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名家精注2008

黄帝内经素问名家精注2008
黄帝内经素问名家精注2008

黄帝内经素问名家精注2008-12-3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马莳:此篇应是岐伯所言,发前篇修道未尽之意。篇内以春夏秋冬四时异气,当有善养生长收藏之道,及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皆调神之要道也,故名篇。凡言道者七。

高士宗:四气调神者,随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调肝、心、脾、肺、肾五藏之神志也。君臣问答,互相发明,则曰论。无君臣之问答则曰篇。余皆仿此。此篇乃黄帝继上文而言之,欲人四气调神以全其天真也。

张隐庵:神藏于五脏,故宜四气调之。脾不主时,旺于四季月。

丹波元简:司马迁云: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地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纪纲。故四时之大顺不可失。宋姜锐著《养生月录》一卷,采本篇首一段文,附逐月服饵药方。尊生者宜识之。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王冰:春阳上升,气潜发散,生育庶物,陈其姿容,故曰发陈也。所谓春三月者,皆因节候而命之,夏秋冬亦然。天气温,地气发,温发相合,故万物滋荣。温气生,寒气散,故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法象也。春气发生于万物之首,故被发缓形,以使志意发生也。春气发生,施无求报,故养生者顺于时也。所谓因时之序也。然立春之节,初五日东风解冻,次五日蛰虫始振,后五日鱼上冰。次雨水气,初五日獭祭鱼,再五日鸿雁来,后五日草木萌动。次仲春惊螫立节,初五日小桃华,次五日仓庚鸣,后五日鹰化为鸠。次春分气,初五日玄鸟至,次五日雷乃发声,芍胡荣,后五日始电。次季春清明之节,初五日桐始华,次五日田后化为★,牡丹华,后五日虹始见。次谷雨气,初五日萍始生,次五日鸣鸠拂其现,后五日戴胜降于桑。凡此六气一十八候,皆春阳布发生之令,故养生者必谨奉天时也。

新校正:详小桃华《月令》作桃始华。详芍药荣、牡丹华,今《月令》无。

杨上善:陈,旧也。言春三月,草木旧根旧子皆发生也。天之父也,降之以德;地之母也,资之以气。德之与气,俱能生也。物因德气,英华开发也。春之三月主胆,肝之府,足少阳用事,阴消阳息。故养阳者,至夜即卧,顺阴消也。蚤字,古早字。旦而起,顺阳息也。生、予、赏者,顺少阳也。杀、夺、罚者,逆少阳也。故顺成和,则外摄生也。内外和顺,春之应也。斯之顺者,为身为国,养生道也。萧延平按:蚤,《素问》、《巢氏病源》均作早。注主胆肝之府,袁刻作主肝胆之府。谨按:主胆二字为句,肝之府三字为句。胆为足少阳经,与足厥阴经肝经为表里,于义既足,玩下文小肠心之府注自明。广步于庭,劳以使志也。被发缓形,逸以使志也。劳逸处中,和而生也。故其和者,是以内摄生者也。

张景岳:发,启也。陈,故也。春阳上升,发育庶物,启故从新,故曰发陈。广,大也。所以布发生之气也。缓,和缓也。举动和缓以应春气,则神定而志生,是即所以使也。后放此。皆所以养发生之德也。故君子于启蛰不杀,方长不折。予、与同。四时之令,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凡此应春气者,正所以养生气也。

李中梓:敷和之纪,木德周行。俱生者,氤氲之气也。天地氤氲,万物化醇。荣者,显也。发也。此言在天主发生之令,在人须善养之方。夫人卧与阴俱,起与阳并,卧既夜矣,起复早焉,令阳多而阴少,以象春升之气也。广步者,动而不休,养阳之道也。被发者,舒在头之春气也。缓者,和缓以应令也。如是则神志调适,肖天气之生矣。《尚书纬》曰:东方青帝,好生不贼。《禹禁》云:春三月,山林不登斧。《管子》云:解怨赦罪,皆所以奉发生之德也。

张隐庵:天地之气,俱主生发,而万物亦以生荣。夜卧早起。发,生气也。广,宽缓也。所以运动生阳之气。东方风木之气,直上巅顶。被发者,疏达肝木之气也。缓,和缓也。举动舒徐,以应春和之气。志者,五脏之志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是以四时皆当顺其志焉。

姚止庵:发,发舒也。陈,陈积也。谓发舒其去冬之所陈积也。注言气潜发散,陈其姿容,是陈与发无辨矣。

丹波元简:[万物以荣]《尔雅》:木谓之华,草谓之荣。[广步于庭]仓公曰:车布广志,以适骨肉血脉。《巢源》作阔步于庭。

丹波元坚:《尔雅·释天》:春为发生,夏为长赢,秋为收成,冬为安宁。注:此亦四时之别号。文异而旨近。又《荀子·天论篇》曰: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唐书裴度传》曰:夫颐养之道,当顺适时候,则六气平和,万寿可保。道家法春夏蚤起,取鸡鸣时;秋冬晏起,取日出时。在阳胜之于阴,在阴胜之于阳。

喜多存直宽:《五常政大论》:发生之纪,是谓启陈。王注:物乘木气以发生而启陈其容质也。軙,古陈字。宽案:唐石经以《月令》冠诸《礼记》四十九篇之首。王氏资应中人,特以明皇御删文是,所以引用于注中也。

沈祖緜:春气生,新陈代谢之际,故曰发陈。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王冰:逆,谓反行秋令也。肝象木,王于春,故行秋令则肝气伤。夏火王而木废,故病生于夏。然四时之气,春生夏长,逆春伤肝,故少气以奉于夏长之令也。

杨上善:肝气在春,故晚卧形晚起,逸体急形。杀、夺、罚者,皆逆少阳也。故其为身者,逆即伤肝,夏为伤寒热病变也。其为国也,霜雹风寒灾害变也。春时内外伤者,奉夏生长之道不足也。平按:《素问》逆则伤于肝作逆之则伤肝,夏为寒为变作夏为寒变,奉下无生字。《巢氏病源》夏字下有变字,寒下无为变二字。注晚卧下形字,恐衍文,袁刻无。

马莳:以,已同。此以下四节,言当随时善养也。正、二、三月,春之三月也,阳气已生,最能发生而敷陈之,故气象谓之发陈也。(《五常政大论篇》谓之自★。★与陈同。据下文蕃秀、容平等义,当以气象言。)当是之时,天地以生物为德,万物荣茂。吾人于此,当有善养之术。其卧则夜,其起则早,正阳气正舒也。起而广步于庭,以布夜卧之气。被发而无所束,缓形而无所拘,使志意于此而发生。其待物也,当生则生之,而勿之杀。当与则与之,而勿之夺。当赏则赏之,而勿之罚。凡此者,盖以春时主生,皆以应夫春气而尽养生之道也。否则春属木,肝亦属木.逆春气则伤肝木,而肝木不能生心火,至夏之时,有寒变之病。寒变者,水来侮火,为寒所变也,岂不少气以迎心脏欲长之气哉?奉之为言迎也。

张景岳:逆,不顺也。奉,承也。肝属木,王于春。春失所养,故伤肝,肝伤则心火失其所生。故当夏令则火有不足,而寒水侮之,因为寒变。寒变者,变热为寒也。春生既逆,承生气而夏长者少矣。

高士宗:予、舆同。是知调春生之气,乃为夏长之基。

姚止庵:此言人若不能顺时以养其气,则病自生也。逆,注作反行胜己之令,太拘。不能顺时而养其气即逆也。逆春之气,何以夏为寒变?盖木旺于春而实火之所自生,既不能应春而养其生发之机,则木衰无以生火,故至于夏,宜热而反寒,是为寒变也。奉者,自下与上、从此达彼之辞。天地之气,生发于春,长养于夏,收敛于秋,归藏于冬,缺一不可,倒置不可。冬之藏,秋所奉也;秋之收,夏所奉也;夏之长,春所奉也;春之生,冬所奉也。苟不能应春而反逆其生发之气,至夏自违其融和之令,是所奉者少也。后仿此。

森立之:此四时为病,甚叵解。窃谓:《阴阳应象大论》云: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此文又出《生气通天论》,

文少异。是辨风寒暑湿之于春夏秋冬,其病传变不同也。《金匮真言论》所云: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云云、故春气者病在头云云、故春善病鼽衄云云者,是论四时之正气必中其部位之经俞也。其与此条自别。此则谓不依四时之气调神,则本气结屈,久而为病也。其说如左。案:寒变者,热之谓,寒变则为热是也。夫逆夜卧早起之类诸养生之道,则失肝木柔和之令,故奉承夏长养之气者甚乏少。至夏心火用事,遂发为寒变而成热之病。盖春夏宜养阳。若不养阳则其伤在阳分而肌表受邪也。《病源候论》卷九·时气病诸候曰:属春时阳气发于冬时,伏寒变为温病也。寒变二字之义,得之益明了。《灵枢·论疾诊尺》云: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故曰:冬伤于寒,春生瘅热。春伤于风,夏生后泄肠★。夏伤于暑,秋生★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是谓四时之序也。此与《阴阳应象大论》、《生气通天论》所说同。但云冬伤寒,春生瘅热者,即寒变而为热之义。故今此载其全文,以资考镜耳。

喜多存直宽:据後文例,寒变疑似是病名,宜考。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王冰曰:阳自春生,至夏洪盛,物生以长,故蕃秀也。蕃,茂也,盛也。秀,华也,美也。举夏至也。《脉要精微论》曰: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由是则天地气变也。然阳气施化,阴气结成,成化相合,故万物华实也。《阴阳应象大论》曰:阳化气,阴成形。缓阳气则物化,宽志意则气泄,物化则华英成秀,气泄则肤腠宣通。时令发阳,故所爱亦顺阳而在外也。立夏之节,初五日蝼蝈鸣,次五日蚯蚓出,后五日赤箭生次小满气,初五日吴葵华,次五日靡草死,后五日小暑至。次仲夏芒种之节,初五日螗螂生,次五日始鸣,后五日反舌无声。次夏至气,初五日鹿角解,次五日蜩始鸣,后五日半夏生,水堇荣。次李夏小暑之节,初五日温风至,次五日蟋蟀居壁,后五日鹰乃学习。次大暑气,初五日腐草化为萤,次五日上润溽暑,后五日大雨时行,凡此六气一十八候,皆夏气扬蕃秀之令,故养生者必敬顺天时也

杨上善曰:夏三月时,万物蕃滋茂秀增长者也。阴阳气和,故物英华而盛实也。夏之三月,主小肠,心之府,手太阳用事,阴虚阳盈。故养阳者,多起少卧也。晚卧以顺阴虚,蚤起以顺阳盈实也。日者为阳,故不可厌之。怒者为阴,故使志无怒之。使物华皆得秀长,使身开腠(腠:此后疑脱[理]字)气得通泄也。内者为阴,外者为阳,诸有所爱,皆欲在阳,此之行者,应太阳之气,养生之道也。

读素问钞:[无厌于日]愚谓无嗜卧怠惰,以厌弃于日也。[续]夏气扬蕃秀之令,在人必敬顺天时也。

吴崐曰:“夜卧早起”。缓阳气也。“无厌无怒”,宽志意也。夏气养长,人道应之。

张景岳曰:阳王已极,万物俱盛,故曰蕃秀。岁气阴阳盛衰,其交在夏,故曰天地气交。斯时也,阳气生长于前,阴气收成于后,故万物华实。起卧同于春时,不宜藏也。无厌于长日,气不宜堕也。长夏火土用事,怒则肝气易逆,脾土易伤,故欲使志无怒,则华英成秀。华英,言神气也。夏气欲其疏泄,泄则肤腠宣通,故若所爱在外。凡此应夏气者,正所以养长气也。

李中梓曰:布叶曰蕃,吐华曰秀,万物亨嘉之会也。即司天在泉,三四气之交。《六元正纪大论》所谓上下交互,气交主之是也。卧起同于春令,亦养阳之物也。按荀子云:夏不宛。言当避赫曦之,毋为日所厌苦。怒则气上,助火亢炎,故使志无怒,则生意畅遂,譬如华英渐至成秀也。气泄者,肤腠宣通,法畅遂之时令也。发舒之极,遍满乾坤,其用外而不内,人奉之以养生,故所爱若在外,不知正所以调其中也。夜卧以下皆顺夏令养长之道也,

否则与令为逆,乘时秉政之心主不亦拂其性乎?心伤则暑乘之,秋金收肃,暑邪内郁,必为疟。夏长既逆,则奉长气而秋收者少矣。

高士宗曰:蕃,蕃衍。秀,荣秀也。夏时从生而长,则蕃衍矣。既长而盛,则荣秀矣。天地气交者,天气尽施于地,地气尽腾于天。万物华实者,华美成实也。

姚止庵曰:按:华实,犹言开华结实,非秋冬之成实也。夏宜宣畅,不可多睡以伤神。志和则英华畅茂,气泄则肤腠宣通,自内达外,无郁不开,若所爱者然也。

丹波元坚曰:[夏三月]太平御览举此一段。并有注语。或疑是全氏所解。仍具载于左。曰。夏三月。天地阴阳之气交合。万物华实。故言夏生长于万物成实者也。夜卧早起。是贪于夏气。不厌于日者也。是晚卧早起。明于阳气之盛者也。人志气毋怒。阳气成结。秀实以成。其气得泄阳者也。万物成结。于夏受之。因此夏阳气之所应也。能从其气。则是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损于心。心者夏王也。故言伤心。心伤则秋必病疟。故言夏伤于暑。秋病疟者。不从其气。则大为逆也。是故伤逆深皆损于阳气。故冬至阴盛必重病。

森立之考注:盖晚卧者,比于春时之夜卧则少宴也。何以知然?春之夜卧早起,杨注云:“至夜即卧。”而此杨注云:“夏之三月,阴虚阳盈,故养阳者,多起少卧也。”又云:“早卧晚起,厌日生怒,皆逆太阳气也。”则“早晚”二字,宜为虚字而看,不然则至早卧晚起,遂不可解也。今以前后文例考之。春云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云云。乃谓扩充其发生之志意,欲使凡天下物生而勿杀,予而勿夺也。夏之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秋之使志安宁,以缓秋刑。冬之使志若伏若匿云云,去寒就温,并同。皆谓扩己之志,延及凡天下物也。

素问校勘记:厌即餍字。

读素问臆断:祖緜按:此句当在“使志无怒”下,作“使志无怒,使气得泄,使华英成秀,若所爱在外”,如此句法整齐。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虐,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王冰曰:逆谓反行冬令也。痎,痎瘦之疟也。心象火,王于夏,故行冬令则心气伤。秋金王而火废,故病发于秋而为痎疟也。然四时之气,秋收冬藏,逆夏伤心,故少气以奉于秋收之令也。冬水胜火,故重病于冬至之时也。

杨上善曰:蚤卧晚起,厌日生怒,伤英不秀,壅气在内,皆逆太阳气也。故夏为逆者,则伤乎心,秋为疟,奉秋收之道不足,得冬之气,成热中病重也。平按:《素问》奉上无则字。《巢氏病源》无则奉收者少、冬至重病二句。

张景岳曰:火病者畏水也。

吴崐曰:“逆”,谓失其养长之令也。心象火,旺于夏,失其令则心气伤。至秋金旺而令清肃,火气不得宣发,外与之争,金胜则寒,火胜则热,是为痎疟。夜发谓之痎,昼发谓之疟,义详《疟论》。夏令主长,秋令主收,既失其长,何以能收?故云奉收者少。冬至水胜,火为所克,故冬至重病。

