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理论及疗法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理论及疗法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理论及疗法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Alfred Adler 1870.02.07-1937.05.28],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

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

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

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阿德勒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郊区一个富裕的谷物商人的家庭,但却度过了一个不幸的儿童

时代,从小因患脊柱症而身体孱弱、行动笨拙,喉部也常因哭叫而感觉窒息。三岁时,睡

在身旁的弟弟去世,又他幼年有两次被车撞的经验,使他十分畏惧死亡。五岁时,因得了

肺炎,痊愈后决定当医生。求学时成绩平平,数学成绩极差,然因父亲不断地支持、鼓励,他终成班上数学最好的学生。

****** 阿德勒受到哲学家维欣格(Hans Vaihinger)一本名《虚假的心理学》的出版物影响,

认为人们很容易活在自卑情结(Inferiority Complex)与虚幻的心理境况下,而这样的情况发

生很大程度上源自“男性倾慕”(Masculine protest)这一貌似正常的社会现象。阿德勒同弗

洛伊德的分歧开始在1911年的魏玛精神分析会上,阿德勒公然对当时的精神病理学权威

弗洛伊德的理论提出不同意见。强调社会因素在精神病理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而不认同

弗洛伊德一直所推崇的性欲、生理等方面起决定性因素的论点。甚至很大程度上否决了弗

洛伊德认为精神病理学的最重要元素:俄狄浦斯情结,阴茎羡妒等理论。随后阿德勒亦离

开了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自己创建了个体心理学派并组建自由精神分析研究会自任会长,研究会又在1912年正式更名为个体心理学会。

他特别注意身体器官的自卑,认为它是驱使个人采取行动的真正动力。后转向精神病学,

曾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1902 年他参加弗洛伊德周三讨论会,是当时精神分析学派的核心成员之一。1910 年任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主席。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在幼儿时期,就渐渐形成一种生活模式,根据此生活模式而形成生活的

主观目标,但每个人的生活模式不同,因此每一个人的主观目标不完全相同,研究心理过

程应以每个人的特殊心理经验为对象,故阿德勒的心理学被称为“个体心理学”。

阿德勒的学说以“自卑感”与“创造性自我”为中心,并强调“社会意识”。主要概念是

创造性自我、生活风格、假想的目的论、追求优越、自卑感、补偿和社会兴趣。

指出成长期儿童经历的重要性,早期记忆是影响一个人的重要心理状态。并致力推广社会

性在人生命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讲述合作才是人一生中必须努力遵循及学习的重点。阿德

勒亦由此得以成为同弗洛伊德、荣格等齐名的重要心理学家的。阿德勒最重要的观点,"

个人行为是否具有社会意义表现为:对于社会的责任性,工作中与旁人的联系以及是否很

好的完成性别角色的扮演。"

&关于同性恋

同卖淫和犯罪一样,阿德勒将同性恋亦放在了所谓失败的生活的表现方式当中。在1917年,阿德勒出版一本52页说明同性恋以及比对各种同时期有关同性恋作品的刊物。荷兰

的精神病理学家Gerard J. M. van den Aardweg特别提出在1917年阿德勒已经发现并指出

了同性恋与自卑之间的必然联系。

【阿德勒与个体心理学】

麦克斯·阿德勒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在幼儿时期,就渐渐形成一种生活模式,根据此生活模

式而形成生活的主观目标,但每个人的生活模式不同,因此每一个人的主观目标不完全相同,研究心理过程应以每个人的特殊心理经验为对象,故阿德勒的心理学被称为“个体心

理学”。

阿德勒的学说以“自卑感”与“创造性自我”为中心,并强调“社会意识”。主要概念是

创造性自我、生活风格、假想的目的论、追求优越、自卑感、补偿和社会兴趣。

【创造性自我】创造性自我是一种个人主观体系,它解释个人的种种经验使之有意义。它

追求经验,甚至创造经验以帮助个人完成他独特的生活作风。创造性自我使人格有一贯性、稳定性和个性。它是人类生活中活的因素。

【生活风格】生活风格是一个人在每一行动中所表现出来、极其独特并因人而异的各种动机、特性与价值的团集物。它决定一个人要学什么、怎样行动、怎样思维,有哪些经验要

渗入他的人格之中。和生活风格无关的经验被抹煞,被抵制,被压抑。每个人有他自己的

生活风格;没有两个人的生活风格是一样的。生活风格是由创造性自我发展、建立起来的。早在儿童时期四五岁时就形成了。

【假想的目的论】与弗洛伊德不同,阿德勒相信,人的行动是受他对未来的各种愿望,而

不是受过去经验的激发。这些未来的愿望可能纯粹是假想的-即不可能实现的各种理想,

然而这些假想的愿望却对一个人的行为有着深刻的影周。激发他去完成愈益重大的事业。

正常人遇必要时能够摆脱这些假想的影响而面对现实,而神经症患者却做不到这一点。

【追求优越】追求优越是为求得自身完美所做的一种努力,而并非一种要超过他人的欲望,虽然试图完全达到自己愿望的方式因人而异。阿德勒观察到患神经症的人只顾努力达到自

己的目的,正常人则以对社会有益为自己奋斗目标。

【自卑感】人们常说的“自卑情结”是阿德勒最出名的概念之一。自卑感起因于一个人感

觉生活中任何方面都不完善、有缺陷。自卑感使人努力克服缺陷。阿德勒把这种努力叫做

补偿。

【社会兴趣】社会兴趣是人希望对社会作出贡献以便使之更加完善的一种天赋的特性。个

人试图在社会中完善单凭自己无法完善的东西。阿德勒说,社会兴趣是对个人的种种缺陷

的最后补偿。社会兴趣使得一个人将个人私利服从于公共福利。

************阿德勒疗法***********************

麦克斯·阿德勒阿尔弗德.阿德勒(Alfred Adler),曾跟弗洛伊德合作十多年,后来,他对弗洛

伊德关于性欲对人格的影响的观点提出反对。认为弗洛伊德过分夸大了性对人行为的作用,认为这种影响不是主要的,对个体性格产生影响的原因在于早期的生活经历而非性的欲望。1911年,因为和弗洛伊德的理念无法结合,他退出了心理分析学会,创立了自己的个体

心理学,并创建了儿童辅导中心。

一、阿德勒疗法的人性观

阿德勒强调人格的统一,认为应该把人格当作不可分割的整体来了解。他强调人的行为具

有目的性,认为我们以独特的生活方式来表达我们的目标,是我们创造自己。他的人性观

可归纳如下:

(1)人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受社会力量的影响和激发,具有创造性的、主动的、决策性

的能力。

(2)我们未来的方向远比过去重要,我们是自己生活的主角与创造者,而不是仅仅被童

年经验所塑造。人可以参与自己的命运,而非被过去的早期经验所决定。

(3)人的行为不是由生物学的本能力量决定,而是由社会力量决定。来访者不应该看作

是有病的、需要辅导和治疗的。他们只是在成长中受到了挫折,需要用鼓励来改正错误的

自我信念。

(4)人是有意识的整体,意识是人格的核心,是人格的主要部分,而非潜意识。治疗中

应该针对的核心问题,是来访者对自己的不清楚的意识和意识中的错误信念。

二、阿德勒疗法的主要概念

(一)虚构目的论

人的行为是受到想象的目的之牵引。虚构的目标代表个体对安全感的自我设定,并成为他

在任何情景下努力的方向。人生活在自己虚构的世界中,它代表着个人的自我设定和方向。因此,阿德勒疗法也被人们认为是最早的一种建立在主观想象上的理论。

(二)自卑情结与追求优越

自卑感是行为的原始决定力量,是创造的源泉。每一个婴儿的极端弱小和不能自助,都可

以引起一般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感在儿童中是普遍存在的。身体的、精神的、社会的障碍,不管是真实的还是想象的,都会使人产生自卑情结。而大多数的人不是去处理个人的自卑

