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批判与感性认同的交融_论莫言的贞节观

理性批判与感性认同的交融_论莫言的贞节观
理性批判与感性认同的交融_论莫言的贞节观

理性批判与感性认同的交融

———论莫言的贞节观

宁 明

摘要:在莫言的作品中,女性自尊自强、敢做敢为、坦荡无羁,她们冲破惯常的婚姻束缚,追求传统舆论所不容的爱情和性欢乐。这在莫言的描述里,已经超越了塑造单个人物形象的意义,成为向传统宣战和彰显生命能量的主要方式之一。对于捆绑女性的传统贞节观,莫言是一位理性的控诉者和批判者,但莫言又是一位受传统文化影响的男性作家,无法脱离传统观念的隐性影响,他或明或暗地歌颂、赞美了女性对爱情的忠贞,从而使他的作品呈现出理性批判与感性认同相互交织、融合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莫言;女性;传统贞节观;爱情忠贞;理性批判;感性认同

莫言有着浓郁的女性崇拜情结,在很多作品中赞美、歌颂了女性,认为“女人代表了爱,代表了繁衍”①。莫言打造的那个文学的“高密东北乡”,就像《红楼梦》里的大观园一样,有一群争芳斗艳的女子,她们虽不如金陵十二钗般婀娜诗意,却独有一种健硕红高粱般的生命激情,是“高密东北乡”的灵魂所在。她们健康美丽,独立自由,刚强不屈,寄托着作家对女性美好的理想和对健康生活的想象。她们的行为与传统贞节相去甚远,作家也从未用贞节去框架他钦慕的女性,并在《红高粱》中借奶奶之口“我的身体我做主”表达了自己的心声。莫言对传统的“满口的仁义道德”一向冷嘲热讽,对压抑了女性数千载的三从四德更是恨之入骨,但这只是莫言的理性批判和价值取向。事实上,在莫言的一系列作品中,延续了千年的贞节观或隐或现,仍然占据了一席之地。

一、对传统贞节观的理性批判

何谓贞节?胡发贵对此作了高度概括。他认为,古代的贞节观念有三层含义:(1)不适二夫,即从一而终;(2)洁身,即彻底杜绝一切非婚姻的性关系;(3)性羞耻,即否定一切非生育目的的性行为,认为性肮脏。②这种不适二夫、从一而终的贞节观念肇始于秦朝,但唐代以前,人们对女性贞节尚无苛刻规定;到了宋代,程朱理学的繁荣,“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主张畸形催化了贞节至上观念的盛行,“国人对贞节的崇拜逐渐上升到神圣和宗教的地步。”③到了封建制度末期的明清,贞节观念发展到了极致,对女性的控制和束缚可谓登峰造极。物极必反。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旧观念发起了最猛烈的抨击,男女平等、妇女解放的声音越来越壮大,贞节观念中卑陋的一面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中国女性以积攒了数百年的能量爆破式成长。待到新中国成立,妇女撑起半边天成为社会的现实;而在新时期,伴随着女权运动的蓬勃发展和女性自我

收稿日期:20100913

作者简介:宁明,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济南250100)。

① 莫言:《说吧莫言———作为老百姓写作访谈对话集》,深圳:海天出版社,2007年,第284页。

② 胡发贵:《痛苦的文明———中国古代贞节观念探秘》,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2年。

③ 程春梅:《中国古代社会贞节观念的变迁与文学表现》,《山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11期。

147

意识的深入,中国女性创造了更多的社会价值,也赢得了更多的社会尊重。

莫言创作至今的30年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歧视女性的贞节观念早被社会主流所抛弃,而莫言更是走在时代前列,塑造出了一群风风火火、敢爱敢恨、有胆有识的女性。莫言在谈到小说《红高粱》时曾经说过:“山东是孔孟之乡,是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源远流长的地方;尤其是在爷爷奶奶的年代,封建礼教是所有下层人、尤其是下层妇女的铁的囚笼。小说中爷爷奶奶的`野合'在当时是弥天的罪孽,我之所以用不无赞赏的笔调渲染了这次`野合',并不是我在鼓吹这种方式,而是基于我对封建主义的痛恨。我觉得爷爷和奶奶在高粱地里的`白昼宣淫'是对封建制度的反抗和报复。”①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家对封建制度的痛恨和批判。其中的封建制度自然包括与人性背离的贞节观念和贞节制度。而在小说中,莫言更是通过故事和人物彻底地颠覆了传统的贞节制度。性,作为贞节观念的核心关键词包括婚前性、婚内性(包括愉悦的性和为了生育目的的性)和婚外性。贞节观念唯一肯定的是生育目的的婚内性,可是在莫言的文字中,我们可以轻松地读到作家对于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所有性爱的肯定和赞扬。作家用审美的眼光描述了一段段发自生命本能的、真诚的、激动人心的性爱,不管它是婚前的还是婚外的,都充溢着生命的热情和爱情的力量,间接地批判了旧有贞节观的荒谬和无道。

莫言笔下的性爱,源于婚外情的很多,这其中既有出轨的已婚女性,也有被世俗所不容的第三者。前者,由鼻祖戴凤莲带头,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群体。《檀香刑》里的孙媚娘,《丰乳肥臀》里的母亲,《红蝗》中的四老妈,《金发婴儿》中的紫荆,这些人本都是传统本分的女子,在她们的生活字典中没有“反抗”二字,可是在遇到愚笨、无能、冷漠、背叛自己的丈夫时,她们没有退却。描写婚姻中出轨的女性还有很多,比如《红树林》中的林岚,《白狗秋千架》中的暖,《筑路》中的白荞麦等等。经常地,这些性情中的女子遭遇的却是一个无能或者失职的丈夫,而在另外一个男人身上,爱情的火花不由自主地燃烧。于是,美好的性爱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下一步,成为她们生命能量和热情的一种诠释。

后者由《红高粱家族》的第二女主角恋儿带队,作为并不光彩的第三者,她们却都忠诚于内心的执着,不为外在的压力所动,甚至选择了不顾一切的私奔。恋儿与余占鳌的爱情是典型的婚外情模式:从喜欢到暧昧到越轨。《四十一炮》中的野骡子,她从未正面出场,但从人们的话语间,从老兰与罗通的争斗中,从她的绰号里,我们就能想象到她的风姿和脾性;《生死疲劳》中的庞春苗与恋儿、野骡子都不一样,也有别于莫言笔下大多数女性的泼辣干练,她家庭条件优越,成长之路平顺,为人善良而柔弱,性情浪漫而纯美,在她短暂的一生中唯一出格的事情就是做了蓝解放的情人,但正是因为她的单纯,更加印证了爱情的高洁。

未婚少女的性爱,也是作者笔下美丽的故事。《流水》中的牛玉珍,坚定地向哥哥坦白了未婚先孕的事实;《天堂蒜薹之歌》中的金菊在逃婚的路上,与高马水乳交融;《白棉花》中的方碧玉在棉花垛里对李志高以身相许;《透明的红萝卜》中的菊子姑娘和小石匠的爱情也委婉地发生在黄麻地里。

在这些为传统贞节观念所不容的性爱里,因为拥有两厢情愿的爱情基础,莫言让读者看到了美,看到了女性在性爱过程中的愉悦和美丽。如果说各种非婚内的性爱属于形式上的叛逆的话,那么,愉悦的性,则是莫言笔下女性对贞节观念的本质颠覆。

然后,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什么力量也阻止不了他们了。在光天化日之下,在庄严的签押房

