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赋兴盛的主要原因

汉赋兴盛的主要原因
汉赋兴盛的主要原因

汉赋兴盛的主要原因

赋是汉代.较流行的文体。在两汉四百年间,一般文人都致力于这种文体的写作,因而极盛一时,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文学史上有汉赋的专称。

渊源:产生战国后期的楚国,最早以赋名篇的作品是荀子的《赋篇》和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

汉赋发展过程:骚体赋――大赋――小赋

特征:A、骚体赋:内容侧重抒情,形式与楚辞差别不大,只是语句开始散文化;B、大赋:篇幅较长,结构宏大;侧重铺叙描写,辞藻富丽,运用夸张手法,主旨既美且刺;多采用主客问答结构;序和结尾一般用散文,正文以韵文为主,夹杂一些散文;句式以四六言为主,杂以三五言;C、小赋:内容侧重于咏物和抒情的,篇幅短小,文辞清丽,不用问答体,通篇用韵文,韵文句式多样。

二、汉赋兴盛的原因

(观点一)

1 、与当时的社会状况有密切的关系。

这一时期正是汉帝国经济大发展和国势最强盛的时期。这在一般封建文人的眼里,无疑是一个值得歌颂的盛世,也开拓了文人学士的胸襟和眼界,使他们的赋反映出汉帝国的面貌,表现出一种发扬蹈厉的精神。

2、汉武帝好大喜功,雅好文艺,招纳很多文学侍从之臣在自己身边,提倡辞赋,诱以利禄,因而以歌功颂德、“润色鸿业”的汉大赋就产生、兴盛起来。

(观点二)

1、经济的发展为赋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2、军事上的胜利、外交的活跃扩大了汉人的眼界;

3、润色鸿业、歌舞升平的需要;

4、文学自身发展的结果。

(观点三)

1、政治经济的影响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灭亡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恢复经济的政策,重视农业,减轻赋税,缓和阶级矛盾,人民得以安居乐业,社会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并有极大的发展。《史记·平淮书》说:“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贷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汉武帝一展雄图,对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完成了学术思想的统一;对外不断用兵,东平朝鲜,南平南越,通西南夷,北平匈奴,西定西域,打通了河西走廊,沟通了西域诸国直到波斯的商路。自武帝至宣帝,将近一个世纪(前140—前50),

军事政治的对外扩张,文化艺术的中文交流,知道中国的外,还有无穷无尽的广大世界;另一方面也影响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丰富了中国的物产,还有无穷无尽的广大世界;另一方面也影响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丰富了中国的物产。这一时期是汉族力量空前膨胀的时代,在东方建立了空前强大的汉帝国,四面八方的小国家都受到汉族文化的笼罩和陶治,汉帝国的威力无可比拟。司马相如等歌颂统一帝国声威和气魄的赋作正是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产生的。

由于经济和工商业的发展,政权巩固和军事的胜利,以及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封建帝王及贵族们享乐淫侈的生活,也就很快滋长起来。于是生色犬马之乐,神仙长寿之想,宫殿的建筑,田猎的好尚,巡游天下,祭望山川等等,也就应运而生。正是基于此,才产生了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等那种富丽堂皇的大赋。而另一方面,老百姓生活的穷苦,社会矛盾的尖锐,正是当时现实社会生活的真实情况,可是汉代的赋家很少正视这一方面,反映这一方面的赋作就更少了。

2.封建君主的提倡

一些诸侯王如吴王刘濞、梁孝王刘武、淮南王刘安等,都招致一批文士,著书立说,创作辞赋。一时如邹阳、严忌、枚乘、司马相如、淮南小山、韩安国之辈,皆出其门下。《汉书·艺文志》载“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淮南小山的《招隐士》是一篇优秀的作品。作者劝隐士不要久留山中,因此写了山中的凄厉和可怖景象,音节急促,造语峻峭,很能表达那种意境。辞赋因藩国的提倡而产生了一批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同时也引起了汉武帝的爱好。汉武帝提倡辞赋,在他的影响下,辞赋有了更大的发展。《汉书·朱买臣传》说,朱买臣“言楚辞”,武帝很高兴,给他官做。《淮南王安传》说,刘安到达长安,汉武帝叫他做《离骚传》。司马相如因善于辞赋而被武帝任为郎。东方朔、枚皋也以辞赋得官。其后如宣帝时的王褒、张子乔,成帝时的扬雄,章帝时的崔骃,都以辞赋而入仕途。

《两都赋·序》云:“至于武、宣之世,乃崇礼官,考文章,内设金马、石渠之署,外兴乐府协律之事,以兴废继绝,润色鸿业,是以众庶悦豫,福应尤盛……故言语侍从之臣,若司马相如、吾丘寿王、东方朔、枚皋、王褒、刘向之属,朝夕论思,日月献讷,而公卿大臣御史大夫倪(NI)宽,太常孔臧,太中大夫董仲舒,宋正刘德,太子大傅萧望之等,时时间作。或以通抒下情而通讽喻,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雍容揄扬,若于后嗣,抑亦雅颂之亚也。故孝成之世,论而录之,盖奏御者千有余篇。”

班固在这里为我们简要地描述了汉赋繁荣时期的盛况,同时也使我们认清了汉赋的社会

作用和本质。它基本上同《诗经》的雅、颂一样,是一种宫廷文学,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润色鸿业”服务的。但具体到每一个作家及其创作,又要作具体分析。。

三、汉赋的演变

汉赋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西汉初期,汉赋的创制阶段;西汉武帝至西汉末,汉代大赋的繁荣时期;西汉末至东汉中叶,大赋逐渐衰落;东汉中后期,抒情小赋的兴起。

1、汉赋的创制阶段(从西汉初到武帝即位前,-206——-141)

这一时期所谓“大汉初定,日不暇给”(《两都赋序》)统治者在思想文化上还禁锢不严,儒家思想尚未占据统治地位。从当时诸王纳士、著作的情况看,也可说明此点。在楚辞的影响下,汉代文人尝试着新文体的创作。这里既有模拟楚辞文体的骚体赋(风格,体式),也有从楚辞中脱胎而来的新体赋。前者的代表作家是贾谊,后者的代表作家是牧乘。

贾谊是骚体赋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是《吊屈原赋》、《鵩鸟赋》。《吊》是他被贬长沙途径湘水时写的。贾谊和屈原有着共同的命运,都有才能,但遭到守旧派打击,得不到重用,才华无由施展,抱负无法实现。

汉赋发展到枚乘,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于阶级矛盾的缓和,社会经济的恢复和繁荣,以及统治阶级骄奢享乐风气的形成,引起了封建文士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的变化。因而辞赋的思想内容也不免多少引起了变化,即由抒发个人强烈的思想感情变为铺张宣扬统治阶级华贵和享乐生活,由严峻的讽刺斥责变为温和的讽谕劝戒。

