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指导

文学作品阅读指导
文学作品阅读指导

文学作品阅读指导

世上最好的地方

(文章的标题往往是最重要的提示!一定要养成仔细分析标题的好习惯。这个标题是一个偏正式的短语。在偏正式的短语中,首先看中心语,即“的”字后面的内容。“地方”表明本文写作对象是地点,那究竟是什么?另外,修饰语“世上最好”包含了什么情感?为什么最好?带着这三个问题去读文章。)

①母亲总说,这世上最好的地方就是家。(此处回答了上面的一个问题。)我不这么想。

(此段简单,前后两句综合起来表明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说“我不这么想”?与下文有什么关系?

后来“我”的看法有发生变化吗?

如果有,那么,此处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

②最早的时候,我的家在大院中,里外两间的平房里。(当你看到此句中的“最早”二字时,你想到了什么?)那个城市对于我的父母而言曾经很陌生。他们一无所有,就那么靠着自己的一双手开始营建一个家。(此句中出现了一个“家”字,点了题。值得注意!)我记得小院里的槐花香,记得在大树下跳皮筋时唱的儿歌,记得母亲在公用的自来水龙头下洗一大盆的衣服,父亲在家门前的空地上刨木板做家具。(此句中两个“记得”从两个方面简要回忆了在这个家里的生活。这段生活给你怎样的感觉?请用两个词语概括一下。)那时候我对家的理解就是小院里那间挂着竹帘的小屋——院子里的房子都是相同的结构,唯一不同的是各家挂在门口的竹帘。(此句话的重点在哪里?为什么写这一句?)父亲把买来的竹帘细细打磨光滑,以免扎着人,母亲用旧的格子布将竹帘的边细细缝了,既好看又耐用。(概括一下这句的内容。)父亲是那种闲不住的人,就那两间小平房,也被他动着脑筋规划过——家具都是比着屋的尺寸做的。(想一下,为什么要写这一句话?)我实在不知道父亲如何有这样的手艺,只是觉得天底下没有他做不了的事儿。(此句表达了什么情感?起什么作用?)原先屋里的地上铺着砖,父亲弄了水泥来,将地重铺了一遍。那在全院是独一无二的。(“独一无二”这个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情?)那个夏天里,我最得意的事就是在地上铺了席子,摆上跳棋,然后请同伴来玩,并让他们参观我带着书架的小床。(在这句话中有一个词语最能表达作者此时的感受,你知道吗?另外,别忘了这篇文章的题目哦!)

③我一直认为我的家是最好的家,直到有一天,我去了同学住在高楼里的家。(概括一下这句话的意思,并想一想,它在这里有什么作用?)当我站在阳台上看着都市的车水马龙,看着远处暗红的云彩和一点点落下去的夕阳,突然觉得我的家和这里相比实在算不了什么,我的愿望不再是躺在水泥地板上看小说,而是在高楼的阳台上支一张椅子,看风景。(这句中那两个短语表明了“我”对之前的家的态度呢?是什么促使“我”认识的转变?

④这样怀想了许久,我的家就真的到了高楼上。(这一句再次表明“家”的变化。此句中有一个词语表明了“我”对这个家的态度。)楼房建造的那段日子,只要一有时间,我就跑去看,然后想象着阳台的位置和摆一把什么样的椅子在阳台上。(你能从此句中找到表明“我”对这个家的态度的词语吗?)家搬进高楼的那天,我几乎在阳台上站了一下午。我不仅有了可以看夕阳的阳台,还有了自己的一间小屋。家真的不一样了。(此处的“不一样”和地显然是相对前面那个家而言,那么,究竟有什么不一样呢?)当我坐在阳台的藤椅上,悠然自得看着楼下的人群和远远的树影时,觉得再也没有比家更好的地方。(找出此句中能标明作者此刻感受到词语,你知道这种感受来源于什么吗?)初夏的黄昏,风轻轻吹着,天气好极了,能见着远远的一抹青山。(此处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⑤那一抹青山让我产生了无穷无尽的幻想。那应该是秦岭的一点影子吧,山这边的景色我知道,山那边呢,是什么模样?由此而来,想象也一天一天地扩大,这种不着边际的幻想终于使得我离开家去了他乡,因为我重新觉得有比家更好的地方。(思考一下此段有什么作用?)

⑥我在江南江北穿行了几年之后,找到一个停留的地方,开始自己的生活——与我的家,我的父母完全不同的生活。(又有一个家,自己的家。)我挑选明快的装饰布,让屋里的色调一致,而不是像母亲那样计算哪一种布做窗帘更耐用或是哪一种床单的价格更实惠;我打掉屋的墙让客厅适应我喜欢的家具,而不是比着屋子的大小买家具;我找小时工做家务忘记了自己的事自己做的家训;我甚至不开伙今天肯德基明天麦当劳。我按着自己的想象构建着自己的生活和幸福。(思考一下这一段的中心句。)

⑦突然有一天,当我在西餐桌上舞刀弄叉对付意大利通心粉的时候,猛地记起父亲说的一句话:还是自家的手擀面好吃。母亲的笑和家的影子就在不知不觉中到了眼前。(思考此段叙事有什么目的?)

⑧隔着电话线,听母亲的乡音。北方的冬日,阴着天,风很冷。暖暖地母亲在问:过年回家吗?(此段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⑨冬天的晚上,我回到了家乡的城市。车晚点了,当我远远地看到家时,长长地出了口气。(又一次出现“家”。)天晚了,楼梯的灯都熄了,走到家所在的那层楼,却见那盏灯亮着。(此处的“家”给人什么感觉?)猛然间明白,我只是飘在天上的风筝,线牵在家的手里。(这个比喻句有什么作用?)

