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各乡镇及村庄名称由来

如皋各乡镇及村庄名称由来
如皋各乡镇及村庄名称由来

如皋各乡镇及村庄名称由来

如皋

如皋之名的意思是:到水边的高地去看美丽的日出。“如”:往也,“皋”:水边的高地。

如皋别称:雉皋,雉水,东皋。前两名源于射雉说,后者出自晋潘岳《秋兴赋》“耕东皋沃壤兮”句。夏时隶扬州之域,周时为海阳地。春秋时为吴国海阳郧地,吴亡归越;战国时属楚,称九夷海阳。秦时归九江郡,汉代曾为吴王刘濞封地,名海陵,因地并海而高得名。

白蒲镇

2000多年前的白蒲是长江边一片土壤肥沃的芦荡,至西晋时,一些游民因抗拒晋王朝横征暴敛,无家可归,聚居于此。晋镇北将军司马毛璩带兵前来征讨,一把大火将芦荡烧光,游民无法躲藏,只得向朝廷投降。毛璩把其中青壮年补充军队,留下老弱病残就地垦荒种植,成为白蒲人最早的祖先之一。北周时,因地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此地湮没,后又重新成陆,于唐时称为白潮镇。

宋代,因该镇蒲塘长着开白花的蒲草,人们又给它冠以“白蒲”这个诗情画意的名字。

海安韩紫石《海陵集》中收有南宋文天祥从镇江脱险后所作《过白蒲》一诗,诗云:“此去通州号畏途,固应孝子为四年。海陵若也容羁客,剩买菰蒲且寄居。”

境内除以姓氏命名的村庄,尚有——

堂子巷:100年前,巷内有一浴堂,经营有方,较有名气。方言叫浴室为澡堂子,故名。

秀才巷:相传此巷出的秀才较多,故名。

东行巷:因历史上有几家粮行开设于此巷内,故名。

顾七家庄:清朝,有7户顾姓居此,故名。

蒲西仓库:解放初,将姚、泰两户地主的房子改作仓库,故以此作庄名。

邹家店:相传200多年前,有邹姓在此开店,生意兴隆,故名。

三十三家半:相传该地原住有34户人家,民国时如皋与南通划定县界,其中有一户姓包的住宅,一半划归如皋县,一半划归南通县,故名。

赤宏庄:相传400多年前,有一举人名叫吴赤宏的居此,故名。

周家湾楼:相传有一周姓人家,在河湾处建有一楼房,故名。

七里庙:150多年前,此地有一土地庙,距白蒲7里,故名。

猫儿荡:该地原有一块草荡田,形似猫儿,故名。

搬经镇

搬经原名潘泾,位于如皋西部高沙土地区,属黄桥革命老区。。潘是水名、泉名或河流名;泾是江苏对沟渠惯用的名字。

由“潘泾”更名为“搬经”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牟尼寺蛟化为湖时,正有一位高僧在寺中讲经,他立即动员全寺僧人搬经,将经书被搬到东潘泾南边一处高地,从此,人们就将潘泾改名搬经。这种说法还演

绎成一段神话传说。传说当时的经书在搬运时有的被浸湿了,天晴后,这位高僧和寺中僧人就把经书搬出来晒,因经书太多,连楝树顶上也都晒满了,所以至今搬经的楝树顶还是秃的。

第二种说法,是搬经凤凰桥河西有个财主叫张万封,官居“领圣公”,即秀才头领,在地方很有声望,他认为潘泾土壤肥沃,交通便利,而且很早就形成了街市集镇,但没能出大才子和做大官的人,问题是教育不发达,便主张把潘泾改名搬经,意思是要把儒家的四书五经搬来,让潘泾人才辈出,长期繁荣不衰。

境内除以姓氏命名的村庄,尚有——

芹湖:此地原为湖泊,宜生长芹菜,故名。

界沟:此庄位于如皋与泰兴交界的小河旁,故名。

加力:相传南宋时,民族英雄岳飞率军追击金兵,由通州行军至泰州,途经该地,人困马乏,在此停歇造饭饮马,人马均增添了力量,故名。

辋子:相传200年前,此地有一大水车篷,如皋方言叫水车篷为辋子,故名。

夏堡:详见《夏堡的来历》。

红窑:此地原有一专烧红色瓦的土窑,故名。

三里港:此港从九龙口至袁桥倪厦桥三里,故名。

龙骨头:相传此庄有一河港,中心有一长土墩,形似龙骨,故名。

湖林:古代此地为牟尼湖,湖畔树木成林,故名。

柴湾镇

“柴湾”一名历史悠久。相传春秋时该地原是一片荒野,芦苇丛生。至西汉时,吴王刘濞重凿邗沟至如皋蟠溪(今十里铺)运盐,后被定名为运盐河。因该河经此地时绕了一个大湾,同时,如皋方言称芦苇为芦柴,因此,得名“柴湾”。

境内除以姓氏命名的村庄外,尚有——

西河湾:因古运盐河流经柴湾西首,有一个大湾,因而得名。

陶家庵:该村原有一庵系陶姓人家所建,故名。

姐姐桥:相传300多年前,有姐妹俩行至此被河所阻,特建此桥,故名。

摊坊头:相传数百年前,常有如城来的药商在此设摊推销药品,故名。

常青镇

常青镇驻地为叶家庄。1957年实行大乡制时,由毕云乡、薄湾乡和石根乡第二、三农业社(即原土山乡)合并而成,初名毕云乡,以纪念毕云烈士。1958年公社化,改称毕云人民公社,同年12月1日并大社,并入卢港人民公社。1959年2月撤销大公社,恢复毕云人民公社。1965年,根据省人民委员会有关规定,更名常青人民公社,以境内焦港两岸树木成林,四季常青,并受到省人民委员会嘉奖,故名“常青”。

境内除以姓氏命名的村庄外,尚有——

轿子楼:相传300年前,此地有座木楼,形似轿,故名。

薄家湾:此地以土地瘠薄、河道多湾得名。

八国庄:相传此庄住户从8个地方移居而来,故名。

岔林港:因林港东边、北边都是贫河,两岸都有树林,故名。

草张庄:古时该处是空草地,后有张姓来此定居,故名。曾为原高井乡政府驻地。

丁堰镇

丁堰在6000年前,处于李堡——如皋城——卢港扬泰冈地最后一列沙脊东南河漫滩平原,东临大海。东晋孝武帝太元七年(382),春秋时期孕育而成的古扶海洲(今大部为如东县地),开始涨连扬泰冈地。初时古扶海洲与扬泰冈地之间还留有一条夹江,古称小芹河。古扶海洲西南部分的夹江口滩地,即在今丁堰、石甸一带。史载:至三国时,此夹江口滩地已淤浅能步行,东吴大司马吕岱曾于此囤戍,为防海潮侵入,筑丁字形堰堤,因名丁堰。现在有人将“堰”写成“埝”实有误,因为“埝”是田间小埂的意思。唐时于此建有临河仓铺,亦曾以此为名。镇北郊有一土墩,名凤凰墩,传说曾有凤凰栖息,故丁堰镇曾名凤岗镇。

境内除以姓氏命名的村庄外,尚有——

鬼头街:此地原是坟地,后有商人来此开设店铺,故名。

田肚里:该处原有一陈姓武生居住在四面环水的96亩田中间,故名。

观音柳:相传该地有一柳树,形似观音,故名。

三里庙:该村原有一庙,在丁堰镇东三里,故名。也曾是丁堰乡政府驻地。

东陈镇

元末如皋冒姓与东陈镇得名

冒姓为如皋特有的姓氏,《百家姓》中并无此姓。直至明嘉靖凌迪知的《万姓通谱》和明万历夏树芳的《奇姓通》,才开始出现,并被列为“奇姓”之一。现在海内外所有冒姓者,都是如皋冒姓的分支,所以冒氏宗谱特称《如皋冒氏宗谱》。

一、如皋冒氏成姓和东陈镇的得名

如皋冒氏成姓之始,在元、明鼎革时。冒氏为蒙古人,其始祖东林公,讳致中,元亡后隐居如皋。明嘉靖十五年(1536)、三十九年两修《如皋县志》,均载有:“元,冒致中,安定乡人。至正(元朝年号)年间以儒术官两淮盐运司丞。”清康熙《扬州府志》:“冒致中,海陵人。元末为两淮盐运司丞,尝至东陈,见沃壤可居,遂致士焉。张士诚(元末农民起义领袖,称吴王。)闻其贤,屡辟不就,胁入吴门(今苏州,当时为张士诚都城),以疾辞。勤学好思,聚书数千卷。”

《冒氏族谱.东林公家传》记载就更为详细了:“公讳致中,字东林。先世为淮南王(按:应为镇南王)脱欢之后。至正朝,尝荐举儒术,为两淮盐运司丞,分巡丰利诸场,多所兴革,商民两德之。元亡,遁迹如皋,氏曰冒,为变姓之始。公之至如皋也,从之者如陈(“陈”古同“阵”),其地在如皋东,遂名其镇曰东陈镇。勤学好修,聚书数千卷,闭门开帙,有傲南面百城之意。与隐士郭通甫善。伪吴张士诚闻其贤,挟之入吴门,封妥督丞相,力以疾辞,渡江归。娶曹氏、周氏,子三:思中、仲暹、昉。葬身东陈镇贾公祠前、官河之南。事载《州志.文宛传》、《县志.义行传》及《图书集成.民族典》。”

从上文便可得知,东陈镇名始自冒氏一世祖隐居于此之时,此前地名至今尚不知。文中所说“聚书数千卷”,传至其孙即冒民三世祖永宗献给明永乐帝,作修《永乐大典》用,永乐帝御赐“万卷楼”榜额,永宗将其悬于东陈邸宅门楣。

二、如皋冒氏为脱欢后、脱脱后两说之争

按上文《东林公家传》的记述,冒氏应为“淮(镇)南王脱欢之后”。镇南王脱欢姓孛儿只斤乞颜惕,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第九子,至元二十一年(1284)封王,如皋东门外万花园就是他的别业(即别墅)。后因奉旨出征安南(今越南)败绩,世祖以其丧师辱国,终身不许入觐。二十八年(1291)徙镇扬州,大德五年(1301)去世。其长子老章袭封,因僭拟车驾被劾,赴阙,赐死。其弟脱不花继袭封,泰定二年(1325)卒。子孛罗不花于天历二年(1329)袭封。至正十三年(1353)张士诚起义,诏命淮南行省平章政事达识贴迩总领汉军、蒙古军御守淮安。十五年,与淮南行省招降张士诚。十六年,淮安陷,孛罗不花赴水死难。孛罗子大圣奴袭封。十九年,大圣奴守信州,陈友谅来攻,城陷,殉国。《东林公家传》的这些记述说明,镇南王脱欢子孙都一直在淮南。且其在如皋的万花园,冒氏先世从五、六、七世五茔十一穴,皆葬万花园,若非其子孙岂能世守?

