人民政府为什么能够控制物价,使经济形势趋于稳定? 3、结合材料及史实说明人民政府这次平抑物价行动的主要特点及实质。 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土改的几组高枝材料:1952年对山西49村农民调查,有10780亩土地被出卖;1953年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农村的调查,有12.5%的农户出租土地;1952年对山西忻县的调查,在被调查的2486户农民中,放高利贷的有20户。 ————《中国近代现代历史讲座》教学参考书 材料二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中指出;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要在现在基础上提高一步,就必须帮助农民解决以下两个问题(1)必须帮助贫困农民解决生产资料的困难,主要是牲畜、农具、肥料、种了等困难。(2)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如水灾、旱灾、虫灾等。…..用什么办法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这些困难呢?当然,国家要大力帮助…..另一条道路是新道路,是领导农民组织起来,靠大家互相合作的力量……. 材料三 1951年9月全国第一次互相合作会议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想合作的决议(草案)》,指出….必须提倡组织起来,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的蔻互助的积极性。1953年到1955年,农业互相合作组织继续稳定发展。这时期建立起来的合作社,80%以上增收,15%持平,5%减产减收。 材料四在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一部分干部滋长了急于求成的情绪,在合作社的发展上盲目求多求快,强

新中国60年的辉煌历程与启示

新中国60年的辉煌历程与启示 1949年10月1日,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毛主席站在雄伟的天安门城楼上,在隆隆的礼炮声中,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亲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从夏朝到清朝,从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到今天,我们迎来了建国六十周年的欢庆的日子!这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日子,这也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日子,这更是一个让我们回首历史、展望未来的日子! 中国是有一个凝聚力的国家,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尤其是2008年汶川的大地震,震动了全世界,震动他们的,不只是地震,更多的是对中国伟大的凝聚力的敬仰与尊重,在仅仅一天的时间里,大批志愿者和国家领导人奔赴现场,献血车前排起了“长龙”,各界人士的捐款达到百万元,一个又一个的感人的故事与人物,向世界证明了:中国是强大的,中国是坚不可摧的!正因为这种凝聚力,六十年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刘长春一人参加奥运会,到1984年许海峰摘得中国奥运首枚金牌,2000年悉尼奥运会,中国代表团收获28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奖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绩,2004年雅典,中国军团更是将金牌总数扩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2位!到今天,奥运大幕在中华大地上拉开,我们成为奥运的主人!51枚金牌,稳居金牌榜第一位,更是我们实力的见证;从不敢有上天的想法,到“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返回,神舟七号的太空漫步;从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到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这一切都在说明,中国正在逐渐走向强大,中国将成为最强大、最坚不可摧的国家! 60年中,我们走过弯路、绕过远路,有过“大跃进”的急于求成,有过“十年内乱”的惨痛教训,但最终我们党依靠自己的力量,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勇敢地纠正错误,郑重地总结教训,在实践中摸索出正确的航线。60年的艰辛奋斗,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展现了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一步步走向成熟的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看,新中国60年风雨兼程所铸就的辉煌,不仅反映在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成就”,更体现为凝聚着亿万人民心血和智慧的“精神结晶”——我们用几代人的艰辛探索,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一条通往民族复兴的伟大道路,它将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强国富民的现代化梦想,演化为现实的进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也让一个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古老国度,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这是新中国60年最伟大的成就。如果看不到这一点,只以一个时段的失误,去否定60年的发展,或渲染探索中的错误,无疑是割裂历史、片面孤立的形而上学,没有看到我们党和国家发展的主流。这样的观点,既无助于我们全面客观地把握已经过去的60年,从而汲取历史的智慧和力量;也无益于我们在新的时代机遇中凝聚共识,从而更好地走向未来。 新中国60年的辉煌历程,是一段上下探索、自我革新的历史。既看到成就的辉煌,也看到探索的艰辛,才能真正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来之不易,