⑩这世上最华丽的地方也许不是家,但他永远是一个最好的归处,是牵扯不断的惦念和牵挂,是在不知不觉中渗入的生命的一部分。家是那盏燃起的灯光,为着行色匆匆、漂泊的脚步。(划出此段中的关键句,思考此段有什么的作用?

)注意:将思考引入阅读的全过程,用“是什么”与“为什么”的思维方式指导阅读。即每读一句,思考一下,这样两个相关问题。在思考中完成阅读,随着阅读的进行,思考也逐步进行,对文章的理解也就步步加深。

文学作品阅读方法指导-(5)

文学作品阅读方法指导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阅读文学作品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2)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2007年的广东高考考纲在“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中提出“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所应对的高考考题是半开放试题(根据文本自选角度鉴赏)。这类试题先是出现在上海高考题中,2005年后,全国各地的高考题中也陆续出现。 (一)文学作品阅读题的解题规律 1.读全篇,把握主旨。 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宏观上把握全局,理清文章的层次,领会文章的要义。其次是注意作者生活、写作的背景(要善于利用命题者所做的相关的注释)等,并利用题目、题干弄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揣测命题者考查的目的,做到心中有数。 2.紧扣题目,找准区间。 认真阅读题干,明确要求,弄清楚题目的限制与提示,明确答题方向,确定所在的有效的阅读区间,找到答题区,摘录与题目有关的句子或关键词语组合回答。 3.善于整合有关信息。 需要高度概括的题目,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中的不同信息,或整合回答,或把一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成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准确作答。 4.根据分值,列点回答。 一般来说,现代文阅读每题赋分都在4分以上,一般情况下,4分题答案至少应有两点,6分题答案至少应有三点。如果命题人在作答处已标明(1)(2)之类序号,则按序号答够要点即可。 5.遇到半开放题可以按照以下步骤去做: (1)要针对文本取材特点和语言运用的效果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简明扼要用一句话表达清楚)。 (2)一定要引用原材料中的原词原句或概括原文段中心作为论据。 (3)围绕文本取材特点和语言运用的效果,结合引用原材料中的原段或原词原句进行分析论证。 (4)答案句数根据分值在6~12句之间便可,语言要简明,表意要清楚。 (二)简答题组织语言的方法 1.摘录法:顾名思义,就是选摘原文原句作为答案。 2.浓缩法: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按照题目规定的字数,将其“浓缩”为合乎规范的句子作为答案。 3.改写法:依据题干的指令,将原文中的某个或某几个句子,做点改动,使其合乎答题要求。 4.拼接法:将分散在文章各处的合乎答案要求的句子,有机地拼接融合在一起,使之满足答案的要求。 5.仿写法:依照文章中的某个句子的形式,再造一个形式上与其相似而内容上又合乎答题要求的句子,使之成为答案。 6.活译法:这是指回答那些含有比喻的句子的含意的简答题,可以采取翻译(活译)的方法来诠释它,说出这个比喻的本体,等于就找到了答案。 7.分析法:对于分析句子层次、分析某个句子的作用、分析文章层次、分析某种写法的意义的试题时,可以根据自己对句、层、段、中心内容的理解,自拟答案。 8.综合法:也就是综合运用以上所述方法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 考点一准确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一)何谓重要词语和重要句子 1.重要词语①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词语;②表现文章主旨的词语;③富含深义的词语;④反映具体语境的词语;⑤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⑥运用修辞手法的特殊词语; ⑦指代词(远指、近指、不定指等)。 2.重要句子①语义较为丰富、内容较为含蓄的句子;②能表现文章主旨的关键句子;③能表现文章脉络层次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④生动形象富有文学意味的语句;⑤较难理解的各种修辞句;⑥句型庞大结构复杂,容易理解错误的句子。解题思路: (1)结合语境,在理解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找到对应的信息点,加以概括总结。

阅读优秀作品

阅读优秀作品,()其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自然力,不仅可以()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还可以激发()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A.品味体味珍爱B.品评体验珍惜 C.品评体验珍爱D.品味体味珍惜 2.(全国Ⅰ卷)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有人说日本汽车比德国汽车更舒适,也有人说德国汽车比日本汽车更稳重,但这______只是个人的不同感受,购车人还是要亲自驾驶一下才能作出判断。 ②世界上生产维生素C最先进的两步发酵法技术是由我国发明的,由于制药成本大大降低,迫使两个国际药业巨头“辉瑞”和“罗氏”也不得不______这一技术。 ③如果看了时下一些渲染情爱或暴力的小说、电影以后,就盲目地去摹仿文学作品中某些人物的偏激行为,只能说明这些读者没有足够的______能力。 A.毕竟沿用鉴赏B.毕竟采用鉴别 C.究竟沿用鉴别D.究竟采用鉴赏 3.(全国Ⅱ卷)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岗位培训改变了只在学校接受教育的状况,一个人离开学校并不意味着学习的______。 ②由于环境污染和一些人为的原因,著名的阿尔巴斯白山羊绒的品质正在逐步地______。 ③终于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故乡,再次走上熟悉的大街小巷,______想起许多童年的往事。 A.终止蜕化难免B.中止退化难免 C.中止蜕化不免D.终止退化不免 4.(全国Ⅲ卷)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北京奥运会组委会宣布从2004年开始将先后______新的会徽和吉祥物标志。 ②如果没有______过人生的酸甜苦辣,又怎么能真正懂得长辈们创业的艰难呢? ③父亲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他在外国文学方面的造诣足以使专业人士_______。 A.起用体味侧目B.起用体验刮目

中考语文文学作品阅读答题技巧(各地通用)

