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人教版课程同步辅导)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②孰若

..孤()

③及鲁肃过.寻阳()④见.往事耳()

11.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2.简答(不得直接摘抄原文句子)。

(1)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吕蒙学有所成?

(2)吕蒙在短时间内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

13.从文中找一个成语形容吕蒙的变化。吕蒙的成功对你有什么启发?

木兰诗(节选)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14.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万里赴戎机

..()②赏赐百千强.()

③出郭.相扶将()④著.我旧时裳()

15.赏析画线句子。

10.①因为②哪一个比……更③到④了解 11.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 12.(1)鲁肃与吕蒙交谈讨论,大吃一惊说:“你今天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在吴县时的阿蒙啊!”(2)吕蒙认清了学习的重要性;刻苦学习。 13.成语:刮目相待启发:要想学有所成,必须不畏艰辛,虚心求学,刻苦读书;学习的起步晚了,只要坚持不懈,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 14.①军事,战场②有余③外城④穿 15.这里用排比句写出木

兰返家的情景,写了全家老少,由于各自身份不同,因而对木兰归来采取了不同的欢迎行动,充分展示了一家人团聚的欢乐心情,洋溢着亲切、感人的气氛,写得有声有色。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人教版全部教案

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教学目标 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二、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三、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难在两点:1、是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2、是有些难解的词语。 第一课时 一、导入: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 的情况? 二、题解:《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 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三、查预习。 1、给加黑的字注音、正音,然后释词。 确凿záo,菜畦qí,桑椹shèn,轻捷,油蛉líng,斑蝥máo,缠络chán,攒cuán,珊瑚shānhú高枕而卧,豁huō,敛liǎn,脑髓suǐ,陌生mò。鉴赏,人迹罕至hǎn,觅食mì,竹筛shāi,秕谷bǐ,系jì,传授shòu,书塾shú, 四、整体把握 通读课文,然后解决下面问题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从……到……”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 2.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五、细读课文 问: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 离儿童实际的私塾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大全

七年级上册 5 童趣(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mǎo)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jiāng)。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lì)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yā)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0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为政》) 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20山市蒲松龄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

初中语文版教材七年级上册

初中语文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说课设计 沈阳市第六十一中学 李彬

一、说课程标准与单元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欣赏文学作品能复述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单元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阅读小说,能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进而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 ②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今中外的小说佳作,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积极创造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如概括情节,评价人物等。 ②通过诵读、表演、合作、探究,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了解我国古代小说的艺术成就,领略我国古代先贤们的超人智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②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积极思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如:《心声》一文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把握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辩证理解人物的社会意义,理解“心声”的深刻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角色朗读和对矛盾冲突的分析,运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刻理解文章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以“心声”为标题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学习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促进健康师生关系的形成。 二、说教材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可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本单元的四篇小说,兼及古今中外,情节生动,引人入胜。阅读本单元的四篇不禁让我体会到编者在选编教材中的思维之缜密。通过本单元的学习,逐步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具体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发展语感和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 构建知识树

新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解析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解析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 1.文言文阅读 《论语》十二章选段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 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军》)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不逾矩________ ②人不堪其忧________ ③好之者不如乐之者________ ④逝者如斯夫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意思。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答案】(1)越过;能忍受;以……为快乐;这,指河水 (2)①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②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我有)就去改正它。 【解析】【分析】(1)“不逾矩”的意思是“不会超过规矩”,“逾”的意思是“越过”;“乐”在这里是意动用法。 (2)“故”“以”“善”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故答案为:⑴越过;能忍受;以……为快乐;这,指河水; ⑵①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②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我有)就去改正它。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⑵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参考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 《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 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 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答,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一)课文字词详解 ①初,权②谓吕蒙曰:“卿③今④当涂⑤掌事,不可不学!”蒙⑥辞⑦以军中多⑧务。 ①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②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③今:现在。④当涂:当道,当权。涂,通“途”。⑤掌事:掌管政事。⑥辞:推托。⑦以:用。⑧务:事务。 权曰:“①孤②岂欲③卿④治经⑤为⑥博士⑦邪!⑧但⑨当⑩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 ①孤:古时王侯的自称。②岂:难道。③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④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⑤为:成为。⑥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⑦邪:语气词,后写作“耶”。⑧但:只,只是。⑨当:应当。⑩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往事:指历史。?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孰:谁。?若:比得上。 孤常读书,自①以为大有所②益。”蒙③乃④始⑤就学。 ①以为:认为。②益:好处。③乃:于是,就。④始:开始。⑤就:从事。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及古诗练习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及古诗词练习 (附答案) 一.童趣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余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为加点字注音。 怡.然称.快:庞.然大物: 癞.虾蟆:项为之强.: 2.上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 3.解释下列句中“之”字的含义。 (1)物外之.趣() (2)昂首观之.() (3)为之.怡然称快() (4)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翻译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③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5.第1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6.文中叙述了哪些“物外之趣”?