简述中国数学发展史

中国数学发展史 【摘要】数学发展史就是数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历程。人们的思想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数学中的很多思想也是人类不断发展的体现。该论文就围绕中国数学的发展历程和思想进行了简单的概括和论述。介绍了从古至今中国数学的发展历程,讲述了中国数学思想的特点及中国数学对世界的影响以及中外数学文化的交流影响,总结了从数学发展史中得到的启示。 【关键词】中国数学;数学发展史;数学思想 一、中国数学的发展历程 1.1中国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据《易·系辞》记载:“伏羲作结绳”,“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其中有十进制制的记数法,出现最大的数字为三万。这是位值制的最早使用。算筹是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这种方法称为筹算。筹算在春秋时代已很普遍。 在几何学方面《史记·夏本记》中说夏禹治水时已使用了规、矩、准、绳等作图和测量工具,并早已发现“勾三股四弦五”这个勾股定理﹝西方称勾股定理﹞的特例。在公元前2500年,我国已有圆、方、平、直的概念。对几何工具也有深刻认识。 算术四则运算在春秋时期已经确立,乘法运算已广为流行。“九九表”一直流行了约1600年。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也促进了数学的发展,一些学派还总结和概括出与数学有关的许多抽象概念。著名的有《墨经》中关于某些几何名词的定义和命题。《庄子》中则强调抽象的数学思想。其中几何概念的定义、极限思想和其它数学命题是相当可贵的数学思想。此外,讲述阴阳八卦,预言吉凶的《易经》已有了组合数学的萌芽,并反映出二进制的思想。 1.2 中国数学体系的形成与奠基 这一时期包括从秦汉、魏晋、南北朝,共400年间的数学发展历史。秦汉是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时期。在这一时期,数学知识系统化、理论化,数学方面的专书陆续出现。 现传中国历史最早的数学专著是1984年在湖北江陵张家山出土的成书于西汉初的汉简《算数书》。 西汉末年﹝公元前一世纪﹞编纂的《周髀算经》,尽管是谈论盖天说宇宙论的天文学著作,但包含许多数学内容,在数学方面主要有两项成就:(1)分数、等差数列、勾股定理于测量术;(2)测太阳高、远的陈子测日法,为后来重差术(勾股测量法)的先驱。此外,还有比例知识。 《九章算术》是一部经几代人整理、删减补充和修订而成的古代数学经典著作,约成书于东汉初年。全书编排方法是:先举出例子,然后给出答案,通过对一类问题解法的考察和研究,最后给出“术”。它的成书标志着我国传统数学理论体系——初等数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比欧洲早了1400多年。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民办教育发展的历史变迁与反思 精选文档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民办教育发展的历史变迁与反思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变迁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8SJD8800038) 民办教育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无论是我们熟悉的孔子的私学,还是宋代的书院,抑或近代的教会学校,都构成了我国古代、近现代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新中国成立后,民办私立学校在社会主义的公有化改造中逐渐消失, 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得以重新恢复和快速发展。60年来,民办教育的消失和发展繁荣,深刻影响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回顾和总结60年民办教育的发展历程、办学经验,非常有意义。而如何在快速发展之后继续发挥民办教育不可分割的教育主体 作用,也是一个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 一、私学发达及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消失 在传统社会,私学与官学构成互补的教育体系,而且兴旺发达,形成了我国教育十分悠久的历史传统,其办学成绩和影响力甚至在某些阶段超过官学许多,这一格局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据新中国成立前的统计数据显示①,教会和私人办学的数量甚至占据了现代中国教育的半壁江山。这一大规模存在的私立学校,对中国的文化教育的发达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一,私学不论

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的发达推动了我国学术文化的发展。. 争鸣还是宋代书院、近现代的教会学校、私人办学,其办学的成绩和学术的交流都反映了私学的发达对我国文化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第二,私学的发达,弥补了官学的不足,起到了文化普及的作用。特别是从宋代开始,各种形式的私学如村学、冬学、义学、族学、家塾、社塾、学馆、书屋、书堂、书院、村塾遍地开花,大批知识分子热心于社会教化的推导工作,在教育的平民化普及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第三,私学的发达,使我国的传统教育理论呈现出十分发达的局面。中国传统教育理论十分发达,多数来自于私学积累,特别是在蒙养教育和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上。 但是,私立发达的景况在新中国成立后即告一段落。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教育的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和制度,对旧教育包括私立学校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1950年2月20日,当时的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在全国学联扩大执委会上作《改革旧教育建设新教育》的报告并提出:“坚决地和有计划地、有步骤地改革旧教育的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和制度。”1950年8月14日,教育部经政务院批准颁布了《私立高等学校暂行管理方法》规定,私立学校的行政权、财产权及财产所有权,均应由中国人掌握,所有高校到1952年底全部改为公立。依据这一精神,1952年教育部发出“关于接办中小学的指示”,决定自1952年下半年至1954年,将全国的私立中小学全部由政府接管,改为公办。随着这项工作的完成,民办教育在中国土地