中考语文文学作品阅读指导 答题语汇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能准确辨析) 修辞手法及作用:比喻拟人(形象生动)、排比(增强气势)、夸张(突出特征印象鲜明)、反复(强调,感染力强)、借代、反问(加强语气,强烈抒情)、设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引用、对比(突出特点使之鲜明) 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表现手法内涵: ①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等。)

②表现方法(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先抑后扬、前后呼应、想象、联想、象征等。) ③结构特点(前后呼应、结尾点题、对比、衬托、铺垫、、详略、倒叙、插叙等。) 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埋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形象生动、清新优美、富有感染力、音韵和谐、节奏感强、委婉含蓄、准确严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

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结合文体、语境、修辞和具体语句选用分析) 句子在文中常见的几种作用:(1)为下文写作铺垫(打基础、作伏笔)(2)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3)为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4)衬托(正衬、反衬)(5)(首尾呼应),总结全文(6)(照应开头),深化或提示主题(7)(设置悬念),总领下文或领起下文(8)起强调作用,进一步突出(9)(画龙点睛),点明中心(10)开门见山,点题(11)总领上文 方法指导: 1、词语理解 如何分析动词、形容词的作用 分析步骤:

双琴祭文学作品类阅读原文和答案

双琴祭文学作品类阅读原文和答案 (1)那两棵树,是生长极慢的树,其材最适合做琴。那位老制琴 师呢,他的经验是,一棵那样的树,只能锯取一段,做成一把音质 优良的小提琴。所以他打算用那两橡树同时做两把小提琴,使它们 在音质上不分轩轾。 (2)琴取于材,材取于树。老制琴师当年亲手栽下的两株小树苗,在十余栽里,不但增加看年轮,也像少年和少女渐渐长成健壮的青 年和标致的女郎一样,深深地相爱了。它们彼此欣赏,彼此赞美, 永不厌倦地诉说着缠绵的情话。 (3)但是,琴还没做,老制琴师却病倒了。他临终前对儿子说:“我一直想要制成两把音质同样优艮的小提琴。我想做的事是做不 到了,你一定要替我做到……” (4)后来,他的儿子伐倒那两棵树,锯取了它们各自最好的一段,制成了两把音质同样一流的小提琴。他把琴送到了琴店,郑重地交代:“如果有谁在这两把琴中反复比较、挑选,那么无论他最终选 择了哪一把,都不卖给他。如果有人说它们是同样好的琴,那么可 以将两把琴都送给他。如果是两个人,那么一人一把。” (5)有一天,琴店来了两位父亲,带着两名少年。两位父亲是好友,他们是陪儿子束选琴的。两名少年不约而同地看上了那两把小 提琴,于是店主取出琴让他们试一试。 (6)他们各拉一曲后,都说以他们的耳听来,两把琴的音质同样 优良。为了使大人们相信他们所选的不后 悔,他们还毫不犹豫地交换了琴。于是他们幸运地接受了赠予。 (7)后来,他们果然都成了“家”,声名鹊起。无论何时何地, 他们一直合奏着。

(8)世人欣赏并赞美他们的合奏,但世人的心理是古怪的=不久,就有了他们之间孰高孰低的冲种说法。而寂寞的传媒则一口咬住那 纷纭众说,推波助澜。 (9)最后,他们不能再合奏下去了,只能迫不得已地分开,各自 独奏。但他们都是那么眷恋合奏,因为他们觉得只有合奏才能发挥 出他们的演奏天赋。 (10)比他们更眷恋合奏的是那两把小提琴。只有合奏的时候,它们才有机会开日见。 (11)但自从分开后,,它们再没“见到”过对方。它们被思念折磨着,它们的琴音里开始注入了缕缕忧伤,正如苦苦相思着的情人 的信上有泪痕一样。 (12)然而两位由合奏而独奏的演奏家,心里竞渐渐地相互生出嫉恨来。他们不知不觉就坠入了别人的“阴 谋”。他们曾经的珠联璧合引起了别人的嫉恨。别人想要离间他们,想要看他们成为仇敌。 (13)终于,他们中的一个心理崩溃了。他摔毁了他心爱的小提琴,跃下阳台,一命呜呼。 (14)那时,另一个正在舞台上演出。他提琴的几根弦,随弓皆断。弦断之际,小提琴发出类似哀号的最后一声颤音… (15)悲剧的发生使人心趋于冷静,对死者的同情超过了人心对其他一切的表现。有同情就有憎恨,另一个还没来得及从惊愕中悟到 什么,已然懵懂地成了罪魁祸首。最后,他疯了。 (16)他那一把琴被按了弦,又摆在琴店里了。然而,无人问津,因为它已被视为不祥之物。只要琴弓一搭在弦上,便会发出号哭一 般的声音。 (17)是的,那真是一把小提琴在号哭——在为它不幸的爱人人而号哭。 (选自《2011年中国微型小说排行榜》,有删改)

高中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分析术语归纳指导

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分析术语归纳指导师院附中李忠海 前进实验小学史爱东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指作家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塑造文学形象和表现作品的内容的。具体来说,对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主要指:一是作家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 从高考试题来看,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不但要求学生判断某种表达技巧是什么,而且要求赏析其表达的作用。 一、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四、修辞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于记忆,使词句有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五、结构安排 布局谋篇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垫,前后照应;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文学作品阅读(一)