7. 文中出现了好几个成语,请写出三个来。 8.文章末一句“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表现了作者幼小心灵中怎样的思 想感情? 8.文中所写的都是平常之物,而“我”却产生了“物外之趣”,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二.《〈论语〉十则》 (一).理解填空 1《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 2 谈“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 3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4 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大连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 !”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 迎大家来大连!“ 5孔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 . 6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 7《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 8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 9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 ,并阐述为 (二).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1)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 ‘文’也。” 1.把这则语录译为现代汉语。 2.解释下列词语。 何以:是以:下问: 3.孔子从哪两方面解释了子贡提出的问题?这样解释的目的是什么?

【精品】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精品】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 1.阅读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尊君在不?(________) ②下车引之。(________) ③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叙写了元方妙答友人的故事,表现元方聪明机智,明白事理,落落大方。说明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的道理. B.本文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元方聪明机智、不卑不亢的形象跃然纸上。 C.本文剪裁得体,详略得当,语言十分自然,不加任何雕饰。 D.本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旨在告诉我们做人要讲信用的道理。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吾今死矣,子可去/去后乃至。 B.有疾不忍委之/相委而去。 C.而入有义国/与儿女讲论文义。 D.而敢独止?/人不知而不愠。 (5)请用三条“/”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6)你从荀巨伯的身上学到了些什么?请写出两三点来。 【答案】(1)同“否”;拉、牵拉;回头看。 (2)①真不是人啊!跟人相约一起走,却丢下他人而离开;②(你)到中午还不到,这是不守信;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这是无礼貌。 (3)B (4)C (5)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6)坚守信义,对友忠诚,舍生取义等。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引”,牵、拉;“不”是通假字。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 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及答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 孙叔敖痰,将死,戒其子日:“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问有囊之丘①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②人畏鬼,而越人信褫③。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予,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权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选自《吕氏春秋》)【注】①寝之丘:含有陵墓之意。②荆:楚国的剐称。③截(jī):迷信鬼神和灾祥。(1)下列各句划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淫慢不能励精鼓励 B.险躁则不能治性陶冶性情 C.孙叔敖疾生病 D.王数封我矣多次 (2)下列各组句中的“而”的意义或用法与“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中的“而”相同的一项是() A.博学而笃志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C.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家无井而出溉汲 (3)下列对两文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是一封语言质朴的家书,表明作者望子成龙,愿其达官显贵;乙文让我们明白了:做人不可贪心不足。 B.甲文从学习和做人两方面论述,强调“静”,把失败归结为“躁”,“静”与“躁”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C.乙文孙叔敖临终时告诫儿子“无受利地”,其子遵从父亲之意,请求王封给“名甚恶”的不利之地“寝之丘”,最终得以长久地拥有这片封地。 D.乙文“孙叔敖之知”表现在两个方面:楚王多次封赏他,他却不受;让儿子不受利地,而“请寝之丘”。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②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 【答案】(1)A

人教版初中语文必背文言文

七年级上 1、《论语》六则《论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观沧海】(曹操"东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王湾 (唐代)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虽有嘉肴 - 古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节选自《礼记学记》)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电子课本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电子课本 1 《论语》十则 ?原文和译文 1、子曰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 不亦君子乎 ?”( 《学而》 ) 解词 : 时: 按时 ; 说: 同“悦”,愉快。 翻译 :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 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 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赏析 :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子曰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 解词 : 故: 旧的( 知识 ); 知: 理解、领悟。 翻译 :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 : “学而不思则闰 ; 思而不学则殆。” ( 《为政》 ) 解词 : 罔: 迷惑而无所得 ; 殆: 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翻译 :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 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 会有疑惑。 赏析 :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曰 : “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 )解词 : 愠: 恼恨。 翻译 : 孔于说 : “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 那就是 )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赏析 :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 《公冶长》 ) 解词 : 耻: 以,, 为羞耻 翻译 : 子贡问道 : “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 : “他聪敏而又爱好学 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这里借回答 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6、子曰 :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述而》 ) 解词 : 识: 记住; 厌: 满足; 诲: 教导。 翻译 : 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 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 满足。“诲人不倦”,讲的 2 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 “对我 来说,有什么呀 ?”表现了孔子的自信。 7、子曰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 翻译 : 孔子说 : “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 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 处都有老师。 8、子曰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 翻译 : 孔子说 : “( 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 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 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 正学好它。 9、子在川上,曰 :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