李中梓曰:心火受伤,绵延至冬,则水来克火,病将重矣。

张隐庵曰:盖夏之阳气,浮长于外,至秋而收敛于内,夏失其长,秋何以收?至秋时阴气上升,下焦所出之阴,与上焦所逆之阳,阴阳相搏,而为寒热之阴疟也。夫阳气发原于下焦阴脏,春生于上,夏长于外,秋收于内,冬藏于下。今夏逆于上,秋无以收,收机有碍,则冬无所藏,阳不归原,是根气已损,至冬时寒水当令,无阳热温配,故冬时为病,甚危险也。有云:“逆夏气则暑气伤心,至秋成痎疟。”此亦邪气伏藏于上,与阳气不收之义相同,但四时皆论脏气自逆,而不涉外淫之邪,是不当独以夏时为暑病也。

姚止庵曰:按:逆夏之气,何以秋为痎疟也?金匮真言论曰:“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夏宜舒泄而过于收敛,则三时之气抑郁而不舒,是以秋为痎疟也。痎,老疟,三日一

发疟是也。冬至,非指冬至节,犹言至冬必病重也。

高士宗曰:人体夏时之气而调神,当夜卧早起,以遂其长,无厌于日,以厉其心,夏日最长而无厌,则心气清明,故使心志无怒。无怒,平和也。心志平和,则凡华英者,皆使之成秀矣。华英成秀,则气机充溢,故使气得以疏泄,若所爱在外者然。凡此,皆所以遂其夏长之气。故曰此夏气之应,在人为养长之道也。若逆之而不养其长,则伤心,心伤则夏无以长,故至秋有阴寒之痎疟而奉收者少。秋无以收,冬何以藏,故冬至重病。是知养夏长之气,不但为秋收之基,且为冬藏之本。

张琦曰:心气应夏,逆夏气故伤于心。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由新凉郁其暑热,更感风寒也。

丹波元简曰:简按痎虐。即虐耳。详见于虐论。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王冰曰:万物夏长,华实已成,容状至秋,平而定也。天气以急,风声切也。地气以明,物色变也。惧中寒露故早卧,欲使安宁故早起。志气躁则不慎其动,不慎其动则助秋刑急,顺杀伐生,故使志安宁缓秋刑也。神荡则欲炽,欲炽则伤和气,和气既伤则秋气不干调也,故收敛神气使秋气平也。亦顺秋气之收敛也。立秋之节,初五口凉风至,次五日白露降,后五日寒蝉鸣。次处暑气,初五日鹰万祭鸟,次五日天她始肃,后五日禾力登。次仲秋白露之节,初五日盲风至,鸿雁来,次五日玄鸟归,后五日群鸟养羞。次秋分气,初五日雷乃收声,次五日螫虫坯户,景天华,后五日水始涸。次季秋寒露之节,初五日鸿雁来宝,次五日雀入大水为蛤,后五日菊有黄华。次霜降气,初五日豺万祭兽,次五日草木黄落,后五日蛰虫咸俯。凡此六气一十八候,皆秋气正收敛之令,故养生者必谨奉天时也。

杨上善曰:夏气盛长。至秋也,不盛不长,以结其实,故曰容平也。天气急者,风清气凉也。地气明者,山川景净也。秋之三月,主肺藏,手太阴用事,阳消阴息。故养阴者与鸡俱卧,顺阴息也;与鸡俱起,顺阳消也。春之缓者,缓于紧急,秋之缓者,缓于滋盛,故宁志以缓形。夏日之时,神气洪(平按:注洪袁刻作涣)散,故收敛顺秋之气,使之和平也。摄志存阴,使肺气之无杂,此应秋气,养阴之道也。平按:《素问》形作刑。《素问》精作清,应下无也字。《巢氏病源》同。

吴崐曰:早卧所以避寒露,早起所以平秋容。皆所以顺秋金收敛清肃之令也。秋气收,故养收以应之。

张景岳曰:阴升阳降,大火西行,秋容平定,故曰容平。风气劲疾曰急。物色清肃曰明。蚤卧以避初寒,蚤起以从新爽。阳和日退,阴寒日生,故欲神志安宁,以避肃杀之气。皆所以顺秋气,欲使肺金清净也。凡此应秋气者,正所以养收气也。

李中梓曰:阳德日减,阴惨日增,故须神志安宁,以缓肃杀之气。

张隐庵曰:“容”,盛也。万物皆盛实而平定也。寒气上升,故天气以急;阳气下降,故地气以明。鸡鸣早而出埘晏,与鸡俱兴,与春夏之早起少迟,所以养秋收之气也。

姚止庵曰:按:秋夜露寒宜早卧,秋清气爽宜早起。辑敛神志,谨避肃杀之令,以收气而保肺。三段一意。

高士宗曰:夏时盛极,秋气舒缓,其时则从容而平定也。天气以急,肃杀将至也,地气以明,草木将凋也。

张琦曰:收降令行故也。秋主刑杀,志气躁动则行秋令,或过而秋气不平矣。

丹波元简曰:简按容。盛也。见说文。即盛受之义。非盛实之谓。王马张并为容状之容。乃与发陈蕃秀闭藏自异旨。圣济经注云。容而不迫。平而不偏。是谓容平。此说似是。

五常政大论。以金平气为审平。说苑曰。秋者天之平。

丹波元坚曰:考严杰经义丛钞有金鹗释庸一篇有云。庸又通镛。书益稷笙镛以间。郑氏镛作庸。注云。西方之乐谓之庸。庸功也。西方物孰有成功。庸又通颂。大射义西阶之西。颂磐东面。注云。言成功曰颂。西为阴中万物之所成。是以西方颂磐谓之颂。古文颂为庸。颂古容字。与庸同声。故通用。繇是推之。则容平之容。恐亦与庸相通。而容平即万物成熟平定之谓也。

素问札记:宽案:“刑”、“形”,古字通用。存考。

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王冰曰:逆,谓反行春[守]令也。肺象金,王于秋,故行春[守]令则气伤。冬水王而金废,故病发于冬。飧泄者,食不化而泄出也。逆秋伤肺,故少气以奉于冬藏之令也。

杨上善曰:晚卧晚起,志不宁者,秋时以逆太阴气,秋即伤肺,至冬飧泄,奉冬养之道少也。平按:《素问》奉养作奉藏。《巢氏病源》无则奉养者少句。

马莳曰:七、八、九月,秋之三月也。阴气已上,万物之容至此平定,故气象谓之容平。天气以燥而急,地气以燥而明,吾人于此,当有善养之术,其卧则早,较春夏异,惧中寒露也。其起亦早,与鸡俱兴,较春夏尤早也。(《阴阳书》云:七月丑时在五更,八、九月丑时在四更。)使此志安宁而不妄动,使秋刑缓用而不妄役。盖用刑不缓,志仍不宁也,必收敛神气,使秋气之在吾身者和平也。无外驰其志,使肺气之藏吾内者清静也。凡若此者,盖以秋时主收,皆以应夫秋气,而尽养收之道也。否则秋主金,肺亦属金,逆秋气则伤肺金,肺金不能生冬时之肾水,而至冬之时有飧泄之病。正以肺为阳明燥金,脾土恶湿喜燥,肺金既衰,不能生水,肾水又衰,不能摄水,而脾土又不能制水,故脾湿而飧泄自生也,岂不少气以迎肾脏欲藏之气哉?

吴崐曰:“逆”,谓失其养收之令也。肺象金,旺于秋,肺气既伤,则冬水为金之子,无以受气,不能闭藏,故病发于冬而飧泄,谓食不化而泄出,少气以奉冬藏之令也。

张景岳曰:肺属金,王于秋。秋失所养,故伤肺,肺伤则肾水失其所生,故当冬令而为肾虚飧泄。飧泄者,水谷不分而为寒泄也。秋收既逆,承收气而冬藏者少矣。

高士宗曰:人体秋时之气而调神,当早卧以宁,早起以清。与鸡俱兴者,鸡卧则卧,鸡起则起也。早卧早起,所以使肺志安宁,以缓秋时之刑杀也。收敛神气,使秋气平者,言使志安宁,所以收敛神气也。以缓秋刑,所以使秋气平也,是五藏之志,即五藏之神矣。无外其志,使肺气清者,言收敛神气,乃无外其志也。使秋气平实,使肺气清也,是五藏之神,即五藏之志矣。凡此,皆所以遂其秋收之气,故曰此秋气之应,在人为养收之道也。若逆之而不养其收,则伤肺,肺伤,则秋无以收,故冬为飧泄之病,奉冬藏者少,是知调秋收之气,乃为冬藏之基。

张琦曰:肺气应秋,故逆之则伤肺。冬为治泄者,脾以湿土主令,肺从母化气而为湿,湿胜其操,收令失职。收者,所以为藏之先也,收令不肃则藏令不密,阳泄水寒,上侮脾土,水湿相会,脾弱不能消化水谷,则为飧泄,由肺伤而奉藏者少也。

张隐庵曰:“飧”,音孙。肺属金,旺于秋,逆秋收之气,则伤肺矣;肺伤,至冬为飧泄之病,因奉藏者少故也。盖秋收而后冬藏,阳藏于阴,而为中焦釜底之燃,以腐化水谷,秋失其收,则奉藏者少,至冬寒水用事,阳气下虚,则水谷不化而为飧泄矣。

姚止庵曰:按:逆秋之气,何以冬为飧泄也?秋宜收敛,敛之不密则藏之不固。飧泄者,藏而不固之病也。

丹波元简曰:简按飧。本作餐。又作。说文。餐。吞也。玉篇。飧。水和饭也。释名。飧。散也。投水于中自解散也。列子说符注。。水浇饭也。水谷杂下。犹水和饭。故云飧泄也。

丹波元坚曰:太素作餐泄。杨曰飧音孙。谓食不消。下泄如水和饭也。

森立之考注:《大素》作“泻”。 [杨]《大素》卷三首,水洗饭也。音孙。谓肠胃有风,水谷不化而出也。·案:秋冬宜养阴,今逆秋气则肺金不清,湿邪内入,故至冬肾水用事之时,而作飧泄食不化之证也。第十七云:“久风为飧泄。”可并考。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状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王冰曰:草木凋,蛰虫去,地户闭塞,阳气伏藏。阳气下沉,水冰地坼,故宜周密,不欲烦劳。扰,谓烦也,劳也。避于寒也。皆谓不欲妄出于外,触冒寒气也。去寒就温,言居深室也。《灵枢经》曰: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今灵枢无此文,见本书脉要精微论中。守]无泄皮肤,谓勿汗也。汗则阳气发泄,阳气发泄则数为寒气所迫夺之。亟,数也。立冬之节,初五日水始冰,次五日地始冻,后五日雉人大水为蜃。次小雪气,初五日虹藏不见,次五日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后五日闭塞而成冬。次仲冬大雪之节,初五日冰益壮,地始拆,鶡鸟不鸣,次五日虎始交,后五日芸始生,荔挺出。次冬至气,初五日蚯蚓结,次五日麋角解,后五日水泉动。次季冬小寒之节,初五日雁北乡,次五日鹊始巢,后五日雉雊。次大寒气,初五日鸡乳[上二十字,守],次五日鸷岛厉疾,后五日水泽腹坚。凡此六气一十八候,皆冬气正养藏之令,故养生者必谨奉天时也。

杨上善曰:阴气外闭,阳气内藏。言居阴分,故毋扰阳。冬之三月,主肾藏,足少阴用事,阳虚阴盈。故养阴者,多卧少起。蚤卧顺阳虚,晚起顺阴盈也。伏匿,静也。卧尽阴分,使志静也。言十一月,阴去阳来,故养阴者,凡有私意,诸有所得,与阴俱去,顺阳而来,无相扰也。闭诸腠理,使气不泄极也,斯之行者,应冬肾气,养阴之道也。平按:于《素问》作乎。《素问》匿上有若字。有德《素问》、《巢氏病源》均作有得,玩本注亦作得,恐系传写之讹。《素问》不极作亟夺。

读素问钞:愚按:若有私意,妄求于外也,若已有得虽未得,若已得不欲扰乎阳,触冒寒气也。泄皮肤扰乎阳也。扰乎阳则上文四者伏匿之类,皆不遂其所匿矣。此夺其气也。

吴崐曰:“坼”,拆同。天地闭寒,不欲烦扰以泄阳气。皆所以法象冬藏之令也。去寒就温,恐伤寒也。冬今宜藏不宜泄,故戒人无泄皮肤,使气亟夺。“亟”,数也。此冬气之应,人法象之以为养藏之道也。

张景岳曰:阳气藏伏,闭塞成冬也。坼,裂也。天地闭塞,故不可烦扰以泄阳气。所以养阳,无使泄夺,所以养气。亟,数也。真氏曰:冬气闭藏不密,温暖无霜雪,则来年阳气无力,五谷不登;人身亦是如此,静时纷扰,则动时安能中节?故周子以主静为本,程子以主敬为本,其理一也。

李中梓曰:阴盛阳衰,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即无扰乎阳也。所以避寒也,即养藏也。

张隐庵曰:万物收藏,闭塞而成冬也。阳气收藏,故不可烦扰,以泄阳气。“若伏若匿”,使志无外也。“若有私意,若已有得”,神气内藏也。夫肾藏志,心藏神,用三“若”字者,言冬令虽主闭藏,而心肾之气,时相交合,故曰私者,心有所私得也。“去寒就温”,养标阳也。肤腠者,阳气之所主也。夫阳气根于至阴,发于肤表,外不固密,则里气亟起以外应,故无泄皮肤之阳,而使急夺其根气也。此言冬令虽主深藏,而标阳更宜固密。

高士宗曰:闭,闭塞。藏,伏藏也。水冰,水性至动,冻而冰也。地坼,地体至厚,裂而坼也。无扰乎阳,地气固藏,不腾于天也。

丹波元简曰:宋本。匪。作匿。无今详以下七字注。简按匿得押韵。

森立之考注:《大素》“闭”上有“气”字,《医心》同。·《月令》“天气上腾,地

气下降,天地不通,闭塞而成冬。”·案:“伏匿”之急呼为伏,伏匿者谓伏也。《大素》作“使气不极”,可从。压韵亦叶。《医心》引作“使气极”,恐脱“不”字也。

内经辩言:樾谨按:“夺”即今“脱”字,王注以“迫夺”说之,非是。

素问札记:《齐民要术·养羊》篇:”春夏早放,秋冬晚出”。注:“春夏气輭,所以宜早;秋冬霜露,所以宜晚”。《养生经》云:“春夏早起,与鷄俱起;秋冬晏起,以待日光”。此其义也。

素问校勘记:注云:小寒之节,初五日雁北乡。此下脱去三候,当补之。云:次五日鹊始巢,後五日雉雊。次大寒气,初五日鷄乳。按《释音》出雊字,则宋本有此文。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王冰曰:逆,谓反行夏令也。肾象水,王于冬,故行夏令则肾气伤,春不主而水废,故病发于春也。逆冬伤肾,故少气以奉于春生之会也。

杨上善曰:早起晚卧,不待日光,志气外泄,冬为逆者,伤肾痿厥,奉春养生之道少也。痿厥,不能行也,一曰偏枯也,于危反。平按:《素问》则奉生少也作奉生者少。

马莳曰:十月、十一、十二月,冬之三月也。阳气已伏,万物潜藏,故气象谓之闭藏也。当此之时,水以寒而冰,地以寒而坼。君子居室,如蛰虫之周密,无扰乱卫气可也。(《生气通天论》曰: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其卧则早,与秋同也。其起则晚,必待日光,与秋异也。使其志若有所伏匿然,若有私意,若己有得,皆无扰乎阳之意也。去寒以就温,无泄皮肤之汗,而使阳气之数夺。凡若此者,盖冬时主藏,皆以应夫冬气,而尽养藏之道也。否则,冬主水,肾亦主水,逆冬气则伤肾水,肾水不能生肝木,而至春之时,有痿厥之病。正以肝主筋,筋之不能举者为痿;春木旺水废,则阳气上逆而为厥。厥之为言,逆也。(本经明有《痿论》、《厥论》,非可以一病言。然厥论则有寒厥、热厥,乃厥逆之谓。)岂不少气以迎肝藏欲生之气哉?