里,没有象牙床,没有鸳鸯被,他和她蜕掉蚕壳,诞生出美丽,就在方砖地上,羽化成仙。

②在马洛亚感人肺腑的赞美声中,在马洛亚温存体贴的抚摸下,母亲感到自己的身体像一片天

鹅的羽毛一样飘起来,飘在高密东北乡湛蓝的天空中,飘在马洛亚牧师湛蓝的眼睛里,红槐花和

白槐花的闷香像波涛一样汹涌。

③同类的描写几乎出现在每一场真挚的爱情中。在两性关系中,女性从被动的经受转变为主动的选择和享受,这是她们从容应对坎坷人生,敢做敢为、自由不羁的人格特征在两性事件中的自然呈现。在《丰乳肥臀》中,除了“母亲”之外,莫言还塑造了另外两个特殊的人物形象。一个是独乳老金,她为所欲为,浪荡不羁,但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她的行为符合自由派女权主义者的主张,因为后者主张“女性应自由地享受性

148

③贺立华、杨守森:《莫言研究资料》,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411页。莫言:《檀香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年,第188页。莫言:《丰乳肥臀》,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年,第422页。

带来的快乐,宽容各种形式的性表达”。①另外一个是龙青萍,这个39岁的处女最终在性渴望的落空中自

杀而亡。但是,在老金的身上,我们没有看到莫言对她的非议或者批评,而更多的是描写了她的自信和洒脱;同样的,“我”在龙青萍尚有感觉的时候与她发生关系,得到了“母亲”的认可和鼓励。“母亲”对龙青萍的同情,也是作家对性苦闷者的理解。王安忆曾经说过:“如果写人不写性,是不能全面表现人的。不写性就不能写到人的核心。如果你是一个严肃的有深度的作家,性这个问题无法回避。”②而对于莫言来说,性爱描写中所体现的贞节观不仅是透视他笔下人物———尤其是女性———的重要媒介,也是深入理解他大书特书的红高粱精神、酒神精神的重要视角。

在莫言所创作的文学高密东北乡里,草莽(男女)英雄是其灵魂,他们对权贵财势的不屑一顾,对既有规范的嗤之以鼻,对世俗眼光的熟视无睹,都是让读者们对其心向往之的理由。而性爱自由就是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所以,莫言决不可能让他的女主角们为旧式的贞节观左右。

毋庸置疑,莫言主观上是要对贞节观念进行理性批判的,但是作为一名生长在齐鲁大地,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男性作家,对于束缚女性的贞节观、对于女性追求的更深层次的自由,莫言还有尚待思考的空间。之所以这么说,主要是因为他在“爱情贞节观”面前不幸沦陷。

二、对爱情贞节的感性认同

徐志祥在《杜十娘与爱情贞节观》一文中,提出了“爱情贞节”这个概念。他说:“在中国古代,尤其是明代以后,一个女人只能爱一次,这才符合贞节的要义。虽然从来没人提出爱情贞节的概念,可实际在汉民族的集体无意识里,对爱情贞节是给予肯定和赞扬的。”③李奉戬则在《明清小说中的妓女与爱情贞节》一文中对“爱情贞节”作了进一步的阐释,说:“`爱情贞节'的核心要义是女子一生只能把自己的情爱奉献给一个男人,并矢志不移。即使后来发现对方有什么恶行,也决不再移情别恋。……我们之所以把杜十娘等人的一生只爱一个男人的行为,命之为爱情贞节,是因为它与官方提倡的贞节在精神实质上是相通的,二者是一对孪生姐妹。前者是后者的衍生物。”④

在传统观念中,爱情贞节是指一个好女人一生只能爱一个人,不管面临多大的外在压力,不管能否长相厮守,能够享有她的爱情的男人只有一个,这种执着和深沉的爱等同于宣告了她的真挚和忠诚,否则就有了水性杨花的嫌疑。如果说,官方的贞节制度是外在的对女性性爱自由的纲性束缚,爱情贞节却浸入到人们的潜意识中,因为约定俗成而成为更加难以逾越的障碍。

对于一个人来说,一生只爱一个人还是爱多个人,这是因人而异的,没有固定的必然的答案。所以,莫言笔下的这些女子,在爱情发生之后从一而终,也就无可厚非,只能说明她们的爱之深、情之切。但问题在于,在获得爱情之后的两性关系中,她们却失去了曾经拥有的那份我行我素、敢做敢为的不羁品格,甜蜜的爱情把原来自由、独立、果敢的一面消解了,她们变成了男人的陪衬,回归到传统的男尊女卑的身份之中。当她们的爱人喜新厌旧或者临阵脱逃的时候,为了留住爱情,她们选择的是忍耐和退让,客观的结果就是为她的爱情守节。如果说她们曾经奋不顾身地奔向爱情是“敢爱”的话,那么,现在的她们却没有了“敢恨”的举动。如果说这种爱情天平上的不平衡只是个例的话,尚可理解,但当这种情况普遍存在的时候,就暴露出了作家在两性关系看法上的问题,那就是:传统文化中成长的男性作家的偏颇。

在莫言的文学世界里,女人对男人的爱,如同春华秋实一样绝不改变,这是莫言惯常的选择,也是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不自觉的选择。如余华,在这方面与莫言很有共识。《活着》中的富贵嗜赌如命,家珍怀孕时叫他回家,却被他一脚揣在地上,而当富贵一无所有时,家珍却选择了不离不弃。《在细雨中呼喊》中的母亲,生存的全部意义似乎就在于忍受和顺从无耻又无赖的丈夫。“家珍、冯玉清、许玉兰的选择不同,……却是相同的心理出发点。她们都希望从中寻找一种自我的肯定……这对她们而言149

理性批判与感性认同的交融

④张红:《从禁忌到解放———20世纪性观念的演变》,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年,第147页。王安忆:《两个69届初中生的即兴对话———与陈思和的对话》,《上海文学》1988年第3期。徐志祥:《杜十娘与爱情贞节观》,《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李奉戬在:《明清小说中的妓女与爱情贞节》,《明清小说研究》2005年第2期。

就是一宗精神的安慰,就是一种愉快,就会让她们获得一种`自尊'并由此产生一种愉悦。”①这正体现了爱情贞节观中“从一而终”的思想,她们一旦把爱情奉献给一个男人,就不管身体和精神上遭遇多少磨难都会坚持下去,尽到女人的本分。

从这个角度上说,金庸比莫言深刻了一层,最起码他让女性发出了自己的声音,《碧血剑》中的何红药,《天龙八部》中的阿紫,《倚天屠龙记》中的周芷若,《神雕侠侣》中的李莫愁,《射雕英雄传》中的瑛姑等等,她们因爱而恨,心狠手辣,不仅怨恨抛弃她们的男人、憎恨这些男人深爱的女人,而且对整个世界报以冷酷的回应。———虽然这些声音有些歇斯底里,但毕竟让负心的男人付出了代价。但总体上说,余华、莫言和金庸他们塑造女性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当女人深爱上一个男人,她们的全部精神都寄托在这个人身上,无论是继续爱恋还是反目成仇,爱情、男人是她们全部行为的根本出发点———女人在精神上依赖着男人。

费尔斯通认为,女性……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了男人、浪漫和性,并用她们对爱人的爱情、依附

和性换取安全感和生活的来源。由于女性被“物化”的传统观念长久存在,媒体、广告都把女人变成了“美”的化身,它们使女人相信,一旦变成美的典范,拥有了男人、浪漫和性,她们就是最幸福

的人,这种观念不仅把女人置于客体的地位,而且使她们变成一个低于男人的阶层。

②费尔斯通一言中的,三位作家塑造的都是在精神上依附男人的女人。而另一位以描写女性的心理、刻画女性形象而独树一帜的作家苏童,似乎让他笔下的女性脱离了爱情贞节的寰囿,她们不再只是男人的附庸,可是这些女性大都是自私、偏执和阴鸷的。《妻妾成群》、《妇女生活》、《米》中的女性明争暗斗,互相折磨。《一九三四年的逃亡》中,祖母在独自舔舐丧子之痛时,把复仇的火焰瞄向了情敌腹中的胎儿。所以,在苏童的笔下,那些失去了真纯的爱情的女性,也就失去了生活中的平凡的幸福。

