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的异端——日本建筑师藤本壮介设计思维的图像叙事策略

图解的异端

——日本建筑师藤本壮介设计思维的图像叙事策略

Diagram Heresies

—Analysis of Image Narrative Strategy of Sou Fujimoto’s Design Thought 骆肇阳 LUO?Zhaoyang

摘 要 藤本壮介作品借助其语汇“未来、暧昧,多种可能”发起所谓日常诗学式的革命,其著作《建筑诞生的时刻》直接将“局部与局部的关联/原始的场所感”作为建筑新策略发展机制的改革宣言,以“巢穴”寓意“居住的多义”。以破译其作品与自我理论解读之间的关联作为研究目的,通过研究其作品图表式的表达,解译“图像—实体”的关联,得出藤本壮介的作品是具有图解生成的契机,依次从图像叙事的方式、图像过程的诗意两方面阐述其作品图案中所拆解的复杂空间与叙事潜能,分层剖析其“未完成状态”的本质。最后进行总结,得出这种图解设计思维是基于复杂的社会形态、文化变异、差序格局与同构嵌套并存的时空关联等糅合所得的结果,以及总结其语汇与实践的价值意义,启于原始,落实现在,兼容未来。研究方法为文献研究与调查研究。

关键词 藤本壮介;图像;叙事;图解;复杂;诗意Abstract:?With?his?vocabulary?“future”,?“ambiguous”?and?“inclusive”,?Sou?Fujimoto?tries?to?start?a?kind?of?style?revolution?about?daily?poetic.?His?book,?The?Birth Of Architecture,?directly?regards?the?association?between?portions?and?the?sense?of?original?space?as?the?declaration?on?the?reform?of?develop?mechanisms?about?architecture.?He?uses?“nest”?as?the?metaphor?of?“the?ambiguity?of?living”.?The?paper?focuses?on?the?purpose?of?deciphering?the?association?between?his?interpretations?of?the?theory?and?the?designs,?by?studying?the?graphical?expression?of?his?work,?explaining?related?the?channel?from?image?to?entities,?obtaining?the?possibility?of?diagram?analysis?on?Sou?Fujimoto’s?work,?and?stratified?analyzes?its?“unfinished?state”?nature?from?the?pattern?of?narrative?image?and?the?poetic?process?in?dismantling?the?complex?space?and?the?narrative?potential.?Finally,?the?paper?summarizes?the?consequence?that?the?diagram?design?is?read?from?the?complex?social?patterns,?cultural?variation,?differential?mode?of?association?and?so?on,?besides?the?value?of?its?significance?and?practice?vocabulary.?The?concept?inspired?by?the?original?commands?the?architecture?are?being?used?now?as?well?as?in?the?future.?The?methods?of?this?study?are?research?and?investigation.

Keywords:?Sou?Fujimoto;?Image?Narration;?Illustrations;?Complexity;?Poetry

0?引?言

近年来藤本壮介(Sou Fujimoto)事务所在日本与国际实践许多项目中受人关注,其个人也成为青年先锋建筑师代表之一。其作品形态从视觉上观察,是一种半类似解构主义的,具有的游离的、没有中心的实体特征,大部分停留在经典几何数学模型的形态,似乎与伊东丰雄的“游牧空间”、妹岛和世“超级平面”不谋而合。其著作《建筑诞生的时刻》开篇介绍的第一个方案—— 一个渗透社会的构想、基于现有的数字化媒体社交模式社会系

DOI: 10.13791/https://www.360docs.net/doc/7e5982428.html,ki.hsfwest.20160211

骆肇阳. 图解的异端——日本建筑师藤本壮介设计思维的图像叙事策略[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6, 31(02): 52-57.