文学作品阅读(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裁缝(朱文俭) 母亲是一位整日忙碌又话少的乡村裁缝。随着服装工厂雨后春笋般的开建,花样翻新的成衣铺天盖地涌向城市乡村,裁缝们被风卷残云般地刮得销声匿迹了,但母亲却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岗位。 梦婷是独生女儿。梦婷三岁,母亲就懒得打理她的衣食住行。衣服新旧不论,总是洗得干干净净,穿得周周正正,一看就是裁缝的女儿。 三岁那年春节刚过,母亲说要给梦婷做一套花衣裳。说的时候,母亲正在为前院敏敏的新花衣缀最后一颗扣子,敏敏要到城里上班。 “妈,你怎么知道我想要花衣裳?” “前院敏敏的这件新花衣,你看了几次了?过年时,你小表姐的新裤子,你还拿去试呢?”母亲的眼没离开手中的针线活,她又要给老椿大伯缝制一个大烟袋包儿。大伯烟瘾大,抽旱烟,没有烟袋包儿不行。大伯来拿烟袋包儿,擓了一篮萝卜,拎了一捆葱,算是面料和工钱。 “妈,我的新衣裳做好了吗?”清明没到,梦婷问母亲。 “婷儿还没有想好要什么面料做衣裳,我用什么做?”母亲手中那把锃亮的剪刀,正欢快地在一块碎花洋布上飞奔。母亲正要为木匠二爷家的小花姑姑赶制了春夏四套、秋冬四套新嫁衣。木匠二爷前段时间,自带木料、工具,为梦婷家打了一套家具:一张大方桌,两把大圈椅;一张小方桌,四把小靠背椅。 “妈,后院二婶去赶庙会,你有没有让她捎买面料?”刚过了端午,梦婷又催母亲。 “我说了。”母亲一边应着,一边随手剪下连衣裙上的一条线头。这时,何掌鞭的媳妇领着双胞胎女儿莺莺、燕燕来拿裙子。 “过来,穿上你大婶做的裙子试试,”何掌鞭的媳妇随手把裙子递过去,“哎呀,太漂亮了,看你大婶的手艺!” “莺莺,燕燕,你俩的裙子穿错了,换过来。”母亲只瞧了一眼,就发现错了。 两姐妹换过来穿,长短、肥瘦、宽紧刚好。 “她大婶,俩闺女长这么大,有时我自己都分不清,你咋看出哩?”何掌鞭的媳妇很疑惑。 “莺莺肩和臀都比燕燕多半指。”母亲走过去用手指量给她们看,确实如此。母亲从来不用尺子量身,而用手指;母亲从来不用画粉画线,也用手指。 何掌鞭的媳妇和双胞胎闺女笑盈盈地走了,临走告诉母亲,前几天,何掌鞭顺便把梦婷家的六亩地给犁了、耙了。 夏至刚过,梦婷又催母亲做衣裳。母亲说等婷儿想好了什么款式,新衣裳就做好了。这时,村南头老把式的媳妇带着几个女人来拿寿衣。刚打春,老把式的父亲就病入膏肓,他媳

高级中学文学作品必备阅读答题技巧窍门

高中小说阅读必备答题技巧 1.小说概念及三要素 2.小说的情节结构 3.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环境描写衬托对比等) 4.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社会环境作用:它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 自然环境作用: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心情;渲染气氛等。 命题角度(一)故事情节的把握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1.把握故事情节 (1)三种题型: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③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2)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抓住场面; ②寻找线索; ③理清小说的结构。 (3)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 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 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2.鉴赏故事情节。 这类型的题目主要是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 常见题型: 1、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2、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 内容作用+结构作用 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

用文学作品激发心灵的正能量

用文学作品激发心灵的正能量 高闰清 (1)古往今来,文学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人学”,可以揭示人类的生存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价值,憧憬人类美好的未来。阅读好的文学作品,能够给读者带来心灵的震撼,思想的洗涤和精神的愉悦。正如高尔基所言:“文学可以帮助人了解他自己;提高人的信心,激发他追求真理的要求;在灵魂中唤起羞耻、愤怒和英勇,和卑俗作斗争,并想尽办法使人变得高尚有力,使他们能够以神圣的美的精神鼓舞自己的生活。”在现代快节奏和高压力的生活下,倘若静下心来,欣赏一篇好散文,就会享受到惬意之美;朗诵一首好诗歌,就会领略到意境之深远;阅读一部好小说,可以体会到情节之感人、知识之丰富、思想之深刻。从阅读中可以获得全面的知识,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启迪人生,培养自立、合作、勇敢、乐观、进取等积极的心理品质,发挥出自己心灵的正能量。 (2)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充分愉悦个体精神。鲁迅曾说:“由纯文学上言之,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兴感怡悦。”即阅读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可以让读者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丰硕。文学话语具有蕴藉属性,无论是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本身,还是属于操作层面的文本,都具有多重解读的可能性。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细致的描述与动人的讲述,让昔日文学的旧面孔顿时变得和蔼可亲,唤醒人们已然枯萎的内心感受,让读者沉迷其中,流连忘返,获得精神的愉悦和心理的舒展。其实,享受到精神的愉悦并非难事,阅读任何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到动情之处,或怦然心动,或潸然泪下;到“山重水复”之处,遇“柳暗花明”之感。 (3)文学作品能够更加坚定意志。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到“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韩愈,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等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通过其文学作品中的呐喊和宣言,形象跃然纸上,无不体现了人性坚强的一面……其实,诸多文学作品里的人物,都在用自己的一举一动鼓励着读者去积极适应新环境,增强心灵的力量。 (4)文学作品可以提升心理的平衡感。俗话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做人游刃有余、潇洒自在,当属“从心所欲不逾矩”者。然而,生活的规范像是一条绳索,时刻在束缚着思想的自由,让心灵不能自由呼吸,进而失去应有的心理平衡。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息。”文学作品如一座人生的灯塔,可以照亮人生,拨开心灵的迷雾,引导前行。 (5)在文学作品中,不乏追求个性自由、勇敢冒险、艰苦创业的人物形象,他们身上所蕴含的积极进取的精神,正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知音,让读者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正如凯瑟琳所说“我爱它(小说),并不是因为它包装得好,而是因为主人翁比我更像我自己。”深思熟虑后会发现:将自身内在的感觉、自我意识以及外部评价等加以综合,就可以回答“我是谁”这个最简单而又最复杂的问题,进而找到心理的最佳平衡点。 (6)文学作品可以塑造对生命的崇尚与热爱。每个人都渴望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享受自由与快乐,实现自我的超越。一部好的文学作品犹如一汪清泉,能净化人的心灵体现出对生命的尊重与欣赏,让读者从或恶或善的人物形象身上区分美与丑、好与坏、真与假,从或悲或喜,或成或败的命运中感悟人生要义,进而激发出对生命的敬意。 (7)一位大家曾说过,经典文学作品要“讲出一些永恒的东西,不局限于这个时代”。唐代的华美诗章、宋代的婉转词作、明清的瑰丽小说,至今仍是社会文化的宝贵财富和社会生活的必然需求。文学无国界,只要能给人以深刻启迪的,让人们能够在黑暗中找到光明的作品,都应该学会欣赏。希望文学作品不断地给读者带来一股心灵的正能量,让他们的心灵始终沐浴着缕缕阳光。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20.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1.选文第(1)段引用高尔基的话,有什么作用?(3分) 2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中心论点的?(4分) 23.第(3)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24.结合你阅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你从中获得的正能量。(2分)