吴崐曰:“逆”,谓失其闭藏之令也。肾象水,旺于冬.肾气既伤,春木为水之于,无以受气,故为痿厥。痿者,肝木主筋,筋失其养而手足痿弱也。“厥”,无阳逆冷也。木主升生,肝木病,故曰奉生者少。

张景岳曰:肾属水,王于冬。冬失所养,故伤肾,肾伤则肝木失其所生,肝主筋,故当春令而筋病为痿。阳欲藏,故冬不能藏,则阳虚为厥。冬藏既逆,承藏气而春生者少矣。

高士宗曰:人体冬时之气而调神,当早卧晚起,以避其寒,必待日光,以就其温,使肾志若伏若匿,而退藏于密。若有私意而不出诸口,若已有得,而不告诸人者然。去寒就温,去户外之寒,以就深室之温也。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无以寒风泄其皮肤,使阳气亟夺也。凡此,皆所以遂其冬藏之气,故曰此冬气之应,在人为养藏之道也。若逆之而不养其藏,则伤肾,肾伤,则冬无以藏,故至春为痿厥之病,而奉春生者少,是知调冬藏之气,乃为春生之基。此一节,言随四时之气,调五藏之神,为生长收藏之先基也。

张琦曰:肾气应冬,故逆冬气则伤肾。肝主筋,而生于水,肾伤则木之生意不遂,血少筋枯,故痿也。厥者,阴阳不相顺接。病屈厥阴,以木生于水而化火,得母气则寒,从子气则热,上阳下阴,不相交接,故厥。总缘生气之失政也。

姚止庵曰:按:逆冬之气,何以春为痿厥也?冬令主藏,敛四时之气而藏于密,藏之不固,则发越无基,而痿厥之病见于春也。

森立之考注:《病源》“痿”作“萎”。·(眉)依前例则此“痿厥”亦一病,盖其藏府痿,故厥见于外也。今日平生冬春间,内热逆上耳鸣目,肝郁气逆等,皆是痿厥。此四时病,皆所常有者也。·案:当时不即病,至后日始发之义。详《伤寒例》宜参。乃与疟病间日平快同理耳,不足怪也。·案:以上谓顺四时之常气,以调人神也。

校伪:注:故行夏令则气伤。古抄本“气”上有“肺”字,与前後文例合。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

王冰曰:冒天明不竭,风清净故致,人之寿延长,亦由顺动而得,故言天气以示于人也。四时成序,七曜周行,天不形言,是藏德也,德隐则应用不屈,故不下也。《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也。言天至尊高,德犹见隐也,况全生之道,而不顺天乎。

新校正云:按别本止一作上。

杨上善曰:天道之气,清虚不可见,安静不可为,故得三光七耀光明者也。玄元皇帝曰:虚静者,天之明也。天设日月,列星辰,张四时,调阴阳,日以曝之,月以息之,风以干之,雨露濡之,其生物也,莫见其所养而物长,其所杀也,莫见其所丧而物亡,此谓天道藏德不上故不下者也。圣人象之,其起福也,不见其所以而福起,其除祸也,不见其所由而祸除,则圣人藏德不上故不下也。玄元皇帝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即其事也。平按:静顾本《素问》作净,赵府本仍作静。《素问》上作止。新校正云:别本亦作上。

吴崐曰:此下八节,言天以例人也。“天气”,阳气也,言天惟阳气清净,则众曜光明。以人论之,人身之阳气清净,则亦聪明而神慧矣。天之悬象于上,悠久而不下者何哉?藏其阳德,运而不止,故悠久而不下也。在人之身,能纯全其阳,则亦可以长生而不坏矣。

张景岳曰:天之气,至清净、至光明者也,人禀此气而生,故特言之,以明人之本质亦犹是也。天德不露,故曰藏德。健运不息,故曰不止。惟其藏德,故应用无穷,惟其健运,故万古不下,天道无为故无不为,天犹若此,可以修身之士而不知所藏德乎?

李中梓曰:藏德者,藏其高明而不肯自以为高明也。不止者,健运不息也。惟藏而不止,虽下降而实不之下,曷尝损其居上之尊乎,故曰不下也。

张隐庵曰:上节论顺四时之气,而调养其神,然四时顺序,先由天气之和,如天地不和,则四时之气亦不正矣,故以下复论天地之气焉。上天之气,至清净光明,然明德惟藏,而健运不息者也。夫天气下降,地气上升,斯成地天之《泰》,惟其运用不止,故不必下而后谓之下也。盖言天气布于六合九州,化生万物,而体位仍尊高也。

高士宗曰:四时之气,天气主之。天气清净,言天纯粹无为也。光明者也,言天覆照无私也。天之内而清净,外而光明,由于藏德不止;藏德不止,即天之所以调神,故位极其高,体隆于上,而不下也。

张琦曰:一作止非。以下言顺阴阳。阴阳之和者,即在四时之中,故特以不和者言之。所谓虚邪成风当避者也。天气者,阳气也。天气本清净而光明,但阴阳贵能升降,若阴不上升,则阳不能下降矣。以下皆言不能升降之害。

森立之考注:案:清净,谓天之苍苍。光明,谓日月星也。·(眉)《礼记·孔子间居》云:“孔子曰:天有四时,春秋冬夏,风雨霜露,无非教也。地载神气,风霆流形,庶物露生,无非教也。清明在身,气志如神,耆欲将至,有开必先,天降时雨,山川出云。”云云。·(眉)案:此亦人天一理之说,与本论同义,故录于此。

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别名木多死。

王冰曰:天所以藏德者,为其欲隐大明,故大明见则小明灭,故大明之德不可不藏,天若自明,则日月之明隐矣。所论者何?言人之真气,亦不可泄露,当清净法道,以保天真。苟离于道,则虚邪入于空窍。阳谓天气,亦风热也。地气谓湿,亦云雾也。风热之害人,则九窍闭塞;雾湿之为病,则掩翳精明。取类者,在天则日月不光,在人则两目藏曜也。《灵枢经》曰:天有日月,人有眼目。《易》曰:丧明于易。[易无此文,岂误记丧羊为丧明耶。守]岂非失养正之道邪!露者云之类,露者雨之类。夫阳盛则地不上应,阴虚则天不下交,故云雾不化精微之气,上应于天而为白露不下之咎矣。《阴阳应象大论》曰:地气上为云,

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明二气交,合,乃成雨露。《方盛衰论》曰:至阴虚,天气绝;至阳盛,地气不足。明气不相召,亦不能交合也。夫云雾不比其精微,雨露不沾于原泽,是为天气不降,地气不腾。变化之道既亏,生育之源斯泯,故万物之命,无禀而生,然其死者,则名木先应,故云名木多死也。名,谓名果珍木。表,谓表陈其状也。《易系辞》曰: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然不表交通,则为否也。《易》曰:天地不交,否。

杨上善曰:君上情在,于己有私,修德遂不为德。玄元黄帝曰: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君之无德,则令日夜薄蚀、三光不明也。空窍,谓三百六十五穴也。君不修德和阳气者,则疵疠贼风,入人空窍,伤害人也。阳气失和,故令阴气冒复三光。阴气失和,致令云露无润泽之精,无德应天,遂使甘露不降,阴阳不和也。言白露者,恐后代字误也。阴阳不得交通,则一中分命,无由布表生于万物,德泽不露,故曰不施也。平按:《素问》上下作天明。《素问》云露作云雾,甘露作白露。

吴崐曰:阳气闭塞,山泽为之不通。地气冒明,七曜为之蔽障。以人论之,九窍不通,阳气闭塞也;五官失用,地气冒明也,皆所以明邪害空窍之意。云雾精洁,则白露降,若早夜云雾不精洁,则旦日白露不降。人身膻中之气犹云雾也,膻中气化则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若膻中之气不化,则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而失降下之令,犹之白露不降矣。阴阳二气贵乎交通,若交通之气不能表扬于外,则万物之命无所施受,无所施受则名木先应而多死。喻之于人,阴阳交通,自内达表,是行升生之令,百骸受气而荣,反是者则为皮瘁、毛落、爪枯、齿槁、犹之名木多死耳。

张景岳曰:惟天藏德,不自为用,故日往月来,寒往暑来,以成阴阳造化之道。设使天不藏德,自专其明,是大明见则小明灭,日月之光隐矣,昼夜寒暑之令废,而阴阳失其和矣,此所以大明之德不可不藏也。所喻之意,盖谓人之本元不固,发越于外而空窍疏,则邪得乘虚而害之矣。空,孔同。若天气自用,必孤阳上亢,而闭塞乎阴气,则地气隔绝,而冒蔽乎光明矣。雾者云之类,露者雨之类。阴阳应象大论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若上下否隔,则地气不升,而云雾不得精于上,天气不降,而白露不得应于下,是即至阴虚气绝,至阳盛地气不足之谓也。独阳不生,独阴不成,若上下不交,则阴阳乖而生道息,不能表见于万物之命,故生化不施,不施则名木先应,故多死。

张隐庵曰:天气至光明者也。明德藏隐,故昼明者日焉,夜明者月焉。若不藏而彰著于外,是天明而日月不明矣。天德不藏,则虚其清净高明之体,而邪乘虚以害之,故曰:“天运当以日光明,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如人之阳不固密于上,不卫护于外,则邪走孔窍而为害矣。此言天包乎地,阳抱于阴,然当藏隐固密,而不宜外张下泄者也。“阳气者”,天气也。此承上文而复言天德惟藏,而无运用不息之机,则地气上乘,而昏冒其光明矣。上节言虚其藏德之体,此节言失其不止之机。地气升而为云为雾,天气降而为雨为露,云雾不精,是地气不升也。地气不升,则天气不降,是以上应白露不下。上节言天气闭塞,此节言地气伏藏,天地不交而为《否》矣。“表”,外也,扬也。言天地之气,虽上下交通,而不表彰于六合九州之外,则万物之命,不能受其施化矣。不施则名木多死,盖木为万物之始生也。上节言不交通于上下,此节言不运用于四方。

高士宗曰:天德惟藏,大明不明,故有日焉,为之明于昼;有月焉,为之明于夜。使天自用其明,则日月不明,日月不明,则四时不成,邪害天地之空窍。邪害天之空窍,则所谓阳气者,闭塞于上,而不下降矣。邪害地之空窍,则所谓地气者,昏冒其明,而不上承矣。精,犹极也。表,四布也。

张琦曰:天气不下,则天独明于上矣,然天之所以明者,以日月之明也。阳独留于上,则阴阳痞隔,日月反失其明,而邪气害其空窍。盖阳气闭塞,则阴浊之气上填而冒其明也。

丹波元简曰:[云雾不精]诗疏云。有云则无露。无云乃有露。尔雅云。天气下地气不应曰雾。地气发天不应曰雾。精。晴同。史天官书。天精而景星见。注。精。即晴。汉书京

房传。阴雾不精。高云。精。犹极也。未详何义。

丹波元坚曰:[名木]古人谓大为名。名木盖大木之谓。王注恐谬。

森立之考注:·案:“故”字当移“表”字下而看,此亦古文一种之法耳。“施”字王注别无解,二张共以为施化之义,可从。名木者,谓其实可食之诸木,云木则草在中。今桃李不实之年,五谷亦不丰,是天气使之自然也。杨上善曰:“谓名好草木不黄而落。”王注云:“名,谓名果珍木。”共可以征也。《气交变大论》“岁土不及,名木苍凋。”《五常政大论》“岁土太过,云名木不荣。”《六元正纪论》“名草上焦。”·(眉)[杨]以“名木多死”以下,分为八种。·(眉)《五常政论》“政暴变则名木不荣。”

素问札记:宽案:“冒明”疑是“冒瞑”。盖“明”、“瞑”,古音相通,否则与闭塞义不干涉。当博考。

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刚菀藳不荣。

王冰曰:恶谓害气也,发谓散发也,节谓节度也,菀谓蕴积也,槁谓枯槁也,言害气伏藏而不散发,风雨无度,折伤复多,槁木蕴积,春不荣也。岂惟其物独遇是而有之哉,人离于道亦有之矣。

吴崐曰:“恶气”,上文邪害空窍闭塞冒明之气也。“不发”,不散去也。“风雨不节”,上文交通不表是也。“白露不下”,亦上文所云者。“菀槁”,陈积枯槁也。言害物之邪气不去,生物之雨露不时,则枯槁之草木不得敷荣。以人言之,邪气不去,正气不生,则形体之枯瘁,亦不得以滋长而荣养也。

张景岳曰:恶气不发,浊气不散也。风雨不节,气候乖乱也。白露不下,阴精不降也。气交若此,则草木之类,皆当抑菀枯藁而不荣矣。菀,郁同。

李中梓曰:恶气不发,浊气不散也。风雨不节。气候乖乱也,白露不下,阴精不降也,即不表不施之义也。菀稿不荣,言草木抑菀枯槁,不能发荣,即名木多死之义也。上文言天地不交。此则专言天气不降也。

张隐庵曰:“菀”,茂木也。“藁”,禾秆也。上节言天地之气不施,则名木多死;此复言四时之气不应,则草木不荣。盖天地之气不和,而四时之气亦不正矣。“恶气”,忿怒之气也。《脉要精微论》曰:“彼秋之忿,成冬之怒。”“恶气不发”,则失其劲肃严凛之令矣;“风雨不节”,则失其温和明曜之政矣;“白露不下”,则无溽蒸湿泽之濡矣。四时失序,虽茂木嘉禾,而亦不能荣秀也。按:岁运四之气,大暑、立秋、处暑、白露,乃太阴湿土主气,盖湿热之气上蒸,而后清凉之露下降。故曰“恶气不发”者,言秋冬之令不时也;“风雨不节”者,言春夏之气不正也;“白露不下”者,言长夏之气不化也。

高士宗曰:恶气,不正之气也。发,散发也。恶气不发,则四时之风雨不节,而清洁之白露不下,凡草木皆菀藁不荣。凡此,皆闭塞冒明之所致也。

丹波元简曰:[菀藳]简按诗小弁。菀彼柳斯。释文。菀音郁。

森立之考注:《大素》“白”作“甘”。《大素》“槀”作“槁”,是。案:《大素》作“恶气发”,无“不”字,恐似是。盖恶气发者,谓天地否塞之际,必有伤害百物之气发出也。杨上善曰:“谓毒气疵疠,流行于国。”亦恶气之一端耳。“风雨不节,白露不下”与前文“云雾不精,白露不下”同义。·“宛槁”与“名木”对称,而专谓草谷也。菀即宛俗,加草冠者,与紫菀字自别。《魏风》传:“宛,辟貌。”《唐风》传:“宛,死貌。”《淮南·淑真训》“形苑而神壮。”注:“苑,枯病也。”此“苑”即亦“宛”之字,而变从草者,并皆《说文》“宛屈草自复”之转注。而加草者,菟苌等之例耳。“菀槁”谓枯死也。杨上善曰:“菀槁当宛槁。宛,痿死。槁,枯也,于阮反。陈根旧枝,死不荣茂。”此说可从。·(眉)“不发”,“丕发”之借字,即大发也。又案:“不”为助字词,即“不”“不诊”之“不”亦通。“不”字助字,实字连用者,见《家语·相鲁第一》,与此文例反而相似。·(眉)