中图分类号 TU86

文献标识码 B

文 章 编 号 2095-6304(2016)02-0052-06

作者简介

骆肇阳: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

395656339@https://www.360docs.net/doc/7e5982428.html,

统(Network by work)——由行走诞生出来的虚拟空间,就类似伊东丰雄的“东京游牧少女之包”[1]。在《建筑诞生的时刻》中,藤本用少量篇幅的提及了诸多关键词譬如关联性、模糊性、关联性、偶发性、复杂性等对其设计思维进行自我解读。这些词组指示其作品功能的不确定,裹藏着包容性和复杂性,使其作品挣脱了形体上与他者雷同的视觉纠缠,更具有耐人寻味的含义[2]。国内外学界对于藤本壮介作品的研究大多停留在以其个人语汇为出发点,或是结合《建筑诞生的时刻》以及其相关访谈记录对其设计思想进行琢磨与辩证阐述,对于形态含义深层次的分析辩证乏善可陈。本文试图以图像叙事学为基础,以图解手段分析藤本壮介作品与其思想出发点的关联。尝试修复相关望文生义的方法论述,跳出对于藤本壮介设计思维程式化的理解。

1?图解式的过程

在《建筑诞生的时刻》中,藤本壮介采用了类似图解视点(Diagram Viewspect)的方式,在期刊第三页将个人作品的线性缩略图平行并置在一页,其中还别出心裁地将古罗马建筑斗兽场、古希腊帕提农神庙、中世纪Comlongan Castel①,以及现代主义的光辉之作出自迈耶之手的新国家美术(New national gallery)、后现代古典式代表路易斯康的费舍住宅等与之并置。除了与许多独立建筑师强调古典主义情怀的宣传方式不谋而合,藤本意欲强调古典的基础的线性空间关系所包容的“感觉”,即倚重感觉[3],赋予一种特定状态下的场景生产叙事,实际上,从建筑学领域的语言模式转嫁上来说,藤本并没有反抗东方现代大众建筑师的主流古典参照——康的不稳定的诗学语言体系,他换了一种变相的、东方式的梦呓方式,刻意在语言上让“模糊,暧昧”等混沌学的基础词汇不请自来,做了与法国批评学家罗兰·巴特1967年所发出的革命性经典论断“作者已死”的方式完全相反的做法,他无意识地暗语了这个信息化时代,符号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媒体是资本运作有效推进者”改成了“资本运作是媒体的有效推进者”,所有建筑都证明作者

的个人英雄主义对于当代数字化媒体有着

“曲线救国”的本领。简言之,其符号在表

层是在述说一种建筑创作的方式——回归

到分析线稿图的伊始,之后的:“过程”已

然是“结果”;而里层就是一种作品个人符

号系统价值上的宣传。因此作品本身,必须

具有强烈的符号感,这种符号感,就是一

种凝固的图解(Diagram)。他在开篇已经

诚实表明他的个人风格,就是一种停滞于

图解的残缺,或是一个基于经验、技艺、算

法等严谨过程之间最富孕育时刻的瞬间,

因此,在诉诸其作品的分析策略与输出结

果前,其作品利用图像给予我们提示:其

生成过程是可多义解读的。

“未来几何?”,藤本壮介在《建筑

诞生的时刻》里叙述道,未来的作品是一

种类似“洞穴“一样的已然存在的空间,

而居住使其成为“居所”的可能性[4],这

个概念其实完完整整的借阅了海德格尔

(Martin Heidegger)提出的“栖居”概念,

海德格尔曾经在《筑居思》(Bauen Wohnen

Denken)里这样描述过:

“一、筑造乃真正的栖居;二、栖居

乃是终有一死的人在大地上的存在方式。

三、作为栖居的筑造展开为那种保养生长

的筑造与建立建筑物的筑造。”[5]

类似的事例,其实可以追溯到上个

世纪,雅克德里达(Jacque Derrida)创造

了解构主义哲学之后,后现代主义引发了

解构主义建筑革命式的理论与实践,如彼

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借阅诺姆·乔

姆斯基博士(Avram Noam Chomsky)的

《生成语法》理论创作了许多类似维克斯

纳视觉艺术中心一类的作品和伯纳德屈米

(Bernard Tschumi)的法国巴黎—拉维列

特公园(Parc de la Villette),这些作品的

二元论的策略意识完全摈弃了柯布的人体

模数论,而是“创造了具有使用可能无限潜

力的房间,并且内部有多重暗示”。最明显

的是屈米在拉维莱特公园设计图纸中利用

红色作为不稳定符号,暗示事件空间的自

我重构。

这里的暗示,实际上便是强调了结构

空间具有变化的潜能,是一个过程的筛

选。彼得·艾森曼认为设计的过程就是要

排除个人和文化的因素,建筑形式只是一

套符号,是由建筑自身的逻辑关系演变而

来,他强调建筑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他

在《建筑经典1950—2000》里解释了图纸

作为建筑文本的重要意义。他特意分析了

柯布西耶斯特拉斯堡会议大厦,认为柯

布早期的一幅关于帕提农神庙的绘画是其

“不断演化的痴迷追求:即形象(figure)

