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游仙记怎么刷友好度 友好度作用解析

大唐游仙记怎么刷友好度 友好度作用解析
大唐游仙记怎么刷友好度 友好度作用解析

大唐游仙记怎么刷友好度友好度作用解析

大唐游仙记怎么刷好友度?相信是许多想要获得大量好友度的玩家们所关心的话题了吧,那么如何才可以刷出大量的好友度呢?下面就来看看这篇友好度作用分析吧!

在《大唐游仙记》这款回合制三国风格游戏中,好友是非常重要的存在,好友在游戏中有相当于多了一个强有力的帮手。在大唐乱世风云的江湖中你才能有生存的把握,作为玩家们的好帮手的其中之一,只有选好了才能在大唐乱世风云中获得一席之地。看到这里相信玩家们对友好度应该有了一个认识了。

在《大唐游仙记》中友好度是一个相互的指标,友好度在《大唐游仙记》中有着相当大的比重,友好度不仅仅是玩家与玩家之间的,还有玩家与自己的宠物,随从等等都是有友好度的,那么如何才能提升游戏中的友好度呢?

友好度有什么用?

友好度在《大唐游仙记》当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目前在游戏里玩家可以看到玩家与好友之间的友好度,还有玩家与自己的护法之间的友好度,玩家与玩家之间的友好度可以促进彼此的关系,从而成为师徒或者夫妻。另外玩家如果与护法之间的友好度越高那么玩家的护法的属性

中国官方修史的组织:唐朝至明朝正史编修的原则和方法

中国官方修史的组织:唐朝至明朝正史编修的原则和方法 一、引言 在清代所说的二十四史中,最后九部正史记述了从唐朝到明朝这一时期的历史。唐朝有两部正史,即《旧唐书》和《新唐书》。接下来的五代,也有两部正史,即《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其余的宋、辽、金、元、明五个朝代,各有一部正史。这九部正史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历史系列,它们代表了公元618年——1644年之间各 王朝历史的官方记录。这些王朝在618至1644年之间的某个时期,曾统治着整个中国,或统治过中国相当大的一部分。要研究这些正史的编修原则和方法,则有必要对中国官方修史工作的组织作一些阐述。 这九部正史有一些共同的特点:第一,每一部正史都是在随后的朝代内编修起来的,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在随后的朝代内汇编起来的。这似乎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不值得研

究的事;然而,这件事本身还是颇有意义的,其意义就在于“国亡史成”这一原则始终 未变。汇编前朝的官方历史,表明后朝对前朝的承认,或者,至少是暗示着某种承认。第二个特点是,这种汇编通常是有一个编修班子或修史局完成的,也就是说,是由官方委派的一组史家完成的。唯一的例外是《新五代史》,它又称《五代史记》,是史家欧阳修的私人着作。而且,这九部正史与唐以前的正史,在编修方法上也是不同的。唐以前的正史通常是由个人或某一学派的史家,以私人或半私人的形式编修的,而这九部正史则是在皇帝的主持下进行编修的。自唐朝起,官方修史处于统治地位。这种变化通常被看作为中国史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 程碑。 第三个特点是,象往常的正史一样,这九部正史都是采用“纪传体”的编撰体例。更进一步地说,这九部正史都是采用混合型的体例编修的。这种形式的史书,通常包括二至四个常规部分,它们互相补充。混合型的纪传体与编年体有着鲜明的对比,后者也往

大唐西域记读后感

大唐西域记读后感 ----读百家讲坛之《大唐西域记》有感 佛光辉照,他的仁慈化作甘露水般洒于大千世界,就像太阳放射光芒一样,给予世界以温暖.向天地人三界传达.所以他被称为天下至尊,光明照耀四方.但是世界是如此之大,所以佛的智慧没有传入中原.及到佛法东传的时候,帝王宽仁的大兴佛法,杰出的人去了遥远的西方.有个慈恩寺三藏法师叫玄奘,他正是这些人的代表。 玄奘出身于高贵的诸侯世家,生来就有佛心,长得结实聪明。从小就表现出不凡的品质,长大后精通古书,名震天下。而他很早就看透了人生的真假,启悟了佛性,因而进入佛门。其实功名富贵,也不过是这世界的罗网,出家为僧,看破红尘才是大智慧。所以脱离了尘缘,说话高雅飘逸。 由于他生活的年代并不稳定,边境也不安宁。尤其是西北边境常受突厥族的骚扰,朝廷严厉限制百姓出境。玄奘曾向朝廷申请出国,到印度研究佛学,在这种情况下未能获得批准。 玄奘并未放弃自己的打算。他一面向和尚学习西域和印度的语言文字,做好出国的准备,一面耐心等待时机。终于等到了千载难逢的机会。贞观627年,许多地方自然灾害颗粒无收。灾民纷纷涌进首都长安和不少城镇。为了缓和灾情,唐太宗发布命令允许灾民异地就食,外出逃荒。玄奘知道后,

立即混入逃荒的饥民之中,偷偷溜出长安,后经过很多坎坷,终于他离开了。 玄奘出境部久,危险丛生,而他一人毅然一人策马西行。他凭借着沙漠中的一堆堆人畜的白骨和骆驼马匹的粪便来做为路标,向大漠奔去。当他来到石质戈壁滩,到处是黝黑色的烁石,寸草不生,连鸟也难以飞过。白天,烈日当空,酷热难耐,有时,狂风卷起,飞沙走石顿时,天昏地暗,人马难行。有时,沙漠上出现海市蜃楼,看上去明明是旌旗飞扬,数百骑战吗奔驰而来,仿佛是追兵跟踪而至,转瞬之间,又化作村和树林,忽隐忽现,千变万化。夜晚的戈壁滩,更是令人恐怖,暽火四处游荡,忽明忽灭,如同游走的幽灵。不过这些对于玄奘来讲,乃是早有准备的,最大的困难就是缺水。 原来进入莫贺延嘖不久,玄奘失手打翻沉水电皮袋子,致使路上的饮水全部倒光。他本想返回烽火台向边防士兵讨点水,可是他当初立下誓言: “宁可向西进而死,决不东归而生!”于是,玄奘便在无水的情形下冒险闯入莫贺延嘖。 一连四五天,玄奘滴水未沾,跋涉在茫茫无际的戈壁滩,最后,终因体力不支,昏倒在地。夜晚一阵凉风把昏迷的玄奘吹醒,他挣扎而起,继续前进,忽然发现一片草场,还有一眼清泉。绝处逢生的玄奘惊喜万分,人马痛饮一番,好好