总之,不管是戴凤莲,还是李莫愁,都不应该是女性在爱情、婚姻上的效仿对象。她们都在因爱而喜怒哀乐,主动把太多的生活时空让给了男人,失去了女性应有的独立与自由。

三、传统贞节观与爱情贞节的交融

应该说,莫言无意于让传统贞节观束缚女人,更非让女人依附于男人、低于男人。当他接受媒体采访被问到他最喜欢的是什么时,“我坦率地说,最喜欢的是美丽、聪明、善良的女人。……为什么我的小说中会出现这么多的强大的女性形象,我想大概与我个人的经历有关。在我的青少年时期,中国社会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在那些饥饿和混乱的岁月里,我发现了男人的外强中干和脆弱,发现了女性的生存能力和坚强,男人是破坏者,女人是建设者,女人总是一次又一次地把男人破坏了的家园建设好,女人较之男人,更能忍受困难。我想,这是一种母性的力量。”③

他甚至还无意中塑造了女性的陪衬———单家父子、上官寿喜、国忠良、赵小甲等,让他们的无能烘托出女性的阳刚之美、潇洒之气。但是,莫言没有做到彻底解放,当她们不顾一切世俗规范寻找到真爱之后,就如同费尔斯通所言,她们因为在男人、浪漫和性上如愿以偿,幸福的感觉让自己迷失于一个低于男人的阶层,而当这种幸福的平衡被打破的时候,她们太眷恋曾经的幸福时光,为了坚守那份爱情而放弃了自我。对于莫言而言,太普遍的男性背叛和女性坚守的爱情模式,暴露了他在潜移默化中深受传统贞节观和爱情贞节观的双重影响。“我奶奶”戴凤莲本是一个勇于与现实进行抗争的刚烈女子,最终却只能屈就与恋儿共侍一夫。而余占鳌却在潇洒自如中,牢牢地享受着两个女人死心塌地的爱,这毫无疑问是男人的理想,是陈旧无比的爱情和家庭模式。但这种婚恋模式,在作家笔下并不鲜见。《丰乳肥臀》中的司马库,是作者钟情的人物,他有四房对他情深谊厚的太太,包括为了爱情奋不顾身的上官招弟,但他却毫不迟疑地钻进了招弟的姐姐来弟的厢房,而招弟至死也深爱着司马库。《白棉花》中的方碧玉,《四十一炮》中的野骡子都为了爱情奋不顾身,遭遇的却是男人的背叛和对旧日家庭的回归。而潇洒过后的男人却又赢得了另一人的芳心,这完全反映了男人的立场。《球状闪电》中的茧儿,看到丈夫、毛艳和女儿一起玩笑,自己偷偷哭

150

③高建祥:《镜像———余华小说女性形象研究》,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硕士毕业论文。张红:《从禁忌到解放———20世纪性观念的演变》,第145页。莫言:《说吧莫言———作为老百姓写作访谈对话集》,第238页。

泣;《磨坊》里,“爹”在母亲和相好的四大娘之间维持着平静,而母亲和四大娘之间却也能做到相敬如宾。

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夫妻之间的`百年好合'也不妨偶尔`逢场作戏'———当然,这并非男子汉潇洒的特权,妇女具有同样的权利。”①莫言应该会赞同罗素的观点的,但事实上,莫言并没有赋予女性与男性同等的爱情自由。在莫言的笔下,遭遇了爱人背叛的女性选择了无怨、忍耐和等待浪子回头。对余占鳌来说,与恋儿的爱情是他男性力量的一种证明,而对戴凤莲来说,最好的结果也不过是与恋儿和平地分配丈夫。《红高粱》中的“我奶奶”纵然提出了“我的身体,我做主”的口号,她的命运仍是由“我爷爷”来主宰和垄断的。她短暂一生中的喜怒哀乐皆受到这个男人的影响,就连她最后的死亡也是由他来掌控的。因为正是“爷爷”让她去田中送饭,才致使其遭遇了日本士兵的枪击。《丰乳肥臀》中的“母亲”似乎因为她与多个男人的性关系应被定义为一个敢于反抗传统陋俗的女子,可是从深层角度来看,她所做的一切皆出于一个目的———为上官家传宗接代,这正是传统文化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观念的具体体现。

莫言在他的作品中塑造了这种不对等的关系,男人可以充满激情地爱两次或者多次,而女人却只深爱一人。对此,笔者认为这正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成长的男性作家的理性判断和感性认同之间的矛盾。莫言也曾明确地表示过:“我从来不去考虑男女性别差异这种麻烦透顶的问题。我是男人,我在写作,写作并不能改变我的性别,我也从来不去试图用女性的态度看男人或是其他,因为这是不可能的。”②

在妇女解放的过程中,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人们呼吁的是婚姻自由、恋爱自由;在新时期文学中,性解放成为全体作家的共识和一致追求,但妇女解放至此还有很长的路,不仅要身体解放,精神解放更为重要。女性的自我意识、个体意识、自主意识和自强精神比起性解放来,更要实质和深沉得多。这种自我意识的成长和成熟,集中表现在两性关系上,女性要真正解放,就应该打破对母性和妻性的传统定位,找寻到自身既有女性魅力、又有独立能力的一种空间。这就需要女性从家庭中解放出来,获得作为独立个体应有的价值观,不再把为父亲、丈夫和孩子所做贡献的多少作为进行自我评判的标准。而爱情贞节实质上是与女性解放背道而驰的,它的存在等于默认了男性的独立能力和女性对其的依赖。莫言在爱情贞节上的表现,客观地反映了作家在女性解放之路上的认识误区和不足。

可以看出,莫言对传统贞节观中糟粕一面的理性批判和对爱情贞节的感性认同始终交融在他的作品中,莫言透过双重视角诠释着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R a t i o n a l C r i t i c i s m a n dE m o t i o n a l A c c e p t a n c e :Mo Y a n 's V i e w s o nC h a s t i t y

N I N GM i n g

(S c h o o l o f 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s ,S h a n d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J i n a n 250100,P .R .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I n t h e w o r k s w r i t t e n b y M o Y a n ,w o m e n a r e o f s e l f -e s t e e m ,s e l f -i n d e p e n d e n c e ,a n d t h e y d a r e t o d o w h a t t h e y c o n s i d e r r i g h t .T h e y c a n p u r s u e t h e l o v e a n d t h e s e x u a l h a p p i n e s s w h i c h a r e n o t c o n v e n t i o n a l l y a c c e p t e d r e g a r d l e s s o f t h e s h a c k l e s o f m a r r i a g e .I n M o Y a n 's a c c o u n t ,t h e y a r e n o l o n g e r t h e l i t e r a r y c h a r a c t e r s s i m p l y p o r -t r a y e d b y t h e w r i t e r ,b u t s e r v e a s t h e v e h i c l e t o p r o t e s t t h e o l d c u s t o m s a n d e x h i b i t t h e s t r e n g t h o f h u m a n b e i n g s .A s f o r t h e t r a d i t i o n a l i d e a o f c h a s t i t y ,M o Y a n i s a r a t i o n a l p r o t e s t e r a n d c r i t i c ,b u t h e i s a l s o a m a l e w r i t e r i n f l u -e n c e d b y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u l t u r e a t t h e s a m e t i m e ,s o h e c a n 't e s c a p e f r o mt h e p o t e n t i a l i n f l u e n c e o f t h e c o n v e n t i o n a l i -d e a s ,a n d p r a i s e s w o m e n 's l o y a l t y t o t h e i r b e l o v e d o n e s e x p l i c i t l y o r i m p l i c i t l y ,t h u s t h e r a t i o n a l c r i t i c i s ma n d t h e e m o t i o n a l a c c e p t a n c e o f c h a s t i t y a r e o f t e n m i n g l e d t o g e t h e r i n h i s w o r k s .