如何正确阅读文学作品

如何正确阅读文学作品 引言:文学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传达作家对历史、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优秀文学作品往往能够成为人们前进的指引,就在于其中蕴含着有益于人生和社会的可贵价值。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著文章、写文章,要传道义、担道义,这是中国文学的一个优良传统。鲁迅先生曾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对于中学生来说,能在课外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但能够增加人文知识,获得艺术享受,还能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因为,优秀的文学作品,无论是从主题、还是人物、情节、语言,都有着它们公认的、不可多得的优点,能够让你直接获得写作的启发,促进你的思考,能够激发你的创作灵感,从而提高你的语文的综合水平。可以说,只要合理安排好时间,适当地阅读优秀的、具有相当价值的文学作品,有百利而无一害。 由于时间关系,在这里,我只浅谈一个内容,即当我们面对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时,应该如何着手,应该注意哪些方面,使我们有目的、有针对性、有收获地阅读。正确的阅读方法能使你事半功倍。由于今天的讲座的性质,我今天所讲的内容中,基本上以小说为实例。 一、揣摩并提炼深刻的主题 释义:指作家在文学作品中通过描绘现实生活图画、塑造艺术形象,来表达的、贯穿一部作品始终的基本思想,又称主题思想或中心思想。一句话,它往往是小说的灵魂。没有主题的小说是不存在,只是有的作品,在主题展现上更加明显,更鲜明。在阅读中,应养成揣摩并提炼作品主题的习惯,以体会作者的写作环境和写作用意,这对理解全文有很大的帮助。 实例:[美]海明威《老人与海》(古巴老渔夫桑提亚哥84天未捕到鱼了,同行都远离他,最崇敬他的孩子也离开了他。第85天他又独自一人乘船出航到很远的地方,竟然捕捉到一条比小船还长两英尺的大马林鱼。可大马林鱼是鱼中豪杰:它机灵、沉着、“搏斗起来一点也不惊慌”,老人被它拖了两天两夜,还不断被它掀起的大浪摔倒在船上,被它牵走的钓索勒得背脊生痛,两手血肉模糊。当时老人只要割断绳索就可以摆脱困境,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靠喝冷水、吃生鱼片加大体力,最终制服了大鱼,猎获了他梦寐以求的目标。但在归途中,又被成群的鲨鱼轮番侵食。桑提亚哥拼出全力搏斗,最终还是输给了鲨鱼。当他回港上岸时,老人带回的只是一艘空船和自己疲惫不堪的身躯,因为大马林鱼被鲨鱼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经典)

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知识归纳 小说阅读 1.明确概念:小说是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2.四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是:主题) 一、人物形象 1、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正面描写: 肖像描写:暗示人物身分和地位;反映人物的精神状态和风貌;反映人物的性格爱好. 动作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心理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活动,暗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语言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细节描写:指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深入的描写,能更细腻地展示人物的某一特征。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描写对象的特点鲜明突出。 2、小说中的人称及作用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的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便于直接对话交流情感,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第三人称:能比较客观的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3、小说人物形象的作用

人物形象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主人公、次要人物。 这两类人物在文中的作用分别是: 主人公是文章塑造的核心人物,能够揭示、突出、深化主题; 次要人物能够对比、衬托主人公,突出主人公的特点,使主人公形象更加鲜明;也能够推动情节的发展或者造成情节的陡转;有对比、衬托、揭示主题的作用。 4人物形象的分析是小说常考的题型。 设问角度: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X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xx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由面到点分点作答,性格特点+文中的依据(结合文本材料分析)。 如何解答这类题型,一般可从五面揣摩: 第一,从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中把握人物性格; 第二,从描写手法中认识人物性格。作品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都是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 第三,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中认识人物性格; 第四,借助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把握人物基本特征。包括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五,从社会环境、活动场景及人物关系中认识人物的典型意义; 注意:区别“人物形象的特点”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人物形象特点的核心是人物的性格特点,但还包括人物形象的身份、职业、地位、技能、行为习惯等因素。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则只指人物的品行、情感、精神等心理特点。 二、情节