据冒氏后裔冒广生之子冒舒諲生前考证,如皋冒氏为元丞相脱脱之后。脱脱姓篾儿吉,吉或译作乞颜惕。乞颜是蒙古诸族的总氏,吉是乞颜惕的急读。考《元史》:“(至正)十四年,张士诚据高邮,诏脱脱总制诸王,诸省军讨之,黜陟予夺一切庶政,悉听便宜行事。省、台、院、部诸司听选官属,

从行禀受节制。十一月,至高邮,辛未至乙酉,连战皆捷。俄有诏,罪其老师费财,削其官爵,安置淮安。俄有诏,移置亦集乃路(今宁夏西部)。十五年三月,诏流脱脱于云南大理宣慰司镇西路。脱脱长子哈刺章,肃州安置,次子三宝奴,兰州安置。十二月已未,[左丞相]哈麻矫诏遣使鸠之,死年四十二。”而蒙古军出征时,“不以贵贱,多带妻拏而行。”脱脱被夺去官爵安置淮安,时仅一月,即奉诏西行。仓促之间,脱脱家属除次子外,其余都不及随谪。他认为当时溃散的朝廷官员子弟与士卒,可能就是今天散居江苏的蒙古族后裔。脱脱姓篾儿吉蒙古语篾、冒、缪、默、墨、麦都属同音。因此在如皋的脱脱后人将篾儿吉改为单音节汉姓冒氏。

这两说在冒广生、冒舒諲父子间就有争论,而且受到周总理的热心关注。冒舒諲1956年写的《周总理话家常》一文中写道:“周总理指着扇面上的题词问:…马叙伦先生好象说过,冒氏的祖先是蒙古色目人。这是个新姓,跟匈奴单于冒顿有关吗??提到族源,父亲说明,依据家谱记载,先世系出元世祖忽必烈第九子镇南王脱欢的后裔,与冒顿无干。…那你们是黄带子了,?总理出口成章,有时风趣盎然。我插嘴:…根据我的考证,脱欢之说不一定可靠,还是以元朝末代宰相脱脱的族人为可信。脱脱姓篾儿吉,篾与冒谐音,吉是蒙古语,指氏族而言。?父亲看了我一眼,没有作声。总理对此似乎满有兴趣,……指着我说:…你们父子两家争鸣。本来嘛,学术问题只能依据事实决定,相信事实,相信真理。?并说:…你们家庭很有民主作风啊!?”总理的话很对,争鸣要靠事实和真理,不能以长幼、遵卑、权势为序,姑两说并存。

三、以冒氏命名的巷名、村庄名及其他

冒氏从第五世起,就改变了“不入城市”的祖训,移居如皋城集贤里,后将集贤街更名冒家巷。冒氏集中居住除东陈镇和如城外,多散居于如皋东南部地区。该地区以冒姓命名的村庄:东陈镇农村有冒庄、冒家庄、后冒家庄(已废)、冒家港;如城镇农村有冒家庄、冒长庄;丁堰镇亦有冒家巷、冒家庄、冒家小楼、冒家渡、冒鹊庄;白蒲镇农村有小冒家庄、冒兴庄等。

冒氏在如皋已传至26代,其堂名为“榜花堂”或“留耕堂”,大门楹联:“榜花世泽,水绘家声”,或“三吾世泽,名贤家声”。

高明镇

高明镇以高明庄得名,因该处地势较高故称高明庄。1940年8月,新四军东进抗日至如皋西乡始设高明乡,后一直设有高明乡。1957年实行大乡制,以高明乡、卢庄乡与杨庄乡第二、三农业社合并为高明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改设高明人民公社。12月1日并入卢港人民公社。1959年1月,复改为高明人民公社。1983年政社分设,复改为高明乡。2000年4月22日,高明乡与胜利乡合并为高明镇,镇政府设蒋岱村。

境内除以姓氏命名的村庄外,尚有——

山西:因该地原有3座大坟墓,形似笔架,故名笔架山,在其西边住有人家,得名山西。

大蒋家岱:相传汉代即有蒋姓人家居住于此,故名。

水洞口:相传500年前,此地有天然形成的72个水洞,故名。

九龙口:相传300年前,该处有九条河流均流进龙游河,故名。

贲家巷:以贲姓人家居此成巷,故名。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诞生地。

联络庄:解放战争时期,该庄为乡村干部联络办事的地方,故名。

郭园镇

相传唐朝时,该地还是一片沙滩,因有郭氏先至此开荒建造家园,故名。民国时即设有郭园乡。1957年实行大乡制,郭园乡与薛窑乡、石庄区新生乡东部(东三义乡)、下原区范湖乡第六农业社合并,仍称郭园乡。1958年公社化,更名郭园人民公社,同年12月1日并大社,并入薛窑人民公社。1959年2月,撤销大公社,仍恢复郭园人民公社。1983年政社分设,复名郭园乡。2000年4月22日,郭园与车马湖乡合并建立郭园镇。

境内除以姓氏命名的村庄外,尚有——

周圩闸:相传200多年前,有一个周姓在圩塘旁定居,因建圩定名。

磐石圩:因此圩牢固坚如磐石,故名。

车马湖:春秋时此处有大湖,越国大夫范蠡逃越王勾践至此,弃车马于此入湖并浮海入齐,故名。朱家埭:唐朝时,有朱姓人家在此建了一座木楼,故名。

江安镇

“江安”,原名“江岸”,即古代长江北岸所在地。史载,魏、晋、南北朝时,江岸线在今石庄、江安之间,现称老岸。旧《如皋县志》载:“正供田外,有岸亘于东西,横逾四十余里,曰老岸,即古之江岸也。”如皋西南部土质分界即以此岸分界,老岸以北称老岸地区,以南为圩田地区(即新涨出开恳的土地)。自圩田地区涨出以后,原江岸再不受坍饰,故更名“江安”。

境内除以姓氏命名的村庄,尚有——

老埠下:相传该地原为长江北岸一停船码头,后有几户人家来此定居,逐渐形成村庄,故得名。

海坝庄:相传400年前,该地原是江滩,历史上,如皋地处长江下游靠近海边,人们习惯将江滩亦称海滩,后筑坝围垦,故名。

崇明三圩:此村形似崇明岛,排序3号,故名。

朗当圩:相传有一地主将此圩分给一姑娘耕种,人称娘当圩,后音讹为朗当圩。

黄市:相传数百年前,有一黄姓商人在此开店经商,生意兴隆,后逐渐发展为街市,故名。

葛家市:因有葛姓商人在此设店经商而逐渐形成街市,故名。

九华镇

九华镇因境内九华山得名。九华本无山,相传宋朝有乔姓,在此筑一土墩纳凉,后有一高僧由此经过去安徽九华山朝圣,时值盛夏,见此墩非常凉爽,遂于此建棚诵经。高僧去后,乡人就在此建庙,定名九华山庙,镇亦因此得名九华镇。

境内除以姓氏命名村庄和以数字排列的圩、甲外,尚有——

小马桥:相传最早时有一马姓居此,并建有一小桥,故名。

一甲:相传因长江变迁,在郭家洋与小洋之间形成两夹(狭长的滩),此为先形成的夹,后取其谐音为一甲。

营防港:清代曾在此建造兵营驻兵防守,故名。

李大圩:此圩系李姓人家垦成的一个大圩,故名。

奓口圩:此圩两排住宅好象龙张着口,故名。

税防桥:300多年前,此地原有一税务所,屋旁有一小桥,故名。

龙舌口:清代此地有一条白李河(白蒲至李桥),河中因潮水冲积成一土埂,长约200米,宽约20米,三面环水,从河南岸向东伸展,开似龙舌,故名。

地龙头:清代此地有一土埂,形似龙头,故名。

郑家老楼:清代有郑姓在此建一楼,故名。

瓦边篷:相传该地有一连篷,系用砖瓦建成,故名。

云屏:由唐诗“为有云屏无限娇”得名。

林梓

明洪武三年(1371),江南巨富沈万三,出资帮助朱元璋筑半个南京城,因提前3天早于朱元璋完成,被朱元璋借口沈万三后来捐资筑苏州城时运用了贡石,下旨满门抄斩(后改充军),其兄沈万一、沈万二逃至如皋吴窑、磨头一带落户,其弟沈万四则逃至如皋高阳荡,看到大片草荡可以垦植,遂择定居此,并招募游民数百人来此开垦种植庄稼。沈万四初来时,高阳荡西侧有小梓树苗一片,至正式垦荒建镇时,这一片梓树已成林,遂将该镇定名林梓镇,以不忘当年垦荒种植的艰辛,兼寓沈氏家族像梓树一样茁壮成长。

境内除以姓氏命名的村庄,尚有——

筛子庄:相传该庄居民以做筛子为业,故名。

五里墩:该地有一墩,距白蒲、林梓都是5里,故名。

斜庄:100多年前,此庄前有一条由东南向西北的大斜路,房屋均按此方向排列,故名。

冒家楼子头:相传此地庄头有一楼房系冒姓居住,故名。

大圣庙:该庄原有一大圣菩萨庙,庄以庙为名。

文著庄:相传清朝此地有一个叫文著的医生,医术高明,为纪念他遂以文著定为庄名。

磨头镇

磨头镇得名于“飞来磨”。明清以来所修《如皋县志》都有记载:“飞来磨,在磨头南街西侧,其色浅红,不知始于何年,镇因此得名。”

这片飞来磨的来由,民间传说很多。磨头镇沈孔昭口述,夏立明整理的故事已被人们普遍认同(见1989年《如皋民间故事选》)。据传,这是后汉开国皇帝刘智远的妻子李三娘推过的磨子。