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一)

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一) (一)文征明习字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 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④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二)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翻译:谭乃谢,求反。 译文: 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答: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音:义: ②辄.以水沃面音:义: ③食不给.音:义: ④乃至被谗.受贬音:义: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A.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 ② ③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的作用。 (四)司马光好学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若人②迨.能倍诵乃止 ③迨能倍诵乃.止④咏.其文 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才美不外见 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A.用力多者收功远。 B.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 (五)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窃.入学舍②曷.不听其所为 ③琅琅达旦.④辄.默记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词语汇总

【七年级同步资料】七年级下册词语汇总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菜畦qí:菜地。 确凿záo:非常真切,真实可靠。 秕谷bǐ:张得不饱满的稻谷或谷子。也叫秕谷子。 渊博yuān:形容学识深而广。 缠络chán luò:枝条状物互相缠绕,连续不断。 桑椹shèn:桑树的果实。 轻捷jié:轻快敏捷。 臃肿yōng zhǒng:过度肥胖。 脑髓suǐ:大脑中柔软像胶的物质。 相宜yí:适宜。 蝉蜕tuì:蝉的幼虫变为成虫时脱下的壳,中医可入药。 攒cuán:聚拢,拼凑。 宿儒sùrú:老成博学的读书人。 人声鼎沸dǐng:形容喧闹.混乱,像水锅里沸腾一样。 方正:正直。 人迹罕至hǎn:人的足迹很少出现.到达(的地方)。 2.《爸爸的花儿落了》 肿胀zhàng:肌肉.皮肤或黏膜等组织由于发炎.淤血或充血而体积增大。 叮嘱zhǔ:再三嘱咐。

油鞋:一种涂上桐油,用于下雨天穿的鞋。 挪窝儿nuó:离开原来所在的地方。这里指起床。 鸡毛掸子dǎn:掸灰尘的用具,把鸡毛扎在藤或竹竿的一端制成。有的地方叫鸡毛帚。咻咻xiū:模拟挥舞鞭子时发出的声响。 骊歌lí:告别的歌。 雨篷péng:遮蔽雨的设备,用竹木.苇席或帆布等制成。 玉簪花zān:一种庭院观赏植物,花白色,气味芳香。 徘徊pái huái:在一个地方来回的走。蔽雨犹豫不决。 花圃pǔ:种花草的园地。 3.《丑小鸭》 来势汹汹xiōng:动作或事情到来时声势盛大的样子。 姊妹zǐ:姐妹。 沼泽地zhǎo:木草茂密的泥泞地带。 沮丧jǔ:灰心失望。 恭恭敬敬gōng:对尊长或宾客严肃有礼貌。 弥漫mí:充满;布满。 泥泞nìng:因有烂泥而不好走;淤积的烂泥。 木屐jī:木板拖鞋。 飕飕sōu:形容风声。 4.《诗两首》 镇静zhèn:情绪稳定或平静。 忧郁yù:忧伤.愁闷。

人教版初中文言文整理

文言文 整理 通假字 >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词性活用 句式 ~ ?