吐蕃时期法律特征

试述吐蕃时期法律特征 吐蕃时期是西藏历史上文化、社会重要的奠基时期。是西藏奴隶制文明空前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吏制组军、经济文化、典章制度、宗教哲学、艺术歌舞等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同时,这一时期制定了维护奴隶制的法律,成为了后世只能够懂法律的基础。 吐蕃法律发展的开放性。吐蕃王朝时期是青藏高原大开放与大发展的时代。吐蕃具备建立统一法律制度的社会条件,是在松赞干布时期。7世纪初,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并制定《六类大法》,1《以万当十万之法》,2《十万金顶具鹿之法》,3《王朝准则之法》,4《扼要决断之法》,5《权威判决之总法》,6《内府之法》。这些法律的制定过程中不仅包含了藏族的土著文化,也吸收了外来文化。中原王朝也对吐蕃法律产生了一些影响,唐朝具有完备的法律制度,唐朝的一些文人又在吐蕃王朝担任相关职事;崇尚汉族文化而又急需建立法律制度的松赞干布积极借鉴了唐朝法律制度。在此后的吐蕃历史中,这样的过程一直延续着。因此说,吐蕃法律的发展与完善是在一个兼收并蓄的开放姿态中完成的。 吐蕃法律规范的宗教性。伴随着吐蕃时期佛教的传入,吐蕃的法律规范在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响影。再加上官方有力的引导,一系列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独特价值观与伦理道德观被直接反映到法律规范当中,形成了具有藏民族特色的法律制度和与法律规范。佛教戒律进入藏族法律,最基本的是“五戒”与“十善”。在佛教极为盛行的藏区,法律与宗教戒律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有些佛教戒律就是法律。此外,以佛教信仰为基础而形成的习惯、禁忌也融入藏族传统的法律之中,与法律规范交叉在一起。 以罚代刑的特征。以罚代刑吐蕃法律规范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通过经济法律责任来追究违法犯罪的责任。最典型的是盛行在青海、西藏等地的“赔血价”制度。所谓“赔血价”,就是杀人犯或其亲属只须向受害人及其亲属支付一定数量的财产(包括牲畜、枪支、金帛等),以补偿受害者家属的经济和精神损失,就不再实行血族复仇或追究刑事责任的习惯法制度。据考证,赔命价、赔血价源于松赞干布时期西藏的《法律二十条》。这里的不仅反映了以罚代刑的特征,还反映了法律对于统治阶级利益的维护,对等级进行了森严的规定。 司法审判制度中的“神判”特征。神示证据制度也称神明裁判或神证。在吐蕃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人们认为神灵是最为可靠的,不会偏袒任何一方。所以神判无疑是一种看似“合理高效”的选择。对于“神判”种类及形式,在这里列举了一些在民间流传的一些“神判”方式: 1起誓。一般让双方当事人以佛法僧及各种圣物等发誓,用以证明自己的证词与事实相符,或者表明自己清白。审判人员以是否敢于发誓作为判决好恶的依据。 2抓阉。抓阉是藏区普遍采取的神判方式之一。届时由他人将两张写有无罪,有罪字样的两个纸团包在两个炒面丸之中,让双方当事人各选取一粒。拿到写有有罪字样者即为罪犯,对方则为清白。 3卜卦。在头人的主持下,活佛诵经祈祷并进行卜卦。卦示何人有罪,既使他没有犯罪,也要受到惩罚。 神判之所以在西藏流行,是有其背景原因的。首先当时吐蕃社会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落后,办案条件最差,人们无法找到更为有效的办案手段。其次,在一个宗教盛行的地区,人们人为神是最为可靠、公正的,不会偏袒任何一方。第三,此种审判方法运用起来便于付诸实施。因此人们自然乐于使用此种制度。但是神

论大唐西域记的文学价值

论《大唐西域记》的文学价值 摘要:《大唐西域记》成书于公元646年,作为一部宗教经典、地理著作、历史宝库,它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发掘与肯定。《大唐西域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同时也有着它重要的贡献,不容忽视。无论是它描写的故事,还是它写作的形式,亦或只是玄奘西游这个事件本身,都在文学史上有它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贡献和意义。《大唐西域记》提供的传奇故事、神话和寓言为后来的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它开启了报告文学这种文学形式的先河,同时,它还与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有着不可抹灭的联系。这一切都注定着《大唐西域记》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 关键词:大唐西域记取材报告文学西游记 《大唐西域记》成书于公元646年,作为一部宗教经典、地理著作、历史宝库,它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发掘与肯定。古今中外,对其的研究不胜枚数。研究者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不厌其烦的对它进行分析、阐释、评价。作为宗教经典,它既详细的描绘了佛教的起源、传播,同时也给出了细致的其他宗教力量的分布。季羡林先生在《关于大唐西域记》一文中即认为:“关于印度当时的政治、经济情况,关于重大的历史事件,关于宗教力量的对比,关于佛教的几次结集,关于大小乘力量的对比,关于小乘部派的分布情况等等。离开了《大唐西域记》,这些问题几乎都是无法解答的”。作为地理著作,它所描写地区的广泛,地理风貌记载的精准,都是同时代作品所难以匹及的。王世平在《大唐西域记价值再认识》中即说到:“《大唐西域记》所描写的地区,从我国新疆西抵伊朗和地中海东岸,南达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北面包括今中亚细亚南部和阿富汗东北部,东到今印度支那半岛和印度尼西亚一带。而这些地区古代地理的记载非常少,因而《大唐西域记》也就显得格外的珍贵。”作为历史宝库,它不仅是研究印度历史的必不可缺之书,同时,也为西藏、新疆以及“丝绸之路”等地文化提供了基本的史籍与补充。英国历史学家史密斯即说过:“无论怎么样夸大玄奘的重要性都不为过。中世纪印度的历史漆黑一片,他是惟一的亮光”“印度历史对玄奘欠下的债是决不会估价太高的”的话。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大唐西域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同时也有着它重要的贡献,不容忽视。无论是它描写的故事,还是它写作的形式,亦或只是玄奘西游这个事件本身,都在文学史上有它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贡献和意义。 1、故事:小说取材中心 《大唐西域记》共计十二卷,详细记载了玄奘西游所经历的一百多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地理、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各方面的情况,其中亦包括大量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民间传说、寓言、神话故事等。这些故事大多怪诞荒异,新鲜有趣,充满异域风情。 在中国小说的发展史上,“本事”是经常被研究者们考究的东西,特别是传统小说,几乎大部分的题材都是在“本事”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而成,甚至同样的题材在不同的小说中都会有着呈现。而《大唐西域记》中丰富而有传奇色彩的异域传说,自然也成为了大多数小说创作者的取材中心。 如《大唐西域记·迦湿弥罗国》卷三有“佛牙伽蓝及传说”的故事: 新城东南十余里,故城北大山阳,有僧伽蓝,僧徒三百余人。其窣堵波中有佛牙,长可寸半,其色黄白,或至斋日,时放光明。昔讫利多种之灭佛法也,僧徒解散,各随利居。有一沙门,游诸印度,观礼圣迹,伸其至诚。后闻本国平定,即事归途。遇诸群象横行草泽,奔驰震吼。沙门已见,升树以避。是时群象相趋奔赴,竞吸池水,浸渍树根,互共排掘,树遂蹎仆。既得沙门,负载而行,至大林中,有病象疮痛而卧,引此僧手,至所苦处,乃枯竹所刺也。沙门于是拔竹傅药,裂其裳,裹其足。别有大象,持金函授与病象,象既得已,转