五代十国时期,有个叫圩岸的地方,庄上住着一个李员外,生有一子三女。长子呆头呆脑,人称大呆瓜,娶了个媳妇却个恶婆娘。三个姑娘都很漂亮,长女、次女都已出嫁了,三女李三娘长得特别漂亮,尚待字闺中。一天,李员外在家中祭祖,供桌上摆满了猪头、鸡鸭、水果,堂上没人的时候,忽然从供桌下钻出一个人来,抓起供品大吞大吃,家中佣人发现后,一拥上前抓住便打。李员外出来,忙喝住家人,问他:“你是什么人?为什么来偷供品吃?”那人道:“我叫刘智远,也是个知书识礼的人,因在家乡受官府迫害,无法生活,只得出来闯荡,刚才是实在饿得受不了,才偷吃你家供品,要打要罚随你的便。”李员外见这个人相貌堂堂,不像个无赖之徒,就把他收留下来。过了些日子,又觉得他是个人才,就把李三娘嫁给了他。可是李三娘的嫂子却容不得,天天冷言冷语对待刘智远。李员外去世后,就更变本加厉了。刘智远是个有志气的人,一怒之下到彬州投了军。嫂子又转头逼迫李三娘,限她每天日担30担水,夜里推磨到天明。这时,李三娘已怀有身孕,熬到要做月子的时候,还不肯她休息。一天晚上,大呆瓜给李三娘送饭,见李三娘走一步喘三喘,实在不忍心,就换妹妹歇下来吃晚饭,自己帮着推磨。谁知嫂子跟着来到磨坊,一见自己的丈夫帮李三娘推磨,擘手就将李三娘手中的碗夺下摔在地上。这时李三娘忽然感到腹中疼痛,倒在磨子旁,眼看就要分娩了。可她嫂子却说她装病,拿起推磨的杆子就要打。这时,忽然天昏地暗,飞沙起石,从西南刮来一股狂风,掀去屋顶,刮走磨盘,其中磨子的上半片一直飞到今天磨头这个地方,正好有四个强盗在此吵吵嚷嚷地分脏,磨子不偏不斜砸下来,“卜通”一声,把四个强盗打得血肉横飞,鲜血染红了磨子。从此,这个地方得名磨头,以警告人不要做坏事。那下片又向东北飞了二里路落下来,落下来的那块地方叫小磨头。李三娘苦挣苦熬地生下一个男孩,用牙咬断脐带,并替孩子取名“咬脐郎”。刘智远作了后汉开国皇帝后,派人找到他们母子俩,一家人终于团圆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古时,有一对神磨在天空中飞行,飞到今天磨头这块地方,由于有一妇女正在倒马桶,冲了这对神磨,同时飘落下来,一片落在今磨头镇上,一片落在今穿过磨头镇中的龙游河里,磨呈暗红色。人们除了把地名定名为磨头,并把这片“神磨”作为得名的依据保存下来。“文革”中曾因“破四旧”被推到河里去了,改革开放后,又被从河中捞出,现在安置在磨头小学操场边,作为文物保护起来。

磨头在民国三年(1914)曾以人口在4万以上,被称为磨头市。民国十八年改为磨头区。新中国成立后,一直设有磨头区、磨头镇(后改磨头乡)。1957年实行大乡制,仁静乡第一、四、五、六、七农业社,徐石乡第一、二、五、六、七农业社并入。1958年人民公社化,改为磨头人民公社。1983年政社分设,复名磨头乡。1987年5月1日撤乡并镇,改建磨头镇,实行镇管村体制。2000年4月23日,场南乡并入,次年9月,场北乡并入。

磨头镇地处如皋市区南郊,位于全市中心地理位置,是江苏省重点小城镇。全镇总面积102.8平方公里,镇区面积4平方公里,辖行政村20个,居委会1个,总人口8.24万人。

境内除以姓氏命名的村庄外,尚有——

西河湾:因该庄位于磨头镇西部、龙游河拐弯处而得名。

邵阳庄:相传该地养羊较多,取名骚羊庄,后改称邵阳庄。

石田:该地原地质板结如石,故名。

老户庄:相传原为朱姓居住于此,称老朱庄,后为张姓居此,改称老户庄。

中坞丘遮:相传洪秀全起义军曾与清兵于此作战,一妇女躲藏在坞丘之后得以活命,故名。

汤莲池:相传古代有汤姓人家居此,户前有一菏花池,故名。

黄家店中:相传100多年前有数家黄姓在此开店,故名。

如城镇

如城镇历来为如皋县(市)治所在地。如城的来历,可理解为如皋城之简称,这一名称的真正使用,肇始于革命战争年代。1940年新四军东进抗日,建立如西抗日民主根据地,并设有城西区。1943年,因日伪“清乡”封锁如黄线,苏中三分区决定将城西区如黄线以北部分划归泰县(此时的泰县即是泰州)代管,为防止和泰县城西混淆,特将如皋的城西区更名为如城区,此为使用“如城”称谓之始。

境内除以姓氏命名的村庄、巷外,尚有——

集贤里:北宋时王观、王觌、王俊×居此,连中进士、状元,乡人引以为荣,故名。

东云路巷、西云路巷:位于文庙(孔庙、今如师附小)东侧和西侧的南北走向巷子,寓由此去文庙如直上青云,故名。

观风巷、观风路:巷南首原有文昌阁(今已复建),经此巷去文昌阁可登高观风,故名。

郜家巷:清康熙年间,巷内有一位叫郜玉连的曾出使日本,乡人引以为荣,故名。

青云巷(路):相传曾有青云覆罩此巷,故名。今巷废改为路名。

安定巷(街):以巷内原有安定书院,解放后改为安定小学,故名。今巷废,改为安定街。

仙鹤庄:该地曾长有一棵扁柏树,形似仙鹤,故名。

十里铺:春秋时名郧,亦称发阳、蟠溪。汉时因吴王濞重凿邗沟至此运盐,更名邗沟铺。民国时因此地离城10里,更名十里铺。

铁篱笆:因该庄有一四周栽满铁篱笆树的庄园,故名。

荡庄:因该地地势低洼,常被水淹,故名。

瓜园庄:该地居民原以种瓜为生,故名。

三里庙:该庄原有一庙,距城三里,故名。

集贤庄:相传该庄百姓曾自动集中抵抗敌兵,故名。

郎庄:相传200多年前,此地有一夫妻生儿郎多,故名。

鯵鱼洼:该地过去有一洼塘,池塘中多为鯵鱼,故名。

挖尺沟:相传该地群众挖沟时,挖出一把铜尺,故名。

息力庄:相传有一皇帝曾在此休息过,故名。

大鏐马庄:南北朝时,吴越王钱鏐曾拴马休息于此,故名。

东下洋:该地原地形像一只向东航行的船,故名。

千人锅:共有两处,一处在原大明乡境内,相传洪秀全起义军约1000人行军至此烧饭供千人食用,遗下一锅,故名。一处在原建设乡境内,相传元朝时有1000余黎民逃难至此野炊,遗一大锅,故名。

老南庄:相传该地原有3条夹路,平行伸展如龙人,称老龙庄。后音讹为老南庄。

陈草Zi:清嘉庆《如皋县志》载,该庄有一妇女持家节俭,每年收获季节都要留一部分加于陈草堆上,故名。

科园:因该地曾多长科草,故名。

石庄镇

石庄因石氏聚居得名,别称竹排岭。

按民国《如皋县志》记载:“石庄为古临江废县地。《方舆纪要》云:…在县南?,按洪齮、孙补梁《疆域志》引《南史》刘之亨传:…封临江子。?《陈书》杜僧明传:…梁元帝承制授临江县子,即其地摩诃山。?摩诃山一名段山,俗名虾蟆山,上有大圣殿。按《太平寰宇记》云:…在县南百二十里,半在江中。?《一统志》云:…在如皋境。?旧志云:…初连北岸,距石庄二十里。自明永乐以来,田没入江,民输坍租甚苦。嘉靖间,知县黎尧勋奏准均派。今江又加漱啮去岸六十里,山下沙洲为江阴、靖江二县百姓占垦,山已连苏州之常熟,反与如皋隔绝。?”

按此记载,古摩诃山距如皋120里,距石庄20里,今石庄距如皋60里,说明古石庄亦已坍入江中,现在的石庄是北移40里重建的。

石庄又别称竹排岭,是因为石庄与竹排岭都在摩诃山下。按民国《如皋县志》载:“竹排岭,在摩诃山南二十里,石氏先世皆葬岭下。《顾氏分谱》载:竹排岭在皋境,久为波涛漱啮,青畦化为白浪,浮螺一屿已距崖六十里。按竹排岭已久入江阴县境。”

境内除以姓氏命名的村庄和以数字排列命名的圩、号及张黄港另有专文介绍外,尚有——

鹅玩庄:相传宋代该庄有一财主,喜欢玩鹅,故名。

思江庄:相传明朝有两个除暴安良的英雄叫思江、思乳,因取其兄思江命名。

耳举庄:相传清初有一举人叫张耳举在此居住,故名。

桃园镇

相传始于三国时,此地原为一片荒地,有一神仙在此吃桃,遗下桃核,后长成桃树林,故名。

境内除以姓氏命名的村庄外,尚有——

万元桥:相传李姓人家在此造桥,耗资万元,故名。

龙池岸:相传明朝某年发大水,刮龙卷风,龙尾在此掀了一个池塘,后在池塘岸边居住人家,故名。马塘:马塘一名始于明朝,传说该地有一深塘,曾埋死马于此。

杨花桥:相传有姓杨的和姓花的两位考相公,赴考时在此处受阻,捐钱建此桥,故名。

花果园:该庄有人家善栽果木花草,故名。

吴窑镇

相传500多年前,苏州有一位姓吴的迁居此地,以筑窑烧砖为业,遂定名吴窑。

境内除了以姓氏命名的村庄外,尚有——

响堂头:相传唐朝时,该庄原有一庙,庙内钟大且响,故名。

红庙头:该庄原有一庙,用红砖、红瓦建造,故名。

沈天井:该地区有一个天然水井,后一沈姓人家居住井旁,故名沈家天井,简称沈天井、沈天。

烟村庄:以古诗“烟村四五家”中烟村命名。

河湾:因龙游河在此弯曲较多得名。

夏堡

夏堡原名龙家岔,住户很少,其中有一户姓季,叫季官麻爹,夫妻二人,生了六个儿子,住三间草房。季官麻爹另在龙岔口边上搭了两间小草棚,开肉店。

一天傍晚,一个逃难的女子前来借宿。季官麻爹一看,这女子身穿破棉袄,脸上好象几天没洗脸,脏兮兮的,但掩盖不住那张挺秀气的脸,忙热情的接待她,端茶送水,安排晚饭。那女子见季官麻爹忠厚、老实,而且又很热情,也就不防他,稍一梳洗,庐山真面目露出来了,长得水灵灵挺爱人的。季官麻爹当晚就安排他睡在肉店里,那女子想必担惊受怕奔波了几天,也想有个归宿,竟没有推辞,从此作了季官麻爹的小老婆。