通假字 七年级(上册) 1、项为之强“强”(jiāng)通“僵”《童趣》 2、不亦说乎“说”(yuè) 通“悦”《〈论语〉十则》 3、诲女知之乎“女”(rǔ) 同“汝”《〈论语〉十则》 ]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zhì) 通“智”《〈论语〉十则》 5、路转溪头忽见“见”(xiàn)通“现”《西江月》 6、一切乌有“乌”(wū) 同“无”《山市》 7、裁如星点“裁”(cái) 同“才”《山市》 8、尊君在不“不”(fǒu)通“否”《陈太丘与友期》 七年级(下册) 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bān)通“攀”《伤仲永》 10、贤于材人远矣“材”(cái) 通“才”《伤仲永》 ] 11、对镜帖花环“帖”(tiē)通“贴”《木兰诗》 1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yé)通“耶”《孙权劝学》 13、孰为汝多知乎“知”(zhì) 通“智”《两小儿辩日》 14、满坐寂然“坐”(zuò) 通“座”《口技》 15、止有剩骨“止”(zhǐ)通“只”《狼》 八年级(上册) 16、便要还家“要”(yāo)通“邀”《桃花源记》 17、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ǒu)同“又”《核舟记》 — 18、诎右臂支船“诎”(qū) 通“屈”《核舟记》 19、虞山王毅书远甫刻“甫”(fǔ) 通“父”《核舟记》 20、左手倚一衡木“衡”(héng)同“横”《核舟记》 2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jiǎn) 通“拣”《核舟记》 22、选贤与能“与”(jǔ) 通“举”《大道之行也》 23、矜、寡、孤、独“矜”(guāng)通“鳏”《大道之行也》 24、荡胸生曾云“曾”(céng)通“层”《望岳》 25、略无阙处“阙”(quē)通“缺”《三峡》 ( 八年级(下册) 26、蝉则千转不穷“转”(zhuǎn)通“啭”《与朱元思书》 27、窥谷忘反“反”(fǎn)通“返”《与朱元思书》 2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sì)通“饲”《马说》 29、才美不外见“见”(xiàn)通“现”《马说》 30、食之不能尽其材“材”(cái) 通“才”《马说》 31、其真无马邪“邪”(yé)通“耶”《马说》 32、四支僵劲不能动“支”(zhī)通“肢”《送东阳马生序》)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十则》教学案例分析 一、导言 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到底应该如何教?是不是都按《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来做,读一读、背一背、理解大意就行了?我个人认为,这得依据所选文言文文本的特点来定,标准里的要求是总体要求,是基本要求,是最低要求,这不应成为语文教师从事单篇文言文文本教学的桎梏。语文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在“思考”这面超验的旗帜下借助语言文字进行“聚会”的活动,这思考拒绝以某个在先的目的的名义而结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教学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文言文教学如何让学生进行大量实践呢?最为有效的一条就是把教学的触角伸到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去,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交际场中,进行场复原。这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是一致的。只不过,这种联系,是一种特殊的方式,我把它称之为场复原(回到原始状态)。 场复原,说简单一些,就是把教师与学生的“思考”通过时光隧道送到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让这种“思考”接近更为原始的状态,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完全融合,进而让教师、学生在这种状态下进行交际,实施教学行为,实现教学目标。对《十则》的教学,若能采用这种方式,其教学必将产生特效。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所记多口语,文辞简古。其篇章虽有记事,但却简略;记言虽多,但却只是片言只语,且多为自言自语,有问语又有答语的少之又少。是不是孔门弟子的疏忽呢?在《论语》中将一句话的来龙去脉都记录下来的也有。这说明,他们是有意给后人留下空缺的。这个空缺,就是后人理解《论语》要旨的所在,也是后人思考的所在!我们知道:一个词语,如果离开了句子,就很难确定它的意义;一个句子,倘若离开了段落篇章,往往得不到正确的分析;一篇文章,要是不弄清其写作背景等特定的环境,便谈不上理解了其真正的文义。一句话,如果仅知道其字面意思,不弄清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为什么要这样说,那对这句话的理解也仅仅是走马观花。在对《十则》的教学中,我们如果能用“场复原”的方法,把教师、学生置身于这句话产生的原生态中,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训练,是不是更有利于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呢? 二、设计思路 文本教学的基本策略是“个性解读,对话生成”。文言文教学要把握好“度”:太浅,学生学得皮毛;太深,学生无法理解。对《十则》的教学,这个“度”以场复原为标。具体地说,就是要让学生在理解文本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穿越时光隧道,完成对原文本的修改或再创造;学生、教师这个复原的“场”中,对言语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实现平等对话。 三、精彩教学片段实录 师:《论语》写作体例为语录体,语录体一般由问语和答语两部分组成。下面,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你能找出既有问语又有答语的一则吗? 生:第十则。 师:是谁问谁答? 生: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答。 师:请问,子贡问了一个什么方面的问题?他怎么问,孔子如何答呢?(学生思考了一会儿,有学生站了起来。) 生:我认为子贡问的这个问题是关于修身做人的。他这样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师:你能结合问语和答语的意思给大家以解释吗? 生:可以。用现代文翻译这一问一答,子贡问的就是“有一词可以用来一生践行吗?”孔子说,“大概就是‘恕'了。自己所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这告诉我们,做人

新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新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 1.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与友期行(________)②去后乃至(________) ③相委而去(________)④下车引之(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②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 (4)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 (5)你认为陈元方这样的待客方式和待客态度是否合适?你的理由是什么? 【答案】(1)约定;才;离开;拉,牵拉 (2)①正午时您没有来,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② 友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就进了门。 (3)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4)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 (5)示例一:合适。因为父亲的朋友“无信”“无礼”在前,对“无信”“无礼”之人无需以礼相待。示例二:不合适。尽管父亲的朋友曾经失信、失礼,但他毕竟是一个长辈,而且他已经认错,并在想办法弥补过错,陈元方的待客之道当然不对。 【解析】【分析】(1)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期”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在这里是“约定”的意思;“下车引之”的意思是“便下车拉元方”,“引”的意思是“拉”。 (2)“信”“惭”“引”“顾”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3)面对友人发怒的情况,元方从“无信”“无礼”两个方面对友人的行为进行了批判,用原文中的话回答就是“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意思是: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4)结合前一句“友人惭”,可知他下车来拉元方,是对自己的行为表示歉意;再结合元方反驳他的语言来看,可知“引之”是出于对元方的语言、智慧的赞美与认可。 (5)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写出感悟最深的一点;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回答合适,从友人的“无信”“无礼”来说;回答不合适,从尊重长辈的角度回答。 故答案为:⑴① 约定;② 才;③ 离开;④ 拉,牵拉