唐朝三百年间对外战争的胜负表详解

唐朝在290年中,对内对外的大战小战无数,几乎无年不战。 唐朝的内部战争主要有:唐初统一战争、李敬业反武之战、安史之乱、德宗削藩、宪宗削藩、武宗削藩、庞勋起义、王(仙芝)黄(巢)起义、唐末藩镇战争这九场。 另有对羁縻州内的僚人、西原蛮、岭南蛮的平叛战争,时断时续,因为是羁縻州所以不好区别是内战还是外战,又因规模不够大,故不列入。 因战役太多,故将相关战役整合为一场战争,分列如下。 1、唐与突厥的战争 武德三年至贞观四年(620-630) 唐与突厥第一次战争:东突厥汗国灭亡,其地并入唐朝。 贞观十六年至显庆二年(642-657) 唐与突厥第二次战争:西突厥汗国灭亡,其地并入唐朝。 调露元年至开元九年(679-721) 唐与突厥第三次战争:西突厥叛乱被平定,东突厥遗民成功复国,成为北方大患。 天宝元年至四载(742-745) 唐与突厥第四次战争:后突厥汗国灭亡,回纥汗国臣服于唐朝。 2、唐与吐谷浑的战争 武德五年至贞观二年(622-628) 唐与吐谷浑边境战争:吐谷浑屡被击退。 贞观八年至九年(634-635) 唐平吐谷浑战争:吐谷浑被征服,为唐朝所控制。 3、唐在朝鲜半岛的战争 贞观十九年至二十二年(645-648) 唐与高句丽第一次战争:双方均未达成目标。 永徽六年至总章元年(655-668) 唐与高句丽第二次战争:百济灭亡,日本被击溃,高句丽灭亡,百济和高句丽故地并入唐朝。 咸亨元年至仪凤元年(670-676) 唐与新罗战争:新罗吞并百济故地及部分高句丽之地,在军事对峙下,新罗臣服于唐。 4、唐与吐蕃的战争 贞观十二年(638) 唐与吐蕃边境战:吐蕃被击退,臣服于唐。 龙朔二年至乾封二年(662-667) 唐与吐蕃边境冲突:吐蕃吞并吐谷浑,成为唐朝最强劲的对手。

如何从唐诗中探索唐朝历史的发展

如何从唐诗中探索唐朝历史的发展,麻烦详细举例并论述,谢谢。 linda911010 |浏览604 次 2011-05-09 20:43 2011-05-09 22:46最佳答案 按照探索唐诗历史的要求,似乎诗圣杜甫的是最合适的,谁让他的诗号称“诗史"呢,如果是要从整体全貌上来论,可能可以从一些颇具代表性的诗人诗派来分析。建议去看《唐之韵》这套视频,很全面。如果懒得看,下面是我按照视频脉络大概总结的,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你看看有没有参考价值。 第一,初唐四杰,代表性的人物就是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彰显了初唐人的从容不迫和自信大气。当然骆宾王的经历也会反映出一些初唐时期的政治斗争。另外初唐诗文的革新人物之一的陈子昂,风格激昂悲越,亘古苍凉,也标志着唐代诗风从魏晋时期的旖旎奢华的转变。 第二,边塞诗人,代表人物是王昌龄,高湿,岑参等。作为盛唐国威的代表者。不管是”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壮烈决绝;还是”汉家烟尘,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的气势胸襟;(唐代诗人特别喜欢以汉代相拟,这也可以说是唐诗的一个特点)亦或是”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的孤寂难言,都在述说边塞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由衷热爱,对边塞风光的热切赞美和对征战沙场的将士们的深切钦佩,当然,我总觉得也有一些悲

凉的意味在里面。 第三,山水诗人,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无不写出了诗人的轻松惬意,优雅闲适。也正是在盛唐这种内无隐患,外无急忧,经济发展,心态放松的境况下,才能有这样的心境和淡然。不过,在这两位诗人的经历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在经济繁荣,政事安稳,国有明君的表象下,腐败颓靡也在暗暗滋生。(虽然我个人感觉,能写诗作词的要真是放到高位上去,也未必就是个出色的官员,不过他们怀才不遇也是确实的) 第四,号称诗仙诗圣的大李杜。这个我觉得不太用多说,大家都太熟悉了。李白的壮年时期也正是大唐最繁荣昌盛的时期,所以他的诗反映的基本都是,呃,怎么说,比较快乐的事,当然也和李白自己的个性有关。比较放达,追求自由,浪漫。比他小点的杜甫就比较悲剧,赶上安史之乱的全程,天天忧国忧民。什么”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石壕吏》之类的。不过也有点开心的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就是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 第五,大历诗人,这批比较惨,青少年时期处在盛唐,结果被安史之乱冲击,唐王朝一撅不正,他们的梦想也被重创,所以无疑带有失落哀叹迷茫色彩。代表人物刘长卿,诗作多描写生活的孤独寂寞和自然景物的美丽。“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曾经的繁华如同古调一般逝去,今人似乎也无缘得见了。韦应物,崔护等都属于这个时代的诗人。此时的诗人们,对生活迷茫而矛盾,也折射出社会的现状是纷乱纠结的。 第五,韩孟诗派。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将议论引入诗句,是中唐开宗立派的人物。在经历过暴风骤雨的变动后,唐朝人需要一种沉静的反思。孟郊我