情结,而是逃避、寻找新的目的。但如果不正确处理,自卑感无法消除。当一个人面对一

个他无法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便是自卑情结。人

一旦感到自卑,就会被追求优越的欲望所驱使,个体心理学的核心就是“追求优越”。阿

德勒认为人都有一种“向上意志”或“权利意志”,这是追求优越的表现,其基本动力就

在于自卑。人们不断的追求自己的目标,克服自卑感,努力向上,显示个人优越的做法常

常是无意识的。自卑感既对个体的发展起到有利的作用,也对社会有好处,因为它会导致

不断地改善现状、迈向更好。自卑与优越是同一问题在不同方面的表现。但是儿童的自卑

感若受到双亲过分的娇惯或冷落,就会用不正常的方式来补偿。

(三)生活风格

生活风格就是一个人在个人的生活中最基本的态度和导向,包括人对自己、对世界的看法以及追求生活目标时采取的独特行为。每个人在自己的成长经历中,都会形成个人的生活风格,这种风格和个人所赋予的生活意义密切联系。只有懂得了真正生活意义的人,才能有健康积极的生活风格。而找不到生活意义的人,生活就会乱成一团,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应该做什么。生活风格实际上和我们每一个人对生活的意义的追求这一重要的生命课题密切联系。阿德勒认为一个人的生活风格集中表现为他观察事物的模式。这种模式是非常固执的,除非在极度困难时,或者通过心理辅导,个人才能了解自己生活风格的误区,才有修正的可能。

阿德勒还提出了“创造性自我”的概念,指个体按自己的生活风格决定自己人格的能力。他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生活的主角、创造者及艺术家。在追求自己有意义的生活目标的过程中,个体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生活风格。包括个体对自己、对别人、对生活的各种概念和想法,以及对自己的独特行为与习惯的看法。

(四)社会兴趣与生命任务

社会兴趣指个体意识到自己是人类社会的一分子,因此在处理社会事务时,能“以别人的眼去看,以别人的耳去听,以别人的心去感觉”,也愿意为别人追求更好的未来。阿德勒疗法强调,人的快乐、成功脱离不了社会,个体需要在社会中找到立足之处,感觉安全、被人接受、有价值。

社会兴趣等于认同感与同理心(同感)。阿德勒疗法认为,个体只有建立了社会兴趣,自卑与疏离感才会渐渐消失,才会真正体会到生活的兴趣和意义。而没有社会兴趣的人,会变得自私与沮丧,生活因此而狭隘与黑暗。摩萨克(Mosak)把与个体的社会兴趣相关的需要归纳为5项:友谊、工作、亲密关系、自我接纳、生活的意义,这些需要就是个体需要完成的生命任务。探索和发展个体的社会兴趣,也是阿德勒疗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五)出生顺序

麦克斯·阿德勒阿德勒与其他一些人一起研究了人的出生顺序和人格之间的关系,认为每

个人的心理状态因出生的差别而不同。他们发现,家庭中的老大往往是众人注意的对象,

个性上值得依赖,而且会努力上进。对弟妹会有嫉妒心,常为弟妹的出生深感不安,他们

大都轻视别人。老二总是企图超过老大以引起父母注意,大都雄心勃勃,有远大的抱负,

不墨守成规,一般比较干练、果断,通常反对老大。中间的常会有被挤压出局的感觉,对

人生会觉得不公平,容易成为问题儿童。老小是家中的宝贝,最容易被纵容,往往缺乏通

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的勇气,家里每个人都想塑造他,但他往往走自己的路。独生子女

在性格上与老大相似,比较依赖母亲,他们希望成为家人的焦点,举止优雅,一旦失去众

人的重视,会产生许多心理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顺序是一种主观认定的顺序而非客观的顺序。例如,一个从小跟爷爷、奶奶长大的老大,长大后回到原生家庭,可能心理上感觉自己更象中间的;而他的弟弟妹

妹也可能会在心理上觉得他不是老大。

三、阿德勒疗法的辅导方法

(一)辅导目标

阿德勒疗法的辅导目标包括基本目标和教育目标两类。基本目标是建立在理论基础上的辅

导目标。在完成基本目标的过程中,寻找到来访者错误的基本假设,以再教育的方式重新

确定辅导目标,这就是所谓的教育目标。辅导目标的建立是需要与来访者共同探讨的,这

种探讨的过程非常有意义。

阿德勒疗法的基本目标是:培养来访者的社会兴趣;提高自我觉察能力;修正其基本的假设、人生目标及基本经验。阿德勒疗法主张辅导就是再教育的过程。教育目标包括:培养

社会兴趣;协助克服挫折感与自卑感;修正其观念与目标,改变来来访者的生活方式;修

改错误的动机;协助来访者感受自己与别人是平等的;协助来访者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二)辅导关系

阿德勒疗法将辅导关系看作是一种相互的契约关系。辅导者和来访者是平等的、合作的、

互相依赖的、互相尊重的关系。辅导者是来访者的助人为乐的朋友。辅导关系本身已是来

访者感受到的社会兴趣的组成部分。因此,来访者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投入到

治疗关系中,并从合作关系中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与以人为中心治疗法不同的是,阿德勒疗法认为辅导关系会影响到结果,但不认为单靠治

疗关系就可以产生疗效。

(三)辅导过程

阿德勒疗法在实际的辅导过程中,给辅导者许多自由,主张辅导过程不需要受固定的步骤

限制,可因来访者的情况选择最恰当的技术。虽然我们可以清晰地描述出辅导过程的具体

步骤,但在实际治疗中,这几个阶段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根据来访者的问题或辅导的目

标从任何一点开始。同时,辅导者也不受任何事先准备好的技术的限制,他们可以使用各

种适合来访者独特需要的方法,如注意、鼓励、质询、反建议、对家庭组成和早期回忆进

行解释、建议、做作业、总结等。

1.建立治疗关系

在此阶段,辅导者要重视来访者的主观体验,运用倾听、尊重、同理心等来了解和掌握来

访者的主观经验,同时要注意协助来访者去觉察自己的本能与长处,挖掘来访者的优势,

使用各种支持与鼓励方法,帮助来访者寻求已有的资源,而不能一味探讨缺点。

2.探索内心动力,分析与评估

麦克斯·阿德勒本阶段主要是了解来访者的生活方式的形成及其对他的影响。通过初步访谈、家庭描述、幼年回忆(3 ~10个)、梦境等,了解来访者对事件的解释,以及这些解

释是如何影响来访者的行为表现的。辅导者需要将所有整合的分析、评估结果告诉来访者,并与来访者讨论所看到的问题,揭示来访者的错误信念。

3.洞察

通过前面的工作,来访者已经学会了应该怎样和从哪些角度来了解自己。在本阶段,辅导

者的工作是鼓励来访者了解自己,鼓励来访者发展出自我洞察力,觉察出个人的错误信念、错误目标与自我挫败行为。解释是辅导者用来促进来访者洞察的常用技术。

来访者的问题在于其自己的逻辑所得到的结论,常常和生活中的实际经验不一致。因此,

来访者需要学习发现自己的基本错误,学习矫正这些错误的假设与结论,学习发现个人所

拥有的资源与选择,学习承担生活中的责任。

4.协助来访者做出新的决定

既然来访者的问题是后天经验中学来的错误信念,那么,来访者的优点也可以通过引导、

再教育来习得。在这个阶段,辅导者可以用任何可以帮助和教育来访者的方法,对来访者

进行教育,协助来访者建立新的信念,做出新的决定。此阶段常用的技术包括直接法(immediacy)、欲擒故纵法(paradoxical)、仿佛法(acting as if)、泼冷水法(spitting

in the client‘s soup)、把持自己(catching oneself)、触钮法(push button technique)、避开陷阱(avoiding traps)、设定任务与承诺(task setting and commitment)、中止与总