《疏五过论》“五藏菀熟。”王注:“菀,积也。熟,热也。”·《家语·礼运》“事大积焉而不苑。”王肃注:“苑,滞积也。”

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

王冰曰:不顺四时之和,数犯八风之害,与道相失,则天真之气,未期久远而致灭亡。央,久也,远也。

杨上善曰:盗夸之君,德不施布,祸及昆虫,灾延草木,其有八种:一者名木多死,谓名好草木不黄而落。二者恶气发,谓毒气疵疠流行于国。三者风雨不节,谓风不时而起,云不族而雨。四者甘露不下,谓和液无施。菀当为宛槁。宛,痿死。槁,枯也。于阮反。陈根旧枝死不荣茂。五者,贼风数至,谓风从冲上来,破屋折木,先有虚者被克而死。六者,暴雨数起,谓骤疾之雨,伤诸苗稼。七者天地四时不相保,谓阴阳乖谬,寒暑无节。八者,失道未央绝灭。未央者,久也。言盗夸之君,绝灭方久也。平按:《素问》恶气发作恶气不发,甘露作白露,乃道作与道。

吴崐曰:“风”,阳气。“雨”,阴气。“未央”,未久也。言阴阳失于冲和,其害如此。以人论之,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内外阴阳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久亦绝灭矣。

张景岳曰:央,中半也。阴阳既失其和,则贼风暴雨,数为残害,天地四时,不保其常,是皆与道相违,故凡禀化生气数者,皆不得其半而决灭矣。

张隐庵曰:“贼风数至”,阳气不正,而太过也;“暴雨数起”,阴气不正,而偏胜也。此总结上文而言,天地四时不相保其阴阳和平,而又失其修养之道,则未久而有绝灭之患矣。

高士宗曰:夫名木多死,菀藳不荣,由于贼风数至,暴雨数起,致天地四时之气,失其常度,故不相保,而与道相失。如是,则天地之气,亦未央而绝灭矣。央,久也。此天地失道,而四时不成,皆邪害空窍之所致也。

张琦曰:天地闭塞,是生恶气。郁极而发,则为成风暴雨也。寒暑错乱,是四时不相保也。数犯成风暴雨,则与道相失多起,而死亡亟矣。

森立之考注:《大素》“与”作“乃”。·案:贼风暴雨者,谓风雨不节也。与虚邪贼风之义自别。

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王冰曰:道非通于人,人心远于道,惟圣人心合于道,故寿命无穷。从,犹顺也,谓顺四时之令也。然四时立令,不可逆之,逆之则五藏内伤而他疾起。

杨上善曰:唯圣人顺天,藏德不止(止:上文作[上],此又作[止],杨氏盖两存之),故有三德:一者,身无奇疾,奇异邪气不及于身也。二者,万物不失,泽及昆虫,恩沾草木,各得生长也。三者,生气不竭。生气,和气也。和气不竭,致令云露精润,甘露时降也。平按:《素问》顺作从,疾作病。

马莳曰:上文言人当顺四时之气,此言天地有升降之妙,唯圣人从之,故病却而寿永也。言上天之气至清静,至光明,似可亢之以自高矣。然唯藏此德而不止,万古有下降之妙,故虽降而实未之下。其尊仍在焉。设使天道自专其清净光明,则日月无以藉之生明矣。犹人之邪气塞害空窍,而空窍不通也。(此三句,乃借人以论天,然在人亦不持,两目不明,诸窍皆塞。后世止以目论者,盖泥于日月二字,而不考大义故耳。)盖天气者,阳气也。阳气下降,转为闭塞,故地道亦不升,适与天气昏冒,而天无以开之也。所以应之于上者,云雾不精,白露不下;应之于下者,交通不能表万物之命,以施生生之理。正以其不能交通也。凡有名之木,亦多死者。(《五常政大论》:岁金太过之下,有名木不荣。)不宁唯是,乖恶之气不能发散,风雨不能有节,白露不能下降,而菀槁之物不能荣茂,凡若此者,皆以天地不交通耳。当是之时,贼风数至,暴雨数起,虽天地四时不能相保如平常矣。为吾人者,失

前四气调神之道,阴阳升降俱乖其度,犹之天地不交通也,则身多奇病,万事多失,生气已竭,至未半之时而绝灭矣。唯圣人能顺天道,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所以身无奇病,(本经有《奇病论》、《大奇论》。)万物得所,其生生之气不竭,而亦可以百数也。(按:此圣人见前篇第十三节。)

吴崐曰:“从之”,谓顺阴阳四时而不逆也。“无奇病”,谓无寒变、痎疟、飧泄、痿厥之类也。万物不失,谓如春时生而勿杀,夏时使华英成秀,秋时缓于秋刑,冬时若伏若匿,万物得所而无失也。生气不竭,谓生、长、收、藏各得其养,其机生生不息也。

张景岳曰:从,顺也。唯圣人者,顺承乎天,故能存神保真以从其藏,纯亦不已以从其健、知乾坤不用坎离代之之义,以从其不自明,察地天之交泰,水火之既济,以从其阴阳之升降,是圣人之体藏乎天,故身无奇病,而于万物之理既无所失,此所以生气不竭也。

李中梓曰:从之者,法天地四时也,存神葆真以从其藏德,勇猛精勤以从其不止,收视返听以从其不自明,通任会督以从其阴阳之升降,则合乎常经,尚安得有奇病?万物不失,与时偕行,生气满乾坤也。不竭者,无未央绝灭之患也。愚按:四时者,阴阳之行也;刑德者,四时之合也。春凋秋荣,冬雷夏雪,刑德易节,贼气至而灾。夫德始于春,长于夏;刑始于秋。流于冬。刑德不失,四时如一。刑德离乡,时乃逆行,故不知奉若天时,非尊生之典也。是以《天真论》曰调于四时,曰分别四时。四气者,天地之恒经;调神者,修炼之要则。故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根者,人本于天,天本于道,道本自然,此皆治未病之方,养生者所切亟也。

张隐庵曰:惟圣人能顺天地四时之不和,而修养其神气,故无奇暴之害。夫万物有自然之生气,虽遇不正之阴阳,而不至于绝灭,惟人为嗜欲所伤,更逆其时则死,圣人内修养生之道,外顺不正之时,与万物不失其自然,而生气不绝也。朱济公曰:“此即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义。此言万物之有生气,后言万物之有根本。”

高士宗曰:从之者,处天地之和,顺四时之气也。惟圣人从之,故养身,则身无奇病,治人,则万物不失,生气流行而不竭也。

丹波元简曰:简按自天气者清净。至生气不竭。一百二十四字。与四气调神之义不相干。且文意不顺承。疑他篇错简也。

森立之考注:案:以上谓顺四时之变气,亦调其人神也。·案:《生气通天论》云:“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此云圣人从之,正为同义。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

素问札记:宽案:四时之逆,又见《藏气法时论》。

王冰曰:生,谓动出也。阳气不出,内郁于肝,则肝气混糅,变而伤矣。

杨上善曰:少阳,足少阳胆府脉,为外也。肝藏为阴,在内也。故府气不生,藏气变也。

吴崐曰:少阳不得升生之今,则内郁而变病。

张景岳曰:一岁之气,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春夏主生长,秋冬主收藏。春令属木,肝胆应之。藏气法时论曰: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故逆春气,则少阳之令不能生发,肝气被郁,内变为病。此不言胆而止言肝者,以藏气为主也。后放此。

森立之考注:《大素》“生”下有“而”。·[思聪](“思”疑作“志”)首论所奉者少,而所生之藏受病。此论四时之气逆,而所主之藏气亦自病焉。·案:内变者,谓肝气不发生而内郁为变也。《外台》卷十六引《删繁》治肝劳实热方中,有“气逆上不下,胸中满塞。”及“胁下急,小便难。”等文。又治肝劳虚热方中,有“烦闷宛转,热气胸里炎炎。”及“精神不守,气逆上,胸热炎炎不止。”等语,并皆肝郁内变之证。今验之病人,每有如此证。

盖肝藏血,主魂。喜怒所系,肝气逆上,则随其虚实,内证百出也。唯个一“变”字中,包括几多证侯来。

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④。

王冰曰:长,谓外茂也。洞,谓中空也。阳不外茂,内薄于心,懊热内消,故心中空也。

杨上善曰:太阳,手太阳小肠府脉,在外也。心藏为阴,居内也。故府气不生,藏气内洞。洞,疾流泄也。

吴崐曰:太阳不得养长之令,则心气内虚,而无火之症生矣。

张景岳曰:夏令属火,心于小肠应之。藏气法时论曰: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故逆夏气,则太阳之令不长,而心虚内洞,诸阳之病生矣。

丹波元简曰:[心气内洞]简按外台引删繁论。载本篇文。作内消。

森立之考注:·儿约之曰:“洞”,即“冲”之,与《灵枢》所云“洞心”同义。《灵枢·五味第六十三》云:“辛走气,多食令人洞心。黄帝曰:辛走气,令人洞心。何也?少俞曰:辛入于胃,其气走于上焦。上焦者受气而营诸阳者也。姜韭之气熏之,营卫之气不时受之,久留心下,故洞心。辛与气俱行,故辛入而与汗俱出。”是与“内洞”同义。洞,盖冲痛之义,洞心犹冲心也。《金匮真言论》云:“仲夏善病胁胸。”王注云:“心之脉循胸胁故也。”可以征矣。“冲”或作“憧”,《千金》卷十四·风虚惊悸第六补心汤条云:“惊悸心中憧憧,胸满不下食。”《外台》卷十二·贲气方篇引《小品》奔汤条云:“游气归上,上走时,若群相逐,憧憧时气来。”又引《小品》有“牡蛎贲汤,疗贲豚气从少腹起憧胸,手足逆冷。方”并是“憧”与“冲”同音同义。又《医心方》卷二十四·治无子法第一引《玉房秘诀》有“男阴同入”之语,同入亦谓冲入也。盖此一“洞”字中,亦该冲突、疼痛、烦热、动乱等之义。·《刺要论》曰:“夏病心疼,冬病胀腰痛。”·(眉)《灵·根结篇》“仓廪无所输膈洞,膈洞者,取之太阴。”《大素》卷十·经脉根结篇无二“膈洞”二字,且“膈”作“鬲”。杨注:“膈气虚弱,洞泄无禁。”可知此亦夏时暑泻痢之义,而鬲、而云洞泄,则其地大远,故知《根结篇》亦鬲冲疼之义。·(眉)《尚书》“恫乃身。”·案:与洞风、洞虚、洞泄、洞下之“洞”自别义。·(眉)《医心》卷一·诸病不治证第二引《医门方》云:“论曰:人急暴肥,而愦愦恫恫者,不出数十日死。”·(眉)惠苑《华严经音义》云:“洞然。”注云:“洞,徒弄反。《韵圃》称洞彻也,谓通彻火然之状也。字或宜作炯。炯,音徒东。《韩诗传》曰:炯谓烧草传火焰盛也。”《慧音》二十三《诗·思齐》“神罔时恫”传,又《尔雅·释言》,又《广雅·释诂二》,又《国语·晋语》“神罔时恫”韦注,又《后汉·和帝纪》“朕寤寐恫矜”注,又《张衡传》注,《文选·思元赋》“恫后辰”旧注,并曰:“恫,痛也。”《史·燕世家》“百姓怨恫”,《索隐》“恫,犹痛也。”《诗·桑柔》“哀恫中国。”《释文》“恫,本作。”《笺》“恫,痛也。”《书·康诰》疏:“恫,声类于痛。”《说文》“恫,痛也。一曰呻吟也。”《书·盘庚上》“乃奉其恫”传,《释文》,又《康诰》“恫乃身”传,又《吕览·审分》“百官恫扰”注,并曰:“恫,痛也。”《初学记·菊》下引晋·潘尼《秋菊赋》曰:“又蠲疾而弭洞。”洞字可崇。恫,见《玉篇》曰:“,痛也。敕公切。亦作恫。”·(眉)《匡谬正俗》“今痛而呻者,关中俗谓之呻恫,太原俗谓恫唤,云痛唤。”

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

王冰曰:收,谓收敛。焦,谓上焦也。太阴行气,主化上焦,故肺气不收,上焦满也。

新校正云:按焦满,全元起本作进满,《甲乙》、《太索》作焦满。

杨上善曰:太阴,手太阴肺之脉也。腠理毫毛受邪,入于经络,则脉不收聚,深入至

藏,故肺气焦漏。焦,热也。漏,泄也。平按:焦漏《素问》作焦满。《甲乙经》、《太素》作焦满。玩本注焦,热也。漏,泄也。若作满,于泄字义不合,仍从原钞本作焦漏为是。

吴崐曰:太阴失其养收之令,则肺气不清而病焦满,肺胀是也。

张景岳曰:秋令属金,肺与大肠应之。藏气法时论曰: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故逆秋气,则太阴之令不收、而肺热叶焦,为胀满也。

张琦曰:肺气不收,则逆于上,君相乘之,是为焦满。

丹波元简曰:[肺气焦满]简按盖谓肺胀喘满等证。

森立之考注:·案:焦满,即热满之谓,肺胀喘满咳逆之证是也。《生气通天论》第三所云:“秋伤于湿,上逆而咳。”《阴阳应象》第五所云:“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共可以为征也。·案《风论》“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与此所云“焦满”之“焦”同义,宜并考。

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王冰曰:沉,谓沉伏也。少阴之气,内通于肾,故少阴不伏,肾气独沉。

新校正云:详独沉,《太素》作沉浊。

杨上善曰:少阴,足少阴肾之脉也。少阴受邪,不藏能静,深入至藏,故肾气浊沈,不能营也。平按:浊沈《素问》作独沈。《甲乙经》作浊沈,同此。

读素问钞:独沉:《太素》作“浊沉”。愚谓沉痼而病也。

马莳曰:此承首四节而言四时之气,不可以有逆者,正以其当时而病,不必奉气而病也。吾谓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者,何哉?盖不能尽养生之道,以逆此春气,则少阳不生。少阳者,足少阳胆经也。胆为甲木,肝为乙木;肝与胆为表里,今少阳不生,则肝气内变,其肝尚不能自免于病矣,复有何气以迎心经欲长之气,而无寒变之病耶?吾谓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者何哉?盖不能尽养长之道,以逆此夏气,则太阳不长。太阳者,手太阳小肠经也。小肠属丙火,心属丁火,心与小肠为表里,今太阳不长,则心气内洞。内洞者,空而无气也。(《灵柩·五味论》有: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正与内洞之义相似。)其心尚不能自免于病矣,复有何气以迎肺金欲收之气,而无痎疟之病耶?吾谓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者,何哉?盖不能尽养收之道,以逆此秋气,则肺属手太阴经者也,太阴不能收,而肺气枯焦胀满,尚不能自免于病矣,复有何气以迎肾经欲藏之气,而无飧泄之病耶?吾谓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者何哉?盖不能尽养藏之道,以逆此冬气,则肾属足少阴经者也,少阴不能藏,而肾气已独沉,尚不能自免于病矣,复有何气以迎肝经欲生之气,而无痿厥之病耶?然春夏以表言,秋冬以里言,以春夏属阳,秋冬属阴也。