季官麻爹的六个儿子,渐渐长大成人,三间草房已经没法住,季官麻爹想要另砌房子,可又没那么多钱,整日发愁,他把这想法告诉那女子。那女子见风头已过,又见季官麻爹确实可以信赖,忙说:“要砌房子不费事,不用担心,有钱。”季问:“哪有?”她说:“我那件破棉袄的棉花里,全是夹的金叶子,你拿去卖了砌房子,再置点田产,一家人好好过日子。”说着,把破棉袄拿来拆开,果然里面全是金叶子,足有10来斤,季官麻爹看傻了,忙问这些金叶子哪里来的?女子这才把实话说出来,原来她是一位郡主,姓夏,父亲受奸臣陷害,满门抄斩,她是逃难逃出来的。季官麻爹拿出一部分金叶子,变卖购置了家产,一部分用来在在龙家岔砌了六座高堂瓦屋,由大老婆和六个儿子居住。又在龙岔口

砌了一座瓦房,叫朝门,由这位郡主居住。从此整个龙家岔都成了季官麻爹的庄园。后来,六个儿子先后成家,家产越搞越大,成了富甲如皋西乡的大财主。

不幸的是不久季官麻爹生了病,生命垂危,郡主很难过,哭着说:“你走了,我可怎么办呢?”季官麻爹说:“这个事我来安排。”他把大老婆和六对儿子和媳妇,都召到了病榻前,说:“你们一定不能亏待二娘,咱家的家产和房子都是她的钱买的。我死后,这龙家岔的六座房子归你们,龙岔口的房子由二娘安居养老。”大老婆和六对儿媳都满口承认了。虽然如此,季官麻爹临死前,看到郡主还是哭得很伤心,心中十分不忍,便说:“你不要哭,我家发财全靠的是你带来的宝贝,这样,我再替你留个名分,你姓夏,把这七座房子分作两处,都叫夏宝,在龙家岔的六座叫大夏宝,龙岔口的一座叫小夏宝,都是你夏家的宝。”

打这以后,龙岔口就改名为夏宝,后来人们觉得“宝”不像地名,又把“夏宝”改作“夏堡”,于是,“大夏堡”“小夏堡”,一直沿用至今。

雪岸镇

雪岸原名薛家岸、薛家庵,再往前溯则叫岸头。

雪岸原处于海边,常受海潮侵袭,其东南地势较高,是人们早期集中居住的地方。至唐宋时,为了便于交通,人们从这里向西掘两边的土筑路,筑成一条长13华里的夹路,直通今东陈镇西北的汤家湾,接古运河左边官路至如皋。这条夹路有10米宽,可行车马和4人抬的轿子。两边掘土形成的夹沟亦各有10米宽,可以通行小船。长夹路最东端的起点,人们习惯叫它“岸头”。至元朝末年,薛氏从苏州迁来岸头定居,人丁开始兴旺,从此得名薛家岸。经过明清两朝的发展,薛家岸成为如皋东部水陆交通较发达的集镇,镇中有庵,亦名薛家庵。

雪岸地名出现于1938年日本侵略军侵占薛家庵后。时有某氏与薛氏不睦,故意改名“雪岸”,意即太阳一晒,雪就融了。日本是太阳旗,因而有“媚日”之嫌。1940年新四军东进至如皋东乡,当时出于破除迷信的想法,认为以薛家庵命名不妥,遂接受了“雪岸”的名字,并一度建有雪岸区

境内除以姓氏命名的村庄外,尚有——

符阳庄:清初,该地因有符、杨两姓人家最先来此定居,故名。

何家角:清代,该地何姓人家瓦屋脊形似牛角,故名。

凌环:原老凌河环村而过,故名。

十三里港:因该地有港距城13里,故名。

十五里井:因该地原有一古井,距城15里,故名。

范腰庄:该地原系范姓居住,住地成椭圆形,故名。

三圩庄:因该地原有3条夹路(两河之间的路叫夹路),为南北通道,形似3条圩岸,故名。

袁桥镇

相传100多年前,该地焦港畔住着一户袁姓人家,乐善好施,于焦港河道上架了一座小木桥,故名袁家小桥。1956年,由民实、蒲东、范庄、林园、倪港合并为子厚乡,以纪念王子厚烈士。1958年人民公社化,更名子厚人民公社。1960年根据江苏省人民委员会有关规定,更名袁桥人民公社。

境内除以姓氏命名的村庄外,尚有——

虾子湾:以产青虾得名,位于袁家小桥北,现大部分为海安县地。南宋文祥曾过此,著有《虾子湾》诗。

洪桥:相传洪秀全领导的起义军路过这里,建造此桥,故名。

八角井:相传南宋岳飞曾统兵过此,靠此井解决全军饮水,得名度军井。因该井井栏呈八角形,亦名八角井。

塔园:1931年曾在此地建有一座塔,故名。

筲箕:因历史上该地村民善做筲箕,供淘米洗菜用,故名。

张黄港的来历

张黄港地处焦港出江口,原名不是张黄港。明清时如皋长江边的人们深受坍江之苦,取地名都喜用永安、永平、永乐、太平等吉利字眼,希望从此不再坍塌。据清乾隆《如皋县志》载,焦港是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疏浚的,由海安向南流经如皋西部,直至张黄港,在港口焦港河上架了一座桥,取名永乐桥,这是张黄港最早的地名。可是永乐桥并不永乐,不久就被坍入长江。后当地人重新在港口焦港河上架桥,更名太平桥,这便是张黄港的第二个地名。至今当地人仍习惯称其为太平桥。

清光绪二十七年(1891)秋天,如皋长江边又遭受大潮灾,港口溃决,土地、房屋连同那座太平桥,又都坍入长江。如皋知县周焘申报朝廷,拨款修筑江堤,从张黄港一直修到碾砣港,堤筑成后,曾在张黄九号圩立江堤亭一座,内立石碑记载这次修堤的经过。此碑亭现已被毁,碑文被清光绪《如皋县志》收录。经过此次修筑,张黄港从此水运畅通,由海安里下河粮仓运来的农产品,以及如皋本地的特产牲猪、鸡、羊等,都源源不断地经过张黄港出长江运往上海和苏南各地。据旅居台湾的陈季平老先生回忆:张黄港一时百业兴旺,江南帮如镇江、丹阳、无锡、常州等地商贾,浙江帮如宁波、温州等地商贾,均常云集于此。太平天国时期,苏州、无锡、常州等地商民为避战祸,更有不少举家迁至张黄港开张商店营业,一时,商店林立,贸易兴旺。随着商业的繁荣,必然带来交通电信业的发展。英国外轮太古、怡和和国内长江轮大通、大达公司的轮船,都定期停靠如皋这个长江口新兴的港口。并设有大通、大达轮船公司货运处,当地居民叫它为“洋棚”。后因勘测沿江航道及电信测绘图的需要,由于此港东边是张姓所居,有大片张家滩地,西边为黄姓所居,有大片黄姓的北案沙滩,便将此处定名为张黄港。

张黄港鼎盛时期是民国初年至抗战时期。当时,在行政建置上设有张黄港镇,并设有行政、公安、税务、海关、邮电、水上交通管理各部门,港东建有水码头,长江大通轮船公司所属的志大、正大、隆大、鸿大轮船和大达轮船公司的大德、大明、大吉、大和、大豫轮,每天上行、下行两班,都停靠在张黄港。英商外轮太古、怡和则不定期靠港卸货。沿江苏北渔船也纷纷汇集张黄港在长江捕鱼,还有航行江阴、无锡等地的装货帆船和本港的装载牲猪的大帆船,在冬季鱼汛期更有宁波来港收购鳇鱼的大轮船,加之接长江航轮的大划船又每天不停,码头送往迎来,川流不息,喧闹非凡。

港口著名的行店有何锦记、倪牲记,丁德记猪行,都拥有大帆船、圈厩。另有丁恒记、朱协记猪行,范围较小。浙宁公所则专营浙江地区生产批零业务。渔行有丁宝昌、丁德昌,都建有水房冷藏库。鸡鸭蛋行有陈隆昌,蛋行有王、魏、杜三家。还有大生公陆陈行,徐大生花生行、何正泰夫面粉行、丁合顺粮酒行、李全记花生行。商店中首屈一指的是石攸舫的石合泰,其次是郜源义、陈万兴、张福泰、祥泰源、马复盛、赵荣昌、刘义顺。旅社业中有谢林记、包连陞、包德记、姚国陞、吴根泰等。饮食业中有凤春园、魏连陞、黄合盛、陈合盛等。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研究――中国传统节日结题报告1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传统节日结题报告 中国是世界山最大的文明古国,有这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对古老文明的继承和创新将有助于个人修养以及文明进步。尽管如此,在今天的现实所生活中,我们看到的确实很多人传统文化意识的淡薄,在历史文化常识方面的物质。即便是在大学校园里,许多大学生对创痛文化和历史只是漠然处置的现象也并不鲜见。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局面?通过此次调研,发现,加强创痛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大众化教育是提高全民历史意识,弘扬床融文化精髓的重要举措,也是现代化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 1.创痛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查数据的结果分析,目前我国在中国创痛文化和历史知识的教育和普及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 相关教育模式存在误区。显而易见,绝大多数的人呢是通过课堂教育来获得传统文化知识的,中学的语文课和历史课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是历史课,更多的担负了传承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功能。但是,以目前的教育形式来看,在中学,历史教材僵硬刻板。对传统文化和历史教材的人是停留在书本和教材,无法展现历史和文化真适合多姿多彩的面貌,但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学生一旦进入大学,多数人就不可能再有继续学习历史文化知识的兴趣和动力,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 此外,我国当前正处于重大转型期,传统的文化模式失去了神圣的权威,人们的价值观念,文化观念,生活方式等也必然处在磨合,矛盾,冲突之中,尤其是亲眼一带更是日益可求彰显个性,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同时,面对社会生存压力的日渐增大,学生们更关心的是抓紧时间去考五花八门的证书,以求在未来的职业竞争中为自己增添砝码,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得他们现有时间和精力去培养个人的道德文化修养。 2.提出的建议或措施 历史文化教育的形式亟待改革。缺乏大众化的历史文化教育是导致社会文化氛围薄弱的重要原因,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应加快中学历史教材编写改