2.汉代大赋的繁荣时期(武帝初至西汉末)

由于汉初六七十年的修养生息,汉王朝的经济力量已十分雄厚。汉武帝时代,西汉王朝进入了全盛时期,整个国家处在空前繁荣时期,社会矛盾相对缓和。由于“润色鸿业”的需要,武帝时代的辞赋有了很大的发展。武帝本人就爱好辞赋,他的言语侍从之臣,如司马相如、吾丘寿王、东方朔、枚皋等,“朝夕论思,日月献讷”,公卿大臣如倪(NI)宽、孔臧、董仲舒等,亦“时时间作”。武宣时代汉赋达到鼎盛。《艺文志》著录汉赋九百余篇,作者六十余人,大部分是此时作品。从流传下来的赋作看,这一时期的辞赋内容大部分是描写汉帝国威震四邦的国势、新兴都邑的繁华,水陆物产的丰饶,宫室苑囿的富丽,以及贵族们田猎、

歌舞时的场面等。从表达的思想看,他们一方面对当时的国势和一时文物之盛进行夸耀,充满自豪的感情;一方面对统治者挥霍资财、追求享乐的行为流露出不满,并进行委婉的劝说和讽谏。显然,这些作品的出现,是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生活和政治状况有密切联系的。

武帝以后,西汉王朝转入了衰微的时期。武帝晚年,“悔征战之事”,并诏令“方今之务,在于力农”。昭帝、宣帝承之,不断减免赋税,并选用良吏,使“政平讼理”,社会安定,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因而出现了宣帝“中兴”的局面。宣帝效仿武帝,亦好辞赋,辞赋又盛极一世,王褒、刘向等都是著名的辞赋家。他们的作品大都描写了帝王的田猎、游乐和宫馆(是此前作家就热衷的题材),现大多失传。此时以祭祀、品物类题材的作品也层出不穷,但作品亦大多不存。

《洞箫赋》是“辨丽可喜”,“虞说(娱)耳目”的咏物赋的代表作(引文见《汉书〃王褒传》),它以善于描物态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作品以洞箫演奏时音调的美妙和艺术感染力为中心,并从几个不同的方面展开描写,力求展现这动人的艺术得以形成的原因。它直接启迪了东汉一些以乐器、音乐为题材的作品的产生,并以穷变于声貌的成就影响了后世赏心悦目作品的发展。

西汉末年最著名的辞赋家当推扬雄(前53---公元18)。

3.大赋的衰落阶段——西汉末到东汉中叶

扬雄的赋作实际已表明汉代大赋开始转入衰落阶段。说大赋衰落,并不是没有大赋作品问世,而是从赋作的体制、创造性、作家作品的数量诸方面来说的。

不过这一时期辞赋也有值得注意的地方,作家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视野同汉赋发展的鼎盛时期相比产生了明显的差异。特别是京都赋的崛起。扬雄的《蜀都赋》最早,较早的京都赋还有杜笃(?--78)的《论都赋》,借主客问答以论都洛阳只是权宜之计,主张返都长安,这篇作品是东汉赋风的转变的重要标志。它把以往天子、王侯生活的题材转化为关乎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

京都赋影响最大的,当推班固的《两都赋》,它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

稍候的张衡(78—139)也是东汉著名的辞赋家。字平子,古代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文学家。他生活在东汉帝国由盛转衰的时代,其时官僚贵族都崇尚

奢侈,宦官专权,政治黑暗;他虽有才能、抱负,却无法施展。在朝为官时,正直敢言,遭宦官谗毁,于是心情抑郁,有避官全身,归隐田园的思想。他既有模拟前人作品的大赋之作,又有篇幅短小的抒情赋作。汉赋的转变,由他开其端绪。

张衡的大赋名篇是《二京赋》,它模仿《子虚》、《两都赋》,以《西京赋》、《东京赋》构成上下篇。它推动了京都题材的文学创作的发展。

4.抒情小赋的勃兴——东汉中叶以后

以赋抒情,这是汉代作家对屈原艺术创作的直接继承,自西汉初,就不断地有作家将其愤懑、感伤诉诸赋中,如《吊屈原赋》、《长门赋》、《悲士不遇赋》、扬雄《逐贫赋》等。东汉时期,由于政治文化以及其他方面的变化,士人处于外戚、宦官争权夺利的夹缝中,志向、才能不得施展,特别是到了东汉中叶以后,国势日衰,社会民生,日益穷困。面对这种政治形势,进步的文学家不能无所感受。因此揭露社会现实,抒写个人情志的抒情小赋勃兴起来。

抒情赋主要有纪行赋和述志赋(东汉)两类。所谓纪行赋,就是通过记叙旅途见闻而抒发感慨的赋作。此类体裁源于刘歆的《遂初赋》,东汉赋家时有续作。纪行赋以纪行为线索,兼有抒情述怀,写景叙事,一般篇幅不太长。

东汉初班彪(3-54)作《北征赋》,是一篇纪行赋,是他从长安到天水避难,途径安定郡城时所写。赋就途中所见的历史遗迹抒发自己的感慨,主张以德化边,反对以武御边,并为人民遭受的苦难而悲伤流涕。文辞典雅,颇具情韵。

班昭(?--120,班彪之女)《东征赋》效法《北征赋》,感情描写更为细腻(叙述从洛阳到陈留的经历)。

东汉述行赋的最后一位作家是蔡邕(133-192),代表作是《述行赋》。述志赋是东汉赋向抒情方面转变的又一个新发展。所谓述志赋,是指赋家在社会动乱、宦海沉浮中用以宣寄情志的作品。

抒情小赋的崛起,进一步突破了赋颂传统,但它毕竟数量不多,没有得到更大的发展。主要原因是,宦官专权,无法无天,人们不敢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在当时,只有少数有胆量、奋不顾身的人才敢于说真话。另一方面,由于旧的赋颂传统的影响还很深,象张衡、蔡邕虽写有抒情小赋,但其大多数赋篇仍旧模仿司、扬。那时旧的赋颂传统还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抒情赋一直到魏晋才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淮安简介