K e yw o r d s :M oY a n ;f e m a l e s ;t r a d i t i o n a li d e ao fc h a s t i t y ;l o y a l t yt o h e rb e l o v e d ;r a t i o n a lc r i t i c i s m ;e m o t i o n a l a c c e p t a n c e

[责任编辑:刘光磊]151理性批判与感性认同的交融

②转引自田智、罗俐琳:《剑桥里走出的多情才子伯特兰·罗素》,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60页。莫言:《说吧莫言———作为老百姓写作访谈对话集》,第282页。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模板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学生的现状表明:他们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往往是片面的、表层的、非本质的,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只有帮助学生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才能抓住历史现象的本质,揭示历史的发展规律,实现历史教学进行素质教育的目标。那么如何以科学的态度帮助学生从纷繁复杂的历史进程中建立知识的整体结构、弄清史实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揭示人类历史的发展趋势呢?我个人的体会是: 首先,注重教材的整体结构教学。如果不把学生所学习的每个独立的历史概念纳入历史概念的整体体系之中,学生获得的知识就会支离破碎、容易遗忘。教学中帮助学生把一个个单独概念上下左右相互起来,形成一整套概念体系络,这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由感性认识阶段进入理性认识阶段的标志。例如《中国近现代史》下册中关于抗日战争初期阶段国共两个战场的情况,如果按课文内容的顺序去板书和讲述,学生对纵横交错的历史现象就难以掌握。如果在板书中对课文结构进行重新调整,结果就会一目了然: 一、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1组织会战:淞沪、太原、徐州、武汉①制定全面抗线路线②确定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1938年春,李宗仁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人民遭殃:南京大屠杀(1937年12,30多万)抗击和牵制了大量日伪军有力配合了正面战场发展壮大了抗日力量 二、中共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时地:19378陕北3后果3作用2成就平型关大捷(19379):抗战中的首次大捷建敌后根据地:晋察冀等延安成为抗日指导中心华北:华中:华南:丧师失地{{4原因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害怕人民革命力量壮大内容 1洛川会议 2台儿庄大捷这样不仅对抗战初期阶段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时间、历史人物进行了有效的展示,使学生便于形成整体概念,而且运用推理分析法,引导学生对国共两党的活动及结果、原因进行对比分析。这可使学生把握历史概念的本质属性,找出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从而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 其二,重视对历史理论知识的教学。历史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历史研究的对象、历史发展的动力形式及规律的探讨。涉及到人民群众的作用、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民族的形成等一系列指导历史研究的重要理论观点。在高一年级的《世界近代现代史》中,涉及到对英、法、俄、美、日、德、意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分

论莫言小说的语言特色

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论莫言小说的语言特色 指导老师:涂成林 学生姓名:范志丽 学号:44741412220025 院系:网络教育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写作批次:2015年秋

原创承诺书 我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若本论文及资料与以上承诺内容不符,本人愿意承担一切责任。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__ 范志丽 日期: 2015年 12 月 12日

摘要...........................................................................................................................I Abstract (Ⅱ) 一、语言的修辞手法灵活多样………………………………………………………………………………… 二、语言风格幽默诙谐………………………………………………………………………………………… 三、语言色彩丰富,抒情自然………………………………………………………………………………… 四、语言色彩丰富,抒情自然………………………………………………………………………………… 五、狂欢化、变异化的语言结构……………………………………………………………………………… 六、乡土气息浓厚……………………………………………………………………………………………注释………………………………………………………………………………………………………………参考文献…………………………………………………………………………………………………………致谢词……………………………………………………………………………………………………………

“感性与理性”作文范文

十三校联考作文范文 理性可贵,感性亦然 理性主义言思想形成伟大,感性主义者辩幸福源于情感。这一争辩从古至今,不绝于 因为它们缺一不可,必须相辅相成。 (论据组)它是古人望向苍穹思考天地形状时迷茫而深邃的目光,这是思考 ..的魅力;它是宋明理学家们对于天人一理宇宙本原的 思索,这是进步 ..的先声;它是爱因斯坦一个简洁而优美的公式E=MC2,这是分析 ..的结晶;它 是帕斯卡尔的一句警世名言“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这是思想 ..的力量。[在推动文明进 古人离别送远时执手相看的泪眼;是清角吹寒,白石面对萧瑟都城心底的千古喟叹;是十八生辰,父母给予拥抱时不受控制滚落脸颊的热泪。[在感受爱和幸福的生活中,]因为感性,我们细腻,我们动人,我们更深刻地感受爱与恨,把瞬间的心灵悸动珍藏在情感的宝 思想成为时代的异者,是位理性主义者,但他同样有在湖畔同狡猾的松鼠和狐狸“斗气”周旋的一面,同样有放空思想躺在湖心小船上入睡的一面,这难道不是抛却了思想在以感性之姿不然何以细致入微地感 ,是个感性主义者,但他同样客观看待法国大革命,修改《英雄交响曲》扉页的一面,这难道不 是在用理性的思考指引感性的音乐表达不只是思想形成了人的伟大,感性也赋予人性的光辉;幸福、爱与成就也不只靠感性就能获得,理性同样蕴含激情。理 许多人标榜自己是理性主义者,对于触手可及的幸福与美好,以“缺乏思想”、“肤浅”为理由轻易忽视;也有许多人标榜自己是感性主义者,少了“内心一幢 理性与信仰的大厦的落成” 学子若爱国,应像感性的艾青“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对这土地爱的深沉,也应该用理性约束自己的行为,以个人进步带动国家进步,明确少年强国才强。由此,理想和感性,思想 盈己心,世界定会伟大与幸福并存。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一次飞跃,是对感谢认识的扬弃。 感性认识是“生动的直观”,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直接性是其突出的特点。感性认识是用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直接反映外部世界,以事物的现象即外部联系为内容,还没有深入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所以,感性认识虽然具有生动性、形象性的长处,但是它的片面性、表面性的局限性使得感性认识很不深刻,这也就是感性认识必须要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原因所在。 第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外部联系的认识,而认识的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达到对事物的本质、规律性的认识,因而感性认识还不是完全的认识。 第二,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起点,是达到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没有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这种依赖关系,是认识对实践依赖关系的重要表现。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这表现为二者没有绝对分明的界限,一方面,感性中有理性,人的感觉是渗透着理性的感觉;另一方面,理性中有感性,理性不仅以感性材料为基础,而且也以文字符号等感性形式的语言作为表达手段。“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

感觉它。”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重要性以及二者关系的交融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也需要在实践中发展。针对一些人实践体会虽多,然而在把实践体会上升到理论高度,再从理论高度看问题、解决问题上的弱势,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要么走向唯理论,即否认感性认识而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犯教条主义的错误;要么走向经验论,即否认理性认识而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导致实践中的经验主义。

关于理智的名人名言

关于理智的名人名言 1、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雨果 2、心灵建造了天国,也建造了地狱。——弥尔顿 3、没有情感的理智,是无光彩的金块,而无理智的情感,是无鞍镫的野马。——郁达夫 4、极少数人有理智,多数人有眼睛。——查尔斯·丘吉尔 5、有理智的教育和培养能带来益处,而失去理智将带来危害。——苏格拉底 6、理智——对欲望盲从的可怜人,和对理性倾耳的认真的人同样正确。——福楼拜 7、世上最无谓的事就是按钟声安排自己的行动,而不按照正常的理性与智慧的裁夺。——拉伯寺 8、理智的最后一步就是意识到有无数事情是它力所不及的。——帕斯卡 9、理智的人面临危险,会急中生智,可以说,比平时更聪明。——司汤达 10、一个勇敢而率真的灵魂,能用自己的眼睛观照,用自己的心去爱,用自己的理智去判断;不做影子,而做人。