新中国60周年科技发展巨变感想心得

---------------------------------------------------------------范文最新推荐------------------------------------------------------ 新中国60周年科技发展巨变感想心得 科技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打地基、铺好路,科技部的任务就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正在接受共和国部长访谈的科技部部长**面带微笑,随手端起身边的咖啡。 “这种支撑和引领包括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科技无处不在。比如这杯咖啡,是海南产的咖啡豆经过科学研究、测试,最终烧制出来的具有蓝山风味的咖啡,就是我们自主创新的成果。” “走出危机,需要依靠科技引领” “纵观人类历史,每次经济危机都促进了科技革命,每次人们走出经济危机,都是依靠科技引领。”**说。 “金融危机中,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反思,反思的结果就是转型。各国都意识到,经济转型的供给来源于科学技术,来源于科技的突破。”**表示,对于我国而言,要从容面对经济危机,走出低谷,需要在新能源、生物技术、信息领域和先进制造领域重点做好科技支撑,争取突破。 “百姓身边的科技,是衣食住行” 科技服务经济,科技同样惠及民生。 **在向爱弹钢琴的女儿解释科技到底能为普通人的生活带来什么时,他这样说:“学钢琴需要使用节奏器,原始的节奏器功能单一,只能 1 / 14

起到合拍的效果;而现在的微电脑控制节拍器具有录音、调音等功能,更有助于学习和使用。” “这都是科技带来的。百姓身边的科技,是衣食住行。”以“食”为例,中国用占世界8%的耕地,养活25%左右的人口,同时还能给其他国家以支持,没有科技的支撑是不可想象的。 在2008年“5·12”汶川地震的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中,科技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卫星遥感、无人驾驶飞机、北斗导航定位、网络通信等一批先进技术手段,在灾区道路不通、气候恶劣的情况下,为及时了解灾情,果断决策,有效救灾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 “科学精神激励和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人才” “1964年10月16日,我正在理发馆剪头发,听到单管收音机中传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的消息。当时我对原子弹还没有深入认识,只知道不得了,有了原子弹就没人敢欺负我们国家了。”**深情地回忆当时的情景,“对科学的憧憬和为科学发展贡献力量的朦胧理想,正是从那时树立了起来。” 从“两弹一星”成功带来的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到科教兴国战略对科技人才培养、全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重视,再到建设科技创新型国家理念的深入人心,**认为,科学精神激励和造就了一代代人才。 “老一代科学家留下了默默奉献的精神,留下了勇于牺牲的勇气,留下了把知识和命运结合在一起的文化。”**说,多年所积累的精神财富和人才资源正是国家核心竞争力所在。

新中国60年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历程

新中国60年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历程 新中国60年来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是一个逐步走向正规化、系统化和制度化的过程。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干部教育培训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进程,总结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宝贵经验,对当前党的干部教育培训的改革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中国成立之初到“文化大革命”前夕,是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开始正常化、系统化和制度化的时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在充分吸收老解放区积累的培养干部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借鉴苏联的经验,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建设新中国的各种干部,恢复、组建干部院校,加强干部的理论学习和文化业务教育。干部教育开始向着正常化、系统化和制度化迈进。 (一)恢复、新建党校以及各类干部院校。解放战争中迫于战争形势停办的一些党校开始恢复,大批新党校开始组建。1953年10月,第二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指出,要完成对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政治教育的任务就必须大大加强党校的工作。全国省市以上的党校得到恢复、组建,各级党校和省市委党校的教学任务不断扩大,党校体系初步形成。1954年12月,中央发布了《关于轮训全党高、中级干部和调整党校的计划》,主要对马列学院和中级党校在干部轮训工作中的主要任务、课程设置、师资培养等进行了明确