淮安市地处中国江苏省北部腹地,为江苏省省辖市,辖清河、清浦、楚州、淮阴四区和洪泽、金湖、涟水、盱眙四县,面积 1.01万平方公里,截至2003年底人口519.92万。四季分明,气候宜人,雨量充沛,境内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土地肥沃,水网密布,拥有耕地40万公顷,丘陵山地3.7万公顷,地下蕴藏多种非金属矿藏,已探明岩盐、芒硝和凹土储量分别达26亿吨、1亿吨和0.65亿吨。 淮安是新兴的工业城市,已形成冶金、机械、纺织、化工、烟草五大支柱产业,生物工程与医药、节能环保、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正在兴起。淮钢集团、淮阴卷烟厂、清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华能电厂、安邦集团等一批重点企业的综合经济指标名列全国同行的前列,一品梅卷烟、淮钢牌特种电机、韩泰全钢子午胎、辉煌牌太阳能热水器等一批品牌产品畅销国内外。淮安是鱼米之乡。近年来,蔬菜、家禽、水产、林果、生猪等五大主导产业规模优势不断扩大,已成为全国著名的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 淮安商厦林立,网点棋布、商贾云集、市场繁荣,是江淮平原的商品集散中心。目前,已建立了以市区淮海广场为商业中心,以新锦亚商城、清江商场等大型商贸企业和汇通市场,新世纪商贸城、苏北市场、清江市场等骨干商品市场为龙头的具有较强吸引力的辐射力的市场网体系,区域性商贸都会初步形成。 淮安“三外”经济快速发展,外贸出口日本、韩国、美国、欧盟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韩泰轮胎、泰国正大、香港肇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大公司,大财团在淮投资,淮安先后与法国韦尼雪市、白俄罗斯戈梅利市,美国亚柏林达市、韩国完州郡、意大利卢卡省、日本西山町和贺洋町等建立了友城关系。

位于市区中部的淮安经济开发区,面积22平方公里,是江苏省先进开发区,区内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服务机构齐全,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的项目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吸引了美国、韩国、新西兰、埃及、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众多客商抢滩入区。 淮安已形成以高等级公路和铁路为主骨架,水陆并举,内联外延、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成为国家级水陆交通枢纽。已建成通车的京沪(北京—上海)、同三(黑龙江—海南三亚)、淮连(淮安—连云港)、宁徐(南京—徐州)高速公路及在建的徐宿淮盐(徐州—宿迁—淮安—盐城)、淮宁(淮安—南京)高速在境内交汇,新(沂)长(兴)铁路新沂至淮安段已建成营运,发达便捷的交通,不仅使淮安融入上海经济圈,而且拉近了淮安与国内大都市以及毗邻空港、通商口岸的时空距离。 淮安素有五水交汇、九省通衢之称,京杭大运河、淮河、盐河、淮沭新河、苏北灌溉总渠及新开凿的淮河入海水道等内河航运,北通徐州、东接连云港、南连黄金水道长江、西达皖北腹地、港口年吞吐能力1300多万吨。正在筹建中的民航机场将为淮安交通增添新的魄力。 如今的淮安市区建成区面积已达70平方公里、人口73万,苏北区域中心城市地位初步确立,市区六条河流纵横贯穿,绿化工程点连片接,大气质量及河流水质分别达到国家二级和三级标准、是独具特色的“水中城、城中水、绿中城、城中绿”的自然生态城市。 淮安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建成现代化的程控电话网、移运通讯网和数字数据网、对外通讯十分方便。建有装机容量40万千瓦和20万千瓦的发电厂两座,

诗歌的起源及分类

诗歌的起源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物质的文学样式。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计歌。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西欧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尔吉、贺拉斯等诗人开户创作之源。 诗歌的特点 1、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文学) 2、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情感) 3、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意象) 4、语言具有音乐美。(意味) 古代诗歌的分类 一、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①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作的一种诗歌形式。以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屈原的《离骚》为代表作,后人

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②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变成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乐府。如《敕勒歌》《木兰诗》“歌”“行”“引”“曲”“呤”等。 ③歌行体:是乐府的一种变体。此类诗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发展。如杜甫的《悲陈陶》《哀江头》《兵车行》《丽人行》,白居易的许多作品,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大多三言、七言错杂运用。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称为排律(或长律)。 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对定(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诗定格基础上加以铺排延续到十句以上,则称排律,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

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导读:元曲四大家,一般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元曲四大悲剧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还有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元曲四大爱情剧: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还有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四大南戏是:荆、刘、拜、杀:《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不是关汉卿写的)和《杀狗记》。 我国戏曲艺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孕育过程,到宋金时期渐趋成熟,元代杂剧兴盛,成为我国戏曲史上的黄金时代。当时有姓名记载的杂剧作家就有八十余人,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杂剧创作成就,因此后人称他们为“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 关汉卿(生卒年不详),元代杂剧奠基人,“元曲四大家”之首。晚号已斋(一说名一斋)、已斋叟。汉族,解州人(今山西省运城),其籍贯还有大都(今北京市)人,及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县)人等说,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种,现存16种,另有五种是否为他所作,无定论。 最著名的是《窦娥冤》。关汉卿也写了不少历史剧,《单刀会》、《单鞭夺槊》、《西蜀梦》等,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他的散曲,内容丰富多彩,格调清新刚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关

汉卿塑造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不伏老〉)的形象也广为人称,被誉“曲家圣人”,西方称之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白朴: 白朴(1226—约1306),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作家(另有一说为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朴)。 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等。 郑光祖: 郑光祖(生卒年不详),字德辉,汉族,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生平事迹不详。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所作杂剧在当时“名闻天下,声振闺阁”。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齐名,后人合称为“元曲四大家”。 所作杂剧可考者十八种,现存《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无塩破连环》、《伊尹扶汤》、《老君堂》、《三战吕布》等八种;其中,《倩女离魂》最著名,后三种被质疑并非郑光祖作品。除杂剧外,郑光祖写散曲,有小令六首、套数二套流传。

关于赋的几点认识(推荐文档)

——关于赋的几点认识 衣殿臣 我国古代文坛,有“诗、词、曲、赋”并称之说,而且由来已久,广为人知。两千年来,赋作为一种特殊文体,它同诗、词、曲、散文、小说一道,组成了蔚为壮观的文学画廊,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增添了光彩。今年三月,《光明日报》率先开展“百城赋”征文活动,截至目前为止,已刊发近五十篇作品,势头正劲。在《光明日报》的带动下,哈尔滨、沈阳、苏州等城市,也掀起征赋热潮。10月22日我市征赋结束,共刊作品42篇,可谓前所未有,盛况喜人。我的这次讲座,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举行的,主要讲三个问题。 一、什么是赋 赋,它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体,以铺陈扬厉的手法状物写情,讲究押韵和对仗,是非诗非文、亦诗亦文,介于诗文之间的一种文学样式。所以郭绍虞先生把赋概括为跨诗与文的“两栖动物”。对于赋,古代主要有三种说法。 首先,班固在《两都赋》序中说:“赋者,古诗之流也。”这是对赋的重要解释。它指出了赋文体形式的由来,即源于古诗,由古诗衍化而成赋,所谓“雅颂之流亚”。同时它还指出了赋的特征,与诗为类。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对古籍进行了分类,也将赋和诗分在一起,称之为“诗赋略”。这不仅是班固自己的认识,也包含了班氏所继承者刘歆的认识。《艺文志》在讲到诗歌发展时说,春秋之后,“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布衣而能作诗,故有乐府民歌的兴盛;文人的创作,从荀子、宋玉起,则以赋的形式体物言情。荀子、宋玉之作与布衣之作虽在文体形式上有差别,却终属同源而分流。班固的看法是两汉时期占主导地位的看法,也是后世普遍承认的定说,值得重视。 其次,《汉书·艺文志》中说:“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这里所说的“赋”,本指春秋时代贵族礼会之际不歌诗,而是在对话中背诵几句诗,称之为赋,可见赋在这里是作动词用。春秋以后,“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贵族已经不需要同