文学作品阅读

一、常见修辞手法 一、比喻 1、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去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本体:比喻里被比方的事物;喻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比喻词: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如: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 (本体)喻词(喻体) 2、作用:使描写的事物具体形象,说理浅显易懂。 3、比喻主要分三类:明喻、暗喻、借喻。 类别形式成分 本体(甲)喻词喻体(乙) 出现 明喻甲像乙出现像、好像、似、好比、有如、如、仿佛、像…… 一样、(一般、似的) 暗喻甲是乙出现是、变为、变成、成为出现 借喻乙代甲不出现无出现 例如: ·明喻 (1)油光碧绿的树叶中间托出千百朵重瓣的大花,那样红艳,每朵花都像.一团烧 得正旺的火焰。(杨朔《茶花赋》) (2)这是一种像.个小钟儿似的 ..密密麻麻簇生着。 ..紫色的花,像.“满天星”菊花似的 (秦牧《草原的花》) (3)人需要真理,就像庄稼需要阳光、雨露才能生长、开花、结果一样。 ·暗喻 (1)只要想想,天地是.场房,深谷是.车间,幕天席地,群山环拱,世界上哪个地 方哪个纺织厂有那样的规模呢?(吴伯萧《记一辆纺车》) (2)生命如果是树,那么,理想是根,勤奋是叶,毅力是干,成功是果。 ·借喻 鲁迅在一篇文章里,主张打落水狗 ...,它一旦跳起来,就要 ...。他说,如果不打落水狗 咬你,最低限度也要溅你一身的污泥。 (用喻体“落水狗”来比喻挨了打的敌人。只出现喻体,本体没有出现,也没有喻词。这种比喻以喻体代替本体,有突出本体的某种特性的作用。) ·注意: 1、另有一种没有喻词的比喻,但不是借喻。如: (1)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2)刀不磨会生锈,人不学会落后。 2、否定方式的比喻(反喻)如: (1)生活可不像 ..你做衣服,做一件不合适,扔掉再重做。 (把“生活”比作“做衣服”那么简单、随便,从喻体反面去领会,就知道:生活是复杂的、严肃的。) (2)困难不是 ..钢, ..铁,不是 困难是.弹簧。 你强它就弱, 你弱它就强。 3、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种事物。如: (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朱自清《荷塘夜色》) (2)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鲁迅《故乡》) 例(1)是明喻。拿荷叶和舞女的裙相比,两者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只有修美、艳丽相似。例(2)是比较。拿闰土的红肿的眼睛和他父亲的眼睛相比,两者是同类的事物。 二、拟人 1、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 2、作用:化物为人,将具体的事物人格化,亲切自然,生动形象。 3、例子: (1)矮小而年高 ..的 ..着快熟的庄稼;密集的芦苇细心 ..的垂柳,用苍绿的叶子抚摸 护卫 ..开放的野花。(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 ..着脚下偷偷 (2)春风放胆 ..来梳柳; 夜雨瞒人 ..去润花。 例(1)的“垂柳”也会“抚摸”“庄稼”;“芦苇”也会“护卫”“野花”,而“野花”是“偷偷开放”。例(2)把“春风”“夜雨”人格化,使它们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动作情态,想象“春风”会“放胆”而又去“梳柳”,“夜雨”会“瞒人”而去“润花”。这两个例子都是拟人写法,借物抒情,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强烈的感情,表达得又形象又新颖。 (3)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 ..,而代之以 ....必须休息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例(3)的“教条主义”是抽象概念,赋予它以人的动作后,文章生动活泼,避免了抽象、枯燥的缺点。 三、借代 1、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叫借代, 也叫做“换名”。 如用“红领巾 ....。 ...”代替少先队员

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 答题技巧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一、小说的三要素 主人公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环境描写衬托对比等) 自然环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社会环境——交代时代背景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二、命题关键词 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着重于情节的概括、情节的特点分析、情节的高潮或结尾作用理解、情节的合理性探究。 人物个性特征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辨析、人物性格发展的合理性探究。 着重小说意蕴主旨的全面理解或小说主旨某一侧面的归纳、合理性探究。 三、一般设题角度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分析表现手法) 故事情节及其特点赏析(分析作品结构,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分析表现手法) 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赏析(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小说主题的赏析(概括作品主题) 对小说社会意义或表达技巧的探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 取向作出评价) 环境描写 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1)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渲染气氛,为后边刻画人物作铺垫; (3)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 (4)展开、推动情节发展; (5)深化主旨; (6)象征和暗示。 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1)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2)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 (3)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根据要求还可以这样来组织语言表达:XX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 动……的情节发展。 故事情节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大致包括以下三种题型: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以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 1.把握场面,一般一个场面可以概括为一件事 2.学会按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 (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3)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4)照应前文 (5)线索 (6)刻画人物性格 (7)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1)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世界优秀的经典文学名著

世界优秀的经典文学名著 世界优秀的经典文学名著 1.《海底两万里》 这真是一片奇妙又少见的海底森林,生长的都是高大的木本植物,小树上丛生的枝权都笔直伸向洋面。没有枝条,没有叶脉,像铁杆一样。在这像温带树林一般高大的各种不同的灌木中间,遍地生长着带有生动花朵的各色珊瑚。美丽极了! ——摘自原文 《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著名的科幻三部曲的第二部。它以语言生动、幽默,情节妙趣横生而著称,100多年来,一直受到青少年读者的喜爱。 2.《汤姆·索亚历险记》 法官说:“还有一些人和你一样想去山洞看看呢,汤姆,这一点我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我们已经采取了防范措施,以后谁也不会再在那个山洞里迷路了。” “为什么?” “因为两周前我就找人用锅炉钢板把山洞的洞口封上了,然后又上了三道锁,钥匙在我这里。” 汤姆的脸立刻煞白。 “怎么了,孩子!喂,快来人哪!快拿杯水来!”有人拿过一杯水,一下子泼在了汤姆的脸上。 “啊,现在没事了。你怎么了,汤姆?”