结(terminating and sumarizing the session)等。其他合适的技术还包括忠告、家庭作业、

幽默、沉默。

阿德勒疗法是一种基于成长模式而非医疗的辅导理论,因此可以应用在各种不同的领域,

如儿童辅导中心、亲子咨询、婚姻辅导、家庭辅导、文化冲突、矫正康复、亲子沟通、团

体辅导等。它的社会兴趣思想在教育实践中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多

种重要的治疗理论都有影响。

阿德勒啊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阿德勒,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学家和个体心理学的创始者。早期师从于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佛洛伊德,是弗洛伊德学派的核心人物之一,后来,由于阿德勒强调社会因素在人格动力中的作用而轻视了性因素,这与弗洛伊德的观点截然相反,故两人在合作的道路上分道扬镳。离开弗洛伊德之后,阿德勒开创了个体心理学,其中社会兴趣在这个丰富的理论体系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主要思想有:一心理动力学,二生活风格,三创造性自我,四社会兴趣理论 (一)心理动力学包括:自卑感与补偿、追求优越等。自卑感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中一个基本的概念。他认为,当个体面对困难情景时,一种无法达成目标的无力感与无助感,对自己所具备的条件,作为和表现感到不满与失望,对周围生活的环境缺乏安全感,怀疑自己想要做的事,这就是自卑感。自卑感是人类普遍而正常的现象,与此同时,他认为普遍存在的自卑感才是行为与发展的最原始决定力量而不是弗洛伊德所说的性因素。与自卑相关的还有器官自卑与自卑情结,器官自卑是指身体的某个器官没有得到正常发展的某种残疾状况。这种状况能刺激补偿或过度补偿。在他的理论当中,他把自卑感与身体缺陷联系起来。自卑情结是指个体被自卑感压抑以致一事无成的一种心理状态。 补偿是指个人由于生理上的缺陷或其他方面的不幸给精神上造成很大的痛苦,感觉低人一等,从而发奋图强,发挥其他方面的优势,使一定能力的缺陷由其他高度发展的能力所弥补。阿德勒认为当自卑感产生时,人们会设法克服自卑,满足自己优越的愿望。换而言之,个体对自卑感的对抗就是补偿作用,补偿作用就是推动一个人追求优越目标的基本动力。除了补偿之外还有过度补偿与超补偿。过度补偿指个体通过极大地努力,使以前的缺陷转变成优势的过程,超补偿是指个人为了克服缺陷,付出过分的努力,这是一种消极的克服自卑的方式。 追求优越,在阿德勒看来,人具有寻求优越的动机,总是力图从低劣地位上升到优越地位,从失败到成功,自卑到优越,这是人类普遍的基本动力。追求卓越是人追求的一种目标,包含着完满的发展、成就、满足和自我实现,是对完美的一种追求,伟大的向上驱力,同时也是人的一般目的。 (二)生活风格 生活风格是指个体在其环境中所表现的独特生活形态与方式,如面对问题时的处理方法。生活风格是有创造性自我发展并建立起来的,大多形成于4岁或 5岁之前,个人据以集合经验,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特质和个别人格的独特性,因此生活风格表现了一个人人格的整体性和独特性,同时也是人克服自卑追求优越的手段。理解生活风格的途径主要有1出生顺序:儿童的出生顺序会影响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2早期记忆:一个人生活的主要兴趣都会从其所记住的事件上反映出来,而最初记住的事件表现了一个人的生活风格3潜意识梦境:梦是一个人生活风格的反映,它定向与现在和未来。 (三)创造性自我 创造性自我是阿德勒晚年提出的一个概念,创造性自我是指人格中的自由成分,它促使个体在能够选择的生活和追求目标之间,自由选择对自己效用,最适合的一种组合。创造性自我是按照自己的创造性,构建独特的生活风格,是塑造人格中有意识的主动力量,创造性自我赋予生活以意义,为生活制造目标,并为达到目标提供手段。它也体现出人生的主动原则。 (四)社会兴趣

消费者心理学论文

浅谈绿色消费者心理与行为 摘要:绿色消费是当前正在全球蓬勃兴起的一个新兴消费领域,也是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研究中的一个新课题。充分研究绿色消费者独特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分析绿色消费市场的现状和问题,对适应和促进绿色消费潮流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对绿色消费者独有的心理特点﹑行为表现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关键词:绿色消费者绿色需要消费心理消费行为影响因素 1. 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环境和自身健康的关注,对安全、无污染、高品质绿色产品的需求日益强烈。绿色消费概念一经问世便立刻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同,花钱买健康就是这种消费需求的标志性反映。人们的消费需要,不仅包括物质需要和精神文化需要,还应包括生态需要在内。恩格斯曾经把人们的消费需要分为生存、享受、发展三个层次、三种类型。消费需要这种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变化,反映着消费质量的不断提高。绿色消费的日益普及,生动地说明我国人民的消费类型正由生存型逐步向享受型和发展型过渡。我们所提倡的绿色消费就是要走生产发展、生活提高、生态保护的路子。 绿色消费是人类消费活动得到大自然无情报复之后的觉醒,是全新观念的理性消费,是带着环保意识的消费。伴随着绿色消费的发展和人们消费层次、消费方式的转变,对绿色消费的研究就显得颇为必要。而消费者作为消费过程中的主体和第一要素,在其中直接决定着绿色消费的可持续发展程度。只有充分研究和了解绿色消费者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及影响,才能为预测绿色消费行为、开展绿色营销以及推动绿色市场和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切合实际的科学依据。 2. 绿色消费者的概念及其分类 2.1 绿色消费者的概念 绿色消费者是指那些关心生态环境、对绿色产品和服务具有现实和潜在购买