诗歌的起源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 诗歌的特点: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诗歌知识小竞赛: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共收录诗歌()篇。 A、《楚辞》25 B、《诗经》305 (2)不同的文学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到达顶峰阶段。我国诗歌发展史上被公认的三个黄金时期的文学样式分别是唐代的(),宋代的()和元代的()。 A、诗词曲 B、词诗曲 C、曲诗词 (3)其成就达到唐代诗歌创作高峰的两大著名诗人是()。你会背诵他们的哪些诗:()。 ?老师的话语像春雨一样滋润了我的心田,使我不由得想起了杜甫的两句诗:(随 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昨晚有一道数学题,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山重水复疑无路)时, 爸爸走过来,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趣说唐宋诗词之最 最厚的冰——瀚海阑杆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最高的楼——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最快的船——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最深的雪——夜来城外三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 最大的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最长的头发——(白发三千丈,缘何似个长 最远的邻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世上最长的脸——(去年一滴相思泪,今年刚流到腮边 最深的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请在括号中填入恰当的鸟名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诗歌的起源: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有文 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来源于 古代人民的劳动号子和民 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

屈原全面介绍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忧国忧民的屈原在长沙附近汩罗江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积极影响。 文学成就 著作 屈原是个诗人,从他开始,中华才有了以文学著名于世的作家。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称“骚体”),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据《史记·屈原列传》司马迁语,还有《招魂》1篇。有些学者认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怀疑《远游》以下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笔。据郭沫若先生考证,屈原作品,共流传下来23篇。其中《九歌》11篇,《九章》9篇,《离骚》、《天问》、《招魂》各一篇。 大体说来,《离骚》《天问》《九歌》可以作为屈原作品三种类型的代表。《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大招》,其内容与风格可与《离骚》列为一组,大都是有事可据,有义可陈,重在表现作者内心的情愫。《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鲜明的

个性光辉,是屈原全部创作的重点。《天问》是屈原根据神话、传说材料创作的诗篇,着重表现作者的学术造诣及其历史观和自然观。《九歌》是楚国祀神乐曲,经屈原加工、润色而成,在人物感情的抒发和环境气氛的描述上,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然而是代人或代神表述,并非作者自我抒情,它更多地显示了南楚文学传统的痕迹。《离骚》一组,《九歌》一组,构成了屈原作品的基本风格。 理想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所谓“举贤授能”,就是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他还以奴隶傅说、屠夫吕望、商贩宁戚的历史事迹为例,说明了不拘身分选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贵,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 屈原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奋发图强,做个中兴之主。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始终“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在“楚材晋用”的时代完全可以去别国寻求出路,但他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半步。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与意志。 屈原作品和神话有密切关系。许多虚幻的内容就是承袭神话发展而来的。屈原又是关注现实的诗人,作品里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种种矛盾,尤以揭露楚国的黑暗政治最为深刻。 屈原作品的风貌和《诗经》明显不同。这与长江流域的民风和黄

楷书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楷书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导读:楷书四大家,是对中国书法史上以楷书著称的四位书法家的.合称。也称四大楷书,楷书四体,他们分别指是:唐朝欧阳询(欧体)、唐朝颜真卿(颜体)、唐朝柳公权(柳体)、元朝赵孟頫(赵体)。 1、欧阳询(557一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他的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笔力险峻,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 唐朝欧阳询:其楷书法度严谨,笔力险峻,世称“唐人楷书第一”,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 2、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在书法史上,他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其书初学“草圣”张旭,初唐四家,后广收博取,一变古法,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 唐朝颜真卿(颜体) :其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世称“颜体”,代表作《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多宝塔碑》《祭侄文稿》《麻姑仙坛记》。 3、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唐朝京兆华原人,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后世以「颜筋柳骨」并称他们,成为历代书法的楷模。他的书法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苟。在字的特色上,以瘦劲著称,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以行书和楷

书最为精妙。 唐朝柳公权(柳体) :其楷书清健遒劲,结体严谨,笔法精妙,笔力挺拔,世称“柳体”,代表作《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 4、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他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元史》本传讲,“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元鲜于枢《困学斋集》称:“子昂篆,隶、真、行、颠草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 元朝赵孟頫:其楷书圆润清秀,端正严谨,又不失行书之飘逸娟秀,世称“赵体”,代表作《玄妙观重修三门记》。 【楷书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1.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2.汉赋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3.鲁迅及其代表作品 4.狗年楷书对联 5.狗年楷书春联 6.楷书春联横批 7.唐代诗人白居易简介及其代表作 8.当代作家及其代表作品汇总

中华传统文化简介--资料

中华传统文化简介 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国、自然养生、竹、民谣、黄土、长江、黄河、红、月亮。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农家、农民起义、锄头;皇宫官府、宫庭文化、帝王学。 诸子百家 1.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思想:仁、义、礼、智、信;四书:《中庸》《大学》《孟子》《论语》) 2.道家(老子、庄子、列子;思想:道德,无为、逍遥;《南华经》《道德经》 3.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爱、非攻、举贤、节俭) 4.法家(韩非、李斯、《韩非子》思想:君主集权,以法治国) 5.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桓团《公孙龙子》) 6.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7.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 8.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 9.小说家(虞初《虞初周说》) 10.兵家(孙膑《孙膑兵法》孙武《孙子兵法》、吴起、尉缭、魏无忌、白起思想:【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就出自此书。强调作战前一定要做好准备) 11.医家(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王冰、张从正、朱震亨、李时珍、张景岳) 琴棋书画 笛子、二胡、古筝、萧、鼓、古琴、琵琶。《茉莉花》、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渔樵问答》);中国象棋、中国围棋,对弈、棋子、棋盘;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毛笔、墨、砚台、宣纸)、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竖排线装书;国画、山水画、写意画;敦煌壁画;八骏图、太极图(太极)。 传统文学 主要是指诗词曲赋。 《诗经》、《汉乐府》、《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等。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传统节日 中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汉民族传统节日近50个。如下是15个主要节日:春节、上元节(元宵节)、花朝节(花神节)、上巳节(女儿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鬼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祭灶日(小年)、除夕。每个地方还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中华诗词 古诗、律诗、绝句、近体诗、无题诗、自度曲(词)、传统诗词等。(可归类于传统文学) 中国戏剧 京剧、秦腔、潮剧、昆曲、湘剧、豫剧、曲剧[1]、二人转、河北梆子、皮影戏、川剧、黄梅戏、粤剧、花鼓戏、巴陵戏、木偶戏、脸谱。 中国建筑 长城、牌坊、园林、寺院、钟、塔、庙宇、井、石狮、民宅、秦砖汉瓦、兵马俑、故宫