——罗曼·罗兰 11、你愿意征服一切事物吗?那么就让你自己服从理智吧。——塞涅卡 12、理智是最高的才能,但是如果不克制感情,它就不可能获胜。——果戈里 13、在对生活存在理智的清醒的态度的情况下,人们就能够战胜他们过去认为不能解决的悲剧。——车尔尼雪夫斯基 14、我们所有的知识都开始于感性,然后进入到知性,最后以理性告终。没有比理性更高的东西了。——康德 15、你的心灵常常是战场。在这个战场上,你的理性与判断和你的热情与嗜欲开战。——纪伯伦 16、能充实心灵的东西,乃是闪烁着星星的苍穹,以及我内心的道德律。——康德 17、心灵应该习惯于从自身中吸取快乐。——德谟克利特 18、心灵有时应该得到消遣,这样才能更好地回到思想与其本身。——费德鲁斯 19、心灵的痛苦更甚于肉体的痛楚。——贺拉斯 20、经得起各种诱惑和烦恼的考验,才算达到了最完美的心灵健康。——弗·培根 21、心灵开朗的人,面孔也是开朗的`。——席勒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区别: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两个不同的认识阶段,有着本质的区别。 ①与认识对象的联系不同:感性认识是认识主体通过感觉器官在与对象发生实际的接触后产生的,它与认识对象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具有直接性。理性认识是认识主体通过抽象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而获得的,它与认识对象的联系是间接的,具有间接性。 ②反映的方式不同:感性认识通过感觉器官与认识对象接触,形成关于对象的生动的、直接的形象,它以具体形象的方式反映对象,具有形象性。理性认识是通过抽象思维,从现象中揭示出本质,从偶然性中揭示出必然性,它以抽象的方式反映对象,具有抽象性。 ③反映对象的深度、层次不同:感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具体特性、表面性和外部联系。理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和规律。正因为两者有质的不同,所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一次飞跃。 联系: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的东西之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认识,否则,理性认识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源。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任务、目的决定的。感性认识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而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目的在于用获得的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因此,必须使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于实践,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归根到底都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最终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 【误区点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其中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是由感性认识发展而来的。要准确区分、把握这两个阶段需要正确认识以下六大误区: 误区一:感性认识是错误的,理性认识是正确的 分析:(1)认识必须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为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而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但这并不等于说前者是错误的,后者是正确的。(2)认识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它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而不在于它是反映了事物的现象还是本质。只要是真实地反映了事物现象的认识就是正确的感性认识;同样,真实地反映了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就是正确的理性认识。反之,歪曲地反映了事物现象(或本质)的感性认识(或理性认识)则都是错误的。 误区二:感性认识是现象,而理性认识是本质 分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二者都属于认识范畴,属于主观的、第二性的东西。而现象和本质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

论莫言小说的语言特色精选版

论莫言小说的语言特色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论莫言小说的语言特色 指导老师:涂成林 学生姓名:范志丽 学号:25 院系:网络教育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写作批次:2015年秋 原创承诺书 我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若本论文及资料与以上承诺内容不符,本人愿意承担一切责任。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__ 范志丽 日期: 2015年 12 月 12日

摘要……………………………………………………………………………………………………………I Abstract (Ⅱ) 一、语言的修辞手法灵活多样………………………………………………………………………………… 二、语言风格幽默诙谐………………………………………………………………………………………… 三、语言色彩丰富,抒情自然………………………………………………………………………………… 四、语言色彩丰富,抒情自然………………………………………………………………………………… 五、狂欢化、变异化的语言结构……………………………………………………………………………… 六、乡土气息浓厚……………………………………………………………………………………………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词……………………………………………………………………………………………………………

红高粱——分析莫言的叙事方式和语言特色的文献综述

从《红高粱家族》分析莫言的叙事方式和语言特色的文献综述 【前言】 莫言是新时期以来极具个性的小说家,写作风格大胆。其作品的文学史意义与学术价值日益引起研究界的重视。本文从《红高粱家族》分析莫言的多视角的叙事方式和独特的语言风格。 【主题】 80年代的中国文学界伸手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作家的创作具有浓厚的西方色彩。莫言深受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他的作品充满了神秘、诡异、朦胧、空灵的氛围。而且,他又立足于民间文化的源泉,把自己得天独厚的语言艺术,深深扎根于高密东北乡的民族土壤里,广泛吸收了民间文化的生命意义,叙述了“高密乡”的悲欢离合。在创作上,他用具有穿透性的语言、天马行空般的叙述,对中国历史、现实、社会、人性等进行个性化创作,并融合西方现代派,尤其是魔幻现实主义,来表现东方古老民族坚强而又懦弱、伟大而又卑微的品给人以耳目一新的陌生感与惊奇感以及悲剧的美。 一.多视角的叙述方法 詹姆斯说:“讲述一个故事至少有五百种方式,选择什么样的叙述方式叙述结构,是作家主观能动性的表现,而作家叙述方式、叙述结构的不断调整,则是作家对叙述艺术不断探索的表现。如果对莫言的创作做一个考察,就会发现其小说的叙述是多视角的。莫言说过:“我不愿意四平八稳地讲一个故事,当然也不愿意搞一些过分前卫的、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东西。我希望能够找到巧妙的、精致的、自然的结构。”“结构与叙述视角有关,人称的变化就是视角的变化,而崭新的人称叙事视角,实际上制造出来了一个新的叙述天地。”这天地就是莫言所实践的多视角的叙述方式,既主客体相互交织,时间、空间打乱,叙述主体打乱,形成了莫言的特殊叙述方法。 莫言1986 年发表了中篇小说《红高粱》在学术界产生很大反响。随后,他又连续写了相关的几个中篇,并将其结集为《红高粱家族》。成为莫言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品,对以后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有学者认为其为“寻根派”,称莫言是“弘扬民族文化的骁将”[1]。李洁非认为莫言是先锋派,“在莫言哪里,小说写作超越于…讲故事?这个层面?……”[2] 《红高粱家族》的叙事模式成为以后小说写作模式,其中叙事特色达到了写作的高峰,颠覆了以往传统小说写作的规范,他不仅汲取了马尔克斯和福克纳的叙述特色,还结合了中国传统野史的写作特点,从而使《红高粱家族》成为一个经典的文本,对其进行细致的剖析,对理解其他作品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红高粱家族》的叙事艺术独特新颖,与以前的中国小说的叙事大相径庭,并开创了小说叙事的新纪元,作者在历史叙事和事实叙事、叙事时间上既有西方的理论影响,又有中国民族特色,为以后的叙事提供了经典的仿效范本。 1.虚构叙事和历史叙事 1985年,当代文学开始了“寻根小说”的创作潮流,莫言也深受其影响,开始

关于理性的名言句子 理性的名人名言 关于理智的名言

关于理性的名言句子理性的名人名言关 于理智的名言 : 古风唯美伤感励志温暖心痛经典爱情忧伤失恋失望幸福搞笑正能量 心累心烦后悔难过想你心碎抒情感情友情感动想念心酸好听心情好 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感慨人生关于友谊关于梦想离别伤感表达爱意句子大全 1、爱情是理性的放纵,是伟大心灵的享受,阳性的,严肃的享受;肉欲是街头巷尾出卖的,庸俗猥琐的享受:两者是同一事实的两面。——巴尔扎克 2、别的动物也都具有智力、热情,理性只有人类才有。——毕达哥拉斯 3、人,实则一切有理性者,所以存在,是由于自身是个目的,并不是只供这个或那个意志利用的工具——康德 4、以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毛泽东 5、棍子打人骨头疼,理性拿人心尖疼——民谚 6、人们往往把任性也叫做自由,但是任性只是非理性