人格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1.“人格心理学之父”为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1937年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的《人格:心理学的解释》和1938年美国心理学家默里的《人格研究》的出版,标志着人格心理学的诞生。 2.美国心理学家墨菲指出人格的研究是从戏剧和传记开始的。特奥夫拉斯图斯的《性格》一书描述了30个具有各种反面性格的典型人物,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最早的一部人格心理学专著。 3.学习和研究人格心理学具有哪些意义?(p34) 4.人格的基本特征(p5) (一)、整体性:各人格元素之间的协调一致;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协调一致。 (二)、稳定性与可塑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跨时间性;跨情境性。是动态的过程向静态的状态转化的结果。稳定具有相对性。 (三)、独特性(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包括共同之处和个体差异 (四)、社会性与生物性:人格的形成又是一个将社会规范和要求内化的过程,是环境与遗传相互作用的结果。 5.奥尔波特1924年在哈佛大学开设了最早的人格心理学课程“人格:它的心理的和社会的领域”,1937年出版了他的专著《人格:心理学的解释》。该书集前人人格心理学之大成,建立了现代人格心理学的基本框架,被认为是人格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第二章 1.弗洛伊德的人格三部结构。本我、自我、超我各遵循什么原则?(p41) (1)本我(id)—“快乐原则” (2)自我(ego)—“现实原则” (3)超我(superego)—“完美原则” 本我(id):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原则:快乐原则(pleasure principle) 满足方式:行为;幻想 自我(ego):人格中理智的、符合现实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一仆三主) 原则:现实原则(reality principle) 特点:逻辑性、符合现实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原则:道德原则(moral principle)功能:控制行为2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五阶段。(p43) 3阿德勒是第一个强调出生顺序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的心理学家。 2.荣格的人格结构。(p56) 3.自性是集体潜意识的核心,是协调人格各部分的原型。 4.荣格的(一)一般态度类型(3种) (二)机能类型(4种) (三)八种人格类型(p65) 7.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p71) 8.霍妮的基本焦虑(p79) 9.弗洛伊德划分五个人格阶段分别是(口唇期、肛门期、性蕾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10.()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理论的顶点。 11.(自性)是集体潜意识的核心,是协调人格各部分的原型。 12.女性心理学的创始人是(霍妮),并把神经症人格类型分成三种,分别是(依从型、敌对型和退缩型)。 13.恋父情结:生活风格:社会兴趣: 集体潜意思:在人类历史演化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祖先经验的积淀.是人类据以做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它决定着人的本能。 人格面具:人格面具是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分界点。 自性: 基本焦虑: 基本敌意: 14.请论述新精神分析学派与经典精神分析学派观点的主要区别。(p81) 15.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并对埃里克森人格理论进行评价。 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岁,婴儿期) 这个阶段的婴儿是弱小的,对母亲或护理人员的依赖性大,如果母亲或护理人员能以慈爱和一贯方式满足婴儿的需要,他们就会形成基本信任感;反之,则形成不信任感。 2、自主对羞怯和疑虑(1-3岁,儿童期早期) 早期儿童形成了一些基本技能,他们希望自己决定做或不做一些事情 父母一方面要履行监护儿童的行为,另一方面又不能伤害儿童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 如果父母过分溺爱和不公正地使用体罚,儿童会感受到疑虑而体验到羞怯。 3、主动性对内疚(3-5岁,儿童期、游戏期)

出生顺序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再读阿弗雷德.阿德勒《个体心理学》有感

出生顺序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再读阿弗雷德.阿德勒《个体心理学》有感 前言:多年前学阿弗雷德.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获益匪浅,很多理论在我后来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得到充分的实践和验证。这些日子再一次拿起书来认真研读,还是有很大的收获。 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是第一个研究出生顺序对孩子心理成长的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孩子的出生顺序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在同一个家庭中,即使只有两个孩子,也不会处于完全相同的情境,因此,每个孩子都会表现出因为他想适应自己特殊情境所造成在他独特的生活方式。这种自我独特生活方式的影响可能表现在性格、工作以及后来的两性关系中。 当然,不管你是家里的老大还是老小,并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是从这方面去观察的话可以让我们多一个角度更好地理解自己和身边的人。比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这种现象——每当谈起家中哪个孩子成绩最好、最会照顾人、将来父母老了以后可以依靠的,大家都自然而然地想起老大;如果说到到哪个孩子“最野”、最让人不放心的,大都是指最小的那个。 大量证据也表明,出生顺序会对我们事业成功、婚姻关系提供很多预示。为什么呢?一般来说,第一个出生的孩子总是占一些优越,比如生理他(她)出生时父母最年轻,身体最健康,这是生理原因。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父母在第一个孩子身上投入的时间、注意力以及感情上的滋养。父母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与他们最大的孩子一起阅读和玩耍。一个家庭的剪贴簿中会塞满第一个出生孩子的照片、成绩卡,而较晚出生的孩子,则要少很多,因为随着其他孩子的出生,父母给孩子的时间和精力时间会逐渐减少。 家庭中的每个孩子为了确保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也采用不同的行为模式。通常,年纪最大的孩子会自然地扮演有责任感的代父母角色,最小的孩子则向相反的方向发展,成为喜欢取乐、不负责任的冒险者。而中间的孩子常常发现自己很难建立一种自我认同感,那就是赋予他们区别于其他兄妹的自然差异点,那他们就要寻找机会强大起来,甚至成为兄弟姐妹中最强大的那一位,从而使他们在家庭中找到一个位置。 当然,先天出生顺序也不是永远一成不变的。比如父母再婚,不同的继子女会重新组成新的排序系统。尤其是疾病和意外更会会引起变化,很多孩子会因此发展出类似第一个孩子的性格特征。 以下是我对阿德勒关于家庭排序前、中、后三类孩子发展特性描述的理解和认识: 一、第一个子女 他们通常是父母眼中最完美(或应该最完美)的孩子:听话,懂事,负责,勤勤恳恳。因为他们在弟弟妹妹出生后,感觉失去了原有的优势和地位,因此他们特别尊重父母、大人的权威,不敢犯错误,害怕让父母或其他权威的人失望;相对于弟妹而言,他们通常表现出来服从性高,观念保守,对自己的地位容易焦虑,情绪容易紧张,需要花较长时间排遣不愉快;他们非常希望获得别人的敬仰和尊重,甚至宁愿为此去勉强自己做些根本不喜欢的事情。

大学经贸管理学院消费者心理学论文

浙江工业大学经贸治理学院消费者心理学论文 学生姓名:学号: 专业:市场营销082 论文题目:品牌与消费心理 指导教师:

2011年5月28日

摘要 本文通过论述了品牌价值与消费心理的关系,通过分析成功品牌的推广案例,提出了运用消费者心理进行品牌推广的策略。 关键词:品牌推广;消费心理;消费者

目录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 国际竞争越来越多的表现为品牌竞争, 因此, 实施品牌战略是提高竞争力、加速经济进展的重要举措。在市场营销的整体过程中, 品牌是产品整体概念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和使用者都不可缺少的。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进展和全球一体化步伐的不断加快, 品牌已被公认为是企业极为重要的无形资产, 其价值甚至远远超过企业的有形资产。据英国品牌价值咨询公司公布的全球最有价值品牌排行榜显示, 我们日常生活中极为熟悉的“沃尔玛”那个品牌, 其品牌价值由年的亿美元升至年的亿美元, 是目前世界上价值最高的品牌。此外, 电子行业的“谷歌”、“旧”, 饮料行业的“可口可乐”等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也都价值不菲。这些品牌之因此价值连城, 是因为它们在持续的市场营销过程中, 已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了稳固持久的良好形象。 在品牌具有如此重大作用的今天, 品牌塑造便成为了公司极为重要的环节。品牌与消费活动具有紧密的联系, 时刻阻碍着消费者的购买心理。而品牌具有角色感, 即品牌被某种消费群体所喜爱和选择而具有某种特定顾客群的角色特征, 因而在品牌

塑造过程中,客户群的定位及对其心理特点、消费心理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1.品牌价值与消费心理的关系 品牌是一种产品乃至一个企业区不于其他产品和企业的标志。对企业而言,它代表了一种潜在的竞争力与获利能力;对消费者而言,它是质量与信誉的保证,减少了消费者的购买成本和风险。品牌这种无形资产的价值,在现代市场营销和竞争中发挥着越来重要的作用,正如美国可口可乐公司董事长伍德鲁福曾讲:“只要‘可口可乐’那个品牌在,假如有一天,公司在大火中化为灰烬,那么第二天早上,全世界新闻媒体的头条消息确实是各大银行争着向‘可口可乐’公司贷款”。这正是品牌的价值所在。