规定。1956年2月,中央又发布了《关于加强初级党校工作的指示》,对初级党校的主要任务、教学实施、机构设置、管理体制等进行了规定。为了培养财经、政法等方面的干部人才,我们学习苏联经验,建立了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成立了中央民族学院。 (二)大规模开展干部轮训。1950年中共中央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提出了试办干部业余理论学校,加强干部理论培训的号召。1951年中共中央下发《关于加强理论教育的决定(草案)》。1953年4月中央发出了《关于一九五三——一九五四年干部理论教育的指示》。为加强干部的理论教育,1954年中共中央作出关于轮训全党高、中级干部和调整党校的计划,决定有计划有步骤地把全党各方面的高中级干部,调入党校轮训,以有效地提高全党干部的理论水准,适应今后工作的需要。这次轮训,对于提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起了重要的作用。 (三)着力加强干部文化教育。1949年12 月,中共中央召开了新中国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确立了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向工农大众开门的总方针。1950年12月14日,政务院发布了《关于举办工农速成中学和工农干部文化补习学校的指示》。1953年12月,中共中央发

新中国第一次高考数学卷

1952年试题 数学试题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 注意:第一部分共二十题,均答在题纸上,每题的中间印着一道横线,将正确的答案就填写在横线上. 例题:若2x-1=x+3,则x= 4 .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4,所以在横线上填写4. 1.分解因式:x4-y4= . 2.若log102x=2log10x,问x= . 5. 6.两个圆的半径都是4寸,并且一个圆通过另一圆的圆心,则这两个圆的公共弦之长是寸. 7.三角形△ABC的面积是60平方寸,M是AB的中点,N是AC的中点,则△AMN 的面积是平方寸. 8.正十边形的一内角是度. 9.祖冲之的圆周率π= . 10.球的面积等于大圆面积的倍.

11.直圆锥之底之半径为3尺,斜高为5尺,则其体积为立方尺. 12.正多面体有种,其名称为 . 14.方程式tan2x=1的通解为x= . 15.太阳仰角为30°时塔影长5丈,求塔高= . 16.三角形△ABC之b边为3寸,c边为4寸,A角为30°,则△ABC的面积为平方寸. 17.已知一直线经过点(2,-3),其斜率为-1,则此直线之方程式 为 . 18.若原点在一圆上,而此圆的圆心为点(3,4),则此圆的方程式 为 . 19.原点至3x+4y+1=0之距离= . 20.抛物线y2-8x+6y+17=0之顶点之坐标为 . 第二部分 注意:第二部分共四题,均答在后面白纸上. 1.解方程式x4+5x3-7x2-8x-12=0. 2.△ABC中,∠A的外分角线与此三角形的外接圆相交于D,求证:BD=CD. 3.设三角形的边长为a=4,b=5,c=6,其对角依次为A,B,C.(1)求cosC.(2)求sinC,sinB,sinA.(3)问A,B,C三个角各为锐角或钝角? 4.一椭圆通过(2,3)及(-1,4)两点,中心为原点,长短轴重合于坐标轴,试求其长短轴及焦点.

从歌曲看中国六十年沧桑巨变

从歌曲看中国六十年沧桑巨变 陈五洋化基一班200731040006文化娱乐是人民生活和心理的最真实的一中反映。其发展趋势既反映了人民群众文化心态和价值观的变化,也反映了社会经济政治主流文化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社会越发达,越开放,人民的文化娱乐越多样化,越丰富多彩。歌曲无疑是文化娱乐的典型代表。基于此,我搜集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代的一些代表性歌曲,并分析其与时代的联系。 五十年代: 一个火红的年代,一个父辈们脑海里抹不去的记忆。雄壮激昂的进行曲、革命歌曲是时代的强音,鼓舞祖辈们为建设强大的新中国而不断奋斗。连着政治主旋律的音符,抒发人们对于祖国、对于领袖、对于人民、对于生活的热爱,体现出一种革命浪漫主义情怀。《我的祖国》是其中最令人热血沸腾的篇章: 一条大河波浪宽 风吹稻花香两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 听惯了艄公的号子 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 在六十周年国庆大典上,它被多次传唱,这充分体现了它对中国人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歌唱祖国》,这首由王莘于1950年国庆前夕创作的歌曲气势豪放,热情雄壮,使人联想到新中国的蒸蒸日上,朝气蓬勃,凝聚着中国人的爱国之情,爱党之情和民族之魂。每当我们听到“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时,心中都会为祖国的强大而感到由衷的骄傲与自豪。