吴崐曰:少阴失其养藏之令,则肾气独沉,令人膝胻重是也。

张景岳曰:冬令属水,肾与膀胱应之。藏气法时论曰: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故逆冬气,则少阴之令不藏,而肾气独沉。藏者藏于中,沉者沉于下。肾气不蓄藏,则注泄沉寒等病生矣。

张隐庵曰:此论阴阳之气,随时出入,逆则四时所主之脏,自病于内也。少阳主春生之气,春气逆则少阳不生,致肝气郁而内变矣;太阳主夏长之气,太阳不长,则心气虚而内洞矣;太阴主秋收之气,太阴不收,则肺叶热焦而胀满矣;少阴主冬藏之气,少阴不藏,则肾气虚而独沉矣。首论所奉者少,而所生之脏受病,此论四时之气逆,而四时所主之脏气,亦自病焉。济公曰:“少阳主厥阴中见之化,故少阳不生,而肝气内变。心为阳中之太阳,故太阳不长,而心气内虚。”

高士宗曰:从之则顺,反之则逆。少阳主春生之气,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木王于春,逆则肝气内变。太阳主夏长之气,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火王于夏,逆则心气内洞。太阴主秋收之气,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金王于秋,逆则肺气焦满。少阴主冬藏之气,逆

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水王于冬,逆则肾气独沉。

张琦曰:肾藏则阳气密而温于上。少阴不藏,坎阳泄露,而寒水独陷于下矣。《太素》作沉浊亦其义也。

丹波元简曰:简按以太阳少阳例推之。此以时令而言之。乃太阴少阴。疑是互误。灵阴阳繁日月云。心为阳中之太阳。肺为阳中之少阴。肝为阴中之少阳。脾为阴中之至阴。肾为阴中之太阴。春秋繁露云。春者少阳之选也。夏者太阳之选也。秋者少阴之选也。冬者太阴之选也。

森立之考注:《灵·邪气藏府病形》曰:“肾脉微急为沈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后,微涩为不月沈痔。”·案:少阴不藏者,即冬不藏精之义。其弊也,遂令肾气沈而不发,浊而不清。盖肾主水,肾气不足,则水道不利,为淋沥、白浊等证,是亦沈浊之一端耳。《千金》肾劳门有“治肾劳实热,小腹胀满,小便黄赤,末有余沥,数而少,茎中痛,阴囊生疮,栀子汤。方”《外台》引《删繁》同,可以征也。·案:《千金》作“春足少阳,夏手太阳,秋手太阴,冬足少阴。”《外台》引《删繁》同,与杨上善说合。春夏依府经,秋冬依藏经,理宜然耳。《千金方》卷二十九五藏六府傍通条可并看。·(眉)《后汉书·班彪传下》注:“浊沈者为地。”·(眉)《说文》曰:“沈,一曰浊也。”·(眉)《庄子·天下篇》曰:“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

读素问臆断:祖緜按:全帙言阴阳,动多颠倒,而于“秋太阴”、“冬少阴”尤譌。三阴三阳,排列错乱,此文“少阴”、“太阴”当互易。《汉书·律历志》:“太阴者北方,……于时为冬;太阳者南方,……于时为夏;少阴者西方,……于时为秋;少阳者东方,……于时为春”。《白虎通·五行》篇云:“五行之性,或上或下何?火者,阳也,尊,故上。水者,阴也,卑,故下。木者少阳,金者少阴,有中和之性,故可曲可直,从革”。此明证也。《灵枢·九针十二原》篇:“阳中之少阴,肺也;阴中之太阴,肾也”。又《阴阳系日月论》:“肺为阳中之少阴,肾为阴中之太阴”。惟肺当作阴中之少阴说,与此不合。王注:“焦,谓上焦也”。全元起本“焦”作“进”,焦、进形似而譌。胡澍、俞樾皆以王注为非。俞云:“焦,即焦灼之焦,《礼记·问丧》篇‘乾肝焦肺’为证”。此说精确。胡澍、俞樾“独”皆作“浊”,独浊古通。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辰之门。

王冰曰:时序运行,阴阳变化,天地合气,生育万物,故万物之根,悉归于此。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全阴则阳气不极,至阳则阴气不穷。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于阴。滋苗者必固其根,伐下者必枯其上,故以斯调节,从顺其根。二气常存,盖由根困,百刻晓暮,食亦宜然。圣人所以身无奇病,生气不竭者,以顺其根也。

杨上善曰:阴阳四时,万物之本也。人君违其本,故万物失其根。圣人与万物俱浮,即春夏养阳也;与万物俱沈,即秋冬养阴也。与万物沈浮以为养者,志在生长之门也。平按:顺《素问》作从,下同。

读素问钞:春夏养阳即上文养生养长之谓;秋冬养阴即上文养收养藏之谓。是故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惟圣人善养之以从其根也。愚谓沉浮犹出入也。

吴崐曰:时序运行生育万物,万物各因其时受气以生,是四时阴阳为万物根本也。因四时之序以调神,是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木火受气于春夏,金水受气于秋冬,是谓从其根以养之也。“从”,顺也。从其根,谓不伐其生生之机也。万物生于春,长于夏,圣人应时以养生养长,是谓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也。

张景岳曰:生成之所由也。夫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以阳生,阳以阴长。所以圣人

春夏则养阳,以为秋冬之地,秋冬则养阴,以为春夏之地,皆所以从其根也。今人有春夏不能养阳者,每因风凉生冷,伤此阳气,以致秋冬,多患虐泻,此阴盛之为病也。有秋冬不能养阴者,每因纵欲过热,伤此阴气,以致春夏,多患火证,此阳盛之为病也。善养生者?宜切佩之!

张隐庵曰:四时阴阳之气,生长收藏,化育万物,故为万物之根本。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顺其根,而培养也。杨君举问曰:“上节言秋冬之时,阴主收藏,此复言秋冬之时,阴盛于外。阴阳之道,有二义欤?”曰:“天为阳,地为阴,天包乎地之外,地居于天之中,阴阳二气,皆从地而出,复收藏于地中。”故曰:“未出地者,名曰阴中之阴;已出地者,名曰阴中之阳。”所谓阴主收藏者,收藏所出之阳气也。万物有此根,而后能生长,圣人知培养其根本,故能与万物同归于生长之门。济公曰:“阴阳出入,故谓之门。”

姚止庵曰:按:阴阳互根,为万物之本,四时所当并养,圣人何独分而为二哉?不知春夏者阳气发生之日,秋冬者阴气用事之时,发用过多则易竭,圣人养之于易竭之际,是所谓从其根也,根固则应用不穷矣。

丹波元简曰:千金脾劳门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顺其根本矣。肝心为阳。脾肺肾为阴。逆其根则伐其本云云。与高意符焉。神仙传。魏武帝问养生大略。封君达对曰。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顺其根。以挈造化之妙。全本此篇。

森立之考注:《大素》“夫”作“失”,“万”上有“失”字,无“本”字。《医心方》二十七引“本”作“气”。按:《令义解》注:“《文选·西京赋》曰:夫民在阳则舒,在阴则。臣□曰:《神农氏本草》曰:春夏为阳,秋冬为阴。”门者,天之一名;根者,地之一名。地上有四时阴阳复,今圣人则之耳。·《淮南子》“人精神者,天之有也;骸骨者,地之有也。精气入其门,而骸骨反其根。”案:门者,天空气为开发收闭之虚处,谓之门也。天者物之门居也,地者物之本根也。·(眉)《庄子·庚桑楚篇》“是谓天门。”注:“天门者,万物之都名也。谓之天门,犹云众妙之门也。”·(眉)《列子·天端》“精神者,天之分;骨骸者,地之分。属天清而散,属地浊而聚。精神离形,各归其真,故谓之鬼。鬼,归也,归其真宅。黄帝曰:精神入其门,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

读素问臆断:祖緜按:“本”字疑後人窜入,下文“根”下无“本”字可证。涉下文“伐其本”及“死生之本也”而譌。春少阳,夏太阳,秋少阴,冬太阴(原书作秋太阴,冬少阴,今更正,下同),故秋冬养阴。养阳者,即养肝气、心气是也;养阴者,即养肺气、肾气者也。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王冰曰:是则失四时阴阳之道也。

杨上善曰:逆四时之根者,则伐阴阳之本也,坏至真之道也。

张景岳曰:能顺阴阳之性,则能沉浮于生长之门矣。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百事有所出,而独知守其门,则圣人之能事也。

张隐庵曰:“根”者,如树之有根;“本”者,如树之有干。“真”者,如草木之有性命也。逆春气则少阳不生,逆夏气则太阳不长,所谓逆其根矣;逆春气则奉长者少,逆夏气则奉收者少,所谓逆其根则伐其本矣。逆之则灾害生,逆之则死,是谓坏其真矣。

姚止庵曰:言若不能如圣人之养,则本伐而真气败坏矣。

高士宗曰:夫四时之太少阴阳者,乃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养阳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不息之门。若不能养而逆其根,则伐其本,且坏其真矣。逆根伐本坏真,不能浮沉于生长不息之门。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王冰曰:谓得养生之道。苛者,重也。

杨上善曰:阴为万物终始之本也,阳为万物始生之源也。逆之则灾害生,入于死地也;顺之则奇疾除,得长生之道也。平按:《甲乙经》无四时二字。《素问》奇疾作苛疾。

吴崐曰:“苛”,疴同。“得道”,得养生之道。

张景岳曰:阴阳之理,阳为始,阴为终。四时之序,春为始,冬为终。死生之道,分言之,则得其阳者生,得其阴者死;合言之,则阴阳和者生,阴阳离者死。故为万物之始终,死生之本也。苛音呵,残虐也。

高士宗曰:四时之气,不外阴阳。阴阳之气,征于四时。故阴阳四时者,乃万物之终而复始也。终矣而始,是死而复生之本也。若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从而不逆,是谓得道之圣人。

丹波元简曰:[苛疾]礼记。疾痛苛痒。郑注。苛。疥也。管子。常之巫审于死生。能去苛病。注。烦苛之病。杨慎云。苛。小草也。(出说文)今但知为苛刻之苛。盖苛疾。烦苛之小疾。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王冰曰:圣人心合于道,故勤而行之;愚者性守于迷,故佩服而已。《老子》曰: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得之,同于德者德亦得之,同于失者失亦得之。愚者未同于道德,则可谓失道者也。

杨上善曰:圣人得道之言,行之于身,宝之于心府也;愚者得道之章,佩之于衣裳,宝之于名利也。

读素问钞:当作“悖”。

吴崐曰:“佩”,与悖同,古通用。圣人心合于道,故勤而行之,愚者性守于迷,故与道违悖也。

张景岳曰:圣人与道无违,故能行之;愚者信道不笃,故但佩服而已。夫既佩之,已匪无悟,而尚称为愚;今有并阴阳不知而曰医者,又何如其人哉?!老子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正此谓也。

张隐庵曰:言天地之阴阳四时,化生万物,有始有终,有生有死,如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阴阳顺逆之道矣。然不能出于死生之数,惟圣人能修行其道,积精全神,而使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愚者止于佩服而不能修为,是知而不能行者,不可谓得道之圣贤也。

张琦曰:[佩之]当作背之。

内经辩言:樾谨按:王注非也,“佩”当为“倍”。《释名·释衣服》曰:“佩,倍也”。《荀子·大略篇》:“一佩易之”。杨惊注曰:“佩,或为倍”。是“佩”与“倍”声近义通。倍,犹背也。《昭二十六年·左传》:“倍奸齐盟。”《孟子·滕文公篇》:“师死而遂倍之”。“倍”并与“背”同。“圣人行之,愚者倍之”,谓圣人行道而愚民倍道也。下文云:“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曰“从”曰“逆”,正分承“圣人”“愚者”而言,行之故“从”,倍之故“逆”也,王注泥本字为说,未达叚借之旨。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王冰曰:格,拒也,谓内性格柜于天道也。

杨上善曰:生死在身,理乱在国。不顺四时之养身,内有关格之病也。

读素问钞:愚谓格者,扞格也,谓身内所为与阴阳相扞格也。

马莳曰:此承第五节而申言圣人尽善养之道,彼不善养者,失之也。夫万物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则此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于春夏而有养生养长之道者,养阳气也,(上节言少阳、太阳,则人身之阳气正合天地之阳气。)秋冬而有养收养藏之道者,养阴气也(上节言少阴、太阴,则人身之阴气正合天地之阴气。)正以顺其根耳,故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言生长则概则藏。)若逆其根,则伐本坏真矣。故知阴阳四时者,既为万物之根本。则是万物之所成始成终,为死为生之根本。逆之则灾害自生,如上文寒变、痎疟、飧泻、痿厥、内变、内洞、焦满、独沉之类;顺之则苛重之疾不起,如无上文寒变、痎疟等病,是谓得养生之道者矣。是道也,唯圣人为能行之,彼愚人则当佩之。盖以从阴阳则生,不但奇疾不起也。逆阴阳则死,不但灾害自生也。顺阴阳则此身之气治,治则必能有生也。逆阴阳则此身之气乱,乱则必至于死也。若果不能顺而反之以为逆,则吾身之阳不能入阴,不能出而在外者,格拒于内矣。其灾害死亡之至,良有故哉。

吴崐曰:“反顺”,反常也。“为逆”,行逆也。“内格”,内性拒格于天道也。

张景岳曰:阴阳即道,道即阴阳,从道则生,何者不治?逆道则死,何者不乱?若反顺为逆,则阴阳内外,皆相格拒。内格者,逆天者也。世有逆天而能生者,吾未见之也。

张隐庵曰:上节言天地四时之阴阳,有顺逆死生之道,此复言吾身中之阴阳,亦有顺逆死生之道焉。盖天地之阴阳,不外乎四时五行,而吾身之阴阳,亦不外乎五行六气,是以顺之则生,逆之则死。所谓顺之者,阴阳相合,五气相生,东方肝木,而生南方心火,火生脾土,土生肺金,金生肾水,水生肝木。五脏相通,移皆有次,若反顺为逆,是谓内格。“内格”者,格拒其五脏相生之气,而反逆行也。

高士宗曰:承上文得道,而言道者。圣人行之于先,愚者佩之于后,佩之而从阴阳,则生,不能佩而逆之,则死。从之则治,所以生也;逆之则乱,所以死也。从,顺也。反顺为逆,则阴不交阳,阳不交阴,上下表里不通,是谓内格。

森立之考注:案:《说文》“格,木长貌。”非此义。盖是阁借。《说文》“阁,所以止扉者。”《实宫》同。转注之为格闭塞之义。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王冰曰:知之至也。

吴崐曰:二句古语,结言四气调神乃圣人未病之治,未乱之防。

张景岳曰:此承前篇而言圣人预防之道,治于未形,故用力少而成功多,以见其安不忘危也。

丹波元简曰:灵逆顺篇。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七十七难。金匮要略首篇。甲乙经五藏变腧篇。皆可参考。

森立之考注:案:言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犹人君不治已乱治未乱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王冰曰:知不及时也。备御虚邪,事符握虎,噬而后药,虽悔何为。

杨上善曰:身病国乱未有豪微而行道者,古之圣人也。病乱已微而散之者,贤人之道也。病乱已成而后理之者,众人之失也。理之无益,故以穿井铸兵无救之失以譬之也。平按:《素问》病已成下无形字,乱下有已字,铸兵作铸锥,亦不晚乎作不亦晚乎。

马莳曰:此承上节而引言以戒之也。昔有言: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灵枢·逆顺篇》云: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正所谓圣人预养生长收藏之气,不待寒变、痎疟、飧泻、痿厥等病已生,而始治之也。凡病则气乱,未病则气治。病成而药,乱成而治,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其渴必不能济,而斗必不能御也,信晚已哉!