的自由,人性的选择和自决都不是出于意志的理性,而是出于偶然的动机以及这种动机对感性外在世界的依赖。——黑格尔 7、照耀人的惟一的灯是理性,引导生命于迷途的惟一手杖是良心。——海涅 8、火气甚大,容易引起愤怒的烦扰,是一种恶习而使心灵向着那不正当的事情,那是一时冲动而没有理性的行动。——彼得?阿柏拉德 9、只有知识才是力量,只有知识能使我们诚实地爱人,尊重人的劳动,由衷地赞赏无间断的伟大劳动的美好成果;只有知识才能使我们成为具有坚强精神的、诚实的、有理性的人。——高尔基 10、我的理性没受过弯曲和折叠的训练,能够那样做的只是我的膝盖——蒙田 11、信念是有益的,但它不具有真理性——乔?桑塔亚那 12、这个令人肃然起敬的“人格”观念,一面使我们从头注意到自己的行为同它有欠符合,并因些挫抑了我们的自负心,同时却使我们明白地看出了我们的天性的崇高;这个观念就是在极平常的人类理性方面也是自然发生、显而易见的。凡稍知廉耻的人不是有时会发现,他原来可以撒一次无伤大雅的谎,以便摆脱某种可厌之举。甚或为其可爱可敬的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最新资料推荐------------------------------------------------------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一)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人的感性认识不同于动物的感觉心理,它始终同实践相联系,同人的认识图式相联系。 人的感觉始终受思维方式的制约,而且人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关系等无不渗透并影响着感性认识。 马克思明确指出: 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 1 版,第42 卷, 126 页)理性认识不仅表现为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而且还包括由概念、判断和推理所组成的理论体系。 理论体系是思维反映客观对象的系统形式,是主体观念把握客体的最高形式,其任务就是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观念地反映出来。 如果说感性认识是关于事物整体的一个混沌的表象的认识,是生动的直观、完整的表象,那么,理性认识尤其是理论体系则是关于事物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的认识,是思想整体、思维具体。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2 版,第 2 卷, 18 页)在认识过程中,抽象是一个重要环节,充分体现了认识的矛盾性。 1 / 3

抽象使认识离开了生动直观的客体,扬弃了生动丰富的现象,似乎是把活生生的东西割裂、分解了,但抽象又提取和分离出客体的本质以及各方面的规定,并把它们综合起来,形成了关于客体的本质和规律性认识,这就使主体对客体的把握更全面、更深刻、更具体。 对于认识社会的活动来说,抽象为重要。 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 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2 版,第 2 卷, 18 页)实际上,对于整个社会科学来说,科学抽象法具有普遍意义。 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就要自觉地学习辩证思维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抽象力。 (二)非认知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在人的知、情、意这三类意识要素中,知包括主体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能力,属于人的理性因素。 情和意,即情感和意志包括冲动、欲望、本能等一般不以理性思维为基础,在主体结构中属于非理智、非认知的方面,因而被称为非理性因素;同时,人们还时常把认识过程中不能被逻辑思维的概念所包含的心理形式,如幻想、想象、顿悟、直觉、灵感等,也包含在非理性因素中。 前一类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而是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渗透到主体的认识活动中;后一类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它同逻辑、自觉

结合《红高粱》分析莫言小说语言特色

8.结合《红高粱》分析莫言小说的语言特色 干脆利落、激情奔放、着意于色彩、但又含蓄内敛,是一种“莫言式”的语言风格,下面以《红高粱》为例,具体其语言的主要特点为: 1.具有乡土气息,偏爱方言,村言野语。 莫言作品中常常出现一些方言语汇,莫言的作品追求真实,喜欢呈现原生态的语言,对山东高密的方言运用尤为突出,使作品语言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莫言的《红高粱》正是从老百姓的立场出发,大量采用具有地方色彩的“老百姓语言”,使作品更有地方色彩,人物形象更为逼真,更能感染人。其次,偏爱村言野语,《红高粱》中的人物包括戴凤莲、余占鳌的语言都极有特点,那便是粗话、脏话、野话、荤话及粗俗污秽的意象,透着一股浊气,违背了新时期文学传统能够容忍的审美原则。 2.善于打破语言的常规,创造性地对固有语言重新进行一番排列组合,使其在特殊的语境中生发出崭新的意蕴,令人回味无穷。 它们相反相成,言简意赅,巧妙地表达出复杂的思想感情或意味深长的哲理。例如《红高粱》中一共用了五组矛盾的组合“极端热爱极端仇恨”“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来写高密东北乡。这些意义相悖的词语组合,集中表现了“我”对高密东北乡的“爱之深责之切”,既爱又恨的复杂感情。 3.以绚丽的色彩语言表达丰富的主观情愫,词语色彩凝重。 莫言对色彩的感觉很敏锐,尤其是对“红”和“血”很是痴迷。《红高粱》中无边无际的高粱是血一般的红、土地是红的、河水是红的、祖先们的鲜血是红的。莫

言试图在红色的大背景下,展览历史,还原历史的苍茫与深邃,廓大与辽远,意在把人们的想象带回远古蛮荒时代,从而张扬强悍的

关于理性的名言句子

关于理性的名言句子 1、爱情是理性的放纵,是伟大心灵的享受,阳性的,严肃的享受;肉欲是街头巷尾出卖的,庸俗猥琐的享受:两者是同一事实的两面。巴尔扎克 2、别的动物也都具有智力、热情,理性只有人类才有。毕达哥拉斯 3、人,实则一切有理性者,所以存在,是由于自身是个目的,并不是只供这个或那个意志利用的工具康德 4、以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毛泽东 5、棍子打人骨头疼,理性拿人心尖疼民谚 6、人们往往把任性也叫做自由,但是任性只是非理性的自由,人性的选择和自决都不是出于意志的理性,而是出于偶然的动机以及这种动机对感性外在世界的依赖。黑格尔 7、照耀人的惟一的灯是理性,引导生命于迷途的惟一手杖是良心。海涅 8、火气甚大,容易引起愤怒的烦扰,是一种恶习而使心灵向着那不正当的事情,那是一时冲动而没有理性的行动。彼得阿柏拉德 9、只有知识才是力量,只有知识能使我们诚实地爱人,尊重人的劳动,由衷地赞赏无间断的伟大劳动的美好成果;只有知识才能

使我们成为具有坚强精神的、诚实的、有理性的人。高尔基 10、我的理性没受过弯曲和折叠的训练,能够那样做的只是我的膝盖蒙田 11、信念是有益的,但它不具有真理性乔桑塔亚那 12、这个令人肃然起敬的人格观念,一面使我们从头注意到自己的行为同它有欠符合,并因些挫抑了我们的自负心,同时却使我们明白地看出了我们的天性的崇高;这个观念就是在极平常的人类理性方面也是自然发生、显而易见的。凡稍知廉耻的人不是有时会发现,他原来可以撒一次无伤大雅的谎,以便摆脱某种可厌之举。甚或为其可爱可敬的友人求得某种利益,可是他却仅仅因为害怕暗自鄙弃,而毕竟不曾撒谎吗?一个正直的人只要废弃职责,原可摆脱某种惨境,而其所以能够不辞辛苦,坚持下去,不是由于他自觉到这样才可以身作则,维护人的尊严,加以尊崇,才可以康德 13、理智对欲望盲从的可怜人,和对理性倾耳的认真的人同样正确。福楼拜 14、热爱书籍吧!书籍是知识的源泉,只有书籍才能解救人类,只有知识才能使我们变成精神上坚强的、真正的、有理性的人。唯有这种人能真诚地热爱人,尊重人的劳动,衷心地赞赏人类永不停息的伟大劳动所创造的最美好的成果。高尔基 15、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马克思 16、理性和判断力是作为一个领导者的基本素质泰西塔斯