中国历史-唐朝时期战争年表

中国历史:唐朝时期战争年表 唐武德元年(618年)五月至七年(624年)三月唐统一的战争 隋义宁元年(617年)五月李渊太原起兵 隋义宁元年(617年)五月李渊之女李氏等起兵 隋义宁元年(617年)六月西河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六月张纶攻离石等郡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八月霍邑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八月至九月河东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九月刘文静击降屈突通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十一月李渊攻取长安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十二月至唐武德元年(618年)十一月李世民击灭薛举父子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十二月薛仁杲击唐弼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十二月李世民击薛仁杲扶风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十二月姜謩、窦轨与薛举长道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十二月薛举击刘世让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四月王师仁击稽胡富平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四月窦轨击稽胡宜君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七月唐击薛举浅水原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七月李轨击灭突厥阙可汗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八月薛仁杲攻唐宁州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八月至十一月浅水原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九月刘感与薛仁杲泾州、细川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九月常达击薛仁杲宜禄川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二月马元规攻取安陆、荆州、襄州之战唐武德元年(618年)四月李建成、李世民进逼东都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七月唐击朱粲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七月蔺兴粲击梁师都灵州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九月唐攻尧君素河东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十二月罗艺击窦建德幽州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十二月庞玉击旁企地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十二月王世充围谷州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十二月盛彦师伏歼李密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高开道击李景北平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末宇文化及攻魏州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正月李神通击宇文化及魏县、聊城之战唐武德二年(619年)闰二月窦建德击宇文化及聊城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闰二月张孝珉袭汜水城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闰二月至三月王世充攻谷州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闰二月窦建德攻邢州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闰二月李厚德兄弟击王世充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三月杨则击梁师都灵州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三月邓暠击高开道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三月至五月王世充攻义州之战

第7期唐与吐蕃的友好交往

七年级历史第7期导学案 制作人:邱艳红 审核人: 签批人: 班级: 姓名: 组号: 恒威制作不得翻印 1 唐与吐蕃的友好交往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2、识读“唐朝后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图,了解唐朝周边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 3、讲述文成公主入藏和亲的故事,说出文成公主入藏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出现这种政策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归纳能力和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2、总结各民族与唐朝的关系,培养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 【学习重点】吐蕃的发展及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 【学习难点】唐朝对边疆各民族采取比较开明的政策 材料一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二 早在1300多年前,唐朝的文成公主入吐蕃,带去了大唐的文化物产,成为汉藏两族友好交往的历史佳话,西藏人民亲切的称文成公主为“阿祖加沙”(意为汉族啊姐)。现在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已全线建成通车,结束了西藏没有铁路的历史。青藏铁路打破了西藏长期封闭的状态。 ①材料一中的“中华”和“夷狄”是什么意思?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此材料体现了唐朝怎样的民族政策? ○2材料一与材料二的“文成公主入吐蕃”有什么关系?材料二中的“文成公主入吐蕃”有何历史意义? ③假如当时你跟随文成公主入吐蕃,你能帮文成公主做些什么有益于藏族的事情? ○ 4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从财力、人力、物力上加大了对西藏的援助,派出了一大批优秀干部和科技人员入藏,西藏和内地的先进省市结对,进行对口重点帮扶。你如何看待这些问题? 二.达标检测 1、被西北各部首领尊称为“天可汗”的唐朝皇帝的( ) A 、唐高宗 B 、唐太宗 C 、武则天 D 、唐玄宗 2、唐蕃“和同为一家”说明( ) A .吐蕃首领已接受唐政府的册封 B .吐蕃与唐朝的关系不断加强 C .唐政府对吐蕃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 D .吐蕃与汉族长期融合,已形成“一家” 3、在苍山与唐朝使团会盟的首领是: ( ) A 、吐蕃赞普 B 、突厥可汗 C 、南诏王 D 、匈奴可汗 4、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写到“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趁”其中的“文皇”是指( ) A 、汉文帝 B 、汉武帝 C 、唐太宗 D 、唐玄宗 5、本课的课题是“和同为一家”,最能说明这一课题的是:( ) A.唐朝统治者将两位公主嫁给吐蕃首领,唐与吐蕃关系日益密切。 B.唐朝统治者在西域设置政府机构,加强联系。 C.回鹘政权瓦解后,大部分迁到我国西北地区。 D.东北的渤海国,与内地贸易往来 6.在封建社会里,汉族政权的最高统治者一般都称皇帝,而少数民族则另有称呼,请问吐蕃的首领被称为:( ): A 单于 B.可汗 C. 赞普 D.亲王 7.有这样一个少数民族,他们生活在我国的高原地区,他们最引以为豪的建筑就是今天闻名于世的布达拉宫,那么这个少数民族的祖先是:( ) A.吐蕃 B.回纥 C.靺鞨 D. 南诏 8.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敌,朕独爱之如一”。因而受到各少数民族的拥戴,赢得了“天可汗”的称号。下列属于唐太宗的民族政策是:( ) A.将皇室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加强汉藏的友好关系 B.册封回纥首领怀仁可汗 C.册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D.册封粟末靺鞨首领为渤海郡王 9、唐玄宗为密切与少数民族的联系而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 ) A 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 B 与吐蕃赞普和亲 C 、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D 、册封粟末靺鞨首领为渤海郡王