汉赋四大家是哪四位

汉赋四大家是哪四位 汉赋是在汉朝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摛文”;从赋 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那么,你对汉赋四大家是哪四位了解吗?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 来看看了解一下吧。 汉赋四大家是哪四位 第一: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确立了汉赋劝百讽一的风格,代表作《子虚赋》、《上林赋》标志着汉赋的成熟。杨雄《甘泉赋》、《长扬赋》、《羽猎赋》则以司马相如诸赋为蓝本,在文学史上首开不逊于原作的模拟之风。班固代表作《两都赋》,盛夸东汉之声威。张衡所著《二京赋》比之《两都赋》篇幅更长、结构更宏伟,被誉为“长篇之极轨”。 司马相如(约公元前179—前118年),西汉大辞赋家。字 长卿,蜀郡成都人,本名司马长卿,因崇敬战国蔺相如,改名相如。少好读书、击剑,曾为景帝武骑常侍,因景帝不好辞赋,辞官,游于梁会王门下。后回蜀,期间与才女卓文君私奔,留下千古美谈。汉武帝后来看到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大为赞赏,召其入宫,司马相如由此成为宫廷辞赋家。晚年任文园令,后免官居茂陵,元狩五年前后病卒。 汉代,赋这种文体大盛,涌现出了一批善于写赋的作家,而司马相如则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除《子虚赋》外,司马相如还作有《上林赋》、《美人赋》、《长门赋》等。其中,《子虚赋》、《上林赋》内容相连,以子虚和乌有先生争相夸

耀本国的故事为基本构架,极尽铺叙、夸张、想象、排比之能事,气势恢弘,典故堆砌,文字华彩,从各个方面体现了散体大赋特点,奠定了散体大赋的体制,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以《长门赋》为代表的骚体赋对我国宫怨文学有不小的影响。因其文学影响,司马相如被认为是与司马迁齐名的重要作家。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言:“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 《汉书·艺文志》著录有赋二十九篇,其它古籍还引用了相如两篇赋的一些文句和篇名。其赋作多佚,今仅存《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长门赋》、《美人赋》和《哀二世赋》六篇,其中《长门赋》与《美人赋》的作者仍有争论。后人辑有《司马文园集》。 第二:扬雄 扬雄(前53—公元18),汉赋代表作家,与司马相如并称“扬马”。字子云,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郫县)人。适值王莽篡汉,被迫投阁,曾自杀未遂,后抑郁而死。 扬雄少时口吃,不善言谈,默而好深湛之思。其家贫而好学,博览群书,不慕富贵。扬雄早年酷爱辞赋,尤其仰慕同乡作家司马相如,曾模仿其作品著有《甘泉赋》、《羽猎赋》等。40多岁时,扬雄被推荐为汉成帝的文学侍从,期间写了一系 描写天子祭祀、田猎的赋作。扬雄的辞赋在当时颇负盛名,但其后来却认为这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并不再写赋,而埋头于撰写时人并不懂的学术著作,以求传之后世。扬雄仿《易经》写《太玄经》,阐发自己的哲学思想;仿《论语》写《法言》,主张文学应当宗经、征圣,以儒家著作为典范。另著有语言学著作《方言》,是研究西汉语言的重要资料。因扬雄的重要影响,《三字经》将其与老子、庄子、苟子、文

汉赋的绿色意境

汉赋的绿色意境 王子今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 摘要:汉赋作品中有反映当时生态环境的内容,也从特殊角度折射出当时社会生态观念的闪光点。汉赋中有关汉代生态史的诸多信息,以及其中体现的当时一定社会层次生态观念中的理性成分,都是值得汉史研究者和关口汉代历史文化的人们关注的。 汉赋,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3世纪初的400余年间,曾经是文学的壮流,是体现出当时文化之时代精神的最显著的遗存。《汉书〃艺文志》著录文学成就?诗赋百六家,千三百一十八篇?中,有?屈原赋二十五篇?等?赋二十家,三百六十一篇?,?陆贾赋三篇?等?赋二十一家。二百七十四篇?,?孙卿赋十篇?等?赋二十五家,百三十六篇?,?《客主赋》十八篇?等?杂赋十二家,二百三十三篇?。总共78家,占诗赋总数的73.58%。籍数合汁1004篇,占诗赋总数的76.18%。其中除个别先秦和?秦时?作品外,均为西汉作品。而据费振刚等辑《全汉赋》所收,东汉作者人数和作品篇数又都远远超过西汉。 汉人的赋作,对汉代文化宏大华美气象的形成,曾经有显著的影响。,汉赋的文化品质,历来褒贬议异。其实其中的文化信息,可以作多层面的分析。比如汉赋作者在作品中记叙的生态环境的形势,透露的自然主义的意识,就值得研究者注意。 有学者在分析汉赋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时,强调其色彩特色,有?色彩绚烂,气势雄奇,醉人心魄,迷人魂梦?,?绚丽而不失深沉?等评价,称赞其?鲜明而丰富的色彩夺人目精?。在对汉赋的典范进行讨论时,又有?形象生动?的?彩色的骚体句式?诸语。借用这样的形容,也可以说,汉赋中有关生态环境的内容,为中周生态