中国各省名称的由来

中国各省名称的由来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各个省(直辖市)名称和别称的由来源远流长,各具特色,读来使人对祖国的秀丽山川倍感亲切。 一、四个直辖市 1、北京(京) 北京有据可查的第一个名称为“蓟”,是春秋战国时燕国的都城。辽金是将北京作为陪都,称为燕京。金灭辽后,迁都于此,称中都。元代改称大都。明成祖朱棣登基后,从南京迁都于此,改称当时的“北平”为“北京”,意与南京相对之意,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取全称中的“京”字作为简称。 2、天津(津) 唐宋以前,天津称为直沽。金代形成集市称“直沽寨”。元代设津海镇,这是天津建城的开始。明永乐2年(1404年)筑城设卫,始称天津卫,取“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1949年设为直辖市。 取全称中的“津”字作为简称。 3、上海(沪)

上海之称始于宋代,当时上海已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那时的上海地区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设有上海镇。1292年,上海改镇为县。这是上海这一名称的由来。1949年,上海设为直辖市。 古时,上海地区的渔民发明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扈”,当时还没有上海这一地名,因此,这一带被称为“沪渎”,故上海简称“沪”。春秋战国时上海是楚春申君黄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别称“申”。 4、重庆(渝) 重庆古称“巴”。秦时称江州。隋称渝州。北宋称恭州。重庆之名始于1190年,因南宋光宗赵敦先封恭王,后登帝位,遂将恭州升为重庆府,取“双重喜庆”之意。1997年,重庆设为直辖市。 隋时,嘉陵江称渝水,重庆因位于嘉陵江畔而置渝州,故重庆简称“渝”。 二、五个自治区 1、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 蒙古原为部落名,始见于唐代记载。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国。元灭后,蒙古族退居塞北。明清形成内、外蒙古之称。晚清以后,泛指大漠以南、长城以北、东起哲里木盟、西至套西厄鲁特所以盟旗为内蒙古。 取全称中“内蒙古”三字作为简称。 2、维吾尔自治区(新) 辖区古称西域。西汉设西域都护府。东汉魏晋改都护为长史。唐代设伊、西、庭三州和安西、北庭两个都护府。17世纪中叶以后,清朝平定了准噶尔部叛乱,在天山南北设伊犁将军。清光绪10年(1884年),改为新疆省,意为“故土新归”。1955年,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取全称中的“新”字作为简称。 3、西藏自治区(藏)

中国各民族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

有关周总理的资料 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浙江绍兴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1917年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留学日本。1919年回国。五四运动中,在天津组织觉悟社,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1920年去法国勤工俭学,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青年团旅欧支部书记、中共旅欧支部领导人。1924年回国。1927年8月1日领导了南昌起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担任政府总理,兼任过外交部长,并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主席。是中共第五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六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第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兼书记处书记,第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第八届、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1946年11月从南京返回延安。 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陕甘宁边区时转战在陕北,同年8月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代理中央军委总参谋长。 1948年9月,参加领导和指挥了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同年11月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为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武装夺取政权、创建社会主义新中国,建立了不朽的功绩。 建国后,历任政府总理、外交部长(兼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第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二、三届主席。是中共五届中央委员,中共六至十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六届、七届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八至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八届、十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在担负处理党和国家日常事务的同时,和毛泽东一起制定了党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几个发展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都是他亲自主持制订和组织实施的。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国民经济顺利地得到恢复和发展。还提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科学技术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等观点,对社会主义建设都有重大意义。在国际事务中,参与制定并亲自执行了重大的外交决策,提出了外交工作中一系列具体的方针和政策,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了党的革命外交路线。1954年,倡导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4月,率中国代表团出席第一次亚非会议,使会议通过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万隆会议十项原则。1961年,出席苏共二十二大,对赫鲁晓夫集团分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行为,进行了坚决斗争。在“文革”中,顾全大局,任劳任怨,为继续进行党和国家的的正常工作,尽量减少损失,为保护大批的党内外干部,费尽心血,并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阴谋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代表党提出: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的宏伟规划。1972年患病以后,一直坚持工作。 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7岁。 周恩来是新中国重要的缔造人之一,他为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无私贡献了一生,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主席、中国***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等重要职务。故居为周恩来祖父与二伯父从浙江祖籍迁居淮安后,共同买下的东西两个宅院。两院中间有一块很狭长的空地,有隔墙和腰门相连。原来有房屋31间,其中东院共三进12间,西院三进19间。1898年3月5日,周恩来在西院北屋靠西的第三间诞生,并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少年时代,西院北屋靠东两间是周恩来读书之处,在这里受到最初的启蒙教育。1910年,12岁的周恩来离开淮安去东北求学。 中国各民族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 一、传统节日 1.泼水节——傣族的新年称为“泼水节”,时间为傣历六月(清明节前后)举行,一般为3-4天。节日清晨,人们穿着盛装,采摘鲜花到佛寺供奉,听佛经,中午挑来清水为佛像洗尘,礼毕拥出大街小巷,用象征吉祥的清水互相泼撒嬉戏,以示祝福。其间举行划龙舟比赛、跳象脚舞和孔雀舞,放升高,节日气氛达到高潮,青年男女则进行丢包活动,谈情说爱,选择配偶。 2.三月街——是大理白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云南省和全国少有的规模最大的物资交流盛会。据史料记载,三月街始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最初带有浓厚的佛教庙会色彩,后来逐渐发展成交易货物的集市,而且规模越来越大,内容也更丰富,除集市经贸外,还有唱大本曲、打霸王鞭等传统文艺活动和赛马、赛龙舟、射箭、田径等民族体育表演或竞赛。 3.火把节——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共同的传统节日,通常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其中以彝族和白族的火把节最为隆重,最具代表性。到了火把节之夜,村村寨寨都要竖起一个高丈余的大火把,各家的小火把放在大火把周围,以示团结齐心。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围着火把唱歌跳舞。高潮时,人们还要举着熊熊燃烧的火把,绕住房和田边地头巡游,边走边唱,并发出阵阵宏亮的歌声的吼声;火把相连,形成条条火龙,蔚为壮观。火把节期间的白天,人们将参加摔跤、赛马、斗牛、爬杆等活动和比赛。

中国部分城市名称的由来

中国部分城市名称的由来 北京的由来北京古代称蓟,春秋战国时是燕国国都,辽代称燕京,金代称中京,元代为大都,明代始改称北京。1928年改称北平。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北京的名称。古时,帝都称京师。北京的“北”字,是根据其地理位置而取的,故金陵为南京,长安(西安)为西京,汴梁(今开封)为东京;洛阳、辽阳也称过东京。天津的由来清代乾隆初年,从浙江来天津的诗人汪沆,写出描写天津民俗的第一本《竹枝词》(通俗诗),诗中说:“天津名自长陵赐”。长陵是指十三陵中理葬的明代皇帝成祖朱棣。天津就是在他登基作皇帝的第二年(永乐二年,公元1404)给起的名字。当时不是作为地名,而是作为军事建置而命名的,它就是天津卫。燕王朱棣当了皇帝后,把首都定在现在的北京,北京的故宫就是他逐步建成的。燕王朱棣当了永乐皇帝,想到天津(当时还叫直沽)是一个既通海又通内河的军事要地,就想派他的军队到直沽一边种地一边防守。回忆到自己在直沽顺利渡河,就建立起天津卫。卫是一处警备小区的意思,每卫5600人。“津”是渡口的意思,永乐皇帝认为这里是“天子的津梁”,即皇帝的渡口,通过这个渡口,眼前就是康庄大道。上海的由来上海简称沪,名称最早见于北宋郊旦之《水利书》。上海因何得名?一说“其地居海上之洋”(《弘治上海志》),即当时渔民商船出海的地方;一说是由于当时的渔民用“沪”这种捕鱼的工具劳作,干活就是上“沪”,因而得名。宋代开始设上海镇,元代称上海县。宋代之后贸易日盛,一跃而为“东南名城”,至清道光年间,“商贾云集,海艇大小以万计,城内外无隙地”。1928年设上海特别市,1930年改称上海市,沿用至今。广州的由来广州是一座具有221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是国务院颁布的62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据史书记载,在公元前9世纪的周朝,这里的“百越”人民和长江中游的楚国人民已有来往,特建“楚庭”来纪念这种友谊,这是广州最早的名字。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在岭南地区设立了南海、桂林、象三个郡,郡下面设县。其中南海郡管辖番禺、龙川等四个县。南海郡治,即政治、军事机构所在地,设在这里,当时称蕃禺,并在此建城,此为广州建城之年。公元226年(吴黄武五年),东吴孙权由原交州分出南海、苍梧等4郡,新设置广州,因州治原在广信(今梧州、封开一带),广州之名取自广信的“广”字。交广分治后,广州州治迁到番禺,广州之名由此而来。