六十年代: 红色的年代让激情燃烧,人们怀着单纯执着的理想,有着崇拜革命领袖崇拜英雄的情结,有着勇于献身的精神,有着投入工作的无限热情。虽然这十年是中国历史上悲惨的十年,但是人们创作的部分歌曲却被尊为“红色经典”。 《学习雷锋好榜样》,歌曲气势激昂、琅琅上口,已经传唱了40多个春秋,十几亿中国人几乎都唱过或听过,甚至有外国人也在唱,可见一首经典之作的生命力、影响力之大。歌曲的魅力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泯灭,那激动人心,催人奋进的歌曲,始终提醒我们终于党忠于人民,为了新中国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 《小燕子》相信是每个儿童都唱过的歌曲,“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到这里我问燕子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小燕子告诉你今年这里更美丽我们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欢迎你长期住在这里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到这里我问燕子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小燕子告诉你今年这里更美丽我们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欢迎你长期住在这里”。它表现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对新生活的歌颂和赞美,激发了人们对建设美好生活的信心。 七十年代: 一个融合了太多悲伤与喜悦的年代,一个让人们疯狂的年代,一个几乎改变新中国的的年代。“红卫兵”、“下乡”、“改革开放”、“检验真理”、“两个凡是”……..它给那个年代的人留下太多的记忆,也给很多人留下终生的遗憾或痛苦。和2008年一样,这十年充满的太多的让人不忍直视的苦楚,充满发现的喜悦,充满美好的向往。70年代涌动着物质和精神的渴望,这是中国非凡变化的前夜,一个多世纪以来沉郁的辛酸代价,终将有所获得。 那时候的歌曲多为歌颂毛主席、歌颂共产党的,且多为多人合唱。譬如战友歌舞团创作的著名组歌《祝毛主席万寿无疆》(由一帮作曲家大腕执笔),其中的《毛主席啊,我们永远忠于您》相信今天40岁以上的人都听过,演唱者张振富、耿莲凤就是首唱此曲而一举成名的,真是不可多得的好歌:“毛主席,天上的群星永远朝北斗...”。文革歌曲自有它的主旋律,只是它们太多的承载了人们对于毛主席的狂热的激情,对于“非我族类”的批判。勤劳勇敢、无私贡献着血

新中国60周年成就演讲稿

新中国60周年成就演讲稿 我们在星光灿烂下倾听时代的钟声,我们在漫漫长夜中等待黎明的曙光,多少次,我们心潮难平,多少次,我们辗转难眠,多少次,我们都是为了这不同寻常的一天——祖国母亲五十年华诞! 仰望长空,历史的星光依然闪烁!我们的中国古老而伟大,我们的中国壮丽而永生!蔡伦纸上书写着她的智慧,指南针上旋转着她的方向,刀光剑影下她一次次回归和平,精神劫难中又一次次积薪自焚,重获新生。为了祖国的成长,无数人前仆后继,呕心沥血,为了祖国的富强又有多少人燃尽了自己的生命和青春!即使在那封建主义的绞杀下,即使在那帝国主义的炮火中,中国人依然用自己的脊梁挺起了中华古老的长城。五十年前的十月一日,我们的祖国振翅一飞,再度冲上云霄,向全世界发出了最为雄健豪壮的声音:“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巨人的呐喊,震荡环宇,

让群山响应,大海回波! 从那以后,一代新的天之骄子站立起来,他们用自己的灵魂之火温暖了祖国一度冰冷的身躯,用青春的热血点燃了祖国曾经暗淡的灵魂,用激越的歌声纺织了祖国的一身彩霞。 置身历史,我们溶于其中,分享着那过去的兴奋与悲痛;放眼未来,我们会发现,面前的道路更遥远更艰难。新的学习生活已经开始,实验中学又迎来它的又一批骄子,让我们在新世纪到来之际把科学、理性、民主,进步作为自己的伟大目标,让我们用高尚的品德,优异的成绩献给祖国。迎接澳门,将中华儿女的豪气与龙的传人的胆魄融于自己青春,献出自己的智慧和爱,让我们在五星红旗下庄严宣誓:我们将努力奋斗,为了美丽的祖国我们将竭尽全力,为了祖国美丽的永生!闪光的足迹60年,光辉岁月弹指挥间,60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2009年,我们伟大的祖国迎来了她的60岁生日。