唐诗的繁荣和唐代历史

从唐代历史来看唐诗的兴衰 摘要:唐代在中国诗史上是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但是就事物发展的规律而言,唐诗有兴盛则也有低谷。本文主要从唐代的历史发展的角度逐层分析唐诗繁荣或相对衰败的原因其中侧重对繁荣原因的分析,包括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部分。 关键词:唐诗唐朝历史 一:唐宋诗之争 在中国诗史的研究上常常存在着一些纷争。作为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唐和宋之间自然也有着诸多争论。唐诗和宋诗之争便是其一。 唐宋诗之争,起于南宋。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首次区分唐宋诗的界限,其后永嘉四灵、江湖派诗人及严羽、方回等理论家都对唐、宋诗的差异作出了辨析。其中以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总结的“本朝人尚理,唐人尚意兴”影响最大。但将严羽的这一概括系统化、理论化,则是由推崇唐诗的明代复古诗论家们完成的。清初的诗坛以学习宋诗为主。 诗分唐宋(唐又分初、盛、中、晚)以来,赞成反对者争辩不休。今人钱钟书认为,“诗分唐宋乃风格性分之殊,非朝代之别”;“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非曰唐诗必出唐人,宋诗必出宋人也”;“夫人禀性,各有偏至,发为声诗,高明者近唐,沉潜者近宋”;“一生之中,少年才气发扬,遂为唐体,晚节思虑深沉,乃染宋调”(《谈艺录》。 不过,虽然唐诗与宋诗在诗史中都有着重要的位置,但是提到诗歌,人们首先想到的还是唐诗,所谓唐诗宋词元曲,每个朝代都有自己出彩的东西,对后人来说影响特别深的东西。那么唐朝可以说完完全全是个诗歌的朝代,那么唐代诗歌究竟为何如此繁荣呢?本人将会从历史的角度去探讨这个问题。 二:唐代历史的发展与唐诗的兴衰 唐代是一个健康而富有活力的时代。唐诗有将近三百年的历史,它的繁荣兴盛经历了一个曲折演变的过程,明初高棅在《唐诗品汇》中把唐诗总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这大致符合唐诗的发展情况。 (1)初唐——时间最长,诗歌数量与质量却最差 从唐高祖武德元年至睿宗延和元年为初唐,共92年,然而这一时期并没有产生伟大的诗人和诗歌。正如袁行霈先生所说:初唐时间最长,可是无论诗歌的质量还是数量都是最差的,而且一百年间竟然没有出现一流的诗人,缺少异峰的突起。“但是这一时期诗人们特别是初唐四杰纠正了齐梁以来柔弱轻艳的宫体诗余风并酝酿形成了各种新的诗歌形式【律诗】,可以说为盛唐诗歌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虽然初唐为盛唐奠定了基础,但是初唐诗歌的平庸却是不争的事实,那么是什么制约了初唐诗歌的发展呢? 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由于隋末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的影响,靠农民战争取得政权的唐朝统治者所采取的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照顾了农民的生活和要求,但是这毕竟是一个刚结束战乱的年代,百废待兴,因此在社会经济上初唐稍差。 社会文化基础的薄弱,虽然统治者爱好提倡诗歌,但是诗坛长期为宫廷馆阁的文馆学士所支配,诗歌创作中心下移过于缓慢。创作主体的贵族化和诗歌风格的单一化制约了唐诗的发展。唐初的几代君主,不仅太宗如其自称喜“以万机之暇,游息艺文”(《帝京篇·序》),高宗、武后、中宗等,也都如此。为了炫耀大唐帝国的治世气象,他们又广引天下文士,编纂类书,赋诗唱酬。由此在唐初先后出现了几个宫廷文人集团。初唐宫廷诗人虽然在诗歌形式方面作

唐朝在中国历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唐朝在中国历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这种历史地位可以从几方面给予肯定: 首先,中国历史自春秋、战国之交进入封建社会以来,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沿着迂回曲折的道路前进,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三次高潮,即三次鼎盛局面。第一次高潮产生于西汉,第三次高潮产生于明清,第二次高潮就产生于唐代。在第二次鼎盛中,尤其是唐朝前期,农业生产蒸蒸日上,手工艺品日益精巧,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城市车水马龙,繁华似锦;唐朝后期,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为以后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奠定了基础。在政治上先后有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呈现出一派升平景象,其成就都超迈了西汉的“文景之治”。唐玄宗统治时期鼎盛局面达到了高峰,甚至在文坛上也出现了“盛唐气象”。 就当时的世界范围来看,唐帝国也是最重要、最强盛的国家之一。欧洲的封建强国主要有法兰克王国和拜占廷帝国,但就封建社会的发展阶段而言,它们都远远落后于唐朝。西欧的封建城市尚未出现。东罗马帝国除查士丁尼时期的短暂强盛外,社会发展进程很快就为阿拉伯国家的入侵所打断。西方继起的强国是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阿拉伯国家,但其迟至8世纪时才逐渐形成封建制。东方重要的国家有印度和日本。印度戒日王重新统一次大陆前后始确立了封建制。他死后,次大陆随即分崩离析,割据局面一直延续到12世纪末。日本的“大化改新”虽然尽量模仿唐朝的制度,但改革本身却只具有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性质。在世界范围内,唐朝不但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且属于最先进的行列。 其次,唐朝正处在中国封建社会发生明显变化的关键阶段,是由前期向后期发展的转折时期。从这一意义上说,唐朝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当时社会变化的中