中国各个省份名称由来的简介

中国各个省份由来的简介 一、四个直辖市 1、北京(京) 北京有据可查的第一个名称为“蓟”,是春秋战国时燕国的都城。辽金是将北京作为陪都,称为燕京。金灭辽后,迁都于此,称中都。元代改称大都。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都于此,改称“北京”。名称一直沿用至今。1949年设为直辖市。取全称中的“京”字作为简称。 2、天津(津) 唐宋以前,天津称为直沽。金代形成集市称“直沽寨”。元代设津海镇,这是天津建城的开始。明永乐2年(1404年)筑城设卫,始称天津卫,取“天子经过的渡口” 之意。1949年设为直辖市。取全称中的“津”字作为简称。 3、上海(沪) 上海之称始于宋代,当时上海已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那时的上海地区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设有上海镇。1292年,上海改镇为县。这是上海这一名称的由来。1949年,上海设为直辖市。 古时,上海地区的渔民发明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扈”,当时还没有上海这一地名,因此,这一带被称为“沪渎”,故上海简称“沪”。春秋战国时上海是楚春申君黄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别称“申”。 4、重庆(渝) 重庆古称“巴”。秦时称江州。隋称渝州。北宋称恭州。重庆之名始于1190年,因南宋光宗赵敦先封恭王,后登帝位,遂将恭州升为重庆府,取“双重喜庆”之意。 1997年,重庆设为直辖市。 隋时,嘉陵江称渝水,重庆因位于嘉陵江畔而置渝州,故重庆简称“渝”。 二、五个自治区 1、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 蒙古原为部落名,始见于唐代记载。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国。 元灭后,蒙古族退居塞北。明清形成内、外蒙古之称。晚清以后,泛指大漠以南、长城以北、东起哲里木盟、西至套西厄鲁特所以盟旗为内蒙古。

蒲韩乡村社区观察

蒲韩乡村社区观察 于有慧1 2008年,我与杨团老师第一次在台北见面,当时她与大家一同分享了山西永济蒲韩乡村社区的影片。看到蒲韩社区经过若干年的努力收获了累累硕果,在场的所有人无不感动与敬佩,同时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后多年,我一直期盼能够一访蒲韩,却苦无机会。2012年3月,幸得农禾之家盛情邀请,我参与了农合CEO培训课程,并借此机会亲临蒲韩,得偿夙愿。 百闻不如一见。在蒲韩社区停留的二十天时间里,我真实的感受到蒲韩社区醉人的景色、浓浓的乡情与勃勃的生气。如果蒲韩社区的建设经验与模式可以推广,中国亿万农村的未来必将是充满希望的所在。 “蒲韩”新模式 中国的大多数农村,正面临着极其严峻的问题:农村青年大量流出,农村呈现空心化;农业生产无利可图且风险巨大;农村基层治理因财政转移支付不足而趋于停滞。政府一直非常重视三农问题,多年来也出台了许多具体切实的惠农政策,如取消农业税、增加农业补贴等等。尤其于2007年出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开始从立法层面支持农民发展合作经济事业。截至2012年初,全国经工商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52.17万家。但细细追究,这些表面看来发展迅猛、一片繁荣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许多是徒有其表,甚至根本就是“假”合作社。或只挂招牌、全无实际运作,或根本是以“合作社”之名行公司之实。这严重阻碍了农民利益的实现。 在如此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环境下,山西省永济市蒲韩乡村社区的顽强崛起显得弥足珍贵。经过十余年的努力与坚持,蒲韩社区发展成为覆盖2个乡镇、43个自然村、3000多名社员的自发形成并完全属于农民的综合性农民合作组织。在重视发展经济性业务的同时,更具有强烈的公益色彩,可谓是真正的“综合农协”。通过该组织的运作,农户实现了有效的组织,农村的发展被注入源头活水,焕发出活力与生气。 个人认为,蒲韩乡村社区的发展具有下列几个特点: 1、自下而上的发展路径 较之现今大多数的农民合作组织,蒲韩乡村社区从一开始即由民间自发成立。最早是依托农资店举办科技培训,激发了农民高度的学习热情。之后,郑冰等几位女性骨干又开始组织农村妇女跳舞,通过跳舞训练、表演与比赛等一连串的活动建立起她们的自信心,从而增强了凝聚力,培养了公共意识。 在形成凝聚力后,这群妇女开始思考如何进一步发挥所长。在农业之外,她们发展出手工艺。妇女们的行动影响了家中的其他成员,尤其是男人们也开始组织起来共同发展生产。2006年开辟的生态园是蒲韩社区的第一次大规模尝试,以集中土地、专 1于有慧,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良心出品】“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研究性学习报告

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研究性学习报告 课题名称 研究小组长: 研究小组成员 指导教师 摘要 正文 一、问题背景 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各个民族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习俗和文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外的一些节日也逐步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如圣诞节、 情人节、愚人节等。对于许多学生来说,他们对中国的传统的节日的理解只停留在很肤浅的 含义上,对它反应冷淡,相反,对于外国的圣诞节,反应强烈,以多种形式来庆贺,这不能 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通过探寻,力图在生活中全面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学习中国的传统知识,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流失的危机感,让学生传承民族文化,从而提高学生人 文素养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通过对我国传统民风民俗的了解和认识,可以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初步的 认识,同时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大团结意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研究的方法 (1)分组探究,确立主题。 (2)协作分工,利用各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 (3)小组探讨,对资料进行整合。 (4)形成总结论文,制作课件。 四、研究过程及研究结论 第一阶段:动员和培训(初步认识研究性学习、理解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方法)学生活动: 1、让学生初步接触和讨论“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课题的有关问题。 2、了解本课题的学习目的。 3、学习了解本次活动的步骤、方法、各项要求和要注意的地方。 4、制定研究计划表。 5、了解相关技术的要求,商议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法。 教师活动: 1、出示一组关于民风民俗的照片(包括节日、娱乐活动、食物) 2、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民风民俗,激发学生参与本次活动的积极性和兴趣。 3、组织学生对研究课作提问和谈想法。 4、让学生了解本次活动的目的、要求和上步骤。 第二阶段课题准备阶段 (1).提出和选择课题 学生活动: 1、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 2、中国各个地方的传统节日有什么传统的习惯?处理过程是什么样的? 3、了解地区的传统节日活动有哪些?这此活动表现了什么意义? 4、随机采访百姓对这些传统风俗持怎样的态度?从中反映了什么?我们应不应该保护这 些历史文化遗产?如何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产?谈谈自己的体会。

全国最新版省会城市及直辖市明细

一、四个直辖市 1、北京(京)北京 北京有据可查的第一个名称为“蓟”,是春秋战国时燕国的都城。辽金是将北京作为陪都,称为燕京。金灭辽后,迁都于此,称中都。元代改称大都。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都于此,改称“北京”。名称一直沿用至今。1949年设为直辖市。 取全称中的“京”字作为简称。 2、天津(津)天津 唐宋以前,天津称为直沽。金代形成集市称“直沽寨”。元代设津海镇,这是天津建城的开始。明永乐2年(1404年)筑城设卫,始称天津卫,取“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1949年设为直辖市。 取全称中的“津”字作为简称。 3、上海(沪)上海 上海之称始于宋代,当时上海已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那时的上海地区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设有上海镇。1292年,上海改镇为县。这是上海这一名称的由来。1949年,上海设为直辖市。 古时,上海地区的渔民发明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扈”,当时还没有上海这一地名,因此,这一带被称为“沪渎”,故上海简称“沪”。春秋战国时上海是楚春申君黄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别称“申”。 4、重庆(渝)重庆 重庆古称“巴”。秦时称江州。隋称渝州。北宋称恭州。重庆之名始于1190年,因南宋光宗赵敦先封恭王,后登帝位,遂将恭州升为重庆府,取“双重喜庆”之意。1997年,重庆设为直辖市。 隋时,嘉陵江称渝水,重庆因位于嘉陵江畔而置渝州,故重庆简称“渝”。 二、五个自治区 1、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呼和浩特 蒙古原为部落名,始见于唐代记载。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国。元灭后,蒙古族退居塞北。明清形成内、外蒙古之称。晚清以后,泛指大漠以南、长城以北、东起哲里木盟、西至套西厄鲁特所以盟旗为内蒙古。

中国历史各朝代名称来历

中国历史各朝代名称来历 我国历史悠久,朝代更零星纷繁。每朝的创建者要首手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确立国号(朝代名称)。国号就是一个国家的称号。《史记·五帝本纪》:“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 朝代的名称是由什么决定呢?大致有五个来由:由部族、部落联盟的名称而来,来自创建者原有卦号、爵位;源于创建者原始所或政权统治的区域;源于宗族关系;寓意吉祥。具体说: w.w.w.k.s.5.u.c.o.m 夏:据传禹曾受卦于夏伯,因用以称其政权为“夏”。另据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禹的儿子启西迁大夏(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后,才称“夏”。 商:相传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卦于商,以后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名。后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又以"殷"或"殷商"并称。 周:周部落到古公檀父时,迁居于周原(今陕西岐山)。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后来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因在镐的东方,就有“西周”和“东周”的称号。 秦:据《史记》记载,本为古部落,其首领非子为周孝王羊马有成绩,被周孝王赐姓为“嬴”,并赐给了一小块土地(今甘肃天水县,另说是陇西谷名)。后来襄又救周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皇统一六国,始建秦国。 汉:项羽封刘邦为汉王,以后刘邦击败项羽,统一中国,国号称“汉”。汉朝前期都长安,后期都洛阳,故从都城上有“西汉”和“东汉”,从时间上有“前汉”和“后汉”之分。 魏:汉献帝曾封曹操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汉后便称“魏”以皇室姓曹,历史上又称“曹魏”。 蜀:刘备以四川为活动地区,蜀指四川,其政权称“蜀”。历史上也称“蜀汉”。汉指东汉的继续。 吴:孙权活动于长江下游一带,历史上曾建吴国,曹魏曾封孙权为“吴王”,故史称“孙吴”;又以地位在东,也称“东吴”。 晋:司马昭逼魏帝封他为“晋公”,灭蜀后进爵为晋王。后来他的儿子司炎继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为皇帝,国号“晋”。 隋: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隋文帝后袭用此卦爵,称为“随朝”。他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为“隋”。 唐: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卦为“唐国公”,爵位传至李渊。太原起兵后,李渊称“唐王”,后废杨广建唐朝。 辽:辽原称“契丹”,改“辽”是因居于辽河上游之故。 宋:后周恭帝继位后,命赵匡胤为归德节度史,归德军驻宋州(今河南商丘),赵匡胤为宋州节度使。故陈桥兵变后,发迹在宋州,国号曰“宋”。 西夏:拓拔思恭占据夏州(今山西横山县),建国时以夏州得名,称“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称“西夏”。 金:金都城上京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位于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相传其水产金,女真语“金”为“按出虎”。 元:据《元史》记载:“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是取《易经》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认为与蒙古人的风俗与图腾有关,有的认为与佛教有关。 明:朱元璋是元末起义军之一,是继承郭子兴而发展起来的,郭子兴属于白莲教组织。白莲