吴崐曰:已病不及治,已乱不及图,故喻言之,申明四气调神之当先务也。

张景岳曰:渴而穿井,无及于饮,而铸兵,无济于战,诚哉晚矣,而病不早为之计者,亦犹是也。观扁鹊之初见齐桓候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深。后五日复见曰:君有疾,在血脉,不治将深。又五日复见曰:君有疾,在肠胃间,不治将深。而桓候俱不能用。再后五日复见,扁鹊望颜而退走曰:疾之居腠理也,汤熨之所及也,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虽司命无奈之何矣。后五日桓候疾作,使人招扁鹊,而扁鹊已去,桓候遂死,夫桓候不早用扁鹊之言,及其病深而后招之,是即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也。故在圣人则常用意于未病未乱之先,所以灾祸不侵,身命可保。今之人多见病势已成,犹然隐讳,及至于不可为,则虽以扁鹊之神,亦云无奈之何,而医非扁鹊,又将若之何哉?嗟夫!祸始于微,危因于易,能预此者,谓之治未病,不能预此者,谓之治已病,知命者其谨于微而已矣。

张隐庵曰:《金匮玉函》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盖不使脾受逆气,而使肝气仍复顺行于心,是反逆为顺,反乱为治者也。若五脏之气已乱,而五脏之病已成,然后治之,是犹渴而穿井,战而铸兵,无济于事矣。按:此篇以天地之阴阳四时,顺养吾身中之阴阳五脏,盖五脏以应五行四时之气者也。《玉板论》曰:“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故所谓顺者,四时五脏之气,相生而顺行也;逆者,五脏四时之气,相胜而逆行也。”

姚止庵曰:按:反复叹咏,以见养之宜早也。

高士宗曰:圣人不治已病之候,而治未病之先,不治已乱之日,而治未乱之时,即此从之而不逆之之谓也。若已病而后药,已乱而后治,取而譬之,不亦晚乎!此一节,言天藏德而四时成,圣人从之,所以调神而全真也。

森立之考注:案:本篇凡三章,自首至“奉生者少”为一章,“天气清净”至“生气不竭”为一章,“逆春气”至卷末为一章。

予而上音与獭他达切音如,鹑也蕃秀上音烦蝼蝈上音楼,下古获切,蛙也蚯蚓上音丘,下以志切(校伪:古抄本“志”作“忍”。)古阗切,搏劳鸟也蜩音条溽暑上音辱痎音皆,瘦疟也欲熾尺志切坏户上步回切(素问校勘记:王注坏作坯。) 始涸胡各切豺音柴亟奪上去吏切鶡苦割切荔挺上力计切,下大顶切北乡音向雊古豆切,雉鸣为否符鄙切,下不交否同燠热上于六切

黄帝内经素问直解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春三月,指农历立春之后立夏之前的三个月。此为发陈推陈出新。天地俱生,万物古人常指草木而言以荣茂盛,夜卧早起,广步缓步于庭堂阶前的院子,被发缓形,“被”通“披”。形,即形体。周慎斋:“被发缓形,使阳升而气舒也。”以使志生,言使志意顺着春天生发之气而舒畅活泼。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生、予、赏”皆所以应春阳生发之气;“杀、罚、夺”皆所以折逆春阳生发之气。“勿杀、勿夺、勿罚”是说内存生发和平愉快的意念。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春三月,五行之气为木,木五行配五脏为肝,夏为寒变,喻昌:“寒变者,夏月得病之总名。缘肝木弗荣,不能生其心火。至夏,心火当旺反衰,得食则饱闷,遇事则狐疑,下利奔迫,惨然不乐。”奉长者少。奉,供给之意。长,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 夏长。春生,指大多数生物在春天开始生长活动。夏长,指大多数生物在夏令生长茂盛,生长较快,春夏,阳气上升。秋收,是指一切生物在秋令生机收敛、阳气收敛、水分收敛、活动收敛。冬藏,是指一切生物在冬令阳气闭藏、精华闭藏、生机闭藏,活动减少或停止而进行冬眠。夏长以春生为基础,若春季生养不好,供给夏长的条件差,到夏季就易发生寒变的病。 夏三月,指农历立夏以后六秋之前的三个月。此为蕃秀言草木盛长,扬布秀美,天地气交,张介宾:“岁气阴阳盛衰,其交在夏,故曰天地气交。斯时也,阳气生长于前,阴气收成于后,故万物华实。”万物华实开花结果,夜卧早起,无厌吴师机:“谓无日长生厌也。”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指人之容色成秀秀美,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杨上善:“内者为阴,外者为阳,诸有所爱,皆欲在阳。”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夏三月,五行之气为火,火五行配五脏为心,秋为痎音皆疟,疟疾指总称。张介宾:“心伤则暑气承之,至秋而金收敛,暑邪内郁,于是阴欲入而阳拒之,故为寒;火欲出而阴束之,故为热。金火相争,故寒热往来而为痎虐。”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指农历立秋之后立冬之前的三个月。此谓容平从容成熟,言草木盛长,到了秋天,已达到成熟阶段,天气以急劲急,地气以明清明,早卧早起,与鸡

黄帝内经。素问原文翻译11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原文: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油气在上,则生痕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翻译: 黄帝这样说:在宇宙之中,阴阳的规律变 化关系到事物的发展和结局,许许多多的哲理蕴含其中。因此医治病患,必须求得病情变化的根本,而道理也同样来源于阴阳二字。拿自然界变化来比喻,清阳之气聚于上,而成为天浊阴之气积于下,而成为地。阴是比较静止的,阳是比较躁动的;阳主生成,阴主成长;阳主肃杀,阴主收藏。阳能化生力量,阴能构成形体。寒到极点会生热,热到极点会生寒;寒气能产生浊阴,热气能产生清阳;清阳之气居 下而不升,就会发生泄泻之病。浊阴之气居上而不降,就会发生胀满之病。这就是阴阳的正常和反常变化,因此疾病也就有逆证和顺证的分别。 所以天地的清阳之气上升为天,浊阴之气下降为地。地气蒸发上升为云,天气凝聚下降为雨;雨是地气上升之云转变而成的,云是由天气蒸发水气而成的。人体的变化也是这样,清阳之气出于上窍,浊阴之气出于下窍;清阳发泄于腠理,浊阴内注于五脏;清阳充实于四肢,浊阴内走于六腑。 以水火分阴阳,则水属阴,火属阳。就人体来说,功能属阳,饮食物属阴。饮食物可以滋养形体,而形体的生成又须赖气化的功能,功能是由精所产生的就是精可以化生功能。而精又是由气化而产生的,所以形体的滋养全靠饮食物,饮食物经过生化作用而产生精,再经过气化作用滋养形体。如果饮食不节,反能损伤形体,机能活动太过,亦可以使经气耗伤,精可以产生功能,但功能也可以因为饮食不节而受损伤。

黄帝内经重点语句

黄帝内经重点语句 1、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2、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3、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4、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

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5、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6、气海有余者,气满胸中,悗息面赤;气海不足,则气少不足以言。血海有余,则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狭然不知其所病。水谷之海有余,则腹满;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食。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痠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灵枢·海论第三十三》 7、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府。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府。肝合胆,明者,中精之府。脾合胃,胃者,五谷之府。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少阴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藏。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也。——《灵枢·本输第二》

论“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论“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北京军区总医院全军平衡针灸治疗培训中心王文远 [提要] 目的:学习探讨内经?针刺“真”与“神”的理论内涵,指导于临床。方法:通过针刺“靶点”与“靶位” 单穴疗法、快速针刺等临床研究。结果:证实了得气(针感)是“凡刺之真”的具体体现,调节心神(中枢)是“必先治神”的关键。结论:黄帝内经的经典理论“凡刺之真,必先治神”是正确的,对指导针灸临床具有现实与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 学习/内经/刺之真/先治神/平衡针灸 “凡刺之真,必先治神”语出《素问?保命全形论》,其意在于强调治神在针刺中的重要性,旨在表明“治神”是针刺施治的基础和前提,在针刺治疗中居首要地位。《官能》篇亦云:“用针之要,勿忘其神。”《九针十二原》并以“粗守形,上守神”来区分刺法技术的高低,由此可见“神”对针灸疗效的重要性。对其科学内涵的认识不同学者有不同见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人根据40余年临床感悟,结合所创平衡针技术,略陈管见,浅析如下。 一、形神合一,神是统帅 “形”是生命物质活动的主体,“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神是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与本质。掌握针刺的真正技术关键在于治疗生命之神。“形”离不开神而生存,“神”也离不开形体而存在。有形才有神,有神则形健,形健则神旺,神灵则形安!《素问?上古天真论》曾说:“形神合一”、“形与神俱”。形神学说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脏腑、经络、营卫、气血各方面,和新陈代谢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之中。《黄帝内经》具体地论述了“形神合一”的观点,认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所以“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灵枢?邪客》)。“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灵兰秘典论》),说明了“形与神俱”之重要性。因此只有形神统一“形与神俱”的和谐才能“尽终其天年”(《素问?汤液醪醴论篇》)。所以,《内经》十分注重治神的重要性,列治神为疗疾之首。《素问?宝命全形论篇》曰:“一曰治神、二曰知养生…”,“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灵枢?本神》又曰:“凡刺之本,必本于神。”可见,“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的提出是以“形神合一”学说为基础的。而根据中医对“神”的定义,“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指整个人体机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之神主指人的精神和意识活动。可见,“先治其神”之“神”是广义之神和狭义之神的辩证统一。形的定位是指人的有机整体,其神本质可以理解为人的心理活动的定位和遗传基因程序的定位。中医中的“神”符合现代科学大脑中枢的定位。 二、治神守神,神是关键 根据王冰的注释:“专其精神,寂无动乱,刺之真要,其在斯焉!”指的是医者在针刺时神定而气随,对医者之要求要守神。窦汉卿在《标幽赋》中写道:“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则是要求在病人精神会聚和安定的情况下即守神状态下针刺。而《素问?刺法论》指出:“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要,非治疾也,故要养针和神也。”表明治神是指治病和养生总的要求和原则。本人认为,这才是“必先治其神”的真

医古文

一、通假字 《扁鹊传》 1.国中治穰过于众事。(通:禳,祛除邪恶的祭祀) 2.故暴蹷而死。(通:厥,昏厥。) 3.治病不以汤液醴灑。(通:酾,过滤的酒) 4.案扤毒熨。(通:按,按摩) 5.诀脉结筋。(通:决,疏通。) 6.揲荒爪幕。(通:肓,膏肓;通:膜,横膈膜.)7.嘘唏服臆。(通:愊,郁满。) 8.使良医得蚤从事。(通:早,及早。) 9.臣是以无请也。(通:毋,不。) 10.自知伎不如扁鹊也。(通:技,技术。) 《华佗传》 1.昕卒头眩堕车。(通:猝,突然。) 2.下利先常啼。(通:痢,泄泻。) 3.故当死。(通:固,一定。) 4.何忍无急去药。(通:弆,储藏。) 5.考竟佗。(通:拷,拷打。) 《养生论》 1.较而论之。(通:皎,明白地。) 2. 嚣然思食。(通:枵,空虚。) 3. 颈处险而瘿。(通:岩,山区。) 4. 芬之使香而无使延哉?(通:脠,腥味。) 5. 攻之者非一涂。(通:途,途径。) 6. 思虑销其精神。(通:消,减少。) 7. 是由桓侯抱将死之疾。(通:犹,好比。) 8. 志以厌衰。(通:已,已经。) 9. 薰辛害目。(通:荤。) 《伤寒论》序 1. 卒然遭邪风之气。(通:猝,突然。) 2. 而方震栗。(通:慄,战慄,发抖。) 3. 撰用《素问》……。(通:选,选取。) 4. 并平脉辨证。(通:辨,辨治。) 5. 经络府俞。(通:腧,腧穴。)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 1. 而云世阙。(通:缺,缺失。) 2. 大济蒸人。(通:烝,众多。) 《串雅》序 1. 尝引以为憾。(通:常,经常。) 2. 过予谭艺。(通:谈,交谈。) 《大医精诚》 1. 血脉荣卫之通塞。(通:营,营气。) 2. 俞穴流注。(通:腧。) 《医案四则》 1. 乃以衽席及荐阙其中。(通“缺”,使…空缺) 2. 而我顾投以参,术,陈皮,芍药十余贴。(通:帖.) 二、古今字 《扁鹊传》 1.揲荒爪幕。(同“抓”,疏理。) 2.以郄视文。(同“纹”。花纹) 3.长终而不得反。(同“返”,返回) 4.厉针砥石.(同“砺”,磨刀石.此作动词,磨)5.八减之齐。(同“剂”,药剂。) 6.病应见于大表。(同“现”,显现。) 7.五脏之输。(同“腧”,腧穴。) 《华佗传》 1.县车边。(同“悬”,悬挂。) 2.数乞期不反。(同“返”,返回) 3.佗针鬲。(同“膈”,膈腧穴。) 4.病亦行差。(同“瘥”,好转。) 5.苦四支烦。(同“肢”。) 6.君有急病见于面。(同“现”,显现。)7.属使勿逐。(同“嘱”,嘱咐。) 《养生论》 1. 凡所食之气。(同“饩”,食物。) 2. 榆令人瞑。(同“眠”。) 《伤寒论》序 1. 知之次也。(同“智”,智慧。)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 1. 华叶递荣。(同“花”。) 《串雅》序 1. 食厚奉者。(同“俸”,俸禄。) 2. 动色相戒。(同“诫”,告诫。) 《大医精诚》 1. 长幼妍蚩。(同“媸”,丑。) 2. 差—— (同“瘥”。) 3. 羞—— (同“馐”。) 《不失人情论》 1. 五藏各有所偏。(同“脏”。) 《与薛寿鱼书》 1. 医之效立见。(同“现”。) 《医话四则》 1. 如火薪然。(同“燃”,燃烧。)

黄帝内经 灵兰秘典论篇 译文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 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 译:黄帝问道:我想听你谈一下人体六脏六腑这十二个器官的责任分工,高低贵贱是怎样的呢? 岐伯回答说:你问的真详细呀!请让我谈谈这个问题。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食廪lǐn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译:心,主宰全身,是君主之官,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都由此而出。 肺,是相傅之官,犹如相傅辅佐着君主,因主一身之气而调节全身的活动。 肝,主怒,像将军一样的勇武,称为将军之官,谋略由此而出。 胆,是文官的指挥部,因为决断出自于此。 膻中,维护着心而接受其命令,是臣使之官,心志的喜乐,靠它传佈出来。 脾和胃司饮食的受纳和布化,是仓廪之官,无味的阴阳靠它们的作用而得以消化、吸收和运输。 大肠是传导之官,它能传送食物的糟粕,使其变化为粪便排除体外。 小肠是受盛之官,它承受胃中下行的食物而进一步分化清浊。 肾,是作强之官,它能够使人发挥强力而产生各种伎巧。 三焦,是决渎之官,它能够通行水道。 膀胱是州都之官,蓄藏津液,通过气化作用,方能排除尿液。 以上这十二官,虽有分工,但其作用应该协调而不能相互脱节。