《人格心理学》习题整理

《人格心理学》习题整理

一、知识点:【绿色不考】【红色重点】 P3:1、人格,应该从两方面来理解:①外在人格,即个人被他人知觉和描述的方面; ②内在的人格,涉及一些内在因素,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个人被他人认为是这样的。 P5:2、(按照中国人的表达习惯)人格:是个人在各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和相应行为模式的统一体。这一界定包含5层含义:①人格是指一个人外在的行为模式,即个人与环境的互动方式。 ②人格是指一个人内在的动力组织,包括:a稳定的动机,b 习惯性的情感体验方式和思维方式,c稳定的态度、信念和价值观。 ③人格是一种蕴于中、形诸外的统一体,由一些特质构成。。。 ④动力组织与行为模式的统一体意味着人格具有整体性、稳定性、复杂性、独特性(人格的基本特性)。 ⑤人格既是各种交互作用的结果,也是交互作用的过程。 P5:3、稳定性:人的思想、感情、行为具有剖跨时间的连续

性、跨情境的一致性。 P9:4、通过一个例子,理解几大人格理论的区别! 5、人类探索人格、构建人格理论的目的? 描述、解释,预测、控制(or改变) P10:6、人格理论要回答什么问题? 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②他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的? ③他是如何变成这样的?④他是健康的吗? ⑤他会不会改变? ⑥如何帮助他改变? P12:7、人格测评的用途? ①了解当事人的一种途径, ②评估心理治疗方法的效果,③临床心理诊断技术, ④人员选拔和人力资源管理。 P23:8、负相关 P27:9、什么是社会称许性?按照社会期望他们的样子来展现自己,而非依据真实状况作出选择。 P28:10、控制组?不接受实验处理的被试组 P31:11、相关研究不能证明。。因果关系;实验研究方法。。。P33:12、投射测验、投射作用P99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理论疗法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Alfred Adler 1870.02.07-1937.05.28],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阿德勒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郊区一个富裕的谷物商人的家庭,但却度过了一个不幸的儿童时代,从小因患脊柱症而身体孱弱、行动笨拙,喉部也常因哭叫而感觉窒息。三岁时,睡在身旁的弟弟去世,又他幼年有两次被车撞的经验,使他十分畏惧死亡。五岁时,因得了肺炎,痊愈后决定当医生。求学时成绩平平,数学成绩极差,然因父亲不断地支持、鼓励,他终成班上数学最好的学生。 ****** 阿德勒受到哲学家维欣格(Hans Vaihinger)一本名《虚假的心理学》的出版物影响,认为人们很容易活在自卑情结(Inferiority Complex)与虚幻的心理境况下,而这样的情况发生很大程度上源自“男性倾慕”(Masculine protest)这一貌似正常的社会现象。阿德勒同弗洛伊德的分歧开始在1911年的魏玛精神分析会上,阿德勒公然对当时的精神病理学权威弗洛伊德的理论提出不同意见。强调社会因素在精神病理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而不认同

弗洛伊德一直所推崇的性欲、生理等方面起决定性因素的论点。甚至很大程度上否决了弗洛伊德认为精神病理学的最重要元素:俄狄浦斯情结,阴茎羡妒等理论。随后阿德勒亦离开了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自己创建了个体心理学派并组建自由精神分析研究会自任会长,研究会又在1912年正式更名为个体心理学会。 他特别注意身体器官的自卑,认为它是驱使个人采取行动的真正动力。后转向精神病学,曾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1902 年他参加弗洛伊德周三讨论会,是当时精神分析学派的核心成员之一。1910 年任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主席。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在幼儿时期,就渐渐形成一种生活模式,根据此生活模式而形成生活的主观目标,但每个人的生活模式不同,因此每一个人的主观目标不完全相同,研究心理过程应以每个人的特殊心理经验为对象,故阿德勒的心理学被称为“个体心理学”。 阿德勒的学说以“自卑感”与“创造性自我”为中心,并强调“社会意识”。主要概念是创造性自我、生活风格、假想的目的论、追求优越、自卑感、补偿和社会兴趣。 指出成长期儿童经历的重要性,早期记忆是影响一个人的重要心理状态。并致力推广社会性在人生命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讲述合作才是人一生中必须努力遵循及学习的重点。阿德勒亦由此得以成为同弗洛伊德、荣格等齐名的重要心理学家的。阿德勒最重要的观点,"个人行为是否具有社会意义表现为:对于社会的责任性,工作中与旁人的联系以及是否很好的完成性别角色的扮演。" & 关于同性恋 同卖淫和犯罪一样,阿德勒将同性恋亦放在了所谓失败的生活的表现方式当中。在1917年,阿德勒出版一本52页说明同性恋以及比对各种同时期有关同性恋作品的刊物。荷兰的精神病理学家Gerard J. M. van den Aardweg特别提出在1917年阿德勒已经发现并指出了同性恋与自卑之间的必然联系。

大学生消费心理学论文

----------专业最好文档,专业为你服务,急你所急,供你所需------------- 文档下载最佳的地方 大学生由于身心发展阶段经济来源受教育经历和所处环境的特殊性,使其成为社会上一个比较特殊 的消费群体他们既是当前消费主要群体之一,有着独立的消费状况消费观念与消费模式;也是未来我国消费的主力和消费潮流的引导者,对未来我国消费文化的构建甚至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只有掌握大学生独特的消费现状,在此基础上应用心理学原理,分析他们消费过程中存在的误区,才能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理性负责的消费观,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地发展。 一、大学生消费的总体现状 为了解大学生真实的消费状况,日前,笔者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进行了大学生消费情况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 600 份,回收有效问卷548 份,问卷回收率91.33,并同时进行少数案例的个案访谈本文所引用的数据均来自此次调查及访谈。 1.消费来源上,主要来源于父母 调查结果显示,85.4,的学生日常消费完全来源于家长,12.5,的学生父母和个人共同解决,0.9,完全个人解决,1.2,来源于国家贷款奖助学金或社会亲友捐助父母的经济资助仍然是大学生最重要的消费来源绝大多数的学生的消费来源于家长,只有极少部分的学生通过勤工助学或社会兼职来赚取生活费。 2.消费水平上,呈现两极分化的现象 调查结果显示,月消费总额 600 900 元的学生占 53.2, ,900 1200 元的学生占 34.6,,600 元以下的 6.5,,1200 元以上的占 5.7, 人均月消费额为 865 元87.8,的同学生活费集中在 600 1200 元这个阶段,600 元以下和