大学生农村创业就业状况分析

大学生农村创业就业状况分析依据就业问题和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形势,我们组织了回乡调研。经过前期培训和了解,我们采取访谈和问卷法重点对孟州、信阳、新乡、商丘、驻马店、周口、开封、新郑等部分地区的大学生村官进行了调研,对濮阳市贷款互助合作社和郑州市林山寨种植园区的大学生就业和创业进行了学习访谈,也征询了山西永济寨子村大学生代表的看法。活动背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深入发展,我国经济迅速增长,与经济发展的速度相比,就业问题陷入困境,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自2003年高校扩招后大学生就业的第一年到现在,大学生初次就业率约70%,有大约148.5万毕业生无法实现当期就业。每年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中,35岁以下的占20%左右,30岁以下的大学生失业人口占全部城镇失业人口的53.5%左右。据统计,2009年全国新毕业大学生人数超过61 0万,加上逐年累积,有1000万左右的大学生同时面临就业压力。同时还有约2500万的失业农民工。解决就业问题,将成为2009年压倒一切的大事。国家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与创业的政策。大地之家农业论坛w https://www.360docs.net/doc/7f6630739.html,

与之相对应的是国家自2005年便开始倡导推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年来,国家尤其是中央政府在政策、税收、金融和财政等各方面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新农村建设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目前正是一个大力推进、飞速发展的时期。1955年毛泽东主席就发出了“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号召,号召全国广大大学生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时光飞逝,斗转星移,半个世纪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角再次被吹响,这项惠及9亿农民的丰功伟业又将给善于捕捉发展机遇的有志大学生带来施展才华的机遇和空间。大学生是天之骄子,有知识、有文化、有责任、有热情,在中国的社会发展中,历来是走在时代进步和国家需要的最前列。但是目前在对待就业与创业的问题上,多数大学生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总以为只有在大城市、在国家单位、在外资企业里就业才是好的。其实在当前形势下,选择在农村就业与创业,参与到农村发展的各公益领域,也不失为一个不错的出路,也许会有更多学习、成长以及获得成功的机会。河南省大学生农村创业就业的现状及原因分析近年来由于国家关

“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总结

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 灵宝市五小杨晓云 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各个民族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习俗和文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外的一些节日也逐步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对于许多学生来说,他们对中国的传统的节日的理解只停留在很肤浅的含义上,对它反应冷淡,相反,对于外国的圣诞节,反应强烈,以多种形式来庆贺,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通过探寻,力图在生活中全面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学习中国的传统知识,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流失的危机感,让学生传承民族文化,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通过对我国传统民风民俗的了解和认识,可以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大团结意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1、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 2、中国各个地方的传统节日有什么传统的习惯?处理过程是什么样的? 3、了解地区的传统节日活动有哪些?这此活动表现了什么意义?

春节: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阖家欢聚,一起吃年夜饭,称“团年”。其间谈笑风生,其乐融融。然后一起守岁,叙旧话新,互相祝贺鼓励。当新年来临时,爆竹烟花将节日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我国北方地区在此时有吃饺子的习俗,取“更岁交子”之意。而南方有吃年糕的习惯,象征生活步步高。守岁达旦,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另外,各地还有互相登门拜年,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习俗,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风俗特色。春节前还要进行的活动有:扫尘;贴春联;倒贴“福”字等。 中秋节。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与春节、端午、清明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节”。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

上海街道名字的由来

上海路名由来 上海的街道名称的命名,有如下几种来由: 一、来自租界影响。 英租界开辟之初,路名随意而取。1862年,英美租界合成公共租界,为整顿租界内路名各持所见。最后双方妥协,决定用中国省名和城市分别命名南北向和东西向的马路。1862年5月5日,英国领事麦华陀发布了《上海马路命名备忘录》,制定了凡南北走向的街道以各省的名称命名,东西走向的街道以城市名称命名的原则。第一批命名了19条马路,租界的执行官们为了纪念《南京条约》给他们带来的巨大利益,把派克弄命名为南京路,原来的领事馆路则被命名为中国首都的名字:北京路。 但上海人一度拒绝外国人定下的这些路名,把南京路叫大马路,而九江路、汉口路、福州路、广东路,则被依次唤做二、三、四、五马路,后又把较短的北海路叫做六马路。直到1949年后,才统一接受外国人定的上述路名。 其中有一个例外。广东路是东西向,却取了省名。因为当初起名时都用英文,这条路改为“CantanRoad”,此词在早期中外交往中既可理解为“广东路”,也可理解为“广州路”。初命名时本意是“广州路”,中国人则译成了“广东路”。 二、辛亥革命的产物。 上海是辛亥革命的重要地区,市政建设也深受其影响。1912年修筑道路时则命名了汉中路、满洲路(今晋元路)、蒙古路、新疆路和西藏路。取意于中华民族是汉满蒙回藏五大民族共和的国家。原“总统路”改为“共和路”,南川虹路沿苏洲河一段改为“光复路”,东段改为“国庆路”,新闸桥改为“大统路”。 三、民族资本兴旺时期的产物。 民国初期,上海的民族资本发展很快,又较多地聚集在闸北地区,为了表达振兴中华、民族昌盛的愿望,则把新辟道路命名为中心路、永兴路、中华新路、鸿兴路、华盛路、华昌路、民立路、民德路等等。 四、“大上海计划”的产物。 现在上海五角厂和江湾一带的路多以“民”、“国”两字当头。因为民国时期有一个“大上海计划”,在道路建设上规划以五角厂为中心,成放射状向四周修建五条主干道,各干道间有支路相通。其中凡与淞沪路、黄兴路平行的,均用“民”和“国”字为路名第一字,如:民庆路、民约路、民彝路、民壮路、民府路、国和路、国京路、国济路等;凡与翔殷路平行的,用“政”和“府”取路名第一字,如:政纪路、政法路、政本路、政熙路等。后因日本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协同治理研究》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协同治理研究》1问题的提出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同时社会转型加快,中国农村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缺乏、供给效率低下等问题也随之凸显。政府组织、市场以及社会组织等该怎样建立主体协同治理的供给模式,进而实现并形成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的有效供应,这是眼下亟需解决的难题。 2文献综述 2.1农村公共服务研究综述。近些年中国在农村公共服务的建设、公共文化建设、基础教育建设以及基础的公共设施供应水平等方面取得了进步。聂应德等人认为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公共医疗和社会保障、科技信息在农业上的服务以及农民维权服务等项目是农村公共服务的组成要素,同时它还具有一般公共服务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以及收益的外溢性等特点。农村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型,不仅具有“一主多元”的社会协同供给模型和农村参与供给模型等,还有学者综合具体的实践案例并提出了“复合供给”模式、“以钱养事+无缝隙服务”等模式。还有将农村的公共服务社会化分为参与型和合作型以及社会化的主体主导型等三种模式,同时着重分析了以上三种模式所具有的各自特点以及形式。在此基础上,根据一些权利,如选择和评估政府和公共服务机构的社会责任定位必须尊重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和农村居民的权利。农村的公共服务应由传统的政府单个中心模式向着政府和社会以及市场多中心互动的模式转变。史传林指明民间组织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公共服务和满足市民的需求,在农村地

区的供应,以及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改善农村地区和其他农村参与的社会管理体制中。 2.2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研究综述。对于有关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该如何界定,李倩表明,农村公共服务有政府部门、社区的集体组织、公司企业或个人以及非营利性的民间组织团体等四种供给主体。在以上的四种供给主体之中,处于主导地位并且起到不可或缺、无可代替的重要角色的是政府部门。政府组织、市场组织和村民群众自治组织这三个主体,有学者是依据公共产品的属性来分类。针对于公共服务供给在农村的主体创新,赖扬恩认为其供给途径一般有四类组织形式,它们是:政府、农村社区、农村个人、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民间组织。由于供给主体多元是农村公共服务具有的特点,崔艳蕊与贾洪荣以此作为机制研究的出发点并得出政府组织、市场环节、农村社区组织、社会组织等是其供给主体。吕微、唐伟等人表示政府、社会化和市场化的供给组织形式是供给主体的主要承载方式。农村经济合作和非营利性组织以及个人是社会化供给组织的组成部分,国有、股份制和民营等性质的企业是市场化供给组织的部分。所以,由宏观角度可得出结论,政府、社会组织、市场是中国农村公共服务的三大类供给主体。关于其作用,分析已有的文献资料可知,从不同角度都有学者对农村的公共服务供给进行了各类主体的分析,有学者认为民间组织的高速发展与公民个人和企业以及其他ngo组织的同心协力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并且慢慢的成为一种其他组织无可代替的重要供给力量。张菊梅认为乡镇的政府所具有的直接服务性和服务综合