与笛卡尔坐标系之间辨证而紧张的相互作

用”[6]。艾森曼借助乔姆斯基的句法生成系

统进行拼凑罗列与筛选,因此其个人作品

带有明确的方法,却没有固定的形态,而

形态不是最终的反映,而是证明某种根植

于指定条件下的方法逻辑。

同样的方式都在藤本的早期作品里

有所体现,譬如“原始未来住宅(primitive

future house)”里游离的350×700mm的磨

砂玻璃框架板(图1),以及其变体“终极

木屋(final wooden house)”(图2),看似对

柯布模数的致敬,本质上是基于某种框架

的写作,利用了“匀质”“飘忽不定”作为语

汇抹去了其脉络本质,做了一套不同时代经

典方法的纯粹图案意义上的加法[7] 。

因此,

图1?原始未来之家

Fig.1?Primitive?Future?House

图2?终极木屋

Fig.2?Final?Wooden?House

与其说是藤本壮介个人所描述的“未完成的状态”,不如说是一种“图解过程”,更准确的说,是“图解过程”之间的一幅“图像”。类似胶片电影的循环过程中每一帧画面。

2?图解过程的图像叙事?

在1972年,E.H. 贡布里希就这样写道:“我们的时代是一个视觉时代,我们从早到晚都受到图片的侵袭。在早餐读报时,看到新闻中有男人和女人的照片,从报纸上移开视线,我们又看到食物盒上的图片。……走出房间后,一路上的广告牌又在竭力吸引我们的眼睛,试图挑动我们去抽上一支烟、喝上一口饮料或吃上点什么的愿望。上班之后更得去对付某种图片信息,如照片、草图、插图目录、蓝图、地图或者图表。晚上在家休息时,我们坐在电视机这一新型的世界之窗前,看着赏心悦目的或毛骨悚然的画面一幅幅闪过。……在我们家里,画册、明信片和彩色幻灯片这类旅游纪念物日益增多,就像我们的家庭快照

之类的纪念品日益增多一样。”

[8] 这段描写果断概括了到了图像的空间性与时间性,贡布里希通过图片阅读到“男人”与“女人”,“想抽烟,喝上口饮料”,“毛骨悚然的画面”,内容定格事件的画面,画面中勾勒写实的空间,这是时间性;他从“早晨读报”到“走出房间”,接着“上班”然后“晚上在家休息,时间一直径向前进,图像按照该路径介入事件发生的

过程,而图像本身却是独立的事件,无法看出其个体的事件完整发生的来龙去脉。莱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1729—1781年)曾在《论诗与画的界限》里将诗与绘画做比较,认为“绘画与雕刻一色彩线条为媒介,诉诸视觉,是一种去语境化的产物;而诗歌以语言声音为媒介,诉诸听觉,刻画过程,是一种时间运动”[9]。叙事过程,必然是一条依照时间线索发展的过程,即使是条迷宫般的复式叙述。图像只记录那一刻的瞬间,即布列松式的“决定性瞬间”,“照片完全在瞬间的力量”。显然,瞬间这一极短的、“丧失了所有时间扩延的东西”,将某一刻脱离时间轨道,凝固了这一刻的时间,换句话说,即“以空间的形式保存了时间”,若能反应或暗示事件的运动,那么图像就能叙事。因此,图像具有对残缺时间叙事之美的潜能。类似不朽的古典雕刻《拉孔奥》一样,是种单一性场景叙事。

以藤本的“未来原始小屋”为原型,依据其构造形态基本方式,虚拟一个按照时间推移不断处于运动状态的“未来原始小屋”模型拓扑,按照藤本自述,这个作品就是一个“模糊形态,并去适应地形的高差”,那么逻辑必然就是一个筛选过程:从不定形态之中得到最优解(图3-4)。

除单一性图像叙述之外,图像叙事的模式还有“纲领性叙事模式”,将不同场景并置与叠加,达到非自然语境下的叙事,类似柯林·罗(Colin Rowe)式的剖面透明性(Transparency )研究方法,只不过