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译:所以君主如果明智顺达,则下属也会安定正常,用这样的道理来养生,就可以使人长寿,终生不会发生危殆,用来治理天下,就会使国家昌盛繁荣。 君主如果不明智顺达,那麽,包括其本身在内的十二官就都要发生危险,各器官发挥正常作用的途径闭塞不通,形体就要受到严重伤害。在这种情况下,谈养生续命是不可能的,只会招致灾殃,缩短寿命。同样,以君主之昏聩不明来治理天下,那政权就危险难保了,千万要警惕再警惕呀! 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 窘乎哉,消者瞿qú瞿qú,孰知其要。闵闵之当,孰者为良。 恍惚之数,生于毫厘,毫厘之数,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 黄帝曰:善哉,余闻精光之道,大圣之业,而宣明大道,非斋戒择吉日不敢受也。黄帝乃择吉日良兆,而藏灵兰之室,以传保焉。 译:至深的道理是微渺难测的,其变化也没有穷尽,谁能清楚地知道它的本源! 实在是困难得很呀!有学问的人勤勤恳恳地探讨研究,可是谁能知道它的要妙之处!那些道理暗昧难明,就象被遮蔽着,怎能了解到它的精华是什麽! 那似有若无的数量,是产生于毫蹻也是起于更小的度量,只不过把它们千万倍地积累扩大,推衍增益,才演变成了形形色色的世界。 黄帝说:好啊!我听到了精纯明彻的道理,这真是大圣人建立事业的基础,对于这宣畅明白的宏大理论,如果不专心修省而选择吉祥的日子,把这些著作珍藏在灵台兰室,很快地保存起来,以便流传后世。

黄帝内经素问附:黄帝内经素问遗篇

黄帝内经素问附:黄帝内经素问遗篇.txt大人物的悲哀在于他们需要不停地做出选择;而小人物的悲哀在于他们从来没有选择的机会。男人因沧桑而成熟,女人因成熟而沧桑。男人有了烟,有了酒,也就有了故事;女人有了钱,有了资色,也就有了悲剧。附:黄帝内经素问遗篇 ○刺法论篇第七十二 黄帝问曰:升降不前,气交有变,即成暴郁,余已知之。如何预救生灵,可得却乎?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臣闻夫子言,既明天元,须穷法刺,可以折郁扶运,补弱全真,泻盛蠲余,令除斯苦。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升之不前,即有甚凶也。木欲升而天柱窒抑之,本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足厥阴之井。火欲升而天蓬窒抑之,火欲发郁亦须待时,君火相火同刺包络之荥。土欲升而天冲窒抑之,土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足太阴之俞。金欲升而天英窒抑之,金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手太阴之经。水欲升而天芮窒抑之,水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足少阴之合。 帝曰:升之不前,可以预备,愿闻其降,可以先防。岐伯曰:既明其升,必达其降也。升降之道,皆可先治也。木欲降而地窒抑之,降而不入,抑之郁发,散而可得位,降而郁发,暴如天间之待时也,降而不下,郁可速矣,降可折其所胜也,当刺手太阴之所出,刺手阳明之所入。火欲降而地玄窒抑之,降而不入,抑之郁发,散而可矣,当折其所胜,可散其郁,当刺足少阴之所出,刺足太阳之所入。土欲降而地苍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郁发,散而可入,当折其胜,可散其郁,当刺足厥阴之所出,刺足少阳之所入。金欲降而地彤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郁发,散而可入,当折其胜,可散其郁,当刺心包络所出,刺手少阳所入也。水欲降而地阜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郁发,散而可入,当折其土,可散其郁,当刺足太阴之所出,刺足阳明之所入。 帝曰:五运之至,有前后与升降往来,有所承抑之,可得闻乎刺法?岐伯曰:当取其化源也。是故太过取之,不及资之。太过取之,次抑其郁,取其运之化源,令折郁气。不及扶资,以扶运气,以避虚邪也。(资取之法令出《密语》。) 黄帝问曰:升降之刺,以知其要,愿闻司天未得迁正,使司化之失其常政,即万化之或其皆妄。然与民为病,可得先除,欲济群生,愿闻其说。岐伯稽首再拜曰:悉乎哉问!言其至理,圣念慈悯,欲济群生,臣乃尽陈斯道,可申洞微。太阳复布,即厥阴不迁正,不迁正气塞于上,当泻足厥阴之所流。厥阴复布,少阴不迁正,不迁正即气塞于上,当刺心包络脉之所流。少阴复布,太阴不迁正,不迁正即气留于上,当刺足太阴之所流。太阴复布,少阳不迁正,不迁正则气塞未通,当刺手少阳之所流。少阳复布,则阳明不迁正,不迁正则气未通上,当刺手太阴之所流。阳明复布,太阳不迁正,不迁正则复塞其气,当刺足少阴之所流。 帝曰:迁正不前,以通其要,愿闻不退,欲折其余,无令过失,可得明乎?岐伯曰:气过有余,复作布正,是名不退位也。使地气不得后化,新司天未可迁正,故复布化令如故也。巳亥之岁天数有余,故厥阴不退位也,风行于上,木化布天,当刺足厥阴之所入。子午之岁,天数有余,故少阴不退位也,热行于上,火余化布天,当刺手厥阴之所入。丑未之岁,天数有余,故太阴不退位也,湿行于上,雨化布天,当刺足太阴之所入。寅申之岁,天数有余,故少阳不退位也,热行于上,火化布天,当刺手少阳之所入。卯酉之岁,天数有余,故阳明不退位也,金行于上,燥化布天,当刺手太阴之所入。辰戌之岁,天数有余,故太阳不退位也,寒行于上凛,水化布天,当刺足少阴之所入。故天地气逆,化成民病,以法刺之,预可平疴。 黄帝问曰:刚柔二干,失守其位,使天运之气皆虚乎?与民为病,可得平乎?岐伯曰:深乎哉问!明其奥旨,天地迭移,三年化疫,是谓根之可见,必有逃门。 假令甲子,刚柔失守,刚未正,柔孤而有亏,时序不令,即音律非从,如此三年,变大疫也。详其微甚,察其浅深,欲至而可刺,刺之,当先补肾俞,次三日,可刺足太阴之所注。

《黄帝内经素问》咳论【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咳论【译文】 黄帝问道:肺脏有病,都能使人咳嗽,这是什麽道理? 岐伯回答说:五脏六腑有病,都能使人咳嗽,不单是肺病如此。黄帝说:请告诉我各种咳嗽的症状。岐伯说:皮毛与肺是想配合的,皮毛先感受了外邪,邪气就会影响到肺脏。再由于吃了寒冷的饮食,寒气在胃循着肺脉上于肺,引起肺寒,这样就使内外寒邪相合,停留于肺脏,从而成为肺咳。这是肺咳的情况。至于五脏六腑之咳,是五脏各在其所主的时令受病,并非在肺的主时受病,而是各脏之病传给肺的。人和自然界是相应的,故五脏在其所主的时令受了寒邪,使能得病,若轻微的,则发生咳嗽,严重的,寒气入里就成为腹泻、腹痛。所以当秋天的时候,肺先受邪;当春天的时候,肝先受邪;当夏天的时候,心先受邪;当长夏太阴主时,脾先受邪;当冬天的时候,肾先受邪。黄帝道:这些咳嗽怎样鉴别呢?岐伯说:肺咳的症状,咳而气喘,呼吸有声,甚至唾血。心咳的症状,咳则心痛,喉中好象有东西梗塞一样,甚至咽喉肿痛闭塞。肝咳的症状,咳则两侧胁肋下疼痛,甚至痛得不能转侧,转侧则两胁下胀满。脾咳的症状,咳则右胁下疼痛,并隐隐然疼痛牵引肩背,甚至不可以动,一动就会使咳嗽加剧。肾咳的症状,咳则腰背

互相牵引作痛,甚至咳吐痰涎。黄帝道:六腑咳嗽的症状如何?是怎样受病的?岐伯说:五脏咳嗽日久不愈,就要传移于六腑。例如脾咳不愈,则胃就受病;胃咳的症状,咳而呕吐,甚至呕出蛔虫。肝咳不愈,则胆就受病,胆咳的症状是咳而呕吐胆汁。肺咳不愈,则大肠受病,大肠咳的症状,咳而大便失禁。心咳不愈,则小肠受病,小肠咳的症状是咳而放屁,而且往往是咳嗽与失气同时出现。肾咳不愈,则膀胱受病;膀胱咳的症状,咳而遗尿。以上各种咳嗽,如经久不愈,则使三焦受病,三焦咳的症状,咳而腹满,不想饮食。凡此咳嗽,不论由于那一脏腑的病变,其邪必聚于胃,并循着肺的经脉而影响及肺,才能使人多痰涕,面部浮肿,咳嗽气逆。黄帝道:治疗的方法怎样?岐伯说:治五脏的咳,取其俞穴;治六腑的咳,取其合穴;凡咳而浮肿的,可取有关脏腑的经穴而分治之。

尔雅选修课 走进《黄帝内经》 期末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分) 1 ()写的《中国医学思想风土·黄帝内经》。 窗体顶端 A、夏目漱石 B、村上春树 C、山田庆儿 D、渡边淳一 我的答案:C 2 由于夏天出汗过多,引起汗腺发炎,皮肤表面生出来的小红疹,叫做()。 窗体顶端 A、疮 B、渣 C、疿 D、痤 我的答案:C 3 下列和听声音诊断有关的症状中病因属于中气不足的是()。 窗体顶端 A、说话语无伦次,不避亲疏,胡言乱语

B、声音沉闷,其声不扬,说话瓮声瓮气 C、说话声低微,有气无力,断续 D、以上都不是 窗体底端 我的答案:C 4 养生的最高原则是()。 窗体顶端 A、补药 B、掌握方法 C、锻炼身体 D、顺应自然 窗体底端 我的答案:D 5 六淫邪气中不包括()。 窗体顶端 A、风 B、寒 C、雨 D、暑 窗体底端

我的答案:C 6 刘向和刘歆编纂整理的七部医学著作共有()卷。窗体顶端 A、224 B、216 C、220 D、196 我的答案:B 7 ()时期强调阳气的重要作用。 窗体顶端 A、汉朝 B、唐宋 C、元朝 D、明清 窗体底端 我的答案:D 8 ()写的《针灸甲乙经》。 窗体顶端 A、张仲景

B、华佗 C、皇甫谧 D、刘向 窗体底端 我的答案:C 9 银翘散中淡竹叶的作用是()。 窗体顶端 A、利尿 B、除湿 C、发汗 D、排毒 窗体底端 我的答案:A 10 只有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才能避免虚邪贼风。窗体顶端 A、各从其欲 B、心安而不惧 C、避之有时 D、气从以顺 窗体底端

我的答案:C 11 其生五,其气(),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窗体顶端 A、一 B、三 C、五 D、七 我的答案:C 12 对于人身体来说,清扬之气应该在()。 窗体顶端 A、中窍 B、下窍 C、上窍 D、全身上下 窗体底端 我的答案:C 13 第一部冠以黄帝之名的医学著作是()。 窗体顶端 A、《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 - 长春中医药大学

《黄帝内经素问》序 [教学目的] 1.掌握文中生僻字的读音;掌握文中出现的通假字、古字、异体字;掌握文中重点词语;掌握文中重点语句的今译;掌握文中出现的实词活用及语序变化等古汉语语法现象。2.了解王冰撰写此书的目的、经过及意义。 [教授方法] 教师讲授为主,讨论式为辅。 [教授学时]3学时 [教学内容] 一、生僻字 羲迩忒蒇俾夙诣滢稽徽 二、繁体字 墜懸斷樹遞機艱華 三、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 1、大济蒸()人。 2、华()叶递荣。 四、重点词语 1、释(缚) 2、黎元 3、仁寿 4、羸劣 5、(代)革 6、趣(深) 7、(之) 候 8、遐迩 9、(斯)契 10、稽(其言) 11、(不)忒 12、(之)宗 13、奉 生 14、蒇(谋) 15、标格 16、诂训 17、目牛无全 18、(幽)赞 19、命世 20、 蒸人 21、(天之)假 22、弱龄 23、夙(好) 24、式(为) 25、龟镜 26、 纰缪 27、(不)伦 28、披会 29、(既)淹 30、袭(以) 31、都(为) 32、 诣(扶桑) 33、(莫)适 34、得失 35、(深)遂 36、童蒙 37、(列)宿 38、 夷夏 39、徽音 40、累属 五、指出语法现象 1、孔安国序《尚书》。 2、目牛无全。 3、重《经合》而冠《针服》。 4、咸日新其用。 5、退《至教》以先《针》。 6、加字以昭其义。 7、增益以光其义。 8、庶厥昭彰圣旨。 9、群疑冰释。 10、皆朱书其文。 六、今译 1、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者,非 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 2、不谋而遐迩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征,验之事不忒, 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 3、假若天机迅发,妙识玄通,蒇谋虽属乎生知,标格亦资于诂训, 未尝有行不由迳,出不由户者也。 4、冰弱龄慕道,夙好养生,幸遇真经,式为龟镜。而世本纰缪,篇

黄帝内经。素问原文翻译20

原文: 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F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①,其传为息责者,死不治。曰: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腊淯;其传为索泽④,其传为颜疝°。曰: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隔。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四支不举。 鼓阳日钩,鼓一阴曰毛,鼓阳胜急日弦,鼓阳至而绝日石,阴阳相过曰溜。 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阴之所生,和本日和。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淖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 死阴之属,不过三日而死;生阳之属,不过四日而已。所谓生阳死阴者,肝之心,谓之生阳。心之肺,谓之死阴。肺之肾,谓之重阴。肾之脾,谓之辟阴,死不治。 结阳者,肿四支。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日石水,少腹肿。二阳结谓之消,三阳结谓之隔,三阴结谓之水,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阴搏阳别谓之有子。阴阳虚肠辟死。阳加于阴谓之汘。阴虚阳搏谓之崩。 三阴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阴俱搏,十三日夕时死。一阴俱搏,十日死。三阳俱搏且鼓,三日死。三阴三阳俱搏,心腹满,发尽不得隐曲,五日死。二阳俱搏,其病温,死不治,不过十日死。 翻译 般地说:胃肠有病,则可影响心脾,病人往往有难以告人的隐情,如果是女子就会月经不调,甚至闭经。若病久传变,或者形体逐渐消瘦,成为“风消”,或者呼吸短促,气息上逆,成为“息责”,就不可治疗了。 般地说:太阳经发病,多有寒热的症状,或者下部发生痈肿,或者两足萎弱无力而逆冷,腿肚酸痛。若病久传化,或为皮肤干燥而不润泽,或变为颓疝。般地说:少阳经发病,生发之气即减少,或易患咳嗽,或易患泄泻。若病久传变,或为心虚掣痛,或为饮食不下,阻塞不通。 阳明与厥阴发病,主病惊骇,背痛,常常噯气、呵欠,名曰风厥。少阴和少阳发病,腹部作胀,心下满闷,时欲叹气 太阳和太阴发病,则为半身不遂的偏枯症,或者变易常用而萎弱无力,或者四肢不