上海街道名称的由来

上海街道名称的由来 上海的街道名称的命名原因,有如下几种: 一、来自租界影响。 英租界开辟之初,路名随意而取。1862年,英美租界合成公共租界,为整顿租界内路名各持所见。最后双方妥协,决定用中国省名和城市分别命名南北向和东西向的马路。1862年5月5日,英国领事麦华陀发布了《上海马路命名备忘录》,制定了凡南北走向的街道以各省的名称命名,东西走向的街道以城市名称命名的原则。第一批命名了19条马路,租界的执行官们为了纪念《南京条约》给他们带来的巨大利益,把派克弄命名为南京路,原来的领事馆路则被命名为中国首都的名字:北京路。 上海开创了用中国地名做路名的先例,后来各地城市纷纷仿效。45年台湾光复,台北的路名也仿效上海用中国省市地名。 但上海人习惯把南京路叫大马路,而九江路、汉口路、福州路、广东路,则被依次唤做二、三、四、五马路,后又把较短的北海路叫做六马路。 其中有一个例外。广东路是东西向,却取了省名。因为当初起名时都用英文,这条路改为“CantanRoad”,此词在早期中外交往中既可理解为“广东路”,也可理解为“广州路”。初命名时本意是“广州路”,中国人则译成了“广东路”。 二、辛亥革命的产物。 上海是辛亥革命的重要地区,市政建设也深受其影响。1912年修筑道路时则命名了汉中路、满洲路(今晋元路)、蒙古路、新疆路和西藏路。取意于中华民族是汉满蒙回藏五大民族共和的国家。原“总统路”改为“共和路”,南川虹路沿苏洲河一段改为“光复路”,东段改为“国庆路”,新闸桥改为“大统路”。 三、民族资本兴旺时期的产物。 民国初期,上海的民族资本发展很快,又较多地聚集在闸北地区,为了表达振兴中华、民族昌盛的愿望,则把新辟道路命名为中兴路、永兴路、中华新路、鸿兴路、华盛路、华昌路、民立路、民德路等等。 四、“大上海计划”的产物。 现在上海杨浦区的五角场和虹口江湾镇一带的路多以“民”、“国”两字当头。因为民国时期有一个“大上海计划”,在道路建设上规划以五角场为中心,成放射状向四周修建五条主干道,各干道间有支路相通。所有路名以“市国民政府”四子开头。其中凡与淞沪路、黄兴路平行的,均用“民”和“国”字为路名第一字,如:民庆路、民约路、民彝路、民壮路、

中国村社综合合作社建设探究

中国村社综合合作社建设探究 关于《中国村社综合合作社建设探究》,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题目】中国村社综合合作社建设探究 【第一章】中国农村合作社发展问题分析绪论 【第二章】村社综合合作社生长机理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我国村社综合合作社典型案例分析 【第四章】村社综合合作社发展面临的问题 【第五章】我国村社综合合作社发展的对策建议

【结论/参考文献】农村综合合作社构建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摘要 自2007 年《合作社法》颁布后,合作社蓬勃发展,但是按单一农产品建立的专业生产合作社规模小、功能窄、作用有限,专业合作社质量良莠不齐。再加之一些合作社是为了合作社而合作社,“假合作社”、“空壳社”随处可见。我国专业合作社的先天不足后天畸形,急切需要我们发展符合我国国情的、适合我国乡土民情的村社综合合作社。 村社综合合作社是以农村社区为边界,建立在专业合作基础上的以金融合作为核心的合作社形式。发展合作金融为农村的发展注入活力。发展村社综合合作社不再是满足于单一的经济目的,而是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全方位的满足农民的安居乐业,享受生活。不只是农业的增产、农民的增收,更是农民精

神面貌的改变和农村精神文明的提高。 本文大致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合作社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梳理;第二部分是村社综合合作社生长机理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我国综合合作社生长机理的实证分析,结合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第四部分是分析了目前综合合作社发展面临的问题;第五部分是对发展综合合作社的政策建议。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多学科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创新之处在于将合作社的发展寓于我国小农村社整体环境中,试图找到合作经济理论与我国农村现实的结合点,寻找我国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村社综合合作社生长机理合作金融 目录

中国各省省会名称由来

北京 春秋战国时为燕国首都,称为蓟。金朝时称中都,元朝时改名为大都。明朝建立后改为北平,取北方平安之义。明成祖朱棣即位后迁都北平,因作为国家首都,改为北京。民国时期一度又改为北平,新中国建立之后正式定名为北京。 天津 元朝时建城,称为直沽。相传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曾在这里渡河南下作战,改名为天津,取天子渡口之义。后明朝在此设立卫所,后人又称天津为天津卫。 上海 得名于松江(今苏州河)一条支流上海浦。原由华亭县管辖,后在南宋时在上海浦西岸设立市镇,定名为上海镇。元朝时将上海镇由华亭县析出,设立上海县。1930年,设立上海市。 重庆 古代为巴国故地,后成为江洲、楚州、渝恭州。南宋时宋光宗先在重庆受封为恭王,后在恭王位上继承皇帝位。为了纪念自己的传奇经历,将恭州改名为重庆,取寓意为双重喜庆。1929年,设立重庆市。 哈尔滨 名称来源说法很多。一说为满语打鱼泡之意,一说为蒙语平地之意,一说为女真语名誉、声誉之意。最新研究成果认为是女真语天鹅的意思,目前这一说法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长春 名称来源说法很多。一说来源于辽金在这里设立的长春州,一说得名于植物长春花,一说来源于乾隆皇帝的御制诗“长白千载古锡州,春光无限在宽城。” 沈阳 元朝时建城,取名沈州。后因位于沈水(今浑河)北岸,改名为沈阳。清朝时更名为盛京,民国时改名为奉天,新中国建立后恢复沈阳名称。 石家庄 原为一个普通村庄,后因京汉铁路和正太铁路在此交汇,逐步形成初具规模的市镇。北洋政府时期以石家庄为中心设立石门市,随后津浦铁路贯通使石门市规模进一步扩大。1947年石门市解放,同年正式更名为石家庄。 太原

古称晋阳,原为晋国始祖叔虞的封地,战国时为赵国首都。秦庄襄王时,在晋阳设立太原郡,取原之大者之义。从此以后晋阳又被称为太原,并且在随后的时间里沿用至今。 呼和浩特 明朝时俺答汗和三娘子建城,取名为呼和浩特。在蒙语中呼和是青色的意思,浩特是城市的意思,合起来就是青色的城市。后在清朝和民国时期改名为归绥,作为绥远省的省会。1954年绥远省撤销,划归内蒙古管辖,恢复呼和浩特的名称。 济南 秦代设立历下邑,汉朝时因位于济水(今黄河下游河道)南岸,设立济南郡并更名历下邑为济南。 郑州 春秋战国时期,郑国、韩国等诸侯国先后建都于郑州市境内的新郑市。秦汉以后先后在这里设置了荥阳郡、北豫州、荥州等城市。隋朝时,该荥州为郑州,这是郑州名称的由来。民国建立之后一度将郑州改为郑县。1948年,郑县解放后恢复郑州市;1954年,河南省会由开封迁往郑州。 南京 战国时期,楚国设置金陵邑。随后的时间里,以金陵邑为基础发展为东南部重要城市,先后有建康、白下、应天等名称。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建都应天,将应天改为南京。清朝之后名称虽几经变化,但是在习惯上仍称为南京并沿用至今。 杭州 相传为大禹治水时渡钱塘江的渡口,取名余杭。余是指大禹,杭指当时渡河的工具。因位于钱塘江边,故又名钱塘。隋朝时废钱塘名称,从余杭中取“杭”字为名设立杭州。后来又经过了临安、杭县等名称的变化,民国时期正式建立杭州市。 合肥 因境内的东淝河与西淝河在此回合,所以取名合肥。秦汉时期设立合肥县,隋朝时设立庐州开始一直为庐州治所。1912年分为肥东县、肥西县,解放后重新设置合肥市。 南昌 汉朝时建城取名南昌,为昌大南疆的涵义,同时作为豫章郡的治所。随后的时间里名称几经改变,在元朝末年重新定名为南昌,民国时期建立南昌市。 福州

2010年暑假山西省永济市农业情况社会调查报告

2010年暑假山西省永济市农业情况社会调查报告 学校:陕西师范大学 院系:旅游与环境学院 作者:杨叠涵唐冰珍许娟 张启秀谭智华谭力

目录 调查内容 (2) 1调查任务、方法 (2) 2调查结果 (4) 3感谢 (13) 个人总结 (14) 附 (28)

调查内容 2010年7月14日至25日,我们08级地理专业学生杨叠涵、唐冰珍、许娟、张启秀、谭智华、谭力六名同学,在我院美籍外教Jer emy Landon Darilek(中文名:林东)的带队下,自主团队在山西省永济市蒲州镇、韩阳镇顺利开展了农业调查活动。 本次调查活动,得到了当地干部、协会成员、百姓的大力支持与配合,获得了预期的效果。我们在调查中,不怕艰苦,团结互助,对农村现状与农村工作有了更为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感受到农业生产的艰辛和开展农村工作的任重而道远。 下面,对我们此次农业调查活动进行一下汇报。 1 调查任务、方法 我们的调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蒲(州镇)韩(阳镇)农民协会所管辖的35个村的农民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情况进行了入户问卷调查,第二部分是对该协会的组织机构及几个重要板块做了详细的访问调查。 1.1农户调查 依据调查的目的和任务以及35个村的分布情况,我们把每天的路线设定好,然后分成了6个小组,并在6位协会工作人员的协助下分别入户展开调查。一共用了6天的时间就高效地完成了所有调研农户的任务。 蒲韩农协会的辖区范围是蒲州镇和韩阳镇,所以我们的调查对象就是这两个镇,其中蒲州镇调查了18个村庄,分别是小宝泉、大宝

泉、鹿峪、王庄、侯家庄、弘道元、新乐庄、堡则、襄毅庄、四郎坟、胜利庄、古新庄、孟家桥、铁头村、寨子村、孟盟桥、杨马村、张留庄;韩阳镇调查了17个村庄,分别是李巷、永平庄、弘农庄、韩阳、牛家、祁家坡、陈村、谭庄、北郑、下寺村、祁巷、孙家庄、南郑、韩坟、贺家、祁家、西庄。 根据村子的规模大小,我们在村庄中调查的样本数也不同。其中寨子村,因为是一个规模较大的村庄,且协会在该村开展的活动较多,所以调查了20户;韩坟村因为全村不到30户,且有15户左右出去打工,所以至调查了4户;其他大部分村庄,我们选择了10户人家进行调查。我们总共调查了35个村庄的335户村民,其中蒲州镇162户,韩阳镇173户。 问卷的内容包括农业生产、家庭成员、家庭收支、社交信息等。着重了解了当地农民在种植过程中农药、化肥的使用,有机作物的种植。对该地农业发展和农民的生活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 1.2农协会调查: 我们重点调查的农协会的板块共4个,即农资连锁店、有机联合社、青年农场和农民学校。首先我们从农协负责人韩磊那了解了各大板块的总体情况,然后我们6个人分成4个组,分别调查各个板块。在调查时,每组对各板块的主要负责人作专门的访谈,访谈过程中主要向他们获取关于各板块发展过程、组织结构、运作方式、及未来构想等方面信息。通过这样的调查,我们对农协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