史以及中国生态思想史或者生态观念史的遗存,涂染了一抹浓绿。 一、汉赋的?草区禽族?写绘 《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摘文,体物写志也。?汉赋是怎样?体物?的呢?对于?体物?,《文心雕龙〃比兴》的表述形式是?图状山川,影写云物?。汉赋注重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有学者因此说,?汉赋有绘形绘声的山水描写,是山水文学的先声。?而?山水?之中,为?绘形绘声?的文学手法所记录的,以寓有生命力的草木禽兽最为引人注目。 枚乘《柳赋》写道:?忘忧之馆,垂条之木。枝逶迟而含紫,叶萋萋而吐绿。?又如孔臧《杨柳赋》:?绿叶累迭,郁茂翳沈,蒙笼交错,应风悲吟。?繁钦《柳赋》:?顺肇阳以吐牙,因春风以扬敷。交绿叶而重葩,转纷错以扶疏、,郁青青以畅茂,纷冉冉以陆离。浸朝露之清波,曜华采之猗猗。??陈琳《柳赋》也说?绿条缥叶,杂沓纤丽?,?蔚昙昙其杳杳,象翠盖之葳蕤?’。杨修《节游赋》也写道:?行中林以彷徨,玩奇树之抽英。或素华而雪朗,或红彩而发赪绿叶幽蔕,紫柯朱茎。杨柳依依,钟龙蔚青。纷灼灼以舒葩,芳馥馥以播磐。?王粲《思友赋》也有?平原兮泱漭,绿草兮萝生?句。在汉赋作者笔下,以?绿?为基色的绚丽春光,饱含着旺盛的生机。其文,汉人赋作中对?绿?色的歌咏,并不仅仅表现出对生命力的爱重,作者对?绿?的赞美,往往还深含着一种对自然总体环境的亲和之心。牧乘《粱王菟园赋》所谓?枝叶荣茂?,刘胜《文木赋》所谓?丽木离披?,以及杜笃《首阳山赋》?青萝落寞而上覆?,崔骃《大将军临洛观赋》:?桃枝夭夭,杨柳猗猗?,王粲《槐树赋》:?形祎祎以畅条,色采采而鲜

楚辞的名称和来源

楚辞地名称和来源 “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地楚国人创作地诗歌,它是《诗经》三百篇以后地一种新诗体. “楚辞”这一句词不知起于何时.《史记》在张汤地传中已经提到它,可能至晚也是汉初就有地.至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地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从此以后,“楚辞”就成为一部总集地名称. 汉代一般称“楚辞”为赋,这是不十分恰当地.“楚辞”和汉赋,体裁截然不同,前者是诗歌,后者是押韵地散文,它们地句法形式、结构组织、押韵规律都是两种不同地范畴.再从音乐地关系上看,虽然都是不歌而诵,但汉赋同音乐地距离比“楚辞”更远些.所以司马迁说:“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史记?屈原列传》)可见辞与赋本来是有区别地.由于汉赋是直接受“楚辞”地影响发展起来地文体,在习惯上汉代人多以辞赋并称,把屈、宋之辞与牧乘、司马相如地赋等同起来.于是辞与赋地概念混淆了,从此以后,屈原地作品甚至全部楚辞都称之为赋了.其实它们是两种不同地文体,不应混为一谈.至于后人以《离骚》代表《楚辞》而称之为“骚”,如《文心雕龙》有《辨骚》篇,《文选》有“骚”类等.这和后人称《诗经》为“风”一样,虽然名实不符,都是有意把楚辞和汉赋两种文体区别开来. “楚辞”地产生有其复杂地因素,决不是偶然地.春秋以来,楚国在长期独立地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地楚国地方文化.宗教、艺术、风俗、习惯等都有自己地特点.与此同时,楚国又与北方各国频繁接触,吸收了中原文化,也发展了它固有地文化.这一南北合流地文化传统就是“楚辞”产生和发展地重要基 础.

远在周初,江汉汝水间地民歌如《诗经》中地《汉广》、《江有汜》等篇都产生在楚国境内.其他文献也保存了不少地楚国民歌,如《子文歌》、《楚人歌》、《越人歌》、《沧浪歌》(见《说苑》中《至公》、《正谏》、《善说》三篇.)等都是楚国较早地民间文学,有地歌词每隔一句地末尾用一个语助词,如“兮”、“思”之类.后来便成为《楚辞》地主要形式.更重要地还是楚国民间地巫歌.楚国巫风盛行,民间祭祀之时,必使巫觋“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充满了原始地宗教气氛.《楚辞》中地《九歌》,其前身就是当时楚国各地包括沅湘一带地民间祭神地歌曲,祭坛上女巫装扮诸神,衣服鲜丽,佩饰庄严,配合音乐地节奏载歌载舞,很像戏剧场面.这就是那时巫风地具体表现.这种原始宗教地巫风对屈原地作品有直接影响.《离骚》地巫咸降神,《招魂》地巫阳下招,以及《楚辞》中凡诗人自我形象地塑造和高贵品德地象征,如高冠长佩,荷衣蕙纕,乃至丰富地神话故事地运用等,都是最好地说明.所以《吕氏春秋?侈乐篇》说:“楚之衰也,作为巫音.”“楚辞”就是这种带有巫音色彩地诗歌. 还有楚国地地方音乐对“楚辞”也有一定地影响.春秋时,乐歌已有“南风”、“北风”之称.钟仪在晋鼓琴而“操南音”,被誉为“乐操土风,不忘旧也”(师旷曰:“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多死声,楚必无功.”见襄公十八年《左传》.钟仪事见成公九年《左传》).从此以后,楚歌、楚声和楚舞一直为楚人所喜爱,见于文献记载者不少.这是很自然地.战国时楚国地方音乐极为发达,其歌曲如《涉江》、《采菱》、《劳商》、《薤露》、《阳春》、《白雪》等,“楚辞”地作者都已提及,“楚辞”虽非乐章,未必可歌(《九歌》经屈原改写后,是否用原来乐调歌唱,不能知道.).但它地许多诗篇中都有“乱”辞,有地还有“倡”和“少歌”,这些都是乐曲地组成部分.《楚辞》中保存这些乐曲