新中国成立60年人才工作综述:凝聚富民强国的八方英才

新中国成立60年人才工作综述:凝聚富民强国的八方英才 2009年09月28日16:11:26 来源:新华网 凝聚富民强国的八方英才——新中国成立60年来人才工作综述 新华网北京9月28日电(记者谭浩)从“任人唯贤”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从“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到“科学的人才观”,从“党管干部”到“党管人才”……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新中国走过了60年的光辉历程-- 这60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举世公认辉煌成就的60年,也是人才工作蓬勃发展、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的60年。 60年来,党和国家爱才、识才、用才、聚才,造就了规模宏大的人才队伍,谱写出“两弹一星”、杂交水稻、三峡工程、载人航天等一曲曲恢弘乐章。 党的人才观在实践中逐步成熟,人才政策紧扣时代发展日趋丰富--新中国成立60年来人才工作不断创新发展 1949年9月19日,全国政协会议召开之前,毛泽东邀请国民党起义将领程潜、民主人士张元济等一同游览天坛,谈笑风生的共产党领袖,通过这种方式告诉世人-- 初生的新中国政权,欢迎愿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的各类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培养和吸引大批知识分子和专业技术人才投身祖国建设,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广泛的人才支持。 当年年底,中共中央下发《关于保护与争取技术人员的指示》,中央政府对旧有的200多万知识分子中的绝大多数,安排了适当的工作和职位。为了适应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形势,国家还制定从工人、农民骨干中培养亟需人才和关于军队转业干部、留学生回国和派遣留学人员等一系列人才政策措施。 党的人才政策极大激发了人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工人、农民比学成才,神州大地迅速涌现出王崇伦、孟泰等22.3万余名劳动模范,成为新中国建设骨干人才。从1949年到1966年,共有近87万军队干部转业地方工作。大批转业干部成为新中国各条战线上的管理者。 上世纪50年代,国家派出1.6万名学生和专业技术人员到苏联和东欧国家留学、进修、培训实习,培养出一批批优秀学子,成为我国党政军领导干部、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和科学技术领域领军人物。从1950年开始,国家对大学毕业生实行统筹分配,保证国家重点建设。围绕“一五”计划和其他重大工程,全国的专门技术人才不断被统一调配到建设一线,第一汽车制造厂、大庆油田、人民大会堂等一批国家重大项目建设成功,成为新中国的骄傲;“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更是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60年的风雨砥砺,新中国无法忘却那一个令人难忘的“科学的春天”--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奏响了改革开放的先声。

新中国60年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

新中国60年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 (继续教育学院党总支讨论稿) [摘要]巨大成就:成立头29年,在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迈进的同时,成立后31年,通过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由此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综合国力的增强使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加强,国际影响日益显著。 根本原因: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的根本原则,探索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保持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地位。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执掌全国政权的60年,是社会主义制度成功建立并不断巩固和发展的60年,是党和人民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团结奋斗的60年。全面认识60年来党和人民走过的道路,科学总结和运用获得伟大成就的主要经验,能够启迪我们更加自觉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新的胜利。 一、新中国60年的主要成就 (一)新中国从落后农业国起步,达到比较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并逐步成为发展中的经济大国。从1949年到1978年,中国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逐步改变了历史遗留下来的技术落后、畸形发展的工业状况,建立起门类比较齐全、布局走向合理的格局,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大增加,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较好的物质技术基础。先后成功爆炸了原子弹、氢弹,发射了人造卫星,奠定了我国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和作为世界大国地位的基础。同时,中国石油全部自给,电子工业、石油化工等一批新兴工业建设起来,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成十倍、上百倍地增长。与此同时,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粮食棉花等各类农产品成倍增产。农业机械化有了初步基础。 成立后31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1978年国民生产总值中国处于世界第10位,2008年提升到第3位,中国从位居全世界最不发达的低收入国家行列,逐步向世界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迈进。30年来最突出的变化是解决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短缺经济商品和服务,实现由短缺向总体基本平衡或略有结余的重大转变,工农业产品长时期内稳定地增产高产,满足了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二)中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围绕着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党中央从对外开放总方针出发,从80年代中期起为入世进行了长达15年的谈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