“哎呀,法官。印江·乔埃还留在洞里呢!” ——摘自原文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马克·吐温最受读者欢迎和喜爱的一部小说,它既是一部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品,也是一首美国“黄金时代”的田园牧歌。 3.《昆虫记》 当我面对池塘,凝视着它的时候,我可从来都不觉得厌倦。在这个绿色的小小的世界里,不知道会有多少忙碌的小生命生生不息。在充满泥泞的池边,随处可见一堆堆黑色的小蝌蚪在暖和的池水中嬉戏着,追逐着;有着红色肚皮的蝾螈也把它的宽尾巴像舵一样地摇摆着,并缓缓地前进;在那芦苇草丛中,我们还可以找到一群群石蚕的幼虫,它们各自将身体隐匿在一个枯枝做的小鞘中——这个小鞘是用来作防御天敌和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灾难用的。 ——摘自原文 《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依据毕生从事昆虫研究的经历和成果撰写的一部关于昆虫的作品。此作品既是一部昆虫学的科普书籍,也是一部描写昆虫的文学巨著。 4.《爱的教育》 “夫人,请将这一点钱和我的行李交给领事馆转送回国去。如果一家平安地都 生存着就好了。在我瞑目以前,总望他们平安。请替我写信给他们,说我一向念着 他们,曾经为了孩子们劳动过了。……说我只以不能和他们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阅读

现代阅读书目: 《鲁迅全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朝花夕拾》《野草》《坟》 《郭沫若全集》(文学编):《女神》《三个叛逆的女性》《屈原》 胡适:《尝试集》《终身大事》《叶圣陶短篇小说选》:《倪焕之》《潘先生在难中》《新月派诗选》 《郁达夫文集》《郁达夫小说集》《冰心选集》《朱自清散文》《周作人散文》《闻一多文集》 《死水》《徐志摩诗集》《丁西林剧作全集》(上下)《象征派诗选》《(语丝)作品选》《茅盾全集》:《子夜》《蚀》《虹》《腐蚀》《农村三部曲》《林家铺子》 《老舍文集》:《骆驼祥子》《月牙儿》《四世同堂》 《巴金全集》:《家》《憩园》《寒夜》 《沈从文文集》:《边城》 张恨水:《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八十一梦》 柔石:《二月》《为奴隶的母亲》 叶紫:《丰收》 《张天翼小说选》:《华威先生》 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淘金记》 艾芜:《南行记》 李劼人:《死水微澜》 钱钟书:《围城》 《张爱玲文集》:《金锁记》《倾城之恋》 《赵树理文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 《孙犁文集》:《荷花淀》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秦瘦鹃:《秋海棠》 徐訏:《鬼恋》《风萧萧》 周立波:《暴风骤雨》 路翎:《财主的儿女们》 萧军:《八月的乡村》 萧红:《生死场》《呼兰河传》 曹禺:《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田汉:《获虎之夜》《名优之死》

洪深:《五奎桥》 夏衍:《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包身工》 陈白尘:《升官图》 贺敬之等:《白毛女》《新感觉派小说选》《中国诗歌会作品》《山药蛋派作品选》《殷夫诗选》 《艾青诗选》《戴望舒诗选》《田间诗选》《冯至诗选》《穆旦诗选》《臧克家诗选》 李季:《王贵与李香香》阮章竟:《漳河水)袁水拍:《马凡驼的山歌》《现代派诗选》《七月派诗选》《白色花》《九叶集》《林语堂散文》《梁实秋散文》何其芳:《画梦录》丰子恺:《缘缘堂随笔》 王一川等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共8册) 《中国现代各流派小说选》 《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一1927)(1一10) 《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1—20) 《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1—20) 当代文学阅读书目 小说: 梁斌《红旗谱》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杨沫《青春之歌》柳青《创业史》杜鹏程《保卫延安》 欧阳山《三家巷》周而复《上海的早晨》吴强《红日》赵树理《登记》《“锻炼锻炼”》《三里湾》 李准《不能走那条路》《李双双小传》《黄河东流去》孙犁《风云初记》《山地回忆》《铁木前传》 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王愿坚《党费》茹志鹃《百合花》《剪辑错了的故事》峻青《黎明的河边》 刘心武《班主任》《钟鼓楼》 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春之声》《蝴蝶》《布礼》《活动变人形》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赤橙黄绿青蓝紫》 谌容《人到中年》 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祖母绿》《沉重的翅膀》 徐怀中《西线轶事》 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 汪曾祺《受戒》《大淖记事》 阿城《棋王》 高晓声《陈奂生上城》 铁凝《哦,香雪》《麦秸垛》《玫瑰门》 张贤亮《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邓友梅《那五》《烟壶》 张承志《黑骏马》《北方的河》《心灵史》 路遥《人生》《平凡的世界》 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