人格心理学笔记3之新精神分析学派

第二章新精神分析理论 一、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个体心理学)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并非指完全个人的或个别差异的心理学。他所指的个体是一个与社会、与他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一个有自己独特的目的、寻求人生意义、追求未来理想的和谐整体。 (一)阿德勒的理论观点 阿德勒对人格方面的重要贡献:寻求优越、自卑与补偿、社会兴趣、创造性自我、父母在人格发展上的作用以及出生顺序的影响。 1. 寻求优越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提出寻求优越的概念来说明人类的主要动机。寻求优越始于自卑,他认为每个人一出生就有着深刻的自卑感,该自卑感源于婴儿期的无助感。在阿德勒看来,人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了建立一种优越感来克服生活中的障碍,克服自卑感。 一个人越自卑,寻求优越感的要求越强烈。阿德勒把商业成功看作是寻求优越感的表达。但过度自卑会产生自卑情结:他们认为自己比其他人差的太多,以至于产生一种无助感,而不是驱使自己去建立优越感。过度自卑的儿童和成人会拒绝或远离挑战而不是去战胜他们。他还认为,能很好地进行自我调节的人通过社会兴趣来表达对优越感的寻求;相反,自我调节差的人是通过损害他人利益的自私行为和追求个人名誉来寻求优越感。 为了克服自卑,一个人会通过“追求卓越”来实现人生完美的发展目标。但是,也会出现病态反应—优越情结。优越情结是指力争上游过程中一味地要高人一等,以胜过别人为人生乐趣,待人倨傲、喜人奉承,时常以贬低他人来抬高自己,以显示自己的优越性。优越情结与自卑情结实为一体的两面,均为病态。 2. 自卑与补偿 (1)阿德勒反对弗洛伊德把性本能作为人格发展的动力,而认为自卑感是人格发展的动力。自卑感驱使人产生对优越的渴望。阿德勒把自卑与补偿看作是追求优越的动力根源。 (2自卑感起源于个人生活中所有不完全或不完美的感觉,包括身体的、心理的和社会的障碍,不管是真实的障碍或想象的障碍。(补偿或超补偿就是直接指向于个人真实的或想象的自卑感) (3)对自卑感的补偿有两条基本途径: A. 觉知到自己的某种缺陷后,集中力量在缺陷处发展其功能。如体弱者通过持久的 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 B. 承认自己的某种缺陷,发展自己的其他机能以弥补有缺陷的机能。例如,失明者 通过发展听觉或触觉来进行弥补。 (4)阿德勒认为,个人的自卑感起源于婴幼儿时期的无力、无能和无知。婴幼儿完全依赖成人才能生存,所以生命之初就有自卑感。有了自卑感,人也就有了补偿的需要;不断地补偿又不断地发现新的自卑,于是又向新的优越努力。一方面感到自卑,一方面又有优越目标的引导,这种一推一拉的过程持续不止,这就是一个人发展的基本动力。 (5)自卑感一方面是积极的驱动力,同时也可能导致精神疾病。沉重的自卑感可能使人产生无助感,束手无策,心灰意懒,甚至导致万念俱灰、万事皆休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自卑感便成了阻碍个人积极成长的障碍力量和破坏力量,阿德勒称这种情况为自卑情结。自卑情结是指个体认为自己比其他人差得太多,以至于产生一种无助感,而不是驱使自己去建立优越感。[情结是一组一组的心理内容(包括观念的和情感的)聚集在一起,缠绕在一起,

人格心理学之个体心理学

个体心理学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的人格理论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并非指完全个人的或个别差异的心理学。他所指的个体是一个与社会、与他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一个有自己独特的目的、寻求人生意义、追求未来理想的和谐整体。 (一)人格动力学理论 阿德勒反对弗洛伊德把性本能视为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力。相反,他的理论是以社会文化为取向的他把社会的价值观念、人的社会性视为行为的动力,并用“自卑感及其补偿” 、“侵犯驱力和男性反抗” 、“追求优越”等概念来表述人类行为的动力特征。 1907 年阿德勒发表《器官的自卑感及其生理补偿》一文,指出有生理缺陷的人往往有一种生理上的自卑感,他必须通过发展有缺陷的器官或全力发展其他功能而使这种缺陷得到补偿。从1910 年开始他对自卑感的看法发生了改变。他认为每个人一生下来就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儿童生存必须依赖成人。与成人相比,儿童感到了自己的孱弱,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 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支配着人的心理活动,一个人作为人存在着,就意味着具有自卑感,它不断地驱使你去克服它,而只有在你感到向上斗争的过程中达到一种满意阶段时,你才有轻松感、价值感和幸福感。这种自卑感和向优越的努力是正常的、内在的,是人的行为的动力因素。有了自卑感,人也就有了补偿的需要(有意和无意),不断地补偿而又不断地发现新的自卑,于是又向新的优越努力,如此持续不断,这便是一个人发展的基本动力。 为了克服自卑感,儿童用先天的“侵犯驱力” 来寻求补偿,使自己的人格在文化与顺应中得到发展。后来阿德勒将“侵犯驱力”改为“男性反抗” 。他认为如果儿童顺应或很少反抗,这种自卑感就带有女性品质或使他成为生活的弱者。反之,儿童若奋起反抗,这种自卑感便带有男性的品质。 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推动每个人去获取成就的主要推动力。一个人正是感到自卑,才会千方百计地去寻求补偿,否则他就会得心理疾病,甚至失去生活的勇气。阿德勒相信心理治疗和儿童教育的目的是给人提出目标定向,这种目标就是追求优越。因此,羡慕别人、胜过别人或超过别人、征服别人等都是这种追求优越的人格体现。人生的主导动机就是追求优越。后来,阿德勒把追求个人优越改为追求一种优越而完美的社会。 不过,追求优越的结果却有两重性。它既可以激励人去追求更大的成就,使人的心理得到积极的成长,也会由于追求个人优越而忽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从而产生“自尊情结” ,使人变得缺乏社会兴趣,妄自尊大。儿童从不断的自卑感和它的补偿中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呢?也就是说人的全部生活要“何去何从” 呢?阿德勒认为,人的全部心理表现都是由目标定向的,每个人都要奋力达到他的目标,把全部心理表现都结合到一起,哪怕是结合到一个“想象的目标”上。目标不是别的,就是一种优越感,它包含着完满的发展、成就、满足和自我实现。阿德勒早在1921 年《神经症的构成》中作了初步的图示说明。 将阿德勒的动力等级图与马斯洛的需要等级图相比较,可以看出他们的相似之处。不同的是阿德勒的动力等级图是参照病态人格作出的,马斯洛则是以积极的健康的人格为参照,并且更加强调了人的发展需要和自我实现的意义。 (二)生活风格理论 在阿德勒看来,每个人追求优越的目标是不同的,个体所处的环境条件也千差万别,从而导致每个人试图获得优越的方法也迥然不同。阿德勒把个人追求优越目标的方式称为“生活风格”(life style )。这是一种标识个体存在的独特方式,是作为一个统一整体的自我在社会生活中寻求表现的独特方式。 首先,我们来看看生活风格的形成过程。阿德勒认为,儿童在四五岁时就已形成了他的生活风格。它是以“原型”的方式无意识地表现出来的,儿童自己还意识不到。原型的内容包括人生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策略等。至于儿童形成的是什么样的生活风格,则要取决于他的生活条件和家庭及

消费心理学论文

消费心理学论文 国贸112王琦 摘要:每个人的性格都使不同的,世界上没有2个人的性格会一模一样,就连双胞胎也是如此,因此不同性格也会产生出各种各样的消费观念,同时这种消费观念也会影响到许多方面。 一个人性格分析 我的性格比较平稳,很少发脾气。不过,一旦发作则非同小可,当然前提是别人已经触碰或者已经越过我的底线的时候,平时的时候我是非常和蔼可亲的,我也是一个多思多虑的人,又是一个不拒绝享乐的人我很难拒绝诱惑,尤其是一些比较新奇的东西,比如说衣服美食车子等。而且特别强调下美味佳肴是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伴侣,见到吃的我就会流口水。 二消费观念 现在吸引大学消费的主要因素是质量价格潮流。所以根据这几点来看的话现代大学生的消费还是属于理性消费的,这点是非常不错也是非常难得的,说明现代大学生能够自然向社会靠拢,已经慢慢脱离了中学生的影子,已经半步脚步入社会了。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据我分析是我们的资金来源是来自我们的父母,我们自己靠兼职工作赚不到

很多钱,或者可以说成是不够用,因此这就造成了我们每个月的资金都使固定的,使得每位大学生都不得不对自己手头上的钱进行较好的规划。并且据我了解,我们大部分同学的生活都是在2000左右,这是包括家庭环境还不错的情况下统计的,就算个别人多也多不了多少。所以每个人在消费的时候都希望自己的钱可以花的值,争取每一分都不浪费,由此许多大学生就喜欢“淘宝”,也就是喜欢专门去寻找一些物美价廉的产品来购买。 1学习上看大学生消费观念:我认为由于步入大学,学校的设施也比较齐全,因此大学生对于学习上的花费一般不会很多,大学里有图书馆,有设施齐全的教室,只需要在学习用品上花费一些小小的资金,因此对于这点,我觉得大学生都没有具体的要求,差不多就是什么时候没了就什么时候买上一点,如此循环。 2 衣着上看大学生消费观念:人靠衣装,美靠靓装。大学生都非常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说不一定要看名牌不名牌,但是肯定质量是大学生首先关注的内容,因为每个月的生活费都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大学穿不起一线的产品是很正常,但是一般的二线品牌还是能接受的比如安踏李宁这些。不过我特别提醒下,要是想穿上那些一线产品,可以时刻关注一些节日或者季节变化,比如即将来到的元旦,伴随着这些因素他们会做出一些处理和比较优惠的