对《内经》中“足生大丁”的注释及研究概况

对《内经》中“足生大丁”的注释及研究概况 作者:鲍健欣 关键词:《内经》“足生大丁” 理论研究 摘要:《素问?生气通天论》中的“高梁之变,足生大丁”是一句为人们所熟知的经文。历代医家对“足生大丁”的注释,可以反映出医学发展和人们认识疾病的过程。本文仅就其在不同时期的注释及阐发情况等方面加以综述。指出“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挖掘。 《黄帝内经》经过历代医家不断地研习,流传了许多注本。“高梁之变,足生大丁”是《黄帝内经》中的一句原文,出自《素问?生气通天论》。时至今日,人们对“足生大丁”的训释仌存在着不同见解。本文仅就以下主要方面作一综述。 “足生大丁”之“足”的注释情况 在“足生大丁”一词中,对“足”的理解始终有颇多歧义。 “足”即为“脚”王冰注解:“高,膏也,梁,粱也……膏粱之人,内多滞热,皮厚肉密,故内变为丁矣……所以丁生于足者,四支为诸阳之本也。”[1]认为“足”即“脚”。“足生大丁”即脚上生大丁,但后世对王冰的注解大多持有异议。[2] “足”训为“饶”林亿等人补注的《新校正》认为“按丁生之处,不常于足,盖谓膏粱之变,饶生大丁,非偏著足也”[1],把“足”训释为“饶”,有“足以”之义。明代马莳撰写的《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中也指出:“足之为言饶也,非手足之足,盖中热既甚,邪热易侵,如持空虚之器以受彼物者矣。”[3] “足”训为“多”《小尔雅?广沽》曰:“饶,多也。”继林亿之后,研究《素问》的诸位医家大都以“足”为多之义。[4]如元代滑寿所辑《读素问钞》中注释“足,饶也,多也。”[5]明代张景岳《类经》中:“足,多也。”[6]后世亦多采纳此种观点。 “足”训为“能”明代吴昆《内经素问吴注》中提出“足,能也。持虚轻也。”[7]认为“足”有“能够”之意。现代郭霭春注“足”亦有“能”之意。[8] “足”训为“是”清代小学家俞樾、胡澍仍校勘角度加以考证,认为“足”为“是”字之讹。俞氏曰:“王注非也。如是说,则手亦可生,何必足乎?” 胡澍先生亦曰:“林氏驳注‘丁生之处,不常于足’,是矣。其云‘足生大丁’为‘饶生大丁’,辞意鄙俗,殊觉未安。‘足’当作‘是’字之误也。《荀子?礼论

从王冰_内经_素问注_序_看_内经_歧义注释产生的一个原因

哭闹不休,食少,口中奶臭味,腹部膨隆,便干,矢气臭。舌淡红苔稍厚,脉数。曹老师诊为脾胃不和,乳食积滞。治以健脾和胃,消食化积。方选成药保和丸。温糖水送服,每日3次,每次3g 。 按语:儿科素称哑科,因小儿无法确切描述发病情况,更要求医者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小儿脏腑娇嫩,发育未全,脾胃运化功能尤易受损,其不知饥饱,常常加重脾胃的负担,损伤脾胃。乳食所伤,胃气呆滞,而致浊气不降,故腹膨隆,便干,矢气味臭;浊气上逆,故呃逆,口中味臭。经云:胃不和则夜卧不安。食滞于胃,气机受扰,故患儿少寐,哭闹不休。治以保和丸,其中神曲、山楂、麦芽化乳消积,陈皮、莱菔子行气导滞,茯苓健脾,连翘清郁热。本方健脾和胃,消食化积,因药性平稳,故名/保和0。 4 少阳热结 王某,男,53岁,1998年4月5日就诊。该患上感一周,曾用大量抗生素,现仍有低热,兼见两胁胀痛,烦躁易怒,夜卧难寐,大便秘结,数日一行,舌暗红苔黄燥,脉弦数。曹老师一见即曰:/此大柴胡汤证也。0即疏方:柴胡、黄苓、白芍各15g,大黄10g,枳实、半夏各15g,加姜枣3剂水煎服。该患服1剂药后即行大便,当夜遂得安眠。其热亦不复发。 按语:此例为外感后致少寐者。伤寒日久,邪热内结,枢机不利。邪居于半表半里,使阴阳不调故夜卧难寐。大柴胡汤治少阳阳明同病,交通阴阳,使阳入阴,营卫交而魂魄藏,故可高枕安卧矣。方中柴胡、黄苓和解少阳;大黄、枳实泻下热结,半夏和中,芍药、姜、枣缓急敛阴。由病机观之,此方实治失眠少寐之良剂,惜人多不察,曹老师临床常以此方治疗多种疾病,圆机活法,巧妙非常,容日后陆续录出,以供大家参考。 医籍探析 从王冰53内经#素问注4序6 看5内经6歧义注释产生的一个原因 苏春梅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摘 要:5内经6研究是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而实际上5内经6研究是经典文献研究,与其他经典文献一样出现歧义注释现象是正常的,而在众多的原因中我们不要忘记王冰对5素问6的整理也是一个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原因。 关键词:素问;王冰;歧义注释 中图分类号:R22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392(2004)06-0050-03收稿日期:2004-09-27 作者简介:苏春梅,黑龙江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医学博士。 1 5内经6研究出现歧义注释是历史和现实都存在的现象 5内经6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它的地位是举世公认的。当然对5内经6产生的时代人们有不同的见解,对 它的作者也有不同的说法,不过大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它不是一人一时所作。虽然对它的真实性仍有怀疑,甚至有人认为5内经6只不过是一部伪书。但5内经6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言必5内经60,/法必圣典0已是不争的事实。数千年来,中医学研究5内经6的努力一直也没有停止。研究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从医理论述的,也有从文理论述的,结果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中医学发展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 #50#AC MP 1December,2004,Vol 132,No 16

黄帝内经:素问第08章 灵兰秘典论

灵兰秘典论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 【原文】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 【翻译】黄帝问道:我想听你谈一下人体六脏六腑这十二个器官的责任分工,高低贵贱是怎样的呢? 【原文】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翻译】岐伯回答说:你问的真详细呀!请让我谈谈这个问题。心,主宰全身,是君主之官,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都由此而出。肺,是相傅之官,犹如相傅辅佐着君主,因主一身之气而调节全身的活动。肝,主怒,像将军一样的勇武,称为将军之官,谋略由此而出。膻中,维护着心而接受其命令,是臣使之官,心志的喜乐,靠它传佈出来。脾和胃司饮食的受纳和布化,是仓廪之官,无味的阴阳靠它们的作用而得以消化、吸收和运输。大肠是传导之官,它能传送食物的糟粕,使其变化为粪便排除体外。小肠是受盛之官,它承受胃中下行的食物而进一步分化清浊。肾,是作强之官,它能够使人发挥强力而产生各种伎巧。三焦,是决渎之官,它能够通行水道。膀胱是州都之官,蓄藏津液,通过气化作用,方能排除尿液。以上这十二官,虽有分工,但其作用应该协调而不能相互脱节。所以君主如果明智顺达,则下属也会安定正常,用这样的道理来养生,就可以使人长寿,终生不会发生危殆,用来治理天下,就会使国家昌盛繁荣。君主如果不明智顺达,那麽,包括其本身在内的十二官就都要发生危险,各器官发挥正常作用的途径闭塞不通,形体就要受到严重伤害。在这种情况下,谈养生续命是不可能的,只会招致灾殃,缩短寿命。同样,以君主之昏聩不明来治理天下,那政权就危险难保了,千万要警惕再警惕呀! 【原文】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闵闵之当,孰者为良?恍惚之数,生于毫厘,毫厘之数,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 【翻译】至深的道理是微渺难测的,其变化也没有穷尽,谁能清楚地知道它的本源!实在是困难得很呀!有学问的人勤勤恳恳地探讨研究,可是谁能知道它的要妙之处!那些道理暗昧难明,就象被遮蔽着,怎能了解到它的精华是什麽!那似有若无的数量,是产生于毫蹻也是起于更小的度量,只不过把它们千万倍地积累扩大,推衍增益,才演变成了形形色色的世界。 【原文】黄帝曰:善哉!余闻精光之道,大圣之业,而宣明大道。非斋戒择吉日,不敢受也。黄帝乃择吉日良兆,而藏灵兰之室,以传保焉。 【翻译】黄帝说:好啊!我听到了精纯明彻的道理,这真是大圣人建立事业的基础,对于这宣畅明白的宏大理论,如果不专心修省而选择吉祥的日子,把这些著作珍藏在灵台兰室,很快地保存起来,以便流传后世。

黄帝内经。素问原文翻译45

原文: 黄帝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日易治,取之以时。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不泽,谓之难已;脉实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必察四难,而明告之。 所谓逆四时者,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其至皆悬绝沉涩者,命日逆。四时未有藏形,于春夏而脉沉涩,秋冬而脉浮大,名日逆四时也。病热脉静,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实病在中脉实坚,病在外,脉不实坚者,皆难治。 黄帝曰:余闻虚实以决死生,愿闻其情。 岐伯曰:五实死,五虚死。 帝曰:愿闻五实五虚 岐伯曰: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此谓五实。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人,此谓五虚。 帝曰:其时有生者,何也。 岐伯曰:浆粥人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此其候也。 翻译:黄帝道:大凡治病,必先诊察形体盛衰,气之强弱,色之润枯,脉之虚实,病之新久,然后及时治疗,不能错过时机。病人形七相称,是可治之症;面色光润鲜明,病亦易愈;脉搏与四时相适应,亦为可治;脉来弱而流利,是有胃气的现象,病亦易治,必须抓紧时间,进行治疗。形气不相称,此谓难治;面色枯槁,没有光泽,病亦难愈;脉实而坚,病必加重;脉与四时相逆,为不可治。必须审察这四种难治之症,清楚地告诉病家。 所谓脉与四时相逆,是春见到肺脉,夏见到肾脉秋见到心脉,冬见到脾脉,其脉皆悬绝无根,或沉涩不起,这就叫做逆四时。如五脏脉气不能随着时令表现于外,在春夏的时令,反见沉涩的脉象,秋冬的时令,反见浮大的脉象,这也叫做逆四时。热病脉宜洪大而反静;泄泻脉应小而反大;脱血脉应虚而反实;病在中而脉不实坚;病在外而脉反坚实。这些都是症脉相反,皆为难治。 黄帝道:我听说根据虚实的病情可以预决死生,希望告诉我其中道理! 岐伯说:五实死,五虚亦死。 黄帝道:请问什么叫做五实、五虚?

黄帝内经思考题整理

《黄帝内经》概论 复习思考题 1、《内经》是怎样的一本书? 2、《内经》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如何看《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 4、试述《内经》理论体系的特点。 5、试述《内经》理论的现代价值。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阳化气,阴成形”、“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飧泄、胀、清阳、浊阴、“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厥气、七损八益、“从阴引阳、从阳引阴”、权衡规矩、“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2.背诵: “阴阳者,天地之道——重热则寒。” “风胜则动——湿胜则濡泻。” “故喜怒伤气——冬生咳嗽。”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之使也。” “故邪风之至——半死半生也。” “善诊者——以诊则不失也。” 3. 理解: (1)阴阳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2)如何运用阴阳观点去解决医疗实践中的问题? (3)怎样理解“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素问·六节藏象论篇 复习思考题 1.词解:(1)藏象(2)封藏之本(3)罢极之本 2.列表归纳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与五体、五华的通应关系; 3.理解: (1)如何理解“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2)试比较本篇与《灵兰秘典论》所论内容的异同。 素问·五脏别论 复习思考题 1.脏和腑各有哪些不同的生理功能和特点?这一理论有何临床指导意义? 2.为什么说“魄门亦为五脏使”?这一理论有何临床意义? 3.为什么说“气口独为五脏主”? 4.解释:(1)魄门亦为五脏使;(2)满而不能实,实而不能满;(3)气口

素问·太阴阳明论 复习思考题 一、词解:1.阳道实,阴道虚2.阴阳异位3.四肢不用4.肠5.飧泄 二、背诵: 1.“阳者,天气也……阴受湿气”。 2.“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故不用焉”。 三、理解: 1.脾与胃“生病而异者,何也?” 2.“阳道实,阴道虚”的理论观点有何意义? 3.脾胃之病,为何出现“四肢不用”? 4.“脾不主时”的精神实质是什么? 灵枢·本神 复习思考题 1.背诵:“故生之来…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熟读:“肝藏血…谨而调之也”一段。 2.为什么“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 3.试述精神魂魄的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4.试述情志致病的机理、症状及一般规律。 5.试述五脏虚实的病候及治疗原则。 6.解释:(1)本于神;(2)经溲不利;(3)胸盈仰息。 素问·生气通天论 复习思考题 1、词解: 生气通天、四维相代、煎厥、薄厥、偏枯、足生大丁、肠澼 2、背诵: “阳气者,若天与日—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凡阴阳之要—发为痿厥。” 3.理解: (1)试述阳气在人体生理病理中的重要作用及其临床意义? (2)如何理解阴精和阳气的关系及“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的含义? (3)怎样理解五味入五脏的理论及其意义? 素问·至真要大论 复习思考题 1、词解:病机、掉眩、逆者正治、从者反治、暴注下迫、瞀瘛。 2、背诵:病机十九条。 3、理解: (1)分析病机十九条?

《中医基础理论》经典原文考点总结.doc

考点天人合一阴阳的基 本概念阴阳的划分 《中医基础理论》经典原文考点总结 原文真题对比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 2008-1 天人相应,四时脉象的变化,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 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人体 “春日浮”,则可见:【如鱼之游在波】 的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 《灵枢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 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 2005-1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是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中午之前,人身阳气随 因为:【人气始生,病气衰】 自然界阳气的渐生而渐旺,故病较轻;午后至夜晚,人身阳气又随自然界阳气的渐 退而渐衰,故病较重。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2001-73 《内经》所谓“阴阳之征兆”,是指:【水火】 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2001-74 《内经》所谓“阴阳之道路”,是指:【左右】昼为阳 -- 上午:阳中之阳,下午:阳中之阴; 夜为阴 -- 前半夜:阴中之阴,后半夜:阴中之阳。”2004-71 以时间划分阴阳,则子时至卯时属:【阴中之阳】 《素问·金匮真言论》:“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2004-72 以脏腑部分划分阴阳,则肾属:【阴中之阴】 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阴阳对立制约 阴阳互根互用张景岳《类经附翼·医易》:“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素问 ?脉要精微论》说:“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 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这里的“四十五日”,是指从冬至到立春,或从夏至到 立秋。冬至一阳生,所以从冬至到立春,阳气逐渐上升,阴气逐渐下降,至夏至则 阳气盛极,阴气伏藏。夏至一阴生,所以从夏至到立秋,阴气逐渐上升,阳气逐渐 下降,至冬至则阴气盛极,阳气伏藏。如此循环,年复一年。 《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指出阳以阴 2010-1/2003-1/1997-1/1992-2 “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 阳”,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什么关系:【阴阳制约(消长平衡)】 1997-100 以阴阳对立制约关系为主的是:【寒与热】 2002-2/1996-127下列治法,均以阴阳对立制约为依据:【①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②阴病治阳,阳病治阴;③热因热用,寒因寒用】 2007-1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 下”,说明了:【阴阳对立制约】 1990-79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的理论依据是:【阴阳的互根互用关 系】 2007-2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是指阴阳何种关系失常:【互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