人教版-初中必背古诗词、文言文

人教版初中必背古诗词(50首) 人教版初中必背古诗词(50首) 1.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①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如之何勿思:如何不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①?①:亻舌,音活,相会 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3.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①。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①:日希,音西,干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②。②:氵矣,音四,水边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③。③:氵止,音止,水中的小沙滩 4、陌上桑 弃故乡。离室宅。远从军旅万里客。披荆棘。求阡陌。侧足独窘步。路局苲。虎豹嘷动。鸡惊禽失。羣鸣相索。登南山。奈何蹈盘石。树木丛生郁差错。寝蒿草。荫松柏。涕泣雨面沾枕席。伴旅单。稍稍日零落。惆怅窃自怜。相痛惜。 5、龟虽寿 神龟虽寿,猷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6、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7、归园田居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8、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9、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0、木兰诗 卿卿复卿卿,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在山的那 边》教案 来源:语文网作者:匿名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痴想、隐秘、诱惑、喧腾”等词语。 2、初步了解诗歌常识。反复朗读,理解诗歌蕴含的哲理。 3、领会诗中“山”与“海”的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培养欣赏诗歌的能力。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然后解释词义: 凝成()___________________ 诱惑()___________________ 一瞬间()__________________ 隐秘()___________________ 喧腾()___________________ 痴想()_________________ 二、理解探究 2、听读课文录音,学生跟读,想像诗歌中具有审美意义的艺术形象,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 3请学生说出对诗歌意旨的理解。 三、合作释疑 4、学生研读诗歌,提出理解中的疑难诗句,小组合作探究: ⑴“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 ⑵怎样理解“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⑶“我常伏在窗口痴想”中“痴想”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⑷“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是什么意思? ⑸“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⑹“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 5、再探 ⑴“在山的那边,是海”,对这个“山”字,“我”小时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⑵诗人领悟妈妈所说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么,什么是“信念凝成的海”?诗中有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⑶读第一部分,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⑷结尾表达的信念,如果用议论语言该怎样表达?“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⑸有人说,这首诗在艺术上波澜迭出,紧扣人心,结合阅读体验说说你的理解。 四、课内精读 今天啊,我竟没想到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_________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因为我听到海_______在远方为我_______

新初中七年级 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新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陆元方卖宅 陆少保①,字元方,曾于东都②卖一小宅。家人将受直矣。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买者闻之,遽③辞不买。子侄以为言,元方曰:“不尔,是欺之也。” 【注释】①陆少保:即陆元方。少保,官职名。②东都:指洛阳。③遽:急忙,立即。(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曾于东都卖一小宅/于我如浮云 B.是欺之也/则是无信 C.子侄以为言/我言秋日胜春朝 D.不尔/尊君在不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3)对于文中的陆元方,有人说他傻,有人赞他好。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B (2)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3)说话办事诚实正直,这是十分可贵的。元方宁愿宅子卖不出去,也绝不欺骗人,这种诚实无欺,为人正直的品质值得歌颂。 【解析】【分析】(1)A于:在/对。B是:这是。C言:话/认为。D不:不是/通“否”,表疑问的语气词。 (2)根据句意:买者要求拜见,于是元方告诉那人说:“这房子非常好,但没有排水道而已啊。”故句子划分为: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3)元方宁愿房宅卖不出去,也绝不骗人,可见陆元方的为人正直。他既做正直的人,又说正直的话,办正直的事。卖宅虽然失败,却留下了他诚实、正直的美德。金钱和美德,哪一个可贵呢?很容易辨析。 故答案为:⑴B ⑵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⑶说话办事诚实正直,这是十分可贵的。元方宁愿宅子卖不出去,也绝不欺骗人,这种诚实无欺,为人正直的品质值得歌颂。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对选项要逐项理解比较,仔细分析辨析。 ⑵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对语句的意思理解,在此基础上依据现代汉语的语法教学断句。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文章中对对象描写的语句的理解,要准确地概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