人格心理学之阿德勒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 一、人性观 阿德勒认为,人类行为是受到社会驱力的激励,而非性驱力,行为是有目标导引的,以及人格的核心是意识而非潜意识。阿德勒重视选择、责任、生命的意义,以及追求成功与完美。 阿德勒持自由意志人性论,强调个人的行为能够根据其目标自主表现。他认为,人性不是盲目的,人类行为并非受制于本我和潜意识内的盲目的本能冲动。人是理性动物,具有相当的自主倾向,富有主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会选择目标与理想,并接受自己选择的目标与理想。人在自主意识的支配下,具有改变生活的能力,因而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决定自己的未来,创造自己的生活。人类会在行为上遵循目标进行,从而获得需要的满足。 阿德勒持一种行为目的论的观点,即所有人的行为都有其目的。人们为自己定目标,有了这些目标以后,其行为变得统一。阿德勒以这种解释取代决定论的解释。个体心理学的基本假设是,我们往何处去及追求什么是相当重要的,因此,阿德勒学派重视未来,但一方面并未低估过去经验的影响力。人们做决定时仍根据过去的经验、目前的状况,以及对未来所规划的方向,因此过去、现在与未来具有连续性,均应予以重视。 二、人格界定 阿德勒将人格定义为一个人为了尝试去适应他所居住的环境而显现出的特殊风格。他对人格的看法是广泛而开放的,不仅把个体看作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体,而且还强调个体与社会其他部分相互作用的重要性。阿德勒强调人是社会的动物,人基本上是受社会驱力激励的。 个体是社会系统中的一部分,因此应以不可分割的整体来了解人格。脱离了对个人有意义的背景关系,就无法完全了解这个人。所以,阿德勒认为应该更重视来访者的人际关系,而非内在心理动力层面。 阿德勒的人格理论突出强调人格的整体性、统一性和社会性。他认为人的思想、价值、动机、行为都是由他的生活目标决定的,都带有生活目标的印记,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的生活风格。 三、人格动力 他的早期理论里认为,对器官缺陷和生理自卑的补偿,是人格的原初动力。他认为,自卑一方面能摧毁一个人,使人自甘堕落;另一方面,它还能使人发愤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缺点。 1后来,阿德勒将强调的重点从生理学意义上的生理自卑转移到心理的自卑感。2他发现自卑感不是变态的象征,而是人在追求优越地位时一种正常的发展过程。3正常人一旦体会到自卑感,就会力求补偿不足而获得优越感,并力求完善。有了自卑感,人也就有了补偿的需要,不断地补偿而又不断发现新的自卑,于是又向新的优越目标努力,如此持续不断,这便是一个人发展的基本动力。4因此,阿德勒理论把自卑感看作所有人类的正常心态,也是人类奋斗向上永恒的心理原动力,正是因为有了自卑感,个体要以补偿方式去克服自卑感。追求优越,克服自卑感,是人生的主导动力,也是人类的天性。 5每个人都有一定程度的自卑感,而优越感即是自卑感的补偿。一个健康、正常的人,当他的努力在某方面受到阻挠时,他就能在另一方面找到新方式,争取优越感。6但是有些人却订了错误的目标,使用错误的方法来追求优越感,将他们的努力转向生活中无用的一面,真正的问题却被掩盖。人类追求优越感是永远不会停止的,因为我们永远不会满足于自己的成就而止步不前。 四、人格结构 阿德勒并没有提出一个完整的人格模型,而是提出了一些基本的概念,以描述和解释人

阿德勒团体游戏治疗

2011年10月刊 改革与开放 浅析阿德勒团体游戏治疗 胡娜肖婷张秋菊(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发展与教育专业)作者简介:胡娜(1986.),女,硕士,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识别码】E【文章编号】1004-7069(2011)-10-0178-01 一、引言 儿童在言语表达和认知发展上发育不成熟,游戏是他们最善于表达自己的工具,因此在对儿童行为进行干预治疗时,游戏成了治疗师与儿童沟通的有效媒介,游戏治疗已成为儿童谘商新兴的趋势(梁培勇,1999)。团体作为儿童生活的缩影,儿童在团体治疗关系中能够经验和发现其同伴也有相同或类似问题,使得儿童有机会从同伴的立即反应中获得替代性学习,发展对他人的敏锐观察,提升自我概念和自我价值感、尝试在真实生活中使用新的人际交往技巧,学习与人建立关系的更有效方式(刘勇,2006)。因此,在儿童中开展团体游戏治疗是有效的辅导方式,必将在儿童心理辅导中广泛应用开来。 二、阿德勒游戏治疗 阿德勒学派游戏治疗是以个体心理学的理念和策略为基础,结合许多游戏治疗的观念和技术发展而成。该学派的游戏治疗师运用玩具、艺术活动和游戏材料与儿童来访者沟通。他们认为在分享游戏的乐趣时,儿童和冶疗师之间能架起沟通的桥梁,游戏治愈性的力量就会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作用。儿童的游戏反映了他们的行为特点和生活方式,游戏、艺术活动、说故事是游戏治疗向有效方法,它们能使游戏治疗师理解儿童,并帮助儿童知道自己的想法、感情、态度、知觉、关系、行为和体现自我的重要性的方式,据此做出适当改变(Kottman,2001)。 三、阿德勒团体游戏治疗 人是社会性的存在,人类所有的沟通、行为和感觉都是为了要在团体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所以在团体中可以突显成员的内心冲突与适应不良的性质,并提供矫治的影响力。团体游戏辅导对儿童问题是最好的选择。 1.基本理论 阿德勒游戏治疗的理论主要有以下的五点(刘勇,2006):人是有社会性需求的;人的行为具有目标导向;人是具有创造性的;家庭星座;生活方式,具体如下。 (1)人是有社会性需求的。人具有与他人接触的本能,即社会兴趣,但必须学习如何通过积极的、有效的方式与他人建立关系。每个人都努力克服自卑以获得自信,有些人会过度补偿,有些人因沮丧和绝望放弃努力,另一些人则用自卑感以最有效的方式挑战人生。 (2)人的行为具有目标导向,不管行为健全与否都是有目的性且目标导向的。为了了解儿童用这些症状性行为是要达到什么目的,治疗师必须观察、分析其行为的影响和结果。儿童有不良偏差行为的目标是要获得注意,寻求报复,获得权利或克服无助感。 (3)人是具有创造性和选择性,人们对先天禀赋的运用比生来所具有的禀赋更重要,尽管人不可避免地受到遗传与环境的限制,但是在限制的范围内,个体有相当广泛的选择机会和创造能力,儿童被认为是从主观的角度来经验生活,每个儿童都是独特而具有创造力的。 (4)家庭星座,阿德勒认为,家庭过程和家庭气氛在儿童时期的人格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家庭星座是指家庭团体的心理社会结构,它是一个关系系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环境,其包括:个人、父母、兄弟姐妹以及生中家庭的其他所有人,并由这些人来维持此系统的运作。通过收集当事人的家庭星座资料,就可以对其问题作出摘述和解释(王英珠,2000)。 (5)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指一个人对生活的基本取向以及个性化存在的形态,它受到家庭星座与家庭气氛的影响,阿德勒将我们自身视为生活的演员,制作者和艺术家,个体在努力实现重要目标的过程中建立了一种独具特色的生活方式,我们对早期影响的解释可能会发展出一种不良的生活方式,人们一旦认识到自己生活的模式和连续性,尤其是某些错误的看法时,就可以予以矫正和改变,人们可以利用儿童期的经验有意识的创造自己的生活方式(Kottman,2001)。 2.游戏治疗目标和实施 (1)游戏治疗目标,帮助儿童在以下几方面获得改善:对生活形态获得觉察及领悟;改变错误的自我挫败心态,从私人逻辑导向常识;朝向正向的行为目标;用正向策略取代负向策略来获得归属感和胜任感;增加社会兴趣;学习用新的方式应付自卑感;发挥创造力,善用个人潜能发展有关态度、感觉以及行为的自找提升决定(Kottman,2001)。 (2)游戏治疗的实施,阿德勒学派儿童团体谘商的重点在修正儿童错误的行为目标,团体进行过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刘勇,2007)。第一阶段,与儿童建立平等共融的关系,良好的治疗关系是改变的起点,领导者要有耐心与儿童建立并维持合作的关系,传达接纳、了解、预期成功而非失败的感觉是建立团体关系的基础。第二阶段,评估和探索个体的生活形态即心理调查阶段,此阶段的目的是探察当事人的生活方式,揭示基本的错误模式。第三阶段,领悟与解释阶段,领悟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目的的一种手段,领悟的重心在于协助成员了解为什么自己现有的方式发挥功能,经由探索自我的目标,个人神话,生活方式来了解自己。第四阶段,提供案主重新导向和再教育,重新定向是阿德勒学派儿童团体谘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步骤,是团体的行动阶段,其目的有二:一是教给成员更有效的应对生活任务的方法;二是激励当事人承担风险和作出改变,游戏治疗师鼓励成员重新体验自己的内在资源,矫正原来的错误目标,挑战自我限制的假设,采取积极的行为成为自己希望成为的那种人,成员的自我承诺在此阶段很关键。 阿德勒团体谘商的四个阶段是连续渐进且相互重叠的,并不是可分割开的。阿德勒学派团体谘商视建立合作的关系为一切的基础,游戏治疗师与当事人建立合作的关系,透过四个阶段的团体谘商过程,辅以专业的谘商技术,引导成员做出有效行为的选择,进而达成辅导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粱培勇等.游戏治疗实务指南.台北:心理出版社,2001【2】刘勇.团体心理辅导与训练.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5 【3】王英珠.阿德勒学派游戏治团体对国小儿童行为困扰适应之辅导效果.国民教育研究集刊,2000(6),303-346 【4】K ot t m an,T.(2001).Play t herapy:B asics and beyond. A lexandria,V A:A m erican C ounseling A ssociat ion 178 --