10.唐与吐蕃对西域的争夺

唐西州时期:公元640——792年 唐蕃争夺与西州府兵唐朝在西域以及河西陇右的统治秩序,很快就受到来自南部青藏高原的吐蕃人的挑战。吐蕃王国兴起于六世纪下叶叶,在其英主松赞干布(约公元581—649年)统治时期,势力迅猛发展,统一了高原上的各个部族以后,就向外扩张。松赞干布死后,其孙即位,吐蕃朝政被宰臣禄东赞家族控制。在此期间,禄东赞和他的几个儿子亲率吐蕃军队,东侵吐谷浑,西击大、小勃律,势力进一步膨胀,很快就登上了西域历史的舞台。唐高宗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十二月,吐蕃军队经勃律(今巴勒提斯坦和吉尔吉特地区),走帕米尔道进入西域,在疏勒南面与唐军相遇。唐军准备不足,只好用军资贿赂吐蕃,约和而还。不久,吐蕃在弓月和疏勒两国的勾引下,于麟德二年(公元665年)侵袭于阗。唐朝派西州都督崔和辩和左武卫将军曹继叔,率领以西州府兵为主力的部队,救援于阗,取得了胜利。 可见,在显庆三年安西都护府迁到龟兹以后,西州仍然是唐朝经营西域的前进基地,西州的府兵和百姓是许多次重要战役的主力军;与此同时,西州还是龟兹的安西都护府受到威胁时的退守之地。咸亨元年(公元676年),吐蕃在西突厥余部阿史那都支和李遮匐的支援下,一举攻陷西域十八州。唐朝罢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四镇,把安西都护府撤回西州。唐先派阿史那忠为西域道安抚大使兼行军大总管,收拾残局。继而又遣萧嗣业在咸亨四年(公元673年)率领西州等地的府兵,讨伐弓月和疏勒,取得了胜利。同年底,两国国王来唐朝请降,到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唐朝已经基本恢复了在塔里本盆地的统治。 但是,与唐对敌的西突厥阿史那都支和李遮匐的势力不断增长。与吐蕃联合,在仪凤初年(公元676-677年)再次攻占安西四镇。唐朝这次采用裴行俭的计谋,以护送流亡唐朝长安的波斯王泥涅师回国为名,在西州悄悄组织兵力,佯装打猎。向西进军,出其不意,在碎叶城(今苏联托克玛克南阿克·贝希姆城)附近,一举擒获阿史那都支和李遮匐。调露元年(公元679年),唐朝重设安西四镇,并用碎叶取代焉耆为四镇之一,目的是切断吐蕃和西突厥的联合。唐军主力从碎叶撤回,波斯王则由西州的府兵经护蜜(今阿富汗瓦罕)送到吐火罗国。 武则夭执政初年,东突厥在阿史那骨咄禄及其子默隹啜可汗的率领下,在漠北复兴,南下侵扰。吐蕃也乘机进攻安西四镇。吐鲁番出土的一些征镇名籍和户籍记载,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唐朝曾分兵四路,以金山、金牙、疏勒、昆丘为行军道名,救援碎叶、龟兹、疏勒和于阗的驻军,大批西州的府兵和应征入伍的百姓奔赴前线,抵抗吐蕃。到十一月底,唐军终于支撑不住,武后下诏,放弃安西四镇。永昌元年(公元689年),反击吐蕃的安息道行军,惨败在弓月城西南的寅识迦河,彻底失掉了安西四镇。武后把行军大总管、文昌右相韦待价流放到岭南的绣州,斩副大总管安西大都护阎温古,安西副都护唐休璟贬为西州都督。唐朝的势力再次退回西州。 长寿元年(公元692年),在西州都督唐休璟的建议下,唐朝开始反攻,由右鹰扬卫将军王孝杰为武威道行军大总管,带领西州都督唐休璟、。左武卫大将军阿史那忠节等率军进攻吐蕃,又重新收复失地,设龟兹、于阗、疏勒、碎叶四镇,安西都护府在龟兹重新设立,并征发汉兵三万人镇守西域。这一措施虽然在朝廷中引起争议,宰相狄仁杰上疏反对,但它的施行,无疑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从此以后,四镇由中原调来的汉军亲自镇守,增强了抵御外敌入侵的能力,从长寿元年到贞元六年(公元790年)将近一百年里,虽然西域个别地区

大唐西域记中的古印度

《大唐西域记》中的古印度 “无论怎样夸大玄奘的重要性都不为过。中世纪印度的历史漆黑一片,他是惟一的亮光。”这是英国历史学家史密斯对玄奘的评价。印度历史的缺失,让由玄奘撰写其弟子辩机编次的《大唐西域记》对研究古印度提供了一定的史学资料。 在《大唐西域记》的第二卷中,由总述起始,分别从印度的名称、疆域、数量、岁时、宫室、衣饰、馔食、文字、教育、佛教、族姓、兵术、刑法、礼敬、病死、赋税、物产等各个方面做了描述,比较全面的勾勒了一幅古印度的图画。 印度除天竺之外,还被称为身毒、咸豆等名,大都源自梵文Sindhu之音译,原义为“河流”,后来则专指印度河,此后则进而指称整个南亚次大陆地区。如今按照正确发音,应该称作“印度”。而对于古印度人来说,都根据各自的居地而称呼其国,尽管各地习俗相异,但都采用一个总名,表述他们赞美的事物,名为印度。“印度”一词,在唐代语义为“月亮”。而月亮在印度语中有许多名称,这只是其一。意谓众生生死轮回,永无休止。仿佛昏黑长夜漫无尽头,永远没有黎明之时,又如太阳既已落山,夜晚随即继之,虽有星光闪耀,但是如何及得上明月之光。。(言诸群生轮回不息,无明长夜莫有司晨,其犹白日既隐,宵烛斯继,虽有星光之照,岂如朗月之明。)由此可见,印度的从国名就彰显着宗教生死轮回无休无止的气息。而印度的种姓、家族分为许多集团,其中婆罗门最为高贵,人们根据这一美称,相互传颂沿袭成俗,尽管地理方位各异,总的称为婆罗门国。而印度的婆罗门教也是因此诞生。 古印度的疆域从《大唐西域记》中的描述来看,大致与当今印度相同。而数量之称则与现在相差很大,古印度的数量梵文写作Yojana,汉字音译瑜缮那,又做逾缮那、由延、由旬于旬等,原义为一头牛套上车后一口气可拉的距离。关于其确切长度,说法不一。(《注维摩经》卷六:“肇曰:由旬,天竺里数名也。上由旬六十里,中由旬五十里,下由旬四十里也。”)除瑜缮那外,古印度还有拘卢舍(梵文Krosa)、弓(梵文Dhanus)、肘(梵文Hasta)等数 量之称。 古印度的岁时以肉眼所见的星宿为标准:区分天空的分野,其中有二十宿、十二宫、七曜之别。印度用星宿名标志月名。(随其星建,以标月名。)中文中的“刹那”便是梵文Ksana 的音译,意译作一念、须臾,是为佛教用以表示时间的极小单位。(《俱舍论》卷十二:“何能名为一刹那量?众缘和合去得自体顷,或有动法行度一极微,……如壮士一疾弹指顷,六十五刹那。”)一百二十刹那合一呾刹那,六十呾刹那合一腊缚,三十腊缚合一牟呼栗多,五牟呼栗多合一时,六时合一昼夜(白昼三时,夜间三时),此乃古印度佛教的时间划分。而世俗者则将一昼夜分为八时(白昼四时,夜间四时,每时各有四分)。而一个月份分为黑分、白分。因为有些月份天数差异,黑分包括十四天或十五天,六个月合成一行。每三月一个季节,且一季中的每月各有别名。 古印度的居民住宅地区,则有方形城墙,高峻厚实;大街小巷,曲折盘绕。市肆遍布路口,店楼林立道旁。屠户、渔夫、倡伎、乐人、行刑者、清道夫,他们的居住则有特殊标识,被驱逐在城郭之外。而因地势、气候原因,住宅和城垣建筑的城墙大多用砖砌成,房屋墙壁,或用竹木编成。有的甚为高大,形制同于中国。而屋顶使用茅草铺设,然后盖上砖头、木板,墙壁则用石灰涂饰,地面却以牛粪涂布,以为这样便是洁净,并在地面撒上鲜花,这是异于中国之俗。 细究印度文字,则为梵天所创,最初制定规则,共有四十七个字母。字母合成词汇,表达事物名称,随事而异,辗转运用。流布演变,分支生派,词语内容,日益广泛,随着地区、居民不同,文字则也稍有变异,但大体说来,均为脱离本源。中印度的语言特别详备正确,其声调和谐文雅,同于天神之音,吐字清晰洪亮,成为众人典范。相邻地区及其其他各国则对谬误习以为常,竟然作为正确解释,竞相仿效不正之俗,并不遵守淳朴之风。