处在不同的时间。典型的案例是阿尔布雷特·丢勒(Albrecht Dürer)的画作《忧郁之一》(Melencolia Ⅰ),作者以过去、现在、未来的梦之场景刻画出对马提亚努斯(Martianus Capella)式的贵族七技艺的厌恶,一种对几何学学而无用的忧伤[10]。

将“原始未来住宅”进行场景解构,以活动属性肢解,譬如玩耍、休憩、交谈等;以时间属性肢解,就是早晨活动的部分空间、中午活动的部分空间、晚上活动的部分空间再叠加,就会发觉成为最终的模型效果(图5)。

日本后现代建筑师藤井博己曾在上世纪提出过“空间雕刻”理论,其作品”1号住宅(house1)”、2号住宅(house2)都是类似手法,用架构代替可能发生事件的空间,整体为架构与架构的并置同样也是一种隐喻可能性的方式[11]。这类纲领性图像叙事的宽广画幅在古典主义题材极多,甚至某种程度是一种通用伎俩:处于过程的并置,反映起因,经过与结果,大多数反映是一种艺术家与知识分子的普世情怀,弗兰切斯卡《鞭笞基督》,扬·凡·艾克的《阿尔诺菲尼》夫妇像都是这类叙事方法的体现。这种叙事法可概括为:多个时间图像的重叠或场景的纠缠。而藤本在对业主的生活日常状态力求诗性的描述时,已经潜意识里植入了图像重叠的方法意识,证据便是其个人在《建筑诞生的时刻》里对于安中市环境艺术论坛的描述为“一个空间同时代表诸多场所”

图3?原始未来之家拓扑立面

Fig.3?topological?elevation?of?Primitive?Future?House

图4?原始未来之家变化形态

Fig.4?shape?change?of?Primitive?Future?House

3?图像过程的诗意

3.1 “真实”的诗意

图解建筑(Diagram architecture ),是伊东丰雄在描述妹岛和世的设计理念的时最先提出,他描述妹岛的作品时说到:“她的作品在设计上是明确、清晰,而且非常易读,无论是平面还是完成后的图纸,都彰显出图解(diagram)的特质……一座建筑最终是等同于空间的图示,用来抽象地描述在结构前提下发生的日常性的活动。妹岛建筑的力量来源于她做的极端的削减,来产生一种空间图解,用来描述这个建筑

有意要从形式中抽离出来的日常活动。”

[12]这种工作方法的好处在于清晰明确,不拖泥带水,图纸所呈现的线与二维图案,用实体将其具象化、硬质化,直接呈现结构的精简,模糊了三维与二维之间的界限,最大化凸显空间的本质意图:为活动而活动,建筑仅仅划定了活动的界限,若有若无。而且图纸与实体之间没有任何伪造的过渡,坦诚相见(图6)。这就是真实,线直接是结构的原型表征。与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 )式激进却飘忽不定、力求发现矛盾点的图解不同,这是一种精简到颇有极简主义(Minimalism)式诗意的思维方法。似乎构架消失了一样,如罗伯特·雷曼(Robert Ryman)的极简主义抽象画一般,有消隐的效果。

这样分析图般的生成方式自然是过程的推敲,是极为明显的过程性切片撷取[13]。藤本的作品同样沿袭了这样的过程性思路。

从其早期竞赛安中环境艺术论坛,直至最近的“布达佩斯匈牙利音乐之家 ”(house of hungarian music )(图7)都是图解的构成手段。以安中环境艺术论坛、伊达援护宿舍与青森县美术馆为例,模拟方案的分析图切片,可以很好理解藤本壮介如何用“过程”的方式提炼方案(图8)。

在这样的过程中,结构褪去了多余的外衣,纯白无暇的躯体一丝不挂的裸露在指定的场域里,在日常时光里随风沐歌,阳光之下树影斑驳,诗性油然而生。3.2 “复杂”的诗意

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曾在《小径分岔的花园》里有过如下叙述:

“‘一点不错,’艾伯特说。‘小径分岔的花园是一个庞大的谜语,或者是寓言故事,谜底是时间;这一隐秘的原因不允许手稿中出现‘时间’这个词。……显而易见,小径分岔的花园是彭冣心目中宇宙的不完