消费心理学个人论文

消费心理学个人论文 大学生个性与消费心理分析 由于现在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均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同样,在消费领域中,居民的购买能力和购买欲望也在逐年增加。在这个庞大的购买大军中,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越来越显示出其独有的特点和巨大的潜力,构成了市场中一股不可忽视的群体力量。所以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对于经济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对大学生的消费特点与其消费心理进行分析,就更显得重要了。 大学生消费心理 一.大学生不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学习上都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在消费上也更加显现着的选择的自主权。而且大学生的消费是由理性消费与非理性消费相组合的。大学生在消费时首先考虑的是价格,再次是考虑品牌,最后才是质量的。因为大学生还是个纯粹消费者,大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还是父母。因此,大学生的消费能力是有限的。在固定的消费的资金里,首先考虑的就是用来支付饮食和日常生活必需品,其次才是在其他方面的消费支出。所以在消费的时候我们大学生是谨慎考虑的。所以那些物美价廉的东西大学生是特别敏感的。但是也有一小部分家庭环境好的大学生,他们的消费观念又是不同的,但是他们只占一小部分而已。而且大学生也会参加越来越多的社会活动,所以大学生也逐渐对于自身的相貌注重,因此大学生也会逐渐向注重追求商品的品位、档次和自己形象等方面倾斜。 二.在大学生消费中,个体与群体相互影响,群体影响力往往起主要作用。因为消费中有从众和跟风心里。所以个人消费很容易受到影响,由于大学生是集体生活的,平时消费的时候也会形成相同消费特征的消费群。因此在这群体中,由于是具有相同消费特征,所以往往会个人影响群体,一人消费了会带动其他人追随消费,不论此消费品对于个人有无作用,因为这群体是具有相同消费特征,很容易受影响去盲目消费。 三.在大学生消费中,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的攀比消费的现象仍然突出。随便走进某个大学生的宿舍,你都可以在其中找到很多名牌商品。还有些是全身都是名牌奢侈品,一件衣服或者等于别人一个月的消费。这种现象在那些名牌大学尤其突出。尤其现在那些所谓的“富二代”“官二代”多数是大学生,对于消费攀比特别厉害,觉得这样才能突出他们特别的身份与地位。所以现在那些名牌商的主打消费对象是青年群体,以大学生为主。 四.信用卡带来的超前消费与冲动消费。悄然兴起的信用卡消费,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得越来越普遍。信用卡以其特有的快捷、方便、安全等特点,迅速在青年人特别是大学生人群中广泛流行起来,而且现在学校都给每一个学生必须办理一张信用卡。信用卡所提出的“透支未来钱”的时尚消费方式,这种新奇的消费观,对大学生们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作为没有无固定工作、没有收入、没有无稳定还款来源的大学生来说,信用卡虽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理财观念,培养个人信用的养成,但同时也在无形之中助长了大学生的冲动消费。 五.恋爱消费的比重不断上升。由于大学生对于社会的接触多了,大学生的恋爱问题呈现出以下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方面他们拥有独立的思想和行为能力,

消费者心理学论文

浅谈绿色消费者心理与行为 摘要:绿色消费是当前正在全球蓬勃兴起的一个新兴消费领域,也是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研究中的一个新课题。充分研究绿色消费者独特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分析绿色消费市场的现状和问题,对适应和促进绿色消费潮流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对绿色消费者独有的心理特点、行为表现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关键词:绿色消费者绿色需要消费心理消费行为影响因素 1.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环境和自身健康的关注,对安全、无污染、高品质绿色产品的需求日益强烈。绿色消费概念一经问世便立刻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同,花钱买健康就是这种消费需求的标志性反映。人们的消费需要,不仅包括物质需要和精神文化需要,还应包括生态需要在内。恩格斯曾经把人们的消费需要分为生存、享受、发展三个层次、三种类型。消费需要这种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变化,反映着消费质量的不断提高。绿色消费的日益普及,生动地说明我国人民的消费类型正由生存型逐步向享受型和发展型过渡。我们所提倡的绿色消费就是要走生产发展、生活提高、生态保护的路子。 绿色消费是人类消费活动得到大自然无情报复之后的觉醒,是全新观念的理性消费,是带着环保意识的消费。伴随着绿色消费的发展和人们消费层次、消费方式的转变,对绿色消费的研究就显得颇为必要。而消费者作为消费过程中的主体和第一要素,在其中直接决定着绿色消费的可持续发展程度。只有充分研究和了解绿色消费者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及影响,才能为预测绿色消费行为、开展绿色营销以及推动绿色市场和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切合实际的科学依据。 2.绿色消费者的概念及其分类 2.1绿色消费者的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