历史上的四大家

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 唐诗四大家: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 宋词四大家: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周邦彦亦可)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明清小说四大家: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曹雪芹 当代散文四大家:杨朔、魏巍、秦牧、刘伯羽(吴伯箫也不错) 初唐文坛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初唐四大书法家:欧阳洵、褚遂良、虞世南、薛稷 唐代文章四友:杜审言、崔融、李峤、苏味道 楷书四大家:唐代颜真卿、柳公权、欧阳洵、元之赵孟頫 宋代书法四大家:蔡襄、黄庭坚、米芾、苏东坡 北宋文坛四大家:王安石、欧阳修、苏东坡、黄庭坚 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张耒、晃无咎、秦观 宋代程门四大弟子:谢良佐、游酢、杨时、吕大临 南宋四大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 南宋诗坛四大家:杨万里、陆游、范成大、尤袤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元代儒林四杰:黄晋?虞集、柳贯、揭俊斯 元代山水画四大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 元代诗坛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椁、揭俟斯 元代吴中四杰:高启、张羽、徐贲、杨基 明代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周文宾 明代书坛“吴中四子”:祝枝山、唐伯虎、文征明、徐祯卿 清初画家四王:王时敏、王、王鉴、王原祁 清初文学四公子:方以智、陈贞慧、冒襄、侯方域 战国四公子: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魏国信陵君 中兴四诗人: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北宋四大书院:庐山白鹿洞书院、岳麓山岳麓书院、石鼓山石鼓书院、商丘应天府书院 明代四大传奇:《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 四大名花:山东菏泽的牡丹、福建漳州的水仙、浙江杭州的菊花、云南的山茶花民间文学四大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寻夫、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 四大古都:西安、北京、南京、洛阳 古代四库全书:经、史、子、集 三皇:伏羲、神农、黄帝 五帝:黄帝、少昊、颛顼、喾、尧 商纣四诸侯:东伯侯姜桓楚、南伯侯鄂崇禹、西伯侯姬昌、北伯侯崇侯虎 孔门七十二贤:颜回、闵损、冉耕、冉雍、冉求、仲由、宰予、端沐赐、言偃、卜商、颛孙师、曾参、澹台灭明、宓不齐、原宪、公冶长、南宫括、公皙哀、曾蒧(dian三声)、颜无繇、商瞿、高柴、漆雕开、公伯缭、司马耕、樊须、公西赤、巫马施、梁鳣、颜幸、冉孺、曹恤、伯虔、公孙龙、冉季,公祖句兹,秦祖,漆雕哆,颜高,漆雕徒父、壤驷赤,商泽、石作蜀,任不齐,公良孺,后处,秦冉,公夏首,奚容箴,公肩定,颜祖,鄡单,罕父黑,秦商,申党,颜之仆,荣旗,县成,左人郢,燕伋,郑国,秦非,施之常,颜哙,步叔乘,原亢籍、乐欬,

汉赋和楚辞

论汉赋对楚辞的改造与超越 班固在《离骚序》中这样评论《离骚》:“然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王逸的《楚辞章句序》则说:“故智弥盛者其言博,才益多者其识远。屈原之词,诚博远矣。自终没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词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他们都看到了楚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汉赋当然也不例外,所以后来的刘勰、宋祁、章学诚、刘熙载无不认为汉赋来源于楚辞。但是不少研究者常常把目光集中在汉代辞赋作者对楚辞艺术形式的接受上,而忽视了楚辞的精神对汉赋的侵淫和滋润。我们认为,汉代辞赋对楚辞的接受主要是精神上的,其对楚辞形式方面的接受也是为了表达精神服务的。而且这种接受又常常与创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汉赋对楚辞的接受,与楚辞在汉代的流传密切相关。汉起源于楚,刘邦对“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宋黄伯思《翼骚序》)的楚地文化十分重视。《汉书·礼乐志》云:“高祖乐楚声。”他的《大风歌》在句式、节奏、文辞上都有明显的楚辞特色。汉初几个皇帝也爱楚辞,都曾“征天下能为楚辞者”讲解楚辞。统治者的爱好促成了楚辞在整个汉朝的流传。汉代文人对屈原的不同态度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论争也加速了楚辞的传播和对文人的影响。在众多参与讨论的文人当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班固和王逸。王逸认为《离骚》是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经序》和《九歌序》对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所产生的愁思、愤懑之情予以突出的强调,正确指出了屈原创作的根本动因。王逸将《离骚》中的词语与《诗》《易》《尚书》《禹贡》等一一比附,认为《离骚》之文依经立义,乃天地间之至文,是后世效法的楷模。这是对《离骚》创作手法的总结,也是对其艺术风格的概括,更是对其在后世影响的肯定。班固《离骚序》评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沈江而死,亦贬洁狂狷景行之士”,强调的是屈原眷恋君主怀不能己的纳忠之心。《楚辞章句》的问世在东汉《楚辞》接受史上是一件大事,它极大地推动了楚辞尤其是以《离骚》为代表的屈原精神在汉代的传播,使屈原作为一种民族文化情结,深深地置根于汉代文人的潜意识之中。 汉人对屈原和楚辞的接受,首先是精神上的。司马迁则更加肯定“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的合理性,显示了他与屈原具有同样的以儒家为主而又不为儒家思想所禁锢的反抗、批判精神。屈原发愤抒情,乃赋《离骚》,司马迁忍辱写《悲士不遇赋》以抒愤懑,在抒情问题上,司马迁确实做到了学《离骚》得其情。汉代文人对现实的焦虑和对出路的困惑是屈原哀怨情结得以传承的政治环境。这种凄惨哀怨的格调常常体现在以骚体赋为代表的各种辞赋创作之中。贾谊的《吊屈原赋》、严忌的《哀时命》、刘歆的《遂初赋》、刘向的《九叹》等都和屈原赋愤怨世俗、抽写哀怨、无所顾忌的精神一脉相承。 其次是艺术表现上的接受,而且这种艺术上的接受也是为了表现精神服务的。刘熙载在《艺概·赋概》中指出:“长卿《大人赋》出于《远游》,《长门赋》出于《山鬼》。”当然,这种继承并不仅仅局限于这两部作品,汉赋的许多作品在艺术形式方面都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了楚辞的影响。我们知道,屈原《招魂》中的铺排手法源于楚地诸族为招魂引魂而历数四方之险、多陈家庭(祖地)之乐的古老的招魂形式。楚地诸族民间招魂重叠的特点,转化为屈原《招魂》“外陈四方之恶,内崇楚地之美”的铺陈结构,再转化为汉赋”铺彩摛文,体物写志“的结构形式。如《七发》即是如此。尤其是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继续发展了枚乘《七发》那种以客主问答形式叙事写物的结构方式,展示汉大赋的夸饰、“巨丽”和“丽靡”之美,形成以华辞丽藻悦目赏心的语言艺术。 汉代辞赋还直接承受“《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王逸《楚辞章句·离骚经序》),也就是说,屈原的政治失意、人生的哀怨、