唐朝历史大事及唐朝内容

唐朝历史大事及唐朝内容 唐朝简介 唐朝(Tang Dynasty,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祚二百八十九年,因皇室姓李,故又称为李唐,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又因其政治、文化、制度等继承于隋朝并发扬光大,所以后世史学家常将两朝合称为隋唐。 隋朝末天下群雄并起,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唐国公,晋阳留守李渊在晋阳起兵,以尊隋为名打着“废昏立明,拥立代王,匡复隋室”旗号起兵,每战必克,十一月就攻下了首都长安,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立其13岁的孙子杨侑为帝(恭帝),改元“义宁”,被册封为唐王,大丞相,把握了朝政。义宁二年(618年),隋恭帝杨侑“禅让”帝位后李渊便以“唐”为国号称帝。因国君姓李,故又称李唐,尊称为大唐。“玄武门之变”后其次子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开创“贞观之治”。唐高宗李治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690年,武则天以周代唐,定都洛阳,史称武周。神龙革命后恢复大唐国号,继续李氏江山。唐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政治清明,经济发达,军力强盛,四夷宾服,万邦来朝,开创了经济繁荣的“开元盛世”。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上下。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导致国力渐衰,中后期又经元和中兴、会昌中兴、大中之治国势复振。878年,爆发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904年朱温胁迫唐昭宗迁都洛阳。907年,朱温篡唐,唐朝覆亡,中国进入五代十国。 唐朝是版图最大亦是唯一未修建长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唐朝全盛时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一。唐代国土在西部及北部皆超出现代中国的疆界范围。唐朝自攻灭东突厥、薛延陀后,天子被四夷各族尊为天可汗,又借羁縻制度征调突厥、回鹘、铁勒、契丹、靺鞨、室韦等民族攻伐敌国。南诏、新罗、高句丽、百济、渤海国和日本等周边属国在其政治体制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受到唐朝的很大影响。 在唐朝的前半叶,社会、经济处于上升阶段,文化先进,是历史上中国向周边国家文化与技术的大输出时期,兼容并蓄的社会风气,也给五胡十六国以来进居塞内的各个民族提供一个空前的交流融合环境,统治者亦从外族文明汲取诸多。唐朝的后半叶,处于中国历史的转型期,土地、盐铁、赋税制度的改革标志着社会的变化,自中期以下的繁荣,主要表现在工商业的兴盛上。

《大唐西域记》读书笔记1000字

《大唐西域记》读书笔记1000字 导读:读书笔记《大唐西域记》读书笔记1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神奇的旅行——《大唐西域记》读书笔记1000字 眼看交这个月读书笔记的日期临近,作业一直拖着,迟迟没有下笔。原因是我发现这本书博大精深、洋洋大观,甚至可以当作一门学问来毕生钻研。就像研究的《红楼梦》的红学专家们,围绕着这一本经典,可以发表各种论文,举办各种研讨会,在新媒体上,给庞大的粉丝群,一集一集地细细剖析。 《大唐西域记》是玄奘写的,就是《西游记》原型,孙悟空的师傅唐僧的作品。书中前言说,“玄奘是我国唐代著名的三藏法师,历史上杰出的佛学家、翻译家、旅行家,中国佛教法相宗创始人。”这当然是载入正史的评价,作为耳熟能详的民间传说故事中的著名人物,唐三藏相貌端正英俊(跑题一下,电视剧中演唐僧的演员娶了据说是中国最有钱的妇人);因长期吃素,据说吃了他的肉可以长生不老,所以总是被妖怪们(以白骨精为代表)惦记;他也被女儿国的国王相中,以各种诱惑要留他下来做女婿;为了突出孙行者的威猛英勇,还经常用他的盲目轻信甚至迂腐来衬托,屡次三番把孙悟空赶回花果山、还念紧箍咒。当然,最值得嘉赏的一点,是他的慈悲心肠,把几个徒儿从原来犯错而陷入的困境里搭救出来,并且意志极其坚定地去西天取经,终成正果。