莫言小说中的语言特征初探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25250812.html, 莫言小说中的语言特征初探 作者:江义胜 来源:《文化研究》2015年第01期 摘要:莫言作为当代著名的作家,更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随着其名气的大增,人 们对于其小说特征的研究也愈加的多。莫言小说的成就并不仅仅在于其叙事结构、叙事风格和其让人钦佩的想象力特征上,莫言小说中语言的魅力更是吸引读者的一大因素。 关键字:莫言;小说;语言特征;初探 0引言 莫言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写作者所使用的语言,应该是属于他自己的、能够使他和别人区别开来的语言”,莫言的这句话说明了,一个作家形成自己语言特征的重要性,然而随着莫言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名气的攀升,对于莫言语言特征的分析更能了解其创作成因,总结其小说异于常人的独特成就。莫言以其朴素简单、风趣幽默、杂言俚语的语言特点征服了大批读者的心,使人们在阅读小说的初始,就已经沉醉于他那充满魔力的语言魅力中,无力自拔。 1 莫言小说语言特征的形成阶段 莫言作为一个仅有小学文凭的著名作家,其语言特征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漫长的跋涉历程渐渐形成的。莫言语言特征的玉成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模仿阶段、探索阶段、成熟阶段。 1.1对于“荷花淀派”语言特征的模仿阶段 莫言起初写小说的初衷仅是以解决温饱问题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为目的的,在初期创作中,他刻意模仿“荷花淀派”中的知名作家孙犁的作品中的细腻、明丽、含蓄、平淡而又不失浓烈的语言风格。在此基础上展现了其令人叹为观止的想象力和语言驾驭能力。此方面我们可以从莫言小说《民间音乐》中类似“夕阳涂抹上了一层沉重而又充满浓郁的紫红色”的诸多语句中看出其当时的语言风格。莫言在初期创作中模仿孙莉的语言风格时,大都是运用色彩比较明丽的语言,以平淡简单的语言囊括了极深的情感,以简单、浅显、质朴的语言阐述着深刻的寓意,这种已经初居风格的语言特色得到了孙犁的认可和赞赏。莫言的语言特征终于在模仿中显露头角。 1.2 莫言语言特征的探索阶段 随着莫言写作技巧的逐渐成熟,其创作心里也在此促进下日臻老练起来。在此阶段莫言的语言特征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改掉了初期形成的婉约、平淡、柔美、含蓄的语言风格,而是

那些关于理性的名人名言

那些关于理性的名人名言 那些关于理性的名人名言 有时候,烦躁的情绪会环绕着我们。这时候,我们会很容易失去理性。其实无论是什么事情,我们都需要理性去对待。整理了一些关于理性的名言,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1、时间比理性创造出更多的皈依者——汤姆•潘恩 2、一切利己的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动物的生活。——列夫•托尔斯泰 3、无理性不一定不理智——刘易斯•纳米尔 4、我服从理性,有必要时,我可以为它牺牲我的友谊,我的憎恶,以及我的生命。——罗曼•罗兰 5、我们所有的知识都开始于感性,然后进入到知性,最后以理性告终。没有比理性更高的东西了。——康德 6、人们以为他们的理性支配言语,偏偏有时反而支配理性。——培根 7、没有理智决不会有理性的生活。——斯宾诺莎 8、数学知识有三个不同于其它知识地主要特征:其一是数学知识比其它知识更清晰地使其结果具有真理性;其二是数学知识乃是获得其它正确知识地必经的第一步;其三是数学知识的获得悴灰览涤谄渌知识。——Schubert,H. ■自尊迄今为止一直人所必备的德性凡在权力不平等的地方它都不

在服从于人统治的那些人的身上找到——名言警句出自DD罗素 10、怠慢则不能不开精,险躁则不能理性。——诸葛亮 李小龙:有时,尊严是不容易得到的,为了某些利益,可能会抛弃一切尊严;或为了虚名,尊严也不顾了。总括地说,世人一般所热心的是沽名钓誉。 11、信念是有益的,但它不具有真理性——乔•桑塔亚那 12、这个令人肃然起敬的“人格”观念,一面使我们从头注意到自己的行为同它有欠符合,并因些挫抑了我们的自负心,同时却使我们明白地看出了我们的天性的崇高;这个观念就是在极平常的人类理性方面也是自然发生、显而易见的。凡稍知廉耻的人不是有时会发现,他原来可以撒一次无伤大雅的谎,以便摆脱某种可厌之举。甚或为其可爱可敬的友人求得某种利益,可是他却仅仅因为害怕暗自鄙弃,而毕竟不曾撒谎吗?一个正直的人只要废弃职责,原可摆脱某种惨境,而其所以能够不辞辛苦,坚持下去,不是由于他自觉到这样才可以身作则,维护人的尊严,加以尊崇,才可以——康德 老师,您是美的耕耘者,美的播种者。是您用美的阳光普照,用美的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田才绿草如茵,繁花似锦! 13、理智——对欲望盲从的可怜人,和对理性倾耳的认真的人同样正确。——福楼拜 14、热爱书籍吧!书籍是知识的源泉,只有书籍才能解救人类,只有知识才能使我们变成精神上坚强的、真正的、有理性的人。唯有这种人能真诚地热爱人,尊重人的劳动,衷心地赞赏人类永不停息的伟大劳动所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 标签:教案2008-03-30 09:26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的认识阶段,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从内容上看,感性认识的对象是事物的现象,理想认识的对象是事物的本质。 从形式上看,感性认识是人脑凭借感觉器官以感觉,知觉和表象等具体形象的形式直接反映事物,理性认识则是人脑在感性材料基础上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抽象思维的形式反映事物。 感性认识(初级阶段)理性认识(高级阶段) 内容 形式 特点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不只有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一面,而且还相互依赖,相互转化和相互趁透,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辨证统一关系。 1.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从认识的来源看,一切真知都是从社会实践中的来的,而感性认识直接来源与实践,在社会时间中,人们首先获得的是感性认识的直接经验,只有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然后才能进行科学的抽象,达到理性认识。因此,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了,承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就在认识论中坚持了唯物论。 英国科学家牛顿受苹果落地的启示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商品价格---价值规律 2.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是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任务、目的决定的。 感性认识虽然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但它属于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它只能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真正任务,不是认识事物的表面,外部特征,而是认识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而只有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有效地改造世界的目的。坚持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这就在认识论中坚持了辩证法。 有一则故事叫做“辩日远近”,讲孔子去东方讲学,遇到路旁两个小孩在激烈争论什么,便走上前去看过究竟。其中一个小孩说:“太阳早晨的时候离人近,中午的时候离人远。”另一个小孩接着说:“不对!应该是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前一个小孩反问道:“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足有伞那么大,到了中午,却变成茶盘那样小,这不是近大远小的缘故吗?”另一个小孩理直气壮地答道:“早上的时候,天气凉飕飕的,中午却热得像在汤锅里,这不正合乎

举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doc

举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篇一:举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与理性的区别:①与认识对象的联系不同:感性认识是认识主 体通过感觉器官在与对象发生实际的接触后产生的,它与认识对象 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具有直接性。理性认识是认识主体通过抽象 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而获得的,它与认识对象的联系是间 接的,具有间接性。 ②反映的方式不同:感性认识通过感觉器官与认识对象接触,形成 关于对象的生动的、直接的形象,它以具体形象的方式反映对象, 具有形象性。理性认识是通过抽象思维,从现象中揭示出本质,从 偶然性中揭示出必然性,它以抽象的方式反映对象,具有抽象性。 ③反映对象的深度、层次不同:感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具体特性、 表面性和外部联系。理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和规 律。正因为两者有质的不同,所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是认识过程中的一次飞跃。 联系: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理性 认识的基础。理性的东西之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认 识,否则,理性认识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源。理性认识依赖 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感性认识的局限性 和认识的任务、目的决定的。感性认识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 系,而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目的在 于用获得的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因此,必须使感性认识发展到理 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于实践,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 归根到底都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如客户在用理性来对自己利益进行权衡,可以判断客户处于理性状态,这个状态的客户关心的本质 就是一个问题:“你给我带来的价值是什么?”。.当客户进行理性分析的时候,必须要对他的提问进行正面回答,任何的模糊化和无法 准确陈述产品利益,都无法赢得客户理性的信任,同时,对于销售 人员的重大挑战就在于如何运用理性思考,进行有策略的对话规划, 并用感性的方式感染客户,并将客户锁定在感性状态,这当中运用 的沟通能力、建立关系能力、为人处世能力无一不是考验销售人员