中国古代文学考试试题_12

中国古代文学考试试题 (先秦两汉文学史试卷一) 一、填空题: 1、诗歌起源于人类的。 2、神话流为寓言,就是神话化的主要表现。 3、《诗》三百,精华在《国风》,《国风》中又以最为精彩。 4、《论语》是一部记述及其弟子言行的典籍。 5、《荀子·劝学》说:“君子生非异也,。 6、在古代神话中,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的英雄是。 7、《诗经》依、、分类编排。 8、《汉书·艺文志》说:“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 9、《孟子》今存篇,每篇又各分上、下。 10、屈原《九歌》并非九篇,而是篇。 11、《论语》中载孔子之言“鸟兽不可与同群”,其意是说。 12、《战国策》载,触龙说服了赵太后,使长安君。 13、神话流为仙话,就是神话化的主要表现。 14、《诗经》中的国风,有不少“饥者歌其食,”的诗篇。 15、《逸周书》原名《周书》、《周史记》,又称《周书》。 16、《左传》大约成书于,与《国语》成书同时或稍后。 17、今存《老子》分上下篇,上篇称,下篇称。 18、《战国策》载,倚柱弹其剑,歌“长铗归来乎”的人名叫。 19、春秋以前,文学的发展尚处于萌芽阶段。是最早产生的文学样式。 20、在古代神话中,衔木石而填东海的神鸟名曰。 21、《诗经》曾广泛用于社会生活,春秋时政治、外交场合公卿大夫颇为盛行。 22、《尚书》多载训诫之文,《春秋》多寓褒贬之言,《国语》则多记之语。 23、《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体断代简史。 24、老子的哲学思想是以为核心,并认为天道。 25、“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是所说。 26、李斯最著名的散文是他在秦统一前写的。 27、汉代的政论散文以初期最为发达,的《过秦论》是其中的杰作。 28、史传文学是由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开创的,他字。 29、是汉代最盛行的文体,其中最大的代表作家是。 30、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其“十志”是由《史记》的“”变来的。 31、现存秦刻石文,大部分都出自之手。 32、汉赋四大家中属于西汉的两位是和。 33、汉初政论散文的重要作家主要有、邹阳、枚乘。 34、《孔雀东南飞》最初见于徐陵编的,题为。 二、选择题: 1.“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是属于: ①《易经》中的卦、爻辞②《诗经》③甲骨卜辞④商代的彝器铭文 2.被鲁迅称为“古之巫书”的是 ①《尚书》②《山海经》③《列子》④《淮南子》 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一语出自 ①《荀子·劝学》②《孟子·滕文公上》③《庄子·养生主》④《庄子·逍遥游》 4.先秦诸子中,《四库全书总目》称何书为“传记之祖” ①《晏子春秋》②《论语》③《庄子》④《孟子》 5.为齐国孟尝君“经营三窟”的是

汉赋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汉赋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导读:司马相如确立了汉赋劝百讽一的风格,代表作《子虚赋》、《上林赋》标志着汉赋的成熟。杨雄《甘泉赋》、《长扬赋》、《羽猎赋》则以司马相如诸赋为蓝本,在文学史上首开不逊于原作的模拟之风。班固代表作《两都赋》,盛夸东汉之声威。张衡所著《二京赋》比之《两都赋》篇幅更长、结构更宏伟,被誉为“长篇之极轨”。 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约公元前179—前118年),西汉大辞赋家。字长卿,蜀郡成都人,本名司马长卿,因崇敬战国蔺相如,改名相如。少好读书、击剑,曾为景帝武骑常侍,因景帝不好辞赋,辞官,游于梁会王门下。后回蜀,期间与才女卓文君私奔,留下千古美谈。汉武帝后来看到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大为赞赏,召其入宫,司马相如由此成为宫廷辞赋家。晚年任文园令,后免官居茂陵,元狩五年前后病卒。 汉代,赋这种文体大盛,涌现出了一批善于写赋的作家,而司马相如则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除《子虚赋》外,司马相如还作有《上林赋》、《美人赋》、《长门赋》等。其中,《子虚赋》、《上林赋》内容相连,以子虚和乌有先生争相夸耀本国的故事为基本构架,极尽铺叙、夸张、想象、排比之能事,气势恢弘,典故堆砌,文字华彩,从各个方面体现了散体大赋特点,奠定了散体大赋的体制,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以《长门赋》为代表的骚体赋对我国宫怨文学有不小的影响。因其文学影响,司马相如被认为是与司马迁齐名的重

要作家。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言:“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 《汉书·艺文志》著录有赋二十九篇,其它古籍还引用了相如两篇赋的.一些文句和篇名。其赋作多佚,今仅存《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长门赋》、《美人赋》和《哀二世赋》六篇,其中《长门赋》与《美人赋》的作者仍有争论。后人辑有《司马文园集》。 扬雄 扬雄(前53—公元18),汉赋代表作家,与司马相如并称“扬马”。字子云,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郫县)人。适值王莽篡汉,被迫投阁,曾自杀未遂,后抑郁而死。 扬雄少时口吃,不善言谈,默而好深湛之思。其家贫而好学,博览群书,不慕富贵。扬雄早年酷爱辞赋,尤其仰慕同乡作家司马相如,曾模仿其作品著有《甘泉赋》、《羽猎赋》等。40多岁时,扬雄被推荐为汉成帝的文学侍从,期间写了一系描写天子祭祀、田猎的赋作。扬雄的辞赋在当时颇负盛名,但其后来却认为这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并不再写赋,而埋头于撰写时人并不懂的学术著作,以求传之后世。扬雄仿《易经》写《太玄经》,阐发自己的哲学思想;仿《论语》写《法言》,主张文学应当宗经、征圣,以儒家著作为典范。另著有语言学著作《方言》,是研究西汉语言的重要资料。因扬雄的重要影响,《三字经》将其与老子、庄子、苟子、文中子(王通)

中国古代文学史介绍

中国古代文学史简介, 01、中国古代文学史分期及各时期的主要文学样式, (1)上古时期;神话传说 (2)先秦时期:散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 (3)两汉时期:辞赋乐府民歌历史散文 (4)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等 (5)唐代时期:诗 (6)宋代时期:词 (7)元代时期:曲 (8)明清时期:小说, 02、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 (1)所谓神话,是上古时代的人们,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所幻想出来的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叙的集体口头创作。 (2)上古神话的主要内容有: A、解释自然现象的: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盘古开天 B、反映人类同自然斗争的: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精卫填海 C、反映社会斗争的:黄帝战蚩尤 (3)记载上古神话的主要作品:《淮南子》、《山海经》、《庄子》等., 03、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2)在先秦,《诗经》统称为《诗》或《诗三百》直到汉武帝时期,儒学者将起奉为经典,才名为《诗经》。 (3)《诗经》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形式上以四言为主,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4)《诗经》的名篇有:《硕鼠》、《伐檀》、《关雎》等。 (5)《诗经》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基础。 (6)《诗经》名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言者无罪,闻者足戒。一日不见,如三秋兮|靡不有初,鲜克有初, 04、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1)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出身贵族。他“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政治上主张修明法度,联齐抗秦,遭保守派反对,先后两次被放逐(前——汉北;后——江南洞庭)。公元前278年夏历5月5日投汨罗江而死. (2)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诗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得伸展抱负的愤懑。 名篇有:《离骚》《天问》《九章》《九歌》等。 (3)《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一首不朽的浪漫主义杰作,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首抒情诗(第一首叙事诗是 汉代的《孔雀东南飞》)。诗中的名句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它奠定了我国古典 诗歌的浪漫主义基础。 (4)我国诗歌史上常有“风骚”并称。“风”指的是诗经国风,“骚”指的是《离骚》,二者又代表了文学。, 05、我国第二部诗歌总集——《楚辞》, (1)“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首的楚国人在本国民歌基础上创造的一种新的诗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