整然而绝非虚假的形象。……他认为时间有无数系列,背离的、汇合的和平行的时间织成一张不断增长、错综复杂的网。由互相靠拢、分歧、交错,或者永远互不干扰的时间织成的网络包含了所有的可能性。在大部分时间里,我们并不存在;在某些时间,有你而没有我;在另一些时间,有我而没有你;再有一些时间,你我都存在。目前这个时刻,偶然的机会使您光临舍间;在另一个时刻,您穿过花园,发现我已死去;再在另一个时刻,我说着目前所说的话,不

过我是个错误,是个幽灵。’”

[14]

在这段看似梦呓般混乱,零碎,且毫无头绪的文字下,掩盖了一个繁琐复杂如迷宫般的景色构成,事实无法分清,对话无从下手,毋宁停下放弃,但恰恰这样的布局,使小小的院子里具有迷人的可居可观可游的特质,似园林构筑的迷人的山水空间。

复杂的风景,往往伴随着谜团般的路线,

摆脱经典对称法则的不确定的墙体前

图5?原始未来之家场景叠加

Fig.5?

scene?overlay?of?Primitive?Future?House

图6?妹岛和世?蛇形画廊

Fig.6?Kazuyo?Sejima?Serpentine?Gallery

图7?藤本壮介设计的布达佩斯匈牙利音乐之家

Fig.7?House?of?Hungarian?Music?by?Sou?Fujimoto

后左右肆意飘零,从单调机械化的现实中,解放身体,不已自由宣泄,却以冒险般的身体力行超脱于尘外,如《桃花源记》描绘的“初极狭,才通入,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董豫赣曾在《理水两向》评论郭熙所写的《林泉高致》中“千里之山不能尽奇,万里之水岂能尽秀。”认为这正是写意的意旨所在,而从后一句“太行枕华夏而面目者,林虑泰山占齐鲁而胜绝者,一概画之,版图何异?”也可以看出,郭熙对写实的反对。”

抽象非形而上,方法适当便可雕琢迷人的实体,卡洛斯卡帕(Carlo Scarpa)在他后期的古典句法的引用时,驾驭了威尼斯模型体系的运用,在创造庭院的同时,利用条纹模数叠加,创造指向错觉,从而划分了

体积空间,以不稳定感使读者自身形成阅读答案的多样(图9)。

因为复杂,路径在横向与纵向就有了层次,其交集与并集会形成新的秩序,而场所会随着路径的组织形成解构,赋予空间情绪化的的趣味与质地。图解形态的写实,会模糊与褪去经验的标识,譬如传统意义的楼梯会分辨不清,以其他形态完成建筑自身的完整,而一切都巧妙的模糊在图像线条的叙述中,“孕育了多种无限的可能”。藤本壮介的多个作品中,所体现的路径复杂性,在他的多个作品里一览无余,他曾提到的“局部与局部的相关联”就是一种单元同构模式,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形态生成[2],不确定性自然是其劣势,但恰好与“感觉’的说辞不谋而合,

结合特定场地

图8?一套分析图中的不同步骤,每一个步骤都可以单独作为一个方案,模拟藤本作品的diagram分析图

Fig.8?a?set?of?different?steps?in?the?analysis?diagram,?each?step?can?be?used?as?a?single?program,?simulation?of?the?

diagram?analysis?of?Fujimoto’s?works

作为收束,最终就成了多种路径,万花筒般的视角,同样是给予差异性身份的有力尊

重。譬如House -O就是这组概念的写实模型(图10)。

同样,在藤本壮介2004情绪儿童短期治疗所里(图11),其个人语汇上是为了反密斯,创造“人与非人空间过渡交流的大胆尝试”[15],然而本质上是投射出差异性与重复性共存的场所控制思维。在这样平面

关系不确定游离的机制下,类别古典的“厅/院/巷”,类似森林里的“树”——树若为点,则是点的扩大,扩大为空间,创造内外

的诱发空间,形成可居可观可游的路径。此外,藤本许多作品沿袭这一机制(图12)。

4?结?语

藤本以“基于未完成的结果”提出未来革命性的宣言,其概念里所强调的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联、模糊与暧昧,柔弱以及回归原始的居所,是基于当下复杂的社会形态,文化变异,差序格局与同构嵌套并存的时空关联之下,阅读数字化信息时代的日常生活属性与土地集资成本上升的现实,所提炼出的普适性建构指导思想。通过图解分析其作品本身,得出其核心是一套过程切片机制,对图像进行提取与筛选,从图像叙事的方式中可以得到作品蕴含丰富的故事发生契机,研究图像反映的建构过程与包含的路径可能,反馈出手法中诗意的空间操作与情感互动潜能,身体能被空间所激活,与其理论可以产生共