小说阅读方法及练习

小说阅读指导 一、考点解读: 语文试卷上有三篇阅读题,其中的第五大题是文学作品阅读,这一道大题多是散文阅读,但有时也会是小说或戏剧阅读。 小说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重要体裁,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占有一定分量,在备考复习中, 同样不可忽视。用作考试命题材料的小说,由于受考试时间、试卷长度等的限制,常选用 比短篇小说更短、容量更小、人物更少、情节更单纯的“小小说” (即“微型小说”)。这种小 说只截取生活的一个横断面,或事件中的一个小片段、小插曲,对人物只勾勒其轮廓,捕 捉其主要性格特征的某种光彩或斑点,兼有特写的特点,写法近似速写 二、相关知识链接: 1 、概念: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 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 2 、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三要素。 3 、人物塑造方面: 辨析人物描写的方法,除了外貌(肖像、神态、服饰)描写,动作细节描写,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等直接描写外,还要注意其它人或景的烘托。《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贾 宝玉、王熙凤的外貌描写非常传神;《项链》开头路瓦栽夫人的心理描写十分逼真;《药》中华老栓买药时,黑衣人的动作描写形象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认识和评价人物的性格、品质、典型性、社会意义、作者的感情倾向等。《装在套子里 的人》的结尾,写到别里科夫死后才一个月,生活又变得沉闷,清楚地表明了别里科夫是 个典型人物,只要专制制度还在,别里科夫式的人物便不可能死绝。《阿Q正传》那叫读 者笑中有泪的精神胜利法,明显地表达了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倾向。 4 、情节结构方面 辨析五个w,即谁(who)、什么事(what)、什么时候(when)、什么地方(where)、为什么(why)。 懂得情节结构中的对比、悬念、倒叙、插叙、出人意料的结尾等等。如《祝福》,采用 了倒叙的结构形式,从祥林嫂临死前的肖像写起,再回顾祥林嫂初来鲁镇的情景.再次到 鲁镇的经过等等,设置了悬念。《项链》出乎意料之外的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有力地突 出了主题。 理清线索(明线、暗线)。多数短篇小说都只有一条线索,但也有一部分短篇小说设置了 两条线索。如鲁迅的《药》,为了表明群众的愚昧,设置了买药、吃药、谈药、药效这条 明线;为了表现辛亥革命,又设置了革命者被杀、革命者的血被吃、革命者成为闲人的谈 资这条暗线。再以两条线的交织表现了群众的愚昧、革命者的悲哀。 5 、环境描写方面 自然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背景,烘托人物心情。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社会关系特征,人物活动的背景等。《祝福》《阿Q正传》开头的环境描写,把故事 发生的背景、时代、社会关系作了明确的交代。

文学类作品阅读——散文

文学类阅读——散文 阅读散文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依据散文地文体特征,深思散文地“形”“神”关系,理清散文地行文思路. 散文文体地最大特点就是“形散神聚”.只有真正地认识并很好地理解了散文地这一特征,才有可能真正做好散文阅读.很多应试者觉得散文抽象,读后往往不知所云,做起来又常常无从下手,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从文体特征人手.例如年高考散文阅读《报秋》,无论是当时地考生还是现在备考地学生,做起来都感觉到有一定地难度.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分析文章,弄清所写事物、事情之间地关系,就不难看出文章描写地主要对象是玉簪花,其主旨是从玉簪花极强地生命力和芳香地气味中得到启示,体味到一种悠然自得、面对现实地人生态度.这样,“作者为什么吃惊?”“作者为什么怅然?”“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地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等问题就不难找到答案.年高考散文阅读《长城》,不少考生对第二问“(作者)又是如何看待长城地现实地?”不知如何回答,有地即使答了也不全面.其实,我们联系全文,深思“形”“神”关系,就会看出:作者写长城过去和现在地种种,实际上就是以长城为载体来对中华民族地历史进行反思,现实加以评说,未来予以展望.写长城主动敞开胸襟迎接四面八方亿万游人地登临,不正显示出今天我们中华民族开放地态度和强烈地自信心吗?这样,问题地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再看年高考散文阅读《门》,文中写到各种实实在在地门,介绍了各种各样地开门方式,不少学生在阅读时很容易把目光停留于此而感到无所适从,既耽误了阅读地速度,又影响了答题地质量.可是,如果我们依据散文地文体特征加以深思,就会很快看出以上这些不过是文章地零散地“形”,作者不过是赋予门以象征意义,写出自己对人生地独特感悟,文章地主旨显然是在对“门”地象征意义地理解上.这样,我们就会很快确定文章有效地阅读区间,从而找到问题地答案.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总之,依据散文地文体特征,深思散文地“形”“神”关系,有助于我们准确地理解散文,理清散文地行文思路,从而迅速地找到问题地答案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二、结合平时阅读,认真做好归纳,熟悉散文地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主要是指作家在表达方式运用上地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上地技巧,以及修辞手法地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知识地技巧.散文阅读常常考查分析文中地表达技巧及其作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首先,同学们要能辨别表达技巧.要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比如“描写和议论”、“领起和过渡”、“对比和烘托”等等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二是要在复习时善于做好这方面知识地归纳.例如,表达方式:叙述(顺叙、倒叙、插叙)、描写(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环境描写;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等)、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抒情等)、议论、说明;表现手法:象征、铺垫、烘托、衬托、对比、人称等;结构手法:线索、转换、过渡、照应、详略等;语言修辞:描绘类(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对偶、排比、反复)、语气类(反问、设问)等等.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三是要特别注意:在作答表达技巧地作用时,不能照搬以前所学,一定要结合文中相关地内容,联系文章地主旨. 不妨参照这样地格式:这儿写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有什么作用(联系该段地中心或散文地“神”)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只要做到以上三点,再答表达技巧题时,自然就会得心应手.如年高考散文阅读《报秋》中有这样一道题:“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地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作答时,我们地思路如下:⑴文章主要写地是玉簪花,写太阳花是为写玉簪花服务地;⑵由本段内容可知,太阳花“连死不了都种死了”,而玉簪花却“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这是反衬地表现手法;⑶这几段重在突出玉簪花极强地生命力.由于题目要求不超过个字,我们将上述内容加以概括,自会答出诸如“反衬出玉簪花极强地生命力”之类近似标准地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