论莫言小说的叙述特征

内容摘要:莫言是当代文坛上的重量级作家,其作品在言说的气质上具有异质性:以民间立场消解官方话语,凸显自由意志以颠覆压抑人性的文化传统,以土匪形象解构典型英雄。为了达到言说的目的,莫言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并在感觉与语言、人称与视角、声音与色彩、文体与结构等的综合使用上具有探索性与实验性,尤其以站在民间立场的写作引人关注。如此手段的运用,虽然给莫言作品增色不少,但也产生局限性的瑕疵。本文试从叙述的异质性、多种手段的运用及二元对立的局限等方面浅析莫言小说的叙述特征与得失。 关键词:莫言;小说;叙述;特征 Abstract:Mo Yan is a heavyweight writer in the contemporary literary world, his works reflects on the temperament of the heterogeneity: the official discourse digests civil position, highlight the repression of free will in order to subvert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humanity, deconstruct the image of a typical hero with regard to the image of bandits .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his works, Mo Yan uses of a variety of artistic means , and in perception and language, person and perspectives, sound and color, style and structure , Mo Yan is doing a revolutionary and experimental, especially the writing of folks position draws people’s attention. The use of such means, although the adds much color to the works of Mo Yan, also produces the limitations of the drawbacks . I will try this article from the accounts the heterogeneity 、the integrated use of various means as well as the limitations of binary oppositions to analyze the features of Mo Yan's narration and gains and losses of his works. Key words : Mo Yan ; novel ; narration ; features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的认识阶段,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 从内容上看,感性认识的对象是事物的现象,理想认识的对象是事物的本质。从形式上看,感性认识是人脑凭借感觉器官以感觉,知觉和表象等具体形象的形式直接反映事物,理性认识则是人脑在感性材料基础上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抽象思维的形式反映事物。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不只有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一面,而且还相互依赖,相互转化和相互趁透,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辨证统一关系。 1.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从认识的来源看,一切真知都是从社会实践中的来的,而感性认识直接来源与实践,在社会时间中,人们首先获得的是感性认识的直接经验,只有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然后才能进行科学的抽象,达到理性认识。因此,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了,承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就在认识论中坚持了唯物论。 英国科学家牛顿受苹果落地的启示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商品价格---价值规律 2.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是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任务、目的决定的。 感性认识虽然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但它属于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它只能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真正任务,不是认识事物的表面,外部特征,而是认识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而只有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有效地改造世界的目的。坚持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这就在认识论中坚持了辩证法。有一则故事叫做“辩日远近”,讲孔子去东方讲学,遇到路旁两个小孩在激烈争论什么,便走上前去看过究竟。其中一个小孩说:“太阳早晨的时候离人近,中午的时候离人远。”另一个小孩接着说:“不对!应该是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前一个小孩反问道:“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足有伞那么大,到了中午,却变成茶盘那样小,这不是近大远小的缘故吗?”另一个小孩理直气壮地答道:“早上的时候,天气凉飕飕的,中午却热得像在汤锅里,这不正合乎近热远凉的道理吗?”对于两个小孩究竟谁是谁非,孔子也难于决断。于是,两个小孩嘲笑孔子说:“谁说你是一个无所不知的圣人呢?”在这则故事中,小儿辩日、孔子难断的原因,说明了要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不能单凭直观的感性认识,应该重视理性认识,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统一,不仅表现在它们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上,而且还变相在他们的相互渗透上。这就是说,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没有纯粹的感

论莫言小说的语言修辞与叙事特征

作品研读总第期 MangZhong Literature 439 论莫言小说的语言修辞与叙事特征 ◎夏艳艳 (铜仁学院教育科学系,贵州铜仁554300) 引言 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莫言,因为其作品充满着深度的怀乡和怨乡的感情,被放置在“寻根文学”作家队伍的行列,他先后出版了《红高粱家族》《食草家族》《生死疲劳》《丰乳肥臀》《蛙》等作品,莫言自荣膺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对其小说的相关研究呈现“井喷”趋势。作为一个农民家庭出身的作家,他的乡土情结与生命情怀使其作品充满着乡村知识分子的敏感和厚重。莫言的成功,让我们想起了路遥。路遥对于乡土世界的描绘,激发起了我们的希望,然而路遥过早地去世;这种燃起的希望又落在了莫言的身上。因此,莫言的成功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路遥等一代充满乡土忧患意识的作家的告慰。对于莫言而言,其对语言的贡献远远超过对小说技巧的贡献。换句话说,莫言对于语言的实验和创新,使其小说充满了一个独特的乡土世界。莫言在语言上的大胆创新使其成为建国后在小说创作方面,独树一帜的作家,与高行健在小说技巧方面的贡献不同,莫言对语言的独特建构使得他成为一个有别于中国其他作家的佼佼者。莫言对语言的建构在于他大胆地打破语言的理性束缚,表现了感性化的语言体系,莫言试图改造词汇,使词汇产生一种变异,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莫言小说的语言变异使得他备受争议。本文试图对莫言小说的语言修辞做出阐释,从而探讨莫言小说语言上的叙事特征。 一、莫言小说的语言修辞 莫言小说的语言修辞就是指莫言在创作小说的过程中,对于词汇的改造和创新使其语言表达的效果具有强烈的修辞特征。莫言所构建的语言世界以色彩缤纷为主,在莫言的小说中,修辞无处不在,可以说,莫言是一个十分会掌控语言的作家,通过他刻意的改造,使语言为他叙事所需要的。在莫言的语言修辞中,隐喻手法的运用最为常见,莫言总是把具体的人物关系摄入隐喻的表现手法,从而凸显整个乡土社会;如移就手法的运用:莫言在描述一件事的时候,喜欢用语言来描述另外的事情,以此对比和暗衬,达到叙述目的;对于变用,莫言最擅长的就是对词汇的变异使用,诸如通过对熟悉词汇的改造和翻新等;此外,莫言语言的修辞手法还有诸如仿词、夸张、双关、谐音、反语、反讽、戏仿等。其中,在词汇的变异和创新方面,莫言确实是一个高手,这在他的小说中处处可见。 总体上来说,莫言对语言的革新主要有如下几种方式:一是旧词新用、熟词生用。莫言常常对一些习以为常、约定俗成的成语或词语进行改造,从而产生一种新鲜感,尤其对一些旧词,通过改造后用其描绘具体的人物或场景,形象逼真,惟妙惟肖。二是断章取义,制造起义。这种断章取义是作家刻意为之,可以说,莫言最喜欢的就是刻意地断章取义,从而制造歧义,这种歧义又是为语言的修辞服务的,为塑造人物服务的。三是更换语素、拆分词组;莫言喜欢拆分词汇,或拆分一些谚语,使得语言的修辞效果更加明显,有时候体现为一种对比,有时候体现为一种衬托,或反讽、或比喻等,总是让人既熟悉又新奇。四是截取语素,颠倒语序。莫言在处理一些语素的时候,或是故意截取,或是颠倒语序,导致语言呈现一种似是而非的效果,有时候对数字的处理也同样如此。 如“急急如丧家之犬,忙忙如漏网之鱼”(见《欢乐》),作家把急急忙忙进行拆分,一方面通过拆分之后形象表达诸如此类场景,另一方面,形成强烈的对比。通过拆分一些相对固定的词汇,再添加一些意思进去,改变词组的固有结果,使其前后的语序关系发生变化,语言的修辞作用得以扩展。再如“我在作品中也添了油加了醋撒了味精”(见《酒国》),莫言把添油加醋进行拆分,从而为语言的修辞功能服务。莫言喜欢用对比,尤其是词汇对比,虽然有堆积词汇之嫌,但是通过语言的对比,使得其修辞效果产生了巨大的衬托张力,如“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红高粱》),他在这个句子中,用了四对“最”对他的家乡高密进行语言描绘,以此体现高密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又如“四老爷蹲在春天的麦田里拉屎,其实并不光是拉屎,他拉出的是一些高尚的思想”(见《鲜女人》),对于这种描述来说,莫言试图把一些特定语境的词汇运用到另外的语境中去,强化语言的修辞效果。对于夸张手法的运用,莫言可谓得心应手,通过夸张的表现手法,使得语言的修辞效果啼笑皆非,如“只有俺老赵坐得稳,为国杀人立大功,砍头好似刀切菜,剥 06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