闲话说完,来讲《大唐西域记》是如何震撼的一本书。玄奘西天取经回来以后,主要的工作是翻译佛教经典,主持译经十九年,共译出经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一卷,如《大般若经》六百卷、《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大毗婆沙论》二百卷等等。同时,“在唐太宗的勉励敦促下,玄奘又将西行求法之所见所闻,撰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为我们留下了这部在佛教史及古代西域、印度、中亚、南亚之史地、文化上均富极高价值之巨著。” 举个例子,在“卷第二三国”中,作者详细叙述了印度区域内的各国,“玄奘首先对印度进行了总述,包括释名、疆域、数量、岁历、邑居、衣食、文教、佛教、族姓、兵术、刑法、敬仪、病死、赋税、物产诸多方面。”接着,后面各卷又分区域一一描绘各个国家的状况。如“卷第三八国”叙述了同属于北印度的八个国家的地理、民俗和佛教圣迹等;卷四、卷五,一直到卷十二。可以说是对印度做了全方位的扫描和呈现,是一本了解古代印度的百科全书!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选的董志翘老师(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文系主任,汉语史研究所所长)译注的版本,有原文,有注释有译文,已经很深入浅出了,但还是觉得有大量的古文字绕不过去,还有海量的知识背景并不具备,如印度的各处的地名、佛教的专业语汇等,啃下来十分不易。 书中的不少故事细细读来,觉得十分新奇甚至魔幻。譬如其中一则,说一位公主,被仇敌丢到荒郊野外,后来和狮子生下了两个儿子,而这两个威猛的儿子,后来分别又繁衍出了两个野性十足、长相奇特

拓展延伸:吐蕃兴衰

吐蕃兴衰 7—9世纪时古代藏族建立的政权,是一个位于青藏高原的古代王国,由松赞干布到达磨延续两百多年,是西藏历史上创立的第一个政权。 吐蕃的起源及建立 吐蕃一词,始见于唐代汉文史籍。蕃,藏语作“bod”,为古代藏族自称。根据较普遍的说法,蕃是由古代藏族信奉的原始宗教──“本”(bon)音转而来;也有人认为,蕃意为农业,与卓(bro,牧业)相对。吐,多数人认为是汉语“大”的音转,系就吐蕃向唐朝自称“大蕃”而音译;也有解释为藏语“lho”(意为山南,吐蕃王室的发祥地)或“stod”(意为上部,即西部)的音转。 6世纪时,兴起于今西藏山南地区泽当、穷结一带的藏族先民雅隆部,已由部落联盟发展成为奴隶制政权。其领袖人物达布聂赛、囊日论赞父子,逐渐将势力扩展到拉萨河流域。7世纪初,囊日论赞之子松赞干布以武力降服古代羌人苏毗(今西藏北部及青海西南部)、羊同(今西藏北部)诸部,将首邑迁至逻些(今拉萨),正式建立吐蕃王朝。 虽然按照藏族历史的传统,松赞干布是第33任吐蕃国王,但是因为在他即位之前藏文尚未创制,所以很难肯定在他之前的吐蕃王的历史正确性。在《贤者喜宴》等藏文历史书和在敦煌发掘的古藏文历史文献里记载着在松赞干布之前的吐蕃赞普的许多传说。 吐蕃的疆域 吐蕃在其赞普(首领)松赞干布时期崛起,由山南匹播城(今西藏琼结县)迁都逻些(一作逻娑,今西藏拉萨市),兼并了苏毗、羊同等部,又破党项、白兰,击败吐谷浑,取得其旧地,向西征服了在今克什米尔地区的大、小勃律,向南取得了泥婆罗(今尼泊尔)等地,不仅统一了青藏、康藏高原,而且占有今四川西部、滇西北等地。安史之乱后,吐蕃向东、向南扩展,取得了唐朝大片土地。8世纪后期至9世纪初,吐蕃的疆域达到极盛,西起葱岭,东至陇山、四川盆地西缘,北起天山山脉、居延海,南至喜马拉雅山南麓。9世纪中叶,吐蕃发生内乱,国势衰落,以后内部分裂。10世纪时,河陇地区只剩下一小部分,祁连山南麓的阿柴是原臣属于吐蕃的吐谷浑部落,在今青海地区的吐蕃族称为脱思麻,

中国唐代服装史(最终版)

服装史论文题目中国唐代服装史 姓名梁丽斯 所在学院广州大学 专业班级09服装设计与工艺(1)班 学号 096281922131 指导教师李菡 日期2009年 11 月 5 日

中国唐代的服装史 服装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也是一种符号,它代表个人的地位,使人人各守本分,不得僭越。因此,自古国君为政之道中.服装是很重要的一项,服装制度得以完成.政治秩序也就完成了一部分。所以,在中国传统中,服装也是政治的一部分,其重要性,远超出服装在现代社会的地位。 服装对人类来说.蔽体御寒是它的首要功能。但人类的服装文明,自走出了惟一实用目的的时代以后,它的功能就变得复杂了。尤其在中国,古时服装制度也是君王施政的重要制度之一。促使服装发挥它的功能,达到它“天下治”的目的,最重要的因素在服色。服色有两大功能:一是区别身份地位,二是表示所处的场合。古代政府对全天下的人,都有规定的服色,尤其是天子、诸侯至百官,从祭服、朝服、公服至常服.都有详细规定,他们几乎是全穿着制服,因为穿制服的人多属上层阶级,是人们艳羡的对象,所以制服服色强烈地影响一般的流行服色。时代不断变迁,中国文化中不断加入外来文化,流行服色也会反过来影响制服服色,两种服色文化互相激荡的结果,产生了这段看似变化不大.事实上又有翻天覆地改变的服装史。古代的服装.依穿着场合,主要可分为.礼服、朝服、常服三类,每类又可分几种,原则是地位越高的人,得以穿的种类越多.可以用的颜色越多。中国服饰如同中国文化,是各民族互相渗透及影响而生成的。汉唐以来,尤其是近代以后,大量吸纳与融化了世界各民族外来文化的优秀结晶,才得以演化成整体的以汉族为主体的服饰文化。这正应验了服饰文化是潮流文化的代表CFP美国人类学家英菲的论断:”一个文化项目是外来渗透的结果,还是自然独立发明的产物,这个问题对于那些注重历史遗产的人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对于那些运用比较研究方法的人来说也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在所有文化中,90%以上的内容,最先都是以文化渗透的形式出现的。 唐代服饰的特点 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是封建文化灿烂光辉的时代。唐统一了魏晋南北朝和隋的混乱分裂状态,建立了统一强盛的国家,对外贸交易发达,生产力极大发展,较长时间国泰民安。尤其当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时期,更是我国文化史上最光辉的一页。这个时期吸收印度和伊朗文化,并融入我国文化之中,从壁画、石刻、雕刻、书、画、绢绣、陶俑及服饰之中,充分体现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