图9?布利昂家族墓地

Fig.9?The?Brion?Family?Sanctuary

图10?HOUSE-O路径多样性的分析图

Fig.10?path?diversity?of?HOUSE-O

图11?情绪障碍儿童短期治疗所

Fig.11?short?term?treatment?house?for?mood?disorder?children

安中市环境艺术论坛,2000

伊达援护宿舍,2001

青森县立美术馆,2000

鸣。其生活空间的单纯,与图解式的姿态,是日本建筑新生代的宣传与缩影,也是沿袭;作为日本新生代建筑师代言人之一,必须具备这样的姿态与方法论的革命态度,才能促使日本建筑的不断发展。

注释:

①关于Comlongan Castel的汉译,该词出自

藤本壮介的书籍《建筑诞生的时刻》P1页左下图片处,目前为止在相关资料里并无搜索到相应翻译,故保留原英文。

参考文献:

[1] 五十岚太郎. 关于现代建筑的16章:空间、

时间以及世界[M]. 刘峰, 刘金晓, 译.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2: 107-108. [2] 藤本壮介. 建筑诞生的时刻[M]. 张钰, 译.

南宁: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3] 孔新民, 葛沁芸. 原始的未来建筑——

藤本壮介访谈录[J]. 室内设计与装修,

2012(09): 107-109.

[4] 马跃峰, 李媛. 空间的相关性演绎——探

讨藤本壮介非线性思维下的弱建筑[J]. 西

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5, 30(01): 50-54.

[5] 海德格尔. 演讲与论文集[M]. 北京: 生

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155-156.

[6] 彼得·埃森曼. 建筑经典:1950—2000[M].

范路, 陈洁, 王婧,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5: 60.

[7] 宋云云, 魏春雨. 基本几何形在藤本壮介

建筑作品中的应用研究[J]. 建筑与环境,

2013(06): 97-101.

[8] E.H.贡布里希. 图像与眼睛——图画再现

心理学的再研究[M]. 范景中, 杨思梁, 徐

一维, 等, 译. 南宁: 广西美术出版社, 2013:

46.

[9] 莱辛. 论诗与画的界限[M]. 朱光潜, 译. 北

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3.

[10] 潘诺夫斯基. 潘诺夫斯基论丢勒的《忧

郁之一》[M]. 蔡乐钊, 译. 上海: 华东师范

大学出版社, 2014: 70.

[11] 藤井博巳. 空相の現代建築[M]. 东京: 鹿

岛出版会, 1987: 13.

[12] C ORTFS J A. A Conversation with

Kazwyo Sejima & Ryue Nishizawa[J].

El Croquis. 2008(139): 7-31.

[13] A LEXANDER C. A city is not a tree[J].

Archit Forum, 1965(122): 58-62.

[14] 博尔赫斯. 博尔赫斯小说集[M]. 王永年,

陈泉, 译. 杭州: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5:

75.

[15] 俞挺. 藤本壮介的模数[J]. 世界建筑,

2014(08): 57.

图片来源:

图1:引自https://www.360docs.net/doc/7e5982428.html,/cms/

images/ridv/sou05.jpg

图2:引自https://www.360docs.net/doc/7e5982428.html,/atcl/2008/04/

Final-Wooden-House-Sou-Fujimoto-4.jpg

图3-5、8、10-11:作者绘制

图6:引自https://www.360docs.net/doc/7e5982428.html,/28672/

the-2009-serpentine-gallery-pavilion-sanaa/

sanaa-serpentine-4485

图7:引自https://www.360docs.net/doc/7e5982428.html,/maxwidth.

640/https://www.360docs.net/doc/7e5982428.html,/ca4e9f7959154406b8ba8

c62ce1bbee5_640_457.jpg

图9:作者拍摄

图12:藤本壮介. 建筑诞生的时刻[M]. 南宁: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收稿日期:2015-11-17

(编辑:刘志勇)

图12?藤本作品中的路径Fig.12?loads?in?Sou?Fujimoto’s?work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